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小樓
-
2 # 使用者5889322090202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念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3 # 瀟灑一書生
最豁達的一首詞,我覺得是《定風波》,特別是那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之情不言而喻,全文是這樣寫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然,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寫盡了蘇東坡的樂觀曠達,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蘇軾在小事中見真理,有人曾稱這首《定風波》是“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還有人評價道: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足以表達後人對該詞的讚賞,對蘇軾情懷的佩服。
-
4 # 2305003091
我想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詞的經典之作。
此詞以圍繞中秋明月展開的想象的,把人間的悲歡離合融於對人生的感悟中,突出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積極探尋人生哲理的執著。
全詞如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亮是最具有浪漫色彩的,無數詩人為此展開藝術聯想,留下了千古詩篇。而對於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蘇軾來說,他的藝術聯想彷彿會與眾不同。
蘇軾便把酒相問,問這青天明月從何時有?可見其豪放不羈的氣魄。同時又好像在追溯月亮的起源,乃至宇宙的起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古以來這世上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呀,人既然有悲歡離合,你明月有陰晴圓缺,再正常不過了。這幾句是蘇軾的人生感悟,很有哲理意味,也可以看出蘇軾對人事的達觀。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再次表達對弟弟的懷念之情,更是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
5 # 曉夢·蝶
蘇軾,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詞,比《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定風波》《蝶戀花.春景》等等
但是,其中我覺得最豁達的一首當屬《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詞中的意境講的相當的豁達豪放。寫這首詞時,蘇軾已經老了,但是他此時卻仍然發出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感慨,縱使鬢微霜,又何妨?心中的夢想依然是持節雲,遣馮唐。讓我想起了一代梟雄曹操的名句:老驥伏瀝,志在千里。老當益壯。這首詞就完整的體現了此時蘇軾這樣的心裡感受,讓我覺得特別的豁達,樂觀,積極向上
-
6 # xiaomo光影客
蘇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性情豁達,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流傳。最能體現他豁達人生態度的我認為是這一首寫於他困苦糾結時的《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酒醉夜深家不得歸,獨對江濤風聲,這個時候應該是最能明瞭自身心意的時候了。蘇軾能發出江海寄餘生的感慨,就是本人內心真切的想法,是內心不願蠅營狗苟,嚮往江海自然的豁達人生觀體現。雖然沒有豪言壯語,勝在訴說心聲,淡泊以明志。
-
7 # 昔歸
那我覺得毫無疑問的就是那首《定風波》了,我看大部分答主也是回答的這首詩,前輩們答的都很到位,這首詞也完全能代表蘇軾的豁達之情。
貼個全詩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看既然前面的答主已經回答的很全面了,我就不對這首詩做解析了。正好前段時間在看《東坡志林》,我就給大家講點在這首詩之後蘇東坡發生的趣事。
《東坡志林》中有這麼一篇: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大概就是說,東坡前段時間跑到一個叫沙田的地兒去看自己的買的房產,然後生病了。。這件事情發生在三月份,正好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大家聯想一下,下雨沒帶傘然後感冒了。
-
8 # 隨手談詩
我東坡本來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豁達這種事,好像是滲透到他骨子裡的。
但不能說到蘇東坡豁達就是這首,還有別的呢!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不管咱們舉多少例子,說東坡多少詩、多少詞、多少文,把他所有的豁達歸於一處,就是這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要知道,東坡一生經歷了3次貶謫,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艱險,一路上還有很多敵人不依不饒。
但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東坡的文學才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當回憶起這一生的時候,東坡沒有因為三次貶謫而幽怨、痛苦,反倒是把這些磨難當做自己成就功業的基石。
試問,世間有幾人能做到這份豁達!?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兩天答題還說了這首詞。
當蘇東坡看透了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在一葉小舟上被靜謐的大自然吸引的時候,豁達之情自然就升了起來。
小舟從此逝,就是要和這群俗貨說再見。
江海寄餘生,寄的就是對自由的嚮往。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依然是蘇軾的代表作。
跟上一首詞創作時間差不遠,都是在看破世事之後人生觀的轉變。
儘管已經生華髮,還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但是這不重要了,我都一笑而過。
人生就是一場夢,用一杯酒,敬這江水,敬這明月,敬未來的人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到了當時最蠻荒的嶺南,九死一生之地,可能再也回不到中原。
可這又何妨?
苦雨終風也有放晴的時候,明月即使被烏雲遮擋,但烏雲總有散去的時刻。人生猶如天地萬物,本就是美好的,不需要其他東西來點綴。
何況我還懷有孔子的志向,還有皇帝的樂聲相伴!
回不去又怎樣,死在這裡又怎樣,我的人生已經如此壯麗!
