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武帝中年,長安承明殿內,此刻卻洋溢著一股肅殺清冷的味道。大殿的正座上,漢武帝劉徹正襟危坐,兩側,站著三四個大臣,低著頭立在兩側,仔細看看,那些大臣的身子止不住的微微發抖,額頭上時不時冒出些許冷汗。武帝一直看著門口,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突然,門口內侍的腳步聲打破了這份平靜,只見一個內侍手中捧著一卷奏章戰戰兢兢的向殿內走來。“回來了?他怎麼樣了?”武帝的聲音不怒自威。內侍刷的一聲跪了下來,吞吐的說著:“稟,稟告陛下,張大人他,他,他自裁了!這是,是他的遺書,臨終前他說是三位長史大人誣陷他!請陛下明查!”說罷,將手中的奏章呈給了武帝。閱罷,武帝冷冷的盯著兩側的大臣,對著內侍說:“拖出去,仗殺!”幾位大臣口稱“冤枉”,武帝依然無動於衷,對著同在殿內的另一個大臣說道:“莊青翟丞相,你看這怎麼辦?”莊青翟趕忙跪了下來,口中不停的說著“陛下聖斷!陛下聖斷!”“你下去吧,不過,這三位長史是你的屬官,你總得給我一個說法。”武帝冷冰冰的說道。莊青翟緩緩退出殿外,邊走邊說著“臣明白,臣明白……”

    “一代酷吏張湯”劇照

    不久,丞相莊青翟自裁於家中。這位張大人以自己的生命換掉了三位長史加當朝宰相的性命,他是誰?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他就是西漢著名的酷吏——張湯。對於他的自刎身亡,到底是不是冤枉呢?

    一.事情起因——鐵面冷血多結怨

    原來,因為張湯自裁而被殺的三位長史中,有一位叫做朱買臣,此人原本是個窮困潦倒之人,後受同鄉嚴助的舉薦下做了漢武帝的侍從官,隨後平步青雲,後來因為犯事被貶為丞相長史,沒想到碰到了自己的老冤家張湯。之前淮南王謀反時案子由張湯審理,可張湯株連了很多無辜之人,其中就有朱買臣的好友嚴助,再加上朱買臣平步青雲時,張湯只是一個小吏,如今卻爬到了朱買臣頭上。因此,朱買臣和張湯結了樑子。

    如今朱買臣又和張湯有了交集,張湯多次越權行使丞相的權力去命令朱買臣,還多次故意羞辱他,與朱買臣見面時張湯故意坐在床上不按禮節接待他,導致朱買臣非常怨恨張湯,久而久之,甚至想把張湯置於死地,於是便想出來誣告張湯暗地裡與人做買賣,收受賄賂。

    “丞相長史朱買臣”畫像

    數年,坐法免官,復為丞相長史。張湯為御史大夫。始,買臣與嚴助俱侍中,貴用事,湯尚為小吏,趨走買臣等前。後湯以延尉治淮南獄,排陷嚴助,買臣怨湯。及買臣為長史,湯數行丞相事,知買臣素貴,故陵折之。買臣見湯,坐床上弗為禮。

    ——《漢書.朱買臣傳》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朱買臣誣陷張湯,但這件事是張湯自己長時間積累下來的怨氣,是他小人得志,睚眥必報的心理惹怒了朱買臣,才讓朱買臣誣告他,最終逼得張湯自裁身亡。從這點看,張湯的死並不算太冤枉。

    二.張湯冤枉——忠誠幹練人廉潔

    張湯這個人,雖然是歷史上酷吏的典範,但是他剛正不阿,非常廉潔,正是這個原因漢武帝才把廷尉一職交給了他。在張湯自裁後,漢武帝派人搜查了張湯的住宅,所有的財物加在一起也只有五百金,全部都是薪水和漢武帝平日的賞賜,所謂與不法商人勾結完全是子虛烏有之事。

    “電視劇《大漢天子》張湯”劇照

    張湯的幹練更是從小就天賦異稟,小的時候,張湯在家裡看家,不小心家裡的肉被老鼠給偷了,張湯因此被父親打了一頓。氣不過的張湯掘老鼠洞三尺抓住了這隻偷肉的老鼠和吃剩的肉,然後按照大漢律法,有條不紊的按照司法程式去宣判老鼠的罪過。這一幕恰恰被身為長安縣丞的父親看到了,父親驚訝於張湯的天賦,讓他學習刑名律法,終成一代法官。

    張湯,杜陵人也。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鼠盜肉,父怒,答湯。湯掘燻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愛書,訊鞠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父見之,視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漢書.張湯傳》

    這樣一個幹練有才,又廉潔忠誠的官員最終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迫自裁,死的時候家裡只有可憐的五百金,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奇冤。單從案件角度來說,張湯的死是冤枉的。

    三.張湯不冤——多行不義必自斃

    上文,我們也說了,張湯是有名的一代酷吏,既然是酷吏,在處理案件時往往會株連很多不必要的人。其中,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的案子都是由張湯主審的,在審理這些案件時,張湯株連了很多罪不至死或者無關緊要的人,其中包括漢武帝的寵臣嚴助和淮南王案的告狀人伍被,連漢武帝向張湯求情也沒有用。

    “淮南王劉安”劇照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造反謀,而助親倖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上可論之。其治獄所巧排大臣自以為功,多此類。

    ——《漢書.張湯傳》

    正是張湯的這一系列殘酷的株連,導致他在朝野之間廣樹強敵,最終因為自己曾經的狠辣而付出了代價。張湯行事太狠,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樣看,張湯的死又不算冤枉。

    四.武帝大棋——一命換四命

    讓我們迴歸案件本身,在朱買臣狀告張湯後,漢武帝並沒有第一時間把張湯抓起來,或者讓他上朝對質。而是選擇派使者和他見面,去詢問他這件事是不是你做的,張湯此前因為魯揭居的事,確實有些難言之隱,此番皇帝派人詢問,張湯表現得支支吾吾,非常尷尬,這大大加深了漢武帝的疑心,於是多次派使者去詢問張湯,張湯一概否認。

    這時,按理說張湯應該到朝堂去當面接受問詢,但漢武帝再次派了一個使者去張湯那裡,直截了當的告訴張湯:“你的事現在已經很具體了,下大獄是遲早的事,你一旦倒臺,從前那些你得罪的人會來告你,到時候不體面的就是皇帝了,因此皇帝很為難,你自己看著辦吧!”張湯終於明白了漢武帝的真實意圖,留下絕命書,自裁身亡。

    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曰湯且欲為請奏,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及它奸事。事辭頗聞。上問湯曰:“吾所為,賈人輒知,益居其物,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湯不謝。又陽驚曰:“固宜有。”減宣亦奏謁居事。上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為?”

