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979聼雨観雲

    大觀園興建於賈府極度興盛的時候,起初,它是為了迎接元妃省親,可省親非常短暫,元妃回宮後,園子就被慎重地擱置起來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造而成的園子被如此高閣,當然可惜得很,幸虧賈元妃及時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傳出口諭讓寶玉及眾姐妹入園居住,大觀園由此才得以恢復生機並持續發揮其價值。

    入住大觀園的主子們中,除李紈年齡稍長點外,其他的多是些少男少女,陪同這些主子的僕人們中也有很多是小孩子。園子裡的獨特景緻、少男少女們喜歡玩耍嬉戲的本性以及許多詩情畫意的生活,給大觀園增添了很多歡樂。當然,更重要的是榮國府未來的接班人——賈寶玉就住在大觀園中,而寶玉又有專愛親近女孩子的天性,因此出於利益考慮,不少女孩子渴望進入園中。同時,園中的老嬤嬤們也因遠離賈府掌權人而鬆懈了自己的職責,夜裡經常聚在一起賭博,有的甚至仗著自己曾有恩於主子肆意發狠,如迎春的奶媽便是這樣的人,所以,服侍這些小主子,老媽子們反倒樂得逍遙自在。園中儘管有李紈負責教這些女孩子們女紅和認字,但她溫順老實,是個“尚德不尚才”的人,何況遇到熱鬧有趣的活動時,她還會積極主動參與,如海棠詩社的成立及每次詩社活動和怡紅院夜宴等。疏遠了賈府長輩們的耳提面命後,似乎大觀園裡也沒有了真正的主人,因而,深受眾人寵愛,尤其是得到元妃欽點的賈寶玉,無疑是整座園子的中心和焦點。

    賈寶玉生來有“愛紅”的毛病,他曾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1]28,他也說過“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1]811。他曾幻想“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該死於此時的,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然再不託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1]480賈寶玉入住大觀園,暫時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他的願望,他肆無忌憚地去享樂,根本不在意園子外發生的任何事,“自進花園以來,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1]311。雖然,賈寶玉在大觀園裡享受過許多無憂無慮的時光,但他也經歷過苦惱;儘管,大觀園裡留下了不少歡聲笑語,但它並不是一個理想國。

  • 2 # 廣百宋齋

    賈府當然在南京

    ——從小說文字和新發現的證據論寧榮兩府的地理位置

    “賈府在南京”,即《石頭記》的主體故事發生在南京,這個命題本來不需要反覆申辯,因為小說已經寫得很清楚。然而我想錯了,不但一些普通讀者弄不清楚寧國府、榮國府在哪兒,甚至拿著國家俸祿吃專業飯的所謂“紅學家”也要公然散佈謬論,聲稱賈府不在南京而在北京。“紅學家”的荒謬,集中體現於李少紅導演的新版電視劇《紅樓夢》。新《紅》劇嚴重背離原著,將榮國府和寧國府安置到了北京,並由此胡編亂造出林黛玉從揚州經大運河歷時數月抵京這完全不合情理邏輯、十足駭人聽聞的畫外音解說詞:

    “他們經過揚州,轉大運河一路北上,歷時數月,開春之時進入了都中,到達京城。”

    這個解說詞當然是以顧小白為首的一群年輕編劇甩開原著胡編亂造出來的,但是這個錯誤的責任最終還是要算到“紅學家”頭上去。據顧小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電視劇《紅樓夢》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必須透過紅學會的審查。”主管這“審查”工作的,就是“著名紅學家”張慶善、孫玉明和沈治鈞。張慶善和孫玉明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擔任領導職務,沈治鈞則是中國語言文化大學的教授。

    《新京報》的報道稱:“在新版《紅樓夢》的製作中,李少紅不但邀請了中國著名紅學專家張慶善(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孫玉明(中國紅樓夢學會秘書長)、沈治鈞(中國紅樓夢學會副秘書長)作為文學統籌,逐字逐句分析、講解小說中的每一個情節和人物,全程錄影錄音並有文字記錄,以備隨時查驗。 ”

    好嘛,“林黛玉從揚州經大運河歷時數月抵京”這荒謬絕倫的陳述難道不是這三位大腕教給顧小白們的?

    我並不反對合理的改編,但我相當反感打著“尊重原著”旗號的胡編亂造。從“審查”的“紅學家”到謙恭受命的小編劇,難道不動腦子想一想——林妹妹要在小木船上過年嗎?寒冬臘月,林妹妹在小船上不會凍死嗎?冰天雪地,小木船能暢行大運河北上京城嗎?林妹妹北上歷時數月,賈母派來接林妹妹的男女僕婦南下要走幾個月呢?賈母能預知林妹妹母親的死期嗎?

