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對你的承若不變
于禁對得起曹操也對得起跟隨他的將士,但對不起自己。死有時候死容易,但活著確千難萬難。他最後的結局比較悲慘,回到魏國這邊,被百般侮辱。最後抑鬱而終。
-
3 # 觀天不語
黃巾起義爆發後,于禁由山東泰山郡的同鄉鮑信所招募,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鬥。鮑信戰死後,又被王朗引薦給了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而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昌豨,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同稱為“五子良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繳獲來的財物從來不會私藏,因此曹操對於禁的賞賜非常重,後被封為左將軍,假節鉞,極盡尊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曹仁命令龐德屯駐樊北,又向曹操請求援軍。曹操準備讓曹植帶兵解救曹仁。但在命令到達曹植那裡時,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於是,曹操改派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去樊城協助曹仁。當時,曹仁據守的樊城被關羽攻打,但沒有被包圍。於是,曹仁命令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駐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漢水河道的改道處)。時值秋季,關羽利用秋雨過多、漢水暴漲,將於禁連同龐德打的全軍覆沒。龐德寧死不屈,于禁卻舉軍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大丈夫寧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也不會投降敵人。忠孝節義被世人所推崇,人們非常注重自己的節操,曲膝投降被視為是一種恥辱,一種變節行為。這和歐洲中世紀打敗了就投降有著天壤之別。
呂蒙攻破江陵後,把于禁從荊州釋放出來而到了東吳,有一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于禁是裝可憐。于禁雖為他所惡,但還是讚歎其忠義。
後來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即位後,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把于禁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人們不管他三十年立過多少戰功,卻嘲笑他投降關羽。當時的于禁由於失節,心理負擔很重,他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看起來非常頹廢。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有一次,于禁去拜謁曹操的陵墓,也不知是有意無意吧,讓他見到了畫著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的壁畫。于禁羞愧難當,後抑鬱成疾而死,被惡諡為厲侯。縱觀于禁一生,最後的失敗也是因為天降大雨,曹仁又用兵不當造成的,于禁為了保全士卒才投降了關羽,也存在類似於劉備投袁紹、關羽投曹操的心態,因為當時還是東漢朝。放到現在的社會,于禁也是一條能屈能伸的漢子吧,但是三國時期那種環境之下,再加上曹操對他的評價,曹丕把他的投降行為畫入曹操陵墓壁畫,對於禁的自尊都是嚴重的打擊。我們不能因為于禁降關羽而否定他一生的功勞和英雄氣概,曹丕這樣對他雖然說有點過了,但是由於于禁一生嫉惡如仇、對別人的過錯從不放過,難免人緣不好,被人嘲笑也在情理之中,而羞愧而死這樣的結局其實也適合他。
-
4 # 一級註冊建造師
因為于禁很早就跟著曹操混了,早年在曹操逐鹿中原和各路軍閥混戰時,于禁就跟著曹操,而且屢立戰功,于禁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龐德是曹操收復漢中張魯時一併投降過去的,原來跟著馬超混,因為馬超投降了劉備沒有帶上他,所以龐德一直滯留漢中,直到歸降曹操。龐德在曹操眾多的猛將中,是最後歸降的降將,所以他不被曹操重用,也是情理之中!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曹仁抵擋不住向曹操求救,曹操直接指定於禁去解圍,說明他不但認可於禁的能力,而且也非常信任於禁。龐德自從投降曹操,因為他跟曹操的時間不長,不能跟徐晃、張遼,張郃等降將比,所以一直是不大被信任和重用的存在,當他主動請求為先鋒時,曹操說他,你的兄長在西川劉備處為官,故主馬超,也跟著劉備混,龐德立馬錶忠心,磕頭不止,曹操最後才相信了他。後面襄樊之戰,關羽放水淹了于禁、龐德的七軍,龐德威武不屈,寧死不降,被關羽殺害,而於禁高叫投降,這樣的結果別說是曹操,就連我們常人都覺得很驚訝,昔日那個跟著曹操勇猛異常、戰功赫赫的于禁到哪裡去了?怎麼關鍵時刻選擇了屈膝投降呢?于禁投降後,被關羽押回江陵,後面在呂蒙偷襲南郡,關羽兵敗被殺時又落到了東吳手裡,因為這時的魏吳是結成同盟對付蜀國,所以于禁在後面又被放回了魏國。魏國曹操已死,曹丕篡漢上位時,于禁有一天回到自己的住處,發現家中牆壁上掛了一幅畫,上面畫著關羽水淹七軍威風凜凜,龐德寧死不屈的樣子,而於禁一副跪地求饒的姿態。于禁看到後羞憤不已,不久便羞憤而死。以此來看,曹丕的氣度遠不如曹操!
