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大村村民

    最深層次原因,大概是皇權和相權這對千年冤家爭鬥的結果,朱元璋想要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性格在其執政理國中很容易看到,其總是想搞一套規則,然後萬世不變,替子孫萬代解決所有問題。

  • 2 # 觀汗青

    主要是相權威脅了皇權:胡惟庸作為獨相,一直幹到1377年。大權在握的胡惟庸開始得意起來,有時生殺大事,根本就不報告朱元璋便執行。呈遞給皇帝的奏章,先私自審閱,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一些蠅營狗苟之輩,見胡惟庸如此大權在握,紛紛給他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為的是獲得一官半職,胡惟庸一邊笑納,一邊把這些人視為心腹。第二,胡惟庸老家井裡長石筍,他就以為是祥瑞,後來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看守西華門的一個太監雲奇,預先知道了胡惟庸的謀反之事,便攔在朱元璋馬前,不讓朱元璋走。衛士們立刻上前,差點把他打死。可是雲奇就算快死了,也還是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就是不動。朱元璋感到事情不妙,立即登上宮城,遠遠地就看到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朱元璋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不給胡惟庸任何申辯的機會。緊接著,胡惟庸案前後審查株連竟達十多年久,誅殺了3萬多人,成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首 第三,朱元璋解此殺故舊大臣的另外一個目的,是為子孫後代安穩坐江山考慮。第四個胡惟庸毒死劉伯溫被人告發,朱元璋就動了殺心

  • 3 # 文學創作者古風

    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可以說是自己的咎由自取。很多人會問:多疑的朱元璋殺功臣是不爭的事實,胡惟庸難道不冤枉?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看看他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了。首先胡惟庸搞黨爭,在文臣中拉幫結派搞小團伙,自己做的那些違法亂紀的事,朱元璋讓錦衣衛都查不到,可見他的勢力有多大,任何天子豈能放心?其二,和武將勾結併成為他們的老大哥,藍玉等為他馬首是瞻,驕兵悍將和權臣一旦結合,任何天子都畏懼不放心,豈能不殺他?第三,擅權。經常代替天子激賞將士實為收買人心,在天子的皇宮擺慶功宴,鳩佔鵲巢不殺他殺誰?及時他沒有謀反的野心,但已經具備了謀反的勢力,至少讓人看起來正在篡權謀反,他的行為歷史上任何天子都不能容忍的……

  • 4 # 婉兮歷史

    歷史上胡惟庸是因為謀反罪被殺,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罪名,實際上胡惟庸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他的死是具有時代意義的,他死以後朱元璋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皇帝的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表面上看胡惟庸是因為謀反罪被誅殺,那麼實際上胡惟庸既死在了朱元璋的陰謀裡,也是死在了自己的狂妄自大上。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自小就是貧苦出身,這樣一個社會最底層幾乎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螞蚱似的小人物,但是卻憑藉自己異乎尋常的毅力與一點點小幸運竟一步步走到了皇帝之位,這其中的艱辛歷程非常人所能想像,也正是以為成功來的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因此朱元璋得到了天下之後,便覺得這天下是他自己的一個人的,也是他老朱家後代子孫的,為了這天下不被奪走,因此,幾乎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所有有功之臣都被殺了,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被朱元璋用到了極致。

    處理完武將又開始處理文臣,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開始設立丞相制度,為的就是更好為皇權服務,而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裡,別的皇帝用宰相都用的好好的,唯有朱元璋看宰相橫豎都不順眼,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為什麼還要把自己手中的權力分給宰相呢?因此一個朱元璋想出了一個陰謀,而胡惟庸就是這個陰謀的犧牲品。

    胡惟庸早些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也算是朱元璋肱股之臣,又因為為人勤勞能幹,且還是李善長的兒女親家,因此在李善長的舉薦下,先是擔任了右丞相後來又擔任左丞相,一開始胡惟庸也很是尊敬朱元璋,可是隨著自己權力越來越大,胡惟庸的野心就開始迅速膨脹,再到後來專橫跋扈,排除異己,膽大妄為,從他毒害劉基就可以看出來,並且還剛愎自用,結黨營私,收受賄賂,胡惟庸就像一個突然得了勢的猴子一樣,自以為這一切都做的天衣無縫,殊不知自己身後一直都有一雙眼睛在看著他呢。

