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龍210012
-
2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介紹下太子兩次被廢的直接原因。
第一次太子被廢,直接原因是老十四假冒太子手諭,調凌普帶兵入駐八大山莊。本來康熙還在為撞見太子跟妃子鄭春華偷情惱怒。現在看見太子的人帶兵進駐行宮,直接讓康熙以為太子要武力逼宮!本來康熙還沒想好怎麼處置太子亂倫的事,這下好了,康熙可以名正言順的廢了太子。
也可以認為,太子第一次被廢,是老十四直接下的黑手。
第二次太子被廢,是因為鄔思道讓坎兒把太子寫給任伯安的信給了老八。老八讓老十四將信轉奏給了康熙。康熙知道太子竟然和任伯安有關係,馬上將信還給太子,並安排老四防範胤礽謀反。
這一次,是康熙藉著任伯安的信,逼太子謀反!本來康熙早就不喜歡這個兒子了,老十四又在恰當的時候,給了一個助攻!
綜上所述,太字兩次被廢的直接元兇就是老十四!其他兄弟,如老大,老八,老九,老十,甚至老四胤禛,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太子其實是被自己兄弟們搞倒的!
其次,說下‘’奪嫡‘’一詞的意思。二月河稱之為“九子奪嫡”,其實,應該是一子“守嫡”,八子“奪嫡”才對。題主對"奪嫡‘’一詞的意思有誤解。奪嫡指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本來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庶子受寵以後,取代嫡長子的地位繼承皇位,被稱為是“奪嫡”!
胤礽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也是康熙朝的太子。所以,胤礽是“守嫡者”!而其他想“取而(胤礽)代之”的皇子才被稱為是“奪嫡”!
迴歸正題,我來分析下胤礽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大家要清楚,胤礽是清朝第一位太子,也是最後一位太子!在胤礽之前的三位滿清皇帝都不是以太子身份繼位的!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沒有指定繼位人選。清朝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極的繼位,是在長兄代善的鼎力支援下完成的。
皇太極死後,同樣也沒有提前指定讓那個皇子繼位。當時,福臨的長兄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爭位,互不相讓。最後,在多方利益調解下,才讓年幼的順治帝福臨撿了便宜。但是,實權是多爾袞把握,順治尊他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帝福臨死後,又以遺詔的形式傳位給康熙皇帝玄燁。以上三位皇帝都不是以太子身份繼偉的,也不是嫡長子。所以,清朝在胤礽之前就沒有“太子”這一說。
其次,等康熙朝時,康熙帝不僅不遏制滿清的“奪嫡文化”,反而鼓勵皇子們參政議政。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時,主要是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避免出現前幾代發生的皇子“掙皇位”的事;第二,拉攏和表彰赫舍里氏(索額圖等人)在剷除鰲拜和三藩時的功績;第三,當時三藩之亂勢頭正猛,康熙也怕自己被害。所以,給大清先制定一個“備胎”!
但是,等到三藩平定,政局穩固以後。康熙開始讓其他皇子也積極出來表現。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等,都出來參與政事,甚至主管一部(六部衙門)事宜。皇子們都有了自己的黨羽,當然會有奪嫡的心思了。
這些皇子都在京城,天天圍著皇帝轉悠。時不時的給太子在背後使壞。有皇子們撬牆角,太子位置當然坐不穩了!胤礽當了四十多年太子,也被其他皇子翹了四十多年牆角!想想都不容易啊!
總之,胤礽的失敗,康熙負有主要責任。滿清的“奪嫡文化”負有次要責任。無論換成哪位皇子,讓他當四十年太子,也會被玩廢的!
-
3 # 貓衚衕
謝謝邀請!我認為胤礽的失敗歸根結底只有四個字:能力不夠。他從一出生就被封為太子,得到了康熙明顯多於其他兒子的愛,如果還不能坐穩其位置,即使不被廢,順利登基,估計也會被權臣或其它皇子拉下馬。皇上真是不容易當啊!想做一個好皇帝,一方面你要行光明正大之道,得臣民擁戴,要為國家強大殫精竭慮,為老百姓謀活路更是夜以繼日,看看雍正繼位後的情形就知道了,另一方面你還要深諳黑暗陰謀之道,不然你還未前行就掛了,哪來什麼後話?胤礽顯然兩方面都不如胤禛,失敗也就再所難免!
