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滔7
-
2 # 紫塞雜談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為什麼說是?畢竟趙括是前線最高指揮官,這個責任必須由他負。
為什麼說也不是?因為一場戰爭的勝負有很多個因素,你可以說不管什麼原因,最高指揮官趙括都應該有能力解決,否則就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但這樣說顯然是把趙括當成替罪羊,不利於總結經驗。當年趙王就是這麼總結的,所以趙國最後被秦國所滅。
長平之戰失利的原因歸納起來有:
1 戰前已經銳氣受挫,前任指揮官廉頗打了幾次敗仗,只好堅守不出。
2 趙軍糧草供應不上。
3 趙王干預前線指揮,催促速戰速決。
4 秦軍準備充分,激勵機制更加激進。
5 戰場形勢轉為對秦軍有利,秦軍更善於攻堅、守城,趙軍更善於運動野戰。
6 趙王智力有問題,被秦國的離間計搞的疑神疑鬼。
而趙括這時能發揮的餘地已經很小,他做出的選擇幾乎是沒得選擇,只能拼死一戰。
趙括當時也死於陣前,為國盡忠。
後世把鍋整個都讓一個為國盡忠、不能說話的將軍背,有點不厚道,這應該主要是趙王的主意,是他想要推脫責任。
-
3 # 朕驚歷史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話雖然這麼說,趙括再怎麼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全歸於他的頭上。
一場戰役,實施者們更看重的是結果是否勝利,所要求的戰略是否到達。長平之戰的結果無疑是秦國勝利,戰略上利用長平地勢的高俯視邯鄲,威視趙國和韓魏,而趙國在戰役和戰略上都是慘敗,無法戰勝秦國控制長平,利用長平地利震懾秦國和韓魏的戰略。
作為吃瓜群眾我們關注戰役結果的同時,也要知道戰爭的過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罪責難逃,趙國的決策者們也難逃干係。趙括的父親名將趙奢曾說過他空有大話,不可重用,其母也告誡趙王,還寫了軍令狀,趙括失敗了,家人可免罪,趙孝成王執意讓趙括代替廉頗。臨陣換將,也不是一個明智的決策,把一個身經百戰堅守三年熟悉當時戰況的將領換成一個新人,未免是戰爭的一大禁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趙王的聽信讒言,懷疑大將廉頗通敵,臨陣換將的決策也是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之一。趙王不能明白臣子的能力讓他們去做能力範圍內的事,讓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當任主將,不能知人而用。
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幾十萬人每天所用的糧食等物資不可計數。打持久戰換一種說法就是拼國力,誰的國力強,資本多,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秦國商鞅變法後軍事力量不僅變強,農業水利也得到發展,天府之國的產糧區,在加上侵奪的魏國肥沃的河西之地,軍隊的糧食得到解決,秦王甚至親自到河西動員十五歲以上男子運糧。而趙國卻沒有這樣的實力,壯年男子也被徵去打戰,老幼又無法耕種,耕地大片荒廢,而糧食又不能得到解決,向齊國求借糧食也被拒絕。趙王只能催促廉頗打戰,而廉頗知道不能打只能堅守,逼急的趙王換上了趙括,於是就有了坑殺趙卒四十多萬的結果。
秦國國力強於趙國,打戰更勝一籌。再加上身經百戰,殺人百萬的白起,同樣是身經百戰的廉頗尚不能與之敵,更何況是初出茅廬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全歸於紙上談兵的趙括,未免太冤枉他
-
4 # 昊童說歷史
怎麼說呢,這個鍋其實該趙國整個國家背,但是趙括作為軍隊主將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多,拼的根本不是兩國軍人有多兇,拼的是兩國的國力。不要認為秦軍有多麼無敵,真的無敵就不會跟趙國耗了三年。事實上白起一開始就知道這點,他知道趙國耗不過,所以才跟他耗,三年的時間再加上當時七國都在鬧饑荒,所以趙國本身就扛不住了。趙括能怎麼辦,趙王一直在催他,手下將領也生了二心,他也沒辦法,只能賭一把,結果賭輸了...
