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州萬樂居BROOK
-
2 # 魅力平常心
主要原因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他身處淮西集團權力中心。李善長本是朱元璋的鄉誼,皆為淮西人士。李的淮西身份和非士子身份也使得他能夠跟朱元璋的這些武將們打成一片,由此帶來一個盤根錯節的淮西集團,無論這個集團看起來多麼鬆散,但它都是那麼的牢不可破。朱元璋雖然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是,一旦大功告成,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軍事集團就成為朱元璋在背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文臣頭子,經年經營地盤,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政治勢力,所以,朱元璋雖然口頭上說善長“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卻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心理劇增。
第二,他身為開國元勳中權勢最為顯赫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初大封功臣,功勞最大的六人冊封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戰功彪炳的武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唯獨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官,卻排名第一。足見此公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無人可以企及。朱元璋還給予他“免死鐵券”,可以免除自己“二死”,兒子“一死”。這看起來是寵愛有加,但不要忘記了,在“免死金牌”上清楚寫著:逆謀不宥”。意思是謀反罪不得免死。此處已經埋下了伏筆。
第三,他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按說,李善長已經位高權重,頗有“功高蓋主”之嫌,卻仍然不知收斂。因此,朱元璋在讚譽李善長功勞可以和蕭何相媲美的同時,已經在考慮取代他的人選了。原因就在於李善長的勢力過於膨脹,日益成為皇權的潛在威脅。為此朱元璋秘密召見劉基,商議左丞相人選問題。劉基雖然受到李善長排擠,仍出於公心,希望皇上不要撤換李善長,理由是:李善長是開國元勳,聲望卓著,能夠調和各方勢力;而且皇上提出的繼承人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不合適。朱元璋沒有接受劉基的建議。洪武四年,李善長以體面致仕(退休)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權位。
第四,他身離官場卻一直心繫權力。李善長讀過書,可以稱得上是士人。但他沒有學會當好一位士人。中國士子既講入世,也講出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李善長退休後,依舊遭到朱元璋的猜疑。明末顧起元對此一言中的:“信國(湯和)之謹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遠跡以自引,則益厚其疑。”這段話的意思是,湯和本來就是個忠厚人,其謙退只會讓朱元璋高興,而不會產生懷疑,而李善長就不同了,他是以謀略起家的,所以他的謙退只會被認為是老謀深算者的一時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應當說,顧起元分析得很對。但除此之外,筆者覺得李善長與湯和的退休還有一個很大的根本性區別,即湯和是一退全退,代表著他從政壇上的完全隱退,而李善長則不一樣,他即使從朝堂上消失了,不僅其影響力依舊巨大,本人也還時常迷戀於權勢。《明史.李善長傳》對他有七個字的品評:“外寬和,內多忮刻”。所謂忮刻----嫉妒刻薄,必然和權勢糾葛在一起。這無疑就成為朱元璋寢食不安的擔憂根源所在。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先立的太子朱標,還是後來立的太孫朱允炆,都為人仁厚,性格偏軟,朱元璋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下一幫戰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子孫後代的江山永固鋪平道路,防止再出來個陳橋兵變的趙匡胤。而李善長才能卓越如此出眾,當然不能留著了。
綜上所述,李善長之所以之所以被滅門,已經一目瞭然。
-
3 # 乒乓球804
“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此乃定數,古今皆然!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一種事物總是有對立面存在;如果消滅了對立面,這種事物就會自動地分裂成互相對立的兩面。
這就如同條形磁鐵,您鋸掉了一極,剩餘的磁鐵仍然存在著互相對立的兩極。任何一種事物,它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
-
4 # 路漫漫吾求兮
朱元璋從乞丐成為開國皇帝,自有其過人之處!然更離不開輔佐他的文人武將!明朝初定,朱元璋便大肆誅殺功臣!這裡面固然有朱元璋自私,猜疑的性格使然。但也與那些功臣的汙點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胡惟庸的偏狹功利,藍玉的驕橫跋扈。這些功臣的行為性格和最後他們的下場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李善長卻以76歲的高齡被朱元璋誅殺一家70餘口,很是讓人難以理解!
《太祖本紀》記載,李善長是朱元璋在打天下過程中所遇到的第一個文人。也就是1353年,朱元璋"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這句話就說明李善長是一個有謀略的讀書人,且很受朱元璋的看重!
在朱元璋跟隨郭子興時,有一段時間,朱元璋的兵權因為流言蜚語是被郭子儀剝奪的。且郭子儀招攬李善長為其效勞,但被李善長所拒絕。從這一點上不難看出,李善長對朱元璋是很忠誠的!而每當朱元璋的事業到了關鍵時刻,李善長都會及時出現,幫朱元璋解決問題。有時甚至是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一點在開國後的封賞上體現的很明顯!
