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南柯夢裡黃粱枕

    很簡單趙光義為了奪權砍死了自己哥哥趙匡胤奪走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然後對外聲稱當年他哥在的時候就說過要傳位給弟弟也就是趙光義也就是,這個是不被正史承認的。

    不過按照人性的劣根性來說可能性極大,歷史上很大一部分這種傳言能夠廣為流傳直到今天都是因為有事實依據在,趙光義本人性格從記載來看相比其兄一點兒也不光明磊落心胸狹窄愛好算計鑽營,從對李後主和其侄子就可以看出。

    宋太祖遠不如宋太宗,趙匡胤武將出身趙光義沒有他兄長真的什麼都不是,他哥想要遷都到長安洛陽,但趙光義因為當時職位是開封府伊實力都在開封就強烈反對遷都,於是宋朝就定都在了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開封,由於位置不好還數次遭水災,後來歷史也知道了,金兵一路到開封,當年唐明皇在長安好歹有時間機會逃難四川,宋朝定到開封結果靖康之難皇族幾乎全被包了餃子。

    趙大趙二都重文輕武,但趙大武人出身親近開過武將,雖然限制武人但不算嚴重而且他自己就是將才。趙二幾乎沒打過仗,拉攏不來武將支援只好收攏文人,在繼位後因為得位不正所以極力打擊壓制親近趙大的開國武將群體宋朝嚴重的重文輕武根子其實在他這兒。

    而且趙二又為了證明他得位的正統性北伐內亂的遼國,結果自己不通軍事以為是他哥結果瞎指揮高粱河一敗塗地自己屁股被射了一箭把趙大攢的收復幽雲的家底兒敗得乾乾淨淨物資扔了一路,武將勳貴也在這次皇帝瞎指揮的敗仗裡損失慘重一蹶不振後來被趙二和子孫們當豬養了。

    但其實當時遼國內亂宋朝正處於開國強勢期是有機會收復燕雲甚至滅遼的。但是大宋趙二皇帝當了皇帝想學學他哥拿點兒軍功耀武揚威,結果一站之後趙大攢的老兵和物資消耗殆盡宋朝再沒實力和機會北伐滅遼過了開國強勢期遼國也穩定了下來宋朝皇帝們只能乾瞪眼了後來的宋帝們對自己這位趙二祖宗怨言都不小。

    後來的北宋皇帝普遍短壽而且後代的夭折率是真高,所以有說法是報應來了,但其實個人一直覺得可能趙二這一支有遺傳病—.—

    不過宋朝皇帝除了趙二整體來說質量還不錯,就是宋徽宗相比很多亡國之君也不錯,假如不亡國藝術家皇帝可能反而會是個佳話。畢竟宋朝內部結構相當穩定,外戚不行 太監也不行 農民起義也成不了氣候 人口暴增土地兼併被髮達的工商業分流 沒有干涉政治的世家大族 武將藩鎮也形成不了造不起反,當然除了幹不過北方兩次開掛的外患入侵李自成黃巢什麼的在宋朝根本發育不起來,曹操朱溫之類的梟雄在宋代也誕生不出來,所以後來人們懷念可惜宋代,怒其不爭~

  • 2 # 國史記聞

    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是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而沒有傳位給兒子趙德昭或者趙德芳的兩種解釋,金匱之盟說認為趙光義是正常即位,斧聲燭影說認為趙光義是弒兄篡位。

    所有正史或者比較可靠的記載,都側重於相信金匱之盟,即宋太祖趙匡胤是依照自己與母親杜太后的約定,臨終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的,目的是防止自己死後宋朝會像後周一樣,因為主少國疑而被權臣篡位。

    但是這種說法站不住腳,首先就是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經26歲了,次子趙德芳也已經17歲,都不是幼主了。其次,趙光義即位之後不久,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便先後非正常死亡,趙匡胤的宋皇后也遭受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而這些事情自然與趙光義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很多人據此認為趙光義的皇位不是透過正常途徑得來的。

    而斧聲燭影一說則是出現在野史之中,這正是對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宋皇后等人遭受不公的一種解釋。但是這種解釋也有站不住腳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這種說法乃是孤證,並且還是傳聞,其可靠性不強。

    但是,由於宮闈秘事歷來被人津津樂道,並且趙光義的子嗣中也出現了類似於因果報應的情況(比如他的前兩個兒子一瘋一死,傳位到南宋時又絕後),所以“斧聲燭影”的流傳度要比“金匱之盟”更廣一些。

