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戲解說嘻嘻嘻
-
2 # 史話戲說
先說懷俄明級發生了什麼吧。
懷俄明級戰艦也算是美國海軍的老將了,從1912年一直服役到1947年,其間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懷俄明級戰列艦/無畏艦總共有兩艘船,懷俄明號和阿肯色號。在二戰爆發之初,尚未參戰的美國把阿肯色號編入了中立巡邏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華人意識到自己隨後參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於是把已經被“去軍事化”的懷俄明號指派為了炮組訓練艦,用來訓練海軍新兵、讓他們學習戰列艦火炮的使用。懷俄明號就這麼當著訓練艦,一直當到了戰爭結束。
但是懷俄明的姐妹艦阿肯色號,卻是在二戰中見過戰鬥的。雖然略顯過時的懷俄明級已經不能扛起艦隊主力的大旗了,但阿肯色號還是在北非附近執行過保護航路的任務,並在隨後當過專門的轟炸艦,執行炮擊岸基目標的任務。這種任務不需要最先進的艦船來執行,對於老但尚且堪用的阿肯色號來說正合適。在戰爭的最後,阿肯色號還被調到了太平洋執行任務,但是由於來得太遲,她只趕上了炮擊硫磺島和沖繩。
然後聊聊效能。很明顯,在二戰時期,懷俄明級這種以一戰無畏艦標準建立的戰艦,已經跟不上新銳戰列艦的步伐了。因此我們在看效能時,還是把它放在一戰的背景下去看吧。
如果單純把懷俄明級看作一戰無畏艦的話,她們還是可以的。懷俄明級的主要武裝是12門12英寸火炮和兩條位於水下的魚雷發射管。沒錯,他們給無畏艦裝了魚雷發射管,這在一戰時期其實不算是奇怪的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美國自家的南卡羅萊納號等等,也都裝備了魚雷發射管。下圖是南卡級的密歇根號。
以當時的標準來看,懷俄明級的火力不弱。這兩艘船擁有12門12英寸的主炮,分裝在六個雙聯裝炮塔上(兩前四後),還有21門副炮(炮組佈局後來在現代化改造時被大幅度修改過),而其他很多無畏艦,比如英國的喬治五世號、無畏號之類的,都只有10門12英寸炮。懷俄明還有21門五英寸副炮,而喬治五世號有16門4英寸炮,無畏號有27門12磅炮。下圖是無畏號。
在裝甲方面,雖然懷俄明級在設計上大量參考了之前的弗羅裡達級,但是裝甲卻相比弗羅裡達級有了一定的提升。除了裝甲帶和炮臺裝甲的提升之外,懷俄明最大的改進是增加了防魚雷的隔艙。這是美華人第一次把這種設計用在12門炮的主力艦上,而戰爭證明了這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有必要的做法。
在最初服役期間,懷俄明級算得上是素質較好的無畏艦。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懷俄明級也進行過很多激烈的改造。阿肯色號和懷俄明號都在兩次大戰之間接受了很多改進,包括鍋爐改造、副炮位移等等。新的燃油鍋爐替代了原本燒煤的鍋爐,給了她們很大的速度提升,三寸防空炮也被安裝在了額外的炮座上。後來在倫敦海軍條約的影響下,懷俄明號被改造成了訓練艦,拆除了許多武器和裝甲,但阿肯色號一直帶著一身可以戰鬥的配置。
最後這張圖是訓練艦化的懷俄明號,可以看見它正常的主炮已經被拆除,換上了適合訓練的炮組。
-
3 # 陳悅漫步海邊
“懷俄明”級戰列艦,完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共建成“懷俄明”(Wyoming,BB-32)和“阿肯色”(Arkansas,BB-33)兩艘,在美國海軍的戰列艦發展史上,屬於承上啟下的一級軍艦。
初造時的基本效能
“懷俄明”級排水量26000噸,全長171.3米,寬28.4米,吃水8.7米。
(初建成時的“懷俄明”)
其武備的效能相當突出,共裝備了6座305毫米口徑50倍徑的雙聯裝主炮塔,可以說是當時美國海軍中火力最猛的一級戰列艦,就算在同時期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其他武備包括21門127毫米炮,2具533魚雷發射管)
其防護方面,水線帶裝甲最厚處254毫米,裝甲甲板厚76毫米,主炮炮座裝甲厚229毫米,主炮炮罩前面裝甲厚279毫米,司令塔裝甲厚279毫米。
“懷俄明”有所欠缺的是其航速,這和當時美國海軍的戰略思想有關,對於戰列艦的研發,持大續航力、一般航速的思想,“懷俄明”級的動力系統是2座帕森斯型透平蒸汽機,配套12座燃油混燒鍋爐,功率28000馬力,航速只有20.5節,不過續航力高達8000海里/10節。
改裝
(“魔改”後的“懷俄明”)
“懷俄明”級服役之後,曾在20年代末進行過改頭換面的大改裝。軍艦上原有的後桅杆被挪了位置,改成了三腳桅。另外艦上的鍋爐被拆出,替換成4座燃油鍋爐,相應的軍艦上的煙囪從2座減少到了1座。同時在艦上新增了水上飛機彈射機,可以同時搭載3架水上飛機。
二戰
(二戰末期拍攝到的“懷俄明”,前桅已經改成了棒式桅,主炮也全成了雙聯5寸炮,猛一看有點美式護航驅逐艦的架勢)
(二戰中的“阿肯色”艦,前桅改成了三腳桅式樣)
二戰前夕,“懷俄明”艦於1931年被改為訓練戰艦(AG-17),“阿肯色”則保持著戰艦的身份。二次大戰開始後,2艦又進行了主要適應防空需要的改裝,“阿肯色”的前桅杆被改成了強度更好的三腳桅,加裝雷達等裝置,後來該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行動,最後在1946年作為原子彈試驗的靶艦炸沉。“懷俄明”在二戰末期,前桅杆改成了棒式桅,主炮全部改成小口徑的雙聯5英寸炮,看起來有點怪模怪樣,最後於1947年除役。
-
4 # 魑魅涅槃
