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都弩
-
2 # 鐵王座的遊戲
就是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後期分封的八個王爺搞內亂內鬥,招募大量胡人內遷當兵,讓胡人接觸到了中原文化,西晉八王之亂把西晉禍害的特別衰,然後五胡 匈奴 鮮卑 羯 底(那個字沒找到用這個代替一下) 羌看準這個時期大舉進攻中原,以匈奴為代表攻破西晉並屠城,把北方弄得一片大亂胡狄遍地,西晉皇室帶著老百姓大臣什麼的整體遷到南方建立東晉,然後北方的胡族建立政權之後就開始互相打,然後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大部分南下攻打東晉但是被謝氏一族打敗,北方之後就是鮮卑北魏,南方劉裕,最後隋帝統一,至此結束,這是大概的走向,簡而言之就是胡族趁西晉內亂打進來了然後一頓禍害
-
3 # 大白話說金融
五胡亂華是指西晉時期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退之際,陸續建立的幾個非漢族的政權,最後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局面的時期,這裡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湖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所有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但這五個對北方尤其是北方的漢人影響和傷害最大,所以統稱五胡亂華,百餘年間,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多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不一,其中五胡十六國影響較大,後背北方的前秦統一,逐漸向南北朝的方向發展,這個期間到底有多亂,其實又只是一個亂就能表述的,歷史書上說亂華,是因為現在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族,如果使用激烈的字眼會影響各民族團結,五胡亂華時期北方中國長期處於外族侵佔,在胡人野蠻和殘暴的統治時期,民生經濟大肆遭到破壞,人口銳減,十不存一在那個時期絕不是誇張的詞語,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翻開那個時候的史書,更多的字眼是“屠”,一次性屠殺十幾萬甚至數十萬人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那個時期漢人的地位不如豬狗,胡人尤其是羯族人打仗從不帶軍糧,都是劫掠周圍漢人作為口糧,這絕非危言聳聽,史書野史多有記載,他們把孩子叫“和骨爛”,意思是小孩子肉嫩,可以和骨頭一起煮爛,把老人叫“饒把火”意思是老人的肉老,需要加把火才能煮爛,把女人叫“兩腳羊”意思是女人就像兩隻腳的羊,味道鮮美,史書記載: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嫋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
-
4 # 藍鳥1683
哈哈,這個我還真知道,匈奴,羌,鮮卑,氐,羯。這個很好記,多虧了混子哥的記憶方式,匈奴搶鮮卑的姐,哈哈,是不是感覺很好記,資訊量很大!
當年漢人住中原,胡人住外邊,後來慢慢融合了進來,到了西晉,大街上目之所及都是胡人,大家住在一起,但是還沒融合好,風土人情都不一樣,生活習慣差異也很大,又被司馬家管的亂七八糟,於是各種造反,亂建國家,軍閥混戰,到處火併。。。。。拿的出手的有16個國家,後來統稱五胡十六國。亂世,也是種族融合。
-
5 # 意識物理學
魏晉以來形成了士族制度,這是歷史上極為腐朽的一種統治制度,類似於歐洲的貴族制度,一切權力和機會都被貴族所壟斷,上層官僚都是世襲制,階層完全固化,父母是幹什麼的,兒子也是幹什麼的,他們透過互相通婚,結成密如蛛網的親緣關係,又制訂了“九品中正制“的舉薦制度,由貴族組成推薦委員會,自然選出來的人才都是他們家的”自己人“,這就完全阻斷了下層民眾上升的通道,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
西晉統治者為了維護其腐朽的統治,對外則把匈奴,羯,羌,氐,鮮卑五族內遷,讓他們與漢人雜居,希望將他們同化掉,可惜不久發生了“八王之亂“,八個分封的“家王“發生了內訌,打了幾年,國力殆盡,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得到了漢人的熱烈擁護,腐朽的西晉軍隊不堪一擊,佔領了北方,又殺過黃河,兩次攻入洛陽,把西晉的兩個皇帝捉到山西平陽,推翻了西晉。
任何強大的勢力一旦失去了人民的支援,就會變的不堪一擊,因為億萬人民一起反對,士兵的土氣總是跟著民心走,如果人民反對,士兵也會反對,當年司馬代魏,何其威武?滅蜀平吳,氣勢如虎!如今匈奴一衝,立即”衣冠南渡“,北方計程車族大都逃到南方,這些平時窮奢極欲,醉生夢死,出則乘轎,入則扶持的寄生蟲,為了逃避懲罰,舉國潛逃,寄生南方,吃盡了苦頭,而北方則陷入了三百年亂局,這都是士族制度造的孽!
