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楊嗣昌,明朝末年最後的知名首輔,“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剿賊政策便出自他手,效果很不錯!
3
回覆列表
  • 1 # 縱橫國史

    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能拿得出手的內閣首輔,楊嗣昌確實有著非同凡響的能力,而且他對大明王朝和崇禎帝也是忠心耿耿,甘願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楊嗣昌的缺點太過明顯,主要是對政敵的打擊過於嚴重,很多名將都是死在他手中,使得大明錯失很多次翻盤的機會。

    楊嗣昌之錯一、見死不救,害死盧象升。崇禎十一年秋(1638年),皇太極派遣多爾袞等三路大軍同時南下,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有宣大總督盧象升敢於抵抗,而且收穫不少。但楊嗣昌屯兵觀望,導致錯失戰機,盧象升陣亡。其一、盧象升夜襲清軍大營,連破數營,可惜楊嗣昌將其主力部隊扣住不發,否則此次斬首行動很可能取得成功,戰局也會因此而扭轉。其二、盧象升於鉅鹿孤軍奮戰,飢寒交迫,深陷重圍;楊嗣昌在五十里開外,不派一兵一卒,導致盧象升戰死。大明王朝後期最優秀的戰將,就這樣毀在了楊嗣昌手中!

    楊嗣昌之錯二、誣陷孫傳庭,間接使其陣亡。清軍撤退後,楊嗣昌強迫秦軍留下來駐守薊遼。對此,孫傳庭極力反對,曰:"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後來,因為政見不一,楊嗣昌乾脆直接指使爪牙誣陷孫傳庭,迫使其下獄,三年後才得復出!果不其然,秦軍駐守薊遼,孫傳庭入獄後不久,李自成在陝西再次作亂;孫傳庭雖然復出,但崇禎逼得太急,強迫缺兵少餉的新秦軍出關決戰,孫傳庭因此陣亡!大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這麼沒了,著實可惜。對此,楊嗣昌應承擔主要責任!

    楊嗣昌之錯三、對滿清、農民軍策略失當。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楊嗣昌的戰略方針是"攘外必先安內",對清兵議和,對屢次反叛的農民軍首領則採取招撫之策,以求局面得到安定!對清軍議和,且不做任何抵抗之做法,自然會遭到主戰派的強烈反對;而敢於反對楊嗣昌的官員,一般都沒好下場。對待李自成、張獻忠等屢次反叛且野心未改的農民軍首領則採取"招撫"之策,使其得以有喘息之機,不久便再次反叛;如此多次,浪費的軍餉的數目可不少。如果是按照主戰派的意思,殺掉李闖、張賊,大明何至於兩線作戰,搞得社稷丟失!

  • 2 # 打拳擊的貝吉塔

    首先楊嗣昌不是首輔,他是兵部尚書。要說楊嗣昌是什麼樣的人,我們來回顧一下他的生平。

    楊嗣昌,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明朝後期大臣、詩人。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鶴之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崇禎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書,翌年入閣,深受崇禎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同時主張對清朝議和。但他的計劃沒能成功,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以“督師輔臣”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他雖然在四川瑪瑙山大敗張獻忠,但隨後被張獻忠致敵戰術牽制,疲於奔命。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已患重病,聞此訊息後驚懼交加而死(一說自殺),享年五十四歲

    要說楊嗣昌是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要談談他的父親楊鶴,根據史料記載,楊鶴作為兵部右侍郎在朝廷素有清望,面對1628年開始的明末農民戰爭,作為三邊總制的楊鶴曾上疏指出“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楊鶴提出了“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戰略。在楊鶴的努力下,招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陝西的各部起義軍幾乎都接受招安。但由於十萬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萬白銀和糧食二萬石杯水車薪,“所救不夠及十一”。神一魁等賊兵既降復叛,朝廷主剿派勢力抬頭,極力攻擊楊鶴的綏靖政策。後楊鶴被朝廷拿辦。也就是說楊鶴依舊是東林黨的右派,多用招撫而沒有認清楚流寇的真實面目。