戰列艦作為17世紀後出現的一種全新戰艦,代表的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遠洋作戰艦船發展的頂點,衡量一艘戰列艦的效能高低主要看的就是其火力打擊能力和承受打擊能力以及續航耐久性這這三點,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無懈可擊完美的。懷俄明級戰列艦作為美國在一戰前建造的一艘新型戰列艦,其最開始的目標就是英國當時剛剛服役不久的無畏級戰列艦,只是在艦炮口徑上因為美國自身沒有超大口徑艦炮可用,所以安裝了更為成熟可靠的305毫米艦炮,該艦共建造有首艦懷俄明號和次級艦阿肯色號。懷俄明級戰列艦雖然在美國海軍戰列艦發展中並不是最出名的,但是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安裝有6座12門305毫米主炮,而且這些主炮在結構設計上採用背靠背的佈置方式,既縮小了艦炮所佔用的體積,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這種艦炮佈置方式能夠很好的縮小開炮時炮口衝擊波對戰列艦上層建築的影響。首艦懷俄明號於1912年服役後在一戰中並沒有什麼什麼特別戰績,但是在服役後參加了美國入侵維拉克魯斯戰役,並且在美國正式參加一戰後,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負責整個艦隊的護航任務。 一戰結束後該艦在歷經多次升級改造後先是變成一艘防空艦,再後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被升級為一艘防空訓練艦,在整個二戰期間雖然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實戰,但是該艦卻為美國海軍艦隊培養了無數的高射炮手,在戰爭後勤線上繼續發光發熱為戰爭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在二戰後期,該艦被改裝成為一艘專門研究反日本神風特攻隊戰術的專業試驗艦,只是英雄遲暮,在二戰結束後,該艦也因為自身的問題被賣給造船廠拆毀。而2號艦阿肯色號對於戰爭的貢獻卻更大,也讓整個懷俄明級戰列艦成為整個美國海軍中發展歷史中比較著名的一款戰列艦。阿肯色號戰列艦在服役後一直服役於美國大西洋海軍艦隊。直到二戰爆發後,其從大西洋艦隊中的護航任務轉變為為蘇聯運輸船艦隊的護航任務,並且在二戰末期也參加了諾曼底炮擊任務,並且隨後轉戰太平洋戰場,參加了美國多場對日戰爭,主要任務就是炮擊日本所佔領的陣地和對日本本土軍工企業的炮擊任務。隨著二戰的結束,阿肯色號也因為自身的定位問題直接被海軍出名,並直接開往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環礁參加原子彈試驗任務,只是在首次試驗中經不起氫彈的爆炸威力而沉沒。縱觀懷俄明級戰列艦,雖然該艦在美國眾多戰列艦中不值一提,只能算是美國在一戰前發展戰列艦歷史程序中的一次試驗品罷了,但是不管是首艦懷俄明號還是次級艦阿肯色號在美國海軍歷史發展中都有其重要意義存在。
回覆列表
我先歸總了一下美國所有的BB
前無畏(岸防型)
Maine 緬因號(原屬裝甲巡洋艦等級,代號ACR-1,後劃屬二等戰列艦)無級別
Texas 德克薩斯號(二等戰列艦) 無級別
BB-1 Indiana 印第安納號 印第安納級
BB-2 Massachusetts 馬薩諸塞號 印第安納級
BB-3 Oregon 俄勒岡號 印第安納級
前無畏
BB-4 Iowa 衣阿華號 無級別
BB-5 Kearsarge 奇沙治號 奇沙治級
BB-6 Kentucky 肯塔基號 奇沙治級
BB-7 Illinois 伊利諾伊號 伊利諾伊級
BB-8 Alabama 亞拉巴馬號伊利諾伊級
BB-9 Wisconsin 威斯康辛號 伊利諾伊級
BB-10 Maine 緬因號 緬因級
BB-11 Missouri 密蘇里號緬因級
BB-12 Ohio 俄亥俄號 緬因級
BB-13 Virginia 弗吉尼亞號 弗吉尼亞級
BB-14 Nebraska 內布拉斯加號 弗吉尼亞級
BB-15 Georgia 佐治亞號 弗吉尼亞級
BB-16 New Jersey 紐澤西號弗吉尼亞級
BB-17 Rhode Island 羅德島號 弗吉尼亞級
BB-18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號 康涅狄格級
BB-19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號 康涅狄格級
BB-20 Vermont 佛蒙特號 康涅狄格級
BB-21 Kansas 堪薩斯號 康涅狄格級
BB-22 Minnesota 明尼蘇達號 康涅狄格級
BB-23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號 密西西比級
BB-24 Idaho 愛達荷號 密西西比級
BB-25 New Hampshire 新罕布什爾號 康涅狄格級
無畏
BB-26 South Carolina南卡羅來納號 南卡羅來納級
BB-27 Michigan 密歇根號 南卡羅來納級
BB-28 Delaware 特拉華號 特拉華級
BB-29 North Dakota 北達科他號 特拉華級
BB-30 Florida 佛羅里達號 佛羅里達級
BB-31 Utah 猶他號 佛羅里達級
BB-32 Wyoming 懷俄明號 懷俄明級
BB-33 Arkansas 阿肯色號 懷俄明級
BB-34 New York 紐約號 紐約級
BB-35 Texas 德克薩斯號 紐約級
BB-36 Nevada 內華達號 內華達級
BB-37 Oklahoma 俄克拉何馬號 內華達級
BB-38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號 賓夕法尼亞級
BB-39 Arizona 亞利桑那號賓夕法尼亞級
BB-40 New Mexico 新墨西哥號 新墨西哥級
BB-41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號 新墨西哥級
BB-42 Idaho 愛達荷號 新墨西哥級
BB-43 Tennessee 田納西號 田納西級
BB-44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亞號 田納西級
BB-45 Colorado 科羅拉多號 科羅拉多級
BB-46 Maryland 馬里蘭號 科羅拉多級
BB-47 Washington 華盛頓號 科羅拉多級(未建成)
BB-48 West Virginia 西弗吉尼亞號 科羅拉多級
BB-49 South Dakota 南達科他號 南達科他級(未建成)
BB-50 Indiana 印第安納號 南達科他級(未建成)
BB-51 Montana 蒙大拿號 南達科他級(未建成)
BB-52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號 南達科他級(未建成)
BB-53 Iowa 衣阿華號 南達科他級(未建成)
BB-54 Massachusetts 馬薩諸塞號 南達科他級(未建成)
BB-55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納號 北卡羅來納級
BB-56 Washington 華盛頓號 北卡羅來納級
BB-57 South Dakota 南達科他號 南達科他級
BB-58 Indiana 印第安納號 南達科他級
