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曲成名趙新
-
2 # 藝心一意
一、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特殊形式,決定藝術創新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創新。
創新,顧名思義就是指拋棄舊的,建立新的。一般意義上講的創新,往往是從使用價值上來進行判斷的,必須考慮到他的時效性、實用性,價值性等因素。要看能否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否做到創新成果價值的最大化。一項偉大的發明和創新可能對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反之,一些不能夠達到上述結果的創新,有可能是無效的或者說是多餘的。所以,我們說,創新也應分為有效的或有價值的創新和無效的或無價值的創新。自然創新如此,藝術創新也應如此。因此,藝術創新也存在有效的,有價值的創新和無效的無意義的創新。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就是要求我們去力爭做到價值創新。即必須符合或具備審美的特殊性。也就是說,藝術創新既存在創新的一般概念,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要做到或解決藝術創新問題,就必須在審美的特質中尋找答案。
1、審美的特質決定了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的真偽。
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它的存在與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各自不同的審美需要。正因為此,就決定了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首先是屬於視覺藝術的範疇。脫離了視覺藝術範疇的創新,不是我們這裡所講的藝術創新。也就是說無論怎樣創新,它必須首先是造型藝術。即都是用筆或相當於筆(如刀等實際起到筆作用的替代工具都可稱為筆)。色彩、墨等物質材料在紙、編織物、木板或牆壁等平面上,透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表現手段,創造成可視的形象。這是一個基本的界定。當然這裡主要講的是繪畫藝術,無論你怎樣畫,怎樣開拓,它都不能脫離造型藝術這一視覺藝術的框架。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感覺到許多與之不相符的所謂的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的創新實際上是一種曲解。這裡就不贅述了。
2、僅僅追求新、奇是遠遠不夠的。
創新離不開對新、奇的追求,沒有求新、求異、求變思想意識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成功創新的。但創新不是隨意的、盲目的,儘管康丁斯基從一次將畫放倒了,引發抽象畫的創新,但不等於康丁斯基的創新就取決於這一新、奇的發現或舉動。這一點在他其後所著的《論藝術之精神》中得以佐證。新、奇的思想意識並形成獨特藝術思想,且最終變為完美的全新藝術品,才真正實現藝術創新。與之相反,如在現實生活中,用大筆在一個大操場上寫一個大字,或用氣功畫畫,或用身體滾畫等等新、奇的舉動,就根本不是藝術創新,甚至根本就不是藝術。因為,我們不能從形式上看出有其獨特的審美特質。我們只能從這些新、奇的行為中,看到了雜耍表演的動作或結果。所以不屬於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的範疇。包括我們許多畫家,練就幾種熟練的技巧當面作畫搞筆會,從本質上講也近似於偽藝術的雜耍表演。可令人吃驚的是,我們的媒體還經常當成藝術新聞加以報道。
3、不美反醜的“創新”決不是藝術。更談不上藝術創新和繪畫藝術創新。
這個問題,我這裡一講就明白了,可在現實生活中,就有一些藝術家,打著創新的旗號,在製造著不美反醜的“藝術”。我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有的不美反醜的“藝術品”價格炒的很高,而且還在不斷上漲。但最終都逃脫不了被歷史所唾棄的命運。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與一般商品一樣它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需要。也是有其價值屬性的,他的價值屬性就是審美的特性。如一種食品它具備滿足人們飲食的需要,所以才有價值。當人們吃完消化後,其食品的功能也隨時消失了。它就由一種食品物質而轉化成了垃圾物質。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也如此,它作為一種精神物質的存在的基礎和條件,就在於它的審美功能。記得十幾年前,我在深圳的時候,有一位畫家拿來一幅畫的全是骷髏的畫,給我看,問我畫的好不好,算不算創新。我問他,你是為誰而畫,你創作的目的是為了醫學還是為了藝術,他說他不是醫生,不為了藝術。一幅自己可能看了都害怕的畫,怎麼能稱得上是藝術呢?因為這類所謂的創新藝術品,已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審美的功能,只能是屬於垃圾的範疇。如今,在藝術市場上,一些不美反醜、怪模怪樣,看了令人很不舒服的所謂創新藝術品比比皆是。有的價格還在節節攀高。這些失去或部分失去審美功能的“偽藝術”,應引起我們的警惕。
二、藝術創新尤其是繪畫藝術創新的本質等於美的創造。
