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達人

    國士無雙自古至今,只有韓信能擔當的起,不服繼續向下看。

    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了大漢的三分之一國土,而且是無一敗績,我們只說韓信所打的背水之戰,你就知道韓信打仗有多牛了。

    當時韓信率領的是三萬老弱病殘軍隊,而他要攻打的趙國是二十萬精銳部隊。

    韓信先把大軍駐守在了太行山以西的井陘道西口(今山西平定西)。

    他準備在這個地方直達趙國,和趙國開戰。

    趙國的土地在今天的華北平原上。從山西的井陘道到華北平原必須要穿越太行山。

    太行山從北向南,綿延幾千裡。對於駐守在代地的韓信來說想要去攻打趙國,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當時從山西經太行山到趙地的通道有八條,這八條道路就是非常有名的“太行八陘”。其中以井陘道最為出名,這條路也是直達趙國比較近的一條。

    韓信要攻打趙國的訊息傳到趙國後。趙國大將陳餘立刻組織了二十萬大軍。到井陘道的東口(今河北鹿泉東)設防。

    陳餘把韓信看簡單了,因為他打聽到韓信帶領的人馬只有三萬,而且還不是什麼精壯之兵時,他就開始嘿嘿了。

    要知道他帶領的可是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呀,這次他非常的有信心可以擊敗韓信。

    陳餘就是一個書生,書生領軍打仗一般都是比較死板的。

    但是陳餘的手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軍事家,這個人的謀略不比韓信差。這個人也是韓信十分害怕的一個。他就是留有兵書於世的軍事天才李左車。

    關於李左車的講解史記記錄的非常有限,所以,關於這個人的來龍去脈我們只能按照史記上記錄的來陳述。

    這時候李左車就給陳餘提了一條建議。

    他先是說了韓信最近的一些戰績,好讓陳餘心裡有個準備,不要太輕敵了。

    畢竟短短几個月的時間韓信就已經拿下了魏地和代地。現在他敢帶領三萬人來攻打擁有二十萬大軍的趙國,那說明他早就做好了準備。

    李左車的建議就是,讓陳餘分給他三萬人馬。他直接帶領著這一批人馬在側道透過太行山殺出去。

    趁著韓信大軍還沒有透過太行山,他想先帶領三萬人馬趕到韓信大軍駐紮的那一側。等韓信大軍要行動穿越太行山的時候,他出其不意的把韓信的糧道給斷了。

    他還建議陳餘不要和韓信軍正面交鋒。

    只要陳餘堅守在城池之內就可以了。等韓信的糧草被斷了之後,大家前後一起夾擊韓信軍。

    這樣不出十日,韓信和張耳的人頭就會掛在你的帳下。否則的話我們反會被韓信他們所俘虜。

    高明,多麼高明且使用的一個戰略戰術呀。可是李左車不是領頭的將軍他說的話陳餘能聽進去嗎?

    陳餘這時候內心是有點瞧不起李左車的。

    我們保家衛國是所謂的正義之師。正義之師、打仗用的著旁門左道,偷襲之類的戰術嗎?這就是陳餘的想法。

    說白了陳餘敢這麼自負,那是他身後有二十萬大軍。

    韓信大軍的情況他早就打聽清楚了,號稱三萬之眾。實際數量也就是不足兩萬而已。

    陳餘怕李左車還不服氣,又給他解釋道:“我聽兵書上說,是敵人兵力的十倍就可以圍剿他們。是敵人兵力的一倍就可以和他們開戰。

    如今我們兵力是對方的十倍,若是不和韓信大大方方的打一仗,傳出去別人還以為我們趙國膽小怕事呢。到時候其他人在也來攻佔我們的城池,我們怎麼辦呀?所以,這一仗必須要光明正大的打。”

    既然陳餘如此有把握,李左車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只能聽從陳餘的安排了。

    韓信也有打探訊息的內應,聽說了李左車的建議後, 他著實嚇了一跳。

    若是陳餘真按李左車的建議排兵佈陣。 韓信還是要考慮考慮的,這個仗能不能打。

    就在韓信還沒有做決定前,他又得到了最新的一個訊息,那就是李左車的建議沒有被採用。

    這條資訊對韓信而言,那是比重幾千萬的大獎都要高興的事,看來老天是想成就我韓信呀。

    韓信立刻命令大軍,駐軍開灶。吃完飯大家一起去攻打趙國。打了勝仗後,我會殺豬宰羊,犒勞三軍的。

    這時候韓信手下的將領,還有點膽怯,以為韓信這人太狂傲了,你才多少人呀,趙軍那可是二十萬大軍,心裡沒有點底嗎?

