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在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國國君智宣子有兩個兒子,長子智伯,次子智宵。智伯身魅鬢美,慣射馭,懂藝術,能言善辯,剛毅果敢,智宣子因此欲立他為儲君。族人智果反對,說:智伯雖有以上過人之處,但卻缺乏仁德之心。他能以過人之處驅馭臣民,卻不能以仁愛之心待他們,誰能接受得了?那樣智氏必有滅宗之危。可是,智宣子拒絕了他的勸告。為避禍,智果到太史那裡申請另立一族,改姓輔。

      果然不出輔果所料,智宣子去世後智伯當政,他德行方面的缺陷很快暴露了出來,待臣屬十分驕橫。一次宴飲,他竟不顧禮節,戲弄大夫韓康子,令韓康子十分難堪,由此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進而,他又仗恃武力和權勢,接二連三地向韓康子和國內的另外兩個大夫魏桓子、趙襄子提出領土要求。韓魏兩家掂量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智伯抗衡,同時亦為誘使他進一步犯錯誤,不約而同地採取了“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策略,先後割出“萬家之邑”給他。可是,趙襄子卻未買智伯的賬。智伯惱羞成怒,脅迫韓、魏共同出兵討伐趙襄子。危急中趙襄子秘密聯絡韓、魏,曉之以“唇亡齒寒”之理。共同的處境,危險的前途,使三家團結到了一起,他們裡應外合,水淹智軍,智伯在混亂中喪命。之後,“三家分智氏之田,盡滅智氏之族”。唯有輔果一脈得存。

     分析智伯之亡,司馬光感慨良多。他嘆道:“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他認為,才德兼備是聖人,才德皆無是愚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則是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為“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愚人好壞事都做不成,而“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為害最烈。那麼,為什麼小人反容易被“取”呢?司馬光分析說:“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才有餘而德不足”是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的共同特徵。“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的,人為本,德為先。作為領導幹部應該身體力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為官者雖有才幹,但人格低下,道德敗壞,圖名貪利,腐化墮落,到頭來就會禍國殃民,為世人所不齒。因此,對領導幹部來說,最忌諱的是雙重人格,表裡不一,陽奉陰違,人前人後,兩副嘴臉,臺上臺下,兩張面孔,對上對下,兩種情況。

      古人云:“授以德,則國安。”強調把管理國家的權力、執掌國家法律的權力交給有道德的人,天下才會安寧;反之,如果哪個地方哪個單位掌權的是一些不講德行違法亂紀貪汙受賄的腐敗分子,那麼,即使有好法律,也會被踐踏,那個地方一定會怨聲載道,一片混亂。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談不上。因此,選人用人一定要堅持以德定位、以德取位、德位一致、德才兼備,絕不能讓道德敗壞者鑽空子。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金陵少年,姑妄分析。

    智氏而為三晉滅,智氏滅盡,智伯之頭而為器,此可唏噓。然則,何嘗獨大智氏滅於史舞臺上?人以為,智氏之亡主,此數者也:

    一、智伯驕

    智伯之狂,自此數事可見。

    趙毋恤

    公前464年,智伯與趙氏之子趙毋恤(後之襄子)共伐鄭。時二人共飲酒,智伯既醉,強向趙毋恤灌,趙毋恤以不勝酒辭,而智伯以杯擊趙毋恤。趙氏之家臣不堪智伯之辱,欲殺智伯,而趙毋恤忍矣。罷歸後鄭,智伯謂簡子曰:此兒不可,怯懦弱,飲酒亦可,爾其廢之也,勿以為襲人也,然趙簡子不聽。趙毋恤為趙簡子之失,亦即未來之趙氏之長,智伯言之不意,可謂狂也。

    二、智伯剛剛愎,貪財好利

    一次,智伯在宴會上辱韓氏族之領袖康子與謀士段規。智氏之家臣智果乃謂伯雲:汝其侮人,後遇患之。智伯回了一句: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意謂,有煩亦我求人之煩,我不求人煩,誰敢患我!此事可見,智伯是狂,又自佷用。

    智氏與韓、魏圍晉陽也,趙毋恤,使臣張孟談說二,三家謀共滅智氏,分智氏地,遂見智果見矣。智果乃告於智伯之,因言日:韓、魏欲叛矣,速即殺之。智伯以為韓、魏不叛之,不聽。智果又曰:若不誅之則牽引其,韓、魏之謀士段規與趙葭,在其家言頗有量,若言滅趙氏後,與彼二人各萬戶之邑,賄賂之,其可以說其主人不變。智伯回道:滅了趙,又與韓、魏共分趙之地,吾但取三分之一,若猶自三分之一之地中出兩萬戶之邑,則吾之利亦寡矣,則未之許。

    三、智伯之敵強

    時晉為智氏之獨大,趙氏次之,韓氏、魏氏較弱。智伯欲擅晉,乃欲以廣自強,削其三家之勢。乃謂韓、趙、魏曰:晉室衰,吾為晉之臣則為晉也,我說我四家各出百里之地獻於晉君,使晉國強,振昔者伯雄風。

    智伯之說似冠冕堂皇,而三家皆知,獻之地必與晉君,悉於智氏之囊也。韓康子、魏桓子以弱,不敢與伯正校,只可順從,皆出於其地於智伯。後從智伯圍晉陽也,臨陣倒戈,趙準機會與趙合,三家滅智氏。韓、魏聞智伯之為人,不與前敵,力者希之,令其緩戒,為破智氏用之大者也。