    而這個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奪天下打敗了那麼敵人,最厲害的梟雄陳友諒,私鹽販子張士誠,元朝,可謂是一步一個血印拼出來的,因此朱元璋練就的心理素質非常人能及,並且開國之後那麼多功臣元老都沒放過,為什麼單單對胡惟庸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呢?那是因為朱元璋在等,要想毀滅一個人必須讓他先膨脹,更何況朱元璋對付的不是胡惟庸一個人,他對抗的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丞相制度,因此朱元璋忍了,這一忍就是七年。

    眼看著胡惟庸越來越放肆,越來越膨脹,越來越囂張,幾乎快達到人神共憤的地步時,朱元璋出手了,並且這一手出的乾淨利索,從抓胡惟庸到處斬一天就辦完了,隨即便廢除了丞相制度,自此後朱元璋的權力真正達到了巔峰。

    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論處,據一些歷史學家考察這裡面疑點重重,正式記載矛盾之處頗多,按理說謀反是一項大罪,怎麼都應該審問之後在處死,可是胡惟庸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就去了,倒是他死以後因他謀反罪牽連的人數倒是很多,前後牽連了三萬多人,這場血案才告終。

    那麼即使胡惟庸是被冤枉的,那麼胡惟庸就沒罪了嗎?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胡惟庸的罪名太多太多了,即使謀反罪名是被冤枉的,但是他結黨營私,貪汙受賄,草菅人命,剛愎自用,這些都是事實,因此只能說胡惟庸之死一是因為自身原因,二也是朱元璋刻意放縱的結果。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胡惟庸之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不量力,太過於高估自己了。

  • 5 # Mer86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他被殺以後,丞相制度被廢,自此皇帝開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臣子們也徹底淪為皇權的附庸。從這一點來看,胡惟庸在明朝初期被處死的幾萬官員中,他是最具有時代意義的一個。

    那麼胡惟庸是因何被誅殺的呢?從朱元璋釋出的詔諭來看,胡惟庸是因為謀反罪而被處死的。但是如果仔細的推敲,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首先按照《明史》記載,胡惟庸被誅的過程就極具戲劇化。正史中講,說胡惟庸這廝早就有謀反之心,暗中拉攏心腹暗中的招兵買馬,後來又派心腹分別出海招募倭寇和元朝勢力,打算來一個裡外勾結,推翻剛剛建立的明朝。但是這些事都還沒有辦成,正好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賓士過市,意外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大怒之下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聽說後大怒,命他以命償命。胡惟庸便灰溜溜的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聽說後再次大怒!老子讓你償命,你花錢私了算什麼回事?於是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準備按照先前的計劃行事。但是沒有想到,中間發生了一件小事,打亂了胡惟庸的節奏。

    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軍馬。……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明史·胡惟庸傳》

    那是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的官員。身為中書省的左右丞相,胡惟庸和汪廣洋表面上叩頭謝罪,但暗地裡卻將罪過歸咎於禮部。豈料禮部尚書也不是吃素的,因為中書省是他們的上級。這個事情跟中書省脫不了干係。於是這個責任就跟傳繡球一樣,最後又被踢回了胡惟庸和汪廣洋的中書省。

    這種踢皮球的行為若是放在別的朝代,可能糊弄糊弄就矇混過關了。但是咱們明太祖不是一般人啊!朱元璋表示,不把責任人揪出來,這個事情就沒完!於是朱元璋下旨,將中書省和禮部的相關責任人全部罷官關押,逐一的進行審問。結果這一審不得了,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全給審問出來了。比如胡惟庸的死黨成員,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與胡惟庸一起謀劃造反的中丞塗節就向審訊官交代了一件驚天的大秘密——四年前突然暴斃而亡的劉伯溫居然是被毒死的!

    備註:關於劉伯溫的死,普遍懷疑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被當槍使了。

    朱元璋在收到塗節的供述後再次大怒!他知道胡惟庸是個泥鰍,問他沒有用。就派人去問老實一點的副丞相汪廣洋。結果汪廣洋居然回覆說自己不知道。朱元璋這次是真的怒了,因為當官的無能他能忍,這是個人能力問題。但是當官的搞小團伙,官官相護,居然連自己都欺騙,這就不能忍了!

