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力哥分享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

  • 2 # 使用者98011291990

    我們先說下宮廷有錢的人家的方式。

    第一、拿扇子和大風扇

    這些人的家裡會有很多的傭人,所以在他們坐著或者吃飯的時候旁邊都會有傭人給他們扇扇子,這樣他們會感覺更涼快些。另外

    在漢朝的時候被髮明瞭一種大風扇,這種扇子是一種7葉子的風扇,特別大,但是隻需要一個人就可以煽動起來。扇起來之後,一屋子裡的人都能感覺到涼快。

    第二、房間裡放冰塊,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塊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塊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

    第四、喝避暑食品。比如綠豆湯、涼茶。這些我們現在經常熱的不行的時候會喝些綠豆湯來防止中暑。

    第五、佛家有云,心靜自然涼,夏天主要保持一個平靜的心。

    第六、那就是打井。利用地下井裡面的水透出來的陣陣涼意,來抵抗外面的高溫。用過井水的人都知道,夏天井裡面的水是冰的,冬天井裡面的水是熱的,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他們實現了冬暖夏涼。真的是,不得不誇獎古代人的智慧呀。

  • 3 # 刺蝟歷史

    其實古代的氣溫沒有現在熱,現在影響氣溫的因素太多,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熱得讓人受不了。但在古代氣溫是比現在要低一些的。

    古代,一到夏季,特別是皇親貴族就要去避暑山莊避暑,避暑山莊山清水秀,植被覆蓋率高,相當涼快,再加上古代建築基本採用木質材料,屋樑採用抬梁式或者穿鬥式,相對較高。具有降溫的效果,再者屋頂是青瓦斜面使熱氣聚集到房頂就被風帶走了,厚實的牆體隔溫效果非常好,將熱氣阻隔在牆外,就達到了避暑的效果。

    Sunny是基本照不進屋內的,每間房子裡都有很大的窗戶,所以屋裡的散熱性好。

    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茂密的樹林就已經減溫了,又加上高大的建築,透過物理降溫的方法達到避暑的效果實在是聰明至極!

  • 4 # 漁耕樵讀

    炎熱的夏天,一向是難熬的。雖說古人常說“心靜自然涼”,但人總有心不靜的不是,總要有一些避暑的方式吧。我們來看看古人都是用什麼辦法避暑的。

    冷飲避暑

    沒錯,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就有了儲存冰的記錄。周禮中就有提到“祭祀供冰鑑”。在冬天的時候,官府或者富人會派人採冰,儲存在冰窖裡。次年夏天取出使用,可以把冰放在冰鑑裡,既可以冷凍食物,也可以給房間降溫。這就是最早的冰箱了吧。

    但是冰窖和冰鑑畢竟是貴族才能享用的,很難普及下了。直到唐朝人們發現把硝石投入水中,就可以得到冰塊。到了宋朝時期,這種製冰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所以在宋朝炎炎的夏日,來上一杯冷飲已經不是多麼奢侈的事情了。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提到:“紗糖冰雪冷元子,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都已經是很普遍的吃食了。說一句題外話,紗糖冰雪冷元子就是丸子,在宋代丸子叫元子,因為逼元朝誨,改名叫丸子。

    而在元朝,第一個冰激凌在中國誕生了。一位精明的商人,在冰裡面新增蜜糖,牛奶和珍珠粉製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後來馬可波羅代入了義大利。

    水車避暑

    其實在中國很早的時候就有風扇,最初是有人做動力的。但是到了宋朝,工藝技術空前繁榮。水車已經相當普遍,水車和風扇的結合就成了一大避暑利器。

    據說在宮廷中,還會在水車前放上鮮花和香料,陣陣溼潤的涼風帶著淡淡的清香。覺對一種愜意的享受。

    據記載,在開封府還有一個超大型的水車。每年夏天的時候,都能把水霧噴到很遠的地方,當時城裡的人們都喜歡到那裡避暑。

    深井避暑

    在一些大戶人家,也會在正廳挖一個深井。然後留一個小洞,平時用一個小蓋子蓋上。就是下圖中的洞口。

    這個洞口不但可以避暑,而且還可以保暖。因為地下相對於地面來說溫度比較恆定。也就是冬暖夏涼的利器。

    利用水迴圈系統

    在唐宋時期,水車工藝的極大發展,推動非常多的創意。一種特別的房屋也出現了,它能在房屋周圍形成水簾,就像下雨一樣,所以又叫“自雨亭”。

    自雨亭的主要驅動裝置就是一個大水車,人們在涼亭中納涼,即美觀又舒適。

    抱枕避暑

    古人有各種各樣的抱枕,不是單純只為枕頭而設計,很多也是為了避暑而設計。

    瓷枕

    還有一種用竹子程式設計的,又命“竹夫人”。顧名思義就是用竹子做成的“夫人”。抱著夫人睡覺。

  • 5 # 慣與長夜

    這個要分人來看了。

    要是達官顯貴,每年臘月時把有專人把室外結成的冰塊切塊分割存放在地窖裡,到來年夏季取出來放在堂中央,讓僕人用扇子扇,把涼氣散發出來解暑降溫;