而李善長的殺身之禍正是起於對他的封賞之後,《明史》載,李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這是很嚴厲的批評之語了!而後,李善長的性格上逐漸呈現出諸多汙點,“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
但真正讓朱元璋起了殺心的還是李善長牽扯上了謀逆大案。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一家70餘口人被殺。史書記載,朱元璋給李善長定罪的最重要一條就是“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被朱元璋以胡惟庸黨追問。這一點,在史書上有簡單的記載!
總之,朱元璋殺李善長就和他殺其他功臣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政治需要。而殺李善長,是為了打擊淮西勳貴,保持各方勢力平衡!更是為了鞏固皇權!從這一點上來說,無論是胡惟庸,還是藍玉,或者是李善長,不管他們有沒有性格上的汙點,他們都必須得死!只是因為他們位極人臣的權利會威脅到皇權!
但朱元璋千算萬算,他也沒算到,在他死後,他的子孫會自相殘殺!
-
5 # 使用者8909647914534
貪官是沒有好下場,我也是看了一下電視,皇上有皇上權利,皇上要為護國家的安定,有的候不得不這樣做,殺幾十人,救一萬人,這也很好。
-
6 # 花貓劉雨昊
以擅長是跟著朱元璋征戰已久的參謀,主要負責出謀劃策,深得的朱元璋的信任。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將李善長授為太子少師,銀青榮祿大夫,參與決定軍國大事。
胡惟庸出任寧國知縣就是李善長推薦的,後來,胡惟庸被升為左丞相,兩人來往密切,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但是洪武13年,胡偉勇因為謀反被誅殺,洪武23年,因為李善長向皇帝請求赦免丁斌,皇帝大怒,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上牽扯到了李善長。
最後連李善長的奴僕也告發李善長和胡惟庸之間經常偷偷說話,可能有大逆不道,最後太祖連妻女等全家70餘人一併處死
-
7 # 江蘇零距離網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讓你的淚落在我肩膀。要你相信我的愛只肯為你勇敢,你會看見幸福的所在……”2001年,一首《流星雨》傳唱大街小巷。在那以後,手牽手觀看流星,便成為青年男女熱戀的標配。
然而,在古代,當夜空出現流星時,大家並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反而會覺得上天要降災難了!1390年的一場流星雨,就引得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全家被殺,70餘口人頭落地。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李善長不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的人,1353年朱元璋回到家鄉招募士兵,招了700多人,組成“朱家軍”的基本盤,還沒李善長什麼事兒。直到當年冬天,朱元璋率部南下滁州,才遇到主動求見的李善長,才開始了一段長達37年的革命友誼。
朱元璋深知,打拼江山,既要靠徐達、常遇春這樣的猛將在前方衝鋒陷陣,也需要劉基、李善長、宋濂這樣的文臣在後方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因此,朱元璋對李善長寄予厚望,讓他參與重大事項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李善長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厚望,兢兢業業地工作,將所負責事務處理得妥妥帖帖。
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時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於是,“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南韓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在開國時總共封了6位公爵,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鄧愈。李善長以一名文臣的身份,力壓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身經百戰的武將,排名第一,成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足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然而,建國後,李善長的表現就不盡人意了。當他的權力達到頂峰時,就變得傲慢起來,甚至還公開辱罵劉基,導致對方不得不告老還鄉。朱元璋表面上沒有說什麼,心裡卻對這位老搭檔有所反感。
李善長不思改進,反而做了3件惹惱朱元璋的事情。
一是知情不報,放任胡惟庸謀反。當年,胡惟庸策劃謀反時,曾經拉攏過李善長。李善長表現得很吃驚。在胡惟庸許以厚重的報答後,李善長沒有將這件事及時彙報給朱元璋,而是表態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揣摩李善長的本意,是兩不相幫,保持騎牆。但正是這種曖昧的態度,給他帶來殺身之禍。
