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中雲山

    主要就如後面南斯拉夫,一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因為民族問題難免內部利益紛爭很多,一出事沒準就散夥了。

    先講下歷史

    奧匈帝國開始是從奧地利開始的。最早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一份子,簡單就一群德意志小國組成的大聯盟。後面其透過聯姻戰爭,強盛起來。巔峰更是世界第一個日部落帝國,西班牙跟奧地利一個王室統治是一夥的。

    當然最後衰退了,跟西班牙分家了,但還是德意志邦國中的老大。然後,普魯士崛起一統德國,統一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把奧地利踢開了。

    最後,奧地利不知什麼原因又搭上了匈牙利,然後聯姻什麼的。奧地利跟匈牙利組成了一個新的國家,奧匈帝國。因為整個國家是主要是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所以一方面國家二元制,另一方面匈牙利有很強自主性, 獨立的議會等等一些權力。

    整體來看奧匈,基本以奧地利與匈牙利兩個平等國家組成,兩個國家聯手外加統治一幫小弟。

    後面為啥完蛋

    一是利益

    簡單說利益不平等

    一方面小弟就不說了基本被壓迫的肯定不滿,外加民族意識崛起,等到一戰其衰落就果斷散夥獨立。

    另一方面兩個主題奧匈也不平等。統治整個國家皇室是奧地利系的,為了拉攏匈牙利,就向匈牙利提供不少優惠。這引發了奧地利系團體的不滿,導致後面也支援散夥。

    二是歷史原因

    首先本來就是不同民族,因為各種原因和在一起,沒啥向心力。再加上皇室統治能力不行,更是離心離的。

    其次作為主題的奧地利是德意志一系的。用後面一句話說貝多芬是奧地利人 ,希特勒是德華人。兩個國家這個關係,導致後面作為主題的奧地利,沒有維護整個國家,打不了散夥投德國就是了。

    最後,只有佔好處最多的匈牙利想要維護整個國家 ,但是能力有限。

  • 2 # 史海看浮沉

    奧匈帝國的起源決定了,這是一個不穩定的大廈,隨時都會在一場暴風雨中傾倒。

    奧匈帝國的全名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王冠領地,”這是一個二元制的帝國,所謂的二元就是奧匈帝國由兩個王國組成,但是由一個皇帝統治,採用統一的對外外交政策。這兩個王國分別是原來的匈牙利帝國和奧地利王國以及其他的一些公國組成。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有點類似於美國建國之初的鬆散的“聯邦制”,一個國家如果過於鬆散,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動盪,就是各自為政、各立為王。

    奧匈帝國地圖

    刺殺奧匈帝國的皇儲,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奧匈帝國四分五裂的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奧匈帝國就是一場暴風雨,這場暴風雨讓帝國的大廈轟然坍塌。表面上看,似乎是因為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戰敗而被戰勝國將其拆分,但是我們細細想來,戰敗國並不是奧匈帝國一家,為何其他的戰敗國依然能夠存在於歐洲大陸呢?歷史的趣味在於我們細細對比一些歷史事件的時候,能夠發現事件背後更加深層次的一些歷史的規律。

    政治制度本身的缺陷就是奧匈帝國瓦解的根源。

    中國的古話叫做“一山不容二虎”,但是奧匈帝國作為一個二元帝國,企圖實現“一山容二虎”的局面,在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的時候,一切都會相安無事,但是一旦出現雙方實力均等的情況,那麼接下必然是一番惡鬥,這就就是中國老祖宗幾千年總結出來的真諦。

    油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匈憑藉著兩個帝國的聯合,其實力在當時的歐洲也是排得上號的,奧匈帝國的工業產值達到了世界第六的,是當時日本的2倍多,尤其是其重工業水平,與但是傳統的歐洲強國法國的實力不相上下。一戰前奧匈帝國的常備軍力大概在50萬左右。憑藉這樣強大的實力,當時的奧匈帝國以威力威脅和外交欺騙先後吞併了周圍的眾多小國,其中就有波斯尼亞。(斐迪南遇刺的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的首都。)這些小的公國在奧匈帝國強大的時候,自然願意跟著奧匈帝國混,好歹可以給自己遮風避雨,一旦帝國的大廈傾覆,大家自然是樹倒猢猻散,各自鬧著獨立。

