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酒瓶的雜文筆記
-
2 # 藍色的小男孩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康君立(847-894)
唐末五代間將領。蔚州興唐(今河北省行唐縣,位石家莊市北)人。世為邊豪,唐末,僖宗李儇乾符年間,為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牙校,後與薛鐵山、程懷信、王行審等共推舉李克用為大同軍防禦留後,授左都押牙。入關之後,參與鎮壓黃巢起義軍。李克用鎮守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他受任檢校工部尚書,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位介休縣西北)刺使,昭義(方鎮名治潞,今山西省長治市)節度使等。893年(唐末昭宗李曄景福二年),奉李克用之命進擊李存孝,以功加檢校太保,後為李克用所毒死。
鄭買嗣(?-909)
太長和國建立者,鄭回七世孫。原為南詔政權清平官(即宰相)。897年(唐末昭宗李曄乾寧四年),他以南詔蒙氏之近臣揚登,殺死南詔王隆舜。902年(昭宗李曄天福二年),又殺死隆舜之子舜化貞及王室八百人,並奪取政權,建立大長和國。909 年(後梁太祖朱溫開平三年)卒。其子鄭旻嗣位後,於914年(太祖朱溫乾化四年)進攻前蜀,為王建所擊敗。鄭旻求婚於南漢,漢以曾城公主妻之。 902-909年在位八年,卒於909年(後梁開平三年)。
王建(847-918)
五代十國時前蜀國的建立者。前蜀高祖。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 (今河南舞陽西)人。少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生,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為養子。後分典神策軍。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 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891),攻佔成都。乾寧四年(897),破梓州(東川節度使治所),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覆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楊行密(852-905)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身材高大,臂力過人。唐末乾符年間,江、淮義軍蜂起,楊行密投身其中被逮,刺史鄭棨奇其狀貌而釋之。後應募為州兵,漸升至牙將。中和三年(883),唐拜楊行密為廬州刺史。龍紀元年(889),拜為宣州觀察使。他與當時的割劇勢力秦彥、畢師鐸、孫儒等在江、淮爭戰多年,造成嚴重的破壞。景福元年(892),攻佔揚州,唐拜行密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接著又與梁、越爭戰,數敗朱溫。天覆二年(902),唐昭宗拜他為中書令,封吳王。此後,其手下兵將叛亂,又征伐兩年,致使江南無寧日。行密為政頗能選拔賢才,招集流散,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使江、淮一帶的社會經濟在戰爭的間隙稍有恢復。
朱溫(朱全忠,梁太祖,劉守光(?-914)852-912)
唐末黃巢起義軍叛將,後梁王朝的開國皇帝,後梁太祖。初名朱溫。宋州碭山(今屬安徽) 人。朱溫參加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官至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唐中和二年(882)朱溫降唐。僖宗賜名全忠。次年,任宣武軍節度使(今河南開封),加東北面都招討使。四年,全忠與李克用等聯兵鎮壓黃巢起義軍。以後10餘年間,朱全忠憑藉汴州(今河南開封)優越的地理條件,逐步吞併割據中原和河北地區的藩鎮。天覆元年(901)被封為梁王。同年,宦官劫唐昭宗到鳳翔(今屬陝西),依靠節度使李茂貞。全忠攻鳳翔,茂貞屢敗。昭宗還長安後,全忠盡誅宦官,從此昭宗為全忠控制。天祐元年(904),全忠遣人殺昭宗,立其子李柷(哀帝)。四年,全忠廢李柷稱帝,改名晃,是為後梁太祖。都開封(後曾一度遷都洛陽),國號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朱溫對農業生產比較重視,對唐王朝積弊也有所改革。但他與據有太原的沙陀貴族李克用、李存父子連年征戰,損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物,逐漸喪失軍事上的優勢。他生性殘暴,濫行誅戮。晚年,因皇位繼承人未定,皇室內部矛盾尖銳。乾化二年(912),為次子朱友珪所殺。
劉守光(?-914)
五代時東北地方割據者。深州樂壽(今河北獻縣)人,唐末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後梁開平元年 (907)梁軍攻幽州(今北京市西南),城中無備,守光率眾自外來援,登城拒守,梁軍既退,自稱盧龍節度使,囚其父。其兄守文來討,戰敗亦被囚禁。守光性本庸昧兇淫,以父兄失勢,淫虐恣甚。後梁乾化元年(911),自號大燕皇帝,改元應天。以王瞳、齊涉為左右相。次年,李存勗遣周德威攻之,應天三年城破,出逃途中被擒,殺於代州雁門山下。
楊師厚(?-915)
五代時後梁將領。斤溝人。事太祖朱全忠累立戰功,為天雄軍節度使。朱全忠與晉交戰,常以他為招討使,領勁旅。公元909年,晉主李存勖引兵南下,以周德威為前鋒,圍攻晉州。他率兵往救,擊破周德威以騎兵扼守蒙阮(晉州附近汾水東)之險,迫晉軍撤圍而去。朱全忠死後,郢王朱友珪召議事,部屬勸勿去,他去京師,獲厚賜而還。末帝朱友貞謀討朱友珪,得他協助。乃殺朱友珪,即帝位,封他為鄴王。但朱友貞對他亦心存疑慮。他病卒時,朱友貞在宮中與心腹一起祝賀。
敬翔(?-923)
五代後梁宰相。同州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位華陰縣西北)人。字子振,為五代時後梁大臣。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客居於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為朱溫所識,溫於戰爭中,他曾參與策謀,故深受溫所信任。曾歷任檢校禮部尚書、檢校右僕射、太府卿等。後助溫篡唐。官知崇政院事,遷兵部尚書及金鑑殿大學士等。朱溫死,他鬱郁不得其志。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入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又因不願事後唐,故自殺而死。
毋乙(?-920)
五代時後梁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位周口市東北)人。其名一作母乙。與董乙等人以宗教形式組織群眾,夜聚明散,進行武裝反梁,屢敗官軍。陳、潁、蔡(即今河南省淮陽縣、安徽省阜陽市、河南省汝南縣)諸州民眾望風而來,眾至千餘人,他被擁為天子。920年(後梁末帝朱友貞明六年)兵敗,與其他諸首領八十餘人同時遇難。
馬殷(852-930)
五代十國時期楚國開國君主。字霸圖。許州鄢陵(今屬河南)人。初從蔡州(今河南汝南)秦宗權部將孫儒、劉建鋒攻楊行密。景福元年(892)孫儒敗死。劉建鋒以馬殷為先鋒,率餘眾轉入江西,於昭宗乾寧元年(894)入湖南,攻陷潭州。三年五月,劉建鋒為部下陳瞻所殺,眾推馬殷為留後,不久,唐任命馬殷為湖南節度使。此後,馬殷四出攻佔諸州,又征服了境內諸溪洞少數族,至唐末已擁有20餘州之地。開平元年(907)後梁封馬殷為楚王。天成二年(927)後唐亦封他為楚國王。楚東受吳國(後為南唐取代)威脅,馬殷採納謀臣高鬱之策,奉中原朝廷正朔,稱臣進貢,以鉗制吳國;同時,又獲准在襄(今湖北襄樊襄陽)、唐(今河南唐河)諸州置邸店,以茶與中原貿易,換還絲織品和戰馬,獲利年以百萬計。楚不向客商徵稅,境內又少戰爭,四方商賈紛至,但由於楚境流通的鉛鐵錢不能外用,只得販運物資而去。馬殷也注意發展生產,開發湘中、湘西;又鼓勵種桑養蠶,命令百姓輸稅都用帛代錢,因此絲織手工業大盛。
錢鏐(852-932)