二是弟弟僥倖逃脫一命,卻不知感恩。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被誅殺九族,受牽連者不計其數。當時也有人檢舉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父子是胡惟庸黨羽,朱元璋沒有殺掉李存義父子,將他們安置在崇明。這可是天大的恩情啊,李善長卻不知感恩,不向朱元璋表示感謝,讓朱元璋含恨在心,記上了一筆賬。
三是私自向徐達借兵,擴建府第。1390年,李善長打算擴建府第,人手不夠。人手不夠,這對大明王朝的2號人物李善長來說,本來並非什麼難事,可李善長偏偏向老鄉、同事、又是朋友的信國公湯和借人——而且是獅子大開口,張嘴就是300營卒。在戰爭年代,李善長要借兵,別說300,就是3000、30000也是一句話的事情。但這是和平年代,你借兵幹什麼?謹小慎微的湯和沒有答應,還向朱元璋奏報了。朱元璋在心裡又記下一筆賬。
四是濫用職權,徇私枉情。1390年4月,南京有一批犯人被髮配到邊疆去開荒,裡面有李善長的親戚丁斌。李善長曆來就很看重同鄉之誼,便開口向朱元璋求情。朱元璋很反感拉幫結派、徇私枉情,一怒之下將丁斌嚴刑拷打,從重處理。丁斌曾經在胡惟庸家裡做事,嚴刑拷打之下將李存義父子與胡惟庸暗中交往的事情供出來。
到了這裡,李善長這尊“菩薩”就搖搖欲墜。御史們紛紛上奏彈劾李善長,各方檢舉信也雪片似的飛來。朱元璋很矛盾。一方面,他要清除“蛀蟲”,就必須對李善長痛下殺手,警告潛在的“趙善長”“王善長”們;一方面,開國功臣老的老,死的死,還在世的寥寥無幾,他打心裡不願意再動李善長。
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天空出現了流星。據負責占卜星象的人彙報,“其佔當移大臣”。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星象,應當懲罰大臣。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懲罰大臣,上天的報應將會落到天子身上。這個倒黴的大臣會是誰呢?當然只能是李善長了。
就這樣,朱元璋下令,李善長被滿門抄斬,“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
-
8 # 江湖小曉生
李善長被朱元璋評為大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生前國公,死後封王。深得朱元璋的信任,這樣的一位大臣,為什麼在晚年會遭到滅門之禍呢?
李善長功勞堪稱第一,得意忘形之態暴露無遺。朱元璋心裡清楚,建立大明王朝,功勞第一的人肯定是徐達。徐達作為朱元璋軍中的大元帥,幾乎參與了所有重大戰役,而且都是他作為主帥。所以大明的江山一大半都是徐達打下來的,輪功勞自然是徐達第一。
可是朱元璋將一個搞後勤的李善長排在了功臣第一位,其實就是為了打壓徐達。因為徐達是武將等級最高的,又被封為右丞相,位極人臣。朱元璋必須要敲打敲打徐達,以免徐達犯錯誤。可是這給了李善長一種錯覺,他似乎真的覺得自己就是大明第一元勳了。
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善長六人。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明史》所以李善長在大明開國以後,驕傲的態度,逐漸暴露了出來。為了給自己家裡修築相府,李善長居然動用了湯和手下的300士卒。朝廷命官在沒有皇帝的允許下,就私自動用士卒,這是要殺頭的。可是李善長認為自己有資格這麼做,似乎不怎麼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而且李善長與胡惟庸交好,所以時常收取胡惟庸所孝敬的不少好處,逐漸變成了一名貪官,這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
胡惟庸案件,其實並沒有牽扯到李善長。胡惟庸做宰相的時候,李善長已經退休了。所以李善長壓根就管不了胡惟庸胡作非為的事情,直到劉伯溫被害死了以後,朱元璋終於對胡惟庸下手了。
不出手還好,一出手那就是大手筆,將胡惟庸全家殺掉除外,還牽連了兩萬多人同時赴死。這可是震驚天下的大案子,胡惟庸跟李善長是親家關係,所以李善長也免不了要遭罪。但是朱元璋賣了李善長一個面子,並沒有禍及李善長包括他的家人。
甚至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子也參與到了胡維庸案件的時候,朱元璋也沒有對他弟弟李存義和侄兒下手。原本朱元璋認為這是給足了李善長面子,李善長應該過來感謝一下自己,沒想到李善長從始至終都沒有提及這件事。
我認為這件事不怪李善長,畢竟他弟弟這件事李善長也未必就涉及參與了,而且一旦向朱元璋表示感謝的話,那就等於證明了弟弟確實參與了這件事。所以李善長什麼都沒有提,可朱元璋心裡非常不爽啊,他認為李善長太不像話了,居然連自己的面子都不顧。
胡惟庸被殺十年以後,李善長終究被牽連進胡惟庸案。胡惟庸的事情過了足足十年的時間,李善長的問題才重新被提了出來。事情的起因是李善長的一個叫丁斌的親戚,曾經在胡惟庸府上做事。後來也被牽連到了胡惟庸案件之中,而李善長見朱元璋居然沒有赦免丁斌,實在是太不給自己面子了,所以李善長主動提出要朱元璋赦免丁斌。
之前朱元璋主動赦免了李善長的弟弟和侄兒,李善長不來謝恩,現在沒有赦免他的親戚,他就跑過來討恩賞。這一點讓朱元璋十分噁心,所以朱元璋不僅沒有赦免丁斌,而且決定對丁斌嚴懲不貸。
