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納蘭談史

    澶淵之盟確實是古代外交中較為成功的一個典範。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北宋政府花這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確實代價太大了,而且在國家面子上也掛不住,還留下了後世很多消極的評價,那麼這個盟約到底值不值呢?

    我認為是相當值得的,首先這份條約維持了宋遼雙方上百年的和平歲月,為宋遼雙方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百姓實現安居樂業迎來盛世,對於宋朝來說獲益最大。 早在後晉時期,中原王朝隨著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抵禦北方的屏障已失,遼軍越過燕山,一馬平川便能直達中原腹地,從軍事層面來講中原王朝一直處於被動的守勢。再加上五代時期戰亂不休政權頻迭,中原王朝無論是國力還是戰備都略顯準備不足,無法與北方的遼軍鐵騎相匹敵。

    而且北宋的都城開封就置於遼軍的兵鋒之下,一旦開戰對宋軍來講損失最大,不僅損兵折將,還會喪失經濟恢復發展的機會,將宋政權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而這幾十萬兩的歲幣對於相對富庶的宋朝來講,還不到當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於國家總體經濟並無大礙,對於北宋來講實在是太划算了。 遼華人的想法也很簡單,出兵不是為了滅掉宋國,僅僅只是為了掠奪錢財而去的,因為北方氣候惡劣人口也少,僅靠畜牧業難以保證遼政權的自給自足,更何談發展呢。遼國也不想發動戰爭,畢竟發動戰爭的成本對自己來說也很大,比拼國力一定拼不過北宋,這點遼軍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長途奔襲勝負也難料,既然宋朝願意花錢消災,遼華人自然順水推舟欣然接受,願意和北宋搞好關係,也從獲取自己所需的金銀糧食,這是對宋遼雙方來講是一種雙贏外交。

    澶淵之盟之下,宋與遼的外交關係是平等的,結為兄弟之盟,並沒有臣服於誰的意味在裡面,所以並不算一種屈辱外交。 宋遼兩國在此期間非常注重文化禮儀,雙方互派使者出使,都要以國賓之禮隆重款待,並且互贈禮品,遼華人也是慷慨大方對北宋毫不吝嗇,這與傳統的不平等條約大相徑庭,成就了一種新型外交模式。並且宋朝的繁榮發展令遼華人驚歎不已,並使其主動接受漢文化的學習,令遼國從遊牧部落制完成了封建國家制的嬗變,宋朝的文化輸出從長遠來看,也是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的一個過程,這都是澶淵之盟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 2 # 雨56104246

    檀淵之盟中宋朝花的歲幣,又從雙邊貿易中十倍百倍賺回來了,就相當於現在給落後好戰國家的援助,而這些錢又被受援國拿來買宋國的貨物,宋國透過奢飾品的輸出影響遼國貴族嚮往宋朝貴族生活,而這又需要更多的錢來購買,遼國貴族就會盤剝遼國民眾來籌措錢財,達到了宋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加快了遼國的滅亡

  • 3 # 叛徒的盾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舉個例子,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起因是印度阿三感覺自己很牛逼,而美蘇又和它眉來眼去,而看中國好像是軟弱可欺,入侵我天朝土地,毆打,殺害我軍戰士,我天朝忍無可忍,對阿三發起反擊作戰,將阿三打的猶如非洲的動物奔跑,請問有人會同情阿三嗎?同理,遼朝和宋朝的檀淵之盟也是一樣的不值得同情,甚至要感謝遼朝對宋朝的寬仁

