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淇譯
-
2 # 老杜22808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自然想法也不會一致。剛開始分田單幹的時侯,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上面的政策一刀切。但分開了人們的積極性卻是空前高漲,因為看見了實際利益,交了國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到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起早貪黑,光怕誤了農時。那個時侯什麼都種,割了玉米種小麥,割了小麥種穀子和豆子,第二年再種玉米。由於施肥澆水管理都能跟的上,那些年糧食增產是巨大的,人們的飲食也得到根本改善。
後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農田也用不了那麼多人去經營,年輕人開始湧向鄉鎮企業,只有農時幫幫家裡。隨著人們有了一定積蓄,拖拉機,手扶拖拉機,三輪車開始進入農家,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應該說人們對經營自己的土地,首先保障自己的吃飯問題還是很看重的。人們的花銷開始向打工掙錢轉移。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各種的所有制的企業不斷湧現,更多的中青年湧入工廠,就連許多六十來歲的人,也千方百計想打工。國家取消了公糧和農業稅,種植也開始向單一的玉米種植轉移,人們吃的糧食蔬菜都轉向市場購買。土地收入佔比越來越低,打工和其他收入成了人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近些年人們開始大量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給規模性育樹苗和種糧戶。
應該說八十年代人們是很喜歡分田單幹,但現在土地的收入己成了雞肋。若能保證打工者的權利,完成農民工的城市化轉移,土地還是集體化規模經營為好。
-
3 # 常樂44060922
我是喜歡,我當時40多歲,集體時我在大隊幹會計,是不和社員那樣費大力出大汗,沒白沒黑拼命幹,你要不幹挨批判。我當時分了5畝7分田,3畝1分小麥(集體種的)收小麥1800斤,除上繳國家及集體的剩1千斤多,所以是常年能吃白麵,白茬2畝6,種花生及玉米,畝產花生(皮生)3:4百斤,除交國家還打生油百拾斤,常年不斷而淌開吃油。集體時花生不少而每人只分給20斤皮花生。玉米種了一畝半,除交國家後也常年不斷吃餅子,燒草也不用下坡拾青草燒啦,再養上豬,錢也有的花啦。養上雞,雞蛋又吃上啦,你說那樣好,你給評一下。以上是我的感受,希望你們發表不同看法,不過希望有身受感受的發表好,而那些70後的人最好不要在網路後面跟那些瞎說的人起烘。!
-
4 # 美妙燦爛的明天
農民種地集體與單幹兩種不同的體系是出於不同的社會環境下黨和政府的英明決策,都是為了促進農村的發展,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有人偏偏要分出個好壞,不是傻就是另有不規的圖謀。企圖否定毛澤東時代。
新中國成立初,農村從互助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步步推進。從把地主富農的地拿出來分給貧下中農,再到土改,土地為國家的集體所有制,以生產隊為集體的最基層,然後再到大隊公社三級農村組織。在當時是科學合理的無可厚非。
當年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很高。在互助時幾戶農戶組合在一起協調合作種田,後來又實行了低階社再到高階社,範圍大些了,農民逐步適應了集體的種田模式,然後才實行了生產隊和大隊以及人民公社的三級農村組織。
在實行人民公社時期究竟做了那些有利於廣大農村發展的事呢?
首先是是科學種田,以前一家一戶種田的種子自己家裡的年年種。當年種子開始年年選,每到冬天雨雪天或者夏天的雨天中午炎熱的一段時間不能到田裡幹活,就把留的稻種豆種分到各農戶,讓各戶在家裡把一粒一粒飽滿優良的種子挑選出來,後來政府也開始研發一些優良的種子來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你看這樣的土辦法容易嗎?但是農民們知道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心甘情願的這樣做,現在你樂意這樣做嗎?怕麻煩嗎?當年就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因此袁隆平研究糧食種子提高產量是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就是當年的普通農民,現有多少人能有他當年的默默地奉獻精神?
