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銘銘中註定

    說起漢高祖劉邦,那可謂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草根“創業成功者”。

    拿現代的話來說,“創業成功”都是被逼出來的,用來形容劉邦最恰當不過了!

    原本是個滿嘴跑火車,只知吹牛,不幹實事的小混混。

    其性格十分開朗,善於言表,為人十分講義氣,故而交友無數。(大多數成功者好像都有這種特質,哈哈)

    四十多歲的他還是一事無成,時任沛縣泗水亭長。

    有一次他以亭長身份押送囚犯去驪山,很多囚犯在半路逃跑了。劉邦估計等到驪山也所剩無幾了,走到芒碭山時,趁著酒興索性將全部人都放了。

    這在當時可是犯了死罪的。所以他這個亭長也是當不了。在那批囚徒中很多人都願意跟著他一起走。於是便置之死地而後生,走上了“創漢之旅”。

    想想也是因為秦國當時不斷的外張,導致內需緊張,致使百姓民不聊生!

    這才是劉邦真正成為後來的漢高祖最根本的原因。所謂亂世出英雄。

    次之,還真得歸功於他天生的處事之道——廣納賢才,知人善用,虛心納諫。

    最後,我認為,凡成大事之人,必有運氣的成分,雖與自身資質,努力都有關。但是如果時運不佳,縱才華橫溢,天賦異稟亦不能成!

  • 2 # 林慶生267

    心胸較開闊,能伸能屈,廣納四方良言珍語,能吸收能人高謀,運氣驚險,但總的是向著人所向民心的人。劉邦才得以登上九五之尊。

  • 3 # 創業史記

    用創業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草根皇帝,是一名偉大的創業者!創業者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能制定一個多麼宏偉的目標,在公元前209年,面對當時中華大地上的創業風口-反秦,有很多創業團隊,如陳勝、吳廣、六國貴族、項梁、項羽,以及張良,目標都是一致的:“天下苦秦久矣”,推翻暴秦。

    可為什麼只有劉邦最終成功了呢?

    這涉及到一名創業者最為寶貴的品質:如何面對錯誤及失敗。

    我從《史記》中為你找到了幾則劉邦如何面對失敗的例子,由這些例子進行深思,便可得出一個結論:劉邦註定成功。

     1、從“倨見長者”到“攝衣謝之,延上坐”

    秦二世三年有一位儒生酈食其來投奔他,此時的劉邦很看不起儒生。酈食其首次見到劉邦,此時的劉邦“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長揖不拜,說:“足下是要助秦攻諸侯,還是率諸侯而破秦?”這句話激怒了劉邦,劉邦罵道:“豎儒!天下苦秦久矣,所以諸侯相約而攻秦,你為何說我助秦而攻諸侯?”酈食其說:“既然聚合大家誅無道的暴秦,你不宜如此以傲慢的態度見長者。”(倨見長者)這句話的份量劉邦立馬體會到了,隨即停止洗腳,整頓好衣服,請酈食其上坐。酈食其是來向他講奪取秦朝天下的重要謀略的,“足下糾合散亂之兵,不滿兩萬,靠這樣少的兵力謀奪強秦,等於以羊投入虎口。陳留這個地方,天下之衝,四通八達之地,今其城又多積累,”可以先行佔領。

    出自《漢高祖本紀》及《酈生陸賈列傳》。

    事實證明,酈生的謀略使得起義軍站穩了腳跟,取得到了初步的勝利。

    在滅秦後的漢三年,酈食其進一步向劉邦提出打敗項羽的謀略“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拒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之所歸矣。”後來劉邦就是按這個謀略去做的。酈食其還說:“今趙、燕已定,唯齊未下。”是他冒死至齊,說服齊王七十餘城歸漢,只是由於韓信心懷鬼胎,復攻齊城,導致酈食其被齊王活活烹死,成為為國捐軀的烈士。假如當初劉邦不改“倨見長者”的傲慢態度,酈食其怎麼會為其出謀劃策併為國捐軀?只要對滅秦有利,只要對建立漢朝有利,就要吸取來多方面的意見,哪怕這個人是自已看不慣的,心理上不願接的。這一點劉邦做到了。劉邦後來還重用了好幾位儒生。

