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白、蘇東坡兩人,雖身處不同時代,但氣質、文風上有相似之處,他們的共同點、不同點是什麼?
9
回覆列表
  • 1 # 修悟智慧人生

    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是想問,李白能不能遇蘇軾相比較,或者說李白到底比蘇軾弱麼?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用這句俗語來作為一個備註是非常恰當的。

    李白和蘇軾的作品之優劣,我想我們是不用多說的,世人的流傳已經足以證明。

    但至於說李白之詩詞和蘇軾之詩詞誰優誰劣,真的沒辦法給出一個結論。

    唐朝重詩,宋朝多詞

    但是李白同樣寫詞,蘇軾也會寫詩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李白的詞現存量,顯然少於蘇軾的詩,不過我想這不代表文學素養低於蘇軾吧,相信大家都認可我這句話。

    不過從歷史地位上而言,這兩個拋開文學史,基本上就是兩個小蝦米,當然,蘇軾在這一點上要強過李白,李白在仕途上確實走的失敗,而蘇軾若不是趕上了文人時代的宋朝,基本上也就是個渣渣,蘇軾的性格註定不適合在官場上胡混。

    當然,從人品上分析的話,也都差不多,畢竟歷史為尊者諱,李白蘇軾這種大文豪都不會留下多少惡名。

    不過李白恃才傲物好酒不靠譜的這點,蘇軾和他基本上能比一比。

    當然,也不用說什麼熱愛百姓這些有的沒的,歷史上計程車大夫基本上沒幾個真拿老百姓當回事的,畢竟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歷史背景更是不同。

    所以,李白和蘇軾能相比麼?

    從文學角度,兩個人當然是同一階層的,至於誰高誰低就要看個人愛好了

    從仕途而言,蘇軾顯然高於李白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歷數中國古代所有詩人才子,我最喜歡的兩位就是李白和蘇軾,在我身邊很多人都喜歡將李白和蘇軾做一個對比,這讓小編很糾結,李白和蘇軾各為唐宋巔峰時代的文壇霸主,同為豪放派最頂級高手,兩人擅長的領域也不相同,有沒有可比性呢?我準備從以下十個方面進行對比:

    一、早年都是天才,不世出的天才。王士禎說過漢魏之後二千年間詩人中能稱為“仙才”的人,只有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而已。

    李白十五歲時,已經有很多詩賦名篇問世,並得到同時代很多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名動天下。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喜歡劍術,喜任俠。

    早年的蘇軾文章同樣名動天下,24歲那年,蘇軾考中制科考試,也就是“三年京察”,進入第三等也就是宋朝最高的等級,成為百年間最為優秀的舉子,要知道科舉考試素來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可見蘇軾是多麼的了不起。

    二、李白和蘇軾的性格對比

    李白豪放,嗜酒成性,超脫世俗,一生都不會刻意逢迎、不事權貴。同時他又有豪俠性格以及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所特有的非凡氣質,即豐富的想象力和脫離實際的舉動,放浪形骸。“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且放白鹿青崖間,需行即騎訪名山”。

    蘇軾的性格率真開愛,孤高傲直,豁達灑脫,也是一生不會迎合權貴、奴顏婢膝。他始終堅持維護自己的人格,對外界強加於他的打擊、壓迫,蘇軾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發洩不滿,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

    三、李白和蘇軾對後世的影響

    先說李白,李白的文學成就,在唐代當時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和地位,對文壇後世的影響尤其巨大,這主要表現在李白的個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學成就兩個方面。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極大的影響了後世無數的文人,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深深感染了後世士子。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人體人格意識受到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李白狂放不羈的純真的個性風采,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在詩歌的藝術成就方面,他那氣挾風雷的詩作,使後世無數詩人為之傾倒。他那變幻莫測的想象,壯麗而優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語言,豪放飄逸的風格,對後世詩人有巨大吸引力,蘇軾、陸游等大詩人均受其影響。他是中國詩歌史上一位曠世奇才,他給中國詩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深遠的,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再說蘇軾,蘇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博採眾家思想之長,從而形成了他在人生態度上達到了超脫曠達的境界,在處世方式上做到“獨善”與“兼濟”的統一。他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對後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四、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同時在各自的領域獨領風騷,凌跨百代

    還是先說李白,李白的樂府、歌行和絕句的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風格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晰。

    再說蘇軾,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正規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正規化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正規化,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正規化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闢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五、李白和蘇軾的仕途都很坎坷

