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呈貢中公教育
-
2 # 江西中公教育
一、名言警句法的作用
在申論議論文或綜合文體中,為了使語言更有說服力、權威性,增強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論點為統率,始終為論點服務。一般來說,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達到提綱挈領、總領全篇、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基調、畫龍點睛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使語言精煉、含蓄典雅等作用。
二、名言警句法的例項
案例一:圍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主題的議論文。
《左傳》雲:“信,國之寶也”。其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那麼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富不強,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論在過去或是現在亦或是未來,誠信對於建設人類社會文明都是極為重要的。然而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日益關心的課題。
案例二:圍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主題的議論文。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生問題,是關乎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大問題,而社會保障則是這個大問題中的關鍵一環。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是百姓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影響著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
案例三:圍繞“讀書文化”為主題的議論文。
偉人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能使一個人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閱讀能使一個民族不斷前進,不斷髮展;閱讀能使一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們必須多讀書、讀好書,透過閱讀來拓展視野,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
3 # 宿遷中公教育
在公考領域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得申論者得公考”。而同學們透過對申論的學習,會發現還有更實際的一句話,可以說是:“得作文者得申論”。因為想要申論拿高分,作文是萬萬不能拉低分的,反而還需要用作文來拉高分數,畢竟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大部分同學在小題目的作答上,差距並不明顯,因此,能拉開差距的地方也就在於作文了。那麼要想在作文中脫穎而出,進而取得申論分數的優勢,那麼在掌握文章立意和結構的基礎上,增加文章的亮點就是十分必要了。
增加文章亮點的方法很多,比如一個典型生動的事例、一組客觀理性的資料,也可以是一句思想明達的名言警句,在這裡中公教育專家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使用名言警句的使用。名言警句是大部分學員十分青睞的一種方法,如果使用恰當,可作高分亮點。但如果使用太俗套,等於沒用。另外,過於生、偏、澀的名言,和太過於常見的,都要避免使用。最重要的是,引用名言警句千萬不可牽強,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否則會適得其反。
下面用兩個分論點寫作的例子做對比,跟大家說明如何恰當準確的引用名言來支撐觀點。
【示例一】
以“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段旨句)“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引用名言)依法執政是我黨執政的基本途徑,是正確科學執政的保證。(從名言中得出結論)但是,現在很多官員在執政過程中,置法律於不顧,隨意編造違法謊言,為一些違法暴力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概括現象)這些反映出部分官員依法執政觀念薄弱,直接導致執政能力欠缺。(分析現象)因此,要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執政能力,就要深化依法執政觀念,將依法執政切實落到實處。(得出結論)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依法執政”的必要性,所以找尋的名言必須是關於論證要嚴格“依法執政”這一論點的。文中名言“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指的是以私心做事國家就混亂,按法度辦事國家就太平。”很好地說出了為政者應該摒棄私心做事,依照法律理政。對於“依法執政”必要性的論證有理有據,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因此是十分有效並精彩的引用。
【示例二】
以“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一個國家是否已經成為法治國家,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國家是否堅持依法辦事。也就是說,法治意識內在地包含了法律自覺。“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所以法律最終的意義並非僅僅制約人們的行為,而在於教化和引導,讓法律形成社會公德,進而能夠讓人們自覺去遵守。一個國家有沒有形成法治意識,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已經把法律內化於心,形成法律意識。因此,一個公民需要具有法律意識,一個國家更需要有法律意識的公民。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法律自覺”、“法律意識”,意為人們發自內心的敬仰法律。文中名言“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強調的是法律對於人們內心的教化,以致人們會從內心遵守法律,形成法律自覺,最終形成法律意識。此名言十分深刻的指出了法律的最終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表面的制度約束,而在於全民守法、信仰法律這一根本目標,因此,很恰當的論證了分論點。
