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擁兵百萬不假。秦二世末年,章邯引二十餘萬投降項羽,項羽在新安城外坑殺二十二萬秦兵也不假。

    但是,秦始皇不能因此而背鍋,這最後的帝國王牌的消失,主要原因是秦二世變本加厲的暴政直接造成的,由章邯親手斷送的。秦始皇的滅六國的軍隊,沒有被項羽坑殺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用三十餘萬在北方防禦匈奴並連線加固已有的三國長城。這無疑是必要而且必須的。由於當時的楚國以南,尚未歸附,秦始皇用六十餘萬平南越,並設立四個郡,這無疑也是必要而且必須的。這兩股人馬合起來,接近百萬,這是秦帝國主力,秦始皇用在了刀口上。它是秦始皇時期的軍隊。完成的使命對大秦帝國和後世影響深遠。這也是秦始皇和秦軍對中國的貢獻。

    秦末戰爭,開始並沒用這部分軍隊。秦二世釆用章邯組建的酈山軍團,才是鎮壓農民起義和地方豪強勢力的主要力量。後來,秦二世看到章邯屢次要兵要糧,才不得已讓王離帶著北方邊防軍長城軍団回到趙代地區,鎮壓趙國的張耳陳餘趙歇,鉅鹿大戰爆發。王離圍著鉅鹿城攻打。章邯滅項梁後,去了趙國,幫王離打趙國。項羽在鉅鹿城下殲滅長城軍団。長城軍団全軍覆沒。章邯不久投降,因秦兵在新安企圖造反,被發覺而被楚人坑殺二十二萬,這些兵不是秦軍滅六國的精銳。與秦始皇時期的兵沒關係。

  • 2 # 茶亭浪子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秦朝建立後沒多久,秦國滅六國的統帥們相繼離世。

    先是王翦父子離世,接著是李信,秦二世上臺時,害怕蒙氏兄弟助力公子扶蘇,將他們一同賜死。

    等到秦二世上位,趙高他們掌權後,秦朝滅六國的統帥基本滅絕了。

    中國古代有很多說將軍重要性的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可見在冷兵器時代將領的重要性。這些將領都是秦國征服戰爭中,透過無數次戰役錘鍊,逐漸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沒有這批老將,秦軍的戰鬥力至少要減一半。

    軍事鬥爭從屬於政治鬥爭,軍事是政治的延伸。秦滅六國時,以秦始皇為核心,丞相李斯為輔助的政治團隊,知人善任,公務機器運轉高效,為前線的軍事鬥爭提供最有效的後勤保障。

    例如,王翦說滅楚國需要六十萬兵馬,而秦將李信向始皇帝保證,統帥二十萬軍隊能夠滅掉楚國。結果,李信太過自信,沒能達成目標,還損兵折將。楚軍大勝後,開始驅逐秦軍。

    秦始皇沒有辦法,只得同意王翦的作戰方案。秦國的戰爭機器迅速開動,立馬召集六十萬兵馬和糧草,並將其送上前線參加戰鬥。

    可見,秦國的公務員團隊工作效率是多麼恐怖。

    秦二世假趙高之力矯詔上位,擔心宗族和朝中官員反對,大行恐怖政治,連坐宗族和朝中大臣。二世跟趙高的胡作非為,極大地破壞秦朝中央政府的工作能力,致使關東動亂時,不能有效投送兵力,撲滅起義。

    再者,秦國統一中國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反叛以及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在各地分散駐紮軍隊防守。

    由於兵力分散駐紮,在面對大規模動亂時,就會顯得處處兵力不夠。陳勝吳廣大起義時,雖然最終失敗,但他們來勢洶洶,對關東駐兵造成毀滅性打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秦軍的有生力量。

    章邯後來統帥的秦軍,很多是在驪山修陵、修宮殿的人臨時組合,缺乏戰鬥力。面對項羽這種猛人時,這批烏合之眾的秦軍迅速潰散。

    總之,二世時代的秦軍跟秦始皇時代的秦軍不可同日而語。

  • 3 # 史海尋蹤

    王離,秦末名將,祖父王翦,父親王賁,都是秦朝棟樑之臣。家學淵源的王離,雖身出名門,子超父者甚多,但子不如父者更多。王離本是蒙恬“長城軍團”副將,蒙恬遇害後,被任為主將,統帥邊防秦軍。鉅鹿之戰時,配合章邯部作戰,被項羽楚軍全殲。

    而始皇帝去世不過數年,往昔縱橫天下的秦軍團,比之前橫掃六國的威勢,又何以變得如此弱不禁風了?

    當時的秦朝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邊緣,已非彼時之強秦

    胡亥篡位後,把朝政一股腦的交給了趙高打理,趙高本來只是秦始皇身邊的近宦,端茶送水、體察上意、搞搞陰謀詭計還是可以的。但讓一個完全沒有執政經驗的人,管理巨大的秦朝,那是不可能勝任的,如果趙高能把善於治國理政的李斯留一條命,幫助篡權集團梳理國政,秦國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趙高不,幹掉李斯就是為了集權,既無能力又沒了制約的趙高,從此一手遮天,把國家公器變為手中玩物。除了自己拼命撈好處,還將各個要害部門安插自己的親戚和親信。這些人如同趙高一樣,都是平步青雲被提拔起來,眼中只有好處沒有國家,短短几年的時間,強大的秦國機器已是近乎癱瘓。國家由弱變強如上山,艱辛無比。由強到弱就簡單了,只需要不管,馬上就會進入混亂之中,何況這夥人不僅不管,還極盡禍害。

    陳勝起事是不過幾百徭役之人,如果國家能正常運轉,早就予以撲滅,絕不致於越鬧越大形成不可收拾的境地。

    失去強大國家支援的軍隊,只是無根之萍。

    秦國如此,秦軍計程車氣可想而知

    本來長城軍團總兵力是三十萬,是十萬秦正規軍,加上二十萬戍邊刑徒組成,由蒙恬統率。蒙恬被害後,直到秦末大亂,那些刑徒軍跑掉一大批,記載中王離所部是二十萬。

    那麼這二十萬人是否足數為一說。另外秦國當時那種糟糕的狀況,對於這些剩餘的戍邊部隊,影響不可謂不大。

    滅六國時的秦軍,內部團結一往無前,士氣高漲。而此刻的秦軍,德高望重的主帥蒙恬被殺,國內復又大亂,趙高一夥的作為、家人生活的悽慘,這些負面情緒對士氣的影響是摧毀性的。

    原來是為了能立功受爵、過上好日子打仗,如今呢,是為了幫助篡權的胡亥、趙高一夥拼命嗎?

