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薇安閒逛

    英國建國以來的傳統,就是以獲取最大的利益來決定國策,尤其是英國開啟工業革命之後。需要原材料和傾銷市場,就去殖民。殖民成本高於獲利,就改變殖民模式或放棄殖民。英法百年戰爭夠長吧。法國為了削弱英國,幫助美國贏得獨立。對付拿破崙的時候,英國和德國沙俄是盟友。按道理英法仇深似海,可後來為了對付崛起的德國和沙俄,英國又和法國聯手了。

    挑唆和維持歐洲分裂,從而漁翁得利,一直是英國堅定不移的國策。但是二戰後英國已無力做到這一點。恰巧美國為了控制歐洲,也需要一個分裂的歐洲,所以兩者一拍即合。只不過二戰後的美國太強大,所以英國只能唯美國馬首是瞻。

  • 2 # 古姿觀察

    英美之間之間的外交關係,也被稱為“特殊關係”。這種關係其實形成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只是在二戰的時候才形成,而且重要的一點就是,兩者之間的關係也並非主要因為文化或者血緣上原因,而是出於國家利益和共同價值的紐帶。當初丘吉爾在二戰結束之後為了維護英國的大國地位,應對複雜多變的新國際形勢,所以提出了以美英特殊關係、英聯邦國家集團、戰後歐洲國家為三個維度的所謂“三環外交”,在這其中以美英特殊關係為基礎。英國之所以要這樣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應對來自當時蘇聯的威脅,時過境遷到了現在所要應對的就是現如今的俄羅斯。這其實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去年索爾茲伯裡“雙面間諜案”案發之後,英國反應如此激烈的原因。在這次G20峰會上英俄首腦再次會晤,特蕾莎·梅合影的時候臉拉的很長,全程一臉嫌棄,沒有笑臉。

    (現在的美英特殊關係就那麼回事吧)

    英美關係其實在二戰以前相當長的時間之內都並不是很好。1776年《獨立宣言》簽署,美國宣告獨立,在此後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兩國經歷了敵視、冷淡、建立互信,最後才到合作。這期間經歷了1812年到1814年的二次英美戰爭,當時英屬殖民地軍隊還攻陷了華盛頓,火燒了白宮。這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首都被人佔領。後來由於1822年門羅主義的原因,兩國關係進入冷淡期,雖說其將英國擋在美洲門外,但是同時也將法國、俄國、荷蘭等列強擋在了美洲門外,而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並不排斥門羅主義,也就默認了事實。

    (二次英美戰爭)

    美國南美戰爭期間,當時英國支援南方,違反本國法律向南方輸出武器。在北方勝利後,美國不但使用了外交手段,而且還將英國告上日內瓦國際衝裁法庭,最終英國不得不賠償1550萬美元。這在當時可算是一筆鉅款。英國在國際社會頭一次吃了這麼大的虧,顏面掃地。不過雙方之間也因此開始建立互信,而且也避免了這之後雙方因為委內瑞拉危機(1896年蓋亞那問題,同樣是國際法庭仲裁解決的爭端)而在此產生矛盾。同時也為各自展開對外戰爭(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一戰是兩國開始合作的開始,美國大發戰爭財,以至於英國在二戰開始的時候還沒有還完。某種意義上講雙方的特殊關係就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物質和利益交流之上的。

    (英美特殊關係)

    其實回看美英關係發展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看一個帝國的衰落以及另外一個帝國的崛起的歷史。只不過雙方交棒的方式,並非是英國被美國打敗,而是英國在提防、打壓以及互信與合作的持續互動中,在力量對比後很自然的結果。英國在失勢之後,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客觀現實面前,也選擇了一條相對比較穩妥的外交政策,為自身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交環境和安全保障。至於那日不落帝國昔日的榮光和尊嚴,也只能在每兩年一次的英聯邦首腦會議上回憶一下了。

    (英美特殊關係)

  • 3 # 木春山談天下

    木叔之前的問答裡提到過一個觀點:

    那就是美國對外關係的幾個層次:

    第一層是親戚;第二層是盟友;第三層是夥伴;第四層是一般關係。當然還有第五層、第六層。。。

    伊朗應該算是第六層吧。

    那麼英國的位置擺在哪裡?