五代十國時吳越國的建立者。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北)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浙西鎮遏使王郢起兵反抗朝廷,臨安石鏡鎮將董昌招募鄉兵,錢鏐投充偏將,從破王郢。六年,他領兵狙擊黃巢的起義軍。光啟二年(886),董昌採納錢鏐建議,全軍渡江進擊,佔領越州(今浙江紹興),平定浙東。三年,唐以董昌為越州觀察使,錢鏐為杭州刺史。自此,董昌和錢鏐分據浙東、西。大順二年(891),錢鏐佔領了蘇州。景福二年(893),唐以董昌為威勝軍(越州軍號)節度使,錢鏐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乾寧二年(895),董昌自稱羅平國皇帝,改元順天。錢鏐發兵進攻,三年,攻佔越州,殺董昌,唐以錢鏐為鎮海、鎮東(威勝改名)兩鎮節度使,兼有浙東、西之地。錢鏐勢力強大時佔地11州。其子孫又佔福州(今屬福建),置秀州(今浙江嘉興),共13州。天覆二年(902)唐封錢鏐為越王。天祐元年(904)又封他為吳王。開平元年 (907)後梁封錢鏐為吳越國王。自唐末起,錢鏐繞道向中原政權貢奉無缺。錢鏐晚年敬禮文士,吳越境內的文化有所發展。他在位期間,築捍海石塘,置龍山、浙江兩閘,以遏潮水內灌。在太湖流域興修水利,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這些措施,有利於境內農業生產的發展。他開拓杭州城郭,大興土木,悉起臺榭,有 “地上天宮”之稱。
李茂貞(856-924)
唐末割據鳳翔(今屬陝西)的藩鎮。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乾符年間,因敗黃巢將領尚讓,以功擢神策軍指揮使。光啟元年(885),李克用率軍逼長安,唐僖宗出奔,文通護駕有功,擢武定軍(洋州軍號)節度使,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僖宗回長安途中,茂貞殺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代為節度使。大順二年(891),他脅迫昭宗殺宰相,任命他為鳳翔和山南西道(治興元)兩鎮節度使,封秦王,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乾寧二年(895),茂貞與邠州(今陝西彬縣)王行瑜、華州(今陝西華縣)韓建同犯長安,殺宰相,整兵而返。李克用表請進擊茂貞。昭宗怕沙陀部太盛,詔克用與茂貞講和,克用歸太原。次年,茂貞再次攻入長安,昭宗依韓建。茂貞焚燒宮闕,大掠坊市而去。光化年間,茂貞進封岐王。天覆元年(901),朱溫以兵入關,請昭宗遷都洛陽,宦官韓全誨與茂貞劫持昭宗到鳳翔。朱溫圍鳳翔。三年,茂貞勢蹙,被迫殺全誨,送出昭宗。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滅唐,建後梁。茂貞仍用唐年號,開岐王府,置官屬。當其盛時,有地20州,至後梁末年,岐僅7州而已。後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茂貞上表稱臣。
高季興(858-929)
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建立者。字貽孫。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為富人家僮,後隨其主為朱溫部將。唐末,朱溫勢力已擴大至荊州。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即帝位後,派高季興赴任荊南節度使。荊南鎮舊轄10州(一作8州),唐末,為鄰道侵奪殆盡。高季興到鎮時,僅得江陵一城。季興招集亡散軍民,又收用以唐進士梁震為首的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乾化四年(914),後梁封季興為渤海王。後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滅後梁,季興入朝洛陽。次年,受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以後,季興得到歸、峽二州。季興還一度控制了夔(今四川奉節東)、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市)三州,但很快又被後唐取回,故南平是十國中最小最弱之國。但因南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高季興得以長期割據一方。他死後,高氏父死子嗣,兄終弟及,直至963年才被宋滅亡。
王衍(?-926)
五代十國時前蜀皇帝。字化源,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縣)人。前蜀主王建幼子。始封鄭王,後立為太子。光天元年(918),王建卒,衍繼位,是為蜀後主,在位八年。衍年少荒淫,不理政事,委政於宦官宋光嗣等,自與狎客、婦人日夜酣飲。又酷好遊獵,驕奢無度。迷信神仙,造上清宮,塑王子喬像,尊為“聖祖至道玉宸皇帝”。曾與太后、太妃遊青城山、宮女衣服皆畫雲彩,飄飄然望之若仙,衍自作《甘州曲》以述其狀。同光三年(925),為後唐莊宗所滅,翌年被殺。史稱其“頗知學問,能為浮豔之辭”(《新五代史》本傳)。作品多宣揚其紙醉金迷、尋花問柳的糜爛生活,如《醉妝詞》、《宮詞》等。今存詞二首、詩四首,載《全唐詩》。傳在《舊五代史》卷一三六、《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王審知(862-965)
五代十國時期閩的建立者。字信通,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家世為農,出身寒微,狀貌雄偉。唐末,王審知與其兄王潮隨壽州人王緒攻固始。因王緒多疑,有才者即遭其害,王潮等設伏擒之,王緒自殺,潮領其軍,軍紀嚴整。景福元年 (892),遣審知攻福州,審知督率士卒攻破,唐拜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以審知為副使。乾寧四年(897),王潮卒,唐以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邪王。唐亡,梁封王審知為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審知為人儉約,禮賢下士,選良吏,省刑罰,立學校,薄賦役,且發展海上貿易,使偏安一隅的閩地,經濟、文化得以發展。
徐溫(862-927)
五代十國時吳國大臣。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少以販鹽為業,隸屬楊行密帳下,將他列為“三十六英雄”之一。908年(後梁朱全忠開平二年)殺楊行密之子渥,立楊隆言,曾先後被封為溫國公、齊國公,築城於昇州(今江蘇省南京市),仍遙制朝政,後又封為大丞相。在其執政間,自奉節儉,從不輕易耗用資財。以嚴可求參與軍國之謀;駱知祥專理財賦之收支。政績尚屬平穩寬和,甚得江淮眾民之心願。
鄭遨(866-939)
唐末五代詩人。字雲叟,滑州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人。唐昭宗時舉進士落第,見天下已亂,遂棄妻、子,入少室山為道士。作《擬峰詩》三十六章以言志,傳誦一時。後聞華山有仙藥,因徙居華陰,種田自給,不受達官貴人饋贈。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稱“三高士”。後唐明宗時召為左拾遺,後晉高祖時召為右諫議大夫,皆不應,遂賜號逍遙先生。遨少年好學,敏於文辭,好飲酒,善弈棋,名重當世。所作詩多為世人傳抄,互相贈送,以為珍寶,甚至有人畫其像於屏風、屋壁。據本傳,有文集20卷行於世,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7首,多與杜光庭詩相混。其詩多有消極避世傾向,但《傷農》指責剝削階級糟蹋糧食,《富貴曲》揭露統治者窮奢極侈:“美人梳洗時,滿頭間珠翠。豈知兩片雲,戴卻數鄉稅”,皆較深切。傳在《舊五代史》卷93、《新五代史》卷34。
李嗣源(唐明宗,867-933)
五代後唐主。小字邈佶烈,後改名李亶。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省應縣,位懷仁縣南),沙陀族李克用養子。善騎射,初從克用父子征戰,以功拜代州(今山西省代縣,位繁峙縣西南)、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刺使,及昭德軍,天平軍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莊宗李存勖昏暗驕矜,以功大遭忌。莊宗同光四年(926年)受命征討魏州兵變,與變兵會合,回師攻洛(今河南省洛陽市),被群臣擁戴為監國,後稱帝。在位期間,革除弊政,任用安重海、任寰等穩定政局。晚年與群臣離心離德,甚至屠殺重臣,至在亂兵中受驚卒,諡唐明宗。嗣源在繼莊宗帝位後,每夕於宮中焚手祝天,願早生聖人,力生民主。在位期間糧谷連年屢豐,兵甲罕用,百姓賴以休息。
