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磚綠瓦
-
2 # 蕭子北反彈琵琶
清朝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內屬蒙古包括八旗察哈爾、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員治理,與內地的府、縣一樣。
外藩蒙古各旗則由當地的世襲札薩克管理,有高度自治權,屬於藩部,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喀爾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準格爾部等。
同時清朝在蒙古實行非常強悍的人口制度(簡稱為弱丁),規定蒙古強壯男子要出家為僧。漂亮女子進貢皇室為妃為後,像著名的孝莊太后就出自科爾沁蒙古部落,同時清朝後妃多出自蒙古。清朝對蒙古的“男子拔青壯,女子娶靚妹”。讓蒙古人口始終無法迅速擴張,威脅中原數千年的北方遊牧民族終究被徹底馴服。
但是外藩蒙古高度自治,始終同心力不夠,在清末民初終究獨立出去成為外蒙古國。如越南,北韓等諸屬國故事。
-
3 # 不負丹青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清朝時期(道光後也是一樣),蒙古基本上分為三大部分:
漠南蒙古——又稱“內扎薩克”或“內蒙古”
漠北蒙古——又稱“外扎薩克”或“喀爾喀蒙古”、“外蒙古”
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或“額魯特蒙古”、“青海蒙古”
一、漠南蒙古
內蒙古共有二十四個部落,共四十九旗。分別是:
1、科爾沁部(1部6旗)——博爾濟吉特氏
2、扎賚特(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3、杜爾伯特(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4、郭爾羅斯(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5、喀喇沁(1部3旗)——烏梁罕氏
6、土默特(1部2旗)——烏梁罕氏
7、敖漢(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8、奈曼(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9、巴林(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0、阿魯科爾沁(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1、扎魯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2、翁牛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3、喀爾喀左翼(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4、克什克騰(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5、烏珠穆沁(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6、浩齊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7、蘇尼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8、阿巴噶(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9、阿巴哈納爾(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20、四子王(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1、茂明安(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2、烏拉特(1部3旗)——博爾濟吉特氏
23、喀爾喀右翼部(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4、鄂爾多斯部(1部7旗)——博爾濟吉特氏
飄飄註釋:內扎薩克蒙古四十九旗中,除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的首領是烏梁罕氏的非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成員外,其餘皆為博爾濟吉特氏黃金家族成員,這四旗貴族稱塔布囊(駙馬的意思) ,而其餘四十五旗貴族皆稱臺吉。
二、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有包括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扎薩克圖部和汗賽音諾顏部四個部落(初為三大汗部,賽音諾顏部於雍正時期設立),共轄4盟86旗。
1、土謝圖汗部(1部20旗)——博爾濟吉特氏。
2、車臣汗部(1部23旗)——博爾濟吉特氏。
3、札薩克圖汗部(1部18旗)——博爾濟吉特氏。
4、賽音諾顏部(1部22旗)——博爾濟吉特氏。
三、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包括和碩特部、準噶爾部、輝特部、土爾扈特等部28旗、喀爾喀部及諾門罕1旗,為1盟,由西寧辦事大臣兼任盟長。
由於漠西蒙古設定比較複雜分散,在此飄飄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大名鼎鼎的噶爾丹就屬於漠西準噶爾部。
蒙古各部均設定掌旗王公,有汗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而且大部分都與清政府保持著密切的婚姻關係。
-
4 # 小董說健康就好
土爾赫特部,準格爾丹部,鄂爾多斯部,察哈爾部,衛拉特部,爾梅克部,布里亞特部,韃靼部,圖瓦部,烏珠穆沁部。
-
5 # 論古今多少事
蒙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歷史上曾經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統治過。也曾建立過大一統的王朝,在歷史留下了濃厚的色彩。據考證蒙古族起源於2500多年前的東胡部落。
蒙古族在清朝時期有這幾大、主要大部落:內札薩克蒙古部落、喀爾喀蒙古部落、科布多蒙古部落、西套蒙古部落、青海蒙古部落、察哈爾蒙古部落、遊牧喇嘛部落等主要部落。
蒙古族的起源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蒙古族起源於2500多年前的東胡遊牧民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東北一帶。在此後的歷史長河演變過程中蒙古族的名稱也經常發生著改變。
到了公元12世紀,蒙古族基本佔據了整個蒙古草原,人民大部分都分佈在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一帶水草豐盛的地區。並且先後衍生出了乞顏、札答蘭、泰赤烏、乃蠻、塔塔爾等部落。
