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我努學社
-
2 # 文史宴
袁紹死後,袁譚會聯合曹操攻打袁紹,有兩方面的原因。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當然是袁譚本身不滿意袁尚即位,袁譚是嫡長子,本應是他即位,但袁紹偏愛後妻的幼子袁尚,最後傳位給袁尚,專制制度下,當然是寧與友邦不予家奴,所以袁譚要拉曹操打袁尚。
但還有一重不太容易發現的原因,就是袁譚的基本盤跟曹操的基本盤是有聯絡的,袁譚的謀士辛評、辛毗、郭圖等都是潁川士人,與曹操麾下的荀彧、郭嘉等很有交情,而袁尚的謀士審配是河北籍人士,逢紀是河南士人的邊緣人物後來跟審配交好等於改投了河北籍。也就是說袁譚的謀士寧願跟曹操合作也不願意被河北派壓過一頭,甚至為此寧願出賣袁譚,像辛毗出使曹營時洩露袁譚底細就是明證。
因為這兩方面的原因,袁譚最終決定聯合曹操跟袁尚開片,自己也從此走上了不歸路。
-
3 # 君山話史
自古以來的傳統,立長不立幼,除非長子是白痴或殘疾,這是為了規避兄弟間的權力之爭。袁紹有三個兒子(一說四個),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與三子袁尚。按理說,袁譚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繼承權。袁紹喜歡幼子袁尚,想立他為接班人。
為此,袁紹想了一個辦法,把袁譚過繼給自己死去的哥哥,以繼承其香火。如此一來,無疑剝奪了袁譚的長子繼承者。按照傳統的制度,過繼給別人,就相當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如此,袁紹還把袁譚調出冀州,出任青州刺史。
緊接著,次子袁熙被任命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幼子袁尚留在冀州。把其他兒子調離中樞,只留下袁尚一人,其用意也夠明顯了。但是,直到袁紹去世,也沒的指定誰才是繼承人。
袁紹死後,袁氏集團分裂為兩個陣營,一派以辛評、郭圖為首,力主立長子袁譚;另一派逢紀、審配為首,力主立幼子袁尚。
逢紀、審配兩人與袁譚關係不好,深恐袁譚上臺後,權力會被削弱。兩人搶先一步,立袁尚為接班人。這樣,資歷甚淺的袁尚成了袁氏集團的新首領。
作為大哥的袁譚不得不屈服於弟弟之下,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袁譚索性自稱車騎將軍,屯兵於黎陽,擺開進攻曹操的架式,向袁尚討兵。袁尚既不想與老哥撕破臉皮,又不能讓老哥兵力太強,故而只是敷衍一下,只撥給一支小部隊,同時把逢紀派到袁譚的兵營中,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袁譚一看,才撥給這麼點兵力,頂個屁用,再上書要求增兵。審配故意找種種藉口,拒絕袁譚的要求。袁譚不由得怒從心生,既不給我增兵,又派逢紀來監視我,好,老子可不是好耍的。審配會出陰招,袁譚就會麼?逢紀這小子膽敢來監視我,就讓他有去無回。袁譚也找了個藉口,把逢紀抓起來殺了。
袁紹屍骨未寒,兒子們就鬥起來了。
袁譚、袁尚這倆兄弟,本事不及其爹,還爭權奪利。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要坐收漁翁之利。
建安七年(202年)九月,即袁紹去世四個月後,曹操大軍突然北渡黃河,進攻袁譚。袁譚不想把自己的血本拼光了,緊急向袁尚求援。這時的袁尚剛上臺,也想有所表現,以向世人證明他是有本事的。他把鄴城交給審配,自己率大兵馳援袁譚。哥倆人聯手對付曹操,但還是落入下風,只得攖城固守。
建安八年(203年)春,曹操再攻黎陽。這次,袁譚與袁尚抵擋不住了,兄弟倆在城下與曹軍決戰,敗下陣來,棄守黎陽,退守大本營鄴城。曹操乘勝追擊,直追到鄴城郊外。
要不要一鼓作氣進攻鄴城呢?郭嘉分析說:“袁紹生前沒有立繼承人,現在袁尚雖然接班,袁譚心有不服,兩人勢力相當,各有一批黨羽。倘若我們攻得太急,他們兄弟二人就會聯合起來;若給他們有喘息之機,二人就會爭權奪利。”
曹操依郭嘉之計,留下部將賈信駐守黎陽大營,自己則率大部隊返回許都。
果不其然,曹軍前腳剛剛離開,袁氏內部就內訌了。
袁譚丟失了黎陽,他認為戰敗的原因,在於自己部隊的武器不夠精良。言下之意,乃是責備袁尚有意壓制他。如今曹操大軍撤退,正是收復黎陽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對袁尚道:“曹軍作戰既久,人心思歸,趁他們還沒全部渡過黃河,我們趕緊出兵掩襲,定能將其擊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當信任不再時,所有的話在袁尚聽來都是別有企圖。他冷笑了,你袁譚的目的,無非想借機得到更多的軍隊與武器罷了,我偏偏不上當,不給。
兄弟倆的裂痕急劇擴大了。此時投靠袁譚的郭圖、辛評兩人又出來煽風點火道:“您之所以失去繼承權,是因為先公(指袁紹)把您過繼給了哥哥,而這就是審配那小子出的主意。”郭圖與辛評兩人向來與審配不合,正好落井下石,唆使袁譚進攻袁尚、審配。
袁譚正在氣頭上,聽郭、辛兩人這麼一說,更是怒不可遏。自己身為長子,失去繼承權,不得不屈居弟弟之下,這已是奇恥大辱,現在袁尚、審配還處處提防他、算計他,斯可忍,孰不可忍!