    在後唐還活著的時候,遼國就建立了,而且燕雲十六州也不是遼國搶的,是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為了消滅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發兵攻打,石敬瑭抵擋不住,自認遼朝皇帝的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請求遼朝發兵攻打後唐,後唐被滅,石敬瑭建立後晉,燕雲十六州也沒有要求收回,所以當時的燕雲十六州就是遼國的合法土地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想籌錢買會燕雲十六州,但是還沒等實行就掛了,趙匡義繼位為宋太宗,親自帶兵攻打遼國,結果大敗,做驢車跑回來了,隨後又派兵攻打遼國,又大敗,不過攻打下了雄州,宋太宗掛了,宋真宗繼位,遼國蕭太后以收復雄州為理由,帶兵進攻北宋,雙方僵持不下,簽署了檀淵之盟,因為宋朝皇帝比遼朝皇帝年長,稱之為兄,給予遼朝歲幣,之後一直以兄弟之國相處,就算是屈辱,那也是宋朝自找的,可不是遼朝主動攻擊宋朝,宋朝前後攻打遼朝兩次,這才叫侵略者,所以這個條約已經不僅僅是合理,平等,簡直就是對宋朝仁慈了

  • 4 # 我比懂王懂

    檀淵之盟對宋來講有點小恥辱,但放在整個中國來看,又算什麼恥辱,十萬兩銀子,二十萬匹娟對北宋來講簡直是毛毛雨,整個一百多年的物資加起來價值不及北宋一年國民總產值的十分之一。連北宋的守城士兵都能穿絲綢。遼國經濟實力稍差一點,但是也非常富裕,奢靡之風盛行。遼國實行的是唐制,外交路線四通發達,各國來吏絡繹不絕。遼還給北宋建了個超大的使館。北宋和遼囯往來貿易密切,一百二十年沒有戰事。北宋皇帝宋仁宗死了,遼道宗耶律洪基放聲大哭,這哪裡是敵國關係。契丹人講信譽,重情義。

    金就差多了,相當野蠻,金滅遼後文明倒退。金人好戰、野心極大,還把蒙古人逼瘋了。

    下圖為契丹文官、武將、契丹族平民。阜新達斡爾族是契丹人後裔,其他契丹人散落全國各地。

  • 5 # 黑水布衣

    個人認為:在當時那個情景下,這個盟約對雙方都有好處,談不上成功與失敗,就是一個妥協的產物而已。

    澶淵之戰的發生背景是在雍熙北伐失敗以後,此時宋遼戰爭的主動權從宋朝移向了遼朝。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與承天太后蕭綽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在瀛州(今河北河間)遇挫,不過其改變策略,採取迂迴穿插的戰略,直趨開封,大軍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宋軍只能硬著頭皮應戰。

    澶州,因古有稱為澶淵的湖泊而得名。可惜懦怯的宋真宗,無視有利的形勢,只求讓遼軍儘快撤走,於是雙方開始議和。經過多次的討價還價,雙方終於達成和議的條款:一、宋朝每年給遼朝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二、宋真宗尊承天太后為叔母,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遼為兄弟之國;三、雙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四、雙方不得收留對方的逃亡人員;五、雙方不得構築針對對方的軍事設施。史稱“澶淵之盟”。

    這次締結盟約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對遼來說

    這無疑是一次歷史性的勝利。澶淵之役是遼國發動的南侵宋朝的戰役,遼國確實於理有虧,但國與國之間歷來都是憑藉實力來證明其存在的,況且遼國並沒有頑固堅持與北宋處於長期戰爭狀態,而後遼宋之間基本上也確實是和平相處的。

    二、對宋來說

    就當時形勢分析,遼軍處於危地,宋軍只要敢於反擊,完全可以取得威懾性的戰果,以便在和議中佔據上風。但宋朝君臣上下瀰漫著嚴重的恐遼情緒,而“守內虛外”的國策也使真宗把注意力著重放在對內防範上,因而不但不敢抓住戰機,反而落的納幣求和的妥協結局,訂立了屈辱的城下之盟。這在以後對西夏與金朝的交涉中成為慣用的一種妥協方式,起到了不良的影響,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

    三、從長遠看

    澶淵之盟結束了中原政權與遼國近百年的戰爭狀態。自此以後,政治上互以南北朝相稱,使者聘問不斷,經濟上雙方沿邊的農業經濟在和平環境中得以發展,有力的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因而從歷史的長時段來考察澶淵之盟,就不僅僅是遼宋恩怨和你我是非的問題,澶淵之盟也可以說是一種地緣政治的平衡。

