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jbf

    現在,休閒農業很火。近日,中央一號檔案提出重點支援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這體現了國家對休閒農業的高度重視。實際上,這已經是國家連續第三次在一號檔案中,提出要推動休閒農業發展。

    休閒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能充分開發利用農村資源,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是新常態下農村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

    儘管國家高度重視,企業也清楚休閒農業是戰略機遇,但由於缺乏經驗,很多企業吐槽“我也知道休閒農業很好,但就是不知道怎麼搞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休閒農業方面,不妨看看臺灣省的經驗。

    休閒農業可謂臺灣特色農業的標籤之一,臺灣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旅遊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且富有文化特色,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國內的旅遊主管部門、旅遊開發商也都紛紛到臺灣考察鄉村旅遊、生態農業休閒旅遊。

    臺灣休閒農業很好的迎合了現代都市人對鄉村田園生活的嚮往和休閒放鬆的需要。從政府到開發商,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經驗之一:請有情懷的人做莊主

    臺灣休閒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閒農莊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於自己的創意,將農莊比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客人可以明顯感受莊主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追求。

    經驗之二:要有差異化定位和鮮明主題

    在這個商業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未有差異化才能生存。在休閒農業領域,同樣如此,臺灣休閒農業在這方面較為成功。

    臺灣休閒農莊主題鮮明、個性突出。這些主題包括水果採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遊客始終充滿新奇感。

    比如位於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著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

  • 2 # 東琪說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臺灣率先提出發展“精緻農業”,推動農產品區分產和分級銷售體系的建立。後來,有提出發展“休閒農業”,推出一批“休閒精品”,引領檯灣農業產向向更高層次邁進,進一步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

    臺灣農業發展經歷了有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再到產業經營和效益農的三個發展時期,目前已進入以休閒觀光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

    基於資源的侷限性,臺灣農業在文創轉型方面做出了返利,在加強農產品的精細化,生態化發展的同時,更體現了在地適應性-以文創化帶動產業整合,獲得更大的價值提升空間

    我認為,臺灣農業的一個突出特徵,實在品牌創造過程中,充分尊重文脈,有意識的傳承文脈,並不靜態的複製文脈,而是在文脈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整合創新,提升了農業的消費價值。

  • 3 # 大叔義哥

    臺灣現代農業起步早、發展快,並在數十年前實現轉型,圍繞農業實現三大產業整合發展。時至今日,島內休閒觀光農業不僅深受陸客追捧,也在國際上打響了品牌。這背後有著怎樣的發展歷程,又將提供何種“臺灣經驗”?

    農地就是風景

    “山中無甲子,寒暑不知年”,這是“臺灣休閒農業教父”張清來為他的香格里拉農場題寫的對聯。該農場位於臺灣宜蘭縣,被譽為臺灣休閒農場的“鼻祖”。遊客可登高遠眺,枕著滿天星斗入眠,又可漫步林野之間,在螢火蟲群舞中追尋童年。更有放天燈、搓湯圓、打陀螺、電音三太子表演等民俗活動,以及手工竹蟬製作、天然染料彩繪T恤等DIY專案。

    但在上世紀80年代,那裡還只有孤零零的觀光果園。雖有芭樂、蓮霧、楊桃等十多種臺灣特色水果,吸引採摘客紛紛前往,開一時風氣之先,但隨著宜蘭本地遊客新鮮感褪去,其他業者競相模仿,果園的生意大不如前。

    由此謀劃果園轉型之路。透過引入多元的設施與服務,觀光果園變身為活動種類豐富、附帶精緻食宿的休閒農場。此舉有力拓展了遊客範圍,而在臺灣境內市場日趨飽和之際,張清來又先人一步,主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乃至歐美等地推銷農場,並連續多年吸引超過四成的赴臺國際旅客。

    “農產品與農商品不一樣,產品只有賣出去才能實現價值,賣不出去,生產多少也沒用。要想賣出去,就要知道顧客需要什麼。”一諾規劃來認為,很多臺灣農民還停留在產品生產階段,未實現商品化,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都很欠缺。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

    “農地不是地,是風景、是文化。農業不應僅僅是農業,它還是文化業、教育業、環保業、旅遊業。”張清來認為,應發揮農耕文化獨有的吸引力,並善用經濟頭腦來開發。

    將農場視作藝術品

    像張清來一樣,將經營休閒農場作為畢生事業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將農場視作藝術作品悉心打磨,並在經營過程中不斷創新,使農場特色鮮明、生趣盎然。苗栗縣的飛牛牧場即是如此。

    起初,當地選送20位農民到美國學習養牛,並計劃在其歸來後經營純奶牛牧場,不料政策有變,奶粉、牛肉被允許引進,牧場經營面臨危機。窮則思變,休閒觀光成為轉型之道。由於天然的新奇感,在發展初期,休閒牧場便吸引眾多遊客。隨著不斷創新,遊客漸漸能在牧場中體驗奶製品和相關衍生產品。