劉隱(873-911)
五代時嶺南藩鎮。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父謙,為封州(今廣東封縣)刺史。謙卒代為封州刺史。唐天祐二年(905)進為清海節度使,據有田林(今廣西田林縣)、彬縣(今湖南彬縣)至瀕南海之大片地區。好賢士,當時天下已亂,中原士人多來避亂,唐時大臣得罪流放嶺南者之後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亂不得歸中原者都客居嶺南,得此三類人士之輔佐,使嶺南地區得以稍安。後梁乾化元年(911)進封其為海南王,當年病死。
郭崇韜(?-926)
五代時期後唐大臣。字安時。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初從李克用。李存勖嗣位後,任中門副使、中門使,參與機要。因擊敗契丹功,拜為兵部尚書、樞密使。受降梁將康延孝,盡得梁虛實,在諸將皆主張與梁相約罷兵、互不相犯之際,力主出兵,8天而滅梁,莊宗賜鐵券,拜侍中、成德軍節度使。崇韜並不親臨戰陣,主要是以謀議相佐,曾奏時務利害25事,改革弊政。後以功高位重,為人正直,恥與宦官、伶人為伍,每有得罪,頗招忌恨。同光四年(926),莊宗欲伐蜀,崇韜薦儲君魏王李繼岌為元帥,崇韜為副帥。繼岌年幼,軍政皆決於崇韜,全勝。他勸繼岌繼位後廢除宦官制。時莊宗遣宦官向延嗣勞軍,他不郊迎,延嗣大怒,誣其有異志。劉皇后令宦官馬彥珪矯詔殺之。
孔謙(?-926)
五代時後唐大臣。魏州(今河北省魏縣,位冀南磁縣東南)人。初為吏,書算,後唐莊宗李存勳以魏博任度支使,後任租庸副使、租庸使。他善於聚斂錢財。李氏與朱梁長年用兵,他在籌措軍需用品中,橫徵暴斂,致遭眾民怨憤。但他為莊宗李存勳所寵信,並賜與“豐財贍國功臣”之名號。明宗李亶即位,被處死。
景進
五代時後晉伶人。籍貫、字號均不詳。莊宗李存勖時,授封為伶官之首。受寵居中用事。參決軍機國政。又曾出訪於民間,探聽宮內外訊息,並曾奉命擄俘魏州(今河北省魏縣,位冀南磁縣東南)諸營軍士妻女數千人以充後宮。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等。
豆盧革(?-927)
五代時後唐大臣。籍貫、字號均不詳。唐末戰亂不已,乃避居中山(今河北省定縣,位安國縣西北)等地。他曾為太原王王處直之下屬。李存勖建立後唐,他以出身名門高第徵拜行臺左丞相。但無實學,引用韋說為相,說亦屬庸才,致使政事多有所錯亂。因又專求長生修煉之術。後唐莊宗李存勖死,屢貶為辰州(今湖南省沅陵縣,位湘西吉首市東北)刺使、費州(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位臨沂市西北)司戶參軍,後因事得罪皇上被賜死。
任寰(?-927)
五代時後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人。莊宗時任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觀察判官、工部尚書兼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尹、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副留守。後唐伐蜀時,他擊敗唐延孝軍。明宗即位,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三司。以整財,大見成效。然與樞密使安重誨不合,幾經憤爭於朝,終被罷職,尋退居磁州(今河北省磁縣)。後為安重誨矯詔所殺。
王晏球(873-932)
五代十國時期名將,歷仕後梁、後唐。字瑩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少為杜氏收養,改姓杜。初隸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即朱溫)帳下,累遷廳子都指揮使。後唐同光元年(923)十月降後唐。次年,莊宗李存勖授其為齊州防禦使、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賜姓名李紹虔,戍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北御契丹。天成二年(927)七月,任北面招討副使,駐滿城(今滿城北)。三年四月,義武節度使王都引契丹軍為援據定州(今屬河北)叛,王晏球受命為北面招討使率諸道兵進討。五月,於曲陽(今屬河北)城南,戰王都、契丹聯軍萬餘人,趁王都驕狂,以中軍騎兵直衝其陣,左、右軍兩翼夾擊,奮力拼殺,大敗王都軍,契丹兵死者過半,餘眾北走。七月,於唐河(今唐縣境)北,又擊敗契丹援騎7000。遂進圍定州,久困不攻,致其糧斷。次年二月,王都自焚死,定州降。以功授天平軍節度使,後改平盧節度使,移鎮青州(今屬山東),加兼中書令。長興三年卒。
楊幹貞(?-937)
大義寧國國主。公元929-937年在位。大長和國國主鄭隆亶時為東川節度使。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殺鄭隆亶,滅大長和國,擁清平官趙善政為主,建大天興國。四年(929),廢趙善政自立,改國號大義寧,建元興聖。貪暴特甚,中外鹹怨,諸部離叛。後晉天福二年(937),原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反抗,楊幹貞出走,自縊死。諡肅恭皇帝。大義寧國亡。
荊浩
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生卒年不詳。河內沁水(今山西沁水)人。工詩文,通經史,唐末避亂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荊浩擅山水,注重師法造化,他常攜帶紙筆,在洪谷深處對景寫生,畫松“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畫山水師承張璪、吳道子、項容,師長舍短,加以發展,形成筆墨兩得、皴染兼備的獨特風貌。其畫多作雲中山頂,四面峻厚,主峰聳立,喬柯雜植,溪泉坡岸的全景式山水畫。對北宋山水畫的發展有著極大影響。有《匡廬圖》傳世。荊浩對繪畫理論亦有建樹。著《筆法記》一篇,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準則。指出藝術形象有“真”與“似”之分,認為“似”是“得其形而遺其氣”,而“真”則“氣質俱盛 ”。進而提出畫有“六要”:氣、韻、思、景、筆、墨,認為“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凡此等等,皆反映了山水畫於唐末五代在理論研究上所達到的水平。
孟知祥(874-934)
五代時後蜀的建立者。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後唐莊宗李存勖稱帝時,以他為太原留守。後唐同光三年(925),李存勖滅前蜀,孟知祥受任成都尹,充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他任用良吏,免除苛捐雜稅,安集流散,使蜀中逐漸安定。長興三年(932)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次年,後唐明宗任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又封他為蜀王。後唐應順元年(934)稱帝,是為高祖。國號蜀,年號明德,史稱後蜀,建都成都。同年卒。子孟昶(919-965)繼位,是為後主。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戰爭,社會、經濟、文化有所發展。
馮道(882-954)
