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只有他們二十四為入凌煙閣?請教一下。謝謝!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壹加壹

    那麼,凌煙閣二十四人,當時任什麼官職,有什麼功績?我們一一來解說:

    第一.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官職: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主要功績: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輔佐唐太李世民,建立了唐朝,為開國功臣。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30卷。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第二.趙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官職:藩王、將領。主要功績:攻略巴蜀,俘獲朱粲 滅蕭梁,破輔公祐,平定江南等。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第三.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陝西西安長安人。官職:尚書僕射。主要功績:策劃玄武門事變,輔佐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

    第四.鄭公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晉州市。官職:宰相。主要功績:作為唐太宗最主要的諫臣,直言進諫,輔佐李世民。史書的編撰。貞觀十六年病故。

    第五.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齊州臨淄人。官職:歷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宰相。主要功績: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同修唐禮。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第六.申公高士廉

    高儉(575年-647年),字士廉,今河北景縣人。官職:尚書右僕射、太子太傅。主要功績: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主持編撰《氏族志》,影象凌煙閣。

    第七.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字敬德,以字行,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官職:開府儀同三司、右武侯大將軍。主要功績:北邙山救主,參與玄武門之變、大破突厥。

    第八.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今陝西三原縣人。官職:尚書右僕射。主要功績:平定蕭梁,平定輔公祏,擊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

    第九.宋公蕭禹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官職:尚書左僕射、宰相。主要功績: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十.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今山東濟南人。官職:右衛大將軍,鎮軍大將軍。主要功績:參加潼關之戰,平定吐谷渾。貞觀十六年病故。

    第十一.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今陝西涇陽人。官職:衛尉卿、輔國大將軍。主要功績: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跟隨李世民徵高麗,平定長安。

    第十二.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長安人。官職:工部尚書,洛州都督。主要功績:從平四方,平定王世充,鎮守洛陽。

    第十三.勳公殷嶠

    官職:陝東道大行臺兵部尚書、吏部尚書。主要功績:大破衛文升,討伐劉黑闥,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

    第十四.譙公柴紹

    柴紹(588-638年),字嗣昌,今山西臨汾人。官職:鎮軍大將軍、華州刺史。主要功績: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討伐東突厥。

    第十五.邳公長孫順德

    官職:左驍衛大將軍。主要功績:平定霍邑、大破臨汾。

    第十六:鄖公張亮

    官職: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刑部尚書。主要功績:出征高句麗

    第十七:陳公侯君集

    官職:兵部尚書。主要功績:討伐吐谷渾,平定高昌。

    第十八.郯公張公謹

    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今河南省南樂縣人。官職:襄州都督、左驍衛大將軍。主要功績:輔佐秦王,跟隨平定突厥。

    第十九.盧公程知節

    程咬金(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官職:左衛大將軍,兼檢校屯營兵馬。主要功績:跟隨李世民出征多年,討伐賀魯。

    第二十.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官職: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主要功績: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編修《北堂書鈔》。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渝公劉政會

    官職:洪州都督。主要功績:參與晉陽起兵,留守晉陽。

    第二十二.莒公唐儉

    唐儉(公元579-656年),字茂約,今山西太原人。官職:光祿大夫、民部尚書。主要功績:平定叛亂,輔助討伐突厥。

    第二十三.英公李世績

    李世績(594年—669年),字懋功,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官職: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太師等。主要功績:平定四方,平定東突厥,平定高句麗,平定磧北。

    第二十四.胡公秦叔寶

    官職:徐州都督、秦王府右三統軍、左武衛大將軍。主要功績:協助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2 # 尚宮女史

    643年,李世民設凌煙閣立24功臣像,這些功臣囊括了平定天下、玄武門之變和治理天下三個方面的功臣,這裡,四姑娘就來說說他們在643年的時候任的官職,以及功績。但因為在643年已經有部分功臣去世,所以這裡只能寫他們生前的最後官職以及追封的官職。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其妹是長孫皇后。長孫無忌自李淵起兵之後就追隨李世民,是李世民最堅定的擁護者,李世民繼位後,任宰相。更是輔佐李治,主持修訂了《唐律疏議》。643年,長孫無忌的官職是正一品的司徒,爵位是從一品的趙國公。

    李孝恭:李唐宗室,李淵的堂侄。戰功赫赫,攻滅巴蜀,滅掉蕭銑,平定江南。640年暴卒,生前官職為正三品的禮部尚書,爵位是從一品的河間郡王。去世後被追贈為正一品的司空和揚州都督。

