回覆列表
  • 1 # ralphyan

    如果你對一戰前錯綜複雜的歐洲局勢稍有涉獵,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了。

    1868年奧匈妥協的產物-奧匈帝國,本身就蘊藏著分裂的基因:佔總人口23%的日耳曼人統治著一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多民族帝國,卻又野心勃勃地對巴爾幹半島垂涎三尺;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兇手是塞爾維亞軍方支援的民族主義分子),無疑給了好戰的奧地利軍方一個絕好的吞併塞爾維亞的藉口。

    可它面對的敵人,背後卻站著一個同樣對巴爾幹有著同樣野心的“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俄羅斯帝國。在權衡利弊、猶豫不決之際,德皇威廉二世發給維也納的電報:“支援其對塞爾維亞的懲罰行動”,無疑給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一張可隨意填寫的空白支票,直接導致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王國拒絕接受最後通牒後對其宣戰。

    威廉二世對奧匈的無條件背書,當然不光是基於德奧同盟條約,更是為了打擊沙俄對歐洲的擴張和沙俄的盟友:英法兩國對德國謀求重新劃分歐洲利益格局、殖民地爭奪的挑戰。作為後起之秀的德國,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總量、工業生產力……均接近英法之和,可德國所能得到的資源、市場卻遠遜於英法,在這種種背景下,戰爭還能夠避免嗎?

    1914年夏秋之間,在經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總動員、最後通牒、宣戰之後,在喧囂的民族主義情緒中,戰爭終於在東西兩線、巴爾幹同時打響了。而作為戰爭導火索的大公夫婦和刺客普林西普卻很快被人遺忘了……

  • 2 # 大國之巔

    先說結論:斐迪南大公遇刺是偶然事件,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必然事件,原因是歐洲列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需要一場大戰來解決。所以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發生後,歐洲列強彼此間作出一系列反應,最終導致世界大戰爆發。

    一、列強矛盾不可調和,一戰必然發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後發生的。當時,亞非拉各洲的殖民與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殆盡。

    在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全球霸權,世界列強終於爆發了一場世界級的帝國主義戰爭。

    一戰前歐洲列強局勢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同盟國陣營主要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組成。而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二、“薩拉熱窩事件”是導火索,必然中的偶然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為彰顯帝國對塞爾維亞的重視,前往薩拉熱窩視察,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刺殺。史稱“薩拉熱窩事件”。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與同盟國的戰爭開始了。而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一戰主戰場在歐洲,其中西線由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東線由俄羅斯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同時義大利在歐洲亞平寧半島對抗奧匈帝國。其中,西線的戰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戰爭程序中,奧斯曼帝國、美國先後參戰,中國也派出勞工。

    三、戰爭結果慘烈,最終導致二戰

    一戰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戰歷時4年,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3000萬。

    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但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端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一戰後期,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 勝利,資本主義國家也出現了高漲的革-命 運動,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也蓬勃發展,戰爭促進了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戰後各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

    德華人為擺脫《凡爾賽條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激烈碰撞。種種因素的配合,導致極右派勢力上臺,終於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演變為人類史上最大戰爭!

  • 3 # 歷史領域愛好者

    謝邀,眾所周知在斐迪南大公被槍殺後哈布斯堡宮廷非常的震驚。此時奧匈帝國的決策層又是什麼態度呢?奧匈帝國擁有兩個議會和兩個內閣,兩個內閣又各自對自己的一會負責,同時還有一個由兩個一會選舉出來的共同委員,然後三個共同部門和共同達成也就是外交大臣、財政大臣和戰爭大臣,此時的奧地利首相是由施蒂爾克進行沒有帝國代表會議的統治,沒有議會代表的共同委員會也自然不存在。所以如同1848年一樣,其替代作用的是由皇帝、皇儲、幾個特定大公、三個共同大臣還有兩個首相組成的共同議會。

    皇儲死後決策層也就變成了三位大臣與兩位首相,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雖然他是一位親俄派,但是他親俄的態度大多取決於他的恩師與提攜他的皇儲皇儲,本質上來說貝希托爾德就是一位高階公務員並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所以對於皇儲遇刺對於帝國所造成的影響貝希托爾德本身就沒有一個很強的概念。戰爭大臣克羅巴延將軍無疑是戰爭的宣傳者,不過作為一位老人他所需要的只是平穩的度過完這一職務,但是他為什麼要鼓吹者戰爭呢?這大概是他為了迎合當時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作為主張宣戰的首倡者,康拉德無疑是叫囂戰爭聲音最大的。

