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敵馬大帥
-
2 # 濤哥觀歷史
我是農村俗人,我來回答。
一、虛心納士、廣招人才
袁紹道:“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
曹操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袁紹把地理環境作為第一要素,曹操則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只要能用正確的思想路線駕馭並任用天下之智力,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發展勢力,奪得天下。
二、用人不疑、大膽起用降將
中途歸從、投降者不計其數,最有名的是三國名將張遼、張郃、文聘等。張遼跟隨呂布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是呂布的心腹,如此重要重要之人本應殺之。
最終,曹操還是沒殺張遼。曹操一旦做出決定之後,就是義無反顧的,絕不猶豫的。
這是做大事的基本。一萬個想法不如一個嘗試。
張遼也不負曹操,就像格羅索不負黃健翔一樣。
張遼自跟隨曹操以來歷經20餘年,從河北打到塞北,從中原打到徐淮,縱橫天下罕逢敵手,800破孫權10萬是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戰役。
武帝、文帝兩代天子對張遼將軍都十分器重,曹操多次出迎數十里迎接凱旋歸來的張將軍,並與之同乘一車,曹丕甚至御賜張遼老母車馬。
張遼和曹操的感情非常深厚,一生朋友不在多,有一兩個知己足矣。
向曹操致敬,向文遠將軍致敬。
三、為天下計
曹操在掃北的前後三次釋出《求賢令》,路途中看到災民的疾苦、經濟的蕭條痛心疾首,並當即全民免租一年。諸如此例,枚不勝舉。
四、勇敢
曹操在收復馬、韓割據勢力的時候,打的非常辛苦,歷經大小戰鬥幾十次,過程非常經典,展現了曹操作為軍事天才應具備的才能。
比如,曹操初到前線的時候,他和三國時期另外一位名將徐晃將軍商量,徐晃認為搶佔蒲坂津是關鍵,並主動請纓。
徐晃成功之後,曹操開始渡河。面對黃河的滔滔流水,面對馬、韓賊寇的槍林彈雨,56歲的曹操毫不畏懼、身先士卒,他率領軍士奮勇渡河,並甘願做炮灰。曹操的舉動頓時感動三軍,身後傳來陣陣哭泣聲。
為國家而戰,為人民而戰,為正義而戰,為理想而戰。人生的精彩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精彩。
曹公一生足夠精彩,留給了我們足夠的滄桑、足夠的沉澱、足夠的愛。
我們給予了曹公什麼?臭罵?詆譭?誹謗?
我們面對曹公應該沉默、迴避、失聲嗎?
我們不應該為曹公高歌頌德嗎?
五、歌以詠志終不悔
曹操不像曹丕那樣只會弔書袋子,曹操不會刻意表明自己的意圖,不必刻意去證明自己是多麼偉大、多麼優秀,他的點點滴滴都穿插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日理萬機、憂國憂民,曹操都是登高必賦。
“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存亡有名,慮之為蚩。”
還有一首寫給倉舒的,很感人,我流淚了。
“遠行送新客,歲暮乃來歸。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曹操是一個很稱職的父親,他在生前已經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孩子們,守疆衛土一掃群雄應該是曹丕、曹睿去完成。難道還要把曹操的遺骨挖地三尺,然後問:君父,我們該怎麼辦?