權力超越親情。兄弟兩人終於拔刀相向了。袁譚大舉發兵,進攻袁尚。袁尚當然不甘示弱,奮起還擊,雙方在鄴城城門外大戰一場。鄴城是袁尚的大本營,佔有天時地利,而袁譚剛在黎陽吃了敗仗,士氣凋零,一戰下來,又傷亡慘重,只得放棄攻城,退守南皮。
戰爭一起,和解的機會永遠失去了。
袁譚戰敗,但他仍有機會翻盤。他經營青州多年,政治資源是雄厚的。青州別駕王修已經率領一支軍隊,趕來救駕。得到這支生力軍後,袁譚又得意忘形了:老子要把袁尚這毛頭小子打趴下。
人很奇怪,越親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往往仇恨更深、更難化解。
然而,形勢很快急轉直下了。畢竟袁尚是袁氏集團惟一的新首領,這種政治上的優勢,是袁譚所不具備的。袁尚以大首領的名義,通告四州(冀州、青州、幷州、幽州),袁譚以下犯上,實為大逆,號召其部將反正。袁譚部將劉詢率先起兵,宣佈效忠袁尚。緊接著,青州各城紛紛響應,脫離袁譚。
一時間,袁譚在政治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他不由得仰天嘆道:“整個青州都背叛我了,難道我真的刻薄寡恩嗎?”據史書載,袁譚“長而惠”,“能接待賓客,慕名敬士”,頗有乃父之風。但他起兵內訌,同室操戈,嚴重損害袁氏集團的利益,動搖根基,諸部反叛,實為情理之中。
在這場兄弟戰爭中,弟弟袁尚逐漸佔據上風。他得理不饒人,進擊袁譚,兩人再度決戰,袁譚大敗,被迫逃往平原郡,攖城固守。袁尚尾隨而至,包圍平原,晝夜急攻。
平原郡已危在旦夕了。
狗急跳牆。為了逆轉敗局,袁譚居然破天荒地想了一個主意:向曹操求援!
向曹操求援!有沒搞錯?!要知道曹操可是袁氏的第一號敵人啊。可是,除了曹操,誰能解平原之圍呢?
袁譚力排眾議,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
想袁紹好歹也算是一代梟雄,竟出了這麼這豬兒子,為了跟弟弟窩裡鬥,不惜引狼入室。袁譚此舉,是袁氏集團覆沒的關鍵一步。曹操在解了平原之圍後,轉而進攻鄴城。在曹軍的猛攻下,鄴城淪陷。袁譚在曹操的相助之下,終於把弟弟袁尚給打敗了,袁尚逃往幽州。然而,袁譚在引狼入室後,又想獨據冀州,怎麼可能呢?最後,他反而被曹操這匹狼給咬死了。
袁譚之死,一點也不冤。是他挑起兄弟間的內戰,是他引狼入室,是他敗光了袁紹留下的政治資產。他被淘汰出局,可謂咎由自取。
-
4 # 三國逐鹿袁潭為何要聯合曹操攻打袁尚?
