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代為什麼不像想漢唐那樣控制西域,中原王朝直到清代才恢復對西域的統治。造成明代對西北的戰略短視的原因是什麼?
10
回覆列表
  • 1 # 五葉談

    明朝與唐朝都是盛世王朝,而明朝沒收回(控制)西域的統治權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

    ①無經濟價值:漢唐時期,西域的絲綢之路成為溝通東西方的交通要道,且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在長江以北地區,所以經濟價值很高,對西域十分重視。而到了明朝,經濟重心早已完成南移,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闢,所以西域的經濟價值已無。明朝對西域也不再重視

    ②無戰略價值:漢唐時,河套地區被外族所控制,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優秀的產馬地,且是西北的重要戰略堡壘。

    而明朝時期已經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這樣一來,既控制了西北的戰略屏障又掌握著西北的產馬地,所以明朝對西域也沒有需求

    ④戰局複雜:明朝時期的中亞,帖木兒帝國實力達到頂峰,軍事實力甚至更強於明朝,而北亞又有元朝的殘部瓦剌和韃靼。明朝敵人過多,統治西域軍事實力不夠;且當時的西域已經主動成為明朝的藩屬國,明朝沒必要再去征服西域,對其實行統治

    綜合幾方面考慮,當時的明朝不需要也不能統治西域

  • 2 # 心向青山

    公元808年,安史亂後安西大都護府獨抗吐蕃半個世紀後,終被吐蕃吞併。

    從此,直至公元1757年,清乾隆重新將西域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命名為“新疆”。

    近一千年的時間,中原王朝均無法將西域納入版圖,即使元朝也不例外,元朝之時,西域屬於察合臺汗國統治。

    因此,明朝與宋元一樣,都沒有將西域納入版圖。

    這是實力決定的,也是唐朝之後海上航線開闢後的結果。

    1,宋朝建立後,北方被遼國堵死,西北通往西域之路被西夏堵死,宋朝打不過遼、西夏,只能轉向大海。

    所以宋朝的海上貿易很發達。

    2,元朝建立後,蒙古帝國分為大元和四大汗國,元朝本身並未統治西域地區,這是蒙古的內部問題。

    3,明朝並未徹底擊敗蒙古。

    蒙古與大明王朝相始終,北方是黃金家族的韃靼、瓦剌,西域則是察合臺汗國的後裔亦力把裡統治。

    明朝之時,察合臺汗國被帖木兒帝國所滅,帖木兒帝國曾擊敗奧斯曼帝國,盛極一時。

    而明朝在朱棣之後在西北不再有開拓之心,最西只到嘉峪關――明長城的最西端。

    明朝與宋朝一樣對海上更感興趣,商業也更發達。

    4,蒙古和明最終都被清朝所滅。

    公元1635年,大蒙古國最後一任可汗林丹汗敗於皇太極之手,從此玉璽傳至滿族人之手,清朝皇帝兼蒙古大汗。

    公元1662年,吳三桂在昆明絞死永曆帝,明朝徹底滅亡。

    公元1797年,清朝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征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從此,西域重回中原王朝統治,至今不變。

  • 3 # 獨孤博文

    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沒有精力去控制。我覺得主要有一下三個方面:一是外部環境;二是內部環境;三是政治環境。

    一、外部環境(國家外部形勢)

    你看從東漢時期的班超憑自己一己之力收復了西域三十六國,然後唐朝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再然後清朝康熙平定準格爾叛亂。這些都是在沒有北方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明朝的國家外部環境比唐朝更加複雜,主要有北方蒙古高原的北元。北元又分為瓦剌和韃靼。明朝和蒙古人之間的戰爭衝突幾乎貫穿了明朝的整個歷史。由於和北元的戰爭一直沒有分出勝負,西域周邊也強國林立明朝沒有精力去經營西域也不願意樹敵過多,到後來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就可以看出明朝的軍事重心在漠北而不是在西域。

  • 4 # 一壺濁酒半盞茶

    明朝為何沒有控制西域?