    韓信看出手下的疑慮,為了打消將士的疑慮。韓信召集部下開了個會。在這個會上韓信給大家講解了這個仗要如何來打?

    韓信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兩千人趁著夜色透過太行山,趕到趙國軍營附近。

    這兩千人每個人手裡都要帶著一把漢軍的軍旗。等到了趙軍大營附近,先找一些山石、樹木等便於隱藏的地方隱藏起來。

    韓信的大軍在後面壓軸,先過去的這兩千人等到韓信帶著大軍趕到的時候。

    陳餘一定會帶著大軍出來迎戰韓信的。然後,提前埋伏好的這兩千漢軍,要趁著陳餘迎戰韓信的時候,偷偷潛入趙軍的大營。

    在大營中把趙軍的軍旗都給拔下來扔掉。然後在換上兩千面漢軍的旗幟。

    只要這件事能完成,這個仗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等換好漢軍旗幟以後,這兩千人就先在趙軍大營裡埋伏好。等待和韓信裡應外合一起夾擊想回到大營的趙軍。

    這是韓信安排的第一步。

    韓信又開始安排第二步棋了。

    他命令士兵和趙軍打仗的時候,儘量不要給趙軍發生正面的衝突。

    要一邊迎戰,一邊向後退。同時把手裡拿的所有的戰鼓和軍旗扔掉在地上。

    古代兩軍打仗之時,能斬獲敵軍一面軍旗或一個戰鼓的,那都是會受重賞的。

    韓信正好運用了這一點,想用來誘導敵軍。

    那時候趙軍為了爭功勢必會搶漢軍的軍旗和戰鼓。這樣就勢必會導致隊形大亂。

    趁著趙軍隊形大亂之時,他們在趁機攻打過來。 到時候趙軍肯定會被打個措手不及。

    這就是韓信走的第二步棋。

    當然我們的韓信大將軍還有第三步旗要走,不過這一條是要保密的,誰都不能說。

    這個第三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這一步將會決定整個計劃的成功與失敗。

    所有的計劃都在順利的按照韓信的安排進行著。

    韓信先是依照計劃派了兩千士兵到達趙軍大營附近。但是,不巧的是這兩千人馬被陳餘發現了。

    不知陳餘先生是在想什麼?他並沒有派兵去攻打先過來的這兩千人。

    這時候陳餘在想什麼呢?肯定認為這是疑兵。他想等韓信的大部隊趕到後,將他們一起趕盡殺絕。

    好一個陳餘,好大的胃口。你真得能吃的下韓信大軍嗎?

    率領二十萬大軍打仗,你一個書生真的有那個本事駕馭嗎?

    陳餘是緊等慢等,終於等到韓信帶著大軍過來了。

    陳餘看到了韓信將軍的大旗,這下他放心了。開始命令手下傾巢而出,來迎戰韓信大軍。等趙軍看到韓信指揮的軍隊背水而列陣的時候,所有的趙軍都在鬨然大笑。

    背水列陣這是兵家之大忌,都說韓信是名將,如何如何厲害,今日一見也不過如此嗎?

    等韓信列好陣以後,陳餘很有禮貌的帶著大軍殺了過來。令陳餘沒有想到的是,韓信軍隊竟然如此勇猛。這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兩軍經歷了殊死拼搏,戰爭進行的異常的慘烈。

    經過幾個搏殺,陳餘的大軍竟然被打的向後退了幾百米。

    這時候韓信大軍,開始依照原來的計劃實行了,故意把戰鼓、旗幟扔掉然後往後撤退。

    這時候趙軍看到漢軍的戰鼓、旗幟之後。失心瘋的搶奪了起來。

    他們的隊形也就立刻混亂了起來,韓信軍隊趁著趙軍大亂立刻又攻打了過來。

    兩軍又廝殺了一陣。趙軍損失慘重,陳餘一看這樣打下去對自己確實不利。沒想到漢軍的人數遠遠超出了他估計的範圍,漢軍的勇猛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陳餘開始下令撤退,休息片刻。再商議一個戰術後,再來和漢軍決一死戰。

    我想說的是,陳餘大將軍,你覺得你還會有機會嗎?