六、永不放棄
首次踏入戰場,曹操就差點死在滎,如果他開始動搖,就不會再有以後的曹操了。
黃土黃沙、風煙瀰漫;山東未定,韓楊猖獗。形勢不太樂觀。但是曹操為了“大順”“大略”“大德”的理想仍然義無反顧的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迎獻帝。過程也是處處殺機,但曹操在董昭等好朋友的幫助之下,最終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完成了自我超越。
官渡一戰,如今想來也渾身是汗。劉備鼓動黃巾殘餘在汝、穎作亂,禍國殃民。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大戰中,曹操旗下私自投敵者甚多,當時之處境已經非常糟糕。關鍵時刻曹操頂住困難,堅壁對敵,同時積極窺測敵軍動向,謀劃出奇制勝。一旦得到機會,曹操毫不猶豫,輕率步騎兵五千人以最快速度奔赴袁紹屯糧處,焚燒烏巢。曹操當之無愧是中國古代的著名軍事家、軍事戰略家,堪比白起、韓信、李世民。
曹操在收復張魯的戰役中,先為氐人所阻,曹操自陳倉出散關入河池,五十七歲的曹丞相不辭辛苦、日夜兼程,歷時百日終於抵達陽平關。曹操見張魯軍隊仍然在固守,便下令退軍,退卻不久又縱馬殺回,張魯軍毫無準備,張衛連夜逃跑,張魯逃奔巴中,漢中收復。
曹操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但是在他的人生中卻閃耀著無盡的光芒。御軍四十年,手不釋卷;征戰四方,多次遇險從不畏懼;面對二袁、二張、二劉、一呂等諸多割據勢力的圍堵,曹操從容若定,遠交近攻,各個擊破;赤壁不幸,國家蒙塵,一再反思,永不放棄。
如此曹操,我們還要求他什麼呢?
畢,拜武帝。
-
3 # 排骨咋不香了
治世能臣
曹操不懼怕權貴,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殺豪強除貪官,積極做出改革開始屯田改善民生增強國力也為後來的爭霸打下基礎。有了糧食也要有人才去管理和發展,他便任用寒門庶族子弟,並且不拘小節。同時他也是一個疾惡如仇的人,其中杖殺宦官蹇碩的叔父的事也被人廣為流傳。
亂世梟雄屯田興兵,獨霸中原,從很早的時候他便看出天下會打亂,便開始為亂世做好爭霸的準備,他做事別具一格不被規矩傳統所束縛,有著足夠的野心,並於公元196年將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治世功績面對破敗的社會局面,沒有新鮮的血液很難有所作為,於是他打破歷史傳統士族對人才的壟斷,廣招寒門和提拔人才,三次釋出“唯才是舉”。遣散軍士 20餘萬,屯田許昌,利用荒田命令軍隊從事耕作以自給自足,謂軍屯,召募流亡農民,施民屯,開始了北方經濟復興,也為後來統一天下打下堅實基礎。對抗外族入侵,烏桓算是當時最強大的少數民族,時而恭順,時而叛亂。當時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係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曹操打敗袁紹後,袁熙與袁尚二人跑到柳城,去投奔蹋頓。曹操親率大軍,把盤踞邊境上百年的烏桓一舉消滅,使烏桓最後淡出歷史舞臺,堪稱是三國時期對外第一戰。 -
4 # 鰻魚609
曹操,字孟德。
治世能臣,亂世梟雄
曹操不畏豪強,舉免官吏,杖殺犯法的宦官蹇碩的叔父的事廣為傳誦。《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有“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這應該是曹操年輕時的理想。
諸侯討董卓之戰,曹操仍然慷慨激昂:“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可關東諸侯都是東漢王朝訓練出來的老油條,只顧吃酒作樂。曹操自己往西進攻,被董卓打得大敗,幾乎連命都丟了。敗逃的路上,士兵譁變,“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
歷史只記載具體的事件,不會記載人物的心理。在這些出生入死、艱苦倍嘗的經歷中,是不是逐漸完成了曹操從忠臣向梟雄的轉變?