    ——《漢書.張湯傳》

    “漢武帝劉徹”劇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湯審理案件,實際上他充當的並不是法官,而是漢武帝的劊子手,漢武帝利用張湯鐵面無私,廉潔忠誠的形象去矇騙世人。這樣,既把所有的仇恨轉移給了張湯,又幫助自己剪除了一個又一個心腹大患。但是這一次,皇帝也保不住張湯,因為一旦張湯進了監獄,那些黑暗中的詭譎之事就會站在Sunny底下,漢武帝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形象會瞬間崩塌,因此,對於漢武帝來說,不管這次告狀是真的假的,張湯都必須要死,因為他知道漢武帝太多的秘密了。

    同時,張湯也非常聰明,在臨死前留下絕命書把所有責任推給了丞相和三個長史。這封絕命書可以說是一箭三雕,堪稱張湯最後的一曲絕唱。

    一來自己已經死了,自己身上的案子也就沒有太大追究的必要了,而且可以保護家族其他成員的安全。

    二來對自己的死張湯其實是心有不甘的,而造成自己被逼自盡的人就是三個長史,這封絕命書是張湯自己報私仇的刀子。

    三來也幫了漢武帝一個大忙。漢武帝即位以來一直努力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因此他的帝王生涯換了十三任丞相。而這一次絕命書裡的長史是丞相的屬官,丞相肯定難辭其咎,漢武帝接到張湯的絕命書正好就坡下驢,順便處理掉丞相和他的三個助手,幫助自己再度加強皇權,張湯為漢武帝送出最後的助攻。

    結語:

    張湯的死看似頗有冤情,實為咎由自取,為官一任得罪人太多並不是好事,善惡到頭終有報,張湯就是其中的典型。而這裡更深層的意味是張湯是漢武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漢武帝用張湯幹掉了敵對勢力,張湯就是死也給了漢武帝一個大大的禮物,與其說忠誠,不如說可悲更為貼切吧。

  • 2 # 峰峰說史

    公元前115年,大漢最牛的酷吏張湯自殺了。一身勤勤懇懇為漢武帝辦事!說白了他是漢武帝的一個“金牌打手”

    張湯為官幾十年,辦了不少案子。他辦案既依律法,也照著皇帝的原則。漢武帝想嚴辦,張湯一定會讓他無罪變有罪,小罪變大罪。如果漢武帝仁心一現,那麼哪怕這人犯了天大的事,張湯也能保住他的一條小命。當然,他能在遍地達官貴人的京城,混到御史大夫,而且一混幾十年,沒有真本事那肯定是不行的。他審的案,單從案件本身看,找不出毛病。更重要的是他個人軟硬不吃,吃拿卡要從不和他沾邊。他本人工資高,但家裡卻極為貧窮,他永遠都努力工作,因為皇帝交給他的各種髒活累活,永遠也辦不完。在他手下送命的人恐怕得好幾萬!

    在此期間,他得罪的官員不在少數。也為他以後的死埋下了伏筆!

    當劉徹把大漢家底給敗光了,要整點錢花,有人出主意,鹽鐵專賣,要出臺一項新的律法支援,任務就落到張湯頭上。鹽鐵專賣對劉徹自然是極大的好事,可惜利益不能均沾,皇帝的錢包鼓了,有些人就要喝風了。最大的產鐵基地河北是劉彭祖的地盤。為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劉彭祖跟中央幹了起來。他是皇帝的哥哥,他可沒犯什麼大事,除了撈點錢。劉徹不好出面,就由張湯代勞。張湯斷了人家的財路,人家能答應嗎?劉彭祖不能奈何劉徹,但是他能動張湯。

    為了替皇帝收錢,除了把手伸到鹽鐵上之外,張湯還把酒也納入了專賣體系。為了能把該收的稅全部收到,張湯搬出了古老的告密令。凡是偷稅漏稅,一經查實,罰沒家產,全家貶為奴隸。而作為告密者,可得一半家產!這話聽著就誘人,簡直是個一夜暴富的好手段。於是乎,人人告密,告密的卷宗把負責人給壓得喘不過氣來。以前,誰傻乎乎地去官府交稅?但現在吧,你要交,重死你,不交吧,罰死你!於是,商人破產,生意沒人敢做,老百姓也抗不住,總不能物物交換吧?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這出整得天怒人怨。張湯終於扛著大漢陛下的聖旗,動天下人的錢袋子,後果已經可以預料:張湯不死,天理不容!這時他平日得罪的那些人一起出來收拾他,只是令漢武帝意外的是,張湯一心求死,而且據說家財萬貫的他死後只有一輛爛牛車,一副薄棺板,就這樣離開了他。

    知道事情真相的漢武帝處理得很簡單,三位長史一個不留。丞相莊青翟也跟著去向張湯謝罪了。為了補償張湯,他大力提攜張安世。

    張湯當了漢武帝一輩子打手,結果是早就註定了的,只是後人再看,多少會有些感慨,拼命為皇帝,拼的是勁,不能是命。你把皇帝當朋友,皇帝只當你是打手。他一生中心裡只有皇帝,沒有別人!可以說他是忠心,也可以說他殘暴!走到那一步,自殺其實也是最好的選擇!只是沒想到他如此貧困,不免為他感到有些不值!

  • 3 # 琛雷巨人文化

    西漢初期的官吏總體上由兩部分組成:一類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稱為文吏;另一類是學習儒家經典而入仕途的知識分子群體,可概稱為儒生。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統的六經之學,但深諳政治慣例,通曉法律事宜,熟知技術性業務,是人主眼中的“武力有功之臣”,其施政採用法家實用主義學說,直接秉承最高旨意,嚴刑峻法,打擊盜賊豪強及一切不利於皇權統治的力量,後世稱他們為“酷吏”。後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會底層民眾疾苦,篤信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認為治國之本在於寬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務,不適應官場規則。其施政堅決依照儒家學說,發展生產,施行教化,致力於社會的安定良態,後世稱他們為“循吏”。〔1〕文吏與儒生之爭,既有政治分歧,也因私人生活,漢武帝時代尤為激烈。而張湯就是武帝時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張湯,西漢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地區)人,具體出生年份不祥,約為漢景帝中期,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幼年的生活環境對其一生成長髮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潛意識中的刺激通常於悄無聲息之中深刻地改變性格,而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著命運。中國民間諺語也有“三歲看小,五歲看老”。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裡記有這樣一件發生在張湯幼年時的小事,其中反映出的諸多資訊將會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張湯及以其為代表的酷吏群體的心態。

    “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鼠盜肉,父怒,笞湯。湯掘燻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鞠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父見之,視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2〕

