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國那些事兒

    奧地利和匈牙利在聯合成為奧匈帝國之前,奧地利遭受了一系列打擊,本來奧地利是凌駕於普魯士之上,能左右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步伐的霸主,但是在19世紀中葉,這個帝國的實力被大大削弱。先是在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中失利,使奧地利喪失了在義大利所有非奧利地的領土。隨後又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外患的同時,內憂不斷,奧地利境內的匈牙利民族也對維也納的統治非常不滿。匈牙利民族是奧利地第二大民族,為了保證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防止這個強大的地區脫離奧地利,不得不採取一個妥協的辦法。那就是賦予匈牙利貴族更大的權利,匈牙利貴族尤其強調加冕一個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中的特權,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奧匈帝國正式建立。這也是為了維持老邁的帝國不得不做出的折中的辦法,雖然奧匈帝國看似強強聯合,但這個帝國並沒有維持太久的時間,便宣告解體。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奧地利和匈牙利混在一起也是無奈的事,奧地利從十三世紀開始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哈布斯堡王朝熱衷於擴張領土,十六世紀的時候就把匈牙利給拿到手了,隨後在和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的一仗中擊退奧斯曼帝國,從此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如日中天。在神聖羅馬帝國諸邦中一直處於領袖地位,基本上哈布斯堡家族就代表著神聖羅馬帝國。

    後來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普魯士也在之前被波蘭掌控的屈辱中慢慢泛過勁來,成為了歐洲強國之一。

    奧地利和普魯士兩邦就開始爭奪德意志地區的霸權。

    1866年,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精心策劃下,普奧戰爭開打了,普魯士方有有梅倫堡、奧爾登堡和北德意志的其他各邦。奧地利方面有薩克森、漢諾威、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一加塞爾、黑森一達姆施塔德和德意志邦聯的其他成員國。雖然看起來奧地利幫手多,但是軍事實力上奧地利遠遠無法與從裡到外滲透著軍國主義的普魯士為敵。

    (藍色方為普魯士,紅色方為奧地利)

    最終奧地利不敵普魯士,雙方簽訂《布拉格合約》奧地利出了割地賠款讓權益外,還被踢出了北德意志聯邦。成為孤家寡人。

    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因此戰受到了巨大沖擊,為了挽回損失,鞏固統治,不得不與統治了數百年的匈牙利貴族們妥協。宣佈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

    (哈布斯堡家徽)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 3 # 澹奕

    奧匈帝國是當時歐洲僅次於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大帝國,總人口僅次於沙俄與德意志,國力強悍,有豐富農業資源、石油出產,軍工業發達,是當時世界五大強國之一。

    因為奧地利被普魯士排擠,踢出了德意志,而19世紀中後期,奧地利帝國的國力被嚴重削弱,其實力已經不足以完全壓制領土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迫不得已組建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

    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奧地利喪失在亞平寧半島所有非歷史領土;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慘敗被排擠出了德意志;奧地利帝國元氣大傷。當時的奧地利不僅統治著奧地利,還有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捷克、匈牙利等很多地區,而匈牙利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支,奧地利在1848年在沙俄支援下鎮壓了匈牙利人的革命,使得雙方矛盾不斷激化。

    匈牙利實力強大讓奧地利非常頭疼,但是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獨立出來,雙方僵持不下,最終奧地利皇室與匈牙利貴族採取了折中方案——奧地利皇帝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並且為了顯示匈牙利在帝國境內的特權,加冕儀式在布達佩斯舉行,同時在布達佩斯設立擁有立法權的議會。

    歷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就是奧匈帝國的皇后,也是匈牙利的王后。茜茜公主的父親是巴伐利亞的公爵,母親路德維卡是巴伐利亞的公主,其丈夫弗蘭茨是其親表哥,因為弗蘭茨的母親也是巴伐利亞的公主,是茜茜公主的親姨媽。

  • 4 # 千里巖

    這個問題的根子要歸結到曾經存在過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上面去。從羅馬崩潰後,日耳曼蠻族們雖然紛紛做了國王可是都覺得底氣不足,還是羅馬看著比較神氣,所以都爭先恐後的想法弄到“羅馬人的皇帝”這個頭銜,他的國家就叫做神聖羅馬帝國。只可惜,這個所謂的帝國是幾百個諸侯組成的,皇帝就是個最強大的諸侯有最光鮮的頭銜,沒別的太多好處了。反正羅馬教皇承認誰誰就是(為啥承認,這要看他的腰桿夠粗不……)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德國國王奧托一世最先弄到了,可惜他的後代不爭氣覺得義大利還是舒服,不管老家了,結果德意志的諸侯們各種胡折騰他也不管。最後自己稀裡糊塗的把老家丟了精光。這時候匈牙利人還是兇狠的遊牧民呢……