BB-59 Massachusetts 馬薩諸塞號 南達科他級
BB-60 Alabama 亞拉巴馬號 南達科他級
BB-61 Iowa 衣阿華號 衣阿華級
BB-62 New Jersey 紐澤西號衣阿華級
BB-63 Missouri 密蘇里號衣阿華級
BB-64 Wisconsin 威斯康辛號 衣阿華級
BB-65 Illinois 伊利諾伊號 衣阿華級(未建成)
BB-66 Kentucky 肯塔基號 衣阿華級(未建成)
BB-67 Montana 蒙大拿號 蒙大拿級(未建成)
BB-68 Ohio 俄亥俄號 蒙大拿級(未建成)
BB-69 Maine 緬因號 蒙大拿級(未建成)
BB-70 New Hampshire 新罕布什爾號 蒙大拿級(未建成)
BB-71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號 蒙大拿級(未建成)
美國於1917年2月24日加入戰爭,數了一下不加前無畏艦的話美軍在1917年前擁有BB-26---BB-42共計8級17艘戰列艦
南卡羅來納級(BB-26/27)
BB-26 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
1910年,一艘灰色的鉅艦悄然加入了美國海軍的戰鬥序列。作為當時美國海軍最大、最先進的主力艦,南卡羅來納級正式開始服役。南卡羅來納戰列艦入役之時,英國海軍劃時代的“無畏”號戰列艦已經加入現役,在不少漫不經心的觀察者看來,兩艦的建成僅僅是象徵著保守的美國海軍終於跟上了英國海軍的發展步伐。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實際是美國海軍技術的一次飛躍式的進步,標誌著美國戰列艦設計思想大幅度領先於英國海軍,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從效能資料上來看,南卡羅來納並不怎麼出色,排水量、航速和主炮數量相比同時代無畏艦並無什麼優勢。然而,她的四座雙聯裝主炮塔全部沿艦體縱向中軸線佈置,在艦體前後呈揹負式各佈置兩座,這樣的佈局8門炮同時舷側齊射,或4門炮向前後方向射擊,能夠發揮舷側齊射火力,保證主炮向前後方向擁有良好的射界。結果這兩艘8門主炮的南卡羅來納戰列艦在排水量比10門主炮的無畏級在主炮數量少兩門、排水量少2000噸的情況下,仍與後者具有相同舷側火力和舷側裝甲帶。而這種佈局此後也成為世界各國主力艦的基本佈局。南卡萊羅納級戰列艦的設計思想雖然先進,但受制於當時美國船舶工業的能力,兩艘戰艦雖然早在1904年秋就開始策劃設計方案,但直到近6年後才加入現役。
全艦標準排水量為16000噸。火力方面,採用了4座雙聯12英寸45倍徑MK5型主炮,22座3英寸50倍徑副炮,2座21英寸魚雷發射管,全艦長138m,寬24.46m,吃水8.2m。裝甲:水線11"-9";甲板1.5"-3";炮塔正面12",司令塔12"。
早期,她奔波於多地參加軍事演習,由於美國對德宣戰,每一艘戰列艦都得時刻提防德國潛艇。戰爭結束後南卡羅來納一直在美國東海岸巡航。在一次護航任務中,南卡羅來納的右螺旋槳突然脫落,航速下降到11節,然後一個節流閥失去效果,艦隊被迫停了6小時。最終在新罕布什爾和堪薩斯的護航下回到諾福克大修。修復後,主要作為訓練艦使用,供優秀學員出國訪問和演習。1921年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而除籍,1924年拆解。
BB-26 密歇根號戰列艦
密歇根是南卡羅來納級二號艦,於1910年1月4日服役,她雖然沒有傲人的戰績和表現,也沒有先進的火力和速度,但是她對美國戰列艦發展的貢獻確實是巨大的。早期的她曾到英國參加聯合軍演,很快,美華人就發現了自己也傳統歐洲強國戰列艦的差距,於是根據這次演習報告,海軍向國會提出提高戰列艦火力規格、增加戰列艦的噸位的要求。國會也沒多阻攔,於是特拉華級就誕生了。在全球性的無畏艦建造熱潮推動下,美國更快得一艘艘更加先進的主力艦送上船臺,而兩艘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很快便相形見絀,在艦隊中的地位也隨之下降。美國於1917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兩艦主要參與了新兵訓練和護航任務。
雖然南卡羅來納級在設計過程出現了不少問題,但其最終結果卻顯得非常幸運。凱普斯無疑是一位傑出的造艦專家,但他並未充分認識到當時在艦炮技術領域發生的變革,軍械局同樣如此。凱普斯的設計方案實際上未能反映對遠端射擊觀測(雞籠桅杆)不斷增加的需求,其防護裝甲方案也只能應付射程較短的炮彈的攻擊。在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過程中,國會放鬆了排水量限制,但該設計方案仍然被證明無法令人滿意。針對該級戰列艦的批評意見(包括西姆斯)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並非設計人員缺乏能力,而主要是設計流程存在缺陷。他們說服羅斯福總統參加了1908年夏季在海軍作戰學院舉行的會議,有關各方對戰列艦設計的爭議成為此次會議的主題。這次會議得出的結論是,美國海軍一線部隊軍官未來將對戰艦設計應具有更大的發言權。總委員會被賦予了研究並提出戰艦“效能特點”即設計需求的職責。它還將負責監督初始設計方案的不斷完善,並且在制定詳細設計方案之前確定初始設計方案是否能夠滿足作戰需求。首先受到上述變化影響的戰列艦是紐約級和得克薩斯級,但真正受到深刻影響的是內華達級,後者的綜合設計方案反映了艦炮遠端射擊技術的影響。在二戰期間,總委員會不再行使界定效能需求以及設計監督職能,但相互協調而不是“要麼接受要麼放棄”的機制卻仍然得以保留。一線軍官在得知戰列艦效能指標確定後,通常會要求增加一些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效能。設計人員對真正的設計需求缺乏相應瞭解。只有經過多次反覆才能釐清以下事實,即類似於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這樣的戰艦實際上是一種矛盾的統一體一一在設計時部分考慮讓其擔負未來的遠端海戰任務,部分效能(如近程防護)又要滿足與前無畏艦共同實施作戰行動的需求。