    作為一位不受皇帝與皇儲喜愛的康拉德,他的倒臺已經是時間的問題。身為皇儲的斐迪南大公已經在物色著總參謀長的新人選,而作為舊人的康拉德。只能如同前幾年因為u計劃而被迫辭職的奧芬貝格一樣從總參謀長的職位上滾下來。皇儲的死亡無疑是讓康拉德鬆了一口氣,不過不能夠透過打動一場戰爭改善自己的處境的話,康拉德無疑是要倒臺了。即使不能夠成為英雄也要講潛在的對手送上戰場,讓他們犯錯誤從而失去競爭的資格。同時康拉德也不是打沒有把握的仗,他已經得到了德國同行小毛奇的保證,一旦奧匈帝國對俄羅斯帝國宣戰,德意志帝國立刻動員軍隊幫助奧匈帝國。

    匈牙利首相反對戰爭,準確的來說他是反對任何提出領土要求的戰爭。帝國境內的斯拉夫人口已經足夠多,如果再次瓜分塞爾維亞,那麼匈牙利王國境內的斯拉夫人口將會迎來一個高潮,想必那時的斯拉夫領土將會想幾十年前奧匈妥協一樣成為帝國的另一元,到那個時候匈牙利的權利將會進一步縮水。

    康拉德與蒂薩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讓整個共同委員會保持詭異的平衡。雖然康拉德已經得到了外交大臣與戰爭大臣的支援,但是蒂薩所代表帝國另一元匈牙利也是不容小覷的。這時約瑟夫在像德皇的備忘錄中指出:”決不能讓貝爾格萊德霍亂根源不受懲戒的地繼續存在下去。“

    奧皇又重新回到了阿爾卑斯山的皇家別墅中,宮廷的局勢掌握在好戰派大臣與反戰 派首相的手中。德皇威廉受到奧皇的備忘錄後認為俄羅斯帝國還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沒有摸清英國的態度而輕率的表示對奧地利的支援。俄羅斯帝國的優柔寡斷更加重了威廉二世的魯莽行為。英國的讓人捉摸不透的中立態度,以及肇事方塞爾維亞人不加節制的報紙攻勢和帕西奇政府缺乏有力措施以壓制“黑手”及其他極端分子的過激行為,都使衝突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得到德國戰爭許諾的奧匈帝國好戰派終於壓制住帝國內部的反戰派,就連奧地利首相都願意支援康拉德對塞爾維亞的懲戒。

    7月23日下午,奧匈帝國致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送到了貝爾格萊德,提出的要求相當於讓塞爾維亞自摑其面,甚至喪失獨立。丘吉爾認為,這是一份“絕對不可能會出現在現代社會的最後通牒”。不過,奧地利人可不認為這會即刻使俄華人捲進來,只會讓他們接受戰爭的風險。

    帕西奇政府的答覆用詞甚為謙恭,也接受了主要的要求,只是拒絕讓奧地利官員在塞爾維亞領土上進行暗殺陰謀的調查,對弗朗茨.約瑟夫的大臣們來說,這就足夠向塞爾維亞宣戰了。7月3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著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的新動向的時候,奧匈帝國的外交部長貝希托爾德在普拉特遊樂園的一角遊逛,那裡正是為人不齒的男妓們聚集的地方,在貝希托爾德與他的新朋友將要離開的時候,實報的小販衝向人群,高喊:“奧地利人侵塞爾維亞!向塞爾維亞人宣戰了!”一場由貝希托爾德等人掀起的世界大戰開始了。

    塞爾維亞向俄國求援,俄國下令總動員,德國要求俄國停止一切戰爭準備,俄國拒絕後,德國即於8月1日宜戰,兩個星期之內,歐洲的五個大國和兩個小國便相繼投人了一次人們事先還認為不大可能的大戰中。

  • 4 # 達文有話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這看起來是一個發生在塞爾維亞的偶然事件,衝突雙方涉及的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兩個國家。然而如果瞭解一戰前歐洲的政治格局就會發現,大國之間早已經劍拔弩張了。

