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塵

    宋代最具特色的佛像造像形式是彩繪木雕佛像,並以菩薩像成就最高。木 雕菩薩像,體態豐盈,容貌端莊,神情生動 自然;多注重衣飾,且色彩豔麗,衣飾包括 華美的裙子,胸前佩有瓔珞,腰上還圍有錦 甲;菩薩的姿勢閒適,最為流行的是半跏半 依的坐式,顯得悠閒自如。

  • 2 # 彼女的花嫁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青銅佛像特徵: 

    (一) 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 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佈,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菩薩像特徵

      1.臉型方中帶圓,頭挽高髻並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莊慈祥,身體勻稱。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錦帶下垂交叉重疊,樣式較為煩瑣。

      3.神情安詳,姿態自然。造型頗為完美,毫無做作之感。

      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衣下襬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

      4.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5.銅佛像多體小量輕,石雕像增多

      菩薩像特徵:

      1.面龐豐潤,容貌秀麗,頭戴寶冠,寶冠多為髮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寶繒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兩側飄舞。

      2.身長腰細,上身半裸,下身著裙,配飾增多,大裙寬肥飄逸;

      3.帔帛一般搭在雙臂上,再由兩肩下垂交叉於雙腿之間,然後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飄,上卷處呈折角狀,這是當時婦女的流行裝束。

      (三)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著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

      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

      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像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薩像特徵

      1.面相豐潤,端莊秀麗,頭戴化佛冠或花冠,寶繒下垂至肩,但不外飄。

      2.帔帛下垂交叉處多不再用環,而是發展成一個飾物,裙褶處細密流暢。

      (四)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4.佛像整體比例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此時的瓔珞花飾,匹帛等都極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五)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3.腹部稍稍突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

      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5.佛像頭頂肉髻,螺發;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徵

      佛像 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臺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菩薩像特徵

      1.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小巧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體態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動感強烈。

      3.手持楊柳枝或執甘露瓶,為唐代觀音菩薩形象重要標誌。

      弟子像特徵

      將迦葉以往削瘦老邁的形象變得剛毅壯實,天庭飽滿,目光深沉;

      阿難則體態豐潤,年輕力壯,眉目清秀,神態平和,溫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徵

      頭部梳拳形髻,眉毛倒豎,雙目圓睜,嘴型大張。天王身披鎧甲,腳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赤腳,多是半弓步的姿勢,挺拔雄健。

      飛天像特徵

      面容嫵媚,身材勻稱,體態婀娜,飄逸自然,長裙緊裹雙腿,雙腳外露。

      (七)宋遼金時期雕像特徵

      宋遼金時代佛像具有濃厚得人間煙火氣息。寫實性較強。這時期石雕衰落,木雕則異軍突起,尤其木雕觀音最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徵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遼代佛像特徵

      佛像肉髻較為低平,螺發中央多有髻珠。

      1.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

      2.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圓潤,眉毛修長,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3.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三層臺階狀或是俯蓮;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圓形和六出花口形,方臺上的鋪布中間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三角形,有明顯的圖案化傾向。

      金代佛像特徵

      造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八)元代雕像特徵

      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3.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

      4.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

      5.蓮花臺座的蓮瓣肥大飽滿,底沿外卷

      6.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具元代特徵。

      7.元代佛像蜂腰長身,姿態嫵媚,菩薩則高乳豐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

      (九)明代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複。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週對稱分佈,具典型時代特徵。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週,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絆甲絲絛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十)清代雕像特徵

      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

      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3.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

      4.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的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5.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具時代特色。

      6.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龍造像特點。

      7.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製作教粗率。

      (十一)藏傳佛像佛像特徵

      藏傳佛像主要以青銅像為主,佛陀頭頂高肉髻,菩薩頭戴花冠或三葉冠。他們都面相方圓,顴骨略顯突出;軀體粗壯,肩寬腰細,高乳大臀,姿勢呈三折枝式,衣著背光則顯簡潔。

  • 3 # 很溫柔的霸王龍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青銅佛像特徵: 

    (一) 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 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佈,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菩薩像特徵

      1.臉型方中帶圓,頭挽高髻並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莊慈祥,身體勻稱。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錦帶下垂交叉重疊,樣式較為煩瑣。

      3.神情安詳,姿態自然。造型頗為完美,毫無做作之感。

      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衣下襬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

      4.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5.銅佛像多體小量輕,石雕像增多

      菩薩像特徵:

      1.面龐豐潤,容貌秀麗,頭戴寶冠,寶冠多為髮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寶繒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兩側飄舞。

      2.身長腰細,上身半裸,下身著裙,配飾增多,大裙寬肥飄逸;

