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哥說文史

    一、《春江花月夜》:是初、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被稱為“以孤篇蓋全唐”,歷來為人們所傳頌.這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作者已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淨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yàn)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一作“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字中讀xiá,斜(xié)是後面編入的聲調).

      斜(讀xié)月沉沉藏海霧,碣(讀作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一作“花”)搖情滿江樹.

    賞析:《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後人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該詩中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等皆是描摹細膩、情景交融的極佳之句.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儘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等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

    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長恨歌

    【唐】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 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覆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雲”變幻難測,寓託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麼“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裡,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定了鋪墊。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無端,無緣無故,生來就如此。樂器,琴有三絃、五絃;箏有13弦;而“瑟”卻有五十弦。用這麼多弦,來抒發繁複之情感,該是多麼哀傷。古有泰帝與素女之典故,已是哀傷至極了。詩人以這個典故作為喻象,暗示自喻詩人與眾不同,別人只三絃、五絃,而詩人之瑟卻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獨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賦極高,多愁善感,銳敏幽微。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此聯二句,寫的是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悽音,送春歸去。一個“託”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頸聯前一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實不多見。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對於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業無成,光陰虛度,碌碌無為而悔恨無窮。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到了,卻無可奈何,無限之惘然若失。這就是詩人李商隱,借錦瑟而自況了。

    李商隱一生經歷坎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鬱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裡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小詩的後兩句是說,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裡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採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 2 # 東白農歌

    .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簡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孟郊《遊子吟》全詩翻譯賞析>>

      2.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簡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杜牧《清明》詩歌深度賞析>>

       3.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4.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簡析】

      鸛雀樓,故址在當時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層,站在這座樓臺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條山,下瞰可觀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是唐代的遊覽勝地。詩的前兩句著力渲染登樓所見的山水壯觀,繪下了極其壯闊的境界。但是詩人興猶未盡,他接著用如椽大筆,飽含激情,寫下了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 樓。”若要窮極千里之遙,讓全部的山河之美盡入胸懷,就需要不斷前進。這雖然寫的是當前實感,卻已隱約地表現了詩人的胸襟抱負。由於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 墊,後兩句既是詩人深邃思想經過感情濃縮後的結晶,又與前面的景物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從而就使全詩的境界大大拓寬,構成一幅表兮獨立、逸乎凡響的登樓遠 眺圖。

      5.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簡析】

      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臺,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嘆,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說"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於玉谿,又何莫不然。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著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歎和陶醉!

      6.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簡析】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覆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並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7.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簡析】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麼富於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遊未歸的人。而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8.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簡析】

    《憫農二首》不是透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物件。這對於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9.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簡析】

    全詩給人一種鋒稜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餘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10.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簡析】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 3 # slx孔雀東南飛

    我覺得經典有意義的古詩有以下幾首:

    《題八詠樓》    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題八詠樓》是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和李清照著名詞作《武陵春》作於同一時期,均是作於南渡避難金華期間。內容上詩與詞都涉及到“愁”。不過詞中李清照感嘆的是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身世之愁,寫得極其哀婉悽美,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而在這首《題八詠樓》中,李清照則是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是於國家的大愁。但是她卻從愁腸中發出豪邁的氣概,在詩的一開頭,便寫出震古爍今的千古名句“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這種心憂國事的大愁,是不限於時間和空間,是古今共有的愁。

    首句“千古風流八詠樓”,可以說是古代詩歌中描摹樓宇,筆調最為輕靈瀟灑,最為生動傳神的一句。八詠樓,原名元暢樓,在宋婺州(今浙江金華),是當時的臨觀勝地。李清照這裡說它千古風流,自然不僅僅指它能夠催生文人的逸興壯採。更多的還是與次句“江山留與後人愁”息息相關。

    縱觀李清照的詩詞,所涉及到的愁,於國、於家、於己,都是大苦、大悲、大愁,這離不開她的身世經歷,主要便是歷史環境。汴京淪陷、北宋滅亡,南宋朝廷的駐蹕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後一度失守。這讓李清照深感南宋的大好河山沒有絲毫安全保障,故發出“江山留與後人愁”的千古慨嘆。

    最後兩句“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意思是說,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這裡的十四州,借用了晚唐詩僧貫休《獻錢尚父》詩中的“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之句。貫休正是婺州蘭溪人,關於他的十四州還有一個典故。