    在如今,飛牛牧場已成為親子游勝地,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次到訪。據介紹,該農場高達九成遊客屬於“家庭總動員”。除了可以親手擠牛奶,還能在特色餐廳中試吃牛奶火鍋,品嚐手雷造型包裝的牛奶布丁。更有趣的是,牧場還打造出牛奶的各類衍生產品,成為遊客愛不釋手的伴手禮。除了鮮奶、酸奶、奶餅乾、奶片等常規食品,還有牛奶沐浴露、洗髮水,更有奶牛造型的各式創意用品和小擺件。其中不少專案更直接開放給遊客親手製作。

    除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場風情與牧業科普,牧場同樣提供有機蔬菜的種植、澆水、除草等特色活動,遊客均可親身體驗,還能將綠色食品買回家中。遊客也能在蝴蝶生態區中瞭解蝴蝶的完整生活,與白兔、松鼠等動物同遊,見證牧場的生物多樣性。活動之多,體驗之豐,令人應接不暇。

    發揮當地特色創意

    “臺灣有著農業經營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只能是觀光,而不是鄉村旅遊或者休閒農業了。農業的發展有很多種,不僅只是生產,還有很多生產之外農業的結合。”臺灣美麗鄉村發展協會理事長邱湧忠說。

    在臺灣當地休閒農業研究者看來,臺灣的農業旅遊屬於綜合型的整體規劃,吃住玩買一應俱全,競爭力強,在全世界少有。綜觀臺灣各地休閒農場,各類體驗活動高達數百種,玩足了花樣,也玩出了學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農業受競爭和擠壓陷入困頓,從而積極謀求轉型,幾十年間,當地農業轉型步伐穩健。不僅透過農業結構的調整,提升了整體的生產水平,更依照綜合發展的思路,打通三大產業的經絡,實現整合式發展,從而顯著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其中休閒農業的發展備受矚目。

    “鄉村旅遊特色產品的培育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重點在於創意。其次是品牌塑造和品牌背後的故事。休閒鄉村特色要重視‘在地’,在地素材,在地技術,塑造在地的差異性。”邱湧忠說。

    就地取材,量體裁衣,在當地特色農業的基礎上,“農業+旅遊業”的休閒農業也順勢而起。彰化的水稻、臺南的蘭花、嘉義的獨角仙(昆蟲)……以特定主題為創意起點,各農場將當地特色與優勢放大,圍繞其進行產品開發,並衍生出特色產品和服務,實現了差異化發展。此外,臺灣各地政府在管理、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的大力支援,也促成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休閒農業的蓬勃發展。

    林銘昌說,“業者應聚焦發展,不要想做第一,而是要做唯一。”出於對土地的關懷,臺灣休閒農業者讓充滿勞績的土地,綻放出創意之花,也為現代人的詩性安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寄託與經驗。

  • 4 # 農村小鎮哥

    臺灣農產品好吃好銷,在亞洲的名氣不小,目前在內地也開始走俏起來。臺灣土地面積沒有多大,卻做出了不少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相比之下,我們內地的地大物博,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他們憑啥這樣火?

    1984年,臺灣就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口號,即發展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階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1990年,臺灣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農業發展重點轉向發展新的優良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如開發與推廣優質米,開發多產期與高價值水果等。據統計,2015年,臺灣對內地農產品貿易順差擴大至1億美元,不難看出臺灣農產品的火爆之處。

    臺灣農產品為啥如此走俏?總結原因有以下五點

    農產品主打文化創意牌

    透過研究臺灣農產品的營銷過程,我們發現,文化創意在營銷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在推廣農產品時,會將創意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比如特色甜柿,就透過“柿業發達”(事業發達)的取名,展示獨特品質特性,充分開展文化營銷。其他諸如南舍難分(難捨難分)的南瓜、一舉奪葵(一舉奪魁)的山葵乾等,名字易記又有好彩頭。

    此外,他們還善於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善於講故事。用故事來包裝產品,一個產品一個故事,即是容易記憶點,也是提高產品檔次與高度。不然發現的是,我們在產品的推廣過程中,非常容易忽視產品的故事方面的包裝,推廣方式略顯生硬,很少做到以情動人,引起共鳴。

    在食品安全、概念營銷、組織公信力建設上下功夫

    好的產品只有得到顧客的信任,才能有好的銷路。在宣傳產品特性時,臺灣採用直觀的方式——現場展示,展會形式現場展示製作過程,和客戶進行了互動。這樣的方式,便得臺灣農產品迅速從“毒奶粉”、“毒澱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陰影中走出,恢復以往的信譽。

    臺灣農產品在注重組織性的公信力上主動出擊,地區衛生福利部門會定期採用資訊披露的方法釋出農殘檢驗資訊,這在建立公信力上確實很管用。對於超過“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規定或不符合使用規定的農產品,衛生部門將追查來源,依法進行後續處理。較為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可以確保組織公信力,同時也保護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產品的精細加工工藝和產品創新力強