    智伯之大敵,趙襄子趙毋恤。趙毋恤,簡子之庶子,初地位低下,不受父待見,後恃己之聰明得之趙之可,一步一步爬到了趙老之位。

    趙毋恤有勇略,亦甚有志,能忍恥而不怯。初立之日,乃以計取之代,廣大之族。趙毋恤嘗對智伯數起釁,而以大體,皆含忍之。為智伯報韓趙魏三家要時,韓、魏與之,而主斷絕,而為之與智伯戰之備。

    以此數者,曾獨大智氏族,智伯之頭尚亦被趙毋恤為其器。韓、趙、魏三家分了智氏土地以後,力大增。公前403年,三晉為周可,各為一方諸侯,而智氏則永絕於史舞臺上。

  • 3 # 生活問道

    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立者,史稱“趙襄子”。

    智伯,智瑤。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禮崩樂壞的始作俑者,史稱“智襄子”。

    趙毋恤和智伯所處的年代,正是春秋末期,而他們之間的戰爭,則直接導致了三家分晉。隨著晉國的滅亡,中國進入了戰國七雄爭霸的階段。

    那為什麼在趙毋恤與智伯的征伐中,處於劣勢的趙毋恤可以擊敗強大的智伯呢?我們不妨從趙毋恤的成長經歷中尋找答案。

    出身名門,位卑而賢

    趙毋恤的父親是當時晉國四大家族中赫赫有名的趙簡子趙鞅。而趙毋恤的出身卻並不如他的家族一樣顯赫。由於他母親只是妾室,因此,趙毋恤在他父親心裡幾乎是空白的。

    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成長軌跡來分析的話,趙毋恤雖說在家裡不被重視,但好歹也是名門望族,渾渾噩噩的過完一生也並於不可。

    但趙毋恤卻和他的兄弟從小就表現出不同。對外既沒有出身望族的驕橫,對內也沒有表現出位卑的懦弱。

    敏而好學,膽識過人的趙毋恤被他父親的家臣,也是當時有名的相術大師子卿欣賞。以子卿敏銳的閱人眼光,認為趙毋恤日後必是大才,於是向趙鞅推薦了趙毋恤。

    兩次考核,定為世子

    雖然有子卿的舉薦,但是趙鞅對趙毋恤的態度並沒有太大的改觀。畢竟有出身的因素,而趙鞅其他的兒子也都堪稱優秀。

    優秀也分了三六九等的。不久後的一件事印證了優秀的定義。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道義立信的社會,趙鞅同樣非常看重對道義的培養。為了培養孩子的道德,他將自己對於道德的理解親自寫在竹簡上,分發給每個孩子,並約定三年後要對每個孩子進行道義上的考核。趙毋恤雖然出身低微,但是也分到了一份家訓。

    在子卿舉薦趙毋恤沒多久,就到了考核的時間。這個考核既有背誦的部分,也有對家訓的理解。

    結果,包括世子伯魯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讓趙鞅滿意的答案,只有最讓他瞧不上眼的趙毋恤侃侃而談,讓趙鞅眼前一亮。

    但趙鞅懷疑趙毋恤是提前做好的功課,趙毋恤從懷裡掏出了趙鞅三年前寫好的竹簡。竹簡上面的字跡已經磨的很模糊,而竹簡也被磨的光滑油亮,這都是長期學習的印證。

    這件事讓趙鞅非常唏噓,不久後的又一件事則堅實了趙鞅決定重用趙毋恤的決心。

    經過道義考試後,趙鞅又為他的孩子安排了一場有關治國安邦的考試。

    他告訴所有的孩子他在常山那裡埋藏了一個寶貝,但是埋在什麼地方,具體是什麼他並沒有說。只是告訴所有人,誰找到了誰就是繼任世子人選。

    趙毋恤和他的兄弟一同出發,經過在常山的仔細尋找,他的兄弟什麼也沒有找到,只好垂頭喪氣的回去了。

    當趙鞅對他們進行考核時,只有趙毋恤表示找到了父親所說的寶貝。而父親所說的寶貝就是常山之西北的代國(代國同屬於晉國屬國,趙鞅的女兒是代國國君的妻子),並提出了攻打代國的策略。

    趙毋恤的回答完全打動了趙鞅,他認為只有趙毋恤才是最合適的世子人選。於是廢掉了原世子嫡子伯魯,改立庶子趙毋恤為世子。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趙鞅去世,趙毋恤繼任趙國國君。趙鞅不尊古法,以賢為準的做法,在當時看來是驚世駭俗的行為,但是趙毋恤用他的不世才華證明了他父親的英明。

    牛刀小試,初露鋒芒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道義已經越來越被利益所取代。

    那個時期的戰爭模式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國家要對另一個國家作戰,首先要會盟,也就是要對所有的國家說明我要對誰開戰,然後要說明開戰的理由,只有正當的理由才可以得到所有國家的認可。然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交戰國如果有特殊原因不同意開戰,那也是不能發動戰爭的。