    斐迪南皇儲

    民族主義思想的抬頭,使得奧匈帝國動亂不斷。

    奧匈帝國國土面積之大,在當時是僅次於沙俄的第二大國,但是奧匈帝國的民族組成要遠遠的比俄國複雜,奧匈帝國的民族成分中,包含了斯拉夫人、捷克人、日耳曼人等等,這些族群在奧匈帝國內的人口中都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一戰後,眼看昔日的奧匈帝國開始走下坡路,這些名族紛紛要求獨立。因為他們對於奧匈帝國的認同感不強,認為奧匈帝國是可有可無的。

    一戰場景

    但是德國不同,德國的民族相對比較單一,德國是日耳曼人佔主體的一個國家。對於傳統的普魯士精神認同感很強,特別是俾斯麥透過三次戰爭統一德國後,日耳曼人的歸屬感和自尊心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對於德意志帝國的有著強烈的熱愛。所以德國國內不會主動爆發分離主義的運動,讓戰勝國找不到瓜分德國的藉口,最後只能強行割佔德國的一些領土。

    一戰

    貧富的差距使得奧匈帝國國內區域間的矛盾極大。

    普通百姓最關心的還是一張嘴能不能得到滿足,中國古代的歷次農民起義,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好。外國的百姓也是一樣的要吃飯的百姓,奧匈帝國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雖然奧匈帝國的總體實力在歐洲列強中還不耐,但是由於其區域面積過大,使得奧匈國內的發展水平差距極大,對應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差距較大。最明顯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由於工業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高,不願意將財政收入分配給其他貧窮的地區,一直試圖獨立,奧匈帝國在一戰的失敗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一戰

  • 3 # 伊貝林的貝里昂

    十九世紀是一個整體的歷史,最核心的基礎就是法國大革命對歐洲民族主義的刺激。順著這條主線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理解奧匈帝國存在的問題。

    奧匈帝國的政體是二元君主制,這個整體本身就存在問題。奧匈帝國的大政方針比如透過奧地利和匈牙利一致透過,換句話說,匈牙利有一票否決權。這就嚴重的激化了奧匈內部的民族矛盾,戰前,奧匈帝國一系列的強軍計劃都被匈牙利否決了。

    這一狀況也遭到了奧地利內部有識之士的警覺。代表人物就是後來遇刺的斐迪南大公。他曾幾乎在即位之後,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將克羅埃西亞和斯拉夫民族引入進來,擴大其他民族的話語權,稀釋匈牙利的權利。可惜,沒完成就遇刺身亡。

  • 4 # 憤怒野虎

    奧匈帝國的瓦解,是一戰結果。

    一戰之前,奧匈帝國是一個實行二元君主制的國家,主體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組成。它的周邊,除巴爾千半島部分的塞爾維亞國較弱外,其它的鄰國沙俄、德國、法國、義大利等,都比它強大,而且,帝國在海外沒有殖民地,是歐洲國家中的“另類”。

    一戰結束之後,匈牙利,波斯尼亞,克羅埃西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宣佈獨立,奧地利也只好宣佈獨立。這樣,奧匈帝國就徹底分裂瓦解了。

  • 5 # 大秦鐵鷹劍士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奧地利與匈牙利兩個國家及基周邊地區合併而成的一個大帝國,該帝國在一戰後分解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四個國家。一戰之前的奧匈帝國與大英帝國、德意志帝國、法蘭西共和國、俄羅斯帝國並稱歐洲五雄!帝國的興衰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奧匈帝國消失了,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奧斯曼帝國都消失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大英帝國也消失了。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二元君主國”、“共主邦聯國家”,當時他的加盟國有:裡雅斯特、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匈牙利、奧地利。該帝國共有三個政府即名義上由皇帝統領的中央政府,奧地利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匈帝國的首都位於維也納,皇室成員有著名的茜茜公主,也就是伊麗莎白皇后。奧匈帝國國內民族眾多,主要民族成份為:日耳曼人24%,匈牙利人20%,捷克人13%,波蘭人10%,烏克蘭人8%,羅馬尼亞人6%,克羅埃西亞人5%,斯洛伐克人4%,塞爾維亞人4%,斯洛維尼亞人3%,義大利人3%。