1918年1月15日密歇根號在一次演習中雞籠桅杆意外倒塌,事故造成6人死亡13人受傷。事實上雞籠桅的問題早在伊利諾伊級改造後就引來熱議,支持者認為雞籠桅可以增加高度以獲得更大的視野,傳統的三角桅太重,會導致戰列艦頭重腳輕的情況。而且雞籠桅可以讓炮彈穿過而不觸發引信,減少受彈面積。而且因為是四邊形格子不穩定結構,可以在開炮是擁有更好的避震效果方便測距。反對者認為海況是瞬息萬變的,這種結構會導致大風大浪天戰艦無法正常出行,適航性大大降低。而且由於雞籠桅與空氣接觸面積太大,海水和煙都會加快腐蝕,導致出現不可預料的結果,既然英華人堅持使用三角桅杆,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畢竟人家是海軍強國。密歇根的桅杆倒塌事故引起了死者家屬的極其不滿,海軍內部的聲音也逐漸統一。屆時,美國海軍召回所有戰列艦,將雞籠桅杆全部更換為傳統三角桅杆。密歇根又一次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美國戰列艦的發展程序。
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她和她姐姐一同除籍拆解。
特拉華級(BB-28/29)
南卡羅來那級受到嚴格的預算限制,對其作戰能力的發揮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美國海軍據此使議會同意放寬特拉華級的排水量限制。該級艦加強了火力,在艦體艉部增加一座主炮塔,並且削減上層建築的結構以降低重心,副炮安裝在艦體內。動力系統進行改進,其中北達科他號修改設計實驗性搭載蒸汽輪機,美國海軍對北達科他號和佛羅里達級的試航結果研究後,認為續航能力不足,因而對裝備蒸汽輪機比較猶豫,在後續建造的艦艇上未繼續採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為給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留出空額而全部退役解體。
特拉華號、北達科他號於1910年服役。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條約規定美國可以保留並建成兩艘目前正在建造當中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完工後,兩艘特拉華級戰列艦需按條約的規定予以廢棄。特拉華級戰列艦為給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留出噸位空額於1924年全部退役後解體。
佛羅里達級(BB-30/31)
本級艦是美國海軍第一級裝備新式14英寸主炮的戰列艦,但由於供給系統的不足使得其與隨後的懷俄明級一起被迫改回12英寸炮。猶他號參加了珍珠港的戰鬥並被擊沉,戰後成為一艘紀念艦儲存至今。“佛羅里達”號(BB-30 Florida)
1909年3月9日開工,1910年5月12日於紐約海軍造船廠下水,由弗萊明女士(Miss E.D.Fleming)贊助,她是前佛羅里達州地方長官的女兒。1911年9月15日正式入役,首任艦長為克納普上校(Captain H.S.Knapp)。1925年4月1日進行了改造。本艦曾經參與美國與墨西哥的衝突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到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影響,1931年2月16日本艦在費城提前除役並隨後解體,未參加二戰。
由猶他州行政長官威廉·斯普萊的女兒瑪麗·愛麗思·斯普萊女士(Miss Mary Alice Spry)贊助,1909年3月9日開工建造,1909年12月23日下水,1911年8月31日在費城入役。首任艦長為威廉·本森上校(Capt. William S. Benson)。
猶他號作為一艘戰列艦的日子非常短暫,1922年華盛頓條約簽訂後,大量戰列艦面臨淘汰,猶他號被著手改造為移動平臺用於新武器測試。1931年7月1日,猶他號被重新定級為AG-16。此後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猶他號扮演過許多角色,包括作為運輸艦(奢侈啊!)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本艦正以訓練艦的身份停泊於珍珠港。由於艦長已上岸,當時的最好指揮官為海軍上尉所羅門·埃斯庫斯(Lt. Comdr. Solomon S. Isquith)。8點前一點,有人注意到三架飛機從海港入口處飛至福特島,並開始投下炸彈。8點01分,猶他號前部即被擊中一枚魚雷,隨後日機進行了更猛烈的攻擊,不久猶他號開始傾覆,部分艦員被困於艦體中,他們敲打艦殼求救。僥倖逃離戰艦的埃斯庫斯召集了一些志願者,在空襲仍在持續時即重新回到艦體邊進行救援。最終有6名軍官和58名士兵犧牲於猶他號上。因為這次戰鬥,本艦獲得了一枚戰鬥之星勳章。
懷俄明級(BB-32/33)
懷俄明級是二戰中美國最老舊的一級戰列艦(訓練艦除外),參加過百餘次戰鬥,航行全世界。懷俄明級是1908年開始動工建造,它以英國的無畏系列戰列艦為設計藍圖,原計劃裝有6座12門305mm主炮,但設計時英國服役了超級無畏級——“獅”級,它裝有356mm主炮。使美國從新考慮是否安裝356mm口徑炮,當時美國還沒有356mm口徑大炮,需要從新設計、試驗到安裝,而且還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按照原計劃安裝了305mm炮。為了抵禦列強的新型無畏級356mm巨炮,只是把裝甲厚度增厚而已。
1910年2月9日開工,1911年5月25日下水,1912年9月25日完工。1927年接收了現代化改造。1931年“懷俄明”號按照條約解除武裝,1931年5月成為一艘訓練艦。隨著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海軍在1941年11月拆除了部分“懷俄明”號的305mm主炮(後主炮),加裝了防空火力,“懷俄明”改成為一艘防空訓練艦。在珍珠港事件爆發時,“懷俄明”並不在珍珠港,而在本土。作為防空訓練艦使用(AG-17),在整個太平洋戰爭年代裡,“懷俄明”號並無參加戰鬥,卻它為整個海軍艦隊培訓了無數名高炮射手,為整個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戰後1947年8月,“懷俄明”號退出現役,並以廢鐵的形式賣給造船廠拆毀。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阿肯色”正在大西洋艦隊服役。在1942~1944年間,它多數參加對向蘇聯方向航行的運輸船隊護航。炮擊諾曼底之後,它返回本土進行改裝,加裝了無數的防空機關炮和雷達設施。1944年10月,它進入太平洋,參加了之後的對日戰爭,主要任務是炮擊日軍所佔領的陣地和日本本土軍工企業。戰後於1946年被海軍除名。並作為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在試驗中“阿肯色”號經不起考驗沉沒。