-
9 # 雄觀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先要弄清楚蘇軾先生的人生經歷,因為豁達屬於人的性格,而人的性格會隨著時間、年齡以及經歷而變化,心理也是一樣。
講一個真實的事情,我有一個朋友,他老婆有一次開車開進了溝裡,那次之後,就不怎麼敢開車了。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當一個人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心裡就會產生相應的應激心理。我朋友的老婆就是,一次開進溝裡,再也不敢摸車。
北宋的一個大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寫過這樣一首詩: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的開頭兩句,經常被人用在個性簽名上,來表示一種瀟灑不羈和曠達胸懷的人生態度。其作者是“三蘇”之一的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歷史上人稱蘇東坡。
他是一個享譽歷史的文學家、書畫家。 蘇軾是一個相當厲害的人,他的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他的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不僅在詩詞上造詣深厚,在書法和畫作上,也有相當高的聲譽。他的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看到這,真的覺得蘇軾就是一個全才,可是令人遺憾的是,蘇軾這個人雖然學識淵博,天資聰穎,詩文書畫都很精通,但他一生中,仕途是非常坎坷的。
這就要說到剛才的這首詩了。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寫於公元1082年3月7日,當時他與朋友在春天出去踏青,走在沙湖道上的時候,忽然狂風大作,下了大雨。
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但只有蘇軾不這麼覺得。
相反,他倒是覺得淋淋雨,吹吹風,倒是很愜意。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沒過多久,雨就停了,蘇軾就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寫這首詩的時候能,詩人是蘇軾因“烏臺詩案”這場朝廷鬥爭,被貶到黃州任職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前的生活態度,是嫉惡如仇的。
然而在“烏臺詩案”之後,蘇軾基本上就像變了一個人。
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終於能夠風輕雲淡的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足見得他是看開了。
人生只有經歷一些大的事情和變故之後,才能看開,但真的能看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什麼又是“烏臺詩案”呢? 很多人都知道“烏臺詩案”,但並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當然,如果你學過“中國古代文學史”,肯定不陌生,但“中國古代文學史”這本課,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或者相近專業的才學過。
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即1079年,當時監察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上奏宋神宗,說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
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臺獄受審。
那麼,為什麼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呢? 所謂“烏臺”,即御史臺,由於御史衙門裡,到處種的都是柏樹,所以又稱“柏臺”。
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故而被稱為烏臺。所以,歷史上就管此案叫做“烏臺詩案”。
他的起因是,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舒亶,國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聯合指控蘇軾寫詩文訕謗朝政、反對新法、指斥皇帝,病要求處置蘇軾。
這顯然就是當時王安石變法時候的新舊兩派之爭的延續。
蘇軾步入仕途的時候,正巧趕上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形成了很大的反響,因為這場變法,朝廷內革新派和守舊派兩波人所在的群體相互對峙,鬥爭激烈。
當時,蘇軾站在守舊派的立場上,多次上書神宗,表明自己反對變法的態度,並請求儘快制止變法。
但這件事情奏給皇帝之後,皇帝沒有下文了。 蘇軾見此,於是希望離開政治鬥爭的旋渦,就上書請求皇帝,讓他到外地就任,離開朝堂這是非之地。
皇帝宋神宗一看,留你在這也是個製造麻煩得主,你還是去外地任職吧。
於是,皇帝宋神宗把蘇軾調到杭州任通判,三年後,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這些地方任職期間,蘇軾針對新法推行中出現的問題,寫了一些譏諷新法的詩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任湖州知州後不久,“烏臺詩案”便發生了。
那幾個御史們對蘇軾的指控是因為蘇軾做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之二)》這首詩: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恨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讀這首詩可知,這就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詠物詩,蘇軾是想以此說明自己有檜樹一樣挺拔不屈的品格。
而何正臣、舒亶等人則藉此大做文章,指控這首詩有不臣之意。 在宋神宗的授意下,何正臣、舒亶則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蘇軾。
押解回來後,蘇軾就被投入御史臺的監獄。何正臣、舒亶等人把蘇軾寫的詩深文無限上綱、曲解附會,目的是想要陷他於罪,置他於死地。
這件事情在朝野引起的反響是強烈的,對蘇軾心寄同情和出面營救的人不少。
遠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唸佛,為蘇軾祈禱平安。可見,蘇軾確實是一名好官,但歷史告訴我們,好官是吃不開的,就會有人變換方法搞你。
當時在朝中任職宰相的吳充也設法救蘇軾,他說神宗實行的是堯舜之法,不提倡魏武帝曹操的猜忌之策。
就算魏武帝曹操猜忌心很重,但他仍能容得下彌衡,為什麼陛下容不得一個蘇軾?
就連當時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書神宗皇帝說:哪有在盛世殺有才之士的?
儘管蘇軾當時非常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並沒有在蘇軾落難的時候踩上一腳,反而能上書為蘇軾開拓,足見王安石的心胸開闊和惺惺相惜。
這也從另一點說明,王安石非常欣賞蘇軾的才學,儘管之前曾是不同的兩派。
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第二年的元月,被流放至黃州。
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
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
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而《定風波》這首詩,就是詩案之後寫的,詩風趨於後者。
蘇軾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寫到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時候,蘇軾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蘇軾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下闕的前三句,已經雨過天晴,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成為全詩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朝堂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特備是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朝堂風雨和人生險途。
讀完這首《定風波》,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自有一番全新的體悟,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這種暢快淋漓,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不正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嗎?
