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沂彭彭小胖vlog
-
2 # Zh上善若水W
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他去世之前,還一直牽掛著大漢王朝的命運以及他的孩子,所以他對此都做好了安排。而劉邦在臨終前有兩個預言,這兩個預言在後來都變成了現實,
第一個預言就是安定劉氏江山的必定是周勃,後來事情的進展確實和劉邦預言的一樣,在呂氏去世之後,周勃聯合陳平把呂氏宗族給滅了,把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推上了皇位,史稱漢文帝。除此之外,劉邦還有第二個預言,那這第二個預言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第一個預言相信瞭解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可是第二個預言就鮮為人知了。這是因為劉邦在滅了英布之後,對於江淮一帶的統治十分擔憂,因為中央距離這裡比較遠,而自己的兒子又都還小,擔不起大任,沒有辦法鎮守這個地方,這時他想到了一個人選,就是他的侄子劉濞。
劉邦的二哥劉仲就是劉濞的父親,並且劉邦曾經封了他的二哥為代王,在北部鎮守邊疆,只是後來在匈奴入侵之後,劉仲逃回了長安。
按理說劉仲的這種行為是要被殺頭的,只是劉邦看在骨肉親情的份上,就把劉仲給貶為了郃陽侯,從這裡可以看出郃陽侯這個人是沒有什麼能耐的,但是他的兒子劉濞可是比他強太多了。
在英布造反之後,劉邦御駕親征平定叛亂,劉濞當時就跟著劉邦,並且還立下了戰功,要說吳越這個地方不是很好鎮守,而劉濞本身就很強悍,所以說由他鎮守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在劉邦正式冊封劉濞為吳王的那一天,劉邦看到劉濞就發現面有反相,心中是十分後悔的,可是話已經說出去了,畢竟君無戲言,自己也把他給冊封了,只能堅持下去。
所以就拍了拍劉濞的後背說:“五十年後東南地區將會有大亂,難道這個人會是你嗎?天下都是劉氏一家的,千萬不要造反啊!”劉濞嚇得連說不敢。
可是在劉邦死後,劉濞就在他的吳國境內開始鑄錢,也煮鹽,當時又不需要向朝廷交稅,所以說吳國當時是十分分的富庶繁榮。
在漢文帝繼位之後,劉濞的太子進京,和皇太子劉啟下棋之時,吳國太子就非常蠻橫無理,所以劉啟一怒之下就拿起棋盤打向了吳國太子,只是吳國太子就此一命嗚呼了。
劉濞因此大怒,從此之後就在吳國境內就召集了很多亡命之徒,想要意圖造反。
??後來劉啟繼位,既是漢景帝,要知道劉啟曾經把劉濞的兒子給殺了,而漢景帝這時又重用晁錯,晁錯提出了削藩的主張,要是削藩的話,可能會出現叛亂,但是這種禍亂是比較小的,如果不削藩,在往後延遲,那麼就可能會釀成大禍。所以劉啟就採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
而這個削藩令就像是催化劑一樣,讓吳王劉濞有了藉口,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聯合了其他六個諸侯王造反。
之後漢景帝就派了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平定叛亂,經過三個月就把七王之亂給平定了,而劉濞也因此被迫自殺。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冊封劉濞時是公元前195年,而他造反的時候是公元前154年,和劉邦預言的50年還是有幾年的差距,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不得不讓人佩服的。
劉邦之所以能夠預言的這麼準確,編者認為和他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他能夠建立大漢王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會看人會用人,張良、蕭何、韓信之所以能夠成為他身邊重臣,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劉邦的潛力,還是因為劉邦把他們放到了合適的位置上。
冊封劉濞的時候他才20多歲,恐怕還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就很容易洩露出來,正好讓劉邦給看到了,而劉邦已經經歷了那麼多,之所以和劉濞說那一句話,其實他只是防患於未然,給劉濞一個提醒。