可見,透過兩個分論點段落的示例,可以看出,都是論證有關“法律”話題,但具體觀點不同,一個是強調“依法執政”的必要性,一個是強調“法律意識”的意義,所以在二者的論證上傾向不用,所需要引用的名言警句也不盡相同,如果任意使用一個關於法律的名言去論證,不僅與觀點不符,還會削弱論證,有牽強之嫌。因此在這裡告誡大家名言的使用一定要恰當,與所論證的觀點相契合,這才是引用名言,增加亮點的關鍵所在。
-
4 # 黑龍江中公教育
一、名言警句法的作用
在申論議論文或綜合文體中,為了使語言更有說服力、權威性,增強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論點為統率,始終為論點服務。一般來說,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達到提綱挈領、總領全篇、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基調、畫龍點睛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使語言精煉、含蓄典雅等作用。
二、名言警句法的例項
案例一:圍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主題的議論文。
《左傳》雲:“信,國之寶也”。其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那麼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富不強,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論在過去或是現在亦或是未來,誠信對於建設人類社會文明都是極為重要的。然而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日益關心的課題。
案例二:圍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主題的議論文。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生問題,是關乎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大問題,而社會保障則是這個大問題中的關鍵一環。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是百姓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影響著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
案例三:圍繞“讀書文化”為主題的議論文。
偉人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能使一個人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閱讀能使一個民族不斷前進,不斷髮展;閱讀能使一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們必須多讀書、讀好書,透過閱讀來拓展視野,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案例四:圍繞“節約水資源”為主題的議論文。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了水,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將會斷流,那些星羅棋佈的湖泊將會乾涸;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將會逐漸走向滅絕;如果沒有了水,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也不會存在。雖然地球上的水資源正一天天的短缺,但浪費水的現象依然嚴重。因此,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刻不容緩、意義深遠。
不難看出,名言警句法在開頭的應用,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產生深刻的印象,更會讓自己的文章昇華文采,裝點深度,博得高分。
-
5 # 承仕公考
在申論議論文或綜合文體中,為了使語言更有說服力、權威性,增強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論點為統率,始終為論點服務。一般來說,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達到提綱挈領、總領全篇、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基調、畫龍點睛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使語言精煉、含蓄典雅等作用。
-
6 # 北京中公教育資訊
各位同學都知道,在申論寫作中適當引用名言警句確實會為文章加分,但是如果引用不當則會有東施效顰反為不美,還會拉低整體文章的得分。今天北京中公教育給各位介引用名言警句時容易出現的問題,避免這兩大問題,相信你的申論文章會錦上添花。
問題一:引用語句內容錯誤
在申論作文中,出現最多的引用錯誤就是所引語句的內容有錯誤。考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缺乏相應積累,臨考之時死記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倉促上陣,往往出現疏漏,貽笑大方。
如有一篇申論文章,題目要求評論“利己主義”,考生在文章中寫道:“汲汲於名利、計較於得失,隨權勢俯仰,視風向轉移,即便自視高明,也終究只是‘俗士不可醫’”。相信有些考生對於文中的“俗士不可醫”一句感到十分陌生,但如果你聽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兩句詩你就會想起來,這出自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一詩,蘇東坡雖以宋詞著稱於世,但這首卻是他宋詩的代表作。在原文中蘇軾寫的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考生的文學積累如果不足,在使用詩句時就要特別注意,考官的閱卷時間很短,在短短的閱讀時間裡考官的目光很可能會被加了引號的詩句吸引,若是為此而因小失大就得不償失了。
問題二:引用語句思想幼稚
在申論作文中引用優秀的詩句確實有畫龍點睛之效,但有些考生在文章寫作時沒有相應的詩句來用,就引用了一些歌詞,相對申論寫作的嚴肅性就顯得有些幼稚了。
在申論考試角度為“關愛兒童”的一篇文章中,考生在最後一段寫道:“‘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要求並不高,只希望父母陪在自己身邊。因此,政府要立法保護孩子,父母要轉變觀念就進擇業,給孩子一片晴空,給孩子一片健康成長的樂園,讓孩子不再流浪在Sunny下快樂成長。關愛兒童就是關愛祖國的未來關愛兒童利國利民。”
北京中公教育對此的評論是:語言明顯不夠規範,用語過於通俗,部分語言過於幼稚,不符合政府語言的一般規範。該題目要求“結合材料反映的主要內容”,材料中主要涉及到青少年兒童的保護問題,考生在作答時還是應該站在政府的角度談談相關措施,在文章的結尾處如果想要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來昇華文章的話,不要引用通俗歌曲一類的大眾化語言,還是要注意申論寫作的嚴肅性,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
