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正重宣告:禁止任何為趙括翻案的言論出現在答題中,請尊重歷史和戰死沙場的將士!
8
回覆列表
  • 1 # 洞察歷史黑洞

    戰略失誤 ,不要出戰。廉頗,李牧都是以防守為主。趙括上來就出擊,進入白起的口袋,自取滅亡。誤國誤民,血腥屠殺,趙括至少承擔一半責任。

  • 2 # 千喜龍

    一、趙括的啟用是趙國迫於難以支撐持久戰的巨大消耗而欲謀速戰的需要

    前261年春,秦趙兩軍在長平交戰達到白熱化程度,趙軍副將統率的前鋒部隊,在長平以南與秦軍激戰,全軍覆沒。趙軍初戰皆不利,廉頗率趙軍主力四十五萬退守長平以北,成囤居之勢,築壘自守,避不出戰。四月至七月,王乾率秦軍猛攻趙軍營壘。雙方激烈交戰,秦趙兩軍均損失慘重。趙軍前後六名尉官陣亡,丟失了兩處要地,至七月,趙軍西營壘被秦軍攻佔。在數戰不利的形勢下,趙軍憑藉工事,繼續堅壘不戰。秦軍在之前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也逐漸減弱。雙方在戰場上,逐漸進入相持階段。秦見趙軍重兵集團縮成一團死守不戰,一時難以吃掉,遂行反間,派間諜在趙境內,製造謠言,散佈輿論。八月,趙孝成王撤換廉頗起用年輕將領趙括為大將統率全軍。眾所周知,臨陣換將是兵家之大忌。趙孝成王這麼做,僅僅是因為中了秦人的反間計嗎?不是,實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這場大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大軍,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趙國方面總共動員了五十萬人參戰。五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糧草與武器裝備的補給,消耗極大。戰爭進行了八個月,趙國的戰爭經濟已不堪重負,戰略儲備也將消耗怠盡。當時,趙國軍糧不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1]。趙決策層對此深為憂慮,急切盼望儘快取勝。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的在於以老秦師,拖垮秦國。然而綜合國力上是秦強趙弱。秦國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繞,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六國中 較為落後。戰爭儲備也並不充足,無法支援大規模的連年戰爭。廉頗的持久戰方針,雖在戰役指導上是穩妥的打法,但有悖於國力,宏觀的看並不符合趙國國情,趙國利在速戰速決。趙王數次命廉頗出戰,速戰速決。廉頗鑑於戰場形勢,拒絕王命。故趙國決策層均認為廉頗是怯戰,普遍對其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秦國不用反間計,趙國撤換廉頗也是遲早的事,只是不應用缺乏實戰經驗鍛鍊的趙括來代替他。

    二、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統治集團的決策失誤難脫干係,不能僅僅歸咎於趙括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統治者決斷力、意志力與雙方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戰爭潛力上的全面較量。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趙括指揮失誤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趙國統治集團的決策失誤。其失誤主要表現在:

    第一,缺乏戰爭準備,倉促應戰,盡失地利。趙國統治集團在接受了馮亭所獻的南韓上黨十七縣之後,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缺乏與秦國進行戰略決戰的準備。本來接受上黨後,趙國控制了晉東南險要,在戰略上處於有利的態勢。如果Superb重兵扼守上黨,控制險要,憑險據守,將使秦軍主力在崇山峻嶺中無法展開,一來可老秦師,二來可為趙國動員抗秦贏得時間。但趙國統治集團卻沒有這樣做,只是派趙勝接受馮亭獻地,派廉頗率軍駐紮長平與馮亭共同防禦秦軍[2](P203),致使秦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上黨,迫使上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趙國見情況危急,緊急徵發大軍由老將廉頗統率星夜馳援長平,倉促應戰。這就造成在長平戰場上對趙軍極為不利的態勢,地利盡失。秦軍屯兵於戰場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勢險要,其勢猶如掘坑待虎,而趙軍駐紮大軍於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秦出山谷攻趙易,趙入山谷圖秦難。趙大軍如若入山谷攻秦軍,秦軍只要封閉山谷,斷趙軍後路,趙數十萬大軍便成甕中魚鱉。