    以職業風格治家的張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發脾氣,用竹板、荊條“笞”湯,體罰兒子。請注意,笞刑是古代中國常見的正規刑罰之一。〔3〕受了委屈而又倔強的小張湯掘地三尺捕獲盜鼠後,並非出口惡氣一殺了之,而是一本正經地自設公堂,傳佈文書,刑訊定罪,最後宣讀判決,將老鼠處以極刑,磔(肢解暴屍)於堂下。再請注意,磔刑是遠古殘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語“五馬分屍”。〔4〕擔任公職多年的父親見證情景,也得“大驚”,從此發現了張湯的天賦,讓他助理代案,專寫司法文書。(關於漢代訴訟審判制度,文獻記載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傳》及張湯審鼠這一段。)〔5〕透過對上述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張湯自身的興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對他的專業培訓,都使他非常適合擔任“刀筆吏”職務,從事司法工作,這與他後來能位列三公、成為御史大夫關係極大;其次,張湯小小年紀性格中殘忍冷血的一面已初顯端倪,具有強烈的暴力傾向,其後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6〕但同時也為其一生最終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 從小縣吏到御史大夫

    張父死後,張湯頂班當了多年長安吏。他的政治發跡,先是因為救助過周陽侯田勝,而被引見朝中貴族,在當時名酷吏寧成手下任職。接著攀交上田勝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薦給漢武帝,提升為御史。張湯仕途上的嶄露頭角始於公元前135年的陳皇后巫蠱案。皇后陳阿嬌(成語“金屋藏嬌”的女主角)為與美人衛子夫爭寵,召集巫婆於後宮施法念咒。武帝下令嚴查此事。張湯藉機發揮酷吏本色,網羅無辜。“湯深竟黨與,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7〕被牽連者達上千人。既而陳阿嬌被廢,衛子夫新立為後。因辦案有功,張湯升職為太中大夫,從此為武帝所賞識一路青雲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張湯與私交甚好的酷吏趙禹(成語“一意孤行”的主角)合作,根據武帝政治的現實需要,共同制訂修改各種國家律令。其主要作為有:恢復漢初廢除的連坐法、族誅法、妖言誹謗罪等嚴刑峻法;作見知故縱之法,即官吏獲知犯罪行為後必須舉告,對應判刑的罪犯必須嚴格執行,對當地動亂必須嚴厲鎮壓,否則以重罪論處;編《越宮律》二十七篇(今佚)。關於宮廷警衛制度,是漢律六十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律令的共同特點是“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8〕即務必使法令嚴峻細密,對任職官吏尤為嚴格。這使得文景盛世以來寬厚立法的趨勢被逆轉,漢法的發展從此嚴酷苛密化。

    此時,武帝為加強封建大一統,罷百家尊儒術,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張湯恰時投機,一邊上書請求選派儒家博士為廷尉史,輔助自己辦案,一邊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諮詢已還鄉退隱的董仲舒,以其意見為重要的審判依據。從此獄吏斷案,多應朝廷旨意,附會古人之義,言必六經“公羊”,史稱為“春秋決獄”,這既促進了法律儒家經典化的過程,也是兩漢經學化的開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劉安(古籍《淮南子》的編著者,成語“雞犬升天”的主角)、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敗自剄。廷尉張湯主審這場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機剷除宿怨,窮追狠治大顯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獄,所連引列侯、二千石、豪傑等,死者數萬人”。〔9〕張湯遂於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進爵,功成名就,開始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張湯的飛黃騰達,首要原因在於他成功前謙卑待人、廣交朋友、編織關係網,打下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史記•酷吏列傳》上說“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已心內雖不合,然陽浮慕之”。雖然有意見,但是表面還要做足功夫,營造氛圍,對富豪高官們仰慕推崇,畢恭畢敬,“與長安富賈交私,收交天下名士大夫……至於大吏,內行修也;送請諸公,不避寒暑”。於是“雖用法深意不專平,然得此聲譽”,儘管問題不小,卻被權貴褒獎,獲得良好名聲。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張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張湯的一言一行從武帝角度看去,無不是唯皇命是從,絕對效忠,絕無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理所當然的重用他,賦於他大權。而事實上卻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與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也就是說,張湯斷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討厭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罰;遇上武帝喜歡的,就尋找藉口法外開恩;遇上武帝不關心而與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審到底,以排擠仇家為政績,在維護皇權的幌子下最大程度的擴張己欲。“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名義上萬事由皇帝一人裁決,其實最終決策權卻完全被張湯個人意志所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張湯的成功所依靠這兩個因素也正是他失敗的原因。

    位列三公後的張湯自恃有皇帝寵信,多行分外之職,權勢遠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決之。他在朝堂上高談闊論國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廢食遲不退朝,眾臣皆不得歸;因病不能上朝時,武帝竟御駕專程前往張府看望,隆貴到如此地步。漢匈間長年間大規模的戰爭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為解決財政危機,武帝令張湯主管經濟改革,策劃國家與百姓爭利,負責製造白金貨幣和五銖錢,實施鹽鐵用品專賣法案,到處張貼緝拿令,嚴刑打擊豪強富賈,酷法壓迫平民弱勢,〔10〕全國被搞的通貨膨脹,騷動不堪。

    而就在這個時候,經武帝默許,張湯又親手製造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為嚴重的冤獄之一——腹誹案。以廉直聞名,任九卿之一的大農令顏異因對張湯以一張白鹿皮置換四十萬錢的經濟法案持有異議,得罪了漢武帝。主持變革大計、善察政治風向的張湯與顏異有舊怨,便藉口顏異曾在下屬批評朝政時“不應,微反唇”(無語,只動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誹,論死”(沒說話但在心裡誹謗,應該處以死刑)。〔11〕武帝批准,顏異即被處死。腹誹案可以說是千古奇冤,竟純以猜度主觀判定政治犯,這個惡劣的先例比南宋岳飛“莫許有”、明於謙“意欲罪”在時間上還早了上千年。其造成的直接惡果就是皇權專制勢力滔天,官民人人處於恐怖之中,“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諂良取容矣”,腹誹被公然地搞成了能類推的罪名,眾臣也得諂顏保身附和。至於改革大計,為政時不聽眾議不思後果,打擊傷害面太廣,必然造成對社會的嚴重損害。“自造白金、五銖錢後,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犯者眾,吏不能盡誅”,以致民怨沸騰,怨聲載道,“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鹹指湯”。〔12〕到了這個萬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經濟危機已被人為惡化成了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如同不義的輝煌總逃不過慘淡的收場,張湯的飛黃騰達也快到盡頭了。