針對以上兩種問題,北京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如果想引用名言警句又怕記錯用錯的話可以考慮引用當代名言和政府檔案中的語句。
在題為“解決文化失根問題”的文章中,考生寫道:“‘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這是中國的教育事業改革開發30餘年的真實寫照。中國教育事業近年來取得跨越式發展,是值得我們為之自豪的,但這並不意味中國的教育事業不存在問題”。考生在文章中引用的“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這句話出自黨的十七大報告,其準確性毋庸置疑,而且寫作語言是白話文不易記錯。
最後北京中公教育提醒考生注意,引用名言警句時要注意其寫作目的與你的文章儘量保持一致。在一篇涉及依法行政的申論文章中,考生為了開頭破題,引用了張居正的名言“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需行”,張居正的寫作目的是向當時的統治者表明:制定法律規章政策並不難,難的是有法需遵。在張居正看來,國家的法律政策已經夠多的了,之所以亂,不在於沒有法規,而是沒人認真去遵守法規。引用此句來表達依法行政的需要性實在是合理貼切。
-
7 # 荊州中公教育
增加文章亮點的方法很多,比如一個典型生動的事例、一組客觀理性的資料,也可以是一句思想明達的名言警句,在這裡中公教育專家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使用名言警句的使用。名言警句是大部分學員十分青睞的一種方法,如果使用恰當,可作高分亮點。但如果使用太俗套,等於沒用。另外,過於生、偏、澀的名言,和太過於常見的,都要避免使用。最重要的是,引用名言警句千萬不可牽強,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否則會適得其反。
下面用兩個分論點寫作的例子做對比,跟大家說明如何恰當準確的引用名言來支撐觀點。
【示例一】
以“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段旨句)“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引用名言)依法執政是我黨執政的基本途徑,是正確科學執政的保證。(從名言中得出結論)但是,現在很多官員在執政過程中,置法律於不顧,隨意編造違法謊言,為一些違法暴力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概括現象)這些反映出部分官員依法執政觀念薄弱,直接導致執政能力欠缺。(分析現象)因此,要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執政能力,就要深化依法執政觀念,將依法執政切實落到實處。(得出結論)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依法執政”的必要性,所以找尋的名言必須是關於論證要嚴格“依法執政”這一論點的。文中名言“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指的是以私心做事國家就混亂,按法度辦事國家就太平。”很好地說出了為政者應該摒棄私心做事,依照法律理政。對於“依法執政”必要性的論證有理有據,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因此是十分有效並精彩的引用。
【示例二】
以“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一個國家是否已經成為法治國家,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國家是否堅持依法辦事。也就是說,法治意識內在地包含了法律自覺。“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所以法律最終的意義並非僅僅制約人們的行為,而在於教化和引導,讓法律形成社會公德,進而能夠讓人們自覺去遵守。一個國家有沒有形成法治意識,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已經把法律內化於心,形成法律意識。因此,一個公民需要具有法律意識,一個國家更需要有法律意識的公民。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法律自覺”、“法律意識”,意為人們發自內心的敬仰法律。文中名言“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強調的是法律對於人們內心的教化,以致人們會從內心遵守法律,形成法律自覺,最終形成法律意識。此名言十分深刻的指出了法律的最終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表面的制度約束,而在於全民守法、信仰法律這一根本目標,因此,很恰當的論證了分論點。
可見,透過兩個分論點段落的示例,可以看出,都是論證有關“法律”話題,但具體觀點不同,一個是強調“依法執政”的必要性,一個是強調“法律意識”的意義,所以在二者的論證上傾向不用,所需要引用的名言警句也不盡相同,如果任意使用一個關於法律的名言去論證,不僅與觀點不符,還會削弱論證,有牽強之嫌。因此在這裡告誡大家名言的使用一定要恰當,與所論證的觀點相契合,這才是引用名言,增加亮點的關鍵所在。
-
8 # hfghcj
申論作文寫作的核心實質是要求考生能夠闡述對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的理解與看法,從看到問題入手,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收尾。因此,申論作文定是以議論文的形式呈現,而議論文寫作極為關鍵的便是分析論證的合理性。論證(怎樣來證明)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下面中公教育專家為各位考生對常見的議論文論證方式予以簡要剖析。
一、舉例論證
簡稱例證法,是根據需要例舉一定的事實來證明觀點正確的方法。這是運用歸納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易於掌握,用得也普遍。
作用:事實勝於雄辯,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觀點,會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例證兼備,以例為主。
二、引證法
引證法也叫道理論證,是透過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名句、反映科學規律的俗語諺語警句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它的好處是豐富論證的內容,增強論證的權威性,對論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文中恰到好處地引用名言警句,可使文章增添色彩,提高分數檔次。
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區別。直接引用是指直接摘錄原材料的有關詞句,務求文字、甚至標點均準確無誤,引用時用引號表示;間接引用是指摘引或概述原材料中有關詞句的大意,不必用引號,但要注意人稱的轉換。無論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它們都必須與所論述的中心論點相一致。對於引用的詞句,一定要根據文章的觀點加以分析,其方法如事例論證一樣,可以先引後議,也可以先議後引,還可以邊引邊議。
