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
2 # 小小西西瓜
原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年發病率為16.5/10萬,其中近半數為惡性腫瘤,約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5%,以膠質瘤最常見,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40%。
關於顱內腫瘤的診斷包括定位診斷:腫瘤部位和周圍結構關係;定性診斷:腫瘤性質及其生物學特性。需要與腦部炎症、變性或腦血管等病變鑑別。
顱骨X線平片:垂體腺瘤蝶鞍擴大,聽神經瘤側內聽道擴大、骨質破壞。顱咽管瘤鞍上斑點狀或蛋殼形鈣化。顱骨破壞或骨質增生多見於腦膜瘤、脊索瘤和顱骨骨瘤。兒童顱內壓增高顱縫分離、腦回壓跡增多。
頭部CT和MRI掃描: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大小、數目、與周圍結構的解剖關係,對絕大多數腫瘤可作出定性診斷。功能MRI可揭示腫瘤與大腦皮質功能區關係。
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術:可反應人體的代謝和功能,可早期發現腫瘤,判斷腦腫瘤惡性程度。
活檢:立體定向或神經導航技術獲取標本,行組織學檢查,確定腫瘤性質,選擇治療方法。
以上即為目前診斷顱內腫瘤的幾種方式。
顱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其中原發性佔所有惡性腫瘤的2%,可發生於腦組織、腦膜、顱神經、垂體、血管和殘餘胚胎組織等。顱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近年來,腦實質腫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成人大多為腦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及聽神經瘤等。兒童則多為小腦的星形細胞瘤、第四腦室的室管膜瘤、小腦中線的髓母細胞瘤、蝶鞍部的顱咽管瘤等。由於組織發生及病理特徵不同,顱內腫瘤的良惡性和生物學行為也不一樣。如星形細胞瘤成長較慢,囊性者預後較佳;多形性膠質瘤生長較快,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病程僅有數月;繼發性腦瘤多見於腫瘤晚期,可經血行轉移而來,其原發癌多為肺癌、乳腺癌及腎癌。本章只闡述腦膠質瘤和腦膜瘤。
顱內腫瘤屬於中醫“厥逆”、“頭風”、“頭痛”的範疇。《素問·奇病論》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病名曰厥逆。”《中藏經》曰:“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
由於顱內腫瘤多呈膨脹性生長,在顱內佔據一定空間時,不論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都會引起顱內壓升高,臨床出現相應的症狀。腫瘤壓迫腦組織可導致中樞神經損害,或引起區域性的相應症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病因病機】
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髓者以腦為主。腦為奇恆之府,諸陽之會,位高而屬陽。諸邪之中風邪和火熱最易引起頭痛。頭為手足三陽經之會,故巔頂有百會穴。陽氣充盛則陰邪不得入內。腎虛不充,髓海失養,肝腎同源,腎虛肝亦虛,肝風內動,邪毒上擾清竅,痰蒙濁閉,瘀阻腦絡,留結而成塊,發為腦瘤。《靈樞·刺節真邪》認為,瘤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顱內腫瘤是有形的腫塊,屬於“癥瘕”、“積聚”的範疇。朱丹溪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且“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顯然,顱內腫瘤是宿痰凝聚於顱內。高錦庭說:“癌病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也指出腫瘤與痰濁有關。本病病位在上,初起以頭痛為主,有認為系風痰所擾,其病症多為進展性,待症顯之時已頭痛不已。《證治要訣》曰:“諸痛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隔而滯,痰與氣相搏,不能流通。”是以氣滯痰凝,氣滯則有血瘀之變。《靈樞·百病始生》雲:“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故顱內腫瘤痰瘀交阻或氣血鬱結皆有之。古人云:“氣有餘便是火”,又云“痰為有形之火”,痰氣均可蘊而化火,火具炎上之勢,故火熱也為腦瘤的病因之一。臨床肝膽實熱可致頭痛、目赤、嘔吐、煩躁,肝鬱化火又能動風,肝風內動而見抽搐,然而何以痰凝、氣滯、血瘀、邪毒積聚成塊?《醫宗必讀》曰:“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究其正虛之因,一是脾腎陽虛,二是肝腎陰虛。蓋腦為髓之海,腎生髓通腦,腎虛髓海空虛而賊邪乘虛而入;脾主運化,脾虛溼聚生痰,痰凝血瘀入顱;或陰虛陽亢,肝陽鴟張,化火生風而襲上位,佔位而成腦瘤。
總之,顱內腫瘤是為髓海之病,多由痰溼之邪凝聚於腦,顱內氣滯血瘀,脈絡受阻,日久化熱動風,風火鴟張,又可損傷陰津,致肝腎不足,耗津脫營,邪毒積聚。此諸多病機又可相互作用,正氣益傷,邪壅益甚,頭痛、嘔吐、抽搐諸症持續不得緩解,而成膠固之疾。
【發病機制】
