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簡單說

    我先說結論吧,諸葛亮都不需要用計,是李嚴自己把自己弄成一個平民的。那我們來看看具體怎麼回事吧,來看一看李嚴是怎麼從一個託孤大臣,變成一個平民的。

    李嚴是什麼人?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後來改名叫李平。李嚴,早年是荊州那邊的一個郡吏,十分的能幹,劉表就讓他到郡裡的各縣去任職,後來荊州投降了曹操,李嚴當時是秭歸的縣令,他不想跟曹操,於是就跑到了益州去了,劉璋就任命他為成都的縣令。這個很了不得了,畢竟成都是當時益州的治所。

    劉備來了,李嚴做了什麼事情?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李嚴被任命為護軍,率軍前往綿竹那邊去抵擋劉備,李嚴卻直接率軍投降了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劉備拿下成都之後,又任命他為犍為太守。

    李嚴還與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一起制定了蜀國的法律【蜀科】,說明劉備還是十分看重李嚴的。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還在漢中打仗,盜賊馬秦高勝就帶著數萬人造反,李嚴變率領本郡士兵五千人,打敗了這夥人,不久之後,南蠻高定也造反了,李嚴也率軍前往,也將高定打敗了,李嚴就被劉備加封為輔漢將軍。

    章武二年,劉備夷陵之戰失敗,李嚴被招進永安宮,任命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劉備病危,就讓諸葛亮與李嚴做為託孤大臣,一起輔佐劉禪。

    李嚴是怎麼被貶下來的?

    建興四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想讓李嚴鎮守漢中,但是李嚴不肯,還要求從益州劃出五個郡設立新的巴州,由他來做巴州刺史,諸葛亮當然沒有答應了。李嚴還勸諸葛亮加九錫封王爵,諸葛亮也拒絕了。

    建興八年,曹真率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令李嚴率兩萬部隊支援漢中,李嚴不肯,還說司馬懿已經開府治事了,諸葛亮只能表李嚴為驃騎將軍,還讓他的兒子李豐接任江州防務,李嚴才同意北上救漢中。

    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糧運押運,因為當時陰雨不斷,斷草供應不上,李嚴就寫信讓人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一撤,李嚴又很驚訝的說,軍糧很充裕呀,怎麼又退軍了呀?

    這個想把這個鍋甩給諸葛亮了,李嚴還跟劉禪說,諸葛亮是假裝撤軍,就是想誘敵深入,然後加以埋伏。諸葛亮實在忍無可忍,把李嚴前後的書信拿出來,李嚴自知理虧,只能認罪。

    公元231(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

    諸葛亮與群臣共同上表,列舉了李嚴的很多罪狀,最後李嚴被貶為民。李嚴聽說諸葛亮死之後,李嚴也隨之而死了。因為李嚴生前一直很希望諸葛亮再重新啟用他。

    李嚴的兒子李豐最後也官至朱提太守。

    所以,李嚴的下場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結果,諸葛亮可沒有使什麼計的,李嚴還指望諸葛亮重新啟用自己呢。

  • 2 # 孫博士侃歷史

    劉備叱吒半生終於成就帝業,但卻未來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就接連遭受了親友離散悲痛、國土丟失惱怒、兵敗夷陵的憤恨。公元223年,這位漢末梟雄突然病重垂危,於是,安排後事便成了當務之急。然而,誰能繼承他的遺志?誰能輔佐幼主劉禪呢?馬超本是一方諸侯,勢窮來降,不能委以重任;趙雲性情過於耿直,不諳為官之道,難以統領全域性;關羽、張飛、龐統等人俱已故去。想來想去,跟著自己打江山的就只剩下孔明一人了。但是劉備仍不放心,孔明才堪大用,但主少國疑,難保孔明未來不欺凌幼主。於是,劉備又想到了一個制衡諸葛亮的人物,此人便是李嚴。然而,這個劉備苦心經營的平衡局面,卻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十年的“宮心計”。

    在劉備的計劃中,諸葛亮為丞相,掌控朝局;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從而使二人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局面。但是,諸葛亮雖然感動於劉備託孤的真摯情感,卻似乎從未想過遵從劉備的遺命。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剛剛故去,諸葛亮便開始了他排擠李嚴,重新劃分蜀國權力架構的行動。

    一、分權制衡

    劉禪繼位後,蜀國做出的第一個重大人事調整便是提拔趙雲。《三國志》記載“建興元年,為中護軍”。顯然,劉禪一繼承大統,趙雲便擔任了中護軍之職。那麼,這個中護軍是做什麼工作的呢?其職責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統領禁軍,其二是負責軍官選拔。這一職務顯然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卻與劉備臨終時的佈局相違背。因為如此一來,蜀國的軍事權力就被分割為內外兩部分了,即李嚴統領外軍、趙雲主管內軍。

    儘管違背劉備的遺命,但在劉禪看來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當時的李嚴,以中護軍之職屯駐永安,這並不能令初登大位的劉禪完全放心,至少要將禁軍掌握在手中方能安心。而趙雲無論人品口碑,抑或是與劉禪的私人關係都沒問題,自然是擔任這一職務的最佳人選。而在李嚴看來,這似乎也不是大事,畢竟自己手握蜀漢最重要的四鎮之一——永安,又有統領全軍之名號,禁軍一事,是否歸屬於自己便不太重要了。為了安撫李嚴,劉禪與諸葛亮又加封李嚴為都鄉侯,這可是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的爵位,李嚴心中自然樂得開花。

    二、明升暗降

    在這樣一種平衡的狀態下,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佐了劉禪四年。期間,諸葛亮曾經南征孟獲,李嚴因為需要防守永安方向,順理成章的被排除在了這次軍事行動之外,不過諸葛亮顯然透過這次與“蠻夷”的戰爭在軍中樹立了威信。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以屯駐漢中,即將伐魏為由,建議李嚴轉任江州都督,以便於負責諸葛亮北伐後的國內事宜。這一調動似乎又是合情合理,但造成的結果卻是李嚴由邊關守將,逐步向腹地和諸葛亮靠攏了。當然李嚴之所以乖乖就範,因為諸葛亮又給了他兩個甜頭。其一,任命李嚴為前將軍;其二,讓接替李嚴都督永安的陳到也歸屬其統管。這看起來確實是擴大了李嚴的權力,但其實卻是抑制。首先,又永安轉向江州,更靠近諸葛亮的勢力範圍,便於諸葛亮的控制。其次,交給李嚴統領的陳到是何許人也?那是與趙雲齊名的劉備舊臣啊,真要有什麼事情,他會幫著李嚴嗎?李嚴又指使的動嗎?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以曹真逼近漢川為由,命令李嚴提兵進駐漢中。與往常一樣,這次調動又是給予了李嚴足夠的好處,先是封李嚴為驃騎將軍,接著又以任命其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為條件,讓李嚴乖乖離開了江州。李豐的能力和威望能勝任江州都督這一重要職務嗎?顯然不能,李豐臨終前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朱提太守而已,能讓他擔任江州都督,不過是誘使李嚴到漢中的誘餌而已。而這也為後來李嚴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可以看出,從建興四年到建興八年,李嚴的職位逐步升高,已經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但他的實際權力卻被逐步削弱了。