    這裡面就包括了不能大喪期間發動戰爭、不能大婚之際發動戰爭、也不可以用欺騙的手段發動戰爭。

    但是趙毋恤從小展現出的才華決定了他不會按照常理出牌。

    父親趙鞅的去世,讓他有機會實現父親生前攻取代國的願望。

    趙毋恤的姐姐是代國國君的妻子,代國國君就是趙鞅的女婿。因此,趙毋恤在代國旁邊的一座山旁設立了趙鞅的靈位,請求代國國君前來祭拜。

    代國國君遵從道義前來,並且按照禮法雙方沒有攜帶任何兵器。

    但是趙毋恤卻做了很陰辣的準備。他命人將盛酒用的銅酒摟的握柄磨鋒利,在為父親祭祀的酒宴上將代國國君殺死。

    隨著計劃的順利進行,趙國大軍兵不血刃攻取代國,自此,山西全境盡歸趙國所有。而趙毋恤的姐姐不齒自己兄弟的做為,自盡而亡。

    四家鼎足,智伯獨大

    但是趙鞅的去世,也帶來了一場更大的危機。一直窺覷趙國勢力的智伯趁趙鞅去世的機會,以自己強於另外幾家的實力,將晉國正卿的位置據為己有。

    此時的晉國國君名義上還統治著智伯家族、魏氏、韓氏和趙氏,其實早就名存實亡。而國君勢弱,諸侯過強的局面也給了智伯削弱其他三家的藉口。

    智伯經過幾次試探,韓魏兩家都因為智伯的強大選擇了屈服,只有趙毋恤始終保持了獨立不合作的態度。

    面對智伯咄咄逼人的態度,趙毋恤一改強硬的常態,轉而以軟弱的姿態面對智伯,無論手下部將多麼憤怒,都保持非常剋制的態度。

    公元前462年,智伯決定進一步瓦解三家的實力。他以要恢復晉國強大和國君權利為藉口,要求每家都要交出一萬邑的封地歸國君晉出公所有。他自己先交出了一萬邑,當然,晉出公就在他的掌握之中,即便名義上交出來,實際上還是歸他控制。迫於智伯的淫威,魏國和南韓也不得不交出規定的封地,當然,這些封地全部落去了智伯的口袋。

    經過這麼一進一出,南韓和魏國的實力進一步被削弱,智伯實力空前。只有趙國,一如既往的選擇隱忍,但是絕不妥協的態度。

    智趙決戰,三家分晉

    智伯吞併晉國的計劃由於趙國的橫亙於前受挫。公元前455年,智伯命令南韓和魏國和他一同出兵,一起殲滅趙國,並許諾共分趙國領地。

    出於利益的趨使和智伯的強大,韓魏一同出兵攻打趙國。

    而趙毋恤再一次展現出了高超的戰略眼光。

    他深刻了解敵人的優勢和自己的不足,清楚以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與三家對抗。因此,趙毋恤果斷的選擇了主動撤退,敵進我退的戰術。經過深思熟慮,趙毋恤決定退守晉陽,依靠晉陽城池堅固、兵員充足和糧草補給充分的優勢和智伯聯軍進行持久戰。

    戰爭的走向果然不出趙毋恤的判斷,經過一年多的圍困,晉陽雖然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但是晉陽百姓死戰不屈,寧易子而食也不投降。但是依靠僅存的這點士氣,晉陽城破也就是眼前的事。

    在所有人都悲觀絕望的時候,趙毋恤卻做出了大膽的判斷。他困難,長期圍困晉陽的智伯聯軍一樣困難,最有利的條件是韓魏兩家在這一年多的圍困戰中損失是最大的。這樣一來,即便是晉陽城破,兩家的命運也難逃被智伯剿滅的厄運。

    而趙毋恤一直在苦苦的在戰爭中拖延的目的,就是這個看似絕境的時機。在別人看來是求生的無望,在他看來卻是涅槃的重生。

    此時的晉陽城內,早就已經被決堤湧入的大水淹沒。

    這個時候,趙毋恤委任他的家臣張孟談前去和韓魏兩家談判。

    張孟談不愧為趙毋恤器重的人,雖然破衣爛縷,但是面對韓康子和魏桓子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而韓魏兩家早就不滿智伯所為,只是礙於實力上的差距,不得不屈服於智伯淫威之下。經過張孟談轉述趙毋恤對形式的分析及三家未來規劃,決定聯合趙國反戈智伯。

    當夜韓康子和魏桓子命人殺死看守堤壩的智伯守衛,決堤倒灌。趙毋恤從晉陽城中殺出,三路人馬勢壓雲雨,一舉擊潰強大的智伯,智伯也難逃厄運,被趙毋恤殺死,連頭顱都被趙毋恤做成了酒具。為避免智伯家族東山再起,舉家幾百口無一倖免,盡數被戮。

    智伯在與趙毋恤的爭霸中一敗塗地,而晉國也被趙毋恤聯合韓康子和魏桓子瓜分。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晉國,就此湮滅於歷史。取代他的是趙、魏、韓三國的崛起,歷史在這個時候不可避免的進去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戰國!

    戰國的到來不但讓天下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改變了中華文明中延續了幾千年的夏商周的道德標準。

  • 4 # 伯虎42

    趙氏,伯益之後,伯益九世孫造父為周穆王車駕,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以邑為氏,即趙姓由來。造父七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六世孫趙衰為晉文公重臣,世代為晉國上卿。趙無恤(又稱作“毋恤)即趙襄子,趙氏之裔,趙簡子(趙鞅)庶子,翟女所生,不被趙簡子重視。

    但趙無恤聰明好學,膽識過人,不似諸兄弟一樣驕橫紈絝。幼時在趙鞅對於諸子的考核中,屢屢獲得佳評,成人後更是以良好的素質及深遠的大局觀被趙鞅器重,最後改立趙無恤為趙氏繼承人,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趙簡子去世,趙無恤繼承趙氏家主之位,並承襲晉國卿位,後世趙氏子孫上諡號“襄”,稱趙襄子。