    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中,奧匈帝國的皇子斐迪南大公被刺殺而死,以此為導火線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組成同盟國集團;美國、比利時、大英帝國、澳洲、加拿大、印度、紐芬蘭、紐西蘭、南非共和國、法國、義大利王國、葡萄牙、中國(北洋政府)組成協約國集團。兩大集團進行了四年的全面戰爭,戰爭的主要地區在歐洲,最終協約國取得了勝利。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來,奧匈帝國的民族成份過於複雜,文化傳統、語言文字也沒有統一,國內矛盾十分的激烈與普遍。因此戰敗後,奧匈帝國被瓦解了。他的瓦解不僅是戰勝國的強迫,更是國內民族的獨立運動造成的,為同的民族都想建立自己的國家,所以奧匈帝國不得不消失了。

  • 6 # 趙凡丁201

    1丶奧匈帝國從成立伊始,就是一個貌合神離的二元君主制的聯盟國家。它是以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為主體,統治一些小民族的缺乏向心力的鬆散型國家。內部矛盾複雜,即使在帝國鼎盛時期,亦潛伏著民族主義分離傾向。

    2丶奧匈帝國外表強大,窮兵黷武,四處伸手,不斷干預他國事務,挑起了第1次世界大戰。帝國在1戰戰敗後解體。

    3丶奧匈帝國這個畸形怪物,僅存在了51年,屬曇花一現的帝國。

  • 7 # 劉一千五

    奧匈帝國的崩潰至到消失,實際上就是由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主體的幾個"邦國"的破裂。然後,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幾個國家。

    歐洲的民族獨立意識非常強。這在歐洲大革命中尤其突出。中世紀的歐洲極其黑暗,各種思想被壓抑太久,在法國大革命中徹底爆發出來,波及到歐洲大陸的角角落落。

    法華人反封建的鬥爭中,出了個科西嘉的拿破崙,此人一出,便成了各封建王朝的剋星。拿破崙東征西伐,讓法國出盡風頭。

    他當上了法國皇帝后,就去解散了德意志神聖帝國。再成立了萊茵邦來把這個"缺"補上。這樣,奧匈帝國的勢力自然就弱了一大截。哈布斯堡王朝只好放棄那個空頭的德意神聖帝國,改頭換面成了奧地利皇帝,拉攏匈牙利,拼揍成了奧匈帝國。

    但這個新的奧匈帝國就象財產公證後的兩口子,各人的(不管哪個方面的)獨立意識相當強。保持了許多自己的特性。這可能就是政治上的"二元"論拼揍起來的奇葩政權。

    當時在雲起風湧地民族獨立自決思潮運動的影響下,這就讓守舊頑固的哈布斯王朝控制不了,但對國內的"動亂"相當給力。整個歐洲的封建勢力都瘋狂進行鎮壓,並使獨立運動於1848年前後陷於低谷。這時的普魯士就碰上鐵血宰相俾斯麥,他用非常手段把德國境內各小邦,封建主及各勢力統一起來。成了統一的德國。由於種種原因,奧匈帝國被德國排除在外。這個奧匈帝國再次萎縮。

    由於奧地利和匈牙利均保有自己的"元",都在背地裡搞自己的"一元"化意識,爭權奪利就免不了。這就像兩個煉手用的鋼球,非經烈火鍛打不會熔在一塊。這帝國就很快出現裂痕。再加上經濟發展緩慢,矛盾越來越突出。終於就有了"薩拉熱窩"事件,把這奧匈帝國捲入戰爭泥潭,很快就戰敗,成了讓人戲弄,宰割的砧上羔羊。其治下的各民族勢力藉此紛紛獨立,成了許多小國。奧匈帝國存在51年後,就瓦解而消失在滾滾的萊茵河中,連泡沫也不曾見到。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一戰前的歐洲地圖,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最為“乾淨”的。整個歐洲版圖,基本就只剩下5強了: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俄羅斯帝國,還有今天要說的主角——奧匈帝國。有同學說,在歐洲版圖的犄角旮旯,還有很多小國呢。

    是的。不過這些小國之所以能夠在帝國主義時期存在,純粹是出於這五大列強彼此博弈而留下的緩衝地。這段時間的歐洲,像極了中國的戰國時代,強國們彼此折衝樽俎,縱橫捭闔。

    (羅馬帝國後空前“乾淨”的歐洲版圖)