其次就是吳國的豫章郡有出產銅的礦山,劉濞就招募亡命之徒來此偷偷鑄錢,並在東邊煮海水為鹽,因為不納稅,吳國的資產非常富有,尤其在劉濞手下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後更是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僅吳國就統轄了五十多城。劉濞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為造反做準備。劉濞吃的用的比漢景帝還要好,出行居然還違規使用了天子的排場,毫無人臣禮,反向畢露!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劉濞率先在廣陵起兵造反,之後又有幾個心懷不軌的劉姓諸侯王跟著劉濞一起造反,史稱七國之亂。劉濞造反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意思就是劉濞認為是因為晁錯在漢景帝身邊進讒言,所以朝廷才會削減他們這些諸侯王的領土。但這個口號完全是藉口,完全是為了讓更多的諸侯王響應他們造反而用的一種手段,無論朝廷是否削減劉濞的封地,他遲早都會造反的,漢景帝下令削減封地只不過是劉濞造反的一個時機。自古以來邪不勝正,漢朝在大將周亞夫的守護下擊敗了劉濞和另外幾個起兵造反的王爺,劉濞兵敗被殺。
綜上所述,劉濞造反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自己野心太大,暗中壯大吳國勢力。自己想做皇帝,至於他兒子被漢景帝打死這件事|多少會讓劉濞對漢景帝對漢朝廷有所怨恨,但這只是他起兵造反一個比較片面的因素。
-
3 # 水一白聊歷史
劉邦為啥會封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為吳王?是有病?還是腦子瓦特了?很明顯都不是,反而是當時的一種正確選擇,至於說反骨這個事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
《漢書》中原文記載的是:吳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黥布反,高祖自將往誅之。濞年二十,以騎將從破布軍。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先說反骨這個事,《漢書》裡面說的是有反相,而不是腦後有反骨。說是高祖劉邦封完了吳王,才召見的劉濞,然後看到了反相,所以警告他:五十年後東南有亂,是不是你吳王。
這裡面水一白有幾個疑問:1、劉濞以騎將的身份跟著劉邦打英布的,劉邦這次才是第一次見劉濞?
2、劉邦召見劉濞,然後封王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3、50年後東南有亂,劉濞當時已經年過20,50後就70多了,為什麼要反?劉邦說個二三十年是不是更靠譜一些?
根據水一白的推測,這段歷史很可能是後來劉濞謀反,才硬加進去的。所以原文說漢五十年後,也是從公元前206年開始計算,漢五十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57年以後,與吳王劉濞謀反時間相近。
至於說劉邦為什麼會封劉濞為吳王,就很好理解了。
從感情方面來說劉濞是劉邦二哥劉喜的兒子,劉喜當初做個代王,匈奴來了,拔腿就跑,好好的代王變成了侯。這時候,有個表現出色的大侄子,劉邦封個王也算是給他二哥的一點補償。
從政治角度來看劉邦吸取項羽很快滅亡,還有漢初異姓王的謀反,他總結的經驗就是外人不靠譜,還是自己老劉家人比較讓人放心,所以他那幾年一直致力於提高劉姓諸侯王的比例。原來的荊王劉賈就是劉邦的同宗堂兄,被英布手下殺了,新換上來的理應是他們老劉家人,前幾年的白馬之盟也是基於這個裡面提出來的。
從軍事角度出發雖然淮南王英布死了,荊國也變成了吳國,可是這片地方劉邦還是不太放心的。東南方面穩定與否,吳國還是很關鍵的,所以吳國還是需要一個能力強一些的人來鎮守的。劉邦那幾個兒子除了劉肥年紀都不大,劉肥的齊國也非常重要,而劉邦四弟劉交的楚國就更加重要了,都走不開。所以跟隨劉邦有對敵作戰經驗的劉濞就成為了最適合的人選。
關於劉濞的造反劉濞等同姓諸侯王確實越來越成為一種威脅,但是漢景帝明顯有更妥善的處理方法,晁錯的《削藩策》從最終的結果上看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除了他自己的身死對他自己來說是個意外,其他應該正是他想看到的。
可是過程和方式方法對於當時的漢朝來說還是過於驚險了。沒有周亞夫的神兵天降和梁孝王劉武的據城死守,七國之亂的結果就很難說了。
吳王劉濞不是感到被逼迫是不會在六十二歲的時候謀反的。當初他兒子劉賢就因為跟太子劉啟下棋的時候爭吵幾句就被劉啟拿棋盤給砸死了,劉濞最多也就是發發小脾氣,耍耍小性子,怎麼到了漢景帝即位沒幾年就突然反了?
