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燕雲
-
2 # 炒米視角
北宋第一武將世家,若從小說演義論,當屬楊家將;但從史實角度論,當屬折家將。
原因是從北宋初開始,楊家實際上從楊繼業這代開始,武將傳承三代,滿門忠烈,被稱為武將世家,毫無異議。
然而折家實際上更是了得,折家從後晉折從阮這代開始,武將傳承八代,而且宋朝建國之後,折家實際上駐守雲中(大同),本身就有著非常高的獨立性,因為宋朝開國前,人家就是節度使。
“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宋史·折德扆傳》楊家是跟著別人(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投靠宋朝的,折家可是帶著地盤和軍隊投靠宋朝的。所以性質和地位完全不一樣,但是折家和楊家本身就有著姻親關係。
最典型的認為就是楊繼業的老婆佘太君(原型折賽花)就是折從阮的孫女、折德扆的女兒。
但是折家實際上無論從開始到後來傳承得都比楊家久遠,為什麼卻如此“默默無聞”呢?
但是折家將很顯然不是這個折象的後人。因為折家控制的河東路府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普遍認為折姓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姓氏。比如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等等。而且當時宋人就有一個明確的觀點,認為折家就是党項人。
折氏雖源出党項族,但經過和漢人通婚,逐漸混血漢化。——《宋事實類苑》而兩宋倍受異族欺辱,特別是《楊家將》在南宋剛成型的時候,以及到了明朝“恢復中華”的主旋律。導致了折家雖然是武將世家,為北宋做出過很多貢獻,但是因為他本身有異族血統,所以楊家,以及後來的岳家,都比折家更適合宣傳。
其次,楊家將的悲劇色彩比折家更濃,更符合藝術創作要求。
楊家第一代楊繼業因為孤軍無援,力戰不敵,被遼國擒後絕食三日而死。這就可以被文學創作演繹出頭撞李陵碑而亡,這種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貞不渝就可以被刻畫得淋漓精緻。
楊家第二代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餘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認為他是天上北斗七星中的六郎星,因此稱呼他為楊六郎。這樣就可以順勢加入很多七郎八虎的情節,再加上後來的寡婦出征的故事,增添了悲壯的色彩。
楊家第三代實際上是楊文廣,得范仲淹賞識,南征廣西,北拒西夏。然而後來北宋愈發積弱,楊家的命運和北宋的命運相似,最終成為絕唱。
而反觀折家,自折從阮受到宋太祖趙匡胤“許以世襲”的特權以後,折家父子兄弟相繼世襲府州,為宋朝鎮守西北邊陲,享受的是國公待遇。
繁衍八代,皆是能征慣戰之輩,第二代折德扆、折德願;第三代折御勳、折御卿;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第五代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第六代折克行這些都是駐守西北,後兩代皆是抵禦西夏的名將。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其中後人因為發掘了折可存的墓,還破解了宋江的結局。因為他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到了第八代折彥質大戰金軍,後隨趙構南渡,也官至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再次,楊家將的家世並不顯赫,史書裡實際記載內容並不多,因此才更有創作的空間。
因為小說通常避諱史書詳盡記載之內容,避免創作空間受限,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這一點實際上在《水滸傳》裡也有反映。比如描繪朝廷內的奸臣,以高俅為代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高俅比起其他童貫、蔡京等人,地位偏低,史書記錄並不翔實,都沒單獨立傳。
楊家在正史上可查的三代,沒有一個和朝廷內權貴有姻親關係的,更不要說帝胄了。身份最顯貴的可能也就是佘太君了。
因此在《楊家將》裡,才可以將楊延昭的妻子美化為柴郡主這麼大的空間。柴郡主也就是後周世宗柴榮之女,宋太祖趙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在小說演義以及話本雜劇的充分渲染和不斷深化傳承改編之下,“楊家將”的人物形象越來越豐滿,內容也越來越充實。
而“折家將”則靜靜地躺在史書裡。直到某一天考古挖出了折家某個名將的墓,看到墓誌銘顛覆了一些我們已經成為習慣的定勢思維之後,才發現原來還有北宋還有一個武將世家叫“折家將”。
-
3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歷史的長河中當然是折家將才是北宋第一世家,但是為什麼楊家將比折家更為出門,那是因為各種小說演義導致的,例如楊家將,楊延昭,楊排風,佘老太君等,這些都是楊家中耳熟能詳的人物,相反折家中卻沒有什麼出名的人物,但是這也是各種小說演義所帶來的效果。
《宋史》中,折氏家族世襲府州刺史200餘年,一代又一代折家男子,幾乎參加了抗擊契丹、消滅北漢、抵禦西夏的所有軍事行動,而在一場又一場的戰役中,他們大多充當先鋒與統帥,尤其是西夏崛起後,折氏家族更是陷入了與西夏漫長的苦戰之中,前仆後繼,血灑疆場,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折家名將。
