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麼評價竹林七賢?
8
回覆列表
  • 1 # 楊早講史

    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他們七個是魏晉風度的代表,其中最著名的也最有代表性的是嵇康和阮籍。說到竹林七賢,大家肯定能想到許多熟悉的句子,比如“真名士自風流”,比如“目送歸鴻,手揮五絃”,都包含了一種灑脫超俗、放達不拘的人生態度,竹林七賢將這種自然率性的名士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影響到了後世的文人,比如陶淵明、蘇軾,可以說是士人人格獨立的開端。不過,魏晉風度除了審美化、藝術化的一面外,還有著批判、抵抗的一面,像嵇康,每次提到他,我們總能想到他憤世嫉俗的社會批判者的形象,就像陶淵明,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建立在“不為五斗米折腰”之上的。

    魏晉時代的政治環境非常險惡。帝王更換也很頻繁。開啟魏晉時代的曹操,後來代替曹魏建立晉朝的司馬氏,在亂世之中稱雄,對儒家倫理要麼置之不理,要麼陽奉陰違,表面談仁義,背後搞陰謀。在這種政治環境裡,士大夫稍微不留意,或是站錯了隊,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為了對抗這種險惡的政治高壓,士大夫崇尚特立獨行,又喜歡一幫文人組團吃喝吟詩作賦,他們的生活方式包括了飲酒,服藥,談玄、論道,遊山、玩水,形成了當時很特殊的一種知識分子風氣。這種風氣被稱為名士風度,因為集中在魏晉時期,又叫魏晉風度。

    (嵇康像)

    所以魏晉風度,根本上就是一種消極的對抗。既然是對抗,那基本上當權者提倡什麼,魏晉名士就故意違反什麼。

    比如魏晉的當權者們,儘管內心根本不在意儒家倫理,但表面上還是會拿儒家倫理裝飾門。儒家倫理的兩個核心,一個是忠,一個是孝,但魏晉的皇帝都會大談“以孝治天下”,有意無意地忽略忠,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是曹丕逼著漢朝皇帝讓位,還是後來司馬氏逼著魏國的皇帝讓位,這都可以看成是臣子背叛君主,是不忠的行為,所以魏晉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以孝治天下。

    既然當權者提倡孝,那麼魏晉名士就會刻意地違反所謂的孝道,反正這個孝道,也是一種虛偽的評判標準。東漢各地官吏推薦士大夫做官,有一種名目叫孝廉,就是特別孝順,品德高尚的人。可是有民謠唱“舉孝廉,父別居”,考察推舉出來的孝廉,跟他的父親是分居的——儒家倫理奉行宗族制度,認為子女與在世的父母分居的話,是一種非常不孝的行為。這首民謠,說明了當時孝道的普遍虛偽。

    (阮籍狂飲圖)

    比如說阮籍。按照儒家倫理,父母去世後,是要戒除酒肉,以示悲痛。而阮籍在母親葬禮的時候仍然是喝酒吃肉,即使皇帝司馬昭到來,他也是仍然如此。但是在母親下葬之際,阮籍吐血數升,他吐的血能裝滿一個大可樂瓶子。

    阮籍用這種行為來說明什麼呢?他要說明的是,我阮籍對母親有真感情。我的母親去世了,我非常的哀傷,所以我會吐血。但是我不願意遵守被當權者利用的儒家孝道標準禮儀,比如說不喝酒不吃肉,不洗頭不洗澡來表達哀傷。我哀痛吐血,是真情流露,戒除酒肉,只是害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這就是一種表面工夫。

    (竹林七賢)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場面:政府越是提倡孝道,提倡儒家倫理,名士們就越是表現出對儒家倫理的不屑與違反,他們主張發揚個人的真性情,讓人格獨立於道德規範之外。這種在殘酷政治環境下產生的名士們的消極反抗,是以一種破罐子破摔的狂放消極的姿態,來表示反抗,這種反抗就表現為狂放不羈的魏晉風度。

  • 2 # 年代君的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可以說是當時的天團了。

    他們是魏晉時期的七位大名士,因常年聚在一片竹林下放達任情不拘禮節地轟趴得名,他們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在當時做到了文人的極致,極具偶像效應。

    嵇康,官拜中散大夫,竹林七賢之中的精神領袖核心人物。

    他不僅擅於寫詩作文,更以臨死前彈奏一曲《廣陵散》聞名於世。

    嵇康還是竹林七賢之中的顏值擔當,長得一表人才。

    《世說新語·容止》中說

    “稱康身長六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往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阮籍,世人皆道阮籍猖狂,其實這只是他的一面。阮籍文武雙全,“少年學擊劍,妙計過曲城”就是他的真實寫照,他還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山濤和王戎,把這兩人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同其他人相比,他們的政治能力都較為突出,都位列大司徒。山濤的文學及書法均有極高造詣。王戎擅長品鑑,獨具慧眼,心智過人。書法同樣出色,有《華陵帖》傳世。

    向秀,七人之中最不勝酒力的一個。向秀老莊之學造詣很深,曾注《莊子》。他有著典型計程車大夫雙重文化性格,既追求個性解放,又維護社會制度。曾作《思舊賦》來懷念竹林七賢的美好時光。

    劉伶,七人中社會地位最低,且容貌醜陋,嗜酒如命。但其人才華橫溢,又放蕩不羈。劉伶曾作《酒德頌》,被譽為“酒仙”。他曾經醉後乘車令人拿著鋤頭跟隨,說“死便埋我”,非常朋克。

    阮咸,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賢中的音樂才子,精通音律,最擅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中國樂器阮咸正是因為他而得名。代表作品有《律議》、《與姑書》。

    這七人當時背離禮法的舉止招致了很多不滿,但在中國文人的心中,他們才是魏晉風度的代表,當之無愧的偶像。

    藝嶼EYESVOT 請賜評!

  • 3 # 綺閣書生

    竹林七賢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至249),嵆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以及阮咸七人,是有七賢之稱。因為七人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武修一帶)竹林之中喝酒,縱歌,吟詩論文,肆意揮灑,酣暢淋漓,世謂七賢,後與地名合稱,慢慢地,竹林七賢的名聲便傳播開來。

    魏晉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之前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只是由於當時的殘酷統治,作家們不能像曹操他們一樣酣暢淋漓,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故事,玄幻靈異等表現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一些社現象以及自己的思想感情,正因為如此,他們的詩文看起來就曲折得多了。

    七賢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盡相同,嵆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的道家之說,“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又夾雜著儒家思想,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中不拘小節,清靜無為,聚集在竹林喝酒,縱歌,暢聊,所作詩文,多為掲露和諷刺西晉司馬王朝的虛偽和醜惡。

  • 4 # 歷史簡單說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的七個名士,分別是陳留阮籍,陳留阮咸,河內山濤,河內向秀,沛國劉伶,譙國嵇康,琅琊王戎,他們因為一起遊玩於竹林之中,所以世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一群很有才華,也很有趣的人,那我們來看看他們都有哪些有趣的行為與故事呢?