    一戰後,我們再次攤開歐洲地圖,發現版圖已被切割的支離破碎。當初的五大強國其餘四個尚在,卻唯獨不見奧匈帝國。如果我們仔細找,會在奧匈帝國原來的地方看到一個“奧字輩”的國家——奧地利,但已然是小國寡民,難符當年帝國盛況。

    蘇聯解體後,尚有俄羅斯繼承衣缽;奧匈帝國卻消失這麼無聲無息——既然上帝給了帝國轟轟烈烈的活法,又為什麼要讓他悄無聲息地消失呢?奧匈帝國竟成了稱雄Continental600多年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絕唱。

    當我們帶著疑問翻開了奧匈帝國的編年史,首先映入眼簾的,竟然是一個女人。

    瘋女胡安娜:哈布斯堡王朝的發家史

    法國的阿爾薩斯公爵,在擴張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後,在1020年築起鷹堡,取名哈布斯堡,開始逐漸將勢力延伸到萊茵河西岸地區,成為德意志帝國的諸侯之一。

    萊茵河西岸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巴伐利亞地區,神羅皇帝奧托二世為了鞏固邊防曾設定多處邊防區,並給予藩候的稱號,為帝國戍守邊疆。巴本堡家族成為了這個邊疆區的統治者,並且在1147年被皇帝授予奧地利公爵稱號。

    100年後,公爵絕嗣,外戚巴登藩侯赫爾曼六世繼承了公爵爵位和領地,但該家族未能在奧地利站穩腳跟,1251年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征服了奧地利公國。

    1278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在當選為神羅皇帝后打敗了奧托卡二世並奪取了奧地利公國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奧地利公國進入了哈布斯堡時代。

    1359年,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試圖將奧地利升格為一個大公國,這個“大公爵”,整個德意志也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用。此後,哈布斯堡家族人丁興旺,開始頻繁使用外戚繼承的辦法來擴張領地。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段有名的邂逅故事。

    (為愛情發瘋的西班牙女王胡安娜)

    1496年,在比利時的一個小村子裡,17歲的胡安娜,邂逅了一位奧地利的王子,這位王子就是奧地利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腓力王子,當時他也只有18歲。這位王子長了一雙大眼睛,高鼻樑,英俊瀟灑,這讓胡安娜一見傾心。腓力王子對年輕的胡安娜也是非常著迷,他甚至等不到2天以後回到城裡教堂舉行婚禮,當天便在小村子裡找了一位鄉村神父為他們祝福了(以下省略100字)。

    這個胡安娜就是西班牙歷史有名的女王女王伊莎貝爾一世,就是那個資助了葡萄牙人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女王的女兒。

    奧地利王子和西班牙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胡安娜把所有的愛都奉獻給了腓力王子。她和丈夫形影不離,丈夫喜歡騎馬,她就幫他牽馬繩,丈夫愛打球,她也不分晝夜的去打球。相伴相知,她對腓力王子的愛越陷越深,她已經離不開眼前的這個人了。

    然而,腓力王子卻走向了一個相反的軌跡,他對胡安娜愈來愈冷淡,甚至一見她就覺得煩。這種情緒發展到最後,胡安娜越是想不顧一切地挽回丈夫的心意,丈夫卻更是冷酷無情地對待她,不斷地拈花惹草,尋花問柳。

    1502年,由於兄姊相繼去世,胡安娜成了西班牙國王的繼承人。腓力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暫時回心轉意,表現出一種溫情脈脈的樣子,他們一道來到西班牙宣佈就職。

    這種回心轉意只是政治意義上的,因此沒有持續多久,腓力故態復萌,又撇開胡安娜出去瘋玩,結果不小心墜馬。當時的醫療條件不太好,傷口感染死掉了。

    胡安娜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拒絕在死亡證書上簽字。她想腓力一定是睡了,他一定會醒來的,他倆還會在叢林裡嬉戲,還會在馬背上急馳。

    3個月後,胡安娜生下了她和腓力的第六個孩子,她想丈夫一定非常喜歡這個剛出生的女兒,於是下令把丈夫的遺體從修道院的棺柩中取出,抬回皇宮,安放在她和幼女的身邊。她對女兒說:"這就是你親愛的爸爸,他睡著了。"