    坦率的說沒有那個能力。

    明朝除了兩京十三布政使司300多萬領土以外控制不了任何地方,並且就這些地方還有羈糜,都沒能完全掌控。

    首先明朝領土。

    明朝永樂巔峰時期才600多萬不到700萬。還絕大部分都是羈糜,名義上的。

    比如明粉皇漢意淫實際控制的遼東,遼東女真人與明朝時戰時和,但一直都是羈糜。

    一沒能由朝廷委派官員直接管理地方政務,二沒能駐兵。

    以至於明朝無論官民人等都不敢隨意出關,這就是明朝所謂的:“政令不出山海關”

    永樂之後一直保持300萬左右的領土。

    終明一朝,明朝的正式行政區只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北京)、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這些滿算350多萬並且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大部分都是土司羈糜。

    領土來說遠遠談不上遼闊,不說跟元清比,就是跟宋朝比也沒大多少。

    戰鬥力強悍更是無從說起!

    明朝軍力巔峰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一個是明成祖朱棣時期。

    眾所周知,一個朝代的開國時期必是其軍力巔峰時期。

    而朱元璋在元末奪得天下有很大的取巧嫌疑。

    朱元璋謀士朱升制定的戰略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說白了就是韜光養晦,基本不跟元朝正面衝突。等其餘漢人領導的各起義軍層層不窮的跟元朝拼的元氣大傷的時候,把元朝削弱的不堪一擊的時候,朱元璋才出來稱王稱霸竊取勝利果實。

    但總體來說朱元璋時期確實是明朝軍力巔峰。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多次派大將北伐,希望徹底解決蒙古問題。

    而最終也沒能力實現明朝的預期目標,並且與蒙古人勝負難分,只能將元朝殘餘勢力趕到山海關以外,蒙古高原,史稱北元。

    後來分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分。

    而後明朝一個軍力巔峰時期是朱棣永樂時期,興兵篡位的內戰不必多說,基本上朱棣的邊軍再加上僱傭兵蒙古人的幫助摧枯拉朽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的五次北伐。客觀公正的說朱棣北伐遠遠沒有達到他預期希望得到的效果,並且戰績有大有小,也始終沒能徹底解決蒙古問題。

    但明朝確實在永樂時期達到了巔峰。

    永樂之後的明朝日見衰敗,一日不如一日。

    戰鬥力強大更是隻存在於明粉皇漢自大意淫中。

    土木堡幾十萬大軍死傷殆盡皇帝都被蒙古人抓走,被蒙古人押著叫門。

    幾十個倭寇一路燒殺搶掠殺傷五千以上明軍,一直殺到明朝的陪都南京,把南京都給圍了。

    再說說明粉皇漢意淫的明朝聯軍抗日。

    客觀公正的說,豐臣秀吉侵朝,日本剛經歷日本戰國時代的洗禮,連年的征戰,日本無論將領士兵的戰鬥經驗,戰鬥意志。都要比明朝聯軍強。

    尤其士兵層面,明朝聯軍皆不能比。

    北韓軍隊不必多說,明朝能跟日本士兵正面作戰不落下風的也就那幾只精銳部隊,比如遼東家丁,戚家軍,而明朝這些精銳極其稀少,遠遠不能像日軍那樣成建制。

    遼東家丁更是遼東軍閥的私人衛隊更是遼東軍閥在明朝的本錢,死一個就少一個。

    這也是為什麼李如松輕敵冒進,碧蹄館之戰後痛哭不已直到回國都再也不肯前進一步的原因。

    總體來說陸地上明朝聯軍沒有任何優勢,這還是在海上李舜臣勝利不斷切斷日軍補給的強有力支援下。

    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戰績確實就是海上。明朝聯軍的節節勝利給日軍造成了非常大的煩惱,因為日軍所需的火槍彈藥等重要物資都要從日本本土運往北韓。

    最後若不是豐臣秀吉突然去世,各大名急著回國搶地盤,鹿死誰手真的還未可知。

    坦率來講也真就算不了明朝聯軍勝利,最多也只能算平手,因為明朝聯軍始終未能收復北韓全境,並且戰績也都不盡人意。

    這還是基於海上李舜臣強有力支援,日軍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最後還是讓日軍從容回國。

    類此種種不必多說,以至於到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

    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

    根本就打不過。

    明末無論明軍起義軍,往往伴隨一聲韃子來了,就無論將校士兵鬥志全無,四散奔逃。

    內心畏敵如虎,焉能不敗?