    失去了民心和士氣的秦軍戰鬥力又能剩餘幾何?

    王離部和章邯部未能統一作戰

    鉅鹿之戰時,章邯是主將,是王離的上級。因此有章邯對王離、涉間下令的記載。在圍困鉅鹿城時,王離部是主圍部隊,而章邯率部駐紮在棘原,只是在兩軍間建立甬道運糧。

    由此,章邯、王離部是分開的,而項羽正是利用這一機會,隔斷給王離運輸的糧道,先包圍擊潰王離部,而後迫使章邯部投降。

    有記載說,項羽楚軍只五萬,算算富餘充其量十萬,楚軍和秦軍大戰時,其他諸侯援軍只是圍觀看熱鬧,項羽部軍力比起秦軍是大有不如的。

    而楚軍以劣勢兵力對戰王離時,章邯應該是未曾拼力救援的。當時的章邯心理狀態也是非常糾結的,內部趙高一夥懷疑打壓,外部烽煙四起,自己立了那麼大的功勞,還被猜忌。於是便有了王離部被全殲後,章邯率全軍投降的事。

    由上,秦軍由當世雄師,淪落於不堪一擊,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

  • 4 # 帝王攻i8

    其實關於新安大坑殺是有很多誤解的,真相併非如此。

    漢高祖元年十一月,項羽率領反秦諸侯聯軍及章邯秦軍在途徑新安城南這個地方時,發生了一件震驚古今中外的大屠殺。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新安坑殺,後世對於此事多有評論,亦是對項羽評價暴虐的主要根據,也是認為項羽從此由勝轉衰的標誌。研究者認為新安坑殺失去了秦華人心,斷絕了項羽入關以後在關中立足的可能。並論述新安坑殺秦軍降卒,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誤,是項羽由盛而衰的轉折、失敗的起點;另外認為新安坑殺使項羽的歷史功勳黯然失色,不僅遭到世人的唾棄,而且親手給自己挖掘了墳墓,葬送了屬於自己的政治前程;新安坑殺是項羽一生的轉折點,楚漢戰爭的勝敗在此就有定論了。也正如著名史評家史珥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之亡始於此。”

    大詩人杜甫也曾經寫詩譴責項羽:

    “項氏何殘忍,

    秦兵此處坑。

    愁雲終古在,

    鬼燦至今明”

    當然千百年來,對於此事的真偽,史學家們多有所質疑:歷史上究竟是實有其事,還是出於劉邦集團為了爭取秦華人心的後來偽造?比如秦漢史專家、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紹豪分析說:“被殺的秦軍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隨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亂的秦軍士兵,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降軍通常有一種膽怯心理,缺乏鬥爭的勇氣。當他們的一些夥伴面臨殺戮時,根本沒人站出來真正反抗。這樣以來,投降的秦兵編制被打亂了,這個二十萬建制的部隊也就不復存在。”?又認為“另外,也不否認虛報殺敵數字的可能。在古代戰爭中,有的將軍打了勝仗,出於邀功的需要,會故意多報。”?

    也有些論者認為“章邯的歸降既是項羽勝利的見證,也是其最終失敗的開端。歸降秦軍眾達二十餘萬,這些人遣散不易,又無法消化。欲攜帶如此之多的敵軍向秦之腹地進軍,猶如懷揣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隨地會被炸得粉身碎骨。如何處置這許多降卒,肯定非項羽能力所及。換了別人是否就能處理好,恐怕也十分不易。那麼命運已事先將項羽放在一個無所適從的地步。”又“最終項羽選擇了殺降一途。除了秦降卒蓄謀反叛外,項羽失去耐心也是重要原因。項羽卻因犯下了殺降的滔天大罪,便先驗地決定了其無法在關中立足。”(學者周聘語)雖然認為項羽坑殺秦軍有不得已的地方,但是還是肯定了其事實。

    關於此事件史記有詳細記載: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羽詐阬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曰)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

    《史記黥布列傳》記載:“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擊坑章邯秦卒二十餘萬人。”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曰)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章)(司馬)邯、(董)翳得脫。”

    漢書記載和史記大同小異,唯一和史記不同者,記載項羽十月份西進時率領的軍隊有三十萬,而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為四十萬。

    根據史記的描述,新安坑殺的過程是項羽夜擊阬秦卒。而到了劉邦和韓信的嘴裡,說辭出奇的一致“詐坑秦降卒”。前者是經過一番戰鬥,殺掉秦軍並做成京觀,後一種說法是用計謀欺騙秦軍趁機滅之,後世望文生義解釋為欺騙秦軍挖坑趁機活埋。這種說法不但是為夜擊二十萬秦軍的不合理性找到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還增加了項羽在此事件的負面性、無恥性,詐字顛覆了項羽的形象,從此把項羽打入卑鄙小人的行列中。

    關於新安坑殺事件不合情理的事情太多,綜合來看不合清理有如下幾條:

    一:關於項羽如何夜擊秦軍或是詐坑秦軍。這點不合理性連康熙皇帝讀史都看出破綻: “即如所載項羽坑秦卒二十萬,夫二十萬卒,豈有束手待斃之理乎?”二十萬秦軍不是沒有反抗能力的,面對屠殺豈能不反抗?另外從諸侯兵力的對比上,史記上記載諸侯聯軍一共四十萬,除秦軍外只有二十萬;漢書記載諸侯聯軍一共三十多萬,除秦軍外只有十多萬。不論是哪種情況諸侯軍的兵力都是弱於秦軍的。