在浩如煙海,廣漠無垠的藝術世界裡,唯有美到極至的藝術品,才能真正受到人們的追棒而流芳百世。千百年來能夠世代相傳,不斷創造價格奇蹟的藝術品。首先,都是來自於藝術奇蹟的創造者。完美的作品只有凝聚了創造者們的全部生命和智慧。才能獲得永恆的生命力。藝術創新和繪畫藝術創新,就其本質而言,必須具備兩個前提和條件。
1、美是前提
如前所述,一個令人恐懼或讓人感到厭惡的作品為什麼不能稱其為藝術品呢?因為它失去了藝術的本質前提——美。所以就失去了藝術品的特質。因篇幅有限我這裡不能就審美的問題展開論述。“美是引起人類生命主體精神有益性的整體和諧與統一”。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必須以美為前提。這是因為作為視覺藝術而存在的造型藝術品。它是以審美客體而存在,即首先應具備,讓人能夠產生美感的特徵。也就是說審美是由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關係而共同存在的。只有能夠讓審美主體產生了共鳴或美感時,審美的客體才有價值——美。若我們的審美主體不能從審美客體中產生美感或美的享受。那麼就沒有完成審美過程,客體就沒有作為審美物件物而存在,構成審美形式,那麼,客體就失去了美的特性。這樣的創新就是失敗的,是毫無美學價值的。在失去了美的前提下的任何藝術形式與內容就沒有審美的價值。倘若客體對主體不僅沒有產生美感,甚至使人產生非愉悅感。那麼,物件物就與醜和恐懼劃等號了。這就如同我們在森林裡看到美麗的老虎,在散步時聽到槍聲毫無二致了。也如同我們看到有些人畫的畫,反而讓人想到死亡等一樣。美感蕩然無存了,還談什麼藝術創新呢?由此可見,任何讓人感到不美的創新,都不是審美意義上的創新。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美的藝術必須能夠引起人類生命主體有益性的整體和諧與統一。正如我們平常所說人能夠讓人賞心悅目,陶冶情操,令人陶醉。
2、創造是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的基礎。
任何沒有美感的藝術創新是毫無審美價值的。那麼,僅僅美還是不夠的,沒有創造的美,同樣沒有藝術的審美價值。就如同我們經常在市面上看到一件《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便宜的幾乎到一般小商品價值的地步。這就是因為失去了創造性。也就失去了藝術創新的價值,就變成了一般的工藝品,而不是純美術品了。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是不可以重複的,我們說工具是可以重複的,但真正純粹的藝術品是不可以重複的。如我們蓋一個與古人一樣的房子,一樣可以居住。但畫一幅與達芬奇一樣的畫,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內容如此,形式更是如此,我們講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中的創新主要就是形式的創造。如我們看第二部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和第二部《西遊記》很少有人堅持看完,而且都說不如第一部好。其實並不是原來的演技不好,而是審美特性所決定的,任何重複的美,因為失去了創新性,所以也就失去了審美性。人們看了因為不能產生美感而厭煩。同樣,當你看了某人畫的畫,風格、技法與某某大師一樣時,你自然就不喜歡,認為沒有價值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必須是一種創造,而且最好是全新美的創造。這種創新就其本質而言,是對古人的一種超越,是對傳統的一種變革,又是在發展中的一種繼承。他必須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超越。哪怕是不成熟的。由此可見,一些模古、模師的作者們是多麼的徒勞和可笑。其藝術品的價值又能有多大呢?
3、藝術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創新必須是美的創造,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缺一不可。
大凡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美的創造者。古往今來,任何偉大的藝術大師,他們都是時代的弄潮兒,都是藝術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作品都凝聚了大師們生命的結晶,都是美與創新的完美結合體。達芬奇、凡高、畢加索、徐悲鴻、張大千、吳昌碩、黃賓虹、林鳳眠,傅抱石等等 。他們都以接近完美的創新。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藝術的創新特別是繪畫藝術的創新必須是美與創造的完美結合。越是將兩者高度統一的創新者,其藝術品的審美價值就越高。
綜上所述,人類藝術美的歷史,都是美的創造者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歷史。當創新成了我們文明進步的自然法則時,我們決不能忽略美的前提。失去了美的前提的任何藝術創新都是毫無意義的,與此同時,失去了創造的美,也同樣失去了藝術的審美特性。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的創新,就其本質而言就在於美的創造。
-
3 # 匠仁堂瓷器修復工作室
我們生活當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都和藝術相關,給創新有關。更不要說色彩了,看不到色彩可能你是色盲。
-
4 # 百川美學
曾經聽過一句話:工藝即藝術!