-
5 # 曹老師xixi
于禁其實是三國曆史中最為悲劇,最為可惜的角色之一。
于禁出身于禁原為漢末著名軍閥鮑信的部下,鮑信是曹操關係非常密切的基友,曹操最早兗州牧就是鮑信力薦的,因此于禁很早就與曹操認識,後來在平頂黃巾餘黨的時候,鮑信為救曹操而戰死,讓曹操十分悲傷,由於之前關係密切,鮑信原部將全部歸屬了曹操,于禁就是其中一員。
無限榮光于禁作為曹操最早的將領之一,為曹操的開疆拓土立下了眾多關鍵性的作用,在討呂布,徵徐州,戰官渡,于禁總是奮勇之上,由於于禁統兵及其嚴格冷峻,所以曹操對於禁印象特別好。比如:
古代軍隊大勝仗,難免士兵將士會私藏一些戰利品,一般長官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當是給部下的福利,但是于禁不是,《張樂於張徐傳》記載:
“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意思就是講,于禁每次打完勝仗,不僅不讓部下慶祝放鬆,反而依然嚴整待命,對於繳獲來的財物從來不準軍隊私藏。
于禁在治軍方面,非常嚴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鐵血,曹操宛城之敗後,夏侯惇的青州兵乘機搶劫,于禁不顧夏侯惇顏面,無情屠殺青州兵,引起一片譁然,後來官渡之戰,由於于禁的嚴格治軍,使得在曹軍處於即將潰敗的情況下,由於于禁的督軍,軍中無人敢退,在《樂於張徐傳》記載:
“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對於于禁,曹操是極力欣賞,也正是如此,于禁在後來的官位升遷中,平步青雲,在樊城之戰前,于禁已經僅次於夏侯惇,官至左將軍、假節鉞一職,(假節鉞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尚方寶劍,有先斬後奏之權。),位於五子良將之首。
命運轉折可惜成也蕭何敗蕭何,219年,關羽攻打襄樊,襄樊幾乎要崩潰,曹操將最後的希望全部託付於當時最為信任的于禁(夏侯惇殘不能戰,夏侯淵漢中陣亡,曹仁自顧不暇,樂進已經病逝,曹洪難於擔任,張遼徐晃軍職太低),于禁受命,率七軍前往樊城救援曹仁。
在真實的歷史中,于禁所率七軍是從不同方向集結的,根據《三國演魏書夏侯諸曹傳》和《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記載,七軍集結時,張郃部、路招部從漢中出發,張遼部、李典舊部(李典此時已病逝)從合肥出發,馮楷部本就在荊州,于禁部、朱靈舊部(朱靈部此時已被于禁收編)從許都出發。
于禁到達樊城時,透過《張遼傳》記載,張遼部還未到樊城,于禁已敗。而張郃部、路招部沒有記載,可以推測出實際上于禁在樊城被水淹時,只有于禁本部、朱靈舊部和馮楷本部,另外龐德部是歸屬曹仁的,不是歸屬於禁的,所以于禁到達樊城之時兵力並不多。
天有不測風雲,于禁遭遇天災,還未交戰,所率部隊就已經全軍覆滅。《魏書》說:
“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 ”因此于禁被關羽所擒,由於于禁職位高,威望高,關羽威震了華夏,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也許是于禁年老惜命,也許是于禁無可奈何,于禁舉兵投降,曹操吃驚的說道“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悲慘結局後來關羽戰敗,于禁隨荊州殘部到了東吳,由於于禁的原地位和威望,孫權及其禮遇,每次出行都同騎馬而出。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孫權遣于禁回魏國。面對曾經的功臣,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並讓于禁拜謁曹操陵墓,陵墓前,曹丕卻命人畫了一副于禁歸降關羽畫作,于禁見到後,便羞愧而死,最有也由於這條劣跡,連太祖廟都沒有入選。