    三、軍糧紛爭,落井下石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出祁山北伐中原,身處漢中的李嚴則當仁不讓的成為了諸葛亮北伐的軍需官。這一次,透過木牛轉運糧草,諸葛亮的兵糧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於是,司馬懿只能堅守不出,與諸葛亮對峙。然而,就在一切都朝著有利蜀軍的方向發展時,蜀國內部卻出問題了。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李嚴假傳皇帝口諭,說軍糧不足,命令諸葛亮撤軍。對此諸葛亮絲毫沒有懷疑,在撤退過程中在木門道設伏,殺死了魏國名將張郃。而到達漢中後,李嚴卻又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另一方面,李嚴又對後主劉禪說,前方大軍不過是偽退,實為誘敵之計。諸葛亮知曉後怒不可遏,將此前二人往來的書信全部公之於眾,而李嚴言行前後不一,百口莫辯。

    顯然,這一場軍糧紛爭是諸葛亮與李嚴政治鬥爭的高潮,李嚴透過不斷的向朝廷、向諸葛亮要官要爵,滿足了自己的私慾,卻依然要受到諸葛亮的節制和打壓,這使他想要放手一搏;而諸葛亮也開始覺得李嚴“功高”難賞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諸葛亮抓住了機會,利用李嚴在這一事件上的紕漏落井下石,直接將這個位極人臣的託孤重臣推入深淵。

    當時,除了在朝廷中揭露李嚴的過失,諸葛亮還聯名所有蜀國軍方要員,上疏皇帝,要求罷黜李嚴。在這一封聯名信中,包括魏延、吳懿、姜維在內的所有前方高階將領都有署名,與其說是李嚴搞得天怒人怨,倒不如說是軍方集體逼宮,要求皇帝罷免這位所謂的軍方一把手。

    最終,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位託孤重臣,軍方的主事之人,被連降N級,貶為庶民。諸葛亮甚至連戴罪立功的機會都不給李嚴了。

    從李嚴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他並不一定是有宏圖大志的人,但是卻是個十足的官迷,諸葛亮也正是利用這一點,把李嚴一步步逼上絕路的。即便諸葛亮最初沒有謀害李嚴、打壓李嚴的心思,至少也是諸葛亮一直採用不合適的鬥爭策略,才使李嚴最終身敗名裂。

    劉備白帝託孤雖然成為千古佳話,但其效果卻未必算佳。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雖然竭盡心力輔佐劉禪,但卻並非依照劉備當初的設想。遙想當年東吳孫策故去之時,留下遺命,以周瑜主外、張昭主內,最終鞏固了江東基業,使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白帝託孤的設想或許也是參照了當年的孫策,但卻沒能實現。或許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執政思路,他感謝劉備給他的機會,卻不想受到劉備遺留框架的束縛。若諸葛亮能老老實實的遵從劉備遺命,或許蜀國會有不同的命運吧!

  • 3 # 蘑菇頭

    對於“諸葛亮是如何把自己的同事李嚴給搞掉了?”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們政見不合,事實也證明了,李嚴的存在阻礙了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同為託孤大臣諸葛亮也是逼不得已才把他搞下臺的。

    早年的時候,他就在劉表那邊當縣長, 不過曹操南下佔領荊州了以後,他不樂意曹操給他的官職,就跑到劉璋那裡,由於他這個人真的是有能力,再加上以前的一些工作經歷,劉璋就繼續給他當縣長。

    後來劉備進入西川之後,他被迫投降於劉備,後來劉備給他做了一個將軍的職位。之後他又參與了蜀漢法律的制定,以及平定反對蜀漢穩定的盜賊。

    劉備在夷陵兵敗後,他就和諸葛亮被劉備任命為託孤大臣。不過李嚴這個人心高氣傲,經常與朝中的各位大臣發生摩擦。同朝很多的朝中大臣也都看他不爽。

    後來在諸葛亮攻打魏國的一次戰役中負責押運糧草。但由於天氣不好,大雨使得道陸比較泥濘,糧草有可能不能按時到達,於是他就耍小聰明。假稱騙諸葛亮說:“糧草不夠,東吳又有出兵的意思”。

    這使得諸葛亮不得不回朝,回來後的諸葛亮見到根本沒有這回事。這都是李嚴找的藉口。所以諸葛亮就下定決心以“延誤軍機”的罪名搞掉李嚴。

  • 4 # 歷史百家爭鳴

    章武三年(223年)春,對蜀華人來說可能是個悲傷的時候,他們的開國皇帝劉備因伐吳兵敗而病篤,國家形勢嚴峻。劉備當然不放心自己死後的蜀漢基業,況且劉禪還年幼,於是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孤前劉備對諸葛亮說了一段流傳後世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趕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在託孤時,劉備任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兩人都作為託孤重臣,可諸葛亮為啥要把李嚴貶為庶人?

    這要從李嚴自身出發,李嚴這個人性自矜高,奸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當時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自然沒有答應。在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這三件事就使得兩人關係出現隔閡了。連李嚴的老鄉陳震都說他:“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但是諸葛亮出於國家“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還是選擇與李嚴合作。

    但是李嚴太能折騰了,居然不配合諸葛亮北伐。231年,諸葛亮出兵岐山,準備北伐,李嚴負責糧草。當時正逢夏秋之季,陰雨連綿,糧草供應不上來。李嚴便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因為沒糧食也打不了仗,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但是,他聽說撤軍後,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這樣說是想推脫自己督辦不力的責,顯示出諸葛亮貽誤戰機的錯。還上表給劉禪,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諸葛亮這麼足智多謀的人,怎麼會被李嚴糊弄了,於是諸葛亮把李嚴前後的手筆書疏交了上去,李嚴的錯誤暴露無遺。李嚴詞窮理屈,只得磕頭認錯。於是諸葛亮向李嚴算起了總賬,把李嚴犯過的錯全部呈上給後主劉禪。於是廢李嚴為民,徙梓潼郡。