    第二,戰爭開始後,抗秦決心不堅決,使魏楚等國怕救趙自招禍端,喪失合縱破秦的良機。本來,長平開展後,魏、楚、齊、燕都派出了軍隊準備援助趙國,尤其魏楚兩國與秦世仇,並不希望秦勝趙敗,之所以不援趙,只是因為懼怕秦國威勢,猶豫不決,採取觀望態度。如趙國堅決拒敵,合縱抗秦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秦軍在大戰開始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逐漸減弱,雙方在戰場上,逐漸進入相持階段。此時,魏楚等國參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果如此,趙軍破於內,魏楚聯軍擊於外,將使秦軍處於極為不利的處境,秦趙兩國究竟鹿死誰手還很難說。可惜,趙國初戰不利,便遣使赴秦試探求和,造成秦趙和談的假象。魏楚等國見趙國舉棋不定,戰和兩端,怕救趙自招禍端而放棄援趙。趙國不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兩國援趙,反而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之下,派使赴秦僥倖求和,戰和搖擺不定,實乃又一大敗筆。

    三、趙括忠心耿耿,勇氣可嘉,但指揮確有失誤

    因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趙括給人留下了不良印象。幾千年的歷史沉積,使他成為只會大發空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代表人物。但也決不能說他一無是處。趙括臨危授命,勇氣可嘉,對國對君忠心耿耿。在趙軍陷入重圍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極端不利的條件下,他率軍英勇頑強地同強大的敵人戰鬥了四十九個日夜,身先士卒率趙兵衝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稱得上是可歌可泣。但趙括缺乏實戰經驗,年輕氣盛,行事輕率,指揮確有失誤,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其失誤主要表現為:

    第一,只知打陣地戰,不知誘敵深入打運動戰。趙括上任時,上黨不守,趙軍駐紮於長平以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憑,盡失地利。在此地與強大的秦軍作戰,必敗無疑。趙軍應向邯鄲方面逐步退卻,並搶佔有利地形同主力匯合,從而誘使秦軍出險地,深入趙境,處於遠離本土、無險可憑的境地。趙國以退為進,可使秦軍後勤補給線拉長,千里運糧,損耗日巨,況且秦軍糧道暴露在平原地帶,防不勝防。趙國卻可以縮短糧道,就近取糧,以利堅守。趙國晉陽守軍既可南下切斷秦國在晉南的軍事運輸線,也可東出太行山威脅秦軍之後。在邯鄲的趙軍主力可遣得力大將率領車騎快速部隊遠出,反覆抄掠與爭奪秦軍在河內地區的糧道。這樣可使秦軍補給不濟,並有後顧之憂,不敢全力向前。秦軍如大舉猛攻趙軍營壘,趙軍應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一方面堅守陣地,一方面選派精兵猛卒反衝秦陣挫其兵鋒。秦攻堅不利,後方受威脅,再加上糧道不暢,六十萬大軍必乏食。這樣,戰爭就會向著有利於趙國的方面發展。

    第二,目中無人,急於求成,全面推翻廉頗的既定方案。在秦國暗中起用名將白起,並制定了誘其深入,分割包圍、積極打援、聚而殲之的作戰預案的情況下,趙括竟全面推翻廉頗的既定方案,準備同秦軍決戰。秦軍誘趙軍出戰並佯退,趙括親自率趙軍主力傾巢追擊,直至秦軍營壘,秦軍出動兩萬五千人的車騎快速部隊,從兩翼迅速穿插至趙軍之後,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切斷趙軍退路,並派五千騎兵監視趙軍大營中的留守部隊。致使秦軍完成了對趙軍主力的嚴密包圍。

    第三,突圍過遲,貽誤戰機。在趙軍被圍之初,趙括如若趁趙軍兵力雄厚,士氣尚在之際,組織全軍皆盡全力,拼死突圍,趙軍突圍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隊突出重圍,不至於被秦軍全殲。但後期,為防止趙軍內外聯合破圍,秦昭襄王親赴河內盡徵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組建了打援兵團自河內直插丹朱嶺,出趙軍長平大本營之後,形成更加深遠的縱深包圍,徹底阻斷了邯鄲與長平之間的一切聯絡。至九月底,長平趙軍被圍,斷糧已達四十六日,趙軍內部割死屍,宰戰馬,殺傷兵為食,人心浮動,瀕臨絕境。趙括知形勢危急,集中所有精銳部隊分為四個編隊,不分晝夜,輪番突圍。奈何人困馬乏,筋疲力盡,已力不從心。趙括身先士卒率趙兵衝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趙括在軍事指揮上又貽誤了戰機。

  • 3 # 等說歷史

    首先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為了爭奪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而發生的戰爭。那麼雙方的戰略目的就十分明顯了,都是為了擊敗敵對軍隊,佔領上黨郡。