顱內腫瘤的發病原因可概括為內外兩種,內為素質因素或易感因素,外為誘發因素或助長因素。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有兩類基因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一類是腫瘤基因,另一類是抗腫瘤基因。腫瘤基因的活化和過渡表達可誘發腫瘤形成,抗腫瘤基因的存在和表達有助於抑制腫瘤的發生。腫瘤基因可以存在於正常細胞中,而不表達腫瘤特性。當細胞受到致瘤因素作用時,如病毒、化學致瘤物和射線等,細胞中的腫瘤基因被活化,細胞的表型發生改變,腫瘤性狀得以表達。這些細胞迅速擴增,從而形成真正的腫瘤實體。目前認為,誘導腫瘤發生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致瘤病毒等。
顱內腫瘤的好發部位與腫瘤型別有明顯關係,膠質瘤好發於大腦半球,垂體瘤好發於鞍區,聽神經瘤好發於小腦橋和腦角,血管網織細胞瘤好發於小腦半球,髓母細胞瘤好發於小腦蚓部等。
【病理表現】
1.星形細胞瘤
膠質細胞瘤中最常見的為星形細胞瘤,約佔40%左右。病理分型為Ⅰ級(星形細胞瘤)、Ⅱ級(星形母細胞瘤)、Ⅲ~Ⅳ級(多形膠質母細胞瘤)。Ⅰ~Ⅱ級為低度惡性,Ⅲ~Ⅳ級為高度惡性。
2.少枝膠質瘤
少枝膠質瘤多為低度惡性腫瘤,偏良性。
3.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也為膠質瘤的一種。
【臨床表現】
膠質瘤的臨床表現與其發生部位、病理型別、良性與惡性、原發和繼發、年齡和個體差異等有關,基本可歸納為顱內壓增高症狀和區域性症狀。
(1)顱內壓增高症狀
①頭痛:為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壓迫腦膜、血管及神經受到刺激牽拉所致,見於大多數患者,為早期症狀,可隨腫瘤的發展而加重。
②嘔吐:多由顱內壓增高刺激延髓嘔吐中樞或迷走神經受到牽拉引起。頭痛嚴重時可併發嘔吐,並呈噴射狀。小兒後顱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且頻繁,易誤診為腸胃疾患。
③視覺障礙:包括視力、視野和眼底的改變。由於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腫瘤直接壓迫視神經,日久皆可致視神經萎縮,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視神經乳頭水腫系顱內壓增高、視神經周圍淋巴鞘內淋巴迴流受限以及眼靜脈壓增高,靜脈瘀血所致。此外,還可有頭暈、複視、精神症狀、癲癇發作、頸項強直、角膜反射減退及呼吸和血壓等生命體徵的改變。
(2)病變定位症狀:定位症狀亦稱區域性症狀。由於腫瘤的部位不同,其產生的區域性症狀亦異。臨床可根據症狀表現,結合其他檢查判斷腫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症狀是腫瘤直接壓迫、刺激或破壞腦組織或顱神經引起的,具有定位價值,尤其以發病初期出現的症狀最有診斷意義,包括中樞性面癱、偏癱、精神症狀、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平衡失調、癲癇等。
【臨床分期】
1.TNM分期(UICC,1992)
T 原發腫瘤
T1 對原發腫瘤不能作出估計。
T0 未發現原發腫瘤。
幕上腫瘤
T1 腫瘤最大直徑≤5cm,侷限在一側。
T2 腫瘤最大直徑>5cm,侷限在一側。
T3 腫瘤侵犯或侵佔腦室系統。
T4 腫瘤越過腦中線,侵犯對側半球或幕下。
幕下腫瘤
T1 腫瘤最大直徑≤3cm,侷限在一側。
T2 腫瘤最大直徑>3cm,侷限在一側。
T3 腫瘤侵犯或侵佔腦室系統。
T4 腫瘤越過腦中線,侵犯對側半球或幕下。
M 遠處轉移
Mx 遠處轉移不能確定。
M0 無明顯遠處轉移。
M1 有明顯遠處轉移。
G 組織病理分級
Gx 分化程度不能確定。
G1 高分化。
G2 中分化。
G3 低分化。
G4 未分化。
2.INSS分期
Ⅰa期 G1T1M0。
Ⅰb期 G1T1或T2M0。
Ⅱa期 G2T1M0。
Ⅱb期 G2T2或T3M0。
Ⅲa期 G3T1M0。
Ⅲb期 G3T2或T3M0。
Ⅳ期 G1T4M0或G2T4M0或G3T4M0。
【診斷】
根據病史和典型的定位症狀,90%以上顱內腫瘤可作出臨床診斷。以下輔助檢查可有助於明確診斷。
1.X線頭顱平片
顱內壓增高的患者可出現顱骨骨縫增寬。
2.頭部CT
CT可顯示顱內單個或多個佔位性病變,病變處密度增高,病變周圍可見水腫帶,並可瞭解腫瘤有無壞死及囊性變。
3.頭部磁共振(MRI)
MRI對後顱窩病變和小腫瘤的檢出率比CT高,並可從矢狀面顯示腫瘤與血管及周圍重要結構的關係,對立體放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實驗室檢查
垂體瘤可引起內分泌異常,包括促絨毛膜性腺激素(HCG)、血清泌乳素(PRL)、生長激素(GH)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異常。
【治療】
1. 治療原則
腦腫瘤的治療應根據病情的早晚、部位和性質而選擇合適的方法,早期一般以手術、放療為主,晚期除以中西醫結合為主外,均需對症處理。不論在早期還是晚期,中西醫結合治療比任何一種單一療法的效果為優。單用中藥也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2.中醫辨證施治
(1)腎虛髓虧證
證候:頭痛,健忘耳鳴,神情呆滯,發枯口乾,腰膝痠軟,口燥咽乾,視物昏花,舌淡苔少,脈細。
基本治法:滋腎補髓,開竅醒神。
方藥運用:左歸飲(《景嶽全書》)加減。
熟地30g,山茱萸15g,山藥15g,枸杞子15g,茯苓15g,遠志10g,菖蒲10g,鬱金10g,杜仲15g,牛膝10g,何首烏15g,穿山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土鱉蟲10g,九香蟲10g,白芷10g,半枝蓮15g。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何首烏、鱉甲滋陰潛陽,填補腎陰;牛膝瀉火解毒;白芷、半枝蓮清熱解毒,配穿山甲消腫排膿;土鱉蟲、九香蟲軟堅散結,合遠志、菖蒲醒腦開竅。