    據說錢鏐稱吳越王時,貫休投詩相賀,但錢鏐意欲稱帝,要貫休改“十四州”為“四十州”,才能接見他。貫休留下“州亦難添,詩亦難改”,便拂袖而去。後來貫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禮遇,被尊為“禪月大師”。貫休寧可背井離鄉遠走蜀川,也不肯輕易把“十四州”改為“四十州”。李清照這裡所說,明顯是她為了譏諷不惜國土喪失的南宋朝廷。

    李清照的這首詩,距今雖有八九百年,但它的餘韻猶在,讀起來依然能夠感受到她的豪邁氣概,依然能撼動人心。“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這兩句千古名句,既驚豔,又發人深思。

    《泛海》    王陽明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感悟:

    王陽明寫這首《泛海》時正是他人生最為困頓危厄、進退維谷的時候。他因為秉公直言,得罪了當時的奸臣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孰料劉瑾還要趕盡殺絕,在他奔向貴州路途中還想暗害他。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殺的假象,騙過了尾隨之人,並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當他坐船行於海上,卻遇上大風暴,船隻幾乎傾覆。王守仁此時毫不畏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泛海》。

    一切艱難險阻,在我看起來,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雲,不應停滯於心中,而天空的顏色,是潔淨湛藍的。夜深人靜時,我思考著國家的命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經歷,盡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濤一般。我將乘天地之正氣,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艱難險阻的挑戰。《泛海》這首詩體現了玩陽明灑脫的心胸和強烈的自信,以及詩歌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評價王陽明心學時曾說過四個字“自尊無畏”,這四字從《泛海》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示秬秸》    張耒(宋)

    城頭月落霜如雪,

    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

    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

    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

    男兒有求安得閒。

    感悟:

    月亮從城頭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樣;更鼓從樓上響起來,聲音冷澀得彷彿要斷絕。捧著裝餅的盤子,走出家門,拖著長聲叫賣。這時候,街市上從東到西,一個人還沒有呢!

    寒冷的北風吹來,像箭一樣射在餅上。我擔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餅會冷掉!孩子們啊,人們從事的職業並無高低貴賤,但意志都必須堅強。男子漢要自食其力,哪能做遊手好閒的懶漢呢!

    錢鍾書先生說:“在“蘇門四學士”中,張耒的詩作最富有關懷人民的內容。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北鄰賣餅兒五更天就“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此詩以深切的同情,曉暢如話的詩句,生動地描述了賣餅兒的情狀。如果說“不憂衣單憂拼冷”是從白居易《賣炭翁)“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化出;結句的勉勵之辭“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閒”,則給全詩注入一般積極向上的清風。北鄰賣餅兒每五更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不少差,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

    《南鄉子·黃州臨皋亭作》  蘇軾

    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

    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溼粉腮。

    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感悟:

    元豐四年,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在長江邊上的臨皋亭上看風景,見到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寫下了這首絕美之作。

    這首詞的主要內容,便是動靜結合,描寫了蘇軾在江邊臨皋亭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全詞語言質樸、意境闊大,具有豪邁的氣勢,展現了蘇軾被貶後能夠寄情于山水的豁達襟懷。同時它也抒發了蘇軾濃濃的思鄉之情。

    開篇兩句“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意思是說,傍晚時分的美麗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裡,青山綠樹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綠了。這兩句既是比喻也是誇張,它寫出了傍晚水天一色的景緻。即傍晚的時候,山色顯得更加蒼翠欲滴,倒映在如同玉杯一樣的江中,恰如把滿江春水都染成了綠色。可見寫景新穎生動,美得令人心醉。

    緊接著三句“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依然是比喻手法的運用。蘇軾將眼前的萬頃江水,比喻成葡萄美酒。並由此想到了這碧波盪漾的江水,理應是由岷山與峨眉山上的雪融化而來。而那裡正是蘇軾的故鄉,故此番景色,除了令詞人心醉外,還勾起了他濃濃的思鄉之情。

    下片則是由靜景描寫轉到動景描寫,蘇軾描寫了春雨驟降驟停的迷人景緻。首先,“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溼粉腮”,即正在蘇軾沉浸思鄉情緒的時候,忽然天色驟暗,一場春雨傾瀉而下,打溼了未及躲避的美人的粉腮。它是詞人豐富想象力的表現。陽臺,在四川巫山,這裡指歌女所處之所,也就是歌樓。

    據宋玉《高唐賦》記載:“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由此可見,這兩句主要表達的是春雨的驟降。然後,“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三句,則是對春雨驟停的描寫。即一陣突如其來的東風,春雨便停了。夕陽的餘暉將半邊天空都染成了紅色,倒映在江水中霎時便呈現出半紅半綠的奇觀來。