    在楊鶴被查辦後,洪承疇接替了楊鶴的職務,這個心狠手辣的書生與盧象升,曹文詔,左良玉等等幾位總督,總兵一起將流寇殺得幾乎片甲不留,但是由於陳奇瑜優柔寡斷導致李自成死灰復燃,在這個背景下,楊嗣昌出馬了。

    楊嗣昌的評價一句話:能力高強,眼光長遠,心胸狹隘。

    客觀的說,楊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決策是非常契合當時的流寇作亂局面的,他的三大觀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他主張首先與清朝和談,將朝廷從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中解脫出來,其次,讓熊文燦與洪承疇合作,展開十面張網的戰鬥,盡全力消滅所有作亂的流寇,最後,加派280萬兩,增兵12萬。光從計劃上來看,是非常好的,同時實施上看,也幾乎非常好,李自成在洪承疇的剿滅下屁滾尿流,但是由於崇禎的錯誤決策,以及京師被圍,孫傳庭北調勤王,同意了張獻忠的假投降,最終魚沒死,網破了,全完了。但是這不能磨滅楊嗣昌計劃的巧妙和眼光的獨到。

    另外楊嗣昌最大的缺點就是心胸狹隘,比如戰敗追責卻將責任推給了下屬,孫傳庭的能力有目共睹,卻因為影響楊嗣昌的仕途直接被抓下獄。所以在追剿後期,楊嗣昌頻頻遭到彈劾,他秘密與清朝和談也屢遭破產,自己也時常要求離職,都與他心胸狹隘的缺點有關。

    到後來,楊嗣昌不得不接受投降的張獻忠再一次舉起了反旗,十面張網的計劃徹底破產,楊嗣昌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他是崇禎朝最有能力的兵部尚書。

    以上

  • 3 # 風林火山

    先說結論,楊嗣昌是個十分優秀的軍師,但絕不是合格的統帥,更不是一個像樣的將軍。

    楊嗣昌應該說是明末一個非常不錯的戰略家,很有大局觀念,也是崇禎皇帝所信任的為數不多的文人,縱觀其一生表現,戰略能力應得九分以上,應急戰術差一些,也就六分左右,但是人品真的太次,三分都多。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問題全歸咎於個人問題,畢竟當時士人風氣就是這樣。從後世觀點這個人是個一流的參謀,二流的將領,文官的敗類,可以在特定條件發揮很大作用的人。一個陳平般的人物非要幹韓信的活,只能說這個人的不幸,也是大明的不幸。

  • 4 # 魯濱遜174057739

    忠於明朝 能力有限 在軍事上水平不高 不過 失敗的責任不應在他 當時的形勢誰來了 也夠戧 挽救當時的局面 是不是可能都是個問題 假如可能 也需要非常厲害的人才 但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人 一般人誰有這樣的經驗 能力 即使有 有以前袁崇煥的事 誰還願意來?

  • 5 # 天枰

    那段亂世,大明王朝一不缺文臣,二不缺武將。然內憂外患,大廈將傾,歷史的車輪滾滾,不是一兩個名臣名將能擋住的,王朝已經腐朽到了極點,等待他的必然是滅亡,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不可逆轉。

    留給我們後人的不過是對那些亂世英豪的一聲唏噓罷了。

  • 6 # 坐以待幣人民幣的幣

    如何評價楊嗣昌,首先我們來了解明朝的滅亡。

    明朝是如何滅亡的,我總結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黨派之爭,閹黨、東林黨等之爭時刻都處於劍弩拔張、你死我活的境地,其實每朝每代都有黨爭,它只是一個表現形式,都各自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團,如東林黨代表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但這種黨爭沒有得到制衡,就會愈演愈烈,極大消耗統治集團的內部力量,崇禎殺魏忠賢就是例子!

