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基因看歷史
-
2 # 指動濟南
近日有網友提問:看古書知道商周時期有個鬼方國,這個鬼方是個什麼鬼?為什麼起這麼可怕的名字?後來這個國家又去了哪裡?
1、鬼方是個什麼鬼
鬼方是上古時生活在北方的族群,在甲骨文等上古史料中,鬼方又被稱為媿氏、鬼方氏、鬼方蠻。在商周時期,他們生活在今天陝西、山西一帶,與商周為敵。關於鬼方的來歷,目前有兩種說法:
之一:鬼方是印歐人,是透過亞歐大陸西來的白種人。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妻子將軍婦好徵鬼方,把抓獲的鬼方俘虜用作人祭。當代考古證明,用作人祭的俘虜有白種人基因。考古證明上古東夷人也有印歐基因,與鬼方不同的是,古東夷人是從海上而來。
之二:鬼方是北狄的一支(後來的匈奴),是夏后氏的後代,他們居住在北地荒漠,非農耕而是遊牧為生。上古時,他們被總稱為“北狄”,夏朝稱薰鬻;商朝稱鬼方;周朝稱獫狁;漢朝稱匈奴。
還有研究者繪出這樣的鬼方族群基因譜:鬼方=印歐=雅利安=黃帝=周王族=吐火羅=大月氏=昭武九姓=塔吉克=普什圖=維族……
先不要管鬼方是什麼鬼,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個族群在上古時期,是中原人的主要軍事對手,商高宗武丁曾與鬼方進行過3年戰爭,在周人協助下才阻止其對中原的入侵。西周時,鬼方仍時常侵擾周人。
2、武丁阻止鬼方入侵
鬼方自北而東不斷侵犯中原,是商朝的主要敵手。前1250至前1192年,商朝出現一位有為之君。此人是小乙帝的兒子,名叫武丁,因德高可尊,後世稱為“商高宗”。
《史記》載,武丁繼位後因缺乏大臣輔佑,3年無作為,有天夜夢賢人名叫說(yuè)。就派百官尋找,在傅險這個地方找到了。傅說正服刑役,武丁得到傅說後,任命他擔任國相。“武丁得傅說為相,殷復興焉”,武丁透過做夢得到國相,商朝因此中興。
《書經》曾載“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武丁祭祀成湯,有野雞飛到鼎耳上鳴叫。祖己為此訓導武丁監察民意,遵循道德,武丁從善如流,仁政治國而得以興盛。
武丁夢中得傅說、高宗彤日之訓是關於商朝的兩大典故。商朝中興後,武丁“徵西戎、鬼方,三年乃克”。據殷墟卜辭記載,武丁東征西討時少時兵力3000人,多時5000人,打敗鬼方後又邊年用兵,形成“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廣大疆域。
史書記載武丁的功績時,稱讚“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四方夷族沒有敢不朝貢商朝的。也就是說,鬼方面對武丁的征討堅持3年最終認輸,伏首稱臣,向殷商朝貢。
3、鬼方最終去向是哪裡
西周之後,關於鬼方的記載就消失了。《史記》中記述北狄的族群時,只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而且,“堯時被稱為葷粥的,周朝被稱為獫狁,秦稱為匈奴。”關於鬼方的記載,已徹底消失於史書。
那麼鬼方去了哪裡?對此後世多認為,鬼方本是北方若干個族群的總稱,因為被武丁打敗,成為商朝的臣屬,因此族群分離,分化成多個部落或族群。
商朝被周所滅後,商紂王的兒子淳維,率商王朝族人北逃荒漠,成為北狄各族群中的一支,繁衍生息千年後,淳維的後代冒頓“襲破東胡,西走月氏,北服丁零,內侵燕岱,控弦40萬。漢祖患之,使劉敬奉公主以妻之”。
往後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淳維的後代冒頓單于突襲打敗東胡,把月氏人趕到西部,向北打擊丁零人使之臣服,內侵燕國、齊國,手下有可縱馬騎射的勇士40萬。白登之圍後,漢高祖劉邦接受大臣婁敬的建議,送王室公主給冒頓單于和親。
直到一代雄主漢武帝出現,在衛青、霍去病、李廣、李廣利、陳湯、竇憲……的持續打擊下,最終匈奴逃往更北處,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
3 # 圖文繪歷史