     2、進入秦宮,從享受腐敗到“還軍霸上”

    秦二世三年,沛公劉邦一路西行,奪城略地,終於先於項羽入咸陽,秦王子嬰,降枳道旁,秦朝滅亡。當時,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他從未看過如此花花世界,意欲即在此居住下來,享受腐敗。樊噲苦諫,要求沛公出宮,沛公不聽。張良說:“因為秦的無道,所以沛公得以滅秦,到達此處宮室。為天下消滅殘暴的君主,自己宜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今始入秦,就安於享樂,這就叫做‘助桀為虐’。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陛下聽樊噲說的話。”劉邦幡然醒悟,改正錯誤,離開秦宮,還軍霸上。於是,接下去就有了“鴻門宴”的故事。

    出自《漢高祖本紀》、《留侯世家》

    如果,劉邦不聽勸告,貪圖享受,在秦宮裡不走,等待他的是什麼,不言而喻。項羽雖沒有先入咸陽,但他有幾十萬大軍,可以把劉邦打得片甲不留,死無葬身之地,又哪裡有後來的漢朝呢?這是一著險棋,劉邦在別人攙扶之下走對了。我們看到,這個人在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改正自己錯誤的心底世界,是能識大局,顧大體的。當時,並沒有無產階級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哪一個人起來造反不是為了過上享樂腐化的生活?但是他剋制了自己,實在難能可貴。

    劉邦可以先富,但沒有先富,而是與大家共走創業之路。他真正過上皇帝生活是什麼時候?到漢七年十月,長樂宮建成,漢舉行盛大慶典,劉邦說了一句“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而這一年距他去世只有4 年多時間。

     3、從“趣刻印”到“趣銷印”

    酈食其也曾為劉邦出過壞主意。漢三年,項羽圍滎陽,漢王劉邦甚恐,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酈食其說:“秦失德去義,侵伐諸侯社稷,六國被滅之後,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向他們授印,其君臣百姓必定都擁戴陛下之德,順從陛下,”從而使楚收斂自己的囂張氣焰,從而朝拜漢王(斂衽而朝)。劉邦即“趣刻印”,並打算由酈食其去分別授印。酈食其未行,張良知道此事,立即加以制止。張良給劉邦分析了8 條不能授印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爭天下?況且,楚是六國中唯一強大的,六國復立者都會跟從他,怎麼能讓他們臣服陛下呢?如果用授印之謀,陛下事休矣!”劉邦聽後,恍然大悟,令“趣銷印”。

    出自《留侯世家》

    這件事,從本質上說明劉邦是不同意恢復六國政局的,而要與傳統的分封制決裂,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漢初實郡、國並行,劉邦是不得已而為之。最終到漢武帝時,去除封國,全國實行郡縣制。

     4、從率軍東進到“引兵南走”

    漢三年,項羽圍滎陽,紀信詐為漢王,使劉邦得以出滎陽入關。劉邦欲再次率兵東進,這時,有一個叫袁生的,對漢王說:“漢與楚相距滎陽數年,漢常被困守,願君王向南出武關,項羽必定引兵南追。這時你深壁,不出擊,滎陽、成皋一帶的漢軍便能得到休整。與此同時,令韓信等在河北趙地擴充兵力,並聯繫上燕、齊,對項羽形成威脅。然後,君王再回滎陽,未晚。如此,則楚防備者多,兵力分散,漢得到休整,再與之戰,破楚必矣。”這實際上是一種以退為進,以逸待勞,分散敵人兵力,迂迴包抄敵人的戰略。劉邦立即改率兵東進為“引兵南走”。結果,項羽疲於奔命,處處被動挨打。

    出自《漢高祖本紀》

    打仗靠謀略,劉邦自幼種田,沒有學過軍事,但是他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滎陽這個地方固然重要,但死守硬拼,最終只能永遠失去這個地方。視野開闊,放眼全國這一整盤棋,以退為進,調動各方面力量,分散敵人兵力,就能打贏這一場戰爭。劉邦在本來力量相差懸殊的楚漢戰爭中,能以弱勝強,最終取勝,與他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調整戰略分不開的。

     5 從“漢王欲攻之”到“立信為齊王”

