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莎士比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看看別人的答案,大家說的都很好,說的也很全面,但是我覺得他們漏掉了一個,這裡我來補充。它就是炸藥。炸藥最早起源於中國,發展到宋朝時已經廣泛用於戰爭,但當時的炸藥威力不大。後來在大量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之下,炸藥不斷的發展,先後出現了硝化甘油,梯恩梯等威力巨大的炸藥。一戰時炸藥被廣泛應用,由於當時缺乏大量的進攻武器,英德兩國計程車兵只能蹲在潮溼,泥濘的戰壕裡,戰爭一度陷入了僵持狀態,為了打破僵局,英國首先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挖地道,他們招募了大量礦山工人組建了一支專門挖地道的工兵部隊,從己方的戰壕底下一支挖到德軍的戰壕底下,然後把大量的炸藥堆到德軍的戰壕下引爆,一聲巨響過後,德軍在不知不覺中飛上了天。二戰也離不開炸藥,炸碉堡,炸坦克,對付堅固工事,炸藥無處不在。為了對付德軍的坦克,美軍還專門“研製”出了“黃油炸彈”,就是把炸藥放到襪子裡,塗抹黃油,黏在坦克的履帶上引爆,效果很好。現代戰爭中更是離不開炸藥,在伊拉克戰爭中,恐怖分子為了對付美軍,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襲擊方法,典型的就是路邊炸彈,人體炸彈,汽車炸彈。恐怖分子把炸彈埋在路邊,等待巡邏路過的美軍,然後用手機引爆,美軍士兵往往猝不及防,傷亡慘重。人體炸彈就更加恐怖,恐怖分子要挾一些平民身上幫上炸彈,到人口流動量大的地方引爆,不僅殺傷美軍,連平民一起炸死炸傷,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隱蔽性,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注意,恐怖分子還常常利用孩子和女人做人體炸彈,很不人道。

  • 2 # 戰壕

    M1911手槍。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一款20世紀初研製出來的手槍,但是由於結構可靠,威力強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美軍就將其一直用到了80年代,後來被M9取代。但是該槍的各種改進型至今依然在生產,包括美軍的不少部隊還在使用改進版的M1911手槍,海軍陸戰隊的M45就是如此。

    李恩菲爾德步槍。該槍在一戰中是英聯邦軍隊的制式武器,產量很大,很多國家至今還在裝備李恩菲爾德系列步槍。比如印度陸軍,就使用李恩菲爾德步槍用於新兵訓練等用途。

    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同樣是產量巨大的栓動步槍,一戰中就是俄國的制式步槍,後來廣泛出口到了多個國家,民國時期中國也獲得了很多莫辛納甘步槍。至今,在敘利亞等戰場上,依然能夠看到這款老槍,其最大的優勢就是使用的7.62X54R槍彈很容易得到,常見的PKM機槍,SVD狙擊步槍等使用的也是這種子彈。

    M2重機槍。M2重機槍實際上是在M1917機槍基礎上放大而來的,做了很多改進,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戰武器,但是畢竟這個專案是在1917年就開始的。M2重機槍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大口徑機槍,中東常見的武裝皮卡大多裝備的都是一挺M2機槍,而美軍,也對其很是滿意,至今沒有換下這款老爺槍。

  • 3 # 薩沙

    老薩談美國兵的口袋大炮M1911柯爾特手槍

    20世紀的軍事科技發展極為迅速,手槍作為任何一支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自然也要遵循科技發展的規律。所以手槍的更新換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各國的制式手槍一般每隔20年全部換裝一次,新式手槍取代舊式手槍是大勢所趨的事情。

    但世界上有一款手槍作為國家軍隊制式手槍的時間長達75年之久,創造了一個軍事界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款手槍就是大名鼎鼎的柯爾特M1911手槍。

    自動手槍的時代

    在一戰時期各國裝備的手槍大多是轉輪手槍,當時的英法俄日軍隊都使用清一色的轉輪手槍。但僅僅20年後的二戰,除了英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的軍隊裡已經淘汰了轉輪手槍,全部改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手槍。為什麼呢?這主要是戰場需求的急劇變化導致。

    轉輪手槍的歷史很長,它曾經為手槍這種武器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手槍基本是單發手槍,也就是裝一發子彈打一發子彈。這種手槍反應慢,火力弱,僅僅能作為自衛使用,用於進攻則是不行的。

    所有歐洲和美國的很多手槍射手在當時往往攜帶數把手槍,這把打完了再用另外一把,主要就是因為裝彈太慢。射手裝彈的時候沒有還擊的能力,容易被對抗攻擊丟掉性命。著名小說《紅與黑》中,依靠女人往上爬的於連因為自己的醜事敗露失去一切,憤怒的去刺殺他的前情人,一個有夫之婦。他攜帶兩把手槍去殺這個女人,結果第一槍沒有打中,第二槍擊中卻沒有造成致命傷。隨即警察衝進來,於連就束手就擒。很多人奇怪,於連為什麼不用手槍繼續向情人射擊,將其擊斃;或者為什麼在警察衝進來的時候(其實也只有一個警察),向他射擊然後逃走。這是因為當時的手槍只能射擊一次,打完了就必須重新裝藥裝彈,裝彈的時間是很長的。於連使用兩把手槍射擊以後,他的槍膛裡面就空了。把它們重新裝彈至少需要半分鐘。此時警察衝過來的時候,於連其實等於是手無寸鐵,只能乖乖被抓了。

    著名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出門要攜帶多把步槍,也要攜帶兩把手槍。這是他害怕突然遭遇多個敵人或者多隻野獸的情況。那個年代的手槍是無法快速裝填的,一分鐘的射擊1到2次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了。

    如果他只攜帶一把手槍出門突然遇到兩隻狼,最好的可能性就是打死一隻,然後被另一隻吃掉。

    轉輪手槍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它採用轉輪供彈,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射擊5到6發子彈。如果操作得法,就可以一次對付數個敵人。轉輪手槍相對之前的手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時間各國軍隊大量裝備。