    打仗不是兒戲,不是你想打就打,你想停就停的。這要看看對方答不答應。

    陳餘率領大軍回去,走到半路。所有的人都傻了,怎麼自己的大本營裡插滿了漢軍的大旗,難道趙王已經被漢軍俘虜了。

    兩千面漢軍的軍旗在趙國的軍營裡迎風飄蕩,嚇得趙軍都是失魂若魄。如今除了逃命,還有什麼辦法?就這樣趙軍嚇得四下而逃,十幾萬趙軍頃刻作烏獸而散。

    就在這時候躲在趙軍大營裡的二千個漢軍也殺了出來。那邊韓信也帶領大軍過來,前後夾擊了趙軍。

    趙軍的將領看到逃亡計程車兵,想震懾住他們。殺了一個又一個。可是不頂用,趙軍太多了,他們根本殺不完。

    趙軍將領一看大勢已去,也都四散而逃了。如今活命最要緊,索性大將軍陳餘也逃跑了,他在逃跑的路程中,被漢軍追上殺掉了。

    陳餘呀,你還是太狂傲了。

    當初不聽李左車的意見,導致你丟了性命,你真的是活該呀。

    就這樣韓信率領三萬人打敗了陳餘二十萬大軍。

    韓信的背水之戰一直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流傳至今,風靡海內外。

    戰後,韓信果然大宴三軍。

    這時候那些曾經懷疑過韓信的將士就開始問韓信了。

    大將軍你這樣背水布兵,不是兵家之大忌嗎?為什麼我們還能打勝仗呢?

    韓信說道,其實這個背水布兵不是我發明的,兵書上是有寫的。只是你們沒有覺察到而已。

    這在兵書上叫做置於死地而後生。

    你們想想,我所帶領的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軍隊,根本沒有經過正式的訓練。他們的素質什麼樣,那是可想而知的。

    若是把這樣的一支軍隊,放在有活路可逃的地方,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這些人不逃命才怪呢。

    我之所以背水佈陣,就是告訴這些士兵,除了死戰,已經沒有什麼退路了。這時候他們將會為了自己活命而戰。所以,這就是我軍比較英勇的原因。

    當然這也是韓信的所說的第三步棋。

  • 2 # 小馬公

    中華五千年,人傑英雄多如天上繁星。真不知說誰好。推個大家都能認同的偉人吧!周恩來總理定當得:“國士無雙”四字,不解釋。

  • 3 # 叔叔不姓唐

    一、春秋時期

    1、管仲

    幫助齊桓公站住春秋第一霸,建立一系列制度,奠定了齊國幾個世紀強大的基礎。

    2、范蠡

    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復國,然後安然退隱,經商成為大富翁,人稱“陶朱公”。

    二、戰國時期

    1、樂毅

    輔佐弱燕,讓小國逆襲,成功幹翻齊國,差點滅了齊國。後來雖然中離間計,但最終還是和燕王冰釋前嫌,乃一代賢相。

    2、藺相如

    一代賢相,和廉頗一文一武,配合默契。出使秦國,成功護送回和氏璧,不僅嘴皮子厲害,而且有智謀,文臣裡面算的上頂呱呱。

    3、信陵君魏無忌

    戰國四公子,人格、功績,都以他居首。兩度帶領六國烏合之眾打敗如日中天的秦國,延緩了秦國統一的步伐,功不可沒。

    三、秦末漢初

    秦國統一過程中,白起、王翦都是很非常厲害,但是呢,在秦國的優秀國家制度下,他們的個人光輝顯得暗淡不少,暫不入選。

    漢初的名將基本被殺光,結局都太慘。

    四、西漢中期以後

    1、衛青

    衛大將軍擊破匈奴勞苦功高,雖然沒能當上CEO,但也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好漢子~