    於是朱元璋以欺君死罪將副丞相汪廣洋罷官並貶到了海南,於是汪廣洋就這麼悲催的替胡惟庸背了黑鍋。然而朱元璋在事後越想越氣,他覺得汪廣洋太可恨了,發配流放簡直太便宜了這個王八犢子,就又追發了一道聖旨,賜汪廣洋死罪。結果這一道聖旨,又牽出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汪廣洋被賜死,但他有一個姓陳的小妾居然沒有大難臨頭各自飛,反而是勇闖刑部,表示願意陪汪廣洋一起赴死。朱元璋就好奇了,讓人去問陳氏,究竟是何身份呀?為何願意為汪廣洋殉葬呀?陳氏如實答道,說自己是一個革職知縣的女兒,受了汪廣洋的恩惠才做了他的小妾。結果陳氏的這一回答讓朱元璋再再再一次大怒。因為按照《大明律》,革職官員的家產都要充沒入官,官員的妻女也一樣要充公。也就是說像陳氏這樣的女子,只能由朝廷分配給建立明朝的功臣為妻。汪廣洋這樣的文官是沒有資格娶回家的。

    於是朱元璋再再再次大怒,他認為中書省已經爛透了,居然連自己的旨意都敢違抗,就下旨讓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堂會審胡惟庸以及中書省和六部的屬官(除了六部尚書和左右侍郎以外的所有官員)。並且朱元璋還提前打了招呼,會審就是找這些官員的罪證,這些官員每一個都要定罪!

    眼看胡惟庸要完,洪武十三年正月,當初揭發劉伯溫案的塗節再次檢舉揭發胡惟庸,把他當年的那些陰謀鬼事都給抖出來了。朱元璋見時機成熟,便把胡惟庸打下大獄,連同二五仔塗節的腦袋一併也給砍了。

    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帝怒,敕責省臣,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鹹坐罪。明年正月,塗節遂上變,告惟庸。帝大怒,乃誅惟庸、寧並及節。——《明史·胡惟庸傳》

    以上論述便是《明史》中關於胡惟庸被殺的全部內容,先不論明史的真實性,單從內容本身來說,其實胡惟庸很冤啊。因為史書上雖然記載了胡惟庸勾結大臣,貪贓枉法的內容,但是胡惟庸不是武將,他並沒有直接掌握兵權,也就是說,他沒有可以號令的私人武裝力量。沒有兵馬怎麼去造反?後來胡惟庸的兒子墜馬而亡,他一怒之下斬殺了駕馬者,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讓他殺人償命,胡惟庸因此被逼得狗急跳牆,開始聯合心腹大臣和武將密謀造反。然而這個造反計劃謀劃了幾個月,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沒有得以實施。

    到了洪武十三年,塗節向朱元璋告密,朱元璋讓有司立即逮捕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計劃的胡惟庸及其同黨。因此嚴格意義來講,胡惟庸並沒有真的舉兵謀反。他的死只能說:朱元璋想讓他死!

    因為就在胡惟庸死後,朱元璋下令廢除了丞相和中書省制度,導致六部官員直接由皇帝親自管理。胡惟庸的死,與廢除丞相制度直接掛鉤了。朱元璋這樣做,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丞相這個百官之首的職位抹掉,完成皇權的巔峰模式。雖然後來朱棣建立了內閣制度,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的首輔相當於丞相。但是在配置上,內閣首輔跟以前的丞相完全沒得比。而且內閣只有票擬權,最終的披紅和蓋印大權仍然在皇帝的手上。

    所以說,朱元璋殺胡惟庸的理由很簡單,概括說就是八個字:位極人臣,權逼皇帝。殺胡惟庸只是一個藉口,廢掉丞相制度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而殺掉胡惟庸,廢掉丞相制度最好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謀反,因為這個罪責最大。否則最多隻是除掉一個胡惟庸,沒有足夠的藉口廢除掉丞相制度。另一個丞相汪廣洋活得極其小心,照樣沒躲過去,他和胡惟庸的死,就像設計好的劇本一樣。

    現在看來,胡惟庸只是個小角色,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大Boss。

    最後說說胡惟庸該不該死。我認為他死得一點都不冤。首先他確實很貪,按明律和朱元璋對待官員一貫的嚴厲,光以貪汙這一條罪名就能殺他十次了;其次,胡惟庸心狠,他和陳寧作為朱元璋對富豪士紳下重手的政策執行者,是典型的酷吏一個號稱胡扒皮,另一個號稱陳鉻鐵,都是狠角色;第三,胡惟庸喜歡攬權,因此得罪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朝內浙西集團,想殺他的人,估計可以從午門排到御花園了。可以說士紳和軍功兩大集團都想讓他死,他要不死都不能平天下之憤。

