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成俊2
-
2 # 縱橫無疆
寇準,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景德元年(1004年),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中了進士之人被稱為不學無術?這話從哪裡冒出來的?
身為宰相,力排眾議,宋真宗聽說契丹人打到澶州城下,嚇得要跑路,陳堯叟與王欽若各自勸說皇帝去自己家鄉,寇準怒不可遏,斥責二人之後拉著皇帝一起親赴前線。
為了穩定軍心也穩定皇帝,他特意坐在城樓裡喝酒高談,讓皇帝和兵士的信心受到極大鼓舞。
這樣的人被稱為不學無術?
不過寇準一生的生活極盡奢華倒是真的,而且晚年參與到太監周懷政的宮廷政變之事。所以說寇準不學無術?這話有些太可笑.
寇準被貶永興軍,後來被啟用,臨赴京師之前,找人問詢此次吉凶.他想起曾經問過一位奇人,這位奇人名叫張詠,號乖崖。之所以說他奇是因為在他的治理下,蜀中平靜浪靜二十多年,以至於讓後者想為他著書立說都找不到理由,因為沒什麼可以記載的大事件。其實這也證明了這位奇人的能耐,不是去救火,而是讓火根本燒不起來。
寇準曾問張詠,“乖崖,何以教準?”
張詠回答他:“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時候真的去翻閱了《霍光傳》。
霍光,是漢武帝劉徹的託孤臣子,乃是漢史中戰神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此人富貴終生,權傾天下,把持朝廷能夠說一不二。可他死後,霍家就被滅了族。
其實張詠的本意是讓寇準看這本書,要記住霍光的下場,即使權傾天下又如何?還不是被連根拔起?行走在大宋的官場,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太過於暴露鋒芒,更不要樹敵太多,否則下場一定好不到什麼地方。
估計張詠若是知道寇準這樣的態度,也是無奈。
讓你看詹姆斯邦德007,是讓你看這小子如何身手矯健,如何的上天入地下海,你非要看他在每部電影裡辦了多少個女人,這方向就不對啊!
提問者的"不學無術"這話應該是來自於這裡吧?
-
3 # 兔子奶爸
北宋第一宰相是寇準嗎???這是誰評的?只知道北宋第一人范仲淹。如果寇準都是不學無術的話,你讓開國宰相趙普的臉往哪兒擱?寇老西憑什麼搶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的風頭?寇準很牛,19歲中舉,敢拉著皇帝老子的衣服不讓他跑路,把小皇帝騙到澶淵,把蕭太后包餃子。還囂張跋扈對皇帝小兒說,沒有我你怎麼能回到開封城。腦殘到了許悠的程度。寇老西是牛但絕對說不上第一宰相,
-
4 # 瀟瀟雨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 應當指出的是,寇準不是不學無術,而是北宋學富五車著名的政治家詩人。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北宋“第一宰相”這把交椅是不是他的歷史上沒有定論,但他從古至今備受歷代帝王推崇和人民的擁戴,這確是千真萬確的。
寇準小時候就非常聰明。七歲路過華山的時候,就做了一首詩氣貫長虹:“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19歲就高中進士,被宋太宗稱為“我得到了寇準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徵。”真宗朝三次拜相,屢立奇功,被封萊國公。後被奸臣丁謂陷害,病死雷州半島。仁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中書令。歷史上稱他為寇萊公,唱戲時都稱他為寇老西,和白居易張仁願號稱“渭南三賢”。
寇準最為人稱道的是。一是“檀淵之盟”,二是造福雷州半島。當時遼太后親率女真鐵騎進犯中原,氣勢洶洶,大有黑雲壓城城欲催之勢。以王欽若為首的投降派力主遷都,宋真宗惶惶不可終日。寇準堅決主張抗敵,他勸真宗御駕親征,最終北宋保全了領土主權尊嚴,檀淵之盟的簽訂,為北宋贏取了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北宋也從此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寇準也一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寇準被貶雷州,他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指導當地居民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傳授農業技術、開渠引水灌溉良田;向群眾解說天文地理,破除巫術歪理邪說;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讓鄉民的孩子也能讀書認字,這些措施都促進了當地經濟文明發展,也為邊境和中原融合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寇準一生剛正不阿,忠於宋王室,體恤百姓。他多謀善斷,具有高超處理政事能力。當時就有民謠唱“要想朝廷好,就去找寇老”。他討厭官場上的阿諛奉承,著名成語“溜鬚拍馬”就出自寇準。當時寇準宴請賓客,鬍鬚上粘了幾點飯粒,丁謂就上前為寇準親自擦掉。寇準當時就斥責丁謂有失大臣大體,弄的丁謂很是沒面子。後來丁謂屢次和寇準過不去,但後來丁謂也被髮配雷州,寇準還給丁謂送去一隻蒸羊羔。寇準的僕人憤恨丁謂陷害寇準想去把丁謂殺掉,寇準就把僕人鎖在屋裡,直到丁謂遠離。這就是寇準的為人和度量。