    杜如晦:在李世民的軍中任兵曹參軍,參贊軍事,運籌帷幄,參與玄武門之變,是開創貞觀之治的主要謀臣,和房玄齡合稱“房謀杜斷”。630年去世。生前官職為從二品的尚書僕射,爵位是從一品的蔡國公;去世後被追封為正一品的司空,爵位改為從一品的萊國公。

    魏徵:直言進諫,面諫50次以上,上書十多次,主要有《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還主持編纂了《隋書》。643年去世。生前官職是正三品的侍中和從一品的太子太師,爵位是從一品的鄭國公;去世後被追封為正一品的司空和相州都督。

    房玄齡:原先是秦王府的記室,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網羅人才。參與玄武門之變,是開創貞觀之治的謀臣之一,主持修訂《唐律疏議》。643年,房玄齡任過的官職有正三品的中書令、從二品的太子少師、從二品的尚書左僕射、正一品的司空,從一品的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爵位是從一品的梁國公。

    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參與玄武門之變,治理蜀地;參與編纂《氏族志》。643年時候的官職是從二品的尚書右僕射和從二品的太子少師,從一品的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爵位是從一品的申國公,勳是正二品的上柱國。

    尉遲敬德: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參與玄武門之變。643年時的官職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將軍,從一品的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爵位是從一品的鄂國公。

    李靖:在唐初為李唐平定天下,擊滅東突厥,後又平定土谷渾,是唐初有名的軍事將領。643年時的官職是正三品的兵部尚書,從二品的尚書右僕射,從二品的文散官左光祿大夫,爵位是從一品的衛國公。

    蕭瑀:前朝蕭皇后的弟弟,剛正不阿。因為太過耿直在貞觀時期曾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罷相,官場沉浮也不過如此。曾任從二品的尚書左僕射,爵位是從一品的宋國公。

    段志玄:開國功臣,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參與玄武門之變,擊敗土谷渾。642年去世,生前官職為正三品的右衛大將軍和從二品的武散官鎮軍大將軍,爵位是從一品的褒國公,去世後被追封為正二品的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劉弘基:跟隨李淵太原起兵,攻入長安的頭號功臣。後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鎮守邊疆。635年之後,劉弘基就請求致仕,不再擔任實職。643年身上的官職就是正二品的武散官輔國大將軍,爵位是從一品的夔國公。

    屈突通:兵敗降唐後參與平定天下,在平定王世充的戰爭中戰功第一,後參與玄武門之變,鎮守洛陽。628年去世,生前官職為正三品的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從二品的文散官左光祿大夫,爵位是從一品的蔣國公;去世後被追封為從二品的尚書右僕射。

    殷開山:跟隨李淵太原起兵,足智多謀,善於招撫流民,622年,在跟隨李世民平定劉黑闥叛亂的時候因病去世。生前官職為正四品的陝東道大行臺兵部尚書,正三品的吏部尚書,爵位是從一品的鄖國公;去世後被追封為從二品的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

    柴紹:平陽昭公主的駙馬,跟隨李淵太原起兵,平定天下,從滅東突厥,滅梁師都。638年去世,生前官職為正三品的左衛大將軍和華州刺史,從二品的武散官鎮軍大將軍,爵位是從一品的譙國公,去世後被追贈為荊州都督。

    長孫順德:長孫皇后的族叔,跟隨李淵太原起兵,擒獲屈突通,平定天下。639年之前去世。曾任正三品的左驍衛大將軍,去世之前曾獲罪免官,只保留爵位,即從一品的薛國公,去世後追封為荊州刺史,爵位改為從一品的邳國公。

    張亮:李世民的心腹,曾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前往洛陽秘密聯絡山東豪傑,後來跟隨李世民攻打高句麗。643年之前的官職是正三品的工部尚書和正三品的太子詹事,洛州刺史,爵位是從一品的的鄖國公。

    侯君集:參與玄武門之變,征討土谷渾,攻滅高昌國。643年之前的官職是正三品的右衛大將軍,正三品的吏部尚書,從二品的文散官光祿大夫,爵位是從一品的陳國公。

    張公謹:參與玄武門之變,從徵東突厥。632年去世,時年39歲。生前官職為正三品的左武侯大將軍,襄州都督,爵位是從一品的鄒國公;去世後被追贈為正三品的左驍衛大將軍,爵位改封為從一品的郯國公。

    程咬金: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參與玄武門之變,鎮壓鐵山獠人叛亂。643年之前的官職是正三品的左屯衛大將軍和從二品的武散官鎮軍大將軍,爵位是從一品的盧國公。

    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參與編撰《群書政要》,善於進諫,著有《聖德論》。638年去世。虞世南去世之前已經請求致仕,當時還有官職為從三品的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爵位是從二品的永興縣公。去世後被追贈為正三品的禮部尚書。