    五、東漢到黃巾起義前

    1、班超

    超級牛人,個人認為中國史書論傳奇程度屬他第一。率領三十六騎降西域三十六國,驅逐匈奴勢力,經營三十餘年。具體過程融入各種心理戰外交戰,威逼、脅迫、感化各種手段拿捏自如。憑一己之力收復西漢末年喪失的大片西域土地,重建西域都護府,政治、軍事水平已臻化境。

    六、三國到西晉

    1、諸葛亮

    魯迅讀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不說笑話,隆中對三分天下,這是非常經典的戰略決策例項。諸葛亮出山,劉備才最終有了落腳點。諸葛亮政治力如何、軍事力如何、選賢任能如何不論,光這個戰略判斷,足以使其名垂青史。

    2、賈詡

    幫弱小的張繡兩次逆襲打敗曹操,實在是太犀利,最後又奇蹟般地安排張繡投靠曹操。而且這個人一點野心沒有,投靠了明主後安安淡淡終老一生,又實在是才智過人,拿得起放得下。

    3、周瑜

    赤壁之戰主要是他打的,和諸葛亮沒太大關係,就這一點戰功,就能讓他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七、唐代

    1、郭子儀

    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對抗吐蕃,每件都是功勳卓著,而且沒有讓皇帝猜忌,政治智慧可見一斑。

    八、明朝

    1、徐達

    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的老鄉,而且最後得以善終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2、鄭和

    下西洋,弘揚中國的國威,展示出了中國海上的軍事實力。

    3、王守仁

    明代第一牛人,既是文人,又是將領,還是哲學家。

    九、清朝

    1、曾國藩

    平定太平天國,促進同光中心。修身養性功夫天下第一,善於發現人才,並提拔人才。

    2、李鴻章

    雖然李大人簽了N個不平等條約,但是在那種情況下,誰都不願意揹負千古罵名的時候,只有李鴻章勇敢的站了出來,延緩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

    好了 編不下去了

  • 4 # 孤城影隨

    說到國士無雙我們都會覺得這個稱號實在是很有實力的象徵了,話說第一次被稱為是國士無雙的人就是漢初的韓信了,大家也知道了國士無雙的意思,其實就是指的一個國家中獨一無二的人才了,那麼我們中國歷史這麼源遠流長,在除了漢朝的韓信之外,有沒有還能被稱為是國士無雙的人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春秋時期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1、管仲

    功績:輔佐齊桓公取得春秋第一霸,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奠定齊國幾個世紀的強大國力。而且,齊桓公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英明的君主,這更體現了管仲的能力。

    2、范蠡

    功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幹翻死對頭吳國成功稱霸,而且傳說歸隱後成為CEO(經商)迎娶白富美(西施)登上人生巔峰,實在是人生贏家羨煞我等diaosi必須入榜。

    【說明:春秋七霸只選兩個,因為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自己本身就非常賢能,以致他們手下的功績並不突出,宋襄公在史書上就是個笑話不提也罷,吳王夫差雖然霸過但最後敗了,連累伍子胥也無法入榜,雖然個人很喜歡伍子胥,但此人無法做到君臣相得也是悲劇】

    戰國時期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3、樂毅

    功績:輔佐燕國,使小國逆襲,成功幹翻齊國,佔領七十餘城幾乎令其滅國,忒牛了。小時候讀書就覺得樂毅實在太強悍。後來雖中離間計,但能最終脫困且和燕王冰釋前嫌,不枉一代賢才。

    4、藺相如

    功績:不說了,小學課文都背過……一代賢相,和廉頗搭檔使強秦頭疼很多年。這舌頭上的功夫和脖子的硬度,古往今來估計沒幾個文臣可以和他相比的。

    5、信陵君魏無忌

    功績:戰國四君子,人格、功績,當以信陵君為首。兩度糾結猶如烏合之眾的六國軍隊擊敗開了掛的秦軍,也是醉了。

    【戰國牛人很多,所以很難選,這裡可能也不全。說下幾個人被拿掉的原因:

    商鞅:還是有點缺乏政治頭腦,導致國君死後自己馬上遭到舊貴族的反撲而死;