五代時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遼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唐末,馮道事幽州劉守光為參軍。劉守光敗後,馮道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掌書記。李存勖即位,以馮道為翰林學士。明宗時任相。長興四年(933),明宗死,閔帝即位。次年,潞王從珂(後為末帝)反,馮道率百官迎之。歷閔帝、末帝,馮道並居相位。後晉滅後唐時,馮道為首相,奉石敬瑭命獻徽號於契丹。大小政事均由馮道處理。石敬瑭曾獨召他,欲其輔立幼子石重睿。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他改奉齊王石重貴,是為少帝(即出帝)。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契丹滅後晉(次年改國號遼),他為太傅。歷後漢、後周兩朝,他皆為太師,後周時又兼中書令。馮道歷5朝8姓11帝,不離將、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嘗諫諍。晚年自稱長樂老。他自謂一生中唯一“不足”事,是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但當有志於統一的柴榮於顯德元年(954)二月親征北漢時,他卻極力諫阻。馮道為官,尚無當時官吏貪暴放縱之風。曾對後唐明宗讀聶夷中《傷田家》詩,表述農民的痛苦。在他的倡議下,長興三年,後唐在國子監內校定九經文字,雕版印刷,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
張承業(846-922)
唐末五代間宦官。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位蒲城縣東南)人。字繼元,原姓康。唐僖宗時為宦官。昭宗時使晉,為河東監軍,執法嚴明,晉王李克用甚重之。唐亡後仕晉,仍為監軍。克用病革,承業受啟命,輔幼主存勖兄事之,晉與梁戰鬥十餘年,軍國大事均委之。凡所以蓄積金粟,收市兵馬,講課農桑而成存勖之業者,承業之功為多。後存勖僭帝位,承業苦諫不聽,大哭不食死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諡正憲。
康君立(847-894)
唐末五代間將領。蔚州興唐(今河北省行唐縣,位石家莊市北)人。世為邊豪,唐末,僖宗李儇乾符年間,為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牙校,後與薛鐵山、程懷信、王行審等共推舉李克用為大同軍防禦留後,授左都押牙。入關之後,參與鎮壓黃巢起義軍。李克用鎮守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他受任檢校工部尚書,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位介休縣西北)刺使,昭義(方鎮名治潞,今山西省長治市)節度使等。893年(唐末昭宗李曄景福二年),奉李克用之命進擊李存孝,以功加檢校太保,後為李克用所毒死。
鄭買嗣(?-909)
太長和國建立者,鄭回七世孫。原為南詔政權清平官(即宰相)。897年(唐末昭宗李曄乾寧四年),他以南詔蒙氏之近臣揚登,殺死南詔王隆舜。902年(昭宗李曄天福二年),又殺死隆舜之子舜化貞及王室八百人,並奪取政權,建立大長和國。909 年(後梁太祖朱溫開平三年)卒。其子鄭旻嗣位後,於914年(太祖朱溫乾化四年)進攻前蜀,為王建所擊敗。鄭旻求婚於南漢,漢以曾城公主妻之。 902-909年在位八年,卒於909年(後梁開平三年)。
王建(847-918)
五代十國時前蜀國的建立者。前蜀高祖。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 (今河南舞陽西)人。少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生,後投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僖宗為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為養子。後分典神策軍。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為壁州(一作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 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891),攻佔成都。乾寧四年(897),破梓州(東川節度使治所),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覆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907),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917),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眾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楊行密(852-905)
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身材高大,臂力過人。唐末乾符年間,江、淮義軍蜂起,楊行密投身其中被逮,刺史鄭棨奇其狀貌而釋之。後應募為州兵,漸升至牙將。中和三年(883),唐拜楊行密為廬州刺史。龍紀元年(889),拜為宣州觀察使。他與當時的割劇勢力秦彥、畢師鐸、孫儒等在江、淮爭戰多年,造成嚴重的破壞。景福元年(892),攻佔揚州,唐拜行密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接著又與梁、越爭戰,數敗朱溫。天覆二年(902),唐昭宗拜他為中書令,封吳王。此後,其手下兵將叛亂,又征伐兩年,致使江南無寧日。行密為政頗能選拔賢才,招集流散,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使江、淮一帶的社會經濟在戰爭的間隙稍有恢復。
朱溫(朱全忠,梁太祖,劉守光(?-914)852-912)
唐末黃巢起義軍叛將,後梁王朝的開國皇帝,後梁太祖。初名朱溫。宋州碭山(今屬安徽) 人。朱溫參加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官至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唐中和二年(882)朱溫降唐。僖宗賜名全忠。次年,任宣武軍節度使(今河南開封),加東北面都招討使。四年,全忠與李克用等聯兵鎮壓黃巢起義軍。以後10餘年間,朱全忠憑藉汴州(今河南開封)優越的地理條件,逐步吞併割據中原和河北地區的藩鎮。天覆元年(901)被封為梁王。同年,宦官劫唐昭宗到鳳翔(今屬陝西),依靠節度使李茂貞。全忠攻鳳翔,茂貞屢敗。昭宗還長安後,全忠盡誅宦官,從此昭宗為全忠控制。天祐元年(904),全忠遣人殺昭宗,立其子李柷(哀帝)。四年,全忠廢李柷稱帝,改名晃,是為後梁太祖。都開封(後曾一度遷都洛陽),國號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朱溫對農業生產比較重視,對唐王朝積弊也有所改革。但他與據有太原的沙陀貴族李克用、李存父子連年征戰,損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物,逐漸喪失軍事上的優勢。他生性殘暴,濫行誅戮。晚年,因皇位繼承人未定,皇室內部矛盾尖銳。乾化二年(912),為次子朱友珪所殺。
劉守光(?-914)
五代時東北地方割據者。深州樂壽(今河北獻縣)人,唐末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後梁開平元年 (907)梁軍攻幽州(今北京市西南),城中無備,守光率眾自外來援,登城拒守,梁軍既退,自稱盧龍節度使,囚其父。其兄守文來討,戰敗亦被囚禁。守光性本庸昧兇淫,以父兄失勢,淫虐恣甚。後梁乾化元年(911),自號大燕皇帝,改元應天。以王瞳、齊涉為左右相。次年,李存勗遣周德威攻之,應天三年城破,出逃途中被擒,殺於代州雁門山下。
楊師厚(?-915)
五代時後梁將領。斤溝人。事太祖朱全忠累立戰功,為天雄軍節度使。朱全忠與晉交戰,常以他為招討使,領勁旅。公元909年,晉主李存勖引兵南下,以周德威為前鋒,圍攻晉州。他率兵往救,擊破周德威以騎兵扼守蒙阮(晉州附近汾水東)之險,迫晉軍撤圍而去。朱全忠死後,郢王朱友珪召議事,部屬勸勿去,他去京師,獲厚賜而還。末帝朱友貞謀討朱友珪,得他協助。乃殺朱友珪,即帝位,封他為鄴王。但朱友貞對他亦心存疑慮。他病卒時,朱友貞在宮中與心腹一起祝賀。
敬翔(?-923)