    而開始的時候趙國的戰略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的戰敗秦國軍隊。但是經過幾次戰鬥。趙國的主帥廉頗發現趙國軍隊打不過秦國軍隊,只好改變戰略方向,那就是堅守陣地,疲憊秦軍,然後以逸待勞,一舉擊潰秦軍,佔領上黨郡。此後趙國的軍隊戰術上圍繞堅守,疲憊秦軍的戰略,使的秦軍一時毫無進展,照這樣發展下去,秦軍必敗。

    但是這時候趙國的上層國君顯然不滿意這樣的結果。所以他決定讓更加具有進攻性的趙括代替老成的廉頗去與秦軍交戰。這時候,整個趙國的戰略已經改變了,拿就是主動出擊,與秦軍決戰,一舉擊潰秦軍,佔領上黨郡。

    所以此後所有的戰術都是圍繞著進攻,決戰的戰略目的而進行。這樣的戰略本身就是錯誤的,長平地處山丘丘陵,不適合趙軍的騎兵部隊,而更加適合秦軍的步兵。所以戰略上的錯誤,彌補不了戰術上的錯誤。

    而趙括紙上談兵的軍事素養更加是的這場戰爭走向失敗。

    所以我認為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是與戰略層面上有必然聯絡的。

  • 4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趙括是戰國最出色的軍事戰略家,戰術大師,和軍事教育家之一,發掘和培養了李牧這樣的名將!

    冷兵器時代2.5萬人想在幾天內,沒有內應攻下故關是不可能的,秦兵攻打故關,趙軍會沒有狼煙示警?趙括隨便派一支部隊,就能全殲這2.5萬人!

    秦軍必然是有內應的!這個內應就是馮亭的上黨軍! 馮亭獻出上黨前,廉頗剛被秦軍打敗,損失2萬,2座城,2年後,王齕進攻上黨,趙王本來不想用廉頗,是藺相如拍胸脯保薦,一開戰就敗的稀里嘩啦!

    史記記載, 長平之戰只打了不到半年,公元前260年4月到9月,所謂打了3年,是某些所謂專家計算錯誤,把秦軍進攻南韓的2年多。都算到長平頭上!

    4月廉頗空倉嶺首敗後,秦趙談判2個多月,到七月廉頗徹底慘敗,損失趙軍近半。趙王立刻走馬換將,換上趙括。趙括10幾萬趙軍雖然全部戰死,但是秦軍損失大的多,40萬左右! 上黨王齕秦軍與南韓白起秦軍總數約5-60萬,另有秦王緊急增援的數十萬。 秦王不調南韓秦軍,而是徵集預備役,說明南韓秦軍已參戰。

    所謂趙軍突圍殺死過半秦軍,那是天方夜譚,這樣的戰績,趙括就該封神了!趙括畢竟還是人,從史記記載可以看出,趙括利用西壁壘和丹水分割包圍了秦軍,打得非常漂亮,要不是馮亭上黨軍背叛,獻出故關百里石,白起能不能活著回去都難說!

    最後馮亭上黨軍民還是被殺了,按照趙軍算人頭,算下來45萬! 這就造成秦王誤判,才會打邯鄲之戰,白起是自己作死!

  • 5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談論戰爭先看戰場的地理環境,沙漠、草原、平原、江南水鄉、山地、叢林、江河、海島,作戰模式差異很大,長平地圖!!透過長平地形地圖,我們可以輕鬆的得出,此地不適合大兵團作戰。

    上黨在中國所處位置,及周邊地形,看地圖!!透過上黨地理位置我們可知諸侯不適合直接武裝介入長平之戰,以解趙軍之危。

    這裡是長平不是邯鄲,不適合大兵團作戰,上黨戰略下軍事規化部分的戰爭模式錯誤。

    這裡是長平不是邯鄲,諸侯無法直接軍事幹預。上黨戰略下的外交以議合而不是合縱解趙軍之危是正確的。

    讓我們再回到戰場,看地圖!!秦軍進入南上黨只有兩條山谷,一條是南面的太行徑,一條是西面高平關所在的那條。

    很明顯這是一場典型而標準的山地要塞防禦戰。

    我到覺得從戰略層面講主要責任在以廉頗為首的趙國軍事集團高層,他們把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做為保護及得利益的唯一的方法,這就導致無論誰掛帥都要進行大兵團作戰。這就讓恐秦、怕擔責、信心不足、威望不夠、信認度不高的一大批將領出局,因為責任太大,最後廉頗只能親上陣了。因為戰略規化下的軍事部分就是大兵自團野戰,山地要塞變成了大兵團的警戒哨,山地要塞的防禦性非但沒有加強還弱化了。所以這個責任在戰略層面是趙軍高層集體犯混的結果。別說趙王,就是藺相如、平原君也搞不懂失敗的真正原因。文官集團做夢也想不到一兩萬人就能解決的山地要塞防禦戰,確讓他們付出了45萬人的代價。長平之失戰術層面是趙括的責任,戰略層面是整個趙軍高層的責任。