    當然是第一層!而且可能還是第一個。

    換句話說,英國是美國的親戚,甚至可以說是直系親屬。這層關係連以色列都比不了,以色列當然也是美國的親戚,但可能更多算外戚吧!

    直系和外戚,當然直系更親。

    無論從人種上還是從文化上,英國和美國基本就是一家人。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同文同種,用在英國和美國身上是最恰當的。

    他們都是盎格魯撒克遜的後裔,英語都是本國官方語言,文化上基本差不多,一些差異就類似左右手而已。

    那麼美國出了什麼問題,英國當然要幫忙。英國有事,美國也不會袖手旁觀。

    這種關係下他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現在國際關係領域,就是互相襯托,互為依存。

    當然每個國家畢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利益。

    但大部分時間他們彼此利益的契合度很高,這就是雙方能夠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協同應對的原因。

    你說英國追隨美國也罷,說他們是美國的馬前卒也罷,其實這在英國看來不是問題,因為如果英國能這麼做,說明兩國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不然英國也不會傻到專門為美國去賣命。

    那麼兩國有沒有差異和分歧的時候呢?

    當然有啊!

    就如同你在家裡,也時不時和父母孩子吵嘴吧!但你能說因為吵嘴就斷絕了親人之情嗎?

    美英之間也有這種感覺。

    舉個例子——

    1947年聯合國對巴以分治決議投票,英國就棄權,也就是說,英國不太願意讓阿拉伯人和喲猶太人分別建立國家。而美蘇這兩個大國是投票支援的。

    而當1948年以色列按照聯合國獨立前,駐守巴勒斯坦的英華人也沒給猶太人什麼好臉色,甚至立場還傾向當時的耶路撒冷穆夫提。

    這就不能說英國是美國的馬前卒了吧!

    所以,對美英關係看待不能用傳統的國際關係非黑即白的意識形態眼光去分析,要與時俱進。

  • 4 # 砍大山車大圈

    當不了主子就當奴才的偏激思路,讓英國國內的民主優勢並沒有在外交領域開花結果。。

    作為現代國家的鼻祖,英國在依法治國、議會制度、限制皇權、民選和公投制度等等領域都有推廣之功,可以說是對全球現代國家演進到今天模樣有榜樣的作用。。

    但是對外關係領域,英國從來就不搞民主,而是大搞主子奴才關係的殖民模式,船堅炮利日不落帝國有輝煌的時候,隨著殖民地一個個獨立,英國也就自然的衰落了。。

    衰落過程中被當年的殖民地美國一頓胖揍,英國二戰後面對美國擺出一副奴才嘴臉,亦步亦趨很無恥。。反過臉來面對其他國家,還想當主子,尤其是香港問題談判,撒切爾夫人摔一跤算是自不量力的最好註解。。

    現在的英國自己的國家面臨解體危機,與自己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非要打離婚,特朗普空口說給英國好的貿易條件,可是看看美國的產能,除了軍工就剩下賣不動的波音和大豆石油了,英國推動脫歐肯定是上當了。。

    反過來英國面對伊朗又拿出來主子的嘴臉,面對香港問題也是一頓狂吠,狗腿子就是狗腿子,裝成主子也沒誰會拿英國當回事,回想起來中國解放戰爭時期擊傷英國軍艦,之後丘吉爾乖乖認慫的歷史,還是應該拿出來複習一下的。。

    給臉不要臉,就不要給他臉。。

  • 5 # 梅絲露

    說好聽點,叫做血濃於水;說直白一點,就是自認白人高人一等,希望盎格魯-撒克遜人種可以永做地球的霸主!