     韓信是劉邦的大將軍,戰功赫赫,不僅俘虜了魏王豹,而且用奇計滅趙二十萬大軍,斬陳餘,虜趙王歇。燕望風披靡。韓信又不顧漢臣酈食其已說降齊七十餘城的事實,用戰爭、水淹等方法奪齊五十多城,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活活烹死。而此時,漢王劉邦作戰多不利,再次困於滎陽。韓信勢不可擋,大有功高蓋主之意。漢四年,韓信使人對劉邦說:“齊地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受到楚的壓力,不封一個假王鎮守這個地方,就不能穩定這裡的形勢。本人願為假王。”漢王正困於滎陽,聽到這話,不由得大怒:“吾困於此,早晚盼望你來幫助我突圍,現在你卻要自立為王!”漢王看透了韓信的野心,恨不得立即舉兵剪滅其人。《漢高祖本紀》中用了這樣一句“漢王欲攻之”。這時,張良、陳平用腳踢漢王的腳後跟,張良附著漢王的耳邊,小聲說:“漢作戰不利,你怎麼能禁止韓信為王呢?不如順勢而立他為王,友好地對待他,不然,生變。”漢王醒悟,再次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說立個真王,為何要立個假的?”於是派遣張良前往齊地,立韓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出自《漢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

    劉邦第二段話是對第一段話的更正,張良的耳語起了作用。我們看,這個人對自己錯誤的改正,往往來得非常的自然與巧妙。這是否也是一種天賦呢?其實,劉邦對韓信看得清清楚楚,僅從韓信不顧酈食其已說降齊七十餘城而偏要去攻城奪地這件事上,就已看出韓信的野心。但如果不答應韓信的要求,韓信叛漢歸楚,或是自立門戶,後果不堪設想。雄才大略往往需要後退一步,乃至幾步。在垓下之圍後,劉邦立即“襲奪齊王軍”,而立韓信為“楚王”。兵、將分離,“將”就沒有多大的作用了。

     6、變“西歸”為“東追”,垓下之圍滅項羽

     楚漢戰爭整整四年,仍相持未決,士兵、百姓苦於戰事,都巴望立即結束戰爭。漢王劉邦與項羽兩支大軍在廣武相遇。項羽要與劉邦獨身挑戰,劉邦則數落項羽的一件件罪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劉邦。後劉邦病癒,軍廣武,得到了關中補充來的充足兵源。此時,彭越率兵居梁地,往來擾亂楚兵,絕其糧道。田橫也搔擾楚軍。韓信又從齊地進擊楚軍。項羽始覺恐懼,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鴻溝西為漢,東為楚。項王歸劉邦的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

    劉邦引兵西歸,項羽引兵東歸。如果,就按照雙方的約定行事,中國就變成兩個國家,一為漢,一為楚。但是,張良、陳平臨時改變戰略,他們對劉邦說:“楚兵罷歸,糧草已盡,這是上天賜予的滅楚的最好的機會,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天放他們回去,就是養虎為患啊!”劉邦沒有猶豫,聽從了這一重大決策的臨時改動。因此,就有了垓下之圍。“力拔山兮氣蓋世”、殺人無數、不可一世的項羽在重兵千重的圍困之下,無法突圍,最終自殺烏江。劉邦從而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出自《項羽本紀》、《漢高祖本紀》

    這一軍事謀略上的靈感可為歷代的經典教材。有人從這一點上攻擊劉邦“不守信約”,但為了完成建立統一國家的大業,是可以採取各種手段的,項羽不是殺人如麻嗎?這也許正是劉邦的“大禮不辭小讓”的真實含義。

    創業者犯錯誤是一個常態,經歷失敗與挫折是常態,而正是這些常態變為了創業過程中的“漏斗”,卓越的創業者能積極樂觀的面對錯誤與失敗,最終實現他們的創業初心。

    創業維艱,致敬每一位創業者!