  • 6 # 神棍東半仙

    我不想炒百科的給你寫自己的看法。我覺得首先你需要知道明初朝堂分兩派,一派以劉伯溫為首,一派則以李善長為首,所以黨派之爭在初期就有,後來明朝毀在黨派之爭上也是情有可原。胡惟庸是李善長這一派,與李善長是同鄉,後來的丞相位置也是李善長推薦的他。李善長一生可以說都在和劉伯溫爭,作為他的學生胡惟庸自然也是如此。兩人合夥搞死了劉伯溫,這之後胡惟庸可以說在朝堂一時無兩,除了朱元璋誰他也不鳥,不過狂了六七年就被朱元璋滅了跟著他陪葬的多達三萬人。這是事情的大概過程,但是分析下,胡惟庸首先業務能力是有的,此人是從主簿也就是現在的文書一職一步一步爬到了中書省的,他不是第一批跟著朱元璋的人,爬到這個位置除了和李善長同鄉外,情商和智商絕對不低。朱元璋要殺他是必然的,因為朱元璋用胡惟庸就是把胡惟庸當刀殺殺劉伯溫一派的文臣,當這個問題解決後,朱元璋就該動李善長一派了。要知道朱元璋的想法是留一個乾淨的朝廷給下一代,不會出現功高蓋主的人。所以朱元璋由著胡惟庸拉幫結派其實是在挖大坑,這也怪不了胡惟庸這他不這麼做,丞相位置也輪不上他。別忘了,朱元璋手上還有一批錦衣衛,你覺得朱元璋不知道胡惟庸在私下幹了什麼?至於謀反這件事,我個人認為都是朱元璋演的一場戲,以此來鞏固皇權,因為胡惟庸謀反,幾乎不可能。所有的兵權都在徐達手上,徐達恨不得自己親手殺了胡惟庸,會合作?而文臣,在朱元璋眼裡就是幹活的,沒人幹他自己一人幹,這點我真的佩服朱元璋。

  • 7 # 歷史神秘人

    胡惟庸被朱元璋所殺,並不是因為謀反,而是朱元璋為了廢除丞相,收歸丞相的權力,把所有的權力就集中在他一個人手上。把胡惟庸按上一個謀反的罪名,把胡惟庸包裝成一個奸臣,朱元璋那樣做無非是為自己的行為推卸責任罷了。胡惟庸是朱元璋權力慾望的犧牲品,是一顆悲催的棋子罷了。

    明史中記載胡惟庸因為想謀殺朱元璋所以被殺的,這就是“雲奇告變”事件。當時胡惟庸家裡的水井居然長出了石筍,那就是祥瑞啊!於是胡惟庸就請朱元璋去他家裡看。朱元璋去到胡惟庸家裡路上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叫雲奇的太監跑出來,攔著朱元璋不讓他走,侍衛差點把雲奇給打死,雲奇缺一直用手指指著胡惟庸的家裡。朱元璋警覺了,就上到一個高樓,向胡惟庸家裡望去,結果發現胡惟庸家裡有很多拿著刀槍計程車兵,因此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想謀反,最後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殺了胡惟庸。從史書中的記載來看,有很多漏洞,胡惟庸為了謀殺朱元璋為何搞的那麼明顯的,何況朱元璋的錦衣衛也不是吃素的,胡惟庸有動作還輪的到一個太監去告密,顯然史書是編造一個故事罷了。

    胡惟庸的被殺和朱元璋的對權力的慾望無止境有關。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成為萬人之上的皇帝,那種權力的滋味,朱元璋想要永遠抓在手裡,不過現實情況卻不隨朱元璋的意。明初時皇權並不是最大的,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帝的權力。朱元璋不能忍受相權對皇權的挑戰,於是他開始計劃怎樣廢除丞相制度。當然如果突然間冒失失廢除,大家肯定有意見的,所以朱元璋計劃了十幾年了,而胡惟庸就是一顆棋子。

    明初時,朝廷有兩派勢力,一派是丞相的李善長的淮西派,一派是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劉伯溫殺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兩派是敵對關係。胡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在李善長的提攜下,胡惟庸步步高昇,做到了參知政事,就是丞相的副手。李善長退休後,朱元璋想胡惟庸當丞相,劉伯溫是反對的,後來朱元璋還是讓胡惟庸當丞相。朱元璋的目的很簡單,讓胡惟庸和劉伯溫去鬥,剩下來贏的一派就好對付了。