    表面來看,澶淵之盟是北宋吃虧了,但在經濟上的損失完全可以靠貿易來挽回。而從長遠利益來看,維持區域穩定,更加有利於雙方發展。澶淵之盟讓雙方成了兄弟之國,都是給足面子的,比後來宋對金的稱臣要好多了。

  • 6 # 靜夜史

    因為“有人”在睜眼說瞎話。

    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以收復瓦橋關失地為名親率20萬大軍南下攻宋,宋朝震恐。關鍵時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兩軍對峙於黃河兩岸的澶州城。

    宋遼兩軍在澶州的對抗僵持不下,在雙方都不願戀戰的情況下,兩國談判最終於1005年1月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從此宋遼罷戰息兵,邊境維持了長達120多年的和平,直至1125年遼朝滅亡。

    根據歷史教科書的記載,《澶淵之盟》作為宋遼兩國之間的平等條約,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對北宋而言,徹底結束了在北方被動挨打的局面,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為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王朝打下了堅實基礎,更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登峰造極。

    聽起來挺帶勁的,實際上相當扯淡。因為和平從來不是買來的,北宋每年給遼朝的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看似賺大了,實則名利雙輸。

    而之所以說北宋輸得一塌糊塗,主要是因為《澶淵之盟》至少造成了以下幾方面的惡劣影響:

    1、戰略更被動

    和平,從來都不是買來的。

    《澶淵之盟》之所以能夠達成,根本原因在於北宋軍民的奮力抵抗,使孤軍深入的遼軍始終無法達成戰略目標,所以才有了最終的議和。

    雖然一直以來《澶淵之盟》都被定義為和平條約,但終歸難以掩蓋其城下之盟的不堪本質,因為北宋不僅丟了人,更不得不花錢買平安。

    雖然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但很明顯建國時間遠早於北宋的遼朝無論實力還是影響力都遠遠大於北宋,雖然澶州之戰折戟沉沙,但如果遼朝願意,隨時可以再度撕裂宋遼邊境長驅直入,而北宋除了疲於奔命,被動應付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在遼朝綜合國力遠強於宋朝的情況下,《澶淵之盟》之後的和平能夠維持多久,維持到什麼程度,完全看遼朝的心情,而從120多年的和平歷程來看,遼朝似乎也很正人君子。

    但這一切只是表象,因為遼朝從來就不是一個安分的王朝,雖然《澶淵之盟》使遼朝沒有了肆無忌憚地從北方長驅直入的理由,但遼朝很快退居幕後,支援党項首領李繼遷對抗北宋。

    一直以來,北宋都在為如何和平收編党項勢力而絞盡腦汁,在宋太宗將党項首領李繼捧家族遷到開封,差點達成戰略目標的背景下,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出逃反宋,並得到了遼朝的大力支援。於是党項勢力不斷坐大,最終在1038年建立了高白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的建立,不僅徹底封死了河西走廊,奪走了北宋的河西馬場,更要命的是使北宋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澶淵之盟》雖然為北宋帶來了和平,但更使遼朝得到了解脫,從此遼朝支援西夏,缺少騎兵的北宋苦不堪言。

    2、負擔更沉重

    《澶淵之盟》對於北宋的意義,除了減少傷亡,最重要的是省錢。

    很多磚家叫獸不止一次地計算過:如果北宋不要和平,且不論能不能打得贏,單單是每年的軍費就要上億。而現在只需要付出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歲幣,相當於北宋財政收入的九牛一毛,就可以實現和平,雖然丟點臉,但怎麼看都簡直不要太划算。

    但問題是,錢真的能省下來嗎?就像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真的能在20年內買臺寶馬嗎?畢竟飯可以亂吃,玩笑可不能亂開。

    一直以來,雖然北宋主要依靠工商業稅收,其收入水平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但冗兵、冗官、冗費纏身的局面卻使北宋積攢的財富揮霍一空,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尷尬境地。