  • 3 # 最愛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晚,宋太祖趙匡胤(927-976)跟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喝了頓酒,幾個小時後,身強體壯、無病無害的趙匡胤,突然暴斃宮中,五天後就被匆匆下葬,由此引發了千百年關於“斧聲燭影”等有關趙匡胤死因的諸多爭論。

    作為一個皇帝,臨死之前、死亡之後,御醫與大臣必定會入朝問疾,但奇怪的是,關於趙匡胤之死,記載趙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實錄舊錄》,關於趙匡胤死亡前後及死因的記載,竟然完全略過,一字不提;

    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寥寥的九個字:“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此外,《宋史·太宗本紀》中,也只有九個字提起了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趙光義)遂即皇帝位”。

    趙匡胤的真正死因,是千古謎團。

    一個開國皇帝,突然間,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暴斃”而亡,並且史書記述非常詭異、不合常理,且皇位的繼承,也並非由趙匡胤已經成年的兩個兒子繼承,而是詭異地被他的弟弟趙光義搶佔,所以1000多年來,無數人都提出了一個觀點:

    趙匡胤之死,兇手就是趙光義?

    對此最愛君想說的是,追蹤一宗1000多年前的命案,歷史,已經沒有真相,但我們可以,儘可能接近真相。

    對於趙匡胤的離奇死因,北宋時人就隱約感覺到了不對勁,關於趙匡胤是被趙光義用斧頭砍死的這個說法,在趙匡胤死後不久,就開始在朝野之間秘密且廣泛地流傳,這就是所謂“斧聲燭影”的傳說。

    死因推測一:斧頭劈死的

    “斧聲燭影”的說法,最早來自宋神宗(1048-1085)時期,與歐陽修等朝廷重臣交遊甚廣的僧人釋文瑩,在其根據政壇秘聞所撰寫的《續湘山野錄》中,釋文瑩記載說:

    趙匡胤在死前幾個小時,召弟弟趙光義一起喝酒,並將太監、宮女、妃嬪全部叫退,外圍的人,“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這段話,也就是“斧聲燭影”的傳說最早由來,意思是說,當時外圍的人看到,燭影之下,趙光義很奇怪的走來走去,“有不可勝之狀”,後來趙匡胤拿出“柱斧”戳著地上的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幾個小時後,已經睡下的趙匡胤在宮中“暴斃”。

    斧聲燭影,是北宋宮廷流傳出來的秘聞。

    釋文瑩的這段說法,在南宋宋孝宗時,也被歷史學家李燾,寫進了《續資治通鑑長編》這部史書中,對於當時的情境,李燾寫道:“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日:‘好為之!’”

    對於這段記載,李燾將趙匡胤用“柱斧戳雪,改成了“戳地”,顯得更合乎情理,因此當時人的說法是,趙匡胤當時一直在室內;趙匡胤對趙光義大聲說的話,從“好做!好做!”改成了“好為之!”這相當於是對北宋口語,在南宋時代的一種翻譯。

    對於趙匡胤臨死前的這段情景,作為歷史學家的李燾,特地指出釋文瑩的記載,不一定可靠,但他仍然將這段記述引用進了史書,由此可見,李燾心中也存在疑惑。

    由此,後人開始推斷,趙匡胤是被趙光義,用斧頭給砍死了。

    學界:斧頭劈的?不靠譜!

    趙匡胤是被斧頭砍死的?最愛君想說,很遺憾的是,史學界很多人也一直懷疑,趙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但對於趙匡胤是被斧頭砍死的這個說法,很多學者都論證指出,這個傳說,不太靠譜。

    很多學者都指出,當時趙匡胤身邊出現的“柱斧”,在北宋時有兩種,一種是武士所用的利器,一種則是文房用具。作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稱玉柱斧、玉斧,一般是用水晶或銅鐵做成,而“斧聲燭影”中的柱斧,即為文房用具的玉斧。

    如果趙光義是用這玩意殺死了趙匡胤,那麼可以說,一個是這玩意很難殺死人;另一個,即使用這種玉斧殺死了人,外傷肯定也非常明顯,難以逃脫眾人的耳目。

    學者指出,趙匡胤被斧頭砍死的可能性很低。

    最早傳出“斧聲燭影”這一宮廷秘聞的釋文瑩,他所生活的時代,離趙匡胤死亡,只有幾十年的時間,釋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記載了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曾經“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趙匡胤)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也就是說,在趙匡胤的宋皇后等人看過屍體後,趙匡胤的一些重臣也看到了趙匡胤的屍體,而趙匡胤的屍體有被洗浴過的痕跡,所以“溫瑩如出湯沐”,但可以肯定的是,屍體沒什麼外傷,至少表面沒有。

    所以,趙匡胤是被斧頭砍死的這個說法,史學界普遍認為不靠譜。

    死因推測二:突發腦溢血?