于禁的一生是幸運的,也不是不幸運的,未去支援樊城前,于禁是常勝將軍,一場樊城之戰,由於天災所致,身敗名裂,如果沒有天災,于禁不至於敗的那麼慘,不至於被俘虜,他可以青史留名,可惜了。
-
6 # 正史漫談
曹操為何長嘆?因為在那個時候,他需要于禁為自己而死。
襄樊之戰,對曹操意義非常水淹七軍,是關於發動的襄樊之戰中的標誌性事件。史書中稱,這一事件發生後,“羽威震華夏,魏王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身經百戰的曹操為何對此役如此看重?我們結合當時的整體局勢就能理解。
襄樊之戰發生於公元219年,這一年,縱橫天下數十載的曹丞相有些流年不利。
年初,自己本姓的親屬、名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劉備所殺;為了找回場子,三月,他率大軍出斜谷,與劉備爭奪漢中。可惜的是,自己親自出馬也未能扭轉戰局,五月份,眼見耗下去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曹操果斷放棄漢中,撤回長安。
風水輪流轉,劉備則達到了人生巔峰:原本已佔據了荊州與益州,此時富饒險要的漢中在手後,更是如虎添翼。低調了幾十年的劉備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七月份,他在沔陽設壇自稱漢中王,一時間風頭無兩。
自己的老對手羽翼漸豐,曹操的鬱悶心情可想而知。火上澆油的是,眼見劉備在西線得手,孫權在東線主動進攻合肥、關羽在中線出擊襄樊,這可是統一北方以來,曹操首次面臨全線被攻。
“國破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在這個多事之秋,為了提升空前殘敗計程車氣,曹操迫切需要手下的大將們為自己血戰到底。損兵折將不可怕,曹魏多的是人;但若鬥志沒了,那隊伍可就真的不好帶了。
因此,當得知自己的老夥計于禁投降後,曹操的心情有多複雜。
最適合為曹操死節的于禁,卻選擇了投降如曹操自己所言,于禁跟隨了自己30年。
在公元190年,所謂的“18路諸侯討董卓”之際,當各路人馬都在拍袁紹馬屁時,只有濟北相鮑信一眼看中了曹操,從此對他死心塌地。而那時的于禁,則正在鮑信手下當差。
大哥的大哥,就是我的大大哥。從那時起,于禁跟著曹操四處征戰、九死一生,一直忠心耿耿。患難見真情,面對在自己勢力尚弱時死心塌地跟隨自己的于禁,曹操內心也充滿了信任。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雖然隊伍不斷壯大,但于禁這位老夥計一直在曹操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問題來了:既然兩人感情深厚,那曹操看到于禁投降保住了性命,應該欣慰才是啊。
可惜曹操的身份不是尋常老百姓,人家是要帶隊伍的老大。如果於禁的行為得到了認同,那其他投靠曹操晚一些的武將是不是更有理由臨陣見風使舵了?