北方大亂,由於舉國南遷,而漢人處於無政府狀態,而內遷的少數民族因為團結,主宰了當時的形勢,北方各少數民族集團,紛紛建立國家,三百年內,五個少數民族,共建立了十六個國家,故叫”五胡十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在政治和軍事上,漢人完全處於從屬的地位,少數民族利用其團結和悍勇的優勢,主宰了形勢,他們建立了很多國家,互相攻擊,完全無所謂信仰主義,口號旗幟,也不講仁義道德,法律平等,只是為了爭權奪利,漁肉人民,漢人作為被統治的物件,完全處在野蠻的統治之下。
五胡亂華,就是一場民族的災難!是一場向野蠻的倒退!
這些都是士族制度帶來的,不過呢,也有積極意義,最大的積極意義是從隋朝開始,為了避免西晉的覆轍,發明了”科舉制度“,這就打破了階層固化,透過科舉考試,下層知識分子也可以做官了,當然老百姓還是不行,既使現在,也是靠高考,下層人民才能進入上層,沒有什麼兩樣。其次呢,就是實現了民族的融合,各少數民族都在這段時期紛紛漢化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轉變,統一從此代替了分裂,和平從此代替了戰爭,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從此代替了隔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這就是統一的好處。
為什麼在此後會出現隋唐盛世?會出現大一統的局面呢?就是因為實現了民族大融合,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已成一家,而且不分彼此,不問出處,不搞歧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來自當時的少數民族,或匈或羌,或氐或鮮,當然也可能我們本來就是漢人,這些現在已經不重要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確實”和同為一家“了。
-
6 # yit2228968890
五胡亂華是漢族發展歷史過程中必須深刻銘記的一個時代。我始終不認同民族融合說。沒有民族融合,只有民族吞併滅亡。五胡亂華的根源,是民眾自發保護意識的缺失,這個缺失不是個體主觀的。春秋戰國到秦末,因為戰爭頻仍,各地民風一直都比較彪悍,到漢武帝以後,為統治需要儒學成為治國要術,重禮法,抑天性,重鄉土,輕遊歷!國家治理保護成為了單純的政府行為,依託於官吏,而到晉代,社會人材的選撥完全固化,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豪族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堅,但是精於內鬥,卻於外患。結果外族入侵,上層社會沒有任何戰鬥力,西晉迅速滅亡,而下層百姓,在舊法和政治框架的限制中卻認識不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中堅,例如祖逖北伐,擁有北方強大的人望,卻要受之於東晉的道統,漢人成為兩隻腳的羊,大量被屠殺,最終在外敵的殘暴殺戮之下才認識到了抱團求生,卻也沒有勇敢的樹起自己的旗幟,而他們所望眼欲穿的東晉卻自顧不暇。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銘記這個教訓,人民才是民族的中堅,可結盟可武裝,而非坐等腐朽的救兵!