    但即使不是被斧頭砍死的,趙匡胤的死因,也確實很蹊蹺。

    幾個小時前,還好好地跟弟弟喝著酒,怎麼一睡下,就突然死了呢?

    對此,有學者就提出,趙匡胤可能是當時飲酒過度,酒精中毒死了;也有學者根據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趙氏家族,可能有躁狂憂鬱症遺傳,趙匡胤在當時,有可能是突發腦溢血死掉了。

    趙匡胤酒後突發腦溢血掛掉了?

    但是這兩種觀點,論據都不充分。

    史書記載,趙匡胤喜歡喝酒,但他對喝酒還是有相當節制的。建隆二年(961),趙匡胤就曾經對侍臣說:“沉溺於酒,何以為人?”可見他對喝酒,有自知之明和相當的剋制。

    至於突發疾病原因,史學家們翻遍了未被趙光義動過手腳的、記載趙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實錄舊錄》,也沒有發現任何疾病記載。

    《太祖實錄舊錄》記載,趙匡胤暴斃那一年,三月份出遊洛陽;死之前14天,開寶九年(976)十月初六日,趙匡胤還“幸西教場,觀飛山軍士發機石”,這段時間,趙匡胤身體好得很,頻繁出遊,根本沒有任何生病及傳召御醫的記錄。

    所以,趙匡胤突發心血管疾病暴斃說,也被學界所質疑。

    死因推測三:被毒死的?

    那麼,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

    喜歡下毒的趙光義,自然成了被懷疑的物件。

    趙光義是否下毒毒死了趙匡胤,沒有證據。但史書的明確記載是,上位後的趙光義,很喜歡下毒:北宋時,後蜀國主孟昶、南唐國主李煜、吳越國君錢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後,被宋太宗趙光義下毒毒死。

    而《資治通鑑》的總編撰、北宋史學家司馬光(1019-1086),則在離趙匡胤死後只有幾十年的《涑水記聞》中,留下了有關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資訊:

    司馬光作為史學家,也是北宋的臣子,很多話不便明說,但他在《涑水記聞》中記載道:

    趙匡胤在半夜死後,宋皇后馬上讓宦官、內侍都知王繼恩前往通知趙匡胤的兒子、秦王趙德芳(當時18歲),讓他迅速入宮。但在這個千鈞一髮的節骨眼上,王繼恩卻直接前往開封府找晉王趙光義(趙光義兼任開封府尹),半夜三更,在開封府門口,王繼恩看到,擅長醫術(也可能擅長下毒)的晉王近臣、醫官程德元,早已等候多時,於是,程德元帶著王繼恩,進了開封府。

    史學家司馬光,在隱晦的記述中,為後人留下了重要線索。

    司馬光記載說,對於是否馬上進宮,趙光義在當時還有些“猶豫不敢行”,在此情況下,宦官王繼恩萬分緊急,催促趙光義說:“事久將為他人有矣!”

    王繼恩的言下之意是,當時,趙匡胤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年,其中,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已經18歲,並且,趙匡胤除了趙光義,還有一個弟弟趙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此情況下,趙光義隨即帶著宦官王繼恩、醫官程德元等人冒著大雪,迅速趕到皇宮門口。到了皇宮門口,王繼恩讓趙光義稍等一下,讓他先進去通報;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卻說:“現在就要直接闖進去,還等什麼?”(原文:便應直前,何待之有?)

    於是,趙光義迅速進入王宮。當時,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回來了,就問說,是“德芳來邪?”(指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但沒想到,出現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喚自來的趙光義。

    對此,宋皇后目瞪口呆,“愕然”,後來,宋皇后對著趙光義說了一句話:“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對皇帝的稱呼。趙光義對此回答了一句:

    “共保富貴,無憂也!”