寇準受到范仲淹脫脫王安石等歷史名人推崇,王安石曾有詩讚頌寇準“歡盟從此到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但寇準也有他自身性格缺陷,最受世人詬病的一是性情過於剛直,最終“臣不密而失身”,功勳蓋天卻不得善終。其二是生活奢侈,茶餘飯後必得妙齡女子歌舞才能歡心。據說有個歌女唱完寇準賞賜她一匹錦緞她還嘟嘟囔囔不高興,一個叫倩桃的小妾做了一首詩《呈萊公》”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螢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由此可見寇準奢華,正是寇準這樣奢華家風,在他之後家道迅速敗落下去,所以寇準生前是“有官居鼎鼐”,死後就“無地起樓臺”了。
寇準生前也被人譏諷不讀《霍光傳》,所以仕途屢遭坎坷。但寇準絕對不是不學無術的霍光,相反寇準詩詞都很厲害,如“瀟瀟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就是非常有名佳作。目前還存有他的詩集3卷,這說明寇準絕不是不學無術的混混,相反他是治國安邦的行家裡手,他是《楊家將》裡讓人喜歡的寇老西,他是人們懷念的忠臣。“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雷州寇公祠在,渭南寇準墓在,千年不衰的《寇準背靴》依舊在唱,一句話,寇準不死,寇老西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
5 # 澹臺燭滅
“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相”這句話總結的很到位,北宋時期的名相如過江之鯽,趙普,寇準,呂端,畢士安,丁謂,富弼,王安石,蔡京……無論是奸是忠,這一串的名字隨便拉出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一段膾炙人口的話題。而寇準無疑屬於其中的佼佼者。
“不學無術”是寇準好友及同僚的張詠借用霍光的典故對他的調侃和規勸,希望他不要像霍光一般。寇準剛正不阿,剛烈直率的個性的註定了他這一生跌宕起伏的命運。寇準在太宗朝就頗受器重,少年得志的他不懂得謙抑,常常犯顏直諫,令太宗下不來 臺,與唐時魏徵倒 有相似之處,他才幹卓絕,太宗對他很是 信任,曾問他繼嗣之事,寇準 回答說,皇上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最好 不要問三種人,一是女人, 二是宦官,三是近臣。自古至今,近臣參與冊立新君,總是會釀成 大禍,寇準想明哲保身,隱晦的提示太宗,自己不想 趟皇家立嗣的渾水,太宗屏退 左右問他襄王行嗎?寇準說知子莫若父,您覺得他行就馬上決定。這一番談話讓太宗下了決心,襄王趙元侃從眾多皇子中 脫穎而出,改封壽王,成為皇儲。寇準也因此被拜為參知政事(副丞相),可以說真宗繼位,寇準功不可沒。
寇準的巔峰之作便是在真宗朝出任宰相時,一力促成的“澶淵之盟”。真宗景德元年,寇準剛上任不久,契丹遼國 二十萬大軍攻下 高陵,直抵檀淵,整個 宋廷被 這個訊息給嚇壞了,人心惶惶,是戰是和,爭吵個沒完,寇準卻泰然自若,極力要真宗 御駕親征,穩定局勢,真宗最後是在寇準的挾持下到了 前線,果然宋軍看到皇帝,果然 士氣大振,反攻遼軍,射殺了遼軍大將蕭墶凜,遼軍潰敗,蕭太后只能虛張聲勢,給宋朝壓力,實際上要求合議。寇準不打算議和,準備收復大宋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 幽州之地。可真宗鐵了心的 要議和,派曹利用去遼營 議和,並叮囑曹利用即使每年賠款一百萬也要答應。寇準聽到了 很痛心,在曹利用離開 行營時,一把拉住曹利用的手,厲聲說“賠款數目要是超過三十萬,回來要你的腦袋。”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費盡心機將合約訂了下來,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真宗高興地不得了,宋遼之間的戰爭總算有了了結,這就是給宋朝帶來百年和平的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簽訂,也讓寇準的聲譽如日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宋朝大救星。可以後 寇準被陷害,也是被小人拿“檀淵之盟”事件來攻擊,說他出於私心,拿真宗皇帝的安危來成就 自己的功業,寇準百口莫辯,當一個偉人,真的不容易。
