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菜九段的酒

    章邯這道歷史大餐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章邯這道歷史大餐

    章邯在秦陣營的微妙地位及學術含量,當年作《千古誰識戰鉅鹿》時就注意到了。後來的研究發現,不僅僅是在秦陣營,就是在整個歷史過程中,其地位也值得大書一筆。

    秦以軍功定天下,軍事一道,向來是秦的強項。秦名將輩出,凌辱六國是家常便飯,所以能最終蕩平天下。司馬遷為戰國期間的名將立傳,秦之白起、王翦明顯高於六國之將,六國只有李牧不輸秦將,何況秦遠不止白起、王翦。白起、王翦的後輩被立傳的秦將只有蒙恬。但在菜九看來,章邯的能力遠在蒙恬之上。就以重要性而言,章邯更非蒙恬可比,章邯一人系秦之安危。秦之興亡與否,可以簡單到能不能打敗章邯——章邯勝則秦存秦興,章邯頂不住則秦滅秦亡。這就是章邯的事實。體現了章邯的能力出眾,經歷複雜,與歷史的交會關係巨大,可落筆處遠多於蒙恬。所以章邯應該是一道豐盛的歷史大餐,讓我們來細細品嚐一番。

    本文小目

    1.章邯的名聲很差

    2.章邯一出手就救了秦王朝

    3.章邯無權包打天下

    4.章邯顯示了什麼叫做超級兇悍

    5.章邯一個停頓,劉項就坐大

    6.章邯再度發威

    7.章邯的剋星出現

    8.章邯攻殺項梁後抽身擊趙

    9.章邯在趙大顯身手

    10.稀奇古怪的河北之軍

    11.李良何時降章邯

    12.糾纏不清的章王關係

    13.章邯可能早就接到擊趙的指令

    14.章邯擊趙面臨的尷尬

    15.章邯被徹底打垮

    16.秦楚對決沒有坐壁上觀

    17.項羽可以任意處置章邯

    18.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19. 章邯戰戰兢兢的漏網之魚

    20.章邯的存在讓項羽有發難的藉口

    21.章邯在分封中沒有佔到便宜

    22.項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23.劉邦反出漢中定三秦

    24.誰來看守章邯

    25.章邯的覆滅

    26.章邯存在的尺度意義

    1.章邯的名聲很差

    章邯的歷史名聲不好,在漢代他就被定義為一個不合歷史潮流的失敗者。淮南王意欲造反時以陳勝、吳廣自比,這是作為正面人物,而反對者以為貿然造反或者會淪為章邯、楊熊。表明章邯在漢代即為人不齒。據說反右時批判章乃器也捏造他攻擊章伯鈞祖先章邯是個投降將軍。所以自古至今,章邯的名聲就沒有好過。但章邯渾身都是寶,隨便抖抖,就會掉出很大的歷史詫異。

    2.章邯一出手,就救了秦王朝

    在歷史的舞臺上,章邯的異軍突起是一個奇怪場景。如果沒有陳勝的狂飆突進,章邯就根本不會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後,迅即打進函谷關,差點打下咸陽,怎奈秦的氣數未盡,出了個章邯,隻手拯救了秦王朝。

    章邯原本就是個地方官員,其官職少府,按古書上的說法,就是個管財稅的,沒想到在軍事一道上之厲害,勝過整個秦朝的軍事將領。章邯在朝中有點人才錯配的味道。大概秦的戰爭人才過於豐厚了,所以章邯就是一個被長期閒置的軍事人才。一直到秦王朝遇到滅頂之災之際,章邯的潛能才得以發揮。

    從陳勝起兵到周章打進函谷關頭尾只有三月,實際上可能不足兩個月,在這樣短的時間裡,秦當局可能連神都沒回過來,周章大軍就兵臨城下了。秦二世的朝廷才知道大事不妙。好在當時朝中還有章邯這樣能吏,讓秦王朝渡過了這個危機。因為天下太平了一段時間,關內是秦之統治核心地區,平時並沒有太多的守備部隊,而周章的部隊號稱百萬,實際上幾十萬規模,且士氣正盛,倉促間朝廷到哪裡找到可以抵擋周章大軍的秦軍呢?章邯挺身而出,建議先臨時用為秦始皇修陵及修宮殿的勞工們抵擋一陣子。這大概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估計周章部因為進軍過於順利,有輕敵思想,居然被章邯臨時拼湊的抵抗力量打敗。開始並非慘敗,只是進攻勢頭受阻。但在勢如破竹慣了的進攻軍方面,勢頭受阻即為大敗。周章部並不因為受阻就退出函谷關,而是心有不甘,又在關內盤桓了一段時間。秦王朝得到喘息之機後,又調動大量正規軍向周章的來犯軍進行反攻。周章所部到底是以臨時糾集為主,不是秦軍的對手,最終大敗出關,周章身死。雖然章邯反擊取得最終勝利是靠關內各處彙集來的正規軍,但如果沒有章邯臨時組織起抵抗,反秦武裝就會即刻掀翻秦王朝。

    3.章邯無權包打天下

    章邯臨時徵集勞工擊退周章,本身就是天才式的舉動。經此一役,章邯取得了秦王朝的軍事話語權。在朝廷方面重用章邯也很正常,既然初試得手,索性讓你繼續練下去。大概從此章邯就從一個稅務官員正式變身軍事將領,並主導對關外南線的反秦武裝作戰。

    注意,章邯並不是整個秦軍的指揮官,只是南線指揮官。換言之,他不負責包打天下。當時的軍事分工好像有點類似日後的劉項,章邯的主要分工是黃河以南的清剿;黃河以北的作戰,秦朝交給了王離。這與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章邯在關中擊退周章後,出函谷關攻擊關外反秦武裝,其作戰線路與出兵線路正好在黃河以南。王離原本在上郡一帶駐紮,因關外皆反,王離率邊防軍內調鎮壓,走的是井陘一線。這一線激起了李良之變。王離主要戰趙,也沒有記錄到什麼戰功,記錄最多的是章邯。