    由於性格原因,兩位文壇大家仕途都很坎坷,先說李白,再談蘇軾。李白歷經曲折才經舉薦入仕,從24歲開始四處遊歷,到被召進翰林院,李白經過了十多年,兩次入翰林都沒待太長時間。從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秋,李白負氣出走翰林院。到天寶二年(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沒有進入長安。

    蘇軾,蘇軾一生仕途艱辛:但他用自己的達觀豁達之心面對人生坎坷,蘇軾作為詞人是非常偉大的,可是在做官方面就是很坎坷的。在官途上,蘇軾被貶了四次。

    六、怪才與全才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獨步千古,各個領域的成就均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善用比喻誇張;詞做水平也極高,從唐末五代《花間集》以來,所有的唐宋詞選集、總集,在具體操作中,都不會忘記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題記中提上一句,其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詞人,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經常受到懷疑的詞作,但卻從來沒有人對他表示過任何的不滿或批評意見。如果評選天下第一詞人,李白無疑將以全票當選“詞王”。李白書法也是獨樹一幟,《上陽臺帖》為李白傳世唯一真跡;李白不僅文采斐然,其劍術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造詣非同一般,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雖然“三絕”中沒有李白的劍術,但其劍術之高卻僅位於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可見,李白當之無愧是中國文壇的怪才、天才。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於運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也是大書法家,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其善於畫墨竹、怪石、枯木等。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壇的第一全才、天才。

    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李白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李白的詩如同明月,垂輝千秋,照射四海,不僅在中國為家傳戶誦,而且得到日本人民歷千年而不衰的喜愛。最近,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合作出版《詩人李白》畫傳,使由李白詩作開闢的這條古老的友好之渠,又添一段新流。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公元1000年至2000年千年英雄人物,全世界有凱撒大帝等12位千年英雄當選,蘇東坡和李白是中國同時兩位入選者。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日本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八、婚姻生活

    李白一生結過四次婚,或者說有過四段婚姻生活。從文獻記載看,大致情形是這樣的:李白的第一、四段婚姻是較為正式的,中間兩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兩段婚姻的物件都是有來歷的婦人,她們的祖先都曾經做過宰相,而且都是權重一時的宰相,中間兩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劉,後者只知道是一個山東女子,姓氏都沒有留下來;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見的男婚女嫁形式,而都是“女婚男嫁”——李白做的是上門女婿,俗話所說的“倒插門”。以今天的眼光看,嫁給李白這樣的男人做妻子,實在是女人的極大不幸。他以追求理想為藉口,經年累月在外面結交朋友,遊山玩水,飲酒作樂;家裡有田地,他不管不顧,做甩手掌櫃;不但如此,他還生性風流,到處尋歡作樂。李白一生,除了做成詩人,可以說是一事無成——沒有成為有名的劍客,沒有得道成仙,也沒有做成他景仰的范蠡、魯仲連那樣的人物。李白的詩名萬古流芳,美妙的詩篇給後人無限美的享受,但是,論養家餬口,論照顧妻子兒女,他實在是一個最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蘇軾一生共有三個伴侶:結髮之妻王弗、繼室王閏之、侍妾王朝雲,蘇軾與她們情真意篤。王弗生長子蘇邁,王閏之生次子蘇迨和三子蘇過,朝雲在黃州時生下四子蘇遁,卻不幸夭折。朝雲在閏之病逝後,安居侍妾之位,陪著蘇軾貶謫嶺南,不幸病死於惠州。除了名正言順的三個女人外,蘇軾也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物件就是他的堂妹,是在祖父的葬禮上相見的,並有機會一同相處。兩個人同姓,自然聯姻無望,到後來,蘇東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時,聽說堂妹逝世的訊息,寫信給兒子說“心如刀割”,在流放歸來途徑靖江之時,雖然正身染重病,還是掙扎著到堂妹和她丈夫的墳上致敬,第二天朋友去看他,發現他躺在床上,面向著裡面牆壁正在抽搐著哭泣。和李白相比蘇軾是一個合格的好丈夫、好父親。

    九、後世對蘇軾和李白的評價

    蘇軾對李白的評價:“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

    王士禎評價蘇軾: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一直想象著,蘇軾早生三百年或者李白晚生三百年,兩位仙才同臺競技,那將是怎樣一種情形,可惜兩人都是千年難得一見的罕見天才。蘇軾可謂李白的知音。