-
4 # 洛水清風
首先,胤礽就是康熙的嫡長子,太子,不存在奪嫡之說。他之所以失敗,有他個人的一部分原因,主要責任在康熙以及那幾個虎視眈眈的兄弟。
胤礽自登上太子的寶座以來,每天都要面臨康熙的考察,每天都要防著那些不安分兄弟暗中給他下套,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換做平常人,早就瘋了。可胤礽能穩坐40年的太子,應該說他是深諳如何韜光養晦,如何為人處事,絕對是個城府極深的人。但是,40年的太子生涯,不管再聰明的人,都難免犯錯誤,胤礽也不例外。而他犯的這些錯誤常常被那些別有用心的兄弟們擴大化,這是造成他失寵的主要原因。
康熙雖稱得上一代雄主,但他和李世民一樣,在選擇繼承人的大問題上搖擺不定,今天看著老大順眼,明天又感覺老二也行,後天覺得老三是個可塑之才……正是康熙的搖擺不定,讓眾多皇子都開始窺視太子之位,並最終造成兄弟之間勢同水火,手足相殘。再看看雍正選太子認準弘曆,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甚至不惜處死弘時,來為弘曆的未來登基鋪路。
不得不說,胤礽的幾個兄弟,老四、老八、老十四,都是出類拔萃之人。如果康熙能始終如一支援胤礽,這三位兄弟也會因此死心。但康熙常常在他們面前流露出對胤礽不滿,這就讓這些兄弟想入非非,並努力表現自己,打壓其他兄弟,以求脫穎而出。胤礽是兄長,別人可以處處設套,但他不能,一旦被康熙發現,就面臨被廢的危險,這是他在競爭中極為被動。這也是他失去太子位的又一個原因。
胤礽被廢,非他無能。責任在康熙。也在那40年難熬的時光。
-
5 # 青燈問史
從電視劇《雍正王朝》來看,太子胤礽的失敗是直接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不在於奪嫡,因為他本身就是皇后所生,立為太子乃天經地儀,最後被康熙廢黜,被老四胤禛得了皇帝位,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來自於他本身,也有一部分來自群臣和康熙本人。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其實歷史上的胤礽能力和才幹並不差,也行命運終究不眷顧於他,所以才失敗難堪。我們僅從《雍正王朝》來淺要分析一下。
一,康熙強勢,難以磨鍊胤礽心性。康熙堪稱千古一帝,其自身的強勢氣場遠超太子胤礽,作為太子,胤礽事事都難以自己作主,康熙很少放開手腳去真正磨鍊他。在康熙面前,他更多的是屈服和忍受,處處受到康熙的限制和指責,四十年太子,胤礽的心是扭曲的,憤怒的。為什麼和鄭春華偷情?曾經是源於鄭春華駁斥康熙為何苛責太子而讓太子心存感激,不料鄭春華的態度倒讓康熙覺得此女有勇而納為妃子。在如此情勢下的胤礽心態有多畸形可想而知。
二,自作孽難可活。當了四十年太子的胤礽自作孽。一是與康熙的妃子鄭春華偷情亂倫,有辱皇室臉面,更讓康熙忌諱。二是追比國庫欠款時會錯康熙之意(康熙本要太子多多幫襯老四,卻變成了太子賣乖緩追兩年欠銀),故康熙只好說“既然太子都這麼說了,朕還怎麼說呢。"言下之意很是無耐。三是賣官撓亂吏治。康熙晚年吏治腐敗,他自身都明白,當太子的怎能去觸犯他的擔慮。四是肖國興案子。五是被亂臣和其他皇子逼得走上謀反之路。作為太子的過錯,其實真的不少,這由不得康熙。
三,生於狼兄虎弟的帝王之家,本人能力有限。康熙生的兒子幾十人,單從九子奪嫡來說,各各都是豺狼虎豹,手段高超毒辣,對他這個太子之位也是虎視耽耽,有搞魔鎮的如老大胤禔,有耍手腕的如老四,有硬逼的如八爺黨,這還是表面的,實際存在的若干勢力無一不在摧毀他的意志力,加之他本人能力有限,要應付這些個攻擊,還真玩不過來。
四,胤礽後繼乏人。很多人不大認同這一條,其實是很重要的一條,更有可能是具有決定性的一條(單從電視劇和原著看)。太子胤仍被立為太子,其實當初康熙本身就很不滿意,只是因為其母是皇后沒辦法立了嫡長子。隨著兒子們一個個長大後,加之胤礽的作派,康熙就更不滿意了。於是他詢問自己的智囊方苞,方苞建議他看長遠點,看孫子輩。弘曆的突出表現奠定了四爺的奪嫡基礎,胤礽被廢最終變成板上釘釘的事。
綜上所述,胤礽的廢立主要由以上幾個原因造成。
-
6 # 楊角風發作
雍正王朝:太子的不歸路,康熙帝是如何從期望到失望再到絕望的?
一、
全劇一開始,第一個印入眼簾的就是龍椅、對聯、CROWN……隨後就是康熙帝站在一副對聯前仰望,整個畫面就是一幅江山社稷圖: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這副對聯前一句非常氣勢宏偉,萬邦來朝,帝王要注意言行才能長治久安。而康熙帝盯著的卻是下聯,意思就是說治理天下要宣傳三綱五常,不要輕視子民所從事的事情,要真切地理解到其中的艱難。
從康熙帝的種種表現來看,這幅江山社稷圖出問題了,問題很嚴重,因此,整部劇拉開序幕,從而引出種種事件……
而康熙帝對太子胤礽的態度變化,則貫穿康熙帝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則是對於老四胤禛的態度變化上。
下面我們經過具體的事例來分析:
在南方受災一事上,康熙帝對太子胤礽還是相當容忍的,一開始太子胤礽的表現就非常不得聖心,康熙帝喃喃的講:
“玄燁把國事交給太子……”
後來頓了一下,太子的威信還得維持,轉而把辦事不力的原因歸因到其他皇子:
“……還有你們這些阿哥們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都不知道!胤礽,你怎麼說?”
後來還是老四胤禛的解決方案甚得康熙帝歡心,並且在賑災前線的表現也讓康熙帝很滿意,只不過太子胤礽不高興了,由於老四胤禛賑災方案過過於激進,出盡了風頭,太子胤礽對康熙帝講:
“皇阿瑪經常開導兒臣們,要以德為本,以仁導行,激烈激詐的手段,並非立身之本,治國之道,要說在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點。”
但是太子站錯了立場,老四胤禛的“德”和“仁”是針對的百姓,太子所謂的“德”和“仁”是針對的貪官汙吏。但是從康熙帝的角度來思考,老四胤禛算計貪官汙吏的做法反而是大“德”大“仁”的表現!
於是康熙帝以天津進獻了沙琪瑪為理由岔開了話題,也算是給太子胤礽留了足夠的情面,要知道現場的其他大臣聽了太子胤礽的回話,一個個面面相覷,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太子說的話!
二、
隨後便是追繳戶部欠款一事了,這件事表面上是老四胤禛被批評,實際上仍然是眾皇子在坑太子胤礽。
事情的經過不必詳講,單說追繳戶部欠款一事為什麼會失敗?