    臺灣農產品在品種上並不比大陸豐富,但是他們非常注重在有限的品種上進行工藝創新,開發不同的產品系列。魔法元氣醬,就是透過5種原蔬再加入蘋果、水梨自然發酵一個月,讓它靜靜地密釀出自然的味道,廣受好評。

    此外,還有常見的香菇也被他們創造性的做成的肉鬆、餅乾、香腸等。和普通農產品相比,從臺灣來的各類商品價格並不便宜,但是做工更加精細,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品牌形象的塑造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據調查,經濟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品已經佔到原產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中國只有0.5—0.8倍,差距明顯,這也是我們農產品收益低的原因之一。

    推動產業融合,創造更多消費價值

    為此,臺灣大力倡導“卓越農業”和“樂活農業”,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比如,在臺灣,休閒農業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旅遊度假選擇,2014年吸引遊客前往鄉村休閒旅遊2300萬人次,創造價值102億新臺幣;漁業休閒旅遊1148萬人次,產值39億新臺幣;累計開發超過400項農業旅遊伴手禮。

    與單純的農家樂、休閒度假村相比,臺灣休閒農業更加註重細節與情感。比如臺一休閒農場,除了讓遊客吃好喝好之外,還推出了健康養生、親子知性、體驗學習、舒壓療愈等主題活動,同時還關注弱勢群體,安排殘障人士在農場工作,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市場的及時調研和應變能力強

    臺灣農產品在經過初期的市場快速拓展以後,也遇到了市場應激疲勞的問題。大陸消費者對於臺灣農產品的新鮮感在降低。與此同時,臺灣農產品開展了精細營銷,走定製路線,幫助農民將產品分級,透過聯合經營模式,統一打造臺灣農產品大品牌概念,透過與內地市場的深度對接,啟動定製營銷模式。市場的反饋能力直接體現出品牌的適應力和拓展力,應對市場變化的準確和快速也是臺灣農產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內地農產品生產可借鑑之處

    1、加強產品的文創,學會用產品講故事。好的創意點,即是賣點、宣傳點,也是記憶點。

    2、深加工產品的發展。深加工產品的價值遠遠高於原產品的價值,是增加收入的有力增長點。

    3、瞭解市場資訊,及時應變。市場瞬息萬變,做農業也不可一成不變,及時針對市場變化,調節種植方向,產品種類;對市場的預判也是相當重要的。

    4、品質保證是關鍵。好的品質就能吸引好的顧客,最終留下顧客。

    5、注意細節。做產品最終要是做出滿足顧客需要的東西,細節的處理,更讓顧客有貼心、舒心的感覺,得到心理層面的滿足。

    我們大陸地大物博,各地都有多種優質、能凸顯出地方的農業特色的農產品,也等待著我們農人們去發掘。把這些產品做出自己的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 5 # 明月清風130187189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起步早,質量高,其農業產業競爭力在世界上高居前列,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力。針對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農業困境,臺灣加快農業轉型,調整農業結構,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和提升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按照綜合發展思路,使農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逐步擴大農業經營範圍,積極發展包括旅遊休閒農業和農業運輸業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服務業。

    國內的旅遊主管部門、旅遊開發商也都紛紛到臺灣考察鄉村旅遊、生態農業休閒旅遊。臺灣休閒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閒農業、生態休閒農莊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

    從政府到開發商,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正是我們重點學習的地方。以下是借鑑臺灣的20條經驗:

    1、融入感情,彰顯個性

    臺灣休閒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閒農莊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於自己的創意,將農莊比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客人可以明顯感受莊主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追求。

    2、定位準確,主題鮮明

    臺灣休閒農莊主題鮮明、個性突出,這些主題包括水果採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遊客始終充滿新奇感。

    比如位於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著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毛毯苔、瓶子草等。

    很多農莊一看名字,就知道農莊的特色,如以香草為主的"薰之園",以奶牛為主的"飛牛牧場",以蘭花為主的"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花開了農場"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

    3、持續創新,創意繽紛

    例如頭城農場的傳統專案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覆前來消費。

    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遊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嚐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

    桃米村在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托起一隻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並將小船名之為"搖晃的記憶"。

    4、深度體驗,其樂融融

    休閒農庒都設有可供多人同樂的設施,例如烤肉區、採果區、遊戲區,農耕體驗區等。

    有的還設有充滿臺灣農村樂趣的烘烤區,提供遊客享受土窯烤地瓜、烤土窯雞的樂趣;有的不定期舉辦農業有關的教育活動、趣味比賽;有的提供與場內動物接觸的機會,遊客可以借餵養小牛、擠牛奶、喝生奶的過程,體會牧場農家的生活。

    休閒農莊不僅是休閒娛樂,遊玩,且是實踐、學習的好場所,農庒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用作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週末則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