    劉政會:跟隨李淵太原起兵,並留守太原,經營李唐大後方。635年去世,生前官職有正三品的刑部尚書,從三品的光祿卿,洪州都督,爵位是從一品的邢國公;去世後被追封為正三品的民部尚書,爵位改為從一品的渝國公。

    唐儉:跟隨李淵太原起兵,助破突厥。643年之前的官職是正三品的民部尚書,從二品的文散官光祿大夫,爵位是從一品的莒國公。

    李績:原名徐世績,降唐後被李淵賜姓李。在唐初平定天下,戰功卓著。攻滅東突厥,滅薛延陀,後來還攻打高句麗,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輔政大臣。643年之前的官職是正三品的兵部尚書,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爵位是從一品的英國公。

    秦叔寶: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參與玄武門之變。638年去世。生前官職為正三品的左武衛大將軍,爵位是從一品的翼國公,勳為正二品的上柱國;去世後被追封為徐州都督,爵位改為從一品的胡國公。

  • 3 # 陶陶談歷史

    唐長安皇城內三清殿旁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樓,名曰“凌煙閣”。貞觀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643年3月23日),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與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有功之臣,修建凌煙閣並命閻立本繪製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陳列其中,面北而立,意識尊皇,並時常過去緬懷。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二十四位功臣,都有哪些功績?又擔任何職呢?

    第一、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鮮卑族。主要功績:長孫無忌在開國之戰中功勞較少,但在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得了帝位,居功甚偉。貞觀年間,歷任左武侯大將軍,領吏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遷司空、司徒兼侍中、檢校中書令,封趙國公。文臣之首,凌煙閣位列第一。唐高宗李治即位,官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因反對“廢王立武”與武氏一族結怨,後被許敬宗所陷,流放黔州,自縊死。

    第二、河間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初唐名將。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主要功績:唐高祖李淵稱帝,命李孝恭經略巴蜀,攻佔三十餘州,俘獲朱粲;武德四年,造戰艦練水軍,南下滅蕭梁,招撫嶺南諸州;武德六年,破輔公祏,平定江南,在李唐宗室中可謂獨領戰功,無人出其右,被封為趙郡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因其在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被李世民疏遠,淡出權力中心,晚年醉心於歌舞美人,貞觀十四年暴病亡。

    第三、萊國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年名相。主要功績:晉陽起兵後,為李世民謀臣,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運籌帷幄,處事果斷,令人敬服。文學館建立後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與房玄齡聯合策劃,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後,遷尚書右僕射,封蔡國公,配合房玄齡共同輔政,貞觀四年,病逝,時年四十六歲,追贈司空、萊國公。

    第四、鄭國公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鉅鹿曲城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初為隱太子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為太宗所用,以其直言進諫,輔佐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的偉業,被譽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徵還主持編撰了《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等。當然最著名的當屬《諫太宗十思疏》。魏徵最後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李世民常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句話表明了魏徵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

    第五、梁國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主要功績:晉陽起兵後,追隨李世民身邊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的得力謀士。武德九年,謀劃玄武門之變,同杜如晦等五人居首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協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貞觀三年遷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十六年進位司空。貞觀二十二年,病逝,追贈太尉,配享太宗廟廷。

    第六、申國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647年),本名高儉,字士廉,渤海蓨縣人,唐朝初年宰相。武德五年,歸順唐朝,授雍州治中。武德九年,參謀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後,因功拜侍中,封義興郡公。貞觀五年,高士廉任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後奉命編撰《氏族志》,加封同中書門下三品。貞觀十二年,定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後遷尚書右僕射、開府儀同三司。貞觀十九年,拜太子太傅,輔佐太子李治監國。貞觀二十一年,去世,追贈司徒、幷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配饗太宗廟庭。唐高宗即位,追贈太尉。

    第七、鄂國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融(後世誤載名“恭”),字敬德,鮮卑族,朔州善陽人。尉遲敬德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後在唐鄭決戰時北邙山力單騎救李世民,大敗單雄信得以穩固地位。玄武門之變時,親手誅殺李元吉並帶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可謂擁立之功第一。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顯慶三年去世,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忠武”,陪葬昭陵。

    第八、衛國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唐朝第一名將。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主要功績:從平王世充和竇建德,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到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並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但今大多已失傳。李靖從唐王朝初建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昭陵。

    第九、宋國公蕭瑀

    蕭瑀(575—648年),字時文,南蘭陵人。唐朝初期宰相,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善學能書,骨鯁正直,剛正不阿,光明磊落,並深精佛理。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拜為戶部尚書,加光祿大夫,封宋國公,終生為李淵重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六任宰相,六次罷相,削爵貶出京城。貞觀十七年,名列凌煙閣功臣第九位,加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貞觀二十二年,蕭皇后去世後,深受打擊,身染重病而死,時年七十四,追贈司空、荊州刺史。