    李嚴本來是託孤大臣,可惜他自己走錯了路,沒有為蜀國盡心盡力,到處搗亂,把自己手上的一副好牌都打爛了。但李嚴似乎不記恨諸葛亮,在聽聞諸葛亮死後,他覺得自己以後得不到提拔了,也激憤而死。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瀟瀟公子麟

    其實題主的這個問題顯然是被陰謀論所迷惑,從而問偏了。李嚴不是被諸葛亮用計搞掉的,而是他未能深刻地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用意,從而錯失了機會而被搞掉。這裡就來說說劉備託孤於李嚴、諸葛亮的真相。

    章武三年春,劉備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臨終前,他任命了兩位託孤大臣:丞相諸葛亮與副手尚書令李嚴。這種安排和配置一直為後世之人多加揣測,很多人對陳壽說的“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的“心神無二”產生了懷疑,認為劉備也不是很放心諸葛亮,所以才以李嚴為副手,殊不知,這正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正是‘如魚得水、君臣相得’的一步棋。

    我們來看,劉備崩殂後,正史中只記載了諸葛亮上表後主,以及劉備遺詔後主,使之‘父事諸葛亮’。整個過程中都隻字不提李嚴,最後劉備把同為輔政大臣且管理國家中樞機構的尚書令李嚴留在了永安。既然給了李嚴輔政副臣、中都護的職位,那有把他晾在邊陲之地的永安,這不是劉備的自己矛盾嗎?當然不是!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劉備為什麼要用李嚴。對於蜀漢的成分:最親最得力的荊州派、土著益州派、遷徙而來的東州派。李嚴本是荊州人,後來避難入川,在後來得到劉璋重用,僅此一人便身兼三種身份: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他的身上流著這‘三種血液’,是調和溝通三種勢力的首要人選。所以劉備任命他輔佐諸葛亮,也是出於調解益州內部矛盾的考慮。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劉備讓他輔政,卻又把他外放了。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要是參考一下《唐書》中,李世民臨終前欲重用李勣,卻反把他外放的事件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不錯,劉備和李世民想的一樣,他是要讓孔明施恩李嚴,把這個調回李嚴的大人情交給諸葛亮去做,事實證明,諸葛亮後來也是這樣做的,只可惜李嚴不感恩罷了。看到劉備臨終前還能如此精密安排,筆者不禁心生敬佩,“君臣之至公”,誠不虛也!

    所以李嚴不是諸葛亮用計搞掉的,而是他誤解了劉備的意思,劉備用他不是讓他制衡諸葛亮,而是讓他輔佐諸葛亮的,故李嚴是自己搞掉了自己。

  • 6 # 諸葛解卡

    啊。。。怎麼說呢,首先我師父的軍事能力是不錯的,所以當時他北伐是劉禪批准的,時間久了,將士們就都跟著丞相混了,李嚴就坐了空名;他最後被貶也不能怪我師父啦,是他自己作的,一心想把我師父搞下去然後就沒從苟安的事件上聽出bug來,然後見劉禪的時候自己自相矛盾,還貽誤大好戰機,然後就被貶嘍。。。

  • 7 # 簷雨階苔

    首先,我要嚴肅指正,諸葛亮並沒有用計搞掉託孤大臣李嚴,而是李嚴自己作死,諸葛亮依法辦事而已!

    諸葛亮與李嚴的事情,詳情如下:

    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討伐東吳,不料慘敗而回,不久便病倒了。劉備臨終前召見諸葛亮和李嚴,囑託他倆輔佐少主劉禪,並任命李嚴為中都護,掌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諸諸葛亮大家都知道,那我就說一說李嚴是誰。李嚴,荊州南陽郡人,才能出眾,年少時先後在郡中各縣做官。荊州牧劉表去世後,其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於是李嚴去了蜀地,投靠益州牧劉璋。劉備奪取益州時,李嚴率眾投降。劉備奪取益州後,論功行賞,封李嚴為犍為郡太守,興業將軍。李嚴當郡守期間,平定幾次小規模的叛亂,於是,李嚴升為輔漢將軍,兼任以前的郡守。不久,李嚴升任為尚書令,進入了朝廷中樞系統。

    後主劉禪繼位,此時李嚴掌管蜀漢全國兵權,恐怕諸葛亮也要忌憚他三分。這或許是劉備讓李嚴和諸葛亮互相制衡,避免影響到劉禪的地位。劉禪的政權穩固後,李嚴被改任為前將軍,他任然握有相當大的兵權。此時,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比較和睦。

    後來,諸葛亮在漢中出兵北伐,想讓李嚴帶兵鎮守漢中。漢中郡在益州西北邊境,李嚴很不情願,百般推脫。李嚴藉此要求劃分5個郡設立巴州,讓他做巴州刺史。蜀漢本來就地盤很小,諸葛亮當然不同意。為此,兩人的關係逐漸疏遠。

    公元231年,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曹魏,李嚴負責監督運輸糧草。夏末秋初,正逢連綿大雨,糧草運輸時常中斷,李嚴派人告訴諸葛亮情況,並讓諸葛亮回來。諸葛亮率軍返回後,李嚴假裝驚奇地說:“糧草還有很多,大軍為何返回了?”李嚴的目的是想為自己督運糧草失職推卸罪責,並彰顯諸葛亮按兵不發,無功而返的過錯。

    李嚴擔心後主劉禪會派人調查諸葛亮無故退軍的真相,同時也不想將事情做的太絕,於是他寫奏摺給劉禪,為諸葛亮辯解說:“大軍故意撤退,是想誘敵深入。”李嚴認為這樣做,對領導劉禪有了一個合理的交代,對同事諸葛亮也能維持友好關係。

    老謀深算的諸葛亮看穿了李嚴拙劣的詭計,他將李嚴寫給自己的書信全部呈給劉禪,證實了李嚴的過錯。李嚴理屈詞窮,只好認錯謝罪。於是諸葛亮上奏給劉禪說:“李嚴貪圖權位,只顧追名逐利,不為國家考慮。當初臣認為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所以對他有些寬容和厚愛。然而,臣本以為李嚴做的事都只是在求取榮華富貴,卻沒想到李嚴竟然顛倒黑白到了這種程度。如果再放縱李嚴,將會造成大禍。”

    於是,李嚴被廢為平民,流放在外。李嚴常常盼望諸葛亮能再次起用他,後來他聽說諸葛亮死了,感到希望破滅了,所以情緒非常激憤,突然發病死了。

    參考史書《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 8 # 君山話史

    諸葛亮在蜀國之地位,如同曹操在東漢的地位。蜀國皇帝劉禪幾乎成空架子,帝國事務無論鉅細,都是諸葛亮說了算。然而,諸葛亮畢竟是臣而不是君,是臣,權力就不可避免遭到同僚的挑戰。