    後來匈牙利人看著日耳曼人過得不錯,也學著信了天主教,然後建立了王國。第一個王朝叫做阿爾帕德王朝,當了國王就跟西方那些國王平起平坐了嘛,然後就是各種通婚什麼奧地利大公啊,盧森堡啊,波西米亞國王,波蘭國王等等……順便說一句,這些國王還是公爵大公的,統統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份子。

    等著過了幾百年,阿爾帕德家族絕嗣了……根據歐洲的王位繼承法則,想當國王要看誰跟王室血緣關係近,而且日耳曼的薩科利法規定,女兒不能有繼承權自動轉給他身邊最近的男人。這麼一鬧騰神聖羅馬帝國裡面的好幾家都夠格,於是普舍美斯家族的波西米亞國王來幹了幾天,然後是維特爾斯巴赫家的國王也來幹了幾天。最後比較牛的是勃蘭登堡侯爵(這個侯爵國可是後來變成了普魯士呢!!)西吉斯蒙德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候也幹了好久。

    值得一提的是,西吉斯蒙德死了也沒有直接繼承人,所以他的一切都落到了女婿來自哈布斯堡家的阿爾伯特二世手裡……

    匈牙利可是一塊肥肉,誰能把他搶到手?顯然是神聖羅馬帝國裡最牛的那個諸侯,也就是皇帝嘍……就這麼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一直幹了幾百年。不過這時候的匈牙利只有國王是外華人兼任,國政基本還是自己貴族組成的議會說了算的。

    可是好景不長啊,先是蒙古人來搞了一票弄得國力大衰,然後奧斯曼土耳其就來了,沒事幹就打一票,西吉斯蒙德很熱愛匈牙利甚至為了這個國王頭銜都把自己的老家勃蘭登堡送人了,可是他死活打不過奧斯曼土耳其,幾次下來匈牙利就被滅了……

    不過土耳其人牛了一百來年也到頭了,1566年他們又進攻維也納結果被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組織諸侯打得大敗。這樣子,蘇丹不得不跑回家去,奧地利順勢收復了一塊匈牙利故地。本來就有匈牙利國王頭銜,這次還收復了故地當然匈牙利國王還是哈布斯堡家來當嘛。另外一片被奧斯曼扶植了幾個當地貴族弄成特蘭西瓦尼亞(吸血鬼大公他家),剩下的土耳其自己直接統治,再後來崩潰的時候扔給了塞爾維亞成了今天的諾維薩德自治省那片。

    原先匈牙利王國的一切都被奧斯曼掃平了,哈布斯堡家弄回來那片自然不用在乎什麼以前的貴族國會了,匈牙利王國又被他家跟新到手的克羅埃西亞合併成了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聯合王國。

    哈布斯堡家統治著這裡,使勁搜刮啊,然後拿著錢和兵去對付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諸侯,打算搞統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拿破崙這小子突然冒出來一口氣打得哈布斯堡家滿地找牙最後不得不和親,高興之餘拿破崙順手就把自己大舅哥的神聖羅馬帝國給廢了。怎麼能讓他神聖,那自己這個皇帝看著多麼山寨啊……

    好吧,神聖羅馬帝國沒了,哈布斯堡家老老實實自己玩奧地利帝國,也就是奧地利大公國加上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聯合王國,義大利國王,還有什麼好幾個亂糟糟的公爵侯爵的。其他好多投靠拿破崙的德意志諸侯被集合了一個萊茵同盟國,拿破崙兼任護國主,為啥?大家心知肚明吧?

    等著拿破崙帝國一掛掉,奧地利立馬來勁了,想著收復失地啊,來吧什麼萊茵同盟老實回來跟我一起搞德意志邦聯,下一步就是恢復神聖羅馬帝國……可是這時候,英國,普魯士和沙俄都很強大了,能容的他家這麼幹?

    也就是拜拿破崙所賜,歐洲各個民族開始覺醒了,匈牙利出了一個領袖科蘇特帶著大家也搞獨立運動,成立了匈牙利共和國。還好哈布斯堡家立馬拉上討厭一切革命的沙俄鎮壓的很順手。

    不過這一頓鎮壓啊,鬧得哈布斯堡家元氣大傷,匈牙利人還恨死哈布斯堡家但是又一時間沒法推翻。

    正好,強大起來的普魯士想統一德意志。可是這個奧地利吧很討厭,他家的地盤裡亂糟糟的沒多少日耳曼人,偏偏還賴在邦聯裡,俾斯麥立馬開打,最後把奧地利從邦聯掃地出門,德意志統一成了新的帝國。哈布斯堡家很受傷,那邊匈牙利人又鬧得兇了。再打可就自己家啥都不剩了,這樣子吧,妥協一下。很久以前西吉斯蒙德那陣子,匈牙利人不是挺滿意的麼?我們也學著搞?