    戰前歐洲政治格局

    從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列強(主要是英法餓普奧五大強國)實力相當以致達成了相對的均勢格局,被稱為維也納體系。截止到一戰開戰前,歐洲已經經歷了將近百年的相對和平時期。19世紀前半葉基本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但19世紀中後期的兩場戰爭動搖了這個體系。先是英法和沙俄在克里米亞發生戰爭,沙俄戰敗。然後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普魯士攜戰勝法國之威,統一了一盤散沙的德意志,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帝國,這樣歐洲均衡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德國統一後,英法俄都感到了威脅。最初德國俾斯麥穩住了沙俄,然後他下臺後,年輕氣盛、目中無人的威廉二世得罪了沙皇,致使俄國先和法國結盟。英國先是和法華人結盟,然後透過法華人的撮合與沙皇結盟,這樣一來協約國的聯盟初見雛形。

    巴爾幹為何這麼重要

    看一眼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從柏林到巴格達,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一字排開。只有一小塊條狀地帶橫亙在這條鏈條上,阻止了東西兩邊的聯絡,這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雖小,但處於德國與君士坦丁堡港和薩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間,對德國來說如鯁在喉。這些港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把守著東方的大門……對於英國來說塞爾維亞是英國在東方財富的第一道真正防線。如果塞爾維亞被征服,或是被利誘加入柏林-巴格達體系,那大英帝國將很快感受到德國刺向東方的利劍。

    巴爾幹半島在一戰之前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領土。一戰前夕,巴爾幹地區戰火連綿,動盪不安,在崩潰的邊緣的奧斯曼帝國已經無力控制巴爾幹地區。該地區民族主義興起,獨立出很多小國。奧皇認為維持那裡的秩序和基督教信仰是他的神聖職責,想要把它的邊界向東南延伸。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阻礙了塞爾維亞在該地的擴張,塞爾維亞對此感到非常不滿。而奧匈帝國下一個目標就是保加利亞,進而控制黑海西岸。

    沙俄利益

    而黑海是俄國的重要貿易通道,幾乎俄國一半的對外貿易都從那兒穿過海峽到達地中海。——從南部玉米種植區出口的穀物,到巴庫附近油井出口的石油——都是透過黑海的港口運出去的。俄國不可能讓任何其他大國獲得巴爾幹東部地區,繼而主宰海峽。這無疑是往它的脖子上套絞索,扼住了俄國的經濟命脈。

    德國利益

    1889年,在德意志銀行的領導下,一群德國工業家和銀行家,從奧斯曼政府那裡獲得了一項特許權,建設從首都君士坦丁堡橫穿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的鐵路。這一協議持續十年後,到1899年,奧斯曼政府又批准了第二階段的建設任務,即大家所熟知的“柏林-巴格達鐵路專案”。這條鐵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內陸腹地與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地區聯絡了起來。這樣的鐵路,一旦擴充套件到巴格達,再延伸到不遠的科威特,將在歐洲和整個印度次大陸之間建立起一條價格低廉而快捷的交通通道,這也是當時最高等級的世界級鐵路。隱藏於這個專案後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獲得潛在的石油供應,對此,英國當然會跳出來反對。

    英國利益

    在英國看來,德華人要修的鐵路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柏林-巴格達鐵路建成,這塊生產數不盡的經濟財富、海上軍事力量根本攻擊不到的巨大內陸疆土將統一在德國的周圍。俄國與它的西方朋友——英國和法國,將會被這一屏障阻隔開。英國在埃及的利益處於德國和土耳其軍隊的有效打擊範圍之內,並且兩國軍隊從波斯灣可以直接威脅到印度。很快,亞歷山大港和達達尼爾海峽將極大地加強德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薩拉熱窩事件點燃戰爭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Sunny明媚,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攜妻索菲亞來這裡作特別訪問。他此行本想使妻子享受到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但卻沒想到讓她連同自己丟了性命。

    當時歐洲興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思潮。其實民族觀念是一個非常晚近才興起的概念,但是一經興起,就被賦予了非常神聖的地位,人們習慣於把自己所屬的民族看成是高於一切。塞爾維亞族的一個青年刺客,殺死了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他就是從民族的立場出發,認為他們塞爾維亞民族應該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

    就這樣,早就為戰爭擺好的多米諾骨牌這麼偶然的被這個塞爾維亞小夥子推倒。出事之後,德國也是出於盟友和民族上的親緣關係,力挺奧地利。而相應的呢,俄國因為貿易通道將自己視為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所以它就非常同情和支援和他同屬於斯拉夫民族的塞爾維亞,決定為他們撐腰。法國和英國作為盟友,為了抵制德國堅定地站在俄國這一方,隨著奧皇對塞爾維亞宣戰,一場史無前例的慘烈戰爭就此爆發。