    總評:李白和蘇東坡都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大思想家、造酒試驗家、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瑜伽修行者佛教徒、皇帝的秘書、酒仙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月夜徘徊者、詩人、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李白和蘇東坡的全部……李白和蘇軾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十、李白和蘇軾作品賞析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蜀道難

    唐·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夢遊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FIT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行路難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浣溪沙

    宋·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宋·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2 # 李永紅

    李白和蘇東坡兩人的共同點,都是文人,書生氣濃厚,都是想百姓之所想,為黎民百姓辦實事。因所處的朝代不同政治抱負也不同,李白處在動亂年代,因朝臣當道,無法實現自已的理想,對酒當歌過完自已的一生,而蘇東坡遇上了王安石這個政治對手,一貶再貶,最後終老異鄉過完一生。這是他們的不同點。

  • 3 # 隴之語

    只能從大的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白和蘇軾分別生活在中國最強盛的唐朝和中國最富裕的宋朝,從生活經歷及學識上來講,的確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有許多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是兩個人都才華橫溢。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是詩仙;蘇軾是豪放派詞人,是詞聖,在當時有著“蘇仙”之稱。他們二人分別可以算作中國詩壇和詞壇的領袖,沒有高過他們的人了。

    從性格上來講,李白放蕩不羈,活得灑脫,故此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等的詩句;蘇軾在這方面顯得隨和,不激烈,但愛發牢騷,故此雖因才華受皇上賞識,卻因愛發牢騷、愛講怪話而不被重用。同樣是說月亮,李白的乾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的唯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從人生經歷上來講,李白要簡單些,蘇軾要複雜些。

    從交往上,李白是走到哪吃到哪,誰都認,有些人還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騙李白來做客,因此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蘇軾也很受老百姓歡迎,但蘇軾一生都有官職在身,同時一生多半時間都在流放和外派中,但為人隨和,和李白是相近的。

    李白愛喝酒,蘇軾愛吃肉。李白的將進酒,自己不花錢不說,還動員著別人把五花馬千金裘都牽來換美酒;蘇軾更是以一道流傳至今的東坡肉而被吃貨們津津樂道。

    李白和蘇軾的區別還在於對仕途的態度。李白灑脫點,把那麼個官職,說不要就不要了;蘇軾雖然也不是特別在意仕途,然而總是意意思思,猶猶豫豫,欲罷不能。

    總之,文人的優點和缺點大體上都是相同的;細微的差別是由生活經歷和所處的環境造成的。

  • 4 # 冰峰icepeak

    李白和蘇東坡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相同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他兩人不相上下。

    不同點:

    1.李白要比蘇軾名氣大。

    2.從大文化層面來比較,蘇軾要比李白的成就高。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全能人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等領域,都有極高造詣。

    單論詩歌,蘇軾肯定比不過李白。

    蘇軾在詞、賦、散文等方面,完勝李白。

    書法、音樂、繪畫等方面逐一比較,李白根本就不是蘇軾的對手。

  • 5 # 俗人張先生

    李白和蘇軾相比,兩人都是詩詞大家,所做詩詞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立意清晰。

    兩人的經歷也是相似,當官——被貶——縱情山水。李白晚年生活窘迫,蘇軾比李白幸運的是後期又被複用,逝世後被追贈諡號。

    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蘇軾不僅在詞中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還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

  • 6 # 平凡人256881625

    李白和蘇東坡都是古代偉大的詩人,他們不處在同一個時代,李是唐代,蘇是宋代。他們的共同特徵:豪邁奔放,想像豐富,意境奇妙,性格孤傲。不同點,首先說說李白,他有些懷才不遇,釋酒如命,放縱不羈。有詩為雲: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其是酒中仙。蘇東坡為宋代詩人,字子瞻。他的性格為:孤傲,率真,豁達,灑脫。有理想,有報負。陳毅元帥贈詩云: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這是對他真實的寫照。謝謝大家!