    智瑤,晉國上卿荀氏後裔。晉獻公託孤重臣荀息幼孫荀首,也是晉國中軍將荀林父的幼弟。晉成公時,荀首受封於智邑(山西省永濟市西北一帶),為智氏開端。其後智武子荀罃在晉悼公復霸期間出力甚多,為晉國復興之大功臣,晉君極為器重,位列晉卿。智氏歷智莊子-智武子-智恆子-智悼子-智文子-智宣子六代,逐漸成為晉國勢力最為強大的卿族,到第七代智瑤(智襄子)時,智氏已經成為晉國尚存四卿中最強大者。

    之前在周敬萬二十三年(前497年),因內部矛盾不可調和,晉國原六卿之二:範氏、中行氏(與智氏同宗)聯合趙氏別支邯鄲氏,發兵攻打趙氏,背後支援他們的是晉君定公。而其餘三卿魏氏、韓氏、智氏則聯合趙氏,反攻範、中行二家。歷八年內戰,在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範、中行二家被徹底打垮,晉國進入了四卿專權時期。

     四卿在打敗競爭對手,專權晉國後,一方面繼續聯手削弱晉室,一方面繼續展開明爭暗鬥,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晉國執政(上軍將)趙鞅去世,智瑤接替其成為新一代晉國執政,而趙無恤只能按資排輩,位於智瑤之下。

    智瑤執政後,展現出強大的治國能力,先後擊敗齊國,鄭國,滅夙繇,南征北戰,晉國聲望極大提高。但智瑤為人雖足智多謀,志向遠大,但平時驕縱狂妄,不能尊重他人,持強欺凌其餘三卿甚之,導致其餘三卿日漸不滿。

    為實現自己的雄心,同時也是為了獨攬晉國大權,削弱其他三卿,周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四卿私分原劃歸晉公室的範氏、中行氏領地後,智瑤又提出“四卿每家各貢獻一百里地、一萬戶人口”給予國君(其實就是給智氏)。韓氏、魏氏為了息事寧人,相繼獻出土地人口,而趙氏這邊,家主趙襄子堅決不從,說:“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

    智瑤見韓魏已獻土納民,而趙氏不從,勃然大怒,立即起兵,並脅迫韓魏二家,於週週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出兵攻打趙氏。趙襄子不敵,退保晉陽拒守,三家聯軍圍攻晉陽一年多,未能攻克。

    智瑤見遲遲不能克晉陽,於是便引汾水淹晉陽。大水洶湧而來,晉陽城中水深距城頭只三尺,灶中生出青蛙,糧草斷絕,民眾有易子而食者,局勢萬分危急。智瑤與魏氏家主魏駒,韓氏家主韓虎登高觀看水勢,見晉陽一片狼藉,頓時喜不自禁,得意洋洋之下說出一句大蠢話“我今日才知道原來用水可以滅掉一個國家!”。旁邊魏駒、韓虎聽見,突然膽寒--魏氏都城安邑,韓氏都城平陽,可不就是在汾水和絳水旁!

    魏駒立馬用胳膊碰了碰韓虎,韓虎也用腳踩了踩魏駒,心照不宣。當夜,韓魏兩家立即派人悄悄潛入晉陽,聯絡趙氏。趙無恤沒想到死裡逃生,見兩家使者前來,大喜過望,派家臣張孟談出城,暗中拜見魏駒韓虎。一番唇亡齒寒的道理之下,韓魏兩家明白趙氏滅亡之日,就是韓魏大難臨頭之時!於是決定:趙魏韓聯兵,滅智氏,共分晉國,以求安定。

    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月,三家約定日期,韓魏兩家突然發難,消滅圍城守堤的智氏兵馬,決堤放水直衝智瑤主營。趙氏也從城中殺出,與韓魏三面夾擊,智瑤猝不及防,士卒紛紛潰逃,本人被擒獲,趙無恤深恨智瑤,將其斬首,以其顱骨為酒器。並出兵攻陷智氏都邑,殺智氏宗族二百餘人,智氏滅亡。

    智瑤原本聰明強悍,有大志向,已恢復霸業為一生理想(當然,是誰家的霸業就不好說了),本人也極有能力,治國能力也不差。但就是平日狂妄自大,不懂得尊重他人,導致在勝利即將到手之際,功虧一簣,落了個身敗名裂,禍及九族的下場。連自己的顱骨都淪為別人的酒器。晉國四卿變為三卿,鼎足之勢已成。趙氏則力挽狂瀾,死裡逃生,日後在趙襄子的領導下壯大了自家的勢力,終於在五十年後,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趙無恤、魏駒、韓虎的後人實現了三家分晉,瓜分了晉國,成為一代諸侯。

     

  • 5 # 歷史笑春風

    三家滅了智,趙家是其中之一。晉國的六卿制慢慢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國家的權力被六卿所瓜分。後來,六卿演化為四卿,分別為韓、趙、魏、智四家。

    到了智襄子時代,智襄子智瑤姿態不凡,箭術高超,技藝出眾,巧文善辯,堅毅果決。但是此人殘酷不仁。在他的領導下,智國國力大增,凌駕於其他三家之上。

    智襄子依仗這自己的勢力,肆意欺凌他家,做出了多次侮辱他家君臣的事情。最後,他公開向三家索要土地,趙子不給,他就和其他兩家去攻打趙氏。他圍起堤壩,水淹晉陽。並言語威脅韓魏君主,說水可滅國。暗示也可水淹他們。兩家國君感到滅亡就要到來,便和趙氏合謀,挖開堤壩,水淹智氏軍隊,滅了智伯,分了他的國土。在以後三家又分了晉國,成了獨立的國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