    阮籍,鍾會很受司馬昭器重,鍾會多次向阮籍詢問對朝廷的一些看法,阮籍每次都喝得大醉,這樣鍾會就問不出什麼東西出來了,即使是司馬昭來問他,他也都是高談闊論,說話不著邊際,司馬昭還想與阮籍做親家,阮籍大醉六十天,司馬昭只好作罷。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阮咸很喜歡喝酒,而且不是用一般的杯子來喝,而是用大盆來喝,有時候豬也來喝,阮咸就和豬一起喝起酒來。

    阮咸很喜歡姑媽家的一個婢女,當時阮咸的母親去世了,他得為母親守喪,姑母要搬家,開始答應會把這個婢女留下,可是後來又帶走了,阮咸趕緊找人借了一頭驢,把這個婢女追回來,阮咸說:我可不能失去傳宗接代的人。

    嵇康,鍾會對嵇康十分的敬重,但是嵇康不想與鍾會來往,鍾會顯赫後來登門拜訪,嵇康完全不理不睬,鍾會呆了很久,後面也覺得沒有意思準備要走,嵇康這時候說,你是為了聽什麼而來,見什麼而走的?

    鍾會說:聽所聽到的而來,見所見到的而去。鍾會就將嵇康恨上了,後來就勸說司馬昭殺死了嵇康。

    山濤,山濤的夫人叫韓氏,和山濤的感情一直很好,在山濤出仕之前,家裡很窮,但是韓氏沒有任何怨言。山濤對韓氏說,夫人呀,你就忍一忍現在的飢寒,我以後肯定是要做三公的,只是不知道你到時候能不能做得來三公夫人呀。

    劉伶,劉伶很喜歡喝酒,有一次喝醉了酒與別人起了矛盾,別人要打他,劉伶笑著說:我太瘦了,你拳頭打下來肯定打得不舒服,那個人被逗得就放開了劉伶。劉伶對他的隨從說,哪天我喝死了,你就地把我給埋了吧。

    向秀,向秀很喜歡讀書,與嵇康和阮籍的關係很好,嵇康在家門口柳樹下打鐵,嵇康掄錘子,向秀就鼓風。

    王戎,王戎此人十分吝嗇。王戎家裡有棵李樹,王戎打算把李子拿去賣,但又擔心別人家得了種子,就把李子的果核給鑽破了。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跟王戎借了數萬錢,一直沒還,女兒回孃家,王戎一直不開心,直到女兒還了錢,就高興了。

    王戎七歲的時候,跟小夥伴們一起玩,路邊一棵李樹,上面有很多李子,小夥伴們都跑過去摘李子,王戎說,樹在路邊,還有這麼多,肯定是苦的,果然,確實如王戎所說的那樣。

  • 5 # 有書共讀

    竹林七賢在魏晉的地位相當於如今的第一偶像男子天團。建安七子在他們面前都要屈居第二。

    他們是一群真性情,無視禮教,追尋自我的風流之人。

    隊長山濤:被譽為“四有”男人,有才,有貌,有見識,有眼光。

    有才有貌是魏晉名士的必備條件。山濤少年成名,《晉書·山濤傳》上記載他“少有器量,介然不群”,顏值更不必多說,大名士裴楷形容山濤“見山巨源(山濤),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

    有見識主要體現在政治上。大名鼎鼎的司馬懿是山濤的表姑夫,由於當初“曹馬”之爭,還處於地下階段,形勢十分不明瞭,聰明的山濤生怕站錯隊,因此一直過著隱居的日子,直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局勢明朗後,山濤才出來入仕,最後位列“三公”。算是七賢中結局最好的。

    有眼光是指山濤的識人。他最先交的朋友是阮籍和嵇康,這兩個朋友,常常讓他心馳神往,甚至他的老婆都以為山濤“出軌”了。

    核心成員:阮籍

    相對於山濤的主動入仕,阮籍無疑屬於“被動”入仕。本來隱居生活過的好好的,無奈才名太大,被司馬昭看中,被逼著進入仕途。

    別怪阮籍膽小,實在是現實太過殘酷。司馬昭上臺後對名士實行的是“高壓政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珍惜自我的阮籍因此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

    所幸,司馬昭對阮籍確實不錯,阮籍想做什麼官,想幹什麼事,司馬昭都允許,即便阮籍多次違反司馬昭所推崇的禮教被無數人彈劾,司馬昭依然將阮籍牢牢的護在身後,不曾有半點責備。

    阮籍在司馬昭的“呵護”下,過著有“邊界”的不羈生活,走完了一生。

    核心成員:嵇康

    面對阮籍的“低頭”,嵇康是昂著頭,大步邁向刑場的。

    他的父親是曹操舊部,妻子是曹操孫女,他的身上自帶曹家標籤。在他眼裡,曹家才是正統君王,司馬家則是企圖篡權的無恥小人。

    當司馬昭的橄欖枝伸向他時,他毫不猶豫的接過來,掰成了兩段,一邊大聲喊著“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一邊將橄欖枝扔在了司馬昭的臉上。

    嵇康的真性情激怒了司馬昭,隨便找了理由判了嵇康死刑,嵇康就這樣死了,死時才四十歲。

    成員:向秀

    向秀在“天團”裡與嵇康關係最好,他們隱居時,嵇康打鐵,向秀拉風箱,相當默契。

    向秀好老莊,他對《莊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批註的《莊子》讓人感嘆“莊子不死也”,向秀的《莊子注》被後世書生當做教材來用。可惜如今已失傳。

    看著好朋友慘死的向秀主動找到司馬昭,要求入仕。面對強權,他害怕了,後人往往以此詬病他,但我卻覺得他是人,是人就有弱點,有弱點了才更顯得真實。於是真實的向秀最後也得了善終。

    成員:劉伶

    李白的《將進酒》有一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說的大概就是劉伶。

    劉伶是唯一一個因喝酒成名,留名青史的人吧。

    他自稱酒中仙,每天必喝,喝則必多。每天拿著酒壺出門,後面都要跟著一個扛著鋤頭的小廝,告訴小廝:“我如果喝死了,你就埋了我。”這樣放飛自我的劉伶真是讓人絕倒。

    成員:阮咸

    竹林七賢中,阮咸也愛喝,但他除了能喝之外,更加我行我素。

    他曾經在母喪期間,與姑母帶來的丫鬟發生了“一夜情”,並在姑母離開後,不顧周遭人的眼光,將那丫鬟追了回來,這種不顧俗禮,超然物外的行為,一時在魏晉傳為佳話。

    也許是阮咸的行為太放曠,司馬家一直不曾起用他,我想他應該是竹林七賢中活得最肆意灑脫的一個人了,既不用低下高貴的頭顱,也不用慷慨赴死。

    成員: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小的成員,他出身“琅琊王家”,因此他一出生就註定要入仕,他自小被人稱之為神童而且膽量極大,見識不凡,因此和父親的朋友阮籍成為了忘年交。少年王戎經阮籍介紹成為了竹林七賢一員。

