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戰風雲
9
回覆列表
  • 1 # 會飛的豬2000

    當然有價值,海上航空兵當時只是作為輔助手段的存在啊!在航母沒有被確認海上霸主地位之前,海戰思想就是鉅艦重炮!460毫米口徑的最大艦炮,確實在當時鶴立雞群,不過卻生不逢時,戰略思想落後了,戰役和戰術思想再好也是被虐的份!

  • 2 # DDG的老船塢

    大和級1934年開始設計,1937年開工建造,就時間節點而言,太平洋戰爭中威震海空的那些艦載機多半還在繪圖板上甚至還在需求研究階段,航空發動機正在突破一千馬力大關,這個時候誰能斷言航空兵立馬就能取代戰列艦?

    大和開工時,97艦攻和野貓剛剛首飛,99艦爆和SBD還在繪圖板上,TBF和蛋戰還在需求調研階段

    和大和級建造時代相近的還有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英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義大利利托里奧級戰列艦,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在其之後還有美國南達科他級和衣阿華級,英國前衛級,戰列艦在二戰中仍然爆發了多次炮戰,即使在太平洋戰場,作為航母護航艦和對岸支援,戰列艦依然發揮了很大價值。

    大和級之後建造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一直用到1992年才完全退役

    具體到大和級戰列艦,日本人把大和級當做“帝國海軍的象徵”,“最終決戰兵器”,平時給航母當護衛,對岸轟擊這類沒有“逼格”的活不讓大和級去幹,腦袋秀逗的“漸減作戰”美國佬又不肯配合,整個第一艦隊都變成“駐島艦隊”,這屬於日本人自己腦子抽筋,又不是大和級本身沒有價值……

    大和級在戰爭中沒有發揮作用完全是日本人腦子抽筋,而不是大和級沒有價值。

  • 3 # 司徒健文

    本編今日談及戰列艦“大和”號,想必沒有一個讀者(特別是日本人)不會不知道,甚至全世界其他國家的許多人必所熟知。

    在二戰時,“大和”號是在嚴格保密下誕生的,後來又匆匆殞命,因此,戰時的日本國民幾乎都不知道“大和”號的存在。然而在二戰結束後,即使是到了21世紀的現在,“大和”號卻在電影、博物館掀起一陣陣熱潮,像一段“神話”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動。是什麼原因使得“大和”號如此受追捧?日本人為何如此熱愛“大和”號?它的歷史存在的意義?本編將對此進行分析,並回顧一下“大和”號的戰後文化史和調查研究史。

    日本人的“大和”號情結在日本,關於“大和”號的資訊氾濫到什麼程度,大概難以用數字進行統計。在日本谷歌網站上輸入關鍵詞“戰艦大和”點選搜尋,就出現了約721萬條相關連結。而在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登錄檔中查詢“戰艦大和”,光是書名或標題就有429本。若連雜誌、報紙也計算在內的話,那麼數字將更為驚人。 對此,也有不少人進行過調查,如《戰艦大和全資料》就按時間順序,從各個方面,如書籍、報紙雜誌、電影等,對“大和”號的資訊做了彙總;而在《戰艦大和100個雜學》一書中,作者也以“大和級的文獻學”、“以 大和級戰列艦為舞臺的電影”、“海底大和號的探索”為題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紹。另外,於1965年12月發表在《造船官的記錄》一書中的73條“造船官的文獻”,內容雖然古老卻很有用。

    在模型界,渡邊久志的《戰艦大和型模型概史》寫得詳盡又細緻。由於篇幅關係,關於這些“大和”號資訊的詳細內容就請各位讀者參閱上述書籍。“大和”號的戰後文化史與調查研究史在高度機密下建造,接著又裹著神秘面紗沒入海底的戰列艦“大和”號直到戰後才向日本國民宣告了它的存在。

    關於“大和”號的戰後史,按照其動向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真正的歷史意義也在這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大和”號的發現期(1945年~1964年)。

    第二時期:“大和”號的回想期與影響擴大期(1965年~1984年)。

    第三時期:“大和”號的歷史研究期(1985年至今)。

    對於“大和”號戰後史的這三個時期總結為:

    第一時期是“對招至慘烈戰敗的軍隊指揮者的怨恨和一些無法釋懷的氛圍”包覆下的時代;

    第二時期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軍事過敏症漸漸淡去”的時代;

    第三時期是“嘗試去追溯作為歷史事實的戰爭經過,進行歷史探索”的時代。

    第一時期大和級戰列艦從計劃階段就作為日本海軍最高機密的“軍機”來對待,竣工後也嚴格保密,“主要引數、主炮主要性 能及記錄上述內容的檔案均為‘軍機’”(軍務一機密第903號“關於軍艦‘大和’號竣工後的機密等級”,1941年12月9日)。就這樣,在二戰結束之前,所有有關“大和”號的情報都沒有公開,絕大多數的設計資料在海軍一聲令下化為灰燼。 少數幾張儲存下來的“大和”號的照片中,最為有名的一張就是在宿毛灣全速公試的照片,根據前日本海軍技術少佐福井靜夫留下的筆記中“關於該照片的發現與散發”的記錄,這張照片是1946年春橋本敏郎預備役技術大尉在拜訪當時在第二復員省吳地方復員局的福井時交給他的。而後,復員局局長森下信衛預備役少將(沖繩特攻作戰時擔任第二艦隊參謀長)將這張照片擴大成四開紙大小,除了送給高松宮宣仁親王,與為“大和”號預算成立傾盡全力的賀屋興宣前大藏大臣之外,還讓福井散發給負責“大和”號建造的20名造船官,以作紀念。現在,在各類出版物上登場的“大和”號剪影就源於此。另外,福井靜夫在1946年夏又將相片的玻璃底板送還了橋本敏郎,但是橋本在搬家之時不小心弄壞,現已不復存在。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灣全速公試的“大和”號(圖)