  • 4 # 一沫陽光的邂逅

    劉邦的腳步: 不事主業 高陽酒徒劉邦出生於豐縣中陽裡金劉寨村,和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此兩家非常要好。幼時和盧綰一起拜馬維先生

    為老師,在馬公書院讀書。年齡稍長後,經常逃學,常被老師訓斥,但他性格豪爽對人很寬容。他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哥哥)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

    大人們都認為劉邦沒有大志,不能治理商業,也不能幹活,沒有收入。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劉邦長大後做了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縣裡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呂公嫁女 娶妻呂雉

    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名叫呂雉。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後來到了小沛定居,因為沛令和他是好

    友。在剛剛到沛時,很多人便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係,於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係,套套近乎。劉邦聽說了也去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小沛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佈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根本不管這些,雖然他沒有帶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趕忙出來親自迎接他。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這次劉邦不但白吃一頓飯,酒足飯飽之後,呂公又將他盛情留下,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劉邦巴不得成這門親事,徵得父母同意之後,便和呂氏結了婚,這就是以後歷史上有名的呂后。漢惠帝劉盈就是她和劉邦的兒子,還有一個孩子就是魯元公主,她嫁給了軟弱卻孝順的張敖。

    落草山中 芒碭斬蛇

    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也就會都逃

    光了,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劉邦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透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劉邦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大蛇被斬成兩截,道路打開了,繼續往前走了幾里,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劉邦醒了。那些人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起兵反秦 先入關中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州(現在河南淮陽)以後,陳勝建立

    “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郡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摯友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於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已經是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有48歲了。秦末農民戰爭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籍(即項羽 項羽名籍)和叔父項梁,他們在吳中(現在江蘇的蘇州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在項梁死後,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

    開始時,劉邦也不太順利,但經過幾次戰役,劉邦步步西進,大破秦兵。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率大軍到達了咸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得獻城投降,將傳國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國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

    立足關中 鴻門脫險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咸陽城,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平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鑑。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劉邦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

    劉邦到達灞上之後,便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援。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范增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軍隊,不可能戰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後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潛入營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訊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

    劉邦依計約到項伯,說明自己並無稱王野心,並於項伯約成兒女親家。項伯當天夜裡就返回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透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

    第二天,劉邦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後來劉邦藉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在鴻門宴上,劉邦表現出了極高的沉著與冷靜。能夠全身而退,除了張良、項伯、樊噲的力保之外,關鍵是劉邦的冷靜與沉著。

    鴻門宴之後,項羽便領兵西進,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現在的陝西南鄭)。項羽自己稱為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帥權。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

    暗度陳倉 還定三秦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滅秦後在關中稱王。公元前206年1月,項籍揮軍破函谷關,想消滅劉邦軍。劉邦自

    知不敵,親赴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謝罪。不久,項籍入咸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春,項籍表面上尊楚懷王為義帝,實際卻將其發配到了江南,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同時分封18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並故意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領關中地,以扼制劉邦。劉邦只好忍氣吞聲接受封號,於四月領兵入漢中、並燒燬棧道(用木板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表示再也無意出兵,以麻痺項籍。項羽亦率軍東歸。6、7月,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劉邦乘亂重返關中,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並用計欺騙項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籍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11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名為義帝發喪,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籍,拉開了4年楚漢戰爭的序幕。

    初戰彭城 爭奪成皋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籍在齊國停留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佔彭城。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奔襲,聯軍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反楚聯盟瓦解。

    同年6月,劉邦到達滎陽,一路收集敗兵,並派韓信於蕭索之間擊敗了楚追兵,得以喘息,穩住了陣腳,遂重整軍隊,依託關中基地和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爭。7月,一直負隅頑抗的章邯終於兵敗自殺,劉邦解除了後顧之憂;且在逃往滎陽前便派人說服英布反楚,聯絡彭越擾楚後方;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攻魏俘魏王豹,破代,滅趙殺陳餘。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范增,不用其謀,迫使范增怒而歸鄉。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滎陽。項籍加緊

    圍攻滎陽,並奪取成皋。

    為了減輕楚軍對滎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武關、宛(今河南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籍南下。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滎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 (今江蘇邳州南)。項籍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項籍以凌厲攻勢拔滎陽,再奪成皋。

    攻滅楚軍 消除割據

    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進攻雎陽(今河南商丘南)、外黃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斬殺了項羽大將曹咎。