    要是皇宮內院,還有專門的冰箱——“冰鑑”,通俗地可以理解為外面一個外殼,套著裡面一個內膽。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孔,既是摳手,又可以散發冷氣。具體使用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這樣既能保鮮食品,又可以使室內涼爽。

    當然,每年夏季,皇帝還有專屬的行宮——避暑山莊,連帶避暑,順便帶上三宮六院出去遊玩、散心解悶。

    普通老百姓就沒那麼多講究了,無非就是打赤膊、扇蒲扇、睡涼蓆、喝解暑湯、飲涼茶,出門了戴竹帽、穿草鞋加紗衣,另外就是就是每天擔幾桶井水,早晚衝幾個涼水澡。

  • 6 # 麼麼兔小小隻

    20多年前農村的房子,承習古代傳統,南北朝向,又接引地氣。

    沒風的時候,屋子受地氣重,地氣冬暖夏涼。有風的時候,夏至南風,南風雖熱,開南窗戶,北大門夜不閉戶,這樣之後,南北通透,風會帶走屋內鬱熱,晚上也不會熱。

    井水受地氣所致,冬暖夏涼,最是解暑。古人喝水,只要不泡茶熬藥煮湯,夏天一般都是喝涼水,也有涼茶。

    印象中,農村夏天壓根不熱,只是太陽烈,曬人,乘個陰就不熱了。

    再轍,心靜自然涼。

  • 7 # 鐵錘文史

    當然是首選冰淇淋啦。冰淇淋就是華人發明的!

    西方冰淇淋的雛形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義大利的一份配方。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這本書中就寫到:

    “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

    所謂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點的基礎上做出來的冰激凌,當時人們將平常食用的果醬和牛奶混合到冰沙裡,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比冰塊要柔軟很多,入口即化,這種配方很像是我們現在說的冰凍果子露。為了保守制作工藝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還頒佈了一條禁令:除王室之外禁止製造冰激凌。

    你說這人討不討厭,吃獨食!

    馬可波羅把冰淇淋的秘方帶到歐洲之後,很快就成為了皇家貴族們享用的高階貨,十七世紀時,據說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特別好這一口,甚至花錢要求廚師保密配方,不能對外公開。 你看這又是一個喜歡吃獨食的。 美國出現冰淇淋的時間更短,大約240年前,美國才出現關於冰淇淋的廣告,廣告非常簡單:每天供應冰淇淋!有意思的是美國的總統特別喜歡冰淇淋,開國總統華盛頓是個冷飲迷,一個夏天能吃大約200美元的冰淇淋,折算成現在大概要3000美元。

    第三任總統托馬斯· 傑斐遜自己還發明瞭香草味冰淇淋的配方,可惜他拿不到專利費了。

    麥迪遜總統的夫人在他第二任就職宴會上做了草莓冰淇淋。

    從此以後,美國總統舉辦國宴的時候,冰淇淋就成了必備的美食。反正這玩意又不值多少錢,敞開吃也抵不上一瓶紅酒!

    那麼現在大街上經常看見的冰淇淋甜筒是怎麼出現的呢?告訴你那純屬意外。

    1904年美國舉辦聖路易斯萬國博覽會,這裡插一句,我們華人也參加了這次博覽會,帶去的紅茶綠茶據說被外華人搶購一空。而且另外一個大人物也參觀了這次盛會,就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在那裡待了有半個多月,為革命籌款順帶參觀博覽會,革命生活兩不誤。下面這張照片,就是1904年孫中山在聖路易斯撰寫的《中國問題之真解決》英文手稿。

    回到正題,說甜筒冰淇淋的發明。當時正是夏天,有一個賣冰淇淋的攤販,用光了裝冰淇淋的硬紙杯。他旁邊的攤位是賣華夫餅的,由於天氣炎熱沒能賣出多少。於是他把華夫餅賣給做冰淇淋的,捲成蛋筒形狀好盛放,結果這款新產品大受歡迎,也不知道孫中山先生有沒有吃過這世界上第一批冰淇淋甜筒。

      1846年,手搖曲柄冰淇淋機問世,從此冰淇淋就一直誘惑著我們的味蕾,隨著工業革命和電氣時代的到來,企業開始大規模的生產冰淇淋,到了二戰時期美國甚至把冰淇淋作為提升作戰士氣的福利,由於戰爭期間消耗大量冰淇淋,導致1943年美國最大的冰淇淋製造商居然是美國軍隊,後來人們在電影《阿甘正傳》裡面就經常看到受傷的阿甘在軍隊醫院吃冰淇淋的畫面,電影裡面阿甘說,他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今天人們又創造了液氮技術製作冰淇淋,讓冰淇淋的口感更加細膩芬芳。

    所以請記住,冰淇淋,是我們華人發明的。下次大口享用冰淇淋的時候再也不要有什麼罪惡感了,這才是弘揚我們傳統飲食文化!