    尤其是軍隊,理論上說《澶淵之盟》簽訂後雙方握手言和,大部分軍隊應該解甲歸田才是。但北宋喜歡“養兵千日”,軍隊數量迅速膨脹,成為財政的巨大消耗。

    而且,因為北宋勢弱,即便宋遼罷兵,也不敢在宋遼邊境掉以輕心,相反,北宋出在華北平原上廣植柳樹以遲滯騎兵鋒芒,還不惜逆天而行人為使黃河改道,造成巨大的人道災難。

    更尷尬的是,因為遼朝始終居於主導地位,所以所謂的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金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時,遼朝趁火打劫要求增加歲幣,即“慶曆增幣”。

    在北宋前期,也許區區10萬兩銀、20萬匹絹不算什麼,但隨著三冗問題加重,加上遼朝的趁火打劫,這就不是九牛一毛這麼輕鬆了。

    3、地位更尷尬

    關於北宋是不是大一統王朝,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澶淵之盟》簽訂的那一刻起,北宋再也無緣大一統王朝之名。

    縱觀秦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除了中原王朝國力空前強大,周邊一般不會有和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甚至完成封建化的少數民族政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王朝是名副其實的“天下正統”,在基本徵服長城以南廣大區域後,成為世人公認的大一統王朝。

    而北宋在建國前,石敬瑭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缺少燕雲十六州的北宋首先在版圖上就不符合大一統的標準。

    而更可怕是由於唐朝文明的迅猛擴張,周邊少數民族紛紛完成封建化程序,建立了與中原漢家王朝制度相似的專制制度,典型如遼朝。

    在這樣的情況下,遼朝就和北宋一樣,有了爭奪中華正統的資格和能力。

    而當《澶淵之盟》塵埃落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也標誌著北宋正式承認遼朝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意味著北宋放棄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掙扎。

    所以,在元朝修編《宋史》時,才將宋朝與遼、金算作並列的王朝,北宋在《澶淵之盟》中承受的道義損失可見一斑。

    所以,任何時候,盲目鼓吹和平都是極端錯誤的,不顧國家根本利益損失的鼓吹更是不可饒恕。我們從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但和平不是求來的,更不是買來的,我們願用前赴後繼的犧牲,換取對手對我們的由衷尊重。只有這樣的和平,才充滿了正義的光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三箭一雕230

    雖然我們經常說唐宋元明清,但是如果從代表中國的主要政權來說,應該稱作唐遼元明清。遼,才是正統。契丹曾經受唐朝的冊封,在唐朝滅亡後,消滅了,參與滅亡唐朝的一些政權建立了契丹後改為遼,是非常正統的政權。而趙匡胤是後周的將軍,透過陳橋兵變,僭越得國,而所得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噬主奪權,得國不正,因此大宋,不是正統政權。宋由於透過澶淵之盟,得到遼的認同,才由國,成為朝。用今天的話說,得到國際認可。

  • 8 # 爾朱少帥

    澶淵之盟,效果好不好,關鍵看療效。本來就文弱的北宋,經常鍛鍊,還稍微可以打一打。簽了一個檀淵之盟,100多年遼宋和平以後,都不懂得居安思危了,號稱幾十萬大軍都養成了廢物,被金國兩次南侵就滅國。

    澶淵之盟屈辱不屈辱,誰用誰知道。

    遼國惡鄰居跑到北宋家鬥毆,砸了屋子壞了傢俱。北宋撓了人家遼國兩把,遼國把你北宋揍得吐血三升。大家累了說停戰吧。惡鄰居遼國沒有陪你醫藥費,你北宋逢年過節還得交人家保護費,你說你鬧心不?出去跟別人還不好意思說真心話,還得舔著臉、昧著心說:這買賣真值!

    本來就是世仇,北宋皇帝還得舔著臉,喊遼國皇帝哥哥,心裡不會彆扭嗎?