所以,我覺得蘇軾的這首《定風波》比較豁達。
-
10 # 發現歷史
如果我們要說蘇軾最豁達的一首詞,那莫過於《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了。涼雨侵人,春寒料峭,在林間沙路上,有一人身無雨具卻步伐從容,且一邊吟詠長嘯。看穿了世事,無比從容面對風雨人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寫在1082年三月五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任團練副使的第三年春天。詞人有一次與朋友春日出遊,忽逢大雨,因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都覺狼狽,而獨蘇軾品味出了其中趣味。雨過天晴,他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上的大雨,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 這雨不僅是自然界的,更寓意著他的一生,正是在命運的風雨吹打裡,蘇軾一直泰然前行。在這裡,什麼樣的風雨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象徵了我們人生的坎坷荊棘,誰又能沒有一點挫折呢?學生有考試,青年有婚戀,做官有仕途,種地有豐歉…我們要有一種什麼心態呢?不妨學學蘇子。 何妨吟嘯且徐行。前方的路通向哪裡?你只管走就行了,前方定然風景無限,不是說了,要登山,會無限風光在險峰。觀景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還有一句叫車到山前必有路,山不轉水轉。所以莫徬徨,且徐行。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平生總有悲喜離合,而東坡也剛經歷了烏臺詩案,幾乎死去,可是他現在只是“任”之。說明他看透了,任爾東西南北風風雨雨,我自漫步徐行,走出自己的風景。
料峭春寒吹酒醒,感覺有點冷,這時正好有Sunny照來,溫暖了些,我想這既是自然界Sunny,又是人生的Sunny。只要你堅定地走下去,風雨過後,就會有燦爛Sunny,一片晴朗的天。 這裡,我們彷彿看了蘇軾的風雨坎坷路。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後來輾轉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又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後又出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於途中在常州病逝。無論奔波到哪裡,在仕途沉浮中流浪,他從來沒有低下頭,沒有沉淪,向命運屈服。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在道中遇雨之後的從容淡定、坦然自適。但坦然之後卻又再無其他。沒有對同行者進行揶揄嘲諷,也沒有對天晴的愉悅,連天晴都說成了“也無風雨也無晴”。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天沒有下過雨,雨沒有發出過“穿林打葉聲”,東坡也沒有在雨中“吟嘯徐行”過…… 是那麼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如佛家說的,把一切都空了,連空都空盡了。這才真是大徹大悟呀。不過你也別以為蘇軾消沉了,跳出三界外了,沒有,他依然要吟嘯徐行,這就是蘇軾的達觀。他獨有的一生。
音樂中的留白是為“此處無聲勝有聲”,中國畫中的留白是為“此處無物勝有物”。創作者之所以留白,是相信他留的白會由聽者、讀者自動填充,用心去填充。這是作者和受眾的默契,像一種隔絕時空、不定身份的遊戲。 我們彷彿又可以說,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我們面前 。那麼這首詞又給你什麼感覺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是否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呢?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蘇軾的詞中,最能代表他豁達的人生態度的,是他的一首《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寫於1082年,此時,已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經過一段時間的悽悽惶惶,蘇軾終於調整好心態,淡然面對這一次差點被殺頭的人生打擊。
序言中寫道,這一年三月七日這一天,蘇軾與朋友外出春遊,在沙湖那個地方遇到下雨,而帶著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朋友都狼狽不堪,蘇軾卻渾然不覺,過了一會,天就放晴了,這一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卻讓蘇軾對人生有了更透徹的領悟,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要去聽那雨穿過山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不妨一邊放聲歌唱一邊慢慢行走。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手拿竹杖,腳踩芒鞋,一身輕便,比騎馬還逍遙自在,誰怕這風雨?披上一身簡便的蓑衣,便可任憑這世上的風吹雨打。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散了身上的酒意,漸漸感到了一絲寒意,山頭的夕陽卻迎面而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那剛才風雨蕭瑟的地方,走吧,那裡沒有風雨,也沒有Sunny。
這一首詞,可以說概括了蘇軾一生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總有風雨,但只要內心淡然,就無懼風雨,我們何妨在風雨中瀟灑自在地吟唱,人生終究不過求個心安,只要一具蓑衣,便可逍遙地度過風雨人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曾經我們覺得邁不過去的坎,日後再回看,也不過如此,曾經的痛苦快樂,終究在時光中化成一絲淡然的回憶,那人生是風雨還是晴呢?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一世,風風雨雨,怎樣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蘇軾的人生對我們最有參考意義,他豐富的一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時,都能得到有價值的人生提示。
讀了蘇軾這首詞,你會頓覺心胸舒闊。每當我們面對人生風雨時,讀讀這首詞,也許內心就不會那麼悽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