五代後梁宰相。同州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位華陰縣西北)人。字子振,為五代時後梁大臣。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客居於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為朱溫所識,溫於戰爭中,他曾參與策謀,故深受溫所信任。曾歷任檢校禮部尚書、檢校右僕射、太府卿等。後助溫篡唐。官知崇政院事,遷兵部尚書及金鑑殿大學士等。朱溫死,他鬱郁不得其志。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入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又因不願事後唐,故自殺而死。
毋乙(?-920)
五代時後梁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位周口市東北)人。其名一作母乙。與董乙等人以宗教形式組織群眾,夜聚明散,進行武裝反梁,屢敗官軍。陳、潁、蔡(即今河南省淮陽縣、安徽省阜陽市、河南省汝南縣)諸州民眾望風而來,眾至千餘人,他被擁為天子。920年(後梁末帝朱友貞明六年)兵敗,與其他諸首領八十餘人同時遇難。
馬殷(852-930)
五代十國時期楚國開國君主。字霸圖。許州鄢陵(今屬河南)人。初從蔡州(今河南汝南)秦宗權部將孫儒、劉建鋒攻楊行密。景福元年(892)孫儒敗死。劉建鋒以馬殷為先鋒,率餘眾轉入江西,於昭宗乾寧元年(894)入湖南,攻陷潭州。三年五月,劉建鋒為部下陳瞻所殺,眾推馬殷為留後,不久,唐任命馬殷為湖南節度使。此後,馬殷四出攻佔諸州,又征服了境內諸溪洞少數族,至唐末已擁有20餘州之地。開平元年(907)後梁封馬殷為楚王。天成二年(927)後唐亦封他為楚國王。楚東受吳國(後為南唐取代)威脅,馬殷採納謀臣高鬱之策,奉中原朝廷正朔,稱臣進貢,以鉗制吳國;同時,又獲准在襄(今湖北襄樊襄陽)、唐(今河南唐河)諸州置邸店,以茶與中原貿易,換還絲織品和戰馬,獲利年以百萬計。楚不向客商徵稅,境內又少戰爭,四方商賈紛至,但由於楚境流通的鉛鐵錢不能外用,只得販運物資而去。馬殷也注意發展生產,開發湘中、湘西;又鼓勵種桑養蠶,命令百姓輸稅都用帛代錢,因此絲織手工業大盛。
錢鏐(852-932)
五代十國時吳越國的建立者。字具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北)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浙西鎮遏使王郢起兵反抗朝廷,臨安石鏡鎮將董昌招募鄉兵,錢鏐投充偏將,從破王郢。六年,他領兵狙擊黃巢的起義軍。光啟二年(886),董昌採納錢鏐建議,全軍渡江進擊,佔領越州(今浙江紹興),平定浙東。三年,唐以董昌為越州觀察使,錢鏐為杭州刺史。自此,董昌和錢鏐分據浙東、西。大順二年(891),錢鏐佔領了蘇州。景福二年(893),唐以董昌為威勝軍(越州軍號)節度使,錢鏐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乾寧二年(895),董昌自稱羅平國皇帝,改元順天。錢鏐發兵進攻,三年,攻佔越州,殺董昌,唐以錢鏐為鎮海、鎮東(威勝改名)兩鎮節度使,兼有浙東、西之地。錢鏐勢力強大時佔地11州。其子孫又佔福州(今屬福建),置秀州(今浙江嘉興),共13州。天覆二年(902)唐封錢鏐為越王。天祐元年(904)又封他為吳王。開平元年 (907)後梁封錢鏐為吳越國王。自唐末起,錢鏐繞道向中原政權貢奉無缺。錢鏐晚年敬禮文士,吳越境內的文化有所發展。他在位期間,築捍海石塘,置龍山、浙江兩閘,以遏潮水內灌。在太湖流域興修水利,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這些措施,有利於境內農業生產的發展。他開拓杭州城郭,大興土木,悉起臺榭,有 “地上天宮”之稱。
李茂貞(856-924)
唐末割據鳳翔(今屬陝西)的藩鎮。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乾符年間,因敗黃巢將領尚讓,以功擢神策軍指揮使。光啟元年(885),李克用率軍逼長安,唐僖宗出奔,文通護駕有功,擢武定軍(洋州軍號)節度使,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僖宗回長安途中,茂貞殺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代為節度使。大順二年(891),他脅迫昭宗殺宰相,任命他為鳳翔和山南西道(治興元)兩鎮節度使,封秦王,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乾寧二年(895),茂貞與邠州(今陝西彬縣)王行瑜、華州(今陝西華縣)韓建同犯長安,殺宰相,整兵而返。李克用表請進擊茂貞。昭宗怕沙陀部太盛,詔克用與茂貞講和,克用歸太原。次年,茂貞再次攻入長安,昭宗依韓建。茂貞焚燒宮闕,大掠坊市而去。光化年間,茂貞進封岐王。天覆元年(901),朱溫以兵入關,請昭宗遷都洛陽,宦官韓全誨與茂貞劫持昭宗到鳳翔。朱溫圍鳳翔。三年,茂貞勢蹙,被迫殺全誨,送出昭宗。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滅唐,建後梁。茂貞仍用唐年號,開岐王府,置官屬。當其盛時,有地20州,至後梁末年,岐僅7州而已。後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茂貞上表稱臣。
高季興(858-929)
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建立者。字貽孫。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為富人家僮,後隨其主為朱溫部將。唐末,朱溫勢力已擴大至荊州。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即帝位後,派高季興赴任荊南節度使。荊南鎮舊轄10州(一作8州),唐末,為鄰道侵奪殆盡。高季興到鎮時,僅得江陵一城。季興招集亡散軍民,又收用以唐進士梁震為首的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乾化四年(914),後梁封季興為渤海王。後唐同光元年(923),李存勖滅後梁,季興入朝洛陽。次年,受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以後,季興得到歸、峽二州。季興還一度控制了夔(今四川奉節東)、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市)三州,但很快又被後唐取回,故南平是十國中最小最弱之國。但因南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高季興得以長期割據一方。他死後,高氏父死子嗣,兄終弟及,直至963年才被宋滅亡。
王衍(?-926)
五代十國時前蜀皇帝。字化源,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縣)人。前蜀主王建幼子。始封鄭王,後立為太子。光天元年(918),王建卒,衍繼位,是為蜀後主,在位八年。衍年少荒淫,不理政事,委政於宦官宋光嗣等,自與狎客、婦人日夜酣飲。又酷好遊獵,驕奢無度。迷信神仙,造上清宮,塑王子喬像,尊為“聖祖至道玉宸皇帝”。曾與太后、太妃遊青城山、宮女衣服皆畫雲彩,飄飄然望之若仙,衍自作《甘州曲》以述其狀。同光三年(925),為後唐莊宗所滅,翌年被殺。史稱其“頗知學問,能為浮豔之辭”(《新五代史》本傳)。作品多宣揚其紙醉金迷、尋花問柳的糜爛生活,如《醉妝詞》、《宮詞》等。今存詞二首、詩四首,載《全唐詩》。傳在《舊五代史》卷一三六、《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王審知(862-965)
五代十國時期閩的建立者。字信通,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家世為農,出身寒微,狀貌雄偉。唐末,王審知與其兄王潮隨壽州人王緒攻固始。因王緒多疑,有才者即遭其害,王潮等設伏擒之,王緒自殺,潮領其軍,軍紀嚴整。景福元年 (892),遣審知攻福州,審知督率士卒攻破,唐拜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以審知為副使。乾寧四年(897),王潮卒,唐以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邪王。唐亡,梁封王審知為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審知為人儉約,禮賢下士,選良吏,省刑罰,立學校,薄賦役,且發展海上貿易,使偏安一隅的閩地,經濟、文化得以發展。
徐溫(862-927)