當然佘老太君也是折家出來的閨女。是的,“折”字作姓時,念“shé”。“折”“佘”常混用,例如折御卿就號稱“佘王”,契丹兵將望見即抱頭鼠竄。
由此可見,連折家的閨女都如此的明事理,知戰事。由此可見折家是不愧於北宋第一武將世家的,當然北宋的武將世家還有很多,例如種家,曹家等
-
4 # 藺MG
大家一說到北宋的武將世家,肯定第一個想到的是楊家將,因為無論是評書,戲曲,還是演義,關於楊家將的故事最深入人心,對比起來折家將就有點小眾了。
可是哪,說到真實的歷史,就有點反轉了。
咱們說的是武將世家,世家,肯定是要傳承久遠。
先看下楊家將。
有關楊家將,史籍上的相關記載,涉及到了三代人,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就虛妄居多。
這三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
楊業(?-986)
楊業,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 ,出生於幷州太原,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的兒子。
楊業年輕的時候就有著任俠意氣,精通騎射,為人忠烈武勇,還頗有智謀。對於打獵他,尤為熱衷,自認為,如果帶兵打仗,就像是打獵那般輕鬆自如。
北漢建立以後,楊業追隨劉崇四處作戰,被任職為保衛指揮使。他在戰場上以驍勇善戰聞名天下,因屢立戰功,後升遷為建雄軍節度使。因為實在是太猛,當時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做“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討北漢,眼看著北漢保不住了,楊無敵沒了轍,就勸說當時的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北漢被宋吞併後,宋太宗特意召見了楊業,還封了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後,又升了楊業為鄭州刺史。
有鑑於楊業在邊境上的表現,宋太宗後改任了他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發威的時候到來。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景宗率領大軍攻打雁門,楊業率領數千騎兵與另外一位將領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其實口碑不錯)聯合,將遼軍打得都找不到北,從此揚名契丹,威震華夏。
之後,楊業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繼續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當時契丹人對他尤為害怕,見到楊業旗號,就溜得無影無蹤。宋太宗對他也頗為信任,即使有人誹謗彈劾,都一概置之不理。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北伐遼國,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職西路軍主將,而楊業被安排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王侁與劉文裕實在是利令智昏的代表,兩人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而不聽從楊業的勸告,以致使宋軍最後為遼軍所敗,潘美又不能很好地制止部署,最後楊業成了孤軍奮戰。
激戰過程中,楊業身邊的兵士幾乎都拼光了,二子楊延玉戰死,他也被遼軍擒獲。為報效宋太宗的知遇之恩,楊業被俘虜後絕食三天而死, 遼人敬佩他的忠烈,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來祭奠他。
之後,宋朝廷追贈了楊業為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授封楊業的長子楊延朗為崇儀副使,其他兒子楊延浦、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楊延昭(958年-1014年)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因避諱,後改為楊延昭,楊業長子。
楊延昭,從小的時候不喜歡說話,比較孤僻,最愛的是做排兵佈陣的遊戲。楊業認為,這個兒子是最像自己的,每次出戰,總是要把楊延昭帶在身邊,因而楊延昭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歷練。
太平興國時期,楊延昭被補選為供奉官,在楊業率領軍隊攻打應、朔二州時,出任為先鋒。朔州之戰,楊延昭手臂被亂箭射穿,依然奮戰,直至攻下朔州。
楊業死後,楊延昭以崇儀副使職外任景州知州,後又被任命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州緣邊都巡檢使等職。
楊延昭大多在邊境抵禦遼軍,戰功赫赫,多次將遼軍擊退,被宋真宗誇讚大有楊業之風,他曾經駐守的遂城,更有“鐵遂城”之稱。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楊延昭共有三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楊文廣(999-1074)
楊文廣,字仲容,楊延昭的三子,並非演義中所說楊宗保與穆桂英的兒子。
楊文廣以父蔭為官,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因隨軍鎮壓陝西南部張海饑民起義,被升任殿直。第二年,范仲淹任陝西、河東路宣撫使,楊文廣被范仲淹招置麾下。