    四 四面楚歌無路可走

    張湯的失敗,最致命的原因在於他的兩面性格,為法過酷,結怨太多,最後被武帝拋棄。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於鹽鐵收歸中央政府獨佔,極大損害了同姓諸侯國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個人恩怨,趙王劉彭祖率先指控張湯與其下屬魯謁居合謀詭計危害國家。魯謁居是張湯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製冤案以陷害張湯的舊怨御史李文。魯謁居因趙王上告被關入獄中不久病死。被連累的魯謁居的弟弟認為張湯見死不救,於是在牢裡揭露了其兄與張湯違法挾私尋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減宣調查李文案,而同為酷吏的減宣恰也是張湯的老對頭,欲藉此案置張湯於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動羅織大罪。正在這危機時刻,有賊偷盜了漢文帝陵園的下葬錢,依慣例,丞相莊青翟與張湯相約一同向武帝謝罪。張湯臨時變卦,單方面推卸責任,準備先彈劾莊青翟,將罪名全歸於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長吏朱買臣(成語“覆水難收”的主角)、王朝、邊通也都與張湯結有深怨,三人得知張湯計劃後,一起聯名先發制人,替丞相聲辯無罪的同時,告發了張湯平日的種種非法行徑,將前後數件事一一聯絡。武帝暴怒,認定張湯內心險詐一慣欺君,便不由分說,派使者帶著罪名簿以八項大罪痛責張湯。

    “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汙惡言而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槨。天子聞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青翟自殺。上惜湯。稍遷其子安世。”〔13〕

    武帝還派出當年與張湯情同兄弟的酷吏趙禹來質問他。〔14〕張湯見了好友,自以為事情終有轉機,正準備長篇解釋,卻被趙禹當頭痛斥:“今天你覺得自己冤枉了,當年被你殺的那麼多人就不冤枉嗎?現在別人告你都是有真憑實據的,皇上關你到牢裡,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斷,為什麼還要爭辯呢?”(這與成語“請君入甕”有神似之處)這麼一折騰,張湯終於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為,再以自己對武帝的瞭解,儘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諸侯、部屬、酷吏、同僚上下內外四面八方的夾擊下,皇帝也拋棄了他。張湯自殺了,面對下葬事宜,張母之所以正氣懍然地說了些我們不能理解的怪話,我想大概是因為在她眼中兒子一貫是清廉正氣盡心為公的吧。

    實際上,張湯之死是政治鬥爭的殘酷結果,是作法自弊罪有應得的下場,是古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再印證,談不上什麼惡言誣陷。首先,張湯大權在握後,翻臉無情、廣結仇怨,致使眾臣群起圍攻,再無人為其說話,失去了以前牢固的官場基礎。丞相府的三長史朱買臣等人都是平民文士出身,曾位居張湯之上,“而湯為小吏,跪伏使買臣等前”。等到他們獲罪降職後,風水輪流轉,“(朱買臣)見湯,湯坐床上……湯數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吏素貴,常凌折之”,冤家對頭間已是易結不易解了。其次,懷著“何世患無才?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15〕的人才工具論的漢武帝,為人喜怒無常,隨心所欲,做事治國常不計後果,一旦反悔便大走極端。在對待張湯案時,先是毫不留情,不容解釋,一心治其死罪。等到終於如願了,突然聽聞張湯家貧薄葬,就立刻掉轉方向,一口氣又殺了三長吏,逼死丞相莊青翟,金口讚許了張母,再提升張湯之子張安世的官職,就算是撥亂反正給張湯正式平反了。孰不知這很可能是一場政治案件還沒弄清,緊接著又製造了另一場也說不清的冤假錯案。以武帝一貫的政治言行和後來的歷史觀之,他對張湯有保留的“信任”與所謂的“惋惜”,在關鍵時刻是不可靠的,一旦遭遇其他重大政治鬥爭,必要時還會棄之為犧牲品。

    《史記•平淮書》載“是歲也,張湯死而民不思”,張湯本來也就沒為民眾做過多少有益之事,留給平民百姓的恐怕只有嚴刑峻法帶來的肉體與心靈上永遠的傷痛。他所做過的違法亂紀的罪行,只怕依他自己制訂的漢律也是要嚴懲不怠禍及全族的。整個事件裡最值得稱讚之處在於,張湯雖然全公費開支,但從政數十年,一度掌控全國財政大權,卻能不貪汙索賄,以至家中清貧如許,真是難能可貴,在這一點上足為廉潔表率,或許這就是張母內心深處兒子正直形象的來源。

    縱觀這場高層大內鬥,真可說幾乎無對錯之分,朝中各臣在揣摩皇帝心意互相傾軋的同時,都在不同程度地徇私枉法。在張湯一心陷害別人時,別人也在相機報復,一有機會,雙方就藉機發揮大肆發難,一場新的政治大風暴又憑空從天而降。其結果卻不僅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還連累無辜他人,殃及下層百姓。這既是封建政治的黑暗無情,也是皇權制度下的醜惡與無奈。

    五 張湯與武帝的歷史教訓

    張湯死後,武帝繼續重用酷吏治國,《史記•酷吏列傳》所載十一名酷吏,竟有九位都是武帝時的,義縱、王溫舒、減宣、杜周等人相繼擔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職,搞得冤獄遍天下,民變起八方,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國家處於一片腥風血雨中。《漢書•刑法志》記“(張湯死)其後奸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網寢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章,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司馬遷也評論說,張湯雖“深刻”,然相比之下“其治尚寬,輔法而行”,還能“知陰陽,人主與俱上下,時數辯當否,國家賴其便”。“自張湯死後,網密,多詆嚴,官事浸以耗廢,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上有所好,下必甚矣,酷政蔚然成風,酷吏盈滿天下,而張湯的繼任者們只會一無是處禍國殃民,“何足數哉!何足數哉!”〔16〕張湯一生以悲劇告終,這是武帝統治下他的必然命運。漢武帝劉徹是一個雄才偉略卻也好大喜功、黷武嗜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五十年間,開疆拓土建立不朽功業、確建中國三千年“秦皇漢武政治架構”的同時,隨意發動戰爭,任意製造大規模冤案,嚴刑酷法維護統治,揮霍了其祖父與父親“文景之治”四十年多來的社會財富,導致國家動盪不安,人民飽受苦難,“海內虛耗,戶口減半”,〔17〕全華人口減少一半。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總結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18〕武帝時共十三位丞相,不得善終者九位。至到最後“巫蠱”案剛愎自用聽信讒言,逼死皇后(衛子夫)、太子、皇孫,才痛然恍悟,察覺自己於國於民為禍甚大,晚年“輪臺思子悔過”下罪已詔,決定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任用賢良,以贖己罪。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暴君必然製造酷吏,二者互相利用互為依靠。酷吏在爭寵內鬥的同時,又提攜互助共同營造暴政;不酷者反而被異化為官場公敵難以作為。僅以張湯為例,他師出酷吏寧成,與酷吏趙禹交好,最終也被酷吏減宣圍攻。而酷吏尹齊、杜周、王溫舒都曾先後為張湯屬下。張湯對他們甚為欣賞,多次稱讚尹齊“廉武”,數次進言杜周“無害”,〔19〕大力提拔王溫舒。三人由此官至御史,在張湯死後倍受重用,“青出於藍而甚於藍”,施政殘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可說是惹得人神共憤,當然也都如張湯般咎由自取,難逃政治犧牲品的悲慘下場。