    4.章邯顯示了什麼叫做超級兇悍

    章邯強力登上歷史舞臺,一冒頭就崢嶸畢露,成為秦王朝最銳利的爪牙,不僅秦王朝沒有提前謝幕,反而讓關外反秦武裝吃足了苦頭。

    斬殺周章後,章邯率軍掃蕩關外陳勝武裝。恰好吳广部發生了內鬨,田臧以吳廣領導無方為名殺害吳廣,然後委派李歸守滎陽,自領精銳迎擊章邯,旋即被章邯擊敗身死,章邯隨即攻擊李歸得手。陳勝部的鄧說、伍徐更當不住章邯一擊,章邯大軍就逼近陳勝。陳勝見部屬作戰不力,親自出馬,監督張賀迎擊章邯,當然不是章邯之敵。陳勝兵敗,退到汝陰下城父,為其御者(管出行用車官員)莊賈殺害。自擊退周章到撲滅陳勝,前後跨度只有四月,實際上可能不足三月,章邯之兇悍高效可見一斑。

    章邯的速勝應該是能力上勝利。在劉邦、項羽起來之前,還沒有人能與章邯匹敵。這個真相應該是菜九首次指出。陳勝之起至失敗身死,前後只有半年時間。其興其敗都非常迅速,司馬遷指出陳勝失敗的原因是陳王故人也離陳王而去,另外任用苛吏,使部下寒心。這固然是一個解釋,但肯定不能解釋全部。菜九以為,陳勝之敗是敗在人才方面不如秦。陳勝時期的陳勝一脈沒有人能與章邯抗衡,所以陳勝的失敗也是天意與氣數使然。如果反秦大業可以劃階段的話,陳勝算是完成了第一擊,居功至偉,滅秦一事,必須待劉邦、項羽成長起來後,才得以完成。

    5.章邯一個停頓,劉項就坐大

    陳勝身後的楚地軍事動向,菜九有一個感覺,即章邯撲滅陳勝後,對楚地的軍事打擊有所放鬆。這裡可能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章邯部連續作戰,亟待休整,這樣的軍事問題可請行家一議;二是陳勝覆滅,楚地的軍情頓減。兩個因素一集合,章邯就進入了低作戰期。只是楚地當時烽火遍地,陳勝身亡,其大股武裝被殲,也不過使其烈焰有所減弱而已,時不時會再度升騰。陳勝的部下呂臣很快就捲土重來,殺莊賈奪回陳。雖然在秦軍的打擊下,呂臣退出了陳,但很快又糾合了黥布破秦軍而收復陳。呂臣與黥布所破秦軍肯定是章邯之部,可能不是章邯之主力,如果是章邯主力,他們會繼續盯住不放的。但章邯主力對呂、黥們的活動應該有所打擊。從呂、黥日後投靠項梁來看,他們此前的勝利沒有得到擴大,他們在勝秦之後向東轉移,估計是受到章邯的壓迫,只是這樣的軍事行動沒有被記錄。

    章邯這個停頓間隙劉邦、項梁壯大了。陳勝身後,楚之法統無著落,陳勝原來支援過的秦嘉立景駒為楚王,繼續與秦對抗。不過秦嘉所部力量單薄,難成氣候,形不成凝聚力,其自立為王,只是招徠禍端加速覆滅之舉。景駒的不成氣候,章邯根本沒有展開對景駒的作戰即為明證。所以陳勝部將召平明知陳勝已經敗亡,也不去投靠景駒,而是假冒陳勝的名義,賜予項梁楚上柱國名號,令其過江擊秦,由此項梁進入到反秦戰局中,楚地為之一振。

    外國研究者曾經說,項氏進入反秦格局,表示職業程度高的軍事人才提升了反抗的專業水平。此論差矣。陳勝的起家部隊是職業人員居多,吳廣之死,也是軍事業務不足以服眾的緣故。所以陳勝所部不存在軍事素質不足的問題。他們的突出問題是他們與章邯的能力落差。到了項梁進入反秦大潮,楚國需要面對的還是章邯的個人能力。項梁在與章邯首次接戰,就吃了敗仗。這個時候有點尷尬——項羽被派出作戰了,劉邦還沒有加盟。很快項梁平定了楚地內部的紛亂,消滅了景駒,統一了楚地軍政號令,然後開啟了項羽、劉邦對秦作戰的節奏。

    6.章邯再度發威

    項梁雖然對章邯作戰落了下風,但在政治上完成了對楚內部的肅清,可以有所作為。此時,他接受了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將其安置在偏後方的盱臺,即今天的江蘇盱眙,算是君權虛置,自己大權獨攬,部署對秦作戰。

    項梁立楚懷王時,章邯結束了休整期,在重點平定魏地的叛亂。魏本身是從楚分出來的,是陳勝部將周市扶持了魏王咎。陳勝覆滅後,在秦的打擊表上,魏排在了前列。其實魏並沒有多少實力,只是佔了個國的名號。估計在秦當局的立功評估體系中,平息一國比鎮壓真實的實力派要誘惑大。所以即使戰勝了項梁,章邯還是沒有盯住楚軍,而是將打擊鋒芒瞄準了魏國。在秦的打擊鋒芒下,實力不濟的魏趕緊找齊楚救援。齊王田儋親自出馬救魏,而楚正在忙於立楚懷王等事宜,只是讓項巴等偏將救援。但齊楚魏三國的軍事實力也當不住章邯一擊。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後的章邯至此大開殺戒,接連破齊魏聯軍,殺齊王田儋,逼死魏王咎,相當於一舉滅了齊、魏兩國。史料中沒有秦勝楚援軍的記錄,估計楚援軍也被擊敗了,否則魏不會亡。魏地無王降秦,齊軍主力覆滅。田儋弟田榮收拾殘兵,又被章邯追圍於東阿,應該就是那個出阿膠的地方。而齊之國內又另立田假為齊王,重走閉關鎖國之路。章邯興起,秦差點就要重演蕩平六國的一幕,感覺其取勝太風捲殘雲了。但隨著劉邦、項羽的崛起,章邯的好日子就結束了。

    7.章邯的剋星出現

    劉邦、項羽作為秦王朝天敵的出現,確實是一大奇觀。此二人此前從來沒有軍旅生涯,項羽曾私下接受項梁的軍事培訓,但因不耐煩只學了個半吊子;劉邦則是連軍事的邊都沒有沾過。就這樣兩個人,在非常複雜艱苦的反秦戰事中,居然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即使面對章邯,也是如此,算是奇事一樁。劉邦在加入項梁之前,與章邯部也數度作戰,只是劉邦當時的規模很小,所以作戰規模也小,不可能與章邯主力決戰,但從未敗仗也是一個奇蹟,畢竟對手是章邯啊。章邯也正因為遇到劉項,才破了不敗金身,開始走下坡路了。