    於是奧地利帝國最後成了奧匈二元君主國,換句話匈牙利自己玩自己的只是國王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來做……

  • 5 # 桃花石雜談

    德華人和奧地利人雖然同說德語,在地圖上看也是緊密相連,但其實他們之間卻有著一個重要的地理隔離,即阿爾卑斯山。而在歷史上,和其它許多國家的邊界一樣,阿爾卑斯山就成為了奧地利地區的德語人群和其它地區的德語人群之間的一個天然邊界。

    奧地利和德國多數地區以阿爾卑斯山(地圖中下方)為界

    當然德國和奧地利之間還是有一段邊界並沒有被阿爾卑斯山所阻隔,但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卻有著更加難以逾越的人為阻隔,即宗教信仰的不同。

    奧地利和德國的宗教差別

    咱們華人在看世界其它地區歷史的時候,很容易忽視的一個因素就是宗教因素。因為中國歷史在世界上是個特例,即中國的主流政治在商代以後就沒有再出現過政教合一的神權統治,所以宗教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發揮過特別大的作用,除了一些極其特殊的時期,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基本沒有產生過什麼特別大的影響。

    但在歐洲,教會的統治持續了差不多1000年,所以古代歐洲許多政治事件的演變裡宗教都發揮了核心作用。在歐洲,很多時候宗教信仰的區別是高於民族歸屬的。比如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民族,到現在可以說唯一的區別就是宗教信仰。再比如很多朋友也有耳聞的北愛爾蘭問題,其實歸根結底不是民族問題,而是宗教問題。

    而在德華人和奧地利人的區別方面,宗教也是一個核心問題。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在中世紀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族群,都說德語,因此在當時其實只是不同貴族領地的區別。但這種一致性在公元16世紀卻發生了變化。公元1517年,德意志地區一名叫馬丁路德的基督教神甫在薩克森選帝侯弗雷德里希的支援下,開始倡導宗教改革運動。這其實也就是德意志地區的本地貴族希望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的輿論戰。

    (三十年戰爭爆發前夕的宗教對峙,橙色調是新教區域,藍色調是天主教區域)

    因為擺脫羅馬教廷在當時符合大多數德意志地區貴族的利益,因此宗教改革運動很快在德意志地區擴充套件開來。到17世紀初,多數德意志地區的公國都已經透過宗教改革和羅馬教廷決裂,成為了新教國家。但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卻仍然保持了天主教信仰,而這在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四處擴散時的歐洲,已經足以讓雙方勢同水火了。

    三十年戰爭戰役場景

    果然在17世紀初,德意志地區各公國聯合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北歐新教國家和以仍然信仰天主教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代表的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了異常激烈的三十年宗教戰爭。而這場戰爭顧名思義,確確實實打了整整三十年,而且異常慘烈,總共造成了800萬人死亡。而三十年戰爭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徹底決裂,雙方以宗教信仰劃界,完全成為了彼此敵視的兩個陣營。後來雖然信仰天主教的巴伐利亞地區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但卻正好又成為了德華人主體和奧地利人之間的隔離帶,使德華人的主體始終將奧地利人視為異類,反過來也是一樣。

    反映三十年戰爭之慘烈的圖片,深棕色區域人口減少三分之二以上,淺棕色區域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當然這裡也要說明一點,這種宗教信仰的差異在現代反而小了一些。因為在二戰之後,也許是因為德華人在內心深處對主要信仰新教的美國的牴觸情緒,德國的新教信仰明顯衰落,目前反而人數又比天主教要少了。

    所以經過這些變故之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和當時同樣信仰天主教的匈牙利人以及一些斯拉夫民族聯合,組成了奧地利帝國,後來又改組成奧匈帝國。因為奧地利本身人口較少,所以奧匈帝國始終是以天主教和多民族為特色的國家。而德意志地區的公國後來則由普魯士完成了統一,形成了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德國。因此雙方經歷了幾百年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都有很多差異,難以調和,所以始終無法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 6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險峻的國內外政治形勢。

    趁著北方普魯士和奧地利處於緊張對峙中,在法國的幫助下義大利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哈布斯堡家族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地利領土最終都喪失了。1866年時,普魯士甚至和義大利結成反奧同盟,同步對奧宣戰。義大利最終取得了威尼斯地區,而普魯士的勝利則將奧地利徹底踢出了德意志國家邦聯,奧地利撤銷了在德意志的一切利益。