然而,不久之後,宋朝與西夏議和,楊文廣就麼沒有了表現機會。
宋仁宗趙禎皇祐四年(1052年),樞密副使狄青征討儂智高,楊文廣被調任為廣西鈐轄,後又升任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庫使。
宋英宗趙曙在位期間,楊文廣曾被提升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都總管等職。宋神宗時期,楊文廣在駐守篳篥城時,曾經打敗西夏軍,後被任命為涇州知州、鎮戎軍知軍、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等職。
熙寧七年(1074年),宋遼邊境產生爭議,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還沒有得到宋朝廷的回覆,就因病去世,享年為七十五歲。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然後再說折家將
折家軍的累累戰功
折氏家族的業績,首推對西夏的抗擊。終北宋一代,折氏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其戰績在北宋時西夏作戰敗多勝少的紀錄中,尤為矚目。茲舉其較為重大的幾次:
1、鹹平二年(999)年,西夏軍來攻府州,折惟昌與軍將會戰埋井峰,擊退了敵兵。景德元年(1004),惟昌再敗西夏軍於麟州北,殲敵千餘人,繳獲馬、牛、羊、駝四萬餘。
2、慶曆元年(1041),嵬名元昊親率大軍圍攻府州。折繼閔指揮士卒守城,堅持月餘。西夏人馬損失慘重,只得退兵。繼閔乘勢出擊,俘敵數千人。
3、元豐四年(1081),折克行以本州兵三千從徵西夏。退軍途中,西夏大將咩保吳良率萬餘騎兵來追。克行自請殿後,大破之,斬咩保吳良。後數次徵西夏,“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西夏人稱之為“折家父”,增加左廂兵,專門用來抵敵折氏。
4、紹聖三年(1096),西夏大軍來攻。折克行族侄可適領兵於尾丁皚襲擊敵軍,大破之。後設伏於西夏軍的歸路,又大破之,其國母翻山逃走,僅以身免。
5、元符元年(1098),折可適率兵奔襲,俘西夏兩大酋長鬼名阿埋與昧勒都通,乘勝攻取天都山,建安西城。宋哲宗因之特於文德殿接受百官祝賀,並以安西為西安州。這次戰役使戰局頓為改觀,西夏喪失銳氣,從此難以振作。
6、折氏數代與西夏作戰,前後達百餘年,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摺氏恨之入骨。紹興九年(1139),在襲取府州後,他們把多年的積怨傾瀉於折氏祖墳,戮其屍骨,夷其墳塋。
折氏對契丹(遼)及北漢也進行了長期的鬥爭。
石敬瑭代後唐自立,為酬謝契丹的援立之恩,除燕雲十六州外,把河西之地也奉送給契丹。“契丹欲盡徙河西之民以實遼東,人心大擾,’(《舊五代史·折從阮傳》)。折從阮高揭義旗,集眾據守,抵禦契丹的侵擾。後石重貴與契丹交惡,折從阮奉詔東渡黃河,連拔十餘碧,北取勝州,東入朔州,把契丹勢力逐出黃河以西。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遼(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兵分三路侵宋,其西路直攻府州。折御卿與遼軍戰於新澤碧,大破之,俘將校以下百餘人。至道元年(995),遼大將韓德威糾結黨項勒浪、鬼族十六部落,領遼軍兩萬來襲府州。折御卿斷其歸路,大破之於子河漢。勒浪、鬼族等部族乘亂反戈,遼軍全軍覆沒,其將號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的,被殺20餘人,韓德威隻身逃脫。
鹹平二年(999),遼蕭太后親率大軍20萬攻宋。折惟昌等引兵東渡,攻入五合川,破黃太尉勢,有力地牽制了遼軍。景德元年(1004),遼軍萬餘來攻奇嵐,惟昌率兵入朔州,攻克大狼水碧,殲敵數千人,解了奇嵐之圍。
劉崇始據太原稱帝,即因折沃歸附後周來攻府州,為折德康擊敗。此後北漢數次來攻,均兵敗而回。宋初,折氏配合宋軍,多次對北漢協同作戰。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征北漢。折御卿東渡黃河,牽制北漢軍於嵐州一帶。先破奇嵐軍,俘北漢軍使折令圖;又攻取嵐州,殺北漢憲州刺史霍詡,俘大將馬延忠等;乘勝沿汾河而下,攻陷隆州(今山西祁縣東南),與宋太宗會師於太原城下。
在抗擊西夏、契丹的同時,折氏以其特殊的“蕃官”身份招遠撫來,對西北諸族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宋淳化四年(993),李繼遷附遼叛宋,折御卿引兵征討,召回銀、夏諸州党項、羌族800。餘帳。子河漢一戰,折御卿名播遐邇,勒浪、鬼族等部族都請求內附。御卿領兵把他們迎入塞內,安置在府州以南。宋廷籍其丁壯,得精兵萬餘騎。景德元年(1004),折惟昌知府州,契丹言泥族拔黃碧300餘帳也來歸附。《折克行神道碑》碑陰,並列當時由折氏統轄的20多位大寨主的姓名,足以“見其控御邊睡,鈴轄蕃漢之遺制焉”(畢沉《關中金石記》卷六)。
折氏征戰傳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戰。他們世居邊地,洞悉蕃情,對於北宋西北防務也多有籌劃。韓絳經制西北邊事,曾採用折繼祖之弟繼世的建議,築城嘰以北臨橫山,直逼夏州。繼世還曾向韓琦進攻守之計10餘條,均為其稱服。孫覽築城蔑蘆,召折克行計議。克行為他籌劃,不僅城堡如期完成,還攻入津慶、龍橫川,殲敵3000餘人。後來河東路築八碧,以通哪延,折克行力主“以遠者為先”。經過爭論,最終還是採納了克行的主張。折可適既是一員勇將,又是一位良臣。崇寧年間,有人建議攻取靈武(今屬寧夏)。宋徽宗就此徵詢他的意見。他認為:“得之易,守之難,當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籬既固,然後可圖”(《宋史·折可適傳》),顯示了他從長計議的戰略家眼光。