    挑戰諸葛亮者,正是劉備指定的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

    李嚴原是荊州南陽人,曾在劉表手下任職,官至秭歸縣令。劉表去世後,曹操南征,李嚴入蜀投奔劉璋。公元213年,他向劉備投誠,後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聚眾數萬人,李嚴以手中僅有的五千人馬,大破賊人,殺死馬秦、高勝,平定事變。此役他展現非凡的指揮才能,令劉備刮目相看,加封輔漢將軍。四年後(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慘敗後,提拔李嚴為尚書令,進入權力中樞;次年,劉備去世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被指定為託孤大臣,其中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的安排,與當年孫策的安排有異曲同工之處。孫策以周瑜、張昭為輔佐大臣,周瑜掌兵權,張昭掌內政,周瑜在外,張昭在內。可是蜀國後來情形的發展,與吳國是完全不同的。李嚴基本上是有名無實,不僅內政,連國家軍事大權也掌握在諸葛亮手中。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都是諸葛亮說了算,“統內外軍事”的李嚴卻成為旁觀者。

    諸葛亮是怎麼架空李嚴的呢?

    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他自領“益州牧”。大家想想,蜀國的地盤,也就是一個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軍政長官,也就等於蜀國最高軍政長官了。從國家角度說,李嚴是中都護,掌全國兵權;而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權;益州兵權就等同於全國兵權,這麼一來,李嚴這個軍委主席被完全架空。

    李嚴當然不幹了。你我都是先帝指定的輔佐大臣,權力本應平分秋色,現在你要一手抓,這怎麼行!李嚴一肚子無奈,他鬥不過諸葛亮,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李嚴對軍隊的掌控力不行,名為中都護,實際上在軍界威望不是很高;其二,李嚴在朝廷裡沒勢力,他是在劉備臨死前才入權力中樞,還不是呆在首都,而是駐紮在永安,沒什麼影響力;其三,他的聲望與諸葛亮沒得比。

    這裡有個小插曲挺有意思。李嚴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了,改為“李平”,這的確令人相當不解。一般人改名,是在默默無聞之時,很少有人在身居顯位改名字,大名都為天下人所知了,還改什麼名呢?所以我想,他改名的背後,一定是在表達某種不滿。李平的“平”字,或許是表達要與諸葛亮平起平坐之義吧。

    怎麼奪權?

    李嚴想了一個辦法:要求劃出五個郡,成立一個巴州行政區,由他出任巴州刺史。這樣子等於把蜀國分割成兩個州:益州與巴州。諸葛亮當益州牧,李嚴當巴州刺史,一人坐鎮一州,平分秋色。這一建議遭到諸葛亮的斷然拒絕。為什麼諸葛亮一心要架空李嚴呢?我們不好揣度歷史人物的內心,只能合理地推斷: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必須要有獨斷專行的權力,他不能讓任何人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不過,李嚴畢竟是先帝託孤之臣,作為中都護,轄下軍隊也有數萬人,不可小覷。諸葛亮一直想把李嚴及其部隊調到漢中,這樣就可以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可是李嚴不幹,想方設法推脫不去。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國發動反擊,兵分數路攻蜀。這給了諸葛亮絕佳的藉口,他要求李嚴率兩萬人從江州(今重慶)前往漢中駐防。諸葛亮也是頗有心計的人,他知道李嚴一定不甘心前往,會找藉口搪塞,便下了一步棋:奏請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

    這下李嚴無話可說了,只得率部前往漢中。調離李嚴是諸葛亮的第一個步驟,出了江州,李嚴的命運就不是自己所能掌握了。

    關於李嚴被廢,史書上含糊其辭。

    據說是這樣的:

    諸葛亮出祁山,李嚴負責糧草督運。由於遇上陰雨連綿,糧草供應不上,他便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稱得到皇帝的指示,命令諸葛亮班師回國。諸葛亮從祁山撤軍後,李嚴又裝模作樣地說:“糧草如此充實,為什麼要撤軍呢?”還打算殺掉糧草督運官岑述,把他當作替罪羊。在寫給皇帝的奏摺中,他又是另一說法,稱撤軍是為了誘敵深入。

    後來,諸葛亮把李嚴前後所寫的信件與奏章都拿出來,李嚴無話可說,只得認罪。諸葛亮便上書皇帝劉禪,歷數李嚴之罪,罷其官,奪其爵位,流放梓潼郡。

    依以上的說法,若說李嚴相陷害諸葛亮,實在是拙劣之極,那種智慧,簡直比市井之徒都不如。你都有白紙黑字落在人家手裡,還能信口雌黃?還有,拿什麼皇帝的指示壓諸葛亮,皇帝什麼時候有過指示,皇帝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整個蜀國都快忘了有皇帝存在呢。

    所以,諸葛亮只是找了個藉口,把李嚴轟下臺去。

    李嚴下臺了,可是他兒子李豐不還當江州都督麼?很快,一紙調令,把李豐調入京師擔任中郎將、參軍事,實際上剝奪他的實權。諸葛亮還寫了一封信給李豐,其中有一句:“否可復通,逝可復還”,就是暗示他,你要是表現好,你老爹還是有重新起用的機會。

    諸葛亮清洗李嚴父子,動機何在,我們後人不好多加揣測,但這次清洗,的確令諸葛亮的權勢達到無以復加的鼎盛,他的北伐計劃將得到更強有力的執行。

  • 9 # 切割地球

    諸葛亮與李嚴的政治鬥爭,不是出於個人私怨,也不僅僅是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之間的政鬥,而是兩種國策之間的鬥爭。所以,諸葛亮與李嚴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或者諸葛亮將李嚴廢去,舉國北伐;或者李嚴將諸葛亮擊敗,守護鼎立之局。兩人之間玩的不是陰謀,而是光明正大的陽謀。

    諸葛亮與李嚴都是劉備的託孤大臣。劉備死後,南中立刻叛亂,一半的蜀漢國土變色,諸葛亮與李嚴自然能同心協力先將蜀漢這塊“蛋糕”保住。而一旦南中平定,北伐派的諸葛亮與穩健派的李嚴就沒有辦法和平共處了。