所以那時,越是曹操的鐵桿親信,越是應該血戰到死。更何況,對面領軍的還是關羽。
面對關羽,于禁更不應該投降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中,關羽都投降了曹操(發生於公元200年)。曹操由於欣賞其為人,確實給予了他較優厚的待遇。
但是過五關斬六將是不存在的,在官渡之戰中,關羽為曹軍殺掉顏良後投奔了身在袁軍中的義兄劉備。當身邊人準備追擊時,曹操發話制止:“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然而此時,在關羽水淹七軍後,不知曹操內心是否有些後悔?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面對“各為其主”的關羽,曹操一定希望自己的部將也有對手這份忠誠。織蓆販履的劉備能有這麼忠心的部下,我堂堂統一北方的曹丞相,那就更應該享受這份待遇。
畢竟越是大領導,越是需要面子的。
所以于禁被曹丕羞辱而死,絕非令人意外然而於禁讓曹操失望了,好在有龐德替自己挽回了些許顏面。
兩年後,在蜀、吳夷陵之戰時,于禁終於得以返回北方。但此時曹操早已離世,面對已稱帝的曹丕,心力交瘁、鬚髮斑白的于禁痛哭流涕。
面對這一自家老臣的跪拜,曹丕好言相勸,甚至以春秋時期荀林父、孟明視投降歸國後官復原職的典故對其進行安慰。其後,曹丕給於禁封了安遠將軍的官職,並讓他北上鄴都祭拜曹操的陵墓高陵。
一切看起來這麼的溫馨,然而曹丕實際上並沒安什麼好心。
于禁進入高陵後,看到了曹丕讓人掛在牆上的畫像,這些畫面,栩栩如生重現了水淹七軍的場景:關羽得意洋洋、乘船破敵,龐德怒髮衝冠、英勇就義,于禁低頭俯首、磕頭求饒。
于禁當場差點一口老血噴出,又羞又恨的他,回去就臥病在床,沒多久就在悲涼的處境中死去。
最是無情帝王家。以我們當今的眼光看來,戰敗投降是人之常情,不應過於苛責;況且水淹七軍只是中原王朝內部的爭鬥,並沒涉及到國仇家恨。但于禁作為曹氏的老部下,他的選擇,不僅不符合當時曹軍的現實壓力需要,更被曹操、曹丕父子視為對自家顏面的羞辱。他在臨終之際,不知有沒有後悔自己當初投降的決定。
-
7 # 張小生讀史
曹操所嘆者,五子良將於禁是也,為何長嘆?多是因為這個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將軍讓自己失望了,而失望的點在哪裡呢?就是後來歸降的龐德在死境之下任然堅持戰鬥,破口大罵,寧死不降,而於禁卻選擇了投降,所以曹操由此長嘆。
至於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這可能就是曹操當時的一句氣話了。說到臨危處難,于禁可以說是做的很好了。當初曹操征討張繡,張繡被迫投降,之後又發起兵變,大將典韋力戰而死,曹操落荒而逃,軍隊混亂,當時只有于禁臨危不亂,約束部隊且戰且退,徐徐收整散兵,這才阻擋了張繡的追擊,然後敲著戰鼓回營。
于禁還沒回到曹操的駐地,發現“青州兵”在劫掠軍民百姓,就是當初投降的黃巾軍,被稱為“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是寬容。于禁聽後大怒,領兵聲討他們,責備他們的行為罪過。青州兵惡人先告狀,誣告于禁反叛。于禁到達後,不是先去見曹操彙報情況,而是先設立壕溝營壘,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再去見的曹操,曹操對於禁那是大加讚賞,拉著于禁的手說:“此次的危難,我已經驚慌失措,將軍能在混亂當中整頓軍隊,責討搶掠的暴行,安營築塹堅守陣地,有不可動搖之節操。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可能做得更好!”於是記錄于禁前後的功勞,封他為益壽亭侯。曹操對於禁的評價何其高也。
于禁治軍有方,沉穩凝重,在軍中威望甚高。關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前往支援,不巧的是秋季下暴雨,漢水氾濫,平地的水都深有好幾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同眾將登上高坡,望著汪洋一片,無處躲藏。關羽乘船發起進攻,于禁在此絕路之下,率眾投降了關羽,只有龐德不屈而死,曹操由此而感嘆。
直到孫權攻破荊州,擒獲關羽,于禁又輾轉到了東吳。後來曹丕登位,孫權稱臣,就讓于禁回國了。曹丕召見於禁,看到他鬚髮雪白,面容憔悴,叩頭流淚,曹丕故作安慰,封他為安遠將軍。 之後讓他去拜祭曹操陵墓,卻故意使人畫了一幅關羽水淹七軍的畫,畫上可以看到龐德寧死不屈的氣節和于禁屈膝投降的情景。于禁看到後羞愧難當,不久後就在憤恨中病死了。
人在面臨絕境的時候都有自己的選擇,龐德選擇了以死換取了寧死不屈的忠烈和名聲;于禁選擇了投降以延續自己的生命,既然做出了選擇,就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相應的代價。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
8 # 瘋雲史
縱觀後漢三國亂世,群雄逐鹿、諸候紛爭,對於真正有才能的賢士,無疑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幸運時代,不僅可以選擇的諸候非常多,人才流動也很自由,只要不是吃裡扒外賣主求榮,換個東家是完全為世人所能接受理解的。比如黃權投降魏國,劉備沒有責怪他,還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意思就是因為自已兵敗逃到白帝城,使黃權所部被吳國切斷後路無奈投降了魏國不能怪他;又如潘濬和關羽不和,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後將領官員全都歸附,只有潘濬稱病不出,孫權親自登門相邀才歸順東吳,還被傳為佳話。象張郃、張遼、太史慈等當時的名將也都是降將出身,就連有過短暫降曹經歷的關羽,也沒有影響後人對其的仰慕。但為什麼同樣作為被洪水圍困投降關羽的于禁,卻一直為人非議並最終羞愧而死呢?