    項梁安頓了楚懷王之後的統一部署擊秦,對手就是章邯。楚方的主打就是劉邦、項羽。劉項第一次聯手出擊,就給章邯沉重打擊,連續勝了兩次,而且是大勝,甚至勝得相當輕鬆。

    打敗章邯之後,劉邦、項羽聯手西進。章邯留給項梁處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劉邦、項羽的脫離是一個冒險之舉。因為章邯是秦王朝的最重要依靠,如果徹底擊敗章邯,滅秦大業即可大功告成。大概是經驗不足,也是因為贏得太過輕鬆了,楚軍開始輕敵,楚軍上下以為章邯受到沉重打擊後就玩不出花樣了。於是戰鬥力最強的劉邦、項羽向西略地,放章邯在定陶、濮陽一帶盤踞,最終鑄成大錯。

    8.章邯攻殺項梁後抽身擊趙

    就在劉項消滅李由的同時,秦軍從關內給章邯大舉增援。得到增援的章邯夜襲項梁得手,殺敗楚軍主力,項梁戰死。史稱,項梁驕傲大意,不聽宋義勸諫而敗。但在菜九看來,因項梁與章邯的能力有落差,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項梁應該不是章邯之敵。所以聽不聽勸諫,可能對其最終失敗不是最要害的。如果項梁把劉邦或者項羽任何一人放在身邊,就不會有如此下場了。

    項梁是楚地的軍政主心骨,擊殺項梁,章邯在楚地算是大獲全勝。本來章邯可以繼續在楚地清剿反秦勢力,可能因為趙地戰局需要,章邯沒有在楚地進一步作戰,而是北上擊趙。

    項梁之敗給楚陣營造成巨大的震動,楚軍士氣受到極大打擊。其實北上之前,章邯所部距劉邦、項羽的楚軍不遠,如果劉邦、項羽選擇攔截,章邯肯定招架不住。提前斬斷秦王朝的利爪這一歷史機遇,又讓劉邦、項羽給錯過了。

    章邯之所以在甫一擊殺項梁就急忙赴趙參戰,其中的原因或者也有避開劉邦、項羽的成分。因為高手對決,一交手就知道深淺。章邯出師以來沒有遇到敵手,直到遇到劉項,就知道這些人不容易對付。所以擊殺項梁後,正好朝廷有命令擊趙,李良也派人來約其渡河,他也就冠冕堂皇地離開楚地。如果楚地因為沒有主心骨而陷於混亂,正好可以在解決了趙之後再處理楚的問題。但楚懷王心沒有給章邯這樣的機會。

    9.章邯在趙大顯身手

    因為項梁之敗,劉項二人喪膽,所以在可以邀擊章邯的時候,他們可能選擇了避戰,快速退守到彭城一帶。章邯逃過一劫後,就到趙地大顯神威,王離久戰不下的趙王君臣,章邯一介入就立即屁滾尿流落花流水。用《項羽本紀》的話來說,當時形勢是,“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看來王離很長時間搞不定的事,章邯一出手就搞定了。

    10.稀奇古怪的河北之軍

    《史記》提到章邯過河之後,數度出現“此所謂河北之軍也”,指的就黃河以北複雜的軍政局面——反秦勢力有好幾撥,秦勢力也有好幾股。相互之間的錯雜形勢與態勢,從古至今,就沒有人弄清楚過。菜九也弄不清楚,但打算理出一點頭緒來。

    趙地的軍政之亂,局面堪比整個時代之亂,且即使發現其亂,也沒有辦法理清。在菜九看來,在章邯介入之前,趙地至少存在四種力量,一是王離為首的秦軍,二是趙王歇與張耳、陳餘部,三是李良一部,四是武臣餘脈如司馬卬部。這是可以找到形跡的。找不出形跡的應該還有若干。上述幾路人馬尤其前三部相互爭鬥,其中佔優勢的秦軍居然一點搞不定。

    根據李良奉武臣之命擊秦於井陘道遇阻來看,在趙秦軍是從關內出井陘道擊趙的。這支秦軍是鎮守邊防秦野戰主力,領軍首腦就是王離,負責北方的平定。因擊秦受阻,李良撤軍激起殺害武臣事件。武臣死後,張耳、陳餘擁戴趙王歇,他們與李良形成對峙關係,相互之間打得一塌糊塗,趙地陷入亂局。即使這樣,王離的秦軍在趙還沒有佔據主導地位,趙國反秦勢力一直沒有搞定。趙地到底發生了什麼,朝廷會不顧戰略分工,調章邯北上。因為缺乏史料,只能推測。可能正因為菜九描述的情景,朝廷才會讓成績斐然的章邯介入趙地。這個情況歷來沒有受到指認,但應該是實情。因王離在趙曠日持久而沒有像樣的成績,這樣的表現或者招致秦王朝的不滿,至少朝廷失去耐心,於是有意讓章邯介入趙地,以便推動在趙戰事。

    11.李良何時降章邯

    根據《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入趙是在李良歸降章邯之後,這一點毫無疑問。而李良歸章邯又是在立趙王歇之後,這就有問題了。問題在於之後多少,這一點最為關鍵。一推敲情況就複雜了,因為李良擊殺武臣的時間,《秦楚之際月表》定為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張耳、陳餘立趙王歇也記於此月。但李良不可能在此月或下月投降章邯。因為擊殺武臣後,李良應該在趙地佔優勢,張耳、陳餘扶持趙王歇,在短時期內勢力還超不過李良,所以即使李良最後被逐走,也需要時間。而且那個時候,陳勝還沒有平定,章邯也沒有精力與心情顧及趙地的事。王離軍戰趙還基本沒有開始,秦趙高下未分。所以李良失敗的時間純屬誤記。

    李良襲死武臣後,在趙的日子也不好過,秦趙雙方都對其開戰。最終李良應該敗於張耳勢力,而沒有敗於王離。

    李良與張耳、陳餘作戰落敗的時間無法確定,李良投降章邯,肯定還沒有到在趙立不住腳的地步,而是在趙看不到前景才作出的選擇。因為當時趙地還是以秦軍的勢力最大,張耳、陳餘也沒有多少精力與兵力死死纏住並打垮李良。無論李良還是張耳們,他們相互纏鬥的同時也要對秦軍作戰,他們的內耗如何進行很成問題。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齊的因素介入到趙地。齊王田儋死了,田儋弟田榮逐走田假立田儋子田市為齊王了,田假奔楚,田假將田角、田間奔趙,這個時間應該在章邯擊趙前,具體應該是秦二世二年七月前後。可能齊勢力加入到趙王歇一邊,使得趙王歇與李良的爭鬥佔了上風。最終李良失利,估計也只是取勝無望,而不會被打到慘敗無以立足。當此之際,李良可能選擇投靠秦軍,估計李良也看不上王離的軍事能力,所以在與張耳等作戰落敗後,捨近求遠投降了章邯。關於李良投降章邯的具體時間史無明證,但應該在章邯擊趙之前不久才對。