    幾年前,西方戰略智庫專家白虎(Hugh White)評述美國在中東戰場疲於奔命,“疏忽”了對亞洲的控制的時候,公開表示:自從歐洲開啟殖民歷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亞洲沒有盎格魯-撒克遜勢力的保護。(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European settlement, facing an Asia without the backing, support and protection of a major Anglo-Saxon ally.)

    當讀到這句話時,梅姐突然恍然大悟:西方世界對東方國家咄咄逼人地打壓,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最原始的人種之爭。白人,白人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始終自以為高人一等,希望永遠維持自己的地球霸主地位。

    英國,一度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日趨沒落,終於把霸主的地位拱手讓人。機緣巧合,接手上位的新霸主和英華人同種同氣,也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因此,失去了霸主光環的英國不再自稱是美華人的母國,改稱自己是美華人的兄弟;不再是主子的英國,也就甘心情願地追隨著新主子,為保住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天下敢做馬前卒、急先鋒。

    7月4日,英國陸軍在獻給美國獨立日的賀詞中說:美國兄弟,血濃於水,就算打斷骨頭還是連著筋的!

    根本沒有什麼對錯、道義、或者正義,只有人種血緣之分!

  • 6 # 靜夜史

    這話說的,給人當狗這事,哪有“甘願”二字?

    但是實力擺在那裡,英國表示自己也很無奈啊。

    作為曾經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近代的國際舞臺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曾經佔據的殖民地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時至今日,英語仍然是世界上使用面積最廣的語言。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比龐大的帝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徹底跌落神壇,不得不將霸主之位讓給大西洋彼岸的美國。

    而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從1783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走向獨立後,僅用了不到200年時間,便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讓昔日的宗族英國唯美國馬首是瞻。

    1、兩國情感更加親近

    如果說以色列是美國收養的乾兒子,那英國就是美國名副其實的親兒子,而且還是嫡長子。

    英國和美國的親近,不僅僅是因為兩國都遠離亞歐大陸這個世界政治中心,更因為美國幾乎就是從英國身上衍生出來的。

    1602年五月花號帆船的到來,為北美大陸帶來了第一批異教徒,美利堅民族由此發端。

    共同的民族成分是英美兩國從一開始就天然親近,雖然幾百年的時間裡,美利堅民族不斷吸納各色人種,但英語仍然將兩個國家緊密捆綁。

    2、英國需要美國撐腰

    作為曾經的大英帝國,英國雖然盛極而衰,但在一戰後透過《威斯敏斯特法案》對殖民地進行了改組,形成了英聯邦。在歐洲地區,一直以來英國都奉行大陸均衡政策。

    而無論維持英聯邦還是大陸平衡手,都需要以實力作為基礎。

    可惜二戰後的英國沒有這個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藉助美國力量狐假虎威似乎成為必然的選擇。

    事實證明,雖然離岸平衡手玩得不太溜,但英聯邦的國際影響力還是有的。

    3、美國需要英國墊腳

    雖然美國國土極端安全,但想要維持世界霸權,還是要回到亞歐大陸,特別是西歐。

    在這樣的情況下,遠離歐洲的美國就需要“以歐制歐”,但法國曆來高傲,德國也一直想要聯合法國掙脫美國魔爪,和法德不對付的英國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

    因為英國的存在,特別是脫歐等事件的攪和,歐盟的統一之路始終遙遙無期,美國得以更好地控制西歐各國,維護其霸主地位。

    所以,共同的意識形態讓英美兩國沆瀣一氣,而相互需要的現實因素,讓兩個國家始終如影隨形,時至今日,英國仍然是美國的忠實追隨者,這種局面會一直持續很長時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銳度何老師

