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資料完善度低
-
2 # 煮史問道
項羽搞定秦帝國後裂土封侯的原因如下:
1、反秦起義各方統領大多數都是六國王室後裔,他們都希望回到秦統一天下之前的狀態。
既然如此,那麼也就是說裂土封侯也是眾望所歸。
2、在反秦起義的過程,六國均已復國,各種王都已經得到了義軍隊伍的認可。所以,搞定秦帝國之後,裂土封侯也就是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的事情了。
3、天下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秦統一天下的制度是失敗的,項羽自然也這麼認為。
4、反秦勝利給予了項羽超級強大的自信,項羽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可以霸楚而令天下諸侯。
5、項羽厭惡並憎恨秦帝國的一切,於是進入咸陽後殺子嬰、將咸陽付諸一炬,然後就拋棄了秦的一切。
大漢帝國其實也沒有完全採納秦帝國大一統的制度,而設計了一套集權與封侯相結合的制度,到了文景之治時期,諸侯就已經坐大並開始叛亂,直到漢武時期集權才基本完成。
-
3 # 知常容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呢,你要看一下項羽他是哪華人?他的目的是什麼?任何制度一旦開展,並不是一帆風順,都要經過反反覆覆的。分封制,他不可能一下子就結束,它也會反撲,而項羽的分封制就是反撲。而劉邦實行統一的地址,就是另一種帝制的反撲。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劉邦的勝利是天命所歸,是符合歷史的潮流,項羽的失敗也是理所當然。劉邦他是個平民,他沒有國的概念,一切對他來說是全新的,而項羽他是個貴族,他對恢復國是念念不忘,這是他們一生奮鬥的目標。
而當時六國跟隨他一起反抗暴秦,也是想恢復自己的國家。這就是作為一個貴族的侷限性,他的貴族思維限制了接納帝制的可能性,因為他太熟悉了分封制的所有流程。而劉邦對此毫無感覺,所以他會選擇折中把帝制和分封制綜合起來,不同的是他加強了對屬國的管理,加強了權威。分封制並沒有完全退出潮流,七王之亂以及東晉的八王之亂,還有明朝的靖難之役,只不過一次比一次折騰的更弱而已。從而完全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
4 # 七追風
不是項羽不選擇皇帝制度,關鍵是當時根本沒有這個條件。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看看當時的情況。
在中國古代,想造反必須要有個正當理由,才能有人擁護你。所以秦朝末年,項梁帶人造反的時候,擁立了楚懷王。看看當時項梁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的時候,謀士范增怎麼說的: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說的很明白,反抗暴秦需要群眾基礎,大家都懷念故主,陳勝自立為王,肯定不能長久。大家要為長遠打算,立一個楚王后人,也就名正言順了。
所以,各路將領在這個統一的名號下,幹掉了秦朝,然後就有了著名的“戲下分封”。
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思想都是很統一的,國家就應該是分封制,自己管自己的地盤。你看秦朝非要搞統一的皇帝制,沒幹多久就滅亡了吧。所以說,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分封制最保險,也最合禮儀。
尤其是大家擁立的楚懷王還在呢!項羽怎麼當皇帝?且不說他那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就算有,他也要先殺了這個楚懷王才行。但是怎麼殺?你殺了怎麼跟其他人交代?大傢伙萬一在一起起兵打你,那就更麻煩了。
所以第一點,大家習慣了分封制,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當然分封也是大家起兵反秦的目的。
第二點,項羽所想的,是充分利用分封這一點,用十八個王互相牽制,也能削弱各地的力量,自己坐擁關中制約天下。
第三點,楚懷王雖然只是個象徵性的領導,但是項羽為了民心,為了穩定,還是要尊敬一下他的。你看分封之前,項羽派人去問楚懷王該怎麼分,楚懷王說:“依約。”這明明就是不給項羽面子,就這樣,項羽也沒有立刻殺了他。反正你也沒什麼用,等局面穩定,我想殺就殺。
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吧,個人意見,望高手指正。
-
5 # 紅色星河
項羽分封諸侯,沒有設法實施郡縣制稱帝,是因為項羽缺乏政治遠見。他只看到了建立分封制容易,卻沒有看到分封制的壞處,更沒有看到郡縣制的好處。