    第十、褒國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齊州鄒平人,唐朝名將。早年隨父在太原時,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平霍邑、絳郡,攻永豐倉,皆為先鋒,並歷遷左光祿大夫。後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遊府驃騎將軍。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後,以功升遷至秦王府右二護軍。玄武門之變時,段志玄拒絕太子李建成的引誘,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升任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貞觀年間,段志玄擔任西海道行軍總管,征討吐谷渾,後升任右衛大將軍,改封褒國公,並世襲金州刺史。貞觀十六年,段志玄病逝,追贈揚州都督,諡號忠壯。

    第十一、夔國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650年),雍州池陽人,唐朝名將。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拜為右光祿大夫、右驍衛大將軍。跟隨李世民征戰,討伐西秦霸王薛舉,大敗宋金剛,平定劉黑闥,屢立戰功。貞觀年間,拜為衛尉卿,封為夔國公,世襲朗州刺史,以輔國大將軍致仕,隨軍遠征高句麗。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

    第十二、蔣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長安人,隋唐時期名將。唐高祖李淵起兵入關,屈突通堅守潼關,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任兵部尚書,封蔣國公。後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論功第一,拜陝東大行臺右僕射,鎮守洛陽,後回朝拜為工部尚書。玄武門之變後,復為檢校行臺僕射,鎮守洛陽。貞觀元年,改封洛州都督,進左光祿大夫。不久病故,贈尚書左僕射,諡曰忠。永徽年間,重贈司空。

    第十三、勳國公殷開山

    殷嶠(不詳—622年),字開山,雍州鄠縣人,唐朝開國功臣。李淵自太原起兵時,召補其為大將軍掾,從攻西河為渭北道元帥長史,與劉弘基屯兵故城,破京兆內史衛文升之兵,賜爵陳郡公,遷丞相府掾,跟隨秦王李世民率八總管兵討薛舉時戰敗,兵士死傷慘重,被除名為民,後來又跟隨李世民平定薛舉之子薛仁杲,恢復爵位。武德六年在討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諡曰節。貞觀四年,配饗唐高祖廟庭。

    第十四、譙國公柴紹

    柴紹(588—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人 ,唐朝初年將領。幼以任俠聞,矯捷有勇力。唐高祖李淵起兵,領馬軍總管,參與攻克長安,率先登城陷陣。武德初年,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四方,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積功封為霍國公。貞觀初年,拜右衛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轉左衛大將軍。參與定襄之戰,從滅東突厥,累加鎮軍大將軍,平定梁師都,改封譙國公。貞觀十二年,去世,追贈荊州都督,諡號為襄。

    第十五、邳國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唐朝初年外戚,將領。長孫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勳衛,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高祖起兵晉陽,拜統軍,平霍邑、破臨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李淵稱帝,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後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餘黨。太宗即位,封食邑一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汙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後病死。贈荊州都督,諡曰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第十六、鄖國公張亮

    張亮(不詳—646年),鄭州滎陽人,唐初大臣。張亮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後投靠瓦崗,隸屬於徐世勣部下,隨徐世勣降唐。在房玄齡的推薦下,擔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在洛陽招募私黨時,被告發下獄,拒不招供,因而有功,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年間,張亮歷任御史大夫、光祿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長史、工部尚書、洛州都督,封鄖國公,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後揭發侯君集謀反,改任刑部尚書;曾擔任滄海道行軍大總管,隨軍遠征高句麗。後來張亮寵信術士,由此逐漸萌生異志,並收有養子五百人。貞觀二十年,張亮被告謀反,斬於西市。

    第十七、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不詳—643年),豳州三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將。侯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侯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貞觀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侯君集有大功。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

    第十八、郯國公張公瑾

    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漢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張公謹原為王世充屬下,與刺史崔樞一同降唐,任鄒州別駕、右武侯長史。後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薦下成為秦王府幕僚,並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出任代州都督,封定遠郡公。貞觀三年,張公謹擔任行軍副總管,隨李靖征討東突厥。次年,東突厥平定,張公謹進封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貞觀六年四月辛卯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第十九、盧國公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麟德二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唐高宗李治下詔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貞觀十二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配葬昭陵。

    第二十一、邢國公劉政會

    劉政會(不詳—635年),滑州胙城縣人,隋末唐初大臣。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唐朝建立後,他奉命留守太原,經營後方。劉武周攻陷太原後,劉政會被俘,仍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歷任刑部尚書、光祿卿、洪州都督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劉政會逝世。追贈民部尚書,諡號“襄”。贈幷州都督、渝國公。後配饗高祖廟庭。