    胡惟庸確實做了丞相之後,排除異己,打擊政敵,劉伯溫退休回去時,胡惟庸以探病為由毒死了劉伯溫,從此胡惟庸這一派勢力一黨獨大,威脅到了朱元璋的權力啦!朱元璋這個時候出手了,雞蛋裡挑骨頭,在占城國進貢的小事上發難,然後御史中丞塗節就告發胡惟庸謀反,朱元璋就立刻拿住胡惟庸下大牢,最後以謀反的罪名殺了胡惟庸。胡惟庸死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大權完全抓在了朱元璋手裡,再沒有人威脅到他了。朱元璋之所以把胡惟庸案包裝成一個謀反案,無非就是為自己集權找個合理的藉口大家也就不會說他貪權了,丞相制度也就順順利利的廢除了,達到了朱元璋的政治目的啊!

    胡惟庸是悲催的,碰上愛權又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只要皇權和相權有矛盾,丞相就免不了被打壓,甚至被殺,這就是君主制度的特點,不管是胡惟庸還是哪個人,只要當了朱元璋的丞相,那就是必死的局面,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胡惟庸就是一個棋子罷了,沒有裡利用價值就丟棄了,不管他是丞相又怎樣呢!

  • 8 # 醉愛侃足球

    胡惟庸在歷史上最顯眼的評價,我想就是最後一任丞相了吧,其實只要好好品一品胡惟庸的生平以及朱元璋的生平作為,不難發現他的死很可能是被朱元璋一手策劃。

    ▲胡惟庸劇照

    胡惟庸因被懷疑想要叛亂謀反,被朱元璋處死,更是將丞相一職廢除。

    先講胡惟庸,胡惟庸是在楊憲死後被提拔的。朱元璋曾向劉伯溫諮詢誰可以作為他的後繼者,在丞相一職上朱元璋一連問了幾個人,劉伯溫都不太認可,胡惟庸是評價最低的。劉基眼光何其毒辣,但是朱元璋還是提拔他做了丞相。胡惟庸做了丞相之後,朝廷大權被他一手掌控,官員所遞奏摺先過他手,官員巴結,贈送財物。後來只因徐達彈劾他,意欲害他。

    看到這裡,你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弄臣專權的故事,但是當朝的皇帝可是朱元璋。自古以來,農民起義真的不少,但是做到朱元璋這個位置只此一人。在胡惟庸接管朝廷之前,朱元璋在幹什麼呢?

    ▲胡惟庸、朱元璋和朱標劇照

    先不講他建立大明之前的種種事蹟,在當了皇帝之後沒有窮奢極欲,他可是史上最節儉的皇帝,吃飯只是蔬菜豆腐,建造宮殿只求堅固,牆上掛上典故激勵自己不忘當年窮苦。

    除此之外,朱元璋工作量極大,幾十年如一日處理政事。朱元璋鞏固天下,不止做了這些,還開始對當年的功臣下手,哪裡是一個溫良儒雅的人,分明磨牙吮血。

    胡惟庸叛亂那天,邀請朱元璋看他府邸的祥瑞,結果跑出來一個太監攔道急不能語。朱元璋起了疑心,發現胡惟庸府邸四周人影綽綽,下令檢視發現胡惟庸謀反,就誅殺了他。此事前後疑點太多,在此之前,就有人告發胡惟庸疑似謀反,按照朱元璋的疑心之重,斷不可能前往,更別說當天定罪迅速斬殺。甚至於後續關於胡惟庸的案子風波,朱元璋又誅殺了一大批人。

    ▲胡惟庸案

    欲毀滅一個人,就要先使他膨脹,朱元璋深諳人性之道,示人以弱,讓胡惟庸暴露更多,更又理由誅殺。

    胡惟庸一犯事,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丞相這個位置為什麼總出錯。

    第二,當年跟著我打江山的人,為什麼不好好享受,總是想以下犯上?藉此,廢除了丞相這一職務,大大加強了皇權的集中。

    還是朱元璋疑心太重,一個混跡於草莽的人,可以共難,不好同享福。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朱元璋為繼承人朱標掃清障礙。發生這一系列事情的時候,朱標身體還挺好,但是朱標生性溫和,朱元璋怕底下功臣驕氣太盛,朱標不好管理,只能自己去撫平皇權上的荊棘,即便血流成河,可是朱元璋沒算到,子孫中出了一個朱棣,讓他計劃全空。

    所以,筆者認為胡惟庸之死固然有他自己權利慾望膨脹有關,但與朱元璋也定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 9 # 西堤讀文史