削藩不是不可以等到劉濞時候,趁著分封劉濞兒子的時候,化整為零把吳國分成幾塊的。漢初的諸侯王封地大都已經有或多或少的減少了,齊國更是已經一分為七了。
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晁錯《削藩策》裡明明說的是削也是反,不削也是反,可為什麼七國之亂剛爆發的時候,漢景帝劉啟和晁錯會那樣慌亂,最後還把晁錯的命也搭上了。
-
4 # 過度旅人
劉濞[bì]這個人人如其名,
的確是個很流弊的人物。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
劉濞出生在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
漢初受封為沛侯,
後改封吳王。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
因不滿朝廷削藩,
劉濞以清君側為名,
聯合六家諸侯王起兵造反,
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不久被漢將周亞夫擊潰,
兵敗被殺,吳國被撤除。
少年得志
劉濞的父親劉仲是漢高祖劉邦的二哥,
漢初,劉仲受封代王。
匈奴人攻佔代地,
劉仲未能堅守,
棄國逃亡到洛陽,
後輾轉依附劉邦。
劉邦明知二哥有罪,
卻不忍對手足動刑,
為平息輿論影響,
將劉仲貶為合陽侯,
其子劉濞受封沛侯。
英布反叛朝廷,
劉邦親率大軍征討,
年僅二十歲的劉濞跟隨叔父,
平定了叛亂。
當時鎮守吳地的荊王劉賈已經被英布斬殺,
劉邦覺得吳地會稽這一帶民風輕佻強悍,
倘若沒有一個年富力強的諸侯王來鎮守,
久必生亂。
劉賈死後無子嗣,
劉邦認為這個空缺可由侄子劉濞填補。
劉濞天生彪悍勇猛,且野心勃勃。
劉邦也清楚侄子是個啥貨色,
可是自己的兒子都太小,
只好以侄子劉濞充任這個角色。
蓄勢待發
前195年,劉邦改荊國為吳國,
封劉濞為吳王。
劉邦對侄子很不放心,
臨別細細相看劉濞說:
“你的相貌有造反的氣色啊!”
侄子已經得到官印,
劉邦後悔也來不及了。
不知他從哪兒得到一句讖語,
像是試探,
更像是警告地撫摸著劉濞的脊背說:
“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
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
——漢朝建立五十年東南方向有人謀反,
難道是你嗎?
天下劉姓是一家,
你需謹慎從事,
不要輕易謀反啊!
劉濞連忙磕頭說:
“侄兒不敢!”
嘴上這麼說,
是畏懼叔父的氣場,
心裡邊卻在暗暗等待時機。
劉邦死後,漢惠帝雖然懦弱,
但是他的老孃卻是個陰險毒辣的人物。
呂后稱制,對呂氏家族大加封賞,
有十幾人被封為王侯,
同時對劉姓王侯採取打擊壓制政策,
劉濞沒有找到機會。
此後漢文帝、景帝兩朝,
呂氏一族的勢力被清除後,
政治上採取黃老之道的無為而治。
劉氏王侯的勢力逐漸增強,
驕縱跋扈,大有尾大不掉之勢。
這一時期,
劉濞在自己的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
搜刮民財。
同時廣招“任俠奸人”等亡命之徒,
暗中擴充勢力,
蓄謀有朝一日奪取皇位。
劉濞的封國統轄東南三郡,
共有五十三城,
堪稱勢力最強大的諸侯王之一。
殺子之恨
漢文帝時期,
劉濞的太子劉賢來到京都長安城,
某日陪伴皇太子劉啟喝酒下棋,
這本來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可偏偏兩個年輕人都是臭脾氣,
最終釀成大錯。
吳國太子劉賢的師傅都是“輕悍”之徒,
所以教出來的學生難免輕佻彪悍,
目中無人。
按理說見到朝廷儲君
——國家未來的領導人,
應該謹慎一些,
可是劉賢平時驕矜慣了,
一時之間還真就不好改。
兩個人皇二代玩著玩著玩急眼了,
因為一招棋的思路爭執起來,
劉賢一點面子也不給皇太子,
態度傲慢無禮,
劉啟更是少年氣盛,
竟然操起棋盤,
掄起來砸將過去,
劉賢應聲倒地,
腦漿迸裂去了另一個世界。
皇太子劉啟一看眼前慘狀,
又害怕又後悔。
漢文帝最終確認為皇太子“失手”而非故意殺人,
因此宣佈無罪。
派人護送吳太子劉賢屍體到吳國安葬。
吳王劉濞氣得直髮抖,
他對朝廷特使生氣地說:
“天下一宗,
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