    二十萬人的軍隊如何能在一夜之間將二十多萬人計程車卒悉數殺死並全部坑埋呢?二十多萬人相對於二十萬人並不是一個絕對劣勢,特別是被置於死地的時候,那種由求生慾望激發出來的反抗力量是不能低估的。而且根據《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羽“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說明“秦軍”是沒有經過改編的軍隊,是具有較強的戰鬥力的部隊,是有組織的武裝,並不是被解除武裝的俘虜。當二十多萬人的武裝因被置於死地而奮起反擊的時候,二十萬人能否戰勝他們都有疑問,更遑論被坑殺於一夜之間!詐坑就更不可能了,二十萬全副武裝的秦軍突然被要求莫名其妙的挖大坑,豈能不懷疑乎?何況要挖多久多大的坑?另外挖好大坑,也得諸侯軍對其進行包圍才能進行屠殺。二十萬軍隊的調動並殺氣騰騰的包圍,秦軍豈能不知?

    二:根據史記的相關記載,項羽統率的軍隊的數量在發生新安坑殺後,似乎沒有大的變動。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十月份項羽率領諸侯軍四十餘萬,西至河南;十一月發生詐阬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十二月達到新豐鴻門時,項羽統率諸侯軍四十萬。也就是說在十一月項羽殺掉二十萬秦軍後,其率領軍隊竟然沒有多大的變化!新安距離函谷關僅僅七十多公里,僅僅三天的行軍就可以達到。基本上排除了項羽在滅掉秦軍後,另外有新勢力投靠,補充了二十萬軍隊的可能性。從兵力的增減,我們可以肯定所謂的坑殺二十萬基本不是事實。

    三:根據史書記載,我們知道章邯和諸侯會盟不是投降,而是結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章邯和諸侯之間僅僅是合作關係,秦軍保持很大的獨立性,有完整的編制,並且並未解除武裝。鑑於秦軍的威脅,項羽做了一定的防禦措施,把章邯留在楚軍中,使得秦軍群龍無首。另外派和自己關係親密的司馬欣帶領秦軍,重要的是把秦軍安排在諸侯聯軍的前列,使其無法進攻諸侯軍,只能用於前鋒開路。也就是說諸侯軍和秦軍並沒有編列在一起,而且對於這支具有戰鬥力的秦軍是大為忌憚,提防甚深,怎麼可能發生“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呢?只會出現一些邊緣地帶的摩擦,這些摩擦是任何軍隊都存在的。秦軍何至於要造反?以至於項羽感到威脅要殺之而後快呢?

    四:根據史記的記載,秦軍商議密謀造反的理由竟然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項羽坑秦卒時,秦朝已滅亡一個多月了,新安距函谷關七十多公里,至此尚不知秦王朝覆滅的資訊,實在不可理解。何況秦軍跟從諸侯入關,很難想象其竟然期望諸侯滅秦。另外項羽匯聚四十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離函谷關只有三天行程了,秦軍竟然認為聯軍無法入關滅秦。

    五:根據史記的記載,項羽殺光二十萬秦軍,而只留下了章邯、長史欣、都尉翳三人,這個也不符合實情。實際上章邯封為雍王后,手下還有一隻精兵,估計就是二十萬秦軍的一部分。後來這批軍隊成為劉邦東進的一支,其中劉邦騎兵的基礎就是章邯旗下的秦騎兵。

    另外有名有姓可考者就有兩人,其中一人是秦將趙賁,趙賁是開封守將,劉邦曾攻開封不克。此人當一直守衛開封。秦二世三年七月,章邯與諸侯會盟,開封作為章邯軍的大後方,必然沒有陷落諸侯軍中,而後的幾個月諸侯聯軍掃蕩河內郡、河南郡,必然不會留下東方一個釘子,這個時候或是趙賁降楚,或則是被諸侯俘虜,加入章邯軍中。後來劉邦從漢中進攻平定三秦時,趙賁又在三秦為章邯將,後被漢軍擊敗。

    另外一人為呂馬童,項羽自刎前曾經贈頭顱給呂馬童,原因是呂馬童是故人,看來彼此比較熟悉。而《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呂馬童:“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從起好畤,以司馬擊龍且,復共斬項羽,侯,千五百戶”也就是說呂馬童在劉邦定三秦的時候以秦軍騎兵將領的身份投靠劉邦。可見呂馬童為故秦騎兵將領(劉邦手下騎兵基本以秦騎兵為基礎組建的),而和項羽打過交道,推測只能是章邯的部下,所以和項羽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 所以二十萬秦軍大多數都是歸於章邯等其他三王,或則被解散回家,二十萬全部被坑殺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綜上所述,關於新安坑殺有幾點可以協商。

    一:章邯軍與諸侯軍是聯盟性質,章邯軍是有完整編制全副武裝的精銳士兵,所以後世指責項羽殺降是不存在,毫無道理的。因為章邯軍根本不是投降了項羽,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殺降。

    二: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斷定新安二十萬大屠殺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的。根據史記的記載,可能當時出現了部分秦軍士兵的譁變,項羽軍隊是在平叛中消滅了秦軍叛軍。而諸侯軍士兵欺負秦軍士兵可能個別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某些諸侯軍氣高趾昂的指使秦軍做事也是存在的。別有想法,抱有陰謀的秦軍將領利用個別摩擦造謠生事,欲以造反才是真實的情況。另外項羽把章邯置楚軍中,以司馬欣為上將帶領秦軍前行,司馬欣威望不夠,無法控制這幫驕兵傲將也是出現造反苗頭的主因。

    此時,鎮壓並消除危機,是任何一個軍事家都必須做的事情,不能就此事斷定項羽殺降殘暴,衝動易怒,並認定項羽對秦軍充滿仇恨和報復心理。項羽連殺叔之仇的章邯尚能容得下,豈能容不下區區秦兵乎?