-
5 # 正史漫談
首先說結論:趙括作為領軍主將,自然要為慘敗擔負責任。但我認為他頂多背60%的鍋,剩下的40%歸趙孝成王。
空口無憑,我們先看戰爭過程,再做分析。
一、正史中長平之戰的記錄概述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南韓野王,上黨地區成為了孤島。為了把趙國拉下水,上黨太守馮亭主動投靠趙王。
但上黨最終被秦國攻下,趙國老將廉頗則帶軍在長平接受難民。秦軍趕到,雙方爆發大戰。趙軍數戰不利,損失了五位將領,廉頗實行堅守政策,雙方開始對峙。
趙孝成王以為廉頗懼戰,數次派人對其嚴加斥責。加上秦國范雎花重金在邯鄲散播謠言,聲稱秦軍只畏懼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趙王上當,不顧藺相如及趙母的反對,用趙括替代廉頗。秦昭襄王探得此訊息,秘密用白起替換王齕。
趙括到達長平,變更軍令、更換中級將官,其後帶全軍出擊。老奸巨猾的白起則佯裝敗退,引誘趙括深入;暗地裡則派遣2.5萬秦軍斷其後路,同時還安排了5000人專門堵死趙軍營地,切斷其向前線的糧草供應。
這樣,趙括全軍被一分為二:作戰軍隊在秦軍營壘前被包圍,後勤部隊被堵在營地。趙括難以攻下秦軍營壘,只得就地築起陣地堅守待援。秦王得知此訊息,將河內地區1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派往長平,專門用來斷絕趙國支援長平的援軍和糧草。
被包圍了46天的趙括軍一直未等到救援,絕境之中已淪落到人吃人。趙括決定做最後一搏,親自帶隊衝擊包圍圈,卻被秦軍射殺。失去了統領的40萬趙軍投降後,被白起坑殺。在此戰中,趙國前後共損失45萬軍人,只留下240個年幼的活口。
二、趙國失敗的原因分析(一)戰術失敗
首先,趙王改防守為進攻的決定失策。但這也是無奈之舉。趙王之所以屢次督促廉頗出戰,是因為40多萬壯年耗在前線,所需要的巨大補給,趙國難以長期支撐。但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但依靠長期的農戰政策,再加上有富庶的巴蜀地區作為後盾,其國力遠遠超過趙國。
第二,趙括指揮失敗。對敵我雙方實力誤判,過於輕敵冒進,同時沒有注重對補給路線的保護,導致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脫節嚴重,被秦軍輕易切斷補給。究其原因,正如趙母引用趙奢對自己兒子的評價:“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帶兵打戰,兇險萬分,在幼稚的趙括看來卻易如反掌,所以輕易的中了白起的計。
(二)外交失敗
在決戰爆發前,趙王輕信部分大臣建議,主動派人去秦國求和。秦王則假意接待使者,目的是讓在咸陽的各國使者誤以為雙方有緩和的可能,不敢輕易派兵幫助趙國。
待到趙括陷入包圍後,趙國求援,齊、楚兩軍才開始動身,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為時已晚。
三、趙王可有其他選擇?(一)繼續用廉頗堅守,等待時機反擊
這種方法對雙方都是巨大的消耗,最終趙國也許仍會落敗,但不會是大敗,可以儲存有生力量。
但才繼位的趙孝成王,年輕氣盛,一心透過一戰李威,不會願意用這種思路。那麼他是否有其他人選可用?
(二)其他可用人選?
除了廉頗,我們先看看當時趙王手上可用的良將:
李牧。史書中並沒有李牧的具體出生日期,只是記錄了他透過十餘年的扮豬吃老虎,在公元前244年殲滅匈奴十萬騎兵。在長平之戰時,他應該已開始領軍。但他跟廉頗類似,也是防守反擊派。顯然不符合趙王的需要。
趙奢。趙括之父,之前唯一在野戰中大敗秦軍的趙國名將。據史書中記錄推測,此時他已不在人世。
所以,急於求戰的趙王,再加上范雎的反間計,將目光放在名將之後趙括身上之後,年輕的趙王彷彿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以上只是不負責任猜想,其實也是紙上談兵,哈哈。趙括能讓斷水斷糧46天的趙軍保持著戰鬥力,並且給秦軍造成了近20萬人的損失(白起親口承認),不愧為名將之後。
-
6 # 可可真君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場重大戰役,每一場戰役中都有一個或多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這場戰爭的主帥。他們有的穩紮穩打,出奇制勝,有的卻因急於求勝貿然進攻,卻一敗塗地。總而言之,“勝敗乃兵家常事”,兩方交戰,有一方勝利,自然就有一方會失敗。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這是一場決定天下大勢的戰爭。經此一戰之後,秦、趙兩國孰強孰弱自然一目瞭然。戰爭本來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代名詞,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中,它成就了一個人,那就是一代名將武安君白起。
但是,與此同時,它也毀掉了另一個人,那就是趙括。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無論對兩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場消耗巨大的大戰爭。失敗的一方,自然要承擔戰爭所帶來的各種損耗與嚴重後果。在這場戰爭中,趙國軍隊死傷高達幾十萬,至此,趙國國力日漸衰微,甚至,可以說是一蹶不振了。
戰爭失敗了,自然要有一個人站出來為此事負責。如此一來,身為主帥的趙括自然就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替罪羊。於是,趙括成了一個“只會空口白話,不懂靈活變通”的失敗典型。可是,筆者有一個疑問,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只是他一個人的錯嗎?