    “30萬歲幣”貌似不多,比起遼宋戰爭的戰爭花費九牛一毛。看著是北宋省錢了,那省出來的錢哪兒去了?也沒見北宋能夠兵強馬壯呀?要知道,宋仁宗時期,北宋也一直是財政赤字,北宋政府的日子有不好過。

    所謂北宋透過貿易逆差,獲得更多經濟利益,純屬好事者的意淫。戰略物資方面,北宋得不到遼國的上好戰馬;遼國幽雲十六州的北京和大同,基本上是當時華北最富裕的區域,遼國反而透過貿易獲得鹽鐵資源。

    看看“澶淵之盟”幾十年後的北宋什麼情況?

    北宋軍隊統統“武備皆廢”、“忘戰裁兵”,《清明上河圖》中都能看出來,北宋就忙著收稅,諾大的汴京城防務鬆弛。號稱80萬禁軍,都養成了小綿羊。號稱“能戰”的陝西軍,三次大戰,連戰連敗。

    這時,反而是遼國趁著北宋失敗,靠著“澶淵之盟”落井下石,要求增加歲幣(慶曆增幣)。

    國與國之間,金錢從來買不到和平。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本來就是遼國也打不動了,能夠透過敲詐得到好處,何樂而不為?而北宋沒這邊,從上到下都沒脊樑,被遼國稍一威脅就妥協。“澶淵之盟”明顯是不平等條約,皇帝和大臣們,為了甩掉喪權辱國的嫌疑,只好各種貼金。

    當然了,清朝的《南京條約》也換是拿銀子來了和平,也換來了貿易的機會,清朝那也是貿易大順差,清朝的關稅還賺了不少,清朝後期就指著關稅活呢。誰敢說《南京條約》不是喪權辱國?

  • 9 # W一家之言

    我的看法還真和大家不一樣,覺得澶淵之盟真的對大宋有利,甚至說是一次成功的談判,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要看澶淵之盟是在什麼情況下籤署的。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這種情況下遼國內部也出現了問題,主動議和,宋真宗也就同意了看起來好像是北宋在有利的情況下籤署的,可是大宋內部軍心已失,打了20幾年的仗,消耗巨大,早已經不是大宋初建時的主動進攻,由於國力的消耗,大宋陷入被動防守,內部也分為主和派個投降派,即使宋真宗自己也是準備放棄國都,有南遷的打算。就這樣,檀淵之盟簽署了,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歲幣看似很多20萬兩的白銀,絹20萬,其實對大宋是有利的,首先我們要知道大宋20年的戰爭,每年的軍費開銷都都超過3000萬兩,歲幣不及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而檀淵之盟宋遼雙方約定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遼國地域雖然廣闊,物資卻是沒有宋朝豐富,互市對宋的好處遠遠超過遼國,每年互市的給大宋帶來收益遠超大宋所付出的歲幣。

    其次檀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百年間在無大的戰爭,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減輕了百姓過重的賦稅和徭役,給了宋朝休養生息的時間,反過來說,遼國在後來的百年間,和大宋互通有無,在貿易中,不斷的被大宋抽血,經濟更加萎靡,國力不斷的衰弱。其次,檀淵之盟促進了宋遼之間的文化交流,這招才是對遼國傷害最大的,一個遊牧民族,文化積累本來就弱不禁風,哪裡可以和我大漢民族相比,導致,遼國勳貴紛紛效仿宋的生活方式,不在喜歡騎馬射箭,開始喜歡詩歌舞蹈,沒有了進取心,一個遊牧民族,放棄了自己擅長的東西,缺開始吟詩作對,對宋朝在無威脅,這也導致了百年後的遼被更加野蠻的女真所滅。如果沒有被女真打敗,再給遼國一百年,即使真的打下宋朝的江山,弄不好也會像擁有突厥血統的李唐給自己找個漢人的祖宗