鬼方是夏商周時代活躍在陝、甘一帶的北方部落。說鬼方太陌生了,戎狄有印象吧,商周時華夏為正統,南方部落稱蠻夷,北方部落稱戎狄,這個戎狄就是鬼方部落,夏商時稱鬼方,周朝以後稱戎狄。
圖為李家崖鬼方遺址的房址與墓葬。
有個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得妃子褒姒一笑,而點燃了烽火,諸侯都被騙了,後來犬戎真來攻打時沒有諸侯來救,周朝國都鎬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殺死,褒姒被犬戎擄走,鬼方就是犬戎的前身。
陶文、甲骨文出土的鬼字。
史書上也有很多關於鬼方的記載,比如《易經》、《山海經》,在《史記卷三·殷本紀》也有鬼方描述。商周時鬼方曾一度實力強盛,經常侵擾邊境,商王武丁多次討伐鬼方,周康王曾2次對鬼方大規模用兵,殲敵數千,俘獲一萬多人,消除了邊患。
圖為李家崖出土的石雕像。
1983年在陝西榆林市清澗縣李家崖村,發現了距今3000多年曆史的遺址,從出土的陶器、骨器和青銅器上面象形文字記載,此地是以鬼方為主體的古城。
李家崖出土的銅兵器。
現代考古學家透過DNA,對北方古代人群的墓葬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清澗縣李家崖遺址的鬼方部落群一部分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北遷進入茫茫大草原,在貝加爾湖畔和巴爾喀什湖流域都有發現鬼方蹤跡,秦漢時期強大的匈奴南下逐鹿中原,鬼方就是匈奴的先祖。
-
4 # 關東俠客
商代周邊地區有許多小方國,比如呂方,苦方,龍方,馬方,虎方,蜀方,盂方等,其中還有個比較大的方國叫鬼方位於商朝西北方向。《山海經》,《竹書紀年》和《易經》等古代文化典籍中都記載了鬼方的存在。商高宗武丁的時候多次和鬼方發生大規模戰爭。最後打敗了鬼方,餘部遠遁。《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說明鬼方的勢力比較強大。甲骨文卜辭:"鬼方易",意思是鬼方人遷走或逃到遠方地區了。周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十一世紀`周軍攻鬼方(陝西西南一帶),周軍斬殺鬼方4800人,俘獲13000餘人及車馬牛羊等。鬼方在不同歷史時期在漢文典籍中有不同的稱呼。周以後有山戎,獫狁,葷粥等,到戰國後期則總稱為胡了,兩漢時期,丁靈(漢將李陵的封地)蒙古草原生活的狄歷,敕勒,鐵勒等。是一個多個部族的集團生活在南西伯利亞草原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考古發掘陝西李家涯方化是鬼方都城,位於清澗縣高傑村西李家涯村無定河東岸。都城面積67000多平方米,鬼方人生活以農牧業為主,距今3000餘年歷史。
-
5 # 太極雲飛揚
現在,你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讓我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是不是應該感謝你一下呢?然而,這個答案對我好像沒有什麼幫助。
-
6 # 史海爛柯人
關於鬼方的探討,實際上還並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商代的鬼方是一個集民族、政權和地域於一體的稱謂。
如今許多人習慣將有別於中原政權的族群,概稱為“少數民族”。這樣的稱呼實際上是不甚允妥的。事實上,曾經許多像鬼方這樣的古代民族,在人口和勢力方面,也不見得就是“少數”。而且,“少數民族”是一個近代概念,套用於古代,並不合適。
關於鬼方的研究,著實複雜。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觀點。先秦史、古文字、考古學和民族學等不同的專業,以及各自專業內的不同學者,都曾提出過各自的觀點。而這些研究成果,也絕非三言兩語能夠介紹清楚的。
但通識性知識中的“鬼方”,是一個與商王朝敵對的遊牧民族,處於西北地區。這是基本沒有問題的,也是高中歷史教材所選取的學術主張。