五代十國時吳國大臣。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少以販鹽為業,隸屬楊行密帳下,將他列為“三十六英雄”之一。908年(後梁朱全忠開平二年)殺楊行密之子渥,立楊隆言,曾先後被封為溫國公、齊國公,築城於昇州(今江蘇省南京市),仍遙制朝政,後又封為大丞相。在其執政間,自奉節儉,從不輕易耗用資財。以嚴可求參與軍國之謀;駱知祥專理財賦之收支。政績尚屬平穩寬和,甚得江淮眾民之心願。
鄭遨(866-939)
唐末五代詩人。字雲叟,滑州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人。唐昭宗時舉進士落第,見天下已亂,遂棄妻、子,入少室山為道士。作《擬峰詩》三十六章以言志,傳誦一時。後聞華山有仙藥,因徙居華陰,種田自給,不受達官貴人饋贈。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稱“三高士”。後唐明宗時召為左拾遺,後晉高祖時召為右諫議大夫,皆不應,遂賜號逍遙先生。遨少年好學,敏於文辭,好飲酒,善弈棋,名重當世。所作詩多為世人傳抄,互相贈送,以為珍寶,甚至有人畫其像於屏風、屋壁。據本傳,有文集20卷行於世,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7首,多與杜光庭詩相混。其詩多有消極避世傾向,但《傷農》指責剝削階級糟蹋糧食,《富貴曲》揭露統治者窮奢極侈:“美人梳洗時,滿頭間珠翠。豈知兩片雲,戴卻數鄉稅”,皆較深切。傳在《舊五代史》卷93、《新五代史》卷34。
李嗣源(唐明宗,867-933)
五代後唐主。小字邈佶烈,後改名李亶。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省應縣,位懷仁縣南),沙陀族李克用養子。善騎射,初從克用父子征戰,以功拜代州(今山西省代縣,位繁峙縣西南)、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刺使,及昭德軍,天平軍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莊宗李存勖昏暗驕矜,以功大遭忌。莊宗同光四年(926年)受命征討魏州兵變,與變兵會合,回師攻洛(今河南省洛陽市),被群臣擁戴為監國,後稱帝。在位期間,革除弊政,任用安重海、任寰等穩定政局。晚年與群臣離心離德,甚至屠殺重臣,至在亂兵中受驚卒,諡唐明宗。嗣源在繼莊宗帝位後,每夕於宮中焚手祝天,願早生聖人,力生民主。在位期間糧谷連年屢豐,兵甲罕用,百姓賴以休息。
劉隱(873-911)
五代時嶺南藩鎮。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父謙,為封州(今廣東封縣)刺史。謙卒代為封州刺史。唐天祐二年(905)進為清海節度使,據有田林(今廣西田林縣)、彬縣(今湖南彬縣)至瀕南海之大片地區。好賢士,當時天下已亂,中原士人多來避亂,唐時大臣得罪流放嶺南者之後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亂不得歸中原者都客居嶺南,得此三類人士之輔佐,使嶺南地區得以稍安。後梁乾化元年(911)進封其為海南王,當年病死。
郭崇韜(?-926)
五代時期後唐大臣。字安時。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初從李克用。李存勖嗣位後,任中門副使、中門使,參與機要。因擊敗契丹功,拜為兵部尚書、樞密使。受降梁將康延孝,盡得梁虛實,在諸將皆主張與梁相約罷兵、互不相犯之際,力主出兵,8天而滅梁,莊宗賜鐵券,拜侍中、成德軍節度使。崇韜並不親臨戰陣,主要是以謀議相佐,曾奏時務利害25事,改革弊政。後以功高位重,為人正直,恥與宦官、伶人為伍,每有得罪,頗招忌恨。同光四年(926),莊宗欲伐蜀,崇韜薦儲君魏王李繼岌為元帥,崇韜為副帥。繼岌年幼,軍政皆決於崇韜,全勝。他勸繼岌繼位後廢除宦官制。時莊宗遣宦官向延嗣勞軍,他不郊迎,延嗣大怒,誣其有異志。劉皇后令宦官馬彥珪矯詔殺之。
孔謙(?-926)
五代時後唐大臣。魏州(今河北省魏縣,位冀南磁縣東南)人。初為吏,書算,後唐莊宗李存勳以魏博任度支使,後任租庸副使、租庸使。他善於聚斂錢財。李氏與朱梁長年用兵,他在籌措軍需用品中,橫徵暴斂,致遭眾民怨憤。但他為莊宗李存勳所寵信,並賜與“豐財贍國功臣”之名號。明宗李亶即位,被處死。
景進
五代時後晉伶人。籍貫、字號均不詳。莊宗李存勖時,授封為伶官之首。受寵居中用事。參決軍機國政。又曾出訪於民間,探聽宮內外訊息,並曾奉命擄俘魏州(今河北省魏縣,位冀南磁縣東南)諸營軍士妻女數千人以充後宮。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等。
豆盧革(?-927)
五代時後唐大臣。籍貫、字號均不詳。唐末戰亂不已,乃避居中山(今河北省定縣,位安國縣西北)等地。他曾為太原王王處直之下屬。李存勖建立後唐,他以出身名門高第徵拜行臺左丞相。但無實學,引用韋說為相,說亦屬庸才,致使政事多有所錯亂。因又專求長生修煉之術。後唐莊宗李存勖死,屢貶為辰州(今湖南省沅陵縣,位湘西吉首市東北)刺使、費州(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位臨沂市西北)司戶參軍,後因事得罪皇上被賜死。
任寰(?-927)
五代時後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人。莊宗時任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觀察判官、工部尚書兼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尹、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副留守。後唐伐蜀時,他擊敗唐延孝軍。明宗即位,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三司。以整財,大見成效。然與樞密使安重誨不合,幾經憤爭於朝,終被罷職,尋退居磁州(今河北省磁縣)。後為安重誨矯詔所殺。
王晏球(873-932)
五代十國時期名將,歷仕後梁、後唐。字瑩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少為杜氏收養,改姓杜。初隸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即朱溫)帳下,累遷廳子都指揮使。後唐同光元年(923)十月降後唐。次年,莊宗李存勖授其為齊州防禦使、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賜姓名李紹虔,戍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北御契丹。天成二年(927)七月,任北面招討副使,駐滿城(今滿城北)。三年四月,義武節度使王都引契丹軍為援據定州(今屬河北)叛,王晏球受命為北面招討使率諸道兵進討。五月,於曲陽(今屬河北)城南,戰王都、契丹聯軍萬餘人,趁王都驕狂,以中軍騎兵直衝其陣,左、右軍兩翼夾擊,奮力拼殺,大敗王都軍,契丹兵死者過半,餘眾北走。七月,於唐河(今唐縣境)北,又擊敗契丹援騎7000。遂進圍定州,久困不攻,致其糧斷。次年二月,王都自焚死,定州降。以功授天平軍節度使,後改平盧節度使,移鎮青州(今屬山東),加兼中書令。長興三年卒。
楊幹貞(?-937)
大義寧國國主。公元929-937年在位。大長和國國主鄭隆亶時為東川節度使。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殺鄭隆亶,滅大長和國,擁清平官趙善政為主,建大天興國。四年(929),廢趙善政自立,改國號大義寧,建元興聖。貪暴特甚,中外鹹怨,諸部離叛。後晉天福二年(937),原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反抗,楊幹貞出走,自縊死。諡肅恭皇帝。大義寧國亡。
荊浩
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生卒年不詳。河內沁水(今山西沁水)人。工詩文,通經史,唐末避亂隱居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荊浩擅山水,注重師法造化,他常攜帶紙筆,在洪谷深處對景寫生,畫松“凡數萬本,方如其真”。畫山水師承張璪、吳道子、項容,師長舍短,加以發展,形成筆墨兩得、皴染兼備的獨特風貌。其畫多作雲中山頂,四面峻厚,主峰聳立,喬柯雜植,溪泉坡岸的全景式山水畫。對北宋山水畫的發展有著極大影響。有《匡廬圖》傳世。荊浩對繪畫理論亦有建樹。著《筆法記》一篇,系統地論述了山水畫的創作方法和藝術準則。指出藝術形象有“真”與“似”之分,認為“似”是“得其形而遺其氣”,而“真”則“氣質俱盛 ”。進而提出畫有“六要”:氣、韻、思、景、筆、墨,認為“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凡此等等,皆反映了山水畫於唐末五代在理論研究上所達到的水平。