    三:史記記載項羽坑殺秦軍是和黥布、蒲將軍商議,黥布、蒲將軍具體帶領楚軍負責執行的。這裡要明確黥布、蒲將軍直屬兵力在鉅鹿之戰前明文記載只有二萬,經過鉅鹿之戰後只會更少,就算得到降兵的補充,亦不會差距太大。或則有人會認為,不見得僅僅黥布、蒲將軍直屬兵力,別的將領一起參與也有可能。關於這點首先史記沒有記錄有別的將領參與此坑殺,另外史記記載是楚軍坑殺了秦軍。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二十萬是匯聚了趙、齊、燕、魏、韓各國的兵力。而楚軍兵力佔據分量並不大,楚軍鉅鹿大戰前五萬兵力,得到補充後亦不會到十萬,估計七八萬左右。所以新安坑殺,實際最多也就出動了幾萬楚軍。至於秦軍叛亂的人數更是遠遠少於此數。

    四:“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章)(司馬)邯、(董)翳得脫。”這是嚴重不符合歷史的。這種說法是從何而來呢?我們發現最早宣揚此論調的是韓信,韓信最早作為項羽郎中參與過鉅鹿之戰,並追隨項羽入關。全程參與過項羽新安平亂的經歷,對此事所知甚詳。後來投奔劉邦,在著名的漢中對進言劉邦,論定三秦之戰略,其中侃侃而談“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翳、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這裡韓信信口開河,不顧事實。史記明明記載劉邦屠武關,在他嘴裡成了秋毫無所害;所謂的懷王之約根本就是政治陰謀,到了他嘴裡成了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沒有不知道的;另外歷史可證明劉邦拿下關中費盡千辛萬苦,談何傳檄而定?所以筆者認為韓信宣揚的詐坑秦降卒是不顧事實的汙衊,其目的是為激起關中父老對項羽、章邯等人的仇恨,以及打擊章邯等秦人制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為劉邦入主關中樹立道德理論。另外不論是漢政府的官方記載,還是劉邦脫口而出的項羽十大罪狀,都和韓信其語類似,可見韓信是項羽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的始作俑者。

    感謝閱讀

  • 5 # 一劍封喉555

    其實秦國軍隊沒有說的那麼強大,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被李牧打的慘敗。李信二十萬秦軍被項梁二十萬楚軍打敗。秦始皇統一天下靠的是綜合國力外加政治謀略。如果因秦始皇統一天下就說秦軍無敵,那劉邦統一天下是不是劉邦的軍隊也是天下無敵。

  • 6 # 扶蘇有酒

    秦始皇時代的秦軍,是秦國戰爭機器,後來被坑殺的秦軍,是章邯勞改軍,無法和秦始皇時代的同日而語。聽我慢慢道來。

    戰爭機器與長城軍團、嶺南軍團。

    秦始皇統一戰爭的秦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消滅六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政權。這支秦軍達百萬之眾,是東方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為統一天下,立下赫赫之功

    然而,秦始皇時有讖語“滅秦者胡也”,秦始皇自然想到北方逐漸強盛的匈奴政權,令他心驚膽戰,於是命蒙恬帶走30萬秦軍出擊匈奴。蒙恬不負眾望,把匈奴趕出鄂爾多斯、河套一帶,退回陰山以北的大漠,秦軍就地駐守下來,修長城防禦匈奴,可以稱為長城軍團。另一個秦始皇又發起對百越和嶺南的戰爭,屠睢又帶走50萬秦軍可以稱為嶺南軍團。兩軍團一共帶走80萬大軍,留關中的秦軍不多。

    章邯軍刑徒軍始末簡介

    再來說下被項羽坑殺在新安的秦軍,這支秦軍可以稱為勞改犯大軍,是由驪山刑徒和奴隸組成,當初陳勝吳廣振臂一揮,發動大澤鄉起義,在陳地建立張楚政權。心急的陳勝,立即派周文入函谷滅秦,周文部一路上,隊伍不斷壯大,有十幾萬之眾,到達離咸陽一百里的戲水,隨時顛覆秦王朝,秦二世和趙高震動。秦朝生死存亡之際,關中竟無兵可用。此時秦二世以章邯為統帥,釋放驪山刑徒和奴隸,給他們發放武器,史書上說有70萬。

    臨時組成的秦軍,都想擺脫勞改犯和奴隸的身份,都同仇敵愾,把周文大軍殺的全軍覆沒,繼續東進,滅了張楚政權。此時六國貴族,皆以復國,章邯擊敗齊楚聯軍,並殺死項梁。這支勞改秦軍,在一年中滅張楚,打敗齊魏楚,磨鍊出驚人的戰鬥力,與正規軍無異。

    接下來,章邯軍和王離的長城軍團,一起把趙王歇包圍在鉅鹿城中。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登場,帶頭的是一個年輕的將領,名叫項羽,一向以勇武著稱,他帶領楚軍破釜沉舟,氣勢如虹九敗王離,王離軍全軍覆沒。項羽下一個矛頭直指章邯的勞改犯秦軍。

    章邯是秦國最後一名救命稻草,一度打出曾經秦軍的輝煌,此時面對士氣正旺的項家軍,章邯後退好幾次,並未交手。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後退之因,章邯恐懼,派出手下長史司馬欣去咸陽請示秦二世。司馬欣去拜見趙高,一連等了三天吃了閉門羹,趙高並不召見司馬欣。司馬欣也恐懼起來,恐遭不測,灰溜溜的逃回秦營。

    這時章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內憂是趙高獨攬朝綱,如果立了功也會遭到趙高的嫉妒,如果失敗了,肯定會遭到趙高的殺害。秦朝內部的不團結,一天天瓦解章邯的內心。此時,陳餘給章邯來了一封勸降信,也是關於趙高獨攬大權,排除異常的言論,這更使章邯猶豫不決。