那麼,歷史上的鬼方究竟在哪裡呢?她又是一個怎樣的民族或政權呢?這是一個困擾學界的難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研究先秦史所依據的,還主要是二十四史和其他傳世文獻。因而對於先秦古族的認識,往往是十分模糊的。
後來,隨著甲骨文的發現,極大地豐富了先秦史研究的史料,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學術爭議。對於鬼方的研究,亦是如此。
甲骨文大家、二重證據法的首倡者,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儼猶考》一文中,首先利用甲骨文、金文資料與傳世文獻相對照,比較嚴謹地勾勒了鬼方古族的歷史。但限於當時材料所限,最初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也有一些訛誤。
後來,王玉哲先生髮表了《鬼方考》一文,指出了王國維文中的一些不足,並提出鬼方在今山西南部地區。之後,王玉哲又在《鬼方考補正》一文中,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認識,基本把問題說清了。
事實上,王國維與王玉哲兩位先生,都是主張鬼方是一個位於西北的古代民族,只是,在族屬和具體位置上存在差異。而這種認識,也是目前關於鬼方的主流認識。
歷史上的鬼方,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遊牧民族,在商王武丁在位時,曾耗時三年才攻克這一勁敵。足以想見,當時鬼方勢力之強。
正如開篇所講的,鬼方是一個具有民族、政權和地域概念的稱謂,它與甲骨文中的“鬼方”還有一定差異。甲骨文中提到的鬼方,主要是商王朝的敵對勢力,也是對商政權構成威脅的那一部分。事實上,鬼方這一族群的分佈範圍,應該要更廣泛一些。
先秦時期,常常將方位、族群和政權統稱,並沒有十分嚴格的區分。而商代的鬼方一詞,也是如此。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鬼方這一群體也存在著分化和遷徙。特別是在商王攻克鬼方後,這一族群的一部分臣服於商王,另一部分則被迫遷徙。
所以說,商代的鬼方的核心分佈範圍,應該在山西南部地區,而整個族屬分佈範圍,則要更為廣泛,主要以太行山西麓為聚集地,在山西、陝西等地多有分佈,並曾進一步向西、向北遷徙。
至於鬼方族群的考古發現,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是存在的,但實際上也很難界定。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是萬能的,考古學也是如此。特別是在界定先秦古族的文化遺存時,更是充滿了重重困難。
由於沒有明確的出土文獻作為支撐,只能採用合理推測來分析文化遺存的族屬。比如,有人推斷李家崖文化為鬼方族的文化遺存,但這種假說是否能夠成立,還有待於更多的研究來證明。
因為,儘管李家崖文化在時代、地域和風格上,具有商周時期的遊牧文化特徵,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因為當時許多古族存在複雜的混居和遷徙情況,此處也絕非僅有鬼方一族,諸如土方等古族也曾在此活動。
也正因如此,雖然李家崖文化有“鬼方文化”的別稱,但學者仍多用李家崖文化來命名這一考古學文化。
-
7 # 老蛇正宗
商周時期的鬼方是什麼國家?需要說明的是,夏商周時代的國家和現在國家概念是不同的,商代的國土不是一個彌合的整體。是由幾十個甚至更多的諸候(部落)“據地”或說“據點”組成的,而且這些據點與據點的空隙地帶,又夾著大大小小的許多小方國,或說是“小部落”。這些小部落有的根本不聽商朝的指令,有的還與商朝敵對,並且產生戰爭。
也就是說商朝的國土和夏朝的地理形態相當,是疏而有漏,是早期大地域國家的政治地理形態。說穿了,商王朝是一個邑土國家逐步向領土國家過渡的早期的發展中國家,不是一個完全擁有四土之境的領土國家,更不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而更象是部落的大聯盟,或說是“聯合國”。