加減:肢體拘攣加白芍30g,炙甘草10g,鉤藤20g;失眠多夢加棗仁30g,夜交藤15g;偏癱不用加炙黃芪30g,地龍10g,全蠍5g;視物模糊加枸杞15g,菊花10g,決明子10g,青葙子10g;畏寒肢冷加附子(先煎)5g,肉桂6g,炮姜6g,小茴香10g,吳茱萸6g;陰虛潮熱加北沙參15g,石斛15g,龜板(先煎)15g,鱉甲(先煎)15g,生地30g。
(2)脾虛氣弱證
證候:健忘遲鈍,頭中空痛,神疲氣少,體倦乏力,二便自遺,舌淡苔白,脈細弱。
基本治法:健脾益氣昇陽。
方藥運用: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加減。
生黃芪30g,黨參15g,白朮10g,升麻6g,葛根10g,川芎10g,蔓荊子10g,陳皮10g,益智仁15g,穿山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土鱉蟲10g,九香蟲10g,山慈菇15g,生麥芽15g。
方中黨參、白朮、黃芪、生麥芽補益中氣;升麻、葛根升舉清氣,以利川芎、蔓荊子升清通竅;穿山甲、鱉甲、土鱉蟲、九香蟲、山慈菇通絡軟堅以化癥瘕積聚。
加減:煩躁,苔黃膩,加黃連10g,天竺黃10g,杏仁6g;食少加焦山楂、焦檳榔各10g,炒雞內金30g,生麥芽30g;舌質紫暗加丹參10g,川芎6g;噁心嘔吐加木香10g,竹茹10g,陳皮10g,九香蟲6g,旋覆花(包煎)10g。
(3)肝風內動證
證候:抽搐震顫,神志朦朧,反應遲鈍,或昏迷不醒,語蹇流涎,或牙關緊閉,視物不清,或視物模糊,或舌體歪斜,半身不遂,舌苔薄淨,舌邊紅,脈弦細數。
基本治法:鎮肝息風,滋陰涵木。
方藥運用: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合鎮肝息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
羚羊角粉(沖服)0.3g,鉤藤15g,蟬衣10g,薑黃10g,生白芍15g,龜板(先煎)10g,生龍骨(先煎)15g,生牡蠣(先煎)15g,牛膝30g,天冬15g,麥冬15g,阿膠10g,竹茹10g,膽南星5g,菖蒲10g,鬱金10g,代赭石(先煎)30g,全蠍5g,蜈蚣2條,殭蠶10g,白花蛇舌草15g,生麥芽15g。
方中羚羊角粉、鉤藤、殭蠶、蜈蚣、全蠍、蟬衣、白花蛇舌草涼肝息風,清熱解毒,緩急解痙;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降逆潛陽;天冬、麥冬、阿膠、生白芍滋陰生津,柔肝緩急以制陽亢;竹茹、膽南星、菖蒲、鬱金清熱豁痰,醒腦開竅。諸藥合用,鎮肝息風,滋陰涵木。
加減:大便燥結加生地30g,大黃3g;苔黃膩加竹茹10g,天竺黃10g;頭痛重加細辛3g,殭蠶10g;頭痛甚者加藁本15g,蔓荊子10g,白芷10g,菊花10g;陰虛潮熱加北沙參15g,石斛15g,龜板(先煎)15g,鱉甲(先煎)15g,生地15g;頭昏目眩加牛膝10g,白蒺藜15g,天麻10g;肝陰不足,煩躁,心煩不寧,加玄參15g,麥冬15g,石斛15g,遠志6g,棗仁30g。
(4)風痰阻絡證
證候:健忘神呆,步態不穩,面部不自主搐動,時發癲癇,脘悶,苔白膩,脈弦細滑。
基本治法:息風通絡,化痰開竅。
方藥運用: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加減。
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白朮15g,天麻6g,升麻6g,竹茹10g,膽南星5g,菖蒲10g,遠志10g,全蠍5g,蜈蚣2條,川貝母10g,浙貝母10g,殭蠶10g,白芍15g,天龍4g,鉤藤15g,鱉甲(先煎)10g,生麥芽15g。
方中二陳湯合竹茹、膽南星燥溼祛痰;全蠍、蜈蚣解毒軟堅散結,息風解痙,鎮靜通絡;遠志、菖蒲開竅醒腦;生龍骨、生牡蠣軟堅散結;川貝母、浙貝母化痰軟堅,清上焦痰濁。本型重在軟堅化痰,朱丹溪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且“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宿痰凝聚於顱內,要使諸藥直達病所,需用升麻引諸藥上行,從而達到息風通絡、化痰開竅之目的。
加減:煩躁,苔黃膩,加黃連10g,天竺黃10g,杏仁10g;食少加焦山楂、焦檳榔各10g,炒雞內金30g,生麥芽30g;舌質紫暗加丹參10g,川芎10g;噁心嘔吐加木香12g,竹茹10g,陳皮10g,旋覆花(包煎)10g,姜半夏10g。
(5)瘀血阻絡證
證候:健忘神呆,頭部刺痛,肢體偏癱,舌質紫暗,苔薄,脈弦細。
基本治法:活血開竅。
方藥運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
麝香(沖服)0.15g,赤芍15g,川芎10g,當歸10g,桃仁10g,紅花5g,菖蒲10g,蒲黃(包煎)10g,枸杞子10g,穿山甲(先煎)10g,殭蠶10g,鱉甲(先煎)10g,地龍10g,䗪蟲5g,生麥芽30g。
方中赤芍、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蒲黃活血化瘀,麝香溫經通絡,配穿山甲、殭蠶、鱉甲、地龍、䗪蟲加強養血活血、化瘀通竅之效。
加減:苔黃膩加竹茹10g,天竺黃10g;頭痛重加細辛3g,殭蠶10g;頭痛甚者加藁本15g,蔓荊子10g,白芷10g,菊花10g。
3.中成藥
(1)牛黃醒消丸:由牛黃、麝香、制乳香、制沒藥、雄黃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