惟庸乃自往說善長,猶不許。居久之,惟庸復遣存義進說,善長嘆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或又告善長雲:“將軍藍玉出塞,至捕魚兒海,獲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績,善長匿不以聞。”於是御史交章劾善長。而善長奴盧仲謙等,亦告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明史》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丁斌的供詞中,居然將李存義和他兒子再次供了出來,原來他們倆居然是胡惟庸謀反的黨羽。這件事可不是小事了,朱元璋再次逮捕了李存義父子。萬萬沒想到的是,李存義父子居然將李善長給供了出來,說李善長事先是知道胡惟庸準備造反的。
李善長既然知道這件事,卻沒有通知朱元璋,那跟謀反沒有兩樣了。所以朱元璋這才抓了李善長一家,不僅殺了76歲的李善長,而且將李善長全家七十多口幾乎都給殺光了。只有駙馬被流放而活了下來。
個人觀點:我認為李善長被殺,跟胡惟庸案其實是沒什麼關係的。李善長被殺以後,虞部郎中王國用大膽上書,向朱元璋說了一系列李善長不會謀反的道理,有理有據。李善長是大明第一功臣,世代世襲國公,又跟朱元璋聯姻,已經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實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造反。畢竟胡惟庸造反成功了也不會把皇位讓給他坐。
朱元璋看了這份奏摺以後,居然沒有處罰王國用,其實就已經暴露出了這件事的問題,李善長的死,並不是因為他參與了胡維庸的謀反,一定另有隱情,而且是朱元璋不願提及的事情。
這件事肯定不可能被寫入史書,胡維庸案子已經過去了十年,再拿出來說,未免有些牽強。所以我認為,主要是李善長與朱元璋的矛盾逐漸爆發了。
朱元璋這輩子最痛恨貪官,他曾經因為貪腐世間殺了好幾萬人,可見朱元璋的決心。可是作為朱元璋親封的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居然也是個貪官。這就讓朱元璋有些不能接受了。此外,李善長越來越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這也是事實。
期間具體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肯定是在胡惟庸被殺後的這十年裡,兩人之間的矛盾完全暴露了出來。這才導致了朱元璋對李善長痛下殺手,跟胡惟庸的案子絕對沒有關聯。
-
9 # 史海爛柯人
李善長原本是一個能夠善終的寵臣,但他錯就錯在覺得自己是朱元璋的心腹,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又是皇親國戚,以為皇帝會永遠罩著他。結果,在李善長七十六歲那一年,朱元璋突然鐵面無私起來,恩賜李善長自盡,同時滅了李家七十餘人。
這位被朱元璋賜死的功臣,也算是位傳奇人物了。李善長,字百室,1314年時生於鳳陽府定遠縣,算是朱元璋的半個老鄉。不過,比起朱元璋的家境,李善長家可要殷實多了。李善長這個人讀書並不多,但腦子十分靈光,是個很機智的人,史書稱其“策事多中”。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時,郭子興的隊伍開始壯大起來,佔領了濠州。當時,朱元璋也開始投奔郭子興,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重用。後來,朱元璋精心培養了一支自己的隊伍,併網羅了不少人才,而李善長也就跑去投奔了朱元璋。
自李善長投奔朱元璋開始,便開始深受重用。朱元璋建立政權後,李善長的職位也越來越高。比如,朱元璋設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時,李善長便被任命為帥府都事;朱元璋建立吳國後,李善長則出任右丞相;在明朝建立後,李善長又擔任左丞相一職,同時還被授予了太子少保的榮譽。
可以說,明初的政壇上,很多地方都活躍著李善長的身影。可是,正所謂物極必反,李善長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還是栽了大跟頭。
李善長的倒臺,除了確實有過錯外,主要輸在了不識時務。朱元璋雖然施行重典,但並非是一個昏庸殘暴的皇帝。李善長之所以被賜以自盡並牽連家人,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實翻了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如何在皇權下生存。
李善長有罪,但也算不上大過。在位極人臣的幾位元勳中,李善長曾經貪汙受賄,也曾經嘗試利用關係為罪犯疏通,還曾利用職務之便徵調壯丁。可是,這些罪名都不至於使他受到嚴懲。
事實上,在李善長倒臺前,朱元璋曾多次對其寬宥,甚至在接到告發後都不作審理。可是,此事再一再二難再三。這邊朱元璋一再寬恕李善長,而另一邊李善長卻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恩典,並沒有誠心誠意地去謝恩。
李善長的高冷,令朱元璋也很不舒服。後來,隨著胡惟庸案的爆發,使得朱元璋對功臣也心存芥蒂,不敢太過相信。關鍵時刻,有人告發李善長和胡惟庸暗中勾結。重要的是,李善長與胡惟庸之間存在著政治聯姻,這令朱元璋也心存懷疑。
最終,李善長奉命回家自盡,而他的兒子、侄子及許多親人也都自盡或被處決,全家七十餘口殞命。唯一曾娶了公主的兒子李褀被流放後,也很快死去。
-
10 # 方圓讀書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之所以要殺李善長,最直接的原因是指控他謀反,但嚴格來說,李善長根本就沒有謀反的理由。為何呢?