    經過一戰和一戰之前的一系列戰鬥中,轉輪手槍的問題集中爆發出來,由於設計上的侷限性,轉輪手槍有著很多固有缺點。作為警用武器來說,轉輪手槍完全稱職。它可靠性極強,絕不對存在卡殼的可能性,即使有某發子彈擊發失敗,射手只需要再扣動一下扳機讓轉輪轉動到下一發就可以了。轉輪手槍射擊精確,在近距離基本做到指哪兒打哪兒,直到今天很多國家仍然在使用轉輪手槍作為警察的標準武器。

    作為軍用武器,轉輪手槍就算不上合格了。這主要是因為警用和軍用的槍械本來就存在巨大的差異。警察面對的基本都是罪犯和歹徒而已,這樣的人不會有什麼威力強大的武器,在類似中國,日本這樣嚴格禁槍的國家,犯罪分子不容易搞到槍械,很多歹徒只是使用冷兵器和自制火槍作案。即使歹徒有一些槍械,基本也都是五花八門的手槍而已。在這種強度的槍戰中,警用手槍並不需要大威力和遠射程,因為大部分槍戰發生在25米內,雙方對射不會超過4發。警用手槍只要能夠可靠性強,不要關鍵時候打不響,還要射擊精確,能打的中就可以了。如果警用手槍威力過大,射程過遠反而容易造成誤傷。中國警方之前使用軍用大威力54手槍作為制式手槍,結果經常出現誤傷現象。曾經有過一發54子彈近在距離穿透一名歹徒身體,經過兩次跳彈後仍然打碎一名人質頭骨的案例。可見,這些都不是警用槍支所需要的。

    ------------------------轉輪手槍曾經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轉輪手槍在軍事上的地位,已經讓位於自動手槍。在二戰中的各國軍隊全部換裝了自動手槍,僅有英國軍官還裝備一部分。下面是大名鼎鼎魯格08自動手槍。

    可是作為軍用武器來說,轉輪手槍就無法勝任。因為軍事作戰中的軍人火力強大,和警方面對的犯罪分子根本無法比較。軍事使用的武器的特點是射程遠,槍械裝彈量大,火力猛,威力大。

    手槍雖然在戰場上只作為自衛武器使用,但想要和這些軍用槍械抗衡,至少效能不能相差太遠。軍用手槍也需要相對強大的威力,相對較遠的射程和較多的裝彈量,不然如何能夠在激烈的戰鬥中實現自衛?

    對於這點,極為重視輕武器的美國軍方早就意識到了。

    早在和印第安人的作戰中,美軍就意識到現有裝備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裝彈量太小。

    美軍在十九世紀霍恩河戰役有一支600人的騎兵部隊遭遇1000印第安人的伏擊。當時美軍騎兵由於輕敵,沒有攜帶馬刀,只攜帶轉輪手槍,結果一場戰鬥下來差點全軍覆沒。這些美軍騎兵戰士在打完了轉輪手槍內的子彈以後,在奔跑的馬上至少需要10到20秒鐘才能完成子彈的再次裝填。如果是一個新兵比較緊張的話,可以一兩分鐘才能完成裝填。這個時間中,美軍士兵都處於無法防禦的地位,成為印第安人長矛砍刀殺的活靶子。最終美軍陣亡300人,餘者幾乎人人帶傷,印第安人傷亡只有200人。

    當時美軍很明確的知道現有的柯爾特轉輪手槍由於全槍結構的限制,想增大裝彈量和減少裝彈時間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研發一種新式手槍的要求也就提了出來,這種手槍就是半自動手槍。

    時代呼喚自動手槍

    所謂半自動手槍就是可以連續單發射擊的手槍,採用彈夾供彈而不是使用轉輪的手槍。這種手槍射速快,威力大,裝彈量也大,除了可靠性以外都比轉輪手槍高出一截。

    當時各國都在進行半自動手槍的研究,最早有建樹的居然就是一個美華人。

    1893年,美籍德華人雨果·博查特在洛伊公司的匈牙利分公司裡,發明了第一支實用的自動手槍7.65mm博查特C93手槍,實現了半自動手槍的實戰化。

    但當時的美國陸軍軍方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認為博查特手槍在設計上有缺陷,沒有給予重視,最終只購買了一小批。

    與此同時,德華人魯格(Georg Luger)在1898年改良了博查特C93手槍,造出了自己的經典武器魯格P08半自動手槍,這把手槍後來在德軍中服役了半個世紀之久。

    魯格P08手槍射擊非常精確,裝彈量大(8發),威力強,重新裝彈非常迅速(只需要退出彈夾然後安裝上新彈夾就行了,快的話不過3,4秒鐘)。

    看到德華人的成績,美華人坐不住。

    更慘的是,美軍高層正因為轉輪手槍的問題焦頭爛額。

    美國在19世紀末控制了東南亞的菲律賓作為他們的殖民地,但菲律賓的很多土著部落對美國的政策不滿,反抗和起義始終不斷,時間前後長達15年之久。

    ---------------------特爾特M1911也叫做勃朗寧M1911,其實都是一回事。他是美軍的制式裝備,也是世界手槍歷史上的經典之作。

    在1899年到1902年的菲律賓戰役中,美軍的柯爾特轉輪手槍遭到了裝備部隊以來最大的指責。

    美軍鎮壓當地摩洛族戰士的時候,柯爾特轉輪手槍表現很不佳。當時摩洛族戰士多拿著一些神符和吃一些麻醉神經的植物,然後喊著刀槍不入衝鋒。由於這些植物的麻醉性較強,導致摩洛族戰士中彈以後並不容易感到疼痛,依然能夠堅持砍殺。