-
7 # 道與悟
晉朝之後的五胡亂華。。。。嗯,提問這個事兒也要專業呀。
來,開始普及一下。。。
1
首先呢,五胡亂華的時候,西晉還沒完蛋呢。。。西晉完蛋是長安政權被劉曜消滅那一年,然後一直在假裝北伐的牛睿同志就高高興興地即位,成為東晉的開國君主。。。而這個時候各路胡人已經歡快地蹦躂了很多年了。
其次你說原因?嗯。。。。原因就是三國時期北方漢人死的比較多唄。
按照記憶捋一下。
黃巾起義,禍害到幽州,青州和兗州,死一地。
李傕郭汜大混戰,關中正在吃人,後來連人都沒得吃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關中本地人口耕地根本擋不住,玩命從東方調兵調糧食。
曹操打徐州,嗯。。。。陶謙太守好,阿瞞來養老。
劉備被呂布背叛,困在廣陵,人相食。
袁術同志自己糟蹋淮南,後來只能吃糠。。。。
曹操打河北,嗯。。。。坑殺,坑殺,以及坑殺。
曹操又去打烏丸。。。。。嗯,斬踏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其餘眾萬餘落,悉徒居中國(不要跟我提問有沒有逗號)。
好啦,北方是怎麼平定的呢?嗯,曹老闆虎豹騎qi臉,把你們一波帶走。
生民百遺一,念之。。。。算了,別唸了。
啊,還有一個。
劉備打漢中的時候,曹老闆頂不住,把漢中氐族遷徙到關中去啦。
以及姜維北伐的時候,郭淮頂不住,把西北羌族遷走一大批。
總結一下,這就是北方和平的真相。。。。。自己人嘛,死的七七八八。胡人都牽進來,叫他們種地,當兵。真正該殺的嘛。。。其實都沒死,獲得不錯。黃巾軍餘黨跟著臧霸圈了塊地。還有各路自治不表。
別問我誰幹的喲。
這個北方的局面發展到西晉怎麼樣了呢?
首先呢天更冷了,這個是有影響的——邊疆區的耕地面積會縮小。
然後,有請一位古人為哀家現身說法——急急如律令,召喚郭欽!
晉武帝太康二年,侍御史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雖今服從,若數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廷矣。宜及平吳之後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
同志們,仔細看一下這份太康二年的檔案。
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這是說胡人自古難搞。
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這是說曹老闆和曹老闆的對手們搞得好啊。。。。搞得好。
雖今服從,若數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廷矣。——這是暢想未來,大開腦洞。
百年之後?侍御史您可真心大呀。
順便說一句,平陽是後來匈奴漢國的首都。
宜及平吳之後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這是讓他們趕快滾。
不聽。——這是晉武帝的反應。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召喚一個人吧——有請江統。
惠帝元康九年,太子洗馬江統以為戎狄亂華,宜早絕其原,乃作《徙戎論》,其略曰:“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備,御之有常。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蓋權宜之計。今已受其敝矣。夫關中,帝王所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候隙乘便,輒為橫逆。此必然之勢也。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人戶為仇讎之際,徙諸羌,著先零、罕開、析支之地;徙諸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幷州諸胡,建安中聽其散居六郡,今為五部,戶至數萬。正始中,毌丘儉討句驪,徙其餘種於滎陽,部戶亦以千計,並皆驍勇便利。夫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為變!此等皆宜申諭發遣,還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國,於計為長也。”朝廷不能用。
其實吧,這兩份檔案意思差不多,哀家帶著童鞋們看一下。
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是以有道之君,待之有備,御之有常。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這是說胡人自古難搞。
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北地。魏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川,以御蜀,蓋權宜之計。今已受其敝矣。——這是說馬援和曹老闆幹得好啊。。。幹得好。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皇漢江統的著名論斷。
宜及今兵威方盛,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人戶為仇讎之際,徙諸羌,著先零、罕開、析支之地;徙諸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幷州諸胡,建安中聽其散居六郡,今為五部,戶至數萬。正始中,毌丘儉討句驪,徙其餘種於滎陽,部戶亦以千計,並皆驍勇便利。夫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為變!此等皆宜申諭發遣,還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國,於計為長也。——這是暢想未來,大開腦洞。讓他們趕快滾。