    諸葛亮要北伐,而且要速伐,這就要求小小的蜀漢一定要建立舉國體制,諸葛亮作為北伐總負責人也必須大權獨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很快就領了益州牧。我們知道,蜀漢只有一個益州,益州之主就相當於蜀漢之主,這一職位與皇帝如何區別?而且蜀漢地方不大,卻要分成國、州、郡、縣四級行政區,這對治國也不是一件好事。諸葛亮的目的當然是要集權,而這是李嚴無論如何所不能接受的。

    於是,李嚴提出了分出一個巴州,自領巴州刺史。諸葛亮用盡辦法拒絕了這一要求,所以這一局李嚴完敗。經過此局,李嚴知道自己實力不如諸葛亮,想試探一下諸葛亮的野心,於是勸諸葛亮進九錫,言下之意就是想看看諸葛亮有沒有稱帝之志。結果諸葛亮回了一句“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根本沒把李嚴的試探看在眼裡。之後,諸葛亮用計將李嚴調至漢中,讓其遠離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又將運糧這一老大難的任務交給他——北伐之所以難,很大層面上是因為運糧難,所以運糧官有多難做顯而易見。

    於是,諸葛亮很快就找到了李嚴的疏漏,直接將其貶為庶人。從此之後,諸葛亮朝中再無對手,可以一門心思搞他的北伐了。從另一個角度看,諸葛亮不設史官,究竟是為什麼呢?背後的原因值得後人深思。

  • 10 # 三國不求甚解

    李嚴這個人,很不錯。他在劉表手下當過秭歸縣令,在劉璋手下當過成都縣令,都是“以才幹稱”、“復有能名”。投降劉備後,又先後平定過馬秦、高勝、高定的叛亂,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表現出的手段頗為乾脆。所以劉備去世時,李嚴不僅和諸葛亮一起成為輔政大臣,還擔任尚書令、中都護,成為蜀漢軍事一把手。《三國志》記載稱:“(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來,劉備去世後,蜀漢事實上進入雙巨頭的時代。文以丞相諸葛亮為首,武以中都護李嚴為首。如果歷史能按這繼續發展的話,未來我們看到的應該就是諸葛亮在成都勤勤懇懇治理內政,李嚴率領軍隊浩浩蕩蕩北伐。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因為,李嚴被諸葛亮幹掉了。

    學過歷史的人都耳熟能詳一句話:“槍桿子裡出政權”,懂點現代史的人也深知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李嚴身為軍事一把手,竟然被幹掉了,不能不讓人唏噓。

    他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鬥爭?

    實力盤點

    雖說李嚴和諸葛亮都是名正言順的輔政大臣,分工也很明確。但二人的權力誰更大一點呢?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看:一看官職高低,一看影響力大小,一看軍隊多寡。

    先說官職。三國繼承漢朝的制度,中央政府分為內朝和外朝兩部分,內朝以尚書令為首,外朝以丞相為首。尚書令雖然俸祿只有千石,遠比不上俸祿萬石的丞相,但由於在皇帝身邊,充當皇帝的機要秘書,能“總典綱紀,無所不統”,權力極大。所以當法正擔任尚書令時,諸葛亮就不敢惹他。但是呢,這其中也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皇帝很強勢。如果碰上像漢獻帝這樣的,擔任尚書令的荀彧鐵定幹不過當丞相的曹操啊。蜀漢也一樣。劉備活著的時候尚書令很吃得開,但等輪到劉禪就不行了,畢竟劉禪都對諸葛亮“事之如父”了,還管你李嚴是誰啊。單從這點來說,諸葛亮略勝一籌。

    再說影響力。所謂的影響力就是人脈。後世有一種說法,說諸葛亮是荊州派的黨魁,李嚴是東州派的黨魁。在此時的政壇裡,外朝九卿(蜀漢九卿有史可考的就沒幾個人)中的太常賴恭、衛尉劉琰,內朝中的侍中廖立、黃門侍郎董允、黃門侍郎費禕、尚書鄧芝,武將中的鎮北將軍魏延、徵南將軍趙雲,就連李嚴的手下大將徵西將軍陳到都是諸葛亮的人,基本算得上一呼百應。而東州派的顯赫人物法正、劉巴此時都已去世,唯剩李嚴獨木難支,不可同日而語。從這點來說,諸葛亮取得壓倒性勝利。

    再說軍隊。劉備去世時蜀漢軍隊應該分為四部分,一部分由魏延帶領鎮守漢中,一部分由諸葛亮帶領鎮守成都,一部分由劉備統帥東征後留在永安,一部分隸屬於各個郡縣,屬於預備役性質。諸葛亮作為丞相,是沒有軍事指揮權的(曹操任丞相後,仍兼任車騎將軍職務),指揮權屬於中都護李嚴(當時蜀漢沒有設立太尉、大司馬、大將軍等軍事領導職位),他名義上可以全部統帥這四部分軍隊。但由於諸葛亮的人脈影響,漢中和成都的軍隊實際上都歸諸葛亮控制,李嚴能指揮的只有劉備留在永安的殘兵,不過兵力至少也在2萬以上。各郡縣的軍隊姑且算中立。這一點,兩人基本平手。

    綜上而言,諸葛亮強而李嚴弱,這點和《三國志·先主傳》裡面說的“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是一樣的。所以在後面一輪輪的PK中,諸葛亮每每都能佔據上風。

    第一輪PK:中央誰說了算

    俗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既然有兩個輔政大臣,那當然也得分一個誰高誰低,誰說了算。從實力對比來說,諸葛亮已經佔了上風,但顯然諸葛亮並不滿足,他要下一盤更大的棋。

    處理完永安託孤的後續事宜,諸葛亮返回成都,李嚴則繼續留鎮永安,這是一招很高明的政治藝術。因為劉備留有遺令:“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在諸葛亮看來,對於老領導的囑託,有些話可以不聽,比如讓李嚴統率內外軍事,但有些話必須聽啊,比如讓李嚴留鎮永安。如此一來就能順理成章地把李嚴排除出中央決策圈,畢竟誰沒事為了一個決策還專門從成都跑到永安去諮詢一下你李嚴的意見。而沒了參與決策的權力,那麼諸葛亮後面的好些事情就好辦多了,比如人事任免權(封自己為益州牧)、比如外交關係、比如決定戰爭與和平等重大事項。對於這個人事安排,李嚴心裡估計是抗拒的,但一方面劉備確有遺令,另一方面朝中無人為李嚴說話,再加上現在蜀吳雖然停戰但畢竟還是敵對關係,於情於理李嚴都得在這兒蹲著啊。

    把李嚴留在永安只是第一步,重要的計劃還在後頭。我們都知道,有為才能有位,如果蜀吳一直敵對,彼此戰亂不休,那李嚴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這自然不是諸葛亮所樂見的。擱在今天道理也是一樣,比如我們山西這種欠發達地區的省委書記,和廣東、浙江、山東這種GDP大戶的省委書記相比,雖然都是省部級幹部,但話語權能一樣嗎?