    如此奇幻瑰麗的景色,令蘇軾歎為觀止。而他將其透過獨特的構思,豐富的想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則更加瑰麗迷人。不禁讓人想到白居易詩中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總的來說,蘇軾這首詞是一首美得令人心醉的絕美之作。

    《鳳凰臺上憶吹簫》   賀雙卿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正斷魂魄斷閃閃搖搖。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隱隱迢迢。從今後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遙,問天不應,看小小雙卿,嫋嫋無聊。更見誰誰見,誰痛花嬌?誰共歡歡喜喜,偷素粉,寫寫描描?誰還管,生生世世,暮暮朝朝?

    感悟:

    讀完這首詞,我們感到一位多情幽怨的女子撲面而來,對愛情的美好想往得不到共鳴,纏綿悱惻的情感無處寄託,該是多麼地失落和惆悵啊!這位女子就是賀雙卿。

    賀雙卿出生於普通人家,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起名雙卿,雙卿自幼天資聰穎,靈慧超人,但因家境貧寒,沒錢唸書。

    後來免費在學館聽了三年,學會了讀書寫字、也入了吟詩作文的門。

    做家務時,一有閒暇,便在飯桌邊寫詩作文,並讓舅舅帶到學館請先生修改。

    轉眼間 ,雙卿長到十八歲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雖然有出色的詩才和氣韻,可這些在當時鄉下人眼裡,一錢不值。

    雙卿父親去世後,便由叔父做主,嫁與鄰村佃戶周大旺,周大旺體壯如牛,脾氣火爆,斗大字不識一個,只知埋頭種莊稼。

    他與體質纖弱、性情柔怯而又善詩能文的雙卿形成了極不和諧地對比,雙卿望著陌生的丈夫,感到很孤獨,哪有共同語言啊?

    婚後第三天,婆婆就令雙卿開始了煮飯、餵雞、舂穀之類雜活,受盡了委屈。雙卿想把心裡的話說給周大旺,從丈夫那裡得到撫慰,周大旺非但不理解他,反而把怨氣灑在雙卿身上,雙卿難過極了,只有把滿腔幽怨傾訴在紙上,形成了一篇篇飽含血淚、充滿惆悵、鬱悶的詩詞,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樂章。

    儘管雙卿出於一片苦心想過好日子,  可笨拙粗俗的丈夫卻如頑石一般,絲毫體會不到雙卿苦心,反和其母不斷折磨雙卿。

    可憐才女雙卿婚後的日子鬱悶痛苦、酸酸楚楚,終因又累又氣,在二十歲時便離開了人世,無盡的才華埋沒在婚姻裡,讓世人為之遺憾,痛惜。

    同樣的悲劇也發生在唐婉和林黛玉身上,唐婉與陸游,林黛玉和賈寶玉,他們在精神上是很對等的,對感情也是情真意切,但她們卻缺少與對方在社會地位、經濟基礎方面的對等,終因不敵可怕的封建制度,香消玉損,倒在不對等的愛情、婚姻裡。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宋·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感悟:

    亂蟬、衰草、白鳥、紅蕖,雨後新涼,鄉間的景緻是那麼可愛,處處彰顯出詩人的怡然自得。

    但是,你可曾知曉,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正奔波在被貶黃州的路上。

    林語堂說:“蘇東坡,這是一個聽著就讓人想要微笑的名字。”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晴天,也沒有永遠的雨季。

    Sunny太強,就找一片樹蔭看看藍天白雲;

    風雨太大,就借一片屋簷聽聽風聲雨聲。

    常言道:心不平則氣不靜,心不平則氣不和。

    很難想象,一個滿腦子功名利祿的人,能夠擁有平靜安樂的生活;

    也很難想象,一個心機重重的人,能夠享受片刻的輕鬆和愜意。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左右自然、左右環境。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左右得了自己的內心,照樣可以從炎炎夏日裡遇見清風明月,從風雨雷電中欣賞到鳥語花香。

    放開心胸,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閒居初夏午睡起》  宋·楊萬里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感悟:

    有人說:一個成熟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

    楊萬里這一生,年少登科,曾做過天子近臣,也曾淪為江湖浪子。

    宦海之中,浮浮沉沉,卻沒有一次將他擊垮。

    在被貶謫的那些歲月中,每當夏天來臨,楊萬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採摘幾顆楊梅,坐在芭蕉樹下,看一群頑童嬉戲打鬧。

    雖然孤身在外,但是那樣一個炎熱漫長的夏天在他看來卻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時光。

