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遁世豪情

    宋代五大名窯——鈞汝官定哥~

    鈞 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製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裡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 2 # 觀一戰略

    中國五大名窯,也稱宋代(北宋)五大名窯,是指中國宋朝建立的五個燒製瓷器的大窯。它們分別是:

    汝窯:窯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區張公巷,主要產青瓷,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美譽。語出周世宗柴榮。鈞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官窯:分南北。北在汴京,南在杭州鳳凰山下。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稜和絃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紫口鐵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以出產白瓷著稱,色澤潔白,不太透明。哥窯: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此窯和弟窯是章氏兄弟兩人所建。

  • 3 # 銘玥木藝

    宋代五大名窯——鈞汝官定哥~

    鈞 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製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裡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 4 # 樣子收藏

    宋代五大名窯,鈞、汝、官、哥、定。五個窯口均燒造於宋代,並且都為宋室宮廷燒製過御用瓷,因此合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然後這一說法是在明代提出來的。

    1、鈞窯

    鈞窯創燒於唐,盛於宋,鈞官窯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

    器型多為各式花盆及盆託、洗、樽等器皿,釉色有天藍、月白、紫紅等各種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紋和窯變紋路。

    鈞官窯胎體較厚,胎色為香灰色,銅口鐵足特徵明顯,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漢字數碼,傳世品多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宋代鈞官窯作品-葵口花盆

    這一變化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在五大名窯中獨樹一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僅為中國陶瓷美學提升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對世界陶瓷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汝窯

    窯址在河南省汝州,所以稱為汝窯。

    汝窯胎體較薄,胎色為香灰色,釉色主要為天青色,青中閃藍,色調有一定的深淺變化,釉面有細密似魚鱗狀的開片。

    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汝窯前後燒製僅有20年左右,全球僅67件左右,主要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等世界各地博物館。

    3、官窯

    宋徽宗時期,朝廷在京師燒造瓷器,名曰官窯。窯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後隨宋室南遷,在浙江一帶也有燒造。

    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胎體較厚,釉色以粉青、深粉青、米黃、深米黃為主,釉質晶瑩,有玉質感,大部分釉面有開片。

    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哥窯

    相傳南宋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哥哥燒的窯為哥窯,弟弟燒的為龍泉窯,哥窯之名由此而來,窯址在今浙江一帶。

    哥窯胎質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等幾種不同色調,釉色以灰青為主,釉面由由黑色的龜裂紋和細密的黃色裂紋相互交錯,呈現深淺顏色層次的開片,稱之為“金絲鐵線”。

    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

    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定州,故名定瓷。

    定瓷與上述瓷器釉色不同,它是白瓷,其燒造難度要高於青瓷,主要在於祛除雜質,這種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白,不少釉色白中微閃黃色,胎體質細,色較薄。

    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定窯為宋代白瓷之冠,宋代五大名窯當中定窯傳世品最多,主要器物有盤、碟、碗、罐、盒等,定窯除燒製白瓷外,還燒製黑釉、綠釉的產品。

  • 5 # 翰墨人生

    宋代五大名窯各有特色。其中汝窯瓷器胎質細膩,官窯瓷器釉質溫雅,哥窯色調豐富多彩,鈞窯華麗奪目,定窯秀麗典雅。

  • 6 # 美術老師周德利

    宋代五大名窯各有特色。其中汝窯瓷器胎質細膩,官窯瓷器釉質溫雅,哥窯色調豐富多彩,鈞窯華麗奪目,定窯秀麗典雅。

  • 7 # 涵涵217871844982

    宋代五大名窯各有特色。其中汝窯瓷器胎質細膩,官窯瓷器釉質溫雅,哥窯色調豐富多彩,鈞窯華麗奪目,定窯秀麗典雅。

  • 8 # 河南天外天設計

    汝窯:

    窯址在河南省汝州市。特點 :胎體較薄,釉層較厚。開片很細膩,有玉石的質感。

    官窯:

    窯址在杭州。特點:古樸典雅,沒有華美的雕飾和色彩。“紫口鐵足”口緣漏灰或灰紫色,底部漏黑褐或深灰色。

    哥窯:

    窯址不詳。特點:和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又開片。

    哥窯的開片極具美感,有“金絲鐵線”的特徵。大開片紋路呈現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現金黃色,稱“金絲”。

    鈞窯:

    窯址在河南禹州市。特點:胎質細膩,釉彩訓麗奪目。釉面紋路獨特,如“蚯蚓走泥紋”“蛙卵紋”。

    定窯:

    窯址在河北曲陽。特點:釉面細薄潤滑,色調暖白,白中微閃黃。善於用印花、刻花、劃畫等裝飾技法。

  • 9 # 翰墨千秋網

    一、汝瓷屬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區張公巷,方圓30萬平方公里,及蟒川鄉驗貨店村方圓40萬平方公里,及當時所轄的大營鎮清涼寺村。事實上,自宋初以來便有了汝窯的燒製,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時期。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等是鑑別汝窯的重要依據。其中,蟹爪紋是指釉面開片的紋理毛毛扎扎;"芝麻掙釘"則是因燒造時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然後把汝窯瓷器支在空中燒。這樣燒製的瓷器燒好後,底部釉面會有幾個點。汝窯瓷胎體一般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而在造型上則比較莊重大方。二、宋代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於修內司",後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據分析,"修內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於杭州的烏龜山一帶。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稜和絃紋為飾。其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紫口鐵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窯的器形除常見的盤、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漢古銅器中的各式瓶、爐樣式也很多。

    三、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許多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為了追求工藝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的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髮揮到了極致,產生了"金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徵:由於開片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胎體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汙染程度也不盡相同,致使開片紋路呈色不一。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生韻律美。宋代哥窯瓷器以盤、碗、瓶、洗等為主。四、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如今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鈞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鈞窯典型特徵就是"蚯蚓走泥紋",它的形成是因鈞瓷的釉厚且黏稠,

    所以在冷卻的時候,有些介於開片和非開片之間的被釉填平的地方,

    會形成像雨過天晴以後,蚯蚓在溼地爬過的痕跡

    五、定窯是最早為北宋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窯場,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

    定窯之所以能顯赫天下,一方面是由於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溼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則由於其善於運用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定窯造型以盤、碗最多。元朝文人劉祁在其《歸潛志》中曾撰文讚揚定窯的精美,稱"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 10 # 耳舍空間設計

    宋瓷窯場首推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後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

    其中哥釉瓷和定窯特點由為明顯,哥窯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顏色潔淨,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別稱,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克蘭未來能不能發展成為像英國、法國、德國這樣的世界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