首先來說,李善長的兒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兩人既是君臣,同時也是親家,此外,他還是大明帝國的第一重臣。所以即便胡惟庸真的謀反成功了,那麼李善長的身份依舊不會有所改變,仍然是第一重臣的身份。所以說,李善長根本就沒有任何謀反的理由。
當然了,朱元璋也自然知道李善長沒有必要去謀反,但是就他而言,他確實完全有必要殺掉李善長。那麼問題來了,明知道李善長不會反的朱元璋,為何還執意要將他處死呢?還將他一家70餘口全部斬殺殆盡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一下,李善長為何會被朱元璋斬首!
朱元璋——劇照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李善長被授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的封號,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等,並晉升為中書左丞相,封為南韓公,世襲罔替。此外,朱元璋還授予李善長與其子“丹書鐵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死鐵券”。在當時受封的六人中,李善長位列第一。至此,李善長的權勢達到頂峰,可以說是榮耀至極。
洪武二三十年間,兵事雖然減少,但是大明朝的各種矛盾也在漸漸暴露出來。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便開始肆意的誅殺開國功臣。胡惟庸在李善長的舉薦下當上宰相之後,便開始胡作為非,濫用職權,最終走向了謀反之路。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以及與他有關的人。胡惟庸案後,權力中樞成員汪廣洋等人便紛紛上書彈劾舉薦胡惟庸的李善長。當然了,李善長是胡惟庸的舉薦人,自然也難逃其咎,理當連坐。但是朱元璋念及李善長乃是淮西故舊,跟隨自己征戰多年,又是大明帝國的開國元勳。所以朱元璋就暫時放棄了對李善長的追究。
但是這樣的不追究真的也就是暫時的。隨著朝廷上群臣對李善長的非議越來越多,朱元璋也漸漸對李善長產生了不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見年過古稀的李善長已經不中用了,並認為其對以“胡藍之獄”摧毀淮西集團之事心懷怨恨,因而以“有星變,須誅殺大臣應災”為藉口,賜死李善長。李善長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不得不在家自縊而死。而他家70餘口也未能倖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了李善長的死呢?
原因有二:第一:心胸狹窄,自釀禍端據《明史》記載:
“李善長乃‘外寬和,內多忮刻’ 之人。”
這裡的“忮刻”為嫉妒刻薄之義,也就是心胸自私狹隘的意思。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我們來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李善長的親信之一的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汙被治罪,而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查此事。但是李善長卻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多次為李彬開脫罪責,使得劉基辦理此事十分困難。最後劉基不得不請示朱元璋,將李彬處死。為此,李善長常常耿耿於懷,欲伺機進行報復,暗中加害劉基,逼的劉基只好回家避禍。此外,李善長的心胸狹隘還表現在他素有居功自傲與貪贓納賄的毛病。
所以,正是由於李善長這樣心胸狹隘,自私的性格特點,使得他樹敵過多,朝中大臣早就對他有不滿了。所以在胡惟庸案發之後,朝廷裡就有很多人站出來揭發他。
第二,結黨營私朱元璋是十分討厭大臣們結黨營私的,因為這極不利於他的統治。而偏偏李善長就這樣做了。
