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大家談]
他說——
對於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話想說……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覺得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仔細琢磨,新教育在姜堰這片土壤上不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地生長著,在姜堰,新教育已經呈現出多種實踐樣態……
起而行之:新教育其實你也可以玩兒……
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牽手新教育的“介面”在哪裡?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幸福是一種體驗,讓孩子們享受教育的幸福,讓自己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這是新教育的一種境界。
與新教育真情相伴,其實就是行走在抵達這種境界的路上!——林忠玲
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
林忠玲寫新教育——
......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
對於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話想說
作者|林忠玲
江蘇泰州姜堰教育局副局長
從中國夢到個人夢,無不讓每一個活下當下的華人強烈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夢想的時代。其實,教育是個最富有夢想色彩的事業,沒有夢想的教育,是急功近利、毫無生機的;沒有夢想的老師,一輩子無法步入優秀、卓越之列。優秀的從教者心中都有一個夢,他們也一直在試圖找到一個放飛夢想的舞臺。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為夢想而努力的人更幸福。我覺得每一個從教者都應該在心底追問:我的夢在何處安放?
如果對當下從教者的狀態做一個觀察,無非四種狀態:混世型——做教師就是就業需要,誤打誤撞進了教師崗位,無所謂人生信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面對繽紛的教育世界,基本上呈現的是色盲狀態,不想去探究,甚至連興趣也沒有,不讀書,不學習,對教育的認識基本停留在上課、考試、升學這個單一的維度。工作的目的就是混差事,別無其他目標。逐利型——認為從教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逐利信念”,篤信叢林法則,分數至上,升學唯一。也會看書、學習,關心份外的事情,但視野侷限在實用的功效上。腦海中裝不下美好而無用的東西,精緻的利己主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教學工作基本上以加班加點的方式來提高分數。享受型——為追求美好而進入教師崗位,把教育當作自己一輩子的追求,堅信教育是向善的,學校教育能夠成為美好的事業,堅信課程改革一定能解決教育困境。看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追求“我手中的教育能不能變得更好一些,我所教的孩子能不能更幸福一些”,以畢生的行動追求和捍衛教育的美好理念。信仰型——有信仰的教育人,追求透過改善教育從而改善社會、改善世界……這種人對教育基本上有宗教般的情結。
全國各地到姜堰考察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林忠玲副局長代表姜堰分享姜堰新教育人的實踐與創造。
事實上,混世型、逐利型的教師,基本不會感到教師職業帶來的幸福,享受型、信仰型的教師一生都在成長中享受著幸福。
無數的事實表明,專業成長著的教師心中始終是幸福滿滿的,他們不會感到所謂的職業倦怠。李鎮西說,他從來就不知道什麼的職業倦怠。當一個人找不到精神生命的出口時,就容易產生倦怠。教師的倦怠,是因為看不到職業發展的方向,體驗不到成功的樂趣。拉磨的驢與馱著東西趕集的驢,誰更幸福?
什麼是專業發展?細細想想,其實“專”指的是成長方向,“業”指的是用心從事,“發”指的是縱向持續,“展”指的是橫向融通。新教育為教師專業發展設計了三條通道: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專業共同體,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丁昌桂先生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有五個關鍵,即關鍵事件,一篇論文發表、一次賽課獲獎、一次砸鍋的表演;關鍵人物,德行上的高尚者,思想上的領先者、業務上的領軍人等那些生命中的貴人;關鍵時期,入職五年的生涯起步期、十至十五年高原期;關鍵書籍,終身受用的那麼幾本書;關鍵路徑,教育寫作與反思。我以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關鍵平臺,學校的層次、合作的組織。新教育算得上是一個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平臺。
2006年,新教育提出了“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個核心理念,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這也是教育夢的最恰當不過的表達。
朱永新先生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是這樣解讀的:第一,教育就是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這有別於傳統教育目的——教育是為將來工作和生活做準備的。特殊在它要實現個體生命的充分成長。第二,教育生活是幸福的。認為只有在愉悅快樂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我們的孩子和老師們沒有幸福和快樂可言,這樣的教育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第三,教育生活是完整的。既要滿足師生相對低階的內在需要,更要促進師生萌發高階的需要。同時,還要關注其“身、心、腦”的完整,實現“全面和諧的成長”,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
對於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話想說。
魅力無限:
我眼中的新教育
我是從2002年起接觸新教育的。十幾年來,我在姜堰新教育事業中扮演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著。開始時,我是一個旁觀者,主要是看作別人做新教育。這期間參與了本市新教育的一些會議服務,繼而讀到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後來,成了新教育的嘗試者,因為要陪讀高中的女兒,每天晚上幾個小時的光陰無法打發,就嘗試在教育線上開通個人部落格,也找各種機會參與本市新教育實驗區一些活動。自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崗位後,我在努力做一個新教育的實踐者,這幾年我倡導的一些所謂教育教學管理創新,都或多或少地帶著新教育的烙印。從去年開始,我先後參加過新教育的實驗區工作會和年會後,就試圖做一個新教育的“鼓吹者”,遊說區域內更多的教師、更多的學校走上新教育平臺。可以說,這些年我對新教育情感經歷了好奇、喜歡、熱愛、迷戀的轉換過程。
從山東諸城新教育年會回來之後,我在隨感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看到新教育年會的場景,我理解了麥加朝聖信徒們狂熱的崇拜情結。”新教育實驗年會,就是一群信仰者的教育朝聖。見證了新教育年會場景,我才知道為什麼有成千上萬的新教育人認同、追隨、迷戀新教育,深切地理解了新教育人所說的教育要有宗教般的情結。
其實,在教育領域,對新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會有不同的層次。也許,有人認為新教育就是一群脫離教育現實的空想主義者的折騰,這是教育世俗者的心態;也許有人認為新教育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教育夢境,這是一種對新教育的悲觀論;也是有人認為新教育其實就是教科研實驗課題,這是對新教育的狹隘認識,新教育哪是一個課題能夠涵蓋的。我以為,新教育是一群富有教育理想抱負的良心者系統改造中國教育的民間運動。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覺得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想的色彩。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新教育從推出的那天起,就把追逐教育理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實驗旨在透過教育者自身的行動反思,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教育的科研正規化,達到改變學校發展模式的目的。《南風窗》雜誌曾這樣描述:“新教育實驗有望成為繼希望工程之後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項增添書桌的工程,側重於物質;新希望工程是一項有了書桌後塑造一個什麼樣人的工程,注重於精神。”“可以斷定的是,作為一場對抗‘教育異化’的實驗,理想主義者試圖從源頭上救贖中國教育危機的努力,起碼可以視作以‘人的教育’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儀式。”從我們所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與教育相關的專案來看,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專案像新教育這樣,能夠持久地把遍佈全國的改造教育力量聚集起來,將教育理想的雪球越滾越大。據瞭解,目前全國已有100多個實驗區、3000 所學校300多萬師生參與此項實驗。我認為,新教育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感召力,還是緣於其夢想的力量。這是一個“具有相同尺碼的人”實現夢想的舞臺。
二是務實的行動。如果沒有務實的行動,夢想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資治通鑑》記載:公孫龍,極善辨論,平原君引為上賓。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其把時間和精力耗在脫離實際的高談闊論上,被平原君逐之。新教育之所以得到眾多人的追隨,與其腳踏實地的行動有關。新教育實驗團隊說,他們是“以理想匯聚人才,以行動落實理念,以服務踐履使命”。新教育實驗不僅點燃了一大批學校、教師追逐教育夢想的激情,而且就如何抵達教育夢想有清晰的路線圖、操作指南。朱永新先生一直說,新教育並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的教育情景裡嵌入新教育的元素。這種植入式的理念,讓新教育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如果不深入瞭解新教育實驗團隊,你可能認為這個來自於民間的教育力量,所推行的夢想行動,很難有完整的體系。其實到目前為止,新教育已經推出了十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群、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這些行動的推出,都是對原有教育體系的完美補充、修正、延展,任何一所學校,哪怕只牽手其中一項行動,都可以實現學校品質的快速提升。新教育的十大行動,來自於強大的專家團隊的頂層設計。每年年會的主報告,是其中一個行動的行動方針。每份主報告的出籠,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仔細研讀新教育年會主報告,你就會發現,主報告不僅理論研究上有全新的視野,而且在實踐層面上有可操作的引領。國內一位高層專家對新教育2014年的年會主報告做過這樣的點評:“我認為這個報告有激情、有態度、有思想,而且是目前為目我見到的我們國內對藝術教育表述得最深刻、最完整的一個報告。”
姜堰教育局局長武曉明在2017年全國新教育姜堰開放週上的分享: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向著幸福完整的方向》向武曉明局長致謝!)
三是精英的加盟。領袖、精英的高度,決定一個團隊、組織是不是有更好的未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群居動物,容易接受周圍的人和環境的暗示。人進步的最好的方法,是去接近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新教育的靈魂人物朱永新先生的學識學養、人格魅力無須多說。在新教育的麾下不僅有李鎮西、許新海、陳東強、盧志文、孫雲曉、童喜喜等國內著名的“教育大咖”,而且有嚴文蕃、黃全愈等華裔美國學者參與其中。到目前為止,新教育已經形成了領袖、精英、骨幹、追隨者的完美的金字塔式人才系統建構。與教育相關領域的高層專家的加盟,讓新教育避免了單純的教育狂熱,保證頂層設計的科學理性。眾多的追隨者的基層實踐,為驗證新教育的理論提供了充分的實驗樣本。在中國這個文人相輕的社會,能把一群高層教育精英聚攏在新教育實驗的事業中來,其魅力指數可想而知。
四是公益的精神。說起公益精神,大家自然會想到錢。新教育從來就沒有向任何個人、學校、地區伸過手、要過錢,反過來倒是藉助社會力量給予了各實驗區校太多的公益扶持。我以為新教育的公益精神最可貴之處重在關注底層教師的命運。新教育經常講自己是擦星族,反覆告訴普通老師: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融入更多人的生命才能夠真正地獲得更多的意義。真正站在新教育舞臺上的老師,似乎沒有職業倦怠。在湖北隨縣實驗區工作會議上,我們分享到了一位山區普通教師的故事:王從倫在隨縣教育是一個神話,51歲才走上新教育之路,2011年9月建立個人部落格,當年就寫了135篇教育隨筆,至今寫博文987篇100多萬字。帶出了一個美麗的Sunny班,一年接待300多教師在Sunny班參觀學習。Sunny班的孩子年閱讀量1100多萬字。王老師榮獲了全國優秀教師……2013年11月,出版個人文集《心履歷程》。起步時,他一個人在窮山溝的小學裡搞新教育實驗,想法就是做不了大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學生喜歡的事,做學生的生命中的貴人。王從倫在新教育的天地裡成長的經歷啟示我們:做新教育,可以幸福自己,成就他人。做新教育當堅持、堅守、堅信!