在守邊禦敵的鬥爭中,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後繼,表現出捨身許國的感人精神。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擊西夏軍的戰鬥中為國捐軀,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徵,段于軍中。
至道元年(995)子河漢之戰後,韓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強支病體迎敵,敵兵聞之而不敢進。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對來人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宋史·折御卿傳》)說完淚如雨下。第二天病故於軍中,年僅38歲。他的次子惟昌後知州事。大中徉符七年(1014),河東路運糧赴麟州,他抱病領兵為援。僚佐勸他暫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於國事,分也”(《續資治通鑑》)大中祥符七年”)。頂著風沙行軍,卒於道中,也僅37歲。
-
5 # 香茗史館
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末和五代覆轍,雖然對武將限制極大,但上層武官卻都享有蔭補和優先遷轉子弟的特權,往往沖齡已獲軍銜,未經戰陣即為將,因而造就了一批將門世家。不過,世代為將是一回事,世代有名將出現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楊家將雖然因文學作品的原因為人所熟知,但要認真論起來,在北宋名將世家中甚至很難擠進前三,至少無法與折家將和曹家將相比。
北宋第一名將世家:折家將折氏出身党項族,五代時割據一方,宋初歸順宋朝,而從折從阮開始便受到宋太祖“許以世襲”,折家父子兄弟相繼世襲府州,為宋朝鎮守西北邊陲,並世出名將。
△折太君(佘太君)便是出自折家將
第一代:折從阮。本為鮮卑族拓跋氏後裔(另說党項人),以府州(今陝西府谷縣)為根據地,為中原政權鎮守西北,屢敗契丹。周世宗時,折從阮為汾寧節度使,其子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父子俱為邊關主將,一時傳為美談。
第二代:折德扆、折德願兄弟。折德扆是長子,少時從軍,以勇猛善戰知名。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鎮守府州抵禦契丹人,屢次破軍殺將,折德扆年輕時就已經擔任永安軍節度使,負責府州軍務。傳說折德扆有一女,嫁給了名將楊業,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御勳、折御卿兄弟。均為折德扆之子,折德扆死於任上後,折御勳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後改任泰寧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卒。折御卿協助其兄統領部眾,屢有戰功。淳化三年,以軍功升任府州觀察使。淳化五年,拜永安軍節度使,大敗契丹大將韓德威,斬首五千餘級,韓德威“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韓德威欲乘機報仇,率眾來襲。御卿抱病出戰,《宋史》記載:“其母密遣人召歸。御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訖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其忠肝義膽,令人慨嘆。
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根據《宋史》記載,折惟信作戰勇猛,折惟忠善治軍,折惟昌智勇雙全,射術精湛,屢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戰死沙場,折惟忠亦死於永安軍節度使任上。
第五代: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均為抗擊西夏名將。
第六代:折克行。他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折可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第八代: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兩宋之交,天下大亂,折彥質率軍十二萬大戰金軍,後隨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餘年。而折彥文則戰敗降金,金人仍命其鎮守府州,仍與西夏軍對峙。後為改善與西夏的關係,又將其調往青州任職。
從傳承時間和名將數量來說,折家將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北宋第一名將世家,其家族傳承歷史貫穿整個北宋,直到南宋初期仍有名將出現。
貫穿北宋歷史的名將世家:曹家將曹家將起於“北宋第一良將”曹彬,曹彬共有七子,分別為曹璨、曹珝、曹玹、曹瑋、曹玘、曹珣、曹琮,均有將帥才,其中尤以曹璨、曹瑋最知名。
△曹彬
第一代:曹彬,“北宋第一良將”,當之無愧的開國功臣。