    所以所謂的明朝疆域空前遼闊,戰鬥力強悍。也真的就只存在於明粉皇漢的自大意淫吹中了。

    在他們眼裡明一直都是宇宙帝國,什麼資本主義萌芽,火器天下無敵,種種此類可笑的話不絕於耳。

    坦率的說二十四史朱明最為不堪,這是普遍專家學者有識之士的一致觀點。

    公元808年,安史之亂後,大唐安西大都護府獨抗吐蕃半個世紀後,終被吐蕃吞併。

    從此,直至公元1757年,大清全盛乾隆時期,才重新將西域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乾隆皇帝親自為其命名為“新疆”。

    近一千年的時間,中原王朝均無法將西域納入版圖,即使元朝也不例外,元朝之時,西域屬於察合臺汗國統治。

    因此,明朝與歷朝歷代一樣,都沒有將西域納入版圖。

    這是實力決定的,也是唐朝之後海上航線開闢後的結果。

    宋朝建立後,北方被遼國堵死,西北通往西域之路被西夏堵死。

    宋朝實在打不過大遼,西夏。

    只能把目光轉向大海。

    所以宋朝的海上貿易很發達。

    元朝建立後,蒙古帝國分為大元和四大汗國,元朝本身並未統治西域地區,這是蒙古的內部問題,是蒙古人的內部矛盾。

    終明一朝也並未徹底擊敗蒙古人。

    並且終明一朝蒙古人始終對明保持劫掠。

    並且終明一朝始終邊患不斷,山海關以外是女真人的地盤。北方是黃金家族的韃靼、瓦剌。西域則是察合臺汗國的後裔亦力把裡統治。

    明朝之時,察合臺汗國被帖木兒帝國所滅,帖木兒帝國曾擊敗奧斯曼帝國,盛極一時,堪稱中亞霸主。

    帖木兒滅亡察合臺汗國以後,曾經要調集大軍親自征討明朝,以當時種種因素,以帖木兒帝國當時的實力,若不是上天眷顧,明朝氣數未盡,帖木兒突然去世,明朝早就滅亡了。

    明朝在西北的存在最西只到嘉峪關,明長城的最西端。

    最終明朝和蒙古都被大清所滅。

    而其餘西藏,新疆,北韓,等周邊勢力也攝於大清滿洲人的赫赫武功,不得不保持臣服。

    公元1635年,大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可汗林丹汗敗於皇太極,從此玉璽傳至滿洲人之手,大清各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公元1662年,吳三桂在昆明絞死永曆帝,明朝徹底滅亡。

    公元1797年,大清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徹底征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

    徹底掌控西藏,新疆,等鞏固領土控制。

    大清皇帝不止是滿洲人的主子,漢人的皇帝,全蒙古人的大汗,更是西藏人眼中的佛主,西域的主宰者,周邊所有勢力的大皇帝。

    大清把領土從中國幾千年來的羈糜政策演變為實際掌控。

    從此,西域重回中原王朝統治。

    中國歷史幾千年也直到清朝才真正的沒有邊患。真正的聲威遠布,四方臣服,屬國眾多。

    就連現在中國能擁有西域,也得益於清末愛新覺羅和平退位留下1140多萬領土的遺產。

    所以才讓當時民國乃至現在中國在法理上繼承了大清的一切,才能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 5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西域對明朝來說沒太大意義!