    但王戎的性格與竹林精神頗不相同,他是七人中最世俗的一人,但也是因為他的世俗,才得享一生榮華。

    這就是竹林七賢,他們是魏晉時期名士的縮影。是一個時代的偶像,在那個名士盡顯風流的時代,他們就如啟明星般高高在上,給後來人指明方向。

  • 6 # 令和史官

    竹林七賢,大概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男子偶像天團吧。今天我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下,竹林七賢是一個什麼樣的組合。第一,既然是天團就一定要長得帥。

    七人中公認長得最帥的是嵇康。《世說新語》裡就專門有談到嵇康的長相,說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那是十分有風姿、有範啊。凡是見了嵇康的人都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當時的一尺大概合現在24釐米,換算來嵇康可是身高快一米九的大高個,而且“巖巖若孤松之獨立”,走的是高冷範。

    第二,天團要搞創作要有才,而且多才多藝。

    這可沒的說,七人個個才華橫溢。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為《莊子》作注;相傳山濤有文集十卷,在《全晉文》中錄入了《為子淳尤辭召見表》、《表謝久不攝職》、《表乞骸骨》等五卷,可惜現在已經亡佚;劉伶的傳世作品也有《北芒客舍》和《酒德頌》兩篇;王戎傳世作品有《華陵帖》;阮咸的存世作品也有《律議》、《與姑書》等……篇篇精品,篇篇者的細細琢磨。嵇康通曉音律,特別喜歡彈琴,而且是個音樂理論家,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著作,隋朝開科取士甚至將嵇康的作品當做必考題;阮籍擅長“長嘯”,估計也類似高音歌唱家了;而阮咸更厲害了,據說武則天時,有人在蜀地發掘古墓找到一件銅器,這件銅器的器身是正圓形,但是整體來看像個琵琶,沒人能夠認識,這時有人出來說了,這就是阮咸發明的樂器,於是仿製,彈奏,流傳至今,也就是現在看到的“阮”。

    第三,這個天團很牛,成員很多是富N代官N代,而且有人自己也是朝中大員。總之有背景。

    阮籍出生於陳留阮氏,他的父親阮鄅是建安七子之一,後來司馬昭都想與阮家結親,想讓自己的兒子娶阮籍的女兒,卻被直接拒絕;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同樣出身於陳留阮氏;王戎出身於琅琊王氏,那可是傳統豪門;嵇康出身譙郡嵇氏……

    第四,每個人性格都很突出,也就是很有個性。

    常喝酒的人一定知道有種白酒品牌叫做“劉伶醉”,就源自於劉伶,劉伶嗜酒如命,到什麼地步呢,他常帶一壺酒,讓僕人扛著鍬跟在後面,跟他說:“如果我醉死了就地挖坑把我埋了就好”;王戎好財且吝嗇,《世說新語》中有個故事說: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他想拿李子去賣換點錢,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再拿去賣;嵇康個人喜好非常明顯,可以說是“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動輒與人絕交,好友山濤勸其出仕,他卻寫下千古名著《與山巨源絕交書》,把絕交都做的這麼文藝範。

    總之這是一群似乎超脫於世的“神人”般的存在。

  • 7 # 閱讀與思維

    “竹林七賢”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展現真我,他們是魏晉文化的象徵,他們的事蹟更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竹林”在何處?經史學家分析,“竹林”應該在七賢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陽縣,而“七賢”一般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嵇康

    他是一位帥氣十足的美男子,《晉書》中這樣描寫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意思是無論在樣貌與氣質都極為出眾;嵇康重情重義,十分有骨氣,他不肯向當權者司馬昭投誠,被殺時,從容赴死。

    阮籍

    他是一個很坦率的人,時常率性而為,對於喜歡和欣賞的人,他會表現出溫柔的“青眼”,對於討厭的人,他給人以白眼,不拘泥於世俗禮儀,可以說是一個坦蕩君子。

    山濤

    他是一個有擔當的朋友,即使嵇康與山濤“絕交”,但是在嵇康死前,把兒女託付給他照顧,足見其是個有擔當的朋友;他是個模範丈夫,能與妻子同甘共苦,不離不棄;他還說個官場好手,清廉正直,敢於直言。

    向秀

    他性格比較溫和,舉止不出格,對朋友真誠,重情重義。據說,嵇康死後,向秀經過嵇康的故居,聞笛聲而思念好友,寫下傳世名篇《思舊賦》,他極富才學,為《莊子》註解。

    劉伶

    他是喝酒的高手,寫的《酒德頌》名傳千古,為人坦率。《晉書》中這樣描述他:“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褲衣。諸君何為入我褲中?”

    王戎

    他膽識過人,據說王戎年幼時,看戲,有猛獸從籠子裡出來,很多人都退避,而他卻站在不動,神色如常;他有點小氣,即使是女兒借的錢財,都要如數歸還。

    阮咸

    他是阮籍的侄子,彈得一手好琵琶;為人豁達,不理會世俗之見,據說他曾與豬共飲。

    “竹林七賢”他們個個才華橫溢,愛喝酒,愛聊天,率性而為,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真是的展現自我。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們也有壯志豪情,但現實卻很殘酷,他們的很多舉止都是為了避世,或多或少都有著一絲的無奈,但無論如何,歷史不會再有第二個“竹林七賢”了。

  • 8 # 復禮書院

    先正儒家之名。有仁義,與假(借)仁義之分。所謂王霸之辨。《孟子·公孫丑上》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以有法統與道統,法統有諸弊端,諸如陽儒陰法、假禮治人、毀教害人等。道統為孔孟、莊老之真傳,讀其書自可知之。曲解經典,教人以利於其統治而無道理者,皆是法統之術也。讀其書亦可見其用心之險惡。孔子之禮非愚忠、愚孝,教人存其本心。後人尊君卑臣(固執等級觀念)其豈聖人之道?阮籍母喪,不守俗禮而吐血數升,聖人豈能非之為不孝?後學聖人之道者,豈能認為阮籍非聖人之道乎?其正是得道統之傳者,孝悌在心其在形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盡矣!竹林七賢之賢既此之謂也。竹林七賢: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七賢故事與評價

    一,嵇康

    自由懶散

    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好莊老之學。向秀曰,嵇志遠而疏,有不羈之才。後來鍾會陷害嵇康其罪名就是“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評價:聖人之道重內不重外,儒家兼入世有為,故重學與恕,道家舍之。所謂“言論放蕩,非毀典謨”正是抨擊曲解經典,愚民,無道理之典章,法統之術也。統治者將其私慾,借聖人之口說之,望文生義、斷章取義以為之辭。人若不能辨則以為聖人之教也。固多非聖人。