    所以,諸葛亮就開始實施第二步計劃:蜀吳聯盟。而結盟的理由諸葛亮自然不會傻到說是為了打擊李嚴,當然是國賊是曹操,為了恢復漢室等等。這一步看似簡單,但在當年應該也會引起不少風波的。因為這裡面有一個政治問題:那就是老領導的既定方針。劉備是主張東征的,雖然他臨終前同意孫權的請和,但只是權宜之計,待力量恢復後仍想奪回荊州,這從他遺命李嚴留鎮永安就能看出來。但最終諸葛亮不被舊思想所束縛,力爭實現了蜀吳聯盟,既緩和了蜀漢的外部環境,又安定了不願打仗的人心,還順帶打擊了李嚴的地位。這才是最合法地假公濟私,如果誰看不起我們政策分析者的地位,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按理說蜀吳都結盟了,那似乎也不必讓全國軍事一把手駐紮在前線了吧,要不然這配置也太太高配了。但諸葛亮彷彿沒有讓李嚴回成都的打算,李嚴只能繼續在永安待著。歷史進展到這裡,如果還說諸葛亮沒有私心,不管別人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了。

    當然,這還沒完。五年後諸葛亮任命徵西將軍陳到為永安都督,接替李嚴的職務,同時李嚴調整為江州都督(今重慶市)。當然了,永安名義上仍歸李嚴管。這麼做的理由是諸葛亮要駐紮漢中北伐,李嚴需要鎮守後方(“當知後事”)。不過這理由實在太牽強了。如果要鎮守後方,當然是成都更適合啊,當年劉備攻漢中時,諸葛亮不就是坐鎮成都的嘛。夾在成都和永安中間的江州,不倫不類,既參與不了成都的決策,又防止不了永安的敵情,充其量只能做永安的戰略緩衝和大後方。

    而這其實是諸葛亮的一石三鳥之計。第一隻鳥是做給孫權看的,意思是雖然我從永安退兵到了江州,但仍離前線不遠,你不要妄動。第二隻鳥是做給南蠻看的,意思是雖然我調兵北伐了,但後方仍不空虛,江州地處中央,可以四面支援。第三隻鳥是做給李嚴看的,意思是你就在江州工作吧,中央就別回去了,回去後數你最大,我《出師表》中安排的費禕、郭攸之、董允、向寵等怎麼開展工作,要不要向你彙報;永安也別回去了,萬一趁我不在,你和東吳勾結造反怎麼辦,就夾在成都和永安中間吧,反正成都和永安都有不少兵力駐紮,也不怕你起歪心思。而這其中,當然第三隻鳥才是最大的鳥,因為駐紮在成都同樣可以威脅前兩隻鳥啊。

    這樣,諸葛亮就牢牢控制住了中央,不管他在不在成都,權力都一直在自己手裡攥著。第一輪PK,諸葛亮完勝。

    第二輪PK:軍隊歸誰管

    雖然劉備明確任命李嚴為最高軍事指揮,但在中國,沒有什麼是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諸葛亮的辦法,很絕,叫做釜底抽薪。李嚴不是全國最高軍事指揮嗎?這個地位我不去動搖,我擔任益州牧就可以了。州牧作為地方軍政一把手,是有兵權的,而蜀漢只有一個益州,那言外之意就是蜀漢的軍隊諸葛亮都能指揮,而且包括前文提到的第四部分兵:郡縣兵。透過這種變通的方式,諸葛亮就名正言順的有了軍事指揮權。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後,繼任者蔣琬、費禕只是擔任益州刺史(能監察地方官,但沒有兵權和治權),因為他們都兼任大將軍,本身具備軍事指揮權,沒必要再加一個益州牧的稱號了。

    益州牧給了諸葛亮一個paper的軍事指揮權,但這還不遠遠夠。軍隊能不能指揮得動,不在於你有沒有這個權力,而在於他們願不願聽你,所以還有待實踐檢驗。而這個實踐就是南征,也就是所謂的七擒孟獲。

    對於此次南征,按理說應該沒人反對,畢竟在自己的地盤上造反沒有不管的。但還就有一個人不同意,那就是擔任丞相長史的王連。王連認為南方瘟疫橫行,堂堂丞相應當保重身體,不應該親自遠征,那言下之意就是派個將領去得了。但諸葛亮不同意,表面理由是認為其他將領才能比不上自己,擔心難以成功。

    但事實呢?事實上諸葛亮在這之前壓根就沒帶過兵!一個沒打過仗的認為那些經常打仗的將領比不上自己,這是什麼邏輯。而從平叛的結果來看,叛亂的三郡中,李恢平定了建寧郡,馬忠平定了牂牁郡,諸葛亮主力只平定了越嶲郡。因此,如果諸葛亮不親征,派魏延、趙雲這樣的老將過去,應該也不費吹灰之力。對於這次南征,王夫之解釋為北伐前的練兵,我則認為是諸葛亮首次統兵後的磨合。不管怎麼解釋,最終結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諸葛亮掌握了兵權。

    也許有人問了,自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小動作不斷,李嚴就不會反抗嗎?答案是李嚴不是不想反抗,是沒資格反抗。他都被踢出中央決策圈了,哪有說話的份。但是,一旦諸葛亮求到他頭上,他就開始反擊了。

    第三輪PK:李嚴的反擊

    李嚴第一次反擊來自於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雖然掌握了三部分兵力,但蜀漢實力太弱,北伐兵力仍不夠用。所以諸葛亮就和李嚴商量,把他的兵撥一部分出來鎮守漢中。有這麼一個機會,李嚴當然不會放棄了。他就提出,把益州東邊的五個郡劃出來成立巴州,由他當巴州刺史。

    李嚴的算盤打的很響。諸葛亮不是藉著益州牧的職位統管全國軍隊嗎?那我就另立一個巴州來分你的兵力和權力。諸葛亮當然不傻,拒絕了。但至於李嚴的兵到底借到了沒有,史料沒說,反正最終的結果是巴州不僅沒設立,兩人還結下了樑子,彼此起了戒心。諸葛亮把李嚴從永安調到了江州(前文一石三鳥之計),李嚴則乾脆在江州建設大城,做負隅頑抗的準備。第一次反擊失敗。