元康九年的朝廷在幹啥?江統同志你好可愛呀。
朝廷不能用。——這是答覆。
注意一個微小的區別。
數年後的這份檔案收穫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不聽。意思是你胡逼逼啥呢。
不能用。意思是你說的很好呀,然並卵。
兩份檔案看過之後呢,西晉時期是個啥樣子,就懂了吧。
胡人和漢人的人口比例,在北方並不懸殊——這就是結論。
氐族,羌族,羯族,這都是種地的。——這是另一個結論。
匈奴人在山西。鮮卑是好人。在漠北,遼東和河西。嗯。。。。但是他們和晉人畢竟不太一樣。
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哦。
2,第二部分呢,我們來談一談哲學。
首先呢,五胡亂華,這是傳統史學對西晉末年以來三百年大混戰的概括。
第一,這不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由無數個歷史事件累積起來的歷史階段。
第二,一個歷史事件的原因,比如說石勒為什麼要殺司馬越一夥人?這個原因很好找。石勒王彌餓了。司馬越等人太遭恨。還有別人希望西晉的統治集團一鍋端。等等。當然最直接的原因是王衍那夥人的腦子有問題,選擇了一條必死的行軍路線。加起來嘛,他們就燒烤了。
但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原因,這個問題是不是成立就不好講了。
我更傾向於認為:梳理歷史階段的原因,這個命題是不成立的。
歷史階段就是歷史階段,是無數個歷史事件的累積,他沒有原因。
歷史階段不是由某個點,或者某條線激發,誘匯出來的。
而是無數條線,無數個點按照自己的意志運動,交織,形成的一幅巨畫。這些個人意志的累加,是向量和,不是標量和。他們的意志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構成的結果,也不是所有人希望的那樣。
作為歷史的觀察者,可以站在唐朝建立的這個節點,對之前三百年的亂世做出總結。
但總結並不是策劃和預判。
因果律這種線性思維,在研究一個混沌模型的時候,是乏力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生物的進化路線和生物圈的變化,我們作為古生物學來研究,可以梳理出一條條脈絡。
但這些脈絡構成的最終的那個生物圈,是不可測的。是因果律不能解決的。
這也就是社會科學在預測和解釋方面相對乏力的原因——當然,不是做不到,但是,不要用一條因果律去做。人口數量和結構只能預言戰亂和經濟繁榮,預言不了其他的東西。同樣,氣溫,科技,溼度等指標也只能解決另一部分問題。
3,哲學談完了,下面我們回到歷史中吧。
我們看到,三國的大亂世打破了胡人和漢人之間的力量對比。
大亂世是後漢末年矛盾積累的結果,人口大幅度增長後的一個節點。
我們看到,隨著氣溫下降,草原向南方延伸,胡人定居於塞內。從東漢初年的羌人內遷開始,到南匈奴內附的鞏固,氐族的下山,鮮卑從大興安嶺跨越漠北的分流和快速的漢化(應該說是部分鮮卑,尤其是遼東鮮卑),以及羯族的農耕(石勒是個農民)痕跡。
當然,這只是下一個大亂世的舞臺而已。
舞臺之上,我們還看到了什麼呢?
嗯,接下來是比較晦澀的東西啦。
首先是秦法漢制還要不要的問題,曹魏響亮滴回答,不要!
五等爵制復興了。民爵神馬的掃進歷史垃圾堆了。
然後是黨錮之禍以來的勝負問題,太學生贏了,竇武陳藩贏了。未嘗不太息痛恨於桓靈也,諡號已經加上去了,棺材板釘上了。董卓給你們平反,士人給你們叫好。人民為你們隱藏訊息。同皇權鬥爭是這樣艱難地取得了勝利啊!然後勝利者就去忙別的了。
這是另一條線,這條線叫——秦漢式君權的萌發,鼎盛,衰弱和朽壞,貫穿了戰國後期到東漢末年這一千年的歷史。
舞臺是脆弱而兇險的,臺基構成已經改變。大劇院風吹雨打,氣溫降低。
舞臺上演的是四大悲劇,麥克白洋洋得意,不知懸崖在側。
這兩條線的疊加,構成了魏晉時期的風土人情。
這兩條線之間有聯絡嗎?也許有,但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座標系面前,趨勢很明顯。
什麼趨勢呢?
秦漢式的君權萌發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透過西漢達到鼎盛,然後逐漸衰敗,直到消亡。那麼,接下來是什麼呢?是下一種君權,或者說中央集權的萌發和孕育。爵制消亡的時刻,新的集權模式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但是,這種探索並不發生在朝堂上。而是發生在帝國的邊疆區。
禮失求諸野,其實,是這意思。
是的,他們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王彌,李雄。李特。
胡人和漢人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之下,新的集權方式,必然兼顧彼此。新的君王,也必然留著兩種血液。
三百年後我們知道了,這種方式有了一個最簡要的新稱呼,叫天可汗。
而在西晉初年,這一切,都處在孕育階段。那個時候,石勒可能剛剛學會了漢語。劉聰正在洛陽太學讀書,對中原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江統和郭欽盯著這些在首都大街上穿行的異鄉人,胸中湧出的濃重不安最後化成不朽的政治檔案。
既然我們明確了,舊帝國的死亡,就是新帝國的開始。而新的帝國和集權方式,是在底層孕育的。那麼,西晉的上層在幹什麼呢?