屯田興兵,獨霸中原
曹操20歲時就任頓丘縣令。黃巾起義爆發後,他受任為騎都尉,因鎮壓潁川波才所領導的黃巾軍有功,升為濟南相。公元192年,他佔據兗州,根據黃巾軍無後勤供應的特點,採取晝夜奔襲的戰術,破青州黃巾,收降後編精銳30萬,組成“青州軍”,勢力開始壯大。初平四年,借為父報仇之名攻伐陶謙。但殺戮過多,引起陳宮、張邈反感,聯合呂布佔據濮陽,操回救失利。後從荀彧計“根深固本以制天下”,三攻兗州,設伏在定陶打敗呂布,收復失地。後因糧草不濟,遣散軍士 20餘萬,使任俊屯田許昌,利用荒田命令軍隊從事耕作以自給,謂軍屯,召募流亡農民,施民屯,開始了北方經濟復興。
於公元196年將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面對破敗的社會局面,他這樣就加強了他的經濟實力。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三次釋出“唯才是舉”的命令說,不論門第高低,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的,都可以當官。這使他招納了不少人才。
曹操依靠這些條件,開始發動統一北方的戰爭。建安二年到四年內,透過三次討伐張繡,迫使其降。誅殺呂布,趕走劉備,聯合孫策消滅袁術。公元200年,他先在白馬派關羽斬殺顏良後,在官渡與袁軍對峙,得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糧倉,獲勝。此後,又用了幾年時間,利用紹之子不合,離間得手,繼而滅之,又在白狼山趁敵立足未穩搶攻得手擊敗烏恆,統一了北方。
南下荊州,西擊雍涼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荊襄,劉琮歸降。操進軍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因北方軍隊長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荊州降軍心有顧慮,未肯力戰。加上自己驕傲輕敵,在孫劉聯軍火攻之下大敗而歸。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建安十六年,曹操率軍與馬超等部對峙於潼關,操正面佯攻引關中軍向潼關集中,造成其後防空虛,派徐晃等偷渡蒲坂津建立橋頭堡,隨後引全軍渡河,壘沙凍冰為寨拒守,伏兵擊敗馬超的偷襲。在離間韓遂得手後,便發起總攻,以輕騎誘敵再次伏擊得手,馬超大敗。四年後討伐張魯攻佔漢中。但因定軍山主帥夏候淵輕敵被斬,不得不放棄漢中退守長安。公元216年,受封為魏王。曹操善用兵,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著作。他又善於詩文,現在還存有詩20 餘首、較完整的散文40餘篇,都為後人所傳誦。
-
5 # 趙公
東漢末年的洛陽城裡,皇親國戚們飛揚跋扈,無視法律,欺壓百姓,惹得全城百姓怨聲載道但又敢怒不敢言,這個時候一位剛剛舉孝廉入仕的校尉站了出來。
這個人就是曹操,這也是曹操這位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在史書上留下的第一筆。曹操的職務相當於洛陽城的公安局長,如果是在東漢境內的其他郡縣,這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職務,然而在洛陽城裡則不盡然,因為洛陽城裡充滿了達官顯貴,一個小小的校尉顯得有些無足輕重。
但是為人正派、血性方剛的曹操沒有向惡勢力低頭的意思,他命令人住了五根五彩大棒放在衙門口,聲稱誰要是違反法律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當時洛陽城中有嚴格的夜行令,百姓晚上都不許上街出行,但是皇帝的寵臣蹇碩的叔叔屢次違反夜行令,之前幾任治安官都拿他沒有辦法。曹操直接安排衙役將蹇碩的叔叔捉到衙門裡,用五彩大棒一頓痛打,看到這個惡棍被打的皮開肉綻,所有人都拍手稱快。
如果政局穩定,沒有黃巾之亂,沒有十常侍之亂,沒有董卓之亂,曹操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像包公那樣被後人傳頌的絕世清官。
-
6 # 迪森e
曹操的歷史功績,現在看來,應該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掃平北方軍閥,統一中國北方,恢復發展生產,使北方人民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生活。這些功績,表現出曹操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另外,他博學多才,其詩歌至今流傳,又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能。這些功績和才能聚於曹操一身,自然顯現出男子漢大丈夫的非凡魅力,有人因此而喜歡他崇拜他,也算是有道理的。
曹操對於漢王朝,也是有些貢獻的。早年,他是“治世之能臣”,不畏豪強,執法嚴明,將他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領兵打黃巾,雖然有鎮壓農民起義之嫌,畢竟也是對漢王朝有保全之功;興兵討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也是堂堂正義之師。後來迎獻帝,遷都許昌,恢復禮樂,使奄奄一息的漢王朝又多活了許多年,這也是有貢獻的。曹操因此得意地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