紐約級(BB-34/35)
紐約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紐約級戰列艦是懷俄明級戰列艦的改進型,主要強化了火力。當時主要海軍強國的戰列艦都已經裝備12英寸以上口徑主炮,而懷俄明級只裝備12英寸口徑主炮。使美國海軍感到不安,美國海軍決定用新式14英寸(356毫米)口徑主炮裝備建造中的紐約級。主炮炮塔(舯部)比懷俄明級減少1座,但主炮口徑比懷俄明級大,威力更強。
紐約級戰列艦 是懷俄明級戰列艦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強化了火力。當時世界主要海軍強國的戰列艦都已經裝備12英寸以上口徑主炮,而懷俄明級只裝備12英寸口徑主炮。使美國海軍感到不安,美國海軍決定用新式14英寸(356毫米)口徑主炮裝備建造中的紐約級。主炮炮塔(舯部)比懷俄明級減少1座,但主炮口徑比懷俄明級大,威力更強。
1926年紐約級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減少了舷側副炮的數量;拆掉前、後部籠式主桅,改在第三和第四炮塔之間架設一個後桅樓,艦橋改為三腳檣式;將兩個煙囪併為一個;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
“紐約”號
1911年開工,1914年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紐約”號在大西洋艦隊服役,主要擔任訓練艦。1942年參加了盟軍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1943年,“紐約”號一直擔任為穿越大西洋船隊提供護航的任務。1943年底,“紐約”號返回本土進行現代化改裝,由於紐約級改裝空間小,只是加裝防空火炮和雷達設施。之後1944年,“紐約”號加入太平洋艦隊,參加了硫磺島、沖繩島和攻擊日本本土的作戰行動。戰爭結束後於1945年退役,1946年作為比基尼島的原子彈試驗中的靶船,試驗中“紐約”號並未沉沒,後被軍方擊沉。
“得克薩斯”號
1911年開工,1914年服役。“得克薩斯”號與“紐約”號一起服役於大西洋艦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年到1944年初主要為運輸船隊提供護航。1944年6月,“得克薩斯”號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行動,之後返回美國進行現代化改裝,由於“得克薩斯”號與“紐約”號情況一樣,改裝空間小,只是加裝防空火炮和雷達設施。1944年12月駛入太平洋參加對日作戰。在太平洋戰區,“得克薩斯”號參加了硫磺島、沖繩島和攻擊日本本土的作戰行動。戰爭結束後1946年被除籍,隨後被美國得克薩斯州買去,1948年經過處理的“得克薩斯”號安放在聖哈辛托市,作為二戰博物館對外開放。
內華達級 (BB-36/37)
內華達級戰列艦是美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採用了當時頗具爭議的被稱為“AllorNothingArmorScheme”的裝甲防護設計(稱為“重點防護”),因為美國海軍認為戰列艦傳統防護體系的中等厚度裝甲無法防禦無畏型戰列艦不斷加大口徑的主炮穿甲彈。這是美國海軍戰列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其設計思想被其他各國海軍所借鑑。安裝10門14英寸口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各兩座,採用艏艉對稱的佈置形式。同級艦兩艘,首艦內華達號(BB-36)1916年3月服役。另一艘是俄克拉荷馬號(BB-37)。
美國海軍在1911-1912年間進行的火力試驗表明,以前的戰列艦傳統防護體系的中等厚度裝甲無法防禦無畏型戰列艦的大口徑穿甲彈。內華達級戰列艦可以說是體現了美國海軍戰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內華達級戰列艦採用了當時頗具爭議的被稱為“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的裝甲防護設計(稱為“重點防護”),其主要設計特點是,戰艦的非重要部位減少或沒有裝甲防護,而重要部位則得到最大限度的裝甲防護。重灌甲防護區域集中在主炮塔、輪機艙以及指揮塔等要害部位上,還加強裝甲甲板和彈藥庫的防禦裝甲。這種設計思想也被其他各國海軍所借鑑。內華達級安裝10門14英寸口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各兩座,採用艏艉對稱的佈置形式,兩座三聯裝炮塔位於較低的位置上,兩座雙聯裝炮塔則呈揹負式位於其之上。內華達級戰列艦同級艦兩艘,首艦內華達號(Nevada,BB36),另一艘是俄克拉荷馬號(Oklahoma,BB37)。內華達號採用蒸汽輪機,俄克拉荷馬號採用往復式蒸汽機。
1930年內華達級完成了改裝,加寬艦體增加防魚雷凸出隔艙以增加浮力和改善水下防護,換裝三腳主桅,增設桅樓,改造艦橋,改進火控系統,副炮由艏樓挪到露天甲板之上,並加裝水上飛機等裝備。
內華達號
1912年12月開工,1914年7月下水,1916年3月服役。最初內華達號曾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艦隊服役。1927年到1930年進行現代化改裝,而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服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內華達號停泊在珍珠港瓦胡島戰列艦群的末尾。在第一波空襲中,內華達號率先投入反擊,並且是港中在唯一得以開動的戰列艦,內華達號試圖開出珍珠港,為此她成為第二波襲擊的主要目標。在第二波空襲中,內華達號被命中了6枚以上的炸彈後,為避免在港口出口沉沒,內華達號在福特島的西南搶灘擱淺。其後在西海岸進行現代化改裝,重新改建上層建築,撤去全部舊式副炮,改裝高平雙用炮。內華達號於1943年5月加入北太平洋收復阿留申群島的火力支援任務。1943年6月,內華達號再次回紐約進行改裝。改裝後1944年,內華達號在大西洋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火力支援。任務完成後,又返回太平洋。1945年3月,內華達號參加了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島登陸戰的登陸火力掩護任務。被神風自殺飛機擊中。內華達號是一艘戰功卓著的戰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獲得7枚戰鬥之星勳章。戰後,1946年,作為靶船參與比基尼島的原子彈的試驗。1948年7月,作為"衣阿華"號的靶艦被擊沉。