下令將王太子的屍體又運送到長安。
劉濞從此與朝廷結怨,
以生病為藉口,
不再盡藩臣應有的禮節。
漢文帝極為不滿,派人調查,
查實吳王果真裝病不朝。
此後,凡吳國使臣來朝,
均被文帝拘押治罪。
劉濞感到恐懼,
因而也就加快了謀反的步伐。
種下惡果
早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時候,
劉邦迫於形勢,
大量分封異姓王以贏得將士的忠心。
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
腳跟站穩了,
開始排斥異姓王,
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侯。
劉邦認為秦朝是因為
沒有分封同姓王侯以至於滅國,
因此採取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的政策。
劉姓各諸侯王國政治地位高於郡縣,
疆域廣闊,少則三四郡,
多則六七郡。
天下諸侯佔地二十餘郡,
而天子只有十五郡。
除每年例行禮儀性的朝拜、進貢活動之外,
諸侯國經濟、軍事、政治等相對獨立,
這為日後諸侯的叛亂埋下伏筆。
漢文帝時期,
諸侯王犯上作亂已現端倪,
如前177年淮南王劉長叛亂等。
太子家令晁錯屢次建議文帝削弱劉濞等藩王的勢力。
可是文帝性格寬仁大度,
不忍心對藩王痛下殺手。
漢景帝上臺後,
認識到藩王做大的嚴重後果,
採取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
於前155年冬天開始削弱藩王諸侯的勢力,
加強中央集權。
七國之亂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
楚王劉戊來朝,晁錯進言,
稱楚王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
偷偷淫亂,論罪當斬。
漢景帝下詔赦免死罪,
削奪東海郡做為懲罰。
藩王諸侯十分不滿朝廷的削藩政策,
六十二歲的劉濞終於按捺不住,
串通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國的諸侯王公然反叛。
劉濞的叛軍打著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
在廣陵(揚州)糾集三十餘萬人,
橫渡淮河,
與楚王等諸路叛軍匯合。
吳楚聯軍一路向西進攻,勢如破竹。
漢景帝得知訊息,
一時驚慌失措,
他找到智囊晁錯商議對策。
晁錯能請神不能送神,
此刻智商餘額嚴重不足,
竟然給漢景帝出了個餿主意
——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
自己在京師留守。
漢景帝猶豫不決的時候,
晁錯的政敵袁盎及丞相陶青等聯名上書,
趁機彈劾他,
建議對其滿門抄斬。
漢景帝痛下決心,
在市井腰斬了晁錯。
一面派袁盎說服劉濞,
劉濞拒而不見。
漢景帝幻想著捨棄晁錯換取和平,
但是他太天真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
吳楚等七國聯軍的進攻節奏根本停不下來。
劉濞自稱東帝,
已然公開與大漢分庭抗禮。
失道寡助
漢景帝這才下定決心採取武力鎮壓,
派太尉周亞夫等三十六將抵禦吳楚聯軍,
派曲周侯酈寄攻趙、欒布攻齊、
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
監視齊、趙動向。
吳楚聯軍轉向東進攻打梁國(河南商丘),
漢景帝弟弟梁王劉武拼死抵抗,
周亞夫建議景帝,
以梁王拖住聯軍主力,
尋找機會切斷叛軍糧道,
漢景帝表示同意。
吳軍斷糧之後,
飢餓計程車兵幾次出戰不利,
於夜間偷襲漢軍大營,
遭到漢軍迎頭痛擊,
士兵或餓死或投降,
轉眼作鳥獸散。
吳王率殘部逃亡到東越(閩浙各一部分),
被東越人刺殺,
獻頭顱與漢朝。
自此,七國之亂被平定,
楚王、膠西王、趙王先後自殺,
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均被漢軍斬殺。
七國之中,
唯獨保留了楚國,
其餘各國均被廢除。
想當年劉邦早就看出侄子劉濞
“若狀有反相”,
併成功預測漢朝建立五十年後,
東南方有人會謀反,
卻堅持封劉濞為王,
讓人難以理解,
難道是在考驗子孫的執政能力?
那老劉簡直太神奇了!