紹與術即相左於前,潭與尚復相爭於後。源潭字顯思,袁紹長子,英勇善戰,謀略過人。袁紹平定北方,袁潭屢立奇功,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不得已而將袁潭過繼給亡兄袁基,同年袁潭奮發圖強,擊敗田楷、孔融等,佔領青州,後被曹操封為青州刺史。建安五年,袁潭配合袁紹參加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火燒烏巢,慌亂中袁潭與其父袁紹逃亡。次年,袁紹因惱羞成怒而死,袁紹死後,袁氏兄弟群龍無首,最出現相互攻擊的局面。建安七年,源潭聯合曹操攻擊袁尚,袁尚大敗,退回鄴城。源潭為何要聯合曹操攻擊自己的弟弟,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袁紹廢長立幼,自古就是取亂之根源。袁紹有四個兒子,長子為袁潭。袁尚未袁紹的第三子,因長相性格和袁紹相似,深受袁紹的喜愛,袁紹又因後來的妻子劉氏喜愛袁尚,再加上袁潭已經過繼給袁紹的兄長袁基,於是袁紹有意立袁尚為繼承人,這也讓袁潭異常惱怒。官渡之戰後,袁紹因憤懣猶豫,抱病而死,死前並沒有正式指定誰為袁氏的繼承人,但生前已經與官員們探討過,讓袁尚為繼承人。
袁紹死後,袁潭和袁尚的矛盾爆發,袁潭認為自己是長子,理應是繼承人,而袁尚則不以為然,於是袁氏集團出現了兩大派,一派是辛評、郭圖為首,擁立袁潭為繼承人,一派審配、逢紀為主,製造袁紹的假遺詔,擁立袁尚為繼承人,於是袁潭聯合曹操攻擊袁尚,奪取繼承大位的權利。
其次袁尚袁潭曾經聯合攻擊曹操,但袁尚為人不中肯,想趁袁潭攻擊曹操之際得漁翁之利。袁紹死後,曹操攻擊袁潭,袁潭因沒有被袁紹指定繼承人,只能自封為車騎將軍,屯兵黎陽。建安七年,曹操派兵攻取黎陽,袁潭自知不能敵,於是求救與袁尚,並且告訴袁尚,趁著人心未亂,與曹操決一死戰。
袁尚也曾答應援助,但因懼怕袁潭得到兵馬不歸還,因此派遣的兵力並不多,糧草自然也不多。而袁潭嫌棄袁尚小氣,不可共事,最主要是以袁潭援助的兵力也不可能對抗曹操。故而一再要求隨軍將士逢紀曾兵,被逢紀拒絕,袁潭一怒之下,將逢紀殺害。袁尚因此而更加痛恨袁潭,二人之間有一戰,已經在所難免。
再次袁潭根基與曹操是有聯絡的,袁潭的謀士們跟曹操也有瓜葛,他們各懷鬼胎,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結曹操製造矛盾。曹操大敗袁紹後,就曾想一鼓作氣滅掉袁紹的幾個兒子,然而郭嘉曾建議曹操讓袁氏兄弟自生矛盾,自相殘殺。而這個時候袁潭手下辛評、郭圖等人,見情況不妙,都欲為自己謀個好前程。
他們又與曹操的部下荀彧、郭嘉等有交情,於是他們先是建議袁潭聯合曹操攻擊袁尚,後又告訴曹操,可以乘著袁氏兄弟混戰之際,吞併河北。更為可恨的是,辛毗竟然向曹操洩露袁潭的兵力部署。這樣曹操假意聯合袁潭,真心攻取河北的鬧劇便上演。
你是如何看待袁潭聯合曹操的?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禍起蕭牆,緣自繼承權紛爭。
袁譚的合法地位被做掉,袁尚越級上位,其中過程自然積攢不知多少的仇恨。
俗話說得好,仇恨會矇蔽人的理智和眼睛。
在仇恨的驅使下,人會做出許多不可思議和非理性的決定,甚至幹了蠢事都毫不在乎,最早可見伍子胥鞭屍楚王,為了報家仇,引外兵入侵自家的國度,屠戮鄉親。
袁譚比伍子胥還差勁,至少他幾乎是自作聰明過了頭,不但送掉祖宗基業,甚至連最後的一點政治資本都喪失了。
伍子胥會止步於復仇,但不會三心二意,即便最終被吳王冤殺亦不損其歷史威名,而袁譚則活成了笑話。
悲催啊,袁紹的性格導致兒子間視如仇寇,壓根無法形成兄弟鬩於牆,攜手抵外辱。
不可謂不說矛盾積攢得太深,太厚,根本達到了無法調節的程度。
零和的矛盾被曹操趁隙而入,畢竟曹操也算當代有智慧的軍閥,豈不會善用該優勢,一點小縫就能被擴大,何況是這麼大的一個窟窿。
即便袁譚後悔也來不及啦,錯了就錯了,害了也無法迴天。
應了那句話: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
6 # 大飛熊騎士