    二,農民賦稅過重,明朝初期,農民的賦稅是很低的,這得益於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後期以農業為基礎的明朝商業卻發展很快,但商業稅很低,造成結構失衡,國家的經濟異常困難!

    三,土地兼併嚴重,朱姓一族發展迅速,大量土地被皇親國戚所佔,農民流離失所!

    四,崇禎時期,農民起義愈演愈烈,不斷加劇,清軍入關,造成明朝多線作戰,軍力和財政都到了難以為繼的局面!

    在上述背景下,我們再來了解楊嗣昌。

    一,楊嗣昌沒有參與黨派之爭,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反而成了各個黨派共同詆譭的物件,其父親楊鶴在陝西招扶農民起義,因各種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被革職查辦,楊嗣昌多次上書帶父謝罪,這提現了他的恪守孝道,

    二,鎮壓農民起義,明朝後期因許多農民流離失所,點燃了起義的烈火,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成了鎮壓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但這是當時的階級侷限性所致,這正是他的忠誠!

    三,在崇禎時期,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清軍的入關,陷入了二邊作戰的不利局面,楊嗣昌提出了比較務實的觀點,和清軍議和但遭到很多其他大臣的反對,我覺得在當時的兵力和經濟都不利的情況下,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先議和,把內部安頓好,再圖外部。

    四,為官清廉,楊嗣昌在督師入四川之時,家鄉正在為他籌資修建功德牌坊,他知道後立即修書予以阻止,意思是如果要修建牌坊還不如把財力用到家鄉的防洪設施上,有此心實屬不易了!針對農民起義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十面張網”的軍事戰術思想,在一定時期收到了顯著效果。

    可以說楊嗣昌是一位合格的臣子,雖然崇禎性格有缺陷,多疑寡恩,用人不當,但他為了維護他的朝廷任然是任勞任怨,但歷史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他是治國之能臣,但不是治世之臣,他也改變不了明朝多年的毒瘤,他也只能盡到他作為臣子的本分,至少比那些黨派之人好的多,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詆譭,誣陷能臣,不幹實事!

  • 7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聊聊楊嗣昌,這個歷史人物爭議太大,我簡單說兩方面。

    第一,有能力,有戰略眼光

    甲:楊嗣昌是真正意識到明軍不是大清鐵騎對手的人,他告訴崇禎皇帝即便事實很難接受,但還是必須接受,一定要下決心與滿清議和,可是崇禎皇帝對滿清的態度一直在抗擊和議和之間搖擺不定,直至他自縊身亡,他都沒下過與滿清議和的決心。

    楊嗣昌的觀點非常的明確,“攘外必先安內”,立即和滿清議和,穩住京師周遭的危局,全心全力,一鼓作氣繳平匪患。這個規劃是現實的,也是危亡之秋的明帝國自保的關鍵。

    乙:對於滿清集團的戰略意圖,楊嗣昌很清楚。他提出了,滿清集團其實有許多內部問題,他們的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生存,並沒有奪取中原的意願和能力,所以,朝廷不必在與滿清交戰中損耗自己的精銳部隊。比如他裁撤抵禦滿清的精兵,就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以鎮壓農民軍,這實際上是相當有見識的。

    大明軍隊戰鬥力的消亡只要還是在東北戰場上損耗太大,這一點楊嗣昌看的清楚明白。

    丙:楊嗣昌並不是一個說教派,在他的統籌指揮下,圍剿策略“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也起到一些作用,雖然說他的實在有不少的問題,但是明軍在1638年一度讓匪患平息下來,明朝也一度出現了迴光返照。

    第二,深諳為官之道,推責任,排異己,終於離心離德

    前方戰事一旦不順,他馬上推給下級承擔——

    方象升之戰歿也,嗣昌遣三邏卒察其死狀。其一人俞振龍者,歸言象升實死。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