    個人認為,胡惟庸被殺,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君權與相權的鬥爭,明太祖朱元璋要加強中央集權。

    二是胡惟庸跟李善長等淮西集團的結黨,已經對朱元璋及其繼承人太子朱標皇太孫朱允炆造成威脅,太子朱標和浙東集團首領劉伯溫死後,明朝朝廷進一步失衡。

    1.君權與相權的鬥爭——李善長及胡惟庸的跋扈和專權。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明朝朝廷中央的結構是以中書省兼領六部九卿,中書省的首腦人物是丞相,一般有左右丞相兩個,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長和第一武將徐達是第一批丞相。

    李善長做了左丞相,徐達做了右丞相,左丞相地位高於右丞相。

    可是,徐達當了一段時間丞相,就領兵打仗去了,朝廷裡就剩一個李善長,從而形成李善長在中樞一家獨大的局勢。

    李善長很早就跟著朱元璋在軍中,充當朱元璋的主要謀士,李善長由於能於籌謀劃策,料事如神,朱元璋對他非常信任,甚至在軍中之時,朱元璋就給了李善長專斷之權。

    也就是說,李善長可以不向朱元璋請示,就自作主張,調兵遣將,排兵佈陣。

    這一方面顯示出朱元璋對李善長才能的認可和信任,另一方面也使李善長養成了獨斷和跋扈的個性。

    李善長的這種個性,一直延續到明朝建立,他做了大明朝的丞相。

    由於明朝是中書省兼領六部九卿。所以,明朝朝廷中樞的大部分決策都在中書省,徐達在外帶兵以後,李善長成了一人獨斷中書省。

    一開始的時候,朝廷有什麼事,李善長還向朱元璋這個皇帝報告,後來,李善長的跋扈和專斷的個性進一步顯露,再加上李善長是朝廷中淮西集團的首領,有許多利害關係,所以後來李善長越來越多地自己決斷朝廷大事了。

    在這種發展態勢下,朱元璋感覺自己這個皇帝要被架空了。不能再讓李善長繼續跋扈和專斷了。所以,國君和宰相二人開始互相看不慣。

    終於有一天,李善長忍不住了,他覺得老朱最近整天找自己的茬,是不是對自己很有意見?想試探一下老朱。

    於是,李善長以得病養病為由,給朱元璋上表,要致仕。

    本來,朝廷重臣上表致仕,按照老規矩,皇帝要多次挽留的,非得二次三次以後才同意,有的皇帝根本不會讓重臣真的辭職,最後很多大臣致仕失敗,留在朝廷繼續參與國事。

    可是,讓李善長意想不到是,他第一次上表,朱元璋就同意了。這下君臣二人都明白怎麼回事了——君權和相權的鬥爭已經擺到了桌面上。

    李善長致仕回家養病以後,朝廷中樞沒有人了,得有人接替丞相的位子,繼續處理國家大事。

    這時候,朱元璋是很慎重的,他覺得,也許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只是李善長的個人跋扈個性導致的,而不是君權和相權不能共存。

    他就自己考慮了幾個人選,問了一下身邊的另一個謀臣,浙東集團首領劉伯溫。

    朱元璋考慮的第一個人是楊憲,劉伯溫說楊憲這個人有才幹,但是沒有氣度,不適合做宰相。

    朱元璋又問劉伯溫,那麼汪廣洋這個人怎麼樣?劉伯溫回答說,汪廣洋這個人才能平庸,人也淺薄。

    朱元璋最後問,那胡惟庸呢?劉伯溫說,胡惟庸這個人,就像小牛犢一樣橫衝亂撞,早晚要把耕地的犁給你搞壞。其實這暗示了,胡惟庸比李善長更加專斷跋扈。

    朱元璋說,其實我心裡最適合做宰相的是劉先生您啊!劉伯溫說,我做宰相不行,我病了,做宰相事又那麼多,我受不了這麼多苦。把朱元璋拒了。

    朱元璋無法,最後選擇了庸才汪廣洋做了右丞相,左丞相仍然是空著的。

    前面說過,明朝左丞相地位高於右丞相,所以朱元璋選擇汪廣洋做右丞相是一種無奈之舉,汪廣洋並非最佳人選。

    汪廣洋這個人才幹平庸,好在沒有李善長的專斷跋扈。朱元璋以為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可以被制止,朝廷的平衡能維持下去。

    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汪廣洋太平庸了,一點決斷和自己的主張都沒有,雖然汪廣洋是朝廷裡唯一的丞相,但是,卻事事向朱元璋請示,搞得朱元璋不勝其苦。