  • 7 # 大米愛生活

    共同點?男性!哈哈,說笑下。

    1性情相似吧,皆性情中人。2職業相同吧,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一個豪放派詞人,婉約詞作卻多於豪放詞作數量。3都有不止一次婚姻

    不同~1一個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內,一個不是2朝代不同3一個靠舉薦,一個靠考功名。

  • 8 # 張繼勞

    李白與蘇軾相似的豪放個性體現為: 執著追求理想、人格, 性情率真, 風格雄奇; 二人的內在區別表現在: 博大境界的構成及內蘊不同, 詩歌的抒情、說理功能不同, 樂觀豪邁的內涵不同。時代風氣與信仰追求的不同導致了李白和蘇軾內在的差異。無論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滿活力的狀態, 還是蘇軾代表的宋代豁達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們現實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巴蜀自古人傑地靈, 李白和蘇軾這兩位出自蜀地的詩人, 作為唐、宋時代文學精神的代表, 在唐詩及宋詞的發展史上同樣舉足輕重。後人對二人豪放風格的評價也非常相似: 清代劉熙載稱蘇軾的“豪放之致” “時與太白為近”;當代李澤厚也認為在飄逸的詩風上“蘇軾近於李白”。

    本文將以李白和蘇軾性情的相似為起點, 挖掘二人作品內蘊的不同, 並進一步從時代仰追求方面探究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

    巴蜀地勢險阻、文化風俗相對獨立, 逐漸形成了以道教為主、儒道並存的獨特氛圍, 加之司馬相如出蜀樹立了成功的榜樣  , 李白和蘇軾就很自然地把建功立業和獨立人格當作了畢生的追求。李白希望自己能使“寰區大定, 海縣清一”, 蘇軾也自信地認為“至君堯舜, 此事何難”; 在遭遇挫折後, 兩人仍保持著高昂的熱情, 李白覺得“欲濟蒼生未應晚”,  蘇軾始終“未忘為國慮也”。在求索的艱難中, 李、蘇二人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人格尊嚴: 李白不畏皇權顯貴, 賜金放還後仍堅持不“摧眉折腰事權貴”, 蘇軾處於新舊黨爭夾縫間終能剛正不阿。蘇軾評價黃庭堅時說, 讀其詩“如見魯仲連、李太白, 不敢復論鄙事”, 流露出對李白高潔品格的敬仰, 他在《綠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醫”, 也表明了自己對不俗境界的追求。 

    陶淵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蘇軾的共同榜樣, 熱愛山水風光也成為二人共有的愛好。李白總是“五嶽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遊”, 尋詩中宣洩的主宰自然的豪情及被世人遺棄的憤懣已超出了對山水的描繪, 他張揚時高呼“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悲愴時希望“狂風吹我心, 西掛咸陽樹”, 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枕”、“裸體青林中”, 情感表現恣意率真, 毫不掩飾。蘇軾也是追求自由、極富性情的人, 他對朋友隨意說笑、口無遮攔, 對虛偽醜陋則盡情地嘲諷。蘇軾遍覽山水, 自稱“人間絕勝略已遍, 匡廬南嶺並西湖”, 畫家、評論家的身份又使得他能更理性地領悟山水內蘊。他認為即使是同一處景緻, 也因其季節、氣候的差異及觀賞者姿態、心緒的不同而富於變化, 他也很善於將景物變幻和心情變化交融起來寫。如《浴日亭》中“坐看” “遙想”“已覺”“更煩”“忽驚”等一連串心隨物動的描繪, 體現出和李白詩歌一致的主觀之境。

    雄奇飄逸是後世公認的李白的特色, 也是蘇軾大力提倡的風格。“除了李白, 恐怕沒有人比蘇軾更熱衷於表現富於飛動之趣的自然景物了”, 飛瀑險灘、驚濤駭浪是他們共同鍾愛的意象。李白詩中山水奇險、江河浩蕩的波瀾壯闊, 和蘇軾詩中洪波翻騰、江潮怒卷的氣勢磅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李白的詩將大容量的詞語迅疾噴吐, 而蘇軾則“放筆快意, 一瀉千里”又呈現出相似的激盪、壯觀的美感。蘇軾在追求與李白相同的奇幻飄逸的境界時, 同樣選擇了從虛處著手的寫法: 李白的詩《蜀道難》和蘇軾的詞《滿庭芳》“歸去來兮”, 都透過想象、幻想同現了超越時空的歷史和神話; 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和《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之中, 都編織出倘恍迷離的夢境、以夢覺後的悵惘收尾, 給人相同的美感體驗。蘇軾的詞常被用來同李白的詩相媲美, 劉熙載認為“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 更有人將二人相提並論為“詩仙”和“詞仙”。 