相遇美好:
姜堰新教育的那些事兒
姜堰是全國第一個新教育實驗區。這些年,在新教育路上我們且行且思,尋找屬於自己的精彩。今年8月23日,朱永新得知我區召開新教育實驗工作推進會的訊息後,在其微博中這樣寫道:“為姜堰教育加油!期待第一個區域新教育實驗樣本綻放新的精彩。”
最早與新教育相遇,姜堰是幸運的。回想起姜堰新教育的那些美好瞬間,心中總有一些溫暖: 2004年,姜堰成為新教育實驗全國第一個實驗區2005年,姜堰承辦新教育實驗“建設數碼社群”工作會議 2008年,姜堰教育部落格開通,2009年《三水師韻》優秀博文集出版發行;2011年,《新教育》以《教育之鄉的新教育船歌》報道姜堰實驗區的經驗; 2014年,姜堰區完美教室建設現場會在行知小學舉行; 2010年以來,先後有沈勇、徐秀忠、石建華、潘兆良等新教育實驗骨幹教師躋身全國年度十佳,先後有多個學校成為新教育實驗優秀學校。
仔細琢磨,新教育在姜堰這片土壤上不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地生長著。在姜堰,新教育已經呈現出多種實踐樣態。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一:
大閱讀——營造書香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掌握數學、不會解應用題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並獲得幸福;然而,如果不會閱讀,則不能生活,也不會獲得幸福。誰沒有掌握閱讀的技巧,誰就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一個不懂道德的人。”(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林忠玲《帶著書香去朝聖》)
多年來,我們精心調製校園書香,涵養出了區域教育的獨特氣質,形成了姜堰“大閱讀”最鮮明的特色:有寬闊的平臺支撐,有豐富的課程支撐,有良性的評價支撐。姜堰“大閱讀”少了些作秀的味道,多了些接地氣的行動,目的是讓孩子們在黃金時期養成閱讀習慣,積澱一生受用的營養。(《如何營造書香校園?——以閱讀為主線,編織理想教育的新天地(一)》)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在參加我區“書香伴成長”的風采展示現場,聽到實驗小學一個孩子已經讀完上千本的書後這樣說到:“一個孩子腳下墊上10本書,表明他已經掌握了通向成人世界的密碼;一個孩子的腳下墊上100本書,他就可以和成人一樣平等對話;一個孩子的腳下墊上1000本書,他的精神世界該是怎樣的強大!”(《如何營造書香校園?——以閱讀為主線,編織理想教育的新天地(二)》)
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人生!這幾年姜堰高考走到了制高點,與各學段持續推進“大閱讀”有多大的關聯,還無法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們藉助“大閱讀”,讀進去的那些書,今後在會他的人生旅程中持續發力的。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二:
完美教育——締造完美教室。
受新教育締造完美教室行動的啟發,我們在全區實施構建完美教育文化系統工程,涵蓋了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課程、完美教科研等系列。每一個完美教育專案,均出臺了相應的標準,推出了先行現場。讓“完美”成為教育追求的關鍵詞,符合學生天真無邪的自然屬性,符合教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本質要求,哪怕自始至終也不可能實現“完美”,但是隻要行走在追逐的路上,就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教育文化場。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命名了300多個完美教室,100多個完美辦公室。儘管我們的完美教育文化起步還比較晚,體系建構還比較脆弱,但有了完美的朝向,何愁沒有遠方。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三:
課程整合—— 研發卓越課程 。
有怎樣的課程,就會有怎樣的兒童生活;有怎樣的兒童生活,就會有怎樣的兒童成長方式。我們始終認為,完美課程,是獻給學生最好的禮物。對於課程是一種跑道這種說法,我不太認可。因為,處於跑道上,必須導致競爭,逼著生命去奔命,也就滋生“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調。我以為完美課程應當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原野,完美課程應當是學生成長的營養餐,完美課程應當是琳琅滿目的超市。
面對課程改革的“硬骨頭”,我們在摸索中實踐,整體設計了“靈動週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彩週五”的社團活動課程,同時在國家課程校本化上發力,扶持了一批“先富起來”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創新實驗班。為了確保課程整合之路行穩致遠,我們同步實施了評價制度改革,為課程整合護航。一系列課程整合舉措的推出,儘管我們的課程還算不上卓越,但起碼有了呵護生命成長的溫度。
姜堰區榜樣教師新教育生命敘事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四:
教育部落格—— 師生共寫隨筆 。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校園並不缺少思想,但缺少把思想裝進教師腦海的路徑。我們信奉,名教師是寫出來,教師的思想是筆下練出來。
姜堰教育部落格,是呼應新教育師生共寫隨筆行動的產物。近十年的經營,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先後有5000多個註冊使用者在此登陸,有數百名活躍的博主在自己的“責任田”裡耕耘著。先後三屆部落格大賽,目的是為堅持者鼓勁,為優秀者點贊。第二屆部落格大賽後,我們出版了《三水師韻》優秀教育博文集。這本凝聚著姜堰教師才華的小冊子,好長一段時間承載著姜堰教育對外展示交流禮品的使命。
不少老師因課餘時間棲息教育部落格,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區二實幼倡導全員開博,那些朝氣蓬勃的合同制女教師,文字一天天由稚嫩變成熟、到深刻。我揣測,她們中先後有十多人,透過招考由體制外躋身體制內中人實現華麗轉身,與堅持部落格寫作不無密切關係。在江蘇省首屆師生原創詩歌散文大賽上,全省十個一等獎,姜堰拿回了三個。
可以這樣說,姜堰教育部落格這片空間,讓一批在寫作的路上蹣跚而行的老師們看到了詩意和遠方。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五:
靈動週三——聆聽窗外聲音。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小學兒童,首先就是教他們觀察,教他們發現世界。”“不要把孩子入學前生活於其中的大自然、遊戲、美、音樂、幻想和創作的令人神往的世界關在教室門外。”在學校生活的頭幾個月和頭幾年來,學習不應成為惟一的活動形式。只有當教師大量給予他們入學前的那種歡樂時,他們才會愛上學校。“
為了讓孩子和自然充分接觸,我們頂住組織活動安全因素帶來的種種壓力,崇尚校園向四面八方開啟。在小學,每週用一個半天的時間,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實踐基地。也許,由於學校在校外實踐課程的設計還顯得粗糙,不少學校的孩子們在戶外基地的活動還有處於有序參觀層次,但我以為走出去了、動起來了、樂起來了,就是一種進步。我相們,他們和老師、夥伴們一起嬉戲的場景,會終身入夢。
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們還倡導學校開闢小農場,讓學生觀察、體悟自然生命的生長過程。那樣的小農場,其實是培養勞動意識、合作意識、環保意識、財經意識等素養的綜合演練場。藉助小農場,學科的“跨界”也有了新的時空。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六:
智慧課堂——建設數碼社群。
一個無須爭辯的事實:未來已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教師都超越不了網際網路上那個潛在的教師群體的力量。面對新一輪“網際網路+教育”的浪潮,我們在思考:是圍觀、等待、抵制,還是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優雅起舞?
早在2005年,姜堰就承辦了新教育的”建設數碼社群“的全國會議。那樣的會議之所以選擇落戶姜堰,並不是我們在此方面有多高的水平,只是裡華小學一所學校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也許是那次全國性會議,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啟示,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經濟基礎並不厚實的宏觀大背景下,逆風前行,尋找傳統教育與網際網路教育的最佳介面。
在機房建設上,我們有新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推動”雲桌面“落地,到目前為止,已經建成1600多個雲桌面,為校園計算機更新換代提供了一種新正規化。在智慧課堂建設上,我們有新的模式。牽手上海真愛夢想基金,建成了6個夢想中心(還有10個正在待審中);依靠家長力量和學校自身的努力,建成了近30個平板實驗班。雖然智慧課堂還不能惠及所有的學生,但先行專案的落地,輸入的是一種引領價值。資訊傳輸上,我們有新的速度。依託電信,實施“千兆進校、百兆到班”的提速工程,讓學校儘可能夠跟上網際網路資訊奔跑的速度。
這些年,姜堰教育與新教育實驗牽手,有過戀愛期的渴望,有過蜜月期的激情,有過平淡期的廝守,也有過倦怠期的危機。今年起,我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整體加入新教育,重新拾起新教育的夢想,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因為相伴新教育,姜堰教育才有了“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的責任擔當,才有了朝向完善的激情奔跑。新教育值得我們每一個姜堰教育人真情守望。
因為與新教育的美好相遇,姜堰教育的行走姿態日趨完美,在面對“你們除了有分數還會有什麼”的追問時,多了一種底氣,一份自信。”笑傲江蘇“的高考成績,是新教育給我們的額外獎賞。
起而行之:
新教育其實你也可以玩兒
坐而論道,莫如起而行之。女排主教練這樣說:”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如果你已經被新教育的夢想色彩所心動,就當思考該如何行動。因為只有行動,才有收穫。
作為一所學校,如何加盟新教育有其固化的操作程式,我不想多說。但我只想提醒校長們,不論是否已經成為新教育實驗學校,只有你認同新教育且試圖追隨新教育,就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動作:
一是營造新教育的文化場。所有新教育實驗學校,要在年底前亮出新教育實驗的標識,讓每一個進入校園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辨別其獨特的身份。同時,要依據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完善校園文化理念系統,讓呈現在校園內各種標語口號帶上新教育的色彩。
二是推動十大行動落地生根。十大行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適合自己。哪怕只牽手其中一個行動,做精做透,也能實現教育品質的提升,教育生態的良性改善。朱永新先生說:對於新教育實驗學校而言,即使其他行動暫時還沒做好,但只要把營造書香校園做好了,那麼學校的新教育實驗就成功了一半。
三是組建新教育核心團隊。雁陣效應”啟示我們,頭雁決定了雁陣的朝向,也會讓後雁飛行更加省力。“種子教師”是新教育的示範力量。我們必須把那些有著高度的職業認同,具有理想主義情懷;能夠而住寂寞,不為流俗所動,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追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喜歡閱讀,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和人文視野;勤於反思,有一定的寫作力的老師喚醒,讓他們先行先試,進而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四是及時傳播實驗行動的資訊。今天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傳播的時代,不會傳播、不想傳播,就只能默默無聞,銷聲匿跡。建議大家在“教育線上”論壇,建好學校主題帖。組織種子教師開設個人專貼,追求“一個人一學校”的效應。
林忠玲與遼寧新教育同仁分享新教育實驗心得
作為一個普通教師,
牽手新教育的“介面”在哪裡?