    林妹妹是從揚州去南京!走水路溯長江西進不過100公里,快則三日,遲則五天就到了!

    本來呢,稍微細心通讀過120回小說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榮國府和寧國府在南京而非在北京的文字事實。榮國府和寧國府在南京的文字證據是明確而充分的。第二回,賈雨村對冷子興說:

    去歲我到金陵,因欲遊覽六朝遺蹟,那日進了石頭城,從他老宅門前經過。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佔了。

    寧榮二府在金陵,在石頭城,這還不明確嗎?有人強辯說,這是“老宅”,林黛玉進的賈府是在北京城的“新宅”。這是完全無視其他文字證據的無知不通之論。寧榮二府就是兩座近百年的老宅,寧國公及其後裔所住的寧國府,號稱“敕造寧國府”,什麼叫“敕造”?“敕造”就是奉皇帝之命建造。皇帝下令是給第一代寧國公建宅子,而不是給第一代寧國公的子孫建宅子。如果南京的“老宅”寧國府不是“敕造”,北京的“新宅”(假如有的話)有什麼可能“敕造”呢?如果南京的“老宅”寧國府本來就是“敕造”,那麼北京的“新宅”(假如有的話)就更不可能是“敕造”的了。

    與此相關,第四回寫到,薛姨媽帶著薛蟠、薛寶釵兄妹住進了榮國府的梨香院,“原來這梨香院乃當日榮公暮年養靜之所”——看清楚沒有,榮國公及其妻小後輩一直就住在榮國府這所“老宅”中。

    同樣明顯的證據是,第四回,賈雨村做官審案之處就在“應天府”,“應天府”不是南京是哪兒呢?門子給賈雨村看的“本省的‘護官符’”,上面抄的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本省最有權勢、極富貴的大鄉紳”——這還寫得不清楚嗎?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就在“應天府”所屬的這個省,故又一次證明賈府就在南京。

    “應天府”所屬的這個省是什麼省呢?第13回透過賈蓉的履歷寫得很清楚明確:

    江南應天府江寧縣監生賈蓉,年二十歲。

    “應天府”在“江南省”,賈蓉籍貫屬“應天府”下轄的“江寧縣”。江南省設於清順治初年,轄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蘇省、安徽省和江西省。“應天府”是明朝的轄區名,清兵攻克南京後改為“江寧府”,府治為江寧、上元(俱在今南京市區)。江寧府初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共八縣。

    看清楚了嗎,賈蓉住在哪呢?住在江寧縣嘛,賈府就是在南京嘛。

    有人又強辯說,賈蓉的履歷上寫的是賈蓉的原籍(籍貫),而非現住地。請問,有什麼證據證明賈氏家族舉家北遷了呢?一條都沒有嘛。中國古代社會,自漢代以來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除非是大規模的戰亂饑荒,否則是不允許大家族“自由遷徙”的。

    另外,大家知道什麼是“監生”呢?明、清時凡有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稱為“監生”。監生或由各地方保送,或由皇帝特許,或由捐納,因此有各種不同名目。一般所稱監生指由捐納而得的(即“捐監”),是不經過府、州、縣學而應鄉試的必具條件。捐納得官的,亦必須先捐監生,作為出身。都不一定赴國子監讀書。說白了,賈蓉這個紈絝子弟的學籍就在南京,如果他住在北京,學籍怎麼會跑南京去呢?

    第5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釵正冊”,小說寫道:

    寶玉因問:“何為‘金陵十二釵正冊’?”

    警幻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

    寶玉道:“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麼只十二個女子?如今單我們家裡,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個女孩兒。”

    這寫得還不清楚嗎?賈寶玉的家就在南京嘛。我知道,強詞奪理者很可能會說,這是賈寶玉夢遊的糊塗話。我想,這些強詞奪理者每天都在做白日夢說胡話呢。

    常有人質疑說,第33回,賈母看賈寶玉捱了打,便命人:“去看轎!我和你太太、寶玉立刻回南京去!”如果賈府在南京,這樣說是不是有問題呢?該如何解釋呢?

    我認為,這沒什麼不好解釋的,合理的理解是,小說中的南京城和江寧縣並不像今天現實中這樣渾然一體,而是分別兩個地方,就好比豐臺縣之於北京市,豐臺縣人說去北京,會有什麼問題嗎?