    如"臺一生態教育農園"精心設計了插花生活館、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花卉迷宮、浪漫小屋、蝴蝶甲蟲生態館等不同區域,遊客可依序參觀。

    6、就地取材,點石成金

    臺灣休閒農莊特別擅於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蹟史話、傳說,透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

    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臺灣全島有143種蜻蜓,在桃米發現56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

    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佈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7、以農為本,高瞻遠矚

    臺灣大的休閒農莊大多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們對產品的潛在經濟收益和市場銷路掌握得非常清楚。

    農戶在農會的幫助和指導下,自身也成為一名生產專家,經銷專家和市場分析家。

    他們注重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行情,善於捕捉國際市場的變化資訊,不斷建立和拓展新的國際市場的貿易往來關係,如清波蘭園栽培的蝴蝶蘭花,原種母體從日本進口,藉助農會的技術傳授,採用母體克隆技術和傳統授粉技術,培育繁殖出優良的新種苗,栽培的花苗密切與國際市場緊扣,透過與日本和美國的客商提前兩年訂貨。

    8、精深加工,效益倍增

    臺灣的農產品深加工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幹品制煉到成分提取製作面膜膏和護膚美容品等具備一整列的生產、製作和包裝技術,極大地延伸了產業鏈。

    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他們設立有自身系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或網點,各類農產品從產品加工、冷藏、噴殺處理到分揀包裝的工藝並不複雜,但其系列產品琳琅滿目,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製品、乾製果品到護膚品等一應俱全。

    9、規劃先行,管理到位

    臺灣的政府部門直接參與規劃和輔導,由農政部門負責對休閒農業的管理和諮詢,提供補助經費和貸款,而且不失時機地出臺了各種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並形成了一整套申報審批制度,從省一級到市、縣、區、鄉鎮以至小到一個農場、農戶,大都有一近、中、遠期的規劃,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市場定位、開發原則、專案設定、經費預算、效益分析等,使休閒農業的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式化,有力地推動了休閒農業的發展。

    每個休閒農場的建設都是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各具農村建築的風格特色,並儘量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如溫泉、草場、溪流、大海、岩石、古樹等等。

    在區域規劃方面,臺灣現行休閒農業己脫離早期"點"的經營方式,而是"點、線、面"串聯營銷,這樣就便於旅行社包裝不同的旅遊線路,進行分類營銷。

    10、佈局合理,農旅互動

    臺灣休閒農場佈局合理,大多數都分佈在旅遊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遊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

    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

    例如苗栗縣南莊鄉休閒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託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曆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遊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遊客來到這裡之後,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宜蘭縣也形成了梗坊休閒農業區、北關休閒農業區等區域化的鄉村旅遊目的地,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區域特色;區域內部各個休閒農業經營單位,在資源、客源市場形成了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

    事實證明,休閒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遊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遊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11、配套齊全,服務周到

    臺灣的休閒農業各景點的配套設施都比較齊全,不僅景區外部的道路、交通、水電等設施完善,就是內部的配套設施也安全完善,講究方便,所到之處吃喝玩樂樣樣具備,而且大都乾淨、溫馨、舒適、價格合理,多數休閒農場設有觀光部,負責旅遊推介、接待與導覽業務,有的還現場展示特色產品與特色烹調,讓遊客嚐鮮。

    12、學界支援,產研結合

    臺灣很多專家學者都十分關心休閒農業發展,他們透過不同的視角潛心研究和豐富休閒農業的理論,從休閒農業的意義、功能、形式到規劃,從組織、人力、教育解說到行銷策略和成本分析,從文化、社會、理念到環境設計,等等,研究得十分細膩。

    特別是在臺灣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院校,還專門開設了休閒農業課程,開展休閒農業教學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閒農業的理論。

    專家、學者透過承擔大量的規劃、諮詢、調查、評鑑工作,為政府管理者、企業經營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援,並和企業經營者建立起密切的聯絡,做到了理論研究不空泛,實踐發展不盲目。

    13、社團務實,中介發達

    發育較為成熟的民間組織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無論是從臺灣還是大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休閒農業發展的初期,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促進和引導,但是政府不能包辦一切,最終產業的進步要靠行業組織和良好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

    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培訓體系、行業自律體系等,關鍵是發揮農會、農業推廣學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轉型。

    如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閒農漁區計劃",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閒農場的可能性。

    臺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閒旅遊,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閒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閒遊。

    經營休閒農業者也成立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閒農業走向精細的專業化分工。

    也就是說,在區域內部,要透過行業協會、旅遊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閒農業經營者按照"自願、聯合、規範、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並劃撥專項經費製作光碟、休閒農業旅遊指南以及舉辦休閒農業推介活動。

    14、網路營銷,強勢推廣

    除了宣傳手冊、廣告路牌、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手段以外,休閒農業要加強網路營銷,運用科技整合資訊,透過網頁、搜尋引擎以及運用3G手機服務等對休閒農業區域的地圖、路線等進行迅捷的引導。