    章邯猶豫不下時,項羽發起強大的攻勢,幾次打敗章邯軍。章邯徹底崩潰了,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秦軍20多萬將士考慮,投降了項羽。然而,我們都知道結局,在走到新安時,項羽坑殺20萬秦軍。

    總結下,秦始皇時代的秦軍,是秦國真正的戰爭機器,個個如狼似虎,

    造成秦軍戰鬥力不如以前的原因是

    一 、長城軍團用去30萬,嶺南軍團用去50萬,真正防守關中的秦軍剩的寥寥無幾。形不成有效的戰鬥力。

    二、章邯不是正規軍,是勞改犯和奴隸組成的,戰鬥力相比以前的戰爭機器,遜色不少。

    三、趙高獨攬大權,排除異己,逼蒙恬自殺後,朝廷上下離心離德。

    四、時運不濟,遇上史上最勇武,會打仗的,正值士氣旺盛的項家軍。

  • 7 # 來思酒鋪

    兩千多年前,20萬秦軍降卒一夜之間被項羽的軍隊坑殺殆盡。歷史記載的坑殺之處就在今天的義馬二十里鋪一帶,1912年,修建隴海鐵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遺址是一個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的土坑。 風蝕雨淋,漸漸頹敗,周圍生長著青翠的莊稼和白楊。不過,在河南文物分佈地圖上,並沒有對這個遺址的官方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這塊土地真的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嗎? 殘暴的殺戮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項羽將諸侯兵四十餘萬,行略地,西至於河南。”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復了六國舊地的項羽,率領大軍開始向秦地進發。在這支進攻秦朝大本營的軍隊裡,收編著剛剛投降的20萬秦兵。當部隊行至新安古城安營紮寨時,在軍營中流傳的“小道訊息”,引發了曠古罕聞的大屠殺。 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告訴記者,距離新安古城百餘公里的山西晉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趙軍大戰的遺址,那裡是秦白起坑殺40萬趙軍的地方。而在相隔54年後,新安古城卻上演了另外一場驚天悲劇。 只不過這次施暴者是曾經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國兵士,他們用同樣的方式,把秦軍當年的暴虐還給了秦軍。歷史學家認為,此次大屠殺的根源,依然在於秦始皇的暴政。這個君王在統一中國後,不惜民力,頻繁徵調六國勞役建陵墓、築長城、修馳道,讓那些被奴役的人們飽受屈辱。義軍的兵士們沒有忘記這些屈辱,現在他們有了機會,開始在路上隨意虐待秦兵俘虜。我們無法揣測降兵當時的心態,為了保命,他們或許只有忍辱負重。可是當隊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馬上就要西出函谷關,秦軍將士的心情一定非常複雜。 《史記》項羽本紀描述這段歷史時說,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這些投降的秦軍既擔心項羽勝利,他們自己成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擔心項羽失敗,秦朝會把他們的父母妻兒全部殺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將是難免的。但是這些悄聲的議論,並沒有逃過楚軍的耳目。 《史記項羽本紀》說:“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據說向項羽報告秦兵降卒動態的是九江王黥布,關於這點史書中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如果是真的,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料到,這種小道訊息,會給20萬秦軍降卒帶來如此慘重的殺身大禍。項羽得到報告後,就跟黥布、蒲將軍商議,最後三人拿出意見,認為“軍隊裡秦兵眾多,如果入關後不聽指揮,或者臨陣倒戈,那麼取勝就非常困難,不如及早殺掉,以免後患”。於是,“楚軍夜間突然動手坑殺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 悲愴的新安古城 根據史料記載: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的地方,是新安古城千秋鎮,這裡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人們通常所說的位於新安以南的楚坑,也是指的這裡。《括地誌》說:漢新安縣城,即坑秦卒處。同樣的說法在《史記項羽本記》中也有記載,說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萬於新安城南。新安古城就是今天的義馬二十里鋪村西李杏灣村。 不過記者從地方史志辦公室瞭解到,彼時的新安,並不是今天那個自隋代重建的新安縣城,而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設立的縣治。新安古城位於新城東北方向,二十里鋪村下石河一帶,西距澠池13公里。呈長方形存在的古城遺址,東部邊緣大部分被澗水淹沒了,考古曾經發現地下夯實的城牆土層,同時存在的,就是那個裸露在地面的、經歷過若干風雨的楚坑。 斗轉星移,時空變幻,歷史早已經歷若干次輪迴。那座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被稱為楚坑的遺址,在二十里鋪附近居民的眼裡,只是收藏了無數遊魂的“萬人坑”,很少有人去考量,兩千多年前,它是否真的見證了一場暴虐的屠殺? 坑中挖出大量人骨 今天的“楚坑”遺址,在當地被稱作“萬人坑”。它的南面,是發源於陝縣境內的澗河,坑的北面則是土嶺和李杏灣村,東西為平地。記者翻閱義馬和澠池縣誌發現,萬人坑遺址右面原來還有一座白龍廟和一口八角青石井。1912年修建隴海鐵路時,它們全部被毀,原貌不復存在。 可是,歷史的發現和巧合,往往就在這樣的毀壞和重建中生成了。當修建隴海鐵路的工人在李杏灣村施工時,深入地下的鐵鎬卻從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當地的地方誌記載,這就是歷史上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的遺址,只是此時軍閥混戰,遺址並沒有得到繼續挖掘或儲存。 河南大學歷史學院有關專家說,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民在坑內平整土地時,還常常挖出大量人骨。 如今又是很多年過去了,楚坑雖然風蝕雨淋,其勢頹敗,而規模卻依舊清晰可辨。它完全掩映在高大的白楊和蔥綠的麥田當中,同遠處幾家散落的農家小院一樣,守候著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任人如何想象,都無法把它與20萬秦兵降卒的葬身之地聯絡起來,拼接出屍骨鐵矛、悲叫連天的殺戮年代。 但是,歷史畢竟來過。只是,真的有20萬之眾在這裡被一夜間殺掉嗎? 數字懸疑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十一月,“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按照史書的說法,20萬秦軍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殺似乎是確鑿的事實,除了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3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沒留。《項羽本紀》透露,“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但研究歷史的人認為,這個數字是值得懷疑的。既然項羽讓長史欣統領秦兵降卒,就證明秦軍已經接受改編,並不是被收繳了武器,“被裹挾前行”。這樣以來,讓20萬士兵一夜之間消失,並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擅長古代戰爭史的秦漢專家、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紹豪分析說:被殺的秦軍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隨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亂的秦軍士兵,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降軍通常有一種膽怯心理,缺乏鬥爭的勇氣。當他們的一些夥伴面臨殺戮時,根本沒人站出來真正反抗。這樣以來,投降的秦兵編制被打亂了,這個20萬建制的部隊也就不復存在。 “另外,也不否認虛報殺敵數字的可能。在古代戰爭中,有的將軍打了勝仗,出於邀功的需要,會故意多報。”秦軍降卒是如何被坑殺的關於這一場殘暴的殺戮,史書沒有詳細記載。要殺數萬手持武器的兵士,難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難來臨,恐怕沒有人會甘心引頸待殺。所以,在坑殺秦兵降卒之前,項羽應該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矇蔽兵士的。 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描述的“羽詐坑殺”,歷史研究者推測,降兵必須首先被集中起來,去做一件事,這件事或許就是挖坑。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裡,秦兵降卒被六國的兵士驅逐著挖坑。當大坑開挖到兵士無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監督他們幹活的六國士兵,突然變得猙獰起來。無數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的軀體,瘋狂的刺殺,鮮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鳴、求饒和怒罵交織著,一場慘絕人寰的血腥,就在我們目光無法企及的地方蔓延開來。 歷史無法忘卻殺人如麻的項羽,骨子裡始終燃燒著征服的慾望,面對不服氣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賦予其兵器,與自己的軍隊重新來一場廝殺,惟一的方法是讓他們徹底滅亡。那些投降的兵士,命運註定是被放逐的,只是他們不會料到,從他鄉到他鄉,歸宿卻在坑中。在他們中間,或許有人想過,再往前走一點,就可以穿過崤函故道,回到故里。可惜大禍突降,沒有人能夠逃脫。 一層層屍骨堆砌、血淚覆蓋的秦兵降卒被塵土掩埋之後,那些連綿不斷的嚎叫,也在瞬間消失了。時光倏忽千年,項羽及他所製造的楚坑,以及裡面所掩藏著殺戮和血腥,都結成了歷史的疤痕,供歷史學者無窮無盡的尋覓和追蹤。 在無聲無息掩映在郊野之中的“萬人坑”遺址上,據說惟一讓人心驚的是夜晚偶爾閃現的磷火,那些從腐爛的屍骨中分解出來的氣體,總是不經意間懸浮在地面之上,並隨著氣流淡淡的飄移,公元759年,大詩人杜甫途經這裡,留下項氏何殘忍,秦兵此處坑。愁雲終古在,鬼燦至今明……的詩句。而今天,幾乎不會有人在夜裡專門去看那裡的磷火。這個早已風平浪靜的所在,在剛剛到來的春天裡,生長出了鮮豔的桃花,還有碧綠的麥苗、高大的白楊和金色的油菜花。遠遠近近的村莊,都籠罩在油畫般的色澤之中。一瞬間,幾乎讓人忘卻,這裡曾經埋藏著讓人心驚膽顫的歷史。