第二代:曹璨、曹珝、曹玹、曹瑋、曹玘、曹珣、曹琮,其中曹彬第四子曹瑋乃是北宋第一流名將,其弱冠即隨父親從戎,任牙內都虞候(衛隊長)。西夏李繼遷叛亂,曹彬推薦曹瑋為將,是年曹瑋僅19歲。曹瑋最輝煌的一戰,是對吐蕃的“三都谷之戰”,在吐蕃軍隊正在指揮列陣之時,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騎兵奇襲敵軍,頓時將敵陣沖垮,吐蕃軍隊死傷1萬多人。
第三代:曹璨之子儀,曹瑋四子僖、倚、偀、倩,曹琮之子佺、修,曹玘之子佾及傅等人。曹儀遷軍職至步軍都虞候。景佑初,當其同宗女被冊為宋仁宗皇后時,曹儀“乃請解軍職,而易廉車之任”;曹僖武職至禮賓使,曾為儀州守將;曹偀官至供備庫副使,戰死於對夏戰爭中;曹修則歷洛苑副使兼閣門通事舍人等,曾任“廣南西路同體量安撫經制賊盜”,為南疆帶兵武將。另外,曹佾、傅昆仲乃宋仁宗曹皇后同胞兄弟。其中曹佾歷殿前都虞候、知澶州等,授節鉞;曹傅則官至榮州刺史。其餘同輩官高者為皇城使、防禦使,低者為大小使臣。
曹彬第四代及以後的子嗣中,任將職者仍綿延不絕。曹佾之子曹評在宋徽宗朝曾任馬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曹誘至安德軍節度使,曾以樞密副都承旨的身份權勾當馬步軍司公事。曹誘之孫曹湜尚公主,繼為武職。
曹璨、曹瑋、曹琮的後裔,也有統軍為將者,其中曹誦在宋哲宗、徽宗時,歷任馬、步軍司主官;曹琮之孫曹詩為駙馬,擔任武職。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到北宋滅亡之際,曹氏後人曹曚仍為禁軍大將,郭倪《侍衛馬軍司題名記》又作曹蒙。據宋人王明清雲:“曹武惠諸子,名連玉字。玉字生人字;慈聖光獻,昆季也。人字生言字,言字生日字,日字生水字,水字生絲字。”可見曹蒙當為曹曚之誤。如作曹曚,便意味曹彬一門為將五代,若作曹蒙,則說明曹氏六世將門。曹氏為將,一直延續到南宋高宗時,可說與北宋王朝相始終了。
楊家將名氣雖然很大,但實際為將者並不多楊家將由於各種文學作品的原因,應該算是兩宋最為出名的名將世家。不過,實際上楊家將只傳承了三代,傳承至第四代後便再也無史料記載了。
△楊業影視形象
楊家將源於宋初楊業,其妻便是出身折家將的折太君(也稱佘太君)。楊業在北漢建立後,便一直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後因屢立戰功升任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故又稱楊無敵。宋太宗滅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後在雍熙三年(986年)的北伐中,因監軍王侁威逼,無奈帶兵出征,最終力戰而死。
在文學作品中,楊業的七個兒子各個戰功卓著,甚至就連楊門女將都各個是巾幗英雄。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上,楊業雖然的確有七個兒子,不過除了次子楊延玉和楊業一起戰死之外,只有長子楊延昭子承父業,一直在北方邊關征戰,先後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官至防禦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算是壽終正寢。而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楊延浦和楊延訓官任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則官任殿直,全都沒有率兵征戰的記載。
而在第三代楊家將中,則以楊延昭的第三子楊文廣最為著名,《宋史·楊文廣傳》有載“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在擔任秦鳳路副都總管時,被陝西經略使韓琦派去離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大約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築篳篥城,由於西夏人經常會出兵破壞工程,於是採取聲東擊西策略,率部急奔篳篥,全面部署防務,楊文廣派兵遣將出擊追殺騷擾築城的西夏軍,宋軍殺獲甚眾。經此一役,党項人後來果然不敢再來搗亂。
此後,楊文廣歷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七里)知州、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縣)知軍、鄜州(今陝西富縣)權知州,以後又自西北邊防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又回到了當年他的祖父和父親效命的地方。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覆,楊文廣便病逝了。而據《保德州志》載,“楊文廣娶慕容氏,善戰。”這個善戰的慕容夫人,大約就是虛構人物穆桂英的原型了。
楊文廣之後,正史中便再也沒有關於楊家第四代的資料了,相較於傳承貫穿整個北宋的折家將和曹家將,楊家將無論是傳承時間,還是名將數量,顯然都無法相提並論。
除了折家將、曹家將、楊家將之外,北宋還有其他幾大名將世家,例如以文臣出身而成名將世家的“種家將”,第一代種世衡,第二代老經略相公種諤、種和,第三代小經略相公种師道;“李家將”,第一代李處耘,第二代李繼隆、李繼和,第三代李昭亮等;“姚家將”,第一代姚寶,第二代姚兕、姚麟,第三代姚雄、姚古,第四代姚平仲。
-
6 # 使用者6636742375321