    吳起:戰功卓著,但評價同商鞅;

    荊軻:一介武夫,而且他即使殺了秦始皇燕國也一樣會被滅;

    戰國其他三君子:品行都不如信陵君有魅力,而且感覺信陵君長得比較帥……

    孫臏:齊國在齊威王時期就算沒有孫臏本來也是挺強的,所以孫臏對齊國功績有多大很難講。】

    秦到漢初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抱歉對於我們強大的秦國我實在想不出啥特牛掰的人物,估計都被國家的制度優勢把光輝埋沒了,比如白起、王翦之類的……

    6、韓信

    功績:改變劉邦命運的牛人,可惜鳥盡弓藏。

    7、周亞夫

    功績:周家是牛人世家啊,在劣勢下使朝廷戰勝叛亂的諸王。

    【張良、蕭何都挺不錯,但和韓信比起來差了那麼點。簡言之韓信是劉邦能夠逆轉爭霸形勢的關鍵。項羽大悲劇一個而且是領袖不算。陳平是大陰謀家,雖然我喜歡腹黑的人,但還是別算進去吧。】

    西漢中期以後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8、衛青

    功績:衛大將軍擊破匈奴勞苦功高,雖然沒能當上CEO,但也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好漢子~

    【霍去病是個將領和大將軍比起來還差了那麼點,雖然很多人可能感覺霍更猛。張騫?還是算了吧……司馬遷麼~~中國罵政府罵出文採的公知鼻祖啊】

    東漢到黃巾起義前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9、班超

    功績:超級牛人,個人認為中國史書論傳奇程度屬他第一。率領三十六騎降西域三十六國,驅逐匈奴勢力,經營三十餘年。具體過程融入各種心理戰外交戰,威逼、脅迫、感化各種手段拿捏自如。憑一己之力收復西漢末年喪失的大片西域土地,重建西域都護府,政治、軍事水平已臻化境。

    【其他想不出來樂,幫劉秀復興漢室的貌似沒有特別出彩的,關鍵劉秀自己也很優秀,東漢一朝外戚宦官傾軋,豪族興起,也鮮有稱得上國士的。】

    三國到西晉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這段貌似會很多,但如果按照以上標準,其實選擇也有限……

    首當其衝當然是:

    10、諸葛大妖怪

    功績:魯迅讀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不說笑話,隆中對三分天下,這是非常經典的戰略決策例項。諸葛出山,劉備最終有了落腳點。諸葛某人政治力如何、軍事力如何、選賢任能如何不論,光這個戰略判斷,足以使其名垂青史。

    11、賈詡老妖怪

    功績:幫弱小的張繡兩次逆襲幹翻曹操,實在是太犀利,最後又奇蹟般地安排張繡投靠曹操。而且這個人一點野心沒有,投靠了明主後安安淡淡終老一生,又實在是才智過人,拿得起放得下。

    12、周瑜大帥鍋

    功績:赤壁之戰主要是他打的,和諸葛亮沒太大關係,醬紫……所以夠牛了吧?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人家也迎娶了白富美小喬……

    【三國部分肯定有很多人不服,不過這是我個人清單,大家遷就則個。

    關羽……二爺您去好好守廟就行了,荊州都丟了我就不追究了;

    陸遜……小哥萌萌噠但是和公瑾感覺還是有差距,周瑜是吳國草創期的,陸遜那時吳國根基已固。

    郭嘉……同理,不是郭某不牛掰,實在是主子太開掛,而且死得太早,功績顯不出;

    司馬懿……這哥們兒野心太大了;

    姜維……不提也罷,姜武夫搞政治眼光實在不行。】

    五胡十六國——西晉——南北朝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這段時間比較亂……不過好在出挑的就一個:

    13、王猛

    功績:出身貧寒,苦讀成才。年輕時一語道破南朝權臣桓溫的小算盤,並拒絕其南下邀請,懂的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後來輔佐前秦君主苻堅統一北方。可惜也是死得早,臨死前提醒苻堅別急著攻晉而要小心鮮卑人,苻堅也沒在意,後來局勢基本按其所言發展,淝水之戰前秦大敗,鮮卑人謀反分裂,前秦帝國崩潰……一代大戰略家的過早凋零失去的也往往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這不得不說是悲劇。