  • 8 # 水一白聊歷史

    秦皇掃六合,威振華夏,所到之處,莫非王土,秦軍僅用十年時間,便連滅六國,一統中華。可是僅僅過去十餘年,便被兩個農民(陳勝、吳廣)把江山攪了個雞犬不寧,最後還被一個小小亭長出身的劉邦“破”了咸陽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昔日無敵的秦軍都去哪了呢?

    南征百越

    統一了六國以後,秦始皇並沒停下開疆拓土的腳步,而是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百越之地。

    《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公元前218年,即滅六國後三年,秦始皇派了手下最精銳的部隊五十萬,以屠睢為主將,而趙佗為副將,五路大軍,劍指百越之地。開局還是很順利的,直接衝進了珠江三角洲,佔領了番禺,然而在向廣西挺進的過程中,卻遭遇了極為頑強的抵抗,主將屠睢也在戰爭中被殺。

    自此,南征軍便開始據險而守,趙佗一方面安撫百姓,另一方面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以番禺為中心建立根據地。

    後來,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繼位,陳勝、吳廣起義,秦末大亂,趙佗在南方卻已經與中原隔絕了資訊。再之後,趙佗又先後攻佔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百姓的擁護之下,自稱南越武王。

    南征的五十萬大軍,在多年與百越的戰爭當中,損失應不在少數,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在秦末混亂之中,南征軍沒有回救卻是事實。這部分秦國的主力精銳部隊就這樣留在了南越,成為了趙佗後來與劉邦討價還價的資本。雖然稱臣於劉邦,但是卻保留著足夠的獨立性。

    北擊匈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蒙恬領三十萬大軍,對匈奴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攻擊戰,一舉收復河套之地,自榆中至陰山,共設三十四縣。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將原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把冒頓單于的爹頭曼單于打得北遷十餘年,不敢回中原,賈誼稱之為“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然而,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一死“偽詔”,逼死了扶蘇,蒙恬束手就擒,後來也不幸遇害。三十萬大軍轉由名將王翦的孫子王離統領。

    可只惜,王翦一世英名,兒子王賁亦是名將,可到了王離這裡就只能是笑話了。

    陳勝、吳廣起義後,王離留下十萬戍邊,自領二十萬軍隊回救。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王離的二十萬軍隊,與章邯帶領的二十萬囚徒和奴產子組成的部隊一同攻打趙國。把張耳和趙王歇圍困於鉅鹿城中。