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二是讀起來。華師大周彬教授認為,把課上得精彩與否,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重要。高中學生在選科時的標準是,哪位教師長得更順眼,就選哪位教師。當教師的”顏值“更高時,不僅僅學生的課堂感受更好,關鍵是大家對這個學科的印象也會變得更好。30歲之前看容貌,30歲之後貌相由形象代替。王寶強事件啟示我們,郎財(才)女貌,最不可靠!讀書的教師是最美的。老師們需要經常問問:我的形象裡,能有多少本書?當然,帶領學生讀起來,也特別重要,因為有研究表明,所謂的學習能力中的90%可以透過提升閱讀能力實現。
三是寫起來。朱永新曾經開過這樣的“成功保險公司”:本公司為激勵客戶成功,決定開辦朱永新成功保險;參保物件不限,但尤其歡迎教育界人士;保期十年;投保條件,投保者必須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來本公司;理賠辦法,如投保者十年內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宣告,本公司只求客戶成功,不以贏利為目的,所有利潤全部捐贈希望工程。真正的名師,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靠自己生長出來的。教育寫作,能夠“讓更多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教育寫作不僅能夠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而且能夠提升專業道德和專業精神。沒有文章,思想就行不遠。教育寫作是教育與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種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感情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記憶的珠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
說起教育寫作,不少人都覺得是一個畏途。寫什麼?丁昌桂先生在他的《名教師是寫出來》一書告訴我們:寫教育問題。問題從教育實踐中觀察反思而來,從學習閱讀中思考辨析而來,從學術交流中碰撞啟發而來;從生活體驗中觸類旁通而來。怎麼寫?抓住教育之痛——那些麻煩、那些困惑、那些不舒服……,這是教師專業最近發展區,表達時概述痛點,總體迴應;描述痛狀,再現情境;分析痛狀,尋找病因;針對痛因,開具藥方;實踐驗證,小結提升。
四是美起來。“守住自己的教室”,讓每一個生命在教室裡開出一朵花來。在這間教室裡,師生一起做幾件事:班級文化建構(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詩、班訓、班級承諾)、班本課程建設、班級良好人際關係建設……當然,還可以讓辦公室也美起來,為彼此營造一個溫馨的工作空間。
五是改起來。新教育倡導的研發卓越課程,普通教師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首先要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上有所行動,重在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以語文教學為例,我們完全可以堅守課標,增減教學內容,推進主題閱讀,嘗試海量閱讀,教真語文。其次,要敢啃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的硬骨頭,有時一門好課程,會成就一個好教師。當然,開設這樣的課程,還得自己有不可替代的“絕活兒”。
六是動起來。所謂動起來,就是讓孩子們走出書齋,去聆聽窗外的聲音。透過聆聽,瞭解生活,瞭解社會,開闊眼界,形成多元價值觀。這裡的聽,也不僅僅是用耳朵聽,還包括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有人以為走出去、動起來,取決於學校的決策。其實,每一個教師,只要有這樣的聆聽的理念,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小範圍內“動動”,動員家長雙休、節假日帶著孩子“動動”。
有人說,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其崇高建立於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當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汙染時,許多學校的課桌有了,精神卻沒了;樓房高了,思想卻矮了。純粹、人文、博愛——這些教育的本真被滾滾紅塵淹沒了。而這些屬於夢想人生的價值,新教育堅持了,呼喚了,並且行動了。新教育的理想讓人崇高,讓人有一種宗教般的情懷‥‥‥新教育其實就是教育的本真,是應該被還原的教育夢想。
幸福是一種體驗,讓孩子們享受教育的幸福,讓自己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這是新教育的一種境界。與新教育真情相伴,其實就是行走在抵達這種境界的路上!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延伸閱讀——
牽手新教育,成就新夢想
——姜堰實驗區:“十個一”
推動新教育十大行動落地生根
結緣新教育,夢想照進現實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地處蘇中平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物產豐饒,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的盛譽。走出了“清代棋聖”黃龍士、京劇大師梅蘭芳、“泰州學派”創始人王棟、“當代草聖”高二適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溱湖溼地、溱潼古鎮、北大街文化街區等風景秀麗,文脈綿長,令人流連忘返。
教育更是姜堰的“金字招牌”,基礎教育發展水平一直處於泰州領先、全省一流的位置。近年來,該區緊緊圍繞“堅持科學發展、建設教育強區”的目標,不斷加快教育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初步形成了“設施完善、質量一流、高位均衡、面向全體”的教育體系,在蘇中地區率先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先後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教育工作先進市、省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考核先進單位、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市、省中小學掛牌督導創新區等。
“為姜堰教育加油!期待第一個區域新教育實驗樣本綻放新的精彩。”2016年8月23日,在得知姜堰區召開了新教育實驗工作推進會的訊息後,全國新教育實驗發起人、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先生髮了這樣一條微博。可以說,作為“教育高地”的姜堰,其有關教育的一舉一動總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關注。然而,為何一次區域的推進會能夠得到朱永新先生的關注呢?這背後其實是姜堰教育人在新教育實驗道路上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守與耕耘,他們用行動在蘇中水鄉不斷播撒著幸福教育的種子。
當姜堰還不叫姜堰,名為泰縣的時候,就因教育而聞名,與泰州、泰興一起被稱為“三泰”,成為江蘇基礎教育的高地。然而,也因為在追求升學率的過程中,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不妥,讓很多在面對傲人成績時,給出了“你們除了高考還有什麼?”的追問。這樣的追問,是對姜堰教育的懷疑,也是對姜堰教育的一種鞭策,深深刺痛了姜堰教育人的心。我們深知,對於理想教育境界的追求,絕對不是簡單的只看分數,更不是單看他們最終錄取到了什麼樣的學校。我們也在努力的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只是,因為缺少一個有力的抓手,我們的實踐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這也就造成了別人眼中的姜堰教育就是透過時間的花費換來的,是題海戰術換來的。慶幸的是,我們遇到了朱永新老師和他的新教育實驗。面對基於,姜堰教育毫不遲疑地融入了新教育的大家庭。而這一融入,竟無意中早就了一個“第一”——早在2003年9月,姜堰就成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整體加入新教育的實驗區,並開始以行政推動的方式推進區域實驗。2005年,姜堰承辦了新教育實驗系列行動之一的“建設數碼社群”全國現場會。朱永新先生走進位於姜堰西北角的農村學校——裡華中心小學,指導新教育實驗工作,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2016年10月21日,時隔11年,朱永新先生再次走進姜堰實驗區,在透過專題片《向著明亮那方:新教育姜堰實驗區的行走足跡》瞭解姜堰多年來開展新教育實驗工作的情況,並參觀了幾所學校之後,他對姜堰實驗區帶有區域特色的新教育工作表示了由衷的讚歎。在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朱永新先生還欣然為學校題寫了“童心最美”四個字作為激勵。
踐行新教育,行動提升品質
如今,新教育實驗在姜堰不單單是落地生根,已然呈現出恣意生長的樣態。這不僅因為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已成為加盟校,所有學校均在醒目位置張貼了新教育“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這一文化標識。更在於,現在的姜堰新教育實驗,早已經從原先的行動自覺上升到了文化自覺的程度。從行動到文化,帶來的是整個區域教育精氣神的提振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作為新教育姜堰實驗區具體負責人,該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楊愛軍這樣評價姜堰的新教育工作:“對姜堰而言,與新教育‘相遇’是機遇,在這麼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不斷從新教育汲取我們發展所需要的養分。但是,我們也知道,再好的理論指引不可能完全和區域實際相契合,為此,我們一直在踐行新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創新,走出了一條帶有明顯姜堰印記的新教育之路。”對照新教育實驗提倡的十大行動,姜堰結合區域實際,提煉出了本土化的目標追求——“十個一”,即一書一世界、一人一部落格、 一週一行走、 一生一舞臺、一課一風格、一人一平板、 一月一主題、一班一風景、一人一課表、 一校一時空。在“十個一”的指引下,學校改變,教師改變,學生改變,幸福教育的這“一池春水”也更加順暢的流淌了起來。
一書一世界,對應的就是十大行動中的“營造書香校園”行動。關於閱讀,朱永新先生有一個經典的論述: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姜堰自上而下重視閱讀,讀書風氣濃郁,全民閱讀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大閱讀,並且已經成為姜堰教育的文化符號。姜堰一直倡導師生過一種“晨誦、午讀、暮省”“每天集中讀書一小時”的“書”式生活,校園內的“星級圖書館”“漂流書屋”也是各具特色。不僅如此,該區實施教師“讀寫體藝221”行動,為青年教師開列書單,助推教師廣泛閱讀;每月開設“三水講堂”,邀請知名學者專家定期開講,引領廣大教師專業閱讀;定期開展“書香校園”“閱讀導師”“閱讀明星”、優秀文學社團、優秀校刊社報評選,培植閱讀典型。區級中小學雙語美文誦讀、讀書徵文演講、漢聽成語大賽、英語課本劇等賽事展示閱讀成果,也為學生搭建了成長的舞臺。東橋小學教育集團鳳凰園校區的“閱讀爭章”、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的“悅讀幣”、馬莊中心小學“讀書卡升級制”已然成為學校的閱讀品牌。在常規閱讀的基礎上,自2016年4月起,“鳳凰讀書吧”電視欄目應運而生,透過“書吧”式自由開放的交流互動形式,每期解讀和推薦一本好書,促進師生共讀、家庭閱讀,創下了較高的收視率。到目前為止,整個節目錄制已經接近200期。此外,兩年一屆的“五有書香家庭”風采展示活動,大大推動了書香家庭建設。區內各個學校結合校情在“大閱讀”上不斷創新,如省姜堰中學的梯度閱讀課程、勵才實驗學校的讀寫共生閱讀欣賞課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手指上的閱讀”課程、東橋小學教育集團東板橋校區的兒童詩誦讀與創作課程、蔣垛中心小學的讀寫編演課本劇課程、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水校區英語戲劇閱讀課程和童謠讀寫課程、白米小學的童畫閱讀課程、王石小學的古詩文誦讀課程,區實驗幼兒園、東橋小學幼兒園的繪本閱讀課程研究等,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校本閱讀特色,校園內書香四溢。
一人一部落格,它對應的是十大行動中的“師生共寫隨筆”這一行動。為了給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寫作的平臺,姜堰建立了教育部落格,全區5000多名教師開通部落格並積極撰寫。誕生了一大批教育寫作愛好者以及第二實驗幼兒園、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水校區“寫作團”這樣的寫博群體。該區還定期組織部落格博文大賽,評選先進,以激發教師寫作的熱情。葉甸中心小學的馬軍老師,是第三屆、第四屆部落格大賽的“雙十佳”獲得者,他透過寫部落格,發現了更好的自己,如今不僅在部落格平臺上收穫了大批粉絲,身為農村教師的他,還躋身區作協的會員,更是江蘇省首屆散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值得一提的是,省首屆散文大賽十個一等獎中,姜堰佔據了三個,而且都是教育部落格的博主。可以說,寫部落格,已經成為姜堰教師的一種文化追求。為了鼓勵教師的寫作,該區還精選教育部落格中的文章,公開出版了博文集。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行知實驗小學等學校還為教師、學生、家長做了“土書”(沒有書號,自行印刷),圓了更多人的“寫作夢”。實驗小學教育集體城南校區,不僅為教師、學生出了“土書”,還策劃了新書釋出會,用厚重的儀式感吸引老師和學生以及家長講好“城南故事”。為了給學生能夠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姜堰定期出版《教育週刊》,其中“小荷”就是登載學生習作的主要版塊。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報紙上的鉛字,讓更多的孩子堅定了走進文學的信心。在此基礎上,該區還成立了區級“小作家協會”,首批入選的100個小作家,用手中的紙和筆做著關於作家的夢,而這個夢,現在看來並不遙遠。在江蘇省“中學生與社會”、“名師點撥杯”等層級較高的作文比賽上,省姜堰中學的吳秋宇、沐以恆,省姜堰二中的陳琴、姜堰四中的章璐、南苑學校的王雨桐等同學,捧回了一個又一個特等獎。毫不誇張的說,每年的作文比賽中,最高領獎臺上,總有姜堰學生的身影。
在新教育的教室裡,往往透過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數字符號,轉化為一種精神意向,賦予教室一種精神力量。因此,新教育人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個充滿詩意和溫度的詞語——“完美教室”。走進地處農村的姜堰區行知實驗小學,經過師生共同投票確定的“蜜蜂班”“向日葵班”等一個個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班名取代了原先冰冷的數字牌號。這是該校締造“完美教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一班一風景”的外在體現,也是姜堰區“完美文化”建立的一個縮影。自2012年起,姜堰在全區各學校開展了“締造完美教室”活動,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師生幸福指數。以“完美教室”為發軔,姜堰還濃墨重彩地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完美教育系列文化,先後制定了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教師基本標準和“幸福課堂”評價細則,出臺了“小學教育重點聚焦的20個細節”,“小學生應養成的100個好習慣”,並透過向學生推薦100幅名畫、100首名曲、100個體育遊戲等活動,引導各學校將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的發展要求落到實處,將文化觸角延伸到學校生活的各個角落。如今,包括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課堂、完美課程、完美教師團隊等在內的“完美教育”系列校園文化,已經成為姜堰全區所有學校的精神追求。該區師生以優雅行走的姿態朝向完美,在行走中盡情綻放生命的精彩。