    司馬光是個史學高手,不方便直說的事,他在《涑水記聞》中委婉地進行了表述。

    一個普通的醫官程德元,在皇帝趙匡胤暴斃當晚,卻像未卜先知一般,提前等候在開封府門口,等待接應宮廷中前來通風報信的宦官王繼恩(似乎早已被趙光義收買),並且跟著趙光義一起闖進皇宮奪權。

    醫官程德元有沒有跟趙光義一起,對趙匡胤進行驗屍,司馬光沒有記載,但在記述這場隱晦的宮廷政變中,司馬光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既為宋太宗趙光義隱了晦,又做到了盡在不言中。

    趙光義上位:斬草除根

    趙匡胤究竟是不是被毒死?沒有證據。

    但司馬光卻記載了擅長醫術的程德元,在趙光義奪權前後的一系列蹊蹺舉動,一個普通的晉王身邊的醫官,卻在這場宮廷政變中鞍前馬後,並跟著趙光義進入皇宮奪權,實在匪夷所思。

    這種舉措,最愛君的揣測是:程德元協助趙光義,配置了某種奇特的毒藥;趙光義隨後在與趙匡胤的對飲中,在酒中下毒;然後趙光義迅速返回家中,製造自己不在現場的表象,等待趙匡胤毒發身亡的死訊;隨後,趙光義讓程德元,接上來通風報信的宦官王繼恩,三個人(也可能更多人)一起闖進了皇宮奪權。

    拋開揣測,從遺留的被篩選過的史實來看,從趙光義的順利進宮,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各種跡象都顯示,整個大宋皇宮內外,早已盡在趙光義的掌握之中,所以,皇權,似乎很“順利”就過度了。

    順利上位後,趙光義馬上對奪位的功臣進行了封賞,隨後,宦官王繼恩被封為劍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則從一個普通的醫官,被封為刺史,至太平興國六年(981),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頗信任之,眾多趨其門”,儘管程德元貪贓枉法,經常被人舉報,但趙光義對此卻不管不問,內在門道也發人深思。

    趙光義串通內外,順利奪權。

    但這種似乎平和的權力過度,表象背後,是接連而來的腥風血雨。

    趙光義上位後,隨即開始實施一系列斬草除根計劃。當時,趙匡胤憑藉“義社十兄弟”擁立為帝,趙匡胤暴斃之時,大將王申琦等已死,石守信等已被解除兵權,此時仍然掌握軍權的趙匡胤的愛將,還有李繼勳和楊信;趙光義上位後,先是解除了李繼勳北都大名守將的職務,一個月後,李繼勳蹊蹺死亡;隨後,趙光義又到楊信家“探望”,第二天,楊信也死了。

    在剪除趙匡胤的遺留大將後,趙光義又開始對皇族下手。

    趙匡胤共有五兄弟,趙匡胤排行老二,趙光義排行老三;趙匡胤死的時候,他的弟弟、老四魏王趙廷美也還活著,並且年輕康健。

    另外,趙匡胤共有4個兒子,但長子和三子都早亡,只有二兒子燕王趙德昭,以及四兒子秦王趙德芳活了下來,趙匡胤暴斃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也有18歲了。

    這些人,都是趙光義身邊赤裸裸的威脅。

    趙匡胤死後三年多,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在平定北漢後,下令進攻遼國,企圖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地區,但在高粱之戰中,宋太宗中箭受傷、落荒而逃,當時,整個軍隊群龍無首,在此情況下,軍隊中一些將領,主張擁戴正在軍中的趙德昭為帝,事情沒有成功。不久,宋太宗趙光義回到軍隊中,聽到這個訊息,非常震怒。

    返回開封后,趙光義一直故意不對征伐北漢的將士進行封賞,對此趙德昭便向趙光義建議,應該進行封賞,沒想到趙光義卻暴怒說:

    “等你做了皇帝,你再賞賜也不晚!”

    趙德昭聽後憂懼恐極,返回王府後,遂“取割果刀自刎”

    趙光義聽說後,前去察看,“哭著”說:“痴兒何至此耶!”