我們都知道,李善長是一個鄉土觀念極重的人。隨著地位的不斷上升,他所利用手中的權力串通淮西籍人員,與他們拉幫結派,成為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
而也正是在李善長的竭力推薦下,胡惟庸才從一個小小的知縣逐步登上宰相的寶座。李善長為培植淮西集團勢力不遺餘力,在執政方面處處以此集團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淮西集團成員自恃是皇帝的同鄉,恣意妄為,膽大包天,逾越禮制,瘋狂地追求財富與攫取權力。同時,淮西集團排斥異己,對淮西籍以外的人員極力打擊。比如,胡惟庸任宰相前,朱元璋曾說過“楊憲可居相位”的話。這句話後來傳到了胡惟庸耳朵裡,胡惟庸就暗中對李善長說:“楊憲為相,我等淮人不得為大官矣。”本來李善長就對山西籍人楊憲懷有成見,特別對楊憲常在朱元璋面前說自己“無相才”一事恨之入骨,就想方設法陷害楊憲,使楊憲遭到彈劾被朱元璋誅殺。
令人想不到的是,淮西集團勢力最後竟然瘋狂到凌駕於皇權之上的地步。這觸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必為他所不能容忍。隨後發生的事情成了李善長與朱元璋矛盾升級的導火索。胡惟庸當宰相後,貪汙受賄,擅權專斷,胡作非為,引起朝臣的強烈憤慨。胡惟庸自知罪孽深重,恐遭朱元璋毒手,竟勾結同黨密謀造反,妄圖加害朱元璋。不久,胡惟庸東窗事發,朱元璋將其一網打盡。朱元璋深刻認識到,淮西集團勢力的過度膨脹不僅加劇了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脅到皇權的穩固,有導致自己大權旁落的危險。
鑑於當時形勢的嚴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計地遏制這一勢力做強做大。
史料參考:
《明史
-
11 # 紀元的尾聲
胡惟庸案的餘波,竟然還能在十年後炸死李善長,作為大明開國六國公之首,朱元璋人生道路上的半師,李善長滿門幾乎被滅的結局,不得不讓人唏噓。
而胡惟庸案,概括來說就是“廢丞相案”,雖然胡惟庸是由於“占城國使案”被處死的,但是事件的最終結果,卻是讓中國古代的丞相制度徹底消失,所以胡惟庸謀反與否並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丞相”這麼一個漫長的存在,隨著胡惟庸一同死去。
說胡惟庸案是廢丞相案,因為胡惟庸失職、瀆職的緣故,朱元璋有足夠的理由對丞相這一個職位產生了嚴重的懷疑,於是不久後實行廢除丞相,皇權直管天下的制度,這對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系統,是一次變革性地打擊。
李善長之所以會被殺,正是因為這一次打擊的餘波。
洪武二十三年,過去了十年的胡惟庸案竟然又被人翻出“後續”和暗線,那就是通倭、通北元,有意謀反。
而這條暗線背後最大的人物正是李善長,李善長被人告發當年坐視胡惟庸謀反卻不舉報,因此被朱元璋追究抄家,可問題是,胡惟庸案中的“謀反”,也只是一個不太重要的理由,真正造成的影響是丞相職位消失,那麼李善長案,也絕沒有如此簡單。
更誇張點來說,其實李善長才是朱元璋廢丞相程式中的“最後一環”,就算是胡惟庸,也只是打擊的第一步,把昔年地位最高,最有威望的丞相李善長給除掉,那麼就能保證丞相制度永遠沉寂。
所以丞相要滅,善長得亡。
朱元璋半師,明朝宰相之首領:李善長。
大明開國功臣中,李善長的地位很高。
李善長比朱元璋年長十四歲,在那個年代,這就已經是一代人的差距了,朱元璋二十五歲的時候因為發小湯和的邀請加入紅巾軍,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強悍的軍事天賦,在紅巾軍內擁有一定的地位,也是朱元璋二十六歲之時,他遇到了四十歲的鳳陽人李善長。
從元朝的地位上來講,李善長不如後來的劉伯溫,但李善長同是安徽鳳陽人,而且對於法家學說十分精通,因此李善長就成為了朱元璋成長期的重要文臣,所以李善長也屬於“淮西勳貴”的一員,和湯和、徐達等人比,李善長除了不是發小的身份,在朱元璋團隊裡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因為朱元璋小時候根本沒錢讀書,所以他需要向李善長請教很多東西,李善長也願意教導朱元璋,不得不說,朱元璋的很多政治思想,都是李善長啟蒙的,可想而知,李善長是特殊的。