    遠交近攻並不是華人獨有的專利,英華人在在這塊玩的也是爐火純青。

    英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但他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歐洲國家。因為歐洲大陸是一塊,而他的英倫三島是另外一塊,中間隔著英吉利海峽。英國與歐洲大陸並不接壤,處境相對更加“獨立”。英國有自己獨立的地理位置,有自己獨立的文化,他高興了,可以作為歐洲國家,參與歐洲的事務。他不開心了,就可以退回自己的島上。就像現在的退出歐盟。而德國、法國這些歐洲大陸國家沒有世外桃源供他們逃避,也只能硬著頭皮的經營下去。所以說英國他跟歐洲的關係一直是若即若離,也可以說是離心離德。

    英國在這方面跟日本非常的像。日本作為亞洲的島國,脫離亞洲大陸,處境孤立,跟整個亞洲的關係都不好,他跟別的亞洲國家也是從來就不一條心。

    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是傳統的歐洲強國,他們都曾經有統一歐洲的理想,俄國和法德現在也依然在競爭歐洲一哥的寶座。但英國自身很早就放棄了當歐洲老大的夢想,畢竟環境擺在那,他要想當歐洲的老大,那得先把國家搬到歐洲大陸上,才能有競爭的基礎。就像當年日本想當亞洲的老大,他就得執行大陸政策,在中國和北韓建立殖民地,把日本的居民遷上來。

    當年英國沒有選擇歐洲的大陸政策,選擇的是海洋政策,選擇了向海外擴張,這樣他也就是永久的放棄了爭奪歐洲霸主的夢想。他雖然放棄了當歐洲霸主的理想,但這事兒還沒完,英國的意思是:我不當這個歐洲霸主,你們誰也別當。

    不允許歐洲出現霸主,不許歐洲統一,是英國幾百年來的:國策。

    如果歐洲出現霸主,能夠實現歐洲的統一,下一個倒黴的就是英國。一個統一、強大的歐洲成為英國的鄰居,後果很明顯,他就是英國的主子,就可以輕鬆的壓制、威脅英國。就像拿破崙、希特勒,這都是有希望統一歐洲的人,但英國都是玩了命的跟他們打。因為英國絕對不會允許他們統一歐洲,然後回過頭來威脅自己。

    所以幾百年來,法國強,英國聯合德國、俄國打法國。德國強,英國聯合法國、俄國打德國。俄國強,英國聯合法國、德國打俄國。總之,他就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最好的效果就是歐洲分裂,然後他左右逢源。

    這就是著名的歐洲攪屎棍的來歷。

    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建立了“大中國”,東北、蒙古、新疆、西藏、青海、雲南、臺灣和傳統的中原地區完成了統一。這就讓日本失去了當東亞攪屎棍的機會。如果清朝不入關,在東北獨立發展。大清與中原王朝並列,這就形成了德國和法國的局面。然後再加上日本來回挑撥,那就有熱鬧看了。就像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打去吧、鬧去吧。日本後來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也就是這個意思,讓東亞地區分裂,內鬥,然後他從中取利。清朝建立了統一的大中國,為日本上岸設定了不可逾越的障礙,使他無法成為亞洲的老大。這是日本心裡說不出的痛,也是他留在東亞大陸上的孝子賢孫們心裡說不出的痛。只能是每天跳著腳罵大清朝......

    從地緣上看,英國打骨子裡他就不希望歐洲強,日本也不希望亞洲強,所以他們都得攪和。然後問題就來了,你總得有幫手,你總得有靠山,對不對?你跟鄰居的關係都不好,你就得在遠處再找個“朋友”。所以,英國、日本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美國。

    英國,不能跟德國好,不能跟法國好,不能跟俄國好,那就只能跟美國好。

    日本,不能跟中國好,不能跟北韓好,不能跟南韓還,那也只能跟美國好。

    拉著遠方的美國做靠山,禍害近鄰:遠交近攻。

    除了英國、日本還有以色列,都是一個道理。以色列他也不能允許中東地區出現霸主,甚至是阿拉伯國家統一,所以也得攪和。而一在當地攪和,那就得拉上美國。所以全世界我們看,美國最熱心的馬前卒、急先鋒就是英國、日本、以色列。