-
7 # 小和天下影視庫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在政治方面,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在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八名,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並且日後曹操為討伐董卓立下了汗馬功勞。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總之,有些史學家認為曹操是一代奸臣,我認為這是個天大的冤枉,曹操並不是像秦檜、趙高那種地地道道的奸臣。所以,他的身世非常離奇。
-
8 # 天空飄來五個字54321
歷史背景: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們揭竿而起,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那麼曹操都做了什麼:
一、農業經濟上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二、法施和社會階級矛盾處理上嚴刑法典、化亂為治、撥亂之政,以刑為先
掌握政權以後,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
三、在軍事方面,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
四、在文學方面上,曹操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抒情的傳統,創造出一些動人的篇章,使四言詩再一次放出光采。他開創了建安文學,“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表達了他對日月如梭的感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又體現了他的廣闊的胸襟與偉大的抱負。毛主席也寫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也是嵇康、陶淵明等人的始祖,可見曹操這種寫作風格對後代的影響之深之大。
五、在忠義方面,曹操其實在初期也是對大漢很忠的,他在與袁紹等人飲馬孟津之時,眾諸侯坐觀其變、都不肯先出兵之時,只有他和張邈毅然起兵,雖然終因寡不敵眾敗於滎陽,但他雖敗猶榮,得到了眾皇親國戚的肯定,而且他也寫過“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詩詞,可見曹操之秉忠貞之志的思想與信念。曹操在臨終之時,對其妻子的言語卻如此平和:“吾死之後,汝等需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
總起來看, 曹操統一了群雄割據的北方中原地區 避免了更多的戰爭 有利於這一地區人民生活的安定和農業生產,社會秩序的恢復。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都有突出貢獻。當然過錯也有一大把,題目所限不再敘述。
-
9 # 鴻涵先生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今安徽亳州人,世家子弟。
曹操年少時聰明機靈、富有心機、能見義勇為但是有些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當時的人們並不看好他,覺得他就是個浪蕩公子,耍耍小聰明而已。就在輿論都已經把曹操淹死的時候,突然當時的兩大名士喬玄和何顒(yong)站了出來,何顒說:“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喬玄還把曹操介紹給了三國奇人許邵,於是曹操就和當時的這些名士成為了好朋友,曹操也就出了名,成了青年才俊了,這個許邵對曹操的點評可謂流傳千古了,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為什麼被稱為治世之能臣呢?
一、嚴於律己,遵守法治
曹操剛剛二十歲就被任命為洛陽北都尉,曹操做官一心為老百姓,他不畏權貴,一上任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派人打造了幾十根五色大棒,分別懸立在衙門的兩側,明令:如果有幹違反禁令者,就用棒子打死。當時有個大宦官叫蹇(jian)碩,他的叔叔蹇圖違禁了,曹操沒有顧忌蹇碩在朝廷的顯赫地位,直接就把他的叔叔打死了,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曹操是一個公正嚴明,信守制度的人。
二、不拘一格重視人才,打破了門第制度
曹操生於亂世之中,逢亂世禮崩樂壞,只有這種環境才能讓曹操在天下這個大舞臺上大展拳腳。曹操選拔人才也都不按套路出牌,他的標準就是“唯才是用”,被稱為曹操第一謀士的郭嘉,當年來到曹營投奔曹操時,曹操問他:“聽說袁紹招募了不少天下的英才,你為什麼要離開他呢。”郭嘉答:“袁紹用人先講門第,看遠近親疏,像我這種出身卑賤的人是根本不看在眼裡的。”隨後二人又討論了對北方統一的見解,曹操聽後非常滿意,直接就給了郭嘉一個大官當,這時就遭到了曹營中一些大臣的反對,說郭嘉出身低微,品德敗壞不能重用,可是曹操說:“我選擇人才,就是要唯才是舉,不講門第,我用郭嘉這事就這麼決定了!”而且曹操在日後與郭嘉的相處之中,從來都是非常的尊敬他,每逢有重大的舉措時,曹操都虛心的聽取郭嘉的意見,直到郭嘉去世後,在赤壁之戰敗給了吳蜀聯軍之後,曹操痛哭流涕的說:“倘若郭嘉要是還在,哪還能是這種地步?”可見曹操對人才有多麼的愛惜。