繼夏朝興起的是商朝,大約公元前16~11世紀。商朝始祖是契,傳14世至湯,湯滅了夏朝。今天考古學家對殷商遺址基本確定有5處,河南安陽小屯村是其之一,也可以確定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是其統治中心。盤庚(第20世商王)遷殷後,國勢強大,商朝疆域北至易水,南至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到第23世商王武丁以後,疆域更大,北至遼寧、南至江漢、西至山西、東至海,成為東方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鬼方,在哪兒呢?鬼方是商周時期居住在中國西北方的遊牧群體,是史前就住在這裡的印歐族群,是堯舜以前居於北野的獫狁,山戎、和燻粥統一後的舊部。
鬼方,周時亦稱獫狁、嚴允,秦漢時稱其為匈奴,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其中有袁紇部,(早譯成回紇)另有四部為: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金氏。
周初,武王滅商後,將鬼方放逐至涇、洛以北,就是今天的陝西的涇河、洛河,令其入貢。後來周朝軍隊忙於應對管叔、蔡叔和武康人叛亂,而放鬆了對鬼方的管控,鬼方趁機從今天陝西的岐山以西及千陽、隴縣之間,經常對西北邊境進行侵擾,直接威脅著周朝京都鎬京(今西安西)的安全,周康王25年,周康王命令盂率軍進攻鬼方(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鬼方也率兵迎戰,經二次戰爭,周軍斬鬼方兵4800多人,俘獲4名首領,和1.3萬人。周又將鬼方驅逐至汧隴、岐周以西。
其活動見於《汲冢周書》、《易經》、《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史記.殷本紀》,和出土山《小盂鼎》、商周甲骨文、卜辭中的記載中 。那時候,漠南地區曾經發生多次戰爭,甲骨卜辭:鬼方易。意思是說,鬼方打輸了,遠遁了。據中國、前蘇聯、蒙古國考古學家證實,當時的鬼方遷到南至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額什湖一帶。
鬼方都城遺址,現在發現的有李家崖遺址,位於清澗縣高傑村鄉李家崖村西,無定河東岸,距今己有3000多年了。遺址三面環水,南北以百米懸崖為屏障,東西建城牆,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至北122~213米,東至西495米,面積約67000平方米。城內房址,道路清晰可辨,東城牆築在土丘上,殘長128米,修復原160米;西城牆殘長35米,復原為151米。東西城牆為土石結構,一層大小差不多的石頭,夾加一層泥,外壁平整、牆體堅固。
鬼方都城遺址——李家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商至漢代的文物。石器:斧、盆、棒等;陶器:鬲、罐、碗等;玉器:圭、料珠等;骨器:錐、鏟、骨卜等;青銅器:劍、駑、矛、印章、貨幣等。
鬼方,是華夏民族中的一個成員,也是華夏的一部分。 -
8 # 能通與漱鈺
商王朝興起來與徵鬼方。禹王由“蟲”變“龍”,夏朝由“人”變“鬼”,一字之變是夏王朝諸候國的興衰史。 再談“夏”字甲骨文造字,及相關文字考據。
【人】:甲骨文寫作(亻),以人側面身的形象造字。意為“在側之人”,泛指普通的人。
【大】:用在上,在正中的人物形象造字特指。是(主人)(大人)(大王)等詞的由來。在氏族中開始是血親關係,稱父親和伯伯為(大),後來泛指長輩或首領。幾千年後如今這一稱呼還有所保留。如(大爺、大伯、大大、大叔、大哥)等。
【夏】:甲骨造字是人(大)字的具體形象,有手有腳並明顯強調(首頁面)部,突出體現(首領、頭領)的意思。(大夏)可以解讀為“氏族長、大首領”。
【廈】首領(夏)居住的房子(廠)稱為(廈)。
【鬼】與【夏羗卑】這四個字造字法一樣,值性質褒貶不同。商國強大後不認為“夏”是自己的首領共主,所以在爭奪天下共之位時稱(夏)為(鬼)。
(夏)是黃帝后裔(禹)的兒子(啟)建立的(世襲方的天下共主國)國名的尊稱名。夏末商族崛起,不尊夏王,對夏用貶義的字稱呼。(夏→大方→人方→卑方→羌方→鬼方)是商朝崛起的不同時間段,對夏朝及殘餘諸候國勢力的稱呼。其文字的用意表現了(商)對(夏)的姿態,越後來越貶義。這也是一種古代常用的政治抹黑手段。