三、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分對比與類比兩種。
(1)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藉助某個或某幾個類似的故事、例項或寫作者安排的情境,進行由此及彼的推理。運用某個材料的引申義,透過類比,來論證文章的觀點,這種方法簡稱類比法,也叫引申論證法。用作類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話、典故、神話故事,還有自然現象和社會幽默小品。類比論證的好處,在於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動有趣及其哲理性,會使文章的觀點鮮明深刻,而且生動引人。
在運用類比論證時,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要注意如下兩點:
①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簡潔。如同例證法時對事例的敘述一樣,務必簡短而又全面。
②對引用的材料要加以分析。要善於揭示,一語破的,一針見血。這同例證法一樣。例如為了論證“要成功,必須付出勞動”這一觀點,在列舉“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後,還可作這樣的分析:“僥倖是一種意外,一種偶然,把一時的僥倖視為成功的必然,那是人生的可悲。要想收穫,必須付出勞動。”
(2)對比法
所謂對比,就是把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加以剖析對照,達到否定錯誤觀點,樹立正確論點的目的。用正面的或正確的觀點同反面的材料或觀點進行對比,作者肯定什麼,否定什麼,就能得到直露顯豁的表現,具有很強的論證力量,能給閱卷者以鮮明的印象,為獲得高分打下基礎。
對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橫比”,一種是“縱比”。
“橫比”是把同一時期的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
“縱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的不同情況作比較。比如現在有些文章在論述黨的某一經濟政策的正確性時,往往講到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生產形勢,群眾生活過去與現在的變化,使用的就是這種對比方法。
-
9 # 楚雄中公教育
一、名言警句法的作用
在申論議論文或綜合文體中,為了使語言更有說服力、權威性,增強文采美、文化含量,考生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論點為統率,始終為論點服務。一般來說,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達到提綱挈領、總領全篇、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基調、畫龍點睛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使語言精煉、含蓄典雅等作用。
二、名言警句法的例項
案例一:圍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主題的議論文。
《左傳》雲:“信,國之寶也”。其指出誠信是治國的根本法寶。那麼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富不強,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論在過去或是現在亦或是未來,誠信對於建設人類社會文明都是極為重要的。然而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因此,加快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已成為各級政府日益關心的課題。
案例二:圍繞“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主題的議論文。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生問題,是關乎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大問題,而社會保障則是這個大問題中的關鍵一環。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是百姓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影響著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
案例三:圍繞“讀書文化”為主題的議論文。
偉人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能使一個人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閱讀能使一個民族不斷前進,不斷髮展;閱讀能使一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富有魅力。因此,我們必須多讀書、讀好書,透過閱讀來拓展視野,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案例四:圍繞“節約水資源”為主題的議論文。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沒有了水,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將會斷流,那些星羅棋佈的湖泊將會乾涸;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將會逐漸走向滅絕;如果沒有了水,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也不會存在。雖然地球上的水資源正一天天的短缺,但浪費水的現象依然嚴重。因此,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刻不容緩、意義深遠。
不難看出,名言警句法在開頭的應用,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產生深刻的印象,更會讓自己的文章昇華文采,裝點深度,博得高分。
-
10 # 南通中公教育
增加文章亮點的方法很多,比如一個典型生動的事例、一組客觀理性的資料,也可以是一句思想明達的名言警句,在這裡中公教育專家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使用名言警句的使用。名言警句是大部分學員十分青睞的一種方法,如果使用恰當,可作高分亮點。但如果使用太俗套,等於沒用。另外,過於生、偏、澀的名言,和太過於常見的,都要避免使用。最重要的是,引用名言警句千萬不可牽強,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否則會適得其反。
下面用兩個分論點寫作的例子做對比,跟大家說明如何恰當準確的引用名言來支撐觀點。
【示例一】