    按照往常李善長在的時候,朱元璋對一些具體的事,可以做甩手掌櫃,不管不問,現在卻沒有了這樣的悠閒。

    朱元璋發現,自己還真的離不開李善長呢?朝廷裡也沒人能代替李善長,可是,又不能把李善長請回來繼續做左丞相,要不然,君權和相權的衝突又會再起。

    朱元璋沒辦法,遇到大事,只能往李善長那裡跑,去跟李善長商量,請教。

    這時候,李善長也察覺到了朱元璋的煩惱,於是趁機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於是,朱元璋把胡惟庸提到了右丞相的位子。

    胡惟庸跟李善長交情匪淺,也是淮西集團的主要成員。他很有才幹,一到中書省,就把朝廷大事搞得明明白白的,這讓朱元璋非常滿意。

    當然,背後都是李善長的操縱。

    汪廣洋做丞相,朝廷中文武百官大部分不給他面子,也不聽他的,胡惟庸一上來,文武百官都給胡惟庸面子,對胡惟庸的決策,不但擁護,而且執行很有效率。

    皆因,朝中一大半官員都是淮西集團,而李善長正是淮西集團的首領。李善長雖然致仕了,回家養老養病了,但是,他在朝廷百官裡的影響力仍然無人可及。

    接著,胡惟庸把汪廣洋給擠走了。朝廷中樞變成了胡惟庸一家獨大。

    前面劉伯溫說過,胡惟庸就像初生牛犢橫衝直撞,果然應驗,汪廣洋被擠出中書省以後,他的專權跋扈比李善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又讓朱元璋感到了相權的威脅。為了制衡胡惟庸,朱元璋又把汪廣洋弄了回來繼續做右丞相,而且把胡惟庸提到了左丞相的位子。

    朱元璋覺得,汪廣洋雖然才幹平庸,好歹事事稟報,有他在一旁監視胡惟庸,胡惟庸會有所收斂吧。把胡惟庸提到左丞相,比汪廣洋地位高,也方便胡惟庸發揮他的才幹。

    朱元璋這次以為自己的舉措會解決君權和相權的問題。結果,他又錯了。因為劉伯溫的死。

    劉伯溫是朝廷中,朱元璋制衡淮西集團最重要的棋子,所以他把劉伯溫提到都察院這個重要位置上來。因為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臺發展而來,管監察百官,可以制衡相權。

    可是,劉伯溫病了,胡惟庸就帶著大夫給劉伯溫看病送藥,結果劉伯溫喝了藥就死了。

    朱元璋懷疑是胡惟庸把劉伯溫毒死的,想趁機敲打胡惟庸,但是又不能直接撕破臉問胡惟庸。

    於是朱元璋想起了汪廣洋,想讓汪廣洋檢舉揭發胡惟庸。誰知道汪廣洋這貨平時恨胡惟庸恨得牙癢癢,揚言這次重回中書省就是來找胡惟庸報仇的,然而機會擺在面前,他卻不敢了。他對朱元璋說,沒有證據顯示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這件事不好說吧。把朱元璋氣個半死。

    沒辦法,後來朱元璋只能找了兩個御史揭發胡惟庸謀反,然後將之迅速殺死。

    接著朱元璋撤銷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

    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的君權與相權鬥爭,也告一段落了。

    2.洪武朝權力的平衡和結黨——李善長對朝政的暗中操縱

    朱元璋南征北戰,平定江南,掃蕩北元,得力最多者,是他的老鄉們,這包括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耿炳文父子、郭興、郭英、周德興、鄭遇春等等朱元璋麾下的一大半文臣武將。

    這些人,作為大明朝的功臣,在明朝建立以後,很多人都聚集在了李善長周圍,形成了洪武朝最大的功臣集團“淮西集團”。

    這給朱元璋的皇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所以,朱元璋要把專斷跋扈的李善長從左丞相這個位子上拉下來,讓他退居幕後,即便朱元璋一時之間還離不開他。

    胡惟庸也是淮人,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寧國縣令,一直沒有機會進入朱元璋的中樞。

    朱元璋建立吳國政權以後,李善長做了相國,胡惟庸這時候以同鄉身份向李善長賄賂黃金二百兩,因此胡惟庸被提拔為太常卿。

    明朝建立後,胡惟庸不斷升官。

    接著,胡惟庸為了進一步進入淮西集團的核心,跟李善長家族聯姻,他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侄子,兩家的關係進一步緊密。胡惟庸也成了淮西集團的主要人物。