劉邦實際上是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結合。由於此前周朝八百年的分封制,傳統思維根深蒂固,但伴隨分封制而來的是彼此之間的烽火。而秦朝雖然短暫,但其郡縣制顯示出的南平百越、北伐匈奴、東擊諸侯的強悍實力,讓劉邦等人心旌神搖。
最初劉邦進入關中時,曾經約法三章,對秦國故地秋毫無犯,使得劉邦盡得關中等地民心。這使得劉邦有了在關中、隴右、漢中、蜀地等秦朝故地地方實行郡縣制、建立直接統治的政治基礎。
而項羽屠戮二十萬秦卒,殺害子嬰及其百官,焚燒咸陽,使得項羽失去了秦地民心,喪失了在秦地建立直接統治的民意基礎。最後乾脆分封諸侯,自己去楚國舊地,結果很快就陷入了分封制的惡果之中,在關東諸侯紛爭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最終被劉邦所乘。
而劉邦在秦地建立郡縣制,實行直接統治,從而擁有了一塊強大、穩定、可靠的根據地,然後向東拓展,利用關東項羽以及各諸侯之間的紛爭,逐漸擴大自己的郡縣制地盤,並利用分封制瓦解項羽陣營,孤立項羽,壯大自己的同盟。等項羽覆滅以後,劉邦自己已經是一家獨大,而那些曾經的盟友,此刻自然無法與劉邦抗衡,就成了案板上的魚肉。一些相對有威脅的異姓王,如韓信、彭越、英布等等遂被劉邦各個擊破而消滅。當然劉邦保留了一些分封制,後來依然結出了惡果,爆發了七王之亂,但很快被平息。直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漢朝才基本解除了分封制的危害。
由此可知,項羽缺乏政治能力,缺乏政治遠見,兇殘暴虐,沒能建立郡縣制,是其迅速覆滅的根源。如果項羽不坑殺秦卒,善待子嬰,安撫秦地百姓,盡得秦地民心,在秦地實行郡縣制,然後在關中稱帝,同時自己在楚國舊地以及中原也實行郡縣制,在其他地方也儘可能實行郡縣制,實在不行再暫時先封一些諸侯王,並安撫或尋找藉口除掉劉邦等人。
如此,項羽將會成功地一統天下。
-
6 # 心向青山
秦末戰爭的本質其實是六國復國,是後戰國時代。
項羽坑殺秦軍降卒,焚燒咸陽宮,已經表明了徹底摧毀秦帝國的決心,所以項羽不會用秦朝的制度。
於是,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為十九國。
十九國治下仍然是秦國建立的郡縣制。
項羽的分封並非完全回到戰國這麼簡單,各王國雖然獨立,但對西楚有朝見和領軍出征的義務,算是項羽對周朝分封和秦朝帝制的折中。
諸王對分封並不滿意,分封結束後新一輪爭霸就開始了,勝出者是漢王劉邦,之後劉邦分封天下。
劉邦由於曾對關中約法三章,漢軍也大半是秦人,所以恢復帝制阻力小,等劉邦稱帝后對異姓王先下手為強後,杜絕了第三輪的爭霸,大漢王朝開始。
-
7 # 泰山7001
項羽滅秦分封天下諸侯而未實行皇帝制度,是因為當時大部分士家大夫的思想認識仍然滯留於諸侯分封的框架中。
始皇帝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對國家的認識遠超過同時代的其他所有人,他的氣魄、眼光造就了後世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帝國制度。但不幸的是,新制度反而因為過於超前而不被世人所接受。秦末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六國貴族又重新粉墨登場,割據一方,在這些人眼裡還是周王朝的分封制更好接受。
項羽也屬於六國貴族之列,秦滅之後,他還是“裂土封王”的慣性思維,再加上秦王朝的短命,因此帝國制度並未在他的考慮之列,在分封了十八路諸之後,他就沐猴而冠的回到自己的封地,自以為是的過了三個月的安穩日子。
時代可以淘汰人,也可以造就人。比項羽年齡還大的劉邦就是這樣一個順應時代進步的人。他把秦帝國制度和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打了折扣以後又揉到一塊,形成了自己的大漢帝國。既滿足了舊思想,又符合了新形勢,慢慢的讓大一統的皇帝制度深入人心,生根發芽,最終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
-
8 # 阿慶還是阿慶
項羽分封諸侯這件事,首先是因為楚懷王還活著。楚懷王因為與大家有過約定,消滅了強秦之後,分封戰國七雄的後代,以及有功的將士。比如劉邦按照約定,因為第一個 進入關中,被封為漢中王。
其次,秦國雖然採取了郡縣制,並且收走了戰國六雄的封地,但是留下了其國王。秦國支撐的時間終究太短,導致貴族體系依然殘留,項羽分封諸王,雖然重新把諸王的封地打亂了,安插了反秦的將領。但是畢竟諸侯王當初的氏族力量依然強大。
第三,項羽雖然是帶領起義軍反抗並消滅了強秦,但是他也屬於貴族出身,很難走出自己出身留下的陰影。他本人多少還是支援這種封地體系的。
如此一來,項羽最終沒有選擇秦朝留下的帝國體制,而選擇了封地制度。
-
9 # 噩夢魚兒
有些人說項羽是封建制復辟的代表,這我是相當不贊同的。這種亂世起家裂土封王的人,沒一個是簡單的。他們之所以最後成不了皇帝,最多隻是他們的政治手腕達不到要求,即所謂“德不配位”,但不代表不厲害。