-
6 # 酒騎風
寇凖,陝西渭南人,北宋詩人,政治家,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據《宋史》記載
“《宋史》:年十九,舉進士。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或教準增年,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後中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每期會賦役,未嘗輒出符移,唯具鄉里姓名揭縣門,百姓莫敢後期。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會詔百官言事,而準極陳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由此可見寇準是一個非常有學識的人,當年宋太宗在位,一直未立皇儲,這事也一直困擾著宋太宗,後來宋太宗駕崩後,其子徳昭未能即位,後寇準回朝,並告訴皇上:“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中官(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宋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怎麼樣?”寇凖心中暗喜,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第二天,宋太宗便宣佈襄王趙恆為開封尹,改封壽王,後立為皇太子。
以上種種,足以見得寇準是一個才智雙全的男子,而且懂得邊緣控制,達到自己的想要的目的,所以個人覺得他非常有才華,不知我的解答是否能幫到你。
-
7 # 考古者說
必須說下寇準可不是不學無術,寇準至少還是出身於耕讀世家。寇準祖上幾代都是平民老百姓,但是知識改變命運,家裡一直沒放棄讀書,考試。到了寇準爸爸這一輩,終於考中了狀元。但是可惜啊,生不逢時,正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讀書人肯定不像武人那樣吃香,沒混上什麼像模像樣的官職。
寇準能得到宋太宗的重用,也是很湊巧的一件事。寇準剛入官場沒多長時間,就接到一次任務,讓他押送一批軍糧,前往西北前線。要擱別人身上,這可是一件苦差事,前線可是打仗的地方,而且軍糧可能隨時被劫,還有生命危險。但是寇準接到任務之後就像打雞血一樣,保持著和軍方的密切接觸,而且在前線,認真的觀察,最大可能收集到各種有用的資訊,開動腦筋,思考解決邊界問題的方法。幸運的是,安全的完成這次任務。回來之後,他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思,總結成了一篇書面報告,直接交給了宋太宗,宋太宗以看這篇報告,可以說是一見傾心,從此之後,寇準就開始順風順水。
當然,寇準被重用,直至宰相之位,僅憑一篇報告顯然是不可能的。還有其他原因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寇準的家世。之前也提到了他家祖上好幾代都是平民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強勢的政治背景,他老岳父那邊也是沒有多大勢力的小官。所以,不依靠於任何政治勢力,也沒有什麼強勢的政治背景,正是皇帝所需要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寇準為人正直。寇準敢於在當時大聲疾呼司法不公。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當時有兩個人,犯了一樣的罪,一個是祖吉,一個是王淮。結果因為祖吉上面沒有人被抄家砍頭,王淮是當時宰相的弟弟,只是被打了屁股批評教育。寇準得知此事之後,直接上樹,同樣的罪,量刑的差別卻是這麼的巨大,這是嚴重的司法不公。就算是宰相他也敢得罪。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宋太宗個人因素了。宋太宗有一個偶像,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全心全意的向偶像學習,他甚至沉溺於角色扮演之中。既然是角色扮演,那就需要有給他搭戲的,這個搭戲的正是寇準。宋太宗多次跟身邊的人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這句話水平太高了,既誇寇準像魏徵一樣,是忠誠直諫之臣,又拐彎抹角的誇自己,和唐太宗一樣善於接受意見,接受批評,是一代明君。
這或許就是寇準一直能得到宋太宗信任的原因。
葛大爺扮演的寇老西兒真是絕了!