但我覺得兩者的關係是:藝術的創造更需要天才,工藝的製作更需要經驗。其聯絡之處在於:藝術為工藝開闢道路,工藝為藝術提供可能;藝術的發展可以提高工藝的境界,工藝的進步則可能掩蓋藝術的光輝。
色彩創新可以讓一件不起眼的工藝品變成一件成功登臺亮相的作品,吸引數以萬計的目光!
-
5 # 雨月
工藝和色彩非要拉扯上關係我覺得,有些工藝是需要色彩支配才能更完美,畫畫有顏色的更讓人喜歡,織布也需要很好的色彩穿插。因為我們本身就生活在五彩的世界,很多東西都離不開色彩,但是凡事沒有絕對的,比如雕刻有價值的雕刻就不需要去上顏色,需要原本的味道,這裡面的工藝就不需要色彩,比如黃楊木雕和各種紅木雕刻等,它們本身就擁有獨特的魅力!
回覆列表
1.設計的概念: 是根據一定的需要發現和精心構造備選方案的活動。 2.現代設計的概念; 設計就字義來解釋,是設想和計劃的含義。現在所說的設計包括人類對自己將要創造的產品的前期構思,以及實現這個構思的整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反映現代大工業社會的本質! 3.藝術設計的本質; 1.是人類有目的性的審美活動。人類在進行藝術活動時有明顯的目的性和預見性,是為達到某一明確目的性和預見性的自覺的行為。 2.是一種問題求解活動。設計過程就是以問題求解,尋找問題答案為核心,它是人們為滿足一定需要,精心尋找和選擇理想被選方案的活動。 3.是一種智慧文化創造形態。設計表現為某種文化創造活動形態,而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進行設計活動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質的人所決定的 4..現代設計的特徵: 1.是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實踐活動。設計的時空性特徵,給設計成果打上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不同時間與不同空間的烙印。為了減少時空的限制而造成的負面效應,設計師可做的是強化設計的現代意識和創新意識。 2.設計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的的約束下進行的。設計活動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 3.設計都是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設計始於需求,需求由設計來滿足。這是設計與需求的本質關係。 4.設計是一種富於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是一個重要的本質特徵。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具有過程性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徵。 從設計的社會價值來說,現代設計是科學,是生產力,是生活方式的創造,是科學技術的全面物化,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五.現代設計的經濟價值: 設計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成為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的戰略和途徑,作為經濟的載體,設計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當今時代是品牌經濟的時代,是形象消費的時代。. 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設計是管理,設計左右產品的發向和市場的導向。企業家是企業管理的“概念設計師”。 六.現代設計的文化價值; 現代設計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構成部分。設計文化是物質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兩者的共融。 文化價值的體現: 1. 設計傳播的資訊體現商品和服務的價值觀念,這是獨有的效應, 2. …………………體現特定民族文化或亞文化群的人文特徵, 3. …………………體現人類社會知識的傳承,獲得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領域的知識,都是靠文化傳播發展起來的。 4. ………………..體現道德價值,即設計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價值,表達一定的道德評價和判斷的標準。 七.工藝美術運動: 莫里斯——現代設計之父。拉斯金的設計口號“要向自然學習”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出在美國和歐洲發展的裝飾藝術運動。 19世紀80年代,比利時畫家費爾德在布魯塞爾倡導新藝術運動,常常往來於比,法,德,英。推動了藝術的深入發展。他是最傑出的設計家和思想家。 新藝術的發源地——法國。 藝術運動的兩中心——巴黎,南西。 影響大的群體:薩姆爾`賓的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與六人集團。 八.裝飾藝術運動 1.產生於20世紀的20年代到30年代的法國,美國和英國等。 2.從產生動機和設計立場來說,它是對新藝術的背離和挑戰。裝飾藝術反對古典主義,自然的有機形態,單純手工藝趨向,主張機械化的美。與新藝術強調的歌德式的自然風格的裝飾,強調手工藝的美,否定機械化的時代特徵有著極大的不同。 3.裝飾藝術的樣式風格,類似新古典主義的做法,喜歡直線和對稱的構成。 九.現代主義: 1.從設計思想上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具有:民主主義,理想主義,精英主義三特徵。 德國工業同盟,1907年10月成立,奠基人和組織著——穆特修斯。