    同時1854年之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由於奧地利實際上站在英法那邊保持所謂中立,所以俄奧關係破裂了。但奧地利還需要處理1848年在俄國支援下鎮壓的匈牙利革命的爛攤子。民族革命的意識覺醒使得帝國的統治癒發睏難,奧地利被迫成立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主導的二元帝國。 當時日耳曼人占人口的23%,匈牙利人佔21%。還要保證匈牙利人的獨立特權,在布達佩斯設立有立法權的議會。後來事實證明,奧匈帝國為了安撫這些地區利益者和民族主義者,只能用高福利政策和低稅優惠來維持。

    第二個原因就是歷史上政治聯絡的親密關係了。1522年,神羅皇帝和奧地利大公斐迪南的妹妹嫁給了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這為日後王位的兼併埋下了伏筆。1526年由於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在對蘇萊曼一世的反擊中戰死,奧地利大公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匈牙利和波米希亞的王位。從1526年到1918年的將近400年間,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王位是捆綁在一起的。而諸如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以及普魯士這樣的邦,他們的名字是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韋爾夫家族,韋廷家族,霍恩佐倫家族這樣的名字聯絡在一起的,他們之間的政治聯絡力肯定更會受到現實局勢的操控。(不同的德意志諸侯家族紋章)

    第三個原因就是哈布斯堡家族試圖重現帝國榮光的失敗。

    第一次就是1618年開始的30年戰爭了。德意志新教諸侯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且在宗教意識形態上與天主教傳統的奧地利愈發分離了開來。

    第二次嘗試甚至都沒能表現出來。施瓦岑貝格在1852年的突然去世讓這一切成了泡影。普魯士想要建立一個把奧地利剔除在外的德意志聯盟,而奧地利甚至想要建立一個超越民族界限的中歐大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一樣龐大。將普魯士先削弱然後摧毀。而事實上,普魯士統一德國都是驚心動魄,依賴俾斯麥的高超外交狡猾完成的。像奧地利這種設想,勢必會招致整個歐洲列強的干預。在民族國家建設的浪潮中,他只能苟延殘喘了。

  • 7 # 昭楊

    這個問題本身就預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同文同種的人群傾向於共同組建一個國家。但是這個原則其實很新,是19世紀民族主義思潮萌發的結果,並且帶來了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

    然而,在大多數歷史時段和,同文同種或者其背後體現的民族主義原則,根本就不是歐洲國家組織的主要標準。王朝傳承和王室婚姻,宗教信仰,經濟結構、地理條件以及政治組織形式都是國家組織更重要的條件。

    其實,19世紀的歐洲,嚴格意義上的同文同種的國家很少,英法被認為是民族國家的典範,但是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既不同文,也不同種。法國的阿爾薩斯人和布列塔尼人也沒太多共同點。

    比利時和瑞士更是既不同文也不同種國家的典型,前者在19世紀獨立建國,後者在19世紀更加鞏固,這是對同文同種原則最好的諷刺。

    具體到奧匈帝國的建立,實質上兩國的聯合還是由王朝原則和歷史共同經歷決定的。要知道,中世紀的時候,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匈牙利王室就互相通婚。但是,匈牙利國王路易在1526年的摩哈奇戰役中大敗於土耳其,在逃亡中死亡。王位被他的親戚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一世獲得,接著斐迪南一世又在1556年從他兄長查理五世手中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主要領地就是奧地利附近。從此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命運就因為王室聯姻和傳承而緊密聯絡在一起了

    當時,匈牙利大部領土都被土耳其佔領,因此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成為召集匈牙利人反擊土耳其乃至收復失地的中心。在整個近代時期,奧地利和匈牙利都因為共同的外患(法國,土耳其和普魯士)而結成緊密的聯盟。匈牙利為奧地利提供了一流的騎兵。

    到了1866年成立奧匈帝國的時候,嚴格意義上只是奧地利帝國內部權力關係的調整而已。整體上修復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失敗後被打壓的現狀,匈牙利的地位上升,和奧地利的地位更加平等了。

    奧地利和德意志帝國的主導普魯士從1744年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起,就和普魯士發生數次戰爭,失去了西里西亞,荷爾斯泰因。後來更是在俾斯麥的設計下被排除出了德意志。

    一個是幾百年的盟友和戰友,一個是百年的競爭對手(即使談不上仇敵),奧地利選擇哪個還不清楚嗎?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奧地利全稱奧地利共和國,是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國土面積83878平方公里,人口在875萬左右。奧地利和鄰國德國一樣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民族、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事實上在歷史上奧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紀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在當時的德意志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而奧地利只是其中之一。