  • 6 # 歷史微點

    趙毋恤即趙襄子,名毋恤,春秋時期趙國的建立者。

    趙毋恤是晉國上卿趙鞅(即趙簡子)的兒子,趙鞅是我們耳熟能詳《趙氏孤兒》中孤兒趙武之孫,是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致力於國家治理,推行改革,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與兒子趙毋恤並稱“簡襄之烈”。

    從出身來看,趙毋恤是趙鞅眾多兒子中地位最低的一個,但是憑著自己出色個人的能力,使趙鞅破例讓他成為接班人。

    事實證明趙鞅沒有看錯人,趙毋恤開創的功績超過了他的父親,自己成為趙國的開國之君。

    與此同時,智伯也接班成功,成為晉國正卿,並開始全力發展自家勢力,很快就成為晉國實力最雄厚的家族。

    趙毋恤曾與智伯一起率軍討伐鄭國,為了儲存自身實力,他倆都不願意衝鋒陷陣,由於互相推諉而產生矛盾,並相互責難,最終反目成仇。

    智伯為了獨霸晉國,欺壓敲詐趙、韓、魏三大家族,趙毋恤寧折不彎,不肯向智伯屈服,堅決與之抗爭。

    於是智伯逼迫韓、魏兩家族,共同起兵攻打趙毋恤,趙毋恤認清形勢,退守晉陽,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太原市。

    智伯率三家族聯軍圍困晉陽一年多,但始終不能破城,而城中軍民在趙毋怕仁德的感召下,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守衛家園。

    後來智伯利用山洪,水灌晉陽。使晉陽“懸釜而炊,易子而食”,形勢危在旦夕。

    但此時趙毋恤也也清醒的認識到,韓、魏兩個家族也已經軍心動搖,舉棋不定。於是派部下潛入韓魏兩家軍營,陳述唇亡齒寒的道理,並曉之大義,許諾如三家聯合,共成大事之後,同享勝利果實。

    最後終於說服韓、魏兩家,聯合打擊智伯。經過準備,韓、魏兩家軍隊,掘開堤壩另一側,讓洪水倒灌進智伯的軍營,使其軍隊大亂,同時趙、韓、魏三家軍隊對智伯三面夾攻。很快,智伯全軍覆沒,本人也被殺死。

    他的頭顱被趙毋恤做成了酒具,也有的說做成了夜壺。晉陽之戰後,就形成了三家分晉的態勢,山西也因此被稱為“三晉”。

  • 7 # 趙兄御古典

    趙兄講史鑑勢為大家回答問題: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締造者,史稱“趙襄子”。智伯智瑤,春秋末期晉國正卿大夫,史稱“智襄子”。

    春秋時期繞不開晉國,晉國是圍繞這六卿而轉動,到春秋末期智趙魏韓四家滅掉範氏、中行氏,其中智氏佔的便宜最大實力最為雄厚。智襄子因此非常囂張想獨霸晉國,便開始各種計謀打壓其他三家,在眾人面前羞辱魏恆子;又欺凌韓康子的謀臣段規;藉著為恢復晉國霸權為名向他們索要城邑,魏、韓屈服,又向趙無恤討要土地被斷然拒絕,言:祖宗之地豈能隨便給他人!智襄子即刻聯合魏韓兩家攻打趙氏,圍攻晉陽一年多未破,趙襄子覺得這樣下去趙氏將亡,派謀臣出城向韓魏講述垂亡齒寒的道理,兩家早有有此意,趙、魏、韓三家便約定好日期前後圍攻智氏,用大水反淹智襄子最後智伯身死智氏滅亡!

    歷史記載:長話簡說,趙簡子趙鞅對趙氏選拔接班人下了一番苦功夫,不僅要看接班人的才幹還要對計謀品德進行考核,當然萬萬離不開趙無恤自己的努力奮進。然而智氏宗主卻執意選才能超強而品德欠失的智瑤為繼承人,其家族成員智果反對並訴說厲害關係可惜未被採納,認為智氏必亡後申請另立門戶,果然如其所料智氏除另立門戶的智果家都滅族。總結:趙襄子能翻盤打敗智氏,不僅是聯合三家攻滅智伯這麼簡單,他以及父輩早料到趙氏有磨難,防患於未然很早就經營晉陽城防,戰勝鄭國不要土地只要五百戶百姓後遷到晉陽積累實力,第一個順潮流解放奴隸為百姓,百姓愛戴竭盡全力守護趙氏,抓住時機進行反攻終奪得勝利。領導魏韓二家向形成三晉結盟。

  • 8 # 尋根拜祖

    晉國從六卿共治,到四家並雄,再到三家分晉,經歷了諸多陰謀與殺戮,若非趙毋恤,恐怕最後的結局是四家歸智,智氏代姬晉,提前上演田氏代姜齊的好戲。

    智氏無疑是四家中實力最強的一家,可以隨意逼迫三家陪著笑臉割地逢迎,智伯甚至可以狂妄地指著趙毋恤的鼻子罵:“我就想不通,趙簡子怎麼就把家業,傳給了你這麼個窩囊廢!”

    趙簡子去世前是晉國正卿,把持朝政幾十年,肯定不是老眼昏花之輩。事實上,趙毋恤只是他的一個庶子,他也立了嫡長子伯魯為接班人。趙簡子為了立趙毋恤,不顧眾多的反對,愣是廢了伯魯。智伯眼中的“窩囊廢”,有多大能量,當他充分發現時,自己已經做了俘虜!