以“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段旨句)“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引用名言)依法執政是我黨執政的基本途徑,是正確科學執政的保證。(從名言中得出結論)但是,現在很多官員在執政過程中,置法律於不顧,隨意編造違法謊言,為一些違法暴力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概括現象)這些反映出部分官員依法執政觀念薄弱,直接導致執政能力欠缺。(分析現象)因此,要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執政能力,就要深化依法執政觀念,將依法執政切實落到實處。(得出結論)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依法執政”的必要性,所以找尋的名言必須是關於論證要嚴格“依法執政”這一論點的。文中名言“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指的是以私心做事國家就混亂,按法度辦事國家就太平。”很好地說出了為政者應該摒棄私心做事,依照法律理政。對於“依法執政”必要性的論證有理有據,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因此是十分有效並精彩的引用。
【示例二】
以“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一個國家是否已經成為法治國家,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國家是否堅持依法辦事。也就是說,法治意識內在地包含了法律自覺。“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所以法律最終的意義並非僅僅制約人們的行為,而在於教化和引導,讓法律形成社會公德,進而能夠讓人們自覺去遵守。一個國家有沒有形成法治意識,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已經把法律內化於心,形成法律意識。因此,一個公民需要具有法律意識,一個國家更需要有法律意識的公民。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法律自覺”、“法律意識”,意為人們發自內心的敬仰法律。文中名言“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強調的是法律對於人們內心的教化,以致人們會從內心遵守法律,形成法律自覺,最終形成法律意識。此名言十分深刻的指出了法律的最終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表面的制度約束,而在於全民守法、信仰法律這一根本目標,因此,很恰當的論證了分論點。
可見,透過兩個分論點段落的示例,可以看出,都是論證有關“法律”話題,但具體觀點不同,一個是強調“依法執政”的必要性,一個是強調“法律意識”的意義,所以在二者的論證上傾向不用,所需要引用的名言警句也不盡相同,如果任意使用一個關於法律的名言去論證,不僅與觀點不符,還會削弱論證,有牽強之嫌。因此在這裡告誡大家名言的使用一定要恰當,與所論證的觀點相契合,這才是引用名言,增加亮點的關鍵所在。
或者收藏我們的網站:www.nantong.offcn 更多考試資訊和備考指導等你哦!!!
回覆列表
增加文章亮點的方法很多,比如一個典型生動的事例、一組客觀理性的資料,也可以是一句思想明達的名言警句,在這裡中公教育專家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使用名言警句的使用。名言警句是大部分學員十分青睞的一種方法,如果使用恰當,可作高分亮點。但如果使用太俗套,等於沒用。另外,過於生、偏、澀的名言,和太過於常見的,都要避免使用。最重要的是,引用名言警句千萬不可牽強,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否則會適得其反。
下面用兩個分論點寫作的例子做對比,跟大家說明如何恰當準確的引用名言來支撐觀點。
【示例一】
以“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需深化依法執政觀念。(段旨句)“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引用名言)依法執政是我黨執政的基本途徑,是正確科學執政的保證。(從名言中得出結論)但是,現在很多官員在執政過程中,置法律於不顧,隨意編造違法謊言,為一些違法暴力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概括現象)這些反映出部分官員依法執政觀念薄弱,直接導致執政能力欠缺。(分析現象)因此,要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執政能力,就要深化依法執政觀念,將依法執政切實落到實處。(得出結論)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依法執政”的必要性,所以找尋的名言必須是關於論證要嚴格“依法執政”這一論點的。文中名言“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指的是以私心做事國家就混亂,按法度辦事國家就太平。”很好地說出了為政者應該摒棄私心做事,依照法律理政。對於“依法執政”必要性的論證有理有據,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因此是十分有效並精彩的引用。
【示例二】
以“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為分論點,運用名言分析法展開分析論證。
範文展示:
塑造法律自覺是樹立法治意識的前提。一個國家是否已經成為法治國家,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國家是否堅持依法辦事。也就是說,法治意識內在地包含了法律自覺。“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所以法律最終的意義並非僅僅制約人們的行為,而在於教化和引導,讓法律形成社會公德,進而能夠讓人們自覺去遵守。一個國家有沒有形成法治意識,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否已經把法律內化於心,形成法律意識。因此,一個公民需要具有法律意識,一個國家更需要有法律意識的公民。
文章解析:
該文段需要論證的觀點是“法律自覺”、“法律意識”,意為人們發自內心的敬仰法律。文中名言“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強調的是法律對於人們內心的教化,以致人們會從內心遵守法律,形成法律自覺,最終形成法律意識。此名言十分深刻的指出了法律的最終意義並不僅僅在於表面的制度約束,而在於全民守法、信仰法律這一根本目標,因此,很恰當的論證了分論點。
可見,透過兩個分論點段落的示例,可以看出,都是論證有關“法律”話題,但具體觀點不同,一個是強調“依法執政”的必要性,一個是強調“法律意識”的意義,所以在二者的論證上傾向不用,所需要引用的名言警句也不盡相同,如果任意使用一個關於法律的名言去論證,不僅與觀點不符,還會削弱論證,有牽強之嫌。因此在這裡告誡大家名言的使用一定要恰當,與所論證的觀點相契合,這才是引用名言,增加亮點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