    網路平臺在臺灣休閒農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臺灣民宿協會的"U-FUN民宿達人網"的統計,80%的客人透過網路預訂。

    15、多元發展,穩步提升

    臺灣觀光休閒農場各具特色,有自助農園、森林遊樂區、昆蟲館、休閒娛樂農場等,能提供採果、露營、烤肉、垂釣等休閒活動,並走向多元化和經常性經營。

    他們特別注意海邊發揮海的優勢,農田突出花果飄香,大山盡顯森林韻味,讓你去過一次就會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題特色的基礎上向內容更豐富的層次發展,規模場地也不斷擴大。

    在發展方向上,無論是發展型別、執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邁向多元化。

    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透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閒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

    16、特產做強,節會做精

    將特產和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閒農業與休閒漁業發展,如屏東縣墾丁地處恆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迴游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閒漁業,這裡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遊。

    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穫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閒產業的發展。

    臺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食品,他們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節,推動發展休閒漁業。

    17、更新理念,與時俱進

    臺灣休閒農業在主推"體驗經濟"之後,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即休閒農業經營者與遊客分享鄉村生活,變"顧客是上帝"為"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導"擁有不如享有"的消費理念。

    特別是頭城休閒農場的創辦人卓陳明女士將現代農業的功能從"三生"(生產、生態、生活)拓展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體驗"。

    臺灣休閒農業泰斗陳昭郎教授則強調,休閒農業一定要有體驗活動,從親身觀察、參與、體驗過程,認識生物生長現象,感受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18、示範帶動,強農富民

    當初面對"入世"挑戰,臺灣農業加速向"精緻化的有機農業"、"科技化的生物農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品牌農業"及"具特色體驗之休閒農業"方向轉型。

    臺灣休閒農場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等專案,透過濃縮的典型科技農業和農業傳統知識的推廣,一方面向遊客展示農業獨具魅力的一面,增強遊人的農業意識,加深對農業的瞭解。

    另一方面加快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置的試驗示範與宣傳推廣,使休閒農業承擔了農業科技推廣普及的作用,促進了大農業的發展,也相應帶動了廣大農民致富。

    19、回報社會,共建和諧

    臺灣休閒農場不僅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營造宜居的鄉村環境,還對農場周邊的社群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活動非常關心,經常和社群聯合舉辦聯誼活動,如歌唱比賽、書法筆會、鄉村趣味運動會、兒童風箏節等,且大都設有公益募捐箱,舉辦愛心傳遞活動和公益義賣活動。

    另外,員工內部也經常舉行文娛活動、學習活動和外出參觀遊玩,在他們看來,唯有快樂健康的員工,才能帶給遊客幸福快樂的感受。

    20、抱團出海,蹁躚起舞

    不久前,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率領農場和民宿業者赴海外巡迴推廣,一口氣趕場參加香港的臺灣繽紛節、新加坡的NATAS春季旅展,以及馬來西亞的MATA旅展,臺灣休閒農業館都是各地展場中的高人氣展館,數萬份休閒農場導覽摺頁供不應求。

    新加坡與香港旅行社包裝的臺灣行程以農場假期為主力,馬來西亞業也跟隨新加坡腳步,以臺灣休閒農業為重頭戲,宜蘭香格里拉農場、花蓮兆豐農場、苗栗飛牛牧場、臺南大坑休閒農場都是熱門去處,行程由4至8天不等,費用也不是極高。

    從旅客的型態來看,新加坡以團體旅客居多,香港則以個人旅客為主,新加坡人喜好香草、花卉與水果等主題農場,香港人則重視料理,普遍來說,兩地旅客都熱衷農場體驗活動。

  • 6 # 鄧小振

      一、融入感情,彰顯個性。

    臺灣休閒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閒農莊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於自己的創意,將農莊比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客人可以明顯感受莊主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追求。

    二、定位準確,主題鮮明。

    臺灣休閒農莊主題鮮明、個性突出,這些主題包括水果採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遊客始終充滿新奇感。比如位於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著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農莊一看名字,就知道農莊的特色,如以香草為主的“燻之園”,以奶牛為主的“飛牛牧場”,以蘭花為主的“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花開了農場”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

    三、持續創新,創意繽紛。

    例如頭城農場的傳統專案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覆前來消費。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遊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嚐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桃米村在地震廢墟上建了一個人工湖,在湖邊立起幾個彈簧,托起一隻小船,上面立一根桅杆,人站船上,能夠體驗地震的搖晃感覺,並將小船名之為“搖晃的記憶”。

    四、深度體驗,其樂融融。

    臺灣休閒農庒都設有可供多人同樂的設施,例如烤肉區、採果區、遊戲區,農耕體驗區等。有的還設有充滿臺灣農村樂趣的烘烤區,提供遊客享受土窯烤地瓜、烤土窯雞的樂趣;有的不定期舉辦農業有關的教育活動、趣味比賽;有的提供與場內動物接觸的機會,遊客可以借餵養小牛、擠牛奶、喝生奶的過程,體會牧場農家的生活。