    1、政治中心東移,使明朝對西域鞭長莫及;

    漢族王朝不同於滿清和蒙元,後兩者對遊牧民族的統御能力,遠比漢族王朝要強的。這也是為什麼元朝和清朝的疆域能如此遼闊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漢族的大一統王朝,要真正實現對西域的控制,自身就必須具備持續的軍事震懾才能實現。這一點,漢唐明強盛時期理論上都能做到。但明朝卻不能和漢唐一樣,實現對西域的統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都城的位置。

    漢唐的都城都在長安(今天西安),其統治中心位於中西部。長安城為於關中地區,西出即是隴西,可有效控制河套,從而能有效的輻射整個西域地區。

    可明朝就不同,初期定都南京,然後又遷都北京,這兩個都城都在東部沿海地區,使得明王朝的統治中心全面東移。這樣一來,明朝就很難對整個西域進行把控。

    2、西域環境惡化,陸上絲綢之路衰落;

    除了都城原因外,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也是明朝放棄控制西域的一個要因。

    其實,到明朝時,西域地區的環境已經遠不及漢唐時期,荒漠化已經很嚴重,這樣的環境對明朝是沒有多少吸引力的。

    加上明朝時期,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早已衰落。此時再耗費兵力去控制西域,意義不大。

    這些都是明朝不控制西域的原因。

  • 6 # 靜說歷史

    一個朝代有一個朝代的“性格”,明朝是有性格的,漢朝是有性格的,宋朝是有性格的,清朝也是有性格的。

    漢武帝時期的漢朝是一個以軍事擴張為主旨的朝代,全民軍事化,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都圍繞著軍事進行,所以才能擊敗匈奴,漢朝的“西域都護府”讓新疆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東漢繼續西漢政策,設立“西域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轄。

    班超兩次出使西域,憑藉一己之力讓鄯善、于闐、疏勒恢復了和漢朝友好邦交,立下了不世奇功。

    明朝不同,明朝是個內斂型王朝,它沒有擴張性,明朝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而且從朱元璋制定了日本等十五個“不徵之國”就可看出,朱元璋的政策是以防守為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皇明祖訓》中明太祖很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

    長長的組訓無非就是四個字:“興兵不祥”,而同時他又覺得征服這些國家沒用。明朝是個實用主義的朝代,漢朝更在乎榮譽感和使命感,明朝則在乎現實利益。

    在明朝市井文學空前繁榮,而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明子民那顆現實的心,比較市儈,也很商業化,此外明朝對海外事業非常有興趣,比起征服“四方諸夷”這麼掉價的事,明朝寧願讓鄭和帶著滿船珍寶到處揚我中華國威。

    其實明朝是一個充滿“市井氣”的國家,正是這種“市井氣”也讓明朝成為世界最富裕的國家。

    明朝為何沒有控制西域?

    第一,上文講的,這是朱元璋的組訓,後代子孫不願意違背組訓,這也是“孝道”。

    第二,明朝是個內斂的王朝,同時也是個市井氣的王朝,它注重現實生活,雖然明朝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商業發展還是很興盛,這樣的王朝不喜歡戰爭,追求的是和平穩定。

    第三,華夷有別的觀念。明朝是所有朝代中最具有貴族氣質的王朝,崇尚儒家,以讀書為本,瞧不起沒文化的蠻夷。這種激烈的排斥和鄙夷在明朝發展到巔峰狀態。

    “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蠻夷就是侍奉中國的奴僕,當然這裡還看不出鄙視之深。

    “彼夷狄者,無人倫上下之等也,無衣冠禮文之美也,不與華人齒。”這是從衣冠禮儀方面對蠻夷進行全方位的鄙夷。

    明朝是一個由儒家思想操盤的國度,皇帝即使不上朝,朝政照樣運轉地很好,因為皇帝的言論不如那些飽讀儒家經典的學士,這些飽讀儒家學說的大臣只想守成,守好明朝實際控制區域即可,沒有擴張的動力。

    第四,明朝沒有完備的治邊政策,該出兵時不出兵,該絕貢時不絕貢,瓦剌和吐魯番多次攻哈密明朝置之不理,這種保守並未換來和平,反而引發了甘州之禍。

    第五,沒錢。明朝是稅率很低的朝代,朝中又沒有像和珅這樣的人才給皇帝弄錢,他們依靠農業稅收,而明朝又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所以明朝後期一直處於缺錢狀態,沒有餘力去征服其他地方。