    那麼,趙毋恤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又有多大能耐,讓父親寄予厚望呢?

    講一個小故事,最能代表趙毋恤的性格特點。他年輕時,曾經跟著名的御手王良學駕車。一段時間後,趙毋恤自認為技術不比王良差了,就要跟王良比賽。結果,連比三局,馬沒少換,全輸了!

    趙毋恤很生氣,就責怪王良不地道,教學故意留一手。王良哈哈大笑:我確實盡其所有,把所有的都教給你了。你輸就輸在太關注結果,沒有把心思放在如何駕車上,結果馬與車的協調出問題了!

    這個故事對趙毋恤觸動很大,也影響了他的一生。其實四卿角逐,何嘗不是一場加長版的比賽?太注重結果的智伯,不就是年輕時候的趙毋恤?趙簡子當初看中趙毋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有忍耐力,做事專注。

    同時,趙毋恤有非常出色的戰略眼光,和偉大的抱負。

    趙簡子曾經告訴幾個兒子,他在常山藏了一個“寶符”,誰先找到有重賞。幾個兒子兜了一圈,全部空手而歸,唯有趙毋恤說他找到了。

    趙毋恤說:登臨常山,遠望是代國,拿下代國,我趙家可成大業!趙簡子大喜過望,這種大志向,這種戰略眼光,由他繼承家業,趙家還有什可以擔憂的?

    這樣一個有抱負,有大格局,有忍耐力,又不缺毒辣的人,想想都會讓人腦後生涼風!可惜智伯不以為然,有眼不識泰山泰山!

    狂妄的智伯,恨不能一竹竿打翻三條船!

    中行氏和範氏被瓜分後,最大受益人智伯膨脹的不光是地盤,還有那顆焦躁不安的心。他想早日駕著他的馬車衝過終點,高高舉起冠軍獎盃!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智伯強盜似的向韓魏趙三家命令:每家割一百里地給我!

    韓魏兩家接到命令,立刻矬了,咬咬牙忍痛割了。趙毋恤人矬心不矬,他一扭脖:我們家的地是祖先傳下來的,你要就給你?你誰呀!

    算總賬的時刻到了!韓魏兩家跟著智伯後面拎包,三家聯兵,鋒指趙家。

    趙毋恤避其鋒芒,舉族避讓至大本營晉陽。三家聯軍兵圍晉陽,連續攻打了一年多,愣是沒打下來。究其根源,趙家自趙簡子起,就未雨綢繆,城池修建得非常牢固,對老百姓一直寬仁為懷。所以,晉陽城被圍一年後,出現人相食的慘劇,依然沒人投降。

    智伯為了儘快吞掉趙毋恤,想出了一個陰招,他挖開汾河,水淹晉陽。大水一泡數月,老百姓被迫“巢居”,“懸釜而炊”,城牆也在大水浸泡下,出現鬆動,眼見離坍塌不遠了!

    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沒想到韓魏兩家被趙毋恤策反,三家乘智伯疏於防備,偷偷掘開口子,將滔滔洪水灌入智伯的營帳。智伯正盤算著,收拾完趙家,下一個目標該韓家還是魏家,亦或是兩家一起納入計劃。稀裡糊塗中,他被一場大水灌成落湯雞,做了俘虜,並毫不意外地被殺掉!

    在智伯的世界裡,他從來扮演的都是進攻的角色,高高在上的角色,如童話般美麗的夢。所以他高傲,他孤芳自賞,他目空一切,他也死得其所!

    曾經的盟友,韓魏倆家為何關鍵時候反咬一口?

    智伯失敗的關鍵點,就是韓康子和魏桓子的倒戈,打了智伯一個措手不及。這兩個矬人,為何壯了膽子,竟敢拔老虎的鬍鬚?

    其實就是一本簡單的政治賬。韓魏趙智四家,是三小一大,大的智伯隨意欺凌“三小”,當趙家被滅後,韓魏兩家都清楚,智伯的利爪肯定會伸向他們,但又不敢不從,不從立馬就會被咬,跟趙毋恤一個下場,聽從如同服了慢性毒藥,也就是多殘喘幾日。

    但反過來,如果獨大的智家被滅了的話,雖不敢說韓魏趙三家,以後好得根穿一條褲子似的,但三家實力相當,都不會受到致命傷害。也就是說,幹掉智伯,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存底線!

    這麼簡單的賬,其實不難算,也許四家都各自推演了若干遍。但弱小的韓魏趙,誰也不敢率先倡導,中行氏和範氏就是教訓,誰敢保證,你捧出一顆火熱的心,沒有人拿它當投名狀,納給智伯?

    這就是弱者的悲哀,沒有話語權,更沒有主導權,智伯正是吃準了他們之間的提防,放心大膽地對他們想用誰就用誰,想打誰就打誰。可是智伯又忘了一點,當一個人處於生死邊緣的時候,他根本就不怕死,更不怕被出賣!

    趙毋恤就是,韓魏兩家即便出賣他又能怎樣?所以,站在懸崖邊上的趙毋恤,可以大膽地充當那個,清除他們之間合作障礙的角色。

    就這樣,智伯的如意算盤,瞬間粉碎!無論從生存智慧,還是區域性戰術運用,以及對形勢的基本判斷力,智伯與趙毋恤相比,都遠遠不在一個層次,死得一點都不冤!

