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笑面小黑虎

    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主要歷史根源是唐朝各地的藩鎮的實力強大,中央無法控制地方,最終唐朝滅亡出現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溫)與李克用因故不合,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

    朱全忠(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併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朱溫)的干涉而失敗。

    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

    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朱溫)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 2 # 遊學行者

    唐末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分裂的開始。

    唐朝的藩鎮勢力非常大,藩鎮的軍長官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而且權力可以世襲,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這主要是唐朝的後期府兵制的瓦解,而採取了“募兵制”,軍隊歸地方軍事長官指揮,外重內輕,導致中央實力弱小,無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敗,失掉了統馭全國的能力。地方還擁有經濟自主權,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形成。

    第二個原因是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進一步打擊了中央實力和地方門閥大族的勢力,使得一批新軍閥打著鎮壓黃巢、勤王的旗號紛紛崛起,從此開始,地方割據勢力形成。這有點像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形勢,都是打著維護中央政權的旗號搞地方割據。

    907年,朱溫廢掉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權,史稱“後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

  • 3 # 科學歷史觀

    五代十國根源在於唐末年間朝堂鬥爭嚴重,各黨派相互攻擊,最著名的當屬牛李黨爭了,各地節度使的權力不受中央管控,朝堂腐敗導致農民起義頻繁。

    公元887年,黃巢起義軍經過碭山,朱溫於是參加了黃巢起義,因朱溫作戰勇猛,又有謀略,所以慢慢的從一名基層士兵做到了將軍,成為黃巢的一員猛將。

    唐末年,唐懿宗憑藉著長子的身份,稀裡糊塗的就坐上了皇帝,當政期間昏庸無能,朝堂有宦官專權,地方有藩鎮混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只有揭竿而起了,即位之初,浙江就有農民起義,公元868年,戊卒發生兵變,懿宗最終還是鎮壓了起義,但是已經為唐王朝敲響了警鐘,懿宗對政事也沒有什麼興趣,他是宦官擁立的,就把政權交給宦官們打理。懿宗還十分崇拜佛教,他統治期間,寺院,佛像大肆建造,自然就耗費大量的錢財。懿宗死後,兒子僖宗即位。

    僖宗當政期間根本沒有什麼執政的能力,宦官們完全掌握了政權。而僖宗自幼便在深宮中長大,他的父親李漼本來也是個喜愛玩樂的昏君,所以對於子女的教育自然不會重視,僖宗當了皇帝后便肆無忌憚的玩了,蹴鞠、鬥雞、騎馬擊球等等。僖宗玩樂的時間沒多久,腐敗的唐王朝就支撐不下去了,公元875年,山東的王仙芝和黃巢揭竿起義了,掀起了唐末農民起義的浪潮。

  • 4 # 子由拍案驚奇

    要了解五代十中國產生的根源,首先,我們要明瞭五代十國這個稱呼的最初由來。

    在北宋時期,歐陽修撰寫了一部史書,《五代史記》,後人為了與其他人所修五代史有所區別,就把歐陽修的這部史書稱之為《新五代史》。

    正是在這一部書中,把從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稱之為五代,而公元891年至公元979年之間則被稱之為十國。

    對於這兩個時期則合稱為五代十國。

    簡言之,在唐朝覆亡,宋朝建立起,五代即消失了。北宋於公元979年攻滅北漢,宣告十國靖滅。

    那麼,瞭解了五代十國的基本概念之後,我們來回答“五代十國的根源是什麼?”這個問題;

    一,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

    在中唐時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這一時期,藩鎮割據現象極其嚴重,這表現在不僅僅是擁兵自重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軍事、財政上都不聽唐朝廷的招呼,完全是自行其事了。

    在這一時期,藩鎮割據現象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河朔一帶,及至到了安史之亂初平,這種現象得到了抑制。可是,到了唐朝末期,彷彿一夜間,四處的藩鎮又割據如初,大局不可收拾了。

    由於唐朝的藩鎮勢力十分強大,對於唐朝廷的反作用力也就巨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擁有如此重大責任、權利的藩鎮首領,其掌握的權利竟然唐朝廷說了不算,完全由藩鎮首領自行決定繼承人,唐朝廷重鎮一職,成了藩鎮的家事,變成世襲制。

    更由於唐朝廷在對付安祿山叛軍之時,不擇手段,採取了“募兵制”,這就給自己留下了隱患,府兵制隨之瓦解,導致了藩鎮各自直接擁有自己的軍隊,唐朝廷軍事實力喪失,藩鎮勢力極端坐大。為後來的凌壓唐朝廷,進而取而代之打下了伏筆。

    二,掀天揭地的黃巢起事

    在唐朝末年,對唐朝廷摧毀最為得力的就是黃巢起事了。

    唐乾符五年到唐中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78年到公元884年,這6年的時間裡,唐朝的大半個江山被黃巢的軍隊瀰漫性掃蕩,長江流域、黃淮下游、兵發中原,軍渡江南,直到攻進長安城。

    在黃巢軍隊摧枯拉朽的衝擊下,唐王朝的基礎漸次崩塌,隨之而起的是各地不同面目、各種軍事力量的壯大和登場。

    新的武裝勢力以維護唐王朝的名義發展壯大,直到公元907年,新軍閥朱溫搞掉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柷,自己取而代之,國號“梁”。

    也就是從這一時刻起,五代十國時期就算正式開始了。

  • 5 # 手機電腦一站式

    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唐朝藩鎮割據形勢圖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地。

    安史之亂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為帝,建立後唐……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 6 # 八零後愛做夢
    根源:藩鎮割據,中央對地方不在有約束力,也沒有震懾型的武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局面呢?