從傳統來說楊家將因為演義和戲劇,名聲要比折家將大得多,但是歷史上折家的名將和功績並不比楊家將差。其實楊折兩家本來就是一家親。楊家歷史名人楊繼業楊業本名叫楊重貴(?—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華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中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眾我寡下應採取什麼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只是遷移民眾。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援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訊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訊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楊延昭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文廣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潘仁美歷史上並沒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但是作為北伐西路軍的統帥,潘美對於王侁提出的作戰方案不置可否(其實就是預設),最後導致楊業戰死沙場。楊家浴血奮戰,潘美應該負一定責任。其他人物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沙陀族),和楊家同為山西豪強,共同抗擊契丹,保一方安寧,後歸漢,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折家歷史名人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後唐莊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為牙將,後為府州刺史。後晉出帝(石敬瑭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餘,升為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代後晉為帝,於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後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為府州團練使。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雲中(今山西大同)人,靜難軍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次子,泰寧軍節度使折御勳之弟,北宋開國名將。折御卿出身雲中大族,事宋太祖,隨太祖徵河東,大破苛嵐軍,擒軍使,殺刺史,活捉大將,四次徙官為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度使,多次擊敗契丹軍。淳化五年(994)契丹1萬眾入寇,奉命禦敵,子河汊(內蒙古東勝縣南)一戰,殲敵5000多人,獲馬1000匹,宋太宗賜旗30竿,以壯軍威。契丹窺邊不止,折御卿整日練兵備戰,勞累成疾,契丹乘機再次入侵。折御卿帶病出戰,敵將望見即抱頭鼠竄。折御卿病重,折母派人接他回家養病,他說:"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畢聲淚俱下,次日死在軍營中,年僅38歲。皇帝哀悼痛惜,贈侍中。折賽花折克行北宋邊將。字遵道,折御卿重孫,大同人,曾供職軍府。西夏入侵環慶時,他從河東出師救援,搶佔葭蘆川(保德西南),斬敵400餘人,招降1000多戶,獲馬畜上萬匹。因功升為知府州。朝廷討伐西夏,折克行率部為先驅。西夏大酋咩保吳良率萬騎來戰,折克行待敵過山隘時突然襲擊,大破夏兵,殺咩保吳良。鎮守葭蘆川,築八寨,多謀善斷,能克敵制勝。守邊30年,愛護士兵,出奇制勝,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官至秦州觀察使。卒後贈武安軍節度使。折可適北宋邊將。折克行子,大同人,少年習武,非常勇敢,武衛上將軍郭逵看後,感嘆道:“真將種也!”薦試後補殿侍。後隨種諤出塞,遇敵將,獨自取其首級,奔馬而回,名聲大振。米脂之役殺敵甚多。戰鬥中因給養不濟,士兵因飢餓而逃,他隻身騎馬追趕,曉之以理,逃兵感激涕零,各自歸隊。西夏10萬人入侵,折可適佯裝敵首領視察,撥出守烽人後斬殺,使烽火不能傳遞,敵軍卷甲而逃。在尾丁塗大破敵軍,又伏擊西夏國母從山間小道逃路,敵人相互踐踏,跳崖死者不計其數。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兇暴狡猾的酋長,宋廷召折可適密圖之,正遇二酋以畜牧為名在邊境會晤,遂派兵偷襲,俘獲其族屬3000餘人,一舉攻下天都山。宋帝特在文德殿為他慶功,升為東山閣門使、洺州防禦使、涇原鈐轄、知州事,後徙官武安軍節度觀察留後、步軍都虞侯。郡望堂號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河南省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河南省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省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一說到宋朝,就不得不提耳熟能詳的楊家將了,在民間傳說中,他們是傳奇、是戰神,但在史籍之中,楊家將的故事就寥寥無幾了,而仔細研究史料後,我們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有一支折家將。那麼究竟誰才是北宋第一武將世家呢?