他主張:“明確的使用性”認為設計講究明確的目的和功能,遵循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他肯定機器生產的進步,主張藝術與技術,審美,與應用的結合。 十.包豪斯 1. 1919年建立,在魏瑪,由格羅佩斯建立的發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學院。是一所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建築及設計藝術學校。 2. 包豪斯的教學思想和方針: 1.設計中提倡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 2.手工藝與機器生產結合。提倡掌握手工藝的同時瞭解現代工業的特徵。 3.強調基礎訓練。從現代抽象繪畫和雕塑發展來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等成了現代設計基礎教學方法。 4.實際動手能力與理論修養並重。 5.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的結合。 3.包豪斯原則:1主張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2.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不是產品。3.強調設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進行。 4.他教育體系和設計思想經歷三階段:1.魏瑪時期(1919—1924)是草創階段。2.狄索時期(1925—1930)包豪斯在教學思路和體系上有所改變。3.痛苦的結局—柏林時期(1931—1933)米斯任校長,是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大師之一。主張“少而精” 5.包豪斯對現代主義的影響:教學思想和方法被瑞士,荷蘭,日本等過相用。作為教育思想學派,在世界範圍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的繼承著遍佈全世界,從建築,室內設計,從產品設計到廣告。幾乎 所有領域都受到影響。 十一.現代主義——國際主義 它發源於現代主義的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與美國高度富裕的經濟融合,發展為聲勢浩大的國際主義。 1. 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係:從傳承關係上看,二站後在美國發展的國際主義風格與現代主義一脈相承,在設計風格上,注重功能,追求少爾精,少就是多的形式語言,簡潔理性,反對裝飾。 一. 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它是對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挑戰和背叛,在本質上,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核心,仍然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架構,它的挑戰也僅僅針對風格和形式,未能涉及到核心。 2.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三典型特徵:1.後現代主義恢復了裝飾性,從歷史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加強設計的豐富性和審美愉悅性,與他們的冷漠,簡單,和理性化,缺乏人情味的形式成對比。2.對歷史傳統文化採取折中立場。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是對歷史風格採取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加以運用,即傳承又有變化。3.他們講究理性化和明確性,而後現代主義強調設計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上的含糊性。後現代主義希望設計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創造出含糊的空間敢,讓設計作品顯得寬鬆和舒展,給人更多的心理空間。 3.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流派:1.波譜風格2.孟菲斯集團3.宇宙風格4.未來風格 二. 現代設計的基本型別;根據設計目的分為三領域:1. 產品設計:以用設計為目的,創造適當的產品。以作為人和自然的媒介。2.視覺傳達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進行資訊傳達的設計。以傳達為設計目的,製作良好的資訊,以作為人與所屬社會間的精神媒介。始於20世紀20年代,成立於60年代。他的構成要素:文字 ,標誌 ,插圖。3.空間設計:以居住為設計目的,構建和諧的空間和環境,以作為自然和社會間的物質媒介。 三. 1. 設計與現代藝術,他們本為一體,是從現代藝術中脫胎而出的是現代藝術的延伸和發展。如代表人,畢加索,老特累克,德加,杜米爾,波爾等,他們身肩藝術家和設計家。現代藝術運動發起者的前衛藝術家又從事於設計教育工作。如康定斯基,克利等人。 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設計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實用藝術門類,依附於現代商業社會的藝術學科。 現代藝術運動與現代設計發展的緊密關係,他們都揭示對於美的觀點和主張,新的藝術主張和理論,往往能夠形成一種社會思潮波及一切文化領域,現代設計也受到它的影響。 2. 立體派,立體主義創造的獨立於自然的設計觀念,對客觀物件分析重構的處理探索,啟迪荷蘭風格派,俄國構成主義運動,在包豪斯的設計教學中得到深化和發展,提供了平面設計的形式基礎。 四. 現代設計師的素質和知識結構;1.