    趙德昭死後兩年,太平興國六年(981),宋太祖趙匡胤的最後一個兒子、時年僅僅24歲的秦王趙德芳,也跟他的父親趙匡胤一樣,在睡眠中,突然莫名其妙死去,史書對此的記載是:

    “寢疾薨”。死法跟趙匡胤一模一樣。

    趙匡胤兩個兒子相繼死後,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人共同的弟弟趙廷美,“始不自安”

    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趙光義又指使親信、大臣柴禹錫等人,“告發”趙廷美有“陰謀”、想謀反,最終,趙廷美被貶黜到房州(湖北房縣),最終年紀輕輕,僅38歲的就“憂悸成疾而卒”

    至此,對趙光義有著皇位威脅的人,終於被一一剪除。

    輪迴:皇位重回趙匡胤一系

    而在趙光義上位前,一直跟趙光義有矛盾、主張要抑制晉王(趙光義)勢力的宰相趙普,則一直活在恐懼憂慮之中,太平興國六年(981),擅長拍馬屁的趙普突然“提醒”趙光義說,現在天下傳言很多(意思是說趙光義得位不正),但當時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不是有遺言說,讓先皇趙匡胤百年後,再傳位給你嘛,官家你怎麼不向天下人公佈呢?

    這個所謂的遺言,就是趙普為了迎合趙光義,而杜撰出來,後世流傳很廣的“金匱之盟”

    看到趙普這麼識相,還編制了個子虛烏有的事來替自己遮掩,趙光義也不再追究什麼,於是將趙普再次提拔做了宰相,後來趙光義對趙普說:

    “我之前差點就想殺了你!”(“朕幾欲誅卿

    當然,馬屁拍得這麼到位,那就算了吧。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趙匡胤的宋皇后也最終去世,對此,宋太宗趙光義故意不給發喪,也不讓群臣臨喪,對此翰林學士王禹傅私下跟群臣討論這件事,說宋皇后曾經母儀天下,還是要“遵用舊禮”發喪,對此趙光義震怒,馬上將王禹傅貶黜為滁州知州。

    靖康之變中,趙光義一系子孫幾乎被擄掠一空,只剩下後來的宋高宗趙構。

    兩年後,至道三年(997),做了21年皇帝的趙光義最終去世,他死後,北宋的帝位,一直在他這一脈傳承,但沒想到的是,靖康之變後,北宋皇室幾乎被金兵擄掠一空,趙光義的子孫幾乎被一掃而空。

    在此情況下,宋徽宗的第九子、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倉惶登位,是為宋高宗,在南宋初期的亂世中,宋高宗年僅3歲的親生兒子趙旉,在苗劉兵變後受到驚嚇而死,此後,宋高宗一直沒有生育。

    或許是感覺到了一種天意,最終,宋高宗趙構特地從民間,挑選了一名趙匡胤的第七代孫,也就是莫名其妙死去的秦王趙德芳的六代孫趙伯琮(後改名趙眘)進行撫養,並立為太子,這,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此後,從宋孝宗開始一直到南宋滅亡,南宋的皇位都是由趙匡胤一系的子孫繼承,冥冥之中,歷史又反轉輪迴。

    一切,難道都是天意?

    參考文獻:

    朱松美:《“燭影斧聲”探謎》,《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錢杭:《關於“燭影斧聲”之“斧”》,《史林》,2001年第4期

    顧宏義:《“晉王有仁心”說辨析——兼及宋初“斧聲燭影"事件若干疑問之考證》,《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汪家華:《“斧聲燭影”及宋太宗即位考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 4 # TonyDeng

    燭聲斧影是野史傳說,指宋太祖趙匡胤之死離奇,懷疑是他弟弟趙光義殺的。這在歷史上是一樁疑案,但從來沒有歷史學家認同這個說法,正規的學術文獻不會這樣說。

    所謂金匱之盟,是指宋太祖秉承母親“國有長君”的勸誡,決定皇位繼承採取兄終弟及的方式,自己身後傳位給光義,這個約定,由書記員趙普寫下來封存在一個金匱中。不過,這事也有可疑之處。

    具體說來說這樣的:

    自晚唐五代十國以來,社會動亂不休,君主被殺被害的案例很多,事情往往處於年幼的君主繼承時期,因為年幼,無法有效掌控桀驁不純的軍人,反被其害。所以,就算不是母親吩咐,宋太祖早年有意傳位給弟弟光義,也是有可能的,至於有沒有真的趙普封存金匱之事,卻難說。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金匱之盟,其實是在宋太宗繼位後因為某件事趙普才拿出來的,這就奇怪了,太宗登基時不拿出來作證據,後面被人懷疑合法性時才拿出來,難免後人說三道四,懷疑是事後偽造的。