  • 5 # 羅西小南多

    讓我們一起來推理下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中遇刺身亡為何能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一戰爆發。首先地方太敏感,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省的首府,而波斯尼亞省是奧地利剛吞併不久,而該省主要是塞爾維亞族斯拉夫人,此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日趨高漲,並於1911年成立秘密組織“黑手社”,顧名思義就是下黑手的社團,激進好戰,結合狂熱的民族主義,不想搞出點事都難。其次,人太敏感,被刺殺的人是奧匈帝國儲君,未來的帝國統治者,這對帝國來說絕對是不可容忍了事件。所以,6月28日刺殺事件發生,7月23日,奧地利就向塞爾維亞最後48小時通牒,塞爾維亞於7月25日幾乎完全妥協,僅奧地利要求派官員參與案件調查,讓一個主權國家無法接受,奧地利隨即斷絕和塞爾維亞的外交,並於7月28日對其宣戰。第三,兩國的背景關係太敏感,奧匈帝國本來就是個大雜燴,裡面諸多民族,此時大都表現出民族主義願望,渴望從帝國中分離出來自治,尤其是帝國內好戰的塞爾維亞族,其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統治和獨立的塞爾維亞合併,而塞爾維亞背後是大斯拉夫主義的沙俄,而俄國於1894年和法國結盟,於1907於英國協約簽訂,英法於1904年同樣簽訂協約,這導致三國協約。以奧地利為主導的奧匈帝國同樣有幫手,即同為日耳曼人的德國,兩國早在1879年就在俾斯麥時期就結為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盟,這就是三國同盟。而奧匈帝國之所以對塞爾維亞動手,就是德國在背後支援。戰爭機器開始啟動,沙俄見小弟塞爾維亞被欺負了,於7月30日開始總動員,德國則要求其12小時內必須停止動員,沙俄不予理睬,德國遂於8月1日向沙俄宣戰!同時詢問沙俄的盟友法國是否保持中立,法國沒有明確答覆僅含糊的說看情況。德國很惱怒,於8月3日向法國宣戰!並於同一天入侵比利時,而英國於8月4日要求德國停止入侵比利時,德國不予理睬,遂英國對德宣戰。薩拉熱窩遇刺事件就這樣最終導致一戰爆發,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哦。

  • 6 # 歷史吐槽機

    其實在一戰之前,歐洲各強國都基本處於老子已經生無可戀,好想出去打死個人,或者被人打死的火雲邪神狀態。因為歐洲王室長期的家庭倫理鬧劇,各國之間都有點新仇舊恨需要徹底清理一下,否則念頭不通達,影響修煉成仙。而且當時的現代國家似乎成長到了中二期,一幅世界無比黑暗,老子吊的一批的欠抽模樣,嘲諷功能十分強大,各自給自己拉滿了仇恨值,基本上確定DPS和治療怎麼輸出都不會OT。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當時是中二少年的典型代表,即使到了二戰也沒脫離中二期。他們在之前的普法戰爭中狠狠的抽了法國佬一頓,把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都給俘虜了。照理說該見好就收的,可他們偏不,皇帝威廉一世的加冕儀式居然跑凡爾賽宮去舉行,把法華人的面子徹底踩進了泥裡,卻沒徹底整死他們。

    在之後的結盟運動中,因為老牌強國奧匈帝國和沙俄不和,他們選擇了奧匈帝國,放棄沙俄,俄國佬一怒之下投了法國。在德國海軍擴張中,他們又狠狠的掃了老牌霸主英國的面子,讓一直老神在在玩孤立主義的英國非常想親自下場抽人。他們就這樣成功的在戰前把仇恨值拉滿,就等著兩邊開片,處於深度中二期的德國認為即使兩邊開片自己也能贏。但是為了保險,他們決定再拉一個盟友,這個決定讓威廉二世悔恨終生,因為它的名字叫義大利。

    法國

    普法戰爭中被抽的死去活來的法國是不服氣的,論中二誰能跟我比?他們腦補無數自己悲慘的經歷,包括廢柴流、退婚流、家族恩怨流等,但結果無一不是找到老爺爺,走上打臉流的套路。所以他們無比仇視比自己更加中二的德國,明明主角應該是我來著,可恨德國鬼子,打我罵我侮辱我,還在外面孤立我。於是他們也開始拉幫結果,找到了被威廉二世拋棄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並且忘記了百年的恩怨,拉來英國。