答案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在幹什麼。舊體制已經死了。曾經統御過東亞世界的秦漢帝國,被他們親手埋葬了。
但他們又奢望著再創輝煌,他們明知道舊帝國的制度已經死去,但又試圖在各個場合繼續模仿他。
所以在魏晉,你看不到二十等軍功爵,但你,還能看到三公九卿。
你看不到荊楚刺客橫行漠北,但你能看到三千死士一朝雲集。
你看不到孝,但你還是能看到以孝治天下。你看不到激賞酷吏的君主,但是還能看到希望君主靠譜的可憐酷吏。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精神分裂,簡稱精分。而精分是沒有效率的。
所以很不幸,秦漢帝國死去之後的這幾十年,我們的政治生態,無非混和維持。
當然,也有聰明人。
復興五等爵制,只是這些聰明人的第一步,下一步,是徹底恢復西周制,試圖在維護士族分封利益的基礎上,也維護版圖的完整和擴張。
好可愛的想法呀,可惜痴人說夢。
當然,我理解他們。西周制是他們唯一能夠參考的,也是曹老闆去世前夕的自我暗示——我是周文王嗎,我是周文王吧。。。
可惜,世殊時異。
西周能夠在封建制的基礎上維持擴張和領土完整,恰恰在於,封建制在當時相對於部落邦聯,是絕對先進的。是加強集權的手段,而不是相反。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還很大,周人的地盤還很小,有大量的未知之地,可以允許方伯們進行擴張。也正是由於天下廣闊,賦予方伯一定領域內的兵權,有利於統一。
但西晉不再是這樣了。這個世界就這麼大。各路方伯卻仍有兵權(西晉的四徵四鎮和漢朝是不一樣的,具備治理民眾的權力。這個制度,起源於曹睿後期,司馬懿鎮關中。在向上溯源,是曹仁鎮樊城,夏侯淵鎮關中)
打不出去怎麼辦?八王之亂。
好了,三條線已經糾纏在一起:胡漢的力量對比+寒冷,秦漢制度的死亡和集權的週期性衰敗,西晉高層對於新制度的探索和試驗。
但是記住,這不是什麼原因。
這只是歷史的脈絡,我們描述歷史時採取的一些簡筆畫,最快速度勾勒出線條和輪廓。
因為歷史是由無數條線交織而成的,這三條線,無非是最好識別。
在看到這三條線之後,你就知道:
1,八王之亂是不可避免的。齊王,楚王,成都王,長沙王,都是熱血上頭的中二青年。殿中的少佐們,心懷鬼胎,孫秀看著潘安,咬牙切齒。這些年輕人才是火併的動力,賈南風和皇帝腦殘不腦殘,楊駿和司馬亮妥協不妥協,都沒卵用。年輕人得不到出頭的機會,年輕人想出頭,年輕人手裡有兵,年輕人失去了舊帝國的一切道德準則,而這一切,都是註定的。
2,胡人入侵是必然發生的。算不上入侵,他們無非是聚集在塞內的少數民族。他們是西晉的臣民。和吃不飽飯的漢族苦逼一起反了,僅此而已。
3. 五胡亂華是銘刻在我們基因裡的一個歷史階段。他徹底踢爆了西晉上層試圖維持名義上集權的假面具,而讓真正的英雄們流著血在邊疆出生。石勒之後,還有比漢人還試影象漢人的苻堅,還有孫子兵法和孟德新書的好學生姚萇,還有劉裕,還有在邊疆區出生的高歡,爾朱榮和宇文泰,最後的最後,還有楊忠和李虎,還有楊堅和李世民。
4,不但秦漢帝國會死,隋唐帝國,在朱溫篡唐那年死去,明清帝國,同樣如此,那一天是1912年2月12日,記住這個日子。
5,集權和專制只佔了歷史上的一部分時間,另一部分時間,中國沉溺在血海中。你所關注的五胡亂華,無非是兩個集權之間的血淚糾纏,政治這東西,永遠起源於苦寒之地。誕生在血與火的風暴中,伴隨著絕望和憂患。
6,即便如此,華夏從未死去。
7 因為如此,華夏永不死去。
the end.