    美國很強大,但畢竟離的遠,他不可能把英國吞併了,威脅很小,所以英國可以比較放心的跟他“合作”。對於英國來講,遠方一個強大的美國,威脅遠遠小於一個統一的鄰居。

    英國既然是這麼禍害鄰居,他也只剩下美國老大這一個“朋友”了。那他也必然要表現的:積極熱情一些。所以我們能看到但凡美國要打仗,英國是最積極的。他很多時候比美國還積極。美國還在權衡利弊,他那邊就急的不行了,沒辦法的事。

    我們國家現在跟美國的貿易談判還在進行,很激烈。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好事。說明我們已經有了和美國平等討價還價的資格。我們強大了,才能這樣談。其他國家並沒有這個資格。改革開放也不過40年,我們從那麼窮、那麼閉塞的情況下發展到現在可以和美國對等的討價還價,這裡面的基礎就是: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大國。

    一個統一的大國,可以迅速變強。我們現在有資本跟美國講價,這也是讓美國鬧心的事。他也很希望我們分裂成幾個小國,失去跟他講價的資格。在這點,美國和日本的利益是一致的。就像現在網上總有人喊崖山以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罵大清朝,罵少數民族,說元朝清朝是外族入侵......這都是在做割裂,製造仇恨,埋下分裂的種子。你以為這些人吃飽了撐的?那都是有目的的,無利不起早。

    一塊統一的大陸,明顯也是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再加上中國的例子,美國他也不希望歐洲統一。在這點上,他跟英國那是一拍即合。

    實際上美國現在已經搞不動中國,很多專家也都說了:只要我們自己不出事......搞不動怎麼辦?只能慢慢來,慢慢等。所以現在美國優先禍害的還是歐洲,法國、德國。美國和英國絕對不願意看見世界上再出現個“統一”的大國來跟他們討價還價,尤其是在歐洲。利益都是此消彼長的,如果法德帶領西歐統一,這又是砍掉了英美的一大塊勢力範圍。

  • 8 # 蕭武

    英國這個國家,自從失去國際霸權之後,就成了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就是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國際事務上總是搭便車,順帶佔便宜,而二戰以後跟著美國能佔便宜,這是最明顯的,英國當然要跟著美國混,給自己撈好處。

    首先是美國個英國的關係本身就很特殊,兩國算是同文同種,都以英語為第一語言,都以新教為本國事實上的國教。這也不難理解,美國本來就是一個英國的冒險者在新大陸上建立起來的國家,雖然美國是擺脫了英國殖民地的地位才獨立的,但是這種歷史文化淵源仍然在。

    從英國的國際環境來說,英國早已沒有實力支撐其在所有重要的國際事務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但英國作為一個老大帝國,卻經常要到處去摻和,攪和,從中漁利。無論是亞洲,非洲,乃至拉美和中東,英國只要是力所能及,都會跟著美國去插一腳。

    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如果美國不帶頭,英國自己其實是沒有能力實質性摻和的,最多也就是過過嘴癮。但是美國也經常會碰到很尷尬的局面,就是在某個特定問題上會遭到歐洲其他盟友的集體反對,這時候美國需要有個盟友來支援自己的立場,英國就會扮演這個角色。比如在阿富汗,就是英國和美國一起行動的。

    在對待歐洲的態度上,英美兩國也是有共同利益的。歐盟是在德法兩國為核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來的目標是逐步實現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但英國卻不希望出現這個局面,美國也不希望。所以英國加入了歐盟,卻沒有加入歐元區,就讓英國成了一個完美的攪局者,可以發揮別人代替不了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的國際舞臺上,主線是英國和俄國的世紀大博弈,英國再整個亞歐大陸的南部邊緣地帶建立起了一條圍堵俄國的防線,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英國從印度撤退。而被視為冷戰起點的正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但執行這個任務的並不是英國,而是美國。在這個意義上,英國有些人認為美國是英國的接班人。