    奧匈帝國

    話說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本來是一對好基友,但如鐵的事實證明,他們只是“表面兄弟”。為了巴爾幹半島那塊肥肉,他們果斷的翻臉,俄羅斯支援塞爾維亞的行為讓奧匈帝國憤怒不已。結盟運動開始後,俄羅斯對德國表示有奧匈帝國就沒我的態度,也讓他們覺得顏面掃地。他們覺得必須出去抽個人才能念頭通達,至於到底抽誰則並沒有想好。

    沙皇俄國

    尼古拉二世在戰爭開始之前是極其憤怒的,他覺得自己簡直就是TM書裡那個哈姆雷特。自己拼死拼活的和奧斯曼帝國磕,好容易讓保加利亞獨立了。奧匈帝國不聲不響的就把波斯尼亞給搶去,地盤都擴到自己家門口了,這是典型的我拿你當兄弟,你拿我當表弟啊!然後,自己的表哥威廉二世搞結盟,我就只是傲嬌了一下下,他居然就選擇奧匈帝國,不選擇我,連表弟都沒得當。我的人緣真的差到這種地步了嗎?我們羅曼諾夫家族真的就這麼被嫌棄嗎?

    於是這個覺得被整個世界拋棄的中二少年徹底黑化,他決定報復世界,尤其是背叛自己的奧匈帝國和德國。他斷然決定加入法國陣營,全然不顧家裡已經打成一鍋粥,反正就是大家一起死,額...這非常符合戰鬥民族的性格。

    英國

    作為裝X界的資深大哥,英國佬一直表示哥已經和你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了,哥現在已經遺忘了失敗的感覺,江湖人稱溫莎求敗。好想找個狠人抽我一頓啊,不然老夫是在太寂寞了。

    德華人多實誠啊,一聽這話,好嘞您那,這就滿足您的特別要求,在海外把英國佬的殖民地翻了一遍牌子。裝X不成的英國佬一看,我擦,我就說說敗火,你來真的啊?小法過來,以後哥罩你,誰敢動你哥就抽誰。

    就這樣他們各自組隊開始了三三對戰模式,可是輪刀開片畢竟不是打CS,大家都是貴族,不能像土包子那樣上來就抽,開戰需要理由的。於是他們開始了“你瞅啥?”“瞅你咋地?”“你動我下試試?”“動你咋地?”“你動啊?”“憑啥你讓我動我就得動?”

    小國塞爾維亞實在看不下去,上手就給了奧匈帝國一記悶棍,你不是要理由嗎?給你!然後歐洲貴族們興高采烈的開片,當然為了保持風度,他們還是會宣戰的。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對奧匈帝國宣戰,7月3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中二德國是痛快人,人狠話不多,8月3日又直接對法國宣戰,就是要玩雙線操作。英國佬覺得德國反正已經雙線了,再來一線也無所謂,8月4日對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對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對奧匈帝國宣戰,就這樣,歐洲就真的打成一鍋粥了。不要問我義大利,講抗美援朝你會在乎人民軍的下落嗎?

    總結起來,薩拉熱窩的那一槍雖然直接導致了戰爭爆發,但其實當時的歐洲已經充滿了憤怒,各國早就做好了戰爭準備,即使沒有斐迪南大公被刺的事,早晚也得打起來。

  • 7 # 大腳汽車

    英國青少年人禁止手淫還有專門褲子箍下身,全世界最強大的英國時期,維多利亞小說就是黃色小說代名詞,洗牌導致的,歐洲號稱30年要打仗,食物生產不足要減少人口重新分配

  • 8 # 漩渦鳴人yy

    你敢揍我斯拉夫哥們兒,我就揍你日耳曼兄弟!這句話說的真的是太好了,其實說到底,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更像一次大家族之間的內訌。

    塞爾維亞所在的地區,我說他叫塞爾維亞的話,或許有人感覺摸不清地理位置究竟在哪裡?我如果說是南斯拉夫,很多人就會想起來了,沒錯。巴爾幹半島是南斯拉夫人集結地,好巧不巧的是,俄羅斯也是斯拉夫人,雙方可以說是一種親戚之間的關係,當然,巴爾幹地區也認俄羅斯人做老大。

    而奧匈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又是哥們兒,為什麼二者都是日耳曼人,在這之前,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你說兩個人是鐵哥們兒,這一點沒有任何疑義。