    另一方面,宋太祖雖然結婚晚,但在他死時,兒子也算成年了,就是不傳位給光義,也講得過去(關於傳長不傳幼引起的糾紛,在元朝時特別多,這其實也是中國先秦以來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原因,不管是否年幼,就是嫡長子繼承,免得紛爭)。但是,事實上宋太宗繼位,根本沒有人反對,整個過程順利得很,這又反過來佐證極有可能大家都知道的確有兄終弟及的約定,所以金匱之盟又未必是假的。

    然後,人們懷疑的最大問題,是太祖僅存的兩個兒子之死,說是太宗有意迫害的。

    德昭之死,源自第一次北伐。滅北漢後,乘勝伐遼,然而岐溝關慘敗,宋太宗乘驢車逃命,軍中不知其所蹤,於是有人提議按照兄終弟及的約定,讓太祖之子德昭回歸掌權,然而德昭並不知道有此提議。後來太宗重現,回到京城,遲遲沒有封賞滅北漢的眾將,德昭就出面勸說該封賞了,不然會引起動亂,太宗就說了句“等你將來當了皇上再封不遲”,這話讓德昭又氣又急,回家就自殺了。後來人們認為這是太宗有意迫害的。但我們先不管是否有意,單就太宗提到德昭將來有權繼承,又是佐證了金匱之盟的說法,兩兄弟之間是要這樣交叉傳給年長之人的。

    至於太祖另一子德芳(被坊間小說傳為八賢王的那位)之死,其實是趙普的妹夫貪贓枉法,被盧多遜搞死,趙普為了扳倒盧多遜,不惜牽連,興起官司,連累德芳致死的。正因為德芳無辜,所以在趙普臨死時,幻覺被德芳鬼魂索命,寫下一篇懺悔書,然而不敢署名。德芳之死,是因案子連累,太宗審批過,故後人又算賬是太宗迫害。這樣太祖沒有後代,太宗傳子就名正言順了。實際上,太宗後來在傳位問題上猶豫,認為有金匱之盟制約,有人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可再誤”,方決意把皇位一直在太宗一脈上傳下去。

    所以,綜合種種來看,金匱之盟似乎是確有其事,太宗用不著殺死太祖,這就是歷來史學家不採信燭聲斧影說法的原因。

  • 5 # 慈海覺林1j2T

    按野史記載:宋太祖繼位後一直對幽雲十六州耿耿於懷,可當時幽雲十六州在契丹人手裡。當時宋朝剛建立軍事實力弱於大遼於是太祖皇帝召見其弟趙光義,當時宋太祖喝醉了告訴了弟弟想以大量金帛從遼人手裡購回幽雲十六州,趙光義聽到後堅決不同意,於是兩兄弟正吵起來,宋太祖拿著玉斧敲打桌子並說:好為之,好為之,不久就傳出太祖駕崩的訊息,史稱斧影燭聲。據最新考古證明宋太祖是中了一種牽機藥的慢性毒藥而死的。

    金匱之盟是宋初為吸取後周主弱臣強的滅亡教訓,宋太祖與其母杜太后有一個約定即:自己駕崩後由弟弟趙光義繼位,趙光義之後再傳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光美,趙光美之後在傳給宋太宗的兒子的兄終弟及的制度。當然這是宋太宗繼位後幾個月與宰相趙普合計出來的一個藉口。從太宗皇帝繼位後對太祖一系的後人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來看,金匱之盟的可信度很低。

  • 6 # 歷史Top10

    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講的都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之間的故事。

    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據說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不離,親侍湯藥。但杜太后的病情並未好轉。自知臨終的杜太后召趙普入宮,草擬遺旨,並問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嗎?”宋太祖啜泣不斷,無法應答。杜太后再問,宋太祖才止淚答道:“兒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親與母親的庇廕。”杜太后說:“並不是這樣,是因為後周的皇帝太過年幼。假使後周有年長的君王,你又怎麼能得到天下呢?切記,在你死後要將皇帝寶座傳給你的弟弟,由年長的君主來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氣。”太祖哭著說:“不敢不從。”杜太后遂命趙普,將方才的對話內容都記下,寫成一封誓書,並命人藏在金匱之中,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金匱之盟”這個說詞,解決了宋太宗取得帝位的合法性問題,宋太宗很是感激,召見趙普說:“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封趙普為梁國公。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逼宋太祖之子趙德昭自刎身亡,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祖次子趙德芳離奇病死,後宋太祖的另一個弟弟趙光美,亦遭流放而死。