    休閒農庒不僅是休閒娛樂,遊玩,且是實踐、學習的好場所,農庒平時主要接待學校師生,用作畢業旅行或戶外教學,週末則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如“臺一生態教育農園”精心設計了插花生活館、才藝教室、親子戲水區、花卉迷宮、浪漫小屋、蝴蝶甲蟲生態館等不同區域,遊客可依序參觀。

    六、就地取材,點石成金。

    臺灣休閒農莊特別擅於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蹟史話、傳說,透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臺灣全島有143種蜻蜓,在桃米發現56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佈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七、以農為本,高瞻遠矚。

    臺灣大的休閒農莊大多牽頭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他們對產品的潛在經濟收益和市場銷路掌握得非常清楚。農戶在農會的幫助和指導下,自身也成為一名生產專家,經銷專家和市場分析家。他們注重產品的國際市場銷售行情,善於捕捉國際市場的變化資訊,不斷建立和拓展新的國際市場的貿易往來關係,如清波蘭園栽培的蝴蝶蘭花,原種母體從日本進口,藉助農會的技術傳授,採用母體克隆技術和傳統授粉技術,培育繁殖出優良的新種苗,栽培的花苗密切與國際市場緊扣,透過與日本和美國的客商提前兩年訂貨。

    八、精深加工,效益倍增。

    臺灣的農產品深加工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幹品制煉到成分提取製作面膜膏和護膚美容品等具備一整列的生產、製作和包裝技術,極大地延伸了產業鏈。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他們設立有自身系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或網點,各類農產品從產品加工、冷藏、噴殺處理到分揀包裝的工藝並不複雜,但其系列產品琳琅滿目,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製品、乾製果品到護膚品等一應俱全。再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知識青年,依託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遊商品。

    九、規劃先行,管理到位。

    臺灣的政府部門直接參與規劃和輔導,由農政部門負責對休閒農業的管理和諮詢,提供補助經費和貸款,而且不失時機地出臺了各種相關法規和管理辦法,並形成了一整套申報審批制度,從省一級到市、縣、區、鄉鎮以至小到一個農場、農戶,大都有一個近、中、遠期的規劃,內容包括指導思想、市場定位、開發原則、專案設定、經費預算、效益分析等,使休閒農業的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式化,有力地推動了休閒農業的發展。每個休閒農場的建設都是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各具農村建築的風格特色,並儘量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如溫泉、草場、溪流、大海、岩石、古樹等等。在區域規劃方面,臺灣現行休閒農業己脫離早期“點”的經營方式,而是“點、線、面”串聯營銷,這樣就便於旅行社包裝不同的旅遊線路,進行分類營銷。

    十、佈局合理,農旅互動。

    臺灣休閒農場佈局合理,大多數都分佈在旅遊線路上,每個景區景點都能與旅遊結合起來,這就有了客源的保證。板塊化、區域化整合,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例如苗栗縣南莊鄉休閒民宿區,擁有近80家鄉村民宿,依託這些民宿,鄉里將具有百年曆史的桂花小巷開發成特色旅遊街,帶動了客家特色餐飲、特色風味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遊客來到這裡之後,在體驗不同的農家風貌的同時能夠比較全方位地感受具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宜蘭縣也形成了梗坊休閒農業區、北關休閒農業區等區域化的鄉村旅遊目的地,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區域特色;區域內部各個休閒農業經營單位,在資源、客源市場形成了相互帶動、相互補充的良好局面。事實證明,休閒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遊者提供一日、兩日乃至多日的旅遊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十一、配套齊全,服務周到。

    臺灣的休閒農業各景點的配套設施都比較齊全,不僅景區外部的道路、交通、水電等設施完善,就是內部的配套設施也安全完善,講究方便,所到之處吃喝玩樂樣樣具備,而且大都乾淨、溫馨、舒適、價格合理,多數休閒農場設有觀光部,負責旅遊推介、接待與導覽業務,有的還現場展示特色產品與特色烹調,讓遊客嚐鮮。

    十二、學界支援,產研結合。

    臺灣很多專家學者都十分關心休閒農業發展,他們透過不同的視角潛心研究和豐富休閒農業的理論,從休閒農業的意義、功能、形式到規劃,從組織、人力、教育解說到行銷策略和成本分析,從文化、社會、理念到環境設計,等等,研究得十分細膩。特別是在臺灣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院校,還專門開設了休閒農業課程,開展休閒農業教學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閒農業的理論。專家、學者透過承擔大量的規劃、諮詢、調查、評鑑工作,為政府管理者、企業經營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援,並和企業經營者建立起密切的聯絡,做到了理論研究不空泛,實踐發展不盲目。