    當時便有人說:“王離也是秦朝名將,如今他率領著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國的趙國,定能獲勝。”然而也有不同意見認為:“夫為將三世者必敗,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帶兵打仗太多了,殺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後代是要受到懲罰的。如今的王離正是王家的第三代將領。”

    此語果然應驗,不久之後,王離與章邯便敗於前來援救鉅鹿的項羽之手,項羽帶來的五萬楚軍一舉擊破了秦軍四十萬大部隊,章邯投降,王離被俘。

    被坑殺的秦軍

    隨著王離被俘,章邯投降,剩餘的二十餘萬秦軍盡皆服役於項羽。然而,因為原來各國計程車卒都曾在秦朝服過徭役,受盡了秦兵的欺辱,如今秦兵投降了,也免不了受些凌辱,於是,在秦軍中不滿之聲此起彼伏。

    當有人將這個訊息傳達到項羽的耳朵裡時,項羽不由大驚,連忙把自己手下的幾員大將召集起來,商議對策,最後得出一致結論,投降的秦兵數量太大,一旦不聽從指揮,後患無窮。

    於是,項羽一聲令下,二十餘萬秦軍降卒便全部在新安城南被連夜坑殺了。

    這裡面既有當年追隨蒙恬打匈奴的老兵,也有驪山陵墓的服役者,還有犯了秦朝法律的囚徒,如果當初劉邦押送的囚徒沒有逃跑,也許這裡面還會有劉邦“送去”的人。

    他們早已沒有了當年掃六國時的氣勢,有的不過是掛著秦軍的名號而已。

    秦始皇的南征北戰,雖然於開疆拓土大有益處,但是對於新統一的國家來說,卻沒有足夠的穩定性,邊境雖安,卻禍起蕭牆。再加上秦二世和趙高的殘暴統治,引來的不滿之聲愈演愈烈,統一的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便煙消雲散了。

  • 9 # 鳴沙古今

    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靠的就是他手中的那把閃耀著寒光的利劍——秦軍,這支幾乎戰無不勝的軍隊,曾經象徵著大秦帝國的堅韌不催,象徵著大秦帝國的江山永固,但是,僅僅是短短的數年後,幾十萬秦軍就被項羽所率領的起義軍所擊敗,最後更是有二十萬秦國軍隊被坑殺,這一幕,與當年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幾十萬趙軍簡直是如出一轍,歷史有時候竟然是如此驚人的相似!

    那麼,為何曾經戰無不勝的秦軍在短短數年就變得不堪一擊?戰鬥力下降的如此之快?

    在鉅鹿之戰中慘敗的秦軍並非是十幾年前統一天下時的秦軍。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的節點,他是六國滅亡的起點,卻也是秦滅亡的起點。短短數十載,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就隨著帝國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在大廈將傾的時候,秦軍戰鬥過,但它的戰鬥力與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秦末起義軍發展非常迅速,陳勝派遣的幾十萬軍隊一直攻到臨潼,與秦國都城咸陽只是一步之遙!在這個關鍵時刻,秦國奮起抵擋的卻並不是帝國的正規軍,而是一支由囚犯拼湊而成的部隊。在秦始皇下葬以後,規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沒有完工,幾十萬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後。

    當起義軍離秦始皇陵不到10裡的時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這些囚犯,命令他們拿起武器,由大將章邯率領,開始鎮壓反叛。所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秦軍已經不是當年那支戰無不勝的黑色軍團了。

    秦軍的主力部隊去哪裡了?

    那麼,秦軍的主力部隊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幾乎困擾著當時每個反抗大秦的人,畢竟,幾十萬奴隸組建的秦軍尚且如此厲害,更不用說那支真正的黑色軍團,虎狼之師!他一旦出現,將是噩夢的開始!然而,大秦真正的精銳卻始終沒有出現過。

    秦國統一天下後,軍隊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集結。一次是50萬秦軍曾南下與土著人作戰。當起義突然爆發的時候,這部分秦軍正在戍守剛剛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國存亡的關頭,他們不知為何,卻選擇了沉默。司馬遷記載,當地的最高長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間所有的通道,軍隊嚴禁北上作戰。南部秦軍就這樣徹底拋棄了自己親手建立的大秦帝國。

    秦軍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國的北疆。在打敗了匈奴騎兵以後,30萬精銳就鎮守在長城沿線。當都城告急的時候,這支秦軍開始南下。但是,這支部隊的行動卻是異常緩慢,與起義軍隊的行軍速度相比簡直是比爬行還慢,遠水已是解不了近渴。

    最後的秦軍,一支奴隸組建的的軍隊

    面對近在咫尺的威脅,保衛秦國都城的任務只能託付給那支由囚犯臨時組成的秦軍。出人意料的是,這支軍隊體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戰鬥力。

    這一切,皆是因為一個不出世的軍事天才——章邯,他也是秦國最後的將才,在秦末的大動盪中他的表現十分出色。當秦軍主力一支遠在北方戍守長城而無法迅速返回,另一支則偏處南方無心北顧的時候,章邯臨危受命,率領這支倉猝間由囚犯臨時組織起來的秦軍,投入到戰鬥中,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戰績。

    1、擊潰了周章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

    2、在章邯的率領下屢敗陳勝軍。

    3、在定陶大破楚軍,項羽的叔父項梁被殺。

    4、攻殺齊王田儋,消滅了魏王魏咎等多股反秦勢力。

    章邯所統率的刑徒軍成為秦軍的一支最有戰鬥力的主力軍,滿目瘡痍的帝國似乎看到了希望,似乎,這支部隊已經代替了曾經的秦軍,可以戰無不勝,直到遇到了一個來自於楚地的貴族,這個人叫項羽。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