    嵇康與鍾會

    鍾會身出名門,是鍾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但鍾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世說新語》記載:鍾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顯赫後的鐘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鍾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對此記恨在心。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傾向曹氏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

    鍾會出於嵇康的記恨,向司馬昭陷害嵇康,司馬昭下令處死嵇康。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他們的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陽的影子,知道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 (《廣陵散》並不是嵇康獨作,而是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說完後,從容就戮,時年三十九歲。海內計程車人沒有不痛惜的。司馬昭不久後便意識到錯誤,但追悔莫及。

    評價:通道篤,自知明也。

    嵇康與山濤

    山濤投靠司馬氏 當了吏部尚書,曾勸嵇康出去做官,他遂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之後,嵇康臨死之時,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自己的哥哥嵇喜,沒有託付給他敬重的阮籍,也沒有交給向秀,而是託付給了山濤,並且對自己的兒子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說“巨源在,汝不孤矣。”)

    在嵇康死後,山濤對待嵇康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山濤沒有辜負嵇康的重託,一直把嵇康的兒子養大成才。山濤和王戎,在嵇康被殺害之後,對嵇紹一直都特別的照顧。這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十八年後,嵇康的兒子嵇紹也在山濤的大力舉薦下,被晉武帝“發詔徵之”,後來還成為晉朝的忠臣。

    評價:人如無記憶體仁心,焉能如此?

    二,阮籍

    明哲借酒

    評價:能明哲保身可謂智矣。智而擇仁則為美矣。邦無道,賢人隱矣。

    禽獸不如

    晉文帝當政後,阮籍淡淡地跟文帝提起:“我曾經在東平遊歷,覺得那裡的風土人情倒還不錯。”文帝十分高興,便拜阮籍為東平相。阮籍騎一匹毛驢來到東平郡,一上任就把官吏們辦公室中間的隔牆拆除,使得大家辦公時能互相看到。失去了藏汙納垢的空間,政令一下變得清簡起來。在任十幾天。文帝又讓他當大將軍手下的中郎。遇到一個兒子殺害母親的案件,他說:“殺殺父親也就罷了,這廝連母親都殺!”此言一出都說他胡說八道,文帝聽說:“殺害父親是天下間最為罪大惡極的事情,阮愛卿居然認為這樣的行為能夠容忍?”阮籍說:“禽獸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但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一個人殺害父親,勉強算是和禽獸等同;一旦殺害母親,那就連禽獸都不如!”這麼一說,大家都對他的觀點表示心悅誠服。阮籍聽說步兵營的廚師善於釀酒,儲藏有美酒三百斛,於是便請求去當步兵校尉。

    評價:可見人有愚智,有知其然不知其所然者。謹守世之教條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分辨是非是謂守禮法、禮教(當世統治者之法、教)。知其所以然而守者,為聖人之所謂禮者。

    孝至吐血

    阮籍雖然不拘泥於禮教(有形無實,統治者之假的禮教)的束縛,但說話深玄悠遠,不評論時人的得失。他天性至孝:母親去世時,他正與人下圍棋,對方聽說阮母去世,要求中止對弈,阮籍卻表示既然開了局,一定要決出勝負才可結束。棋局結束之後,阮籍要來二斗酒飲在肚內,這才放聲大哭,吐出鮮血數升之多。在母親下葬的時候,又飲下二斗酒,吃下一個蒸豬腿,然後與母親的遺體告別,放聲一哭,又吐出鮮血數升。由於哀傷過度,瘦得僅剩一副骨架撐起面板。裴楷去弔唁阮母,阮籍披散頭髮,兩腿張開坐在地下,睜著醺醺醉眼直勾勾地,什麼話也不說。裴楷行完弔唁的禮數就轉身離開。有人問裴楷:“凡是去弔喪的,主人放聲痛哭,客人才開始行禮。阮籍這廝自己都不哭,你哭什麼哭?”裴楷說:“阮籍是方外的高人,所以不在乎俗禮,我卻是俗世中人,所以要禮節周全才行。”當時的人對此大發感嘆,說裴、阮二人真是一對能夠相知相得的人!

    評價:重內不重外,重實不重行。想必裴楷平時先行無偏差,而嵇康的哥哥嵇喜則偏差顯在外,被人所見了。

    真情不偽,青眼有加

    阮籍會翻白眼。一旦見到遵循禮節的俗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就翻出白眼相對。嵇喜來弔唁他的母親,阮籍便翻出白眼。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這件事,買了美酒,帶上琴去拜訪阮籍,阮籍見到琴、酒,喜出望外,立刻收起白眼,露出黑黑的角膜。阮籍的嫂嫂回孃家時,阮籍跑去和她告別。有人譏諷阮籍不遵守禮法,阮籍說:“禮法這難道是為我而設定的麼?”阮籍的鄰家有一位少婦年輕貌美,站在自家酒店櫃檯後當服務員。阮籍常常跑到她的店裡買酒喝,喝醉了便一頭倒在少婦的身邊呼呼大睡。阮籍自己不覺得有什麼嫌疑,少婦的丈夫知道阮籍的為人,也毫不懷疑。一位姓兵的女子,才貌雙全,還沒有來得及出嫁就夭折了,阮籍本來不認識這家人,但聽說少女的死訊,就徑直到兵家去,酣暢淋漓地痛哭了一場才回家。阮籍常常一個人駕馬車,任由馬兒拉著車子亂走,走到沒有道路無法前行的地方就痛哭一場回家。他曾經到廣武遊歷,看到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嘆道:“世間沒有真正的英雄,反倒讓這些莫名其妙的傢伙成就了功名!

    評價:人如有阮籍之心,人之本心則其行雖怪誕,無禮亦無不可。非賢人不能為也。若懷異心而越禮,則亂,人不得相安矣。納普通人於禮中,雖未盡善亦可暫使人相安無事,亦為福也。

    三,山濤

    璞玉渾金

    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據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網站資料,大虹橋鄉是山濤出生地,不知詳否)人。早孤,家貧。雖居高官榮貴,卻貞慎儉約,俸祿薪水,散於鄰里。以其風神氣度而列七賢之中,年最長。同為竹林七賢的王戎對他的評論是:“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評價:豈有求而為哉?必出於真心者也。

    山公啟事

    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

    評價:守其道,盡其職,進賢人,心繫百姓。雖與無道為伍,豈可非哉?不仕雖清,其仁心安寄?其功安立?故隱必入莊老。入世亦可不必同流合汙,不能則止。未嘗試之,不可謂不能有為也。

    四,向秀

    入世著書

    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穎慧。與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隱居不出,景元四年嵇康被害後,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徵到洛陽。此時寫作《思舊賦》。後任散騎侍郎,又轉黃門散騎常侍。向秀好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頗流傳,但舊注“莫能究其旨統”,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的盛行起了推動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樂》。稍後,郭象在《莊子隱解》的基礎上補完《秋水》、《至樂》註釋,又加發揮,成為今日所見的《莊子注》。