    結果在這之前,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想要去挑戰日不落帝國的權威,英國感到十分緊張,所以就和法華人沙皇俄國三個國家結成一體!這個時候沙皇俄國又和法華人,英華人有利益聯絡三者是結盟。

    都這樣,利益與利益之間的牽扯,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蓄謀已久,反而有一些擦槍走火的意思。

    你如果說二者之間的利益,最後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或者是整個歐洲就像一個火藥桶,只要一顆火星就能夠把它點爆,也可以這麼說,但是沒有我這條說的準確。

    但是毫無疑問,種族,民族之間的鬥爭是整個第一次和第二次說大戰期間的主旋律,無法否認的是,種族之間的隔閡,不可能因為時間或者是因為利益而沖淡,反而可能因為新一代人的憎恨而不斷加深,最終造成二者之間的仇視,甚至是刀劍相向。

    所以處理民族關係永遠都是國家的頭等要務,國家不團結,你憑什麼去強軍富國?民族矛盾不處理,你這個國家就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空殼子。

    歷史上死於此的,那多了去了,南斯拉夫,前蘇聯……

  • 9 # 清水空流

    藉口,戰爭的藉口永遠比戰爭本身的進行更為重要。在當時如火藥桶般的巴爾幹半島和歐洲來說,任何一個火星都會引發大戰,斐迪南大公遇刺就是一個由頭。戰爭已經準備完畢。枕戈待旦了。在公元1914年6月28日 ,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塞爾維亞19歲青年普林西普做夢都不會想到,他的一槍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令槍。被他刺殺的斐迪南大公夫婦的生命之火,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而一次世界大完全是由於幾個大國的分贓不均引發的。斐迪南大公不過是個藉口而已。一戰最大矛盾就是德法矛盾,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法國與俄國矛盾也很神。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所以根據分贓協議。在這些情況下,英法兩國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英法協約的簽訂是準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英法的結盟讓德國強烈不滿。德國極其渴望這場戰爭,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結成同盟。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準備。

    在戰前,歐洲幾個大國是彼此仇視,說白了就是因為分贓不均引發的,法國永遠銘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恥辱。一直想給德國一刀、英國是歐洲的攪屎棍,他的希望是隻要德國不 超過他一切都好說,但德國偏偏超過了他,沙皇俄國則認為黑海是他的,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奧斯曼帝國的悲哀在於,我還沒死,你們卻認為我已經死了,德國的抱怨是,我長大的時候,麵包渣都沒有,我要奧斯曼,你們給我,那我就結盟。當德皇在獲悉弗蘭茨·斐迪南遇刺身亡的報告的時候,他高喊道:“1914年是千載一時的機會。

    當時,普林西普在街角看見斐迪南大公夫婦。立即拔出手槍,就要剛要舉槍射擊,離他不遠處的一個警察發現了,箭步衝上來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這一瞬間,剛好趕到這裡的一個青年人揮手朝警察頸部猛擊一拳,警察冷不防一個趔趄。這時,普林西普的槍聲響了,奧皇儲夫婦一命嗚呼。頓時,四下裡一片混亂,那個青年趁機飛快地逃離了現場。刺殺事件以後,普林西普承認了自己所犯的罪行。法院於1914年10月判處普林西普20年有期徒刑。但普林西普在1918年4月死於獄中。

    此次刺殺行為本來是一個熱血青年的盲目行動。目的是為了拯救自己的國家(姑且這樣說),但他的行為卻給自己的國家乃至世界帶來了災難。併成為列強借口發動戰爭的導火索,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數百人萬人為此而喪生。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14年6月29日時年33歲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維也納附近享受溫暖燦爛的Sunny,周圍的人群都穿著輕盈的夏裝在公園裡翩翩起舞,突然音樂戛然而止,人們開始朝著公園的露天音樂臺圍攏過去。在這裡人們看到了一副佈告,人們透過這幅佈告得知:就在前一天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這時茨威格心裡隱約意識到這次刺殺事件將引起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場軒然大波。