為了追繳戶部欠款,老四胤禛可謂得罪了一批又一批人,甚至康熙帝的鐵桿魏東亭都因此自殺,康熙帝的一群老臣都跑到暢春園哭訴,連十阿哥胤誐都被逼跑到前門大街賣家當。
到了最後期限,眼看眾大臣舉著銀票就要收上來了,結果太子胤礽出現了:
“這件事情本來我是不管的,這麼一件簡單的差事,朝廷派了一位郡王,應該是完全能夠辦得好的,可事情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我就不得不管了……”
太子胤礽的出現一直襬著的就是主子的心態,彷彿在說,自己這個手下辦事不力,這種事還得我來擦屁股?
隨後太子胤礽免了眾位老臣的欠款,推遲上交,這也導致這項欠款直到雍正帝即位都沒有追繳完成。
那麼康熙帝真的默許太子胤礽這樣做了嗎?
顯然沒有,當時康熙帝喊太子胤礽過來,只是問了兩件事:
“胤誐在前門大街賣家當,還打了田文鏡,你知道?一大幫子老臣,到朕這兒來哭的事,你也知道?”
太子胤礽都回答知道,隨後康熙帝幽怨地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大有深意:
“朕不明白,欠債還錢,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幹起來就這麼難辦?居然還有人以死抗爭,我大清的官員都窮到這份上了?這個債再追下去,不知道還會出什麼事?”
太子胤礽彷彿是受到了鼓舞,馬上把責任推到了老四胤禛頭上,是啊,當初追繳戶部欠款他可是一再跟他打招呼,結果還是被田文鏡給攪合了,不報仇哪行?
“皇阿瑪聖明……要說弄到今兒這個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舉薦的那個田文鏡……”
康熙帝聽完太子胤礽這麼說,是相當震驚的,也不可理解,隨後說了一句: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對,你說說嘛。”
康熙帝緊接著又把太子賣官的官員給批掉了,等於是默許了太子的行為,只是太子根本沒有明白康熙帝這句話的深意:
康熙帝是讓太子胤礽說說底下的人,這個底下的人可不是老四胤禛,而是老十胤誐他們。畢竟這次追繳欠款最難纏的一群人,老三、老大、太子都已還清,魏東亭自殺後康熙帝自己幫忙還的,還有那些老臣也是康熙帝幫忙還的,現在就剩下最後一個老十,以及一群觀望的人了,辦掉老十,必然追繳成功。
不然的話,康熙帝何必替他們還錢,又何必默許太子賣官的行為?難怪太子免了大家欠款之後,康熙帝鬱悶的說了一句:
“這就是我大清國將來的皇帝嗎?”
三、
緊隨追繳戶部欠款一事的是刑部冤案,可以說刑部冤案一事確實讓康熙帝對太子胤礽失去了耐心。
關於阿蘭為什麼找到了老十三胤祥的府上,其實這裡面是老八胤禩的陰謀,目的仍然是為了把太子胤礽拉下水!太子胤礽虧就虧在了不能當機立斷,不能斷臂求生,雖然也罵自己的手下為什麼死人的錢都賺,但還是打算幫忙隱瞞。
“這下你們把我弄慘了,什麼錢不好弄啊,偏要弄這幾個人命錢?這下好了,通了天,咱們一塊兒玩兒完!”
最終被肖國興出賣,老八胤禩連夜套出口供送到康熙帝手中,此時的康熙帝是震驚的,也是不願接受這個現實。其實一開始康熙帝就知道追查刑部冤案的後果,當時讓上書房大臣們出主意,佟國維說了一句:
“臣擔心一層一層徹查下去,會牽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將無功而返。”
佟國維用了一個“又”字,其實就是暗示之前的追繳戶部欠款一事,因為太子胤礽,導致追繳失敗,這次追查刑部冤案很可能還會因為太子胤礽,導致無功而返。
但是這句話等於是揭開了康熙帝的傷疤,他既要維護太子胤礽的形象,又不能不處理這次惡性事件,他反問佟國維:
“那你說這個投鼠忌器,這個器是誰呀?這個又,這個又什麼意思?”
至此,康熙帝明白,這件事查下去真的會傷到太子胤礽,所以他更願意讓老四胤禛去查,可是老四胤禛已經跟鄔思道達成了一致意見,畢竟鄔思道說了:
“這次刑部冤案審結之時,就是太子被廢之日啊!”
鄔思道就是揣測聖意的,他說的話,其實就是康熙帝說的話,所以當老八胤禩把奏摺送上來之後,康熙帝非常難受,問了一句:
“這個奏摺還有誰看過?”
康熙帝心裡苦啊,你貴為太子,怎麼淨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到頭來還得朕給擦屁股,還有老八胤禩,那可是你的二哥,就不能手下留情?
由於康熙帝遲遲拿不定主意,這才找到了上書房值班的張廷玉,還不敢直接問,而是顧左右而言他:
“你孩子的病好些了嗎?”
這哪是問張廷玉兒子生病的事,明明是告訴張廷玉,你兒子病了,我的兒子也他孃的病了,咋整?
張廷玉也是老油子,看完奏摺一把火燒掉了,打死也不承認自己看過這奏摺,康熙帝也明白了張廷玉一片苦心:
“做父親難啊……看著他們平平安安成人難,教他們堂堂正正做人難。”
最後草草結案,算是再次給太子胤礽擦了屁股,走的時候感慨一句:
“你說你的兒子病很難好了,我看是我的兒子他的病也是很難好了!”
這句話既是說太子胤礽,同時也是說老八胤禩,這件事過去沒幾天,康熙帝就帶著大家去熱河散心狩獵了,等於是再次原諒了太子胤礽!