  • 9 # 最後的騎兵90

    滅掉智伯的不是趙毋恤,而是智伯自己,這還要從晉國特殊的政治結構說起。

    一、晉國政治格局及智氏霸權

    晉國是周成王之弟的封國,自周平王東遷後,晉國先後經歷幾次內亂,最終形成弱幹強枝,即削弱王族權利,防止奪權,卻又增加大臣公卿的權利。

    王族的威脅是沒有了,倒是晉國政治格局行成以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家輪流執政。

    六家也不是省油的燈,都想著獨霸權利,相互明爭暗鬥,其中的範氏、中行氏最先出局,剩下的四家中又以智氏實力最強。

    當晉國又輪到由智氏做主時,智瑤(智伯)是智氏的當家人,智瑤本人英俊又兼文武雙全,立志要獨霸甚至取代晉國,他的主要對手是僅次於智氏的趙家。

    和智氏相比,趙氏此時如坐針墊,當家人趙毋恤出身低微,只能算是矮子裡面拔高個,上一任家主趙簡子對幾個兒子也不是很滿意,但沒得選擇只好將家主之位傳給趙無恤。

    事實證明,趙無恤不僅保住趙家,而且將趙家繼續發揚光大,三家分晉趙氏可是主謀。

    二、智氏與其韓趙魏三家的矛盾

    智瑤當家做主後,多次故意侵犯其他家族,甚至公開羞辱趙無恤,趙氏始終克己忍讓。

    智瑤對趙無恤的羞辱,一次是在公元前466年,智、趙兩家進攻鄭國,智瑤當眾怒罵趙無恤:相貌醜陋,膽小怯懦,是賤婢所生,……第二次還是在兩家進攻鄭國時,智瑤居然將酒杯砸向趙無恤。

    看到趙無恤毫無怨言,這讓智瑤更加狂妄,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無敵。

    公元前455年,智瑤向韓魏兩家索取土地,韓魏被迫屈服,又向趙家索取時,被拒絕。

    智瑤就以此為藉口聯合韓魏共同出兵趙家根據地晉陽,約定平分趙家土地。

    智瑤飛揚跋扈,智氏家臣智果非常擔心,這從由智瑤當家前就開始,智瑤自然把智果忠言不當一回事。

    公開羞辱趙氏,強迫韓魏獻地,又逼韓魏出兵,智瑤真是太狂了,韓趙魏三家又怎麼會心甘情願呢?

    三、水淹晉陽,韓魏倒戈,智氏覆滅

    包圍晉陽,苦戰三年,連趙無恤都快崩潰。因為智瑤想出了以水代兵的辦法,晉陽城中全靠著信念在支撐,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晉陽城破指日可待。

    韓魏兩家見到智瑤心狠手辣,不由得擔心自己,智瑤敢水淹晉陽那麼只要智瑤願意,韓魏兩家隨時都會再現晉陽之圍。

    想反抗,連趙氏都快支撐不住了,自己勢單力薄又不是對手,怎麼辦?趙氏家臣張孟談是上任趙氏家主心腹,這個時候提出主動聯合韓魏,秘密結盟。

    三家因為互相提防,才讓智氏變得狂妄自大,當三家放下戒備,聯合起來,智氏毫無疑問被滅族。

    智瑤到死都不會相信,一向唯唯諾諾的韓魏居然臨陣倒戈,虧自己還把兩家當做可靠盟友,掏心掏肺的換來血光之災。

    智瑤當然不會想到,自己對韓魏對其他家族是怎麼做的,威逼利誘,也不會認為自己有什麼錯,智伯氏的覆滅是免不了的。

    趙無恤面對智瑤多次羞辱,忍常人不能忍,也是當初能夠繼任家主的原因。

    智瑤(智伯)的滅亡是自己驕傲自大,目中無人造成的,並非趙無恤有多大本事,韓趙魏三家單獨對付不了智家,聯合起來還對付不了?

    智氏覆滅後不久,以趙氏為首,最終瓜分晉國。

  • 10 # 方城闕

    趙毋恤滅掉智伯,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分晉的前夕,可謂是一波三折,精采紛呈,且容我慢慢道來。

    春秋末年,晉出公時期,朝政皆被智、趙、韓、魏、四大世卿所把持,他們戰時執掌軍權,平時治理地方。靠著祖上的蔭庇,這幫世襲貴族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時而互相勾結,時而互相攻訐。與此同時,他們還在自己的封地以各種手段收買人心,不斷擴大自已的領地,擴充自己的私人武裝。以至最後發展到四卿的封地居然比晉出公王的封地還要大。

    晉出公眼見王權旁落,卿勢力愈發壯大,心中憤怒,暗地裡聯絡齊國、魯國出兵清王側,以圖削弱世卿的權力。結果齊,魯二國不但不出兵,還把這一訊息悄悄告訴了正卿智伯,與是智伯聯合趙、韓、魏三家,率兵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奈逃到了齊國,智伯立驕為晉君,也就是晉衷公。

    中國古代王侯將相出生時或小時候都有許多異與常人的故事發生,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神奇,彷彿他們的命是天道神授一般,讓後人或崇拜或歎服,下面我為了更好的答題,將有關智伯與趙毋恤的故事不妨摘取二段,雖嫌囉嗦,到也十分有趣。