-
8 # 五味社
“不學無術”並非是指寇準才學不足。
關於“不學無術”的出處,來自寇準向好友張詠請教為官之道,張詠讓他讀《漢書·霍光傳》,寇準讀到“不學無術”時哈哈大笑,認為這是張詠對他的評價。
其實“不學無術”並非是指寇準學識不足,而是另有深意。
因為寇準年輕輕輕就步入仕途,不是一件好事情。寇準18歲就考上進士,邁入仕途,但還沒有學會如何在官場中游刃有餘,“不學”是指政治經驗,“無術”是指政治技巧。
北宋朝堂政治派別林立,年輕的寇準得到皇帝賞識,既是幸事,也是不幸事,他很難想到,今後的仕宦生涯會如此大起大落。
寇準堪比唐朝名臣魏徵,敢於在朝堂之上和皇帝爭論,外加忠君愛國,被譽為“北宋第一名臣”。
-
9 # 好玩的國學
寇準:做官不要太高調
寇準在北宋的地位,好比是唐朝的郭子儀,清朝的李鴻章,安邦定國,天下安危繫於一身。范仲淹說他“寇萊公澶淵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動如山,天下謂之大忠”,而王安石的評價更高:“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但他的命運和郭子儀、李鴻章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寇準三次拜相,五次被貶,只因他“性剛自任”,狷介亢直眼裡容不得沙子,做事高調說話不講藝術。正人君子疏遠他,奸邪小人構陷他,人際關係很不協調。寇準一生的命運很是悲催,仕途起起落落,終在垂暮之年貶謫嶺南,在顛沛流離中客死異鄉,連個棺材本都沒有留下。
寇準先生不淡定
寇準,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他出身在陝西的名門望族,父親考取過進士,官做得很大。不過做的不是北宋的官,而是追隨了那個認了遼朝國主耶律德光為乾爹的石敬瑭,做了後晉的官。但不管是哪個王朝的官,寇準都是個“官二代”。父親去世之後,寇準的家庭陷入了貧困之中。但寇準天資聰慧且勤奮好學,是個早慧的天才。他在19歲的時候就高中了進士甲科,這個成績在北宋沒幾個人比得上。所以後來寇準寫詩自我表揚說,“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國章”。
寇準已經進入了殿試的程式,很快就要接受宋太宗的面試。此時,有人告訴他,宋太宗喜歡老成持重的人才,對他這樣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人,往往是御筆一揮,下次再考,建議他把年齡改大一些以增加高中進士的機率。由此可知,官員在年齡上作弊的歷史之悠久。我們看到過不少不到14歲乳臭未乾就參加工作的領導簡歷,甚至在穿開襠褲的年齡,有的領導就已經走上工作崗位開始為人民服務了。我們知道,他們雖然不誠實而偷改了戶口簿上的年齡,但我們相信,他們顯然是出於更早為人民服務的正義目的,就像有的領導為了多為人民服務幾年,而偷偷地再把年齡改小一樣。但寇準說,我正在準備為國家出力,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情呢,可見寇準是個誠實的人。
19歲的寇準高中進士,官授大理評事,不久被派往遙遠的歸州巴東縣任知縣,後又調大名府任成安知縣。在兩處知縣任內,年輕的寇準頗有治績。收稅、服役等任務相當艱鉅,和現在的拆遷一樣,難度很大,連戰鬥力強勁的城管們都辦法不多,但寇準根本不需要派如狼似虎的政府工作人員,只需將任務、數目張貼於縣衙之內,公示於眾,老百姓就很買他的賬。寇準成了宋代踐行群眾路線基層縣官的典型,受到了宋太宗的賞識。“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寇準腳踏彩雲加速度向中央挺進,不到30歲就進入北宋權力中樞,先後做了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
官場是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是最高統治者,其次是王公大臣,最底層是黎民百姓。而寇準,彷彿是一個冒冒失失闖進這個生態系統的外來生物,破壞了宋代官場的生態平衡,所以寇準的人生悲劇在所難免。
“千里求官只為財”,然後安享悠遊富貴,此乃為官之道。而寇準是“赴義忘白刃,奮節凌秋霜”,將做官搞得像慷慨赴死一樣悲壯。他性格剛烈如火,彷彿仗劍走天涯的俠士,“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他胸中有大個的“塊壘”,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哪怕是皇帝,他也敢冒犯天顏。《宋史》記載說,寇準“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寇準向皇帝彙報工作,一言不合,宋太宗拂袖而去。這要是別人,早就“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了,但寇準不愧是北宋官場膽大包天的二愣子,他竟然拉住宋太宗的衣服不讓走,非要把事情說明白、解決了不可。