  • 6 # 史話海說

    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表面上看來是趙括的貿然出擊所造成的惡果。但無論是換將趙括還是趙括的主動出擊,其背後都有著趙國戰略失誤的大背景。也就是說因為前期戰略層面的重大失誤而導致了趙國不得不追求速戰速決,而廉頗抗命所以才不得不換了趙括。

    長平大戰的引子,便是南韓上黨郡的歸屬。秦國打敗南韓,將其一擊兩段,隨後要求南韓出讓北部上黨郡,南韓本來同意了的,但上黨郡守馮亭不甘受秦國驅役,轉手將上黨郡送給了趙國。對趙國來說,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接了得罪秦國,不接等於資敵。趙國進行經過激烈爭論最終還是決定接收上黨,並派廉頗率20萬軍進駐上黨郡。隨後秦國以王齕為將,同樣率20萬軍來取上黨。這便是長平大戰的發端。

    韓上黨郡的地緣價值

    事情發展到這裡,趙國接受上黨郡就已經是一次戰略冒險,而且是冒著直面強秦的風險。但這趙國面對這一風險是有資本的,也是有道理的。在戰國後期,秦國一統六合的野心已經十分明顯,而在魏楚紛紛戰敗的情況下,趙國是當時唯一有實力與秦國正面硬剛的國家,這便是趙國敢於接受上黨的本錢。而上黨郡的地緣位置極其微妙,大體上正處於趙國兩大核心地塊的中間,即以晉陽城為中心的太原郡和以邯單為中心的中原區域,如果秦國佔領上黨,則對這兩大地塊都可以形成威脅,尤其是太原郡與地處華北平原大後方之間由於有太行山以及大片山地阻隔,物資人員聯絡本就十分脆弱,一旦上黨歸秦,秦軍很容易便可以切斷兩地之間的聯絡,那麼今日之上黨,便是明日之太原。這是趙國必須接受上黨的利害所在。

    公元前262年春夏之交,兩軍便在上黨郡一帶發生接觸,雖然在戰役初期趙軍小敗,損失了部分軍隊並丟失了幾個據點,但在老廉頗主持下,主體防線還是相當穩固,鐵桶一般。秦軍完全是無可奈何。兩軍就此陷入對峙僵持狀態。但隨著對峙的持續,趙國先吃不住勁了。

    在戰國後期,各國紛紛建立了常備軍,但秦趙兩國的常備軍規模不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因此兩國都大量徵發了臨時兵役,同時還要有大量的民夫負責輜重運輸,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脫產投入戰爭,那麼勢必對國家財政產生重大影響。趙國整體國力本就不如秦國,而當戰事陷入僵持狀態時,趙國便有些慌亂了。

    這其實已經暴露出趙國的戰略短視。以上黨郡的重要位置,將長平之戰稱為國戰是毫不過分的。既然是國戰,那就應該以國戰待之,而趙國朝廷對這一點顯然認識不足。廉頗初敗,在趙國朝廷曾經發生過一起奏對:

    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卷甲而趨之,何如?”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而為媾。”虞卿曰:“夫言媾者,以為不媾者軍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王之軍乎?其不邪?”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破趙軍。”——《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

    從這段奏對來看,趙王對秦國的“不遺餘力”是有些意外的,且對“不遺餘力”的後果——“必且破趙軍”也是有預料的。以對關係國祚存亡大戰的態度而論,趙國顯然不如秦國更堅決,從作戰決心上已經先輸一成。而就在戰事拖延至趙國幾乎無法支撐的時候,趙國出了一步棋,而正是這步棋,間接把40餘萬趙卒以及趙國給推入了深淵。趙國選擇了向秦國求和。而那次奏對的目的便是制定對秦求和的策略。

    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入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從也,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

    此金玉良言也,要求和,得有求和的資本。以重寶賄賂楚魏,哪怕只擺個姿態,也足以讓秦國疑慮,從而考慮議和的選擇。即使秦國不和,那麼趙國也依然還有與楚魏聯兵抗擊秦國的餘地——加錢嘛。然而趙王選擇了最直接,也最尷尬,也死得最脆的一條路,直接向秦國求和。