    此外,日本造船工業協會艦艇資料部向該協會及防衛廳相關人士限量發行了藍圖版的《海軍造船技術概要》一書。該書是在戰爭結後僅僅半年時間就開始由原海軍艦政本部長涉谷隆太郎預備 役中將組織並著手彙編的艦政本部內部的海軍技術史。此書後於1987年由現今的話題社公開發行。在此期間,還公開發行了《造艦技術的全貌》一書的精簡版,與松本喜太郎所著的另一本書一起,作為當事人提供的“大和”號技術資料,一時間成為了熱門話題。 陸陸續續,即使是一般的雜誌,也開始有當事人提供正確可靠的情報。如松本喜太郎的連載文章《戰艦大和》於1950年1月~6月、8月、9月共8次在中央公論社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松本喜太郎是“大和”號設計者之一,他的連載內容涉及了計劃的始末,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後這一系列連載又匯成《戰艦大和——全部技術報告》 一書出版(1952年,再建社),1961年又出版了進一步補充資料的決定版——《戰艦大和、武藏設計與建造》(芳賀書店)。在這一時期蒐集到的資料有一大半構成了現今研究戰列艦“大和”號技術的基幹。

    中央公論社的雜誌《自然》1950年1月號的封面以及在內頁刊登的《戰艦大和》系列連載的第一篇文章。出於正確介紹“大和”號技術問題的意圖,作為基本設計者之一的前技術大佐松本喜太郎撰寫了這一系列文章,共有8篇。這一系列文章有圖有表,是眾多優秀的“大和”號先行研究的文章之一。 不過,將“大和”號推上讓日本國民人盡皆知地位的,當數吉田滿所著的《戰艦大和的最後》。該書作者以預備仕官的角度,以自己在“大和”號的經歷為藍本,描繪了一場悽慘的戰鬥。該書如今仍多次再版,長期佔據暢銷書排行榜。不過,該書畢竟是文學作品,難以劃入紀實小說的範疇。 其實,《戰艦大和的最後》一書的出版還經歷了一番曲折。

    1946年時,《創元》雜誌打算以文語體的形式發表,但在盟軍審閱後以文體帶有軍國主義性質為由禁止刊登。不過僅三年後的1949年,該書就以口語體的形式署名《軍艦大和》由銀座出版社出版了。1952年,創元社再以片假名文語體的形式出版了《戰艦大和的最後》。

    1952年創元社出版的吉田滿著作《戰艦大和的最後》。如 封面腰封上所寫的那樣,此書曾被美軍禁止出版。書中所述內容有些地方常被議論,不能確認是事實還是創作,但並不影響此書的暢銷,之後此書被各出版社再版,是日本戰記文學最具代表性的書籍之一。1953年,以《戰艦大和的最後》一書改編的電影《戰艦大和》公映。此時距離戰爭結束僅8年,許多演員有過服役經歷,歷史顧問是前“大和”號副長能村次郎,設計者松本喜太郎也協助了拍攝。因此,該電影除去劇本、特技等,作為歷史資料也有較高的價值。不過,這個評價是以現代的角度為出發點,當時的新聞評論卻相當尖銳,評價該電影“只是膚淺的描繪了大和號悲慘的末路……演員也沒有表演到位,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可以肯定的是該電影和原作一起令眾多日本人得知了“大和”號的存在。

    1953年6月,在新東寶電影公司根據吉田滿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戰艦大和》公映期間,在東京新宿區“帝都座”影劇院前展示的“大和”號模型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群眾。在遠處的招牌上一併介紹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的紀錄片《女王戴冠》,給人一種很強烈的時代感。 當時,東京的船模製作家川本八郎還在福井靜夫的協助下用黃銅製作了一艘1:150比例的“大和”號模型,1953年7月13日的《朝日新聞》以圖文形式刊載了整個製作過程, 此事也說明了當時日本民眾對“大和”號的高度關注。此外,1948年創刊的軍事雜誌老字號——《丸》雜誌(聯合出版社→潮書房光人社)和1957年創刊的《世界的艦船》雜誌(海人社)也走訪了許多當時健在的與“大和”號相關的重要人物,並請他們為其提供稿件,之後為這些原稿配以豐富的圖片進行大量刊登,為相連至今的“大和”號資訊的積累與公開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時期也是處於海軍組織中樞與“大和”號相關的當事人親自寫下記錄的時代。在這個時期的報紙、雜誌、小說、專業雜誌和電影等媒體上宣傳的“大和”號的資訊,其受眾的主體為成人階層。

    第二時期在這一時期,當事人所寫記錄的累積與公開仍在繼續,如《丸》和《世界艦船》兩家雜誌社連續出版了“大和”號專輯,能村次郎根據參加沖繩特攻作戰的3332名“大和”號乘員事蹟撰寫了《慟哭的海——戰艦大和死斗的記錄》。而同時,開始出現了新的傾向,雜誌、小說、專業雜誌中刊登的面向成人階層的“大和”號資訊逐漸拓寬到更年輕的階層,即在校學生。

    “大和”號副長能村次郎大佐著作的回憶錄《慟哭的海》。書的最後以附錄的形式記錄了厚生省援護局名薄提供的“大和”號戰死者、倖存者名單。 最早的例子除了旺文社“中學時代初一生”刊登的《大戰秘話——大戰艦大和的最後》(角邦雄、谷俊彥著,1959年7月號)、兒玉書院的“兒玉Book”第一卷第七號的《海之光榮——超戰艦‘大和’》(吉田俊雄、由谷敏明著,1959年)等帶插畫的兒童文學書,還有像長谷邦夫著的《戰艦大和的最後》(曙漫畫選三二八,1959年)那種以漫畫形式出現的書刊。 1965年~1974年這段時期,這種傾向越來越強烈,如小學館的“小學六年級昭和四年十一月號”中的《二十世紀的記錄——戰艦大和的最後》(井上勝、南村喬之、赤木隆司著,1965年)、偕成社出版的少年少女記實《零戰與戰艦大和》(石川光男,1969年)和少年少女世界的記實文學《戰艦大和的最後》(原著·吉田滿,1971年)等,“大和”號的資訊正穩健的向兒童的世界浸透。追溯這些面向少年兒童的“大和”號書刊的起源,幾乎都指向了吉田滿的《戰艦大和的最後》。另外,面向少年兒童的“大和”號解說類刊物也登場了,其中少年少女講談社文庫出版的《圖解戰艦大和的一切》(梅澤莊介、副田護,1973年,講談社)最受歡迎,獲得多次再版。