三、興修水利,發展屯田
曹操在世期間,因戰亂百姓流離失所,曹操大力興修水利,發展屯田,督促開荒 ,恢復了生產,使老百姓的生活逐步穩定,解決了溫飽。
四、統一了北方,抑制了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略
官渡之戰戰勝了袁紹,統一了中國的北方,穩定了局勢,安撫了百姓,對外征討了北方的遊牧民族,確定了疆域,使得遊牧民族沒有南侵。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曹操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六歲,他的遺囑說:“現在的天下還沒有安定好,不能按照真正的古禮來為我辦喪事。把我安葬之後 ,所有人都要把孝服脫掉。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所有駐紮在外地的將領們,都不要離開自己的駐地。所有官吏都要在自己的職位上恪盡職守,各盡其責。入殮的時候要穿平時的衣服,不要再墓地裡面放一些金銀財寶。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袁紹在北方虎視眈眈,佔據幽州、青州、幷州、冀州,強大無比。曹操出奇謀,率奇兵駕馭四方,把官職交給有才能的人,任賢為能、唯才是用,發展了經濟,擴大了地盤,最終使老百姓得意休養生息,完成了建國大業,他是一個非凡的人,是一個超越當世的俊傑人才,更可以說是一個大英雄!
-
10 # 不線k
1、打擊權貴,嚴明法紀
曹操年輕時曾任過洛陽洛陽北部尉,打擊過當時宦官權貴,也想要過扶大漢社稷之將傾,可發現當時的權貴階層植根於上層實在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遂被貶出京城調任地方也自此隱居了起來。
曹操年輕時是名諸生,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察舉孝廉成為郎官,不久司馬芳推薦曹操為洛陽北部尉,但曹操想擔任洛陽令,不過負責人事的選部尚書梁鵠並沒有遵從曹操的意願[16]。曹操上任洛陽北部尉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宦官集團,可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譭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第二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2、鎮壓黃巾,討伐董卓
像我上面提到的一樣,此時的曹操還是想做一名將軍幫扶大漢的危危社稷,還是想穩定下大漢百年來的江山,不過在這其中他的政治經驗和人生履歷也漸漸成熟起來,為人處世漸變圓滑和老道,也從中逐漸看清了天下大勢即劉漢的江山一去不返矣,漢室自此已名存實亡,人心晃動無人再想出來捍衛異姓的江山,此時的社會法則就是弱肉強食誰的拳頭大誰就可以稱王闢地,到名義上,大漢天子仍然是天下的共主。
189年十二月,在回到陳留郡之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鄉勇,甚至親自和刀匠一同製作武器,豪強衛茲也傾家財助之,曹操率先於己吾揭竿舉義,討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董卓討伐戰開始,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等地方勢力,舉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在討董卓的過程中,唯有曹操和孫堅二人奮力討伐,其他人躊躇不前欲趁這其中漁翁得利,都想儲存自己的實力都不是真心勤王。
3、奉天子以令不臣
為什麼這點也算是曹操的功績?因為正如我上面提到當時的漢室已是名存實亡,漢天子在當時只是一塊招牌而已,實際作用可能還沒有一群招安來的流寇大,不過曹操卻能從中看出巨大的政治機會,如果能夠留住天子在自己身邊自己就是正統,師出有名,可以名正言順地征討四方實現他平定天下威加海內的第一步,而且,他還給了當時的漢獻帝一口飯吃,讓皇帝在這個亂世之中活了下來,這等於是變相地延誤了漢朝不少時間。
有了上面這個基礎,曹操的腰板就更直了,他的軍隊就是當時的政府軍了,別的都是反賊、叛軍,統統都可以被他一掃而滅在法理上,而事實上在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之後他也是這麼做的。
這裡有個小故事可以看出來,早在兗州時期,曹操就開始打算和袁紹決裂。曹操控制漢獻帝后,讓獻帝下詔書譴責袁紹地廣兵多而樹立黨羽,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袁紹不服,上書辯解。曹操為了安撫冀州牧袁紹,上表漢獻帝,封其為太尉。袁紹又不肯位列曹操之下,甚至被曹操背盟舉動所激怒,說;“曹操有幾次都快沒命了,我每次都救他,現在曹操忘恩負義,居然挾天子以令我嗎?!”。最後曹操讓漢獻帝封袁紹為大將軍。袁紹眼見曹操控制皇帝,藉口許都潮溼,洛陽殘破,要曹操遷都靠近袁紹控制區的鄄城,曹操不同意。