-
5 # 大道有李
這就是帝王心術的直接體現了,下面具體解釋:
首先,關於劉邦發現劉濞有反骨的事,確實有史料記載。有一次,劉邦摸著劉濞的後背說:我聽說五十年後,東南有人造反,不會是你小子吧?劉濞當然馬上謝罪,口稱不敢。這是劉邦在敲山震虎,既有試探的因素,又有警告的因素。但出現在史冊中的這些記錄呢,是二手史料,我覺得也不必全信。史書都是後人修的,作為一種政治正確的補充也是很常見的。
其次,劉邦封劉濞為王,這還牽扯到漢朝的政治制度設計。
在秦以前,西周東周都是封建制,即分封各諸侯國來拱衛中央。姬姓諸侯在內側,其他非姬姓諸侯在外側。但發展到後來,就連姬姓諸侯都開始威脅到周王室的權威。有的姬姓諸侯更是早早的就被滅了。根本起不到保衛中央的作用。所以,秦始皇以郡縣制代替了封建制作為大一統國家的政治制度設計。郡縣制的好處是確保政府的政令可以無偏差地傳達與執行,即便各別郡縣不聽指揮,對中央的傷害也最小。
而劉邦開創的既沒有采取封建制,也沒有采取郡縣制,他是把兩者做了結合。封了一些劉姓子弟做王,再在其他地方實行郡縣制。劉邦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博採兩種制度設計的優點。但他忽略了權力對人心的腐蝕,高估了親情的忠誠。
這就是劉邦為什麼封劉濞為吳王的原因。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關於所謂劉邦發現,侄子劉濞有反相,而後告誡劉濞不要造反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吳王濞列傳》,其原文記載是:
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作為歷史的愛好者,豆包認為:所謂相面之學都是道聽途說,劉邦對於劉濞的告誡,僅僅是警告而不是未卜先知。
晚年的劉邦
劉濞是劉邦的親侄子,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兒子,作為平民起家的帝王,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劉邦身邊嫡親的劉氏宗親並不多,本著是親三分向的原則,劉邦將自己兄弟,兒子們紛紛封王,二哥劉仲就被封為代王,可是劉邦神武,他的二哥劉仲確是個慫蛋,代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地區,當時靠近匈奴,當時強大的匈奴人在冒頓的帶領之下經常南下劫掠,而劉仲的代國首當其衝,面對著兇殘的匈奴人,劉仲居然逃跑了,跑回了長安,氣的劉邦廢掉其王爵,而降為合陽候,而讓自己的兒子劉恆封為代王。
後來被罷免了王爵的劉仲鬱鬱而終,幾年以後,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帶領征討,而劉仲的兒子劉濞就跟隨劉邦一起出徵,結果在這次平叛之中,劉濞表現出色,20歲的青年將領親自帶兵衝殺,得到了劉邦的認可,英布的叛亂的被平滅後,劉邦就有了新的打算。
當時西漢的統治中心在關中及中原一帶,而江浙一帶屬於偏遠地區,這裡直接設定郡縣鞭長莫及,所以封王鎮撫是劉邦的選擇,但是劉氏宗親稀少,於是劉濞就進入到劉邦的視線,同時二哥劉仲被罷免王爵之後,鬱鬱而終也讓劉邦心有感傷,綜合比較之下,在英布的淮南國故地建立吳國,由劉濞為吳王,延續劉仲的王爵。
劉邦晚年在異姓王被剪除後,西漢的劉姓諸侯國
然而吳地向來都是不讓人放心的地方,當年項梁和項羽正是在這裡騎兵,而後縱橫天下,後來英布也是在這裡為根據地,反動叛亂,所以劉邦在封劉濞為吳王的同時,不得不出言警告,告誡劉濞“天下劉氏為一家,千萬不能謀反”。
然而劉邦絕對沒有想到是他的一語成讖,50多年後,劉濞真的造反了。
劉邦封劉濞為吳王不久之後去世,此後太子劉盈繼位,但是大權掌握在呂雉手中,呂雉死後,長安再次發生誅呂的政變,代王劉恆被郢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從劉邦到漢文帝,其實劉濞還算恪守藩王本分,按時朝覲,但是一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改變劉濞對於西漢朝廷的看法。