    戰鬥中美軍的轉輪手槍只要不是擊中這些土著武士的心胸頭部等要害,對其他部位的打擊沒有什麼作用。

    很多次實戰中,美軍的柯爾特轉輪手槍往往要連續射擊3到4槍才能擊斃一個摩洛族人。甚至很多時候,摩洛族人被手槍連續幾次擊中後仍然能夠用大刀砍下美軍的腦袋。由此很多美軍軍官士兵被摩洛族戰士用大刀殺死,美軍基層官兵對此非常不滿。

    美國軍方經過仔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由於轉輪手槍設計的缺點,導致轉輪與槍管之間有間隙,不能有效地密閉火藥燃氣,發射出來的子彈威力自然變小。當時轉輪手槍的0.38英寸(9MM短彈)子彈停滯能力弱,威力小的固有問題,看來在轉輪手槍的設計模式上是無法改變的。

    由此,一款在當時並不受軍方的手槍深受重視,並且成為了本文的主角。

    超級槍械大師勃朗寧

    其實美華人對半自動手槍的研究也不亞於歐洲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槍械歷史上最有名的設計大師約翰·摩西·勃朗寧。勃朗寧一生中研究成功的的手槍、步槍、機槍等武器多達37種,還獲得了126項武器的專列,這是後世同行無法超越的成績。

    勃朗寧的父親是猶他州小鎮奧格登的一家槍店店主,少年時代的勃朗寧在父親的店裡面工作,所以對當時各類手槍的優缺點非常瞭解。勃朗寧早就認為轉輪手槍不適合軍事作戰,必須由一種新式的手槍加以取代。

    所以勃朗寧早在1890年就開始了關於半自動手槍的研究,當時半自動手槍不過是一種概念而已,研究的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5年的艱苦研究後,勃朗寧在在1895年發明了一種槍管後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槍結構設計。這種結構解決了手槍連續單發射擊的問題,整體結構非常簡單可靠,甚至在今天看起來非常完美的。

    這種半自動手槍可以解決轉輪手槍的裝彈慢,射速低的問題,勃朗寧本人也對這種槍械結構非常滿意。

    此時菲律賓戰役爆發,美軍的轉輪手槍表現出的威力不足讓勃朗寧深感震驚。

    經過再三的研究和論證,勃朗寧認為半自動手槍必須威力強大,即使這種大威力可能造成射擊訓練有一些困難,也是值得的。

    勃朗寧選中的當時非常有名的大口徑子彈.45ACP手槍彈(柯爾特手槍彈)來作為彈藥。這種彈藥也是著名的湯普森衝鋒槍使用的子彈,口徑為11.43毫米。

    這種子彈的威力很大,普通身材的人只要在近距離中了一槍一般立即會被放倒,子彈進入人體以後會發生翻滾,造成極大傷害,中彈人一般非死即殘。

    為了獲得.45ACP彈藥的使用權,勃朗寧在1896年,同柯爾特專利武器製造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勃朗寧兄弟作為柯爾特公司的私人開發者和設計者,享受該公司的技術共享和研究經費,但生產的槍械在美國的產權則歸柯爾特公司所有。

    勃朗寧本人也在1897年開辦了自己的工廠-勃朗寧槍支製造廠,並且在1900年研發出一款使用半自動手槍,也就是勃朗寧M1900手槍。

    需要說明的是,出於各方面考慮,勃朗寧當時和比利時國營赫斯塔爾公司合作,所以生產出來的M1900沒有使用大威力的柯爾特.45ACP彈,而是使用了威力較小的.32ACP彈,該槍的體積也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不被發現,適合暗殺和諜報工作。

    該槍除了彈藥威力上,其他效能和後來的M1911基本一致,也是臭名昭著的暗殺武器。

    一戰導火索的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射中大公的手槍就是M1900手槍。1918年列寧在一個集會上遇刺,暗殺者使用的也是M1900手槍。

    M1900的效能不錯,威力上則欠缺了一點,但其問世的短短10年內業生產了70多萬隻,非常驚人。

    -------------------勃朗寧和他的M1911。球王貝利說過:上帝給了貝多芬天賦,讓他懂音樂。上帝給了達芬奇天賦,讓他懂繪畫。上帝給了貝利天賦,讓他懂踢足球。 那麼老薩說:上帝給了勃朗寧天賦,讓他製作武器。

    M1900剛剛研發出來,就趕上了美國陸軍徵集下一代大威力軍用手槍。勃朗寧隨即在M1900的基礎上進行研發,發明了使用.45ACP子彈的大威力手槍M1905。由於使用彈藥師柯爾特公司的,勃朗寧透過柯爾特公司將樣槍交給美國陸軍進行測試。

    結果在1907年至1911年間該手槍經過了美國曆史上最嚴格的軍方測試後,完全壓倒了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威森公司等其他五所公司的產品,受到美國軍方的一致認可,最終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

    此次測試中,勃朗寧手槍進行連續6000發射擊試驗後居然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而同時測試的薩維奇公司(Savage)的樣槍就出現了37次故障。

    這種測試中,每射擊100發後手槍會被冷卻5分鐘,每射擊1000發後手槍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上油。在打完這6000發後,這些手槍再用一些裝配不良的槍彈進行測試。然後又把這些槍浸在滲有酸液或沙子和汙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鏽,然後再進行更多的射擊試驗。當時一般的手槍面對這種測試自然是有心無力的,所以特爾特手槍的優秀成績自然讓各方都非常驚歎。

    同時,使用.45口徑彈藥的使得該槍威力巨大,經過複雜的實戰肉體測試(使用動物肉體和活體動物),美國軍方認為這種手槍只需一發子彈將能讓敵人失去作戰的能力,對其自然非常的滿意。

    勃朗寧根據軍方一些小的要求,對現有M1905進行一些列改造,最終在1911年3月推出了劃時代的柯爾特M1911 0.45英寸自動手槍,成為美軍的現役手槍。

    一戰顯威

    M1911手槍剛剛裝備部隊就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考驗,和其他美軍槍械不同,M1911得到了美軍官兵的一致讚賞。