在新教育人看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承載教育夢想的飛行器。關於課程,姜堰教育人與新教育人不謀而合。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什麼人的藍圖,這是姜堰教育人的共識。為此,該區在教育的改革上,始終聚焦課程,研發卓越課程,逐步形成“一課一風格”的特點。為了讓教師大膽地投入到課程整合的行動中去,該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部下發了《關於“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創新班申報的通知》,並於2016年3月啟動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創新班”申報工作,確立了“全國新教育實驗工作先進個人”郭建珍老師的“詩經文學審美創新班”等首批70個區級“創新班”。同年10月份,第二批74個創新班誕生。自此,覆蓋全區31個學校(校區)的144個創新班正在實驗中。在2017年,姜堰啟動的了第三批“創新班”的申報工作,全區現有“創新班”365個,涉及各學科、各個學校。在此基礎上,圍繞新的評價理念,根據學段特點、學科實際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該區推出了“快樂遊考”“變臉文考”“自主免考”等全新評價方式。為了保證“創新班”的課程實施不受干擾,為其在試驗週期內開設了免試“綠色通道”,打消老師的顧慮。在初中、高中階段,該區也積極策應教育改革的形式,“行政班+走班”的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廣,老師們結合學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從而能夠在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情境中發展自我。可以說,“課程意識”已經深深地在全區教師心中紮根生長,而且成效顯著——近年來,在國家級、省級賽課中,姜堰的教師頻頻站上最高領獎臺;在備受各界關注的中考、高考中,該區也是一路領跑,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蘇省的高考狀元連續三年花落姜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江蘇高考前十名中。三名是姜堰的學生。不僅創造了高考中獨一無二的“姜堰現象”,也讓高考的“姜堰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研發卓越課程的同時,姜堰還將學習的場域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在全區小學啟動了“靈動週三”、“多彩週五”行動,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一週一行走”,有更多的機會聆聽窗外的聲音。所謂“靈動週三”,該區要求所有的小學在週三下午取消文化課,取而代之的是綜合實踐。和以往依託教材的綜合實踐不同,現有的綜合實踐是各個學校結合學校實際和師生實際制定的具體的行動計劃,除了手工、廚藝這類常規的專案外,“重頭戲”同時也最受師生歡迎的當屬校外實踐。該區現有博物館、溼地公園等校外實踐基地二十多所,各個學校依據實際情況分批組織學生參觀學習。不少農村學校,還在農忙時節帶學生走進田野,感受勞動的場景。在看與走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教育,實現“行走中的德育”。“多彩週五”則是將目光聚集在了學生社團的建設上。每到週五下午,全區小學生走進學期初根據自己的興趣所選擇的社團,開展相關社團活動。即便在農村學校,也有至少二十個社團可供學生選擇。該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康華校區擁有近八十個學生社團,為校園文化的深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個社團指導老師多為本校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老師,剪紙、繪畫、合唱、舞蹈、書法等社團打開了學生藝術的視野。不少學校還邀請校外人士參與學校社團建設,正是有了社會力量的支援,跆拳道、武術、太極拳、滾蓮湘等社團也在姜堰的學校生根發芽,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認可。在建設社團的過程中,該區從區域實際出發,啟動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也來到學生的身邊,在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較好地起到了傳承經典、保護傳統的作用。
追隨新教育,堅持才有奇蹟
“當下,缺失文化與溫度的教育已將學生帶入了一個他們倍感陌生和抽象的地帶。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識沒靈魂、有技藝沒根柢、有智力沒情懷的‘機器’。我想,解決這一危機的關鍵,就是真正地讓學校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文化的價值。從這一點來看,新教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方向的指引。”作為新教育實驗的堅定追隨者和積極行動者,姜堰區教育局副局長林忠玲對於新教育有著別樣的情感。在他的推動下,新教育實驗已經從行動引領上升到了文化薰陶的層次,並且成為助力校園文化建設和區域教育品質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多個頗具影響的“大動作”上,姜堰都帶著明顯的“新教育”痕跡。
2016年9月29日的全區“推進每月一事”現場會上,該區南苑學校、婁莊中心小學給與會者帶來了學校推進每月一事的豐碩成果。地處姜堰東北角的農村小學婁莊中心小學,堅持從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聚焦學生習慣養成,他們的“孝老敬老”文化節,在全區產生了很好的品牌影響力。如今,“一月一主題”不僅成為學校工作計劃的“標配”,也已經深深走進了師生的心中,成為學校發展的文化基因。在深入推進“每月一事”的過程中,姜堰還把教師素質的提升作為“關鍵一招”。這個素質是學科教學能力以外的發展。為了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挖掘德育工作的內涵,該區創造條件為培育教師中的心理諮詢師。不僅組建了區級心理教師名師工作室,還邀請省內外專家到校指導,開設專業性強的培訓班,讓更多的老師接觸到心理教育這個神奇的領域。如今,全區教育系統共有國家級心理諮詢師160名,其中個國家級二級心理諮詢師25人,三級國家級心理諮詢師135人。也湧現出了一篇基於區情、校情的德育品牌,比如城西實驗學校的“出彩城西人”,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的“城南好兒童”等。
2016年,該區率先在全省啟動中小學“雲桌面”建設,新建近千臺學生用“雲桌面”終端和二百多臺教師辦公用“雲桌面”終端,多所中小學使用上了全新的“雲桌面”機房。在課堂文化的建構上,姜堰也始終把握時代動態,“智慧課堂”“夢想教室”應運而生,這些改變其實就是對新教育實驗“建設數碼社群”這一行動拓展和延伸,是立足於區域實際的有益實踐,也是該區“一生一平板”的重要體現。2016年3月29日,地處姜堰西北角的裡華小學承辦了姜堰區三月份的小學校長月度例會,尹金梅老師向全區校長展示了在“智慧課堂”理念指導下的數學“優學派互動課堂”。這節課讓所有聽課者直觀的感受到“智慧課堂”的巨大魅力: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貫穿始終,強大的互動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過引進“智慧課堂”模式,雖然地處偏遠農村,裡華小學卻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拓展了無限的空間。
林忠玲與全國各地新教育同仁交流
從2014年起,姜堰就啟動了智慧課堂的研究和實踐,先行試點的裡華小學、實驗小學城南校區、實驗初中、張甸初中已經享受到了智慧課堂帶來的巨大“紅利”。特別是透過對“電子書包”的運用,實時進行教學評價、學習資料統計,在網路終端中形成針對每位學生的個人學習資料庫,最大化實現教學目標。對於課堂的形態的呈現,姜堰新教育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改革一直伴隨著整個姜堰教育的發展。在構建智慧課堂的同時,另一種課堂模式也在開花結果,推動著學與教的翻轉,也推動著教師的解放和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鞏固,這種模式就是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不推廣和實踐“學習共同體”不長的時間裡,教師主控、學生被動的傳統講授模式就已經得到了有效的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為核心的課堂活動系統為更多的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和喜歡,輕柔的話語、傾聽的姿態、激勵的評價、智慧的點撥營造了尊重接納、平等溫潤的真實學習場,學生在互學互育式協同學習中實現了“深度探究、多元對話、創新發現”的高品質學習。在學科教學以外,共同體的應用還體現在班主任工作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強了,教師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2017年的泰州市級班主任競賽中,袁曉芬老師獲得了泰州市一等獎的成績。在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姜堰堅信新教育倡導的“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的理念,透過基於課題合作的行動實踐研究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深度推進,著力培育一批學習共同體領航學校和領航教師,促進學校轉型、教研轉型、課堂轉型。讓師生在共同學習之中發現了更好的自己。
在家校溝通方面,姜堰充分利用互動平臺“手心網”,使教室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狹窄空間,而是向家庭、社群開啟,家長在手機上就能實時瞭解孩子在校、在課堂的表現。不僅拉近了家庭與學校的距離,也極大的創新了家校共建合作的措施。得益於“手心網”的啟發,該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水校區等推出了“師生家長共曬成長檔案”等活動,將教師、學生、家庭放在了成長的同一平臺,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社會效應,也構建了“一校一時空”的和諧局面。
如今,新父母學校線上線下兩個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線上藉助滬江網校平臺和cctalk開展網路直播,藉助微信轉播機器人可以同時面向2000多個家庭傳遞家教新理念,線下“我和你一起讀”共讀課程讓父母與孩子獲得了溝通密碼,“榜樣家長”沙龍讓給更多成功家教經驗惠及千家萬戶,“去遠方”家庭研學課程讓更多的家庭在結伴行走過程中成為孩子成長的互助聯盟,“愛的教育”電影課程讓親子在光影世界裡開啟心扉,增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些常規舉措以外,新父母學校還策劃了相關接地氣的主題活動,21天閱讀活動和新父母共讀班活動,每次也都能夠夠吸引到很多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
在新父母學校學校的建設過程中,現代資訊科技成為了中重要的支撐,拉近了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在教育教學中,姜堰更是十分重視“網際網路+教育”的融合,為了放大“數碼社群”的輻射影響範圍,在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的幫助下,到2017年底,該區在32所小學建成集電腦、圖書、多媒體裝置為一體,且便於互動式課程開展的“夢想中心”,更多的孩子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舞動夢想。此外,依託“江蘇省泰微課”平臺,姜堰組織教師製作上傳優秀微影片一萬多個,帶領家長學生登入“泰微課”,做到哪裡不會點哪裡,讓學習的空間進一步的拓寬,課堂的反轉成為新的常態,成為文化追求。思維上的轉變,引領課程、課堂、學習方式等的轉變,使得全區教育的“生態圈”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真做新教育、不做表面文章,貼近社會和學生實際,創造顯著業績。”在參加完姜堰區2016年新教育實驗學校工作彙報會之後,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宜華結合55所學校的實驗情況,對姜堰的新教育實驗工作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現在的姜堰新教育實驗工作,實驗團隊堅持從本地本校實際出發,彰顯自身優勢,做到了“一校一品牌”。在此基礎上,整個實驗區的大閱讀活動、完美教育系列活動,以及“每月一事·習慣養成”等已經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新教育實驗人才的培養上,更是注重有序和實效,學校骨幹老師自覺修煉、不斷提升,在攜手學生幸福成長、享受快樂方面做出了示範、形成了樣板;從區級層面到學校更是實現全員發動,吸引教師隊伍整體參與和實在行動,從而享受成功的快樂。除此以外,姜堰的新教育實驗還注意實績創造與總結宣傳相結合,普遍創造了令人信服的業績,並以各種形式展示可複製可操作的精彩。
每一年的新教育年會,姜堰都會積極組織教師前往參加。對於參觀的所見所聞,姜堰教育人也有了所思所想。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大家面前:如果承辦方是自己,我們該如何向全國的新教育同仁展示姜堰的新教育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快在2017年得到了揭曉。2017年4月中旬,在四川北川召開的新教育實驗區工作會上,該區作為實驗區代表向大家介紹了開展新教育的相關做法和成效。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姜堰不斷探索實施新途徑、新策略,在課程整合、習慣養成、班級建設、文化建設、教師成長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的相關做法贏得了與會人員的極大興趣。不少實驗區的負責人也流露出想到姜堰看一看的想法。也就是在這次工作上。姜堰向全國的新教育同仁發出了“相聚激情三水·共話幸福完整”的誠摯邀請。5月25日,全國各地的700多名代表如約而至。聆聽了《向著幸福完整的方向》的行動敘事介紹,走進了實驗小學城南校區、第二實驗小學康華校區、東橋小學鳳凰園校區、橋頭中心小學、溱潼實驗小學、白米中心小學等現場,實地感受了姜堰新教育實驗的成果。
新教育近幾年的年會也成為了姜堰的“秀場”——張甸初級中學徐秀忠老師的班級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佳完美教室;區第四中學石建華老師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年度榜樣教師,白米中心小學潘兆良老師領銜的“童畫課程”入選2016年全國十佳完美課程;2017年的新教育年會上,張甸初級中學的徐秀忠再次站在舞臺中央,被評為年度榜樣教師,溱潼小學李如芳老師領銜的版畫課程被評為十佳卓越課程;各新教育實驗學校也是收穫頗豐,有第二實驗小學康華校區、東橋小學鳳凰園校區、區實驗初中、行知實驗小學以及朱海燕、丁娟等多所學校、多人被評為“先進學校”、“先進個人”。
如果說,學生與教師的成長、學校的發展是新教育帶來的顯性成果;那麼,區域教育品質的平穩提升,則是新教育帶給姜堰最珍貴的改變。在姜堰與新教育相守相伴的十五年裡,新教育用其美好的朝向、理想的溫度、公益的情懷、精英的引領、務實的行動,一點一點的改變著姜堰教育的容顏。在新教育的理想光環照耀下,姜堰教育的行走姿態日趨完美,不斷遇見新的笑臉、新的成長、新的點贊。因為新教育,姜堰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加鏗鏘——姜堰教育人堅持站在教育的原點思考,站在兒童的立場建構,用有品質的文化改變學校,用有溫度的課程服務成長,以對於教育應有的責任擔當矯正發展朝向,讓姜堰教育有了更多的幸福表情。盤點姜堰教育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教育微創新舉措,無一不是在新教育理想的光環照耀下,對功利化教育的抗爭、改良、改變。因為新教育,姜堰教育獲得了更多的關注——連續六年姜堰教育榮膺全區人民滿意的十佳機關,連續三年在地級泰州市素質教育工程專項考核中斬獲第一。這幾年,每年都有近百批次的考察團隊前來學習取經。治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選單式彈性上放學服務等創新舉措,被國家教育部肯定推介。
“對於新教育實驗工作,姜堰在歷史源頭上就與‘第一’有著緊密的聯絡。在今後的工作中,尤其在區域教育文化的提升上和傳播上,我們有底氣堅信,還能創造更多的‘第一’,打響我們的教育品牌,不斷為新教育實驗貢獻我們的‘姜堰智慧’。”姜堰區教育局局長武曉明對於姜堰未來的新教育實驗工作充滿信心。
[新教育大家談]
他說——
對於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話想說……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覺得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仔細琢磨,新教育在姜堰這片土壤上不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地生長著,在姜堰,新教育已經呈現出多種實踐樣態……
起而行之:新教育其實你也可以玩兒……
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牽手新教育的“介面”在哪裡?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幸福是一種體驗,讓孩子們享受教育的幸福,讓自己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這是新教育的一種境界。
與新教育真情相伴,其實就是行走在抵達這種境界的路上!——林忠玲
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
林忠玲寫新教育——
......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
對於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話想說
作者|林忠玲
江蘇泰州姜堰教育局副局長
從中國夢到個人夢,無不讓每一個活下當下的華人強烈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夢想的時代。其實,教育是個最富有夢想色彩的事業,沒有夢想的教育,是急功近利、毫無生機的;沒有夢想的老師,一輩子無法步入優秀、卓越之列。優秀的從教者心中都有一個夢,他們也一直在試圖找到一個放飛夢想的舞臺。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為夢想而努力的人更幸福。我覺得每一個從教者都應該在心底追問:我的夢在何處安放?