良好的精神品格,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設計是設計師的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是為社會服務,要產生社會後果的。因此設計師注重社會倫理道德,對社會有高度的責任感。2.要有緊跟時代的設計觀念。 它是設計師藝術生命活力。應該思想開闊,眼光敏銳,不固步自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定勢。做到與時代同步,保持設計活力。3.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設計的本身就是創造,所以設計的主體具有設計才能是相當重要的,也是衡量設計師基本品德的重要標尺。4.有良好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廣泛的知識面。現代設計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是科學,藝術,文化,經濟的高度融合。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5.有很高的專業設計能力和審美素養。專業設計能力是專業設計師的首要條件。整體藝術修養 的高低,直接間接關係到設計出作品的高低,在關鍵時刻成為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6.有良好的群體意識和協調力。現代設計專案涉及到多學科,必須調動多方面的智慧和技能,才能有效的進行設計工作。設計方案完成後,協調各方面的認識加以調整修改,才能使設計更加完美! B原理篇 一. 現代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1. 設計的基本原則,按照設計的客觀規律歸納制定的設計家必須依據和遵循的法則。 2. 現代設計的要求和原則: 1.功能性原則。即合目的性原則,是設計產品時應具有的目的與效用,以功能目的為設計的出發點。 2.經濟性原則,不但是成本的考慮,消費者支付能力的預測,重要的是尋求在現有條件下,提高產品的實用審美價值。 3.藝術性原則,是指設計師在設計時考慮作品具有較好的審美功能和藝術品位。從而給受眾以審美享受。 4.主題性原則,是設計目的出發點的把握。現代設計作為人類物質文化的審美創造其目的是為了人,所以設計活動從始至終必須從人出發,把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放在第一要素的位置來考慮。 5.創新性原則。現代設計作為人類智慧的創造性活動,創新推動現代設計活動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是現代設計家的追求。現代設計的創新性原則實質上是,個性化原則,是一個差別化設計策略的過程,是個性化的內涵與獨創的表現形式統一。顯示設計作品的個性和設計的獨創性。 二. 現代設計的傳播技巧的運用:1.清晰2.準確3.可信4.感人 三. 現代設計的重要前提——市場 .認識和把握市場看準選擇目標市場是獲得設計的基本條件和重要環節: 1.認識和把握市場,有助於設計找準目標物件,使設計有客觀依據克服了盲目性使目標不會偏離 2.助於確定理想的訴求物件。 3.有助於市場定位。 四. 設計作為經濟管理的手段,作為管理手段,設計領域中最典型最能體現管理效應的是視覺識別系統(CI)和以設計塑造企業文化。 五. 設計中的文化底蘊的表現: 1.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程序是人類史上文化積累的延續和拓展,是人類文明演化的進步,是一場社會文化的大變革。 2.設計具有良好的認識和誘導功能,能夠以生動的形象的不同媒體文化方式淺移默化地對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作用,使之轉變和更新。 3.具有強烈的美感力量,推動審美概念的變化,利於提高設計品位。 六. 設計風格。 風格是現代設計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是設計家在設計實踐活動中形成起來的,是設計家獨特的的審美見解透過獨特的審美傳達活動表現出來的,在設計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基本特色。 七. 設計家風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和社會範疇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時尚的影響。一定時期的歷史潮流,社會風尚都會影響和制約設計家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滲透到設計風格的方方面面。 2.受民族文化傳統和藝術與設計傳統的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傳統的特殊性會產生審美要求和審美理想的特殊性。 3.受到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的影響。設計家受到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的衝擊,設計觀念的碰撞會導致設計審美理想追求的轉向和更新,有意識的吸收某種外來文化和藝術流派的成分,形成自身的設計風格。 4.受同時代其他設計家,藝術設計家風格的影響。 八.現代設計和民族風格; 1. 不同的經濟生活政治狀況,地域和歷史文化傳統,構成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心理結構,個性氣質,習慣愛好,審美要求等,發應在設計上就形成了獨特 的民族風格。 2.由於設計是民族文化創造的一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所以設計不僅僅是時代的,也是民族的,人的審美活動的本質是,民族文化的審美設計創造活動,作品上打下了民族烙印。 九. 現代設計的方法與程式:1.設計 方法學的特點。最佳化性,理解為在給定的條件下得到儘可能滿意的結果。2.設計方法的分類:直覺最佳化,實驗最佳化,進化最佳化,數學規劃最佳化方法等。 