    該槍威力巨大,結構簡單,堅固耐用,完全可以滿足戰鬥的需要。

    實戰中,使用M1911手槍的美軍軍官輕鬆壓制德奧軍官的轉輪手槍,尤其該槍更換彈夾非常迅速,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導致M1911的持續火力很好,在近戰中短時間內可以對付數個敵人。

    ----------------------------M1911最可怕的就是他的大威力。大家看看.45口徑子彈同普通子彈的區別,中了一槍非死即殘。但M1911的後坐力很大,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掌握射擊技術,而且儘量要用雙手持槍,不過對於施瓦辛格這種大塊頭,單手持槍就足夠了。

    在當時,普通士兵基本人手一支單發步槍,沒有可以連續發射的武器。M1911手槍可以短時間內連續射出7發子彈,實在是近戰的利器,深受普通官兵的喜愛。當時美軍士兵人人都想搞到一支M1911手槍。

    至於大威力上,M1911手槍威力巨大,在激烈的戰壕作戰中,基本是一槍撂倒一個敵人,中彈者非死就是重傷,這點讓基層官兵非常的滿意。

    而由於該槍結構簡單,堅固耐用,在泥濘骯髒,甚至積水齊腰深的戰場中不容易出現故障,不像同時代其他半自動手槍一樣動不動就卡殼。大家都知道,半自動手槍一旦卡殼就非常嚴重,因為處理半自動手槍卡殼比較困難,一般要拉動套筒,退彈夾等好幾步操作。實戰中,由於緊張慌亂等因素,一般使用手槍的官兵發現槍卡殼以後,只會本能的再扣動一下扳機,不會立即處理。這個時候,敵人如果向其攻擊,手槍手一般必死無疑的。

    M1911手槍還具有極強的可靠性,具有可怕的連續射擊能力,這點讓他們的德奧同行槍械射擊時們大大開了眼界。

    有一個最為著名的例子,一戰中美國陸軍第82步兵師328步兵團的阿爾文·約克下士所在的一個巡邏隊奉命押解100多名德軍俘虜回後方。約克和17名戰友帶著俘虜行軍的時候,突然在50米外遭遇了德軍一支機槍部隊的伏擊。德軍一頓掃射過後,包括負責指揮的美軍厄爾利中士在內的9名官兵當場陣亡。

    此時約克和7名戰友發現有一個排的德軍已經向他們發動了衝鋒,試圖救出這些戰俘。由於德軍火力猛烈,人數眾多(厄爾利中士被擊斃時身中19槍之多),約克的戰友已經成為驚弓之鳥,他們趴在地上不敢還擊,準備德軍來了就投降。

    優秀獵手出身的約克卻用自己的步槍頑強還擊,他射光了槍中的5發子彈,擊倒了5名德軍士兵,其中包括德軍的機槍手。此時德軍士兵已經猜到了他已經沒有子彈,隨即一股腦的衝了過來。

    約克下士已經來不及為步槍裝彈,好在他反應很快。約克從陣亡的厄爾利中士屍體上抽出他的M1911手槍(美軍帶隊的中士班長都有M1911手槍)。

    此時幾十名德軍已經挺著刺刀衝到了他前方的十幾米內。約克起身用M1911在近距離向衝在最前面的德軍士兵射擊。他優秀的槍法,加上M1911的大威力造成了幾乎是槍響人倒的局面,約克用彈夾中的7發子彈幾秒鐘擊斃了6名德軍士兵,接著迅速換上另一個彈夾,又擊斃了數人。此時倖存的德軍已經不到一半,他們為猛烈的手槍子彈雨所嚇住,開始停止衝鋒,抱頭鼠竄。

    這時候的隊友們為約克的勇氣所鼓舞,他們開始猛烈還擊並且反衝鋒上去,最終擊斃了全部的25名德國士兵,並且押送著被俘的100多名戰俘回到了美軍營地。

    由此約克被提升為中士,還得到了國會榮譽勳章。

    這個戰力中,可以看到M1911手槍可怕的威力和精度,如果約克手中是一把柯爾特轉輪手槍,恐怕從頭到尾能擊斃2,3的德軍就不錯了,絕不可能有著的戰績,他自己被俘或被殺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如此優秀的效能,讓美軍官兵都希望裝備一支這樣的手槍。但手槍在美軍高層看來畢竟不是必要裝備,額外裝備手槍也就要提供大量的手槍彈藥,對後勤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壓力。所以美軍出臺命令只允許軍官和中士班長使用M1911手槍,普通士兵不許使用。

    可惜美國大兵們可不願意聽這些五星小丑的命令,他們盡一切可能搞到一把M1911手槍,為他們的生命多加一個保障。到了一戰後期,在法國作戰的美軍中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官兵擁有一把手槍,其中一部分是繳獲來的,但大部分還是M1911式手槍。

    美國軍方高層在和基層官兵的較量中敗下陣呢,他們默許普通士兵也配有手槍,並且命令後方大量生產M1911手槍。

    而M1911手槍簡單的結構,讓其非常容易製造,造價也非常低廉。

    戰爭開始時候,美國政府已經購買了14萬支M1911手槍,隨著前方需求的強烈,美軍又額外購買了數十萬支。當時柯爾特公司的生產能力不能滿足訂單的需要,前線官兵的要求又非常強烈,最終美國政府責令如春田公司等美國其他槍械公司也加入M1911手槍的生產中。

    最終一戰期間M1911手槍生產了驚人的45萬把,這相比同一時期德國結構複雜的魯格自動手槍只有幾萬把的產量,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一戰和二戰時期的M1911手槍,它是士兵們的最愛!