確實,主帥對於一場戰役的勝敗起著很大的作用,可是,從全域性來看的話,把這場戰爭失敗的所有過錯,全都推在他一個人身上,這未免太過武斷了。對於這場戰爭的失敗,趙括確實該負主要責任,但是,任命他為主帥的趙王真的就一點錯都沒有嗎?
既然,已經說到這了,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引發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了。
據史料記載,這場戰役的導火索,其實,就是趙王接受了南韓的上黨。相傳,秦國為了爭奪上黨那塊戰略要地而去攻打南韓,面對素有虎狼之稱的秦軍,實力弱小的南韓自然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眼看上黨保不住了,但他們卻不甘心,讓秦國就這樣輕易奪走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
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禍水東引”的計策,那就是:把上黨送給對其早已垂涎已久的趙國。藉此,讓秦趙兩國鷸蚌相爭,那麼,他們就可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了。這個計策並沒有多麼的高明,只要趙王堅決不接受這座城池的話,那麼,他們所有的算計也就落空了。
可是,怎奈趙王並不聰明,而且,還有一個會拖後腿的親戚平原君。此人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卻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他不但沒有看出南韓背後的用意,反而還積極勸說趙王趁機不費一兵一卒,將上黨收入囊中。
雖然,許多朝臣都勸說趙王不要這麼做,但顯然,趙王還是更相信自家人,於是,就接受了平原君的這一建議。這樣一來,秦國的如意算盤自然也就落空了,可是,秦王是會是一個吃虧的人嗎?既然趙國得了上黨,那麼,他的火力自然也就對準趙國了,這便是長平之戰的起因。
剛剛開戰的時候,趙國的主將是老將廉頗,他深知雙方實力相當不宜主動出擊,於是,就死守城池,無論秦軍怎麼挑釁都不肯出戰。如此一來,戰爭便陷入了一個膠著的狀態。此時,拼的可就是國力和兩國君主的耐心了,要說在國力上,秦國還稍遜一籌。
畢竟,趙國地處中原,物產豐富,而秦國卻偏居一隅。時間一長的話,秦國在後勤上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吃力了。這樣一來,趙國便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將秦國軍隊拖垮。可是,趙王畢竟還是太年輕了,他屢次命令廉頗主動出擊,妄圖一舉殲滅秦軍。
可是,廉頗始終堅持自己的戰略部署,對趙王的命令不為所動,這樣一來,自然就惹惱了趙王。並且,秦國的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且,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決定換將,當時李牧還年青,尚未出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趙王則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所以,很快派了趙括來代替主帥之職。趙括接手軍隊之後,只能按照趙王的命令更改了廉頗的戰略部署,並且,還主動出擊了。
這一去,自然有去無回。
不但,被秦軍圍困了40多日沒能突圍,他自己最終還被亂箭射死了。主帥都讓人殺死了,長平之戰的失敗,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前後損失四十五萬。從此,所有人都認為這次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趙括身上,可是,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只是在執行趙王的命令罷了。
君王下達了錯誤的指令,最終,卻讓執行的人來承擔失敗的後果。我們不得不說,趙括這鍋背的有點冤啊。第二年,秦軍包圍了邯鄲,達一年之久,趙國幾近滅亡,全靠楚、魏兩國軍隊來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孝成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就沒有治她的罪。