C造型篇 一. 1.英國畫家賀加斯(1697-1794)最早對線的特性進行比較研究的人。 3. 美國的安迪`沃霍的名作品——豔星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底片複製出50張,其創作意圖:說明人們信服的事物實在都是虛假的,作為照片上的她實際上是一種類象。他是波普風格的代表,後現代主義。 二. 色彩影響力的表現:1.在視覺上,使形象增強感染力。2.使人增強識別記憶的價值。3.有刺激感和影響情緒的作用。4.色彩可以傳達意念,表達一定確切的含義。 三. 色彩計劃,是根據企業市場營銷戰略,採用科學分析定位,運用色彩知覺,配色原理等理論於各項計劃內的實施方案,是一種配合市場營銷,經營策劃,商品設計的整體性規劃。 D 藝術篇 1 .設計的本質在於創造,決定了設計師是一個創造性很強的職業,決定了設計師素質品格——創造力的重要。 2 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眼前知覺物件而進行的想象。科學發現,重大設計發明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都是想象的結果。 3 .實質上靈感的產生,是創造主體長期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得以集中應用的結果。 4 創造性思維,是從新的思維角度,程式和方法來處理各種情況,問題。從而產生新成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它不是獨立的思維型別,而是滲透在人的各種活動,思維形式中,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等的綜合運用,比較複雜,更具能動性和探索性。 一. 創造性思維的五個顯著特徵:1.獨創性,.獨創新意,還要敢於自我否定,打破自我框架萌發新的設計構想。2.連動性3.多向性4.跨越性5.綜合性 二.作為一個從事設計創造的設計師應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要自己開闊視野,興趣愛好廣泛,成為多方面文化素養的人。 2.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不僅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還要有專業外的科學知識。只有不斷的吸取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存,才能擁有與時代同步的專業知識。 3.還應該懂得,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因為文化素養,專業知識和跨專業的學識造詣都是必要的條件,但它本身不是創造。 三. 設計的基本方法;1.頭腦風暴法2.超序聯想法3.影象創意法4.聯想創意法5.分列創意法6.分腦創意法7.逆轉創意法8.輻射創意法 四. 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不斷豐富與發展,由,以下三個方面促成的: 1.激烈的市場競爭,促成手法的不斷更新。為了設計作品的市場競爭力與促銷效果,設計家在設計的過程中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十分重視作品的藝術性。不同的餓藝術形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以不同一般的藝術魅力吸引消費大眾。 2.為適應當代審美心理趨勢的發展變化。設計作為有目的的藝術活動,與社會發展的物質,整個時代社會審美文化的發展相適應,還必須與作品接受的特定的消費人群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興趣相適應能夠更好的完成它的傳達過程。 3. 與其他藝術的滲透融合豐富了藝術表現的內容。現代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受整個社會歷史文化的推動中,不斷的受到多種藝術潮流的影響和衝擊,逐漸地借鑑和消化吸收了其他姐妹藝術的成果,為現代藝術傳達的表現手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五. 現代設計的多樣化藝術表現手法:1.真實再現2.突出特徵3.對比襯托4.誇張變形5.幽默偕趣6.以情託物7.比喻象徵8運用聯想 9.以小見大10.神奇彌幻11.字型效應12.抽象含蓄13.解構重複14.系列展開15.怪異荒誕16.創造節奏17.間接暗示18.空靈淡化19.氣氛烘托20.著意剪裁21.選擇偶像22.巧選角度23.掌握分寸24.重迭複合25.空間落差26.偷樑換柱27.模擬名作28.善用省略 六. 藝術形式美,是指藝術作品的形式構成諸因素(形狀,色彩,線條,語言,動作等)按一定的法則組合出來的審美特徵。它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的特徵,也是形式美法則。 七 現代形式的蒙太奇概念:是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指建築中的構成,裝配,用於電影有組合和剪輯之意,是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一段電影是由不同的鏡頭組成的,所以在電影創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要表達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再按照創造構思將這些分散的鏡頭組接起來。重而形成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把它稱為蒙太奇。
搶首贊1
藝術生文化課 需要多少錢?藝術生...
學大教育藝術生文化課 學校,專注藝考生文化課18年,知識...
m.buxiba.cn廣告
西安市小寨一節有趣的幼兒才藝體驗課...
尋找0至6歲寶寶即刻體驗:圍棋,鋼琴,樂器,表演主持...