並且在不久後,也就是13世紀初,整個蒙古草原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所統一。因此草原各部落民族也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即"蒙古族"。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聯盟名稱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名稱。
蒙古族曾經的輝煌在公元1206年,草原各部落被成吉思汗統一。在此後成吉思汗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並先後吞併了金朝、西夏、西遼、大理等國。並且還遠征西亞一帶,因此建立了蒙古帝國,這些佔領地區被成吉思汗分給了他的子孫。
在公元1271年,由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並在公元1279年,攻滅了南宋王朝而統一中國。
蒙古族在建立大一統王朝以後,各統治者就開始貪圖享樂,朝政日益腐敗,權臣作亂,民族與統治者的矛盾變的不可調和,因此導致元末的農民大起義。
蒙古族的瓦解元朝末年由於政權的腐敗,強徵各種苛捐雜稅導致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因此暴發了農民起義。並且在公元1368年,被朱元璋帶領的大軍攻破元大都,因而元朝也正式滅亡。享國98年。
元朝滅亡以後,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居蒙古草原以後,由於內部的分裂,最終導致蒙古族分為三大部分,既:
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族稱為漠南蒙古,亦即科爾沁部、察哈尓部;分佈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喀爾喀蒙古;分佈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亦即衛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明朝稱瓦剌。並且在這期間又產生了許多新的部落,不過主體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也沒有改變。
-
6 # 鉛筆的線條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清朝時期(道光後也是一樣),蒙古基本上分為三大部分:
漠南蒙古——又稱“內扎薩克”或“內蒙古”
漠北蒙古——又稱“外扎薩克”或“喀爾喀蒙古”、“外蒙古”
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或“額魯特蒙古”、“青海蒙古”
一、漠南蒙古
內蒙古共有二十四個部落,共四十九旗。分別是:
1、科爾沁部(1部6旗)——博爾濟吉特氏
2、扎賚特(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3、杜爾伯特(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4、郭爾羅斯(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5、喀喇沁(1部3旗)——烏梁罕氏
6、土默特(1部2旗)——烏梁罕氏
7、敖漢(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8、奈曼(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9、巴林(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0、阿魯科爾沁(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1、扎魯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2、翁牛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3、喀爾喀左翼(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4、克什克騰(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5、烏珠穆沁(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6、浩齊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7、蘇尼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8、阿巴噶(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9、阿巴哈納爾(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20、四子王(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1、茂明安(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2、烏拉特(1部3旗)——博爾濟吉特氏
23、喀爾喀右翼部(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4、鄂爾多斯部(1部7旗)——博爾濟吉特氏
飄飄註釋:內扎薩克蒙古四十九旗中,除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的首領是烏梁罕氏的非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成員外,其餘皆為博爾濟吉特氏黃金家族成員,這四旗貴族稱塔布囊(駙馬的意思) ,而其餘四十五旗貴族皆稱臺吉。
二、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有包括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扎薩克圖部和汗賽音諾顏部四個部落(初為三大汗部,賽音諾顏部於雍正時期設立),共轄4盟86旗。
1、土謝圖汗部(1部20旗)——博爾濟吉特氏。
2、車臣汗部(1部23旗)——博爾濟吉特氏。
3、札薩克圖汗部(1部18旗)——博爾濟吉特氏。
4、賽音諾顏部(1部22旗)——博爾濟吉特氏。
三、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包括和碩特部、準噶爾部、輝特部、土爾扈特等部28旗、喀爾喀部及諾門罕1旗,為1盟,由西寧辦事大臣兼任盟長。
-
7 # 華夏問長安
首先我們要明確,清朝時期蒙古要分為四個地域,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他們人口眾多,部系繁雜,力量強大,控制著大興安嶺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還影響著西藏,