俄克拉荷馬號
是內華達級的二號艦。1912年10月開工,1914年3月下水,1916年5月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其姊妹艦內華達號參與護送美國軍隊去歐洲參戰,而後參與護送總統赴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克拉荷馬號交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艦隊服役,完成了各種訓練和顯示武力的使命。1927年至1929年,俄克拉荷馬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改裝後,俄克拉荷馬號繼續帶著海軍學院的學員和預備役人員在各大洋訓練。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人員的撤離任務。而後一直在太平洋服役。1941年12月7日晨,俄克拉荷馬號由於停泊在馬里蘭號戰列艦的外側,而至少承受了5條魚雷。由於俄克拉荷馬號的氣密性問題,致使該艦在進攻開始20分鐘後向左傾覆。當時艦長和許多高階軍官均在岸上,有410多人隨艦體沉入了大海,只有其中30幾人獲救。1943年,俄克拉荷馬號被打撈上來,但已無維修價值,該艦即從太平洋艦隊登出。1944年,在拖曳回美國西海岸解體途中沉沒。因為珍珠港的戰鬥,俄克拉荷馬號得到一枚戰鬥之星勳章。
賓夕法尼亞級(BB-38/39)
美國海軍戰列艦——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採用了四座3聯裝14英寸(356mm)的炮塔替代內華達級的2聯裝14英寸主炮。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有兩艘,首艦賓夕法尼亞號和亞利桑納號。
1912年美國海軍決定建造內華達級的改進型——賓夕法尼亞級。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採用兩座三聯裝14英寸主炮的炮塔替換了內華達級的雙聯裝主炮塔,增加了主炮數量,使用12門14英寸口徑火炮。4座三聯裝主炮塔沿艦體縱向中心線呈揹負式前後各佈置兩座。並更新了動力系統,全面採用蒸汽輪機,是美國海軍首批以全部燃油為燃料的戰列艦。
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於三十年代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前後主桅改為三腳桅並增設桅樓,改建艦橋,撤去部分副炮改裝高射炮,改良防護,並加裝水上飛機。1942年賓夕法尼亞號進行現代化改裝,拆除後主桅,改建艦橋,撤去全部舊式副炮,改裝高平兩用炮。
賓夕法尼亞號
賓夕法尼亞號於1913年10月開工,1915年3月下水,1916年6月開始服役。作為首批以燃油為動力的戰列艦,賓夕法尼亞號並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收尾海戰,原因是她太先進了,不適合與當時的其它戰艦編隊同行。隨後賓夕法尼亞號一直作為所在艦隊的旗艦參與訓練和演習,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賓夕法尼亞號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
1941年12月7日晨,賓夕法尼亞號正船塢中修理,所以沒有受到日軍魚雷的攻擊,但並沒有逃脫俯衝轟炸機的襲擊。幾顆炸彈落在賓夕法尼亞號附近,並且在船塢中的驅逐艦卡森號受到的嚴重損傷,彈藥艙和燃油爆炸,其引起的大火蔓延到了賓夕法尼亞號。日本飛機還試圖用魚雷炸開船塢的大門,但沒有成功。
兩週之後,賓夕法尼亞號駛出珍珠港,返回西海岸進行大修和改裝。改裝的內容包括安裝新式雷達和加裝高射炮等。1942年的大部分時間內,賓夕法尼亞號作為由7艘老戰列艦組成的後備1隊的旗艦往返於西海岸和珍珠港之間。但由於速度和戰略都已趕不上航空母艦,所以在太平洋的相持階段沒有參加實際的戰鬥。
美國選擇了北太平洋作為戰略反擊的起點。1943年5月,賓夕法尼亞號、愛達荷號和內華達號作為火力支援部隊駛向了阿拉斯加海域,參加收復阿留申群島的兩棲任務。在風雪和大霧之中,賓夕法尼亞號雷達指揮著其主炮向岸上傾瀉炮彈。但這有些大才小用了,因為阿留申群島氣候惡劣,日軍大部分部隊已撤離這些島嶼,登陸沒有受到太多的抵抗。
從1943年11月及其後的1年中,賓夕法尼亞號參加了期間進行的所有兩棲作戰,其中包括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馬利亞納群島等的戰役,賓夕法尼亞號或者作為火力支援艦隊,或者作為護航艦隊。這期間,賓夕法尼亞號主炮的目標主要是島嶼,所受的威脅來自於日軍的飛機。
1944年10月,收復菲律賓的戰役開始打響,賓夕法尼亞號也是完成火力支援和護航任務。在10月25日晨進行的萊特夜戰中,賓夕法尼亞號以及其它五艘老戰列艦和巡洋艦組成的護航艦隊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賓夕法尼亞號也終於有機會將14英寸的艦炮傾瀉於日本戰列艦隊之上。
從萊特灣開始到以後的塞班島、硫磺島和沖繩,美艦隊逐漸開始領教神風的味道,賓夕法尼亞號也在其中。在最後一次兩棲作戰---沖繩戰役中,賓夕法尼亞號首先被魚雷擊中,而後又被神風擊中,致使其返港維修直至戰爭結束。但賓夕法尼亞號已經有了一項令人驕傲的戰績,就是她參加了太平洋反擊之後的每一次兩棲作戰。
1946,本艦退役,同年作為靶艦參加原子彈實驗,沉於誇賈林。
賓夕法尼亞號共獲得了8枚戰鬥之星勳章。
亞利桑納號
亞利桑納號是賓夕法尼亞級的第二艘戰列艦,但其命運與其姊妹艦卻有著天壤之別。1914年3月開工,1915年6月下水,1916年10月服役,但其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貢獻就是在1918年11月運載美國總統威爾遜參加巴黎和會。而後的10年中,亞利桑納號交替作為美國第2、4、9戰列艦隊的旗艦往返於美國東西海岸、加勒比海以及夏維夷之間實施訓練任務。1929年7月至1931年3月,亞利桑納號進行了改裝。改裝的專案包括更換主桅、加裝高射炮以及增加裝甲等。改裝後繼續參加訓練任務。1938年,亞利桑納號被分配到太平洋艦隊,開始常駐珍珠港,大修在西海岸長灘進行。1941年,隨太平洋局勢的緊張,太平洋艦隊也不斷加強訓練。亞利桑納號參加的最後訓練是1941年12月4日與內華達、俄克拉荷馬號一起進行的夜戰訓練,12月5日,返回珍珠港。返港後,維修船貞潔號停泊在亞利桑納號的外側。這也就是12月7日早晨的停泊情況。