    二戰中的老骨頭

    一戰結束以後,美軍對M1911手槍進行評估,結論是該槍完全符合戰爭需求,不需要做任何大的修改,只提出了一些小的建議。

    勃朗寧根據這些建議對手槍進行的修改,並且推出了M1911A1手槍,這種手槍和之前的M1911手槍區別很小。

    二戰很快在1937年爆發,美軍在1941年參戰。在遠比一戰激烈的二戰中,基層官兵對於柯爾特M1911手槍仍然非常滿意,仍然是人人都希望得到一支。美國軍方向柯爾特等幾個公司訂購了驚人的250萬把M1911A1手槍,其中190萬把裝備美軍部隊,其他交給盟國使用。

    -----------------M1911外形非常漂亮,擁有優美的造型,所以她也是影視名槍,中外電影中到處都是。

    實戰中,M1911的大威力和高可靠性絲毫不亞於30年代設計出來的眾多新式手槍,比如德國的P38手槍,蘇聯的託卡列夫手槍。

    這裡也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戰例,在1942年10月瓜達爾卡納爾激戰中,一股日軍士兵以所謂的萬歲衝鋒試圖乘著夜色衝過美軍固守的Tenaru河。所謂萬歲衝鋒也就是喊著天皇萬歲對美軍陣地做自殺式衝鋒,這種衝鋒的時候,日軍一般不做隱蔽,而是以人海戰術蜂擁衝過去。此次日軍衝鋒的陣地卻是隻有三名美軍。

    這個陣地上本來有15人,在之前的戰鬥中陸續傷亡了12人,只剩下了3人和兩挺機槍。日軍衝鋒過來的時候,海軍陸戰隊槍炮軍士約翰·巴錫龍(John Basilone)是機槍射手,另外兩人都是他的射擊副手。總數約有一個加強連的日軍士兵衝過來的時候,巴錫龍一面緊急向總部求援,一面用陣地上的兩挺機槍交替射擊。此時日軍由於必須涉水渡河,所以在河中只能緩慢的步行,成為巴錫龍的活靶子。巴錫龍在兩個副手的配合下用兩挺機槍拼命射擊,在子彈射完副手正在裝彈的時候或者等待機槍槍管冷卻的間隙中,巴錫龍就用自己的M1911手槍向朝衝到近處的日軍射擊。結果仍然是槍響人倒,隨著一聲聲M1911A1的射擊聲,日軍士兵紛紛倒地,手中的步槍和軍刀扔了一地。這樣打了幾個小時之久,日軍傷亡慘重,被迫退了下去。天亮的時候,美軍援軍趕到,發現河裡和岸邊全是日軍的屍體,計算了一下數目,高達近百名。其中大部分是被機槍打死的,但仍然有十幾人死於M1911的槍下,巴錫龍由此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與海軍十字勳章。如果沒有M1911手槍的幫助,恐怕巴錫龍他們三人早就被日軍的刺刀殺死了。

    雖然實戰中的效果很好,但諸如巴錫龍之類的官兵們仍然對M1911的一些效能提出了意見。M1911由於使用大口徑彈藥,導致它射擊時候後坐力較大,槍也比較重,加上彈夾重達1.2公斤。這個重量對於一把手槍來說偏大,如果長期射擊的話,就要求射手必須有較強的臂力和比較嚴格的射擊訓練。

    另外後坐力較大,也就讓射手要儘量雙手射擊,因為單手射擊無法控制強身強勁的上跳,對精度和連續射擊都有一定影響。

    這些問題對於一個受過手槍射擊訓練計程車兵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沒有受過相關訓練的話,使用M1911 手槍的射擊效果就要差一些了。

    ----------------------------越戰、海灣戰爭和今天,到處都有M1911手槍的影子!不過,它會被更先進的M9手槍所取代!

    M1911在二戰之後仍然參加了美軍幾乎所有的戰役,包括北韓戰爭,越戰,甚至海灣戰爭。直到1985年美軍認為使用75年的M1911手槍已經過時,他們以M9自動手槍進行換代。沒想到此舉遭到美軍基層士兵的大量反對,因為他們都非常喜歡這把效能可靠,大威力的M1911手槍。直到今天,美軍中仍然裝備一批M1911手槍,美軍特種部隊和基層警察中裝備的更多。一把槍使用了一個世紀之久,真是經典中的經典了。

  • 4 # 張律明

    一戰到現代,武器已經日新月異,有些武器裝備的發明,使人看到瞠目結舌。但是,萬變不離其一,現代看起來一戰時相當原始的武器,用於發展和改進後,現在還在使用。譬如:毒氣彈、坦克、飛機。

    毒氣彈:1915年4月22日,德軍面對法國的防守,多次進攻無效的情況下,毒氣成為德軍唯一的選擇,德軍成為現代戰爭中第一個使用毒氣彈的國家,為此德軍打開了一個五公里的缺口,為在戰術上取得勝利而高興。

    坦克: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國誕生。1916年,英國生產的馬克I型坦克,坦克分為“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坦克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乘員為8人;雌性僅裝有5挺機槍,4個人。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I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

    飛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各有近千架飛機進行參戰,早先為了阻止對方的飛機並驅逐敵機的叫“驅逐機”,後來稱為“戰鬥機”或稱為“殲擊機”。最典型的法國有法爾芒F.20,英國有F.E.2b型,德國有福克式戰鬥機。

    儘管,這些武器看起來土不拉機,但是它們是現代武器的老祖宗。這些武器可以在歐美的博物館裡看到,也可以在我們的圖片中看到!