【隗】【歸】:商奪取了夏朝天下共主之位後,將一部分歸順商的夏遺民封疆管理。稱為:隗國、歸國。後來這部分夏遺民的姓氏也沿用地名:嬇、隗(邑鬼)、歸(姊歸)、危、魏……
夏與商的朝代關係和後世商與周的關係是一樣。商在夏時也是一個諸候國,是並存中爭奪共主的關係。都是從黃帝共主時期興起的諸候。看夏朝初興地,禹地為“隴”(邑禹)。從(龍)論為(鬼),是一個族群的名稱變化,涵含著的是夏朝的一部興衰史!也伴隨著歷史,(鳥)族華麗進升到(鳯)族的後建立了商。
黃帝部落被排擠出中原的其它旁支也一樣:(軒轅xuong yung、薰鬻、葷粥、有熊、獫狁、鮮于、兇奴等)其實都是一樣是音譯諧音的結果。其中(薰鬻)的簡寫是(葷粥)。名稱類似也尊炎黃為祖,但隨著不時期段名稱越來越貶義。
(蟲龍風族)和(玄鳥鳯族)【禹】:是龍圖騰造字(又蟲)是象形掌握角蛇人,引申角蛇族(龍族)。比如(秉、筆執筆之人。權柄、尹:執木棍權杖的人。)
“禹夏”:蛇(龍)族首領。執龍之王,掌管龍的首領。
【單】 (夏季)與(夏代)造字法很象,但不同。甲骨文寫作(單),是(蟬)(禪)的本字。用蟬特指象徵蟲蛇出沒,興旺之季。但不能混同!這個弄混同的時期是小篆形成的時候。但這個字與(蟲它龍)有關聯暫不做展開。
【風】與【鳯】,從文字關係推論夏禹是蟲龍圖騰,是(凡蟲)“風族"後裔。而商國是(凡鳥)是天降玄鳥的“鳯族”是玄鳥圖騰。另外黃帝得益於九天玄女(玄鳥族的)幫助戰勝。不排除外戚的可能性,淵源關係深遠,也是傳統龍鳳圖案形成的重要原因。但許多研究者也常將這兩個字混亂認同。
漢文字注重意象,也許我例出這麼多字來說一個(夏)字有些牽扯太多。但漢字造字就是這樣,關聯性較多!漢文字本身的含義,在造字之初就賦予並承載了許多資訊含量。透過字的關聯組成從文字學結合史證和考古資訊來邏輯推理,還是可以梳理挖掘出一些遠古的的資訊的。這當慶幸於古漢字的一脈傳承未滅。漢文字的考據學或許也可以成多中國考古的一條新思路。希望以此文能拋磚引玉。
-
9 # 世界人文通史
鬼方是活躍於商周時期的一支北方遊牧民族,但因為存在時間遙遠,而且與之相關的資料又較少,所以顯得十分神秘。《竹書紀年》曾經記載說:商王武丁三十二年,出兵討伐鬼方,耗時三年,次於荊。這說明商人和鬼方曾經發生過戰爭,並且取勝了。
到了周朝時期,習慣把北狄人和部分遷徙北方的西戎人(大戎部落)都籠統地稱為鬼方,或者直接把犬戎和鬼方混為一談,這顯然是不嚴謹的。但商朝的鬼方究竟去哪裡了呢?至今也沒有人能給出完全確切的觀點和證據。所以,與其說鬼方是一個國家,不如說它是一支流動的遊牧民族。
王國維認為鬼方的“鬼”是遙遠的意思,但無法證實。20世紀以來,中國、俄羅斯、蒙古國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認為鬼方部落的活動足跡跨越了西伯利亞、巴爾喀什湖、外蒙、山西、內蒙等地。對於商朝而言,這些地方的確是遠方。
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曾經受到鬼方的攻擊,所以不得不遷移到了岐山附近,開始了農業定居的生活,後來繁衍生息,發展成為了周王朝。據史籍記載,約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曾出兵討伐鬼方部落,將其驅逐至陝西涇河、洛河以北的蠻荒地區。後來周朝內亂,鬼方部落又乘機侵擾周朝邊境。
約公元前10世紀前後,周朝的第三位君主周康王決定再次討伐鬼方。周軍和諸侯聯軍分別進攻鬼方佔據的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一帶。經過兩次作戰,鬼方被迫遷徙到更遠的汧隴,之後便去向不明。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認為,春秋時期的赤狄、秦漢時期的丁零都是鬼方的後裔。在漢朝時期,丁零人南遷到蒙古高原,與匈奴雜居。後來的《魏略》、《北史》又認為鐵勒是丁零人的後裔,所以說鬼方也許是鐵勒的遠祖,但這也只是推測而已。
-
10 # 邁向四十歲
假如商是東夷部落後人,夏是黃帝部落後人,則鬼方區域就是黃帝部落的崛起之地,那鬼方會不會就是夏朝從河南退守陝北呢?