很可惜,趙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託強大的秦國打敗了趙括,最終,笑到了最後,但是,就趙括而言,他並非是“紙上談兵”之人。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長平之戰》】
-
7 # 楓吹雨
跳過起始緣由,直接說原因,如果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具有決定性的戰役,是最終決定了包括趙國的山東六國的命運,其實我覺得不是,因為當時秦國的耕戰體系從商鞅變法至此已經非常完善了,由耕戰體系壯大的社會階層,已經超越商鞅變法時期的貴族了,這個階層受益於耕戰體系,而耕戰體系決定了平民想讓往上爬,只能透過軍功,或者是農業上的巨大成就(假如你是當時的袁隆平,那絕對是人上人,但是有幾個能成為袁隆平的,所以最容易獲爵的,還是打仗得軍功,同時,因功得爵的,不是世襲罔替,你得了爵位,你死了你兒子是繼承不到的,或者爵位降等)。這股力量是因為軍功發展壯大的,他們想繼續往上升或者是保住現在現在的爵位,就必須繼續立功,怎麼辦,還要繼續打仗,而且這股力量,即使是秦王也不能阻擋,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你就是天子也不行。所以秦國的耕戰體系發展完備,導致秦國全國渴望打仗,也有這個實力去打仗,即使打敗了也沒事,積蓄力量接著打,不打怎麼升官發財。
所以說,這場仗不能簡單的說決定了天下形勢了,因為秦國即便這場仗輸了,也輸得起,大不了歇幾年。山東六國的社會制度不能與秦國相比,這廠仗即便趙國贏了又如何,無非是再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已,趙國依然還是那個老樣子,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沒有變化,再讓他搞一百年還是那個老樣子,就像當年的滿清一樣,洋務運動搞得風生水起,全國一起搞,看著很好看,裝備也上去了,一打仗還是拉稀,為什麼呢?因為統治階級就是還是老樣子,使再多的銀子也沒用,慈禧壓根就沒有那個概念,只想著自己舒服就好。所以即便趙國打贏了,最好的結果也無非是維持戰國七雄的現狀,想憑藉此仗統一天下,根本不可能,山東六國心裡想的跟秦國想的不一樣,秦國想著統一天下(耕戰體系決定了他們的國策,就是找打,只有打下去才能讓老百姓上官發財,才能讓當官的繼續吃蛋糕,直到打的沒對手了),六國想的還是諸侯天下,即便趙國想趁此滅秦,山東的五個國家也肯定會背後拖後腿,君不見樂毅帥六國兵伐齊,最後齊國就剩兩個地方了,還是讓人家復國了。山東六國集體叩關攻秦,結果秦國說點好話,送點禮,分化瓦解了。
長平之戰前,山東六國還有實力跟秦國硬剛的只有趙國了,而趙國打的饑荒了,去齊國借糧,去其他國家求援,人家都沒空理他,只想著藉此消耗秦趙的實力,他們心裡都沒有想到要是趙國完蛋了,他們也沒活路。他們都想著天下幾百年都是這樣過來的,今天你是盟主,明天換我來,當年齊國,魏國,楚國都是強國,結果呢也就強個幾十年,你秦國現在厲害,我們都忍著,過幾年讓你連本帶利吐出來,都沒有想過把其他人滅了,搞個天下統一。
扯得有點遠了。不說了,接著說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趙國敗的直接原因就是趙括,即便現在大家都說趙括根本不是紙上談兵,趙括也很厲害的,但是,長平之戰,是你趙括指揮的,敗了就是敗了,起碼證明了你沒有那個實力,直接原因就是你不行。
根本原因是,趙王,也就是惠文王。是他臨陣換將,換廉頗上趙括,甭管他是不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還是說趙國國庫空了,僵持不下去,不能不打了。就是因為你的換將,導致的趙括匆忙走馬上任,跟秦國硬剛,結果玩輸了。
就是這兩個原因,至於其他的原因,趙國國力不足為支撐這麼長的戰役、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或者說白起實力屌、秦國士兵強等等……這些原因說起來能說三天三夜,沒勁。
-
8 # 歷史印記
有一點關係,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這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到今天,趙括足足被人們冤枉了兩千多年,也被人們譏諷了兩千多年。當我們正視這段歷史時就會發現,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誓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在戰國時期,那場壯闊、血腥而且具有轉折性的長平大戰中,趙軍統帥趙括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對於那可憐的40萬冤魂,趙括又究竟該負什麼責任呢?