    項籍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滎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迴,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籍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籍引兵東歸。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於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逼項籍自刎於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 ,終於結束了為期4年的楚漢戰爭。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將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只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只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著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於是在烏江自剄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東)。

    建立漢朝稱帝封王 漢殿論功

    在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越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

    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

    即位的同年6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確實說對了,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

    後來,劉邦定都長安是因為一個叫婁敬(因被賜姓劉,又稱劉敬)計程車卒的提醒,婁敬從山東趕來見劉邦,說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樣,所以不應該像周朝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說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退可守,攻可出。劉邦聽了表示同意,於是很快將都城遷到了長安。

    打擊諸侯 鞏固皇權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他在設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時,曾經對在場的父親劉太公誇耀說:“原先您老經常說我沒有賴以生存的賺錢之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無賴”,即不會賺錢養家,許慎曰‘賴,利也’。“無賴”,即無利入於家也”),沒有二哥能理家治業。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現在是二哥的財富多,還是我的財富多呢?”不過在享受的同時他也採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第一個讓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異姓王。他們都有兵將,有的還有三心二意。第二個問題就是其他將領,為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止,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瞭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他先收拾的是韓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問怎麼辦,大家說發兵討伐。但陳平卻反對,他說楚國兵精糧足,韓信又善於用兵,發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藉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現在河南淮陽),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後再抓他問罪。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在都城襲擊太子和呂后。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后採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被斬於長樂宮鍾室,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

    對於其他將領,劉邦也頗費心機。開始,劉邦先是分封了蕭何等二十餘人官職,但眾將領因為互不服氣,爭功不止,劉邦就沒有封官。一次,在洛陽南宮,劉邦看見眾將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說什麼,問身邊的張良怎麼回事,張良說他們在謀反。劉邦問為什麼,張良說怕他以後不會封他們高官。劉邦又問怎麼辦,張良就問他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是雍齒,因為他雖然功勞多,但太張狂,自己曾經想將他殺掉。張良聽了就讓他封雍齒為侯,這樣,大家就覺得被劉邦記恨的雍齒都能受封,他們就更不用著急了。於是,劉邦大擺慶功宴,封雍齒為什方侯,還當場命丞相和御史抓緊時間草擬論功行賞分封的名單。張良的計策果然奏效,眾將的心都安定了。

    對於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將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於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關於丞相的過大權力,劉邦透過把蕭何下獄來打擊削弱相權。在劉邦平定了黥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並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硬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劉邦將蕭何關進了監獄,幾天後,有大臣問丞相犯了什麼罪,劉邦卻為自己狡辯說:“原先李斯做秦國的丞相,凡是功勞都歸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擔。但現在丞相蕭何卻接受了商人的賄賂,替他們求我開放上林苑,刁買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透過打擊元老功臣蕭何,劉邦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將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在鞏固強化皇權方面,劉邦也是想盡了辦法,一是透過尊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二是透過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這兩件事最終達到了他的目的。

    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混亂之後,又經歷了短期的秦朝統治,再加上秦末戰爭,這使得人們心中沒有忠君的觀念,還保持著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思想,這不利於皇權的鞏固。劉邦透過尊重父親來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禮法,尊重長輩,效忠君主。

    劉邦和父親劉太公在一起住,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順,每五天就去拜見一次。太公覺得沒什麼,也習慣了。但太公的屬官卻覺得不合適,就勸他說:“俗話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當今皇帝是您的兒子,但他也是人主。您雖是他的父親,但也是他的大臣。讓他這個主人拜見您這個大臣,不合禮儀。況且這樣也顯不出皇帝的威嚴。”

    等劉邦再拜見父親時,太公就提前拿著掃帚出門相迎,然後倒退著進屋,不給劉邦行禮機會。劉邦很吃驚,跳下車去攙扶父親,太公趕忙說:“皇帝貴為人主,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破壞了國家的禮法。”劉邦便下詔書,尊太公為太上皇,這樣一舉兩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嚴,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父親了。劉邦很崇尚孝道,稱帝后將父親劉執嘉接到皇宮居住,封父親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宮生活日久了就終日悶悶不樂,劉邦忐忑不安,私下問太上皇侍從,侍從回答說:“太上皇以前在家鄉豐邑城生活時每天都和鄰居親朋在一起以踢球、鬥雞、喝酒為樂,現在沒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悶悶不樂。”於是劉邦在皇宮附近為父親蓋起一座新豐城,又將豐縣部分親朋鄰居遷來居住。新豐城街巷佈局跟家鄉豐邑城一模一樣,連遷來的相鄰老幼和雞犬都能認得各自的居所。