    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歷史記錄是在公元996年,是當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巴本堡王朝統治下的邊疆領地。1156年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邊疆領地的基礎上建立了奧地利公國。1192年統治奧地利公國的巴本堡王朝又獲得了施蒂利亞公國。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死後巴本堡王朝絕嗣,奧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亞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之手,但奧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邊疆領之戰中敗於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手下,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就此成為奧地利的新統治者,從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止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不僅成為了奧地利的統治者,後來還被選舉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一頭銜更多隻具有象徵性意義,因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各諸侯國處於實際上的獨立狀態,哈布斯堡家族能實際控制還是自己賴以起家的奧地利。在此後的二百年間奧地利逐步吞併了斯提里亞、蒂羅爾等地,使國土面積增加了三倍,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首屈一指的大邦國。1806年稱雄Continental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勒令奧地利君主弗朗茨二世於8月6日放棄其兼任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德意志歷史上的第一帝國就此滅亡,從此德意志諸邦連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成為徹底獨立的主體。

    在放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後哈布斯堡家族開始專心經營自家的奧地利帝國——和歷史上其他帝國所不同的是奧地利帝國並不是一個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打出來的帝國,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讓別人去打仗;快樂的奧地利人喜歡結婚”。奧地利透過政治聯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囊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北義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在內的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20萬的龐大帝國。

    時光流轉到19世紀後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雄爭霸的格局:奧地利的優勢在於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然而奧地利國內民族成分極其複雜並缺乏足夠的凝聚力維繫,內耗極其嚴重。普魯士則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成為德意志諸邦中工業生產能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與此同時夾在二者之間的諸多德意志小邦則試圖締造一個政治經濟體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聯。

    1864年普魯士拉攏奧地利以收復德意志失地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名對丹麥作戰,以此爭取德意志諸國的好感,獲得師出有名的大義名分。接著又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兩地的分割問題上刻意製造同奧地利的矛盾,與此同時穩住西部的法國,拉攏德意志諸小邦以及渴望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失地的義大利撒丁王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計程車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後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Continental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儘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1871年又取得普法戰爭勝利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將奧地利排擠在外的德意志國家。

    在奧地利帝國的擴張過程中其國內出現了比較尖銳的民族問題:奧地利本來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個分支,然而透過政治聯姻將中歐大量斯拉夫人國家合併到奧地利皇室的統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國發起的義大利統一戰爭中奧地利被從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逐出。七年後奧地利又被普魯士打敗,從而被迫放棄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在被排擠出德意志邦聯後奧地利轉而同境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大臣妥協——奧匈帝國這一二元制帝國由此誕生:奧地利皇帝和總理兼任奧匈帝國皇帝和總理,在軍事、財政、外交三大權力的執行上由位於維也納的帝國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構成帝國的兩大主體奧地利和匈牙利則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匈牙利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政府和議會,然而儘管匈牙利這個帝國境內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國境內還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但卻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

    19世紀晚期在奧匈帝國南部的巴爾幹半島上希臘、阿爾巴尼亞、黑山、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紛紛擺脫原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而獨立。對這一幕奧匈帝國其實是不願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爾維亞更是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塞爾維亞一直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而這實際上是在鼓勵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爭取獨立地位。本來已被國內民族問題搞得焦頭爛額而無意繼續擴張的奧匈帝國為了在本國境內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區和塞爾維亞之間構建緩衝區而佔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塞爾維亞將此舉視為對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為,就這樣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終於在1914年6月28日這種矛盾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以一聲槍響爆發出來——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波在這裡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由此引發了奧匈帝國於當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皇俄國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一邊對奧匈帝國宣戰,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則作為奧匈帝國的盟友對俄宣戰,同沙俄訂有協約的法國也隨即對德宣戰,此後比利時、英國、希臘、黑山等國相繼捲入戰爭,戰火甚至從歐洲蔓延開來:美國、日本、中國、泰國等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後來人們管這場戰爭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持續了四年,最終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戰敗告終。1918年10月4日奧匈帝國議會的議員宣佈所有帝國的民族都享有自決權。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在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後同塞爾維亞合併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並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1月2日匈牙利也宣佈脫離二元制帝國;而作為帝國核心區域的奧地利事實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可想而知這樣的行為對帝國境內的非德意志民族的離心傾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除了上述獨立建國的地區之外,原屬奧匈帝國的蒂羅爾州併入義大利,伏伊伏丁那併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特蘭西瓦尼亞併入羅馬尼亞,加利西亞併入波蘭。