    當趙國的使臣攜重寶入秦,並傳達了求和的意向之後,想來秦國朝廷眾文武是吃了一顆定心丸——長平,勝了。顯然,趙國的求和向秦國傳達了兩個的訊息:一是趙國無意死戰,二是趙國撐不住了。那麼秦國所要做的只是加把勁就可以了。而應侯范雎,就是提出遠交近攻的那位千古大陰人,還順手絕了趙國向其他國家求援的後路。范雎將趙國求和的訊息大公於天下,如此一來,其他各國,尤其魏楚即本來有援助趙國的念頭,現在也趕緊藏起來了。既然趙國的目的是求和,那麼一旦緊要關頭單獨秦議和,那麼這哥兒倆可就算被晾了。魏楚剛剛被秦國打敗還未恢復,單獨面對強秦,下場可虞啊,以國祚計,繼續坐山觀虎鬥為好。

    就這樣,求和求援均告失敗,趙國被徹底孤立起來。酒是自己釀的,酸了也得咬著牙喝下去。趙國決定將戰略冒險進行到底。

    長平之戰決戰階段局勢圖

    在廉頗拒絕了野戰速決的前提下,趙國將初哥大(小)將軍趙括派上了戰場,同去的還有20萬援軍。揹負著速戰速決任務的趙括,乾淨利落的便將趙軍帶入了秦軍的包圍圈,隨後便不失壯烈的戰死沙場,冤的是陪他赴死的40萬趙卒。

    總體來說,趙國接受上黨雖然有巨大風險但也無可厚非。但其戰略短視導致對國戰認識不足,隨後又由於小挫而耗光了戰略定性,隨後方寸大亂在戰略方向選擇上犯了致命的錯誤。這一系列錯誤堆積起來,再加上趙括的莽撞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惡果。第二強國畢竟雨打風吹去。

  • 7 # 君山話史

    長平之戰的慘敗,原因是多方面的,趙括當然是主要責任人,在戰術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如果從更深層次看,長平之戰之敗,與趙國戰略層面上的犯錯,有著根本關係。

    以下試分析之:

    戰略失誤之一:敵強我弱之下,拋棄廉頗持久戰的戰略

    趙國的軍事力量不弱,在當時七雄中位列第二。但是我們從史料可以看出,趙軍的攻擊力是遠不及秦軍的。在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均大舉對外擴張,秦軍動輒殲滅十萬以上的敵軍,攻城陷地如家常便飯;反觀趙軍,儘管也取得一系列勝利,但頂多就攻取一兩座城池罷了。由是可見,無論是野戰能力或攻堅能力,趙軍都要遜色於秦軍。從兩國兵力對比看,秦國約有一百萬軍隊,趙國約有六十萬軍隊,秦國也是佔優勢的。

    長平之戰,對趙國來說,可以說是敵強我弱。一向有“攻城野戰”之功的廉頗,卻一反常態,埋頭修築防禦線,根本就不打算與秦軍硬碰硬,而是採取堅壁清野的防禦戰略。廉大將軍何嘗不想橫戈馬上,酣暢淋漓地與秦軍幹上一場。可是作為一名統帥,他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豈可率性而為呢?面對天下至強的秦軍,不能把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僥倖之上,而是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用防禦代替進攻,只要能守住長平防線,無論花費多大的代價,最終會令秦軍無功而返。廉頗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拖垮秦軍。他的持久戰戰略似拙實巧,因為秦軍在上黨地區作戰,補給運輸線漫長,利於速戰,不利於持久。

    廉頗的這種戰略,確實令秦軍很無奈,因而雙方在長平相持三年之久。然而,這一戰略卻為趙孝成王所不滿,開始想遙控指揮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命令廉頗主動出擊。廉頗不理睬,仍然堅持自己的戰略主張。後來趙王以趙括取代廉頗,雖是秦國反間計的結果,亦代表趙王的思想傾向。最後,廉頗的防禦戰略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動出擊。而這正是秦國願意看到的。

    戰略失誤之二:外交戰略的失敗

    長平之戰,不僅關係到秦、趙兩國的命運,也關乎東方諸侯的命運。如果趙國能在外交上積極進取,三年時間,完全可以爭取到其他諸侯的援助。倘若楚、魏等國聯手攻秦,那麼秦國非撤軍不可。