      3.帔帛一般搭在雙臂上,再由兩肩下垂交叉於雙腿之間,然後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飄,上卷處呈折角狀,這是當時婦女的流行裝束。

      (三)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著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

      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

      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像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薩像特徵

      1.面相豐潤,端莊秀麗,頭戴化佛冠或花冠,寶繒下垂至肩,但不外飄。

      2.帔帛下垂交叉處多不再用環,而是發展成一個飾物,裙褶處細密流暢。

      (四)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4.佛像整體比例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此時的瓔珞花飾,匹帛等都極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五)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3.腹部稍稍突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

      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5.佛像頭頂肉髻,螺發;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徵

      佛像 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臺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菩薩像特徵

      1.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小巧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體態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動感強烈。

      3.手持楊柳枝或執甘露瓶,為唐代觀音菩薩形象重要標誌。

      弟子像特徵

      將迦葉以往削瘦老邁的形象變得剛毅壯實,天庭飽滿,目光深沉;

      阿難則體態豐潤,年輕力壯,眉目清秀,神態平和,溫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徵

      頭部梳拳形髻,眉毛倒豎,雙目圓睜,嘴型大張。天王身披鎧甲,腳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赤腳,多是半弓步的姿勢,挺拔雄健。

      飛天像特徵

      面容嫵媚,身材勻稱,體態婀娜,飄逸自然,長裙緊裹雙腿,雙腳外露。

      (七)宋遼金時期雕像特徵

      宋遼金時代佛像具有濃厚得人間煙火氣息。寫實性較強。這時期石雕衰落,木雕則異軍突起,尤其木雕觀音最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徵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遼代佛像特徵

      佛像肉髻較為低平,螺發中央多有髻珠。

      1.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

      2.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圓潤,眉毛修長,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3.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三層臺階狀或是俯蓮;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圓形和六出花口形,方臺上的鋪布中間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三角形,有明顯的圖案化傾向。

      金代佛像特徵

      造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八)元代雕像特徵

      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3.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

      4.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

      5.蓮花臺座的蓮瓣肥大飽滿,底沿外卷

      6.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具元代特徵。

      7.元代佛像蜂腰長身,姿態嫵媚,菩薩則高乳豐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

      (九)明代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複。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週對稱分佈,具典型時代特徵。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週,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絆甲絲絛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十)清代雕像特徵

      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

      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3.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

      4.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的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5.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具時代特色。

      6.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龍造像特點。

      7.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製作教粗率。

      (十一)藏傳佛像佛像特徵

      藏傳佛像主要以青銅像為主,佛陀頭頂高肉髻,菩薩頭戴花冠或三葉冠。他們都面相方圓,顴骨略顯突出;軀體粗壯,肩寬腰細,高乳大臀,姿勢呈三折枝式,衣著背光則顯簡潔。

  • 4 # 鑫時空剪輯

    宋代最具特色的佛像造像形式是彩繪木雕佛像,並以菩薩像成就最高。

    木雕菩薩像,體態豐盈,容貌端莊,神情生動 自然;

    多注重衣飾,且色彩豔麗,衣飾包括 華美的裙子,胸前佩有瓔珞,腰上還圍有錦 甲;

    菩薩的姿勢閒適,最為流行的是半跏半 依的坐式,顯得悠閒自如。

  • 5 # 皖南小姚

    近代在陝西發現了眾多的北宋石窟群,尤其是在佛部尊像中體現著最高果位的 羅漢像的大量出現,給宋代佛教雕刻增添了很高的榮譽。宋代的羅漢像多以十六、 十八至五百為群組,其中不僅長幼年齡有別,人物面貌、性格不同,而且姿態、形 神也迥然各異,出色地體現了宋代藝術世俗化、人性化的特點。

    如在陝西黃陵、子 長兩縣的石佛寺,主要窟寺雖僅一處,但內容卻極其豐富。而雕像中最具藝術性、 最富現實生活趣味者,莫過於形體較小,又不拘一格的羅漢像了。

    因此,可以這樣 說,這些極富現實意義,對之令人感到生動、親切的羅漢雕像,深刻顯示了宋代雕 塑藝術有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

  • 6 # 老畢美食

    佛像的時代特徵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後,中華祖先經西域將佛引進中土,至今已經有兩千載。

    中國的佛教文化,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華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華人的信仰。與此同時,佛教在中華大地兩千年的傳播,也深深烙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出現了法相宗、天台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禪宗、三論宗等幾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義等也越來越中國化。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徵:

    (一) 十六國時期佛像特徵

    1.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並且大多是青銅。

    2.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並且有分組狀發紋。

    3.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4.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佛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二) 北魏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