有人說六七十年代,農民出工不出力,是對大多數農民的汙衊,我當年是農民對這種講法十分反感。可能有出工不出力的個別現象,但不是全部。解放初期一家一戶的田都是不規則的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田地,種旱谷作物尚可,但種水稻不行。怎麼辦?就是在每年生產隊要規劃好平整幾畝地。每年的夏收秋收時都搞土地平整一邊收割糧食然後要靠肩挑平整土地接著要播種,真是累的夠嗆,但是為了多種水稻多打糧食,是為了過上好日子無怨無悔。農民們默默地苦幹了幾十年直至七十年代後期再基本上做到了土地平整到位。
土地平整了可以種水稻,水哪裡來,原來的小河小溝,天二三十天不下雨,就沒有水了,連人吃的水都有困難。怎麼辦?我記得從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年中期都有開河修建水庫水渠的任務,這是縣級計劃佈署公社執行,大隊安排,生產隊社員靠肩膀一擔一擔一步一步吃力地將板凳面方塊的土從河底挑上從河岸的,累的腰痠背疼,當年的機械化就是抽水泵,挖到河底部有水抽不幹時怎麼辦?我們的農民在大冷天都是赤著腳挑土搞水利工程,那時有雨靴子的少,有了也捨不得這樣穿,因容易壞。農民每年都花上二三十天的時間疏通河道或開鑿新的河道。這苦現在的中青年人吃過麼?農業學大寨,就是發揚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直至現在雖不要吃這樣的苦了但這精神仍不能丟。
當年農民種田,五十年代農藥少化肥沒有,怎麼辦?我在小時候就跟父母一起去稻田捉過稻包蟲、棉齡蟲。當年每一個生產隊的打穀場上都幾個大肥堆,每兩塊田就一個大草塘,用來積肥的。農閒時,社員們割草積肥掙工分。
再說以前沒有拖拉機,最好的是牛耕地,但是有時靠人工翻的。沒有電,最多是腳踏脫粒機,有的生產隊開始連這點都沒有,都是靠人工摜下來。
說說看農村人民公社時是出工不出力嗎?人民公社集體化道路當年不好嗎?
再說八十年代的改是因為在以前的基礎上,土地平整好了,河道水利工程實施利於農業生產了,農業化肥供應有了保障,耕地不用人力翻也不用牛耕,直接用拖拉機耕地了,有了成熟幣包產到戶的條件,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讓富裕的勞動力可以進城打工,促進了農村的發展。這一切農村包產到戶單幹的成果,能離開以前的集化道路所取得成果嗎?
最後要說的是包產到戶單幹,是農民喜歡的嗎?在八十年代是適應農村形勢發展的,農民是喜歡的。但是現在農村形勢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又要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改革。可以搞種植業、養殖業、工業等方面的農民合作社,靠單幹力量太薄弱了。農村只有將各類人才組合成各種合作社實行集體經營的模式,才能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的目標,這才是農民現在真正喜歡的。再也不能停留在集體化的道路還是單幹的道路好的爭論上,那樣農村是不會有發展的,農村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有更大更新更好的發展,我們農民期待著黨和政府在這方面有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出臺。充分發揮毛澤東時代和當今改革開放以來的優勢,並吸取其中的教訓,堅決根治相互否定的頑疾,為實現農村機械化和現代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鬥。 -
5 # 歡歡澤澤575
地方和地方不同,條件和條件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在我們西北乾旱地區,人們都喜歡分田單幹。這裡地廣人稀,土地乾旱,靠天吃飯。在包產到戶以前,都是廣種薄收,人哄地地哄人,既無任何機械,也無良種化肥,產量及低,人心渙散,守著大片的土地卻吃不飽飯。