長平大戰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造成這種錯誤的人正是所謂的四大名將之一的將軍廉頗。戰國時代,受趙國的戰略環境和地理環境所限,趙軍擅長的是野戰或者說擅長進攻,最差的是防守。趙軍最厲害的就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輕步兵、騎兵等,所以才在對匈奴和胡人的戰爭中屢建奇功。
秦國最擅長的是什麼呢?是步兵和防守。雖然秦國有地理方面的優勢,但是數百年來東方六國攻入秦國本土的能有幾次呢?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可以說趙軍一開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戰略性錯誤。尤其是在對壘中後期,秦軍逐漸找到了對付趙軍騎兵的方法後,即步步為營,以壕溝、弩兵封鎖的戰術,可以說趙軍已經徹底地喪失了戰場中唯一的一點優勢。
而長平大戰一開始,由於數戰不利,趙軍統帥廉頗就主動堅守,以圖與秦軍拼消耗,讓秦軍知難而退,但是誰也沒預料到,秦軍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一干就是14個月,長平大戰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也就是由突發的戰役決戰,演變成了雙方有意識的戰略決戰和戰略消耗戰。也不知道當時的趙國統帥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說趙軍犯下了第二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就是業餘戰略家也知道,當時趙國的戰爭潛力要遠遠低於秦國,由突發戰役演變為戰略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可是趙國的政治叢集卻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換而言之,趙國應該主動割地求和,以圖保住趙國最珍貴的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精銳部隊,才是上策。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人想到這一點,為避免趙國精銳部隊的覆滅做好準備。這就是趙國犯下的第三個戰略性錯誤,可以肯定地說趙國已經輸定了。
由於物資、軍隊的大規模消耗和對壘,使得趙國政治叢集的心靈很脆弱,本來用擅長進攻的趙括換下喪失鬥志的廉頗,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時機已經過去了,雙方的對壘陣勢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只是看輸多少和輸多大而已了。
加上臨陣換將,新統帥上任後,又需要兩到三個月的磨合才能形成戰鬥力,一則趙國國力基本耗盡,二則秦軍又不是傻子,怎會讓趙軍有這樣的機會。這時也就犯下了第四個戰略性錯誤,趙軍覆滅的時機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趙軍統帥趙括紙上談兵的緣故,而是這時的長平大戰本身就是一場輸定了的戰爭。
但是,趙括上任後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也可以說是一個讓人敬佩的錯誤,即;以身殉國,抵死反抗”,雖然是做錯了,但相對於歷史上的一群群無恥的小人,他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敵手;殺人王”白起對其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於趙括的拼死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導致最後趙軍被騙投降後,秦軍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洩憤。至於當時趙軍究竟給秦軍造成多大的損失,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秦人根本就不敢回憶並記錄下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長平大戰不但是趙華人心中永遠的痛,同時也是秦華人心中永遠的痛,長平大戰後,秦國數次被其餘五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陽郊區的藍田一帶,後來用了20多年才恢復了元氣。