    在酷吏大量培養酷吏的同時,循吏與酷吏間鬥爭也一直未停止過。匈奴曾來請求和親,儒生博士狄山反戰主和,斥責張湯等酷吏“詐忠”,結果被武帝公然借匈奴人之手殺掉,“自是以後,群臣震攝,無敢忤湯者”。〔20〕唯一敢當面反對張湯批評武帝的只有大臣汲黯(成語“後來居上”的主角)。汲黯為人剛正,言行磊落,曾被武帝譽為“古之社稷之臣”。張湯初任廷尉時,汲黯就認定其必為禍及天下,多次在皇帝面前痛斥張湯,經常與張湯在朝堂上爭論國家大事。張湯辯論注重咬文嚼字,於細微處反覆糾纏;汲黯儘管義正言辭,堅守原則,但也無法駁倒對方。張湯為此“深心疾黯,欲誅之以事”, 武帝也厭煩汲黯逼迫其外調異地。汲黯臨走前,對大行李息忠言直告:

    “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與之俱受其僇矣。”〔21〕

    事實證明,汲黯這段話政治預見性極強,對張湯及酷吏群體的分析深刻到位。可李息“畏湯,終不敢言。後張湯果敗”。事後逐漸認清張湯真面目的武帝聽聞此言,認為張湯之所以橫行,正是李息這類人懦弱縱容,“抵息罪”,將李息嚴懲,又提升了汲黯的官職,作為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酷吏趙禹在張湯死後,一改以往“酷急”作風,晚年“治加緩,而名為平”,在一片酷吏的殺罰聲中反而有了“據法守正”的好名譽,也得享天年終老於故土。〔22〕而張湯之子張安世為官也與其父迥異,昭宣二朝位居重臣,卻明哲謹慎,施政寬厚,多與人善,生活方面是家傳的廉潔簡樸,封侯加爵家資萬貫,依舊是身著夫人親自為其紡織的衣衫(也有史家評論其有世故作秀的嫌疑)。最終“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23〕,發展為顯赫非凡的名門世家。我想這其實都是前車之鑑,血與歷史的教訓吧。而張氏一家數代從事法吏工作,則是中國古代律學家族世襲化的開始。

    《史記•酷吏列傳》開篇引孔子語“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史記•循吏列傳》前言也說“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我們知道,反暴政頌仁義是《史記》的核心指導思想,《循吏列傳》正是作為《酷吏列傳》的對比面而出現的。西漢酷吏集現代公安、檢察、法院三大國家機構職能於一身,權力直出最高統治者,幾乎不受任何制約。酷吏在治亂的過程中打擊豪強盜賊,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其本質決定作為封建皇權的私人統治工具,對國家社會終究是弊大於利的。一味偏私以刑治民的古代法家學說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須知絕對的權力只會導致絕對的腐化,這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弱點。治國之道應當同時加強道德建設與法制完善,善法面前不分階層人人平等,才能順利創建出和諧社會,而這也就是現代法治遠勝於人治的地方。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張湯時代的歷史值得我們後人沉思之處太多了。

  • 4 # 水一白聊歷史

    單純地看張湯被逼自裁這個事兒,他肯定是冤枉的,而且是大冤特冤的。

    酷吏張湯

    我們知道,張湯是漢武帝手下著名的酷吏,幫助漢武帝做了很多想做但是卻不方便做的事,不管後世如何評價張湯,但是對漢武帝來說,張湯絕對是一個不錯的臣子。

    可是,身為酷吏的張湯,因受武帝寵信,再加上經常量刑過重,得罪人都是在所難免的。雖然表面上看,張湯只是御史大夫,但是其權力卻比丞相莊青翟還要大。不但莊青翟看他不順眼,連丞相府的三個長史都算得上是張湯的仇人。這三個長史名叫朱買臣、邊通、王朝。

    他們派屬吏先是抓了張湯的友人田信,然後舉報了張湯一個事兒,說是凡是張湯向武帝提的建議,田信都是事先知道的,依此謀利之後與張湯平分。

    漢武帝聽說以後,主動試探張湯,問他:“我有什麼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了,應該是有人把我的計劃告訴他們了。”張湯原本對此毫不知情,自然對不上話,反而以為別人做的,說要去查。

    漢武帝於是命令另一個酷吏趙禹去審張湯,張湯自然矢口否認。不過,酷吏的本事就是能夠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結果。最後,張湯被迫寫了一封“謝罪書”,便自殺了。只不過,謝罪書裡面說明了陷害他的是丞相府的三個長史。

    為什麼說張湯冤枉呢?

    因為張湯死後,被查家產的時候,竟然都不超過五百金,除了漢武帝的賞賜,根本不存在其他謀利。甚至於,張湯死後,其子弟想要厚葬張湯之時,張湯的母親都站出來說:“張湯為天子之臣,如今被惡言汙衊而死,有什麼可厚葬的。”最後,張湯也只是被草草埋葬了事。

    漢武帝知道以後,不但非常尊重張母,而且也很後悔張湯之死,於是下令,處死丞相府的三位長史,而丞相莊青翟也被牽連,被迫自殺了。

    不過,張湯的兩個兒子後來倒是也都為大漢朝做了不少貢獻,其中,長子張賀在漢宣帝劉詢流落民間時,扶養其長大,這才有後來的孝宣中興;次子張安世則是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臣子,尤其是昭、宣兩朝的重臣,霍光的好助手,並在霍光死後代替他的位置,做了六年的大司馬、車騎將軍後,死於任上。

  • 5 # 歐洲軍武通訊

    謝邀,一、張湯簡介

    張湯是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酷吏,他因為處理陳皇后巫蠱事件,和三王謀反,而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因為他執法嚴酷、鐵面無私被後人稱為酷吏。後來又因別人的誣陷而受到漢武帝的懷疑,最後被迫自裁。

    二、漢武帝重用張湯

    張湯的父親是長安丞,他的父親死後,張湯繼承了父業,也做了長安吏。丞相田蚡召張湯做了丞相史,並且還把他推薦給了漢武帝,漢武帝任命張湯為御史。因為張湯在陳皇后巫蠱案的時候執法非常的嚴明,所以漢武帝非常的器重他,於是張湯又被升為中大夫。張湯在辦案的時候非常瞭解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對張湯非常的器重。