    第二十二、莒國公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幷州晉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唐時期大臣,其父唐鑑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後,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朝廷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於亂軍之中逃生,後授民部尚書。後來因為怠於政事而貶官。唐高宗永徽初年,致仕於家,加特進。顯慶元年病故,年七十八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號為襄,陪葬昭陵。

    第二十三、英國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後來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失傳。滅高句麗後次年也就是總章二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第二十四、胡國公秦叔寶

    秦瓊(不詳—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人,隋末唐初名將。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每戰必先, 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但也因此渾身是傷。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貞觀十三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陪葬昭陵。

  • 4 # 傑哥000

    1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玄武門之變起主謀作用

    2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滅蕭銑、破鋪公祏,浮獲朱粲,平定江南。

    3司空、萊國成公杜如晦:處事果斷,被稱為房謀杜斷。4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委以重任。

    5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師鄭國文貞公魏徵:以進諫著稱。

    6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申國公高士廉:李世民的心腹,主持編撰《氏族志》國像凌煙閣。

    7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尉遲恭:北邙山力救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元吉。

    8特進、衛國公李靖:滅蕭梁,破輔公祏,擊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

    9特進、宋國公蕭瑀:證討吐谷渾。

    10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褒忠壯公段志玄:征討吐谷渾。11輔國大將軍、夔國公劉弘基:平定長安,國像凌煙閣。12尚書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平揚玄感,平王世充,位居第一。

    13陝東道行臺、右僕射、鄖節公殷開山:大破衛文升、討伐劉黑闥。

    14荊州都督、譙襄公柴紹:參與定襄之戰、從滅東突厥。15荊州都督、邳襄公長孫順德:平霍邑,破臨汾、生擒屈突通。

    16洛州都督、鄖國公張亮: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徵高句麗而立功,因好巫術而名聲敗壞。

    17光祿大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征討吐谷渾,攻滅高昌國。

    18左驍衛大將軍、郯襄公張公謹: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隨李靖征討東突厥。

    19左領軍大將軍、盧國公程知節:唐朝開國元勳,追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

    20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編修北堂書鈔。

    21戶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留守太原,經營後方根據地。

    22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唐儉:中央一面派他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突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

    23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園公徐世績: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薜延陀,破東突厥,滅高句麗,平定磧北。

    24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協助李世民南征北戰建功立業。

  • 5 # 有歷史

    一、崇尚實績的唐初作風:二十四功臣個個都是硬核

    唐朝其實有5次凌煙閣圖繪功臣像的行動,分別在太宗朝、代宗朝、德宗朝、宣宗朝、昭宗朝。

    從功臣質量、畫像時效性以及政治意義等方面講,貞觀朝的凌煙閣畫像實乃首屈一指,其餘歷次只不過狗尾續貂罷了。

    貞觀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勣、秦叔寶。

    24位功臣,個個都立下過真實功勞,沒有一個靠關係。依據其身份和親戚關係,這24人可以分為親戚、文臣、太原元從功臣、武將。

    親戚包括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兄)、河間王李孝恭(李氏宗親)、高士廉(長孫皇后舅父)、柴紹(李淵女婿)、長孫順德(長孫皇后族兄)。其中長孫無忌與太宗關係最近,二人結交最早,是李世民核心謀臣,沒有之一。這幾位親戚都是實打實地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居中謀劃、外出征戰都實預其勞,上凌煙閣沒有任何爭議。

    文臣包括杜如晦、魏徵、房玄齡、虞世南、張亮。房、杜歷來並稱於世,是李世民決策的核心助手,房玄齡善謀,作用類似蕭何之於漢高祖。杜如晦頭腦敏捷、銳於決斷,與房玄齡構成互補關係。魏徵、虞世南都是諫臣。

    太原元從功臣是指李淵在晉陽起兵時的臣僚,包括劉政會、唐儉二人。這兩人功勞不小,但排位時刻意後壓,體現了太宗疏離李淵的心腹的意思。

    武將共12位,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李勣、秦叔寶。

    二、敵營降將華麗轉身

    唐太宗素以知人善任著稱,他特別善於從敵方陣營中甄別並使用人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大批武將來自於敵營。

    武將中排名第一的尉遲敬德,原本是馬邑劉武周、宋金剛的部下。唐太宗征伐劉武周時,擊潰宋金剛,逼迫尉遲敬德投降。敬德武藝精熟,驍勇善戰,李世民於降虜之中提拔他為統軍大將。而他也不負眾望,在消滅王世充之戰中單騎救主,虎牢關之戰衝鋒陷陣,玄武門之變他力主先下手為強,而且在李世民快要被李元吉勒死的緊急關頭,又是他帶兵趕到殺死元吉。