-
8 # 德厚致遠
司馬氏篡曹魏建晉,有感於曹魏政權抑制宗室而使大權旁落,便在晉朝建立後就大封宗室子弟為王,並且允許諸王設定自己的軍隊,以取代原州郡的地方武裝。想靠這樣宗室分封,來保全晉朝江山永固。可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後,由於繼任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缺乏統治國家的能力,而其皇后賈南風,秉性酷虐暴戾,又淫蕩放肆,欲把持朝政獨霸朝綱,引起宗室諸王不滿,終於暴發宗室內訌,引發政權更迭,國家動亂,史稱八王之亂。各王先後被殺或死於非命,並最終釀成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此時遊牧在塞外的少數民族“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南北朝時期。
五胡亂華史稱“中原陸沉”、“中原淪陷”。這一動亂時期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五胡亂華時期也是中國大分裂時期。該時期又稱十六國時期,在中國的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胡夏、前秦、西秦、後秦稱為十六國。而在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冉魏、丁靈翟氏建立的翟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漢人譙縱在蜀地所建的譙蜀、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及北魏等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這場劫難,戰亂頻繁,生靈塗炭,土地荒蕪,民生凋敝。這場禍患,慘絕人寰,據記載當時的鮮卑、羯趙政權大掠中原,不僅搶劫無數財富,還擄掠漢族少女大肆姦淫,甚至掠人而食,將漢人充當軍糧飼養、宰殺烹食,命名為“雙腳羊”;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燒殺淫掠,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在胡人的野蠻殘暴的統治下,中原大地長期陷於戰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生經濟大受破壞,生活蕭條人口銳減;
後來,前秦苻堅雖在漢人王猛的幫助下,暫時統一了北方。隨著國內形勢好轉,開始實行以禮治國。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進一步實行漢化改革,移風易俗。下令鮮卑族易漢服、講漢話、改漢姓、通漢婚、定門第、改籍貫。各民族開始融合。隨之以北魏為基礎建立的北齊、北周也繼承了北魏的民族融合政策。最終中國在胡漢混血的隋文帝楊堅手中結束了近三百年的戰爭,再次完成了國家統一,中國的歷史程序也才走回正軌。
若論影響,我想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內亂必生外患,內訌招致外侮。
-
9 # 三上歷史
五胡亂華的誘因是天氣變冷和西晉皇帝的作。
我上一張圖,大家看一下,從東漢中期開始,全球氣溫就一直下降,到魏晉時期降到了一個低點。
氣溫低了,北方的草原民族生活不下去,就要南下牧馬。
從東漢開始,就不斷的有少數民族往南遷移。她們大部分都居住在長城附近,和當地的漢人混居在一起。
而中原王朝正好也利用這些南遷的胡人為屏障,來抵禦北方其他的少數民族。