    李良沒有投降在趙秦軍而是投降了章邯,也表明李良雖然在與張耳等爭鬥中落了下風,但沒有面臨滅頂之災,所以才能擇機投降章邯。這雖然是菜九推測的一家之言,但在情理上也能說得通。所以李良投降的時間也未必是章邯已經到了趙,而是事先派員與章邯溝通,得到章邯的認同。章邯以此為契機,移師戰趙。這也是章邯一到趙地就建功立業的根據。這個時間甚至可以提前到項梁覆滅之前。

    12.糾纏難明的章王關係

    因為史料中明確記載章邯令王離云云,後人以為章邯與王離是上下級關係。實則不然(本紀稱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章邯與王離的關係非常畸形,不是後人認為的那樣誰隸屬誰。雖然章邯能力強、戰功大,但王離地位高也是不爭之事實。王離是秦少有的幾個封侯之人,在秦始皇時期王離的名字就上了泰山石刻。所以章邯介入趙地戰事應該不是他個人的意志,而是秉受朝廷的旨意,否則將吃力不討好。換言之,沒有朝廷的指令,章邯過河擊趙的做法是無法理解的。要讓菜九說,章王的關係是平行關係,章邯是支援性質。但王離高於章邯的爵位,可能對二人的行動起決定作用。

    章邯在趙一舉奠定優勢,以章王兩部的武力,消滅趙王君臣殘部應該是輕而易舉的。這個時候章王二人的畸形關係起作用了。資料上看是王離在主攻鉅鹿,章邯負責供應。實則是王離再也不讓章邯插手最後一戰。如果章邯是王離的上級,可以直接讓王離滾開,免得礙手礙腳。王離之所以堅拒章邯介入鉅鹿戰事,原因也很簡單,他要拿下趙王君臣,一雪前恥。如果趙王君臣再讓章邯拿下,他在官場上就不要混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從王離圍城,到王離被擒,幾個月的時間,王離並沒有完成攻佔鉅鹿這樣的戰略目標。如果換了章邯,鉅鹿應該守不住了。

    13.章邯可能早就接到擊趙的指令

    雖然章邯是在項梁死後才擊趙,但菜九以為,這個行動不是他的心血來潮,而是有上峰的命令,並且不是行動前才收到指令。可以大致推算一下這個指令的時間。

    章邯敗於劉項前不久,剛剛完成了滅魏之戰。滅魏的同時重創了齊楚援軍,其中齊王田儋戰死,齊國也亡了一半了。考慮到日後章邯的擊趙,估計在滅魏前後這段時間裡就收到朝廷讓其擊趙的命令,只是魏地楚地齊地戰局不明朗,章邯一時抽不出空。為什麼將章邯接受擊趙指令定在這個時間?是因為此時距陳勝覆滅已達半年,章邯一線捷報頻傳,而王離那邊沒有像樣的戰績。朝廷應該知道,趙地的反抗力量,規模不算浩大,所以有讓章邯介入的動議,只是時間可能沒有具體限定。就在章邯滅魏後不久,楚軍的劉項就強力打過來了,此時章邯想走也走不掉了。直到擊殺項梁,章邯才有抽身的機會。

    章邯在楚解決了項梁,算是殲滅了反抗勢力中最大一股,但離平息楚地還差得很遠。從章邯北上這個時間點上來看,大河以南的反抗烈火遠沒撲滅。楚懷王還在,楚軍主力劉邦、項羽還在,而且項梁立的韓王成雖然沒成氣候也還在活動,黃河以南反抗形勢的嚴峻沒有徹底改觀。如果章邯想繼續平息楚地武裝,是否可以拖延北上擊趙的指令,這是值得探討的。王離分工於黃河以北,肯定不願意章邯插手。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定是秦朝廷催促章邯北上,章邯才前往趙地的。正好趙地有李良一股有意投降章邯,章邯在權衡各種條件時機後就過河戰趙了。

    項梁戰死,楚地似乎要進入群龍無首局面。陳勝死後,楚地就出現過這樣的局面。所以這個前景也是章邯脫離楚地的心理預判。如果楚地再度陷入無主的混亂局面,對秦王朝是非常有利的。章邯等人可以處理完趙地,再來處置楚地,這或者也是章邯的如意算盤。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劉邦、項羽、黥布、呂臣都恐慌的情況下,閒居在盱臺的楚懷王居然挺身而出,一舉安定了楚地的局面,然後部署擊秦。人還是這些人,對手還是這個對手,楚懷王上任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滅秦大業。具體的解析可以參見菜九段《生為亡秦楚義帝》。就以用人而言,楚懷王將劉邦、項羽分開來使用,顯然強於項梁將兩人合在一起使用,項梁之舉未免顯得重複設定了,浪費資源。楚懷王所為,非章邯所能逆料,又是一個意外的場景,這就是天亡秦因素。就章邯而言,本來是舉世無匹,突然天降劉項,硬生生把章邯擠得沒有活路。

    14.章邯擊趙面臨的尷尬

    這個尷尬還是章王關係難處。章邯在趙面臨的難題不是趙的反秦勢力有多麼強大,而是秦軍內部的關係複雜。簡言之,王離的能力差但地位高,且趙地歸王離主導;章邯能力強但地位低於王離,這樣的情形,即使有朝廷的命令,也會疙裡疙瘩的。

    以此情形為考量,對章邯的停頓及後續行動就多一層理解。

    章邯一介入趙地戰事,迅速就佔據了上風,趙之反秦武裝受到沉重打擊,這樣的局面是王離不願意看到的,太相形見絀了嘛。估計王離很快發難,制止了章邯進一步的作戰行動。否則,趙王君臣很快就會被擒斬。章邯正戰鬥順手,突然叫停,肯定不爽。估計這裡有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成分。正因為雙方無隸屬關係,所以上下級關係也不確定,各幹各的成分明顯。最終章邯與項羽作戰失利,直接就撤退了,根本不管王離了,完全符合菜九的定位。