    故事1:立瑤為嗣,一語成讖。

    智伯,名瑤,晉國大夫智宣子之子。自小聰慧,善騎射。長大後更是風度翩翩,才技過人,英武有力,深得宣子喜歡。於是智宣子準備立他為嗣子,便問他的親戚智果,立瑤為嗣怎樣?智果搖了搖頭說“還是立宵為好”,宣子說“宵才智皆遜於瑤,不如立瑤”。智果說“瑤雖然表面上有很多優點,但最大的缺點是貪殘不仁。優點很多的人是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裡的,再加上他性格暴躁,對人沒有仁義可言,以後怎麼和別人相處,如果立瑤,將會給我智家帶來滅族之災呀”。宣子不聽,立瑤為嗣。智果一看,趕緊跑到晉國掌管戶籍的官員那裡,將自己的姓改為輔,脫離智氏族譜。

    故事2:脫穎而出,忍不能忍之事的趙毋恤。

    趙毋恤,趙鞅最小的兒子,其母地位卑賤。有一次趙鞅請星相大師子卿給自己的幾個兒子看相,子卿挨個看完後對趙鞅說“沒有當將軍的運勢”,鞅嘆氣道“看來我們老趙家要滅矣”。子卿說我來你家的路上碰見一個少年,身後幾個跟班都是你府上的打扮,他是不是你的兒子?趙鞅曰“那是我的小兒子毋恤,是我的賤妾所生,他有什麼好看的?”,子卿曰“天之所廢,雖貴必賤;天之所興,雖賤必貴。此子骨相,似異諸公子,吾未得詳視也。君可召之。”趙鞅聽後叫人喊來了毋恤,子卿看後起身抱拳向趙鞅說“此真將軍矣!”。趙鞅苦笑一下不說話了。

    過了幾天趙鞅把幾個兒子叫來,讓他們回答他三年前給他們留下的問題,幾個兒子都答不上來,只有毋恤對答如流,且條理分明,趙鞅這才意識到毋恤的才學,隨立毋恤為嗣。

    幾年後,智伯率軍討伐鄭國,因趙鞅生病,就讓毋恤代他隨智伯出征。期間有一次宴席上,智伯知道毋恤不善飲酒,便故意灌他,毋恤不喝,智伯將酒杯砸在他的臉上,砸的他滿臉是血。這在那個“士可殺而不可辱”的年代,誰能忍受,毋恤的手下知道後非常氣憤,想要殺了智伯,毋恤勸他們說“此小恥,吾姑忍之”。可氣的是智伯回去後還找趙鞅告黑狀,讓趙鞅廢了毋恤的嗣子之位,毋恤還是隱忍不發。

    回到主題

    此時的智伯大權獨攬,心中做王的夢開始升騰。為了削弱其他三家勢力,他假借晉衰公之命,說是要與越國爭奪霸權,我們四家各拿出百里封地,以封地的租稅作為軍資,以備戰時的軍費開支。藉此來觀察三家的反應,其實就是找茬。

    韓、魏二家心知肚明,但又忌憚智伯的勢力,只好遵命而行。智伯愈發得意,便派人到趙家索要封地之事。趙毋恤想到智伯往日驕橫的樣子,便氣憤的說到“土地乃先世所傳,安敢棄之?韓魏二家有地自予,吾不能媚人也!”。派去之人悻悻而退,回來報告,智伯大怒,約韓康子、魏朐二家共同發兵,討伐趙毋恤。韓、魏二家一來懼怕智伯,二來智伯答應事成之後三家共分趙家封地,便與智伯一同攻打趙毋恤。

    趙毋恤看三家勢大,便退到趙家的封地晉陽(現山西太原)。三家合兵一處將晉陽城圍個鐵桶一般。晉陽百姓往日受趙家恩惠,此時全力助趙家守城,三家圍攻一年多也沒能打下晉陽城。

    一天智伯圍著城轉,苦想破城之策,走到一座山前突然聽到一陣水聲,心中有了計策。他命令手下士兵挖渠築壩,準備引晉河水灌晉陽城。

    智伯此計確實毒辣,決壩之後大水漸漸灌進了晉陽城,城中的百姓只能在屋頂上睡覺,做飯,苦不堪言。趙毋恤也是心中惶恐不安,和謀士張猛商量道如何是好。張猛說我看韓、魏二家此次獻地肯定心有不甘。派兵攻打我們也是被逼無奈,我願出城說服他們,告訴他們齒亡唇寒的道理,反過來三家攻打智伯。趙毋恤點頭稱是,便派張猛槌城而去。

    張猛先來到韓營說服了韓康子。韓康子對張猛說此事不能過急,待我找機會說服魏朐。

    誰知智伯自做孽,第二天約韓康子,魏朐置酒于山上,指著晉陽城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國。我們晉國有汾、澮、晉、絳、四大名河。以我的觀察,水不可怕,可怕的是水可以加速一個城的滅亡啊!”韓、魏兩人聽後面面相覷,惶恐不安。草草喝完酒,匆匆而去。

    韓、魏兩人邊走邊議道,智伯明知道我們二家封地,一個在平陽,一個在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汾河可以灌安邑。他這么說不是在威脅我們嗎?難道我們的下場和趙毋恤一樣嗎?兩人決心已定,便和趙毋恤約定聯合反智伯,平分智家。

    當夜韓魏兩家悄悄的派兵殺掉了守堤士兵,決堤水向西,灌向了智伯的大營。智伯在濤濤的洪水中被趙毋恤乘舟斬殺,其族被誅滅。趙、韓、魏三家均分了智家的封地,勢力日益壯大。

    趙毋恤滅掉智伯,拉開了三家分晉的序幕,從此中國歷史走向了一個新的拐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田種植絲瓜,如何管理才能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