一開始大家互有需要,相安無事。當然漢人是看不起胡人的,就像當年白人看不起黑人一樣。所以這些住在邊塞的胡人,地位是非常低的,常常受到漢人的奴役和欺負。
西晉時期,包括後漢三國時期都是一個豪族社會。
豪賭社會的結構特點是什麼呢?和美劇《權力的遊戲》中的世界是差不多的。
皇帝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國家中有大大小小的很多領主。每個領主都有自己的城堡,在當時叫“塢堡”。塢堡中可以容納幾千上萬的人民,每個塢堡都能自給自足,自已抵抗外來的侵襲,也不向國家納稅。而這些領主就是所謂的豪族,這些豪族雖然服從於皇帝的統治,但他們又有相當的獨立性,皇帝對他們的統治力其實是非常弱的。
西晉武帝司馬炎,為了削弱豪族的力量,壯大皇族的力量,就把自己的宗室子弟分封出去,希望他們能一起拱衛皇帝。
但人的天性是自私的,這些封王還沒有一致對外呢,自己就先幹了起來。有八個挑頭的,史稱“八王之亂”。
這八個王當中有的人打輸了,把自己的老本都打沒了,一回頭,看到了胡人。心想,這些野蠻人個個能打,而且他們不是漢人,估計也不想爭皇位。於是就紛紛啟用胡人接著打。
這些胡人和漢人混居很長時間了,精通漢語,有的還有漢族血統,但他們一直受漢人欺負。在幫主子打仗的過程中一看,我操,主子家亂成這樣子了,自己趁機來一把吧。
於是“翻身農奴把歌唱”,胡人開始自己稱王稱帝了。
第一個稱王的胡人叫劉淵。劉淵是南匈奴人,是漢家公主和胡人首領生的孩子,也算是漢家的外甥。
劉淵精通漢文化,他聲稱要恢復大漢,但這個口號喊得非常尷尬,幫他打仗的胡人兄弟,心裡面不舒服,漢人也瞧不上他。弄得裡外不是人,最後失敗了。
緊接著而起的胡人一看,你們漢人既然瞧不上我們,也沒必要討好你們了,乾脆都殺了吧,於是大肆屠殺漢人。
漢人奮起反擊。有個漢人叫冉閔,他本來是胡人皇帝的養子,在這種尖銳的對抗中,奮起反胡,建立了冉魏政權。他下了殺胡令,這又引起胡人反抗, 最後他被前燕慕容氏所殺。
歷史上想消滅一個種族是很困難的,希特勒大下殺手也沒把猶太人消滅。
胡人雖然少,但也殺不光,所以殺胡令行不通。
後來氐族人符堅建立了強大的秦,史稱前秦。他做了混一胡漢的嘗試,可惜失敗了,於是被北邊的小弟慕容氏消滅。
慕容氏打敗了前秦,恢復了燕國,史稱後燕。但他們也沒能很好的把各族人民融合在一起,又被新興的一個小弟,也是來自鮮卑族的拓跋氏給幹掉了。
拓跋氏最後很好的完成了融合胡漢的局面。
拓跋氏把原有的草原貴族打亂,重新組合成八部,歸皇帝直接統領。在文化和制度上,又向漢族靠攏,最終把胡漢兩族融合在一起,建立了強大的北魏。
後來隋朝繼承了北魏的政治基礎,統一了全國,唐朝又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了強大的唐帝國。
-
10 # 長風意逍遙
近年來炒作五胡亂華我懷疑是有敵對勢力惡意為之,或者皇漢思想作祟,蓄意挑起民族矛盾,其中尤其是將惡魔冉閔炒作為虛假偶像,引發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網路謾罵,五胡亂華事件起因是司馬炎傳位給自己的智障兒子,導致八王之亂,奪權戰爭使北方漢族人數急劇減少,以鮮卑、匈奴、羯、羌、氐為主的五個胡人部落取得北方的領導權,趁亂反晉,西晉滅亡,晉朝皇室和廣大漢族居民衣冠南渡,進入長江流域避亂,史稱東晉。而這時北方的胡人部落相互攻伐,在北方因連年征戰,不管是胡人還是胡化的漢人或者沒逃到南方的漢人,老百姓都很慘,人吃人。不過這期間也出了幾個稍微好點的胡人皇帝,比如石勒,建立了後趙政權,他死後侄子石虎繼位,石虎是個暴君,他有個養子就是著名的冉閔。我以前看了些網文以為冉閔是漢族救星,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史書的時候,發現這胡化的漢人冉閔實際是個魔頭,他的殺胡令根本不是拯救漢人,只是為了奪權謀反所以挑起民族矛盾,瘋狂屠殺其它民族,在他的領導下,無月不戰,北方根本無法再農耕了,人只能吃人,絕非網文所說的胡人吃漢人少女,實際漢人也吃人,冉閔才是真正使北方漢人幾乎亡盡的元兇,使羯族滅族。