    第二次反擊李嚴選擇主動出擊,他建議諸葛亮加九錫,並且稱王,想借此毀壞諸葛亮名聲。但諸葛亮不是那種權力迷住雙眼的人,一下子就識破了,不了了之。第二次反擊又失敗。

    第三次反擊是曹魏促成的。建興八年,曹真三路大軍伐蜀,諸葛亮要求李嚴親率2萬大軍趕赴漢中救援,李嚴則趁機要挾,要求開府治事。此時屢屢吃癟的李嚴也算是想明白了,軍權什麼的都是浮雲,最管用的還是人脈,而攢人脈最有效的途徑當然是開府,招募自己的屬官來輔佐自己。諸葛亮當然不會答應了,於是變通了一下條件,讓李嚴的兒子李豐繼任江州都督、授予李嚴全權處理丞相府事務的權力。李嚴目的雖然沒有完全達到,但面臨敵國進攻這樣的大事,也不可能過分矯情,否則就成了全民公敵了。到漢中後,李嚴以中都護的名義管理丞相府大小事務,雖好歹有了一些權力,但事實上成為了諸葛亮的屬官,置於諸葛亮的控制之下。第三次反擊更是失敗。

    第四次反擊也可以算是一次被反擊,過程更是一個謎。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外出打仗,李嚴負責督辦的軍糧因為連續下雨送不到前線,他就寫信讓諸葛亮退兵,結果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很多為什麼退兵,以推卸責任。結果諸葛亮大怒,拿出他前面寫的信對質,然後就把李嚴廢了。這個事情疑點重重,作為一名資深公務員,李嚴竟會傻到留下書信證據,實在說不過去。況且,李嚴委託送信的是諸葛亮的參軍馬忠,後世就有人說是諸葛亮故意栽贓陷害,這裡姑且不論。總之,第四次反擊李嚴徹底失敗。

    總之,經過三輪PK,李嚴政治鬥爭失敗,由堂堂的全國軍事一把手淪落為平民百姓,也落了個貪慕權力、不顧大局的名聲。但是,如果不是諸葛亮刻意地打壓、冷落、奪權,讓李嚴這樣一位“以才幹稱”的人無用武之地,他又何必像潑婦一般斤斤計較著手中的權力。

  • 11 # 老夫從不吹牛

    李嚴給諸葛亮寫信說,丞相應該受九錫,進爵稱王。同為輔政大臣的我,哪怕不如丞相,稱不了王,可是做一州刺史足夠了吧?奈何蜀漢本來就只有一州之地,於是李嚴向諸葛亮請示,單獨劃分五個郡出來,成立巴州,自己做這個巴州刺史。

    降將李嚴

    《季漢輔臣贊》對李嚴的評價是“都護李嚴性自矜高”,意思就是有點自大、高傲。

    原因也可想而知,先帝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李嚴作為僅次於諸葛亮的託孤大臣,在朝中享有莫大的權利與尊榮,諸葛亮成為權傾朝野的丞相,而李嚴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哪怕比不上諸葛亮,也應該跟他相差不多。

    事實上,李嚴的能力確實出眾,不然有識人之名的劉備也不會託孤於他,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缺點就更多了。

    比如曾經降將的身份。

    李嚴原本是劉表麾下,雖然有才能,但是一直在縣裡工作,最高的時候也才到縣令。

    208年,劉表病逝,曹操大舉南下,官任秭歸縣令的李嚴為了避難,跑到了益州。

    益州牧劉璋聽說李嚴在荊州名氣不錯,為了彰顯自己善待賢士的心胸,劉璋將李嚴任命為成都縣令。

    要知道,同樣是縣令,成都作為益州州牧的治所,跟秭歸縣相差了2個級別,可以說這個縣令與兩千石的郡守地位都是差不多的。

    劉璋對李嚴不可謂不厚待。

    211年,劉備入川,第二年就與劉璋反目,213年,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人抵禦劉備的入侵,很快被劉備擊敗,吳懿投降,張任等人退到了綿竹。

    此時,劉璋任命李嚴為護軍,率領所有在綿竹的軍隊一起抵抗劉備,包括張任等人的潰兵。

    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三國志·李嚴傳》

    然而,劉璋所託非人,李嚴主張投降劉備,致使綿竹很快失陷,張任等人不得不退到雒城,最終隨著雒城的失陷,張任也被活捉。

    面對劉備的招降,張任寧死不屈,說道:“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

    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息焉。——《益部耆舊雜記》

    從此之後,李嚴以降將的身份事劉備,確實有能力,又被劉備重用,一直擔任犍為太守。

    劉備麾下的降將很多,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包括謀主法正也是一個投降派、帶路黨,這也是劉備能得人才的根本原因。

    但是,劉備是開國之主,他有自己的魄力去任用降將,也有這個心胸去容納他們,但是在其他人心中,降將永遠是降將,隨著政權的交替,降將在第二代被重用的永遠都是少數。

    白帝城託孤

    221年7月,劉備親率大軍伐吳,第二年8月,兵敗退回到永安,而223年2月才將諸葛亮招到永安託孤,4月劉備病逝。

    從退守永安到病重託孤,這中間足足有半年時間,諸葛亮到永安之後又有2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足夠劉備深思熟慮,找到合適的託孤人選。

    最終,劉備選擇了諸葛亮和李嚴。但是從他的遺命上來看,二人並非同等地位,而是一正一副。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先主傳》

    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對李嚴的安排也很詳細,雖然有個統領內外軍事的權利,但是要求他留鎮永安。

    劉備退守白帝城之後,孫權曾派人前來求和,劉備也答應了,但是正如之前的孫劉聯盟,這個合約到底有保持多久,誰都沒底,劉備自然要防備孫權順勢攻入益州,這才有了讓李嚴留守永安的命令。

    從劉備的遺命可以看出,真正的託孤重臣其實只有諸葛亮,畢竟他都對諸葛亮說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李嚴呢,一直留守永安,自然無法參與成都的中樞決策,雖然有輔政大臣之名,其實也就一個邊關將領的實權。

    李嚴的失勢

    劉備臨終託孤於諸葛亮人盡皆知,可是對於另外的託孤大臣李嚴,知道的人就非常少了,這是為何?

    原因很簡單,自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無論是朝中,還是地方上的任命基本上都由諸葛亮全權掌控,要不是他沒有篡位的心思,與曹操、司馬懿地位也無多大差別。

    而李嚴呢?