20多年是個什麼概念,一代人,整整一代人的出現,也就是說,在長平之戰中,在毀滅掉趙國的全部精銳部隊之時,幾乎也消耗了秦國的主要軍事力量。
從兩國的經濟力量對比來看,秦國富有漢中之地,同時又佔有天府之國(李冰的功勞),而趙國當時的主要地域是在現今的太行山和相連線的部分黃河中游沖積平原。地域範圍比秦國小多了,同時加上北面與匈奴的敵對狀態,也嚴重消耗了趙國實際的兵力和資源。
進一步分析可以得知,趙括其實是十分了解趙國的兵力狀況和實際作戰能力的,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時,他沒有在必要的時候作出正確的判斷,後來的出擊也的確是屬於年輕人的意氣用事,這一點可以看到他的確沒有廉頗穩重。但是,這也未必說明他比廉頗更瞭解趙國兵力的實際以及所擅長的作戰方式,只能說明廉頗用兵的失誤而已。而趙括只不過是代替廉頗品嚐了這次慘敗,否則,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必然是廉頗。而趙括也將永遠史上無名,這就是歷史的選擇。
-
9 # 德全不畏
提到長平之戰,人們腦子裡往往是固定又簡單的東西:愚蠢的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在戰場上輕敵冒進,被白起計算後斷送了四十萬趙軍的性命。事實上,情況是很複雜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
戰前背景:
自秦孝公變法後,歷經秦惠王、秦武王、以及秦昭王本人的經營,秦國之實力已經冠絕天下。儀仗實力,秦國一心要滅六國、一統天下。南韓橫亙在秦入中原的必經之地,所以秦國攻略南韓作為重點。
公元前262年秦軍佔領野王,截斷了上黨郡與南韓的聯絡。韓王讓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換得秦國息兵。愛國的馮亭痛恨秦國,不願讓秦國白撿便宜。轉手把上黨送給了趙國,希望趙國出面抗衡秦國。
在趙國的角度看來,上黨郡是不可拒絕的。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兵強馬壯,象秦國一樣四處擴張領土。對秦國的霸主之位是心不服、口也不服的,有與之一決雌雄的心思。
秦國一統天下的野心盡人皆知,已經發起數次侵犯三晉的戰爭,秦趙也是血戰連連。如今秦軍攻佔上黨郡,是嚴重觸動了趙國敏感的神經。如果上黨淪入秦人之手,趙國將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鑑於秦國野心和上黨郡的重要,趙國收下了上黨郡。在趙國的角度看,即使趙國不要上黨郡,秦趙遲早也要一戰,乾脆就收下了上黨郡。
秦昭王獲悉趙國收下上黨郡的訊息,勃然大怒,趙國欺人太甚了。公然從秦國手裡搶走上黨郡,以後天下人怎麼看秦國,秦國還有面子在諸侯之間混嗎?所以秦人不但要奪回上黨,還要攻趙,出了心中的惡氣。
公元前在261年,秦軍先拿南韓開刀,攻佔韓數城以震懾南韓。
趙軍初戰失利:
公元前260年,王齕帶兵攻佔上黨郡。根據太史公的記載,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秦軍做了什麼,太史公沒有說。想必秦軍是野蠻之極的,不然上黨百姓何至於逃入趙國。
王齕攻下上黨後,又殺向趙國的長平,廉頗奉命領趙軍迎戰。
在趙武靈王的騎射隊伍中成長起來的廉頗,是一名騎兵將領,戰績很多,以進攻見長。
公元前260年四月,廉頗與王齕一會面就主動攻擊秦軍。經過兩個月的爭鬥,到六月時趙軍落敗。廉頗見狀就修築工事,高壘不出。可是秦軍攻勢連連,接二連三的攻破趙軍的工事。
久經沙場的廉頗眼光老辣,拿準了秦軍遠道而來,運糧草極為艱難,便下定了死守打消耗戰的注意。
期間卻傳來秦軍徵集民夫疏通渠道,走水道運糧的訊息。秦軍運糧路途雖遠,卻有水運之利,便利程度反而超越了趙軍。且秦國糧食產地多,產量遠遠的超過了趙國。廉頗堅守以消耗秦軍的願望,就此成為了空談。
於是趙國陷入初戰失利,攻守兩難的境地。
趙國失敗的外交:
原本東方六國有“合縱”抗秦的習慣,長平爆發秦趙大戰以後,其餘的國家依例做好了“合縱”的準備。
趙軍初戰不利,自付難勝秦軍,打起外交途徑的注意。但是趙王不積極合縱,反而派鄭朱(人名)為使者入秦議和。
秦國不乏外交高手,有的是連橫的手段。對來談和的鄭朱迎接的“極為隆重”,故意把秦趙議和的事情傳遍天下。
齊、楚、魏聞知秦趙議和,對合縱就不再那麼熱心了,對戰局走勢漠然視之。苦主趙國不急,自家急什麼呢?後來,趙國派人到齊國借糧、到魏國求援都碰了壁,失望而回。
趙括出征: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需要極大的糧草供應,然而趙國的糧食產量並不高,不足以供應前線所需。去齊國借糧,齊國又不給。