    深究起來, 看似相近的李白、蘇軾的豪放個性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 李白和蘇軾作品中博大境界的構成及內蘊不同。在審美意象的選擇上, 李白偏愛宏偉壯觀的事物, 在現存九百八十七篇作品中, 描寫宏大意象達一千一百餘次, 又對其進行時空拓展和誇張描繪, 如“天台四萬八千丈”、“爾來四萬八千歲”以及“燕山雪花大如席”, 達到了令人震驚的效果。他善於以高處為立足點俯瞰世界, 如登上廬山看到的“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大江和“掛流三百丈, 噴壑數十里”的飛瀑, 氣勢恢宏豪邁。李白詩中常採用跳躍性的情景組合, 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打破時空界限的意象連線,  以及《將進酒》中發想無端、轉折無痕的情感突變, 具有了內在的張力及氣勢。而這種大容量情感急速噴射時, 又產生了“列缺霹靂, 丘巒崩摧”般的巨大力量, 《將進酒》、《蜀道難》一開篇就呈現出這種氣勢。唐人讀書壯遊結合的氛圍, 使得李白超人的天賦及自然感受力發揮到了極致, 而這種李白式的以天分而非知識取勝的恣意表達卻無蹤跡可循、很難模仿。不過, 除去其天才之作的百首之外, 其餘猝然而成的詩作就難免單調、粗糙, 缺乏變化了。

    宋神宗說過“白有軾之才而無軾之學” , 蘇軾確實學識深厚: 現存作品僅詩歌就達四千首左右, 的內容、風格豐富多彩, 詩文、書畫均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他對於意象全無選擇、入手便用, 在細緻的觀察中顯示出縝密的思考。在其豪放詞《念奴嬌1 赤壁懷古》之中, 大江壯闊、歷史悠遠的時空交織展示出宏大的境界, 周瑜的少年得志反襯出自己老來無成又感慨深切, 結尾的“酹江月”則更顯現出豁達的心胸, 確實在豪放氣勢之外表現出了“細密的意境和渾然的工巧”。蘇軾思索人生獲取的胸襟智慧, 又使他具備了從常見現象直達內涵的穿透目光,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驚歎於一個瀑布的壯觀; 《題西林壁》中, 蘇軾則宏觀概括出不同角度看廬山的差異後, 以理性的審視得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產生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不同於李白的恣肆表達, 蘇軾達到了他所推崇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境界。

    劉熙載說過東坡詞的內容豐富類似杜甫, 風格豪放則近於李白  , 顯然將蘇軾定位為一個博採眾長的集大成者。在融會前人優點、衝破規矩束縛之後, 蘇軾的作品達到了“隨物賦形”的自由境界。李白天賦才情的放縱自如難以模仿, 蘇軾才學胸襟的盡情流露更是無從模仿。       

    第二, 李白和蘇軾的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不同。李白詩歌的豪放是由於承載了迅猛的情感變化; 而蘇軾在“豪放”之外施展才學是要寄託妙理。二人顯然代表了唐宋詩歌重意興、重理趣的不同追求。李白的感受敏銳而豐富, 無論是“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的鄉愁, 還是“獨酌無相親”的孤寂, 以及“惟見長江天際  流”的離別悵然, 都描繪得細膩動人。但在無比自信和入仕無門的矛盾中, 又情感起伏、悲喜分明, 不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得意、“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自信, 就是“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感傷及“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的悲愴。詩中的情緒此消彼長、矛盾激盪。《將進酒》中先從青春易逝的感慨變為得意盡歡的極樂, 忽而又由痛飲美酒的酣暢急轉直下為“同銷萬古愁” 的憂憤, 呈現出跌宕迴旋的情感氣勢。蘇軾的作品從日常選取的材料中生髮人生感悟, 傳達出形神、情理

    交融的理趣, 表現出作者冷靜思索的狀態, 所謂“靜故了群動, 空故納萬境”。在早年經過三峽所作的《江上看山》中, 身處疾行的舟中景物瞬息萬變, 作者卻仍能冷靜細緻地進行觀察, 李白在“輕舟已過萬重山”時只定格下剎那間的歡暢豪邁, 二者就有了明顯的達理、傳情的區別。因此, 蘇軾的作品中或“雪泥鴻爪”的透徹, 或“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 或是以不同角度看問題的通達, 以及對遠近、得失、榮辱等矛盾的辯證思考, 總是富於哲理、引人深思。