    1、唐朝後期設定的節度使制度。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逐漸演變成尾大不掉,不聽中央命令的地方軍閥,也是盤踞地方上的獨立小朝廷。他們有獨立的軍隊,可以自行任命將領,就連稅收都可以截留。

    2、中央沒有可以呼叫軍隊

    經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以後,大唐帝國已經沒有了過去的輝煌,除了天子的禁軍,已經沒有了可以拉出去鎮壓叛亂的軍隊,只能依靠地方節度使勢力,但節度使們越鎮壓勢力越大,已經變得不在聽從皇帝的旨意。

  • 7 # 渣渣的冒險歷程

    五代十國根源是唐朝各地的藩鎮的實力強大,中央無法控制地方,最終唐朝滅亡出現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 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朱溫)與李克用因故不合, 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

    朱全忠(朱溫)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併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 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朱溫)的干涉而失敗。

    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朱溫)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朱溫)和解。朱全忠(朱溫)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

    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朱溫)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朱溫)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朱全忠(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 8 # 善發歷史說

    節度使的設定

    節度使的設定,追溯於唐初設定的都督府。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在廢除了行臺制度之後,於是重新設定新的行政監察區域——都督府。

    當時的都督多由親王遙領,普通的都督則由刺史兼任。

    當時將天下分為二十四個都督府,每個都督府分別統領若干個州,其主要職責就是“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每道設定觀風俗大使進行糾察。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改制十五道採訪處置使,以察訪善惡舉其大綱,但是由於事務的日益繁忙,不久又涉及監理各州郡事務,道一級機構逐漸成為類似漢朝的 州刺史,成為掌管地方行政和監察的地方大員,道成為州郡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唐初到唐中期,唐朝政府一直不停的開展對外戰爭,在對外戰爭當中,為了集中力量對付敵人,因此常在邊境地方設定都督、總管或者安撫大使,節制一方執掌地方軍事對付外敵,並取得了非常顯著效果,獲得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的勝利。

    起初這些職務都是差遣性質的,戰爭時設立,戰爭結束就取消。

    為了能讓出徵統率的將領在邊境全力作戰,所以對這些都督,會加使持節的稱號,於是逐漸演變成節度使這一職務。

    這些節度使,統率大軍駐屯邊境,為了解決軍需和協調地方,逐漸染指地方行政,由執行邊境軍事擴大到管理駐守區域的行政,權力進一步擴大。

    節度使身兼採訪使、營田使和支度使,掌管數道或者若干州的監察、屯田、錢糧、行政等大權,儼然成為了一方諸侯。

    節度使的禍害

    隨著節度使的權力日益增大,加上唐天寶年間邊疆形勢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以及府兵制度的完全破壞,安祿山這些藩鎮勢力開始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能力。

    當時唐朝東北方向契丹和奚人的勢力逐漸強大,為了應對東北的壓力,唐玄宗重用安祿山,任命其為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同時身兼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安祿山大權在握,身為當時最強大的藩鎮。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盛極而衰。

    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了平定叛亂,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把在邊疆實行的藩鎮制度推廣到內地,讓更多的刺史和縣令等州縣長官領兵作戰平定叛亂。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河北等地的藩鎮,名義上是歸順了朝廷,實際上處於獨立或者半獨立的狀態,時不時還會進行叛亂。

    為了遏制這些經常叛亂的藩鎮,又不得不扶植一些忠心的藩鎮對付這些叛亂的藩鎮。這一來,導致唐朝的地方藩鎮勢力在全國全面坐大,中央被完全架空。

    從此之後唐代的整個後期,方鎮割據跋扈,相互混戰不休,而唐朝中央政府,在經過宦官專權和農民起義叛亂的雙重打擊之下,逐漸完全失去了對抗地方藩鎮的實力,並淪為了藩鎮的傀儡。

    藩鎮的兼併

    唐朝末年,衰敗的唐中央政府岌岌可危,各地藩鎮為了爭奪地盤相互征戰,藩鎮之間相互兼併,天下局勢完全失控。

    唐昭宗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大軍閥朱溫佔據了二十一個藩鎮,盤踞著關中和關東地區,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閥,並且控制著唐朝小朝廷。

    又兩年,公元907年,朱溫代唐建梁,史稱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進入五代十國之後,全國各地那些割據的藩鎮,相互之間的爭鬥你來我往此起彼伏,中原地區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不斷更迭,其餘各地更是互相征戰不斷兼併,整個國家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面。