四、
再到熱河狩獵時,康熙帝徹底是發火了,原因有好幾個:
先是蒙古王公給太子胤礽進獻金如意,這讓康熙帝很不爽,自己尚在位,為何送太子?於是把金如意當做獎品獎給狩獵場表現優異的皇子或皇孫,也就是這時候,弘曆入了康熙帝法眼,他才明白,原來不止太子胤礽一個選項,是時候考慮從皇孫入手了。
第二件事則是鹿園“豔遇”了,太子胤礽竟然敢揹著朕跟自己的妃子鄭春華鬼混,但是最後時刻鄭春華唱起了搖籃曲。這搖籃曲是唱到康熙帝心中了,想起太子胤礽一出生生母就去世,想到這麼多年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就這麼廢了,確實於心不忍,猶豫之間,康熙帝並沒有進去捉姦。一方面確實不忍,另一方面,家醜不可外揚,也想再給太子胤礽一次機會。
第三件事就是八大山莊被圍事件了,本來康熙帝就在氣頭上了,結果發現太子胤礽調兵包圍了八大山莊。一怒之下,封了幾個親王,又派狼覃部隊進駐,打算一舉剿滅太子胤礽。但是隨後太子胤礽的瘋瘋癲癲讓康熙帝迷惑不已,再加上張廷玉講的調兵手諭有假,再聯想到不久前圖裡琛彙報肖國興的口供,當時他可是說了兩句老八胤禩“其心可誅”,難道這次太子調兵手諭是陷害?
這才有了康熙帝聯合張廷玉搞了一次廢太子鬧劇,目的就是為了引出誰最可能是幕後指使者,同時也要搞明白,太子胤礽被廢,到底對誰最有利?
與此同時,老大、老三的互掐,也讓康熙帝明白,底下的皇子一個個虎視眈眈,太子位置真的不保!
而舉薦新太子事件,本身就是一個圈套,最終老八胤禩上當,也預示著他對皇位徹底失之交臂……
復立太子胤礽之後,老十三跟老十四幹了一架,這一架徹底打醒了康熙帝,太子胤礽真的不行了,連弟弟們都鎮不住,以後怎麼執政?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太子胤礽已經不是作為儲君存在,而是真正儲君的擋箭牌存在。
康熙帝之所以沒有馬上廢掉太子,其實此時並不是因為太子還有救,而是怕被世人噴“不教而誅”,這也有多處體現,比如再次復立太子時,他對太子老師說:
“朕只要將來,人家不罵朕是不教而誅的無道昏君,就心滿意足了。”
等到百官行述事件繼續擴大,康熙帝也收到太子胤礽給任伯安的書信之後,他對張廷玉講:
“如果朕再次廢了太子,那麼千秋萬代之後,史書會怎麼評述?”
他擔心的還是後人怎麼說他,於是幾道聖旨逼反了太子,等到確定太子胤礽真的大逆不道造反時,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那麼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冊在後,就都怨不得朕了。”
至此,太子胤礽終於消磨掉了康熙帝最後一絲耐心,成為了老四胤禛爬升之路上又一塊墊腳石,嗚呼哀哉!
-
7 # 步武堂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太子在“九子奪嫡”的鬥爭當中扮演的是“守位”的角色,他一直是處在其他的皇子們圍攻的狀態下,他的兩度被廢,只能說明這位太子“守位”失敗,而且是在康熙頻頻吹黑哨的前提下,兩次守位失敗。
太子胤礽的失敗,表面上看是被眾多的皇子圍攻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位太子的荒淫無恥,失德無能,以及貪婪無度才是造成他在當了三十多年太子之後被一廢再廢,最終不但被廢,還被“圈禁”。胤礽的下場應該說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從電視劇的邏輯來看,康熙晚年出現的“九子奪嫡”事件,作為太子的胤礽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如果說太子胤礽自身的德行和作為配得上太子之位的話,其他皇子們的覬覦之心應該是沒有那麼明目張膽,對太子之位的爭奪會達到白熱化的程度,連康熙本人都無法控制,最終不得不放棄冊立太子改為遺詔傳位。
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一方面說明康熙的兒子們個個不白給,另一方面太子胤礽的“不爭氣”也是一個核心的“誘發因素”。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
太子贏礽的“守位”失敗,也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就是太子自身的問題,外因是太子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問題。
先說說內因。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從第一集開始其實就點出來太子胤礽的兩大本質問題,第一個就是“德”的問題,第二個就是“能”的問題。
在暴雨成災黃河氾濫,災民遍地的危機時刻,康熙心急如焚,召集大臣以及皇子們到乾清宮議事,商討如何賑災的對策的時候,這位本該是議事的主角的太子,卻還在和康熙的妃子鄭春華在床上纏綿,百姓的疾苦根本就沒有放在他的心上。這位太子的“德行”方面的劣跡就已經彰顯無疑。
而當他匆匆趕到乾清宮,在面對康熙的問話,這位太子的表現不僅僅是唯唯諾諾,而是昏庸無能。
康熙對黃河水患很是心急,做為皇帝,面對天災康熙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太子的表現就顯得“沒心沒肺”。
康熙責問太子贏礽,面對災情“你怎麼說?”的時候,這位“代康熙屬理朝政”的太子居然的反應是“皇阿瑪自由決斷”。康熙已經很憤怒了:朕是有決斷,但是我想聽的是你這個太子的應對措施!
然後這位太子把頭一低竟一言不發。
接下來的事情,就更加暴露了這位太子,未來的皇帝根本沒有把本該屬於他的江山社稷當一回事。
四阿哥胤禛在清查了戶部的國庫之後,向康熙彙報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國庫空虛,庫銀已經不足八十萬兩,根本拿不出賑災的銀兩!
一個偌大的大清帝國,國庫的存銀連一個大一點的地方富豪都不如,八十萬兩的庫銀這個數字,對大清帝國來講幾乎就是“零”。
康此一時竟然無話可說,很久才很沉重的說出了一番話:
玄燁把國事交給太子,還有你們這些阿哥們協同辦理,現在弄成這個樣子,我們還誰都不知道!