宋太宗是個兇狠無比的黑胖子,在著名的《熙陵幸小周後圖》春宮圖中,他把李煜梨花帶雨的老婆小周後壓在身下,簡直是一頭黑豬壓海棠暴殄天物。據說此人曾經在燭影搖曳中拿斧頭劈死了大哥趙匡胤,自己做了皇帝。但是一物降一物,鬼也怕惡人,對這個愣頭青寇準,宋太宗只能老老實實坐下來聽其勸諫。“上嘉嘆曰:‘此真宰相也。’又語左右曰:‘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鄭公(魏徵)也。’”宋太宗不愧是北宋著名影帝,他形神俱備地扮演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角色,而寇準也成了宋王朝的魏徵,寇準和宋太宗各得其所,成功地演出了忠臣與明君的戲碼。所以,縱然寇準膽大包天口無遮攔,宋太宗還是很喜歡他。
在宋太宗的眼裡,寇準是一個辦事幹練、忠心謀國而勇於擔當的好青年。但他年少輕狂,辦事幹練卻不知變通,仗著有太宗的寵愛,心高氣傲,誰也不放在眼裡,從這個意義上說,寇準不是個善於任事的官員。勇於任事和善於任事一字之差但差別很大。勇於任事是一腔熱血不管後果,而善於任事是左右逢源長袖善舞。而寇準就是屬於前者。他就像是一個刺蝟,沒人敢和他走得太近,否則就會被他的鋒芒刺傷。這種性格給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人際關係不佳,在朝廷內四處樹敵。
寇準在樞密院幹得風生水起,但與知院張遜關係搞得很不和諧。一天,寇準與同事溫仲舒一起騎馬外出,在路上碰到一個瘋子,迎著寇準的馬倒頭便拜山呼萬歲。這顯然是要搞死寇準的節奏。張遜知道後,就讓人在太宗面前告發寇準。血氣方剛的寇準當然是勃然大怒,和張遜在廷前激烈地辯論撕扯,甚至很禮貌地問候了對方的家人和祖宗,斯文掃地,一點知識分子的風度都沒有。宋太宗很火大,貶謫了張遜,寇準也被降職任青州知府。
寇準離開朝廷赴青州上任去了,宋太宗一個人悶悶不樂。作為最高統治者,手底下全是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臣子,這確實有點不好玩。所以《鹿鼎記》中韋小寶能和康熙打成一片,而乾隆明知和珅是個貪官,還對他恩寵有加,因為皇帝也需要好玩的小夥伴。太宗開始懷念這個說話直來直去的小夥子了。於是就有意無意地問起,寇準在青州過得怎麼樣啊,很顯然,宋太宗想找個臺階下,把寇準再給調回來。但身邊的大臣就是不理這個茬,有人還在太宗面前說,寇準在青州的日子好著呢,整天吃喝玩樂喝大酒,樂不思京啊。皇帝你對他是念念不忘,寇準早就把你忘到九霄雲外了。真個就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太宗默然不語。朝裡有人好做官,寇準朝中的同事朋友是不少,但沒一個幫他說話的人,只有在關鍵時刻背後捅刀子的。可見,平時低調“攢人品”是多麼重要。
在相愛的人之間,思念如水,潮來潮去都是牽掛,在君臣之間,宋太宗和寇準之間似乎也存在這種微妙的思念。事實上,宋太宗很需要寇準這樣辦事幹練忠心耿耿的臣子。他有一件大事需要和寇準商量。於是,宋太宗一紙調令把寇準調了回來。拜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寇準剛一回來,宋太宗就迫不及待地召見。宋太宗常年征戰,腳出了問題,估計是風溼性關節炎。宋太宗讓寇準看過傷情後,深情中帶著些嗔怒地問道,你怎麼現在才回京?這場景有理由讓我們懷疑太宗和寇準是不是“好基友”的關係。接著宋太宗便向寇準問起立儲的問題。這種問題,看似榮寵無比,實則會埋下禍患,寇準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說,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這話像個政治家的口吻,因為政治家最擅長說正確無比的廢話,於是宋太宗就更加信任這個年輕人了。宋太宗屏退左右的人,問襄王怎麼樣?寇準再次發揮了他的機智,說知子莫若父。聰明地揣測上意然後借坡下驢,看來寇準在人際交往上存在障礙,但政治智慧指數很高。
有人說,改得了的叫缺點,改不了叫弱點。按理說,寇準因為大失風度和同事爭吵已經被貶了一回,教訓慘痛,但寇準改了好些改得了的缺點,但就是改不了骨子裡的弱點。他性格執拗,還有地域歧視的毛病。和現在相反,有些自高自大的南方人看到北方人就滿臉鄙夷的樣子,而在宋代,官場上則是看不起出身南方的官員。就像戰國時代人們老是嘲笑宋華人一樣。所以,像“守株待兔”等寓言中那些呆傻的主人公,好多都是宋華人。寇準是副宰相,兼管幹部任用,他大膽提拔官員,但對不入他法眼的官員,尤其是出身南方的官員,一概不理,這就破壞了官場規則。
來自南方的基層官員馮拯就在太宗面前告了寇準的狀,說寇準歧視南方人,利用職權壓制他。當太宗問起時,寇準堅稱同呂端等人一起商量過的。呂端這個人可不簡單,毛澤東曾說過,“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呂端大事講原則,小事裝糊塗,反正是不置可否。寇準卻大事小事都講原則,死抓著太宗非要辯個是非曲直出來,搞得太宗不勝其煩。太宗說,“雀鼠尚知人意,況人乎”?我讓你小鳥依人般溫柔,你卻金剛怒目般蠻橫,給你點Sunny就燦爛了。哪想到寇準是個得理不饒人的主,第二天抱著一大堆檔案來找宋太宗,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試想,就是兩情相悅的男女也有厭煩的時候,何況是處於食物鏈上下端的君臣呢,於是,寇準的參知政事被免掉,發放鄧州去了。