《三國志·于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公元219年,于禁和龐德領軍救援被關羽所圍的樊城,當時適逢秋季多雨季節,瓢潑的大雨使得漢水暴漲,樊城城下水面足有五六丈高,于禁率領的軍隊都被淹沒,于禁和眾將登上堤壩觀察水情,關羽乘機駕大船進攻,于禁和眾將便投降了關羽。只有龐德全力反抗誓不投降,被關羽殺死。曹操知道後哀聲長嘆說,我瞭解於三十年了,為什麼在危難的時候,還不如龐德呢。從曹操這句傷心的長長嘆息,我們不難感受到曹操對於禁的極度失望。
于禁早在公元一九二年隨舊主鮑信投靠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王朗向曹操推薦說他「才任大將軍」,曹操封其軍中司馬,而於禁從此開始展現他大將軍所具有的才能和氣勢,克廣威,伐呂布、敗高雅,斬黃邵、殺橋蕤,立了不少戰功;
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的營賬很近,曹軍建了一座土山在中間隔開。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寧山計程車兵死傷眾多,士兵們都很害怕。于禁毫不畏懼親自監督守在土山上,和袁紹的兵士對攻來激勵士氣;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但由於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將士們以為昌豨已投降,應交給曹操處理,可是于禁說:“曹公說過!被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守和執行法令,是事奉主公的氣節。即使昌豨是我的舊友,我也不能為他失去氣節和原則!”於是和昌豨訣別後流著眼淚把他處斬了。曹操聽了嘆息道:“昌豨不向我投降,投奔舊友于禁本以為能免一死,可是遇上把氣節看的比生命還重的于禁被殺這就是命運啊!”,因此曹操更加器重於禁。公元216年于禁遷升為左將軍,假節鉞。左將軍相當於武將中最高的軍階,假節鉞具有戰時無需彙報直接斬殺違軍令將士權力,由此可知曹操是多麼器重於禁。
一個是跟隨曹操長達三十一年,一直以忠心耿耿,威嚴毅重的形象示人,連自已的朋友投降都不能放過而依令處死,其權勢地位已達顛峰的于禁。一個是投降過來不滿五年,兄長龐仁在敵國當差的龐德,兩人的地位、權勢、身份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恰恰就是前者屈節,後者就義,兩相對比給人以強烈衝擊,我想,這才是于禁的投降,為曹操極度失望和世人所不齒的最主要原因。
呂蒙佔領荊州後,孫權把于禁接到了東吳善待他,一天孫權邀其出行。東吳的大臣虞翻看見兩人並排騎馬非常生氣,一邊用馬鞭追打于禁一邊大罵:一個投降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與我主並排同行;幸得孫權喝止。隨後孫權與群臣宴飲時,于禁想到投降以來的遭遇傷心流淚,虞翻又大聲指責于禁裝可憐,還當場向孫權建議為了讓投降的人長教訓殺死於禁。在孫權要把于禁還給魏國時,臨別時虞翻又當著孫權的面嘲諷于禁不要惺惺作態了,回去也是個廢人。
于禁回到曹魏的時候已經“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假意安慰了幾句,封他為安遠將軍出使東吳,並叫他臨行前去曹操墓前看看,告訴他老人家你回來了結果於禁在曹操墓室看到了他向關羽屈膝投降寵德站立怒罵的壁畫,導致他還未出行就羞愧而死。《三國志》記載:“欲遣使東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將。禁見,慚恚發病薨。”
可能于禁都沒有想到,那麼多降將,只有他受到世人的唾罵和不齒,如果上天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他會不會對自已說三個字:不投降!