    但是,趙國把外交這盤棋下爛了。因為在東方諸侯搖擺不定時,趙國居然主動找秦國講和。

    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在秦、趙相持期間,趙國一直是對外求援。當時魏國、楚國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有考慮出兵,但出於謹慎,仍然搖擺不定。豈料這個時候,趙國居然派使臣與秦國議和。趙孝成王派使臣鄭朱出使咸陽,商談罷兵之事宜。狡猾的秦相范雎抓住機會,一面假裝與鄭朱談判,一面宣揚秦國在戰場上大敗趙軍,營造一種趙國已經撐不下去的假象。

    在援救趙國上,魏安釐王本是打算有所行動的,楚考烈王雖然猶豫不決,仍然有可能與趙國聯合。但是趙國的外交失誤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大家想想,趙國自己都想談和了,魏國、楚國還出什麼兵嘛。於是,在整個長平之戰期間,趙國沒能得到任何一個諸侯國的軍事援助,不能不說其外交戰略是極其失敗的。

    戰略失誤之三,情報戰能力嚴重不足

    趙國在整體戰略上,情報戰是一個短板,而且是致命的短板。

    與趙國相比,秦國的諜報部門可以說是極其高效。比如說秦國巧施反間計,派間諜潛入趙國,放出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的流言。同時,秦國還收買趙國高層向趙王進言,使得反間計得以順利實施。同時,秦軍諜報部門的評估、判斷能力是極其準確的。為什麼秦國非要策劃讓趙括取代廉頗?就是對趙括這個人早有深入的評估,評估的結果就是不過一誇誇其談的庸才罷了。這個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否則萬一來的人是韓信呢?秦國豈非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反觀趙國,趙王居然把紙上談兵的趙括當作曠世奇才,顯然,在對將領能力的評估上,秦國的把握是極其精準的,這也說明秦國的情報部門是極其卓越的。

    趙國將領的變動,幾乎是照著秦國的意願進行。而秦國更換白起為主帥,卻做到密不透風。白起秘密抵達前線,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秦國將此列為“絕密”,有洩露秘密者,殺無赦。趙國情報部門對此一無所知。倘若趙軍事先偵知秦軍更換白起為統帥,那麼趙括還敢不敢傾巢而出,這是疑問。

    總之,趙國情報能力的低下,被秦間諜網滲透乃至中了反間計,這是長平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 8 # 光芒萬丈34957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帥無能害死三軍,一國之君無能害死一個國家。

    趙王任命趙括為帥就是一昏招,連趙括母親都勸趙王不要任命趙括為帥,說他父親說他只會紙上談兵,不堪重任。

    趙王就是不聽勸,趙括母親就當著群臣面說,如果趙括戰敗,不要連累趙家人,趙王欣然答應。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

    趙括母親話都說到這份上,做為君王應該收回成命才是,不該將趙國的精銳交給趙括才對。

    可趙王沒有他老爸英明,就是個好大喜功的富二代,根本不知道戰爭是門藝術,來不得半點馬虎,不然會有亡國之災。

    當趙括將騎兵當步兵用時,就註定了戰敗了,長平地區不適合騎兵大規模作戰,適合步兵步步為營戰法,不應該將騎兵用來攻堅,而應用來抄秦軍後路。

    白起就很懂騎兵戰術,引誘趙括騎兵出戰,再用步兵分割包圍,用騎兵迂迴,去抄趙軍後路,然後團團圍住趙軍,讓趙軍得到後援和糧草。

    趙國幾乎所有精銳騎兵都被白起用步兵分割包圍,就無法發揮騎兵衝鋒的作用,只能下馬作戰,戰鬥力就下降五成還不止。

    秦穆公就很英明,馬上徵召秦國十五歲以上男丁,許於重諾,去長平圍住趙軍,不讓趙軍騎兵突圍,讓白起的騎兵以逸待勞,消滅漏網之魚,打擊趙軍援軍和趙括內外夾擊,衝破秦軍步兵的封鎖線。

    導致趙國的精銳騎兵部隊只能殺馬棄飢,由騎兵變成步兵,再變成難民,最後被俘了。

    如果趙括不把騎兵當步兵使,而是作為戰略預備隊,長途奔襲迂迴去打秦軍的後勤,就能讓秦軍不戰而退。

    廉頗就很有戰略頭腦,死守長平城,不讓騎兵出戰,讓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派騎兵去打趙軍的後勤補養,也害怕與趙國騎兵交戰。