袁家兄弟互相殘殺,最主要的責任當然在於袁紹不公,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郭嘉的建議,避免了讓河北形成一個整體,對抗曹操大軍。郭嘉對曹操說:“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郭嘉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鯰魚效應”,就是讓曹操不要急著進攻河北的袁氏兄弟,否則他們會團結起來作戰,應該緩圖之,讓他們自己先亂,再趁火打劫,河北可定也。
官渡之戰結束不久,袁紹去世後,曹操渡過黃河,進攻河北,就發現了其實袁氏根基還在,想一口吞下是不可能的。畢竟,袁紹經營河北多年,地盤還在,還保留著強大的綜合實力。於是,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先進行南征。果然,袁氏兄弟外敵不在,就開始內亂,袁譚和袁尚互攻,袁譚卻幹不過袁尚。其實,袁譚早年就跟從袁紹征戰,是有一定的軍事素養的,但是袁尚繼承了袁紹的位置,實力自然要優於袁譚。於是,袁譚只好救助於曹操,這下曹操就有了進入河北的藉口和機會,各個擊破,統一了河北。
(紅圈只標記大概位置,不作精準地圖)
造成兩袁互攻,曹操得利的局面,有幾個因素。第一,有先例,當年袁紹和袁術就是為了“四世三公”的繼承權,二人互攻爭霸。如今,袁譚和袁尚如出一轍,並且“青出於藍”。第二,袁紹在關係上處理不當,廢長立幼,埋下兄弟不和的隱患。第三,袁氏三兄弟並高幹各有地盤和部曲,合則強大,分則互相消耗,誰也吞併不了誰。第四,兩袁用人都有問題,袁尚重要謀士審配,性格剛烈,特別是和袁譚派的辛評,郭圖不和。所以,雙方的謀士只會讓脆弱袁氏兄弟關係,加速破裂。第五,袁譚自作聰明,他想利用曹操對付袁尚,自己再趁火打劫,可惜這也是曹操想要的,袁譚又怎麼鬥得過曹操呢?結果,袁譚成了最早滅亡的一方。
所以,袁氏兄弟相爭,導致軍心離散,他們手下的將領呂曠,呂翔,焦觸,張南等也先後歸降了曹操。曹操利用他們自相殘殺,互相消耗目的已經達到,於是各個擊破,統一了河北,如郭嘉所料。先是袁譚反覆,被曹操攻破南皮殺了,高幹也被西涼馬超,龐德打得軍敗身死,袁尚和袁熙則逃入遼東,被公孫康斬了頭,獻於曹操。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道理誰都懂,可是一旦面對權力,利益的誘惑,就容易“利令智昏”了。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曹操也糾結接班人人選問題,被賈詡以“袁氏兄弟”的例子暗示,於是曹丕鞏固了接班人之位。
-
7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一代霸主袁紹因病去世。
死就死吧,糟糕的是,他死的很糾結。按照法統,袁紹本應讓嫡長子袁譚繼承祖業,但袁紹更喜歡更帥的三兒子袁尚,認為老帥哥的繼承人也該是小帥哥才對,可這又於禮法不合,所以他臨死也未能確立繼承人,最後給河北留下了一個混亂的爛攤子,真是死了還要給大家添麻煩的爛人。
果然,袁紹一死,他的手下們便分成了兩派,展開內訌。一派是潁川派,以監軍郭圖、謀士辛評為首,支援袁譚;另一派是親信派,以別駕審配、護軍逢紀為首,擁護袁尚。而剛好袁譚此時尚在青州(袁譚為青州刺史),審配、逢紀便趁機偽造袁紹遺囑,搶先擁立袁尚繼位。袁譚急急忙忙從青州趕回鄴城奔喪,卻發現沒自己啥事兒了,還被新領導袁尚打發去鎮守黎陽抵禦曹操。
這就叫先下手圍強,後下手遭殃,袁譚悲憤!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帶著親信郭圖、辛評來到黎陽,自號“車騎將軍”,只比弟弟袁尚的“大將軍”矮一頭罷了。
然而袁尚還是不信任袁譚,竟又派重臣逢紀去黎陽當監軍,明顯是來監視的。袁譚心想你不多派點軍隊來前線幫我,派個糟老頭子來管我作甚,就請求袁譚給他增兵,審配鼓動袁尚不答應,袁尚也怕增強大哥實力於己不利,於是斷然拒絕。袁譚一怒之下,竟把逢紀給殺了,於是雙方矛盾公開化並白熱化。
說起來,其實逢紀挺傻的。想當初官渡之戰,審配二子為曹操所俘,因此受譖見疑,幸得逢紀力保,二人遂結成同盟,共輔袁尚上位。結果呢?審配為了自己,最後還是把逢紀賣給了袁譚,豈不悲哉?
另外一邊,曹操看到袁紹倆兒子兄弟鬩牆,只覺痛心疾首
——想當初,你們爹袁紹和你們叔袁術就不和,袁術罵你爹家奴,你爹讓我幫他打袁術,打的袁術吐血而死!這才不到三年,你們倆兄弟竟也鬧的要死要活,難道這也有遺傳的?