-
9 # 微點觀
于禁,曹操手下名將,後世稱其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久經戰陣,從曹破張繡、擒呂布、戰袁紹皆有功,封候拜將深為曹操所賞識。
後來,關羽率領荊州軍兵圍樊城,曹操派于禁與龐德前去救援曹仁,正好當時大雨連綿,被關羽趁機率軍擊敗,龐德凜然就義,而曹魏名將於禁,居然束手投降關羽。
其後,于禁被孫權放歸曹魏,曹操雖然沒有懲處他,但是也對他大失所望,不僅因為他投降敵國,使曹魏蒙恥,還有因為當時形式過於嚴峻,于禁帶的壞頭,可能使更多人效仿,讓曹魏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可謂為將不盡臣之心,為國不盡忠之義。于禁軍一降,使華夏震動,曹操幾乎差點為此遷都。
雖然曹操嘆其失節,但其被孫權送返曹魏後,並未對其過多苛責,等到曹丕上位屢次羞辱他,並且在拜謁曹操陵墓時,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就義,于禁敗降之狀,于禁見後沈感羞愧,不久亡故。
然而,對於于禁的投降,也不應太過責難,打仗輸贏都是常有的事,況且其戰敗,也不是作戰不力,主要還是天災之禍,曹丕的做法實在是有點心胸狹隘。
-
10 # 可榮188
于禁在曹操手下時,順風順水,屢立戰功,被列為"五子良將之首",鮮少敗跡,深得曹操欣賞和信任。
于禁治軍嚴謹,公私分明,從不私佔公物,古時打仗,俘獲戰利品後,按規矩要上交,但也有的落入自已腰包,大家也心知肚明,自當沒看見,于禁則不然,一律上交。從擄搶民間者也一律重刑。
軍事才能不能與信仰同等視之
于禁率兵解樊城之圍,被關羽水淹七軍,最後率部投降,曹操聞訊後,大呼我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作為待于禁不薄的曹操來說,無疑是痛心疾首的,他這一聲長嘆,既是對於禁的變節而憤怒,也是對自已沒面子的一聲嘆息。對於威震華夏的曹丞相來說,自己最信任的棟樑之材投降敵軍,讓他顏面何在?
于禁對於工作勤勤懇懇,但不能等同他對你曹某人是死心塌地,願為你殉情而死呀。所以我們在看見於禁投降關羽後,也頗為惋惜,都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常識,將職業與信仰混為一談。
信仰來於生活工作,成熟于思想之中。
長相的跟隨,不等於忠義,利益是原始驅動
于禁跟隨曹操三十餘年,因戰功卓著,屢得封賞,但不等同他對曹操死心塌地,願為曹操而死,這其實也是一個"利"字充當維續的紐帶,古往今來,武將背叛的倒子數不勝數,高位者有此行為者多之。其實無不是利和名作怪,一旦失敗,經受不住打擊,變節的念頭便從心中升起。
于禁老而貪生也是另一個原因。
于禁叛投敵軍,情理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亂世戰難中的忠誠,除了忠義,信仰才是最高境界。
數年後于禁由東吳滯留後,又返回魏國,被曹丕羞侮而死,算是作為人性的一種反省吧。
回覆列表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他本來是鮑信部將,在鮑信戰死後,就跟著曹操混了。于禁善於治軍,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在曹仁求援時,曹操派出于禁和龐德馳援,沒想到被關羽利用漢水暴漲,水淹七軍。于禁為了自己手下三萬多兄弟們的安危,勉為其難投降,而龐德卻誓死不降,被關羽處斬。
曹操得知後,感嘆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可知,曹操對早年跟隨自己的親信于禁是非常失望的,認為他還不如剛剛歸順的龐德。那麼,于禁在投降關羽後,他的命運如何?他在歸降關羽後,後又流落東吳,旅遊了一圈,又回到曹魏,羞愧而死。