廉頗的戰事失利,缺糧讓趙國朝堂焦慮無比。在焦慮不安中,趙中國產生一錘定音,一勞永逸的解決戰事的衝動。
趙國的軍事人才是很多的,有廉頗、趙奢、樂毅、李牧等等。然而長平之戰時,樂毅年事已高,正在養病,不能出戰;廉頗被秦軍挫敗了銳氣,已不堪大用;趙奢已死,李牧還在成長。因此,趙王的選擇並不多。
趙王經過考慮,最終挑選了趙括出戰。趙括此人具體才能如何,已經難以考證。但是能讓趙王看重,樂毅、廉頗服氣,想必趙括是有一把刷子的。即使不是趙奢那般的天才,也絕對不是傳說中的庸才。
至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全然是被後人黑的。
首先趙括生時沒有紙,怎麼能做到紙上談兵?其次,趙括被說成是初出茅廬、乳臭未乾,未經世事的毛頭小子。然而據考證,事實不是如此。
據考證,趙括出兵時年齡在四十歲左右。趙奢大約活了60歲。以那時代人的結婚年齡來看,趙括應該有40 歲左右了。
按太史公所說,趙奢對趙括言傳身教。趙奢打過幾場戰役,又怎麼會不帶趙括去現場幫忙幹活、順便觀摩。既然趙括去戰場了,又怎麼會沒有實戰經驗。退一步說,如果真的沒有實戰經驗,趙王能放心讓他去打賭國運的戰爭。很明顯,趙括已經是個成熟的將領了,不然趙王不會讓他去前線冒險。
秦軍換帥白起:
趙括帶著趙軍要一錘定音的幹掉秦軍,秦國透過間諜早就知道了。秦國和趙國一樣,也想一錘定音,幹掉趙軍。
秦王贏稷和秦相範睢忌諱白起,一直把白起束之高閣,讓白起賦閒養老。這次為了長平,秦王和秦相決定放下成見,啟用白起。
於是秦國秘密的把白起派去長平,並且告知白起,趙括的趙軍要主動進攻的。已經鬢有白髮的白起,帶著不對稱的資訊優勢,回到了極為熟悉的沙場。
秦趙決戰:
趙括的效率很高,一到長平就立即行動起來。又是部署兵力,又是做人事調整,忙得不亦樂乎。然而趙括的效率越高,就距離失敗越近。
趙括的作戰部署是以王齕為作戰物件,如果王齕還是主將,趙括就一戰封神了。悲催的是,王齕的主將位置被白起代替了。
白起不僅神不知鬼不覺得代替了王齕,還獲悉趙括帶著王命而來,是必然要主動進攻的。
白起知道了這些,剩下的就太簡單了。白起只要根據王齕過往的風格推演一番,就能七七八八的清楚趙括的作戰方案,然後再對症下藥就是了。
趙軍慘敗:
趙括部署完畢,就朝王齕發起進攻。
趙括對王齕早有研究,可謂是心有成竹。為了保證一戰摧毀王齕,趙括集中了所有的力量,甚至側翼後方的兵力都拿過來了,趙括堅信王齕不會派兵襲擊自己背後的。
趙括髮起進攻後,初期打得很“順”。
等到趙軍進入白起預設的陣地後,秦軍的抵抗突然變得頑強、寸步不讓。趙括的直覺告訴自己,情況有變。
蒙婺、王陵兩路由騎兵、車兵組成的3萬秦軍,切斷趙括後路的訊息傳來。趙括完全明白了,白起先悄悄的換下了王齕,然後給自己下了套。
然而,一切都晚了。秦軍已經利用廉頗修建的舊工事,切斷了趙括的回師道路,圍死了趙軍。趙括無奈,只有就地堅守待援。
讓趙括絕望的是,邯鄲的趙軍來援時,白起的援軍也來了。
秦昭王徵集全國所有的適齡男子上前線,傾全國之力援助白起。還威脅魏、齊不得救趙。白起的援軍打敗了趙括的援軍,趙括自始至終沒見到一個援軍。
被圍的趙括積極自救,一個半月的激戰下來,殺傷了大量的秦軍,卻始終不能打破白起的包圍圈。最終,趙括本人也戰死沙場。糧盡的趙軍為活命,投降了秦軍。
降卒被坑:
按照戰國時期的戰爭規則,放下武器的降卒,人身安全是有保證的。畢竟諸侯國同屬華夏族,都是周朝天子的百姓。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然而秦軍也一直遵守遊戲規則,從來有沒有屠殺降卒的先例。
但是秦相範睢執政以來,為秦軍制定的作戰方陣是“攻地”“攻人”相結合。即秦軍一方面奪取諸侯的土地,一方面減少諸侯的人口。
大家還記得長平之戰的序幕嗎?上黨郡百姓紛紛投奔趙國。戰國時期,戰爭是司空見慣的,百姓已經習以為常,大量逃亡是極為罕見的。想必其中的原因,是秦軍執行了“攻人”的狠毒策略。秦軍的具體操作是直接屠殺,還是其它的就不得而知,但毒辣是一定的。
白起是個軍人,是要聽王命的,而秦王聽的是範睢的政見。於是,在“攻人”的前提下,屠殺降卒的命令來了。由白起設計,卑鄙的“坑殺”了40萬的趙軍。
據考證,40萬這個數字中,趙軍只是一部分。其中既包含了趙軍的戰兵、輔兵,也包含了趙軍運糧的後勤人員、被捉的上黨百姓。
這個說法應該是可信的,如今上黨一帶還流傳著有一種食物,名字叫做“白起肉”。
趙括之怨:
1,綜合當時的情況來看,趙奢一直趙括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對趙括是認可的。
我們知道趙括從小學習了很多兵書。長大了長期在軍中做事,李牧曾經被趙括提拔過。趙奢死後,趙括繼承了趙奢的軍中地位。
如果,趙括只是誇誇其談之庸才,趙奢是不會讓他“接班的”,大可從家中再選個男子出來即可。由此足見,趙括在趙奢看來是有可取之處的。能入趙奢的眼,趙括豈是庸才?