太子無能!這個判斷估計已經不僅僅是康熙的判斷,而是在場的所有大臣和皇子們的判斷。而太子胤礽的無能也給諸皇子帶來的是一種希望,一種有可能取代這個“無能”的太子的希望。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當中,太子所表現的就不僅僅是“德”和“能”的問題,更表現出“情淺義薄”,“器量狹小”,以及“膽大妄為”,“貪婪無度”。
在四阿哥胤禛帶著十三阿哥胤祥赴江南籌款賑災修繕河道的時候,這個太子居然開始忌憚四阿哥胤禛此行的功勞,對四阿哥胤禛家裡孩子有病不聞不問,甚至是在康熙提醒他“你的兄弟在為你分憂,你應該多關心兄弟家裡的困難”的時候盡然是“無動於衷”。這是典型的“器量狹小”,“情淺義薄”。康熙對此也是深感失望。
這個太子胤礽說起來的確是白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他基本上沒什麼“角色感”,太子之位對於他來講就是比其他的皇子大臣們多了一些胡作非為的特權和方便,他根本沒有“這是自己的江山”的意識,而是把這個按道理會交給他的江山當成他老爹的家產恣意的揮霍和糟蹋。
國庫的銀子數他借的最多,為了還款,他就“賣官鬻爵”來籌集銀兩,但是他卻不知道,他的行為,給周圍的那些虎視眈眈的皇子們提供了“落井下石”的機會和條件,他的種種劣跡都被皇子們看在眼裡並且刻意的一件一件的擺到康熙的眼前。看著眼前這個自以為聰明的太子,康熙心裡的失望越來越深。
但是,太子胤礽的膽子越來越大,居然就幹起了“買賣人命”的“膽大妄為”的勾當。
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太子這個到處漏縫的臭雞蛋,被一幫皇子們盯上,再正常不過的了。江夏鎮的“買命頂罪”的大案,最後還是被康熙知道了。而這個案子被八阿哥胤禩盯上,然後就透過誘供得到了太子是幕後主使的證據。
康熙實在是感到了兩難,他一方面對太子的所作所為非常的痛恨和極度的失望,另一方面他也實在是不願意輕易地廢掉這個從剛滿週歲就當太子當了三十多年的嫡長子胤礽。為此,康熙不得不透過封八阿哥胤禩一個郡王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康熙對這個太子幾乎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
但是,太子是真的不給他老爹長臉,在木蘭秋獮的時候,太子胤礽和康熙的妃子鄭春華之間的“苟且偷情”被康熙堵個正著。
這個不爭氣的太子就這樣第一次被廢,當然太子的第一次被廢還有其他皇子趁機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太子的第二次被廢,實質上和第一次一樣都是自己“作死”,但是和第一次不同的是,第二次被廢,皇子們的外因所起的作用要比第一次大很多,第二次皇子們的作用就不是“落井下石”這麼簡單,而是“推波助瀾”。
在太子胤礽被康熙“強行復立”之後,這位太子的聲譽其實已經很差了,一個沒有了良好聲譽的太子,很難服眾。照理說這個太子應該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動重塑聲望才對,但是,汙泥還就是扶不上牆。這位太子復位之後不思悔改,反而開始了他的報復,他報復的物件就是在康熙第一次廢掉他的時候公開推舉新太子當中支援八阿哥胤禩的那些朝廷大臣們,他報復的手段也很低階,那就是想盡辦法羞辱這些大臣,應該說,這是太子胤礽自己“作死”的節奏。
果然,太子感到自己的對立面越來越多,對朝中大臣們的控制越來越難,自己的太子的權威越來越低。贏礽感覺到了這一點,他需要想辦法控制朝中的大臣,想辦法讓他們服服帖帖。這個時候,有人給他推薦了原八爺黨的核心骨幹任伯安,這位任伯安手裡有一部《百官行述》,可以說大部分的朝中大臣的劣跡和把柄都記載在《百官行述》當中。
太子胤礽太需要這麼一個能夠控制幾百名官員的“利器”了,所以和任伯安一拍即合,與任伯安達成了交易,用江南巡鹽道的肥差和任伯安的小舅子劉八女的命作為籌碼,從任伯安手中換來《百官行述》。
太子的這個行為,其實要比偷康熙的妃子這樣的“私德”問題大的多,作為太子,用這種近似於“下三濫”的手段控制百官,和太子的身份極為不符,同時,這種控制的確非常容易引起康熙的不滿和警惕:這是準備架空康熙的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
因為即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說到底還是一個“臣子”。一個臣子要控制百官,幾乎就是“犯上作亂”。
這是贏礽第二次被廢的最根本的原因,和上一次的失德,無能,貪婪相比,這一次贏礽所犯的是“和皇上爭權”的大罪。
所以當康熙把他給任伯安的親筆信原封不動的再交給他的時候,太子胤礽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恐怕會再次不保,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調兵逼宮,逼康熙退位就是他唯一的選擇,就算是知其不可為也要勉強為之。
結果當然是太子胤礽肯定鬥不過他的皇阿瑪,太子二次被廢,並被囚禁一直到乾隆朝。
再說說外因。
太子贏礽其實是一個挺不幸的太子,這個不幸是他這個太子的外部環境實在是太差,而且是越來越差。這個中國最後一個太子,應該算是“生不逢時”。
首先,剛滿週歲就被冊封為太子的胤礽碰上了一個太能活的老爹康熙,康熙六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這讓胤礽這個太子一當就是三十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參與朝政的程度的加深,和康熙之間的各種因為認識上的不同產生的矛盾會越來越多,同時,胤礽自身的毛病顯現的也越來越充分。
對此,在康熙決定復立胤礽的時候,曾經用冬去春來季節交替是自然規律,但是“朕這個冬天太長,怎麼辦?你只有等,等熬過朕這個冬天,你的春天才會來臨”,可惜復位之後的胤礽,似乎失去了等待的耐心,第一次被廢而復立,讓他產生的居然是“夜長夢多”的想法。