    自從在劉備臨終前巔峰出演了一次之後,基本上就淪為了透明人,主要原因有2個:

    1.脫離中樞,不能參與決策,失去了影響力;

    2.孫劉再次聯盟,永安雖然是戰略要地,但是多年無戰爭的情況下,只能淪為小透明。

    隨著諸葛亮在朝中的經營,權勢越來越重,已經一手遮天,而這個曾經跟他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又有誰還記得?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

    諸葛亮與李嚴是沒有私仇的,但是從諸葛亮上位之後,逐漸削弱李嚴的影響力,最終將其貶為平民,直到隨著諸葛亮的死,李嚴也鬱鬱而終,可以說李嚴的衰退與諸葛亮的興起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為何非要把李嚴搞掉呢?

    主要原因有二:

    1.一山不容二虎:

    劉備臨終前留下2位輔政大臣,哪怕李嚴是副,諸葛亮是正,但是隻要李嚴在朝堂一天,他就始終與諸葛亮地位相近,是最能對諸葛亮造成傷害的大臣。

    諸葛亮也許沒有稱帝的野心,但是他有攬權的野心,他要實現自己的報復,重興漢室,就不得不將弱小的蜀漢擰成一根繩,只有這樣,才堪堪有能力去北伐。

    2.李嚴手中的兵權:

    劉備當時東征的時候,可是抽調了整個益州近乎所有的兵力,雖然因為戰敗的關係,死了絕大多數,但是退到白帝城的時候,還是收攏了不少潰兵的。

    對於曹魏來說,也許這點兵力不足掛齒,但是對於本來就弱勢的蜀漢來說,這些兵力足以決定大局。

    因此,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就希望李嚴帶兵到漢中來聽從調遣,他想要的並不是李嚴這個人,而是他手中的兵。

    對於諸葛亮來說,整個蜀漢,幾乎所有的兵力他都能調遣,除了李嚴手中的,因為那是劉備的遺命,李嚴自己不同意,沒有人能勉強!

    在這個無法化解的矛盾下,除非李嚴能心甘情願交出兵權,安心輔佐諸葛亮北伐,否則,諸葛亮一定會利用自己的權利去從李嚴手中奪取兵權,並將李嚴趕下臺。

    諸葛亮的三部曲

    1.淡化李嚴:

    就如之前所提到的,李嚴貴為輔政大臣,在劉禪登基之後,竟然成為了一個小透明,無論是朝中,還是地方上,基本上都已經淡忘了還有這麼一號人。

    從223年劉備駕崩,到226年,諸葛亮北伐,整整四年時間,李嚴一直守在鳥不拉屎的永安, 毫無作為,徹底失去了在朝中的影響力。

    2.徵調李嚴:

    226年,諸葛亮已經徹底掌控了朝堂,也終於開始對李嚴動刀,他剛到漢中,就開始徵調李嚴的部隊,讓李嚴率軍來鎮守漢中。

    李嚴甘心嗎?

    在永安,他有“輔政大臣”的名義,又手握大軍,可以隱隱與朝堂分庭抗禮,將兵權交給諸葛亮之後,只能任人揉捏。

    第一次李嚴拒絕了,但是諸葛亮很快又想了一個辦法,讓李嚴的兒子接替他的職位,督江州防務,又將李嚴升為驃騎將軍。

    這個時候,李嚴已經沒有違命的餘地,畢竟劉禪(諸葛亮)如此厚待,他怎麼能還握著兵權捨不得叫出來?

    230年,就是這一次北上漢中,諸葛亮收了李嚴的兵,讓他以中都護的官職來管理丞相府事務。

    231年,諸葛亮再次併發祁山,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人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

    3.徹底擼掉李嚴

    李嚴到漢中僅僅一年,就因為貽誤戰機被諸葛亮徹底擼了下來,而且是一路到底,從僅次於諸葛亮的輔政大臣,到一介白身。

    李嚴的罪名

    李嚴因為督辦糧草不力,致使諸葛亮北伐失敗,不得不退回,諸葛亮非常生氣,於是上書彈劾李嚴,諸葛亮對李嚴的罪名主要有以下幾條:

    1.屢次推脫諸葛亮的徵調

    諸葛亮認為,自從先帝駕崩之後,李嚴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的小家庭,全然忘記了國家大事。

    諸葛亮為了北伐而徵調李嚴,李嚴卻屢次三番找藉口推辭。

    2.自己想任巴州刺史

    不僅如此,在此之前,他還私下給諸葛亮寫信,說以諸葛亮的威望和功績,應該受九錫,並稱王。

    3.借戰爭謀取私利

    諸葛亮將李嚴升為驃騎將軍,並讓他的兒子李豐接任江州事宜,並非諸葛亮的本意。

    而是在此次徵調的時候,李嚴以司馬懿在那邊開府的名義,希望諸葛亮給他一些利益,諸葛亮為了安撫他,這才上表破格提拔李嚴的兒子。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廢平為民,徙梓潼郡。——《三國志·李嚴傳》

    諸葛亮對劉禪的上書中訴盡了李嚴的自私自利,不顧大局,因此被流放到梓潼郡。

    李嚴不無辜

    234年,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的訊息,悲痛不已,發病而死。

    李嚴的悲痛並不是為諸葛亮的死而悲,畢竟自己的官職都是被諸葛亮擼掉的,他對諸葛亮並無好感。

    而是李嚴知道,以諸葛亮如今在蜀漢朝堂的地位,無論他生死,除了諸葛亮本人之外,沒有人敢啟用自己,畢竟自己是諸葛亮發話貶為平民的,其他人沒有這個膽量去跟諸葛亮對著幹,哪怕他已經死了。

    如果諸葛亮活著,也許他看在自己的能力份上,還有希望重新啟用自己,可是現在諸葛亮已死,自己起復已成奢望,於是失望而死。

    從李嚴臨死前的心態可以看出,他不愧是工於心計之人,雖然遠離中樞,但對朝堂看得明明白白,這也是他被劉表、劉璋、劉備三位君主重要的原因,確實是一個能幹事實的人。

    可惜,正如諸葛亮對他的彈劾一樣,他的確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一心只為了自己的私利

    對於蜀漢來說,走出益州迫在眉睫,北伐事宜是整個蜀漢最大的事,雖然諸葛亮徵召李嚴,會使得李嚴自身利益受損,但是對於蜀漢來說,這是利大於弊,或者說是不得不做的事。

    在此關鍵時刻,李嚴為了自己的地位,多次拒絕徵召,早已經使得滿朝上下對其不滿,不止諸葛亮一人,想必志在重現大漢輝煌的蜀臣都不希望看到他的不配合。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諸葛亮彈劾李嚴之時,滿朝上下並無一絲反對的聲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羽為什麼分封諸侯,而沒有選擇秦朝的皇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