    如果按照楊嗣昌的戰法,出了問題,還是需要承擔責任,至於他,那自然是沒有責任的——

    (崇禎)十一年,畿輔戒嚴,命繼祖移駐德州。時標下卒僅三千,而奉本兵楊嗣昌令,五旬三更調。後令專防德州,濟南由此空虛……明年正月,大清兵克濟南,執德王。繼祖一人不能兼顧……逮下獄,棄市。

    你能耐很大,如洪承疇等,如果立下功勞,威脅了楊嗣昌的地位,那他就要耍些手段了——

    闖王李自成者,為洪承疇所逐,盡亡其卒,以十八騎潰圍遁。關中群盜悉平,是為崇禎之十一年春也。捷聞,大喜,先敘澄城之捷,命加傳庭部銜。嗣昌仍格不奏。

    明末的將領之間,中央地方官兵之間,離心離德,缺乏凝聚力,始於崇禎,可是楊嗣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忍不住再說兩句,作為結束

    亂世之中,楊嗣昌有能力,缺點也很突出,可是在崇禎身邊,在那明末朝廷的陰暗之中,楊的缺點被無限放大,最終將他自己吞噬。他的能力並不足以撫平亂世,可是命運卻將扶危濟困的包袱系在他身上,最終讓他無可奈何,讓他哀嘆而死。

    《明史》對他的總結不錯,引用來作為結尾。

    明季士大夫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於是嗣昌得以才顯。然迄無成功者,得非功罪淆於愛憎,機宜失於遙制故耶?
  • 8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此人可恨、可嘆、可憐!

    作為大明最後一位有才能的首輔,偏偏心胸狹窄,打擊政敵毫不手軟

    作為大明最後一個肯幹事的首輔,偏偏格局有限,卻自負的不行

    楊嗣昌的確是不可多得的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堅守自己的信念直到死亡

    可他偏偏就是一步錯步步錯,葬送了大明最後的機會

    為父求情的孝子,有仇必報的性格

    楊嗣昌像極了父親楊鶴,都屬於為國盡忠但是方向錯誤、方法錯誤的型別。楊鶴一門心思幫著大明解決匪患,可偏偏不切實際、沒有效果

    明朝民變,不是人禍是天災,這個事連崇禎都知道,可偏偏就是解決不了,於是楊鶴自告奮勇,帶著崇禎給的錢財跑去詔安了,短時間效果的確很好

    吃飽了飯的農民軍,當然不願意造反,畢竟當初造反是為了吃上飯。可問題就是,楊鶴手中的銀子有限,吃沒了怎麼辦?結果是繼續造反

    就這樣,短暫的安定後民變繼續如火如荼,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楊鶴就被拉回去咔嚓了,作為兒子的楊嗣昌為父請願代死,可惜未能如願,老爹還是死了,楊嗣昌很傷心,所以也奠定了他日後對於農民軍的態度——趕盡殺絕!

    畢竟自己老爹是個好人,間接死在了這幫子民軍手中,此仇不報非君子!

    為國盡忠的大臣,偏偏心胸狹窄

    打擊政敵不遺餘力的楊嗣昌,一共完成了幾大“壯舉”

    先是逼死了大明最後的戰神盧象升,而後又間接害死了大明最後的支柱孫傳庭,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怒罵其千古奸臣