于禁投降關羽于禁是曹營之中,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是曹操最放心的將領。于禁參加了曹操的大部分戰鬥,這一次,曹操派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他來到樊城後,被曹仁安排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安營紮寨。當時正值雨季,秋雨連綿下了十幾天,漢水暴漲,于禁、龐德七軍都被水淹,全軍覆沒。龐德為了報答主公曹操的知遇之恩,被關羽擒獲後,只求一死。
而於禁是一軍主帥,不能為了所謂的“氣節”,一死了之,他得為自己的數萬兄弟考慮,不能讓他們白白葬送在水中。別看于禁平時治軍很嚴,對手下非常嚴格,其實他是非常愛護自己的兵的,可以說是“愛兵如子”。因此他為了手下數萬將士,向關羽投降了,被關羽送回後方,關押在荊州江陵。
于禁戰敗投降,卻被關押,這就耐人尋味了。一般情況下,如果於禁怕死投降,就會接受關羽的指揮,調轉槍頭,和關羽大軍一同攻打曹仁的樊城。而現在,于禁卻被關羽押送到後方江陵,這說明於禁並沒有徹底歸順關羽,只是走投無路的無奈之舉。
于禁流落東吳不久,呂蒙攻破江陵,于禁獲釋,卻被送到了東吳。孫權對於曹操的手下大將於禁,還是非常欽佩的,想要收為己用,於是和于禁一同騎馬出行。而東吳的虞翻看見一個“俘虜”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一個俘虜,沒有資格合主公孫權並排著騎馬,他還想做出更過分的事情,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在孫權宴請群臣席上,于禁聽到演樂曲時,流出了流淚,又被虞翻指責為裝可憐。就是這樣,虞翻也不得不稱讚于禁忠義。
《三國志·虞翻傳》中記載: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從於禁流落東吳的情形看,他日思夜想的還是主公曹操那兒,還想回到北方,為曹操效力。蜀漢後主劉禪在洛陽“此間樂,不思蜀”,而於禁卻是“此間樂,更思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劉禪和于禁相比,差得太遠了。
不久,曹操病死,曹丕稱帝,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此時,于禁在東吳已經漂泊了一年多了,做夢都想回到北方,見到主公曹操。後來,他聽聞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曹操病逝,非常傷心,瞬間老了許多,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這時,孫權臣服於曹魏,被魏帝曹丕封為吳王,正在蜜月期。此時,孫權為了表示誠意,將於禁及其手下送回曹魏。
于禁滿心歡喜地回到曹魏後,沒有被夾道歡迎就算了,還遭受其他人的嘲笑。魏帝曹丕也是如此,表面上安慰于禁,讓他不要多慮,還會像以前曹操那樣信任他,並任命為安遠將軍。實際上,曹丕是非常介意的,這換做誰也不會無動於衷,誰也會介意的。這很好理解,誰會給一個曾“變節”的人好眼色,自然是調侃,看他的笑話。
于禁結局在於禁拜謁曹操之墓時,曹丕為了讓于禁感到羞愧,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自覺丟臉,再次感到羞愧,並因此得病死去。于禁死後,曹丕還不解氣,追諡于禁為很差的“厲侯”。
《三國志》中記載: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諡禁曰厲侯。
于禁是曹操早期的得力干將,有人認為,如果於禁沒有被水淹,沒有投降關羽,是很有可能排在張遼前面的,排第一。這是因為于禁是早期跟隨曹操,而張遼卻是在呂布殞命後,才歸順曹操的。在於禁有汙點,投降過關羽,還在五子良將之中排第三,僅次於張遼和樂進。可惜的的是,他打了一場敗戰,就遭到了拋棄,最後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