    守衛長城的一部秦軍主力在秦將王離的率領下緩慢南下,在鉅鹿,兩支秦軍終於會合了。王離軍隊把趙王死死困在鉅鹿城中,章邯軍在外遙相呼應,趙軍危在旦夕,北方即將平定。

    在戰鬥的最關鍵時刻,項羽帶領楚軍趕來。面對強大的秦軍,項羽讓士兵鑿沉船隻,砸破炊具,只攜帶三天口糧,是所謂破釜沉舟。項羽的楚軍與秦軍在鉅鹿展開決戰,在楚人難以置信的勇氣面前,幾十萬秦軍在戰場上倒下,大將蘇角被殺,主將王離被俘,章邯率軍救援又被楚軍擊敗,被迫退走。

    鉅鹿一役,秦將王離的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至今世人都很奇怪,為什麼這支部隊南下異常緩慢,好不容易投入戰鬥後又不堪一擊,全軍盡沒!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秦將章邯率領的最後20萬經過鉅鹿之戰秦軍僅存的、最後的精銳,走投無路,被迫向項羽投降。項羽任用司馬欣為將,統率投降秦軍與楚軍共同西進關中。走到新安,他又擔心秦軍反叛,於是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秦軍主力至此徹底覆滅。一代雄獅,就此覆滅!

    曾經戰無不勝的秦軍,隨大秦帝國灰飛煙滅

    究其原因,秦國統治集團的分裂,是嚴重削弱秦軍戰鬥力的主要原因,秦國的嚴刑酷法,又迫使秦末農民大起義迅速地星火燎原。各地紛紛而起的農民起義,再加上被平滅的六國殘餘勢力的推波助瀾,原山東六國之地開始紛紛反叛,有後顧之憂的秦軍雖奮力作戰,但是已無力迴天。

    一支曾經偉大軍隊的結局竟然如此令人沮喪,起於孝公商鞅變法,歷經數代秦國國君,幾百年沒有衰竭過的戰鬥意志轉瞬間土崩瓦解,這樣的事實至今仍舊令人難以置信。大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間灰飛煙滅,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這種力量同樣決定了這支軍隊的沉浮,留給後世的只剩下那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 10 # 賤議你讀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俺來回答。

    想當年,秦始皇麾下的大秦鐵騎,高唱著‘赳赳老秦’之歌,碾壓八荒!那時候的秦國,是何等的霸氣,鐵騎過處,六國無不為之膽寒。

    然而,秦始皇一死,才過了短短數載,大秦帝國計程車兵,居然被人砍瓜切菜一般吊打,讓人唏噓。這就很讓人費解了,為何才過了幾年時間,秦軍的前後差別這麼大啊!

    下面,我就從以下幾點來分析其中緣由。

    第一、胡亥就敢胡來

    我們都知道,將熊兵就熊,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雖然胡亥並不是三軍的直接領導者,可他是三軍領導的領導。

    章邯在前線殺敵,糧草都快沒了,秦二世這幫子人在後方逍遙快活。這不就跟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一樣一樣的嗎——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這還不算,秦二世身在宮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就鑽美人窩。外面鬧得風生水起,他還被身邊的人矇蔽,告訴他就是幾個小毛賊而已,這貨居然信了!是的,他居然信了!

    等到人家殺到了大門口,他還妄想著跟人家提活命的條件,簡直就是瘋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章邯作為你最後的保護神了,你就對人家好點不行嗎。反而聽趙高胡說八道,想治人家的罪,章邯拼了老命保護你家的財產,你還背後捅刀子。這不,章邯最後被整得戰敗被俘,反過來也捅你一刀。

    遇到這種老闆,要麼辭職,要麼就是帶著手下人跳槽,你愛咋咋地,俺還不侍候了。

    第二、章邯的影響

    章邯雖然被譽為秦國最後的柱石之臣,但是說實話,和王翦、蒙恬這些名將比起來,章邯是根本拿不出手的。

    彼時,章邯只是個少府,這個職業是幹嘛的呢,就是負責徵收全國山海的稅收和進獻地方上的特產,還有就是負責皇宮裡吃穿住行的一個職位。

    俺查閱了資料,史書上關於章邯的第一次戰爭就是率領驪山囚犯們打戰,在這之前他是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

    那麼為何他一出手,就能勢如破竹,幾乎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咱們仔細分析就知道了。

    死在章邯手裡的對手,能拿得出手的也就項梁一個,而且還是在項梁連取一系列勝利,輕敵的情況下戰勝的。其他什麼周文、陳勝、田臧,其實沒啥軍事指揮才能。

    在看他手裡的兵,驪山囚犯可不是一般人,大多數都是六國曾經的職業軍人。這些軍人和陳勝那些農民兵比起來,戰鬥力就不在一個檔次。

    這樣說吧,章邯就像是一箇中級小號,帶著全服第一公會的人去打那些剛建立的小公會。殺得正過癮的時候,遇到了項羽這種技術型選手,鉅鹿一戰,就被打回原型。

    再到後來,韓信、英布、樊噲、季布這些人一出來,就沒他什麼事兒了。

    可惜大秦帝國之前那麼多的將星啊!

    第三、對手太強,自己的大部隊不給力

    一個項羽就能給秦帝國挖墳坑的了,又來一個劉邦在旁邊使勁兒的刨土。這還不算,張良、韓信、蕭何直接開著挖掘機過來,秦帝國的墓坑被這些人呼哧呼哧的一頓刨,秦二世和他的帝國下葬,只是時間問題。

    對手太強,而自己的兩個主力軍團,一個在南邊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一個在北方慢吞吞的往回趕。能怪誰?還不是自己作。

    殺了蒙恬和扶蘇,北方軍團的魂兒就丟了,人家沒有起來反你就不錯了,還救你?

    至於南邊的軍團,野史上說是秦始皇要他們不管發生什麼事,都不許亂動,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趙佗是真的想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人家大老遠的,有那種實力,何樂而不為。

    大秦帝國雖然二世就亡,可是精神長存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是“水鄉之韻”還是“北國之情”,你對賈府興建大觀園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