    十三、社團務實,中介發達。

    發育較為成熟的民間組織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無論是從臺灣還是大陸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休閒農業發展的初期,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促進和引導,但是政府不能包辦一切,最終產業的進步要靠行業組織和良好的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服務體系包括營銷體系、培訓體系、行業自律體系等,關鍵是發揮農會、農業推廣學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幫助農民轉型。如臺北市農會成立輔導小組,按照“一鄉鎮一休閒農漁區計劃”,研究臺北市20家市民農園轉為休閒農場的可能性。臺灣省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和臺北市農會聯合開展農業休閒旅遊,還與全省100多家休閒農場結盟,推銷優惠休閒遊。經營休閒農業者也成立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相互交流舉辦共同活動,使休閒農業走向精細的專業化分工。也就是說,在區域內部,要透過行業協會、旅遊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閒農業經營者按照“自願、聯合、規範、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並劃撥專項經費製作光碟、休閒農業旅遊指南以及舉辦休閒農業推介活動。在發揮社團協會作用,引導社會中介機構服務於休閒農業這方面,湖南休閒農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

    十四、網路營銷,強勢推廣。

    除了宣傳手冊、廣告路牌、電視報紙等傳統宣傳手段以外,休閒農業要加強網路營銷,運用科技整合資訊,透過網頁、搜尋引擎以及運用3G手機服務等對休閒農業區域的地圖、路線等進行迅捷的引導。網路平臺在臺灣休閒農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臺灣民宿協會的“U-FUN民宿達人網”的統計,80%的客人透過網路預訂。

    十五、多元發展,穩步提升。

    臺灣觀光休閒農場各具特色,有自助農園、森林遊樂區、昆蟲館、休閒娛樂農場等,能提供採果、露營、烤肉、垂釣等休閒活動,並走向多元化和經常性經營。他們特別注意海邊發揮海的優勢,農田突出花果飄香,大山盡顯森林韻味,讓你去過一次就會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題特色的基礎上向內容更豐富的層次發展,規模場地也不斷擴大。在發展方向上,無論是發展型別、執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邁向多元化。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透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閒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

    十六、特產做強,節會做精。

    將特產和觀光相結合,推動休閒農業與休閒漁業發展,如屏東縣墾丁地處恆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迴游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閒漁業,這裡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遊,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穫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閒產業的發展。臺東特產的旗魚,能加工成多種食品,他們將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業者結合起來,舉辦旗魚節,推動發展休閒漁業。

    十七、更新理念,與時俱進。

    臺灣休閒農業在主推“體驗經濟”之後,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即休閒農業經營者與遊客分享鄉村生活,變“顧客是上帝”為“與客人首先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導“擁有不如享有”的消費理念。特別是頭城休閒農場的創辦人卓陳明女士將現代農業的功能從“三生”(生產、生態、生活)拓展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體驗”。臺灣休閒農業泰斗陳昭郎教授則強調,休閒農業一定要有體驗活動,從親身觀察、參與、體驗過程,認識生物生長現象,感受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十八、示範帶動,強農富民。

    當初面對“入世”挑戰,臺灣農業加速向“精緻化的有機農業”、“科技化的生物農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品牌農業”及“具特色體驗之休閒農業”方向轉型。臺灣休閒農場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等專案,透過濃縮的典型科技農業和農業傳統知識的推廣,一方面向遊客展示農業獨具魅力的一面,增強遊人的農業意識,加深對農業的瞭解,另一方面加快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置的試驗示範與宣傳推廣,使休閒農業承擔了農業科技推廣普及的作用,促進了大農業的發展,也相應帶動了廣大農民致富。

    十九、回報社會,共建和諧

    臺灣休閒農場不僅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營造宜居的鄉村環境,還對農場周邊的社群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益活動非常關心,經常和社群聯合舉辦聯誼活動,如歌唱比賽、書法筆會、鄉村趣味運動會、兒童風箏節等,且大都設有公益募捐箱,舉辦愛心傳遞活動和公益義賣活動。可以說,公益理念已經成為臺灣休閒農庒的重要文化,如“薰之園”休閒農園在擴大規模時,優先錄取弱勢青年,使失足青年以及身體上存在一些障礙的青年獲得工作機會,他們還不定期邀請當地獨居的老人到香草園免費體驗遊玩,另外,員工內部也經常舉行文娛活動、學習活動和外出參觀遊玩,在他們看來,唯有快樂健康的員工,才能帶給遊客幸福快樂的感受。

    二十、抱團出海,蹁躚起舞。

    2009年3月,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率領農場和民宿業者赴海外巡迴推廣,一口氣趕場參加香港的臺灣繽紛節、新加坡的NATAS春季旅展,以及馬來西亞的MATA旅展,臺灣休閒農業館都是各地展場中的高人氣展館,數萬份休閒農場導覽摺頁供不應求。新加坡與香港旅行社包裝的臺灣行程以農場假期為主力,馬來西亞業也跟隨新加坡腳步,以臺灣休閒農業為重頭戲,宜蘭香格里拉農場、花蓮兆豐農場、苗栗飛牛牧場、臺南大坑休閒農場都是熱門去處,行程由4至8天不等,費用約在新臺幣2萬元上下。從旅客的型態來看,新加坡以團體旅客居多,香港則以個人旅客為主,新加坡人喜好香草、花卉與水果等主題農場,香港人則重視料理,普遍來說,兩地旅客都熱衷農場體驗活動。

  • 7 # 雲南鮮花種植戶

    1科學技術的進入.