(2)耳聾左慈丸:由煅磁石、熟地黃、山萸肉、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竹葉、柴胡組成,具有滋陰清熱、平肝息風之功。
4.單驗方
(1)益靈湯:黃芪90g,天麻、龍眼肉各9g,山萸肉、澤瀉各15g,杜仲10g,遠志、水蛭各6g,菖蒲12g,山藥30g。
腎陰虛加女貞子、旱蓮草,腎陽虛加紫河車、肉桂,痰溼阻竅加半夏、膽南星。
(2)補腎益腦湯:黃芪、黨參、何首烏、枸杞子、桂圓、懷山藥、當歸各15g,石菖蒲、遠志、益智仁、巴戟天、山萸肉、菟絲子、天麻各10g,熟地20g,珍珠母3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兼見顴紅、腰膝痠軟,屬肝腎虧虛者,加生地、龜板、女貞子、桑椹子;兼納少、腹脹、便溏,屬脾腎兩虛者,加大黃芪、黨參劑量,或配伍白朮、茯苓、藿香、佩蘭芳香化濁;兼心煩不寐、尿赤便幹,屬心肝火盛者,合黃連解毒湯;兼語言顛倒,反覆發作,舌暗有瘀點者,屬氣滯血瘀,加丹參、赤芍、川芎。
(3)益腎豁痰湯:熟地、肉蓯蓉、炙龜板(先煎)各24g,山茱萸、黃精、鬱金各15g,白蒺藜、殭蠶、天麻各12g;黃芪、石菖蒲、制膽星、紅花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
腎陽虛加淫羊藿10~15g,菟絲子12g;陰虛有熱,去制膽星,加黃柏、黃連各5~10g,知母12g;痰溼明顯,去肉蓯蓉,加半夏、陳皮各10g,佩蘭5~10g。
(4)益氣醒神湯:北黃芪20~30g,潞黨參15~20g,桃仁15g,丹參30~50g,當歸尾15~20g,石菖蒲、遠志、明天麻各15g,朱茯神20g,地龍、殭蠶各15g,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50g。每日1劑,水煎服。
心經有熱加黃連;大便秘結,實者加大黃,氣陰兩虛者加生地、火麻仁、郁李仁;腎虛遺尿者,加淮山藥、益智仁、桑螵蛸等。
(5)健腦益智丸:制首烏、葛根、赤芍、川芎各10g,槐木、北五味、石菖蒲、遠志各6g。每日1劑,水煎服。
(6) 輕身飲:茵陳40g,首烏20g,金櫻子30g,葛根20g,澤瀉15g,大黃10g,三七粉5g。每日1劑。
(7)益智靈:太子參30g,制膽星、天冬各70g,熟地20g,川芎、炙遠志各6g。製成口服液,每毫升含生藥2g,30毫升,每日2次,口服。
痰火擾心加礞石滾痰丸,肝腎陰虛加杞菊地黃丸,氣鬱不舒加九制香附丸,血瘀阻絡明顯加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心腎不交加磁朱丸。
(8)榮腦湯:紫河車、龍眼肉、桑椹、赤芍、白芍、太子參、茯苓、石菖蒲、丹參各10g,當歸、生蒲黃(包煎)各15g,遠志、鬱金各12g,熟地2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痰熱加竹茹、清半夏、膽南星,失眠加酸棗仁、生龍齒,肢體活動障礙加全蠍、瓜蔞,頭痛加細辛、殭蠶。
(9)桑麻地黃湯:桑葉、當歸、菖蒲、澤瀉、丹皮、遠志各10g,黑芝麻、山萸肉各12g,生地、山藥各3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30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
兼痰熱者加竹茹、清半夏、膽南星,失眠者加炒棗仁、生龍齒,肢體活動障礙加全蠍、丹參、豨薟草,頭痛加殭蠶、天麻。
(10)健腦散:紅參15g,地鱉蟲、當歸、三七、枸杞子各21g,制馬錢子、川芎各15g,地龍、制乳沒、全蠍各12g,紫河車、雞內金各24g,血竭、甘草各9g。研極細末,裝入膠囊,每服4~5g,早晚白開水沖服。
(11)桃仁復甦湯:桃仁12g,生大黃10g,甘草6g,桂枝10g,硃砂15g,菖蒲10g,遠志10g,蜈蚣2條、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g,玄明粉(沖服)10g。每日1劑,水煎服。
(12)核桃枝煮雞蛋:核桃枝250g,雞蛋10個。將核桃枝與雞蛋一同煎煮,蛋熟後將蛋殼搗破,使湯汁進入蛋白,如同煮茶葉蛋一樣,服食雞蛋與湯汁,每日吃雞蛋2~3個,湯汁可續煮雞蛋,至無藥汁時棄之,需長期服用。
(13)外敷方:生南星20g,白芷、防風各50g,蜂房30g。共為細末,分2次,豬膽汁調和,敷於囟門及頭頂部,以紗布包紮,幹者可灑醋少許,3~4天換一次。4~8個月為一療程。
5. 放療
放療幾乎是各型膠質瘤的常規治療,也可用於轉移性腦瘤,但療效評價不一。除髓母細胞瘤對放療高度敏感,室管膜瘤對放療中度敏感外,其他型別腦瘤對放療均不敏感。有觀察認為,放療與非放療者預後相同。
X-刀、γ-刀均屬放療範疇。因腫瘤的部位、瘤體大小(一般限於3cm以下)及瘤體對射線的敏感程度不同,治療範疇較侷限。目前認為,膠質瘤、惡性的星形細胞瘤Ⅲ~Ⅳ級及膠質母細胞瘤均不適合採用γ-刀治療。
6.手術治療
基於膠質瘤的生長特點,理論上手術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長在腦幹等重要部位的腫瘤則根本不能手術,所以手術的目的只能侷限於以下5個方面。
(1)明確病理診斷。
(2)減小腫瘤體積,降低腫瘤細胞數量。
(3)改善症狀,緩解顱內高壓症狀。
(4)延長生命,併為隨後的其他治療創造時機。
(5)獲得腫瘤細胞動力學資料,為尋找有效治療提供依據。
7.化療
限於血腦屏障及藥物的毒副反應,化療的療效尚不肯定。目前認為,對顱內腫瘤有效的化療藥物包括下列幾類。
(1)單一用藥
①亞硝基脲類藥物
A.卡莫司汀(BCNU):125mg,靜脈滴注,連續1~3日,每6~8周重複一次,有效率為42%~51.9%,緩解期約6個月。
B.環己亞硝脲(CCNU):100~130mg/m2,口服,6~8周重複一次,有效率為37%~68.3%,緩解期約1~5個月。
C.甲基環己亞硝脲(Me-CCNU):100~150mg/m2,口服,6~8周重複一次,有效率為45%,緩解期為6~12月。
亞硝脲類的優點為易於透過血腦屏障,並可口服,主要副反應為延遲性骨髓抑制。