    時光倒流到前一天,這天是一個溫和晴朗的星期天,同時也是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蘇菲結婚14週年紀念日。這天他們來到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進行一次特殊的旅行,然而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只知道這天是自己的結婚紀念日,卻興許是忘了這天還是塞爾維亞人神聖的“聖維多日”。1389年的這一天塞爾維亞騎士米洛什·奧比利奇以假降之計刺殺了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之子巴耶塞特一世立即在戰場上宣佈繼位並率軍擊敗塞爾維亞人的反抗,此後塞爾維亞經歷了四個多世紀的被土耳其人統治的歷史。斐迪南大公的這一舉動極大傷害了塞爾維亞人的民族感情,使他自己成為了塞爾維亞人眼中的眾矢之的。1914年6月28日上午10點左右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加夫裡洛·普林西普刺殺。

    這本來只是一次刑事案件,奧匈帝國方面只需要督促塞爾維亞配合其懲辦兇手即可,然而這一事件卻陰差陽錯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什麼會引發戰爭呢?即使開戰不也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的事嗎?為什麼會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呢?事實上薩拉熱窩事件只是最終點燃一戰戰火的導火索,而真正導致一戰爆發的根源則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

    19世紀後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日漸展開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表現得越發明顯:傳統意義上的英、法兩個老牌列強走上了持續衰敗的道路,而崛起於歐洲中部的德國卻日益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本身就是透過普法戰爭踩著法國上位的,戰後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割讓、鉅額的戰爭賠款以及Continental霸主地位的喪失都深深刺痛了法國,因此在普法戰爭後德法矛盾成為了歐洲的主要矛盾。20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了英國,隨著自身國力的穩步提升德國已越來越不滿足於扮演一個區域霸主的角色了,德國已明確將在爭奪歐洲霸權的同時參與列強瓜分世界的行動提上議事日程——用德華人自己的話說“讓別的民族去分割世界的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德華人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然過去,我們也要求Sunny下的地盤”。然而當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時才赫然發現:幾乎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都已被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瓜分完畢——英、法自不待言,甚至連早已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殖民地都不比德國少。在這樣的局面下德國積極要求按現實國力重新分割世界,這就不可避免地同英、法這樣的殖民大中國產生摩擦:當時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洲同英國存在殖民地的爭奪,在摩洛哥和西非則同法國存在競爭。這一系列的競爭在一戰前的30年間使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

    在爭奪殖民地的同時列強之間在經濟上也構成尖銳的競爭關係,這一時期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之間都爆發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1888~1889年義大利和法國爆發了關稅戰,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爆發了關稅戰,1905~1910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爆發了關稅戰。不過這一時期在經濟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當屬英、德兩國: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戰全世界的比重為31.8%,而德國僅僅只佔13.2%;但到1914年時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的比重已降到14%,德國則上升到14.3%。這一時期作為新興強國的德國在海外市場上同老牌強國英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英國為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則有必要削弱德國。

    德國為了爭取到和自身國力相對應的殖民地和國際地位試圖透過以加強軍備的方式逼迫英、法等老牌強國就範,當然這一時期致力於加強軍備的並不只有德國,事實上列強都在積極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德意志帝國剛統一時的兵力只有30萬左右,到一戰前夕德國陸軍已增加到80萬人,另外490萬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員可以作為後備役補充;法國的人口少於德國,適合服兵役的人口只及德國的六成,然而法國透過徵召殖民地軍隊和僱傭外籍軍團使自己的兵力達到88萬人,另有受訓人員506萬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沙俄擁有142萬常備軍,另外565萬受過訓練的後備人員。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這一新式戰艦,英國隨即宣佈二對一的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應付,一時間英、德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列強之間激烈的軍備競賽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猜忌,戰爭爆發的風險日益增長。

    歐洲各國出於在殖民地、經濟領域、軍備競賽等各方面的摩擦矛盾日益增長開始紛紛尋找可以和自己一起對抗競爭對手的盟友,由此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聯盟體系:1873年德國鑑於同法國的尖銳矛盾而與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締結三皇同盟,然而這一同盟自締結之日起就存在尖銳的內部矛盾——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俄國一直致力於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而奧匈帝國同樣在這一地區存在利益,隨著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之間關稅戰的爆發後俄國出於對被德、奧孤立包圍的擔憂而逐漸同德國的宿敵法國靠近,法國則不失時機地連續為俄國提供了多筆低息貸款——既爭取到了俄國的好感,同時也藉機控制了俄國經濟命脈,使俄國不得不向自己靠攏。這樣一來在歐洲就形成了德奧同盟和法俄協約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陣營。1882年5月20日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失敗的義大利在維也納和德、奧簽訂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集團至此正式形成。三國同盟和法俄協約都極力爭取英國加入自己一方,然而英國始終堅持傳統的“光榮孤立”國策——不和任何國家或陣營保持固定的盟友關係,而是以超脫的離岸平衡手角色維持歐洲均勢,然而隨著咄咄逼人的德國對歐洲均勢的破壞英國逐漸向法俄協約一方靠攏。在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對立的格局下每當發生爭端時就不再只是直接的當事國的事了,即使是本來和爭端並沒多少關係的國家也不得不選擇支援捲入到爭端中的自己陣營的盟國,否則就要承擔聯盟瓦解而使自己陷於孤立狀態的危險,所以即使是再小的爭端都註定會擴大為雙方所有成員國集體參與的大爭端。