m.dianping.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藝術與設計的關係
1.設計的概念: 是根據一定的需要發現和精心構造備選方案的活動。 2.現代設計的概念; 設計就字義來解釋,是設想和計劃的含義。現在所說的設計包括人類對自己將要創造的產品的前期構思,以及實現這個構思的整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反映現代大工業社會的本質! 3.藝術設計的本質; 1.是人類有目的性的審美活動。人類在進行藝術活動時有明顯的目的性和預見性,是為達到某一明確目的性和預見性的自覺的行為。 2.是一種問題求解活動。設計過程就是以問題求解,尋找問題答案為核心,它是人們為滿足一定需要,精心尋找和選擇理想被選方案的活動。 3.是一種智慧文化創造形態。設計表現為某種文化創造活動形態,而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進行設計活動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質的人所決定的 4..現代設計的特徵: 1.是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實踐活動。設計的時空性特徵,給設計成果打上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不同時間與不同空間的烙印。為了減少時空的限制而造成的負面效應,設計師可做的是強化設計的現代意識和創新意識。 2.設計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的的約束下進行的。設計活動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 3.設計都是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設計始於需求,需求由設計來滿足。這是設計與需求的本質關係。 4.設計是一種富於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是一個重要的本質特徵。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具有過程性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徵。 從設計的社會價值來說,現代設計是科學,是生產力,是生活方式的創造,是科學技術的全面物化,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1 瀏覽39
藝術與設計的關係
2 瀏覽725 2017-12-16
藝術與科學的關係
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係,這就是共同借鑑、融合、促進、發展。●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係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醜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醜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援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援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透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資訊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資訊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裡,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透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彙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係。《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7 瀏覽1731 2017-09-17
藝術與科學的關係
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係,這就是共同借鑑、融合、促進、發展。●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係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醜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醜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援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援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透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資訊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資訊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裡,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透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藝術與科學的關係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彙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係。《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5 瀏覽883 2018-02-12
在設計中科技與藝術的關係
論科學技術進步對美術發展的影響 在漫長的人類生存史中,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勞動也創造了人類文明,包括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美術則屬於前者,美術是佔有一定的空間,以特定形象表達某種情感觀念的視覺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等。美術是實踐的產物,它的起源早於科學技術的起源。遠古時代,人們把野獸牙齒掛在脖子上,把一些動物的形象刻在石頭上或畫在身體上,以表示對神靈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夠儲存的較大部分如巨齒、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為一種生活的記錄。這些就是早期的美術,也稱裝飾或工藝美術。 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實踐中體現出來的經驗與方法。早期的耕作技術使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定居生活,他們種植農作物,並且進行狩獵,使他們的生活趨於安全與穩定,這樣一來,他們才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其他的活動,而他們體內原始的審美意識也在漸漸萌發。隨後的製陶、冶鐵,建築採礦、造船以及航天、計算機等等技術,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哥白尼創立日心說標誌著自然科學的開始,17世紀以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化學、光學、電力學、遺傳學等等學科相繼確立,人們也相繼迎來了蒸汽機時代,電力時代,資訊時代,科技的步伐令我們追趕不暇。 技術與科學的出現和進步,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手段,揭開了美術的新篇章。如遠古時代只有石鑿技術以紅土為材料,所以產生的巖畫壁畫粗獷豪放;新石器時代的製陶技術的產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治煉技術的發明,人們才可以澆鑄出司母戊大鼎,金屬質地的鑿子才能雕出大衛等傑作;榨油技術的產生使凡61愛克兄弟發明了油畫顏料,達61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電腦技術的應用,才可能創造出那麼多的經典電影畫面,成為永恆的經典。 