回覆列表
說到宋朝將門世家,受評書戲曲影響大家一般對“楊家將”、“呼家將”、“岳家將”這三家比較熟悉。但真實的歷史上,這三家名氣遠遠沒那麼大,也只有楊家是將門世家。
有宋一代真正能稱得上將門世家(軍事家族)的公認有四家:折(讀作“shé”)家將、種家將、姚家將、楊家將。
折家將是歷史上延續最長的將門之一,在宋朝將門世家裡可稱榜首,自北宋起共延續八代,近二百年,加上五代以前,則更為久遠。
折姓罕見,一說折姓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一說東漢有折象,因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但據《宋事實類苑》載,折氏雖源出党項族,但經過和漢人通婚,逐漸混血漢化。
也有認為折家將一族是鮮卑族拓跋氏之後裔。據記載折家是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將世家。後來有許多折姓改為“佘”姓。
楊家將裡的佘太君,原名折賽花,就是折氏家族人。
清史學家畢沅《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扆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Yī音衣)、弟折御勳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
折氏世居府州(今陝西府谷),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據《宋史·折德扆傳》載:“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
折氏從唐末到宋室南遷,前後二百六十多年,實際統治著府州地區。
折氏所居的河東路府州是民族雜居之地,其中以党項族居多。北宋在這種地區實行有別於內地州縣的治理政策,任用當地土豪或少數民族首領為知州或蕃官,因俗為治,加以羈縻,使其互相牽制。因而此類地方的軍政長官基本為世襲。
折從阮(891年—955年),初名折從遠,字可久。後漢時期,在府州設永安軍,以折從阮出任永安軍節度使。周世宗時,折從阮為汾寧節度使,鎮守北方邊塞的宣義、保義、靜難三鎮。其子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父子俱為邊關主將。折從阮後來受到宋太祖趙匡胤“許以世襲”的特權,從此折家父子兄弟相繼世襲府州,為宋朝鎮守西北邊陲,因鎮守邊關有功,加官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封鄭國公。一般將他看作折家將第一代。
折家將第二代是折德扆、折德願兄弟。折德扆是長子,少時從軍,以勇猛善戰知名。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鎮守府州抵禦契丹人,屢次破軍殺將,折德扆年輕時就已經擔任永安軍節度使,負責府州軍務。
折家將第三代最著名的是折德扆之子折御勳、折御卿兄弟。折德扆死於任上後,折御勳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後改任泰寧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卒。
折御卿(958年―995年)協助其兄統領部眾,屢有戰功。曾隨宋太祖徵河東,大破苛嵐軍,擒軍使,殺刺史,活捉大將,四次徙官為府州觀察使,多次擊敗契丹軍。宋太宗淳化三年,以軍功升任府州觀察使。淳化五年(994)拜永安軍節度使,時契丹一萬眾入寇,折御卿迎擊,子河汊一戰,大敗契丹大將韓德威,斬首五千餘級,獲戰馬一千匹,宋太宗聞報賜旗三十竿,以壯軍威。韓德威“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韓德威又乘機率眾來襲,御卿抱病出戰。《宋史》記載:“其母密遣人召歸。御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訖泣下。翌日死於軍中,年僅三十八”。宋廷贈侍中。
折家將第四代最知名的是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據《宋史》記載,折惟信作戰勇猛,折惟忠善治軍,折惟昌智勇雙全,射術精湛,屢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戰死沙場,折惟忠也死於永安軍節度使任上。
第五代折家將主要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都是抗擊西夏的名將。
折家將第六代以折克行最為知名,他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記載)。“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折家將第七代有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折家將第八代中,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俱為一時名將。兩宋之交,天下大亂,折彥質率軍十二萬大戰金軍,後隨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餘年,後任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折氏一門,二百多年代代都有名將,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將領不下百名,堪稱閥閱世家、“中華第一將門”。
楊家將演繹的太多,其實楊家將主要人物只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