    在匈奴人和親的問題上,張湯和博士狄山的意見不同,張湯主張不和親而狄山主張和親。於是漢武帝派狄山去邊境負責一個烽障,結果被匈奴人殺害,從此再無人敢提和奴人和親的事情。

    三、張湯被誣陷入獄

    李文被人告發有陰謀造反的行為,於是漢武帝派張湯去審理李文一案。張湯知道李文被告發是自己的下屬魯謁居而起,所以想袒護魯謁居。張湯告訴下屬漢武帝問起來就說是李文和以前的仇人有恩怨所以引起的,不料,趙王上書漢武帝告發張湯和魯謁居,說他們關係非常要好,他們有可能圖謀不軌。魯謁居被抓緊了獄中,憂鬱而死,魯謁居的弟弟害怕漢武帝株連到自己。於是就揭發了張湯、魯謁居和李文三人的圖謀不軌的罪名,張湯也因此被漢武帝抓進了獄中。

    四、張湯含恨自裁

    後來朱買臣、王朝、邊通因為痛恨張湯執法嚴酷,所以想把張湯暗殺於獄中,三個人合謀上書漢武帝揭發張湯貪汙受賄,收取犯人的錢財,並且還想殺死丞自己相而代之,再加上魯謁居之事,漢武帝聽了三人的話非常憤怒,於是派趙禹前去審問張湯。張湯不服上書漢武帝,說漢武帝被小人矇蔽了,還說自己是被人誣陷的,隨後張湯含恨自殺。

    張湯自殺後,官府從張湯家裡搜查的銀兩不超過五百金,而且全部是漢武帝所賞賜的,張湯的家人原本想厚葬張湯,但是張湯母親卻不同意,她說張湯是被誣陷自殺的沒什麼好厚葬的,所以張湯在下葬的時候連棺槨都沒有。漢武帝知道這件事兒以後非常感動,他認為張湯有這樣的母親,張湯必然也不是什麼苟且之徒,於是命人處死了朱買臣等人,還了張湯一個清白。

    總結

    張湯自裁是因為他的執法嚴酷,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也是一個非常清廉的官吏所以他的死可以說是非常的冤。

  • 6 # 風吟者

    張湯自殺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的三個長史誣陷我。

    張湯作為當朝御史大夫,而且又是漢武帝劉徹很看重的人自殺,不可能僅僅是誣陷這麼簡單,背後肯定有巨大的緣由。

    張湯是杜陵人,他的父親是長安吏,相信張湯能成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除了他自身的天賦(從張湯審鼠就可以看出來),還受到他父親的影響。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中都對他費了不少筆墨。

    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如果是豪強,則一定要玩弄法律條文,巧妙地進行誣陷。如果是平民百姓和弱勢群體的人,則常常用口向皇上陳述,雖然按法律條文應當判刑,但請皇上明察裁定。於是,皇上往往就寬釋了張湯所說的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說:“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如果僅是執法嚴苛我們似乎還可以理解,但他根據天子好惡斷案,辦案不公,就有些不可原諒。這樣的人也會被人們理解為奸詐小人,自認不會讓人們喜歡。但他對豪強和羸弱者在辦案時的不同態度又讓我覺得有些矛盾,其實也不算矛盾,他治豪強會舞文巧詆,治羸弱則為其開釋,正表現了他有對貧苦百姓的同情之心,這也是這位酷吏讓人們喜歡的一面。

    對待那些與己關係較遠的人是那樣,那麼張湯又是如何對待那些忠心為自己辦事的下屬呢?《史記》雲:“奏事即譴,湯應謝,鄉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為臣議,如上責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釋。間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為此奏,乃正、監、掾史某為之。’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也就是說張湯奏事如果遭到皇上譴責,他就認錯謝罪,並說某某本來向我提議過,就象皇上責備我的那樣,我沒采納,愚蠢到這種地步;如果皇上認為好,他就說我不知道寫這奏章,是某某人寫的。他想推薦某某常常這樣做,就是表揚某某的好處,掩蔽某某的過失。一些執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為屬吏。

    有這樣的上司,下屬又何須時時自憂,又有誰會不對這樣的上司忠心耿耿呢?李文一案後,更讓下屬感動的可能是“謁居病臥閭里主人,湯自往視疾,為謁居摩足”吧,我們可以想象像張湯那時的身份地位居然能為下屬按摩腳步,儘管後來也曾因此遭到朝中反對自己的人的彈劾,說他與魯謁居之間必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這應該是張湯命運的下一次轉折的開始,由盛而衰的開始。

    往往禍不單行,接下來又遭三長史構陷,被迫自殺。但這樣的結果又能怨誰,只能怪他任廷尉時窮治淮南王一案,不顧武帝赦免的想法堅持將收取淮南王劉安賄賂的嚴助誅殺,從此朱買臣便心存怨恨。當朱買臣從會稽太守任上調任主爵都尉,幾年後因事免官降為丞相府長史時,張湯升任御史大夫後位高權重,沒有理會曾經位列九卿的朱買臣的自尊,在會同辦理公務的時候坐在床上故意按照對待下屬的禮儀對待自詡為前輩的朱買臣,無禮擊碎了朱買臣作為吳楚知識分子脆弱的自尊。而王朝與邊通,這兩位與朱買臣一樣,早於張湯官居高位,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失去官職降為長史,被迫拜服於張湯。

    御史大夫張湯幾次代理行使丞相的權力,明知這三位長史輝煌的過去,卻故意凌辱他們。張湯的舉動或者是因為早年領教過他們的盛氣凌人,或者僅僅是因為一種惡作劇似的戲弄心理,但無論如何他的作為激怒了三人。這樣的處事方式,必然會為讓自己遭人怨恨,會有那樣的結局也是必然。即使沒有三長史也會有別人,因為他的處事方式觸犯了他多豪強的利益,又其能為世事所容。

    張湯其實有些可悲,他即便終於武帝,也受到武帝的重視,但終究也成為封建政治的犧牲品。即使身後武帝殺了三長史,為他報了仇,但那又如何。

  • 7 # 九九扒史伊

    西漢最不缺的就是酷吏!