    可楊嗣昌偏偏是個忠於大明、忠於崇禎的人

    親自上陣的楊嗣昌,曾一度大敗張獻忠,可是大明已經拖不起了,張獻忠開始游擊戰後,楊嗣昌疲於奔命,依舊無法徹底消滅張獻忠

    而張獻忠也給楊嗣昌下了一副猛藥,襲殺襄王朱翊銘後,楊嗣昌扛不住了

    當時已經病重的楊嗣昌,憂懼而死(一說自殺),但我認為楊嗣昌是不會自殺的,他要報答崇禎的知遇之恩,他要為大明貢獻自己最後的力量

    身患重病的楊嗣昌,吃不下飯騎不了馬,但他依然在堅持,只是襄王被殺之後他再也堅持不住了,時年54歲

    心胸狹窄的楊嗣昌,迫害忠良不遺餘力

    楊嗣昌和崇禎,算得上是知己,無比的信任換來的是絕對的支援

    主張與後金和議的楊嗣昌,面對一心主戰的盧象升,沒有任何的妥協,直接選擇放棄

    於是,手握重兵的高起潛(少不了崇禎、楊嗣昌的指示)堅決不發兵,而盧象升只能率領本部5000人馬殺入敵陣並最終力竭而死

    孫傳庭曾為大明立下大功,可偏偏因為楊嗣昌的關係,不僅沒有得到重用,而且親兵部隊全部隨洪承疇守衛薊遼,此事已經不妥,可事情還沒完

    隨後軍務調動,作為總督的孫傳庭想要進京面聖,卻遭遇楊嗣昌阻撓,而後怒而稱病辭官,又被楊嗣昌利用誣陷其推卸責任,隨後孫傳庭入獄

    三年後,重新起復的孫傳庭,在缺兵少將的情況下被逼出戰,在曾大勝李自成的潼關,力戰而死

    此二人的悲劇,楊嗣昌難辭其咎,而此二人當真是大明棟樑之才,只可惜全部冤死

    如果,楊嗣昌沒有不遺餘力的搞死盧象升,那麼會不會有機會徹底擊敗張獻忠?

    如果,楊嗣昌沒有誣陷孫傳庭致其坐牢錯失最佳戰機,李自成會不會早就被收拾掉了?

    洪承疇固然很優秀,左良玉固然很能打,可是此二人最後都幹了些什麼?

    支援不住的洪承疇降清,並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為滅掉大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左良玉繼續擁兵幾十萬,非但沒有為國盡忠,反而加速了南明的瓦解

    所以,楊嗣昌是崇禎的知己,並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為國盡忠

    只是,楊嗣昌是大明的罪人,用自己的錯誤斷送了大明最後的機會

  • 9 # 一枚明粉

    楊嗣昌是一個孝順、有戰略眼光、務實、不畏人言且能為崇禎背鍋的人。

    我在梳理崇禎朝歷史,偏向於政治、軍事、財政幾方面問題。我集中讀了《孫傳庭疏牘》、《盧象升疏牘》、《楊嗣昌集》、吳甡的《柴庵疏集》、範景文的文集、《袁崇煥集》。現在在點祁彪佳、張國維的部分奏議。包括一些其他連續性的史料,逐漸感受到每個人的特點,這是從列傳中體會不到的。透過對比,我總結楊嗣昌的四個特點。接下來就仔細說一下。

    1、孝順

    楊嗣昌家族幾代單傳,楊嗣昌在擔任關門兵備道的時候,父親楊鶴因為在陝西與農民軍作戰失利下獄。楊嗣昌在當時就替父親喊冤,“請代父死”。後來當山永巡撫、宣大總督依然為父親喊冤,當兵部尚書、入職內閣大學士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的兒子楊山松也很孝順,估計是家學吧。

    2、有戰略眼光

    在楊嗣昌入京任兵部尚書後,迅速抓住本質問題,要優先安內,也要加強邊防。

    所以在內地一改過去各自為政的傳統,中央統一管理,議兵12萬,用邊軍編制,馬三步七,用餉280萬,這是按照遼東軍的軍餉級別來募兵作戰。戰略上“四正六隅”,在1637年12月,發動總攻,取得巨大成功。

    在陝西洪承疇、孫傳庭取得巨大戰果,在中原,各路起義軍紛紛向熊廷弼投降。

    3、負責且務實

    在明末很多大臣務虛,白天參加參加聚會,寫寫詩歌,晚上發發牢騷,寫寫奏議。這奏議一般風聞奏事,無畀實用。

    楊嗣昌在行事上堅持實用至上。安內優先、對清議和都是很實用的戰略。訓練戰兵,提高軍隊排程與作戰能力,地方推行裁練,實行堅壁清野。自然要擴大餉源。局勢壞到這步田地,強兵就是根本,民心已經不可收拾。