所以,對蒙古的籠絡與聯盟成為清代前期民族問題的中心內容。
其中,漠南蒙古中察哈爾部勢力最強,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雖然為漠南蒙古各部的宗主。
1634年察哈爾部首領——漠南蒙古宗主林丹汗病逝,次年,察哈爾部首領額哲投降後金,至此,漠南蒙古各部全部臣服後金。清政府參考八旗制度,把漠南蒙古被分為16部49旗,納入清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
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包括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其三部雖然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向清廷朝貢,但聯絡不如漠南蒙古各部緊密。
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共分為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輝特部、土爾扈特部。
早在清廷入關前,土爾扈特部便西遷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清廷入關前後,漠西蒙古四部中,和碩特部實力最強,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為漠西蒙古四部盟主。
康熙初年,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首領後,準噶爾部興起,稱雄於漠西蒙古,並與清廷對峙。後經康熙帝三次親征,準噶爾部遭到沉重打擊。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部雖然表面上投降清廷,但始終未能臣服。
後來由於準噶爾部內部紛爭,勢力大為削弱,一些小部紛紛內附。清廷乘機向西北用兵,經過雍正、乾隆兩代人的努力,到乾隆二十二年,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
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部東歸,清政府完全統一了漠西蒙古各部。
-
8 # 石三叔
這個問題,不用多羅嗦,下圖看得很清楚了。
主要是託錦烏梁海旗、克穆齊克烏梁海旗、烏梁海十佐領、阿勒坦卓爾烏梁海二期、阿勒坦烏梁海七旗、庫蘇古爾烏梁海旗、歸化城土默特二旗、察哈爾八旗等。
-
9 # 知了鴨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清朝時期(道光後也是一樣),蒙古基本上分為三大部分:
1 漠南蒙古——又稱“內扎薩克”或“內蒙古”
2 漠北蒙古——又稱“外扎薩克”或“喀爾喀蒙古”、“外蒙古”
3 漠西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或“額魯特蒙古”、“青海蒙古”
以下為詳細介紹
一、漠南蒙古 內蒙古共有二十四個部落,共四十九旗。分別是:
1、科爾沁部(1部6旗)——博爾濟吉特氏
2、扎賚特(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3、杜爾伯特(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4、郭爾羅斯(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5、喀喇沁(1部3旗)——烏梁罕氏
6、土默特(1部2旗)——烏梁罕氏
7、敖漢(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8、奈曼(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9、巴林(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0、阿魯科爾沁(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1、扎魯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2、翁牛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3、喀爾喀左翼(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4、克什克騰(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15、烏珠穆沁(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6、浩齊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7、蘇尼特(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8、阿巴噶(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19、阿巴哈納爾(1部2旗)——博爾濟吉特氏 20、四子王(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1、茂明安(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2、烏拉特(1部3旗)——博爾濟吉特氏
23、喀爾喀右翼部(1部1旗)——博爾濟吉特氏
24、鄂爾多斯部(1部7旗)——博爾濟吉特氏 飄飄註釋:內扎薩克蒙古四十九旗中,除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的首領是烏梁罕氏的非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成員外,其餘皆為博爾濟吉特氏黃金家族成員,這四旗貴族稱塔布囊(駙馬的意思) ,而其餘四十五旗貴族皆稱臺吉。
二、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有包括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扎薩克圖部和汗賽音諾顏部四個部落(初為三大汗部,賽音諾顏部於雍正時期設立),共轄4盟86旗。
1、土謝圖汗部(1部20旗)——博爾濟吉特氏。
2、車臣汗部(1部23旗)——博爾濟吉特氏。
3、札薩克圖汗部(1部18旗)——博爾濟吉特氏。
4、賽音諾顏部(1部22旗)——博爾濟吉特氏。
三、漠西蒙古 漠西蒙古包括和碩特部、準噶爾部、輝特部、土爾扈特等部28旗、喀爾喀部及諾門罕1旗,為1盟,由西寧辦事大臣兼任盟長。 由於漠西蒙古設定比較複雜分散,在此飄飄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大名鼎鼎的噶爾丹就屬於漠西準噶爾部。 蒙古各部均設定掌旗王公,有汗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而且大部分都與清政府保持著密切的婚姻關係。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倆面講的很詳細。