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做人質。後來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再後楊重勳又歸附了後周,但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並收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後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號稱楊無敵。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複本姓楊,單名業。後去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因功升雲州觀察使。
以至於遼軍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
此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遼軍兵力又佔有很大的優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只遷移民眾,不與遼軍決戰。但護軍王冼和劉文裕不以為然,並且嘲笑楊業怯敵,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
作為主將的潘美,也主張迎敵。楊業力爭不果,只能接受命令冒險出擊,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行前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以便能成功撤退的希望。
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訊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失敗的訊息,又慌忙撤退。楊業力戰後撤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最後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為遼軍生擒。楊業的兒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等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趙玄朗,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常說:“此兒類我”。出征都帶楊延昭同行。
楊延昭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賞賜都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楊業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子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昭子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楊文廣被說成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實則真實歷史上他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出征。
宋英宗治平中,被選拔為宿衛將領,英宗以楊文廣是名將之後,且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後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韓琦指揮的對西夏的防禦作戰,並頗有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遼國與宋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還沒等到朝廷的回覆,楊文廣就死於任上,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頌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
北宋後期軍事積弱,最後亡於外敵,遺民們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演繹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不斷加入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燼餘錄》(此書相傳為南宋徐大焯所作。但此書在南宋末年“成書”之後,卻於清光緒年間才付印面世,中間跨越竟達700餘年。據傳是留日革命黨所刊印鼓勵革命的偽作)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業的第七子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宋太宗的情節。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以至於楊家將獨領風騷,家喻戶曉。
但真正歷史上折家將才是北宋第一武將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