吳王劉濞最終背叛了他對劉邦的誓言
漢文帝時,吳王劉濞的太子代替他來朝覲,但是這位吳國太子顯然是在吳國嬌慣的目中無人,而漢文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漢景帝劉啟也是一個嬌蠻任性的狠角色,而有一次在這哥倆下棋的時候,發生爭執,結果雙方互不相讓,動起手了,結果劉啟就把劉濞的太子給打死了。
而後漢文帝也覺得事情不妥,將吳國太子靈柩送回吳國,但眼見愛子被殺,劉濞相當不滿意,從此以年老為由,不在朝覲,而西漢朝廷也賜予劉濞柺杖,允許其不到長安來朝覲。
漢景帝時期,面對著東方藩王們不斷壯大的實力,晁錯向漢景帝諫言削藩,結果引發諸侯不滿,於是劉濞趁機造反,此時劉濞已經60多歲,但是仍為七國之亂的首領,對西漢中央政府發動猛烈的進攻,不過漢景帝最終任命大將軍周勃平定叛亂,劉濞最後兵敗被殺。
從封王到叛亂被殺,劉濞一共當了42年吳王。
-
7 # 沉墨I方之城
劉邦不是看相的,他不可能知道侄兒劉濞未來一定會造劉家的反,他對劉濞的“若狀有反相”的言論更多是一種警告,這其實要從劉濞為什麼被封為吳王說起。
劉邦透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滅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後,對有功之臣進行了封賞,當然最開始封賞的肯定是劉氏的宗親,這其中就有劉濞的父親——劉仲,劉邦又名劉季,大家明白了吧,劉仲是劉季的親二哥,就是家裡種田的那個,而且他的老婆,劉邦的二嫂在劉邦落難的時候還不待見的那位。
劉仲由於弟弟當了皇帝,雞犬升天,自己被封為代王,就封代地,可是沒想到代地離北方匈奴地區太近了,沒多久,匈奴人就打過來了,代王劉仲種田是把好手,你讓他領兵抗敵,那就真的為難他了。
劉仲沒等匈奴人攻城,自己卻棄國逃跑了,他先到了洛陽,這代國丟了,肯定要對皇帝有所交代,沒有辦法,又跑到長安去找兄弟劉邦,劉邦雖然很生氣,只怪自己二哥太窩囊,但總不能像對待其他諸侯王一下殺了吧,再說當時他們的父親太上皇劉太公還在呢。
劉邦對待劉仲還是很仁慈,沒有怪罪他丟過之罪,但是好歹處罰還是要有的,就把劉仲的王爵降為侯爵,改封他為合陽候,他兒子劉濞封為沛候。
沒過多久,九江王英布造反了,劉邦御駕親征,劉仲沒那個本事上戰場,他的兒子劉濞可是個打仗的好手,20歲的劉濞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大軍出征,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邦剿滅了英布後,就對劉濞進行了封賞,當時正好荊王劉賈被英布殺了,劉賈又沒有子嗣來繼承王位,而這吳地又太過重要,不但物產富饒,而且民風彪悍,如果不是自家人鎮守,劉邦肯定不放心,可以劉邦自家的兒子還太年幼(劉邦結婚找老婆的時候都快四十了),只有劉濞不但是自己侄子,而且還幹練勇猛。
劉邦就封劉濞為吳王,就封吳地,可是這個地方太過重要,劉濞雖然是自己的親侄子,但也還是要敲打敲打,於是就有史上記載的劉邦對劉濞的判斷:若狀有反相。
劉邦的意思很明確,我這看你生有反骨,你可不要造反。結合劉邦一貫的流氓習氣,這種說法就是對劉濞的一種警告而已,如果劉邦真的能預知未來劉濞會發動七國之亂,他怎麼可能讓他就藩吳地,自己給大漢王朝埋下禍根。
劉濞就藩吳地,在高祖、孝惠帝、文帝期間都很老實,偶有違法事情,但也沒有想過造反,到了文帝后期,景帝前期,吳王就徹底膨脹了,主要是吳地太有錢了,坐擁銅山,可以私自鑄錢了,這下誰能抵抗誘惑呢,有錢了,就開始招兵買馬,明裡暗裡的對抗朝廷,又遇上景帝上臺後進行削藩,劉濞於是聯合了其他六國諸侯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了。
劉濞主導的七國之亂給大漢王朝帶來很大的破壞,雖然最後被朝廷大軍所剿滅,劉濞也難逃兵敗身死的下場,但是大漢朝在這次內戰中元氣大傷,屢受北方匈奴侵擾,好在景帝死後,漢武帝繼位,逐漸才有扭轉局勢,並重塑大漢雄風。