曹操決定,替老大哥袁紹,好好教訓這倆大侄子一下。
於是,建安七年九月,曹操渡過黃河,攻打黎陽,袁譚兵少,裝備又差,只得再向袁尚求救;所謂唇亡齒寒,袁尚再笨,也知道哪裡是敵我矛盾,哪裡是內部矛盾,所以面對曹軍兵臨城下,他決定親自率兵支援大哥。
袁尚之所以親自死來,不是出於對敵情的重視,而是怕派別人來鎮不住大哥,讓袁譚趁機把他部隊給奪去了!袁尚便讓別駕審配留守鄴城,而自領精兵救援。但仍是沒打贏,只得趁夜遁走,逃回鄴城。曹軍趁勝直追,四月到達鄴城,將城外夏熟的麥子收割一空,然後猛攻城池,但這城太硬了,一時攻不下,諸將便請示曹操從後方多調兵馬,趁勝連戰,一定拿下鄴城。這時郭嘉卻道:“詩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今二子權力相等,各有黨羽,如急攻則其合力。不如緩之,則二子爭心生也。不如撤軍南向荊州,做徵劉表狀,以待其變。變成後再擊,則一舉定也。”曹操聽罷,也體諒到了袁家二子內訌的誠心,決定成全他們,於是下令回軍。
稍事整頓,曹操便又大張旗鼓,裝模作樣去南征劉表,果然剛走到汝南郡的西平縣(今河南西平),好訊息就來了。
一切皆如郭嘉所料,曹操這外敵一走,袁家倆兄弟就吵了起來,袁譚再次要求更新裝備並增兵以追殲尚未渡河之曹軍,至少要拔掉曹操安插在黎陽的賈信這顆釘子,否則太危險了,但袁尚和審配仍然打著自家小算盤不肯給,袁譚大怒,郭圖、辛評等謀士又在一旁煽風點火,說當初袁紹遲遲不肯立袁譚為世子,其實就是審配這小子在從中作梗!這下袁譚忍無可忍,從此再無與袁尚和好之可能,到八月份,倆冤家冰炭難容,終於在鄴城外大戰一場,袁譚兵少裝備又差,當即戰敗,只得率軍退往東北至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其別駕王修忙率青州吏民前來援助,袁譚聲勢稍振。這時劉表也寫信來勸說倆賢侄和好,以爭取時間拖住曹操南下步伐讓自己多過幾年安生日子,可惜倆賢侄都殺紅了眼,就是不聽老人言寧願吃虧在眼前。袁尚首先發難,親自率兵北上攻打南皮,袁譚再次大敗,只得又向南逃到青州平原縣,據城固守。袁尚將城團團圍住,日夜猛攻。袁譚眼看要亡黨、亡國,氣急敗壞,心想寧可把天下給外人,也不能給家賊!於是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到曹操那裡乞降求救,表示要棄暗投明,大義滅親,助朝廷殲滅賊黨袁尚,為表誠意,還將自己的女兒送來,非要嫁給曹操第二十子曹整,以和親定盟。
曹操愣了一下:啥?我侄子袁譚要當我親家?這輩分不亂了嗎?但想了想,袁譚主動引窩入室,將江山雙手奉上,求我一起搞他弟弟,這等好事都能碰上,還是見見吧,於是接見了辛毗。辛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說,曹操的心中,頓時生出無限悲涼來。說到底,他與袁紹,固然是死敵,但也相交多年的好兄弟,看著老大哥的兒子們鬧到如今這個地步,曹操身為長輩,嗯,也確實應該,嗯,再給這倆大侄子火上澆點油,讓他們殺得更歡實些!
於是,曹操忍痛自降一輩,答應了袁譚的聯姻。領大軍調頭北上,與袁譚聯合,去夾擊袁尚。
-
8 #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情和袁紹有關。賈詡曾經對曹操說過,你如果想力,其他的不是曹丕的公子當自己的繼承人的話,我建議您那去學一下袁紹或者是劉表!由此可見,曹操對袁紹這件事情有多麼巨大。
如果不是袁紹,他是中原的氏族大家的話,我甚至認為袁紹這個人有點像遊牧民族,為什麼?他的這一套繼承的方法,就特別像遊牧民族的那一套繼承方法啊,那裡面有幾個兒子,誰成家了以後,分一部分家產出去,然後留下最小的那個兒子來繼承家業。
最後袁紹留在自己身邊的就是她最小的兒子,最小的兒子當了冀州的刺史,二兒子當了幽州的刺史,大兒子也就是袁譚去了青州當刺史。
大兒子自然也不服,而且自己的處境相當微妙,被逼無奈之下,袁譚去了黎陽。
曹操也到了黎陽,和袁紹的大兒子開始對決,袁紹的大兒子自然知道自己不是曹操對手,趕緊向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在冀州的袁紹的小兒子袁尚求援,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然後這兄弟兩個就沒打過曹操,直接逃到冀州首府鄴城去了。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建議曹操,你現在不要壓得太死,你壓的越死,袁紹兄弟之間的矛盾將會越緊密,你先稍微把弦鬆一鬆,說不定他們自己就鬧起來了。曹操聽著有道理,撤兵了,果然!這兄弟兩個就直接出事情了。
袁尚不幹!他認為自己的兄弟是在跟自己爭權奪利,無論你是用什麼樣的藉口,就算是去打曹操,我也不給你新的裝備,或者是援兵,你就老老實實的給我在我身邊待著。
袁譚生氣了,雙方展開了決戰,雖然有來有回,但基本上,冀州實力還是太強了,這個時候,袁尚將自己的兄弟包圍在了青州的平原城。袁譚最後被逼無奈之下只能夠去找曹操求援。
其實按照袁紹的自己個兒的家底,能夠阻止曹操很長一段時間統一北方,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拜著兄弟兩個所賜,我可以看到袁紹的大兒子在爭權奪利失敗以後,仍然得到了青州方面大部分氏族的支援,袁紹四世三公,在天下的家底可見一斑。
就是因為兄弟兩個之間的私心,大敵當前,不想著如何滅底,而是想著如何對付自家人,這種挖牆腳的行為,這樣的家族不會沒落,這樣的國家不會衰敗,難道這不是奇蹟嗎?