-
10 # 文人相愛
北方邊患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夢魘,匈奴和突厥彪悍,曾一度令強如漢、唐的大帝國瑟瑟發抖。之後蒙古人,也一直都讓明朝的“九邊十三鎮”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到了清朝時,清朝時蒙古共分裂成二十七個部落。 (1)阿巴嘎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西部。”阿巴嘎“蒙古語為”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領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別力古臺,故將其所率部落稱”阿巴嘎“部落。 (2)阿巴哈納爾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納爾”蒙古語為“叔叔們”之意。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因部落首領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裡古臺後裔,故將其所率部落稱為“阿巴哈納爾”部。 (3)阿拉善和碩特部落位於內蒙古西部,是中國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一些學者認為“和碩特”為蒙古語“先鋒”之意。中外史籍大都認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內蒙古境內的和碩特部是烏魯克特穆爾的後裔。 (4)阿拉善土爾扈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一些學者認為,土爾扈特部落的名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禁軍護衛的名稱(突厥語,意為“巡更者”,“哨兵”,再加蒙古語詞尾複數形式構成),與元朝的“禿魯花”軍同義,以其職業為名。土爾扈特是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蒙古遊牧記》載:土爾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後人。《蒙古源流》作“克哩葉特之翁罕。”據此,土爾扈特原屬克烈一姓。 (5)阿魯科爾沁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部。阿魯科爾沁系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是弓箭手。為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七世孫昆都倫岱青之部落。因其部落始牧於杭愛山之北,為區別其伯祖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嫩科爾沁,故稱為阿魯科爾沁。 (6)敖漢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南部。敖漢,蒙古語“老大”之意。據《清史稿》,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長子圖魯博羅特,於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 (7)巴爾虎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西南部。是根據巴爾虎部落的遠祖巴爾虎岱巴特爾的名字命名的。被稱為“林中百姓”,是生活在森林當中的狩獵民族。公元前四世紀,巴爾虎部落的首領巴爾虎岱巴特爾帶領著他的部落來到了貝加爾湖畔。駐牧地在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 (8)巴林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中北部。巴林系蒙古語譯“要塞”,“哨所”、“軍寨”之意。明代嘉靖年間元太祖十八世孫蘇巴海始創巴林部。天聰八年(1634年)分封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順治五年(1648年)定名為巴林左、右翼旗。設札薩克衙門,會盟昭烏達。 (9)布里亞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東南部。布里亞特是以人名布里亞德(歷史上曾有曰:巴日格巴特日其人有三子次子曰:布里亞德是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先人)而成為部落的名稱。稱為林木中百姓。 (10)察哈爾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南部。關於“察哈爾”的名稱:學界大多數認為古突厥語,是“汗之宮殿衛士”即大汗護衛軍的意思。古代蒙古察哈爾部,原駐牧於阿爾泰山,其汗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襲蒙古汗位。察哈爾蒙古起源於蒙古帝國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護衛軍)。隨著北元汗廷遷到漠南草原。 (11)達爾罕部落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部。達爾罕,蒙古語,為神聖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達爾罕部落原屬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達爾罕貝勒旗(又名喀爾喀右翼旗),是喀爾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與茂明安合併為聯合旗。 (12)四子部落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草原西北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諾顏泰奧特根有四子。長子僧格、次子索諾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爾扎木。清政府為區別另一支杜爾伯特(四子)部落,即稱為“四子部落”(意為四個兒子的部落)。1649年自呼倫貝爾遷徙到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 (13)鄂爾多斯部落位於內蒙古西南部。“鄂爾多”(斡爾朵)為蒙古語“宮帳”之意,“鄂爾多斯”是“鄂爾多”的複數,即“宮帳群”,成吉思汗去世後,將遺體遷往漠北草原時,在鄂爾多斯留有成吉思汗及其夫人遺物的祭祀宮帳,稱“八白室”,後“鄂爾多斯”(多宮殿之意)名c。 (14)浩齊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東部。浩齊特,蒙古語:含意為:天長日久。元太元太祖十六世孫圖嚕博羅特,再傳至庫登汗,號其部曰浩齊特。