外側停泊的維修船由於吃水很淺,並沒有阻擋住魚雷。亞利桑納號中了數條魚雷後,又被4顆炸彈擊中,其中1顆穿透了前甲板並引爆了彈藥艙,“炮塔被一顆炸彈不太猛烈的爆炸震了一下,兩分鐘後,一次強烈得多的爆炸震斷了炮塔,燃料從左弦的某個地方冒出來,艦首沉到海里,海浪已淹沒了後主甲板,而後著起大火,黑紅的煙柱竄到1千英尺的高空...”,亞利桑納號的大火共燒了兩天,艦上共有1177人喪生,佔珍珠港總死亡人數的一半,其中945人仍在艦體內。
而後亞利桑納號在太平洋艦隊登出,其上層建築均被拆除,部分作為岸防,部分被用於其它艦隻,艦體仍保留在原位的水下。1962年5月,肯尼迪總統指定亞利桑納號沉沒處為國家陵園,並在沉沒處的水上建立了一個紀念館。
亞利桑納號為珍珠港之戰獲得了一枚戰鬥之星勳章。
賓夕法尼亞號
各艦概況於1913年10月開工,1915年3月下水,1916年6月開始服役。賓夕法尼亞號並沒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原因是以燃油為燃料不適合與當時的其它戰艦編隊。隨後賓夕法尼亞號一直作為所在艦隊的旗艦參與訓練和演習。1930年代賓夕法尼亞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賓夕法尼亞號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1941年12月7日晨,賓夕法尼亞號正在珍珠港船塢中維修,所以沒有受到日軍魚雷的攻擊,但受到俯衝轟炸機的攻擊。幾顆炸彈落在賓夕法尼亞號附近,在船塢中的卡森號驅逐艦的彈藥艙和燃油爆炸引起的大火蔓延到了賓夕法尼亞號。兩週之後,賓夕法尼亞號駛離珍珠港,返回西海岸進行大修和改裝。改裝的內容包括安裝新式雷達和加裝高射炮等。由於速度和戰略都已趕不上航空母艦,所以1942年大部分時間內賓夕法尼亞號作為由7艘舊式戰列艦組成的後備隊的旗艦往返於西海岸和珍珠港之間。1943年5月,賓夕法尼亞號、愛達荷號和內華達號作為火力支援部隊駛向了阿拉斯加海域,參加收復阿留申群島的兩棲任務。在風雪和大霧之中,賓夕法尼亞號雷達指揮著其主炮向岸上傾瀉炮彈。但這有些大才小用了,因為阿留申群島氣候惡劣,日軍大部分部隊已撤離這些島嶼,登陸沒有受到太多的抵抗。從1943年11月之後,賓夕法尼亞號參加了進行的所有兩棲登陸作戰,其中包括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戰役,賓夕法尼亞號或者作為火力支援艦,或者作為護航艦。這期間賓夕法尼亞號的任務目標主要是島嶼,所受的威脅來自於日軍的飛機。
1944年10月,美軍在萊特灣登陸,開始收復菲律賓的戰役,賓夕法尼亞號擔當火力支援和護航任務。從萊特灣海戰開始到以後的登陸硫磺島和沖繩群島作戰,美艦隊開始遭到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攻擊。在沖繩島登陸戰中,賓夕法尼亞號被神風自殺飛機擊中,致使其返港維修直至戰爭結束。但賓夕法尼亞號已經有了一項令人驕傲的戰績,就是參加了太平洋戰爭美軍反擊之後的每一次兩棲登陸作戰。賓夕法尼亞號共獲得了8枚戰鬥之星勳章。1946年賓夕法尼亞號退役,同年作為靶艦參加原子彈實驗,沉於誇賈林。
亞利桑那號
是賓夕法尼亞級的二號艦,但其命運與其姊妹艦卻有著天壤之別。亞利桑那號戰列艦1914年3月開工,1915年6月下水,1916年10月服役,在1918年11月運載美國總統威爾遜參加巴黎和會。1920年代亞利桑那號交替作為美國第2、4、9戰列艦隊的旗艦往返於美國東西海岸、加勒比海以及夏威夷之間實施訓練任務。1929年7月至1931年3月,亞利桑那號進行了改裝。1938年,亞利桑那號被派往太平洋艦隊,開始常駐珍珠港,在西海岸長灘進行大修。
1941年12月4日亞利桑那號與內華達、俄克拉荷馬號一起進行的夜戰訓練,返回珍珠港後停泊在貞潔號維修船內側。12月7日早晨日軍偷襲珍珠港時,亞利桑那號被4顆炸彈擊中,其中1顆穿透了前甲板並引爆了彈藥艙,“炮塔被一顆炸彈不太猛烈的爆炸震了一下,兩分鐘後,一次強烈得多的爆炸震斷了炮塔,燃料從左弦的某個地方冒出來,艦首沉到海里,海浪已淹沒了後主甲板,而後著起大火,黑紅的煙柱竄到1千英尺的高空...”,亞利桑那號的艦橋在爆炸後坍塌,艦體沉沒,艦體前面由爆炸生成的巨大破口。亞利桑那號被摧毀,艦上共有1177人喪生,佔珍珠港總死亡人數的一半。而後亞利桑那號在太平洋艦隊登出,其上層建築均被拆除,部分作為岸防,部分被用於其它艦隻,艦體仍保留在原位的水下。亞利桑那號因為珍珠港之戰獲得了一枚戰鬥之星勳章。
1962年5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指定亞利桑那號沉沒處為國家陵園,並在沉沒處的水上建立了一座亞利桑那紀念館。
新墨西哥級(BB-40/41/42)
新墨西哥級戰列艦於1914年開始動工建造,相對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的設計進行了一些較大的改進,動力裝置採用蒸汽輪機-發電機驅動電動機,蒸汽輪機直接驅動兩臺發電機為四臺推進電動機供電,經濟性更好,操縱性更靈活,動力系統雖然有改進,但航速提高有限,試航時只有22節。該級戰艦首次擁有“飛剪”型艦艏,以提高在大浪中行駛時的穩定性,這種艦艏成為美國海軍後繼戰艦的一種特徵。
新墨西哥級戰列艦(新墨西哥級戰列艦同級艦三艘:新墨西哥號(New Mexico)、密西西比號(Mississippi)、愛達荷號(Idaho)。
新墨西哥級戰列艦於1914年開工建造,相對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的設計進行了一些較大的改進,採用“飛剪”型艦艏,提高在大浪中行駛時的穩定性(後來這種艦艏成為美國海軍艦船的一種特徵)。改用蒸汽輪機—發電機驅動電動機的動力裝置,動力系統雖然有改進,但航速提高有限。改用50倍口徑身管的14英寸口徑主炮,主炮炮塔的佈局與賓夕法尼亞級相同。加強水平甲板的防禦裝甲。同級艦:新墨西哥號(BB40)、密西西比號(BB41)、愛達荷號(BB42)