包產到戶實行單幹,家家戶戶分得了土地,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提高。也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除了交給國家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為了多打糧食,有人不分晝夜的幹,有人偷著給地裡揚化肥,爭著搶著買糧種。兩三年的時間,人人都吃飽了肚子,家家有了餘糧,陸陸續續有了架子車,戶戶養上了牲口,生活大為改觀。因此,我們這裡的人還是喜歡單幹的。
-
6 # 秦寶海9
題主問,:農民種地真的喜歡分田單幹嗎?回答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有人喜歡分田單幹,可也有人不喜歡分田單幹,因此,我只能就我個人的意見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經歷過那個年代。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父親身體不好,所以,生產隊就安排父親當記工員和保管員。那時正是大集體,早上鈴響了就去上班,然後隊長就分配活計。
那個年代,上一天的班,就給記一天的工分,分糧食也是按工分的,你家工分多,分的糧食就多,反之,就少了。
我家人口多,能掙工分的只有父親和大哥了,所以,分的糧食就少,到年根了,還要欠隊裡錢,哪年都捱餓。
我十六七歲的時候,也參加生產隊勞動了,跟大人們一起下地幹活,只要你上班了,就給記工分,因此,沒有人好好幹,來一天掙一天的工分。
那時候,趕上播種的季節,如果村裡晚上放電影,點種的那個人恨不得把糧種倒在地裡,好早早回家看電影,這樣的話,秧苗出來時都是一堆一堆的,有的地方挺長一大塊沒有秧苗,你說能搞好麼。
冬天農田裡沒活計了,就大搞積肥,就是從河裡挖黑泥,然後用粉碎的小麥秸稈拌勻壓實,等來年春天再起出拉到田裡當肥料用了。
積肥坑有一人深吧,隊長不在的時候,都靠坑邊曬太陽,隊長來了就幹,投機取巧,那時候唯一的好處,就是人人都安分,隊裡的糧食在地裡放十天半個月的,也沒人敢拿。
我們這裡是八二年才分田到戶的,不知道為什麼,分田到戶以後,每個人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勁,糧食產量明顯提高了,交足了徵夠糧以後,剩下的糧食都是自己的了,從那年起,人們才真正填飽肚子了。
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好,後來國家允許人們出外打工掙錢,剩餘的勞力就都去打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也許因為我經歷過生產隊,所以,我還是願意分田單幹,分田單幹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人人都實打實的幹了,沒有人稀裡糊塗的了。
-
7 # 羅泉
當年分田單幹的時候作為農民肯定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好吃懶做偷奸耍滑老想佔人便宜的肯定不喜歡!有能力勤勞能幹的人肯定喜歡分田單幹的!一個大家庭都會分家各人過,一個生產隊那麼多人會喜歡在一起過日子就是怪事了!按照人之常情當時的農村除了少數好吃懶做的二流子以外應該是絕大多數都會贊成分田單幹的!
-
8 # s為你想
五八年後情況非常不好。六二三年搞了個分田到戶沒過年把又收歸集體開始有點自留地之類。接著又有一個人民公社六十條。直到大包乾農民生活開始解決了吃不飽問題。接看又有改革開放,又設立了許多經濟特區。農村富餘勞力開始轉移於是有大批的農民工進入了城市的高速發展中國家的面貌有了快速改變幾十年來國家發展多麼好,以是,舉世矚目。由於不少農民工在外打工發展的也很好有的還有離土離鄉的念頭。當然家鄉的承包地耕種與否就不怎麼在意。所以就有土的拋荒。這裡就有一個如何迴流農村勞動力的問題或如何實行土地轉包問題。
-
9 # 太白天下
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難折斷。困結的集體才有凝聚力和戰鬥力。集體勞動,為的是集體,即為大家,為公。單幹為的是自己,為私。集體勞動團結協作,單幹,單打獨鬥。集體勞動氣氛好,精神愉快。單幹孤獨寂寞。單幹之前的農民習慣了集體勞動,有集體主義精神,團結互助,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最佳化組合。集體一年更比一年好,有誰還想著單幹呢?