    朝廷讓章邯介入,王離不讓章邯插手,章邯左右為難。但王離也無權驅章邯離趙,所以章邯擔任了支援性任務,包括狙擊諸侯援趙。但這個狙擊任務章邯並不上心,以致鉅鹿城外的諸侯不少。除了趙代燕地諸侯,齊楚諸侯都應該是從章邯的警戒線過來的,章邯明顯失職。齊諸侯可能是不滿齊田榮閉關自守政策的齊將擅自援趙,楚諸侯可能有無歸屬的陳武及劉邦集團的呂澤,各路援軍都集中在鉅鹿以北,未敢求戰,王離沒有管諸侯,章邯也不管。王離不管,是他全力攻鉅鹿,顧不上。章邯不管,可能有消極成分,因為對當時的情狀非常不滿,選擇了不作為。否則,如果章邯前去攻擊諸侯援軍,估計諸侯援軍抵擋不了。但章邯沒有這樣做。

    設想一下當時情形:王離圍趙王君臣於鉅鹿,各路援趙人馬與秦之圍困軍在鉅鹿城外對峙。章邯與各路援趙軍沒有接觸,但其形成的威懾作用,使得各路救援人馬不敢輕舉妄動。期間只有陳餘應張耳之請派出五千人馬救援,轉眼之間便被秦軍殲滅。這個秦軍應該是王離的圍城軍。這到底是王離軍的野戰能力強,還是趙軍水平低,估計是後者。

    15.章邯被徹底打垮

    此前鉅鹿城下已有幾路黃河以南的援趙諸侯,章邯沒有攔截成功,也許跟援軍的規模有關,規模過小,章邯沒有發現,或不以為意。章邯的真正考驗是項羽的援趙大軍。《項羽本紀》稱項羽令黥布、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表明章邯在與項羽所部決戰前,就沒有佔到便宜。待到項羽主力過河後,章邯更沒有取勝的可能了。《項羽本紀》稱項羽大軍“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明顯有誤。因為項羽大軍與王離軍之間有章邯阻隔,無論是破釜沉舟也好,九戰也好,對手都應該是章邯。因為無論河南河北,秦的主要依靠就是章邯,只要拿下或擊潰章邯,秦即無能為力。章邯在項羽的強力打擊之下,頂不住了,徑直撤退了。於是王離就徹底暴露在諸侯軍力之下,並且被包圍了,插翅難逃,迅即覆滅。

    此役的經過應該以《張耳陳餘列傳》為準——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閒自殺。

    只是此役章邯失敗之慘,可能較上次劉邦、項羽的打擊還要厲害,這回不止是傷了章邯的元氣,也傷了心氣。章邯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了。

    王離被俘後,秦之河北軍事首腦也沒了,估計關外的軍事指揮由章邯一人擔當了。而諸侯主力在河北,河南的戰事章邯也管不了了,最終章邯也只是秦之河北的軍事指揮官。

    16.秦楚對決沒有坐壁上觀

    前面說過,章邯部只是在鉅鹿外圍給王離作後勤支援,當然也有隔絕黃河以南反秦武裝增援的任務。在項羽之前抵達鉅鹿的反秦武裝有不少,但懾於秦軍的威力,都不敢貿然出戰,只是屯兵於鉅鹿之北伺機觀望。當項羽的援趙軍過河與秦軍主力對決的時候,戰場離先前抵達的反秦武裝之間隔著整個鉅鹿城加上秦軍的重圍,估計距離至少有幾十里路。所以先期抵達的反秦武裝不可能看到楚軍與章邯軍廝殺的場面,也就不會有坐壁上觀的場景。至於諸侯完全懾服於項羽,估計是秦楚決戰時,諸侯有探子在附近觀戰,將戰場實況傳遞給援趙諸侯了。

    17.項羽可以任意處置章邯

    鉅鹿之戰後,秦的優勢徹底喪失。以往的秦強楚弱,已轉化為楚強秦弱。

    項羽戰勝秦軍之後,在整個反秦武裝中建立起了巨大威望,被尊為諸侯上將軍,成了所有反秦武裝力量的總指揮。這個許可權甚至超過了楚懷王。因為在趙地的反秦武裝都是各國的實力人物,又帶了各國的主力部隊,項羽取得了天下歸心的有利地位。而且秦將章邯受到巨大打擊之後,元氣心氣都極大損傷,根本無力與項羽為首的反秦武裝抗衡了。換言之,秦自此就喪失了翻盤的可能性了,其滅亡已經沒有懸念,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如果說自陳勝起兵後,天下之權在楚,如今這個天下之權已悄悄從楚懷王處轉移到項羽處了。項羽與秦決戰鉅鹿之下是以少勝多,其兵員應該大大少於章邯的二十萬王離的二十萬。而到了入關時,項羽擁兵40萬,其中絕大多數應該是楚軍,估計甚至可能超過30萬,這都是楚懷王陸陸續續提供的。如果說此前項羽對章邯的優勢體現在士氣上才氣上,後來又要加上實力上,這樣一來,章邯真的只有死路一條了。

    項羽在取得對章邯的絕對優勢之後,並沒有加緊對秦軍實施軍事打擊。破秦鉅鹿下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再次發起對秦軍的攻擊是兩個月之後的事。而且那次作戰的規模沒有記錄到。只在月表上有“攻破章邯。章邯軍卻”的記錄。相隔這麼長時間才有急攻章邯的記錄。感覺項羽對章邯的作戰有不緊不慢的架式。大概覺得章邯不足慮,戰勝不成問題,所以才沒有採取狂風暴雨式的進攻。這個時候的章邯已成了項羽案板上的肉,真正地任項羽宰割了。章邯從當初的不可一世,到此時的完全受制於人,這個變化任誰也想象不到,但也真實地發生了。

    在秦一方面,一旦章邯無能為力,秦的戰爭動力也就喪失了。

    項羽對秦的戰勝之功中,楚懷王的後勤支援也是居功至偉的。實際上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戰爭,後勤問題都是非常突出的。就以楚懷王對項羽的支援來說,從兵力不及秦軍,到最後大大超過秦軍,表示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楚懷王隨後調集輸送了十幾萬甚至於幾十萬兵員給項羽,如果沒有絕高的才華,是不可能辦到的。