    薩拉熱窩事件儘管看起來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當事件發生後迅速向戰爭方向急速發展著,而這一趨勢其實是極其難以扭轉的——19世紀後期歐洲各國的軍事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軍事計劃重視先發制人的優勢令文官政府欠缺足夠的時間進行外交斡旋工作。事實上從一戰起人類的戰爭形式開始和以前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從一戰開始各國都執行了細緻的軍事計劃——從命令下達的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預定的時間表進行的,人員和物資都是嚴格按時間表自動地大規模運輸,一旦下令中止將會使己方人員物資堵塞。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己方中止對軍隊的動員而對方卻沒相應地中止,那麼將使自己處於混亂的無防禦狀態,任何國家也不敢冒這樣的風險。理論上而言:除非各國同時宣佈停止軍事動員才有可能避免戰爭,然而事實上這是根本行不通的——畢竟人心隔肚皮,誰也不敢相信對方不會趁機對自己下手。

    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一個月後的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未收到塞爾維亞方面關於薩拉熱窩事件的滿意答覆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48小時後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俄以援助身為斯拉夫兄弟的塞爾維亞為由下達了總動員令,而同奧匈帝國定有盟約的德國則在7月31日向俄國發出限其在12小時內取消動員的最後通牒。8月1日凌晨6點德國駐俄大使以未收到俄方答覆為由向俄國外交大臣遞交了宣戰照會,當天同俄國有盟約關係的法國發出總動員令,德國則隨即對法國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並要求比利時准許德軍透過比利時領土打擊法國,在遭到比利時方面拒絕後德國隨即展開了對比利時的入侵。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使一直致力於維持歐洲均勢的英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挑戰,英國隨即於1914年8月4日23:00對德宣戰。8月5日德軍入侵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個大戰役正式打響,同一天門的內哥羅(今黑山共和國)對德、奧宣戰,至此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原屬同盟國陣營的義大利被協約國收買而臨陣倒戈,保加利亞則出於同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的矛盾加入同盟國。

    當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時英國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威脅加強了自己的戰備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海軍大臣丘吉爾徵用了當時英國船廠正在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造的兩艘新式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價值三千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土耳其為籌措造艦費用幾乎發動了全民捐款。然而英國方面在徵用軍艦後對賠償問題隻字不提,這令土耳其感覺自己受到了漠視——在英國眼中整個奧斯曼帝國還不如兩艘額外的軍艦重要。於是土耳其在接受德國一筆價值8000萬馬克的援助後於1914年11月正式向協約國宣戰。隨著土耳其的參戰已使一戰的戰場由歐洲擴充套件到加里波利、高加索、美索不達米亞等地。遠東的日本試圖趁列強混戰的時機擴張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於是以英、日之間締結有同盟條約為由對德宣戰,日軍隨即出兵佔領了德國控制下的中國山東以及太平洋諸島嶼,一戰開始向全世界範圍內擴散。日本的參戰迫使中國也不得不考慮參戰問題,否則日本就會借參戰之機擴大侵華利益,但由於此時中國作為一個內部軍閥混戰的國家並沒在一開始就介入戰爭。1917年4月6日一直在大西洋另一側隔岸觀火併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因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威脅到其貿易航線以及德國在墨西哥同美國爭奪勢力範圍等原因對德宣戰,美國的宣戰使勝利的天平進一步向協約國方面傾斜,於是中國隨即在1917年8月14日才正式對德、奧宣戰,中國宣戰後一方面廢除此前與德、奧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向歐洲派遣了30萬華工支援協約國作戰。除中國之外巴西、希臘、古巴、賴比瑞亞、暹羅(泰國)以及一些中南美洲國家共計11國也受美國參戰的鼓舞而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至此一戰波及範圍蔓延到全球各大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眠症如何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