    賈母原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從小說前後情節來看,“金陵世家史侯”就住在南京城內,寧榮二府在城外的江寧縣,所以賈母要“回南京去”,這個說法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賈府在南京,這個文字事實在小說中從頭到尾都沒有變過。小說最後一回,賈政扶賈母靈柩回故鄉“金陵”安葬後,歸途中經過毗陵驛,在這裡見到了出家後的賈寶玉來拜別。毗陵驛是哪裡呢?就是在今天的常州。

    大家可以翻開地圖仔細看看,金陵(南京)在常州的北方還是南方。如果金陵(南京)是賈母的故鄉,賈政歸程向南走,經過常州,他究竟是要回哪兒呢?不管是哪,賈府絕不在北京,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小說這一處的寫法,是個障眼法,賈母靈柩安葬的故鄉,應是在常州以南的某個地方,也許是無錫,也許是蘇州。

    賈政在歸程中於常州碰到了賈寶玉,“過了幾日”,就回到了賈府,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賈府離常州不遠,因為賈府就是在南京。第二,賈寶玉在南京高考完之後出家流竄到了常州地界。如果賈寶玉是在北京參加高考,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到達常州的。當然,強詞奪理者也可以說,賈寶玉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帶著騰雲駕霧飛來的!

    上面羅列的論據,都是細心的讀者可以在小說文字中輕而易舉地翻檢查證的。下面我要簡單講一講在我之前從未有人發現的鐵證,無可辯駁地證明賈府在南京。

    鐵證是什麼呢?現存120回《石頭記》的真正作者是生於1706年的曹頫,曹頫從1715年開始擔任江寧織造,1727年被雍正下令逮捕並抄家;現存120回《石頭記》的情節之下,隱藏並暗示了一條從1706年到1724年的真實年代序列,小說就是按照這個年代序列來逐年敘事的;《石頭記》就是曹頫的自傳性長篇小說,賈寶玉和甄寶玉的原型人物就是曹頫;小說中的榮國府和大觀園,就是以江寧織造府為原型。

    基於上述鐵證,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大觀園原型原址就在江蘇南京的江寧織造府,“榮國府”原型原址在江蘇南京東起利濟巷,西至碑亭巷和延齡巷,南達銅井巷和科巷,北抵長江路,正對總統府(清代兩江總督府),周長大約“三里半”的長方形區域(如下圖)。

    需要說明的是,首先準確指出江寧織造府名稱和地址的問題的並不是我,而是南京大學的吳新雷老先生。吳新雷先考定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署)的結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利濟巷那邊的東路是辦公的衙門,中路是住家的內宅,碑亭巷這邊的西路是西花園(原有建築已毀於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康熙行宮位於織造府西園,即今玄武區原大行宮小學和文化館的周圍。1984年8月中,南京市幼兒教育館在大行宮小學東南角破土動工,當地基開挖到1.4米深處時,底下忽然露出一壟完整的假山石基和一些織府行宮的文物,從而證實了吳新雷先生對江寧織造府(署)西園遺址的界定。

    《石頭記》寫到,“太祖皇帝仿舜巡”,六下江南,獨甄家“接駕四次”,賈府和王府各預備一次。這個“接駕四次”的情節,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案例,就是康熙皇帝四次駐蹕曹寅的江寧織造府。

    康熙皇帝四次駐蹕曹寅的江寧織造府,主要記載於如下史料,請大家看清楚了:

    康熙六十年《上元縣誌》:

    “康熙三十八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二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四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六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乾隆十六年《上元縣誌》:

    “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說到康熙駐蹕之處,“紅學界”曾有過一段“江寧織造府”和“江寧織造署”的稱謂地址之爭。簡單地說,南京的嚴中先生堅持認為“府”、“署”是兩碼事,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吳新雷先生為此很氣惱,翻出鐵證證明“府”“署”就是一碼事,就是同一個地方。在認真研究之後,我完全認同吳老先生的觀點,“府署之爭可以休矣”!

    首先,以清朝歷代的《江寧府志》和《上元縣誌》為證據,“府”、“署”的稱謂是通用並存的,府和署決不是分為兩處的不同機構。如上文所引,“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而乾隆十六年《上元縣誌》載:

    “江寧織造署在督院(按,即現今南京總統府) 前街內,有聖祖(康熙皇帝) 行宮。”

    該《志》還刊有“行宮圖”,“圖”後有“行宮圖說”:“康熙駐蹕之舊以織造公署為行在而葺新之”。

    又嘉慶《江寧府志》載:“江寧行宮,在江寧府利濟巷大街,向為織造廨署,聖祖南巡時,即駐蹕於此。”