    當然,英國現在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顯得投機了,越來越唯利是從,只要有好處,英國隨時都可以換一條大腿抱著。也就是說,要是哪天美國不再是國際霸主了,英國也不會死抱著美國的大腿不放的,一定會是美國的船還沒沉,英國這隻老鼠劉已經跳船求生去了。

  • 9 # HuiNanHistory

    這是歷史悠久的“英美特殊關係”在當代的體現。

    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s),是二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的外交術語。

    從歷史上看,英國和美國的關係極為密切。

    自1607年弗吉尼亞殖民地出現以來,就有大量的英華人前往北美定居。

    例如,美國的許多英格蘭裔、蘇格蘭裔、愛爾蘭裔和威爾士裔居民,祖先都來自英國。

    換言之:英美兩國擁有共同的血緣,重疊的歷史,彼此說著相同的語言,文化高度相似。

    這種歷史背景,使得英國和美國存在天然的親緣性。當然,真正促使英國和美國成為盟友的,主要還是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很難扛過希特勒的威脅。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各方面實力都遭到極大削弱,無論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地位都一落千丈。因此——

    英國調整了對外政策,以維護英美的特殊關係作為其外交宗旨。

    這種合作的巔峰,當屬1980年代的里根與撒切爾,他們的執政觀念相似,而且私交甚好。

    當然,在撒切爾之後,英國與美國的關係確實缺少了合作的色彩,更多程度上是變成馬前卒。

  • 10 # 寶劍鋒

    英國做美國的馬前卒和急先鋒,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尤其是在19世紀,“日不落大英帝國”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那時候的英國與美國可是戰場上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衰落,美國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才心甘情願成為美國的馬前卒。

    英國緊跟美國的背後,有其深遠的國家戰略利益考慮。

    1 美國取代英國,登上世界最強大國家寶座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嚴重的削弱了英國,戰後英國的殖民地先後實現獨立,昔日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分崩離析。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戰後美國為了復興歐洲,推行“馬歇爾計劃”,歐洲的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等16個歐洲國家,接收美國50億美元經濟援助,這些國家都受益於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而實現國家經濟崛起。可見,英國為獲得美國的援助,也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下圖 戰後英美特殊關係

    2 冷戰期間,東西方陣營對抗的必然選擇

    冷戰期間,東西方陣營激烈對抗,即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競爭和對抗。英國毫無疑問屬於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強大的美國面前,英國顯得弱小許多,徹底成為美國的一個跟班。

    下圖 蘇聯 克里姆林宮

    下圖 美國 白宮

    冷戰結束後,英國認為俄羅斯是對英國的威脅,因此,儘管冷戰結束,但是英國還是需要盟友美國一起抗衡俄羅斯力量。

    3 歐洲大陸“平衡者”的角色需要

    英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大陸的“平衡者”,是玩“均衡戰略”的高手。在法國和德國之間,當法國強大時,英國就組建反法同盟打擊法國。當德國強大的時候,英國就聯合法國打擊德國。這就是英國“光輝孤立”外交的精髓所在。

    4 取悅美國的需要

    英國需要美國的支援,需要美國提供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等,防止蘇聯(俄羅斯)進攻英國,同時也希望美國支援自己來平衡歐洲大陸的德國和法國的力量。在冷戰結束後的多次戰爭中,英國都是衝在最前面,做美國的幫兇,這是利益的需要。

    可見,英國跟隨美國,是由英國國家利益決定的,並不是“英美特殊”關係決定的。英國強大的時候,想消滅美國,那時候是不提什麼“英美特殊”關係的。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英國衰弱了,英國才提“英美特殊”關係,並且英國喊“英美特殊”關係比較多見,美國可是很少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雙》這部電影我沒看懂,有大神能解釋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