  • 5 # 軍武資料庫

    先說M1911,這是一款在1911年開始生產的大威力手槍。

    其原型是勃朗寧M9111,由勃朗寧主持設計,全世界有十幾家武器生產商在生產這款手槍。當然了各自都有一些小的改變。

    從外觀上看,這把槍還是蠻符合現代審美情趣的,尤其是柯爾特出的鍍鎳版,更是再往後放50年也是不落伍的設計。

    別的答主答得很多了,咱們暫時不提M1911了,說幾款別得武器。

    李·恩菲爾德步槍其實也是一款用了超過100年的武器,現在還在服役中。

    這款槍從1895年一直服役到現在,其中在1904年有一個小的改款,主要服役的都是這個小改款。

    這個小改款和之前的經典裡·恩菲爾德步槍相比槍管長度從767毫米縮短到640毫米,發射.303口徑彈藥。

    在世界各國廣泛進行裝備後,這款步槍至今仍舊有國家在作為制式武器使用。

    例如菲律賓。

    繼續,史密斯偉森生產的一款左輪手槍

    如果看圖的話大家是不是就特別熟悉了,沒錯,這款“史密斯威森軍警”用轉輪手槍也是從一次大戰走到今天的。

    例如香港警方一直使用這款槍至今(當然上面圖片並不是穿幫鏡頭),另外在拉脫維亞、比利時、墨西哥等國,這款槍至今還是軍官配槍。

    另外經典的霰彈槍不會缺席的,

    溫徹斯特M1912霰彈槍在二戰期間作為戰壕槍使用,由於其經典的設計,一共生產了200萬支,至今,海豹特種部隊等單位還在使用中。

    最後說一個稍微作弊一點的答案:芥子氣、三氯硝基甲烷、氯丙酮等一戰時使用的化學武器,其實現在還在武器庫裡呢。

    這些其實也算做軍事武器,也都有超過100年的使用歷史了。

    同時糾正一下,大家說的百年機槍M2老乾媽,雖然是1918年開始研製,但正式裝備部隊是在1933年,因此,不算是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的武器。

  • 6 # 圓叔

    真正從一戰打到現在不退場的不死老兵!俄羅斯海軍“公社號”雙體潛艇救援船

    說起從一戰用到現在的武器很多人第一個反映就是勃朗寧M1911型手槍。但是真正被從一戰開始一直服役到現在而且還老當益壯的老兵恐怕只有他了!見證了沙皇俄國黑海艦隊、蘇聯紅海軍和現代俄羅斯聯邦海軍的三朝元老!百歲老兵俄羅斯海軍公社號雙體潛艇救援船。

    少年壯志

      一戰新式艦艇 外形至今時髦

      儘管沙皇俄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帝國主義列強中海軍實力不強,但卻常有軍事工藝方面的創意,例如世界上第一次用魚雷擊沉敵艦的戰役就是俄國海軍打的。1912年11月12日開始建造的“沃爾霍夫號”,其外形乃是至今仍非常時髦的“雙體船”結構。

      兩艘船體並排橫臥水中,兩者之間懸空架上甲板,橫截面形成近似“門”字形的中空結構。兩艘船體之間空著的海水區域,便是天然的船塢。這樣,排水量不過2740噸的雙體船,形成了一個長96米,寬18.6米的海上平臺。

      這種奇特的造型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主要是用於潛艇的維修。雙體之間的船塢,可以方便潛艇進入。然後,用孔狀框架將潛艇吊起來,懸空維修。在船上,配備了各種海事救援與支援裝置,還有大批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潛水員。當然,不僅潛艇,其他的小型船隻也可以到這裡來維修。

      “沃爾霍夫號”於1914年3月開始海試。半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它被作為沙俄波羅的海艦隊中的潛艇母艦。波羅的海方面的戰鬥,主要是在德國艦隊的航線上反覆佈設水雷(總共佈設了3.5萬個),從而擾襲德國的交通線。在這個過程中,俄軍潛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作為潛艇支援艦的“沃爾霍夫號”也展現了它的價值。

      1917年春天,“沃爾霍夫號”開到波羅的海的傳統駐地科拉斯桑德。接著,沙皇俄國滅亡了。此時距離沃爾霍夫號下水,僅有4年。

      旗號變換

      革命勝利開“公社”

      在1917年爆發的革命中,波羅的海艦隊是革命的中堅力量,其中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轟冬宮,是十月革命的訊號彈。此後在俄羅斯內戰中,波羅的海艦隊不但參與了陸地上的戰鬥,還在波羅的海擊退了英國海軍的干涉。

      1922年,蘇俄穩定了紅色政權,沙皇俄國留存的海軍艦艇,也都更換了名字。“沃爾霍夫號”正式更名為“公社號”。對年輕的蘇聯而言,要在波羅的海方面應付強大得多的協約國海軍壓力,潛艇是以弱抗強的主力,而潛艇支援船的意義非同小可。

      所幸,蘇聯建立的前十多年並沒有再爆發外部戰爭,因此新命名的“公社號”也得以安享和平。在這些年中,“公社號”承擔著三方面的任務:首先是繼續作為潛艇母艦,為出擊任務的潛艇提供保障;第二是利用其自身的獨特結構,建造和修理小噸位的船隻;此外,還參與保障其他各種型號戰艦和船隻的海試。

      鐵血衛士

      二戰功勳卓著 經歷血與火洗禮

      1941年6月,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納粹及其僕從國的500萬大軍潮水般直撲蘇聯,蘇聯全體軍民都投入到偉大的衛國戰爭之中,“公社號”也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就在戰爭爆發前夕的6月21日,“公社號”加裝了值班警戒用的機關槍,這也標誌著其從和平狀態轉入戰爭狀態。

      在蘇德戰爭中,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海軍基地,防範德軍的突襲和登陸。1941年,波羅的海艦隊一面積極襲擾德軍海上交通線,一面保護脆弱的本方交通線,同時派出兵力和武器保衛列寧格勒。

      1941年9月15日,“公社號”的23名船員被徵集離開戰艦,加入海軍陸戰隊,參加陸上作戰,其中12人加入了承擔艱鉅任務的殲擊營。一個月後,“公社號”遭到德軍空襲,艦身29處受傷。由於蘇軍在戰爭中遭遇巨大的人力損失,海軍部隊等遭受壓力相對較輕的單位,很難得到及時補充。因此,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公社號”一直處於人員不滿編制的狀態。