    金銀餅

    向秀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打鐵,母親種菜,一家人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收入卻極低,生活難得溫飽。向秀受夠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飢餓折磨,對能吃的食物特別珍惜,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糧食的好習慣。他吃飯時掉了一個米粒都要捏起來抿進嘴裡,每次吃飯都吃得乾乾淨淨。他入朝為官後,有了豐厚的俸祿,完全可以過花天酒地的上流社會生活,但他卻把錢財廣濟窮人,自己仍然保持著窮家子弟的儉樸作風。他每次坐著朝廷配給的牛車外出公幹,吃飯時堅決不接受宴請,一不進官衙,二不進驛站,三不進酒樓,四不進飯館,總是要把牛車趕到大街上小吃攤邊自費就餐。他若發現小吃攤上有人吃不完而剩下的食物,常常會心疼得直跺腳。時間長了,同僚們對向秀的這種行為嗤之以鼻,官場上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譏諷向秀是“一國儉”,意思是說“一國之內唯有向秀最儉”。向秀不怕嘲笑,仍然理直氣壯、我行我素,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窮人情結,時時刻刻和窮人心連心。

    晉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鄉一冬無雪,春旱無雨,田地裡的麥苗長得稀稀落落,老百姓欲哭無淚,憂心忡忡。向秀得知了家鄉的災情後,多方籌款購買糧米運回家鄉,還帶領家裡人每天在京城的各個飯店收集遺棄的饃餠和米飯,回到家選擇還能食用的切成饃片、拍成飯餅,曬乾後妥善地儲存起來。這些乾糧黃的黃,白的白,混在一起,裝入麻袋。向秀給它們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金銀餅”。日積月累,裝滿了金銀餅的麻袋垛滿了向秀所住的屋子。

    當年秋天,向秀的家鄉鬧起了蝗災,莊稼顆粒無收。臨近年關,十家就有九家揭不開鍋,很多人餓得奄奄一息。向秀得知這個訊息後,就僱用了十幾輛牛車把儲存的“金銀餅”全部運回了家鄉。在這生死關頭,村裡人吃上了“金銀餅”,男女老少都讚頌向秀是他們的大救星。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向秀積勞成疾,死於任上。村裡人知道後,痛哭流涕,如喪考妣。幾百人成群結隊,頭系白布,步行二百餘里,紛紛趕到京城洛陽為向秀哭靈,然後人人手拉靈車,返鄉途中哀聲不絕,將這位家鄉偉人隆重葬於村子的南地。村裡的所有人口,不分男女老幼,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衣襟兜上一包黃土,虔誠地為向秀添墓,竟然堆成了一個高大的巨冢。村裡的不少人家有感於向秀的恩德,就自發搬遷到向秀冢的附近居住,日夜守墓,陪伴向秀。後來,這裡人口逐漸多了,形成了一個新的村莊。

    翡翠宴

    向秀抽出時間喜好讀書、好談論老莊之學,很少喝酒,對設宴招待沒有好感。但是,他在京城當官時免不了一些應酬,只見別人請他,沒見他請過別人。時間長了,官場上就傳出了他的閒話,說他是琉璃公雞、一毛不拔。他的同鄉、吏部尚書山濤暗地勸他不管怎樣也得宴請同僚一次,以便平息一下官場上的蜚短流長。向秀礙於情面,只好勉強答應。

    說是宴請,談何容易,向秀的餘錢全用於賙濟窮人,自己囊中羞澀。向秀思慮再三,終於想出了一個妙招。

    到了向秀請客的那天正午,客人遲遲不來,向秀心焦火燎。老鄉山濤為了不使向秀難堪,就多方鼓動,叫任愷帶領庾純、張華、溫顒、和嶠等一班好友來到向秀家中赴宴,為向秀捧場、助威。來的客人雖然不多,但都是政見相同的朋友,向秀感到格外高興。恰巧,從懷縣老家買的一車沙瓤西瓜也送來了。山濤認出這是故鄉的特產,心情十分激動,見景吟出一句上聯:“從南到北擺西瓜,金刀在東”,任愷順口接出了下聯:“自左而右排上座,年輕位下”,向秀報出橫聯:“翡翠宴”。山濤十分巧妙地將南北西東嵌入聯中,通俗之中見高明。任愷把左右上下蘊於聯裡,工整之內顯雅緻。向秀提綱挈領,只用三個字就道出了宴會的特色,鮮紅為翡,碧綠為翠,西瓜內紅外綠,比作翡翠,真是恰當,眾人無不拍手叫好。向秀又擬一副對聯:“桌案擺滿翡翠玉,彎刀劈成月牙天”,眾人都誇他才華非凡。向秀朝大家致歡迎詞:“古言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發現,原名稀瓜,取瓤稀水多之意;今言此瓜由漢代張騫從西域引入,故稱西瓜。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營養豐富,既能祛除暑熱煩渴,又有滋陰利水功能,暑天一塊瓜,藥劑不用抓,故有天然白虎湯之稱。值此高溫酷暑之季,揮汗如雨之時,開翡翠宴,啃西瓜牙,保您暑意全消,頓覺涼爽。瓜汁甜甜,情意濃濃,密友知己,歡聚一堂,品瓜論詩,興味無窮。”眾人聽了,便議定每人當場賦詩一首,方可吃瓜一個。山濤帶頭賦詩道:“青青西瓜建奇功,消暑解渴勝似冰,蜜汁入口清肺腑,利水消腫顯神通。”向秀接著雲詩一首:“根植貧瘠葉成蔭,酷暑練就赤紅心,面對長刀對天笑,奉獻甘甜濟世民。”庾純吟詩一首:“碧綠西瓜圓滾滾,仰天長笑被刀分,苦修一季成正果,盡掏紅心照乾坤。”任愷也呈詩一首:“條條花船撲鼻香,粒粒丹珠粘唇旁,蘊雪含冰沁腮冷,紅月半邊神仙嘗。浪卷喉嚨牙冒水,風颳衣袖骨生涼,天生白虎清脾胃,玉液瓊漿滿肚腸。”眾人踴躍獻詩,不可勝記。每人得瓜一個,視為珍寶,開懷暢啃,連呼過癮。