    五代十國的根源,究其原因就在於藩鎮的崛起,可以說唐朝是因為藩鎮而興,最終也因為藩鎮而亡。

  • 9 # 北辰飛雪

    五代十國出現的直接原因,便是唐王朝的衰亡。中央已無力控制地方,使得藩鎮林立且得以逐漸做大。但除此之外,遊牧民族的威脅以及士風的低迷,亦是五代十國得以形成的原因。

    唐王朝的衰亡

    唐王朝的衰亡是五代十國得以出現的主因,而這其中,藩鎮的出現是有著最直接的影響。我們從賦稅、兵制、科舉等方面,探討唐朝藩鎮出現的原因。

    賦稅的影響。隨著土地兼併的嚴重,許多農民都失去了土地。這就造成了兩個直接的影響。第一,大量農民流亡,戶口失實,朝廷賦稅大量減少,唐朝實行的均田制開始崩潰。第二,隨著流民的增加,農民起義的聲勢越來越大,尤其是唐末黃巢起義,更是給了唐王朝致命一擊。賦稅的減少,使得節度使得以染指稅收以滿足軍糧需求。農民起義使得藩鎮得以普遍出現,因為唐王朝和藩鎮,在對待農民起義上的態度是一樣的。

    兵制的影響。唐初的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成為府兵可以租庸調全免。但是隨著土地兼併的嚴重,使得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已經不願意在去當府兵。這樣長期下來,軍隊中剩下的往往是老弱殘兵。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朝廷便不得不開始募兵。這些募兵長期在節度使手下,再加上藩鎮逐漸掌握了稅收,使得募兵成為節度使的私人武裝,不受朝廷管轄。

    科舉制度的影響。到了安史之亂前後,科舉制度已經出現偏差 ,進士科只重詩賦。這就導致吟詩作賦大興,而治國安邦之術缺乏。長此以往,官僚隊伍的素質堪憂,無政治作為和政治遠謀。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入仕無門,只好投靠藩鎮。

    此外,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使得藩鎮為了避免被迫害,往往需要獨立才能得以自保。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唐王朝大廈將崩,藩鎮得以做大做強。

    遊牧民族的威脅

    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除了劍南節度使和嶺南節度使外,其餘均在西北、東北邊境,防的就是遊牧民族的威脅。突厥、回紇、契丹、吐蕃等等,都對唐王朝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為了防禦這些遊牧民族可能的威脅,在邊境設立的藩鎮便越來越多,最後尾大不掉。當初平定安史之亂,唐王朝藉助了回紇的力量。到了後面,朝廷需要每年付給回紇大量財物,以換取平安。

    回紇憑藉當初的功勞,人口大量居住在長安。他們曾以三百騎攻打宮門,驅逐長安令,掠奪子女,朝廷卻不敢制止。以武力防禦遊牧民族,使得藩鎮林立。以財物賄賂遊牧民族,使得國庫空虛,對於藩鎮更無力控制。更不要說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以謀求獨立稱帝。這是遊牧民族造成的軍事威脅,使得中原政權不得不顧忌他們的存在。

    士人價值觀的鉅變

    這個和當初唐王朝的科舉制度偏離有因果關係。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士子都向往在朝廷為官。但安史之亂之後,因為科舉制度的偏離,入仕已經不易。再者朝廷稅收大幅減小,官員的俸祿已不優厚。與此同時,藩鎮逐漸掌握了財權、人事權等,開出的待遇遠遠好於朝廷。在這種環境影響下,大量人才流向藩鎮,使得藩鎮人才冠於一時。“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韓愈這篇有名的《送董紹南遊河北序》,反應的就是那時計程車子科舉無成,而不得不投靠藩鎮。黃巢也是科舉落第,而投身農民起義。

    等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種風氣更加普遍。馮道歷事四世十君,號稱“官場不倒翁”。但這種行為,在古代是極為人不齒的。歐陽修在修《新五代史》的時候,《死事傳》只有十一個人。歐陽修本人都感嘆道:“士之不幸而生其時,欲全其節而不二者,固鮮矣!”作為領導整個社會風氣計程車人,都已經以保全性命為宗旨,哪裡還有安世濟民的理想呢!士人價值觀的鉅變,也使得這種割據的局面長期存在。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出現的根源,唐王朝的衰亡是主因,遊牧民族的威脅是外因,士人價值觀的鉅變是輔因,使得割據政權林立的局面得以長期存在。

  • 10 # 舒心暢亦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唐朝的藩鎮勢力非常大,藩鎮的軍長官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而且權力可以世襲,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這主要是唐朝的後期府兵制的瓦解,而採取了“募兵制”,軍隊歸地方軍事長官指揮,外重內輕,導致中央實力弱小,無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敗,失掉了統馭全國的能力。地方還擁有經濟自主權,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形成,導致分裂的開始。

    黃巢起義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進一步打擊了中央實力和地方門閥大族的勢力,使得一批新軍閥打著鎮壓黃巢、勤王的旗號紛紛崛起,從此開始,地方割據勢力形成,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CCI+KDJ”選股和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