    “金匱之盟”在宋太祖時代,人所未聞,恰好可幫助宋太宗獲得即帝位的合法性,事實上宋代時,宋太宗弒兄奪位的“燭影斧聲”說已大行於世。

    時至今日,後代學者大多考證,“金匱之盟”為宋太宗命趙普助其偽造,以鞏固其統治合法性。且杜太后去世之時,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已十餘歲,富於春秋,隨即成年,根本不會出現“後周世宗遺下七歲的後周恭帝”之局。1940年代鄧廣銘、張蔭麟等論證金匱之盟為虛構,影響至今,成為最普遍的說法。但近年也有學者質疑虛構說,如施秀娥、王育濟、何冠環。

    王立群認為,杜太后不可能知道宋太祖什麼時候死,也不可能知道宋太祖死時其兒子有多大,因此不可能預知幼子登基。如果真有金匱之盟,趙普應在宋太宗登基時拿出,而不是多年以後,因此金匱之盟實為虛構。由於盧多遜迫害趙普本人及其妹夫、兒子,加上太祖生前打壓趙普,因此當年反對宋太宗即位的趙普在決定重新任丞相後報復盧多遜,而此時宋太宗的權力不穩,趙普以製造金匱之盟作為條件,支援宋太宗,換取宋太宗支援他報復盧多遜。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976年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宋太宗趙光義隨即繼位之間所發生的謎案,史學界懷疑趙光義殺兄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

    斧聲燭影之事正史無載,《宋史·太祖本紀》記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開寶乙亥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

    據文瑩的《續湘山野錄》:

    祖宗潛耀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善歌《步虛》為戲,能自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徵之聲,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西,真龍得其位。”至醒詰之,則曰:“醉夢語,豈足憑邪?”至膺圖受禪之曰,及庚申正月初四日也。自御極不再見,下詔草澤遍訪之,或見於軒轅道中,或嵩洛間。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976年)也,上已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回蹕與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曰:“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後苑。苑吏或紀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止數日不見。帝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趙光義),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拄斧截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的“燭影”是宋太祖兄弟兩人飲酒的身影,“斧聲”是宋太祖持斧剷除殿上積雪的聲音。

    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無法證實而成千古疑案。

  • 7 # 星空史話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都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之間的歷史故事。

    我們都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最後黃袍加身,從後周政權內部篡位,建立了新的大宋王朝。在關鍵的陳橋兵變中,趙匡胤是最後的得利者,但是這件大事的實力策劃者卻是他的同父同母的三弟趙光義。由於身傍大功,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將自己的這個三弟封為晉王,外加兼任京兆尹。在那時候的政治語彙中,諸侯王爵位外加京兆尹官職,就是皇位繼承人的象徵,因此可以看出,趙匡胤是準備傳位給三弟的。

    但在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卻突然暴斃,疑竇重生,而且嫌疑直指趙光義。這天晚上暴雪忽至,趙匡胤請三弟來宮中對飲,也許是覺得旁人在場不方便,他就褪去了一旁伺候的太監和宮女,房中只剩下兄弟二人。外人只能從房中燭光映射出的兩人推杯換盞的身影,判斷他們相談甚歡,到了三更時分,太祖走出屋子,以柱斧搓雪,發出斧聲。之後,酒酣的宋太祖便在宮中睡去,鼾聲如雷,趙光義也留宿宮中。沒想到第二天天亮時,趙匡胤突然死亡,更蹊蹺的是,趙光義當天就繼承了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一連串的蹊蹺事件,讓世人絕對相信是趙光義謀害了自己的哥哥,篡奪了皇位,但又找不到證據。這個北宋年間的重大政治事變只以斧聲燭影的戲說故事流傳下來。

    宋太宗繼位六年後的一天,大臣趙普告訴趙光義,其實早在他們兄弟二人的母親杜太后去世之前,就已經向趙匡胤交代好了皇位繼承順序。當時杜太后重病在床,召開太祖問話,另一個在場的人就是趙普自己。杜太后告訴太祖趙匡胤,他之所以能得來天下,弟弟趙光義居功至偉,所以太祖駕崩後應該由弟弟繼位。仁孝的太祖不想讓母親傷心,應了下來,並立了一份詔書,放在一個金匣子中隱秘的藏了起來,這就是金匱之盟。這份只有三個人見證的秘密傳位詔書幾乎是趙光義唯一可以拿出來洗脫弒兄嫌疑的憑證,而且見過這詔書的人只剩下了趙普,所以金匱之盟也是一個可信度非常低的故事。