    而酷吏張湯雖用法嚴酷,但他為官清廉儉樸,不失為古代廉吏。後人常以他作為酷吏的代表人物。而他從小就表現出做酷吏的天賦。

    1·“鼠”贓並獲

    作為酷吏的楷模,張湯從小就顯示出做酷吏的天賦。

    張湯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長安丞。有一次外出回來,發現肉被偷吃。父親認為是張湯偷的,鞭打了他。為了洗清冤情,張湯展現了他的才能,發現偷肉的真兇是老鼠。於是他挖開老鼠洞抓住偷肉的老鼠和吃剩的肉,拷打老鼠,並寫好審訊文書,將罪鼠和偷盜的贓肉擺在一起,列舉罪狀然後把老鼠殺死分屍在堂下。

    張父一看,兒子做的文書像法官斷案!我兒天生是一塊辦案的料。於是讓他學習律法。在這樣的環境下,加上天資高,張湯很快便脫穎而出。

    2.甚合君意

    張湯辦案“務在深文”,就是善於羅織罪名,總能將無罪的人弄成有罪。比如抱怨一下長安城官舍的伙食不好,也能治你一個“挑食罪”。其為人陰險,“舞智以御人”。漢武帝彼時正需要這樣的人才去打擊豪強,讓大臣們服服帖帖。張湯一路升遷到御史大夫,此人辦案的訣竅是:揣摩上意。據《史記》所載: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

    也就是說,辦案時,有涉案的官員是皇帝想要嚴辦入罪的,就讓辦案人員好好羅織證據讓這人犯罪情節嚴重,翻不了身;如果有涉案者是皇帝想釋放的,就和辦案人員尋找從輕發落的理由。

    3.爾虞我詐

    “張湯案”真實的反應了古代官場爾虞我詐,爭鬥不休的殘酷場景。

    御史中丞李文,跟張湯有宿怨,屢次從宮中文書裡尋找可以用來傷害張湯的材料,不留餘地。張湯有個下屬叫魯謁居,深受張湯喜愛。魯謁居知道李文想暗害張湯,就派人向漢武帝上書,檢舉李文。案件交給張湯審理,張湯引用法律條文,誅殺李文。張湯知道這事是魯謁居乾的,兩人心照不宣。之後魯謁居病了,張湯親自去看望,還給魯謁居按摩雙腳。

    劉彭祖是武帝的哥哥,因為張湯屢屢擋他發財之路,早已對他懷恨在心。他派人尋找張湯的隱私之事。而魯謁居曾經檢舉過劉彭祖,此番,聽說張湯為魯謁居按摩腳,劉彭祖就向劉徹告發:張湯位居三公,竟然給一個小吏按腳。兩人之間,必有貓膩

    之後魯揭居病死獄中,他弟獲牢獄之災遇見張湯,張湯本打算暗中幫其脫困,表面上卻要假裝不予理睬。然小弟哪知道張湯的心思?心中害怕受到牽連。於是他讓家人上告張湯和魯謁居搞陰謀:共同匿名告發李文。

    4.張湯自盡

    後來朱買臣、王朝、邊通因為和張湯不睦,所以常常想致張湯於死地。於是,三人與莊青翟商議,去武帝面前告發,說張湯與商人合謀中飽私囊,屯積取利,還想取代丞相而代之位。派人去逮捕審訊商人田信等人,然後散佈訊息說,張湯向皇上奏請政事,田信每每事先知道,囤積居奇賺了大錢,再分給張湯。訊息當然很快傳到劉徹耳中,劉徹便問張湯,我做的事,商人每每事先知道,然後屯積貨物,好像有人將我的計劃告訴了他們。

    張湯並不請罪,又作吃驚的樣子說,這種事情很有可能。

    這時減宣上奏張湯和魯謁居的犯法之事。劉徹於是以為張湯心懷巧詐,當面欺騙君王,派八批使者按記錄在案的罪證審問張湯。張湯不服,拒不認罪。劉徹又派趙禹審問張湯。趙禹見到張湯,說:兄臺你也太沒數了吧?你辦理案件,夷人家族的事還少嗎?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狀,都有證據,皇上對你也很為難,把你關起來,那是給你個機會自殺而保全家族,你又何必對執拗於如何回答辯詞呢?

    張湯一聽,也是無奈,寫信謝罪說,張湯沒有尺寸之功,起初只當文書小吏,陛下看中我,讓我位列三公之位,無法推卸罪責,然而陰謀陷害我的,是三位長史。

    前115年,十一月,張湯自殺

    5.清廉酷吏

    張湯算得上是酷吏中的酷吏了,一聽到他的名字,很多人都心有餘悸。甚至連公正無私的司馬遷,也把他列入酷吏的行列之中。他因為在處置漢武帝皇后的事被皇帝賞識,與同僚一起主持修訂法律成文,協助皇帝實行鹽鐵專賣等一系列的政策,打擊豪強,即使是皇親國戚也一視同仁,權力勝過宰相,雖然他的權力很大,可是並沒有利用權力來為自己謀取不義之財。他被人陷害自殺身亡,死的時候家中只有不到五百金,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財產,無錢厚葬。母親說道“張湯這麼一個為皇帝為國家著想的好官,被誣陷致死,有什麼好厚葬的。”皇帝知道後,下旨賜給他兒子官職,以此安慰他的在天之靈。

    6.總結

    往今來,官場相爭大多相似:爭名、奪利,“官場無君子”不論是輸是贏,都要“願賭服輸”。何來冤與不冤,在他選上仕途,當上酷吏時就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了。

  • 8 # 吳百蘭

    張湯自裁屈而不冤,張湯是漢武帝劉徹手下著名的酷吏。

    在他辦案其間,是看漢武帝劉徹臉色行事。凡是漢武帝劉徹喜歡的人,張湯就輕判。凡是漢武帝劉徹不喜歡的人,張湯就嚴辦,這樣判案,難免要出許多冤假錯案。

    辦案手段太過狠毒的人一定是要得罪很多人,樹敵過多,也就難免不遭人陷害。

    張湯還是小孩七、八歲時,就因為老鼠偷吃了他家的一塊肉,他被他的爸爸冤打了一頓。他就發誓:“一定要將偷吃肉的鼠,繩之以法,並嚴懲不貸將它五馬分屍。”

    後來,這一偷肉案終於被張湯破獲鼠贓並獲,張湯為解心頭之恨,庭審完老鼠後,將老鼠五馬分屍,可想而知,張湯該有多心狠手辣。

    若說冤吧,也確實有點冤,聖上旨意誰敢違背呢?若說不冤吧,張湯手上的確沾滿了冤魂的血。

    張湯死於與莊青翟的爭權鬥爭中,被莊青翟部下三位長史陷害冤死

    這年漢景帝陵園被益,當時正好是莊青翟為丞相。莊青翟本來與張湯商量好了,一起到漢武帝劉徹面前請罪,共同承擔責任。

    結果到了漢武帝劉徹面前,張湯又是另一套說詞,而且加責莊青翟的失查罪。漢武帝劉徹一怒,順便將此案交給張湯辦案。

    本來張湯是想推卸責任以求自保,不成想莊青翟栽到自己手上了。張湯對丞相之位早就垂涎三尺,見扳倒莊青翟的機會來了。張湯立馬想出陷害莊青翟知情不報,有意放縱罪。這可把莊青翟急上火了。