②丙卡巴肼(PCB):100~150mg/m2 ,每日1次,口服,連服10~14天,有效率為41%~48%,平均緩解期為7個月(2~19個月)。優點是可口服,能透過血腦屏障,主要不良反應是神經系統毒性和骨髓抑制。
③鬼臼噻吩甙(VM-26):是鬼臼毒的半合成衍生物,為脂溶性,能透過血腦屏障,每次60mg/m2,靜脈滴注,連用3~5日,4~6周重複一次,有效率為63%,平均緩解期為4個月(1~7個月)。優點是可透過血腦屏障,有效率較高,主要副反應是骨髓抑制。
④其他:順鉑(DDP)對生殖細胞腫瘤有效。羥基脲(HU)為一種放射增敏劑,也可與其他化療藥物聯合應用。甲氨喋呤(MTX)廣泛應用於竅內注射,可提高顱內藥物的濃度,但高劑量靜脈滴注時需用CF解救。
(2)聯合化療:目前應用較廣的是PCV方案:丙卡巴肼,60mg/m2,第8~21日口服,CCNU 110mg/m2,口服,每日1次,VCR 1.4mg/m2,第8日和第29日靜脈滴注,6~8周重複一次。多數研究認為,PCV方案的療效與BCNU或PCB單獨應用的療效相當。其他方案包括MCV(MTX+CCNU+VCR),BCNU聯合PCB或5-FU等,療效與PCV相似。VM-26與CCNU或DDP聯合也顯示出較好的療效。
【預防與調護】
1. 預防
(1)注意個人衛生,防止病毒感染。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注意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
(4)戒菸、不酗酒。
(5)經常食用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如胡蘿蔔、大棗、蘆筍、蘑菇、南瓜、豌豆、豆芽菜等。
2.調護
(1)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穩定患者情緒,設法減輕或消除患者的恐懼感。
(2)手術護理:術後應給予專人守護,直至病情穩定,患者清醒。密切觀察生命指徵,注意呼吸道和引流管通暢,術後48小時內酌情給予鎮痛劑。
(3)放療護理:放療前應向患者介紹放療的一般知識,讓患者瞭解放療的作用和可能出現的反應,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爭取患者的合作。在放療引起的面板反應中,乾性皮炎一般可不予處理,溼性皮炎應保持乾燥,防止感染,可塗擦龍膽紫、蛋清冰片等保護創面。如有水泡,可塗硼痠軟膏,包紮1~2日,待滲液吸收後再行暴露療法。
(4)化療護理:化療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時,應予以和胃降逆,輕者可以生薑汁稀釋後代茶飲,重者需使用止吐劑,同時注意多吃煮、燉、蒸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煎食物,並採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臨證經驗】
根據古人“腦瘤者,痰瘀交阻或氣血鬱結皆有之”,“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的論述,顱內腫瘤治療宜從調補肝腎入手,以平肝祛痰息風、補腎健腦、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為法,同時根據中藥升降沉浮的性質使用對藥,調節機體升清降濁功能,從而使藥物歸經入腦,順利透過血腦屏障,沿經絡直達病灶,使藥入有門,病出有路。
1.常用藥對
(1)全蠍5g,蜈蚣1條 解毒軟堅散結,息風解痙,鎮靜通絡。
(2)生龍骨15g,生牡蠣15g 軟堅散結。
(3)川貝母10g,浙貝母10g 化痰軟堅,清上焦痰濁。
(4)遠志6g,菖蒲10g 開竅醒腦。
以上對藥與升麻3g,柴胡6g同用,意在引清陽上行,使諸藥直達病所。
2.驗案舉例
案一. 趙某,男,56歲,遼寧人,工人。
病史:患者於2005年10月出現頭痛,噴射性嘔吐,伴右側肢體活動不利,在遼寧某醫院就診,CT示左腦膠質瘤。2005年11月在遼寧省腫瘤醫院行γ-刀治療,病情好轉。2006年3月來我院門診治療。
症狀:頭痛時作,無嘔吐,右側肢體活動不利,納差便溏,四肢無力,夜寐不寧,面色蒼白無華,舌淡胖有齒痕和瘀斑,苔白,脈弱無力。
辨證:心脾兩虛,瘀血內阻。
治則:補益心脾,祛瘀散結。
處方:人參歸脾東加味。
生曬參10g,白朮10g,黃芪30g,遠志10g,茯苓10g,當歸10g,炒棗仁15g,龍眼肉10g,仙鶴草30g,蜈蚣1條,鱉甲(先煎)10g,土鱉蟲10g,桔梗5g,山慈菇15g,生麥芽15g,白英15g,白花蛇舌草15g,升麻3g,柴胡6g,大棗5枚。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連服15天。
二診:納食增加,夜寐安,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舌淡有瘀點,苔白,脈細。原方加菖蒲10g,川芎10g,並給予加味西黃丸0.5g,每日2次。
三診:面色萎黃,形體肥胖,鞏膜面板無黃染,右側肢體肌力Ⅲ級,收住院治療。化驗:肝腎功能正常,血紅蛋白100g/L。給予欖香烯60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並配合健脾益腎處方:太子參15g,白朮10g,女貞子15g,土茯苓15g,仙鶴草15g,淡竹茹10g,清半夏10g,穿山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九香蟲10g,山慈菇15g,白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焦三仙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用藥3周,右側肢體活動、胃納比以前好轉,精神佳。帶湯藥和加味西黃丸出院,在家期間病情穩定,體重增加,精神體力明顯好轉。2006年10月隨訪,可從事較輕的家務勞動。