    趙括是“卒”還未過河連成一片,就派“馬”和“車”出戰,被對方的“卒”死死圍住,跑都跑不掉,最後被對方“卒”給耗死了。

    白起是先讓“卒”連成一片,只等趙括“馬”和“車”過來衝陣,開一個口子,放“馬”和“車”過去,再用“卒”“炮”圍起來打,“馬”和“車”才過去消滅趙括的“卒”和“炮”,切斷趙括“馬”和“車”的退路。

    高手過招,出招的先後順序就決定了戰爭的勝負,趙括只有三段,白起是十段,三段棋手怎麼贏的過十段高手,除非他能悔棋,不然只有認輸投降。

    如果白起不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兵,長平之戰就會成為經典的機動戰役,成為完美的經典之作。

    可惜世界沒有後悔藥可吃,趙王肯定是腸子都悔青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9 # 夢嘗君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您的問題,關於長平之戰,但是其實我們有一個誤會,趙國失敗完全是由於趙括只知道“紙上談兵”,主動出擊秦軍才導致趙軍全軍覆滅,如果趙國應該堅持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就不會敗的這麼慘了!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英勇作戰,壯烈殉國,後人卻只記住了“紙上談兵”,這何嘗不是一種淒涼!趙括,為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熟讀兵法,善於雄辯,於公元前260年代替老將廉頗成為趙軍最高指揮官,趙括一上位,就改變了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而是選擇主動出擊,指揮趙軍與秦軍進行了聞名史冊的“長平之戰”,最終趙軍慘敗,主將趙括在突圍過程中被射殺,約有45萬趙軍被坑殺,而秦軍則是大勝,“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國力大幅度衰退,加速了秦國統一全國的程序。但是“長平之戰”的失敗僅僅是因為趙括缺乏實戰經驗,盲目出擊造成的嘛!我們並不否認趙括主動出擊攻打秦軍並不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但是當我們“剝開歷史的迷霧”,我們會發現更多的真相。

    一、“你砍我一刀,我也要打你一拳!”,在“長平之戰”中,秦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趙國軍民的英勇反抗給秦軍造成了重大損失!在長平之戰中,秦昭王命令白起率軍六十萬大舉進攻長平,趙孝成王命令趙括領兵四十五萬代替堅壁不出的廉頗迎戰秦軍。雖然趙括缺乏實戰經驗,但是絕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認為趙括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反應呆滯遲緩的文弱書生,相反,趙括一直走在戰爭前線,作戰十分勇敢,趙括的戰略思路十分清晰,一直堅持主動出擊的軍事方針,在“長平之戰”中,趙括沉著冷靜,運籌帷幄,而趙軍雖然損失了超過45萬人(包括被白起坑殺的),但是也給秦軍造成了約20多萬人的傷亡,趙軍的英勇抵抗給秦軍造成了重大損失,“長平之戰”的慘勝拖慢了秦軍東進的步伐,這一仗打出了趙軍的血性。據說秦軍大勝以後,白起曾派兵搜尋趙括的屍體,準備厚葬他,但是並沒有找到趙括的屍首,只找到了他的佩劍,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白起將趙括的的佩劍戴在了自己身上,如果趙括是一個平庸、無能之輩,絕不會贏得對手如此大的尊重。

    二、“外行談戰略,內行看後勤”,戰爭再這樣僵持下去,不用秦國打,趙國自己就崩潰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耕地面積大增,糧食供給能力遠超其餘六國!”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圖強,商鞅不負眾望,透過“廢井田,開阡陌”,允許人們進行開荒,承認土地私有制,使得秦國的耕地面積急劇擴大,糧食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攻佔天府之國——巴蜀,使得秦國後備力量強大”,公元前316年,秦國認為“得其地足以逛國,得其財富民善兵”,於是派張儀、司馬錯等領兵攻打巴蜀地區,一直被中原地區認為是“不毛之地”的巴蜀地區,卻成為了秦國最大的“糧倉”。至長平之戰爆發時,秦國的後勤供應能力已經遠強於趙國,秦將白起又召集壯士,疏通渠道,使得秦國的糧草可以快速抵達前線,趙國雖然是在“家門口”戰鬥,但是後勤供應能力與秦軍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如果趙括再不主動出擊,趙軍就會面臨糧食危機,趙括必然會不攻自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秦趙兩國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趙國早就難以為繼。像廉頗將軍一樣堅守不出,當然不會丟失一城一地,但是趙國的國力無力支撐這樣的“持久戰”,趙括深知這個道理,只能選擇主動出擊,因為再不主動出擊,不用秦國攻打,趙國就崩潰了。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的策略都是無用的”,戰爭是兩個國家國力的比拼,一兩個人是無力改變歷史程序的,我們不是給趙括翻案,因為趙括肯定也有一定的錯誤,但是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戰敗的最根本原因是趙國的國力遠遠弱於秦國,此時趙國任何的戰略決策只是延緩滅亡的時間,絕不能阻止歷史前進。