該級艦1930年代改裝中,拆除籠式主桅改建塔式艦橋,改良動力系統,並拆除部分舊式副炮,加裝防空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新墨西哥級均在大西洋艦隊服役,1941年新墨西哥號開始參加中立巡邏。珍珠港事件後,新墨西哥級戰列艦於1942年先後調動到太平洋戰區,1943-1944年進行現代化改裝。該級艦參加了太平洋戰區的數次兩棲作戰,包括蘇里高海峽夜戰。新墨西哥號曾在沖繩島戰役中接任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司令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的旗艦。 戰爭結束後,密西西比號1946年開始作為火炮、導彈靶船,1956年退役被拆毀。該級其它各艦於1947年拆毀。
其主炮使用與賓夕法尼亞級(Pennsylvania Class)同樣口徑,採用50倍口徑身管,射程也相應增加。副炮安裝在露天甲板以上。增加水平甲板的裝甲防護和內部防護。三十年代現代化改裝中拆除了籠式主桅,改裝塔式艦橋,並拆除部分副炮,在甲板之上加裝單裝防空火炮。
新墨西哥
“新墨西哥”號服役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為己方運輸船隊護航。1934年10月“新墨西哥”號加入太平洋艦隊。1940年12月6日到1941年5月20日“新墨西哥”號的母港設在珍珠港。6月16日,它又長途跋涉進入大西洋,在諾福克海域進行中立國巡邏。珍珠港事件後,“新墨西哥”號奉命返回西海岸。1942年8月1日從舊金山出發駛入夏威夷,進行防止日本的入侵行動。1942年12月6日和1943年3月22日,“新墨西哥”號進行現代化化改裝。1943年5月~8月,“新墨西哥”號參加了阿留申群島(Aleutians)作戰。10月,它返回珍珠港進行更換受損的炮管,並加裝了防空火力。1944年1月12日參加炮擊馬紹爾群島作戰。1944年6月14日和6月16日,炮擊塞班和關島,並在6月18日用防空火力擊退日本飛機的攻擊。1944年10月,“新墨西哥”號並沒有參加萊特灣大海戰,因為它進行例行檢修。11月22日,“新墨西哥”號到達萊特灣,為攻佔馬尼拉提供火力支援。1945年1月6日,“新墨西哥”號受到日本自殺飛機攻擊,飛機撞入艦橋,包括R. W.船長在內的29名船員陣亡,87名船員受傷。經過在珍珠港修理後,於1945年4月,參加了沖繩島登陸戰役。17日炮擊日本陣地。5月11日,用艦炮擊沉了5艘向“新墨西哥”號發動自殺攻擊的小船。第二日,“新墨西哥”號第二次被日本自殺飛機攻擊,自殺飛機引爆了掛在機身的炸彈,隨即大火滿布船身。一個小時後,大火基本得到控制,這次襲擊並沒破壞艦身的基本結構,但付出了陣亡54名和負傷119名船員的沉重代價。28日,“新墨西哥”號駛入萊特灣進行修理。修理後,參加了炮擊日本本土作戰。9月2日,日本投降後,“新墨西哥”號駛入東京灣。戰後運送軍隊返回美國西岸,並在1946年7月編入後備役。1947年2月25日被海軍除名;1947年10月13日以廢鐵賣掉處理。
密西西比
“密西西比”號服役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1918年3月22日為新服役進行火力訓練。1919年1月31日開始,為期1個月的加勒比海巡航。7月19日,加入太平洋艦隊,多數進行巡邏、訓練,偶爾性參加艦隊演習。1931年“密西西比”號進行當時的現代化改裝。1934年10月24日透過巴拿馬運河,加入大西洋艦隊。1941年6月16日回到諾福克島,主要在大西洋巡邏和護航任務。1941年9月28日開始從冰島到英國的航線的護航工作。珍珠港襲擊後,“密西西比”號離開冰島加入太平洋艦隊。1942年1月22日到達舊金山,稍後進行戰前訓練。12月6日到1943年2月,“密西西比”號進行現代化改裝。1943年3月2日,“密西西比”號護送部隊到斐濟島。同年11月20日炮擊日本佔領的島嶼時,B炮塔發射了爆炸,造成43名船員死亡。1944年1月31日經過修理後,“密西西比”號參加馬紹爾群島作戰。1944年10月,參加萊特灣海戰。“密西西比”號加入奧登多夫少將的戰列艦隊,主要任務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掩護。25日,艦隊發現了北上的日本艦隊,6艘戰列艦在距日本艦隊約15,000碼時,奧登多夫少將下令開火。由於連日來執行對岸轟擊,使炮彈存量不足,“密西西比”號只齊射了兩排炮。這次戰鬥,全殲日本西村艦隊。之後12月28日駛入聖佩德羅灣,為登陸呂宋島做準備。1945年1月開始,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掩護。在這時候一架自殺飛機撞上了“密西西比”號的吃水線附近。2月10日,“密西西比”號返回珍珠港修理。5月6日,“密西西比”號參加了沖繩島戰役,炮擊沖繩島的日本陣地。6月5日,又有一架自殺飛機裝上了“密西西比”號右舷。但損傷不是很嚴重,經過緊急修理後,繼續參加之後戰鬥直到戰後。戰後,“密西西比”號駛入東北京灣,見證了日本簽署投降書。11月27日,起程返回本土。1946年2月15日,經過檢修和改裝後,被編為訓練艦(AG-128)。之後擔任試驗新武器的船隻,很艱難經歷的10年。1953年1月到1956年2月又成為導彈靶船繼續實驗。1956年9月17日在諾福克正式在海軍除名。11月28日以廢鐵形式賣掉拆毀。
愛達荷號
“愛達荷”號服役後加入大西洋艦隊。1925年4月15日啟航了駛往夏威夷,加入太平洋艦隊。1931年9月7日返回東岸,進行當時現代化改裝。1935年4月17日回到它的母港——聖佩德羅。1940年7月1日到1941年12月,在大西洋進行巡邏和護航任務。珍珠港事件後,“愛達荷”號於1942年1月31日啟程經巴拿馬運河駛入舊金山。1942年10月,負責夏威夷附近海域的警戒。1943年4月參加炮擊阿圖島任務。9月參加了吉爾伯特群島的入侵的計劃。12月5日負責運送軍隊去吉爾伯特群島。1944年1月,進行現代化改裝,增加雷達設施和防空火力。1944年3月20日炮擊新受爾蘭島的任務。6月15日,和其它舊式戰列艦一起炮擊關島。“愛達荷”號並沒有參加10月的萊特灣海戰,因為它已經進行了現代化改裝。1945年1月20日從聖地亞哥出發加入登陸艦隊,參加以後所有戰鬥。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27日,“愛達荷”號駛入東京灣。並在9月2日,見證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0月16日經巴拿馬運河加入大西洋艦隊。1946年7月3日,編入後備役,並且儲存起來。1947年9月被海軍除名,11月24日以廢鐵的形式賣給紐約一家船廠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