案二. 張某,男,55歲,北京人,幹部。
患者於2006年4月出現進行性頭痛,眼脹,視物模糊,某醫院MRI示腦垂體瘤,腫塊1cm×1.6cm,經γ-刀治療,病情好轉。2006年5月來我院門診治療。
症狀:頭痛眼脹,視物模糊,面色蒼白無華,畏寒肢冷,肢端輕度增粗,納差,四肢無力,大便乾結,舌淡胖,苔白多津,脈弱。
辨證:脾腎陽虛。
治則:補氣健脾,溫陽止痛,佐以抗癌。
處方:四君子湯合腎氣丸加減。
黨參10g,白朮10g,茯苓10g,生黃芪30g,生地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5g,菟絲子15g,杜仲15g,桑寄生15g,山藥15g,菖蒲10g,白芷10g,附子(先煎)6g,肉桂6g,炮山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半邊蓮15g,半枝蓮15g,生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5天。
二診:頭痛明顯減輕,夜寐安,舌淡,苔白,脈細。原方加蜈蚣2條,澤瀉30g,川芎10g,並給予西黃解毒膠囊0.5g,每日2次。
三診:神情自如,面色潤澤,頭痛偶作,畏寒肢冷、四肢無力改善,體力明顯好轉,舌淡紅,苔薄黃,脈滑。血紅蛋白120g/L。治以健脾益腎,化痰通絡,處方:太子參15g,白朮10g,土茯苓15g,仙鶴草15g,清半夏10g,陳皮10g,菖蒲10g,川芎10g,守宮3g,地龍6g,炮山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九香蟲10g,山慈菇15g,白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焦三仙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2006年10月隨訪,可從事較輕的家務勞動。
案三.隋某,男,45歲,山西人。
2000年3月出現頭痛,視物模糊,步態不穩,逐日加重。MRI檢查示左腦膠質瘤,遂來京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減輕,2000年6月15日來我院就診。
症狀:腰膝痠軟,口燥咽乾,健忘耳鳴,步行不利,神情呆滯,舌紅苔黃膩,脈細滑。
辨證:腎虛髓虧,風痰阻絡。
治法:滋腎補髓,開竅醒神。
處方:左歸飲合半夏白朮天麻東加減。
生地10g,熟地10g,山藥15g,枸杞子15g,茯苓15g,遠志10g,菖蒲10g,鬱金10g,天花粉10g,牛膝10g,何首烏15g,穿山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土鱉蟲10g,殭蠶6g,蜈蚣2條,半枝蓮15g,生麥芽15g,法半夏10g,白朮15g,天麻5g,生麥芽15g。20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2000年7月12日二診:腰膝痠軟、口乾舌燥明顯好轉,反應較前靈敏,舌紅苔薄黃,脈沉細。上方加黃芩10g,再進30劑。
三診:初診症狀基本消失,舌質正常,苔薄白,脈沉細。處方:生地10g,熟地10g,山藥15g,枸杞子15g,遠志10g,菖蒲10g,穿山甲(先煎)10g,法半夏10g,白朮15g,天麻5g,生麥芽15g,雞內金20g,木瓜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15g,生甘草6g。每日1劑,連服3個月。2年後信訪,患者生活自理,可從事輕體力勞動。
案四.孫某,女,24歲,山東人。
自1999年5月以來經常出現頭暈頭痛,眼脹,嚴重時噁心,噴射性嘔吐,耳鳴。當地醫院CT檢查示:腦橋延髓部佔位性病變,擬診腦膠質瘤。考慮病灶位於生命中樞區,不能手術,遂於2000年2月來京。專家會診告知手術危險性大,不能切除,抱著一線希望來我院就診。
症狀:頭暈頭痛,眼脹,嚴重時噁心,噴射性嘔吐,耳鳴,走路時有飄浮感,納差,頸項強,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肝腎陰虛,宿痰凝聚。
治則:滋陰潛陽,祛痰通竅。
處方:杞菊地黃東加減。
菊花10g,枸杞子10g,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30g,鱉甲(先煎)15g,殭蠶6g,桑螵蛸10g,桑椹30g,黃連10g,全蠍5g,蜈蚣2條,川貝母10g,知母10g,山慈菇10g,三七5g,生蒲黃(包煎)10g,皂角刺5g,白花蛇舌草30g,柴胡10g,天麻10g。連服1個月後,將原方煎汁煉成膏,做成蜜丸,每次1丸,每丸3g,早晚2次。
服藥6個月後複診(2000年12月20日):症狀減輕,頭暈消失,走路飄浮感好轉,眠不實,夢多,食慾差,二便調,舌微紅。原方加蜂房5g,代赭石(先煎)30g,雞內金30g,生麥芽30g,重樓15g,生甘草10g。每劑煎2次,分成4份,每日2次,連服4個月。2001年6月於天壇醫院CT檢查示:原佔位性病變已不明顯。患者自行停止服用中藥。
2003年8月再次出現頭痛,嘔吐,並伴有語言不利,情緒不穩定。天壇醫院CT檢查示:左額葉及顳葉可見5cm×4cm×3cm佔位性病變。因手術風險大,建議保守治療。2003年8月26日再來我院,要求中醫中藥治療。
症狀:左眼畏光,頭痛,語言不利,時有大便溏洩,精神萎靡,脈細數,舌苔微黃膩。
辨證:脾虛血瘀,痰蒙濁閉。
治則:健脾益氣,祛痰闢濁,通絡清竅。
處方:太子參15g,炒白朮g,茯苓15g,炒柴胡10g,殭蠶6g,桑螵蛸15g,蜂房5g,天麻10g,清半夏10g,小白花蛇10g,天龍6g,全蠍5g,炮山甲(先煎)10g,三稜6g,莪術6g,三七5g,菖蒲10g,遠志10g,山慈菇10g,核桃肉10g,皂角刺6g,川貝母10g,生甘草10g。連服2個月,再次就診時病情穩定。囑將上方煎汁熬膏,煉蜜為丸,每次1丸,每丸3g,每日2次,同時服我院內部製劑加味西黃丸(由麝香、牛黃、制乳香、制沒藥等組成)。2005年5月隨訪,病情穩定。自2004年已開始工作,每年複查1次,未見異常。