    這也讓你想起了美國對世界的文化輸出,南韓的文化輸出,這都是一種侵略,文化侵略,大家要警惕警惕,戰爭未必會消滅一個民族,但文化的侵略影響更加長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文化,被別人同化只是早晚的事情。滿人打敗了明朝,200年以後,除了一根長辮子還剩下什麼,吃漢人的飯,讀漢人的書,和漢人還有區別嗎?現在會滿語的還有幾個?二戰期間,日本對中國東北,臺灣,北韓都是這麼幹的,雖然日本最終失敗了,但臺灣和北韓至今都遺患無窮。

    所以我認為澶淵之盟,大宋丟了面子,贏了裡子

  • 10 # 扎心君

    1中學學歷史的時候,比較注重政治,軍事。對經濟不怎麼來電。其實,經濟才是一切的基礎。檀淵之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2有人,認為是城下之盟,喪權辱國。有人認為,是以小利換和平,賺大發了。

    3首先,宋朝打得過遼國嗎。答案,以步兵對騎兵。只能死守。進攻免開尊口。高粱河大戰,被打得全軍覆沒,宋太宗剩幾個人,坐驢車狼狽逃命。

    4遼國大約有三十萬騎兵。宋朝有百萬步兵。但是能做戰的不足三十萬,許多是不能打仗的工程兵。為防止災民鬧事。失去土地的百姓可以在部隊濫竽充數,領到維持生存的工資。

    5宋朝除了軍事上弱於遼國。在經濟上,可以說是碾壓對方。現在的話,叫比較優勢。北宋出口商品包括糧食,茶,手工業品。宋朝給的歲幣最後又留回宋朝。檀淵之盟打破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維。是一種共贏。

    6一旦開戰,男人上戰場,女人做苦役。兩邊勢均力敵。生靈塗炭。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啊。老百姓沒有活路啦。

    7檀淵之盟後,宋遼保持了120年的和平。對天下,對蒼生善莫大焉!後來,宋朝和金國,海上結盟。背棄和遼國的和平條約。聯和金滅亡遼。最後,自做孽,不可活。唇亡齒寒。北宋被金國滅亡。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8明朝崇禎帝與滿清和李自成同時死磕到底。最後,天子守社稷,君王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通貢。精神是可敬的。但是,身破國滅。天下一發不可收拾。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有什麼好了。滿嘴跑火車的極左憤青最誤國。

    9列寧曾經在一戰中,拒絕布哈林等多數中央委員,戰鬥到底的華麗叫囂。結束曠日持久,勞民傷財的一戰東線戰爭,單獨和德國簽訂屈辱的佈列斯特合約。得到了寶貴的喘息的機會。儲存了幼稚的布林什維克政權。一戰結束,德國戰敗。蘇聯立即撕毀條約。世界上聰明人少啊!

  • 11 # 讀書悟道

    燕雲十六州,也叫幽雲十六州,一直是宋朝的心病。為了抹去這塊心病,宋初,兩國為此爆發了兩次慘烈的幽燕之戰。第一次大戰,宋太宗大腿中了一箭,據說坐著驢車逃回大本營,後來還死於箭傷。第二次大戰,宋軍三路兵潰,名將楊業亦因此而死。

    到了宋真宗,趕上蕭太后大舉入侵宋境,宋真宗在寇準的建議下,趕到澶州前線督戰,在形勢利好的情況下,卻簽訂了“澶淵之盟”,以每年向遼國交錢進貢平息了兩國戰火。

    從此,後世不少學者一提宋史,無不以“澶淵之盟”為恥,但隨著近年學者們的研究,也有不少人認為“澶淵之盟”很成功。

    究竟哪種觀點更恰當,我們先看正反方所持觀點的理由,再做簡要分析。

    正方觀點:澶淵之盟很屈辱

    認為澶淵之盟很屈辱的學者,大都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就連宋真宗也這麼認為。宋真宗在位26年,人也不壞,但也沒有太好。

    在後人的印象中,他基本只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澶淵之盟,另一件就是“封禪泰山”,而這兩件事卻是有因果關係的。

    澶淵之盟對於國家外交尊嚴來說,這算得上是一個辱國條約。它是宋真宗在有利軍事形勢下的屈辱求和,不僅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而且還要給錢給物。而對於遼國卻是在不利的情況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以外的東西。