    向秀朝大家高談闊論道:“瓜瓤固然好吃,瓜皮更貴萬分。西瓜皮味甘淡,性涼,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除煩、解渴利水、解酒毒、去皺紋、美容顏、增光澤之功效。可以治療暑熱煩渴、小便短少、口舌生瘡、喉嚨腫痛、肝病黃疸、腎病水腫等症。西瓜皮藥名西瓜翠衣,藥、食同用,是濟世良藥又是消暑佳餚。今日拜謝諸位捧場,向秀無以為報,特令賤內用西瓜翠衣作主料,配合各種食材,為大家精心烹調出二十四樣美味佳餚,名為翡翠宴,恭請諸位一一品嚐。”說話之間,向秀夫人和兩個兒子已將翡翠宴擺設停當,只見各道佳餚或涼拌,或熱炒、或醋溜、或紅燒,七色齊全,五味具備,色澤鮮亮,芳香撲鼻。眾人一見,胃口大開,垂涎欲滴,爭相舉筷,好似風捲殘雲,霎時將佳餚吃得乾乾淨淨。這些人平日裡吃膩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突然享用到如此脆爽滑嫩、清香可口的淡雅菜品,一時竟疑自己為天上賓客,食的是神仙美味,稱讚之聲不絕於耳。向秀夫人又給大家端上了用糯米、綠豆、翠衣、冰糖蒸的“勤政愛民”飯,用西瓜翠衣和豆腐燉的“一清二白”湯,眾人都心滿意足、大飽口福,皆稱喝出了詩情畫意,吃出了天下胸懷。賓客盡歡而散。

    此事傳了出去,一時竟轟動了京都洛陽城。很多人都誇向秀的翡翠宴辦得好,真是譽滿文壇的千古佳話,給了那些想看笑話的人當頭一棒。

    碧野園

    向秀好種菜,源於母親的影響,他母親是個遠近聞名的種菜高手。向秀印象最深的是童年時在自己家的菜園裡,母親讓他與各種鮮活的蔬菜作玩伴,使他對蔬菜產生了濃厚的情感。菜園裡有著他歡樂的童年和求知的少年時代。向秀漸漸長大,母親一邊指導他幹活、一邊向他傳授種菜的經驗,使他耳濡目染,逐漸也成了種菜的行家裡手,也使他與菜園結下不解之緣。

    向秀後來透過嵇康結識了東平人呂安。呂安也喜歡種菜,向秀和呂安在田園種菜上和志向情趣上都有不少共同話題,二人成了莫逆之交。向秀一有空兒就來到山陽嵇康家,和嵇康、呂安一起“汲水灌園”。向秀、呂安和嵇康還改進了從井裡汲水的用具——轆轤,原先的轆轤只是一個絞繩把手,改進後的這種轆轤叫雙把大轆轤,轆轤兩頭各有一個把兒,提水時兩個人同時搖動(這樣可以省力),轆轤上面纏有一根粗繩,粗繩的兩頭分別吊有一隻簸箕桶。簸箕桶的上端狀如簸箕,桶的腰前有活動鐵環,由兩個杆子固定其軌道,入到井水裡能自動翻倒灌滿水桶,升到井沿上能夠自動翻倒出水進入水桶。兩隻桶一上一下交替汲水,使百姓汲水更加方便,省時、省力。這項改進技術很快就傳到許多地方。

    向秀在公務、寫作之餘,在開墾的菜園鋤草鬆土、澆水施肥,落下的是汗水、融入的是感情、寄託的精神希望。到了收穫時節,向秀的菜園裡充滿了生機,紅的芸菜,紫的茄子,綠的黃瓜,白的豆角,向秀陪同夫人進園採摘鮮菜,遊走在濃密綠色之中,心靈融化于田園風光,重重世事壓力煙消雲散、沖天的煩惱無影無蹤,他面對著奢華、喧鬧之中的僻靜的菜畦,不禁仰天嘆道:“這就是我心中的碧野園!”向秀後來將“碧野園”三個大字鐫刻在菜園的籬笆門上方,把菜園當成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向秀喜歡辣椒刺激、辛辣的個性,所以也栽上了很多辣椒苗。辣椒越長越大,在燦爛的Sunny下漸漸發紫變紅。向秀看著一個個紅豔豔的辣椒,收穫的喜悅油然而生。他將辣椒分送給知心的朋友們,讓他們一道來體驗辣椒的風采。他將留下的辣椒用線穿起來掛在牆上,一串串的鮮紅辣椒就像一排排的微型燈籠,把房子裝扮得格外美麗。有它們作伴,向秀的心裡增添了一份安慰,湧現出一股股浪漫情調。

    當豆角垂掛如絛、黃瓜彎曲似弓、茄子紫光耀眼、蔥蒜飄香的時候,向秀從官府走到田園,到菜架間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或靜心站一會兒,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在此,沒有官場上的互相傾軋,沒有同僚間的勾心鬥角,環境清靜、色澤可愛,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陶醉,使難捱的歲月裡有了一抹希望的朝霞、焦慮的日子裡多了一分情感的慰藉。陶然與恬淡的心情使向秀飄飄欲仙,他不禁吟出:“下朝歸家進籬笆,拔蔥割韭摘絲瓜。黃門侍郎碧野園,樂陪菜蔬度生涯。”還有一詩云:“碧野園裡喜意濃,瓜菜茂盛收穫豐,掏出多少心底事,藏入葉綠花黃中。”

    古人云:“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向秀能將身體隱於山野竹林,還能把心靈隱於都市的菜園一隅。向秀經歷了嵇、呂事件的大悲大痛,心境在苦悶和徘徊中更加趨於淡泊寧靜。向秀能夠恰當、靈活地應對當時的險惡政治環境,明哲保身,著書立說,稱得上是一代名士啊!

    紅黑軒

    向秀喜歡打鐵。他的打鐵興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父親以打鐵為生,對技藝精益求精,自己家就開有鐵匠鋪。向秀小時候經常到鐵匠鋪裡去玩。他喜歡拉風箱時呼沓呼沓的節奏,喜歡看爐子裡的火苗一躥一躥地映紅牆壁,喜歡聽錘子叮叮鐺鐺砸在紅鐵上的聲音。一有機會,他就搶著去拉風箱,他把拉風箱當成了有趣的遊戲。

    向秀漸漸地長大了,能掄動大錘了,便配合父親一塊打鐵。父親右手擎一把小鐵錘,左手握一把大火鉗,向秀擎一把大鐵錘。待鐵塊燒得通紅,父親就用大火鉗把鐵塊鉗在鐵砧上,然後父子倆便你一錘我一錘,叮噹叮噹地鍛打起來。鐵塊剛鉗出來是通紅通紅的,在鍛打中才漸漸褪去紅色,漸漸變成暗紅色,然後便又送進爐膛,再鉗出來重新你一錘我一錘地鍛打。又黑又硬的鐵塊燒得通紅以後,要它圓就能錘圓,要它扁就能錘扁,要它尖就能錘尖。他們父子倆就是趁著鐵塊通紅的時候捶打。俗話說“趁熱打鐵”父親說,不燒紅是打不成的。斧頭鐮刀、鋤頭犁鏵都是這樣一塊塊鐵放在火裡煉,再在鐵砧上鍛打出來的。所以才有“鍛鍊”的說法。父親對他說,鐵要“鍛”要“煉”才能成器,人也是要經過“鍛”經過“煉”才能成才。鐵件打成型了,如打的是利器,還要淬火,這是一項技術活,這時父親會叫向秀用力拉風箱,他時不時取出鐵件觀察其顏色,等到火候到了,父親就把鐵件鉗出來,“哧”一聲往水裡“淬”。青煙隨即冒起,鐵件變色,父親用眼觀察一番如認為滿意,就會把鐵件鉗出來往地上一丟。這“淬火”很難掌握,鐵件是不是堅韌就靠這“哧”一下,尤其是刀具,淬火不夠就不銳利,過分了又容易折斷脆裂。父親對向秀說,刀要鋒利,必須“淬火”,人要堅強,也得“淬火”。