如果對當下從教者的狀態做一個觀察,無非四種狀態:混世型——做教師就是就業需要,誤打誤撞進了教師崗位,無所謂人生信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面對繽紛的教育世界,基本上呈現的是色盲狀態,不想去探究,甚至連興趣也沒有,不讀書,不學習,對教育的認識基本停留在上課、考試、升學這個單一的維度。工作的目的就是混差事,別無其他目標。逐利型——認為從教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逐利信念”,篤信叢林法則,分數至上,升學唯一。也會看書、學習,關心份外的事情,但視野侷限在實用的功效上。腦海中裝不下美好而無用的東西,精緻的利己主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教學工作基本上以加班加點的方式來提高分數。享受型——為追求美好而進入教師崗位,把教育當作自己一輩子的追求,堅信教育是向善的,學校教育能夠成為美好的事業,堅信課程改革一定能解決教育困境。看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追求“我手中的教育能不能變得更好一些,我所教的孩子能不能更幸福一些”,以畢生的行動追求和捍衛教育的美好理念。信仰型——有信仰的教育人,追求透過改善教育從而改善社會、改善世界……這種人對教育基本上有宗教般的情結。
全國各地到姜堰考察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林忠玲副局長代表姜堰分享姜堰新教育人的實踐與創造。
事實上,混世型、逐利型的教師,基本不會感到教師職業帶來的幸福,享受型、信仰型的教師一生都在成長中享受著幸福。
無數的事實表明,專業成長著的教師心中始終是幸福滿滿的,他們不會感到所謂的職業倦怠。李鎮西說,他從來就不知道什麼的職業倦怠。當一個人找不到精神生命的出口時,就容易產生倦怠。教師的倦怠,是因為看不到職業發展的方向,體驗不到成功的樂趣。拉磨的驢與馱著東西趕集的驢,誰更幸福?
什麼是專業發展?細細想想,其實“專”指的是成長方向,“業”指的是用心從事,“發”指的是縱向持續,“展”指的是橫向融通。新教育為教師專業發展設計了三條通道: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專業共同體,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丁昌桂先生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有五個關鍵,即關鍵事件,一篇論文發表、一次賽課獲獎、一次砸鍋的表演;關鍵人物,德行上的高尚者,思想上的領先者、業務上的領軍人等那些生命中的貴人;關鍵時期,入職五年的生涯起步期、十至十五年高原期;關鍵書籍,終身受用的那麼幾本書;關鍵路徑,教育寫作與反思。我以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關鍵平臺,學校的層次、合作的組織。新教育算得上是一個加速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平臺。
2006年,新教育提出了“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個核心理念,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這也是教育夢的最恰當不過的表達。
朱永新先生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是這樣解讀的:第一,教育就是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這有別於傳統教育目的——教育是為將來工作和生活做準備的。特殊在它要實現個體生命的充分成長。第二,教育生活是幸福的。認為只有在愉悅快樂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我們的孩子和老師們沒有幸福和快樂可言,這樣的教育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第三,教育生活是完整的。既要滿足師生相對低階的內在需要,更要促進師生萌發高階的需要。同時,還要關注其“身、心、腦”的完整,實現“全面和諧的成長”,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
對於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話想說。
魅力無限:
我眼中的新教育
我是從2002年起接觸新教育的。十幾年來,我在姜堰新教育事業中扮演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著。開始時,我是一個旁觀者,主要是看作別人做新教育。這期間參與了本市新教育的一些會議服務,繼而讀到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後來,成了新教育的嘗試者,因為要陪讀高中的女兒,每天晚上幾個小時的光陰無法打發,就嘗試在教育線上開通個人部落格,也找各種機會參與本市新教育實驗區一些活動。自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崗位後,我在努力做一個新教育的實踐者,這幾年我倡導的一些所謂教育教學管理創新,都或多或少地帶著新教育的烙印。從去年開始,我先後參加過新教育的實驗區工作會和年會後,就試圖做一個新教育的“鼓吹者”,遊說區域內更多的教師、更多的學校走上新教育平臺。可以說,這些年我對新教育情感經歷了好奇、喜歡、熱愛、迷戀的轉換過程。
從山東諸城新教育年會回來之後,我在隨感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看到新教育年會的場景,我理解了麥加朝聖信徒們狂熱的崇拜情結。”新教育實驗年會,就是一群信仰者的教育朝聖。見證了新教育年會場景,我才知道為什麼有成千上萬的新教育人認同、追隨、迷戀新教育,深切地理解了新教育人所說的教育要有宗教般的情結。
其實,在教育領域,對新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會有不同的層次。也許,有人認為新教育就是一群脫離教育現實的空想主義者的折騰,這是教育世俗者的心態;也許有人認為新教育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教育夢境,這是一種對新教育的悲觀論;也是有人認為新教育其實就是教科研實驗課題,這是對新教育的狹隘認識,新教育哪是一個課題能夠涵蓋的。我以為,新教育是一群富有教育理想抱負的良心者系統改造中國教育的民間運動。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覺得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理想的色彩。黑格爾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新教育從推出的那天起,就把追逐教育理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實驗旨在透過教育者自身的行動反思,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教育的科研正規化,達到改變學校發展模式的目的。《南風窗》雜誌曾這樣描述:“新教育實驗有望成為繼希望工程之後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項增添書桌的工程,側重於物質;新希望工程是一項有了書桌後塑造一個什麼樣人的工程,注重於精神。”“可以斷定的是,作為一場對抗‘教育異化’的實驗,理想主義者試圖從源頭上救贖中國教育危機的努力,起碼可以視作以‘人的教育’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儀式。”從我們所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與教育相關的專案來看,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專案像新教育這樣,能夠持久地把遍佈全國的改造教育力量聚集起來,將教育理想的雪球越滾越大。據瞭解,目前全國已有100多個實驗區、3000 所學校300多萬師生參與此項實驗。我認為,新教育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感召力,還是緣於其夢想的力量。這是一個“具有相同尺碼的人”實現夢想的舞臺。
二是務實的行動。如果沒有務實的行動,夢想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資治通鑑》記載:公孫龍,極善辨論,平原君引為上賓。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其把時間和精力耗在脫離實際的高談闊論上,被平原君逐之。新教育之所以得到眾多人的追隨,與其腳踏實地的行動有關。新教育實驗團隊說,他們是“以理想匯聚人才,以行動落實理念,以服務踐履使命”。新教育實驗不僅點燃了一大批學校、教師追逐教育夢想的激情,而且就如何抵達教育夢想有清晰的路線圖、操作指南。朱永新先生一直說,新教育並不是要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的教育情景裡嵌入新教育的元素。這種植入式的理念,讓新教育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如果不深入瞭解新教育實驗團隊,你可能認為這個來自於民間的教育力量,所推行的夢想行動,很難有完整的體系。其實到目前為止,新教育已經推出了十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群、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這些行動的推出,都是對原有教育體系的完美補充、修正、延展,任何一所學校,哪怕只牽手其中一項行動,都可以實現學校品質的快速提升。新教育的十大行動,來自於強大的專家團隊的頂層設計。每年年會的主報告,是其中一個行動的行動方針。每份主報告的出籠,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仔細研讀新教育年會主報告,你就會發現,主報告不僅理論研究上有全新的視野,而且在實踐層面上有可操作的引領。國內一位高層專家對新教育2014年的年會主報告做過這樣的點評:“我認為這個報告有激情、有態度、有思想,而且是目前為目我見到的我們國內對藝術教育表述得最深刻、最完整的一個報告。”
姜堰教育局局長武曉明在2017年全國新教育姜堰開放週上的分享: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向著幸福完整的方向》向武曉明局長致謝!)
三是精英的加盟。領袖、精英的高度,決定一個團隊、組織是不是有更好的未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群居動物,容易接受周圍的人和環境的暗示。人進步的最好的方法,是去接近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新教育的靈魂人物朱永新先生的學識學養、人格魅力無須多說。在新教育的麾下不僅有李鎮西、許新海、陳東強、盧志文、孫雲曉、童喜喜等國內著名的“教育大咖”,而且有嚴文蕃、黃全愈等華裔美國學者參與其中。到目前為止,新教育已經形成了領袖、精英、骨幹、追隨者的完美的金字塔式人才系統建構。與教育相關領域的高層專家的加盟,讓新教育避免了單純的教育狂熱,保證頂層設計的科學理性。眾多的追隨者的基層實踐,為驗證新教育的理論提供了充分的實驗樣本。在中國這個文人相輕的社會,能把一群高層教育精英聚攏在新教育實驗的事業中來,其魅力指數可想而知。
四是公益的精神。說起公益精神,大家自然會想到錢。新教育從來就沒有向任何個人、學校、地區伸過手、要過錢,反過來倒是藉助社會力量給予了各實驗區校太多的公益扶持。我以為新教育的公益精神最可貴之處重在關注底層教師的命運。新教育經常講自己是擦星族,反覆告訴普通老師: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融入更多人的生命才能夠真正地獲得更多的意義。真正站在新教育舞臺上的老師,似乎沒有職業倦怠。在湖北隨縣實驗區工作會議上,我們分享到了一位山區普通教師的故事:王從倫在隨縣教育是一個神話,51歲才走上新教育之路,2011年9月建立個人部落格,當年就寫了135篇教育隨筆,至今寫博文987篇100多萬字。帶出了一個美麗的Sunny班,一年接待300多教師在Sunny班參觀學習。Sunny班的孩子年閱讀量1100多萬字。王老師榮獲了全國優秀教師……2013年11月,出版個人文集《心履歷程》。起步時,他一個人在窮山溝的小學裡搞新教育實驗,想法就是做不了大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學生喜歡的事,做學生的生命中的貴人。王從倫在新教育的天地裡成長的經歷啟示我們:做新教育,可以幸福自己,成就他人。做新教育當堅持、堅守、堅信!