    講談社1973年面向少年兒童及在校學生出版的《圖解戰艦大和的一切》。此書作為解說書在其受眾中相當有人氣,書中有相當多的彩頁及插畫,以簡單易懂的形式介紹“大和”號的效能和戰歷,就連聯合艦隊的歷史、軍艦的種類等也都作了講解。其中也涉及了“大和”號建造 時的保密狀況和“信濃”號航母的命運。書中的內容在說明“大和”號建造技術的同時,也呼籲尊重和平。“大和”號甚至還出現在了學校的課本中。1972年高中三年級的《現代國語III》(築摩書房)中選錄了《戰艦大和的最後》的章節,同時期許多現代國語教科書也紛紛節選。而背後的推手正是教科書編集委員也是一名國文學者——益田 勝美。 促進“大和”號戰列艦為更多年齡層所熟悉要數SF動漫《宇宙戰艦YAMATO》的熱潮了。1974年、1975年先是透過電視臺播出,1977年開始推出電影版,放映一週前,電影院的前面就排起了徹夜搶票的長龍,可見其受歡迎之程度。在大和博物館(2005年開館,位於廣島縣吳市)的工作人員常常被許多來館參觀“大和”號1:10模型的中年遊客詢問“波動炮在哪?”之類的問題,明顯是深受《宇宙戰艦YAMATO》的影響。

    《宇宙戰艦YAMATO》動畫片 對此類動漫作品並不怎麼認同的吉田滿在其投稿文章《“宇宙戰艦YAMATO”的世代》中對此狂熱的背景進行推測:“在戰後的日本,公然的戰鬥或以戰鬥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只在例如運動競技那種無害的世界裡受到讚美,受到評價。或許是為了滿足隱藏在人們內心的戰鬥本能,電影和小說的虛構世界裡偏好描繪徹底的戰爭。”他還評價說:“《宇宙戰艦YAMATO》沒有描繪悽慘殘酷的戰爭,不過是虛構的SF滑 稽劇。”模型產業在這一時期也得到長足發展。

    大和級戰列艦的存在被日本民眾知道後,“大和”與“武藏”號的模型便持續不斷的推上市場,隨著塑膠射出模型成為主流,其做工也有了質的飛躍,越來越逼真精細。特別是1968年日本HOBBY 工業公司製作的1:350的“大和”號模型簡直是絕品,因為該作品得到松本喜太郎與福井靜夫等前海軍造船官、黛治夫(前“大和”號副長兼炮術長)、三笠逸男(前“大和”號一號副炮炮員長)、“大和會”及“武藏會”的協助與監製,再現了以前模型作品中沒有明確表現的高射炮、機槍配置等細節。

    圖為在數量眾多的“大和”號模型中,透過向建造當事人和乘員取材精心製作的傳說中的絕品——日本Hobby 工業公司的1:350“大和”號模型。上面是《模型藝術》1968年12月號刊登的廣告頁面,下面是其包裝外殼。現今引領“大和”號塑膠模型的大概是2011年發表1:350新品的田宮。 這一時期,有“大和”號登場的電影代表作是1981年公映的《聯合艦隊》(東寶電影公司,導演:松林宗惠)。該電影從虛構的海軍士官與家人的視點來描繪德意日三國同盟至“大和”號沉沒的過程,不僅演員陣容強大,特別是幫助特技拍攝的1:20的“大和”號模型(當時最大的模型)更是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連孩童都知道“大和”號存在的第二時期,也是街頭巷尾都在傳唱《不知戰爭的孩子們》的時期。“大和”號融入兒童讀物和教科書的背後,正如永澤道雄所描述的——“隨著歲月的流逝,軍事過敏症漸漸減輕”。

    第三時期 戰後半世紀,與“大和”號有關的中心人物相繼離開人世,而尚健在的二戰經歷者大多為當時20出頭或10來歲的年青人,現在已經難以期待通過錄像採訪取得新的成果。但一本名為《獻給戰艦大和》的書值得我們注意,此書的作者為戶高一成,他與處於“大和”號中心地位的人物有深交,書中挖掘了親歷者本人在戰後沒有記錄的部分。另外,慄原俊雄所著的《戰艦大和——來自生還者們的證言》取材自23名乘員的口證,也是一部精心著作。在第三時期比較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對沉睡於海底的“大和”號的調查有了新的進展。最早關注此事的是日本NHK電視臺,其於1980年播放了名為“戰艦大和探索”的節目,但沒有弄清“大和”號具體的沉沒位置。而第一次取得調查成果的是1985年成立的“海之墓標委員會”的海底調查,成功找到了“大和”號的沉沒位置,大致把握了沉沒狀態,並拍攝到了艦首的御紋章以及打撈了部分殘骸。

    時間是1985年8月10日,地點位於鹿兒島谷山港。人員正在檢查從海底打撈上來的“大和” 號部分殘骸,第二次取得明顯成果是在1999年,作為建臺紀念活動,朝日電視臺策劃了大型節日“大和計劃‘99”,請來了曾經對“泰坦尼克”號進行海底調查的法國海底調查團隊,對海底的“大和”號殘骸進行了長達數十小時的拍攝,其中部分拍攝內容作為特別節目——“復活的戰艦大和”向觀眾播放。這次海底調查活動也撈回許多小部件,有部分還放在了大和博物館展出。經過上述的海底調查,不僅是弄清了“大和”號的艦體構造,而且透過電視播放,將幾乎已經成為傳說的戰列艦“大和”號一下子帶回了現實世界,這一點有著很深的意義。