      人手的缺乏和德軍的狂轟濫炸,都無法阻礙“公社號”的奮力作戰。蘇軍將其作為海上浮動的支援平臺,在波羅的海各處不斷巡弋,哪裡戰鬥激烈就往哪裡去,不斷地維修、建造,為波羅的海艦隊恢復元氣。不僅是潛艇和小型船隻被它吊起來維修,大型船隻也得到過它的幫助。

      1941年9月14日,蘇聯重型巡洋艦“彼得羅巴普洛夫斯克號”被德軍擊沉,蘇軍方面展開緊急救援,“公社號”派出32名潛水員,將大批水兵從沉船中搶救出來。1941年年末,“公社號”又向受創的戰列艦“十月紅色革命”號提供了維修幫助。“十月紅色革命號”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屢立戰功,離不開“公社號”的良好保障。

      年過半百

      兩次現代化改裝

      成為科學研製平臺

      蘇德戰爭勝利結束後,“公社號”繼續承擔潛艇和艦艇維修的任務。在1956年,“公社號”派出人員,在水下45米救援了M-220號潛艇。1957年,它救助了水下75米的M-256號,兩年後又修復了一艘魚雷艇。

      1967年,在波羅的海戰鬥了半個世紀的“公社號”終於挪窩兒,告別了波羅的海艦隊,換防到黑海艦隊的駐地塞瓦斯托波爾港。當然,畢竟是年過半百的船了,總歸有漸漸落伍的時候。於是,在1970年到1973年,“公社號”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改裝。在這次改裝中,它換上了適應深海作業的裝置和測繪裝置。這樣,就由一艘潛艇支援船,改造成能執行科學考察和事故救援的特種艦隻。1975年12月,“公社號”向2026米的深海投放了稱為AC-6的1832型深海探測裝置。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社號”開始第一次改造的1970年,美國海軍的“鴿子”級潛艇救援船服役。這是美軍的第一款雙體支援船,雖然其比“公社號”寬得多,排水量幾乎是其兩倍,續航力是其4倍,然而,在“雙體”這方面,俄羅斯比美國領先了50多年。

      在冷戰後期的1979年到1984年,“公社號”又進行了第二次現代化改裝。經過這次改裝,它被賦予了新任務,就是為新型深海探測器的研製和試驗提供保障,並且作為其載體,進行探索和水文地理的測繪科研工作。這樣,原本戰爭中的支援平臺,完全轉換成為和平時期的科學研製平臺。

      風華如故

      “三朝元老”精神矍鑠

      第三次改裝發揮餘熱

      就在“公社號”進行第二次改裝後幾年,它所在的國家,政治格局發生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黑海艦隊最初作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共有的聯合艦隊,在1994年拆分為二,俄羅斯獲得約80%的艦艇,烏克蘭獲得約20%,但艦隊駐地塞瓦斯托波爾則歸屬烏克蘭,俄羅斯只能長期租借。

      在這翻天覆地的動盪面前,“公社號”不為所動,繼續自己平凡而又非凡的使命。2004年12月,已經年過九旬的“公社號”再次進入船塢,進行第三次現代化改裝,成為深海探測機器人的母艦。

      而待到烏克蘭危機發生後,俄羅斯一舉收回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基地也不再是個問題。2013年11月,俄羅斯黑海艦隊專門為“公社號”進行了下水100週年的慶典。

      在冷戰時期的數十年間,蘇聯海軍建造了大批新式船隻,然而卻一直讓“公社號”繼續服役,從30多歲一直幹到70多歲,也沒說建造第二艘雙體的潛艇支援船或類似船隻。

      冷戰結束後的數十年間,不少在建艦艇被廢棄下馬,年屆百歲的“公社號”卻繼續發揮餘熱。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蘇聯、俄羅斯方面覺得“公社號”廉頗雖老,尚有餘勇,足夠滿足和平時期的職能。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當初設計和製造“公社號”工藝的先進,再加上蘇俄武器裝備皮實耐用的特色,才打造出這麼一款經久彌堅的“神器”來。

      歷經了沙皇俄國、蘇俄/蘇聯、俄羅斯聯邦的“三朝元老”,正精神矍鑠地駛向未來。

    備註:文中主要內容摘自北京晚報《俄羅斯“公社號”100歲仍在黑海艦隊服役》

  • 7 # 戰甲裝研菌

    能用一百年的武器,在如今可以說是鳳毛菱角了。畢竟軍工作為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武器更新換代的速度也不會太慢。

    M2重機槍

    在百年武器中,唯有輕武器這種技術含量比較低(相對於飛機、坦克、大炮這種重型武器而言,實際上輕武器的技術含量依然不低)、而且結構成熟的武器,才能在服役一百年之後效能依然不弱於現代輕武器多少。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說兩款百年武器好了。

    二戰中的T34坦克,至今仍在越南軍隊中服役

    排名第一的,肯定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老乾媽”M2重機槍了。嚴格來說,老乾媽今年也只不過高壽九十八而已,還沒到一百歲呢。不過按照目前美軍對於重機槍的研發程序來看,M2重機槍服役一百年也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二戰中的M2重機槍

    勃朗寧M2重機槍的原型為勃朗寧M1917重機槍。在這個的基礎上,勃朗寧研製出了M1921大口徑機槍。這款重機槍採用的是水冷冷卻而並非現在常見的氣冷冷卻。一直到1933年,柯爾特公司才開始大規模生產現在最常見的M2重機槍的重槍管型,即勃朗寧M2HB重機槍。

    除了M2重機槍這個“偽”百年老槍之外,還有一把被經常提起的百年老槍。沒錯,那就是柯爾特M1911手槍。

    一支標準的M1911A1手槍

    不過嚴格說來,M1911手槍也是一把“偽”百年老槍。因為很簡單,在一戰期間,柯爾特在M1911手槍的基礎上,發展出了M1911A1手槍。一直到八十年代XM9競選的時候,美軍依然使用的是M1911A1手槍。雖然M1911手槍的誕生已經超過了百年,但是也算不得是一把真正的“百年老槍”。

    不過嘛,這也是很正常的事。一百年後,咱們的骨頭都變成灰了,又怎麼能祈求一把槍用一百年呢?