198年十二月,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處死呂布、陳宮與高順,收降張遼,把徐州納入勢力範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于禁和徐晃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同年六月,窮途末路的袁術病死於壽春,其部下向曹操投降,淮南之地盡歸曹操之手。
在官渡之戰和遠征烏桓之後,曹操基本已經統一北方,也已經統一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如果這是大家都承認的曹操功績的話,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的第一步棋。
4、屯田養兵,休養生息
這雖然也是他的一種壯大自己的手段,但是在客觀上也是促進了民生與民休養生息,在曹操統治的北方民眾生活較為安逸戰亂也少,他自己也曾賦詩:“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1]人腸!〈《樂府詩集》卷二十七。〉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對民生疾苦的憂心和對分裂戰亂的厭惡,然時勢造英雄也,有些事也由不得自己選擇,以戰止戰,正是他一生的選擇。
很多人說曹操出身不好,其實不然,他是宦官世家的出身只是被當時的上流社會所看不起但還是比一般人強不少的,所以嚴格來說我認為曹操其實也是個“官二代”,當世之人能有如此胸襟和造化功績確實也是一代梟雄,反觀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的官二代,他們坐擁了曹操出身和資源,可是他們趕得上半個曹嗎?或許真的是時勢英雄吧。
-
11 # 一笑而過解千愁
首先他穩固整個北方,使中國北方由戰亂轉向了和平,讓老百姓有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同時也促進了北方的經濟文化發展!實施屯田制度,發展練兵!抵禦北部邊疆的威脅!
-
12 # 李百彥86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群雄並起,各地諸侯紛紛響應。其中曹操以刺殺董卓而揚名天下,也因此為其帶來了許多奇人異士。但是其人被世人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東漢末年的政治家,其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在處理問題方面足智多謀。從最初起義到一統中原一直都渴望人才為其效力,其用人為才是舉。在刺殺董卓失敗之後,在被其伯父所救,反之而將其殺害。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大奸似忠之人。之後有自己的勢力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何等的氣魄,讓天下的英雄無不驚歎。這一系列足以稱的上是“亂世之奸雄”。
曹操在擊敗馬超之後,佔領了西涼,開始了休養生息,雖然其佔領了西涼,可以培養出大量的戰士,但是在糧草方面不足,所以曹操便提出了三大政策,養民、屯墾和休戰,這三大政策一出,不僅使得西涼苦寒之地的百姓獲得了休息的機會,同時還贏得了當地的民心。可謂是一舉兩得啊,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曹操在太平盛世中也一定是個難得的人才。
綜上,我認為曹操能夠被世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是有著很大的實力的。
-
13 # 揭子兵法
曹操有四大功績:一是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戰亂,對人民貢獻很大。二是興修水利,恢復了生產:實行屯田制啦,安撫了流民。三是在對待外族上,平三郡烏桓,分制了南匈奴。四是善於用人,大力壓制豪門貴族,啟用大量寒門人才。
-
14 # 老豬愛生活
曹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寧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他。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當時的北方,平定了北方的安定,使北方的農業經濟得以發展,解決了人民的糧食問題和打戰軍人的軍糧問題,同時也加強了社會穩定。
回覆列表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
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定“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定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定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