    向秀後來研讀《莊子》,見解超凡。在山濤的薦引之下,結識了嵇康,同為“竹林之遊”。嵇康“性絕巧而好鍛”,是個能工巧匠,鉗鐵能夠隨心所欲,轉什麼方向、什麼角度都能靈活自如,對“煉”的火候也能夠熟練掌握,恰到好處。向秀本是打鐵行家,二人一談即合,遂成了打鐵盟友,一個南方人、一個北方人,南方、北方的打鐵技藝在這裡得到融合、交流。於是,在嵇康家門前的柳樹下,經常可以看到兩人打鐵的身影。嵇康的胸前圍個大圍兜,大圍兜黑黢黢的,還有許多火星落下燒成的小洞。向秀額頭上冒著汗珠,時不時地用纏在手腕上的毛巾擦一下,生怕汗水流入眼睛。需要鍛打的鐵塊放在爐火裡,一拉風箱,爐膛裡便馬上“劈里啪啦”地噴起紅紅的火苗和四濺的火星。嵇康掌鉗,向秀掄錘,二人配合默契、聚精會神、旁若無人、自得其樂。兩位名士一替一下地錘打著燒得通紅的鐵塊,堅硬的頑鐵抖落著灼熱的殘渣,在他們的錘擊下改變著形狀。經過水的淬制後,或變成鋤頭、鐵鍁,或變成馬掌、刀劍。打鐵的聲音節奏分明、鏗鏘悅耳,叮噹、叮噹,咣噹、咣噹……人們凝視著他倆健美的胳膊掄起的鐵錘、飛濺的火花、通紅的鐵件,好聽、好看,真像一幅絕妙的民俗畫;後來,權貴鍾會等人來訪,嵇康等人故意專心打鐵、對鍾會等人愛理不理。這些畫面震撼朝野,被載入史冊,流傳至今。

    嵇康、呂安不幸被殺,向秀常被感懷思舊的情緒纏繞,每每回憶起和好友在一起的情景,往往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楚。向秀到京城當官後,為了默默悼念好友嵇康、為了用鐵錘發洩心中的憤恨,仍然對打鐵的事兒放不下。除了著書立作、灌園種菜外,還在冬春寒冷時節繼續打鐵。他在院子的一角搭建了一個草屋,起名就叫“紅黑軒”,意思是他要在這個小屋子裡進行紅火與黑鐵的鬥爭事業。

    紅黑軒裡的打鐵工具非常簡單:打鐵爐、風箱、鐵砧、鐵鉗、四斤重的偏錘和十五斤重的頭錘。向秀夫人原來是個農家女子、是個夫唱婦隨的賢惠媳婦,只要能博得夫君高興,她喜歡陪夫君鍛鐵鼓風。她在點火開爐前預先“呼沓、呼沓”拉響風箱,這樣做是為了清除爐灰,使打鐵爐的風道暢通。她加足煤炭把爐火燒旺了,火苗頓時躥出老高。向秀把一塊鐵板放進爐裡,夫人則繼續用力拉起風箱,一會兒工夫,鐵件被燒得通紅,向秀用火鉗將鐵板夾出來,放在旁邊的鐵砧子上,向秀手執偏錘,起指揮作用,偏錘敲在什麼地方,夫人就掄起頭錘狠狠地砸在那個地方,這樣一起一落“叮叮噹噹”響個不停。夫人不怕渾身流汗,打出的是夫妻恩愛;向秀不怕火星四濺,發洩出的是心中不快。夫妻倆越打越興奮,他們特別愛聽這悅耳動聽的響聲。屋外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室內炎熱如夏,汗流浹背。不是打鐵人,難得會有如此享受。夫妻倆打菜刀、鋤頭、鐵耙,也打門環、門插、鐵鉤,自用的極少,大多送給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得到饋贈的人家往往把大量的廢鐵和煤炭回送到紅黑軒,保障了紅黑軒爐火常旺、錘聲常鳴。向秀曾在紅黑軒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打鐵詩:“風箱噴出多彩雲,碎花飛濺滿堂金。黑錘砸扁舊世界,紅火煉出新乾坤。”百姓中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呼呼沓、呼呼沓,向秀老婆拉風匣。打菜刀、打犁鏵,鋤頭鐵釺十指耙。男人敲、老婆打,叮叮噹噹掄錘砸。滿臉灰、黑嘴巴,還露一口小白牙。”時至今日,向秀故里仍然流傳著向秀夫妻倆夫唱婦隨、恩恩愛愛一起打鐵的故事。

    公交車

    魏晉時期,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名士們宣揚“崇尚簡約、順其自然”的思想觀念。當時,馬車主要用於軍隊、官府要員,士人及百姓把穩重、相對舒適、悠閒的牛車當成通行交通工具。向秀到京城當官後,按照規定也配給了一輛牛車。

    一說到牛,好像它們都是光有力氣、行動卻緩慢的傢伙,但是在魏晉時期,牛似乎跑得並不慢。據說當時有兩個因為鬥富而垂名史冊的王愷與石崇,他們鬥富專案之一就是——比賽牛車。有一次,他們一同到洛陽城外遊玩,返城的時候,比賽誰的牛跑得更快,看誰的牛車先進入洛陽城門。石崇的牛車跑開了以後,速度驚人,據說像鳥飛一樣快,王愷的牛車怎麼也趕不上。

    在穩重的牛車上可以架屋,車屋裡很寬敞,可以閒坐或者睡覺,躺在裡面非常舒服。向秀的牛車是官車,車上有精緻的小屋,人在裡面日曬不著、雨淋不著。官車還配備有趕車人,但向秀經常給趕車人放假,總是自己趕著牛車外出公幹。他喜歡坐在牛車的前邊,揚起飄著紅纓的鞭稍,啪、啪、啪、啪,甩出幾個清脆的響鞭,牛兒“哞哞”地叫著、撒起歡兒,快步向前跑去。

    別的官車上只有官員自己乘坐,講究的是排場和威嚴;向秀的官車上卻經常擠有同道的老百姓。向秀如果在路上遇到順路的老人、兒童,只要車上還有地方,他就會熱情地把他們扶到車上去。凡是坐過向秀官車的老百姓都很感動。時間長了,百姓認準了向秀的官車,都親切地把這輛順路車叫成了“公交車”。