    圖為1999年8月19日水下調查時拍攝的圖片,是沉沒在東中國海、水深約350米處的戰列艦“大和”號的艦首部分,可見菊花御紋章。有關“大和”號的設計圖資料也在這一時期相繼發現與公開。1997年,在位於廣島縣吳市的石川島播磨重工吳事業所發現了98張與“大和”號相關的電氣設計圖。1999年,有報道稱在吳市入船山紀念館發現了“大和”號新建時“後部艦橋構造”等36份第二原圖,2000年,又公佈了松本喜太郎違反上級要求燒燬所有資料的命令儲存下來的“大和”號“最大中央橫截面圖”。之後,上述資料與“軍艦大和基本計劃資料”等360份資料一併於2006年捐贈給大和博物 館。前造船工程師岡田幸和也在2006年將“大和”號建造時的電氣焊接使用方針與適用範圍圖等捐贈給大和博物館。

    在20世紀末不斷有新的“大和”號的設計資料被發現和公開。這一切的開端在於有關電氣、通訊的設計資料的發現。此外,原勝洋在美國國立公文圖書館調查“大和”號的相關資料時,也發掘出了“第一號艦船殼工事記錄”和許多寶貴的照片,他的調查成果在其所著的《戰艦大和建造秘錄》(1999年,kk-bestsellers)和《戰艦“大和”永存!》(2005年,kk-bestsellers)等書籍上陸續公佈。 另一方面,採用“大和”號作為歷史研究的動向也引人注目。以描寫“大和”號整個生涯的學術性著作《戰艦大和》(平間洋一編,2003年)為開端,利用給大和級戰列艦計劃產生巨大影響的平賀讓博士的資料(東京大學保管),論述了日本軍產學複合體的形成與發展的《近代日本的軍產學複合體——海軍、重工業界、大學》也於2005年出版(畑野勇,創文社)。還有除大和級戰列艦外也記錄海軍軍艦計劃推移的《戰艦大和的安魂曲》(內藤初穗,2008年,Graph社)等,都代表著這個動向。此外,還有兩部以“大和”號為題材的、超越記實文學範疇的著作,即以前技術大佐西島亮二的筆記為基礎講述“大和”號建造的經過與其技術在戰後發展歷史的《戰艦大和誕生》(前間孝則,1997年,講談社) 以及《戰艦大和的遺產》(前間孝則,2005年,講談社)。 關於這種新的動向,可能是因為與戰中派的時代有了隔閡,減少了個人感情的介入,能夠冷靜的把戰列艦“大和”號以及與其有關聯的事物當作“歷史”來分析的環境已經形成的緣故。 另外還有兩個為“大和”號熱潮延續至今的點火者,其一就是2005年上映的電影《男人們的大和》(東映,YAMATO製作委員會,導演:佐藤純彌,原作:辺見準)。這部電影選在“大和”號沉沒60週年之際上映,有400萬觀眾湧入影院觀影,建在廣島縣尾道市的巨型攝影地(耗資6億日元)也是當時的熱門話題。 另一個是2005年在廣島縣吳市開館的大和博物館(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館長:戶高一成),其主要展物為巨大的1: 10“大和”號模型。

    為拍攝電影《男人們的大和》而在廣島縣尾道市建造的實物大小的佈景,在當時成為熱門話題。從艦首到艦橋附近的左舷一側的約190米的部分為真實再現,不過省略了一號主炮塔炮管和艦橋上部。該電影在上映時尤為賣座,可見“大和”號在日本的號召力。

    2005年4月23日,廣島縣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的大和博物館開館。主要展示物為1:10的“大和”號復元模型,全長有26.3米,做工十分精巧。此外該館還有其它很多展示內容,如零戰六二型、迴天十型、九三式魚雷等的實物以及吳地歷史、造船 技術等。日本人為何喜愛“大和”號前面已經敘述了“大和”號的戰後史,今後可能也仍然會在日本續寫。據稱在日本的出版和模型界,遇到銷售危機時廠商就會搬出“大和”號和“零戰”,這兩件東西似乎成了挽救市場的靈丹妙藥。

    那麼,為何“大和”號如此受到日本人的追捧和關注呢?它的存在到底為日本帶來何種意義呢,本編認為無外乎幾點:軍艦本身的效能、所謂的“悲壯”命運以及日本人的自尊感。 大和級戰列艦裝備了9門史上最大的460毫米主炮可以說是戰列艦設計史上的巔峰。考慮到今後世界再難以建造新的戰列艦,因此大和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最大型戰列艦。

    二戰結束才不久,日本海軍就將大和級的資料徹底燒燬,只留下了少量的照片和設設計圖紙。雖說現今已經確認了兩艦殘骸的具體位置,但深入調查海底殘骸並非易事。比起已經明確的部分事實,未解的事實更無法計數,所以,“大和”號仍是“謎一般的巨型戰艦”。 通常而言,比起冠軍或英雄,對千年老二及叱吒事物落魄覆滅的“同情心”也能招攬很多人。“大和”號及“武藏”號雖是日本海軍戰艦史上最好的軍艦,為了保密悄悄誕生,但卻沒能獲得一次與美軍艦隊進行決戰的機會,深藏不露的能力未能向世界昭示就沉入冰冷的海底。就此,未能按照預定計劃發揮能力的大和級戰列艦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如果什麼的話……”等等假設和想象的餘地。 “大和”本是相當於現在奈良縣全境的古國名,也是現在日本的別稱,再加上日本人所極力鼓吹的“大和魂”一詞,也註定了“大和”號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戰後不久全面否定戰時日本的風潮中,“大和”號資訊的適時出現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挽回了日本人即將失去的“驕傲”,從此日本人就有了精神支柱,全力投入復興。

    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船不論艦種、類別,再次採用舊日本帝國海軍艦艇的名字,如“伊勢”、“日向”、“金剛”、“霧島”等。雖然曾經討論再次使用“大和”的名字,但都沒有實現。不過,民間船隻倒使用了“大和”之名,如超導磁流體推進船“大和1”號。或許在海上自衛隊看來,能夠冠以“大和”之名的必須是“值得向全世界誇耀的空前絕後的軍艦”,如果該艦沒有超越以往侷限,或者不是宇宙戰艦的話,就很難為日本國民所理解。