    努力做事在崇禎朝很少見了。

    4、不畏人言且能為崇禎背鍋

    崇禎沒有藩邸舊臣,很難實現內閣與司禮監如臂指使。臣子忠於大明而不是他,這就導致很少有人替他遮風擋雨,他也就越發孤獨。

    而楊嗣昌的出現做到了,京師的謠言自己給皇帝說清,能向外澄清就澄清,澄清不了就算了。

    和後金議和、與後金代理人的張家口貿易自己都懶下來,軍事失利自己認責。

    盧象升受京師言論影響比較大,影響了對皇帝盡忠,但維持了名聲。楊嗣昌是反的。

    (楊嗣昌理解崇禎)

    總結

    楊嗣昌能力屬於中偏上,他的孝順、有責任心,不懼輿論與領導一心、務實,這都是升遷很重要的特質,在崇禎十七年裡,生前身後都獲得崇禎贊裕也就他了。

    而且他在任上也做了不少事:支援孫傳庭清軍清屯,確認應援戰兵,議兵議餉、發動對農民軍總攻擊;訓練戰兵,培養決戰部隊。

  • 10 # 季我努學社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對於明王朝的統治造成了威脅,兵部尚書楊嗣昌一方面主張招撫農民軍,另一方面面對不願意招撫的農民軍,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主張。

    楊嗣昌像

    這個策略具體實施辦法,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這些地區農民起義軍活動頻繁,這四個地方巡撫分別剿匪並且做好防禦工作;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這些地區農民起義軍活動頻繁,這六個地方巡撫分別做好防禦工作並且協助剿;四正六隅聯合起來便是十面之網。陝北總督,軍務總理作為主要力量,採取機動靈活的方式,隨賊所向,專門征討農民起義軍。”這個軍事策略的中心思想是將流動作戰的農民軍堵截幷包圍,但是這個策略未能成功鎮壓農民起義,後有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崇禎皇帝聽完楊嗣昌說完這個策略說“恨用卿晚“,這個策略為什麼最終還是未能成功鎮壓農民起義呢?

    明末農民戰爭圖

    從楊嗣昌偉了配合這個軍事策略的措施來看,他提議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並號稱三個月便可以鎮壓農民起義,增加餉銀透過因糧、溢地、事例、驛遞四個措施,開徵“剿餉”,“因糧者,因舊額之糧,量為加派,畝輸糧六合,石折銀八錢,傷地不與,歲得銀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溢地者,民間土田溢原額者,核實輸賦,歲得銀四十萬六千有奇;事例者,富民輸資為監生,一歲而止;驛遞者,前此郵驛裁省之銀,以二十萬充餉”,總共加派三百三十餘萬兩,徵收時間為一年,與“遼餉”、“練餉”的徵收三餉加派。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就是賦稅徭役太過沉重,徵收剿餉只會更深一步破壞經濟,加重農民負擔,迫使更多的農民加入起義軍中,歷史證明,三個月鎮壓農民起義軍的計劃破產了,計劃只收取一年的剿餉隨著需要鎮壓更多的農民起義軍更加發展壯大。為了平定農民軍,楊嗣昌又制訂練兵七十三萬的計劃,為了練兵,又要增加餉銀,接著練餉又開始徵收了,總計730萬兩,可謂是“民不聊生,益起為盜矣”。

    (崇禎皇帝)

    在襄陽之戰中,楊嗣昌依舊採用四正六隅十張網的軍事策略,召集十萬兵力,全力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張獻忠“以走制敵”、“避實擊虛”、出沒無常的戰術對付明朝軍隊,最後攻佔楊嗣昌的大本營襄陽,殺死襄王朱翊銘,“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計劃全面失敗,而楊嗣昌聽到這個訊息也最終去世。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末財政危機與三餉加派》,楊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投資者應該如何構建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