    李善長做丞相的時候,跋扈專斷,在朝廷裡大肆排擠非淮人集團的百官。跟淮西集團制衡的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由於李善長和胡惟庸先後擔任丞相,淮西集團人員又眾多,只靠一個浙東集團是無法制衡的,這就讓朱元璋感覺到極大的威脅。

    朱元璋也曾經嘗試打壓和分化淮西集團,但是都失敗了。最後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打壓淮西集團的措施,主要有三個。

    一是,透過胡藍黨案,將胡惟庸藍玉等人弄死。

    二是,透過一場經營數年的大案,把李善長及一班功臣——主要是淮西集團的——殺死,屠戮。

    三是,加強刑法,大力提拔基層的縣令和文官,以抗衡功臣集團。

    大力提拔基層的縣令和文官,這也是後來明朝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的肇始。

    比如,嘉靖朝的海瑞,張口閉口大明律法,誰都敢得罪,連皇帝他都敢搞。比如,明朝的御史,是歷朝歷代最難纏的,往往有什麼事情,明朝御史們一窩蜂衝上去,不怕死的勁頭讓明代歷代帝王既怕又恨。

    朱元璋分化淮人集團的方式很簡單,就是透過繼承人。

    朱元璋讓一部分淮人集團的人去輔佐太子朱標,從而讓他們對未來的高官厚祿有期許。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轉變方略,繼續殺戮功臣,從而保證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以後,皇位無虞。

    透過上面兩個主要原因,我們可以窺見胡惟庸被殺的真正原因,至於謀反之類的罪名,只是殺人的藉口而已!

  • 10 # 暢享明亮1706

    朱元璋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乞丐,一步一步的爬升,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明王朝,自然有他的能力和小心機,而且朱元璋無疑是一個狠人,從他將替他開疆拓土,歷下汗馬功勞的功臣殘殺殆盡,就能看的出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胡惟庸基本上是沒有謀反能力的,但是他的確權利慾太過旺盛,眼裡容不得外人,結黨營私,觸碰了朱元璋的底線,最終被控謀反處死。

    胡惟庸出身於書香門第,自認有一身才華,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對他很是喜愛,但是一直到明朝初期,胡惟庸都沒有得到重用,一直在李善長手下擔任文職,屬於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明朝初期,朝廷大臣內部主要分為兩派:李善長的淮西派和劉伯溫的浙東派,後來劉伯溫被誣陷後辭官,朱元璋雖又扶持了楊憲,但是楊憲因為冒進,被李善長彈劾,辜負了朱元璋的期望,最終被朱元璋所殺,從楊憲被誅後,朱元璋認為胡惟庸很有才幹,非常寵信他,進而胡惟庸靠著自己的能力和李善長的推薦一步步扶搖直上,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到洪武十年(1377年)時升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登上了他權利的頂峰。

    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

    胡惟庸人最終官拜左丞相,自然是大權在握,而且自認為深得朱元璋的寵信,便被權利慾衝昏了頭腦,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胡惟庸當丞相後,對於一些生殺廢黜大事,經常被上報朱元璋便自行處理,甚至膽敢幫朱元璋批所有奏摺,各部門的奏章均要經過他的篩選才能上報朱元璋,他趁機將對自己不利的奏章都會扣留下來。

    另外他想盡一切辦法排除異己,對自己不利的人他都會除掉,所以因為他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相權危及皇權。另外,胡惟庸私自任免官員,所以很多官員偷偷賄賂胡惟庸,胡惟庸都欣然接受。獨斷囂張,結黨營私,貪汙腐敗這些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胡惟庸的結局註定是悲慘的。

    府內藏兵

    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發現他舊宅枯井中竟然湧出甘泉,並興致勃勃的以此為藉口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的欣然前往,但是在朱元璋走至西華門時,太監雲奇忽然緊拉皇帝鑾駕韁繩,雖氣喘吁吁說不出話來,但他指向胡惟庸府宅,朱元璋見狀不妙,他便登上宮城檢視情況,看到此時胡惟庸府上塵土飛揚,殺兵四伏,朱元璋大怒,當即派兵捉拿了胡惟庸,並以謀反叛亂罪名將胡惟庸誅殺,隨後,朱元璋大開殺戒,與胡惟庸案有關係牽連的竟然多達三萬餘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餓的時候胸口堵,有下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