回覆列表
李家崖遺址,已經可以確定是鬼方的。
鬼方是何如人也?《左傳》所謂懷姓、隗姓,據王國維考證,它們都出自鬼方,歸、懷、隗三字,都是愧的通假字,也即鬼方。包括倗伯/霸伯在內的“懷姓九宗”,都是鬼方的後裔。
鬼方是不是白人?考古學上來說,陝北李家崖遺址就是鬼方的遺存。透過對人骨分析,他們和古華北人有點接近,證明鬼方不是白人,但其常染色體可能接近白人,介於黃種人和白種人之間,所以鬼方後來又叫白狄,鬼的Y-DNA推測為Q1a1a-M120。
鬼方的文化特徵是陶鬲,這個在石峁也有發現,見(一)。而李家崖文化同樣歸屬於朱開溝這一大類,是朱開溝南下和土著結合的結果。鬼方的文化與中原不同,沒有姓氏制度,以及他們可能使用一種古老的阿爾泰語言,這種語言已經消失。但鬼方部落與諸夏雜居,經常進行聯姻。
那麼與鬼方結合的土著是誰呢?就是夏朝的大禹 、啟。
為什麼是大禹 、啟?因為陶寺是堯都,堯之後舜都。而陶寺最後被石峁所滅,正好對應了禹自稱傳位給伯益,而禹之子啟殺了伯益。之後,晉南做過一段時間的夏都,史料有記載。西漢揚雄《方言》曰:“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
夏、鬼都有表示高大的意思,不是巧合吧?
《孟子》佚文:“禹生石紐”,史記又說禹興於西羌,證明是西羌的石紐,和什麼會稽沒關係。《太平御覽》卷五十一引《隨巢子》記載:“禹生於石昆石,啟生於石。”而石峁是一個石頭城,這下知道石紐是什麼意思了吧?紐可以解釋為交接之處,石紐就是石城的交接之處。
先秦《世本》說:“黃帝娶於鬼方氏”。這裡的黃帝可以理解為黃帝一族,包括夏人。陸終也曾經娶鬼方氏之妹。
山西橫水倗伯墓出土的青銅銘文有“虎叔作倗姒簋”,說明鬼方倗伯的一支也是用姒姓。而姒是大禹的姓氏。
商人一直和鬼方敵對,如同和夏人的敵對關係。《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所以,鬼方就是和夏人雜居的。夏朝遺址為什麼那麼少?主要是缺乏文字,學者不敢嚴格對應而已,其實二里頭 、陶寺、 石峁都是夏朝遺址,後期更偏向東夷方向發展。夏人沒有發現文字,讓他們在後世話語權上比較吃虧。
鬼方語言在華夏族有沒留下痕跡?有的。月最接近的是古阿爾泰語*ad,還有雨字也是。《逸周書·克殷》周武王砍紂王之首用的“輕呂”劍,《史記·匈奴列傳》作“徑路刀”,即突厥kyng raq(雙刃刀)。
鬼方還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後來形成匈奴,匈奴王族的檢測基因也是Q系的,說明他們的祖先就是鬼方。《史記集解》注引匈奴傳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史記索隱》注:“匈奴別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燻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漢曰匈奴。”又《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回到主題,陶寺怎麼被石峁所滅的?源於赤裸裸的權力鬥爭。舜帝欽定給同為東夷人的伯益,禹啟不幹了,啟帶上鬼方在陶寺大開殺戒,古本《竹書紀年》:“益幹啟位,啟殺之。”短短的一筆輕描淡寫,帶出了一件殘酷的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