  • 9 # Mer86

    德國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普法戰爭之前並沒有德國,只有德意志這個地理概念。奧地利之所以沒有加入德國,是因為奧地利與當時德意志地區的諸侯國,尤其是普魯士,在建國理念上有很大的矛盾很大。最後普魯士打敗了奧地利,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於是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德國宣佈成立,而奧地利只得退而求其次,選擇與匈牙利成立二元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拿破崙打遍了歐洲無敵手,原本在德意志稱王稱霸的奧地利也被拿破崙打服。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德意志地區原本臣屬於奧地利的十六個成員邦一起簽訂了新的《萊茵邦聯條約》,脫離了奧地利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成為了法國的附庸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其結果就是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宣佈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了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

    拿破崙帝國覆滅後,奧地利原本想恢復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但是當時德意志北部的普魯士崛起,與奧地利展開了對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之爭。

    不過奧地利畢竟是老大,因此在戰後分配領土的時候,奧地利強硬把普魯士侵略波蘭得來的領土送給了沙俄,作為補償,又把德意志地區的幾塊領土劃給了普魯士。奧地利當時想的是削弱普魯士的力量,結果沒想到陰差陽錯,反倒幫助普魯士成為了一個德意志人佔比很高的國家。為後來普魯士成為德意志領袖,奧地利被德意志人拋棄,埋下了一個禍根。

    備註:德意志西部有一個漢諾威王國,是英國國王的領土。奧地利用德意志西部領土補償普魯士,是想借用英國在西德意志的影響力制衡普魯士。結果沒想到英國確立了光榮孤立的政策,放棄了漢諾威王國。普魯士不僅沒有受到英國的制衡,反而在英國退出德意志後,吞併了漢諾威王國,成為了整個北德意志的老大。

    又過了十幾年,普魯士養精蓄銳後,在影響力方面已經與奧地利相差無幾。兩個國家一北一南,分別在北德意志和南德意志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需要注意的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歐洲各民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超過了民族認同感。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當時說德語的日耳曼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卻並不認為自己是德意志人。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日耳曼人,雖然這些人在血緣文化方面與普魯士和奧地利接近,平時說的也是高地德語,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法華人,與德意志沒有關係。同理,散居在其他國家的日耳曼人也一樣。瑞士德語區的人民認為自己是瑞士人,荷蘭人德語區人民認為自己是荷蘭人,比利時的弗蘭德斯人認為自己是比利時人或者弗蘭德斯人。

    看到那麼多的同族同胞被鄰國歸化,認同自己是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就著急了。於是一場關於建立德國的計劃被拿上了檯面。時間到了1848年,德意志宣佈召開制憲會議,全德代表齊聚法蘭克福共商大計。討論德國建國的問題。在這個會議上,代表們主要討論兩個問題。

    第一、德國的範圍怎麼界定?

    第二、由誰來領導新的德國?

    那麼德國應該怎麼界定呢?按照與會代表達成的共識:語言是一個國家形成的前提。那些不講德語,不屬於日耳曼人的地區,就不要劃入德國了。於是在會議上,關於統一後的德國領土問題,代表們又就產生了三派不同的意見:

    德意志聯邦主張“大德意志方案”,也就是包括了原萊茵聯邦、奧地利的德語區、普魯士的德語區。

    奧地利王國主張“大奧地利方案”;也就是包括了原萊茵聯邦、整個奧地利帝國、整個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主張“小德意志方案”,也就是包括了原萊茵聯邦、普魯士和普屬波蘭、不包括奧地利。

    如果按照德意志聯邦代表的方案,奧地利帝國的利益損失最大,要放棄起碼百分之七十的領土。普魯士也有損失,不過沒有奧地利大;如果按照奧地利代表的方案,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沒有損失,但是德國的民族就不是純粹的日耳曼人了;如果按照普魯士代表的方案,普魯士沒有任何損失,奧地利則被直接踢出局。

    本來在會議上,普魯士代表的方案是不受歡迎的,因為沒有奧地利那還算什麼德國?但是奧地利皇帝佛朗茨約瑟夫一世牛逼轟轟宣佈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非德語區領土。而大多數的代表都反對囊括過多外族人進入未來的德國,這樣一來,聯邦代表就跟奧地利之間起了矛盾。

    但是聯邦小國又打不贏奧地利,於是德意志聯邦就把希望放在了普魯士身上,因為只有普魯士才有勢實力跟奧地利掰腕子。支援普魯士的方案,雖然未來的德國也會有波蘭人加入,但是外族人的比例會小很多。於是普魯士提出的小德意志方案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建國方案。