    圖為1945年4月7日,艦上發生大爆炸時的戰列艦“大和”號。當年以必死的決心參加沖繩特攻作戰的“大和”號在沒有友機的護航下,遭到美機猛烈轟炸而沉沒。這艘日軍引以為傲的軍艦最終沒有遇到和美軍主力艦決戰的機會。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本海軍當年說過這樣的話:“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日本帝國的大和艦,是世界三大馬鹿”。

    大和號戰列艦雖然船堅炮利,有當世第一戰艦的說法,但它浪費了太多的資源,消耗的1億3千7百80萬日元足夠建設好幾艘航母,還佔用了上千名經驗老道的海軍官兵,每天吞吃著大量的補給和維護費,卻沒有貢獻出除了“國民激情”以外的任何作戰能效。假設日本戰爭初期能多幾艘航母,可能太平洋戰爭是不一樣的結局。

    然而,且不說太平洋戰爭的勝負究竟能不能以初期的戰爭態勢作數,那個年代的人對於航母是先天表示著懷疑的。而戰列艦卻是絕對的大殺器,是戰略力量。在原子彈、戰略轟炸機、遠端彈道導彈、核潛艇出現前,戰列艦就是那個時代的戰略裝備。

    雖然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全世界所有的戰列艦在二戰期間都遭遇了滑鐵盧。但是我們也應該肯定,正是透過這些戰列艦,各國獲得了極大的戰略威懾能力。

    現代人對太平洋戰爭的印象多是航母戰爭,什麼中途島、珊瑚海之類簡直是家喻戶曉。可是航母真正的發威得等到珍珠港事件之後,這已經是1941年底了。在此之前,大炮鉅艦主義者在海軍中相當有市場,戰列艦在他們眼中是一等一的國之利器。

    早期的航母也經歷長時間的發展和試驗歷程,20世紀30年代,航母的戰技、戰法、艦載機、指揮模式和執行經驗都處於很初級的階段。艦載機事故頻發、作戰能效低、脆弱不堪的二把刀是當時對航母的刻板印象。航母被放到編隊中只是起到魚雷攻擊、偵察和運輸裝載的作用,是個低成本的戰艦方案。

    可以參考下現代的航母戰鬥群編隊,當時的航母還沒有這份殊榮,艦隊核心位置是戰列艦。整個艦隊依靠戰列艦的堅甲巨炮,展開與敵對決的各種陣型,如果缺失了戰列艦這個核心支援,純靠巡洋艦、驅逐艦的艦隊根本無法抵敵。所以被條約限制的德華人哪怕再差也要造幾艘“袖珍戰列艦”和“戰巡”,為的就是這份海上的支援力。

    美國後來在“密蘇里”的使用上就發生了一個問題——真打起仗來,看似威力強大的戰列艦,你卻往哪兒塞都不合適,也不可能讓它們當主力被人圍繞,完全不相容革新後的海軍打法。這種觀感當年其實二戰的美軍也有,所以航母被提升後,主力戰列艦全成了護航船。

    所以戰列艦這種戰略性武器,在那個未產生海上軍事變革的年代是無法被忽略的。日本海軍作為當時頂尖的海上力量,也是依靠著扶桑、金剛、長門、陸奧這些戰列艦為支柱,維持著自己的海上戰略威懾。

    尤其是日本軍國主義進一步膨脹以後,與西方列強爭奪海上權益成為繞不開的話題。日本要擴大自己的發展,就必須破壞歐美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即使不進行戰爭,也需要強大的戰略嚇阻能力,為日本的對外政治爭得更多的話語權。於是日本在1934年修改了自己的國防計劃,將美英列為設想中需要應對的敵人。到1936年,直接將英美列為要阻擊的“外敵”。

    1936年同年,日本拒籤《新倫敦海軍軍備條約》。再加上同期美國已經在建造“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海軍假日”一去不復返,“大和”的建造已經是板上釘釘。日本需要更新、口徑更大的戰列艦維持自己的武力。在這裡,戰列艦就是真理,就是國力和武力的體現,弱國沒有與人談判的權力。

    日本海軍一貫的思想就是“能搶就搶,能撈就撈,獨立建軍,不能便宜陸軍馬鹿”,建造大和號這種事,其實也是海軍對自身的一次升級。再加上日本的工業能力和資源有限,所以他們更希望以工匠精神製造的精品來“以一敵三”。就這樣,在美國海軍為“北卡”是尊重《條約》搞356mm炮還是406mm炮時,日本海軍已經毫不猶豫的弄出了460mm的大管子。實際上這項企劃早在1934年就已經讓日本人預備好了。

    1837年8月12日,大和正式建造,但等到它1941年12月16日進入聯合艦隊服役時,它面對的卻是個十足的航母派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山本一向都很反感海軍部花費鉅額人力物力建設大和,連他正在策劃的“奇襲珍珠港”都沒有戰列艦的份兒。

    對於航母來說,它們的時代篇章正在展開,但對於“大和”來說,它的時代還沒開始就已經落幕了。

    後來的歷史也印證了戰列艦時代的過去,整個戰爭期間大和都在竭力躲避美軍戰機的偵搜和打擊,“日本海軍的威懾力量”反而成了拖累,因為日本海軍害怕這艘戰艦被擊沉所帶來的嚴重影響,在眼花繚亂的艦載機長距離攻擊中也實在沒法讓一艘戰列艦冒失的插手。

    因此山本雖然在1942年將聯合艦隊旗艦從“長門”換成“大和”,可這艘戰列艦一直都處於“打醬油”的角色中。為了維持防空能力,“大和”也不斷的修改對空火力,並且增設了大量的機炮操作員上艦。這些人擠得滿船艙都是,許多平時就睡在過道、交通艇、格納庫中,待遇極為悲慘。

    最搞笑的是1942年8在索羅門群島的作戰,中途島失利後山本五十六將整個聯合艦隊的司令部拖到了特魯克群島,作為旗艦的“大和”當然也跟著去了。日軍期望在特魯克群島這座“太平洋的直布羅陀”上設立堅固的防線,阻止美軍的進攻。