    這樣一個可憐的女人,把號稱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西班牙帝國作為嫁妝帶入了哈布斯堡王朝,可是她從來沒有獲得她的丈夫、她的父親還有她的兒子的善待,所有人都在設計她。最終,她在瘋人院度過餘生。別人說她瘋了,她說:是的,我瘋了,我為愛情發瘋。

    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到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君主寶座。此時,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卡爾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尼德蘭和西屬美洲的統治者,以及其他許多小國的君主。他無愧為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封建領主,哈布斯堡王朝的權勢達到鼎盛。

    此後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憑藉著廣袤的土地和人口,參與了歐洲歷史上多次重大的戰爭。“三十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是其中最為著名的戰爭,戰爭使得哈布斯堡王朝衰落,也直接塑造了現代歐洲的版圖。

    “三十年戰爭”使得法國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的圍堵,開始登上歐洲霸權;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使得西班牙王位成為了波旁家族世系;

    “七年戰爭”中奧地利最終報復不成,再次不敵普魯士,使得普魯士逐漸興起,德意志盟主的位置岌岌可危。

    天津奧租界:帝國短暫的強權

    1902年12月27日,奧匈帝國駐天津署理領事貝瑙爾與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訂立了《天津奧國租界章程合同》,天津奧租界成為最後一個開闢的租界。

    不過,奧租界是曇花一現,只存在了14年。因為到1917年,中國就宣佈加入協約國參加一戰。奧匈帝國和德國的租界都被宣佈無效。

    1900年,奧匈帝國還能萬里遠征,派出軍隊來到華北地區,“八國聯軍”剿滅義和團的戰鬥中,奧匈帝國也多次參戰,堪堪歐洲一大強權。

    然而,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與查理時期的哈布斯堡王朝差別很大了,所謂時過境遷。

    (天津奧租界:帝國最後的強權)

    1789年,法國大革命。

    拿破崙異軍突起,在義大利和會戰和三皇會戰中大型會戰,擊敗了奧地利軍隊,法國成為Continental霸主。

    拿破崙在1804年加冕稱帝,同年,弗朗茨二世在1804年自稱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拿破崙承認奧地利皇帝。

    這種操作只有拿破崙幹過,他自己不爽教皇來加冕,CROWN是自己戴上去的。現在拿破崙家族還有後人,稱拿破崙X世,如果哪天法國恢復帝國了,可能還會被迎立皇帝。

    拿破崙失敗後,在1815年的《維也納和約》上,確立了正統原則,奧地利帝國成為歐洲的重要力量,但是歐洲霸權被俄羅斯帝國搶去了。

    在1848年遍佈歐洲的革命中,奧地利帝國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殘酷鎮壓了布達佩斯的起義者,維護了統治,但在“土耳其問題”上,奧地利與俄羅斯的利益並不一致,因為他們都想在東南歐拓展勢力。奧地利的態度多少造成了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最終失敗。

    普魯士王國在“王朝戰爭”中擊敗了奧地利軍隊主力,軍隊前鋒已經抵達維也納城下,奧地利被迫與德國簽訂了城下之盟。

    出乎意料的是,德國為了今後與奧地利的聯合,並沒有對奧地利提出多麼苛刻的要求,只是迫使奧地利放棄德意志聯盟領袖的地位,使得普魯士成為“北德意志聯邦”的領袖。

    此戰奧地利因為此戰軍力損失慘重,匈牙利趁機對奧地利進行總報復,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直接促成了奧匈帝國的成立。

    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匈牙利貴族支援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應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

    弗朗茨·約瑟夫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而這些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

    當時,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參予政權,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奧地利和匈牙利貴族的反對,此方案被廢除。

    匈牙利貴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內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設立的法律在歷史上歸屬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有效。這個議會的組成保證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市民階層的精華)在其中佔多數,而國內眾多的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少數民族則基本上無權。

    1867年,這樣一個奇怪的二元帝國建立了——它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它有三個政府,奧地利政府、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利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艱難的妥協:埋下帝國毀滅的種子