-
9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俗話說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也。在三國時期,就有兩個梟雄因為做出廢長立幼之舉,最終都導致了基業的滅亡。這兩位梟雄分別是劉表和袁紹。
劉表因為偏愛小兒子劉琮,結果把荊州之主交給了劉琮,最終導致基業毀於一旦。而袁紹也是因為廢長立幼而讓他的一生心血找拼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
袁紹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與三子袁尚。按常規,長子袁譚是天經地義的第一繼承人。然而,袁紹最喜歡的卻是幼子袁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袁尚長的和袁紹“很類已”,長相性格和才情都極為相似,因此深得袁紹喜愛。另一方面袁紹最寵愛的妻子劉氏也很喜愛袁尚,愛屋及烏下,袁紹對袁尚更是喜愛有加。
為了把袁尚培養成“法定”接班人,聰明絕頂的袁紹想出一個絕頂聰明的辦法:把袁譚過繼給自己死去的哥哥,並美其名曰:幫哥哥繼承其香火,讓其後繼有人。袁譚成了“繼子”後,其繼承權也就直接剝奪了。同時,為了防範於末然,袁紹還任命袁譚為青州刺史,同時,把次子袁熙任命為幽州刺史。只幼子袁尚一個人留在冀州。
公元200年,袁曹集團爆發了官渡之戰,袁譚做為主力,跟隨袁紹出征,最終袁紹因為一意孤行而被大敗。兩年後,袁紹悲憤鬱悶而死。然而,因為死得太突然,他並沒有直接宣傳誰為繼承人。這就給兒子內訌留下了隱患。
繼承人之爭當然在袁譚和袁尚之間展開。袁譚擁有長子這個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也得到了以辛評和郭圖為首重量人物的支援。而幼子袁尚卻擁有坐鎮冀州這個唯我獨尊的後天優勢,並且得到了以逢紀、審配為首朝中重臣的支援。
逢紀、審配兩人和袁譚關係一直就好,當然不希望袁譚繼位,於是在袁紹死後的第一時間,他們便馬上擁立了袁尚繼位。就這樣,“楞頭青”袁尚成了袁氏集團的新掌門人。
“大哥大”袁譚當然不甘心,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方面自稱為車騎將軍,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袁尚的不滿,另一方面調集軍隊到黎陽,做出佯功曹操的樣子,然而藉機向袁尚“討兵”。
袁尚當然知道哥哥的陰惡用心,但不能拒絕哥哥的好意,於是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派了一隻老弱病殘幼的軍隊去支援袁譚,另一方面還把心腹之臣逢紀派到袁譚的兵營中,名為助陣,實為監督。
袁譚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來了個雙管齊下之舉,一方面繼續上書請求增兵,另一方面處處找“間諜”逢紀的小辮子,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直接把逢紀送上了斷頭臺。
就在袁譚、袁尚倆兄弟進行“溫柔”地內力大比拼時。曹操坐不住了,他在袁紹去世剛剛四個月時,率大軍北渡黃河,目標直指風雲人物袁譚。袁譚一看形勢危急,馬上向袁尚求援。袁尚覺得曹操是心腹之敵,於是放下兄弟間的暗鬥,共同對外,自己親率大兵馳援黎陽的袁譚。而讓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審配鎮守鄴城。
結果,哥倆人聯合也打不過曹操,只好攖城固守。死守總不是辦法,數月之後,兄弟倆棄守黎陽,退守大本營鄴城。
曹操乘勝追擊,直追到鄴城郊外。這時曹操麾下第一謀士郭嘉站出來有話要說了,他提起了暫緩進攻的主張,理由是9個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意思就是說,現在如果我們攻的急了,袁氏兄弟聯合起來,怕是事倍功半,一時半會也難以戰勝他們。如果不攻,袁氏兄弟為了爭奪接班人之位,必然內訌,不如暫緩進攻,坐收漁翁之利。
郭嘉這9個字道破了打敗袁譚袁尚兄弟的玄機和真諦所在。曹操聽從了郭嘉的良計,只派部將賈信駐守黎陽,自己則率大部隊返回了許都。果然,曹軍離開後,袁氏兄弟馬上就反目成仇了。
袁譚向袁尚請求增兵,以去攻奪丟失了的黎陽。袁尚這回的回答很直截了當,8個字:要兵沒有,要命一條。
兄弟倆就這樣徹底撕破了臉皮。而這時袁譚手下的郭圖、辛評兩位牛人因為素與審配不和,於是出來煽風點火,唆使袁譚進攻袁尚、審配。
袁譚是個頭腦簡單的人,一怒之下,率軍進攻袁尚。結果袁氏兄弟在鄴城城門外進行了第一次真情對對碰。結果佔領天時地利人和的袁尚大獲全勝,袁譚只好退守南皮。隨後,青州別駕王修率軍支援袁譚,袁譚又得意忘形了,再向袁尚發動進攻。
袁尚這時發動了心理戰,他以袁紹法定繼承人的身份,通告冀州、青州、幷州、幽州這四州軍民,指責袁譚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號召大家共同截擊。結果袁譚部將劉詢第一個反叛袁譚,歸順袁尚。隨後,青州各城紛紛響應,脫離袁譚,歸順袁尚。
結果可想而知,袁氏兄弟再次進行的大決戰,勢單力孤的袁譚再次大敗,被迫逃往平原郡。袁尚隨後率大軍包圍平原,晝夜急攻。
眼看平原郡危在旦夕,袁譚做出狗急跳牆之舉,5個字:向曹操求援!