    第六,瓦剌和韃靼對明朝的威脅。明朝是不想惹事的朝代,可偏偏邊患多,終其一朝都在和蒙古人打,所以明朝主力軍始終被蒙古拖在漠北,無暇顧及西域。

    朱棣遷都北京後,對西域控制力更弱了,明朝主觀上不想攻伐西域,客觀上又無暇顧及,即使偶爾想征服西域,也得想想自己手裡的銀子和兵力,一旦打下後光派兵控制要花多少錢,想想也是心累,所以算了,還是守好國門就行了。

    然而退讓和自保並未換取真正的和平和尊重,因為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狹義上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也就是今天中國的新疆以及鄰近的中亞巴爾喀什湖地區。廣義的西域則包含蔥嶺以西的整個中西亞地區。

    中原地區和西域的交往實際上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商王武丁的墓葬中就出土了產自新疆的和田玉,這說明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和西域就有一定的交流。只是這種交流缺乏明確的文字記載可以供後人還原,而且始終出於時斷時續飄忽不定的狀態。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從此華夏文脈和西方文明開始了更多的接觸,然而此時的西域還不能視為漢朝疆土。直到公元前60年漢宣帝正式設定西域都護府,此舉標誌著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鄰近的中亞巴爾喀什湖地區首次被納入中國版圖。漢帝國滅亡後曹魏、前涼等割據政權也對西域進行著有效管轄。

    南北朝時期興起於阿爾泰山的突厥民族趁中原南北兩朝對立之機佔領了西域,導致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聯絡被暫時切斷。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滅掉附屬於西突厥的高昌國(今吐魯番盆地)並將其正式納入和中原一樣的郡縣管轄體制;唐高宗李治時期徹底消滅了西突厥勢力,至此一直遠達鹹海、裡海的整個中亞地區都被納入大唐的版圖,連線西亞、歐洲的絲綢之路重新被打通。

    751年7月-8月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爆發了怛羅斯之戰,交鋒的結果是大唐帝國放棄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這時大唐帝國最西部的領土大致和今天的中國西部邊疆吻合在帕米爾高原一帶。其實當時的唐玄奘李隆基並不打算放棄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可就在他準備再次和阿拉伯帝國較量時大唐帝國爆發了安史之亂,在這樣的局面下唐帝國不得不緊急抽調安西、北庭兩鎮的精兵強將入關平叛。這就使一直和大唐有邊境糾紛的吐蕃和阿拉伯看到了進一步擴張的希望,於是吐蕃和阿拉伯開始趁唐軍主力東調之機開始侵襲大唐西部邊疆。此後西域地區逐漸從政治上和中原王朝脫離開,這種狀態歷經晚唐、五代、兩宋一直未變。

    元朝的忽必烈以漢法治國,引起其他蒙古王公的不滿,於是蒙古帝國日漸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元朝控制著新疆東部地區並在此設有哈密衛;而新疆中西部地區以及更偏西的中亞地區則處於察合臺汗國的統治之下。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驅逐蒙古人後定陝西、甘肅諸鎮,嘉峪關以西置不問——然而這話有誇大的成分:當時新疆絕大部分地區的確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明朝繼承了元代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並設定有衛所的,不過後來被吐魯番部奪走。事實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在積極經略西域地區:先後在嘉峪關以西設定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東和沙州等關西七衛。不過隨著國力日衰,明朝無力應對吐魯番滿速兒汗的軍事實力,被迫將哈密諸衛內遷。由此可見明朝實際是控制過西域部分地區的。