2,趙括是成熟的將領,不是戰場小白。
前面說過,趙括出兵長平時,已經是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了。在那個時代,這個年齡的人各方面都很成熟了。
以趙括家族的地位,見識是極廣的,又有名將父親的耳提面命,在軍事上是有很深造詣的。
3,趙括的個人品質很優秀。
長平之戰,趙國的綜合實力弱於秦國,趙軍實力弱於秦軍。初期2個月打得極為不順,老將廉頗連連敗於秦軍,更是挫傷了趙人計程車氣。趙國的後方,對戰事並不看好。
做為勳貴,趙括家族已經貴不可言。趙括即使毫無做為,也可以保證家族的名利無憂,完全沒有必要到長平去冒險。
然而,趙括還是去了戰場。從這一點,就能看到趙括不計得失的家國情懷。
4,殺敵有功。
趙括被圍後,有效的把軍隊組織起來,始終沒有出現士兵逃亡,內部分裂的事件,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更讓人驚歎的是,趙括組織趙軍不斷的發起突圍作戰。從被圍到戰死的一個半月裡,這種突圍作戰一直沒有停止過。
如果對手不是實力強大的秦軍,主帥不是名將白起,恐怕趙括最終是要翻盤的。身陷絕境尚能如此,更加印證了趙括的才能。
趙括帶領的趙軍是百戰之師,在糧道斷絕的絕境求生,此種心理之下戰鬥力是極強的。秦軍要鎖死這支趙軍,不付出沉重代價是不可能的。據考證,秦軍在長平之戰損失了30多萬。傷亡不可謂不重。
5,趙括的替罪羊結局。
趙國在長平的失敗,使得趙國江河日下,不可扭轉的一步一步走下坡路。趙國朝堂需要就長平之戰給天下一個交代,一個解釋。在“為尊者諱”的前提下,錯的不能是趙王,不能是朝堂上的諸公,只能是兵敗身死的趙括。
長平之戰後,趙括家族承受了極大的壓力,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與趙括劃清界限。為此他們不再姓趙,以趙奢馬服君的“馬”為姓。趙括家族因為趙括被逼得改姓,對趙括必然痛恨之極,是不會有正面評價的。
於是,人們熟知的趙括的形象就出現了。在天下人看來,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最終誤國、誤家、誤己,完全成了愚蠢的代名詞。
-
10 # 飛奔的五花肉0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約55年4月至周赧王55年9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用反間計使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而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長平之戰趙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長平之戰失敗只能說是歷史的選擇。這裡面有兩個意外,一是在廉頗駐守長平三年裡,秦軍不能進軍一步,可惜這個時候趙惠文王死了,趙孝成王即位,年輕的孝成王對廉頗的死守不戰策略大為不滿。長達三年的對峙讓孝成王煩躁不安,漸漸失去了平穩的心態。
二是孝成王聽信了謠言,正在這時,范雎收買的間諜進入邯鄲,謠言說:廉頗已老,長平就要失手,還是趙奢之子趙括智勇雙全,如讓他領兵秦軍就要敗了。孝成王知道原來趙國還有這麼厲害的一個人,再也坐不住了,緊急召見趙括,兩個年輕氣盛的年輕人一拍即合,於是,趙括登上了舞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用人錯誤,本來有機會更改,一次是藺相如抱病相勸,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比不了趙奢,廉頗。一次是趙母相勸說趙括傲氣十足,盛氣凌人,自私狹隘,這種人不配為帥,如果執意為之,趙括失職趙家不負責任,可惜孝成王都錯過了,年輕總是要付出代價。只不過這個代價太沉重,導致趙國精銳全軍覆沒,一直沒有恢復元氣直至亡國。
回覆列表
趙括無疑是失敗者,但是整個戰國有誰能打得過秦國嗎?也沒有吧。應該說趙括至少是個不差的將領,長平大戰英勇戰死沙場,五十萬秦軍傷亡過半,被說成是隻會紙上談兵過分了點。
還有說四十萬趙軍是被坑殺的現在也有很多爭論,簡單說,如果趙軍四十萬是被坑殺的,那也就是說趙軍用傷亡五萬人的代價(趙軍總共四十五萬人)就殺傷了過半秦軍(秦軍總共五十萬人),很難相信秦軍戰鬥力這麼差,更難理解為何最後失敗的會是趙括。如果趙軍是奮戰至死那白起拒絕進攻邯鄲也就合理了,因為秦軍也殘了一半。別忘了經過了長平大戰和邯鄲保衛戰之後,接著趙國就大敗來犯的燕國。
總結來說,不要覺得趙國慫,趙國在戰國裡還是很強的,趙括即便戰敗了但是能領導趙軍拼死一搏也是需要領導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