  • 8 # 歷史名將錄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十七年)在其五十歲時忽然駕崩,而繼承皇位的是其三弟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很多歷史學家對於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感到很驚訝也很懷疑,因為宋太宗趙匡胤有兒子呀,而且大兒子趙德昭已經二十六歲了,按理說第一順位繼承人是他呀,再不濟如果趙匡胤不喜歡長子喜歡18歲的小兒子趙德芳,傳給小兒子也是符合常情的,怎麼可能傳給弟弟趙光義。

    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讓我們回到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話說這天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其弟趙光義入宮探望,趙光義把宮女太監都打發走了,那些宮女太監站在殿外,遠遠看見在燭火的照耀下趙光義的影子不時離開座位,在後退好像在躲避什麼,過了沒多久,隱隱約約看見趙匡胤拿著柱斧大力戳地板,還大聲對其弟趙光義說:“好為之”,當夜宋太祖趙匡胤就在萬歲殿死了。這就是燭影斧聲之謎,大家覺得是真的嗎?

    金匱之盟的可信度

    傳說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病危,就急詔宋太祖和趙普接受遺命,要宋太祖吸取周世宗讓幼兒主天下而導致江山易主的教訓,令太祖死後把皇位傳給其三弟趙光義,然後趙光義再傳給四弟趙光美,再由趙光美傳給趙德昭,還當場命宰相趙普寫下誓書命宋太祖裝入金匱中,而且這個“金匱之盟”是趙普在趙光義當上皇帝六年後,趙普才公佈出來的。

    到底是不是真的?小編個人看法,一看就是假的,首先杜太后死的時候宋太祖才當上皇帝兩年,誰家母親會盼著自己兒子早死呀,雖然趙匡胤的兒子還小,可他不會長大嗎,難道奶奶盼著兒子死不夠,還盼著孫子,這是不可能,再說趙普為什麼早不說晚不說要在宋太祖死了六年後,人傻呀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時拿出金匱當場宣佈,那他還不繼續當宰相呀,趙普也不會落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下場。

  • 9 # 簡慵齋主人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是三國曹魏,曹丕與曹植兄弟的事。

    而北宋初,宋太祖趙匡胤發動了"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北宋建立時能手握重兵而不費一兵一卒,登上帝位的"典範"。

    至於後來的"立儲"問題,出現的"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也許是史家們研究這段史實的"很多猜測",畢竟沒有準確的答案,只能是兩件歷史上的謎案、疑案。

    畢竟"弒兄篡位",兄弟相殘,為世人所不齒。按封建傳統,都是長子立為"太子",而繼承皇位的。而有許多按例史實,是非"和平方式"而取得帝位的,成為各朝代中,爭奪帝位的"歷史重要事件"。畢竟,很多歷史事實,紛繁複雜,有待史家們的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 10 # 歷史舊話

    金匱之盟:

    俗作金櫃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

    “金匱”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開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此次為趙普所獻,併為太宗發現和公開的“金匱之約”正為“獨傳約” 。

    在《宋史》——《杜太后傳》裡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

    太后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意思即傳位於弟趙光義,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也只是“獨傳約”。 此即金匱之盟的由來。

    燭影斧聲: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時,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光義繼位(《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後太祖逐漸加封光義直至“晉王”。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

    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讓王繼恩去叫秦王趙德芳來。這時,王繼恩忽然叫道“晉王來了!”宋皇后見趙光義,大吃一驚!對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哭著回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改元太平興國。

    歷史謎團未解,現在探究真相已經相當困難了。只能在一些史書中找答案。“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登基後丟擲的,用來證明他繼位的合法性。很多人認為是趙光義和趙普杜撰出來的,要不“金匱之盟”為啥不在趙光義登基前拿出來,這不是更有說服力嗎?登基後才丟擲此說,明顯是編造謊言堵住悠悠眾口。

    而且,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三年後無端自殺,小兒子趙德芳也莫名其妙死亡,趙光義還不斷迫害弟弟趙光美,使其抑鬱而終。嫂子宋皇后死後,也不按皇后之禮安葬。如此種種,證實了趙光義確實心裡有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預產期和最最好的兄弟結婚撞到同一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