    李白的詩《日出入行》和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顯示出二人探究宇宙的思索, 但最終對待自然的態度卻截然不同——李白落腳於“吾將囊括大塊, 浩然與溟悻同科”, 充滿了主宰宇宙的豪邁; 蘇軾卻認可、順應了生命缺憾, 頓悟出“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的人生哲理。《行路難》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又展示出李、蘇面對仕途艱難的不同態度: 前者傳達出李白時憂時喜、矛盾激盪的情感; 而後者表現了蘇軾無憂無喜、無雨無晴的灑脫。李白詩歌中真切強烈的情感投入可謂“入乎其內”, 具有壯觀激盪的“生氣”; 蘇軾將生活磨難昇華為哲理, 記錄下情感積澱後的冷靜思索, 又能“出乎其外”, 當然達到了智慧曠達的“高致”。     

    詩文方面探究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

    第三、樂觀豪邁的內涵不同。李白的《行路難》和蘇軾的《百步洪》兩首詩都在人世險阻的感嘆中筆鋒一轉, 分別以“直掛雲帆濟滄海”和“造物雖駛如吾何” 的樂觀結束全詩, 但李白的樂觀體現為無比自信, 蘇軾則是圓融曠達。並未置身於政治鬥爭之中的李白永遠處於理想化的自信狀態, 晚年還熱情高漲地參加李  幕府, 詩中描繪的赤子情懷及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神往, 為王安石批評的皆言酒色的內容, 卻正好體現了與此相一致的青春活力和聲色之美。恰似“清水出芙蓉”的李白的詩歌, 展示出了外物最自然狀態的絢麗多彩, 或淡雅、華美, 或樸野、富貴, 是洋溢著積極昂揚的青春氣息的樂觀奔放的旋律。而宦海沉浮、看破榮辱的蘇軾, 就具有中年狀態的成熟睿智。青年時“雪泥鴻爪”的感悟表明蘇軾的少年老成, 坎坷漂泊的經歷又給了他人世滄桑的沉鬱, 其作品呈現出絢爛之後歸於平淡的老境美。蘇軾從不把藝術幻想等同於現實人生, 他很欣賞儒家倡導的透過自省昇華人格的精神, 被貶黃州之後,  由內部化解了與外物的矛盾對立狀態, 就更顯現出智慧通達的心性。李白和蘇軾或永葆童心或少年老成的狀態使得他們更能切合時代風氣, 進而從同時代的作家中脫穎而出。 

    李白和蘇軾豪放風格的差異反映了唐代詩歌“動態的、進行時的、創造者”和宋代詩詞“靜態的、完成的、守護者”兩種文化精神的根本不同。

    盛唐時代的經濟繁榮和政治寬鬆給了士人開闊的視野胸襟, 鼎盛時代的氣魄精神又激發起士人強烈的功名之心。但尚武輕文的唐代, 進士錄取的比例僅佔考試人數的百分之二、三, 大量人才被排斥在朝堂之外。盛唐十幾位著名詩人, 如王昌齡、李白、杜甫等, 都流落於草野之間。建功立業的理想同入仕艱難的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導致了士人普遍的失望、憤懣的情緒, 但盛唐人又能始終保持進取的熱情。李白詩中希望、失望,  自信、激憤等各種情感的衝突糾纏正集中體現士人普遍的矛盾心態。盛唐人對天賦才情、浪漫自由的追求使得李白受到舉國上下的追捧: 唐玄宗贊其人, 唐文宗愛其詩, 杜甫傾慕他的品格, 賀知章讚歎他的詩風。這種認可又給了李白更大的空間, 他以更加自信、自由的狀態把豪邁奔放的盛唐精神推向頂峰, 創造出盛世最強音。人們對李白的崇尚, 既是對其天賦才氣的仰慕, 亦是對他展示出的盛唐氣魄的追求。

    宋代的科舉考試卻給予了士人更多的參政機會。閉門苦讀、科舉入仕的蔚然成風, 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因此, “歷數千年之演進”的華夏文化在“趙宋之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宋代計程車人亦呈現出官僚、學者、才子三位一體的鮮明特色。然