第二,就是他爹太能生兒子,康熙一生當中生了三十多個兒子,活到成人的就有二十四個。更要命的是,作為嫡長子,贏礽的這些個兄弟們能力強的太多,之所以有九子奪嫡的局面,至少說明除了他之外的那八個皇子,個個不是省油的燈。隨著他的兄弟長大,康熙讓他們都出來辦差,客觀上胤礽作為太子的權力也受到了限制,而辦差的阿哥也在逐步培植自己的勢力,加上贏礽不斷的犯錯,皇子們認為這個太子“沒能力”,“不修德”,不配做太子,覬覦太子之位的皇子也就越來越多。
這樣的背景下,太子贏礽就必然的處在眾皇子“虎視眈眈”的包圍之下,按照太子師傅王掞的話說就是“戰戰兢兢的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在諸皇子當中,太子是孤立的,這種孤立有他自身的責任,更是諸皇子刻意的營造的結果。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之時,康熙是明顯的感覺到了諸皇子的落井下石,也看清了太子險惡的生存環境。
——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繼位強烈的皇長子胤褆,對太子長期行魘鎮之事,並且在太子胤礽被廢之際,用心險惡的建議康熙殺了太子胤礽,同時康熙也開始懷疑那個調兵的太子手喻極大的機率是有皇子偽造的。
這就是一個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的局面,這倒是讓康熙對太子的處境產生了一定的同情,而這點同情就奠定了康熙後來復立太子的感情基礎。
其實,被複立之後的太子,他的周邊環境更加的險惡,他的第二次被廢,其實就是諸皇子利用太子胤礽急於控制百官的心理,推波助瀾的把太子送上了“二次被廢”的不歸路。
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心照不宣的合作,合夥設計,讓太子胤礽掉坑裡了。
首先是四阿哥胤禛在知道了太子和任伯安的交易之後,派年羹堯趕在太子之前在江夏鎮搶到了《百官行述》,同時秘密的拿到了太子給任伯安的親筆信。
四阿哥胤禛設計,把太子的親筆信透過自己的管家高福送到了八阿哥手裡,八阿哥由透過十四阿哥胤禵之手,把親筆信交到了康熙手裡,可以說是幾位皇子聯合把太子逼到了“不惜一搏”的境地。太子有這幫兄弟,其實是最不幸的一件事。
自身問題多多的太子,在他的兄弟們的不遺餘力的,堅持不懈的算計之下,兩次被廢,還真的就很經典的詮釋了什麼叫“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的唯物辯證法的原理。
-
8 # 茹叔敬
胤礽降生那一年正是皇后赫舍裡在世的最後一年(正史版),也是康熙皇帝一生中面臨最嚴峻考驗的關鍵時期,因為: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就在這一年開始了。公元(1674)年春天,各地的叛軍已佔據了大清的半壁江山,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很多人開始對康熙皇帝的決策和能力產生懷疑,懷有孕身的赫舍裡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丈夫一邊,支援皇帝討伐三藩。其中有一件事重重地壓在赫舍裡臨盆(生孩子)的心頭。因當時吳三桂提出與朝廷議和,條件是雙方劃江而治,並要求康熙皇帝釋放被囚禁在京城的兒子吳應熊,皇帝為了表明與吳三桂鬥爭到底的決心,康熙下令誅殺吳應熊和他的二兒子吳世霖。但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說康熙皇帝把妹妹建寧公主許配給了吳應熊。清史上吳應熊確實迎娶了建寧公主,只不過建寧公主並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康熙的姑姑。則是皇太極的側妃所生的一位格格。聽說皇帝要誅殺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建寧公主十分焦急,她要向自己的侄兒求情,可是皇帝硬著心腸沒有見姑姑建寧公主。她去找孝莊太皇太后,沒想到孝莊也支援康熙的做法。無奈之下,建寧公主又去求告皇后赫舍裡。她想盡辦法安慰建寧公主,儘管她知道這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很快吳應熊就被處死了,赫舍皇后心不安很同情建寧公主,對姑姑建寧公主的同情和愧疚就像一塊大石頭,赫舍裡沒有幾天快要臨盆了,就這件事重重地壓在就要再度臨盆的赫舍裡的心頭。聽說愛子和孫子被殺,吳三桂怒火沖天,向朝廷發動了更加瘋狂的進攻,戰事危急,戰火和硝煙一步步直逼京城。就在這樣緊張危急的時候,康熙和赫舍裡的孩子降生了………。赫舍裡留下的這個皇子,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康熙皇帝對他百般寵愛,把自己對赫舍裡的感情全部傾注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康熙一改皇帝駕崩後由王公大臣議立新君的祖制,公開冊立胤礽為皇太子,(胤礽不屬於奪嫡,他是嫡子)。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康熙皇帝對太子胤礽寄予很高期望,胤礽6歲以後,康熙聘請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大學士為他輔導。太子失敗的原因他並沒有對這些有利條件進行充分利用,沒有進一步博得父皇的信任,處理好兄弟之情,鞏周好太子的地位。胤礽身為皇儲,地位顯赫,周圍不可避免地就會產生一批擁護他的勢力,索額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成了太子黨的中心人物。由於皇太子勢力不斷加強,逐漸顯現出胤礽與康熙之間的矛盾。公元16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皇帝駐蹕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對戰事直接進行指揮。