孟知祥(874-934)
五代時後蜀的建立者。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後唐莊宗李存勖稱帝時,以他為太原留守。後唐同光三年(925),李存勖滅前蜀,孟知祥受任成都尹,充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他任用良吏,免除苛捐雜稅,安集流散,使蜀中逐漸安定。長興三年(932)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次年,後唐明宗任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又封他為蜀王。後唐應順元年(934)稱帝,是為高祖。國號蜀,年號明德,史稱後蜀,建都成都。同年卒。子孟昶(919-965)繼位,是為後主。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戰爭,社會、經濟、文化有所發展。
馮道(882-954)
五代時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遼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唐末,馮道事幽州劉守光為參軍。劉守光敗後,馮道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掌書記。李存勖即位,以馮道為翰林學士。明宗時任相。長興四年(933),明宗死,閔帝即位。次年,潞王從珂(後為末帝)反,馮道率百官迎之。歷閔帝、末帝,馮道並居相位。後晉滅後唐時,馮道為首相,奉石敬瑭命獻徽號於契丹。大小政事均由馮道處理。石敬瑭曾獨召他,欲其輔立幼子石重睿。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他改奉齊王石重貴,是為少帝(即出帝)。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契丹滅後晉(次年改國號遼),他為太傅。歷後漢、後周兩朝,他皆為太師,後周時又兼中書令。馮道歷5朝8姓11帝,不離將、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嘗諫諍。晚年自稱長樂老。他自謂一生中唯一“不足”事,是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但當有志於統一的柴榮於顯德元年(954)二月親征北漢時,他卻極力諫阻。馮道為官,尚無當時官吏貪暴放縱之風。曾對後唐明宗讀聶夷中《傷田家》詩,表述農民的痛苦。在他的倡議下,長興三年,後唐在國子監內校定九經文字,雕版印刷,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
-
3 # 不憚求史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從唐朝滅亡至宋統一為止,共計70年。五代是指中原地區的政權,而十國是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五代十國的本質上是唐藩鎮割據勢力的政治延續。
我們都知道唐朝疆域遼闊,設定了很多藩鎮管理這些面積廣大但地域偏遠的地方。這些藩鎮權力巨大,猶如獨立王國,埋下了藩鎮造反的隱患。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位在華北中原地區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朱溫在中原建立後梁,為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五代時期,中原地區依次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後梁後建後唐,此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擴張與整頓,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建立後晉。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而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乘機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盛年的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卒。後周隨後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中國下一個統一王朝宋由此開始。
中原之外的中國本土的其他藩鎮,唐滅後也紛紛自立為帝,其中十個國祚較長的統稱為十國。這些中原之外的割據政權包括: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北宋建立後,979年派潘美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十國時期結束。
五代十國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有兩個方面,1)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國失去北方屏障。石敬瑭借遼國勢力叛變後,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在938年割讓給契丹國(後為遼朝),使漢、唐以來北方長城的國防線全部後退,黃河北岸幾乎沒有屏障。宋遼對峙時期,蒙古崛起,直接導致北宋滅亡。2)越南獨立。由於戰亂不止,而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脫離中原,而安南地區被靜海軍的曲家所割據,並在吳權於白藤江之戰擊敗後漢軍後,使越南地區正式脫離中國歷史。3)政治中心東移。而在陝北夏州割據的定難軍,也在宋朝時獨立成西夏,使得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雖然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上僅存了幾十年,但卻有很多著名人物。五代的每個開國皇帝都是有勇有謀的武將,比如後梁的開國之君朱溫,晉王李克用,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後漢建立者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其他還有張承業、安重榮、高思繼、李守貞、仇士良、景延廣、劉鈞等,最後也不能忘了遺臭萬年的石敬瑭。
-
4 # 飛天ZY漫雪
五代十國發生的具體的間,通常認為是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共53年,五代也叫五代十國,五代並不是一個朝代,而是介於唐、宋之間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亂世,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過在周世宗時,採取了許多改革措施,發動了北伐戰爭,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就是那段歷史時期內同時或相繼出現的十幾個割據政權,主要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統稱十國,十國只是指當時政權比較大者,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割據政權。和五代十國拼存的還有遼和西夏。