    18.章邯成了項羽的棋子

    自從章邯擔綱軍事重任後,朝廷已習慣來自章邯的捷報頻傳了。到了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的鉅鹿大戰後,這樣的捷報頻傳正式絕跡。朝廷沒有勝利的刺激,有的只是章邯求援的請求。這樣一來,秦二世的心情肯定不好,所以一直派人責怪章邯。章邯派人回朝解釋,想討得增援,但沒有成功,所以章邯只有走上與項羽約降之路。

    《項羽本紀》稱章邯約降前,陳餘給章邯寫了招降書,但有史料稱陳餘與張耳鬧翻並離開反秦陣營,那麼他給章邯寫信似乎於理不合。難道陳餘並非在鉅鹿大戰一結束就離開,待考。

    就在章邯約降過程中,項羽反而連續發起攻擊,章邯節節敗退,估計項羽是要把章邯打服了,為日後的受降做好充分鋪墊。最終,章邯在得不到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屢戰屢敗,於秦二世三年七月率軍投降了項羽統帥的反秦武裝,項羽封其為雍王。

    章邯與楚軍及聯軍統帥項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章邯的投降後並沒有遭到清算,而且作為項羽的一枚棋子,在未來的天下格局中被率先投下。史稱章邯投降後見到項羽就哭訴趙高的事,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在原有陣營的委屈。在與項羽對壘的秦軍中,也只有章邯讓項羽看得起,這大概是長期對手隱含的某種微妙關係吧。項羽任其哭訴,沒有為難章邯,然後突然封其為雍王。菜九以為,這是項羽要把章邯這粒死子盤活。因為此前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天下號令。這時劉邦還沒有攻下關中,關中還是穩如泰山,項羽此舉,是對關中穩操勝券,還是完全不顧懷王之令,外另搞了一個任命。也許二者兼顧,可進可退。最終,項羽的這一安排還真起作用了。有此一說,他就可以與懷王的關中之約博弈,企圖無視懷王之令,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最後劉邦委曲求全,不堅持王關中,讓項羽的章邯為雍王安排得到落實。

    項羽此時已經有武林盟主的氣派,這樣的大事,也可以自作主張。不過從項羽封章邯一事,可以看出他不是個莽漢,還是非常有心機的。因為章邯是殺害項梁的元兇,這樣的人居然還委以重任,項羽的心計也是不能小看的。按說章邯投降之後,項羽的入關之路應該是一片坦途,但從結果上來看,似乎項羽並不著急入關。大概優勢意識過於強烈,秦在失去章邯這個最大依靠之後,其滅亡就是毫無懸念的事了。所以項羽可能認為不爭這個早遲,於是乎沒有抓緊時間進軍,而是率領的反秦武裝悠哉遊哉地緩緩行進,最終在章邯投降的四個月以後才入關。這也是項羽日後被動的原因。這種放慢行進的做派,也使項羽付出了代價。這個代價就是落在劉邦後面入關。可能他沒有想到,劉邦那麼一支小部隊,怎麼居然把秦給打了下來。

    19. 章邯戰戰兢兢的漏網之魚

    項羽一行夾裹著章邯投降的二十多萬秦降兵向關中進發。行進過程中,以項羽為首的聯軍發現秦兵有異動。於是項羽決定全部坑殺降兵,只留章邯、司馬欣、董翳三降將。其實留下來的不止三人,這樣一個記錄可能是司馬遷從韓信的拜將臺說辭裡印下來的。而那個記錄是沒有根據的編造。但可以肯定,秦兵基本上都被害了,沒有被害的只有少數將軍。這樣一來,章邯們的資本也沒有了,而且他們帶關中子弟出征,全部死絕,他們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這樣的結果,應該使他們對楚更加依附。

    20.章邯的存在讓項羽有發難的藉口

    此前說了,項羽以剛剛投降的章邯為雍王,是為日後的政局投下一粒棋子。這個棋子,在劉邦取得王關中權利後發揮作用了。按照楚懷王的擊秦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以一支小部隊終於完成了亡秦的大業,這樣劉邦就自動取得了王關中的權利了,而且他也是這樣向關中人民宣佈了。但項羽以章邯為雍王的這個資訊,讓劉邦覺得自己那個權利靠不住,所以他佈置守關不準諸侯入關,這一來就冒犯了天下英雄。所以項羽以此為由頭要擊滅劉邦。多虧項伯的溝通,在劉邦願意出讓王關中權利後,劉邦與項羽為首的聯軍和平共處了。菜九作《千古不散鴻門宴》剖析過這個問題,指出就是劉邦王巴蜀的這個方案也是劉邦自己提出來的,漢中一郡是鴻門宴之後爭取到的。劉邦是讓張良說服項羽把劉邦勢力佔領的漢中一郡分給劉邦,項羽答應了。這未必是項羽心腸軟。這一來是地方本來就在劉邦佔領下,二來讓給其他人不合適,比如讓給三秦的章邯,這個章邯的便宜太大了,項羽沒殺章邯就算夠意思了,沒有必要給他多分地吧。所以把漢中分給劉邦算是順水人情,也想得到劉邦的好感,以便讓劉邦在日後的格局中起作用。

    劉邦這一退讓,就使章邯的雍王有了著落。

    21.章邯在分封中沒有佔到便宜

    雍也是關中的代稱。如果章邯為雍王,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關中給他呢。沒有這樣的好事。章邯畢竟是擊殺項梁的大仇人,怎麼能把那麼大的便宜給他呢。項羽顯然不願意這樣做。所以項羽將關中一分為四,舊秦的關中分給了三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另外以劉邦為漢王,得所謂的關中之一。

    項羽在對三秦王的安排上也很有講究,以司馬欣為塞王,與當關中與關外的通路上。司馬欣曾經有恩於項梁,算是項家的故交,把這樣的要害位置安排給司馬欣,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手筋。而讓章邯為雍王,其地正好當劉邦出川之路。項羽知道,如果劉邦要鬧事,三秦將裡也只有章邯可以指望。章邯與劉邦為鄰,正好可以相互牽制。所以項羽將劉邦安置在漢中,也隱含彈壓三秦不得造次的意味。因為劉邦是秦將的剋星也是死敵,劉邦與三秦不可能勾結,有劉邦在側,三秦將不敢反楚。這樣一個互相牽制的好局,也虧項羽想得出來。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項羽不放心的。但讓他們為鄰相互牽制,免得惹事,確實是一個高招。而整個運作過程中,感覺章邯還是很吃虧,不但沒有王關中,在被壓了不得了的擔子的同時,還被防範了。這個項羽真是不簡單,把章邯玩弄於股掌之上,還用活了,項羽可不是一般的牛人啊。