相遇美好:
姜堰新教育的那些事兒
姜堰是全國第一個新教育實驗區。這些年,在新教育路上我們且行且思,尋找屬於自己的精彩。今年8月23日,朱永新得知我區召開新教育實驗工作推進會的訊息後,在其微博中這樣寫道:“為姜堰教育加油!期待第一個區域新教育實驗樣本綻放新的精彩。”
最早與新教育相遇,姜堰是幸運的。回想起姜堰新教育的那些美好瞬間,心中總有一些溫暖: 2004年,姜堰成為新教育實驗全國第一個實驗區2005年,姜堰承辦新教育實驗“建設數碼社群”工作會議 2008年,姜堰教育部落格開通,2009年《三水師韻》優秀博文集出版發行;2011年,《新教育》以《教育之鄉的新教育船歌》報道姜堰實驗區的經驗; 2014年,姜堰區完美教室建設現場會在行知小學舉行; 2010年以來,先後有沈勇、徐秀忠、石建華、潘兆良等新教育實驗骨幹教師躋身全國年度十佳,先後有多個學校成為新教育實驗優秀學校。
仔細琢磨,新教育在姜堰這片土壤上不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地生長著。在姜堰,新教育已經呈現出多種實踐樣態。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一:
大閱讀——營造書香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掌握數學、不會解應用題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並獲得幸福;然而,如果不會閱讀,則不能生活,也不會獲得幸福。誰沒有掌握閱讀的技巧,誰就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一個不懂道德的人。”(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林忠玲《帶著書香去朝聖》)
多年來,我們精心調製校園書香,涵養出了區域教育的獨特氣質,形成了姜堰“大閱讀”最鮮明的特色:有寬闊的平臺支撐,有豐富的課程支撐,有良性的評價支撐。姜堰“大閱讀”少了些作秀的味道,多了些接地氣的行動,目的是讓孩子們在黃金時期養成閱讀習慣,積澱一生受用的營養。(《如何營造書香校園?——以閱讀為主線,編織理想教育的新天地(一)》)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在參加我區“書香伴成長”的風采展示現場,聽到實驗小學一個孩子已經讀完上千本的書後這樣說到:“一個孩子腳下墊上10本書,表明他已經掌握了通向成人世界的密碼;一個孩子的腳下墊上100本書,他就可以和成人一樣平等對話;一個孩子的腳下墊上1000本書,他的精神世界該是怎樣的強大!”(《如何營造書香校園?——以閱讀為主線,編織理想教育的新天地(二)》)
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人生!這幾年姜堰高考走到了制高點,與各學段持續推進“大閱讀”有多大的關聯,還無法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們藉助“大閱讀”,讀進去的那些書,今後在會他的人生旅程中持續發力的。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二:
完美教育——締造完美教室。
受新教育締造完美教室行動的啟發,我們在全區實施構建完美教育文化系統工程,涵蓋了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課程、完美教科研等系列。每一個完美教育專案,均出臺了相應的標準,推出了先行現場。讓“完美”成為教育追求的關鍵詞,符合學生天真無邪的自然屬性,符合教育向真向善向美的本質要求,哪怕自始至終也不可能實現“完美”,但是隻要行走在追逐的路上,就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教育文化場。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命名了300多個完美教室,100多個完美辦公室。儘管我們的完美教育文化起步還比較晚,體系建構還比較脆弱,但有了完美的朝向,何愁沒有遠方。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三:
課程整合—— 研發卓越課程 。
有怎樣的課程,就會有怎樣的兒童生活;有怎樣的兒童生活,就會有怎樣的兒童成長方式。我們始終認為,完美課程,是獻給學生最好的禮物。對於課程是一種跑道這種說法,我不太認可。因為,處於跑道上,必須導致競爭,逼著生命去奔命,也就滋生“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論調。我以為完美課程應當是一片充滿生機的原野,完美課程應當是學生成長的營養餐,完美課程應當是琳琅滿目的超市。
面對課程改革的“硬骨頭”,我們在摸索中實踐,整體設計了“靈動週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彩週五”的社團活動課程,同時在國家課程校本化上發力,扶持了一批“先富起來”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創新實驗班。為了確保課程整合之路行穩致遠,我們同步實施了評價制度改革,為課程整合護航。一系列課程整合舉措的推出,儘管我們的課程還算不上卓越,但起碼有了呵護生命成長的溫度。
姜堰區榜樣教師新教育生命敘事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四:
教育部落格—— 師生共寫隨筆 。
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校園並不缺少思想,但缺少把思想裝進教師腦海的路徑。我們信奉,名教師是寫出來,教師的思想是筆下練出來。
姜堰教育部落格,是呼應新教育師生共寫隨筆行動的產物。近十年的經營,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先後有5000多個註冊使用者在此登陸,有數百名活躍的博主在自己的“責任田”裡耕耘著。先後三屆部落格大賽,目的是為堅持者鼓勁,為優秀者點贊。第二屆部落格大賽後,我們出版了《三水師韻》優秀教育博文集。這本凝聚著姜堰教師才華的小冊子,好長一段時間承載著姜堰教育對外展示交流禮品的使命。
不少老師因課餘時間棲息教育部落格,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區二實幼倡導全員開博,那些朝氣蓬勃的合同制女教師,文字一天天由稚嫩變成熟、到深刻。我揣測,她們中先後有十多人,透過招考由體制外躋身體制內中人實現華麗轉身,與堅持部落格寫作不無密切關係。在江蘇省首屆師生原創詩歌散文大賽上,全省十個一等獎,姜堰拿回了三個。
可以這樣說,姜堰教育部落格這片空間,讓一批在寫作的路上蹣跚而行的老師們看到了詩意和遠方。
姜堰區榜樣教師新教育生命敘事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五:
靈動週三——聆聽窗外聲音。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小學兒童,首先就是教他們觀察,教他們發現世界。”“不要把孩子入學前生活於其中的大自然、遊戲、美、音樂、幻想和創作的令人神往的世界關在教室門外。”在學校生活的頭幾個月和頭幾年來,學習不應成為惟一的活動形式。只有當教師大量給予他們入學前的那種歡樂時,他們才會愛上學校。“
為了讓孩子和自然充分接觸,我們頂住組織活動安全因素帶來的種種壓力,崇尚校園向四面八方開啟。在小學,每週用一個半天的時間,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實踐基地。也許,由於學校在校外實踐課程的設計還顯得粗糙,不少學校的孩子們在戶外基地的活動還有處於有序參觀層次,但我以為走出去了、動起來了、樂起來了,就是一種進步。我相們,他們和老師、夥伴們一起嬉戲的場景,會終身入夢。
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們還倡導學校開闢小農場,讓學生觀察、體悟自然生命的生長過程。那樣的小農場,其實是培養勞動意識、合作意識、環保意識、財經意識等素養的綜合演練場。藉助小農場,學科的“跨界”也有了新的時空。
姜堰新教育實踐樣態之六:
智慧課堂——建設數碼社群。
一個無須爭辯的事實:未來已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教師都超越不了網際網路上那個潛在的教師群體的力量。面對新一輪“網際網路+教育”的浪潮,我們在思考:是圍觀、等待、抵制,還是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優雅起舞?
早在2005年,姜堰就承辦了新教育的”建設數碼社群“的全國會議。那樣的會議之所以選擇落戶姜堰,並不是我們在此方面有多高的水平,只是裡華小學一所學校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也許是那次全國性會議,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啟示,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經濟基礎並不厚實的宏觀大背景下,逆風前行,尋找傳統教育與網際網路教育的最佳介面。
在機房建設上,我們有新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推動”雲桌面“落地,到目前為止,已經建成1600多個雲桌面,為校園計算機更新換代提供了一種新正規化。在智慧課堂建設上,我們有新的模式。牽手上海真愛夢想基金,建成了6個夢想中心(還有10個正在待審中);依靠家長力量和學校自身的努力,建成了近30個平板實驗班。雖然智慧課堂還不能惠及所有的學生,但先行專案的落地,輸入的是一種引領價值。資訊傳輸上,我們有新的速度。依託電信,實施“千兆進校、百兆到班”的提速工程,讓學校儘可能夠跟上網際網路資訊奔跑的速度。
這些年,姜堰教育與新教育實驗牽手,有過戀愛期的渴望,有過蜜月期的激情,有過平淡期的廝守,也有過倦怠期的危機。今年起,我區所有義務教育階段整體加入新教育,重新拾起新教育的夢想,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因為相伴新教育,姜堰教育才有了“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的責任擔當,才有了朝向完善的激情奔跑。新教育值得我們每一個姜堰教育人真情守望。
因為與新教育的美好相遇,姜堰教育的行走姿態日趨完美,在面對“你們除了有分數還會有什麼”的追問時,多了一種底氣,一份自信。”笑傲江蘇“的高考成績,是新教育給我們的額外獎賞。
起而行之:
新教育其實你也可以玩兒
坐而論道,莫如起而行之。女排主教練這樣說:”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如果你已經被新教育的夢想色彩所心動,就當思考該如何行動。因為只有行動,才有收穫。
作為一所學校,如何加盟新教育有其固化的操作程式,我不想多說。但我只想提醒校長們,不論是否已經成為新教育實驗學校,只有你認同新教育且試圖追隨新教育,就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動作:
一是營造新教育的文化場。所有新教育實驗學校,要在年底前亮出新教育實驗的標識,讓每一個進入校園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辨別其獨特的身份。同時,要依據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完善校園文化理念系統,讓呈現在校園內各種標語口號帶上新教育的色彩。
二是推動十大行動落地生根。十大行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適合自己。哪怕只牽手其中一個行動,做精做透,也能實現教育品質的提升,教育生態的良性改善。朱永新先生說:對於新教育實驗學校而言,即使其他行動暫時還沒做好,但只要把營造書香校園做好了,那麼學校的新教育實驗就成功了一半。
三是組建新教育核心團隊。雁陣效應”啟示我們,頭雁決定了雁陣的朝向,也會讓後雁飛行更加省力。“種子教師”是新教育的示範力量。我們必須把那些有著高度的職業認同,具有理想主義情懷;能夠而住寂寞,不為流俗所動,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追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喜歡閱讀,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和人文視野;勤於反思,有一定的寫作力的老師喚醒,讓他們先行先試,進而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四是及時傳播實驗行動的資訊。今天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傳播的時代,不會傳播、不想傳播,就只能默默無聞,銷聲匿跡。建議大家在“教育線上”論壇,建好學校主題帖。組織種子教師開設個人專貼,追求“一個人一學校”的效應。
林忠玲與遼寧新教育同仁分享新教育實驗心得
作為一個普通教師,
牽手新教育的“介面”在哪裡?