    結果“大和”一去就趴在特魯克港中不動彈了,直到1942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讓美軍的P-38給擊墜,5月8日“大和”開始了往吳港的返航,回去修修改改了幾個月之久,等到同年8月才又返回特魯克港。此後“大和”成了兼職運輸艦,四處奔波,利用龐大的船身四處輸送補給和兵員。

    後來的日子,大和倒也撐著過來了,沒有什麼功勞,但苦勞卻也不少。它在1945年4月7日本美機圍毆擊沉,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總的來說,大和是艘悲劇的“第一戰列艦”,它一出生就已經落後,而且還遭遇著海軍變革的風頭浪尖,又直接被投入到戰火中考驗,如果早出生十年或者在和平時期,大和起碼可以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 5 # 軍器戰位

    二戰後期,面對美國戰爭機器的爆發,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一度遭到重創、連連戰敗。

    此時的日本海軍企圖透過一艘超級戰艦,以強大的火力與噸位奪取太平洋決戰時的優勢! 這艘超級戰艦就是“大和號”戰列艦!不過,在服役期間的“大和號”戰列艦,沒有和日本海軍預想的那樣取得輝煌戰果。因為此時的海上作戰的霸主已經完全被攻擊半徑、作戰能力更強的航空母艦所取代。以至於到1945年,被美國大量航母艦載機投擲魚雷、航空炸彈所攻擊而沉沒,回顧“大和號”戰列艦服役以來的戰果?(小編不想說,用零來代替吧!)不過要說到日本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的價值所在,理論上是有的。日本建造“大和艦”之初的計劃是,在必要時的非常時刻以“大和號”絕對的大艦巨炮優勢取得海上作戰主動權。

    最重要的是,日本當時完全把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作為其侵略戰爭時全華人民的精神支柱!不過,就是這艘至今為止最強大的一艘戰列艦,一般情況下都被日本當作為壓箱底的寶貝不輕易出戰。 然而在1945年,日本到了窮途末路時刻,派出艦船比較強大的“大和號”戰列艦主動出戰。這一次“大和號”的出擊,也成了其最後一次,僅僅10天左右就被美國各行航母艦載機擊沉!“大和號”戰列艦建造之初,日本就賦予了其“帝國最後的希望”象徵。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和號”真正的實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價值,擊毀一艘敵方輕型戰艦、一艘護航航母(還受到爭議)小編只想再給一個“零”!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6 # 歷史風暴

    日本在建造大和號戰列艦的時候還是對這艘軍艦很有信心的,在那個奉行鉅艦大炮的時代,排水量超過7萬噸的世界第一大軍艦無疑是舊日本海軍的驕傲。

    大和號戰列艦在1941年12月16日開始正式服役,這個時候距離日本偷襲珍珠港剛過去9天。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戰列艦成為聯合艦隊旗艦,在萊特灣海戰之前幾乎沒有參加任何戰鬥。這艘巨大的戰艦曾經一度淪為驅逐艦船員們的浴室。可以說,在整個二戰期間,大和號並沒有發揮日本軍方期望的作用。

    其實,早在大和號服役之前,大和級戰列艦就已經被日本軍方意識到,該級戰艦的建造似乎得不償失。

    1941年11月,日本和美國的關係日漸緊張,日本帝國主義決定先發制人對美國設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予以打擊。畢竟日本也瞭解美國的強大,知道接下來的戰爭將會浩大慘烈,於是對國內正在進行的艦船進行了全面的評估,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認識到航母將會在未來戰爭中發揮比戰列艦更大的作用,以日本有限的資源應該暫緩戰列艦的建造,而應該加速航母的建造。

    所以,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大和級戰列艦三號艦信濃號的建造工程就被延後了,從此建造信濃號的大量工人和技術人員被調離。

    可見,至少在1941年11月的時候,日本方面已經認為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是一件幾乎無意義的事情。

    還好日本帝國主義意識到大和級戰列艦無意義這件事發生在1941年底,假如建造之前他們就有這個意識,可不是一件好事。

    建造大和號戰列艦的時間是1937年11月4日,在建造這艘鉅艦之前的1936年3月,船舶管理總部估計的建造成本是1.37802億日元。

    那個時候的日元可比現在值錢的多,1937年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是3:1,也就是說當時建造一艘大和級戰列艦需要的成本是大約4600萬美元。1937年日本的工業總產值是60億美元,大和號戰列艦已經相當於日本工業產值的0.7%,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正在施工的大和號)

    大和級戰列艦設計出來之後,一共建造了三艘,分別是大和號、武藏號和信濃號。當時如果把建造大和號、武藏號和信濃號的人力物力用來生產航空母艦,那麼幾乎可以讓日本海軍在珍珠港事件爆發的時候多出一倍數量的航空母艦,對日本就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將會有更大的保證。

    甚至,很可能在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日本會派出更多的航母戰鬥群,完成更多批次的打擊,進而對珍珠港造成更大的破壞。

    (珍珠港事件中美軍損失慘重,好在日軍沒有進行第三輪攻擊)

    所以,其實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算是日本當時最大的失誤之一。假如給他們重新選擇的機會,我想日本軍方不是把停止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的時間定在1941年底,而是直接取消大和級的建造計劃,進而將建造該級戰列艦的所有資源用來建造航空母艦。

    不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會多出5艘翔鶴級航空母艦

    從建造費用上來說,二戰時期建造一艘航母的費用遠小於建造戰列艦。

    例如與大和號戰列艦同時期建造的翔鶴號航空母艦的建造預算為8400萬日元,只有大和號的61%。

    假如日本捕去建造大和號、武藏號和信濃號戰列艦,把相關資源用在建造翔鶴級航空母艦,就可以讓日本海軍多出5艘翔鶴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2萬噸,可搭載飛機84架,是當時效能最好的航空母艦之一。

    雖然在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已經認識到了建造大和號得不償失,但已經晚了。

    日本在建造軍艦方面的戰略失誤,對於廣大反法西斯盟國來說卻是再好不過的事情。要是日本帝國海軍在二戰初期多幾艘翔鶴級航空母艦,盟軍在太平洋地區會打的更艱難。

  • 7 # 薩沙

    現在看來當然是這樣。

    首先,大和號、武藏號造價高昂,單價預算為1億2000萬日元。

    這個造價極高!