項羽,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人。出生楚國名門世家,爺爺項燕是楚國一代統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項羽已經11歲了。正因為是貴族之後,見識得多了,所以青年時代的項羽即使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勢,也只是有些平淡地說了句:“彼可取而代之。”反觀“鄉巴佬”劉邦倒是開闊了眼界,情不自禁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的感慨。
這兩句話可不單單是感慨這麼簡單,從這一刻起,“要當皇帝”的這顆種子就埋在了兩位天驕的心理。或者說自從有了皇帝這個稱號之後,先秦時期那些個王啊公的稱號,在梟雄心中就已經沒那麼神聖了。只不過有些人有自知之明,至尊位不可得,求其次罷了。
項羽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皇帝位,而不是謀求一個封建復辟就完了。在滅亡秦王朝之後,形式開始發生了轉變。共同的敵人沒了,現在是曾經的自己人開始較量決出一個新王者的時候了。由於沒能先入關中,項羽沒能得到“王”這個稱號,在政治地位上已經比劉邦矮了一頭,他需要把這個劣勢拉平,不然“名不正則言不順”。他的應對手段是先尊楚懷王為“義帝”,然後鼓動諸侯將相討封賞。如此大勢,即使義帝想反駁也反駁不了。最後大家排排做,吃果果。各有封賞,皆大歡喜。但是在這之中綿裡藏針,項羽轄下諸將分到的都是好地方,而以前的六國諸侯們都封去了“邊遠山區”。
就這樣倒還好,畢竟這個命令是以天下共主義帝的名義發的,即使你稍有不滿也只能忍著。可是接下來項羽範下一個大錯誤,他殺了已是義帝的熊心。這下可謂捅了馬蜂窩,剛剛平靜下去的波瀾又一次躁動起來,第二輪大規模戰爭又要開啟了。項羽為什麼要殺熊心?是因為他蠢嗎?我看不是,他現在實力最強,有義帝在他放不開手腳,他太迷信自己武力了。他要憑藉武力掃平天下,他要當皇帝。可惜的是,當你放開手腳的時候,所有人都放開了手腳,劉邦終於可以名正言順進軍關中了。
正是因為看出了項羽的野心,各諸侯王都紛紛站到了劉邦這邊,連英布都為了王位叛變了。在這個時候,劉邦反倒更像阻礙歷史潮流的一方。最後他也成功了,統一了天下。只是他不像項羽那樣激進、無目的性。他的政治手腕更強!對於站在自己這邊的諸侯王,在天下一統之後才開始動手。
-
10 # 蟬大俠一、項羽的故國情懷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秦將王翦殺項燕、滅楚國之後,項燕之子、項羽二叔項梁就秘密展開了復國行動,所以項羽從小接受的觀念應該就是“報秦復楚”。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劉邦打下咸陽後,他覺得秦宮真不錯,想擱裡邊住著,又不敢跟項羽爭。可是項羽來了,他倒好,一把火把秦宮燒了個乾淨!
這就像一個人的家被仇人給砸了,然後他也跑到仇人家去,一頓打砸搶,最後還燒了人家房子,就為了報仇雪恨!
那報完仇以後幹嘛呢?回家唄!所以項羽不定都於關中,而定都於原楚地的彭城,之前還撂下句話,叫“富貴不歸鄉里,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聽,這就是項羽的思想境界!
二、項羽實力不足以君臨天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六國之後紛紛起兵,楚國只是其中一支力量,但項羽憑藉在鉅鹿之戰中神一樣的表現,讓各路諸侯心悅誠服,願意聽從他的號令,跟隨他入關滅秦(實際上這事劉邦已經辦了)。
所以,當時項羽所擁有的地位,更像是一位天下盟主,而不是天下共主。所以各路諸侯對他是賓服,而不是臣服,這裡邊是大有區別的。
對項羽來說,即使他有心稱帝,也未必有這個實力,能叫那些諸侯乖乖聽命。畢竟,項羽只對楚軍擁有實際的控制權,而對其他諸侯只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威懾力罷了!
說白了,就是天下諸侯怕挨項羽的揍,才顯出很聽話的樣子,但內心並沒有把項羽當主子!
三、別忘了,項羽還有一個領導啊!誰呀?項梁生前聽了范增建議,擁立的那個楚懷王唄!當時此舉可能對籠絡人心起到了作用,但到了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這個原來的放羊娃就相當礙眼了。
就算要有個皇帝,那也得是這個楚懷王啊!
項羽一定很鬱悶,自己是西楚霸王了,自己的這個“領導”怎麼擺?最後沒辦法,給了他一個“義帝”頭銜,把他趕到南方去了。最後項羽還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把他殺了。這個事,後來就成了劉邦攻打項羽最好的藉口……
這麼一分析,對當時的項羽來說,還是把天下分封給各路諸侯,自己做一個西楚霸王,來得更現實一些,對吧?
回覆列表
分封制,也就是"分權制"和"地方(諸候自治)自治"而不是"中央集權.
可以說,分封制,最符合孔子的初衷.即"周禮".說明項羽並非貪權之人.很可惜,他逆當時歷史潮流而為.如果劉邦失敗,中國歷史將是另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