    第二件事是對季布和丁公的處理。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他們兩都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丁公也領兵追擊過劉邦,但最後放過了他。劉邦做皇帝后,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聽說了,就覺得連季布這樣給過劉邦難堪的人都能釋放做官,他這個曾對劉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沒想到,他卻被劉邦抓起來。劉邦對眾人說:“丁公做項籍的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喪失了天下。”劉邦下令處死了丁公,還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學丁公。

    文治天下 恢復生產

    統一中國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以文治理天下,徵用儒生,詔令天下,廣泛求賢。

    在政治上,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咸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後,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這是在戰國

    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徵收)、興律(主要規定徵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驛傳方面),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適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 ,釋放奴婢,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兵皆罷歸家” “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復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復提高國民經濟。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採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華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重祠敬祭 尊習孔教

    漢二年劉邦的《重祠詔》雲:“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劉邦認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禮記·祭法》指出:“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深刻揭示了祭祀活動的本質。祭祀活動本身體現了對逝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具體來講,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災、求福、報謝。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

    劉邦被父老鄉親立為沛公後,就知道“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塗山是夏興之地,祭祀活動自古有之。漢高祖劉邦過塗山

    ,“命立禹廟以鎮塗山”,從此,歷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塗山禹王廟。有廟而發展為有祭祀大禹誕辰的農曆六月六塗山禹王廟會。由一年一祭的廟會又發展為一年三祭大禹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禹會諸侯會期)、六月六日(禹誕辰)、九月九日(登高懷古、慶祝豐收)的三次廟會。

    漢高祖劉邦於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劉邦在回京師長安的路上,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孔,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者掌握政權後,儒學的價值在社會的變革中得以充分體現。

    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稱帝后,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 5 # 王子糾

    劉邦沒有過人的見識,但是劉邦有過人的膽實。他的性格特徵是務實的,簡單點說就是幹就完了。他的思想主義是大家跟我幹,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很英雄,很毫放的。有點人生豪邁的感覺。大家也是跟著感覺走,讓他帶著我,腳步輕鬆的奔小康。

    劉邦的性格豪邁,吸引了很多粉絲,他的粉絲團有很多有能力的精英,其中有三個精英中的精英被稱為漢初三傑,相當於人們現在所說的三劍客。這三人武功蓋世嗎?不,這倒是沒有,但是這三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所到之處屍骨遍野,血流成河。他們分別是張良,韓信,瀟何。

    張良決勝千里運籌帷幄。韓信攻必克,戰必勝。被後世稱為兵仙,他用兵如神,如行雲流水般的用兵神技,讓後世的兵法家也望塵莫及,真正達到了出神如化的境界。在著名的井陘之戰中,充分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爭理念,和人性的弱點戰勝了強於自己數信的敵軍。寫下了中國戰爭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後世的人們無人敢用此招,此戰堪稱教科書式的案例經典。

    瀟何最大的功可能就是識人,薦人了,是他把韓信追了回來推薦給了劉邦,才讓韓信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江山。

    劉邦有了這三人的幫助就如虎忝翼,如魚得水,很快扭轉了戰場上的不利局勢,變被動為主動,逐漸對他的強敵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最後關頭,韓信讓士兵們在淒涼的晚上唱了首卡拉OK,用歌聲瓦解了敵人的心理防線。最終取得了楚漢爭霸中的勝利。

  • 6 # 斷眉CC

    從後世對項羽、劉邦的評價來看,人們似乎褒項貶劉居多,可能是對項羽作為英雄來看待,戰場梟雄,霸氣盡溢,再加上有個虞姬的浪漫愛情使得人們敬仰。反觀劉邦,一個泗水亭長出生,不學無術,武不能奪天下,文不能治社稷,不符合後世對一個開國皇帝的期望。結果卻是劉邦奪天下,我覺得應該是後世對道德標準的偏差所致,其實劉邦才是開國皇帝應該有的樣子。