真正的漢族人其實都在南方東晉政權下生活,沒有冉閔漢族也不會絕種,恰恰是冉閔這個魔頭導致北方漢族幾乎滅絕,我自己就是漢族人,但我覺得類似皇漢的思想不能有,天下都一樣是人,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我們該追求的,不要為了一些狹隘民族思想引發矛盾。五胡亂華歷史課本都有,絕非沒有,只是篇幅小,大家想了解的話不想讀史,可以搜搜百度百科都行,冉閔,石虎,石勒裡都講的很清楚。
回覆列表
司馬炎篡掉曹家建立西晉政權後,為避免出現曹家天子勢單力孤局面,大封子侄為藩王,目的是用司馬家族勢力保護天子,消滅意圖篡位的權臣,避免出現曹家篡位劉家,司馬家篡位曹家的後果,但是他忘了西周封建以及西漢大封子侄為王,同室操戈,血腥無比的歷史,自家兄弟後代相互爭奪皇位不比異姓要仁慈。
於是司馬家族,八個藩王在中原地區混戰,稱為八王之亂,洛陽一代的男子要麼當兵戰死,要麼逃亡,女子被搶奪,姦殺,幾乎成為無人區,藩王本身兵力不夠,於是徵發匈奴人進入中原參與混戰,於是匈奴人來了,殺了司馬家族藩王,自己當了洛陽的天子,緊接著,被當奴隸和炮灰抓到中原的羯族也參與了匈奴人的戰爭,比匈奴更加殘暴。
中原混戰,東北和西北邊防撤除,於是西北的羌族氐族進入關中和中原,東北的慕容鮮卑,拓跋鮮卑也進入中原,參與混戰,最後拓跋鮮卑笑到最後,統一北方,但是拓跋鮮卑逐漸漢化,遷都洛陽,漢化過速,導致北方鮮卑人地位下降過快,造成六鎮叛亂,之後又是大混戰,崛起新的軍閥爾朱榮,把鮮卑宮廷數千人扔到黃河淹死,稱為河陰之變,扶持傀儡,仿效曹操。
拓跋家的傀儡皇帝不堪欺辱,設計殺死權臣爾朱榮,又造成政治洗牌,鮮卑北魏分裂為西魏與東魏,分別是權臣漢化胡人宇文氏與胡化漢人高氏,各立傀儡,又都篡位,變成北周和北齊,北周宇文氏又被外戚楊堅篡位,清除北周宇文皇族,建立大隋,漢族又重新奪回皇位。
隋主楊堅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絲毫不輸給滅六國的始皇帝,楊堅滅東面的北齊南面的陳朝,統一分裂時長比肩春秋戰國的南北朝亂世,中國幸運地重新統一,大漢民族浴火重生,北方胡人民族大部分在殘殺中消失,或者報復中消失,剩下的融入漢族。
例如拓跋鮮卑攻打南朝,盡遣可能謀叛的胡族攻城,絲毫不體恤軍士傷亡,造成戰死士兵填滿護城河的慘劇,臨走送書南朝守城將領,厚顏無恥的感謝他消滅了隱患。兩個鮮卑國家之間的參合坡之戰,拓跋鮮卑圍殲了不可一世的慕容鮮卑,慕容鮮卑青壯年大部分被拓跋鮮卑毫不留情的處死,以致亂世梟雄慕容垂報復拓跋鮮卑出兵時見到參合坡白骨悲憤而亡。
最後的匈奴雄主赫連勃勃,靠血腥手段築成堅固的統萬城,也被拓跋家族鐵血地滅族屠城然後毀城,匈奴滅於羯人和拓跋家族,羯人滅於漢人乞活軍後裔報復和慕容絞殺,氐人毀於南征大敗和慕容鮮卑男寵作亂,慕容滅於自家內訌和拓跋家族屠殺,拓跋則毀於六鎮起義中崛起的胡漢梟雄,逐漸胡人政權兵力不足,不得不大量徵發漢人從軍,北齊高氏,北周楊家和李家逐漸崛起。
隋主楊堅文治武功遠勝於唐主李淵,然楊家老二遠差於李家老二,楊老二三次統帥百萬大軍遠征東北的高句麗,中原地區驍勇善戰的胡人必然作為優等炮灰被徵發,然後喪命於東北的冰天雪地之中,等待李家老二來報仇,李老二雖也是千古一帝,然也沒能徹底復仇,直到被認為很慫的李三代輕鬆復仇成功。
至此,五胡血脈,基本消失,殘留下的也被認為是漢人,例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王世充,宇文化及等等,隋唐漢族,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