    而, 宋代封建中央集權的統治, 加之黨爭及文字獄的 迫害, 文士在對外改變自己、順應社會的同時, 卻將自我品格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標, 這種始終能保持人格獨立的理想境界, 在蘇軾身上第一個實現, 因此“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 便自覺氣索” 。才情聲色之美達到極致的唐人詩歌導致後人難以續貂, 冷靜睿智的宋人就在詩中彰顯才學、傳達理趣, 形成了與唐詩迥異的審美取向; 蘇軾又以詩的境界為詞, 在不同文體均展示出一致的時代精神和思想個性。李白和蘇軾豪放個性的差異還緣於二人儒道信仰的不同。首先體現為儒道之間的關係不同。從未真正入仕的李白熱衷於儒家的成就功業; 其無拘無束的道家思想又和仗義疏財、任俠殺人的俠士精神深層契合。他構畫著儒道並存的理想狀態, 將范蠡、魯仲連的功成身退視為人生榜樣, 把“待吾盡節報明主, 然後相攜臥浮雲”的先儒後道的人生道路作為畢生追求。但李白的儒道思想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 他不屑科舉卻希望一鳴驚人, 根本不符合儒家的入仕道路; 而“天子呼來不上船”及戲弄權貴所體現出的政治上的幼稚,和儒家的入仕目標又產生了巨大沖突。功業未成的李白很難從山水行樂中獲得解脫, 再好的美酒也只是 “銷愁”的工具, 總處於“功未成、身難退”的非儒非道的尷尬狀態。李白的一生都在理想、現實、自負、憤懣的矛盾中痛苦掙扎, 杜甫就深刻地指出他“佯狂真可哀”, 他本人卻在對外部世界不懈地追求、抗爭中表現出非凡的執著與活力, 這也成為其詩歌創作中飽滿激盪的情感的源泉。蘇軾是宋代文人外儒內道的典型代表: 從未真正退隱卻厭倦了官場, 他讚賞方山子摒棄富貴的超然, 更仰慕陶淵明的恬然歸隱。即使任翰林學士期間, 蘇軾依然提醒自己“莫忘小橋流水”。被貶黃州接受禪宗思想後, 蘇軾的儒、道思想更完美交融:人生苦難在道家的任運自如和禪宗的看空思想的合力下, 成為諸如“人生如夢”的空幻體味; 儒家造福於  民和自省修身的的追求, 又使得他既能始終關注黎民蒼生, 又一直保持著瀟灑、樂觀的情懷。面對 “日炙風吹面如墨”的農人生活, 蘇軾卻依然熱忱地讚美長江魚美、竹山筍香, 在日常生活的細微過程中獲得喜悅, 肯定了現有生存狀態的價值; 又常常反思“孰為得失”而超越得失之心, 肯定了不同生活方式各自的意義, 充滿“日常生活的智慧”, 蘇軾在人生磨難中不斷提升人格修養, 找尋到了一條仕隱之間、遊刃有餘的心靈出路, 達到了儒、道、禪和諧共存的理想狀態。                                                                              

    李白和蘇軾的作品, 反映出封建社會政治鼎盛的盛唐、文化極盛的宋代各不相同的時代精神及審美取向。李、蘇二人在重才情、才學的時代分別以卓越的才華和厚重的學識從同代作家中脫穎而出, 達到了封建文化繁盛期的巔峰。他們在坎坷、苦痛的磨礪中, 以高揚的活力及超脫的精神給予後人無限的震撼和思索。詩歌評論中尊唐抑宋的傾向由來已久, 透過對最具唐宋時代精神的兩位詩人——李白與蘇軾的比較可以看出: 無論是熱情激盪的活力還是冷靜思索的睿智, 都是悠久的古代文化留給我們的無盡寶藏, 任何厚此薄彼的言行都只是暫時的; 而情理結合才是我們的文化及人生最渾融完美的狀態。

  • 9 # 厚載客

    李白和蘇東坡都是中國文學史中的重要人物,代表人物,李白是詩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何等的豪氣,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一生好入名山遊,中國的名山大川都有遊歷,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詩歌,傳世人頌。《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把環境,人物心情都描繪的栩栩如生,讓人聲臨其境感受到文人之間的深厚友情。

    蘇東坡是詞聖,他的詩詞千古流傳,赤壁賦大氣磅礴,浪淘了千古風流人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在現代也能表達心中美好的祝願,意境深遠。

    李白豪放灑脫,不能被官場所接受,最終孤寂的死在了當塗。蘇東坡入世,建造了蘇堤,造福了一方老百姓,他的東坡肉更是中餐中的大菜,肥而不膩,爽口,吃的痛快。

    他們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熠熠閃光的大家,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了我們的文化,提升了人們的精神情操,讓中國文化獨立於世界之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學走了送別的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