    之後党項人建立的西夏,也效仿了大遼,從宋真宗處也得了不少“賞賜”,直到南宋,又繼續向金國納貢。可以說,“澶淵之盟”開啟了宋朝對外政策的一個模式,即花錢消災,而這個模式帶有很大的負面性。在外交立場上一味地採取屈從的態度,從長遠利益來看,並不利於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

    “澶淵之盟”簽訂後,本來宋真宗很慶幸能夠“花錢消災”,以及佩服自己親征的勇氣,為此他十分感謝力主他親征並助他簽約的寇準,但真宗對寇準的信任很快招來了妥協派的羨慕嫉妒恨。

    王欽若是一個奸佞小人,尤其擅長揣測聖意,也因此備受真宗的賞識。出於對寇準的嫉恨,他對宋真宗說:“澶淵之盟這樣的城下之盟,春秋時期的小國都感到恥辱,陛下以萬乘之主而為城下之盟,還有比這更恥辱的嗎?澶淵之役就是賭博,陛下當時是寇準的孤注,他是用您的性命來做最後一搏!”

    此言一出,真宗如五雷轟頂,顏面盡掃,對寇準的敬意和賞識逐漸降溫,最終罷黜了寇準相位,而王欽若卻因此被起用。宋真宗很擔心遼國會再次入侵,由此威脅到自己的江山,很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再者他也認為“澶淵之盟”使他的皇帝威信大打折扣,也心有不甘。

    於是,為了洗刷城下之盟的恥辱,在王欽若的誘導下,宋真宗決定透過封蟬泰山來從神道上確立自己的皇帝威信。泰山封禪是古代帝王在泰山祭祀天神地祇的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封禪泰山綿延了幾千年,雖包含了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但更多的是一場政治秀。歷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等先後封禪過泰山,宋真宗是歷史上最後一位去泰山封禪的皇帝了。

    他本想用大典來炫耀國威,以此挽回政治上的顏面,不想從此卻將宋朝的政治帶上了歧途。宋真宗此次封禪最大的貢獻,就是對今天泰山旅遊業的“支援”,泰山的岱廟和碧霞祠兩個建築群,均由宋真宗建立。耗時17天的封禪泰山,花費了八百萬貫錢,之後又為安放天書修建了極度奢華的昭應宮。

    後人對於“封禪泰山”最為詬病的是,宋真宗君臣大興祥瑞,粉飾太平,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為日後宋朝的財政危機埋下了禍根。

    而所謂的封禪大戲,不過是一出皇帝的新裝,而更為可怕的是,群臣和百姓明知那是一個巨大的謊言,卻無人指出其面目。這樣的政治與現實環境,這樣的集體沉淪和麻木,正是大宋王朝一步步走向“靖康之恥”的社會基礎和文化生態。

    反方觀點:澶淵之盟很成功

    認為澶淵之盟很成功的學者,大都是以經濟角度為出發點的。遼宋簽訂“澶淵之盟”後,史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於戈。”,此盟約的訂立,結束了宋遼之間先後長達25年的交戰史,有利於雙方邊境大片地區的生產發展、經濟交流和商業活動。從此,宋朝徹底把遼人拉入了大宋的貨幣圈。

    宋錢與遼幣,兩者之間的的區別是:宋錢是用來在市場流通的,是財貨保值增值的風向標,也是購買力的信譽憑證,其地位相當於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而遼幣更多的則是流於形式,其意義接近於“紀念幣”的發行。

    契丹族最初以遊牧漁獵經濟為主,建立大遼進入中原地區後,才開始接受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文明,也就是說遼國的市場經濟遠不能和當時的北宋相比,基本上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而北宋的商品經濟已很發達。