    瓦崗軍降將程知節、秦叔寶等人也大放異彩。程知節、秦叔寶都是瓦崗軍中驍將,程知節是李密親衛騎兵的長官,秦叔寶號稱萬人敵,能於萬馬叢中取上將首級,是如假包換的頂級猛將。李密失敗後,程、秦等人轉投王世充部下,因為不滿王世充的人品,臨陣逃奔李世民。李世民徵劉武周、擒尉遲敬德、滅王世充、虎牢關之戰,程、秦二人都衝鋒在前,立下不世之功。他們的能力素質比較單一,勇多於智,唐統一之後迅速淡出了政治中心。

    大唐第一名將李靖原是隋朝將軍,他出身將門,舅父是隋朝開國名將韓擒虎。李靖精通兵法,智勇冠世。李淵起兵攻克長安後,將李靖收為己用。唐朝進攻荊湘、江東、嶺南等地區,李靖雖雲行軍長史,其實軍事籌劃大半出自他手。唐朝統一後,他又受命北擊突厥,定襄一戰大破頡利可汗,並將其生擒,從此奠定他第一名將的威名。後又以65歲高齡掛帥出征吐谷渾,打的吐谷渾殺其可汗來降,這份功績在二十四功臣中無人能及。

    其餘如隋朝降將屈突通、瓦崗降將張亮、王世充的降將張公謹,都在太宗麾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唐初英才濟濟的人才方陣中大顯神通,掙得凌煙閣上一席之地。

    三、兩度繪像的傑出功臣

    李勣之經歷最為傳奇,二十四功臣中他排名倒數第二,但在唐高宗時代又實力翻紅,受到再次繪像的殊榮。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李勣原名徐世勣,李淵賜姓為李,唐高宗時代避李世民的諱,單名為勣。李勣原是瓦崗軍原首領翟讓的生死之交,李密奪權後繼續委任他統領重兵。李密敗投唐朝後,李勣與李世民併力打勝虎牢關——洛陽之戰,李世民領功臣回朝報功,李勣位列諸將之首。

    唐朝統一後,他長年鎮守幷州晉陽,鎮懾突厥、薛延陀,十六年間戰無不勝,打的胡人聞風喪膽。太宗感嘆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注《舊唐書·列傳第十七·李勣傳》)

    貞觀十八年太宗東征高麗,李靖等老將都無法從徵,李勣跟隨出征,戰績非常輝煌。

    但就是這樣一個功勞顯著的名將,太宗卻一直刻意壓制著。二十四功臣之中,論軍功他僅次於李靖,但排名卻是尷尬的倒數第二。太宗去世前,甚至還把他貶為一個州的都督,官級連降好幾級。

    到底是為什麼呢?《舊唐書》的說法是,太子李治對李勣沒有什麼恩義,無法駕馭這樣一個威名素著的老將,所以故意打擊之,等太子嗣位後再予以提拔。

    太宗到底怎麼想的無法可知,但從李勣的性格特點和行事習慣來看,太宗的目的恐怕不止於為太子樹恩。

    李勣的心機極深,境界涯岸高峻,當年奉事李密、為其發喪,視唐朝如同無物。單雄信被唐朝處死前,瓦崗軍一眾故交無人敢和單雄信決別,唯有李勣割肉贈酒作別,還收養他的兒子。存人之孤,惜舊以義,這都是古代大賢的做派,而一個武將行為如此,實在令人既敬且怕。

    李勣的兵法水平雖不如李靖神機天縱,但也是遠超儕輩。行軍打仗總能拿出最準確最有效的計劃,臨敵作戰又能及時變化,是以征戰四方鮮有敗績。最難得的是,他還不專功、不擅名,有功勞都推給部下,戰利品通通分賜給士兵,在軍中非常得人心。

    這樣一個聰明睿智、處事低調、做人看似平淡卻屢屢出人意表的武將,就連太宗都不一定探得到他的底。把這樣一個心裡不知藏著多大能量的老將交給兒子,太宗很難放心。簡單的一貶一降並不會真正讓李勣感恩太子,大概太宗只是透過這件事,看看能不能攪動李勣內心的波瀾。

    遺憾的是,太宗、高宗父子並沒有透過這一事件看出李勣的任何變化。古稀之年的李勣看淡世情,越被挫折越是謙遜。太宗死後,李勣迅速恢復原職,高宗任命其為尚書僕射,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為了表彰他歷年來的功勞,高宗下令重新描繪他在凌煙閣的畫像。