    有一次,向秀獨自駕著牛車到河內郡城去辦公事。途中,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洪水沖垮了道路,牛車陷入了泥潭。向秀堅持坐在車屋的外邊,渾身上下淋得透溼。車屋裡的老人、兒童坐不住了,紛紛下來推車。這時,路邊村莊的老百姓得知向秀的官車被困後,不約而同冒著暴雨、齊心合力把沉重的牛車安全地抬到了好路上。面對如此場景,向秀不禁熱淚盈眶、感慨地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車能載人,也能害人。高高獨坐,車成囚牢;與民同坐,車成仙巢。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不敬有愧,敬之有理。應該時時為老百姓著想、處處為老百姓出力呀。”

    評價:好莊子境界自高,而無礙於入世有為。儒道本通。

    五,劉伶

    裸衣待客

    沛國(今安徽宿縣)人。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荷鍤任埋

    劉伶常常坐著鹿車,帶一壺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死了就把我埋了。”他置生死於度外就是這樣。

    劉伶病酒

    劉伶因飲酒過度而導致身體不適,感到異常口渴,就向妻子討酒喝。他妻子把酒倒掉,把酒器毀壞,哭著勸道:“你喝酒過量,這不是養生的辦法,必須要把酒戒掉!”劉伶說:“很好。但我不能自己禁,只能向鬼神禱告,自己發誓來戒掉酒癮。你就準備祭祝用的酒肉吧。”妻子說:“我按照你交代的去辦。”於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請劉伶去禱告發誓。劉伶跪著說:“天生我劉伶,酒是我的命。一次喝一斛,五斗消酒病。婦人之言辭,千萬不能聽。”說完拿起酒肉就吃喝起來,頹然醉倒了。

    評價:道既通,其行雖異,亦可見其同。

    六,王戎

    王戎死孝

    王戎在晉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柺杖。中書令裴楷前往憑弔其母,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衝必不免滅性之譏。”而尚書和嶠在同時遭母喪,雖然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邈若山河

    王戎任尚書令的時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輕便小馬車,從黃公酒壚經過,回頭對後面車上的人說:“我從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這家酒壚痛飲,在竹林之下游樂,我也參預末座。自從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來,我就為時事所拘。現在看到這酒壚雖然很近,卻又像隔著山那麼遙遠。”

    璞玉渾金 瑤林瓊樹

    王戎盛讚山濤說:“山濤就像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一樣。人們往往都欣賞玉和金光彩奪目的外表,而對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卻不知道它們內在的高貴質地。”認為王衍“神姿高徹,就像瑤林瓊樹般出眾。”認為裴?不擅長運用自己的長處,荀勖擅長運用自己的短處,陳道寧剛勁嚴峻好像被長竿一樣。

    二王當國 羊公無德

    王戎及其堂弟王衍素與徵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兄弟銜怨,時常詆譭羊祜。時人語:“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王戎賣李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吝,其儉嗇一篇共有九條,即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經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人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卿卿我我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於此典。

    評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有所不為。觀人重其心,其形其好次之,好財不得為君子乎?好色不得為君子乎?不存邪心而已矣。

    七,阮咸

    阮咸曝褌

    阮咸、阮籍居住在路南,其他阮姓人住在路北;住在路北的阮姓人都很富有,住在路南的都很貧窮。七月七日,路北的阮姓人大曬衣服,都是綾羅綢緞。阮咸就用竹竿在庭院中掛了一條粗布做的犢鼻形狀的褲子,有人對他的做法感到奇怪,他答道:“我沒能免除世俗的習慣,姑且再這樣應付一回罷了!” 這也是成語“南阮北阮”的典故出處。

    與豬酣飲

    阮氏家族的人都能喝酒,阮咸到同族人當中聚會,不再用一般的杯子來喝酒,而是用大甕來盛酒,大家一起圍坐,面對面痛飲。當時有很多豬也來喝,它們直接就上去喝了,於是大家就與這群豬一道喝酒。 諸位兄弟莫不認為阮咸以放任曠達為德行,唯獨阮籍不這樣看。

    騎驢追婢

    阮咸原先寵愛姑母家一鮮卑族的婢女,等到他為母親守喪時,姑母要搬到遠處去,起初說要留下這位婢女,當要出發了,終於帶她走了。阮咸借了客人的驢子,身穿重孝,親自去追她。兩人合乘一頭驢回來,他說:“傳宗接代的人不能失去!”這位婢女就是阮孚的母親。

    命名阮咸

    阮咸原先稱為秦琵琶,排列有十三柱。武則天為太后時,蜀人蒯朗挖古墓得到一銅器形狀好像琵琶,銅器身正圓,沒有人能辨認。元行衝說:“這是阮咸所作的樂器。”命人換成木頭製作,再裝上弦,其聲清亮雅緻,演奏音樂的人於是叫它“阮咸”。阮咸在晉朝的確因為既懂音樂又善彈琵琶被稱道,《竹林七賢圖》中阮咸所彈之物與此相似。

    質疑音律

    荀勖精通樂理,當時人都稱他是“暗解”。他創制了十二支新律用的笛子,用來調整樂律,規範雅樂。每到正月元旦聚會時,在殿堂奏樂,他自己親自調整五音,音韻沒有不和諧的。當時阮咸精通八音,時人稱他為“神解”。每當因公事聚會奏樂時,阮咸常常在心裡批評荀勖的新律調子高,認為調子高就會引起悲哀,就不是興國的音樂而是亡國的音樂,如今音律不合雅樂的規範,恐怕不是體現盛德的至和之音,必定是由古尺、今尺長短不同造成的。荀勖感到阮咸認為他不合調,視之為異己,便把阮咸調出朝廷任始平太守。

    後來有一個農夫在田野耕地時,得到一把周代的玉尺,這便是天下的標準尺。荀勖試著用它來校正自己所製作的鐘鼓、金石、絲竹等樂器,發現都短了一黍,於是才佩服阮咸的見識高超。荀勖根據新律創作了兩個舞蹈,後來又修正樂器。趕上荀勖去世,沒有完成他的事業。

    元康三年(293年),晉惠帝司馬衷下詔讓他的兒子荀藩修定樂器,用到郊祭和宗廟祭祀中。

    評價:世尚禮,則人以禮為利,故偽出。上好巧言令色,下益甚之。故成汙世,賢人處此世,實宜如此。

    總之,不失其本心,或儒或道皆為賢。佯癲佯狂總得義。世俗不容有異,故隱者多歸山林,在世俗中者則歸竹林。以世俗難容其異,故人易隨波逐流而失其本心,是以特立獨行如竹林七賢者,難能而可貴。如今都不留鬍子,留鬍子則被世人所怪,是孰可怪,不知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媽想過用傻女兒的肝去救姚策嗎?她愛這個傻女兒嗎?愛郭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