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康熙皇帝突然患病,失眠,高燒不退。隨駕王公大臣十分擔心,勸他回京師調治。皇帝也只好依從,命皇太子和皇三子前來迎駕,但到行宮見到患病的父親時,胤礽竟然沒有表現出一點擔心之意,不問父皇身體狀況如何,這一次使康熙心裡特別特別難過,嘆了一口氣,感到自己對太子多年精心撫養並沒讓他表現出應有的至孝之情,於是,討厭太子之情由然而生,命他返怛北京。康熙幾十年後還是對這件事念念不忘,這成為他轉變對胤礽的態度的一個重重因素。此後,父子矛盾逐漸加深,公元1696年,皇帝再次率兵討伐噶爾丹,在出發之前命令太子在京城守住國家,代行郊祀大典並對各部院奏章進行處理。如有大事發生,留守大臣共同商議後報請皇太子決定,這實際上是康熙皇帝考驗胤礽治國才幹的一次實驗。然而,4個月後康熙皇帝迴鑾至京,看見很多政務都沒處理,對胤礽的不滿和怨恨又增加了。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開始準備對太子黨人的勢力進行打擊,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令宗人府將其拘禁,於幽禁所處不久死去。康熙皇帝為政注重寬仁,而太子不仁不義導致父子意見不合,矛盾加深。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宣佈廢掉太子,皇帝回京後,即將廢太子幽禁於鹹安宮。太子初廢,儲位空缺,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也開始活躍起來。太子的二廢二立,儲位虛懸,諸皇子之爭更加激烈。胤礽對這種困境並不甘心。大學士壬棪等人將再立胤礽為儲的奏摺上奏,康熙皇帝置之不理。胤礽復位已無可能。
-
9 # 歷史局中人
胤礽一出生就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不但得到康熙的溺愛,還被康熙指定為太子。康熙對於胤礽的教育格外重視,不論是文武都給胤礽安排了最好的老師。胤礽也不負所托,文治武功樣樣精通,使康熙非常滿意這太子。大一點後,還被康熙安排處理政務,顯然就是明日之星。可偏偏事與願違,康熙晚年,圍繞皇位繼承權的歸屬,皇子們展開了瘋狂的明爭暗鬥,而在太子沒有被廢前,其他皇子們已經心懷鬼胎,組成聯盟向太子黨發起進攻。身為太子的胤礽最後被康熙兩立兩廢,最終圈禁而死。
太子被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為太子的胤礽實在是德不配位,沒有做皇帝的能力,也就使得其他皇子有機可趁。如果太子爭氣的話,我想其他皇子就算有野心,也未必也這麼囂張。
就像在《雍正王朝》開頭一個劇情。黃河發大水,災民遍地,可是國庫只有幾十萬兩銀子,拿不出賑災款,皇帝心急如焚。面對康熙質問,大臣們束手無策,而身為太子的胤礽此時還在溫柔鄉里給康熙戴綠帽子,這就是大清未來的皇帝。之後胤礽不慌不忙的趕去覲見,面對康熙的連連發問,太子是瞠目結舌,說不出個解決辦法。康熙看到這裡,對這個太子是非常失望,國家能交給這樣的人去管理嗎?
而在朝堂之上,同樣缺席的四皇子胤禛也急忙趕來,面對康熙的問題,胤禛回答的是面面俱到。有人會問,胤禛不是也遲到了?胤禛遲到是因為去了受災現場,他拿回來第一手的災情報告。試問,除了胤禛,還有哪個皇子會這樣做呢?由此可見,太子不是無能這麼簡單,而是根本沒有用心。
其次,太子失去皇位是因為康熙的其他兒子實在太優秀,個個都很有手段,也都很有野心。面對太子無德無能,皇子們都摩拳擦掌,企圖頂替胤礽成為太子。尤其是老八胤禩實力最強,也被大家認為最可能成為太子的人選。所以成為太子的胤礽就成為了眾矢之的,在聚光燈下,稍有差池,就被其他人告發,實在是如履薄冰。
第三,當了幾十年太子的胤礽,實在看不到未來,覺得康熙的身子骨比自己還要好。而且面對其他皇子的競爭,使得自己心灰意冷,走向極端,意圖發動兵變。雖說第一次胤礽被廢有陷害的成分,但是第二次被廢實在是咎由自取,也使得康熙對這位太子徹底失望。
第四,胤礽其他毛病也足以當不了未來皇帝。做了幾十年的太子,自然而然是長在蜜罐中的。可是就是這位被康熙寄予厚望的太子居然是一位荒淫無道、氣量狹小、打擊報復、結黨營私、懦弱無能、買官賣官的人,作為千古一帝的康熙怎麼會把江山交給這樣的人呢?
看到這裡,你也會贊同康熙的做法廢掉胤礽吧。其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也會同情胤礽,畢竟做了幾十的太子,早期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大家心中也是未來的皇帝。但攤上了一個能活的老子,再到後來,自己的兄弟也都快速成長起來,面對岌岌可危的地位,加上自己的性格問題,幹出蠢事也就不難理解了。
-
10 # 秋媚讀史
太子,一個離皇位無限接近的人,正常情況下,只要四平八穩,熬到老爺子登天就“苦盡甘來”。然而上天總有不測風雲,歷史上許多太子都沒有順利繼位。《雍正王朝》中,胤礽的兩廢兩立,也反映出君與儲君之間的微妙關係。
第一,按部就班,做康熙的乖孩子,老老實實地等待,這種方式最保險。
第二,效法李世民,鋌而走險。就當時的情況來看,胤礽的勢力還遠不及康熙。
然而,胤礽兩條路都沒有走通,不當乖孩子,還搞出“么蛾子”,最後自毀前程:
黃河發大水,胤礽在和鄭春華約會;
胤禛下江南籌款,剛出了點成績,他就背後損人;
追繳戶部價款,胤礽是最大欠款人,不僅不幫忙,反而為自己籠絡人心,給追繳工作添堵;
刑部的“冤案”問題上,胤礽又捅了馬蜂窩……
胤礽背後乾的這些事,康熙心裡清楚得很,只是隱而不發,甚至在廢了他之後還給了一次機會。
胤礽不僅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出格”,竟然親自寫信給任伯安,索取《百官行述》。結果《百官行述》沒弄到,自己的“把柄”也被人傳給了康熙。
這時的胤礽一看形勢不好,準備破罐破摔,動起了“政變”的心思。康熙豈是等閒之輩,胤礽那點花花腸子皆在掌控之中,很快就將其一網打盡。
大清的江山不能交給無德無能之人皇帝是天下人的君父,要為人師表,要治國理政,在康熙看來,只有品德高尚與才能出眾之人,才有擔當的資格。反觀胤礽,何德何能?