    看到大多數人都支援自己,普魯士國王的內心是欣喜的。但是當時普魯士還不是奧地利帝國的對手,於是普魯士國王沒有表態,只是說德國建國的事情再緩一緩。一直到三十年後,普魯士打贏了普奧戰爭,奧地利才正式被踢出了德意志。而普魯士則成為德意志的領導。這樣一來,第二個問題順理成章的也解決了。德意志由普魯士王國所領導,奧地利失去了德意志的領導權。

    因此,奧地利雖然與德意志同種同宗,南德意志與奧地利人也認同自己是德意志人,但是奧地利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也不願意加入一個由普魯士主導的德國。所以奧地利不被北德意志人的認同,後來又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敗北,失去了南德的領導權,最終無奈的被踢出了德國。

    至於奧匈帝國的建立,這是因為奧地利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之前奧地利強盛,凌駕於普魯士之上,是一個能左右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中歐霸主。但是自從拿破崙崛起之後,奧地利的國力被大幅削弱:

    1806年,奧地利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從此之後,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統治名不正,言不順,只能靠強權欺負人。

    1848年,匈牙利革命,奧地利搞不定,居然向沙俄求援,於是在沙俄的出兵干涉下,奧地利國內的叛亂被平定,但是威嚴掃地。

    1859年,奧薩戰爭,義大利和法國聯軍擊敗了奧地利,導致奧地利喪失了它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地利歷史領土,勢力大大受挫。

    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再次大敗,被迫退出了德意志邦聯。不僅失去了南德,同時還失去了延續了幾百年的中歐霸主地位。

    這四場大敗仗讓奧地利的威嚴掃地,拱手把中歐霸主的位置讓給了普魯士。此結果令奧地利帝國境內的匈牙利貴族對維也納政府的統治非常不滿。因為匈牙利的馬扎爾人是奧地利帝國第二大民族,貢獻了帝國面積的一半領土,他們對奧地利的貢獻非常大。但是奧地利多次對外戰爭慘敗,不能帶領他們獲得利益,這就讓匈牙利人對奧地利的領導能力提出了質疑。同時匈牙利人在奧地利帝國中還是二等公民,貢獻那麼大,地位卻出奇的地。貢獻與所得不成正比,不鬧獨立才是怪事。

    方案一:建立二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方案。

    方案二:建立三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的方案。

    方案三:建立三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所有斯拉夫人的方案。(這是費迪南大公設想的方案)

    方案四:建立五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羅埃西亞人。

    方案五:建立五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奧地利境內的捷克人和波蘭人+匈牙利境內的克羅埃西亞人與羅馬尼亞人。

    方案六:建立七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克羅埃西亞人+波蘭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

    方案七:建立七元帝國,即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烏克蘭人等其餘所有民族。

    這七條方案,除了第一條以外,全部被奧地利皇室和匈牙利貴族的否定。因為奧地利的德意志人擔心給予太多民族的自治權會導致他們最終獨立成新的國家,而匈牙利貴族也擔憂其他民族崛起,會把自己和奧地利德意志人的既得利益瓜分掉,所以除了第一種方案外,其餘的六個方案都遲遲無法生效,以至於最終被宣佈廢除。

    最終第一條方案被透過,匈牙利人被抬到了與德意志人同等地位,也就是一等公民。奧地利和匈牙利都建立帝國,兩個帝國平等地位,然後宣佈合併,組成了奧匈帝國這個二元制的帝國。至於奧匈帝國其他的少數民族嘛,就只能繼續當二等公民了。

    不過,也恰恰是因為匈牙利人與奧地利人沆瀣一氣,導致一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與德國和奧地利都被協約國視為戰敗國。

    (深色為匈牙利割讓領土,中間的淺色為僅存的領土)

    根據1920年簽訂的《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被迫割讓了72%的領土,人口由二千零八十萬大幅減到了幾百萬。

    當時最開心的應該是捷克,因為按照第二套建國方案,他們本來也可以被抬到與奧地利和匈牙利同等的地位,並且捷克的斯柯達兵工廠還是奧匈帝國最大的武器生產基地。他們生產的武器在一戰中沒少禍害協約國的軍隊。所幸最後法案沒有被透過,捷克在戰後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被協約國扶持建國的。並且還從匈牙利那裡割走了一大塊土地,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到了二戰前夕,由於一戰後的不公待遇,掀起了德華人和奧地利人的民族矛盾以及報仇的心理。德國和奧地利合併,建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國。匈牙利人也毫不猶豫的加入了軸心國,沒少為納粹出人出力。戰後再次以戰敗國的身份被劃為蘇聯勢力範圍內,慘遭四十四年蹂躪。