    22.項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因司馬遷對項羽的最後評價有背關懷楚字樣,人們以為是對項羽放棄關中回到東方的否定。古人對此議論頗多,但也有為項羽此舉辯護的,並且言之有理。

    簡言之,分封是項羽在下的一盤很大的棋,關中之取捨是一個重要棋路,而章邯就是這盤棋上鎮守關中的重要棋子。項羽的棋就是掌控天下,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關中一帶的佈局。須知,放在關中的四股勢力都是項羽並不放心的,但被搭配得恰到好處。尤其是三秦將三秦王,是與項羽最離心的,卻又是最仰仗項羽的。項羽坑殺幾十萬秦降卒,這幾個三秦降將也成了關中人民的公敵,項羽在關中留下三萬楚軍協防。這三萬楚軍有雙重作用,一是輔助三秦王,二是監督三秦王。沒有項羽留下的楚軍輔佐,三秦王在關內未必能鎮得住場面。能在關中立足的三秦將,對項羽必將懷有感激之情,也是項羽對關中控制的保障。而安置劉邦在三秦邊上,又是對三秦地面控制的雙保險。三秦與劉邦形成相互牽制關係,對關中的安定至關重要。所以項羽不讓劉邦王關中,而且自己也不王關中,並非將關中棄之不顧,而是以不取取之之道。當然項羽的如意算盤最終並沒有達到目的,留下的三萬楚軍後來沒有起作用,反而是給劉邦提供了兵力。因為這些楚軍也是關外來的,他們也思鄉心切,不安於關內。所以遇到劉邦來襲,可能抵抗意願不強烈。最具諷刺意義的是,日後斬殺項羽的五侯至少有四人就是來自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

    關中是天下重地,無論是劉邦還是三秦將,都是讓項羽放心不下的。所以,除了關中的佈置外,關外的部署也頗見項羽的用心良苦。從函谷關、武關兩條通路上佈置了從楚將趙將提升的諸侯王。將這些普通將領提升到王的層面,估計這些人會對項羽感恩戴德,所以保證西楚到關中的道路暢通,一旦關中有變,項羽可以快速馳援。如果關中有變,武關一線,韓在項羽手上,臨江、衡山、九江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函谷關一線,河南、殷是項羽的勢力範圍,魏即梁地也在項羽手上。日後真的關中有變時,這兩條線都沒有起作用,原因是天下最初的動亂並非來自劉邦、來自關中,還在劉邦沒有打出關的時候,天下就先亂了,待到關中再亂時,項羽也騰不出手來。

    23.劉邦反出漢中定三秦

    在東方亂了的同時,西方的劉邦也在積極醞釀反楚。原因也簡單,本來劉邦是可以如約王關中的,因為項羽不讓,所以只能憋屈地窩在漢中巴蜀。這樣的狀態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劉邦本來就有打出囚籠的計劃,只是入漢未久,劉邦反攻三秦並非當務之急,怎奈他那些來自東方的部下紛紛逃跑,促進了劉邦打出漢中定三秦。

    劉邦反出漢中也有僥倖成分。漢中到關中的棧道被劉邦燒燬不說,即使完好,對面有三秦的軍隊鎮守,想要打出去也是難於登天。史料也有劉邦在棧道遇阻打算退兵的記載。多虧有個叫趙衍的新兵,熟悉當地地形,為劉邦指出一條隱蔽的出川之路,這一下才大軍出川,並抄到三秦軍的後路,大獲全勝。趙衍也因為這樣一個功勞被封為侯,可見這個功勞真是大的不得了。

    劉邦定三秦非常倉促快捷,記錄在案的作戰物件居然多處被記為三秦軍,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三秦是三個國家,雍是雍、塞是塞、翟是翟,軍隊不會摶在一起。之所以記錄為三秦,可能作戰過程太快了,快到弄不清敵人的真實身份,在記錄到功勞簿時就沒有甄別了。

    歷史記錄將劉邦定三秦太輕描淡寫了,劉邦漢軍似乎特別順利,摧枯拉朽,就像不費吹灰之力,實際上戰三秦也不那麼容易,不過定三秦的過程較短,程序特別快而已。但還是經過苦戰的,對三秦各個擊破的。而作戰的主要物件應該是章邯,只有章邯一時拿不下,另外兩個王似乎很容易。

    三秦是三個國家,劉邦陣營由劉呂兩家組成,從記錄上來看,那個翟國是呂澤部拿下的,立功的是丁復的部下朱軫,丁復作為呂澤從鉅鹿戰場收攏來的戰將,從此升為重要將領,最後官至呂澤部的最高軍職——大司馬。在戰三秦過程中也有高階將領戰死,有個紀成定三秦,戰好畤死事。因為功勞太大,地位太高,只好封紀成子紀通為襄平侯。

    史載三秦之戰是漢元年八月開始的,到了漢二年十月就基本結束,歷時兩個月左右,之後只有章邯盤踞在廢丘負隅頑抗,其他地方都徹底平定。項羽留在關中的楚軍紛紛降漢,其中就有最後斬殺項羽的中水侯呂馬童(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好畤)、吳房侯楊武(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下邽)、高陵侯王周(以騎司馬漢王元年從起廢丘)於戰爭初期降漢。只有赤泉侯楊喜(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是最後加入者。

    24.誰來看守章邯

    劉邦在三秦還沒有完全平定的情況下就發起東征,這個動作有點讓人看不懂——三秦的雍還沒有降伏,估計其主力已被漢軍擊潰了,只有章邯還盤踞一隅。關中作為新定之地,而劉邦在關中章邯還沒有消滅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就出關東征了,難道章邯這樣的勁敵可以置之不顧嗎。劉邦大軍出動,其後方安危堪憂,漢軍主力出征似乎有點託大。所以對關中的留守是一個難題,但我們看到,從劉邦出征到彭城慘敗回到關中這段時間,關中之地穩如泰山,這表明劉邦對關中的安排是卓有成效的。