在朱元璋崛起的過程中,睿智的文臣很多,有提出“緩稱王”的朱升,有完善法治的劉伯溫,但是這些人終究比不上李善長,因為李善長統領全域性,朱元璋軍隊的糧餉,治地的政令管理,都是李善長在主導,嚴格來講,李善長是朱元璋最早的“丞相”。
因此大明開國,李善長的爵位最高。
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沒有給異姓封王,因此功臣集團最高的爵位,就是國公,而李善長被封為南韓公,這是最正式的一次冊封,讓李善長位列功臣之首,就算不能超越徐達和常遇春(當時已經去世),在文官群體裡,李善長的地位都是頂尖的,甭說劉伯溫,就算是楊憲、胡惟庸,都不能和李善長比。
而讓李善長想不到的是,他的禍根,也是這時埋下的。
關於朱元璋廢丞相的打算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歷史沒有具體記載,但從朱元璋稱帝前後的心路歷程來看,或許大明開國之前,朱元璋就感覺到了丞相制度的“危害”。
因為出身布衣,所以對於權力,朱元璋並不會那麼大方,但朱元璋不是什麼沒城府之人,在大明朝剛建立時,朱元璋沒有表示對丞相職位的不滿,畢竟很多事情需要丞相去做,而李善長掌管文政、經濟很久,所以仍然是朱元璋丞相的不二人選。
比如大明剛開國,就連定爵、封王的事情都需要李善長來負責,這些事情,的確不是朱元璋一開始就能完成的:
定天下嶽瀆神袛封號,封建諸王,爵賞功臣,事無鉅細,悉與善長與諸儒臣謀議行之。
李善長很重要,非常重要。
不過凡事都有變故,洪武三年,李善長因病不適,只能暫時告別朝堂,於是中書省左丞相之位空虛了,朱元璋便提拔了楊憲和汪廣洋分別作為左右丞相管理朝政,而這個楊憲,一開始對李善長恭恭敬敬,但內心裡不服李善長,於是楊憲上位後,開始詆譭李善長。
這就是一場權鬥,讓朱元璋看到了人心的貪婪。
很快楊憲因為在位違法過多被朱元璋處死,成為了大明第一位被殺掉的丞相,楊憲之死代表了很多東西,而李善長雖然痊癒歸位,但思來想去還是讓出大權,於是推薦了胡惟庸擔任左丞相,或許李善長已經感覺到了朱元璋的某種變化,所以他離開風暴的中心。
但李善長卻忽視了,他在眾人的心中地位很高,是典型的文官之首,意思就是說,不管李善長還是不是丞相,他說的話,份量都很足,就算沒有官身,也有其實際的影響。
劉伯溫誇他,胡惟庸捧他,汪廣洋尊敬他,淮西勳貴推崇他,可這種“德高望重”,真的是好事嗎?
大案波及,未能逃生。
洪武十二年,占城國使來南京進貢,而這個時候的外國使者來訪,朱元璋理應出來面見並且回禮,以示大國風範,可誰知道,堂堂丞相胡惟庸竟然把此事給當做不存在,根本沒有接待占城國使,也沒有通知朱元璋,這件事情,成為了朱元璋爆發的根源。
胡惟庸的失職,讓朱元璋感到很荒唐,堂堂一國丞相竟然不把國家外交當一回事,於是追究胡惟庸和汪廣洋的責任,在這次追責中,汪廣洋被朱元璋處置,而胡惟庸則是把責任推給禮部,禮部對胡惟庸絲毫不懼,又把責任推回給胡惟庸。
眼見大臣竟然敢在自己面前“推卸責任”,朱元璋一怒之下結合多個罪證清算胡惟庸和眾多官員。
胡惟庸還被人指證毒死了劉伯溫,種種罪名加身,胡惟庸被朱元璋處死,而胡惟庸也成為了大明朝最後一任丞相,除此之外,胡惟庸案還涉及了很多貪腐大案,除了胡惟庸以外,部分開國功臣也被朱元璋一併清算,功臣集團被重重打擊。
在胡惟庸被處死時,李善長感到了不妙,因為胡惟庸就是李善長提拔的,除此之外,胡惟庸和李善長還有聯姻關係,十分匪淺。
所幸的是,此時的李善長已經屬於半隱退的狀態了,而且朱元璋要動搖李善長,就這麼一些“小事”是不夠的,這場大案並沒有傷到李善長,而李善長也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
五年後,有人告發罪相胡惟庸曾經有“通倭”的事實,而這件事情裡面,還有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身影,此時是非常嚴重的,已經屬於謀反案了,不過朱元璋很出奇地沒有處死李存義,更沒有清算李善長,此時當作翻篇,可卻也在雙方的心中埋下了隱患。
又過了五年,爆發的一件事情,才讓李善長真正面臨死亡,那就是藍玉繳獲北元使者手中胡惟庸的信,而李善長卻瞞報,沒有上交給朱元璋,惹怒了朱元璋。
也是這份“信件”,讓朱元璋知道了原來胡惟庸還想過聯合北元勢力顛覆大明,造反稱帝,此事一出,引起了朝廷的軒然大波,胡惟庸雖然死去,但是他帶來的影響卻很大,本來丞相被廢除就已經讓文武百官對胡惟庸議論不斷了,這個時候還爆出造反一事,不得不讓朝廷震驚。