袁譚不顧部將反對,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同時,為表誠意,還將自己的女兒主動嫁給曹操的第二十子曹整,以和親定盟。
而這正曹操之意,早就磨刀霍霍等待收拾殘局的曹操接到袁譚的求援後,同意了聯親,馬上率大軍進發了,他在解了平原之圍後,調轉馬頭殺向鄴城。
結果鄴城經不起曹軍的猛攻,很快淪陷。袁尚只好逃往幽州。再後來,幽州被曹軍攻破後,袁尚逃入了遼東,結果被公孫康誘殺了,公孫康斬了袁尚的頭獻給了曹操。
至此,袁譚在曹操的幫助下,終於把袁尚給除去了。然而,他為自己的引狼入室之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曹操很快找了個理由,把袁譚的人頭也砍了。
總之,袁譚袁尚兄弟因為私心太重,大敵當前,竟然引狼入室,最終他敗光了袁紹留下的政治資產,雙雙被淘汰出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10 # 文史磚家
我們華人常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極言兄弟齊心協力的必要性。兄弟齊心做大事的成功案例史不絕書,然而它的反面“兄弟鬩牆、引狼入室”的案例也並不在少數,其中漢末三國便至少有五對,稱他們為“塑膠兄弟”,實在是再恰當不過。這五對“塑膠兄弟”中,以袁譚、袁尚兄弟最為極品。
根據史料記載,袁紹至少有3個兒子,其中長子袁譚、幼子袁尚都是後妻劉夫人所生,而次子袁熙的生母不詳。袁紹奪取河北四州後,為了培養3個兒子和外甥高幹,便讓他們各掌一州的軍政事務,以起到共保袁氏基業的作用。其中,袁譚都督青州,袁熙都督幽州,高幹擔都督幷州,袁尚則留在鄴城協助其父治理冀州。
袁紹之所以將幼子留在身邊,有其不可告人的深意。原來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理應由袁譚繼承其父的職位,然而袁紹夫婦卻因溺愛幼子袁尚,而對長子袁譚充滿了疏遠感。為了解決“接班”難題,袁紹還把袁譚過繼給亡兄袁基,擺明是想剝奪他的繼承權。但是對於這個安排,袁譚心中很不爽,並在暗中圖謀奪回屬於自己的世子之位。
袁紹在世時,雖然傾向於讓袁尚接班,但卻並沒有明確擇立他為世子,所以袁譚與袁尚之間的關係大抵上還說的過去。等到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病死後,圍繞著權位之爭,袁譚與袁尚之間的關係逐漸走向破裂,並最終兵戎相見。這場大混戰中,袁紹的謀士們也投奔不同的陣營,其中辛評、郭圖等人支援袁譚,而逢紀、審配等人則支援袁尚。
在兄弟相爭的初期,袁尚“棋先一招”,透過捏造袁紹的遺命,得以繼任冀州牧、鄴侯。實力相對較弱的袁譚因為無法繼位,一氣之下便自封為車騎將軍,並駐軍黎陽。此時,曹操已準備北渡黃河、攻略河北4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袁尚便暫時擱置跟兄長的爭執,親率大軍援助袁譚,以共同對抗曹操的攻勢。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在黎陽大破袁譚、袁尚的聯軍,迫使兩人逃奔鄴城。此時,大謀士郭嘉向曹操獻計,希望他能暫緩進攻鄴城的計劃,以靜待袁氏兄弟自相殘殺。果不其然,在看到曹操沒有進攻鄴城後,袁譚便率軍進攻袁尚,並在失敗後逃奔南皮,旋因袁尚的攻勢過猛,又被迫逃往平原。然而袁譚逃往平原沒多久,袁尚的大軍便接踵而至。
為了解除袁尚的圍困,袁譚便接受謀士的建議,派辛毗向曹操求援,並與其結成同盟以共同消滅袁尚。然而辛毗到達許昌後,卻暗中投靠了曹操,並勸說他假意答應袁譚的請求,並藉此機會吞併河北。曹操覺得很有道理,便親率大軍進攻鄴城以解平原之圍,並與袁譚結成兒女親家。
然而曹操絕不會為袁譚“火中取栗”,而後者也沒打算遵守承諾。所以等到袁尚跟曹操鏖戰於鄴城之際,袁譚卻撕毀盟約,並率軍進攻袁尚的地盤,無異於“兩個拳頭打人”。勢力遭到嚴重削弱的袁尚難以抵禦兄長的進攻,便率殘眾逃奔幽州,依附於二哥袁熙,而袁譚則乘勢吞併袁尚的軍隊和地盤。
袁譚的背叛正中曹操的下懷,在攻取鄴城後不久,他便親率大軍討伐袁譚。雖然在河北割據多年,但論行軍作戰和計謀韜略,袁譚哪裡是曹操的對手,更何況後者手中還握有一支“特種部隊”-虎豹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袁譚在南皮被曹操擊潰,並在逃跑時被曹純指揮的虎豹騎斬首,妻子兒女也全部被殺,時在建安十年(205年)正月。