-
8 # 史海一粒粟
謝謝悟空邀請,說劉邦發現劉濞腦生反骨,預知五十年後要造反,這純粹是史官阿諛奉承,誇大劉邦的超人能力罷了。試想,劉邦本來是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的小無賴,如何能在帶了幾年兵,打了幾年仗後,就能像神仙一般有預知後事的能力?假使其果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何不提前安排其寵姬戚夫人的生路 ,何至於被呂雉做成人彘,悲慘而死?假使其真能預知未來,何不預先處死呂雉,以至於呂雉當權後,把自己的其他孩子誅殺殆盡?可見,這話本為巫妄之說,算不得真。
只是吳王劉濞的確生的面目粗獷,隱帶殺氣,桀驁不馴,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平叛,劉濞作為劉邦侄子,雖然年少,但很有勇力,劉邦於是帶在身邊參與戰鬥,戰鬥中,劉濞身先士卒,殺敵眾多。平叛以後,劉邦因為吳楚之地民風強悍,需要勇武之人方可鎮服,於是封劉濞為吳王。劉濞去向劉邦辭行之時,便發生了這一幕,劉邦看劉濞長相粗獷,便用言語敲打他,說:
“汝狀有反相,奈何?”,濞暗暗生驚,就地俯伏,高祖手撫濞背道:“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莫非就應在汝身?汝當念天下同姓一家,慎勿謀反,切記!切記!”濞連稱不敢,高祖乃令他起來,又囑咐數語,才使退出。這無非是敲警鐘,以免其將來生事而已,劉濞本來已立戰功,又是宗室子弟,封他為王不為過份,況且劉邦金口玉言,既已封他為王,怎麼可以反覆無常呢,收回成命呢?
後來的事是這樣的:
劉濞做吳王后,採得銅山礦,自己鑄錢,又煮海水成鹽,漸漸富可敵國,私下裡招募死黨,開始有不臣之心,十幾年不上朝,覲見皇帝。有一年,劉濞的兒子劉賢代表自己覲見漢文帝,不巧劉賢與當朝太子劉啟因為下棋起了爭執,被劉啟失手用棋盤打死,吳王劉濞聞訊後,痛不欲生,更加深了想造反的念頭,只因為漢文帝生性寬仁,格外容人,使得劉濞在漢文帝一朝沒有造反。
等到文帝駕崩,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景帝任用舍人晁錯,採納其削藩建議,開始削減諸侯王屬地,吳王劉濞於公元前154年,聯合膠東六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史稱“七國之亂”。此時距劉濞封王時已過42年,也並非劉邦所說50年。
再後來,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景帝用周亞夫等將軍,領兵平叛,叛亂只用兩個月便被迅速平定,劉濞被殺死,吳國被一分為二,為魯國和江都國。這就是全部歷史。
-
9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背後有反骨,這種表述乃是後人為了把事情說的有聲有色而人為新增上去的,吳王劉濞被冊封時,是一件正常的人事變動,沒有什麼特別奇怪的。
劉邦馬上得天下,難道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嗎?他手下文如蕭何,武如樊噲,在翦滅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和臧荼中,劉邦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所謂腦後有反骨純粹是後來新增的。
退一萬步講,如果劉邦真的這麼神奇,那麼吳王劉濞就不可能有冊封的那一天,劉邦會毫不猶豫的除掉他。怎麼可能那麼仁慈,非要等他來發動“七國之亂”。
-
10 # 國史春秋
劉邦雖豁達、大度,骨子裡也有一種霸道,稱帝之後,一口氣封了137個侯,只侯補一個燕王。某一天,劉邦找來一匹白馬,與重臣們玩歃血為盟的遊戲:從此,不是劉姓宗室不能分王,否則一塊兒起來坑豎子耳,沒有功勞,不可以封!無功不受祿由此而來。重臣們一致贊同,劉邦趕忙命人將誓詞刻下來,藏於宗廟裡。