  • 8 # 井夫子

    炎炎夏日,現代人有空調、電扇,可古代沒有,那麼他們如何解暑呢?

    之一:少穿,心靜自然涼。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正如《消暑》說:“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當然這個自古以來因人而異……

    為了涼快,其實還是少穿是最便捷的,根據一些古畫,可以發現古代的男人在夏天也打赤膊。只是可惜女人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的‘福利’罷了。

    之二:扇子

    這同樣是一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方法,普通人家一般都是用竹扇,自給自足,而達官貴人家就能有傭人來幫助扇扇子。甚至還有不少的黑科技,如宋代的扇車,就是將水車改造為能產生風流的風扇車。

    之三:冰

    早在周代,古人就開始用冰窖儲藏冰塊。到後來,有錢人會在家中修築冰窖,冬天收集冰雪,夏季時拿出來消暑降溫。

    之四:冷飲

    在古代,最常見防暑飲料就是井水。隨著時代發展,各種各樣的冷飲也都跑了出來,如春秋末年的冰米酒,唐代的酥山(類似冰淇淋),宋代的冰酪,清朝的荷蘭水(進口汽水)等等,都可以讓人消暑降溫。

  • 9 # 抱庸詩書

    解暑之法古今都差不多,只是手段不同,我想主要分為被動式解暑和主動式解暑,前一種是窮人的招數,後一種是富人的專利。

    動被式解暑主要有:趨蔭納涼、赤膊短裝、大瓢飲井、開窗敞牖、入池涼浴、把扇吹風、燈草竹蓆、水溼庭院等,古代窮人夏夜露宿是比較普通的,支個紗帳蔽蚊蟲,自然風,涼快啊。

    主動式解暑主要有:山墅避暑、冰塊鎮暑、水車(溼霧)消暑、瓷枕納涼、絹紗薄裝、水果涼茶等。達官貴人和鉅商大賈是熱不著的,大不了讓丫鬟傭人24小時不停地搖蒲扇就是了,比如今的智慧空調還智慧,不僅可以隨意調整風速,還可以陪嘮嗑解悶。

    (圖片均自網路)

  • 10 # 順其自然65491946

    古代的人怎麼解暑?我想有這麼幾種。少穿衣服,光身光背,屋中乘涼,大樹陰下乘涼,河邊及水中乘涼。用扇子扇風,等等。當然了。皇帝貴族也可以用冬天儲存的冰塊降溫。這當然是極少數富人才能享受的特權了。老白姓只能坐在樹下扇扇子了。

  • 1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在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幾千年裡,古人運用其聰明才智,創造了好些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

    青銅冰鑑是中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箱"。青銅冰鑑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冰鑑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鑑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青銅冰鑑

    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時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鑑"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鬥狀。

    清代宮廷木質冰箱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週,箱的兩側設定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託泥,用以隔溼防潮。

    這種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科學合理,與現代冰箱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裡,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蓋板通常為兩塊,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藉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由於木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琅製品,獨具特色。 這對掐絲琺琅冰箱,大小、形狀完全相同。每件箱重102千克,高45釐米,上下均呈正方形,其中口部邊長72.5釐米,底面邊長63釐米。箱體為木胎、鉛裡,表面均採用掐絲琺琅工藝。蓋面和箱體四周為纏枝寶相花紋

    掐絲琺琅冰箱底面為冰梅紋飾,色彩豔麗,工藝十分精湛。蓋的邊緣採用鎏金工藝,並飾以"大清乾隆御製"款。箱底一角留有一個圓形小孔,蓋面則有2個銅錢狀通氣孔。箱體兩側共有4個堅固的雙龍戲珠提環,造型別致美觀,便於搬運抬放。此外,每件冰箱還配有一個高31釐米、重21千克的紅木箱座,四角包鑲獸面紋飾,座的造型與工藝同樣別緻、精細,與安放其上的冰箱渾然一體。

    唐宋時期,避暑納涼已成為皇家宮廷、高官顯貴夏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這種製冷裝置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蓆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后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極好的竹編工藝品。后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薰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北魏時奶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古代冰淇淋

    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陳基說:"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這冰酪,與乳糖真雪相似。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在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有這樣的敘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的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由此可見清宮夏季用冰之一斑。

    另據慈禧的侄孫、曾於1900年隨從護衛慈禧為躲避八國聯軍逃到西安的葉赫那拉·嶽超寫於1962年的回憶文章《庚子---辛丑隨鑾紀實》說:"辛丑在陝度夏,慈禧要吃冰鎮酸梅湯,關中天氣溫熱,向無存冰,御膳房計無所出。有當地人建議,謂距長安城西南百餘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巖洞,深邃陰涼,內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運冰,供御膳房用。"

    冰鎮消暑小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立下赫赫戰功的劉襄,為何不敢取劉恆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