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二是讀起來。華師大周彬教授認為,把課上得精彩與否,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重要。高中學生在選科時的標準是,哪位教師長得更順眼,就選哪位教師。當教師的”顏值“更高時,不僅僅學生的課堂感受更好,關鍵是大家對這個學科的印象也會變得更好。30歲之前看容貌,30歲之後貌相由形象代替。王寶強事件啟示我們,郎財(才)女貌,最不可靠!讀書的教師是最美的。老師們需要經常問問:我的形象裡,能有多少本書?當然,帶領學生讀起來,也特別重要,因為有研究表明,所謂的學習能力中的90%可以透過提升閱讀能力實現。
三是寫起來。朱永新曾經開過這樣的“成功保險公司”:本公司為激勵客戶成功,決定開辦朱永新成功保險;參保物件不限,但尤其歡迎教育界人士;保期十年;投保條件,投保者必須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來本公司;理賠辦法,如投保者十年內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宣告,本公司只求客戶成功,不以贏利為目的,所有利潤全部捐贈希望工程。真正的名師,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靠自己生長出來的。教育寫作,能夠“讓更多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教育寫作不僅能夠提升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而且能夠提升專業道德和專業精神。沒有文章,思想就行不遠。教育寫作是教育與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種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感情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記憶的珠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
說起教育寫作,不少人都覺得是一個畏途。寫什麼?丁昌桂先生在他的《名教師是寫出來》一書告訴我們:寫教育問題。問題從教育實踐中觀察反思而來,從學習閱讀中思考辨析而來,從學術交流中碰撞啟發而來;從生活體驗中觸類旁通而來。怎麼寫?抓住教育之痛——那些麻煩、那些困惑、那些不舒服……,這是教師專業最近發展區,表達時概述痛點,總體迴應;描述痛狀,再現情境;分析痛狀,尋找病因;針對痛因,開具藥方;實踐驗證,小結提升。
四是美起來。“守住自己的教室”,讓每一個生命在教室裡開出一朵花來。在這間教室裡,師生一起做幾件事:班級文化建構(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詩、班訓、班級承諾)、班本課程建設、班級良好人際關係建設……當然,還可以讓辦公室也美起來,為彼此營造一個溫馨的工作空間。
五是改起來。新教育倡導的研發卓越課程,普通教師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首先要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上有所行動,重在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以語文教學為例,我們完全可以堅守課標,增減教學內容,推進主題閱讀,嘗試海量閱讀,教真語文。其次,要敢啃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的硬骨頭,有時一門好課程,會成就一個好教師。當然,開設這樣的課程,還得自己有不可替代的“絕活兒”。
六是動起來。所謂動起來,就是讓孩子們走出書齋,去聆聽窗外的聲音。透過聆聽,瞭解生活,瞭解社會,開闊眼界,形成多元價值觀。這裡的聽,也不僅僅是用耳朵聽,還包括參觀、考察等社會實踐。有人以為走出去、動起來,取決於學校的決策。其實,每一個教師,只要有這樣的聆聽的理念,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小範圍內“動動”,動員家長雙休、節假日帶著孩子“動動”。
有人說,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其崇高建立於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當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汙染時,許多學校的課桌有了,精神卻沒了;樓房高了,思想卻矮了。純粹、人文、博愛——這些教育的本真被滾滾紅塵淹沒了。而這些屬於夢想人生的價值,新教育堅持了,呼喚了,並且行動了。新教育的理想讓人崇高,讓人有一種宗教般的情懷‥‥‥新教育其實就是教育的本真,是應該被還原的教育夢想。
幸福是一種體驗,讓孩子們享受教育的幸福,讓自己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我,這是新教育的一種境界。與新教育真情相伴,其實就是行走在抵達這種境界的路上!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延伸閱讀——
牽手新教育,成就新夢想
——姜堰實驗區:“十個一”
推動新教育十大行動落地生根
作者|林忠玲
結緣新教育,夢想照進現實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地處蘇中平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物產豐饒,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的盛譽。走出了“清代棋聖”黃龍士、京劇大師梅蘭芳、“泰州學派”創始人王棟、“當代草聖”高二適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溱湖溼地、溱潼古鎮、北大街文化街區等風景秀麗,文脈綿長,令人流連忘返。
教育更是姜堰的“金字招牌”,基礎教育發展水平一直處於泰州領先、全省一流的位置。近年來,該區緊緊圍繞“堅持科學發展、建設教育強區”的目標,不斷加快教育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初步形成了“設施完善、質量一流、高位均衡、面向全體”的教育體系,在蘇中地區率先基本實現了教育現代化,先後被評為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教育工作先進市、省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考核先進單位、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市、省中小學掛牌督導創新區等。
“為姜堰教育加油!期待第一個區域新教育實驗樣本綻放新的精彩。”2016年8月23日,在得知姜堰區召開了新教育實驗工作推進會的訊息後,全國新教育實驗發起人、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先生髮了這樣一條微博。可以說,作為“教育高地”的姜堰,其有關教育的一舉一動總是受到方方面面的關注。然而,為何一次區域的推進會能夠得到朱永新先生的關注呢?這背後其實是姜堰教育人在新教育實驗道路上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守與耕耘,他們用行動在蘇中水鄉不斷播撒著幸福教育的種子。
當姜堰還不叫姜堰,名為泰縣的時候,就因教育而聞名,與泰州、泰興一起被稱為“三泰”,成為江蘇基礎教育的高地。然而,也因為在追求升學率的過程中,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一些不妥,讓很多在面對傲人成績時,給出了“你們除了高考還有什麼?”的追問。這樣的追問,是對姜堰教育的懷疑,也是對姜堰教育的一種鞭策,深深刺痛了姜堰教育人的心。我們深知,對於理想教育境界的追求,絕對不是簡單的只看分數,更不是單看他們最終錄取到了什麼樣的學校。我們也在努力的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只是,因為缺少一個有力的抓手,我們的實踐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這也就造成了別人眼中的姜堰教育就是透過時間的花費換來的,是題海戰術換來的。慶幸的是,我們遇到了朱永新老師和他的新教育實驗。面對基於,姜堰教育毫不遲疑地融入了新教育的大家庭。而這一融入,竟無意中早就了一個“第一”——早在2003年9月,姜堰就成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整體加入新教育的實驗區,並開始以行政推動的方式推進區域實驗。2005年,姜堰承辦了新教育實驗系列行動之一的“建設數碼社群”全國現場會。朱永新先生走進位於姜堰西北角的農村學校——裡華中心小學,指導新教育實驗工作,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2016年10月21日,時隔11年,朱永新先生再次走進姜堰實驗區,在透過專題片《向著明亮那方:新教育姜堰實驗區的行走足跡》瞭解姜堰多年來開展新教育實驗工作的情況,並參觀了幾所學校之後,他對姜堰實驗區帶有區域特色的新教育工作表示了由衷的讚歎。在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朱永新先生還欣然為學校題寫了“童心最美”四個字作為激勵。
踐行新教育,行動提升品質
如今,新教育實驗在姜堰不單單是落地生根,已然呈現出恣意生長的樣態。這不僅因為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已成為加盟校,所有學校均在醒目位置張貼了新教育“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這一文化標識。更在於,現在的姜堰新教育實驗,早已經從原先的行動自覺上升到了文化自覺的程度。從行動到文化,帶來的是整個區域教育精氣神的提振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作為新教育姜堰實驗區具體負責人,該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科部主任楊愛軍這樣評價姜堰的新教育工作:“對姜堰而言,與新教育‘相遇’是機遇,在這麼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不斷從新教育汲取我們發展所需要的養分。但是,我們也知道,再好的理論指引不可能完全和區域實際相契合,為此,我們一直在踐行新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創新,走出了一條帶有明顯姜堰印記的新教育之路。”對照新教育實驗提倡的十大行動,姜堰結合區域實際,提煉出了本土化的目標追求——“十個一”,即一書一世界、一人一部落格、 一週一行走、 一生一舞臺、一課一風格、一人一平板、 一月一主題、一班一風景、一人一課表、 一校一時空。在“十個一”的指引下,學校改變,教師改變,學生改變,幸福教育的這“一池春水”也更加順暢的流淌了起來。
一書一世界,對應的就是十大行動中的“營造書香校園”行動。關於閱讀,朱永新先生有一個經典的論述: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姜堰自上而下重視閱讀,讀書風氣濃郁,全民閱讀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大閱讀,並且已經成為姜堰教育的文化符號。姜堰一直倡導師生過一種“晨誦、午讀、暮省”“每天集中讀書一小時”的“書”式生活,校園內的“星級圖書館”“漂流書屋”也是各具特色。不僅如此,該區實施教師“讀寫體藝221”行動,為青年教師開列書單,助推教師廣泛閱讀;每月開設“三水講堂”,邀請知名學者專家定期開講,引領廣大教師專業閱讀;定期開展“書香校園”“閱讀導師”“閱讀明星”、優秀文學社團、優秀校刊社報評選,培植閱讀典型。區級中小學雙語美文誦讀、讀書徵文演講、漢聽成語大賽、英語課本劇等賽事展示閱讀成果,也為學生搭建了成長的舞臺。東橋小學教育集團鳳凰園校區的“閱讀爭章”、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的“悅讀幣”、馬莊中心小學“讀書卡升級制”已然成為學校的閱讀品牌。在常規閱讀的基礎上,自2016年4月起,“鳳凰讀書吧”電視欄目應運而生,透過“書吧”式自由開放的交流互動形式,每期解讀和推薦一本好書,促進師生共讀、家庭閱讀,創下了較高的收視率。到目前為止,整個節目錄制已經接近200期。此外,兩年一屆的“五有書香家庭”風采展示活動,大大推動了書香家庭建設。區內各個學校結合校情在“大閱讀”上不斷創新,如省姜堰中學的梯度閱讀課程、勵才實驗學校的讀寫共生閱讀欣賞課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手指上的閱讀”課程、東橋小學教育集團東板橋校區的兒童詩誦讀與創作課程、蔣垛中心小學的讀寫編演課本劇課程、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水校區英語戲劇閱讀課程和童謠讀寫課程、白米小學的童畫閱讀課程、王石小學的古詩文誦讀課程,區實驗幼兒園、東橋小學幼兒園的繪本閱讀課程研究等,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校本閱讀特色,校園內書香四溢。
一人一部落格,它對應的是十大行動中的“師生共寫隨筆”這一行動。為了給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寫作的平臺,姜堰建立了教育部落格,全區5000多名教師開通部落格並積極撰寫。誕生了一大批教育寫作愛好者以及第二實驗幼兒園、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水校區“寫作團”這樣的寫博群體。該區還定期組織部落格博文大賽,評選先進,以激發教師寫作的熱情。葉甸中心小學的馬軍老師,是第三屆、第四屆部落格大賽的“雙十佳”獲得者,他透過寫部落格,發現了更好的自己,如今不僅在部落格平臺上收穫了大批粉絲,身為農村教師的他,還躋身區作協的會員,更是江蘇省首屆散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值得一提的是,省首屆散文大賽十個一等獎中,姜堰佔據了三個,而且都是教育部落格的博主。可以說,寫部落格,已經成為姜堰教師的一種文化追求。為了鼓勵教師的寫作,該區還精選教育部落格中的文章,公開出版了博文集。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行知實驗小學等學校還為教師、學生、家長做了“土書”(沒有書號,自行印刷),圓了更多人的“寫作夢”。實驗小學教育集體城南校區,不僅為教師、學生出了“土書”,還策劃了新書釋出會,用厚重的儀式感吸引老師和學生以及家長講好“城南故事”。為了給學生能夠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姜堰定期出版《教育週刊》,其中“小荷”就是登載學生習作的主要版塊。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報紙上的鉛字,讓更多的孩子堅定了走進文學的信心。在此基礎上,該區還成立了區級“小作家協會”,首批入選的100個小作家,用手中的紙和筆做著關於作家的夢,而這個夢,現在看來並不遙遠。在江蘇省“中學生與社會”、“名師點撥杯”等層級較高的作文比賽上,省姜堰中學的吳秋宇、沐以恆,省姜堰二中的陳琴、姜堰四中的章璐、南苑學校的王雨桐等同學,捧回了一個又一個特等獎。毫不誇張的說,每年的作文比賽中,最高領獎臺上,總有姜堰學生的身影。
在新教育的教室裡,往往透過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數字符號,轉化為一種精神意向,賦予教室一種精神力量。因此,新教育人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個充滿詩意和溫度的詞語——“完美教室”。走進地處農村的姜堰區行知實驗小學,經過師生共同投票確定的“蜜蜂班”“向日葵班”等一個個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班名取代了原先冰冷的數字牌號。這是該校締造“完美教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一班一風景”的外在體現,也是姜堰區“完美文化”建立的一個縮影。自2012年起,姜堰在全區各學校開展了“締造完美教室”活動,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師生幸福指數。以“完美教室”為發軔,姜堰還濃墨重彩地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完美教育系列文化,先後制定了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教師基本標準和“幸福課堂”評價細則,出臺了“小學教育重點聚焦的20個細節”,“小學生應養成的100個好習慣”,並透過向學生推薦100幅名畫、100首名曲、100個體育遊戲等活動,引導各學校將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的發展要求落到實處,將文化觸角延伸到學校生活的各個角落。如今,包括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課堂、完美課程、完美教師團隊等在內的“完美教育”系列校園文化,已經成為姜堰全區所有學校的精神追求。該區師生以優雅行走的姿態朝向完美,在行走中盡情綻放生命的精彩。