    在商品經濟時代,誰的貨幣有影響力和擴散力,誰就擁有商品交易的解釋權和貨幣操縱權。

    我們先看大遼對宋輸出的商品主要是馬牛羊駱駝等原始的畜產品,尤其是馬匹,宋朝不僅不加以限制,而且鼓勵高價購買。遼國的軍事優勢基本依賴於騎兵部隊,宋朝大力購買馬匹,在加強自己的同時,也等於在削弱對方。後來,遼國發現其中的玄機,就不敢再賣馬給北宋了,並且下令,誰出口馬匹,就殺誰全家。

    《宋史》中記載:“北珠出女真,契丹嗜其利,虐女真捕海東青以求珠,兩國之禍蓋於此。”,這說的是遼國因北珠而引來了滅國之災。北珠是遼國大力向宋朝兜售的一種高利潤產品,這種寶珠歷來在王室貴族當中備受歡迎。物以稀為貴,獲取北珠是女真人的拿手絕活,遼人為了得到此珠,便不停地虐待女真人,結果招來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引來滅國之禍。

    此外,遼國也向北宋出口一些糧食和布匹,但買主是宋國邊境的駐軍。換言之,這些商品為北宋邊防軍節省了大批轉運費,最根本的是,成交使用的是宋錢,而且定價權也在宋人。

    反觀北宋賣給大遼的貨物是些什麼呢?絲綢、糧食、茶葉、藥品、書籍、瓷器、手工藝品等等,這些商品中有些已經是遼國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且關鍵這些商品也是用宋錢結算的。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宋遼之間的交易結算均以宋錢為主,而據考古方面的發現,燕京雖然是遼國重要的鑄錢之地,但遼代在幽燕地區所使用的銅錢,大部分是北宋的錢,在出土的墓葬中和多處窖藏的銅錢,都對這一說法予以證實。從而說明,遼國自鑄的錢幣在其境內流通的貨幣中,所佔比例很小。

    這樣一來,北宋在雙方的自由貿易體系中自然佔據了主導地位,。北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摺合總共也就是幾十萬兩銀子,而這幾十萬兩銀子對於北宋而言,很輕鬆就透過國際貿易渠道又賺回來了。並開展自由貿易。這第二條對於宋朝而言,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完成。

    由此可以說,儘管攻勢咄咄逼人的大遼國在“澶淵之盟”中獲取了表面的利益,每年接受北宋的納貢,但實際上,由於宋朝的商品經濟發達,遼國已被納入了北宋的“貨幣框架”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宋反倒成為真正的贏家。

    北宋用幾十萬兩銀子換取的是119年的和平共處,因此,一些學者認為這筆錢給的很值得,從而認為“澶淵之盟”,從經濟角度看,它是成功的。

    總結陳詞:

    這兩種觀點因何而生,恐怕還是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追根溯源。古人對宋朝的印象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宋朝是積貧積弱,主要代表人物為宋代的改革派,比如王安石。

    王安石為何持這種觀點,因為改革派只有把現狀描述成和改革目標相反的方向,才能製造出相應的輿論,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也就是輿論戰。

    另一種認為宋朝弱而不貧,理學家們認為,宋朝需要改善的是道德,因為宋朝並不缺錢,主要缺德。

    以上兩種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的一個特點,即自然迴圈,就會找到宋朝真正的問題之所在。在歷史上的每一個王朝,前期都會有一個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復甦,那麼相對,必然在政治上會進入一個擴張時期,直至後期隨著統治者的慢慢腐敗,這個王朝自然也就走向衰落。

    但是,宋朝比較特殊,它的經濟發達,但是它在政治上一直沒有迎來一個較強的擴張時期。由此可以總結,宋朝真正的問題之所在就是軍事或者說對外關係上的孱弱。從而說明一個問題,儘管澶淵之盟換來了百年和平和經濟上的繁榮,但是也讓北宋的軍事實力徹底陷入一灘爛泥中,導致北宋軍隊基本不會打杖了,也就是說,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並不匹配,所謂的“和平”也就有了潛在的危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臣在沒有大國支援的情況下,為何能對抗俄羅斯,贏得第一次車臣戰爭的勝利,並維持了數年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