    李勣也不負高宗的期望,在乾封元年(666年)以75歲高齡掛帥出征高句麗,從鴨綠江一直打到平壤城,以碾壓之勢打破城池,生俘高句麗王高藏、王子高男建、高男立,高句麗又一次被置為唐朝的州縣。這份功勞,實可與李靖相提並論了。

    五代劉昫作《唐書》,盛情讚美李勣,“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可謂中肯之論。

    四、有忠良也有叛臣

    凌煙閣功臣的命運各有不同,有善始善終的,也有捲入唐初政治風波而身敗名裂的,如侯君集和張亮。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藩邸元老,玄武門之變眾將密謀,他的建議發揮了重要作用。唐朝立國後,他率兵遠征西域,平定高昌國和西突厥,為唐朝經營西域作出重大貢獻。

    侯君集卒伍出身,不讀書,個人修為不夠,平定高昌國後私分戰利品,擅自發配無罪之人,回京後被下獄論罪,後經岑文字說情才被釋放。侯君集從此開始抱怨,種下了圖謀不軌的種子。貞觀十七年初,就在太宗議定凌煙閣功臣的前夕,侯君集向張亮抱怨,言語中透露出要造反的意思。張亮隨即向太宗告發。太宗對侯君集的心思很瞭解,認為他只是發發牢騷,於是不加追究,議定功臣時仍把他列入凌煙閣。

    但侯君集並沒有珍惜機會。當時太子李承乾地位不保,因此與侯君集聯合,企圖密謀刺殺太宗,提前奪取帝位。事情不久敗露,太宗震怒之餘,親自審問侯君集,侯坦然不辯,後被斬首,籍沒全部家產。

    張亮是瓦崗舊將,隸屬於李勣帳下。降唐後歸入李世民的秦王府,李世民在洛陽上安插培養私人勢力,張亮被派往洛陽拉攏各種勢力,秘密為奪嫡做準備。因李元吉陷害,張亮曾一度下獄受審,但他忠於李世民,閉口不招認任何情況。張亮軍事素質不高,行軍打仗非其所長。太宗徵高句麗時他隨軍徵進,但沒有什麼軍功。他鎮守相州時間很長,有人誣告他收養了500個乾兒子,意圖不軌。太宗晚年對功臣多少有些猜忌,聞知此情況,沒有詳細審問便處決了張亮。

  • 6 # 煮酒君

    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已然四十多歲。

    人過中年,就會逐漸變得懷舊。尤其是像他這樣,早年四處征伐,登基後生活卻逐漸被政務填滿,變得枯燥無味的君主。

    於是,他便叫來大畫家閻立本,讓他繪製了二十四幅功臣畫像,並將其掛在凌煙閣表達紀念。

    那麼,凌煙閣二十四人,當時任什麼官職,有什麼功績呢?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按照唐太宗設定他們時的官職大小來排序的。

    按照古代的慣例,皇帝會在大臣死後對其進行追封,而追封的官職往往品級很高。這樣一來,去世的大臣官職一般就會比在世的更高,在凌煙閣排列時,已經去世的便會位居前列。

    凌煙閣中排名第一的便是趙國公長孫無忌。在入閣前,他已經官至司徒。他年少便與唐太宗關係友善,又結為姻親。自李淵晉陽起兵,長孫無忌就是李世民帳下的重要謀臣,他隨同征戰,又策劃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登基。他能力出眾、資歷最老,更是忠心耿耿,在朝中很有地位。

    排名第二的是河間郡王李孝恭,他是李世民的堂兄,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負責平定巴蜀之地。此後,他又整頓水軍,南下平定嶺南,他輔助取得江南,功勳卓著。在進入凌煙閣前,李孝恭便已經去世,他被追封為司空、揚州都督。

    協助李世民征戰和發動玄武門之變,位列"十八學士"之首的杜如晦位列第三,他去世後入閣,此前被追封為司空、萊國公。

    以直言進諫著稱,幫助李世民實現"貞觀之治"的魏徵位列第四。他官至光祿大夫、鄭國公,並在病逝的同年進入了凌煙閣。

    排名第五的是與杜如晦並稱為"房謀杜斷"的房玄齡。他也是在李世民起兵初期便投靠,一路立下功勞,並在玄武門一事出力甚多。入閣時房玄齡任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

    第六位申國公高士廉,在玄武門立功,此後也勤勤懇懇,被授開府儀同三司。

    鄂國公尉遲敬德排名第七,他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更是有過單騎救主的事蹟。玄武門之變中,他射殺李元吉,入閣前也被授開府儀同三司。