    2政府部門的支援.

    3發展適合地方特色的農業.

    4注重產品質量.

    5經常舉辦農產品交流會

  • 8 # 小明淘山貨6676

    農業想發展好就必須統一化 品牌化,現在土地流轉,後 下一批富人我覺得就是 網際網路農業 。誰擁有 中國最多土地 誰就有發言權

  • 9 # 隔壁老王家啊

    臺灣農業主打高品質產品策略,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分級,產品安全亦有嚴格管理制度,防止農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在燕巢鄉農會內的芭樂(番石榴)篩選及包裝現場,訪問團看到工作人員嚴格挑選,把有品質有些微瑕疵的芭樂撿出來,然後由機器按標準分級裝箱,確保出貨品質。

      除了講究品質外,臺灣農產品亦很重視包裝,從而提高產品的價值。臺灣農業著重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著重加強農產品新鮮度及提升農產品價值。此外,臺灣的觀光、休閒農業發達,高雄縣旗山鎮就把香蕉種植與旅遊相結合,推出蕉園遊,並製作精美中日文導遊小冊,吸引遊客。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農會對大陸農業發展極具參考價值。臺灣農會系統,宗旨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內門鄉種植高價植花卉──火鶴,就是由當地農會建議及指導,最終成為惠澤一方的產業。

  • 10 # 魯北農人

    臺灣的農業不走農作物高產路線,而是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尋求最高性價比的高收益,挖掘農產品品牌的高附加值,這就是臺灣的“精緻農業”策略。

    目前,臺灣省的農業已經走在了世界農業的前列,有很多值得國內農業借鑑的地方。

    比如臺灣打造的治癒系農業生態園 開啟了集合休閒觀光、健康生活、病人療養等服務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園: 打造彩色水稻景觀,透過對稻米品種的巧妙組合,在水稻自然生長的過程中勾勒出美麗多彩的圖案,大大提升觀賞價值。 透過搭配種植,將農業打造成森林生態,而後加入食療館、瑜伽館、健身館、養生館等配套設施,讓人們透過兩天的居住體驗,可以大大的緩解工作生活壓力。 可以與醫院或檢測單位合作,用研究的真實資料說話,發表權威的醫學論文,進而提升治癒系農業生態園的效果。 臺灣農產品及其重視產品的營銷包裝,其側重關係:包裝營銷>研發加工>種植農作物 申請產品相關的資格證書 每個證書對應的都是不同的評價標準,比如質量檢測、種植環境評估、生產車間環境、庫房儲存裝置、機械加工裝置、產品管理系統、品質管理系統、衛生狀況等。 這些證書可以為產品質量以及品牌背書,還可據此提煉製作宣傳賣點,進而提升產品的傳播以及轉化率。 加強包裝設計,打造品牌形象 主要是從品牌知名度、品質形象、品牌聯想、使用者忠誠度四個方面思考。 為每一個主營產品開發一系列文化創意營銷,打造農產品的文化內涵或者科技創新點,最好能夠建立一整套的品牌視覺系統,打破低廉的農產品形象,凸顯當地的人文特色,以此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在市場上會更加的具有競爭力。 採用真空包裝,塑造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在包裝上也要注意目標使用者以及使用場景,例如面向家庭的實惠大包裝,還有針對年輕人群的時尚小包裝,婚慶或者傳統節日的包裝。 策劃一系列宣傳活動 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參加一些行業博覽會,其重點是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比如,在博覽會現場的宣傳策略,收集整理圖片、影片等素材,配合在網路端進行一輪宣傳。 比如,某品牌臺灣大米推出“優質米博覽會”,透過體驗式營銷,讓使用者現場感知優質大米;舉辦臺灣大米文化禮盒設計競賽,篩選優質包裝、傳播文化內涵。 透過各種活動創造人與田地、人與農業的深度交流,尋找與顧客的情感連結,進而提升對產品的信任。 整合行業協會、專家領袖的力量 加入高質量的行業協會不僅可以為產品背書還可整合資源,比如整合優質的農產品,透過異業聯盟的形式整合營銷。有些協會還提供技能培訓、金融支援、質量認證、產品經營指導等服務。 尋找與產品匹配的權威論文,或者找相關的營養檢測機構做產品分析,從中提煉產品新的賣點,而後製作一系列的軟文進行宣傳。 如果有評選活動,最好能夠贏得一個十大品牌,或者細分領域的十大品牌,這對提升產品形象幫助巨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鯽魚湯怎麼燉得又白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