    問題在於:西域絕大部分地區的確不在明朝控制之下,而明朝曾一度實際控制的哈密地區後來也被土魯番汗國侵佔,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還是因為明朝未能徹底消除蒙古的威脅——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驅逐元順帝,收復大都(今北京)。逃回草原的元順帝仍始終堅持與明為敵,儘管後來北元政權分化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落聯盟,再後來又徹底分裂為科爾沁、察哈爾、準葛爾、和碩特等小部落,但整個有明一代蒙古勢力一直是明朝的嚴重外患。和蒙古的長期對立牽制著明朝開拓西域的行動,尤其是控制著西域中西部地區的西察合臺汗國被帖木兒帝國取代後明朝開拓西域的難度就更大了——畢竟這也是一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而明成祖朱棣死後明朝實際已放棄了對外開拓的念頭,逐漸成為一個內向保守型的王朝。

  • 8 # 宋安之

    明朝對於西北的戰略短視主要有兩點,一明朝時期漢唐時代繁華的陸上絲綢之路已經衰落,當時的西域多是沙漠等荒涼之地,對於農耕文明社會的確沒多少吸引力。二因為明朝是建立在消滅元朝的基礎之上,與蒙古部族可以說是不死不休的世仇,面對北方威脅,明朝對於西域還真有點鞭長莫及。

    絲綢之路是今天一帶一路的前身,分為陸上與海上,陸上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不止是與當時世界各國促進了交流,還以中國特有的絲綢、瓷器、茶葉、藥材等換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銀,是一筆相當划算的生意,有著經濟利益驅動,漢唐當然對於西域重視並且加以控制。

    戰略方面,漢武帝時期經營西域並非都是為了絲綢之路,還有著聯合西域諸國一起消滅西漢心腹大患匈奴的打算,西漢與匈奴在西域經過多年角逐,最終西漢勝利,成功將西域劃入勢力範圍,雖然沒有消滅匈奴,但是透過控制西域進一步打壓匈奴的生存空間。

    漢武帝時期在西域設定了使者校尉,是西漢第一次在西域設定官吏管理,漢宣帝時期設定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成為中國領土。

    佛教第一次傳入中國是西漢哀帝時期,是透過陸上絲綢之路而來,可見當時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力。

    漢唐時期的政治中心在於長安、洛陽二地,控制西域,經濟上有陸上絲綢之路帶來的財富,戰略上還給都城起了很大的緩衝餘地。

    路上絲綢之路衰落於宋朝,因為宋朝連河西走廊都沒有控制更不用說西域了,而且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也使陸上絲綢之路並沒有那麼重要了,到了元朝疆域遼闊,陸上絲綢之路繼續繁華起來,但是這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更多是宗教文化上的交流,衰落由此開始。

    到了明朝陸上絲綢之路徹底衰敗,而且帝國政治中心在於北京,經濟上衰敗的陸上絲綢之路已經實現不了財富增長,戰略上隨著帝國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域的戰略緩衝已經沒多大用了。

    漢唐時期也是中國最銳意進取開疆拓土的兩個朝代,漢朝將秦朝300多萬疆域擴至600多萬,唐朝巔峰時期的疆域是1200多萬,已經隱隱脫離了農耕文明對於土地肥沃的要求,開疆拓土才是王道,但是宋朝重文輕武以後,閹割尚武精神的同時還閹割了漢唐以來持續開疆拓土的傳統,之後除了元朝疆域遼闊外,明清基本上都是守成,這也是明朝沒有控制西域的原因之一。明朝永樂時期恢復了很多之前朝代統治過的疆域,清朝在這方面更是出色,鞏固了之前朝代統治過的東北、西域、西藏。

    明清時期對於蒙古控制問題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明一代對於蒙古雖然是窮追猛打,但是並沒有實際上解決蒙古問題,而清朝幾十年就可以,其根源在於,蒙古與明朝是世仇,心甘情願接受明朝統治想都不要想。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但明朝卻是透過第一次北伐成功消滅元朝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所以回到大草原的蒙古部族對於明朝是恨之入骨,這種世仇之下,有明一代是對蒙古打壓大部外加拉攏一部分部族,如永樂年間先後冊封蒙古瓦剌部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人為順寧、賢義、安樂三王,但並沒有根源上解決蒙古問題。

    面對北方蒙古的巨大威脅,明朝對於西域還真是有些鞭長莫及,也就是明成祖永樂年間在西域東部置哈密衛,但由於哈密衛在經濟和戰略上的不重要性,明庭也是沒有大力控制,幾失幾得後,在明世宗嘉靖年間明庭終於失去了對哈密衛的直接控制,至此,明庭對於西域東部的控制也徹底失去。

  • 9 # 歷史風暴

    根本原因是朱元璋缺乏國際視野!