    又同治《上江兩縣誌》:“(聖祖) 南巡至於上元,以吉祥街(按即現今太平南路北段)織造署為行宮。”“大行宮,向為織造廨,聖祖南巡時,駐蹕於此。”

    其次,查《康熙字典》或《辭源》、《辭海》,在古漢語的稱謂中,織造府和織造署是同義詞。《康熙字典》引《廣韻》:“府,官府,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蜀志·諸葛亮傳》‘開府治事’。”“署,廨署。”

    《辭海》的釋義是:“府,官署的通稱,如官府、公府。”“署,辦理公務的機關,如公署、官署。”“廨,官署。”

    由此可見,“織造府”與“織造署”的稱謂是可以通用的,是並存不悖的。

    最後,吳新雷先生拿出了一條關鍵的鐵證——他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所藏《振綺堂叢書初集》中查見“官方的南巡文書”《聖祖五幸江南全錄》,其中明確記載了曹寅接駕的地方恰恰稱為“織造府行宮”,地點就在碑亭巷。

    《聖祖五幸江南全錄》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第五次南巡的起居日記,其中記載四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到南京:

    至午刻,由西華門進織造府行宮駐蹕,……織造曹進宴。(按:曹,指曹寅)

    又記載四月二十六日“駕往太平門登城閱視城垣”以後的情況是:

    即回行宮,至碑亭巷,有一百零二歲張姓婦人一名,帶八十歲、七十歲兒子二人接駕,上令侍衛檢視,果系老年,即賞十兩銀子。

    皇帝行在碑亭巷,有天主堂,門首恭進西洋字冊頁、履歷黃摺。欽奉皇恩停車,顧問良久;又御試西洋語文,天顏大悅。

    這項史料不僅考實了“織造府”的稱謂,而且還明確了“織造府行宮”的地界和環境;“皇帝行在碑亭巷”,表明“織造府行宮”在碑亭巷是有門進出的,曹寅就是在織造府西園行宮接駕進宴的。巷子對面的天主堂也有遺蹟可尋,其地即今碑亭巷51號南京市第九中學。該校從前是教會學校,稱為震旦中學。

    基於上述證據,我鄭重提請那些堅持“賈府不在南京而在北京”的讀者,請你們注意什麼叫正確的常識、有效的方法與合理的道義。#閒話紅樓#

    (好了)

  • 3 # f夢飛翔f

    賈府當然在南京

    ——從小說文字和新發現的證據論寧榮兩府的地理位置

    “賈府在南京”,即《石頭記》的主體故事發生在南京,這個命題本來不需要反覆申辯,因為小說已經寫得很清楚。然而我想錯了,不但一些普通讀者弄不清楚寧國府、榮國府在哪兒,甚至拿著國家俸祿吃專業飯的所謂“紅學家”也要公然散佈謬論,聲稱賈府不在南京而在北京。“紅學家”的荒謬,集中體現於李少紅導演的新版電視劇《紅樓夢》。新《紅》劇嚴重背離原著,將榮國府和寧國府安置到了北京,並由此胡編亂造出林黛玉從揚州經大運河歷時數月抵京這完全不合情理邏輯、十足駭人聽聞的畫外音解說詞:

    “他們經過揚州,轉大運河一路北上,歷時數月,開春之時進入了都中,到達京城。”

    這個解說詞當然是以顧小白為首的一群年輕編劇甩開原著胡編亂造出來的,但是這個錯誤的責任最終還是要算到“紅學家”頭上去。據顧小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電視劇《紅樓夢》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必須透過紅學會的審查。”主管這“審查”工作的,就是“著名紅學家”張慶善、孫玉明和沈治鈞。張慶善和孫玉明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擔任領導職務,沈治鈞則是中國語言文化大學的教授。

    《新京報》的報道稱:“在新版《紅樓夢》的製作中,李少紅不但邀請了中國著名紅學專家張慶善(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孫玉明(中國紅樓夢學會秘書長)、沈治鈞(中國紅樓夢學會副秘書長)作為文學統籌,逐字逐句分析、講解小說中的每一個情節和人物,全程錄影錄音並有文字記錄,以備隨時查驗。 ”

    好嘛,“林黛玉從揚州經大運河歷時數月抵京”這荒謬絕倫的陳述難道不是這三位大腕教給顧小白們的?

    我並不反對合理的改編,但我相當反感打著“尊重原著”旗號的胡編亂造。從“審查”的“紅學家”到謙恭受命的小編劇,難道不動腦子想一想——林妹妹要在小木船上過年嗎?寒冬臘月,林妹妹在小船上不會凍死嗎?冰天雪地,小木船能暢行大運河北上京城嗎?林妹妹北上歷時數月,賈母派來接林妹妹的男女僕婦南下要走幾個月呢?賈母能預知林妹妹母親的死期嗎?