    2.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

    3.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佈,衣紋深刻線條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於四足臺座上,背光多呈蓮瓣形。

    5.頭光為圓形,外面蓮瓣一週。

    菩薩像特徵

    1.臉型方中帶圓,頭挽高髻並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莊慈祥,身體勻稱。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錦帶下垂交叉重疊,樣式較為煩瑣。

    3.神情安詳,姿態自然。造型頗為完美,毫無做作之感。

    北魏後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清瘦,臉型呈漢人特徵,額頭高寬,眉清目秀。

    2.肉髻較高,髮髻除磨光和淺水波式外,又出現了螺發,並且髮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帶,衣下襬褶皺重疊,線條流暢細膩。

    4.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5.銅佛像多體小量輕,石雕像增多

    菩薩像特徵:

    1.面龐豐潤,容貌秀麗,頭戴寶冠,寶冠多為髮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寶繒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兩側飄舞。

    2.身長腰細,上身半裸,下身著裙,配飾增多,大裙寬肥飄逸;

    3.帔帛一般搭在雙臂上,再由兩肩下垂交叉於雙腿之間,然後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飄,上卷處呈折角狀,這是當時婦女的流行裝束。

    (三)北齊時期雕像特徵:

    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面型略長,五官線條柔和,頭部肉髻較為平緩,多數不刻發紋,即使有也是淺雕式的螺型發紋。

    2.身材修長,肩寬腰細,整體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圓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著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

    4.佛陀的神情溫和端莊,質樸淳厚。

    5.此時佛像多為淺衣紋,立像多身軀扁平,側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薩像特徵

    1.面相豐潤,端莊秀麗,頭戴化佛冠或花冠,寶繒下垂至肩,但不外飄。

    2.帔帛下垂交叉處多不再用環,而是發展成一個飾物,裙褶處細密流暢。

    (四)北周時期雕像特徵

    1.頭長腿短,身體矮壯,略顯笨重。

    2.衣紋線條簡潔流暢。

    3.帔帛變寬,呈三角型搭於兩肩膀上。

    4.佛像整體比例失調,體軀肥碩敦實,姿勢多為簡單的僵直而立。此時的瓔珞花飾,匹帛等都極粗碩飽滿,深垂直膝,細部多加雕飾。

    (五)隋朝雕像特徵

    1.豐頤足額,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2.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身材粗壯。

    3.腹部稍稍突起,軀體有彎曲感,身體重心前傾。

    4.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5.佛像頭頂肉髻,螺發;菩薩多戴花冠,瓔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繒帶和帔帛向兩側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徵

    佛像 特徵

    1.面相豐滿,頭部為螺型或水波式髮型,肉髻相對於隋代較為高聳,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

    3.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態感。

    4.衣飾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

    5.臺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6.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若檯布,具時代特點。

    7.鎏金泛紅,具時代特色。

    菩薩像特徵

    1.臉龐圓潤,曲眉豐頸,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掛;下穿羅裙,腰部有束帶。服飾華美,帔帛環繞,瓔珞小巧精緻,衣服輕薄透體,紋線流暢自然。體態豐腴,腰肢扭動,身體呈S型,動感強烈。

    3.手持楊柳枝或執甘露瓶,為唐代觀音菩薩形象重要標誌。

    弟子像特徵

    將迦葉以往削瘦老邁的形象變得剛毅壯實,天庭飽滿,目光深沉;

    阿難則體態豐潤,年輕力壯,眉目清秀,神態平和,溫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徵

    頭部梳拳形髻,眉毛倒豎,雙目圓睜,嘴型大張。天王身披鎧甲,腳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赤腳,多是半弓步的姿勢,挺拔雄健。

    飛天像特徵

    面容嫵媚,身材勻稱,體態婀娜,飄逸自然,長裙緊裹雙腿,雙腳外露。

    (七)宋遼金時期雕像特徵

    宋遼金時代佛像具有濃厚得人間煙火氣息。寫實性較強。這時期石雕衰落,木雕則異軍突起,尤其木雕觀音最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徵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遼代佛像特徵

    佛像肉髻較為低平,螺發中央多有髻珠。

    1.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

    2.菩薩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面頰圓潤,眉毛修長,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3.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三層臺階狀或是俯蓮;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圓形和六出花口形,方臺上的鋪布中間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三角形,有明顯的圖案化傾向。

    金代佛像特徵

    造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八)元代雕像特徵

    1.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

    3.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

    4.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

    5.蓮花臺座的蓮瓣肥大飽滿,底沿外卷

    6.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具元代特徵。

    7.元代佛像蜂腰長身,姿態嫵媚,菩薩則高乳豐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

    (九)明代佛像特徵

    1.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3.菩薩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複。