    最後再說說搞笑的德國和奧地利。當年普魯士把奧地利踢出了德意志,於是奧地利人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把德國成功的拖下了水。一戰之後德國割地賠款,普魯士的固有領土割了一半給新成立的波蘭。到了二戰前夕,奧地利出身的希特勒成功混到了德國總理的位置,再次帶著德華人大出血。

    二戰結束後,奧地利被劃給了西方陣營,美滋滋的渡過了冷戰;德國則再次割地,把當年普魯士的領土基本都割給了波蘭,普魯士的發源地柯尼斯堡也被割給了俄羅斯。剩下殘留的一點普魯士領土則劃到了東德,又被蘇聯蹂躪了四十五年。

    當年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把奧地利趕出了德國。後來奧地利人用了八十八年,不僅把普魯士也踢出了德國,而且還連根都給拔了。現在奧地利這個國家還存在,普魯士則連影子都沒有了。

  • 10 # 歷史領域愛好者

    奧地利不是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前身要從奧地利帝國開始說起,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散,奧皇弗朗茨一世,為了能夠與當時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法理上抗衡。將自己的頭銜奧地利大公,破格升職為奧地利皇帝。19世紀的法理已經崩壞,所以對於奧皇自娛自樂的行為,眾多的德意志諸侯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

    奧地利帝國在1812年建立,梅特涅的正統原則體系支援的這個龐大帝國與當時歐洲大陸的局勢。隨著民族主義的崛起,梅特涅體系在民族主義的浪潮中變得搖搖欲墜。當然梅特涅體系的崩潰,與當時哈布斯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1848年歐洲再次迎來了一場大革命,法蘭西工人衝進波旁宮宣佈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的統治也在搖搖欲墜。匈牙利地區,貴族、市民與哈布斯堡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4月革命,如同一劑強心劑,將整個匈牙利民族主義軀體喚醒。貴族與市民聯合起來反抗哈布斯堡的統治,不過幸運的是,哈布斯堡的威望依舊深入人心,匈牙利的革命很快就遭到了鎮壓。

    《三月法令》卻深入了每個匈牙利市民的心中。1859年的義大利戰爭中,奧皇弗蘭茨一世失去了這場戰爭的勝利,高壓統治下的匈牙利隨著奧地利帝國在義大利戰場的失敗獲得了一絲喘息之機。因為奧皇弗蘭茨一世,不得不尋求與他治下人民的和解。

    1860年的《12月文告》與1861年的《2月特許令》,奧皇弗蘭茨一世意圖將奧地利帝國中央集權制轉化為聯邦制度。此時的匈牙利貴族也沒有1848年,那麼具有革命性。他們發現如果離開了奧地利帝國匈牙利作為獨立的個體根本無法在歐洲大陸存活。貴族也積極支援奧匈妥協,具體就是哈布斯堡與匈牙利妥協。奧皇弗蘭茨一世,也逐漸傾向於匈牙利妥協。

    1866年,普奧戰爭的爆發馬扎爾人一改對抗的態度轉而尋求合作,而作為主戰場的波西米亞人卻沒有做出與馬扎爾人相同的貢獻。雖然當時的波西米亞人也是作為帝國的一元,但是皇帝的天平已經向匈牙利傾斜。當普魯士軍隊逼近維也納的時候,波希米亞黨和索菲大公妃主張去巴德伊舍爾避難,而皇后卻主張去布達佩斯,最終皇后戰勝了婆婆,宮廷退往布達佩斯。馬扎爾黨勝利了。

    1867年2月,奧地利國會批准了與匈牙利妥協,5月布達佩斯議會批准了奧匈妥協, 6月弗蘭茨一世向憲法宣誓後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但是此時波西米亞也就是捷克依舊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皇帝也有意願去布拉格進行加冕,不過貪婪的波西米亞要價太高,波西米亞要求保留選舉一個非哈布斯堡王朝國王的權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奧波妥協也就這樣擱淺了。

    波希米亞議會則直接在1871年10月10日通過了《基本條款》要求對“在帝國議會擁有代表的王國和邦”採取徹底的聯邦化改革,為整個波希米亞爭取匈牙利式的地位。二元帝國的奧地利部分地位搖搖欲墜。這讓本來尋求合作的波西米亞合作的奧地利首相,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轉而尋求與匈牙利合作。

    帝國的整體聯邦化程序在1871年宣告結束,匈牙利支援皇帝的態度獲得帝國整體事務上的一票否決權。至此奧地利帝國徹底變為奧匈帝國。

    不過匈牙利成功變成帝國一元,要歸功於茜茜公主與安德拉希伯爵。不過帝國二元化的體系,也為帝國民族矛衝突進一步升級埋下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讓盆栽茉莉花多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