    第八位衛國公李靖,先是協助李孝恭平定巴蜀,又在對突厥的戰爭中立下首功。於是受封濮州刺史,入閣後一年,他被授開府儀同三司。

    被唐太宗評價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宋國公蕭瑀是第九位,他六次為相,又六次罷相,入閣時,他擔任著左僕射。

    第十位褒國公段志玄資歷很老,又始終忠於李世民,入閣前去世,受封為揚州都督。

    第十一位夔國公劉弘基,多有戰功,入閣前被封輔國大將軍。

    十二位蔣國公屈突通在消滅王世充時戰功位列第一,去世後被追贈尚書左僕射。

    第十三位勳國公殷嶠在二十四人中去世最早,他死後被封陝東道大行臺右僕射。

    譙國公柴紹位列十四,他平定各地割據勢力,死後被追贈荊州都督。

    邳國公長孫順德位列十五,他屢立戰功,參與玄武門之變,死後也被追贈荊州都督。

    第十六位是鄖國公張亮,他被房玄齡推薦而得到重用,入閣前擔任洛州都督。

    第十七是陳國公侯君集,他是李世民的心腹重臣,不但足智多謀,還文武雙全,入閣前他被封吏部尚書、光祿大夫。

    排名十八的郯國公張公謹是受李靖推薦而被重用,病逝後,他被追贈左驍衛大將軍。

    第十九位是盧國公程知節,也就是俗稱的程咬金,他驍勇善戰,入閣前給他總管幽、易、檀、平、燕、媯六州軍事,擔任幽州刺史。

    排名第二十的是永興縣公虞世南,他文化修養極高,又敢於直諫,死後被追贈禮部尚書。

    第二十一位是渝國公劉政會。他善於經營理政,又忠心不二,死後被追贈為民部尚書。

    第二十二位莒國公唐儉。從晉陽起兵他就為李家謀劃,提出過不少良策,去世後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

    第二十三位是英國公李勣。民間多稱他為徐茂功,他助李靖攻滅突厥,又鎮守北疆多年,入閣時,他任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

    最後一位是胡國公秦瓊,他常常擔任先鋒,勇猛過人,但後來傷病積累而去世,被追贈為徐州都督。

  • 7 # 尚武菌

    我猜想大家對於凌煙閣並不是很熟悉,但對於那24人應該還是比較有印象的。凌煙閣位於長安城內是個很精緻的地方,不過那裡不是人的居住之地,是存人的畫象的。可是為什麼會24人的人像給放在那裡呢?原因很簡單,唐太宗李世民戀舊了。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從他父親那裡奪來的,並不是順位繼承。所以他最終能夠當上九五之尊,絕對是離不開他身後的那批忠心耿耿的追隨者。毫無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是個賢明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是出現了貞觀盛世的。

    貞觀17年,李世民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不禁想起當初那些跟著他打江山的功臣。若沒有那些功臣,又怎麼會有他如今君臨天下的局面呢?若沒有那些功臣的輔佐,又怎麼會有如今的貞觀盛世呢?於是李世民就決定給那24個功臣畫像,這樣他就可以時時的看到他們,以此方便寄予他的思念之情。杜如晦和房玄齡這2人,讓我很容易想起房謀杜斷這4個字。杜如晦可是有著從龍之功的,當年玄武門事變他參與過,還是個策劃者。他擔任尚書僕射,挺得唐太宗寵愛。

    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處理政務的左右手,同修唐禮。他擔任過挺多的職務,尚書左僕射、中書令,還做過一國宰相,頗得唐太宗的器重。長孫無忌也是有著從龍之功的,曾是玄武門事變的參與者,幫助李世民打下江山,是開國功臣。他擔任過太尉。李孝恭是一個將領,在武學方面頗有造詣,曾為李世民多次出兵征戰,立下了許多赫赫戰功。他本人既是藩王又是將領。魏徵是個膽子天大的官員,敢於對皇帝說真話,李書民頗為信任他。高士廉也是玄武門事變的策劃者,助李世民奪江山的忠臣。他是尚書右僕射、又是太子太傅。

    段志玄在潼關之戰有出色表現,是個軍事奇才,曾平定過吐谷渾,是鎮軍大將軍。張公謹在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曾盡心輔佐過,突厥平定有他一份功勞,是左驍衛大將軍。 劉政會給李世民守護了晉陽,是洪州都督。唐儉,他多次平定四方亂局,在討伐突厥一事上表現亮眼。秦叔寶跟著李世民四處征戰,是個難得的將領之才,是左武衛大將軍。剩下的還有李世績、虞世南、程知節、侯君集、張亮、長孫順德、柴紹等人,都是李世民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可以說,沒有他們的話,很可能就沒有貞觀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初代復仇者中,只有鷹眼沒有獨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