而有些人也看出來了這場“揭發”的目標人物:李善長,胡惟庸雖死,但他的案件卻沒有結束,據李善長的家僕招供,胡惟庸曾經因為謀反的事情找到過李善長,李善長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只說等他去世之後,胡惟庸想怎麼做他也管不著,這種曖昧的態度被朱元璋視為謀反。
一是藍玉繳獲的信件,李善長瞞報。
二是李善長當年被胡惟庸拉攏然後態度曖昧。
就這兩個罪名,直接將李善長以及李家拉入深淵,此時的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高齡了,還是難逃鋃鐺入獄,全家被牽連抄斬的命運,而李善長被處死,這個判決讓朝堂很多官員都覺得有些過了,可惜朱元璋的心意已決,無法回頭。
於是不久後,李善長僅是兒子李祺一家倖免於難(朱元璋長女臨安公主丈夫,朱元璋和李善長是兒女親家),可李善長之死卻不是最離譜的,離譜的是,李善長之死還牽扯到了陸仲亨、唐勝宗、鄭遇春、陸聚等人,這些人乃是大明開國數一數二的功臣,都因為胡惟庸案的波及被處死,具體的罪名並不明確。
李善長等一眾功臣被殺,這才意味著胡惟庸案的落幕,而朱元璋,也因為胡惟庸案成為古代歷史上處死功臣最多的皇帝,這導致朱元璋在駕崩後,建文帝已經沒有什麼能打仗的將軍可用了,後來敗給了朱棣。
李善長隕落:明朝相權的徹底寂滅。
在李善長被殺之後,有很多大臣仍然對朱元璋的“判決”感到不滿,比如當時的虞部郎中王國用,他就上書朱元璋,認為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處置太過火了,也覺得關於胡惟庸謀反一事有蹊蹺,且李善長的做法,並沒有真正的謀反。
說白了,朱元璋的個人意志執法,讓王國用拼死都要上書,而奇怪的是,朱元璋對王國用的話沒有反駁,也沒有處置王國用。
這讓李善長的死,被眾人品出許多意味來。
其實從客觀事實來看,李善長雖然已經隱退了,但李善長的“文官之首”地位依舊在,這就意味著,對於朱元璋的皇權集中來說,李善長本身就是一個阻礙,而李善長對於廢丞相肯定沒有怨言嗎?或許是有的,甚至也可能和朱元璋爭吵過了,但是始終沒辦法挽回。
李善長終究代表了臣,要知道丞相就是人臣之極,而朱元璋消滅了丞相之位,就是讓李善長這些文臣不得圓滿,雖然李善長登臨過丞相的位置,可沒保住這個制度,後世的文人也再沒有參政的權力,這讓李善長感到悲哀。
所以這就是一場相權和皇權的最終對峙,雖然李善長沒有實力真正地去對抗朱元璋,可皇帝和丞相之間的爭鬥,本不就是你死我活,前者只是為了坐擁更高的皇權不被幹擾,後者則是想擁有更多的相權實現抱負,其實這一直是自古以來的一對常見矛盾,只不過朱元璋的處理方式最為極端罷了。
只要李善長還在,並且不對朱元璋的廢丞相表示百分百的支援,就算朱元璋駕崩了,他的後世子孫一樣會被文官慫恿恢復丞相制度,既然如此,朱元璋便造就一場血案,讓文官害怕、皇帝醒悟的血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胡惟庸案的後續,餘波還能這麼強的緣故。
也解釋了為什麼不止李善長被殺,還有一眾開國功臣被牽連被處死的悲慘結局。
最後的李善長,沒有提及他為朱元璋付出的心血,沒有拿以往的功勞作為抵罪,更沒有嘴上掛著和朱元璋過去的情誼來求饒,或許李善長知道朱元璋這樣做是為何,他自己造沒造反,他自己清楚,大明的功臣相繼凋零,李善長並不孤單,一人死是巧合,多人都被殺那就不是巧合了,與其卑微求生,不如坦然赴死。
而在三年之後,因為太子朱標的離世,藍玉也難逃朱元璋的罪行清算,明朝當時尚且還能拿出來橫掃天下的將領藍玉,也被朱元璋論罪處死,成為了另一個大案“藍玉案”。
藍玉的隕落,是繼李善長隕落之後,大明開國功臣集團最後的一個希望破滅,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都牽連了很多人,讓人一下子回到了漢武帝巫蠱之禍的那個年代:為了皇權集中的大道,許多人都被埋葬在腳下,不能再跟著前行。
回覆列表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在朝廷黨羽眾多,勢力龐大,他被殺,是朱元章怕自己死後,孫子繼位,壓不住這些有聲望的大功臣,是為了後繼之君,做穩皇位,而採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