    要知道,1936年,日本海軍300多艘主力艦的總預算,不過5億日元。

    而日軍主力航母蒼龍號,也就4000多萬日元造價。

    而更先進的翔鶴號航母,大概是7000多萬日元造價。

    可以說,有製造大和號武藏號的費用,都可以造出四五艘新式航母了,重新編組強大的一支日軍中途島航母攻擊編隊。

    其次,大和號、武藏號建造時間都非常長。

    以大和號為例,1937年1月開始建造,下水是1940年8月,整整3年半多時間。

    而蒼龍號、飛龍號,僅僅建造了1年。翔鶴號也就建造了1年半。

    有建造大和號和武藏號的物力,可以造一堆航母了。

    最後,大和號、武藏號並沒有實際作用。

    如果花費很大,建造時間很長,卻有極大的作用,大和號、武藏號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實正好相反!

    其實早在1942年,英國的超級戰艦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在馬來亞海戰被日本戰機輕鬆送入海底,日本人就應該知道戰列艦時代已經結束了。擊沉這兩艘戰列艦,日本只損失了6架飛機,死亡18人。而英國兩艘戰列艦的水兵,死亡高達840多人!

    雙方的損失比是天壤之別的!

    有意思的是,威爾士親王號的防空火力其實極強,16門134毫米高射炮、41門40毫米防空速射炮,7門20毫米機關炮以及約80挺高射機槍,還有2部對空警戒雷達和4臺火控雷達可用於對空戰鬥;反擊號也裝備有5門102毫米高射炮、24門40毫米防空速射炮和6門20毫米機關炮。

    如此強悍的防空火力,也根本無法對抗日軍區區88架飛機的襲擊。

    大和號和武藏號其實也是一樣,不過是活靶子而已。

    服役以後,他們並沒有什麼成績。

    以大和號為例,在太平洋航母對攻戰中,它幾乎沒有參戰記錄,主炮也沒有發射過。

    直到1944年,日本海軍孤注一擲,冒險採用戰列艦突襲,發動萊特灣海戰。這次,大和號終於有了開火的機會。

    大和號總共發射了104枚主炮彈。期間,大和號擊中了美國護衛航空母艦“甘比爾灣”,但炮彈穿透航母,並沒有造成嚴重損失。

    這是大和號唯一的戰績。可惜護航航母和正規航母不是一回事,簡直天壤之別。護航航母都是用民船改造,主要用於反潛和對岸攻擊而已。二戰中美國一共建造了100多艘護航航空母。

    這就是大和號唯一的戰果。而萊特灣海戰之前,和大和號一同出擊的武藏號在空襲中被炸沉。

    在最後的沖繩特攻中,攜帶單程燃料的大和號被美軍300多架飛機按在地上摩擦,最終沉沒,2498名官兵僅僅生存276名。美軍只損失不到10架飛機。

    大和號的建造本來就是荒謬的,完全是日本抱著大炮鉅艦不放的產物,體現日本海軍戰略觀念的落後。

    白白耗費日本國家大量資源,造出大和號和武藏號兩個廢物。

  • 8 # 始於虛無終於黑暗

    “窮人家的姑娘,勒緊褲腰帶去買漂亮衣裳,還買了好幾件,平時又不捨得穿,又想和財主家的小姐去比臭美,成天想著這些破事,考試怎麼可能及格?”——松田千秋,日本海軍少將,大和號第三任艦長,這是他作為一個大炮鉅艦主義者,對大和,武藏的看法。

  • 9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1945年3月26日,美軍進攻日本沖繩群島。日本法西斯還在做垂死掙扎。如今的日本海軍早已是“冢中枯骨”,離完全覆滅已經不遠了。

    不甘失敗的日本海軍出動剩餘的水面艦艇(航空母艦幾乎全報銷了)救援沖繩,其中包括日本海軍中的“鎮宅之寶”:“大和號”。

    “大和號”是一艘什麼樣的軍艦?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留給後人什麼啟示呢?一、“大和號”簡介

    “大和號戰列艦”簡稱為“大和號”(Yamato),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日本人建造這艘戰列鉅艦的目的,一是為了揚威海上,二是讓這艘鉅艦成為日本的象徵。

    大和號戰列艦建造的時間表:

    (1)1937年11月4日開始動工建造。

    (2)1940年8月8日下水。

    (3)1941年12月16日加入日本海軍服役,取代“長門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

    “大和號”戰列艦裝備了3座三聯裝460毫米口徑的主炮,70000噸的排水量,最高航速達到27節。它的一炮可以擊穿當時世界上任何一艘戰艦的裝甲。可以說,當時世界上的戰列艦裡,“大和號”戰列艦是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太平洋戰爭的前期,“大和號”戰列艦一直作為日本的旗艦——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部所在地,留在後方。直到日本航母報銷得差不多了,日本人只得出動這艘“超級鉅艦”,真的是豁出去了!

    二、“大和號”的沉沒

    1945年4月7日,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處,增援沖繩的“大和號”遭遇了美軍的飛機。美軍飛機毫不留情地攻擊這艘“大和號”。

    從12時31分到14時23分,美軍出動成百上千架次的飛機,輪番轟炸近2個小時。“大和號”戰列艦才沉沒。

    這艘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最終沉沒了。那麼,它到底打下了多少架美國飛機呢?

    根據美軍戰報——

    美軍損失了10架飛機:4架“地獄俯衝者”、3架“地獄貓”和3架“復仇者”。

    美軍12名機組成員陣亡。

    三、日本建造大和號戰列艦是否得不償失?

    顯而易見的,日本花費了大量時間(3年)和資源(日本一直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建造的“大和號”,最終結果是沉沒。更讓人詫異的是,“大和號”臨死前的戰績實在是太差勁了。

    這是標準的浪費資源和得不償失!