按語:本例患者CT示腦橋延髓部佔位性病變,手術難度大,故選擇中醫中藥治療。第1次治療後,CT檢查示原佔位性病變已不明顯,病情穩定,停藥近1年後再次出現腦瘤症狀。兩次治療的共同點為,在辨證的基礎上使用祛痰闢濁、通絡清竅之品。《證治要訣》曰:“諸痛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隔而滯,痰與氣相搏,不能流通。”是為氣滯痰凝,氣滯則有血瘀之變。《靈樞·百病始生》雲:“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腦瘤者,痰瘀交阻或氣血鬱結皆有之,故用菖蒲10g,遠志10g,皂角刺6g,川貝母10g祛痰闢濁,升麻10g,柴胡10g引清陽上行,使諸藥直達病所。本例患者因為無法手術才採用中藥治療,給我們一個提示:中醫中藥在腦瘤綜合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值得引起重視。
案五.劉某,男,62歲,北京市人。
2004年因進行性頭痛就診,經MRI診斷為大腦頂葉佔位性病變,行手術切除,腫瘤5cm×4cm×4.5cm,病理診斷為腦膠質細胞瘤。術後一直神志不清,二便失禁,醫院向家屬交代:腫瘤太大,病情危重。患者神志恍惚,情緒波動,時常大鬧,二便失禁,3個月後病情加重,開始口服Meccnu 250mg,每次6周,服3個週期後血象下降,見噴射性嘔吐,抽搐,經脫水治療後症狀減輕,改用放療。因副反應明顯,患者又極不配合,故停止放療,於2005年1月15日就診。
患者由其妻推進診室。家屬代述,腦瘤手術、放化療後,神志時而清楚,時而糊塗,情緒不穩定,時常抽搐,呈癲癇樣發作,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常徹夜不能入眠。檢查見:神志恍惚,目光呆滯,頭向右側傾斜,口角流涎,問診時答非所問,脈沉細弱,舌體胖有瘀斑,苔白膩。
辨證:脾虛血瘀,痰濁阻絡。
治則:益氣化痰,活血開竅。
處方:益氣聰明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東加減。
生黃芪30g,太子參15g,白朮10g,升麻6g,葛根10g,川芎10g,蔓荊子10g,益智仁15g,半夏10g,天麻10g,陳皮10g,土茯苓15g,竹茹10g,膽南星5g,菖蒲10g,遠志10g,皂角刺6g,穿山甲(先煎)10g,全蠍5g,蜈蚣2條,山慈菇15g,生麥芽30g。每日1劑,連服6周。
2005年3月9日二診:服藥後諸症有所減輕,抽搐次數減少,較前安靜很多,仍眠差,煩躁,時有墜床,脈沉細,舌體胖有瘀斑,苔薄白。上方去竹茹、膽南星,加知母10g,丹參15g,炒棗仁30g。每日1劑,早中晚飯後服,連服2個半月。
2005年6月12日三診:癲癇發作減少,且每次發作時間明顯縮短,睡眠好轉,目光較前有神,頭項直立自如,能聽懂問話,回答欠準確,仍不能行走,脈沉,舌質暗,苔薄白。處方:生黃芪30g,太子參15g,白朮10g,升麻6g,益智仁15g,菖蒲10g,遠志10g,穿山甲(先煎)10g,全蠍5g,蜈蚣2條,九香蟲5g,殭蠶10g,地龍10g,山慈菇10g,菊花10g,枸杞子15g,生熟地各10g,山萸肉15g,山藥20g,生麥芽30g。每日1劑,同時服用加味西黃丸。此後,每3個月來我院就診一次。2008年,患者記憶力明顯恢復,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按語:該患者就診時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癲癇頻繁發作。諸症的產生乃由痰溼之邪凝聚於腦,顱內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故採用菖蒲、遠志、 竹茹、膽星、茯苓、半夏等祛痰闢濁,穿山甲、全蠍、蜈蚣、殭蠶軟堅散結,息風止痙,鎮靜通絡,活血開竅,柴胡、升麻引諸藥上行,直達病所。值得稱道的是,患者家屬極其耐心,護理周到,能積極配合治療,故最終取得顯著療效。
【各家經驗】
1.錢伯文診治經驗
錢伯文認為,顱內腫瘤與痰溼內阻、肝風內動、氣血鬱結、肝腎不足有關,治療首選化痰開鬱、消腫軟堅之品,如半夏、南星、昆布、海藻、牡蠣、象貝母、冰球子、黃藥子、白芥子、殭蠶、石菖蒲、遠志等,可配合行氣活血的三稜、莪術、丹參、當歸、川芎、赤芍、水紅花子。至於使用補益肝腎藥,要考慮到本病痰濁較重的特點,可選用平補肝腎、補而不膩之品,如鮮生地、白芍、山萸肉、穭豆衣、女貞子、杜仲、桑寄生等。
2.劉偉勝診治經驗
劉偉勝根據顱內腫瘤髓海空虛的病因病機,在治療全程貫穿“病在上取之下”的原則,治以補腎填精益髓,扶正祛邪,常用藥物有桑椹子、菟絲子、益智仁、女貞子、補骨脂、淫羊藿、川斷、龜板、枸杞子、山萸肉等。同時,根據病情特徵,注意通下瀉上以去邪毒,使上焦之癌毒邪熱有出路,因此常在中藥湯劑中配用大承氣湯。如患者出現噁心嘔吐、頭痛等腦水腫、顱內高壓症狀,常選用澤瀉、白朮、牛膝、益母草、豬苓、冬瓜皮等活血利水藥物以減輕腦水腫;對腫瘤壓迫導致的顱內高壓急症,劉教授主張以大承氣湯聯合西藥脫水劑,在第一時間減輕腦水腫,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患者的信心。此外,劉偉勝還提出根據腫瘤型別而用藥。原發性顱內惡性腫瘤常選用七葉一枝花、生半夏、生南星、石上柏、海藻、蛇六穀、生牡蠣、蒼耳子等,腦動脈瘤加川芎、白芍等,腦靜脈瘤加升麻、金銀花等,腦垂體瘤加花椒,腦膠質瘤加薏苡仁、制附片等,腦膜瘤加玳瑁粉、煅石決明等。顱內腫瘤屬於肺轉移者加貝母、蜈蚣、全蠍、夏枯草、半枝蓮、麥冬、天冬、南星等,屬肝轉移者加半枝蓮、鬱金、八月札、白花蛇舌草、莪術、水蛭、穿山甲、龜板、鱉甲等。善用蟲類藥是劉偉勝的另一用藥特點。針對顱內腫瘤所導致的風痰上擾症,劉教授不僅常規使用天麻、鉤藤、代赭石等平肝息風藥物,還常配伍全蠍、蜈蚣、殭蠶、蟬蛻、守宮等。《臨證指南醫案·積聚》認為,全蠍、蜈蚣具有攻毒散結之效,現代研究提示,兩者均有抗腫瘤的作用。