    林妹妹是從揚州去南京!走水路溯長江西進不過100公里,快則三日,遲則五天就到了!

    本來呢,稍微細心通讀過120回小說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榮國府和寧國府在南京而非在北京的文字事實。榮國府和寧國府在南京的文字證據是明確而充分的。第二回,賈雨村對冷子興說:

    去歲我到金陵,因欲遊覽六朝遺蹟,那日進了石頭城,從他老宅門前經過。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佔了。

    寧榮二府在金陵,在石頭城,這還不明確嗎?有人強辯說,這是“老宅”,林黛玉進的賈府是在北京城的“新宅”。這是完全無視其他文字證據的無知不通之論。寧榮二府就是兩座近百年的老宅,寧國公及其後裔所住的寧國府,號稱“敕造寧國府”,什麼叫“敕造”?“敕造”就是奉皇帝之命建造。皇帝下令是給第一代寧國公建宅子,而不是給第一代寧國公的子孫建宅子。如果南京的“老宅”寧國府不是“敕造”,北京的“新宅”(假如有的話)有什麼可能“敕造”呢?如果南京的“老宅”寧國府本來就是“敕造”,那麼北京的“新宅”(假如有的話)就更不可能是“敕造”的了。

    與此相關,第四回寫到,薛姨媽帶著薛蟠、薛寶釵兄妹住進了榮國府的梨香院,“原來這梨香院乃當日榮公暮年養靜之所”——看清楚沒有,榮國公及其妻小後輩一直就住在榮國府這所“老宅”中。

    同樣明顯的證據是,第四回,賈雨村做官審案之處就在“應天府”,“應天府”不是南京是哪兒呢?門子給賈雨村看的“本省的‘護官符’”,上面抄的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本省最有權勢、極富貴的大鄉紳”——這還寫得不清楚嗎?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就在“應天府”所屬的這個省,故又一次證明賈府就在南京。

    “應天府”所屬的這個省是什麼省呢?第13回透過賈蓉的履歷寫得很清楚明確:

    江南應天府江寧縣監生賈蓉,年二十歲。

    “應天府”在“江南省”,賈蓉籍貫屬“應天府”下轄的“江寧縣”。江南省設於清順治初年,轄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蘇省、安徽省和江西省。“應天府”是明朝的轄區名,清兵攻克南京後改為“江寧府”,府治為江寧、上元(俱在今南京市區)。江寧府初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共八縣。

    看清楚了嗎,賈蓉住在哪呢?住在江寧縣嘛,賈府就是在南京嘛。

    有人又強辯說,賈蓉的履歷上寫的是賈蓉的原籍(籍貫),而非現住地。請問,有什麼證據證明賈氏家族舉家北遷了呢?一條都沒有嘛。中國古代社會,自漢代以來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除非是大規模的戰亂饑荒,否則是不允許大家族“自由遷徙”的。

    另外,大家知道什麼是“監生”呢?明、清時凡有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稱為“監生”。監生或由各地方保送,或由皇帝特許,或由捐納,因此有各種不同名目。一般所稱監生指由捐納而得的(即“捐監”),是不經過府、州、縣學而應鄉試的必具條件。捐納得官的,亦必須先捐監生,作為出身。都不一定赴國子監讀書。說白了,賈蓉這個紈絝子弟的學籍就在南京,如果他住在北京,學籍怎麼會跑南京去呢?

    第5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釵正冊”,小說寫道:

    寶玉因問:“何為‘金陵十二釵正冊’?”

    警幻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

    寶玉道:“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麼只十二個女子?如今單我們家裡,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個女孩兒。”

    這寫得還不清楚嗎?賈寶玉的家就在南京嘛。我知道,強詞奪理者很可能會說,這是賈寶玉夢遊的糊塗話。我想,這些強詞奪理者每天都在做白日夢說胡話呢。

    常有人質疑說,第33回,賈母看賈寶玉捱了打,便命人:“去看轎!我和你太太、寶玉立刻回南京去!”如果賈府在南京,這樣說是不是有問題呢?該如何解釋呢?

    我認為,這沒什麼不好解釋的,合理的理解是,小說中的南京城和江寧縣並不像今天現實中這樣渾然一體,而是分別兩個地方,就好比豐臺縣之於北京市,豐臺縣人說去北京,會有什麼問題嗎?