大清要賑災,胤礽被康熙問得束手無策;弘時生病,當伯伯的不聞不問……作為臣子,胤礽沒有一點人臣之道;作為兄長,他沒有當哥哥的度量;作為儲君,他甚至賣官鬻爵,給康熙留下惡劣印象“這難道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
康熙晚年的大清,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吏治鬆散,已經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無德無能的胤礽接班,豈不是葬送江山社稷?
康熙的兒子那麼多,也不止胤礽一個,而且各個都有兩把刷子。尤其是胤禛,經過多次鍛鍊,已經具備基本的治理才能,表現越來越得到康熙的賞識。雖是孤臣,往前一步就是寡人了。
兄弟關係沒有處理好明面上太子是最有希望的繼位人,但在理論上其他皇子也有希望接班,有希望就會爭取。其他皇子要上位,就必須除掉太子這個最合法的繼位人。而太子居上,只要運籌得當,拉攏與打壓雙管齊下,完全是有主動優勢的。
前期的胤禛與胤祥,都是他的小跟班,他沒有用好,最後還分道揚鑣;胤祉是讀書人的領袖,可以影響社會輿論,拉攏這種中間派可以為自己造勢還能樹立美好形象;至於八爺黨與大阿哥,可以製造矛盾,讓他們彼此爭鬥。
可惜胤礽一手好牌,沒有打好,兄弟關係一團糟。大阿哥把他的小辮子捅給了康熙,還恨不得置他於死地;胤禛被他得罪,還策劃了他第二次被廢;八爺黨就更不用說了,始終拿他當靶子。
胤礽不是稱職的儲君,還要與優秀的兄弟競爭,與康熙周旋。太子那個位置,也實在不適合他。大清需要強人鐵腕治國、重新整理吏治,康熙需要德才兼備的人繼位,這是形勢所迫,勢比人強。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深奧,我來試著答答!不喜勿噴!
只以《雍正王朝》電視劇為依據,其他的史料不管!
《雍正王朝》電視劇刻畫的太子胤礽是一個氣量狹窄、懦弱無能、荒淫無恥的形象,第一集裡康熙忙著賑災,胤礽這貨忙著和鄭春華偷情!
胤礽第一次被廢的導火索正是他和鄭春華偷情被康熙發現!
那真正是什麼原因導致胤礽第一次被廢呢?其實是老十四和老八模仿太子的手諭調兵,引起了康熙的警覺,所以才第一次廢了太子。(《雍正王朝》裡女性的地位不高,加上當時滿族本身就是蠻夷,對於倫理大義不是很在乎,所以太子和鄭春華偷情事件並不是根本原因!)那為什麼康熙又復立太子呢?康熙不虧千古一帝,帝王心術不好揣度!我才疏學淺,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問題之一試著從三個方面來說說吧!
第一,太子是被冤枉的,父子情深,所以復立了太子。康熙在張廷玉的提醒下看出了調兵手諭的貓膩,知道了太子是冤枉的,自然要復立太子了。
第二,老八胤禩勢大,為了保護自己,康熙不得已抬出胤礽來做擋箭牌!第一次太子被廢后,康熙讓滿朝文武舉薦太子,結果滿朝都舉薦老八胤禩,這引起了康熙的猜忌,所以復立太子!
第三,為了保護胤禛,也就是康熙為了讓他自己欣賞的弘曆能最終繼位。這時,胤禛還是比較“弱小的”,屬於太子黨。這時太子都倒了別說胤禛了,更加上滿朝都是胤禩的黨羽,康熙只能繼續讓胤礽一黨和老八胤禩鬥爭了。
胤礽第二次被廢的原因呢?起因是太子為了得到《百官行述》給任伯安寫的信,被鄔思道設計透過高福兒透漏給了老八胤禩,繼而捅到了康熙跟前。這雖然引起了康熙極大地不滿,康熙也已經準備廢了他,但是還是給了他機會的!但是胤礽怎麼做的呢?他這次可是真的調兵謀反了,還被康熙料中——一鍋端了!再次被廢!
總結:最是無情帝王家!!!!胤礽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我分開來說!從他自身的性格來說:懦弱無能、氣量狹小、荒淫無恥、結交小人
從他所處的環境來說:一個哥哥、幾個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燈,一個個都有自己的勢力,為了奪嫡時時處處都在給太子胤礽挖坑,透過種種手段讓太子的缺點無限放大,終於使康熙忍無可忍兩次廢立太子。
從皇權的角度來講:這就是最冷酷的看法了!胤礽在第一次被廢前,戶部、刑部的事都辦砸了,康熙能忍;康熙知道胤礽和鄭春華通姦後,被戴了綠帽子能忍!可以說康熙對胤礽的溺愛,這我能理解,但是康熙什麼不能忍?那就是觸及皇權!!!!第一次懷疑胤礽調兵,康熙廢之,在知道胤礽被冤枉後,復立;第二次胤礽真的謀反了,接著廢!什麼親情都不能觸及皇權啊!!!!!!!!!!包括老八勢大觸及皇權也是被康熙猜忌!
以上就是胤礽兩次廢立的原因,我的看法也不是很成熟,希望大家提出不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