  • 10 # 漩渦鳴人yy

    什麼是名將?可能很多人對於這個東西感覺有一些模糊或者是理不清,我們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

    首先我們先提一個人朱可夫,關於朱可夫的評論,很多人都分為兩極化,一方面有人認為朱可夫將軍打了那麼多的勝仗,是戰神另一個方面,朱可夫在戰爭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戰術,就是不停地堆砌兵力和裝備碾壓對手,所以很多人對於朱可夫的評價分為了兩極化,一方面說朱可夫打仗如有神助,屢戰屢勝,一方面有人就說朱可夫不懂人心,只知道用人海戰術。

    先不論這個論題,兩種觀點正確與否,我們就說這兩個觀點所代表的兩種將軍,你說哪一個是名將?

    比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曼施坦因在對戰法國的時候納粹德國並不佔據優勢,相反是佔據劣勢,因為當時納粹德國無論是軍隊的人數裝備,還有整個戰術全部都被法華人知道了,都落後於法華人的安排,但是曼施坦因給法華人規劃了一條經典的閃電站的線路,坦克裝甲部隊出兵阿登森林。切斷了法國北部英法聯軍和巴黎之間的聯絡,然後迫使法華人不戰而想這是什麼?這就是名將,為什麼整體來講戰局已經對納粹德國不利了?此時,曼施坦因能夠站出來並且一舉獲得勝利,這才是名將應該有的典範。

    而我們說一下兩極分化的觀點之一,也就是朱可夫只知道用人命堆砌,這種作戰方式能夠稱之為名將嗎?可以你贏了,你就是名將,你輸了你就是輸家,而且你輸了以後所獲得的評價只會越來越低,不會越來越高,沒人給你洗。

    要想不給趙括方案,我們必須得做到兩點。第一,趙括這個人所指揮的部隊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整合了國內湖人和漢人的力量,組建了一隻強大的混編軍團,這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訓練出來的騎兵兵團,這一隻軍隊在誰的手裡?趙括的手裡?換言之,趙括手裡的不對,那是一般的不對嗎?紂王為了配合趙括作戰,把整個國家能夠調動的部隊全部交到了他的手裡,便趙括手裡的這支部隊能算得上是一支不能抵抗的隊伍嗎?趙括在秦國被包圍的情況之下,你認為是靠自己的指揮去指揮那幾十萬人不分散逃跑,還是說趙國的軍對自己有那個自制力,去不動如山守衛著自己的陣地呢?

    第二,趙括在面對秦華人的挑釁的時候,真的有必要把所有的部隊全部派出去了,趙國和秦國在長平鄉池三年,我相信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會知道相處了三年多的時間,雙方之間建立的軍事要塞一個個多如牛毛,那還會是一場戰爭就能決定勝負?這涉及到什麼戰場的敏感性和戰場的嗅覺?有些人的嗅覺天生就低,這你怪誰呀?

    趙括的這個舉動就好像袁紹聽說自己的烏巢被人給燒了,還想著去打曹操的大本營!最後眼睜睜看著自己所有的糧草和軍械被曹操燒了個乾乾淨淨,只能夠選擇逃跑,只能夠選擇投降,官渡之戰曹操就是這麼贏的,只不過打情況換到了戰國,把這些人軍隊的數目再一次擴大,大家又看不懂了這又是為何?

    長平的失敗和戰略上的失誤密不可分,這畢竟是趙王自己心裡心存貪念,硬生生想要吞下一個上檔吱吱地區,然後自己的軍隊還沒有開上去的情況之下,平原君趙勝急吼吼的跑道上打宣佈這個土地歸趙國所有,結果秦國在上黨地區作戰的是南韓的軍隊,不是照顧的軍隊。

    所以才造成了長平之戰的趙軍的頹勢,但是廉頗能夠穩定下來已經證明了一些情況,秦華人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也不是說秦國的進攻鋒芒不能夠阻止!

    此時貿然進攻造成的後果誰心裡都明白趙國為什麼能夠在四戰之地,儲存自己就是依靠著自己的移動的長城,也就是手裡這40萬的大軍,可最後呢?

    長平之戰完全有能力進行止損,但是有人硬生生的把這個損失給擴大,而且到最後竟然無可挽回,你說這場戰爭的結果怪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不和伊朗首腦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