3.劉嘉湘診治經驗
劉嘉湘認為,腦瘤的發生由內外合邪所致。正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邪毒乘虛而入,瘀毒內結,故而形成顱內腫瘤。隨著病情進展, 瘀毒進一步損傷正氣,可出現脾腎兩虛、清陽不升和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內經》雲:“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說明內外合邪可致髓海失養。顱內腫瘤屬於本虛標實的病症,臨床應根據標本的輕重緩急決定治療原則。疾病早期或標實證明顯的情況下,以化痰軟堅、行氣活血散瘀為主。中晚期標本互見、虛實夾雜,宜標本兼顧,大多分為氣虛血瘀和肝腎陰虛兩型。肢體偏癱者以氣虛血瘀為主,治用益氣行瘀、軟堅化痰法;頭痛眩暈者以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多見,肝腎陰虛型治以滋陰平肝、軟堅化痰法,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化痰消腫法。
4.周仲瑛診治經驗
周仲瑛認為, 顱內腫瘤的病位雖然在腦,但與肝、腎、脾等臟腑有關。三髒功能失調,可內生風、痰、瘀、毒諸邪。其中肝腎虧虛為本病的發病基礎,一則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陽亢化風,風生邪動,上入巔頂;二則腎主骨生髓,諸髓者屬於腦,先天稟賦不足、房勞、驚恐傷腎等致腎精不足,腦失所養,清陽之氣失用,更易受邪侵。肝脾腎功能失調,影響氣、血、津液的正常執行與敷布,因而溼、痰、瘀邪內生,日久化熱,積久釀毒,痰瘀毒邪互結,挾風上竄,格阻腦內,引發瘤患。周老指出,顱內腫瘤的發生與風邪關係密切,“巔頂之上, 惟風可到”。痰瘀毒邪不能獨致顱內腫瘤,但虛風一生,再與痰、瘀、毒、熱諸邪膠結,即可循經上擾清空,結聚腦腑。所以,內風與顱內腫瘤的發病有重要的關係。周老在治療顱內腫瘤時立足於辨證, 證同治亦同,證變治亦變。他常用的藥物有: 化痰軟堅散結用制天南星、白附子、夏枯草、法半夏、海藻、牡蠣等, 或配以遠志、石菖蒲化痰開竅; 瘀阻腦絡用澤蘭、土鱉蟲、川芎、制大黃、炮穿山甲、失笑散、桃仁等活血消瘀; 熱毒內盛用龍膽草、山慈菇、漏蘆、白毛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貓爪草等清熱解毒; 風邪較盛,或以石決明、野菊花、天麻、鉤藤、沙苑子等育陰潛陽息風, 或以蜈蚣、炙全蠍、殭蠶等蟲類藥搜風走竄,通行經絡;氣陰不足加太子參、黃芪、羊乳、黨參、麥冬、天花粉、天冬、玄參、南沙參、北沙參等益氣養陰;偏於肝腎虛損以枸杞子、石斛、鱉甲、生地黃、熟地黃、知母、女貞子、墨旱蓮等滋補肝腎, 固充下元。
【述評與體會】
顱內腫瘤為髓海之病,多由痰溼之邪凝聚於腦,顱內氣滯血瘀,脈絡受阻,日久化熱動風,風火鴟張,又可損傷陰津,致肝腎不足,耗津脫營,邪毒積聚。此諸多病機相互作用,正氣益傷,邪壅益甚,故頭痛、嘔吐、抽搐諸症持續不得緩解,而成膠固之疾。
近年來,中醫在治療顱內腫瘤方面中取得了顯著療效。如王明義等辨治顱內腫瘤118例,其中氣陰兩虛型用太子參、黃芪、知母、麥冬、生地、玄參、黃精、女貞子、旱蓮草、北沙參、半枝蓮、天葵子、浙貝、炒山甲珠、白花蛇舌草,痰溼內阻型用昆布、海藻、茯苓、陳皮、法半夏、白芥子、制南星、天葵子、皂角刺、桃仁、紅花、赤芍、山甲珠、夏枯草、全蠍、殭蠶,氣滯血瘀型用黃芪、當歸、紅花、桃仁、赤芍、地龍、三稜、莪術、皂角刺,肝腎虧虛型用仙茅、淫羊藿、熟地、枸杞子、巴戟天、天葵子、鬱金、石菖蒲、皂角刺、山甲珠、膽南星、法半夏、茯苓、昆布、海藻等。同時,各型均可予消瘤丸(煉殭蠶、生牡蠣、地龍、蜈蚣、壁虎為主,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3g,每次2丸,每日3次,2個月為一療程,總有效率為80.51%。張秋娟等治療腦垂體腫瘤90例,其主方為:膽南星、半夏、石見穿、殭蠶等。肝腎陰虛型加生地、麥冬、沙參、蘆根、當歸、枸杞子,甚者加生地、熟地、山藥、澤瀉、牛膝、女貞子、丹皮;痰溼內阻型加豬苓、茯苓、海浮石、竹茹、石菖蒲、瓜蔞、陳皮、昆布;脾腎陽虛型加淫羊藿、肉桂、附子、菟絲子、補骨脂、熟地、白朮;氣血虧虛型加黨參、黃芪、白朮、當歸、懷山藥、甘草、大棗。四肢抽搐、癲癇頻發加蜈蚣,頭痛劇烈加川芎、全蠍粉,視力模糊加決明子、青葙子,咳嗽不爽加海蛤殼、瓦楞子,夜寐不安加燈心草、遠志,噁心嘔吐加竹茹、旋覆花,陰虛潮熱加石斛、龜板、鱉甲。每日1劑,水煎服。服100~370劑後,臨床痊癒8例,有效63例,無效19例。于敏等治療顱內腫瘤67例,包括腦膠質瘤、垂體腺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腦膜瘤及松果體瘤。基本方為:生半夏和生南星(均需水煎30分鐘)、夏枯草、石菖蒲、殭蠶、生牡蠣、地龍、蜈蚣、豬苓、茯苓、蟾酥、地鱉蟲、天龍。頭痛劇烈加川芎、全蠍粉,視物模糊加枳殼、瓦楞子、貓爪草,偏癱加黃芪、赤芍、當歸,畏寒肢冷加附子、肉桂、炮姜、小茴香、吳茱萸,陽痿加菟絲子、仙靈脾、仙茅,閉經加當歸、川芎、王不留行、穿山甲,夜寐不安加朱燈心、遠志、硃砂,噁心嘔吐加木香、竹茹、陳皮、九香蟲、旋覆花,陰虛潮熱加北沙參、石斛、龜板、鱉甲、生地,脘悶納呆加陳皮、焦山楂、焦神曲、生薏苡、雞內金,體虛加黃芪、太子參、當歸、生地、麥冬。每日1劑,3月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結果:臨床治癒5例,顯效16例,有效31例,無效5例。其中10例已恢復工作,35例能正常活動或生活自理、半自理。一般於治療2個療程時即可顯著控制顱內高壓症狀,癲癇發作減少或消失,共濟失調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