1623年因與林丹汗不睦,遷至喀爾喀,1634年回遷,分為左右翼旗。 (15)呼倫貝爾厄魯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鄂溫克旗境內。厄魯特蒙古是中國古代對西部蒙古的稱呼。元代稱斡亦剌,明代稱瓦剌,清代稱衛拉特、厄魯特、漠西蒙古等。蒙古語“草原百姓”之意。1731年,清廷將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往呼倫貝爾,遊牧於今錫尼河南、伊敏河東地區。這一部分厄魯特蒙古因先期遷來,稱為陳厄魯特。1755年,又有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居呼倫貝爾,稱新厄魯特。 (16)喀喇沁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喀喇沁”蒙古語,意思是“重要的人”或“偉大的人”,也有守衛者之意。喀喇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勳臣者勒篾,屬烏梁海氏。 (17)科爾沁部落位於內蒙古通遼市和興安盟境內。“科爾沁”,為蒙古語弓箭手或帶弓箭的侍衛之意。科爾沁部落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所統領的部落。 (18)克什克騰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也做卻薛,意為“值班”,克什克騰意為“值班人”。蒙古汗國時,克什克騰是護衛值勤部隊,分班輪流值勤。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北元末。北元達延汗時期,克什克騰部落隸屬察哈爾萬戶,是親軍中的護衛軍。 (19)茂明安部落位於內蒙古包頭市東北部,1653年歸清,後改為茂明安旗。1952年與達爾罕旗合併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一些學者認為茂明安為蒙古語,茂意為“不好、差的”等,明安為“千”。據學者解釋,當時明安部落是由好的和差的牧戶組成,受到歧視,後逐步形成此名(此說法有待進一步考證)。茂明安部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1653年後,由呼倫貝爾草原遷至。 (20)奈曼部落位於內蒙古通遼市東南部。早期稱為“乃蠻”。“奈曼”蒙古語,意為“八”。《清史稿》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於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森偉徵諾顏,以奈曼為部號。 (21)蘇尼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北部。是成吉思汗祖先包爾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於貝加爾湖南部。後部落名稱又成為氏族名稱。 (22)土默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部和包頭市東部。“土默特”蒙古語“萬”,原為“禿馬惕”,是蒙古族一個古老部落的名稱,北元時期,用以指土默特部落集團、萬戶。清代,稱歸化城土默特旗以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23)翁牛特部落位於內蒙古赤峰市中部。“翁牛特”蒙古語意為“神聖的山”,原部族信奉山神由此得名。據《蒙古遊牧》記載: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諾楚因,其後裔蒙克察罕諾顏,有二子,長子巴顏岱青洪果爾諾顏,號所部曰翁牛特。另外,別勒古臺的後裔有一部分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後他們所領有的部落也稱為翁牛特。 (24)烏拉特部落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中、後三旗,包頭市達茂聯合旗。“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烏拉特部落為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五世孫布林海,號所部曰烏喇特。1648年由牧呼倫貝爾草原遷至烏拉特草原。 (25)烏珠穆沁部落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部。“烏珠穆沁”蒙古語,意為種葡萄的人。烏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其先民遊牧於蒙古杭愛山脈盛產野山葡萄地帶。北元時期,成吉思汗15世孫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各部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漠南地區,將其長子圖嚕博羅特為首領的部族從漠北杭愛山一帶調集到漠南,統領察哈爾部。圖嚕博羅特其子博第阿喇克三子翁袞都喇爾為烏珠穆沁部落首領。 (26)扎賚特部落位於內蒙古興安盟境內。“扎賚特”,系蒙古語,“扎賚”為窪地之意。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稱。明代,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撒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將科爾沁部以河為界,劃給自己的兒子們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始號扎賚特部。 (27)扎魯特部落位於內蒙古通遼市西北部。“扎魯特”系蒙古語“扎兒赤兀惕”的諧音,意為“僕人”。扎魯特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汗之孫和爾朔哈薩爾長子烏巴什號所部為扎魯特。原為兀良哈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僕人,故名扎兒赤兀惕氏,後演變為該部落名稱。 清初時,蒙古各部曾發動過戰爭,但在多爾袞的多次西征中,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各部落盡歸大清版圖。
回覆列表
清朝時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
內屬蒙古是指清朝直接任命官員治理的蒙古各旗:如察哈爾八旗、熱河額魯特一旗、土默特旗、達木八旗等。
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與外札薩克蒙古,主要為喀爾喀蒙古、科布多蒙古、西套蒙古、青海蒙古、新疆蒙古。
乾隆以後內扎薩克蒙古分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設六盟。主要為科爾沁部、 喀喇沁部 、土默特部、烏珠穆沁部 、四子部落 、鄂爾多斯部
外札薩克蒙古分為: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