    莊青翟手下有三位長史,原本就恨張湯,現在見張湯以這種卑鄙手段陷害莊青翟更是怒火沖天,朱買臣等三個商量著一起陷害張湯。

    於是,三長史一起上告到漢武帝那說:“張湯洩露國家商業機密,然後與商人田信等分贓。”

    湯且欲奏請,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

    《史記.酷吏列傳》

    本來漢武帝對這個御狀並不十分相信,也曾問過張湯:“為什麼我的經濟政策,商人總能事先猜到,瘋狂囤貨?”張湯驚訝地說:“那一定是有人洩密了。”

    從來都是牆倒眾人推,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三長史告發張湯的關鍵時刻,減宣也到漢武帝面前告張湯的御狀說:張湯合謀殺大臣李文。

    兩罪並罰,張湯死罪。張湯無奈獄中自殺。臨死前張湯給漢武帝劉徹寫了一封信:

    張湯沒有尺寸之功,從文書小吏起家,不才得陛下寵幸,位列三公,如今我辜負了皇上的期望,只好先走一步,然而您要知道,是丞相的三位長史陷害了我。

    張湯死後,張湯的家產總值不超過五百金,這是張湯所有的俸祿所得,並無其他財產。張湯的兄弟們欲厚葬張湯,張湯母親說:“張湯是天子的大臣,遭到誣告而死,何必厚葬呢?”

    漢武帝聽說這個訊息非常震撼:“沒有如此深明大義的母親。生不出這樣清廉儉樸的兒子啊。”

    於是,漢武帝又下令重。新徹查張湯案。結果三位長史因誣陷張湯罪被斬。

    張湯,漢武帝手中的一柄殺人利劍

    張湯之死,拜漢武帝所賜。

    漢武帝為實現他的中央集權制,真是玩盡帝王術,不愧號稱千古一帝。可以這麼說吧,漢武帝沒誰不用,用完便殺,殺後漢武帝還可以一臉無辜地站在一邊,似乎一切都與他無關,卻又是最大受益者。

    張湯原本一小吏,託人走後門攀上了田蚡,由田蚡將他推薦給了漢武帝。張湯在辦陳阿嬌的巫蠱案,手段毒辣被漢武帝看重。

    漢武帝利用張湯的嚴刑峻法剷除政敵,排除異己,削弱權貴,為他自己的專制獨裁排除萬難。待到民憤四起時,漢武帝又可以舉起正義的大刀,為民除害深得人心。

    儘管如此,張湯清廉自律,打擊豪強,橫掃貪官汙吏,整肅律法,為大漢帝國還是做出了巨大貢獻,乃至奉獻生命。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張湯之死也冤也不冤。冤,是因為他對漢武帝劉徹忠心耿耿;不冤,是因為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他而死的冤魂並不少。

    但不管冤不冤,張湯都註定不能得善終。做為名臣他勞苦功高,做為酷吏他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朝堂如戰場,四面是敵還怎麼存活?一人一刀就足以把他砍翻。

    (電視劇中的張湯)

    導致張湯自裁的主要是兩件事:

    一、御史中丞李文誣告張湯圖謀不軌

    李文是河東郡人,不知道張湯怎麼得罪過他,反正他很討厭張湯,擔任御史中丞後總是針對張湯,想找到對張湯不利的證據,卻沒能找到,頗為鬱悶。

    張湯有個很得他信任的屬下魯謁居,見李文總是找張湯麻煩,就指使人誣告李文圖謀不軌,劉徹讓張湯審理此事,張湯明知道是魯謁居指使人誣告的,但正和他心意,就把李文處以死刑。

    沒過多久,魯謁居生病了,張湯親自上門看望,趙王劉彭祖早就在盯著張湯,就密告張湯和魯謁居在商議大陰謀。趙王恨張湯,是因為趙國以冶鑄為業,張湯則建議劉徹把鐵礦收歸國有,如果真收了,趙國就窮了。

    (面對美人計的張湯)

    劉徹將此事下到延尉審理,主要審的是魯謁居。誰知魯謁居恰巧病死了,他弟弟就被牽連。張湯想暗中幫助魯弟,但肯定不能表現得太明顯,裝作不認識他。

    魯弟卻以為張湯真不管自家了,大為憤恨,上書告發魯謁居和張湯誣陷御史中丞李文,說得有鼻子有眼睛的,劉徹讓減宣去審理。

    這位減宣同樣是個酷吏,早就看不慣張湯了,瞞著劉徹嚴加拷問。

    正在此時,又有人密告張湯。

    (電視劇中的東方朔和張湯)

    二、丞相府的三位長史誣陷張湯圖謀私利、還有奸邪之事

    當時的丞相是莊青翟,因漢文帝陵園的下葬錢被盜一事而準備向劉徹請罪。上朝途中,莊青翟遇到了張湯,為了多一個人分擔罪責,約著張湯一起請罪。估計也是看張湯得寵才約他,指望他能讓劉徹息怒。

    張湯當時答應了,但轉過頭一想,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只有丞相在四時到各國陵祭拜,下葬錢被盜也是丞相的問題,我有什麼罪?

    所以莊青翟謝罪後,他不但沒動,還彈劾莊青翟。劉徹果然很生氣,還把這事兒交給張湯去辦。莊青翟又恨又怕,回家和三位長史一說,長史們就準備陷害張湯了。

    這三位長史是朱買臣、王朝、邊通,陷害張湯不只是為了替丞相出口氣,還因為張湯也曾得罪過他們。

    (覆水難收,夫妻情斷)

    沒錯,朱買臣就是“覆水難收”故事裡的那位,曾以會稽太守升任主爵都尉,列於九卿,後來犯了法被免官,又起用為丞相長史。張湯對他很不客氣,他就懷恨在心。

    王朝和邊通也是差不多的情況,都曾當過比張湯高的官職,又都被降為丞相長史,身份的落差讓他們分外敏感。而張湯曾多次代行丞相職,和他們經常打交道,並不顧忌他們的玻璃心,他們就覺得受到了侮辱。

    三人告張湯利用國家政策謀取私利,說是張湯先對皇帝提出某項建議,只要皇帝同意了,他就立刻告訴商人朋友田信,田信便囤積貨物獲取暴利,所得分一半給張湯。

    這是真正的捕風捉影,毫無根據。但張湯得罪的大臣太多,大家痛打落水狗,紛紛上書彈劾張湯,湊了八條罪名。

    劉徹派使者以這八條罪名問罪張湯,張湯一一辯解。後來劉徹又派人責怪他狡辯,張湯就自殺了。因為他已經明白劉徹的意思,用不到他了,該鳥盡弓藏了。

    (電視劇中的劉徹)

    【結語】

    總之,張湯不是典型的忠臣或奸臣,他一方面用法嚴酷,羅織罪名;但另一方面為官清廉,極有才能。不管怎樣,罪不致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讓小孩自覺完成作業呢,有什麼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