    楊萬里退隱江湖,於故園中聆聽雞鳴犬吠,專注於新體詩歌的創作,終成一代詩宗。

    蘇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無論躋身多少繁華,賞盡多少繁花,終究還是要回歸平靜。

    心靜了,也便空了;

    心空了,也就輕鬆了;

    心輕鬆了,智慧也就產生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顆梅子是人生,一片芭蕉是人生,一首詩歌也是人生……

    從而身處酷暑不覺炎熱,身居鬧市不覺煩躁,身處滄海而波瀾不驚。

    《齊安郡後池絕句》   唐·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感悟:

    杜牧在創作這首《齊安郡後池絕句》的時候,剛剛被排擠出朝堂,流離失所。

    正當壯年的杜牧,原本事業蒸蒸日上,卻因為黨派鬥爭遭受無端的打壓。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的內心應當是無比的憤懣。

    但是最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幅清幽妍麗的畫面:

    夏雨綿綿,菱葉在水面下拼命地生長,浮萍爬滿了整個水面,鳴鶯在穿葉弄花、鴛鴦在戲水沐浴……

    夏日雨季,在詩人的筆下不再是悶熱與煩躁,而是恬靜幽雅,充滿了勃勃生機。

    在殘酷的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雙重壓迫之下,詩人反而沉下心來,找尋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清涼。

    三代帝師翁同龢有一副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一個人遇事能沉得住氣,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能力。

    當我們急躁的時候,當我們衝動的時候,當我們被各種誘惑激發得心神不寧的時候,我們不妨適當勸導一下自己:靜靜,再靜靜。

    也許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的時候,才發覺煩躁不過是庸人自擾,利慾不過是過眼煙雲,唯有安靜能帶給我們成長的力量。

    《絕句》     陳師道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感悟:

    唐詩重在“情韻”。宋詩則由“理趣”代替了“情韻”。這是因為宋人在思想上,倡導儒、釋、道三家的合流,從而造就了理學的昌盛。

    所以宋代詩人往往會以冷靜的態度來觀察客觀事物,善於把帶哲理性的認識寫入詩中,最終讓詩富有理趣。

    這首《絕句》,便是宋詩中最有理趣的經典之一。

    《絕句》是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陳師道,字履常,號後山居士,是蘇門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詩派的代表之一。其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詩歌風格以拗峭驚警見長,但有內容狹小、詞意艱澀之病。這首詩卻是陳師道少有的真情流露之作,讀來並無艱澀之感。

    詩的前兩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陳師道從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感受出發,道出了無數人會於胸中而沒有表達出來的心聲。即合口味的書,讀起來興致很濃,可惜很快就讀完了。對脾氣的朋友,談起話來很投機,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來。這種心聲,想必大家肯定都曾有過。

    結合陳師道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來看,這種心聲又是他孤獨寂寞、唯有書伴的惆悵心情的流露。

    詩的後兩句“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意思是說,世界上的事往往是這樣美中不足與意願相左,人生百年,又有多少次能夠歡笑開懷?

    從這兩句詩來看,陳師道則在惆悵之後,又轉向了曠達,以求自我安慰。這是詩人的真情流露,它也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如意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

    錢鍾書先生曾在《宋詩選注》中說:“只要陳師道不是一味把成語古句東拆西補或者過分把字句簡縮的時侯,他可以寫出極樸摯的詩來”。無疑陳師道這首《絕句》便是錢鍾書所說的極樸摯的詩。而但凡樸摯的詩,無一不是需要詩人從自己的親身生活經歷和感受中概括提煉出來。所以它也是陳師道這首詩能夠與很多人產生共鳴的原因。

    雖然它同宋代膾炙人口的理趣詩,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相比,要略遜一籌,但不失為一首真情流露的理趣佳作。

    《白頭吟》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感悟:

    人被麻繩五花大綁,以沙土填塞口鼻,用裝滿黃土的麻袋壓住胸口。這是古時對待重刑犯的土囊之刑。

    但是,你根本不會相信這也是一個舅舅對自己外甥的絕殺之計。

    1000多年前的那個年輕人也和你一樣,他只是將這首《白頭吟》拿給舅父品鑑,不曾想到卻成了他的催命符。

    這個年輕人叫劉希夷,他的舅父是當時聞名天下的才子,宋之問。

    唐朝是詩人的天下,沒有什麼是一首詩不能解決的,包括仕途。宋之問想將自己外甥的詩佔為己有作為開啟官路的下一塊敲門磚,劉希夷沒有答應。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宋之問一怒之下,殺機一起,便再也按捺不住。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古往今來,繁盛的洛陽城,多少故事在這裡上演,但是沒有一件能夠比劉希夷這個年輕人的故事更讓人唏噓。