    二元制帝國的方案,本身就是哈布斯堡皇室為了維繫統治而不得不做出的讓步。

    然而,當維也納把自己40%的領土交給只佔帝國總人口11.2%的匈牙利人時,二元制奧匈帝國危機的隱患就已經埋下。

    佔有近一半帝國領土的匈牙利只需要承擔帝國的3成稅收,匈牙利政客們與維也納貌合神離,導致維也納決策者們在大多數時候都要花費大量精力尋求與匈牙利方面達成妥協。對於境內少數民族,匈牙利政客的態度遠比維也納來得保守和反動。

    最明顯的例子是,兼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當俾斯麥有意讓奧匈兼併波黑時,匈牙利議會就是維也納主要絆腳石之一—僅僅是因為後者非常擔心200萬斯拉夫人的湧入會對匈牙利的特殊地位構成威脅。

    (帝國毒瘤:佔據特殊地位的匈牙利)

    奧地利和匈牙利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佔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佔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永續性的憲法危機。

    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也不佔統治地位: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佔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義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併,1868年,匈牙利也授予克羅埃西亞王國部分自主權。

    總之,奧匈帝國境內複雜的民族關係,使得奧匈帝國的動員力度差勁的出奇,國內政治不是精誠團結,而是相互扯皮算計。以匈牙利民族為甚,各個民族都想著能夠在帝國內部獲得更多,稍有不滿,就產生分離傾向。

    這種情況,使得帝國的政治生態務必脆弱,一切有利於消融民族差異的努力都被當做“權力壓迫”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如1897年4月5日奧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亞將捷克語和德語作為同等的內部官方語言,結果受到整個帝國德國民族主義者的抨擊,最後這位首相竟被解僱。

    帝國的政治現狀,使得看起來居然依靠著廣闊的領土(歐洲第二),龐大的人口(5200萬,歐洲第三)和不弱的工業實力(特別是軍事工業),是歐洲乃至世界列強之一,然而,這種缺乏政權合法性的統治,猶如坐在火山頂上,帝國的穩定性很差,一旦受到外部衝擊,很容易分崩離析。

    奧匈帝國本想以民粹主義參加一戰,借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然而國內民族問題的掣肘,使得奧匈軍隊在戰場上連連失利,最終連同帝國被戰爭擊得粉碎。

    戰爭爆發後,奧匈帝國很快下達總動員令,大批的帝國臣民們被補充進帝國國防軍,使帝國國防軍從30萬膨脹到近200萬。然而結果卻是災難性的,那些由於長期培養而效忠皇室的貴族軍官和下級士官以及常備軍士兵被動員部隊的人海所淹沒,成為孤島。大量飽含著來自具有分離情緒的民族計程車兵的部隊迅速喪失戰鬥力,拒戰、投降和譁變稱為家常便飯。

    大批操各種語言(多達20多種,在整個帝國,只有作為聯絡樞紐的皇帝能夠全部懂這些語言)的農民被填入軍隊中,連排長已無法讓他所蒐羅來的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全部聽懂他發令,整個基層作戰指揮趨於瓦解,整個帝國國防軍——預期中的帝國主力部隊變成了一頭患有神經末梢麻痺絕症的龐大怪獸,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更遑論作戰了。帝國軍隊在南線打的非常狼狽,損失慘重,這極大傷害了帝國本就不多的國家威信。

    一戰已經到了尾聲,奧匈帝國的德國盟友已經是困獸之鬥。同盟國失敗,已是不不可避免。

    1918年10月4日,奧匈帝國議會的議員宣佈所有帝國的民族都享有自決權。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仍然夢想著可以維持帝國最後的一點點尊榮,同時宣佈帝國轉為聯邦,所有民族可以擁有自己的國家委員會。

    為時已晚,一戰時期正是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潮,很快,失去了武裝力量維繫的帝國,陷入了四分五裂。

    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

    10月29日,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組成了南斯拉夫王國。

    11月2日,匈牙利也宣佈脫離二元帝國。

    10月21日,德語地區的居民代表自行成立“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

    11月3日,仍在義大利前線作戰的奧匈帝國軍隊向協約國投降。

    11月13日,臨時國民議會宣佈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成立。

    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歷史就此完結。

    法理上,卡爾皇帝並沒有退位,但是已經沒有實權的他被迫流亡,後來死於異鄉。

    取代奧匈帝國的舊有版圖的是一系列的新興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

    薩拉熱窩事件:破滅了的帝國幻象

    (摧毀了帝國的刺殺行動)