    日本海軍內部反對建造“大和號”的聲音一直很強。其中山本五十六就是個堅決的反對者。

    山本五十六和手下的一班飛行員出身的軍官,強烈反對建造“大和號”這樣的戰艦。他們的看法是——

    “飛機毫無疑問將成為未來海上作戰的主要兵器;由航空母艦和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飛機組成的機動部隊將是決定敵我雙方在未來海戰中誰勝誰負的主要力量。”

    “以巨金建造的大型戰列艦將成為並無多大用處的龐然大物。”

    “(大和號)其艦炮作用之前,就有被飛機擊沉的危險。所以,隨著空中力量的發展,在未來的海戰中,巨型戰列艦將成為無用的龐然大物。”

    可惜的是,日本海軍當時的頭頭們大多持否定意見。他們的看法——

    “建設日本的聯合艦隊依然要以大型戰列艦和大口徑艦炮為中心,飛機只是一種輔助力量;如果按山本的主張去建設日本海軍,那麼,必將使歷來的“海空軍”成為“空海軍”。”

    “迄令為止的世界海戰史上,沒有一艘戰列艦是飛機擊沉的。”當時還沒有飛機擊沉戰列艦的先例。

    對海軍上層的作法,山本五十六他們不理解:用於航空方面的經費預算實在少得可憐,所發一年的油料,在半年的訓練中就用完了;相反,卻用鉅額資金去建造巨型戰列艦。1937年的山本五十六還不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沒有重大事件的決策權。

    日本不僅建造“大和號”,還建造了它的姐妹艦“武藏號”。這兩艘戰列鉅艦,其實沒發揮什麼作用,卻讓資源本來就匱乏的日本消耗了巨大的國力。等到太平洋開戰時,日本海軍總共才300架左右的零式戰鬥機,飛機可謂是相當缺。

    為什麼會缺飛機?資源去造“大和號”這樣的鉅艦去了,還怎麼造飛機?據說建造“大和號”耗去的材料,可以建造3000架左右的日本飛機。

    日本建造“大和號”戰列艦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錯誤!“費力不討好”“過時的產物”——“大和號”戰列艦就是最好的詮釋吧。

  • 10 # 晨曦談兵

    大和號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被稱為日本海軍的驕傲,滿載排水量超過7.2萬噸(同時期美國海軍最大的依阿華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只有5.7萬噸),直到今天中國海軍也沒有一艘軍艦的噸位能夠超過大和號戰列艦,包括遼寧號航母、002型航母(都是6萬噸級)也不例外,只有正在建造的003型航母(8萬噸級)才能夠改寫這個紀錄。然而日本為了建造大和號戰列艦以及它的姊妹艦——武藏號戰列艦、信濃號戰列艦(後來被中途改裝成了航母)付出了過多的資源,卻幾乎沒有取得過什麼像樣的戰績,堪稱世界海軍建設領域的反面典型。

    大和號戰列艦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

    二戰爆發之前的日本海軍一直沉浸在日俄海戰、一戰海戰時期,鉅艦大炮大發神威的老黃曆當中不能自拔,因此決定砸鍋賣鐵、不惜血本地打造一款超級戰列艦,用於將來跟主要假想敵英美海軍進行海上決戰的致勝法寶。於是腦子一根筋的日本人埋頭苦幹、閉門造車,還真的鼓搗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和號戰列艦。不僅噸位首屈一指,還有9門460毫米主炮和12門155毫米副炮,對海對地火力同樣無人可及,除此之外艦體各處還密佈上百門其他口徑的各型火炮,另有7架艦載偵察飛機,儼然是一座武裝到牙齒的海上鋼鐵堡壘。

    460毫米巨炮令人望而生畏

    遺憾的是隨著航母和艦載航空兵的興起,極大地延伸了海戰雙方的交戰距離,屬於鉅艦大炮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就在大和號戰列艦服役的前幾天,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奔襲萬里偷襲了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使用艦載機一舉摧毀了對方的四艘戰列艦。在取得空前戰果的同時,也標誌著自己苦心經營的大和號戰列艦陷入“剛服役就過時”的尷尬境地。實戰證明即便是船堅炮利的戰列艦,在航空兵居高臨下的打擊下也是非常脆弱的。

    偷襲珍珠港預示著戰列艦的慘淡前景

    固執的日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將大和號戰列艦視為至寶,將其編為聯合艦隊旗艦,並繼續投入海量資源建造後繼艦武藏號和信濃號。大和號戰列艦享受著最高級別的安保待遇和最奢華的伙食標準,在日軍內部有著“大和飯店”的美譽,每次出征都躲在最安全的後方無所事事,與其說是去打仗,倒不如說是去度假,除了白白消耗大量的燃油和食材以外,沒有擊沉過任何一艘敵艦。

    創造最短生存時間紀錄的信濃號航母

    相比之下武藏號和信濃號戰列艦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前者雖然積極豬突四面出擊,但是始終沒有尋覓到與美軍戰列艦正面炮戰的機會,在萊特灣一役被美軍飛機輕易擊沉。後者被臨時改裝成了航母,不料卻創下了世界航母最短壽命記錄,試航僅17個小時就被美軍潛艇發射4枚魚雷一波帶走。碩果僅存的大和號戰列艦見證了日本海軍的山窮水盡之後,也在自殺式的單程突擊行動中被美軍飛機圍攻沉沒,至此戰列艦作為主力海戰軍艦的歷史徹底畫上了句號。

    大和號戰列艦的沉沒代表著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當然很多人事後諸葛亮地認為,如果當年日本將建造三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資源全部用於建造大型航母,會在太平洋戰爭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甚至改變戰局,也是純屬想得太多了。其實制約日本航母戰力的最大短板是航空工業和航空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面落後,不是多造或者少造幾艘船可以改變的。就連半路出家的信濃號航母都湊不齊艦載機飛行員,再多造幾艘無機可用的大型航母又有何用?大和號戰列艦雖然是失敗過時的產物,但是畢竟創造出了戰艦史上的一代經典傳奇,也不能算是完全是得不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老是玩手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