那時,作夢都沒有想還要單幹。生產隊裡糧倉農具有處存放。牛欄做得好好的。農具成套,曬場夠用。一切都齊全有序。
可是上級強推單幹,農民沒有思想準備。沒有農具,沒有牛欄,沒有曬場,沒有農業技術。不像在集體,有分工,什麼季節做什麼活,浸泡種子,播撒稻種,平整秧田,放多深水,什麼時候播撒稻種,什麼時候施多少肥,什麼時候噴灑農藥,等等,都不要自己操心的。自己也不必什麼都會。單幹了,毎傢什麼技術都要學,都要會。更為糟糕的是,不會犁田耙田。唉,真的難死人了!農具要重複購買,噴霧器、脫穀機、抽水機家家都要買。特別是抽水機,為了搶水,豈能不買。為搶水打架的事也多了起來。收穫的時候,要一擔一擔地往家裡挑,施肥的時候要一擔一擔地往田裡地裡挑。路途比往生產隊倉庫曬要遠了許多。以至於後來,不得不把房子遷到離田地近的地方。
都說單幹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糧食增產,我感覺我們這裡並不是立馬就增產了。頭三年,只有幾戶增產,許多人家因為農業技術的原因,秧苗不好減產,治蟲不好減產,管理不到位減產。後來,才慢慢好了起來。在良種,化肥,農藥的共同發力下,農業技術也差不多了,糧食才增產。那種單幹即增產的說法是違背事實,違背科學的,經不起推敲的話。
由此可知,單幹是不得已而為之,困難重重,並不因為單幹就不苦不累,而是更苦更麻煩。
要說願不願意單幹,只能放到當時的環境去考量。現在,人心散了,要收歸集體有一定的困難了。當然也不是不可以。要認準了集體好,政府推行還是完全可以的。
-
10 # 清流AB
土地在集體種植時就糊弄?就出工不出力?純屬一派胡言!故意歪曲歷史,而且是在汚蔑中國農民!
中國農民沒有那麼思想落後,更沒有那麼自私自利!扯什麼扯?編什麼編?
土地集體化時,我是親身經歷過的,並親身幹過,你們編造謊言我們會相信嗎?
土地在集體化時,有沒有出工不出力者,肯定會有的,但那是少人,或極少數人,有些人總是以極少數人來以偏蓋全,從而歪曲歷史,篡改歷史,你們就不怕後人清算你們嗎?
當然嘍,如果是出於某種政治需要,那就另當別論嘍!
-
11 # 中緣客
勤勞的還是喜歡集體,生產隊也是按勞取酬的,多勞多得。懶漢不喜歡大集體,農忙分組誰都討厭懶漢,現在懶漢有低保,他們肯定反對生產隊大集體。
回覆列表
我是一個八零後的農民,以前的生產隊形式我是沒有趕上過,只是聽過老一輩人說起那時候的一些事情,但是分田單幹可以說我是趕上了,現在農村在種植土地的都是分田單幹以後得產物。那麼農民種地真的很喜歡分田單幹嗎?
我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我是喜歡分田單幹的這種形式的,這樣也是比較不錯的一個方式,那為什麼這麼說呢。
自己管理更用心分田單幹以後,每一個農村人都是會分到土地的,那麼這樣一來可以是讓他們在種植的時候更加用心的管理,不會存在糊弄的心裡的,畢竟他們知道,這塊地是分給了自己,如果管理的好,多打糧那麼他們的收入也是會增加的。
不會再像以前在生產隊幹活那樣,不去那麼的用心,因為在生產隊不管打多少糧食,分到個人的都是有數的,再加上有人渾水摸魚大家也是不會那麼的去認真管理的,上面怎麼說就怎麼辦。根本不去考慮別的。
更加的自由分田單幹以後,那麼農民在種植的時候更加自由的,比如今天有事我就可以不去下地,刮個風,下個雨的什麼的我們也是可以完全不用去下地的,可是在以前生產隊的時候,天天都是要幹活的,你說你今天有事不去,可以那麼今天你就沒有工分,等到了年底分糧的時候就比別人少,颳風下雨不想去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上面有命令那麼就得去的,根本沒有什麼自由可言的。
所以總體的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分田單幹的,因為分田單幹了以後那麼我們自己的土地我們想怎麼種植都是可以的,也是可以在自己的田地裡面套種或者套養一些別的都是可以的,不用再去聽別人的了,可以說分田單幹才是老百姓最希望的事情了,也是農民比較喜歡的一種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