寇準的問題在於太認死理,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往往掌握在手握權杖的人手裡。一個人生經驗是,千萬不要和女人講道理,因為她們天生就掌握著對你至關重要的愛的權力。所以,女人天生就是沒有道理的動物。同理,和皇帝講道理的危險係數也很高,哪怕是像李世民那樣開明君主,不也幾次發狠要把魏徵給弄死嗎,所以,千萬不要和食物鏈上端的領導講道理,因為他們天生就掌握著讓你腦袋落地或者屁股移位的權力。還好,在宋太宗的眼裡,寇準就是個脾氣執拗不懂變通的好同志,否則,他的腦袋一準被“咔嚓”了。
寇準的“好基友”宋太宗崩了,宋真宗登上大位。同太宗一樣,真宗對寇準還是心懷感激的,他老想把寇準弄回來做宰相。無奈寇準得罪的人實在太多,真宗也不希望寇準回到朝廷,和別人吵得雞飛狗跳,影響自己求仙問藥坐地飛昇。
寇準不懂妥協之術
宋真宗沒啥愛好,就是喜歡幻想,他常常幻想自己就是一長生不老的仙人。封建時代,每個朝代總會出幾個這樣的皇帝。不過這倒不算是神經病,像皇帝這樣的神仙日子,誰不想長生不老永享仙福呢。不過,真宗的夢很快就被邊疆的警報攪醒。遼國打過來了。宋真宗想到了寇準,於是提拔他同宰相畢世安平起平坐,負責處理對遼國的軍事問題。遼軍勢如破竹,眼看著就要兵臨城下了,江西人參知政事王欽若,懷著對南方故土的思念,極力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是四川人,估計是有些日子沒吃四川火鍋了,強烈提議遷都成都,總之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寇準則是言辭激烈地要求宋真宗處決那兩個出餿主意的人,這為他以後的倒黴埋下了禍端。多年以後,正是那個江西人王欽若在背後狠狠擺了寇準一刀。在寇準的強烈要求下,宋真宗勉強答應御駕親征。在時局如危卵之際,寇準孤身挺立,支撐著大宋王朝的未來。在寇準的努力下,宋朝和遼國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宋朝每年給遼國三十萬的錢物。
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從漢朝開始,中原地區的王朝一般是採用送漂亮姑娘給那些野蠻民族的方法來維持和平,美其名曰“和親”,兩個國家結成翁婿關係,這樣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化干戈為玉帛啦。“澶淵之盟”的偉大意義在於,充分保留了中原王朝的面子,漂亮的公主們不需要再哭哭啼啼告別故國,下嫁給那些基本上還未開化的野蠻漢子了。當時宋朝軍隊不行,但是國力強盛,相當有錢,宋真宗的底線是每年賠款150萬,但寇準要求首席談判代表曹利用必須將價碼降到30萬以下,否則就砍曹利用的腦袋。曹代表拼出老命談到了30萬,宋真宗相當滿意。這也說明了“只要是用錢能擺平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這個論斷的無比正確性。這個優秀傳統發揚光大到了清朝,慈禧太后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氣魄明顯高出宋真宗很多,除了割地之外,數億白花花的銀子全部流入來自東方和西方的強盜手中,但最終也沒有換來和平。但不管怎麼說,宋朝每年30萬的錢物,換來了百年的安寧。因此,寇準對宋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還是挺大的。
據說袁世凱一生都奉行“表揚人用電報,批評人用電話”的原則,特別善於籠絡人心,而寇準在這一點,比袁大頭先生相距甚遠。他敢於得罪人的性格終於讓他再次付出代價。“澶淵之盟”後,寇準的權力和聲望達到了頂點,但別人對他的忌恨也達到了頂點。號稱北宋“五鬼”之一的王欽若在真宗面前丟擲了“賭博論”,以此詆譭寇準。他告訴宋真宗,寇準主持的“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本是可恥之事。雖然這個可恥之事和您沒關係,但是寇準綁架了您,您就是他升官發財博取虛名的賭注啊。宋真宗一想確實是這麼個情況,寇準倚功自傲,再加上和其他大臣的人際關係很不和諧,顯然影響了穩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遂罷其宰相之職,將其貶到陝州。這可真的應了“皎皎者易汙,嶢嶢者易折”的道理。
寇準公忠謀國,締造了北宋百年太平的局面,是北宋的有功之臣。但是他屢遭小人構陷,屢次被貶,他個人的性格也是悲劇的重要因素。他有政治家的智商,卻沒有政治家的情商。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但寇準卻如一張拉滿的弓,隨時處於發射狀態,從不妥協,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說話不注意方式,往往在無意之間得罪很多人。蘇轍曾經有個論斷,就是君子鬥不過小人的規律。寇準得罪的官員無數,有名相王旦、小人丁謂等。但縱然寇準虐王旦千百遍,王旦依然愛他如初戀,還是竭力推薦寇準做了宰相,這就是君子的氣度。但是寇準看中的能臣丁謂,與王欽若並稱為“五鬼”,卻是個十足的小人。史載:“謂在中書事準甚謹。嘗會食,羹汙準須。謂起,徐拂之。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謂甚愧之。由是,傾誣始萌矣。”大意是說,寇準和丁謂他們幾個在用工作餐的時候,寇準的鬍子被湯給弄髒了,丁謂趕緊跑過來,幫他擦鬍鬚。在官場規則中,這本來是下屬的分內之事,也是領導應該享受的待遇。據說在“八項規定”出臺之前,連村支書都有秘書替他開車門摁電梯寫講話稿,何況是手握權柄的當朝宰相。但寇準偏偏“恃正直而不虞佞巧”,看不慣丁謂的拍馬,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當面羞辱丁謂,這丁謂要不找機會報復寇準,簡直辱沒了“五鬼”的名號。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是一門大學問,這一點,19歲就考上進士的寇準,在人際關係學這門課上,顯然是個不及格的小學生。