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戰爭徵賦不斷,唐都長安和洛陽都是在這個時期被破壞,所以當時你們也將互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次的。那些最殘酷的到罰,讓人心寒,凌遲(千刀萬剮)就是在這個亂世出現的。不過那個時期也曾出現過有穩定的時候,後周柴榮十年統一戰爭,為北宋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在這比較有名的有,劉知遠,五代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后改為劉暠,廟號高祖,花蕊夫人徐貴妃,做過家僮的南平王,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李後主,還有歷史上罕見的奇人,一生歷經五朝,三入中書,擔任宰相,三公、三師等職位近三十年,前後俸事八姓十帝,死後還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的不倒翁,馮道,不過歷史上對馮道的評價是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老滑頭,也有人說他視他所服務的統治者為豺虎,他不是在為他們服務,而是在為,蒼生立命,還有劉知遠的弟弟劉崇等!
-
5 # 文史劉磚家
首先五代十國在歷史長河中的時間段是從唐朝滅亡開始到宋朝建立結束,具體時間也就是從公元907年到960年。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相繼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其這些政權的建立者都是唐朝末年分封的節度使。
一、五代的演變過程:藩鎮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
後梁建立:唐朝末年,黃巢發動起義,一舉攻佔長安,自立為帝,與唐朝政權對抗,封朱溫為大將軍。後來朱溫變節,反了黃巢,投降大唐,被唐僖宗任命為宣武節度使,並安排他與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共同鎮壓黃巢叛亂。最終,在兩大實力干將的合力進攻下,叛亂平息。而朱溫、李克用兩大節度使的鬥爭一直在繼續。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五代時期開始,第二年,與他鬥爭長達數十年的李克用帶著遺憾與世長辭。後梁政權處在唐朝末年所封節度使的包圍之中,相當不穩。
後唐建立:李克用死後,兒子李存勖繼承晉王,趁後梁宮廷內亂在923年於魏州稱帝,建立後唐,同年北上滅了後梁,定都洛陽,是五代十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前後約十四年。
後晉建立:它是由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所建立。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勾結契丹,在契丹扶持下於洛陽登基稱帝,建立後晉。後晉政權依然不穩。
後漢建立:後唐滅亡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西元947年,契丹滅後晉,隨即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不得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後周建立:郭威本是後漢開國功臣,曾任螂都留守,後因功高蓋主引起猜忌,漢隱帝派人前往鄴都去謀殺郭威,激起了郭威叛變。公元950年冬郭威發兵攻入開封,推翻了後漢王朝,次年建立周。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所以,五代政權更替的更本原因是唐朝末年藩鎮割。自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和經略使後,節度使就有了與朝廷抗衡的資本與能力,至唐朝最後一任皇帝昭宣帝時,唐朝節度使已由原來十個,發展到五十多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
二、十國的演變過程:你爭我奪各守一方
前蜀:王建所建。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 後入為禁軍, 出為壁州刺史,藉機攻佔全蜀,唐朝遂封其為蜀王。公元907年,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後蜀: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封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派其管治成都。後來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隨後被封為蜀王。公元934年,孟知祥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後蜀。
南唐:公元937年,吳國大將徐溫獨掌政權,後廢黜吳帝,登上皇位,國號大齊,次年,徐溫改姓為李,改國號為唐。一直到公元975年被趙匡胤所滅。最後一位皇帝即是南唐後主李煜。
吳越: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兼任淮南節度使。公元923年,錢鏐被冊封為吳越王,正式建立吳越,設定朝廷。
閩: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其弟王審知執政後於909年被後梁封為閩王,即閩太祖。
楚: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立。公元907年,後梁建立後,馬殷向後梁稱臣被封楚王,公元927年後唐封馬殷為楚國王。
荊南:又稱南平國,其疆域約為今湖北省西部。由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建立,定都江陵。
南漢:由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907年被後梁封為彭郡王,後又先後封為南平王、南海王。
北漢: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稍微總結一下就會發現,五代與十國是共存的一個時期,由於唐朝末年節度使數量增多,實力有大有小。實力強的節度使在北方稱霸一方,佔據大量土地和資源,相互爭鬥,形成了五代交替輪換的時期。由於五代幾個政權實力還沒有大到能夠統一全國,所以那些實力弱的節度使紛紛在各自封地稱王稱霸,建立政權,這就形成了十國政權。
回覆列表
一、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指中國歷史自唐朝滅亡(公元907年)開始,宋朝建立(公元960年)為止的一段時期,部分史家則定義為到公元979年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時間為:五代自907年至960年;十國自907年至979年。
二、五代十國前為唐朝,後為宋朝。一般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
三、關於五代十國的有名人物
1、朱溫: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人,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的開始。
2、石敬瑭:892年~942年,即後晉高祖,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936年~942年在位,廟號高祖,諡“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李從珂,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並甘做“兒皇帝”,被世人所唾棄。隨後,石敬瑭滅後唐,定都汴梁,國號“晉”。由於燕雲十六州的割讓,直接造成了中原王朝失去了阻擋北方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從此後的中原步兵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侵略者的入侵,燕雲十六州後來被朱元璋收復。
另外還有柴榮、郭威、劉知遠等。
圖一:五代十國勢力圖
圖二:朱溫
圖三: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