    賈母原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從小說前後情節來看,“金陵世家史侯”就住在南京城內,寧榮二府在城外的江寧縣,所以賈母要“回南京去”,這個說法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賈府在南京,這個文字事實在小說中從頭到尾都沒有變過。小說最後一回,賈政扶賈母靈柩回故鄉“金陵”安葬後,歸途中經過毗陵驛,在這裡見到了出家後的賈寶玉來拜別。毗陵驛是哪裡呢?就是在今天的常州。

    大家可以翻開地圖仔細看看,金陵(南京)在常州的北方還是南方。如果金陵(南京)是賈母的故鄉,賈政歸程向南走,經過常州,他究竟是要回哪兒呢?不管是哪,賈府絕不在北京,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小說這一處的寫法,是個障眼法,賈母靈柩安葬的故鄉,應是在常州以南的某個地方,也許是無錫,也許是蘇州。

    賈政在歸程中於常州碰到了賈寶玉,“過了幾日”,就回到了賈府,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賈府離常州不遠,因為賈府就是在南京。第二,賈寶玉在南京高考完之後出家流竄到了常州地界。如果賈寶玉是在北京參加高考,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到達常州的。當然,強詞奪理者也可以說,賈寶玉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帶著騰雲駕霧飛來的!

    上面羅列的論據,都是細心的讀者可以在小說文字中輕而易舉地翻檢查證的。下面我要簡單講一講在我之前從未有人發現的鐵證,無可辯駁地證明賈府在南京。

    鐵證是什麼呢?現存120回《石頭記》的真正作者是生於1706年的曹頫,曹頫從1715年開始擔任江寧織造,1727年被雍正下令逮捕並抄家;現存120回《石頭記》的情節之下,隱藏並暗示了一條從1706年到1724年的真實年代序列,小說就是按照這個年代序列來逐年敘事的;《石頭記》就是曹頫的自傳性長篇小說,賈寶玉和甄寶玉的原型人物就是曹頫;小說中的榮國府和大觀園,就是以江寧織造府為原型。

    基於上述鐵證,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大觀園原型原址就在江蘇南京的江寧織造府,“榮國府”原型原址在江蘇南京東起利濟巷,西至碑亭巷和延齡巷,南達銅井巷和科巷,北抵長江路,正對總統府(清代兩江總督府),周長大約“三里半”的長方形區域(如下圖)。

    需要說明的是,首先準確指出江寧織造府名稱和地址的問題的並不是我,而是南京大學的吳新雷老先生。吳新雷先考定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署)的結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利濟巷那邊的東路是辦公的衙門,中路是住家的內宅,碑亭巷這邊的西路是西花園(原有建築已毀於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康熙行宮位於織造府西園,即今玄武區原大行宮小學和文化館的周圍。1984年8月中,南京市幼兒教育館在大行宮小學東南角破土動工,當地基開挖到1.4米深處時,底下忽然露出一壟完整的假山石基和一些織府行宮的文物,從而證實了吳新雷先生對江寧織造府(署)西園遺址的界定。

    《石頭記》寫到,“太祖皇帝仿舜巡”,六下江南,獨甄家“接駕四次”,賈府和王府各預備一次。這個“接駕四次”的情節,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案例,就是康熙皇帝四次駐蹕曹寅的江寧織造府。

    康熙皇帝四次駐蹕曹寅的江寧織造府,主要記載於如下史料,請大家看清楚了:

    康熙六十年《上元縣誌》:

    “康熙三十八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二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四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六年,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乾隆十六年《上元縣誌》:

    “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

    說到康熙駐蹕之處,“紅學界”曾有過一段“江寧織造府”和“江寧織造署”的稱謂地址之爭。簡單地說,南京的嚴中先生堅持認為“府”、“署”是兩碼事,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吳新雷先生為此很氣惱,翻出鐵證證明“府”“署”就是一碼事,就是同一個地方。在認真研究之後,我完全認同吳老先生的觀點,“府署之爭可以休矣”!