    因為沒有明顯證據,菜九在以往的考察中將留守關中的武將人選定義為陳豨還要加上丁復。丁複比陳豨更能確定,因為最後章邯就是被其部下朱軫生擒。至於菜九選中陳豨,是因為日後陳豨從關內出發擊魏代,他還是劉邦最投緣的人,深受劉邦信賴,且資格特別老。沒有證據表明陳豨的軍事能力超過丁復,但丁覆在劉邦陣營的資歷較淺,不宜單獨擔任如此重任。現根據酈商在東征中無記錄,也應該是留守者。周勃也在關中,但其職責是守嶢關,即對武關方向警戒,與對章邯的警戒不同。估計章邯這塊硬骨頭留守部隊也啃不動,只能圍困住。

    被後世視為軍神兵仙的韓信可能都在蕭何的領導下對章邯進行警戒。但不管怎麼樣,漢軍將章邯留著不即刻解決,還是讓人看不懂。三秦主力喪失殆盡,憑章邯一個人又如何能在強大的漢軍壓迫下支撐下去呢。估計劉邦將對章邯的解決當作不急之務,他的心思全部放在出關東征上了,完全顧不上解決章邯了。除此之外,實在找不到其他解釋。劉邦到關外做什麼,不屬於章邯討論範圍,此不贅。

    25.章邯的覆滅

    彭城慘敗之後,劉邦於漢二年六月回到關中。劉邦從十月出關到六月入關,時間長達八個月,在此期間,關內漢軍奈何不了章邯。劉邦一出手,章邯立即就擒。而且生擒章邯的並非劉邦從關外帶回來的將領,仍然是留守關內的丁復部將朱軫。人還是這些人,換了帥就不一樣了,所以對劉邦的軍事能力一定要正視。

    章邯在秦亡後的作用似乎不如在秦時大,從一箇中流砥柱,淪落到一個棋子,一個再無勝績的戰敗者,這也是一種無奈,因為他掌握的軍事資源與在秦時期無法比擬,所以顯得江河日下,無所作為。儘管如此,他也是一塊硬骨頭,非劉項啃不動。

    還應該看到,章邯的無所作為可能是歷史的漏記,實則雄心勃勃、動作頻頻也未可知。因為歷史沒有給他寬裕的時間,即使有所謀劃,也沒有時間施展。《功臣表》記(平棘侯執)“斬章邯所署蜀守”,表明章邯還是很有想法的。因為蜀是劉邦的封地,章邯的封自己的部下為蜀守,就是瞄準了蜀,準備未來的擴張。既然有蜀守,估計也會有漢中守、巴守之類。當然,這樣的部署是劉邦定三秦之前的事,說明章邯還沒有充分領教劉邦的厲害,還在把劉邦當作未來的征服物件來對待。如果劉邦不是超級強大,如果歷史給章邯充分的時間,那麼章邯一統三秦,劍指蜀漢,雄起於西北,甚至開關掃蕩關外,則又是另一幅歷史畫卷。

    26.章邯存在的尺度意義

    章邯自從鉅鹿戰敗後,其歷史作用就進入了下降通道。至於被項羽當作棋子,那就是項羽的作為,而不是章邯在裡面起主導作用了。不過,即使如此,章邯的存在還是很有意義。如果以章邯作標杆衡量當時作戰能力的排名,很能看出點名堂。從歷史戰績看,直接打敗章邯的,也只有劉項,其他人,包括韓信,都不是章邯的對手。

    因為沒有跡象表明韓信在關外活動,所以將韓信定為人在關內比較可靠。估計韓信在關內的任務是輔佐蕭何做關內關外的軍需工作。人在關內的韓信也沒有奈何得了章邯,顯然其軍事能力沒有超過章邯,這對韓信來說是個很沒有面子的事。人們可能要說韓信既然負責軍需,就不會介入軍事了。須知,當初章邯也就是個負責收稅的,但在軍事上顯示出高超的水平。韓信作為漢的高階將領,負責後勤,應該比章邯早先更接近軍事工作,而且是能說得上話的。即使這樣,還是要等到劉邦回到關內才能搞定章邯。

    劉邦的合夥人呂澤加上陳豨,在救鉅鹿的時候也與章邯有交集,但他們也沒有嘗試與章邯交手。所以章邯在當時是僅次於劉項的軍事軍政強人。如果世無劉項,就沒有人能奈何章邯,這就是歷史的真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之所以不亡,是因為有章邯;秦之所以亡,是因為出了劉項。至少當時的歷史,就是這個樣子的。

    編輯於 2019-03-06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秦漢史

    劉邦

    項羽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 2 # 校尉圈

    章邯的確是一代名將,他出道時,腐敗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陳勝、吳廣的起義已經讓秦政府左支右絀,難以支撐。在這個危急關頭,章邯橫空出世,率一支由囚犯為主體的軍隊,開始了神奇之旅,先是打敗了進軍咸陽的義軍,隨後又打敗了吳廣的主力義軍,最終逼使陳勝的最終兵敗被殺。

    而革命的後繼者項梁、項羽、劉邦等也遭到了章邯的極力打壓。蓋世英雄項梁更是脆死於章邯的屠刀之下。可以說章邯憑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讓其得己苛延殘喘下一去。

    再後來,奪掌實權的楚懷王派劉邦、宋義兵分兩路進軍咸陽。途中,作為副帥的項羽刀劈停軍不前的宋義,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軍隊領導權。隨後,項羽率軍向鉅鹿進軍,而秦軍守鉅鹿的主帥正是章邯,項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和"各個擊破"的戰術,先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後把章邯的秦軍主力圍困在鉅鹿孤城。最後才和章邯進行大決戰,結果大敗秦軍。

    失利後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援和幫助,結果朝中的"當家人"趙高卻想把他當成"替罪羊",眼看政府已腐敗到無法挽回了,章邯在何去何從中,最終選擇了歸順項羽。而項羽也不計較章邯殺害叔父項梁之仇,大度地接納並重用章邯。

    項羽的"相逢一笑泯恩仇"讓敗軍之將章邯很感,並誓死為項羽效力。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時,章邯的封地為三秦之地,位置很重要,是分封漢中的劉邦東歸的必經之地。

    漢軍在大將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妙策下,很快突破並攻入章邯把守的三秦之地。結果在正面戰中,章邯被"軍神"韓信打的困守孤城。

    堅守數月,章邯困守的孤城最終被漢軍攻破,整個過程,章邯寧死也不投降,顯然他是被項羽的人格魅力所屈服,被他不計前嫌的提拔重用所感動,從而做出了"愚忠"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顏妮扣球把荷蘭球員砸倒在地,朱婷第一時間過網檢視情況並道歉,你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