之前的異姓王怎麼辦呢?劉邦有辦法,也不著急,慢慢收拾。劉邦先是來了一個敲山震虎,說項羽原部將都得抓回來殺掉。果然,沒多久燕王臧荼就就撐不住了氣,因為燕王還是當年項羽給的,楚漢之爭時歸順了劉邦,歸根究底是項羽保護人。這時臧荼也不等劉邦找到門兒來,於是主動叛亂,結果第一個被滅。既然異姓王開了造反的頭,也就收不住了,沒人想坐以待斃,因此有反意的趁勢起兵,原先沒有打算反的也被嚇反了。劉邦喜不自禁,正合我意,於是一網打盡。
結果,韓王信、韓信、彭越、英布、盧綰、張敖(張耳之子)等異姓相繼被擼或是被滅。之後,自家劉姓又立刻頂上。結果劉邦先後把兄長劉喜被封為代王、弟劉交為楚王、長子劉肥為齊王、從弟劉賈為荊王、七子劉長為淮南王、三子劉如意為趙王、四子劉恆為代王,六子劉友為淮陽王、五子劉恢為梁王、八子劉建為燕王。另外,還把祖上的昆弟劉澤封為琅琊王,劉喜之子劉濞為吳王,這樣一來原六國土見縫插針、分封完畢。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三劉濞起兵謀反,正好應了劉邦當年那句“漢家今後五十年內東南方有叛亂者”的預言。劉邦的預言在司馬遷的《史記》有記載,大致意思是說,當時劉邦考慮到吳、會稽一帶社會風氣不好,難以治理,需要一位壯士級別的諸侯王來鎮撫,於是就把年方二十的侄子劉濞封為吳王。可是劉邦一轉身又後悔了,因為他觀察到劉濞有反相,但又不好反悔,於是摸著劉濞的後背語重心長的說:“大侄子啊!朕推算你那旮沓五十年內有人要造反,這個人不會是你吧!”劉濞嚇得趕忙跪地磕頭:“不敢!不敢”。
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算一算真準,果真沒有超過五十年。不過劉濞的叛亂只進行了幾個月就被撲滅了。那麼,劉邦既然看出了劉濞腦生反骨,而且日後必定造反,為什麼還要封他為吳王呢?其實,劉邦當然沒有那麼神,只不過是被司馬遷寫神了。不容置疑,司馬遷的《史記》雖然是一部史學鉅著,但是把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傳神,甚至讓人覺得《史記》有小說及詩歌的韻味。既然感情色彩濃厚,就有失嚴謹,事情也就值得商榷了。
類似的事情還有記載,一日呂后問病重的劉邦說:蕭丞相去世後誰適合相位?劉邦逐一列出曹參、王陵、陳平等人,未了還來一句:安劉室天下者周勃也!果然,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呂被滅,周勃首功。那麼,劉邦怎麼知道自己死後的事情呢?顯然是司馬遷的事後諸葛亮,而不是劉邦的事前諸葛亮。
劉濞造反的原因有兩點:
一、兒子因與還是太子時的劉啟因下棋起爭執,結果劉啟抓起棋盤一頓狂拍,吳太子氣絕身亡,劉濞悲痛欲絕,從此對朝廷不滿。
二、今非昔比,如今的吳王翅膀硬了,有脫立朝廷另起爐灶的實力,當然不會願意再聽朝廷號令。
這樣下去,漢景帝就是一個周天子,甚至比周天子還要悲催。所以削弱藩王的實力,集中皇權,是必由之路。這樣才有了七國之亂,而不是劉邦會看相,能未卜先知。
回覆列表
劉濞性情極為剽悍勇猛。公元前196年,滿二十歲的劉濞受封為沛侯,英布反時,劉濞以騎將,隨從劉邦破英布軍。劉濞從軍有功,漢高祖又顧及吳郡接壤東越等國,乃需選壯王鎮之,劉邦懼怕江東人士不服他的皇權,荊王劉賈為英布所殺,且無後嗣。沒有勇猛雄壯的王來鎮服他們不行。而自己的兒子還年幼故而封劉濞為吳王,都於沛,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為吳國。因此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劉濞拜官授印後,劉邦召見他。
劉邦看著劉濞的相貌腦生反骨有造反的氣色,劉邦心裡有後悔,但已拜官授印,而且劉濞是自己親侄子,除了兒女不就侄子最親了,不好收回,劉邦當時也沒想幾十年後他真能造反!自己的侄子如果都信不過、不能分封,那還有更親近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