    從公元前209年開始,爆發了反對秦朝統治的各種起義,剛開始都是各自為戰,最後項羽脫穎而出,依靠其強大的勢力,協調各派力量成為霸主,劉邦因為私自釋放在押人員而違反秦法,於是在沛縣得到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支援而起義。起義一開始眾人就推選劉邦為主,那也是因為對起義並不具有完全的信心能夠成功,萬一失敗,尚可有退路,隨著起義軍規模的擴大和當時的形勢發展,劉邦坐穩了領導者的位置。

    提出幾個觀點來敘述劉邦為什麼能成功:

    首先:

    劉邦作為起義者之一在西北擁有資源豐富的根據地。項羽進行鉅鹿之戰時,當時起義軍擁立的楚王派劉邦進入關中,由於項羽拖住秦軍主力,使得劉邦順利進入關中,秦相李斯的被害和秦將章邯的失敗使得秦敗而亡,項羽一生征戰,幾乎沒有敗績,秦軍主力幾乎都是霸王所滅,擊敗章邯而滅秦,滅秦項羽是首功,但他入關後卻大肆屠戮,殘暴統治秦地,因而並未得人心。

    其次:

    對於國家政權的考慮在當時並未開始,因為屬於反叛起義性質,起義軍更多考慮的是生存,當起義有了規模和勝利的希望時,項羽才正式考慮戰後的分封統治問題,項羽的打算並不是建立中央集權型政權,而是成立聯合王國,自封霸王做聯合盟主,劉邦也被封為漢王。但這種政權形式並不符合當時社會潮流,因為大一統才是發展規律。

    再次:

    項羽謀害了義帝,劉邦舉兵反項羽有了正當的理由,開始雖失敗而逃,但劉邦由於有蕭何和韓信的不懈努力,逐漸恢復元氣。韓信爭取到華東大部分地區的支援,再加上劉邦善於用人,其下也都是征戰安邦之才,劉邦迅速強大而與項羽成鼎力之勢。在雙方協議互相承認對方地位而和解的情況下,劉邦破壞協議,乘項羽多方征戰實力減弱的情況下發動攻擊,在垓下滅項羽。

    最後:

    從個人性格和能力來講,劉邦的成功不能說全是他的智慧和能力,比如打仗靠韓信、彭越、英布、周勃、樊噲等強將,治理靠蕭何、張良、陳平等良相,但劉邦能讓他們為己所用,也是劉邦的過人之處。

    總結幾點:

    1、劉邦善於收攬人心,從約法三章,所徵之處安撫民心看出他得到了大部分人心所向;

    2、關中富饒之地為劉邦的強大提供了保障;

    3、識人會用人,蕭何、張良、韓信等良相名將皆能在劉邦手下發揮自己的本事;

    4、目的明確,心狠手辣,為達目標可以犧牲任何人,包括自己的親人。反觀項羽憑一身武力打天下,雖戰無不勝,但他只適合戰場,多次機會能殺劉邦而心慈放過,項羽無論是心計、心態、性格、狠毒都比不上劉邦。

    大英雄不問出身,只認結果,劉邦最後奪得天下,也就證明的他的方式是正確的,無論後世對劉項如何評價,那也是站在後世道德的標準基礎之上,現在對劉邦的認同越來正面,也是現在結果論的因素。從我個人角度而言,欣賞項羽,但也認同劉邦。

  • 7 # 記錄怪咖

    老爹有話說:

    劉邦最終能夠,從一個泗水亭亭長逆襲成為一個皇帝,有三個條件:時機、借勢、大局觀。

    首先,劉邦身處亂世,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來秦朝各地紛紛響應。當時躲在芒碭山的劉邦,也抓住了這個時機,乘勢佔據沛縣參加反秦戰爭。這樣一來,劉邦就從一個秦朝的逃犯,變成一個反秦小勢力的頭目。身份上,發生了變化。

    其次,實力弱小的劉邦,懂得借勢發展自身實力。

    剛開始參加反秦戰爭的時候,劉邦一方的實力,是所有的反秦勢力中,最為弱小的一個。於是,劉邦就投靠了,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項梁、項羽,成為楚軍。後來,就是跟項羽兩個人,四處作戰,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