    西域自從張騫出使大月氏之後,逐漸被中原人所瞭解。人們將中原地區的絲綢透過這裡銷往西方,於是西域成了重要的商業中轉站。很多沿途的國家變得異常富裕。

    到明朝的時候,由於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的打劫,絲綢之路已經中斷。這裡的戰略價值也不再像前朝那麼重要。

    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西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唐朝之所以被稱為世界帝國,就是因為在上百年時間裡對西域的控制!如果明朝擁有了西域,向北可以攻擊蒙古各部的側翼,向南可以進入印度次大陸,向西影響到西亞、波斯地區。進而成為一個媲美盛唐的世界級強權!

    但是朱元璋作為農民出身的一位皇帝,並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反而對漢唐時期的開疆擴土頗有微詞!

    這從他與外邦使者的對話中就能看出來:若漢、唐之夷彼,隋君之伐東,在朕之今日,非詐侮於我,安敢違上帝而勞擾生民者乎?”

    朱元璋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中原以外的地區只要不惹我,我是不會主動去打的。可見,朱元璋就想做一個地主老財,在家裡過著踏踏實實的小日子。

    我認為,正是由於朱元璋缺乏國際視野,才讓明朝錯失了西域,也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爭霸全球的雄心!

  • 10 # 論史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深度,有明一代確實未將新疆納入版圖。

    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明朝開國統治者朱元璋擴張觀念過於保守,秉持農本思想的朱元璋更傾向於“保境安民”,這也是小農經濟佔主體地位的封建國家性質決定的。

    就在洪武六年,北伐獲得決定性勝利,將元朝的殘餘勢力驅逐出中原後,朱元璋就下令保持現有形勢備邊即可,守住傳統的中原農耕區,不必再向四周擴張。

    上諭曰:“處太平之世,不可忘戰;略荒裔之地,不如守邊。”

    這道諭旨就直接說明了朱元璋的土地觀念,對那些不適合耕種的土地缺乏興趣,沒有擴張動力。這也是明朝沒有向西域方向擴張的思想根源。

    第二、明朝北虜之患嚴重,牽扯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根本無暇顧及西域。

    明朝最有希望收復西域的就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時候,但是由於北元依舊保持著非常強大的實力,對明朝的邊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才有了設定九邊,後面的明太祖派兵六徵塞北和明成祖五次親征塞外。所以哪怕是在明朝最為強盛的時候也是以北方蒙古作為首要目標。

    明朝光為了防備蒙古就在九邊調集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勞師遠征去奪佔西域。

    至於成祖以後的宣宗皇帝採取了戰略收縮政策,更是無暇顧及西域。土木堡之變後北虜之患更是有增無減搞得明朝疲於奔命,甚至出了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戍之變,土默特部首領俺答一度兵臨京師,北方之患嚴重如此,所謂西域問題明廷估計想都沒想過。事實上早在嘉靖十一年根據兵部尚書胡世寧的建議連嘉峪關的哈密衛都放棄了。

    不如閉嘉峪關,置哈密不問。……。朝廷從,自是不復言興復哈密雲。

    第三、西域自唐就開始脫離封建王朝,其後的宋、元也並未保有西域,這個情況直到乾隆平滅大小和卓木後才有改變,使新疆重新併入大一統。宋時在西域有西夏為患,元時察合臺汗國基本與元朝政府對立,導致了路上絲綢之路相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劣勢。

    第四、此時的西域一帶是由東察合臺汗國控制,而不是小國林立的狀態,即便是後來分裂,仍然是保有一定的實力,並不那麼容易對付。

    以上四點,就是明朝不能控制西域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腿疼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