在新教育人看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承載教育夢想的飛行器。關於課程,姜堰教育人與新教育人不謀而合。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什麼人的藍圖,這是姜堰教育人的共識。為此,該區在教育的改革上,始終聚焦課程,研發卓越課程,逐步形成“一課一風格”的特點。為了讓教師大膽地投入到課程整合的行動中去,該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部下發了《關於“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創新班申報的通知》,並於2016年3月啟動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創新班”申報工作,確立了“全國新教育實驗工作先進個人”郭建珍老師的“詩經文學審美創新班”等首批70個區級“創新班”。同年10月份,第二批74個創新班誕生。自此,覆蓋全區31個學校(校區)的144個創新班正在實驗中。在2017年,姜堰啟動的了第三批“創新班”的申報工作,全區現有“創新班”365個,涉及各學科、各個學校。在此基礎上,圍繞新的評價理念,根據學段特點、學科實際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該區推出了“快樂遊考”“變臉文考”“自主免考”等全新評價方式。為了保證“創新班”的課程實施不受干擾,為其在試驗週期內開設了免試“綠色通道”,打消老師的顧慮。在初中、高中階段,該區也積極策應教育改革的形式,“行政班+走班”的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廣,老師們結合學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從而能夠在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情境中發展自我。可以說,“課程意識”已經深深地在全區教師心中紮根生長,而且成效顯著——近年來,在國家級、省級賽課中,姜堰的教師頻頻站上最高領獎臺;在備受各界關注的中考、高考中,該區也是一路領跑,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蘇省的高考狀元連續三年花落姜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江蘇高考前十名中。三名是姜堰的學生。不僅創造了高考中獨一無二的“姜堰現象”,也讓高考的“姜堰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研發卓越課程的同時,姜堰還將學習的場域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在全區小學啟動了“靈動週三”、“多彩週五”行動,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一週一行走”,有更多的機會聆聽窗外的聲音。所謂“靈動週三”,該區要求所有的小學在週三下午取消文化課,取而代之的是綜合實踐。和以往依託教材的綜合實踐不同,現有的綜合實踐是各個學校結合學校實際和師生實際制定的具體的行動計劃,除了手工、廚藝這類常規的專案外,“重頭戲”同時也最受師生歡迎的當屬校外實踐。該區現有博物館、溼地公園等校外實踐基地二十多所,各個學校依據實際情況分批組織學生參觀學習。不少農村學校,還在農忙時節帶學生走進田野,感受勞動的場景。在看與走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教育,實現“行走中的德育”。“多彩週五”則是將目光聚集在了學生社團的建設上。每到週五下午,全區小學生走進學期初根據自己的興趣所選擇的社團,開展相關社團活動。即便在農村學校,也有至少二十個社團可供學生選擇。該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康華校區擁有近八十個學生社團,為校園文化的深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個社團指導老師多為本校在某些方面有特長的老師,剪紙、繪畫、合唱、舞蹈、書法等社團打開了學生藝術的視野。不少學校還邀請校外人士參與學校社團建設,正是有了社會力量的支援,跆拳道、武術、太極拳、滾蓮湘等社團也在姜堰的學校生根發芽,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認可。在建設社團的過程中,該區從區域實際出發,啟動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也來到學生的身邊,在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較好地起到了傳承經典、保護傳統的作用。
追隨新教育,堅持才有奇蹟
“當下,缺失文化與溫度的教育已將學生帶入了一個他們倍感陌生和抽象的地帶。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識沒靈魂、有技藝沒根柢、有智力沒情懷的‘機器’。我想,解決這一危機的關鍵,就是真正地讓學校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文化的價值。從這一點來看,新教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方向的指引。”作為新教育實驗的堅定追隨者和積極行動者,姜堰區教育局副局長林忠玲對於新教育有著別樣的情感。在他的推動下,新教育實驗已經從行動引領上升到了文化薰陶的層次,並且成為助力校園文化建設和區域教育品質提升的重要抓手。在多個頗具影響的“大動作”上,姜堰都帶著明顯的“新教育”痕跡。
2016年9月29日的全區“推進每月一事”現場會上,該區南苑學校、婁莊中心小學給與會者帶來了學校推進每月一事的豐碩成果。地處姜堰東北角的農村小學婁莊中心小學,堅持從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聚焦學生習慣養成,他們的“孝老敬老”文化節,在全區產生了很好的品牌影響力。如今,“一月一主題”不僅成為學校工作計劃的“標配”,也已經深深走進了師生的心中,成為學校發展的文化基因。在深入推進“每月一事”的過程中,姜堰還把教師素質的提升作為“關鍵一招”。這個素質是學科教學能力以外的發展。為了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挖掘德育工作的內涵,該區創造條件為培育教師中的心理諮詢師。不僅組建了區級心理教師名師工作室,還邀請省內外專家到校指導,開設專業性強的培訓班,讓更多的老師接觸到心理教育這個神奇的領域。如今,全區教育系統共有國家級心理諮詢師160名,其中個國家級二級心理諮詢師25人,三級國家級心理諮詢師135人。也湧現出了一篇基於區情、校情的德育品牌,比如城西實驗學校的“出彩城西人”,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的“城南好兒童”等。
2016年,該區率先在全省啟動中小學“雲桌面”建設,新建近千臺學生用“雲桌面”終端和二百多臺教師辦公用“雲桌面”終端,多所中小學使用上了全新的“雲桌面”機房。在課堂文化的建構上,姜堰也始終把握時代動態,“智慧課堂”“夢想教室”應運而生,這些改變其實就是對新教育實驗“建設數碼社群”這一行動拓展和延伸,是立足於區域實際的有益實踐,也是該區“一生一平板”的重要體現。2016年3月29日,地處姜堰西北角的裡華小學承辦了姜堰區三月份的小學校長月度例會,尹金梅老師向全區校長展示了在“智慧課堂”理念指導下的數學“優學派互動課堂”。這節課讓所有聽課者直觀的感受到“智慧課堂”的巨大魅力: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貫穿始終,強大的互動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過引進“智慧課堂”模式,雖然地處偏遠農村,裡華小學卻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拓展了無限的空間。
林忠玲與全國各地新教育同仁交流
從2014年起,姜堰就啟動了智慧課堂的研究和實踐,先行試點的裡華小學、實驗小學城南校區、實驗初中、張甸初中已經享受到了智慧課堂帶來的巨大“紅利”。特別是透過對“電子書包”的運用,實時進行教學評價、學習資料統計,在網路終端中形成針對每位學生的個人學習資料庫,最大化實現教學目標。對於課堂的形態的呈現,姜堰新教育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改革一直伴隨著整個姜堰教育的發展。在構建智慧課堂的同時,另一種課堂模式也在開花結果,推動著學與教的翻轉,也推動著教師的解放和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鞏固,這種模式就是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不推廣和實踐“學習共同體”不長的時間裡,教師主控、學生被動的傳統講授模式就已經得到了有效的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為核心的課堂活動系統為更多的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和喜歡,輕柔的話語、傾聽的姿態、激勵的評價、智慧的點撥營造了尊重接納、平等溫潤的真實學習場,學生在互學互育式協同學習中實現了“深度探究、多元對話、創新發現”的高品質學習。在學科教學以外,共同體的應用還體現在班主任工作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強了,教師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2017年的泰州市級班主任競賽中,袁曉芬老師獲得了泰州市一等獎的成績。在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姜堰堅信新教育倡導的“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的理念,透過基於課題合作的行動實踐研究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深度推進,著力培育一批學習共同體領航學校和領航教師,促進學校轉型、教研轉型、課堂轉型。讓師生在共同學習之中發現了更好的自己。
在家校溝通方面,姜堰充分利用互動平臺“手心網”,使教室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狹窄空間,而是向家庭、社群開啟,家長在手機上就能實時瞭解孩子在校、在課堂的表現。不僅拉近了家庭與學校的距離,也極大的創新了家校共建合作的措施。得益於“手心網”的啟發,該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水校區等推出了“師生家長共曬成長檔案”等活動,將教師、學生、家庭放在了成長的同一平臺,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社會效應,也構建了“一校一時空”的和諧局面。
如今,新父母學校線上線下兩個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線上藉助滬江網校平臺和cctalk開展網路直播,藉助微信轉播機器人可以同時面向2000多個家庭傳遞家教新理念,線下“我和你一起讀”共讀課程讓父母與孩子獲得了溝通密碼,“榜樣家長”沙龍讓給更多成功家教經驗惠及千家萬戶,“去遠方”家庭研學課程讓更多的家庭在結伴行走過程中成為孩子成長的互助聯盟,“愛的教育”電影課程讓親子在光影世界裡開啟心扉,增進情感的交流。在這些常規舉措以外,新父母學校還策劃了相關接地氣的主題活動,21天閱讀活動和新父母共讀班活動,每次也都能夠夠吸引到很多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
在新父母學校學校的建設過程中,現代資訊科技成為了中重要的支撐,拉近了孩子與父母的距離。在教育教學中,姜堰更是十分重視“網際網路+教育”的融合,為了放大“數碼社群”的輻射影響範圍,在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的幫助下,到2017年底,該區在32所小學建成集電腦、圖書、多媒體裝置為一體,且便於互動式課程開展的“夢想中心”,更多的孩子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裡舞動夢想。此外,依託“江蘇省泰微課”平臺,姜堰組織教師製作上傳優秀微影片一萬多個,帶領家長學生登入“泰微課”,做到哪裡不會點哪裡,讓學習的空間進一步的拓寬,課堂的反轉成為新的常態,成為文化追求。思維上的轉變,引領課程、課堂、學習方式等的轉變,使得全區教育的“生態圈”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真做新教育、不做表面文章,貼近社會和學生實際,創造顯著業績。”在參加完姜堰區2016年新教育實驗學校工作彙報會之後,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宜華結合55所學校的實驗情況,對姜堰的新教育實驗工作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現在的姜堰新教育實驗工作,實驗團隊堅持從本地本校實際出發,彰顯自身優勢,做到了“一校一品牌”。在此基礎上,整個實驗區的大閱讀活動、完美教育系列活動,以及“每月一事·習慣養成”等已經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新教育實驗人才的培養上,更是注重有序和實效,學校骨幹老師自覺修煉、不斷提升,在攜手學生幸福成長、享受快樂方面做出了示範、形成了樣板;從區級層面到學校更是實現全員發動,吸引教師隊伍整體參與和實在行動,從而享受成功的快樂。除此以外,姜堰的新教育實驗還注意實績創造與總結宣傳相結合,普遍創造了令人信服的業績,並以各種形式展示可複製可操作的精彩。
每一年的新教育年會,姜堰都會積極組織教師前往參加。對於參觀的所見所聞,姜堰教育人也有了所思所想。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大家面前:如果承辦方是自己,我們該如何向全國的新教育同仁展示姜堰的新教育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快在2017年得到了揭曉。2017年4月中旬,在四川北川召開的新教育實驗區工作會上,該區作為實驗區代表向大家介紹了開展新教育的相關做法和成效。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姜堰不斷探索實施新途徑、新策略,在課程整合、習慣養成、班級建設、文化建設、教師成長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的相關做法贏得了與會人員的極大興趣。不少實驗區的負責人也流露出想到姜堰看一看的想法。也就是在這次工作上。姜堰向全國的新教育同仁發出了“相聚激情三水·共話幸福完整”的誠摯邀請。5月25日,全國各地的700多名代表如約而至。聆聽了《向著幸福完整的方向》的行動敘事介紹,走進了實驗小學城南校區、第二實驗小學康華校區、東橋小學鳳凰園校區、橋頭中心小學、溱潼實驗小學、白米中心小學等現場,實地感受了姜堰新教育實驗的成果。
新教育近幾年的年會也成為了姜堰的“秀場”——張甸初級中學徐秀忠老師的班級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佳完美教室;區第四中學石建華老師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年度榜樣教師,白米中心小學潘兆良老師領銜的“童畫課程”入選2016年全國十佳完美課程;2017年的新教育年會上,張甸初級中學的徐秀忠再次站在舞臺中央,被評為年度榜樣教師,溱潼小學李如芳老師領銜的版畫課程被評為十佳卓越課程;各新教育實驗學校也是收穫頗豐,有第二實驗小學康華校區、東橋小學鳳凰園校區、區實驗初中、行知實驗小學以及朱海燕、丁娟等多所學校、多人被評為“先進學校”、“先進個人”。
如果說,學生與教師的成長、學校的發展是新教育帶來的顯性成果;那麼,區域教育品質的平穩提升,則是新教育帶給姜堰最珍貴的改變。在姜堰與新教育相守相伴的十五年裡,新教育用其美好的朝向、理想的溫度、公益的情懷、精英的引領、務實的行動,一點一點的改變著姜堰教育的容顏。在新教育的理想光環照耀下,姜堰教育的行走姿態日趨完美,不斷遇見新的笑臉、新的成長、新的點贊。因為新教育,姜堰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加鏗鏘——姜堰教育人堅持站在教育的原點思考,站在兒童的立場建構,用有品質的文化改變學校,用有溫度的課程服務成長,以對於教育應有的責任擔當矯正發展朝向,讓姜堰教育有了更多的幸福表情。盤點姜堰教育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教育微創新舉措,無一不是在新教育理想的光環照耀下,對功利化教育的抗爭、改良、改變。因為新教育,姜堰教育獲得了更多的關注——連續六年姜堰教育榮膺全區人民滿意的十佳機關,連續三年在地級泰州市素質教育工程專項考核中斬獲第一。這幾年,每年都有近百批次的考察團隊前來學習取經。治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選單式彈性上放學服務等創新舉措,被國家教育部肯定推介。
“對於新教育實驗工作,姜堰在歷史源頭上就與‘第一’有著緊密的聯絡。在今後的工作中,尤其在區域教育文化的提升上和傳播上,我們有底氣堅信,還能創造更多的‘第一’,打響我們的教育品牌,不斷為新教育實驗貢獻我們的‘姜堰智慧’。”姜堰區教育局局長武曉明對於姜堰未來的新教育實驗工作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