    4.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週對稱分佈,具典型時代特徵。

    6.細部表現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週,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準色。

    9.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絆甲絲絛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

    (十)清代雕像特徵

    1.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

    2.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3.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

    4.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的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5.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具時代特色。

    6.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龍造像特點。

    7.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製作教粗率。

    (十一)藏傳佛像佛像特徵

    藏傳佛像主要以青銅像為主,佛陀頭頂高肉髻,菩薩頭戴花冠或三葉冠。他們都面相方圓,顴骨略顯突出;軀體粗壯,肩寬腰細,高乳大臀,姿勢呈三折枝式,衣著背光則顯簡潔。

  • 7 # 成都小池薦房

    1.南宋有,2,北宋也有。3,北宋時崇信觀音之風盛行。這一時期的菩薩像,多充滿生活情趣,造像被世俗化,呈現出高度的寫實性風格。

    整體來看,北宋的佛像肉髻平緩,在螺發和髻之間,又增加了一個髻珠;佛像的衣著出現了一得內著V領僧衣、外斜披袈裟的新樣式,這樣的衣著是借鑑宋代僧人的服飾;菩薩像面相豐圓,微笑意;頭戴花冠或髮髻冠,身披網狀瓔珞珠飾;木雕造像極為興盛。菩薩像出現了半倚坐式的姿態。

  • 8 # 北漂滴滴弟

    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興起,除銅、石、瓷、木等雕塑作品外,還有兩宋時代佛教題材的卷軸繪畫。史料記載,尤其是傳世實物都形成了相當的規模,成為研究此期造像藝術不可或缺的珍貴遺存。造像題材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為代表的單尊菩薩像,特別是深受禪宗影響的羅漢造像在這一時期極為流行。佛像髮髻處的髻珠及袈裟處的紐、觀音像頭戴的觀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薩像的潑灑坐姿,個性鮮明的羅漢像及其十六尊的造像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徵。

    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階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當時理學的影響,宣傳佛家的禪觀思想,同時也宣揚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使造像成為儒佛糅合的產物。

    在造像技法上,匠師們能夠運用最熟練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凸凹轉折的衣紋,圓潤細緻,流暢逼真。在藝術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襲了唐末造像的風格,造像容貌豐滿,衣飾飄帶流暢自然,姿容凝重秀美,體態豐腴,比例勻稱。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發展的地方,就是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

  • 9 # 老爺們er

    感謝提問

    兩宋時期北方以陝北為代表、南方以四川為代表的中小型石窟興起,除銅、石、瓷、木等 雕塑作品外,還有兩宋時代佛教題材的卷軸繪畫。史料記載,尤其是傳世實物都形成了相當的 規模,成為研究此期造像藝術不可或缺的珍貴遺存。造像題材上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為代 表的單尊菩薩像,特別是深受禪宗影響的羅漢造像在這一時期極為流行。佛像髮髻處的髻珠及 袈裟處的紐、觀音像頭戴的觀音兜、彩塑及木雕菩薩像的潑灑坐姿,個性鮮明的羅漢像及其十 六尊的造像組合,都是宋代佛教造像的重要特徵。

    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階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當時理學的影 響,宣傳佛家的禪觀思想,同時也宣揚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使造像成為儒佛糅合的產物。 在造像技法上,匠師們能夠運用最熟練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凸凹轉折的衣紋,圓潤細緻, 流暢逼真。在藝術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襲了唐末造像的風格,造像容貌豐滿,衣飾飄帶流暢 自然,姿容凝重秀美,體態豐腴,比例勻稱。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發展的地方,就是造像減低 了宗教的氣氛,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雕塑工匠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把宗 教中的神,完全變成了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人,把神進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銅佛最具藝術 性、最富現實生活趣味。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 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

    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

    。宋代出現了菩薩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 或像背、獅背、犼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造型 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宋代的佛像具體特徵如下: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 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 10 # 哎呦哥哥xr

    宋代的佛像具體特徵如下:

    1、面龐豐潤,寬額豐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佛像頭頂肉髻,呈螺式髮型,但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2、身材勻稱,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

    3、羅漢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4、姿態隨意活潑,富有個性,具時代風格。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盛行開鑿石窟,形體大的佛像多為石雕。到宋代,隨著石窟的衰微,大型石雕佛像的數目大減,木雕佛像開始流行。宋代的大型木雕佛像,以觀音像最為常見,此件木雕觀音眉目疏朗,典雅古樸,刀紋線條勁健,衣紋具有立體感,此像加彩繪,由於年代久遠,彩繪剝落,色彩斑駁,反而增添了一種古拙之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導航二維碼怎麼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