    在分兵西進時,率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因為劉邦的功勞,項羽分封劉邦為漢王,封地為巴、蜀、漢中。自身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最後,劉邦具備大局觀,才能最終稱帝。

    楚漢戰爭的時候,劉邦能夠以大局為重,對於那些願意投降的諸侯,都進行封王。以此來孤立項羽,壯大自己的實力。如果劉邦沒有大局觀,對其餘諸侯,都是採取不投降就滅國的政策,勢必會遭到其餘諸侯的聯手抵抗,最終能否得到天下,還很難說呢。

    總之,劉邦能夠實現一個階級的逆襲,從一個泗水亭亭長變為一個皇帝,離不開自身的才能,也不能缺少時機。

  • 8 # 雨沐青峰

    說到劉邦就不能不提項羽,一個是平民出身的混混,最終得了天下,一個貴族世家出身的英雄落得個自刎烏江,那劉邦憑什麼能勝的了項羽呢?

    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從善如流。

    瞭解一個人的優點並把他安排到適合的位置上,就是劉邦成功的關鍵所在。就像他自己說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除了知人善任,劉邦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夠從善如流。本來劉邦和項羽一樣,都沒有看得上韓信,把他安排在無關緊要的地方,導致韓信心灰意冷,要逃離漢軍,被蕭何追回,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雖然自己不瞭解韓信,但劉邦相信蕭何對韓信的判斷,把兵馬大權交給了韓信。這才有了以後的節節勝利。

    反觀項羽,雖然勇武無敵,但卻剛愎自用,被他尊稱為“亞父”的范增幾次提議讓他殺掉劉邦,他都沒有采納,導致屢屢錯失良機,最終被劉邦所滅。

  • 9 # 不想那麼多了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句話“英雄不問出處,流氓別問歲數。”大家可以翻一翻中國歷史,所有的開國之君,出生於名門望族的有多少,呱呱墜地於貧賤之家的又有哪些。得到了真實的資料你會發現,家庭出身不是左右結果的最重要的指標,而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卻真的是缺一不可。

    不得不說劉邦和項羽二人都屬於秦末的英雄豪傑,尤其是項羽。雖然他在楚漢之爭中最終敗給了劉邦,但是在名垂青史的巜史記》一書中司馬遷還是把項羽列入了本紀之中,要知道本紀是記錄君王的,由此可見項羽在司馬遷心中的地位。

    項羽可以說是將門之後,但他從小就展現出了不學無術且好大喜功的一面。長大後因戰攻卓著,他更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這樣一個看似豪氣干雲八面威風的將領,卻還有著說大話使小錢的毛病。給屬下築一方印他卻拿在手裡許久,不捨得給人家方印都快被他磨圓了才不無依戀的叫人送給屬下。在用人上他任人為親,且多有疑慮之心。韓信這樣的將才在他眼裡只是乞食於漂母,受辱於胯下的無能之輩。因懷疑范增有不臣之心而趕走了他最重要的謀士。正是他的這些缺點和毛病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反觀沛公劉邦出身一般,但卻有著過人的情商和大局觀。好多言論說他是個二溜子甚至是地痞流氓。但是這個二溜子或是流氓卻混成了沛縣的亭長,再看看他的身邊都有哪些朋友。蕭何,縣長秘書,後為西漢首任丞相。曹參,監獄長,後為西漢第二任丞相。樊噲,屠戶,在鴻門宴捨命護主,後來又成為呂后的妹夫。周勃,篾匠,後來輔佐漢文帝登基居功至偉。夏侯嬰,車伕,曾經救韓信性命,後任西漢太僕一職。看看這些明字大家是不是覺得劉邦的成功是有其必然性的。而劉邦憑藉自己超高的領導才能,使得這些人才團結在他周圍併為他所用,到後來更是得到了韓信、張良這樣不世出的奇才。在策略上劉邦採用廣積糧、緩稱王的手段迷惑項羽,最終垓下一戰成功迫使項羽烏江自刎,從而建立了西漢王朝!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力能扛鼎的霸王輸給內心強大的流氓並不偶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景之治是漢文帝之功還是漢景帝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