    1905年,42歲的斐迪南大公和他實際管理的總參謀部中就有一份匈牙利計劃,即如果匈牙利繼續阻撓帝國,奧地利將透過鐵路穿過多瑙河將大軍送入匈牙利。

    在外萊塔尼亞(大匈牙利地區)的5個軍中,實際上只有一個軍是匈牙利人的軍隊,其他是克羅埃西亞人,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和烏克蘭人的軍隊。匈牙利人不敢繼續發動40年代的戰爭是因為他們怕輸,而皇帝弗朗茨約瑟夫最終沒有采納這個計劃,因為生性謹慎的他害怕義大利人乘機進入的裡雅斯特、特倫蒂諾和南蒂羅爾。

    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前,頗為青睞大奧地利合眾國方案。素以政治開明和頭腦清晰而著稱的斐迪南在成為皇儲之後對軍事機構進行了諸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他明確提出帝國應向南發展,直抵薩洛尼卡,而要向南發展,就必須解決長期以來和維也納離心離德的匈牙利。而要解決匈牙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民族聯邦。

    斐迪南計劃在大奧地利合眾國的框架下建立一批以民族作為劃分依據的半自治行政區,透過突出民族語言劃分以糾正權力不均的弊端。

    這是一個相當具備可行性的國家政改方案,主要取消匈牙利人的特殊政策,以更為開放的奧地利(奧地利家族數百年的統治經驗,使得他們更懂得開明的政治的作用)為首建立起民族關係平等的合眾國,以帝國的能量為帝國境內的資產階級、農民階級尋找市場和銷路,來獲得全體臣民對國家的認同,而不是因為個別民族受到優待而形成的所謂“民族資產積極”反動與保守的政治態度。

    在1914年6月28日,宏圖未展的裴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痛失皇儲,更是喪失了一次帝國煥發新生的機會,如此大恨,奧匈帝國豈能善罷甘休?歐洲迎來了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 9 # 知未是也

    謝悟空邀請!一戰之前,奧匈帝國是歐洲五大傳統強國(英、法、德、俄、奧匈)之一,在世界上,奧匈帝國也在世界八大強國行列。1914年6月28日是波斯尼亞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夫婦來到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視察,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便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俄羅斯看到自己的小弟塞爾維亞遭到攻擊,也捲入了對奧匈帝國的戰爭,隨後英、法、德也先後捲入了這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果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根據當時美國總統伍德魯.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奧匈帝國最終被肢解成多個國家。

    威爾遜的十四條是奧匈帝國肢解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矛盾比較突出,許多奧匈帝國原來的國家都希望獨立,1918年10月28日隨著捷克首先宣佈,跟著匈牙利也宣佈獨立,於是奧匈帝國隨後被肢解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四個國家,部分領土還被義大利、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佔領。

    奧匈帝國被肢解的主要原因是輕易發動戰爭,戰敗國,使國家失去了主權,只能任人宰割和瓜分。

    當然奧匈帝國喜歡侵略別國,並於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如果不吞併波斯尼亞,未來皇位繼承了費迪南夫婦不會在薩拉熱窩被槍殺,同理也就不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奧匈帝國被解體的問題,痛定思痛,好戰和輕易發動戰爭,最終最戰爭而滅亡,教訓和結果極斯深刻!謝謝!

  • 10 # 太極雲飛揚

    奧匈帝國沒有消失,只是解體了,據說是因為戰爭導致民族矛盾。因為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他們的語言、宗教信仰都不一樣,因為沒有共同語言,宗教信仰不一樣,分裂是遲早的事,特別是帝國主義國家。

    奧匈帝華人口五千多萬,是由十幾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但是奧地利族人口和匈牙利族人口無法在奧匈帝國的人口結構中佔主體地位,而且經常鎮壓其他民族的起義並大規模屠殺異族人民。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奧匈帝國爆發了民族矛盾,因此導致奧匈帝國解體。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黑。此外,奧匈帝國的領土還被波蘭、羅馬尼亞和義大利佔領了一部分。

    由此可見,秦始皇嬴政是最偉大的帝王之一。當然,有一位帝王也非常的偉大,這個人就是漢武帝劉徹。如果沒有他驅逐匈奴,恐怕也沒有所謂的“奧匈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肥料屬於農家肥?製作農家肥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