做官不能太高調
寇準黯然離開京城,赴遙遠的陝州上任。不要擔心寇準會想不開,從此一蹶不振——在寇準的詞典裡,沒有失敗二字,他有自己的解壓方式,就是大開宴會喝酒跳舞,順便寫詩填詞,以澆心中之塊壘。寇準就是詩人的性格,率心由性,得志之時喜形於色誰也不放在眼裡,失意之時放浪形骸終日宴遊而無所顧忌。
在傳統的戲劇中,寇準往往是以一個貧窮的、清廉的官員形象出現的,那貧窮的程度和明代清官海瑞有的一比。但是在正史的記載中,寇準是個窮奢極欲的人。《宋史•寇準傳》記載,“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這一點,後人對他頗有微詞,甚至連司馬光都把他當成反面教材寫入誡子書中,“近世寇萊公(準)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寇準喜飲酒,尤其喜歡和下屬拼酒,經常把下屬們喝得七葷八素上吐下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引起下屬妻妾們的不滿,曾經有下屬的妻妾舉牌子到寇準的府邸上訪,要求寇準放過那些酒量不佳但又不得不捨命陪領導的下屬。直到寇準和一個道士 “對瓶吹”拼酒大敗之後,他喜勸人喝酒的毛病才有所收斂。寇準喜歡熱鬧,愛歌舞,尤其沉湎於一種名為“柘枝”的歌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盡日”,被人戲稱為“柘枝癲”。舞酣之際,寇準免不了大手大腳大規模地賞賜。寇準的一個小妾寫了首詞勸誡他:
一曲清歌一束綾,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寒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不愧是名相之妾,出手不凡,頗有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的情懷。寇準寫了一首回贈道:
將相功名終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間萬事何須問,且向樽前聽豔歌!
“人間萬事何須問,且向樽前聽豔歌”,看來寇準是不準備痛改前非,而是要娛樂至死了。事實上,寇準歌舞昇平也好,醉生夢死也罷,都是無可奈何地掩飾自己的失意之情。寇準在多年的宦海沉浮中,終於意識到,“自古名高眾毀歸,又應身退是知機”。他似乎已經對官場徹底失望,“閒心終不忘魚釣,淡水真宜習老莊。報國自知無世用,煙蓑何日臥清漳”。他準備歸隱山林閒雲野鶴與老莊為伴了。但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特別是寇準這樣九頭牛也拉不回的二愣子,讓他放棄自己的理想,從位高權重的宰相一下子變成吟嘯林泉的老漁翁,對寇準來說,實在殘酷。
“魂夢不知關塞外,有時猶得到金鑾”,寇準一直在做著重回權力中心的夢。機會終於來了,宋真宗幻想長生不老,朝內的王欽若、丁謂等人就投其所好,編造所謂的“天書”,全國各地都爭先恐後地敬獻天書,宣稱神州處處有祥瑞之象,編造了好些離奇的故事,有的上報說黃河水變清了,有的上報說出現“五星連珠”天象奇觀等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宋真宗是信了,他在自欺欺人中獲得了極大的心理滿足。這一點,頗似逍遙派弟子的“星宿老仙,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法駕中原”的馬屁口號。總之,不管是皇帝還是普通人,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一貫享有清正之名的寇準此時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溜鬚拍馬的行列,迅速炮製了一篇天書,然後靜待佳音。天禧三年,寇準果然走馬上任,重回相位。當時幻想長生不老的宋真宗得了風溼病,劉皇后參預朝政,凡事皆問丁謂。寇準又看不慣了,強烈反對劉皇后干政、丁謂專權。寇準命知制誥楊億秘密起草太子監國的詔旨,並且準備與楊億一起輔政。無奈事情洩露,寇準再次被罷相,被逐出京城,曾經給寇準溜鬚的丁謂做了宰相,將寇準一路貶到了雷州。寇準再無出頭之日,在雷州死去。一代名相,結局竟然如此悲慘,不禁令人唏噓。
作為詞人,寇準留下的詞作不多,但是為數極少的幾首詞,卻成就頗高。他的詞情調溫婉,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說寇準的詞“詩思悽婉,蓋富於情者”,這和他金剛怒目、任性使氣的形象完全不同。《陽關引》:
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徵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