    首先,以清朝歷代的《江寧府志》和《上元縣誌》為證據,“府”、“署”的稱謂是通用並存的,府和署決不是分為兩處的不同機構。如上文所引,“上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聖祖仁皇帝南巡至於上元,以織造府為行宮”;而乾隆十六年《上元縣誌》載:

    “江寧織造署在督院(按,即現今南京總統府) 前街內,有聖祖(康熙皇帝) 行宮。”

    該《志》還刊有“行宮圖”,“圖”後有“行宮圖說”:“康熙駐蹕之舊以織造公署為行在而葺新之”。

    又嘉慶《江寧府志》載:“江寧行宮,在江寧府利濟巷大街,向為織造廨署,聖祖南巡時,即駐蹕於此。”

    又同治《上江兩縣誌》:“(聖祖) 南巡至於上元,以吉祥街(按即現今太平南路北段)織造署為行宮。”“大行宮,向為織造廨,聖祖南巡時,駐蹕於此。”

    其次,查《康熙字典》或《辭源》、《辭海》,在古漢語的稱謂中,織造府和織造署是同義詞。《康熙字典》引《廣韻》:“府,官府,公卿牧守道德之所聚也。……《蜀志·諸葛亮傳》‘開府治事’。”“署,廨署。”

    《辭海》的釋義是:“府,官署的通稱,如官府、公府。”“署,辦理公務的機關,如公署、官署。”“廨,官署。”

    由此可見,“織造府”與“織造署”的稱謂是可以通用的,是並存不悖的。

    最後,吳新雷先生拿出了一條關鍵的鐵證——他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所藏《振綺堂叢書初集》中查見“官方的南巡文書”《聖祖五幸江南全錄》,其中明確記載了曹寅接駕的地方恰恰稱為“織造府行宮”,地點就在碑亭巷。

    《聖祖五幸江南全錄》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第五次南巡的起居日記,其中記載四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到南京:

    至午刻,由西華門進織造府行宮駐蹕,……織造曹進宴。(按:曹,指曹寅)

    又記載四月二十六日“駕往太平門登城閱視城垣”以後的情況是:

    即回行宮,至碑亭巷,有一百零二歲張姓婦人一名,帶八十歲、七十歲兒子二人接駕,上令侍衛檢視,果系老年,即賞十兩銀子。

    皇帝行在碑亭巷,有天主堂,門首恭進西洋字冊頁、履歷黃摺。欽奉皇恩停車,顧問良久;又御試西洋語文,天顏大悅。

    這項史料不僅考實了“織造府”的稱謂,而且還明確了“織造府行宮”的地界和環境;“皇帝行在碑亭巷”,表明“織造府行宮”在碑亭巷是有門進出的,曹寅就是在織造府西園行宮接駕進宴的。巷子對面的天主堂也有遺蹟可尋,其地即今碑亭巷51號南京市第九中學。該校從前是教會學校,稱為震旦中學。

    基於上述證據,我鄭重提請那些堅持“賈府不在南京而在北京”的讀者,請你們注意什麼叫正確的常識、有效的方法與合理的道義。

  • 4 # 風雨中的明白

    大觀園盛建的初心是迎接皇室宮妃元妃省親。

    賈府兩世國公位高權重。一朝傭貴妃位群臣奉如浩空星斗,家錦富貴十里陵城無一敵。建座大觀園更顯EMGRAND EC7位樽讓世俗權臣歎服。

    生在北國春市風光府邸宅院,卻猶念皇宮內景仙境,飄逸樓閣宮闕崎駿。

    更渴望江南水鄉風情,亭閣澗溪,月橋花薈聚柳垂,池鯉魚精華彩鶯。紅樓相依眷,江南畫入境。廊坊琴臺,燕舞鶯歌。

    好一座北國風光江南麗景盡收濃縮的大觀園。最後卻成了賈寶玉和眾粉黛的書情慾仙憂傷的閬中園藝,凝眉悲憐的園林!

  • 5 # 冰峰icepeak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主要是北方古典皇家園林建築風格,但又取材於南方園林植被造景、小橋流水意境。

    談談我對於賈府興建大觀園的理解:

    1.滿足皇帝允許嬪妃回家省親的條件。大觀園是《紅樓夢》中賈府為元春省親而修建的別墅,元春題其園之總名曰“大觀園”。皇帝的條件是:只有家世豪富、有深宅大院的,才可以申請省親。而這深宅大院,又不能像賈家原來的寧榮二府、榮禧堂之類日常居住宴坐之所,必須是“別院”,還得是“私第”。

    2.遵照省親禮節。古代對於女子省親一事看的尤其重要,無論是平民、世族大家還是宮廷,都要遵照禮節來完成省親一事,因為這裡不僅關乎孃家的體面,更關乎到夫家的體面和榮耀。