袁譚被殺的訊息傳至幽州,袁熙、袁尚恐懼至極,此時他們還想著負隅頑抗,但沒多久便遭遇大將焦觸、張南的背叛,不得已逃奔烏桓。兩年後,曹操在幽州大名士田疇的引導下,率軍奇襲柳城,並在白狼山斬殺袁氏兄弟的靠山-烏桓王踏頓。袁譚、袁尚戰敗後,又轉向東北流亡,投奔割據遼東一帶的大軍閥公孫康。
袁氏兄弟逃往遼東之初,頗受公孫康的優待,但不久便遭到後者的猜忌,而袁譚、袁尚為了自保,便密謀暗殺公孫康,奪取他的兵馬和地盤。然而袁氏兄弟的計劃尚未實施,公孫康卻已是“棋先一招”,利用宴會之機將他們捕殺,隨即將首級送往曹操處邀功,時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就此,袁紹的三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河北就此成為曹操的地盤。
作為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袁譚、袁尚因爭奪權位不惜同室操戈,而袁譚為了增強勝算,還不惜“引狼入室”,與死敵曹操結成同盟。結果到最終,袁氏兄弟不僅無一人能成為河北的主人,並全都落得屍首異處的結局,實在是愚蠢至極。由此來看,袁譚、袁尚完全配得上漢末三國極品“塑膠兄弟”的稱號。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有兩位諸侯廢長立幼,最終都導致了基業的滅亡,一對是劉表與劉琮父子,而另一對就是袁紹與袁譚。
(袁譚)
袁譚是袁紹的長子,袁紹平河北,袁譚屢建戰功,後來袁紹的哥哥袁基去世,袁基膝下無子,袁紹就把袁譚過繼給袁基當兒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派遣袁譚出守青州,曹操上表袁譚為青州刺史,割據一方。他在袁氏家族中的名氣也很好。因此後來袁術軍事集團崩潰之後,袁術帶兵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投奔袁譚。但在中途被劉備截擊,病死於路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袁譚隨袁紹出征,大敗而歸,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憤懣而死。死前他沒有明確立誰為繼承人,按理應當是長子為繼,但袁紹對於自己的三子袁尚又非常喜愛,因為他覺得袁尚長得最像他。所以袁紹集團就分為了兩派,一派以辛評、郭圖為首,擁護袁譚,而另一派以審配、逢紀為首,擁護袁尚。審配和辛評一向不和,害怕袁譚即位以後,辛評會針對他。所以他假託袁紹偽詔,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知道之後將兵出奔黎陽,自號車騎將軍。袁尚對袁譚也心生忌憚,故意派逢紀去監視袁譚。後來袁譚問袁尚要兵,袁尚也不給,袁譚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東漢時期鄴城周邊略圖)
曹操領兵與袁譚和袁尚在黎陽對峙,兩兄弟大敗而回,退守鄴城。曹操手下的謀臣郭嘉為曹操獻策,暫且撤軍,讓兩兄弟互生嫌隙,自相殘殺。果然,袁尚既不給袁譚增兵,也不撥給糧草,加上袁譚手下辛評、郭圖等一幫人的挑撥,兄弟最終反目,於鄴城展開大戰,最後袁譚退守南皮。即使袁譚手下的別駕王脩用“兄弟如手足”勸阻,也無濟於事,兩兄弟再也無法和好如初。後來由於諸郡反叛,袁譚又不得不退守平原。
(袁尚)
袁譚手底下的謀士辛毗是個二五仔,先是跟袁譚說聯合曹操攻打袁尚,袁譚派他出使曹操的時候,他又跟曹操說正好借兩兄弟不和睦,吞併河北。曹操覺得很有道理,就派兵攻打袁尚,袁尚退回鄴城。曹操又讓自己兒子劉整娶袁譚的女兒為妻,結為姻親,穩固關係。但袁譚趁曹操圍鄴之際叛變,攻打袁尚,袁尚敗走故安,投靠哥哥袁熙。曹操也因為袁譚的叛變而大怒,歸還袁譚的女兒,征討袁譚。袁譚逃往南皮,雖奮力抵抗,也無濟於事,最終城破人亡。
參考文獻:
1、三國志[M]. 中華書局 , (晉)陳壽撰, 2005
2、資治通鑑[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宋)司馬光原著, 1993
3、三國志集解[M]. 中華書局 , 盧弼著, 1982
4、曹操集[M]. 中華書局 , (漢)曹操著,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