技術與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美術的發展,如材料學分化工技術的進步使繪畫產生了許多 新的畫種,比如版畫、水彩畫、水粉畫、色粉、丙烯、綜合材質,電腦繪畫等,同一畫種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別,如油畫的古典派、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以及中國畫的工筆、寫意、界畫等等。 科技的發展還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紡織術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從最初的畫在岩石上發展到畫在布上,紙上或板上;電腦技術與功能的逐漸完善,使繪畫從最初的寫生臨摹發展到電腦繪畫以及全息美術作品生動逼真、聲光電並用和三維動畫等。 攝影術從上個世紀誕生起,對生產生活,科學研究產生著巨大影響。可是發明實用攝影術的路易61達蓋爾青年時代卻是一個畫家,他為了找到降低油畫肖像成本的機械小竅門,經過25年的摸索,終於發明了銀版攝影術。雖然攝影技術的革新層出不窮,使人們的視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 由此可見,沒有科學技術是可以產生美術的,但是脫離科學技術的美術卻是緩慢發展的,科技與美術之間沒有鴻溝,科技與美術相得益彰。 培根說過“當科學被應用到技術領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革命”。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為藝術家們開拓了許多神奇瑰麗的新世界。為了科技的進步,許多人都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們那種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更是讓人敬佩,這種精神是永不過時的,這也是他們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發展的重要原因,搞美術也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在追求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認真對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細地觀察事物和現象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靈感,創造出高於現實生活的作品。 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 給你個最出名的:水·立方. 這個看似簡單的“方盒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華人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按照制定出來的規矩做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和諧統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設計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與圓形的“鳥巢”——國家體育場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築最基本的形態,它體現的是中國文化中以綱常倫理為代表的社會生活規則。而這個“方盒子”又能夠最佳體現國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與建築功能的完善結合。 在中國文化裡,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元素,並激發起人們歡樂的情緒。國家游泳中心賽後將成為北京最大的水上樂園,所以設計者針對各個年齡層次的人,探尋水可以提供的各種娛樂方式,開發出水的各種不同的用途,他們將這種設計理念稱作“水立方”。希望它能激發人們的靈感和熱情,豐富人們的生活,併為人們提供一個記憶的載體。 為達此目的,設計者將水的概念深化,不僅利用水的裝飾作用,還利用其獨特的微觀結構。基於“泡沫”理論的設計靈感,他們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層建築外皮,上面佈滿了酷似水分子結構的幾何形狀,表面覆蓋的ETFE膜又賦予了建築冰晶狀的外貌,使其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感受,輪廓和外觀變得柔和,水的神韻在建築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輕靈的“水立方”能夠奪魁,還在於它體現了諸多科技和環保特點。合理組織自然通風、迴圈水系統的合理開發,高科技建築材料的廣泛應用,都共同為國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更多的時代氣息。泳池也應用了許多創新設計,如把室外空氣引入池水錶面,帶孔的終點池岸,視覺和聲音出發訊號等,這將使比賽池成為世界上最快的泳池。 “水立方”不僅是一幢優美和複雜的建築,她還能激發人們的靈感和熱情,豐富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提供記憶的載體。因此設計中不僅利用水的裝飾作用,同時還利用其獨特的微觀結構。採用在整個建築內外層包裹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種輕質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熱學效能和透光性,可以調節室內環境,冬季保溫、夏季散熱,而且還會避免建築結構受到游泳中心內部環境的侵蝕。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個破洞,不必更換,只需打上一塊補丁,它便會自行癒合,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原貌! 國際上在建築使用膜結構時,多用的是PTFE膜,這是一種纖維材料,特點是不透明,但是,使用技術比較成熟。而“水立方”使用的是ETFE膜,這是一種透明膜,能為場館內帶來更多的自然光。在國內對這種薄膜結構的理論研究幾乎就是空白。 2006年德國世界盃主要賽場之一的慕尼黑安聯體育場也使用了ETFE氣枕式外牆,但與水立方相比,兩者的區別在於,德國安聯體育場的氣枕覆蓋面積為6萬平方米,而水立方則達到為10萬平方米;安聯運動場是單層氣枕並且是規則排列的,水立方則是雙層氣枕,並且幾乎沒有形狀相同的兩個氣枕。 按照設計方案,水立方的內外立面膜結構共由3065個氣枕組成(其中最小的1-2平方米,最大的達到70平方米),覆蓋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展開面積達到2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膜結構工程,也是惟一一個完全由膜結構來進行全封閉的大型公共建築。無論對設計還是施工、使用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ETFE膜的材料、通風空調、防火、聲、光、電的控制等技術提出了一個難度很大的課題。
9 瀏覽4727
精彩推薦
西安 藝術生文化課哪裡好?學大-藝考...
學大教育藝術生文化課 學校,專注藝考生文化課18年,知識...
學成世紀資訊科技廣告
西安市小寨一節有趣的幼兒才藝體驗課...
尋找0至6歲寶寶即刻體驗:圍棋,鋼琴,樂器,表演主持...
漢海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男女之間最大的思維差異是什麼?
男生和女生之間確實是有些時候想法不一樣,但是也不全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差異就是,男生覺得喜歡她不一定
熱議174回答
穿山甲,究竟有沒有功能性滅絕?
你的一句話,可能會左右它們的未來。 今天看到某機構宣佈中華穿山甲功能性滅絕了,頓時感到我們貓盟在搞宣傳這件事上當標題黨的能力還很欠缺啊。 這種話都敢說,不但需要夠無畏,更需要夠無知才行。 大家都
1327瀏覽17贊
中英《天津條約》的前前後後都發生了什麼?
中英《天津條約》的前前後後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英國侵略者的要求被滿足。然而,這個和約卻沒有帶來清政府渴望的平安無事。條約簽訂以後,英華人開始在許多方面不滿意起來。 修約 曾有
628瀏覽6贊
如果回到大學畢業,你會對大學最好的兄弟說些什麼?
若是重回大學,我一定不會說,以後的日子長著呢,可以隨時見見,不用這時候這麼傷感,但是現在我只想說
當代青年還需要“古典”嗎?
當代青年與古典 一 愛上“古典”二字的青年人很多,但他們所愛的心願千差萬別。愛聽京劇的人會把唱唸做打的味道視為“古典”,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德奧音樂也是某些人眼中唯一的“古典”,穿漢服、彈古琴是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