    宋之問殺了自己的外甥,卻也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因其人格卑劣,被玄宗下令誅殺。也許他至死都不曾明白一個簡單至極的道理:人世間一切去處,皆有來路。

    反倒是他那個在悄無聲息中離開這個世界的外甥,最後流芳百世。有的人死了,生命才剛剛開始。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感悟:

    唐玄宗天寶六年,宰相房琯被貶謫異地。他門下好友琴師董庭蘭無奈離開長安,繼續四海漂泊的生活。

    十年後的河南商丘,董庭蘭與昔年的好友高適異地重逢。一別十餘年,他們二人如今依舊懷才不遇,一身的落魄潦倒。

    短暫的好友相會終須一別,日暮天寒,風雪蕭蕭,同時天涯淪落人的高適看著銀鬢蒼頭的董庭蘭,心中也是萬分酸楚。只覺胸中一股悲慨之氣奔湧而出,高適一雙大手緊緊握住董庭蘭瘦長的雙手,道出了臨別的慷慨贈言。就是這首經典絕句。

    董兄啊,此一去你要多多珍重。不必擔心他鄉知音難覓,更不要心灰意冷,你的才華和盛名普天之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敬?你終會有一飛沖天之時!”高適擲地有聲的一首小詩,深深溫暖、激勵了潦倒中的董庭蘭。在此去經年裡,董庭蘭都不會忘記那個風雪交加的黃昏,好友高適為他所作的這首贈別詩。是摯友亦是知音的良苦用心和肺腑之言,支撐他在人生最灰暗的時候,滿懷激情地繼續前行。後來的董庭蘭果真樂壇蜚聲,倍受世人推崇。

    高適,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並稱“高岑”。他本人也屬大器晚成,年少喜歡曠遊于山水之間,性情豁達豪放。彼時的高適也正鬱郁不得志,他沒有喪氣沉淪,反倒用自己的自信豪邁去影響激勵落拓的好友。後來的高適勵精圖治,幾次出征邊塞。久經沙場歷練的他,建立了赫赫軍勳。高適在長年的軍旅生涯中,愈加開闊了眼界、坦蕩了心懷,寫出了很多頗有成就的邊塞詩。

    知人論世,一個人的胸襟格局同時也決定了他的詩風。從這首送別小詩中就能體會出來,詩人用真摯之筆寫下了質樸豪放的情感。一掃悲苦淒涼的離愁別緒,給好友也給自己燃起了勇氣和希望,不愧是正能量滿滿的人生知己。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感悟:

    這首詩通俗易懂,不做作,不雕飾,以至簡的語言讚美了蜜蜂不辭辛勞的高尚品格,寄託了作者淡泊志遠的出世情懷,雖無高階風雅,但卻極有風韻。

    羅隱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前兩句先批判蜜蜂“無寶不盜”的行為,山野風光悉數被其霸佔,而後兩句話鋒一轉,羅隱道出真相:蜜蜂漫山遍野地跑,只是為了釀造花蜜,而這花蜜又無法自己享用,所以它們忙忙碌碌的一生,究竟是為誰辛苦,又為誰甜?

    羅隱歌頌的也許是蜜蜂偉大的母愛,也許是無私的奉獻精神,但無疑這兩種都是千金不換的人間真情,故而稱之為“最美”無可厚非。

    不過,也有學者從中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指出這首詩實際是借蜜蜂來諷刺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蜜蜂行遍千山萬水,掠過萬紫千紅,羅隱說“百花成蜜”,實則遠遠不止,這才積累了珍貴的花蜜,然而蜜蜂辛苦了自己,“甜”卻被養蜂人輕鬆掘走!這裡的養蜂人不是特指,而是代指不勞而獲之人,對應到羅隱身上,就是那些在朝堂之上拿著俸祿卻沒有絲毫作為的蛀蟲。唐代最醜的一位詩人,卻寫下史上最美的一首詩歌,這究竟是生活的苦難造就了詩人,還是詩人造就了生活的苦難?

  • 4 # 童趣兩無猜

    蘇軾的《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春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見不聞聲見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此是被貶海南所作,上闋表述的是傷春,下闋描述的是傷情,作者傷感之情躍然紙上,道盡了心中的落寞和不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最後一位壓寨夫人到底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