    3.為元春爭口氣,避免競爭對手笑話。賈府本就是世族大家,國公之後,再加之元春貴妃的頭銜,建得太簡單,恐失了顏面,也想給元春貴妃爭口氣,免得競爭對手笑話。

  • 6 # 墨魚軒書畫

    《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風格是亭臺樓閣、水榭廊橋,當然是水鄉之韻。

    大觀園是賈府為了迎接元春省親而奉旨所蓋。雖然元春省親總共也就回來幾個小時,可賈府還是耗費財力人力建造瞭如此豪華的大型園林。這一切都是有其重要原因的。

    因為古代對於女子省親一事看的非常重要,這不僅關乎孃家的體面,更關乎到夫家的體面和榮耀。所以即使是平民,也都會遵照禮節來完成。

    如果是一般小戶人家女子歸省,孃家把屋子院落儘可能收拾整齊,打掃乾淨就可以了。但賈府這個豪門富戶當然更加重視,況且元春省親皇帝下的詔書中可是說明了說明了要有重宇宅院。皇上的意思就是讓賈府蓋一個單獨的園子迎接元春省親。

    這樣的話,賈府當然得大動干戈把園子建得更加豪華。一方面顯得賈府有面子,另一方面更是響應了皇上的號召。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次省親並不是只有元春一個人出皇宮,還有宮裡的吳貴妃和周貴妃也回家省親,這就對比上了。賈璉曾說過:

    “現今周貴人的父親已在家裡動了工了,修建省親別院呢。又有吳貴妃的父親吳天祐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而且關鍵問題是,元春和吳貴妃在宮裡關係不好,相互之間一直在較勁,所以賈府的省親園子更是不能馬虎。

    種種原因導致賈府不惜耗費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來建造大觀園,最終元春也就呆了幾個小時,雖然給元春掙到了面子,可給賈府留下來的其實是財力虧空的禍害。

    綜上所述,就是我對賈府興建大觀園的理解!

  • 7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其實就是中國的園林藝術

    雖由人作宛天開,

    博大精深任料材。

    畫立詩凝景有盡,

    流長淵遠意無衰。

    三千造化此園聚,

    一體濃縮各處來。

    華夏文明真特色,

    自然為本暢心懷。

    南方相對多一些……

  • 8 # 冰雪素影

    一、《紅樓夢》中大觀園是“水鄉之韻”還是“北國之情”?我的回答自然是“水鄉之韻”。我們一起來看看大觀園中軸線的西半部,諸釵居住之所。如瀟湘館、蓼風軒、稻香村、蘅蕪院、秋爽齋;西北的賞景觀花之處,如紅香圃、芭蕉塢、芍藥欄等;介於東西兩部分之間,建築則多建於水邊或水上,亦有山上的,山得泉水引,水環臺榭流。山回抱,水縈洄,自然山水府院的佈局,真是清雅之極。

    二、對賈府興建大觀園如何理解?這裡我想借元妃之《題大觀園》絕句:“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功夫築始成。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美則美矣!不過就為一次省親,未免太過奢侈,太過勞民傷財了,連元妃也嘆“多少功夫築始成”不是嗎?

  • 9 # 泉240830234

    為什麼要這麼問呢?我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老先生長期在北京生活,死在香山腳下的小山村。

    我們看他的作品,感覺北方語言比較貼切,書中沒有違合感。更沒有一絲一毫的南方吳儂軟語流露!

    黛玉葬花,北國秋色,瀟瀟秋風吹一片片落花遍地,滿懷寒蟬淒涼之景色,可見,只有北國之寒風才能吹得一宿落花!

    尤其是大觀園花卉:勺藥,牡丹,北方種植居多。

    在近代,造園技術相當成熟。大觀園又是元妃省親所用,賈府完全可以斥巨資打造一個小橋流水、亭臺水榭之美景的水韻之鄉。

  • 10 # 泉城小妮的生活隨筆

    首先,大觀園有江蘇南京江寧織造官署的影子。

    《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賈雨村曾對冷子興說:

    去歲我到金陵,因欲遊覽六朝遺蹟,那日進了石頭城,從他老宅門前經過。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佔了。

    可見寧榮二府老宅在金陵,在石頭城。

    而《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祖父先後任江寧織造。曹雪芹便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自幼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那裡是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所在,也帶給他最深的傷痛。所以大觀園和生活在園子中的姊妹們,必定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他早年的生活場景。

    其次,《紅樓夢》第十八回“隔珠簾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題詠”中,寶釵詩中有句雲:

    芳園築向帝城西。

    可見園子位於帝都西城。但帝都在哪?是清皇城北京嗎?

    眾所周知,雍正年間,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過著一貧如洗的艱難日子。

    曹雪芹的曾祖母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曹家與皇室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糾葛,曹雪芹自然也去過京城王府與達官貴戚家中。大觀園,應該有北京皇家園林的影子。

    最後,《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講: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

    可見何朝何代,所在何地均無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荀彧為什麼被人稱為“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