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古詩詞中,陽關是離別之地,氤氳著離愁和別恨。渭水、朝雨、輕塵、楊柳,整首詞化用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意,無甚新意。關鍵的是在詞的下闋,寇準表達了一種哲理性的思考,在別多聚少的人生面前,“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老酒可以喝,曲兒可以唱,沒有必要像柳永那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因為,千里之外,我們共同享有一輪明月一片清輝。其達觀之心態,或許啟發了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所以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人的通病,就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寇準其實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但他拒絕不了權力的誘惑,他知道以自己的性格在官場上的最終結局,但是他忍不過自己一直處在權力的邊緣地帶。他沒有范蠡的睿智,帶著絕世美女西施泛舟而去,也沒有李白“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灑脫,“賜金還山”而漫遊大好河山,治國齊家平天下是他的終極理想,歸隱山林只不過是他失意時的調劑而已,在充斥著各種各樣潛規則的官場,寇準用自己的不妥協,用自己的任性和高調,終使自己灰頭土臉,悲劇一生,但歷史將永遠銘記這個北宋的官場異類,以及他的清名。
-
10 # 帝國的臉譜
寇準之所以能成為“北宋第一宰相”,並不是別的什麼原因,關鍵是他既有學問,又特別能幹,而且最重要的是,寇準的“不學無術”,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不學無術,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有學有術”。
《宋史•寇準傳》載:“初,張詠在成都,聞准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寇準成才較早,成名亦早,未及不惑之年即被宋真宗重用為宰相,聞名朝野間。張詠與寇準一樣,也是真宗時期的名臣,他性格狷介,一身正氣。張詠比寇準年長十餘歲,前輩兼學長。張詠任益州知州(治所在成都)時,聽說寇準出任宰相,便對身邊人說,寇準是個奇才,然而他“不學無術”。
寇準任相不久,在同僚的攻擊下罷相,貶為陝州知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恰恰張詠從成都調回汴京(今河南開封),路過陝州,順便看望寇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雖然寇準此時有些鬱悶,但張詠的到來,還是帶來了開心。
於是,設宴款待,奉為上賓。張詠盤桓數日,作辭歸去。臨行,寇準真誠向張詠請教,張詠略一沉吟,也真誠地回答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送走張詠,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開《霍光傳》,當讀到:“然(霍)光不學無術”一句時,寇準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自語道:“張詠公是說我‘不學無術’啊!”
因為不學無術在現今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沒有學問、沒有本領,後人據此以張詠在嘲笑寇準沒學問、沒本領,而寇準也自認張詠是以“不學無術”教誨他,便由此斷定寇準真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
這裡張詠真是譏笑寇準沒學問、沒本領嗎?從最淺顯的層面來說,倘若張詠真是譏笑寇準沒學問,寇準會“笑”嗎?而且毫無慚色,開心一笑?顯然不是。之所以說張詠並非譏笑寇準,其實原因很簡單,《漢書•霍光傳》所謂霍光“不學無術”,並非說霍光沒學問、沒本領,是說霍光不通官場權術。而張詠所謂“不學無術”,就是說寇準不通權術、不懂折中,最終被那些陽奉陰違、耍權弄術於股掌間的奸佞排擠出朝,罷掉宰相,貶為偏遠之地一知州,此乃張詠對寇準朋友間善意的提醒,並非譏笑。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寇準剛正耿直,從不阿諛奉承,對同僚如此,對皇帝也如此,當年,宋太宗便因寇準敢言而感慨地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將寇準比作唐太宗時期敢於犯顏直諫的千古名相魏徵,既見他在宋太宗心目中的地位,更見他忠直的性格。
回覆列表
寇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流傳。
後代對寇準的評價是:中國北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