  • 8 # 彼得堡的肥天鵝

    一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之一,這場戰爭推動了武器與科技的發展,其中有的武器戰前就誕生了甚至用到了現在,比如M1891莫辛納甘步槍。

    19世紀末,沙俄政府想要打造一款新的步槍來取代單發的後膛伯丹步槍,這種步槍使用黑火藥,開槍時煙霧瀰漫容易暴露位置與影響士兵射擊,且每次射擊都要重新從彈藥盒裡拿出彈藥裝填十分麻煩,於是由比利時設計師里昂—納甘和俄羅斯上校莫辛的設計紛紛進入評比,軍隊偏向納甘的射擊,因為更加方便與實用,而政府則考慮到俄羅斯的國家尊嚴不能選取外華人設計的武器來充當俄羅斯帝國的制式裝備,由於雙方僵持不下,最後採取了一種折中的辦法,把納甘設計的供彈系統和莫辛設計的步槍結合起來組成一款步槍,於是莫辛納甘步槍便誕生了。

    第一批步槍由法國生產,而之後由俄羅斯圖拉兵工廠與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生產,口徑為7.62X52毫米,配有滑膛槍時代標準的套筒刺刀如果不是仔細觀看還真的可以與滑膛槍以假亂真,其採用後拉式旋轉槍機,彈倉式供彈。由於它的構造簡單、可靠耐用,再加上此槍射擊精度較高,深受俄羅斯士兵的喜愛。它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在蘇聯時期經過現代化改造誕生了多種改進型號,如騎槍與狙擊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的眾多軍閥與國民政府也裝備過這款步槍號稱水連珠,在二戰後華約國家與華人民解放軍也裝備了一段時間,在芬蘭、中國與蘇聯這三個國家的狙擊手中最高擊殺數記錄都是透過使用莫辛納甘步槍而創造的,可見這款槍的精度十分優秀,而現在美國民間射擊俱樂部與中東戰場也可以見到這款步槍的影子,由於價格便宜,彈藥也是現代步槍可以通用的制式彈藥,所以深受各國射擊迷的喜愛。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請切莫吝嗇您的贊,它將是俺不斷前行的動力!

  • 9 # 小約翰

    如果說真正從一戰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應該是M1911手槍。這款手槍在辛亥革命時設計研發,一戰時投入戰場,到現在都沒有過時,只能說它的設計者勃朗寧先生實在是個天才。

    而勃朗寧先生一生中設計出了非常多的槍械,經典的作品遠不止M1911這一款,他的另一款作品,也是差一點就從一戰用到現在。

    差的這一點,不是後面,而是前面。它列裝部隊時,一戰已經結束三年了。

    我說的就是這款槍——

    勃朗寧M2重機槍。

    一戰末期,德軍開發了13毫米口徑的大威力重機槍,用來攻擊協約國的坦克。美軍的潘興上將深感於前沿部隊缺少大威力重機槍,所以命令後方著手研製。這個任務當仁不讓的落到了勃朗寧先生身上。

    但還沒等勃朗寧研製出來,一戰就結束了。不過研製工作並沒有停止,1921年,這款機槍研製出來了。

    當時這款機槍被稱作M1921,使用12.7毫米口徑的大威力子彈。擁有風冷和水冷兩種型號,其中水冷用於防空,風冷用於地面作戰。

    後來勃朗寧先生去世,這款機槍由他的繼任者改裝,最終被命名為勃朗寧M2重機槍。

    作為一款重機槍,它的射速只有每分鐘500~600發,射速並不高。但是它卻能成為世界上服役時間最久的槍,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它準!

    勃朗寧設計出了在當時非常新穎的液壓式緩衝期,用來抵消開火時的巨大後坐力。這種液壓裝置非常有用,讓發射如此大口徑子彈的勃朗寧M2後坐力比步槍還小。由於後坐力小,槍口穩定,讓勃朗寧的彈道非常穩定。在實戰中,它經常被用來點射而不是掃射。

    上面的圖片選自美國電影《黑鷹墜落》,該片改編自1993年的摩加迪沙事件。在1993年,美軍就用車載的勃朗寧重機槍攻擊索馬利亞人。重機槍的子彈本來是用來打輕型坦克的,打中人身體時可以直接把人撕成兩半。

    除了打擊精確、威力大之外,勃朗寧還有另一個特點——射程超級遠。

    由於槍口初速高,有人測試過,勃朗寧的子彈即使在射出槍口六公里之外,還具有對人體的殺傷力!

    1967年,在越南。美國王牌狙擊手海斯卡克在陣地上,用瞄準鏡發現在很遠的地方有一個越南人正在用腳踏車為游擊隊運送彈藥。

    他毫不猶豫的準備開火,但是定睛一看,他發現這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他猶豫了一下。不過僅僅猶豫了幾秒鐘以後,理性就戰勝了人性,他迅速開火,重機槍的子彈很快擊中了這個越南小男孩。

    後來,海斯卡克的戰友們去實地測量,發現他開火的地方與小男孩之間的距離居然是2500米!這個記錄在當時遠超世界上所有槍械的殺傷記錄,直到35年後才被人打破。

    因此,在1967年到2002年這三十五年間,世界上最遠的狙擊記錄,居然是由一把機槍創造的!

  • 10 # 成都Vanke樸鄰登雲

    柯爾特m1911手槍。經典非常的經典

    美軍m2勃朗寧重機槍。

    前蘇聯的莫辛納甘。到現在仍有,一些不發達國家用這款槍作為狙擊步槍。

    木柄手榴彈。哈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交所點名震懾“妖股”,垃圾股狂歡會要結束了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