    隋代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沒想到合適的……

    瓦崗軍李密算個人才,可惜機關算盡,人品也有問題。

    唐代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我想說: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

    ——不行!不能壞了自己的規矩……

    太宗手下名臣很多但稱得上無雙的實在難講。李家剛崛起的時候綜合國力就一枝獨秀了,而且太宗也很賢明。國士無雙的情況一般在王朝的衰落期比較顯眼些。

    比如中唐安史之亂後就湧現出:

    14、郭子儀

    功績:平定安史之亂之中諸多功勳,比如收復長安。對抗吐蕃戰爭中諸多功勳,比如收復長安【長安你到底失守了多少次……】。他兒子也迎娶了白富美【謎之聲:這是對白富美有執念嗎?】還搞出了“醉打金枝”的曲藝名篇。

    五代十國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一群亂臣賊子抱歉想不太起來。五代十國時期唯一有點好感的就是吳越國錢氏,一心保境安民,都是好國王。周世宗柴榮也算個好皇帝吧,可惜這些人都不是“士”。

    北宋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宋代還真是中國積弊的年歲,政治軍事方面沒什麼真正出彩的人物。武將基本全廢了,因為受制於重文輕武的體制,即使有點戰功,也都沒啥好下場。下面列幾個差一口氣就可以國士無雙的:

    范仲淹:先憂後憂的話很熟了吧?此公經營對西夏的邊防卓有成效,後來又推新政,可惜捲入黨爭一年就失敗了,可見政治力不足。

    楊家將:打得挺猛,而且只有老令公楊業是戰死的,其他幾個戰功都沒那麼大,而且各個善終。

    狄青:號稱武曲星下凡,南征立過大功,但後期也是一直被文官陰,沒有發揮的機會。

    寇準:力促宋真宗上前線,簽訂檀淵之盟,可惜人品有點問題,後期黨爭不過別人被貶謫,政治裡看起來也不足。

    王安石:這人歷史上譭譽參半,不提也罷。

    李綱:金兵第一次南侵時負責組織守城一戰成名,可惜後來陷入主戰主和的黨派紛爭再無多大作為。

    看宋史的確比較憋屈,即使知道宋朝並不如想象中的弱。

    南宋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15、岳飛

    功績:雖然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了,但岳飛魅力就是在這裡。能讓老百姓把他的政敵鑄成鐵像在他廟前跪近千年的,也就這一個主了。岳飛功績除了抗金,還有剿殺著名的洞庭湖鐘相-楊麼起義,這一節《劍俠情緣》的玩家都應該曉得。

    【貌似也就岳飛了。南宋晚期,釣魚城擊殺蒙哥大汗雖然是大功一件,但沒聽說湧現了什麼牛人出來……岳飛同期的韓世忠也不錯,但和岳飛比名氣總差了點。文天祥不說了,那是苦情戲……】

    元代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蒙古人戰力爆表自帶攻擊buff,而且遊牧民族在草原上打仗不用造人口建築實在bug,沒啥好說的……【謎之音:你確定這不是在玩《帝國時代》?】

    明代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16、徐達

    功績:幫朱某人開了國的還能活下來的這個幸運值你懂的……

    17、鄭和

    功績:下西洋。我去,中國幾千年就這麼個海軍大臣比較牛逼好不好……鄭成功?那是海賊……不,海軍君主!【國姓爺:請叫我海賊王!】

    18、王守仁

    功績:私心覺得是明代第一牛人啊,文人將領而且還是哲學家,這是要有多招女孩子喜歡,真是羨慕~~

    【于謙沒有入選,也是他做人太老實了,即使人品沒得說,但最後君主和自己都慘遭不測,他不得不說要負一定責任。張居正沒有入選,因為私節有虧,貪得太厲害了些。】

    清代稱得上國士無雙的人

    入關時基本上一堆鐵帽子王在分地皮……多爾袞功勞大但野心也大就skip吧……清前期君強臣弱趨勢很明顯,漢族大臣更是謹小慎微,這種條件下難出什麼“國士”。

    清代最牛還是師徒兩人:

    19、曾國藩

    功績:平定太平天國,促成同光中興第一人。養氣功夫天下第一,善於相面,選撥了一批人才,自身人品修養也為當世所稱道,除了湘軍的戰時紀律問題,各方面都沒得說。

    20、李鴻章

    功績:洋務運動,簽訂N個不平等條約。不要鄙視李大人,在那種誰都不願去籤條約的情況下李大人是非常敢於挑擔子的。沒他去籤這些條約中國如今只會被瓜分得更慘。就是稍微貪了點兒。

  • 5 # 洽談博古

    “國士無雙”本意為同時代風雲人物出類拔萃僅此一人,出自《淮陰侯列傳》,本來就是蕭何形容韓信的成語。

    韓信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重臣,居功至偉,卻落得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嘆息。

    韓信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品行也不是很好,經常在十里八鄉蹭飯吃,周圍的鄰居都很討厭他。當地的青年看不起韓信,說他雖然身材高大,總是佩戴刀劍,但實則內心膽小如鼠,並且羞辱他,讓他從自己的胯下爬過去。韓信並不呈一時之快,思索片刻,便伏下身匍匐在地,受盡嘲笑。

    史書關於韓信年輕的記載除了受辱之外並無其他,但是天下戰事,他都看在眼裡,他一聲不吭,等著屬於他的時代到來。

    韓信最開始投靠的是項羽,他在軍中兩年,見證了項羽軍事天才般的排兵佈陣,韓信深知自己的能力,他嘗試過向項羽提意見,但是項羽也不接受,這很正常,軍事風格各有千秋難以相容。

    韓信經不住埋沒,轉身投奔了劉邦,最開始他只是一個小官,但是蕭何和夏侯嬰卻深知他的能力,向漢王舉薦的時候說韓信國士無雙。

    劉邦冊封,韓信為大將軍的時候諸侯都震驚不已,紛紛議論。韓信抓住了這個機遇,在軍事上縱橫捭闔,無所顧忌。

    在劉邦入蜀之時聽取了韓信的意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時候的韓信剛剛嶄露頭角,平定三秦。之後在韓信的帶領下大軍迂迴奇襲,生擒魏王豹,同樣的策略,李信伐楚失敗,韓信卻大獲全勝。

    之後的韓信更是再續神話,接連拿下代,趙,燕,之後更是勇猛向前,直接擒住項羽。

    韓信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但是他縱然有再高的軍事才華,也不能駕馭劉邦的老將,也鬥不過政治老手劉邦。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開國之後,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就因為謀反洩密,被呂后所殺。或許我們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韓信是一身正氣,忠心不二,也不能認為韓信就是心懷鬼胎最終謀反而亡。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真正的真相淹沒在黃土之下。

  • 6 # 子夕侃歷史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君。所以能被稱為國士的,都是在帝王做重大事情時,能夠挺身而出的。那麼我就要說一個大家都熟悉卻陌生的人——劉禹錫。

    為何唐代的大詩人劉禹錫能被稱為國士呢?那麼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其中原因。劉禹錫少年時期比較得志,但他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復興大唐。而此時的東宮太子李誦也有著同樣的抱負與理想。李誦便開始從各處招攬賢才,劉禹錫便是其中之一,此外,還包括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劉禹錫被招攬後的一段時間,李誦中風了,而李誦的老爹因為急火攻心離開了。病中的李誦即位,史稱唐順宗。就是這位在位時間100左右天的的唐順宗,做了一件大膽的事情——“永貞革新”。永貞革新就是要清除唐朝的弊病。但這也勢必會激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

    而這些既得利益者,勢力都是極其強大,其中包括割據勢力、太監黨(手握整個長安的兵馬)等。而這些革新實力勢力相對弱小,只是一群想要復興大唐的文人。但就是如此情況下,他們也沒有畏懼果斷革新。

    劉禹錫因為支援革新,便被唐順宗給予了甚至是超過國士的待遇。劉禹錫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等職位,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鹽鐵等部門的一把手,控制著國之命脈。可要知曉此時的劉禹錫不過20多歲,放在現在這個時代,也就是剛剛大學畢業,卻開始把控整個國家的基礎經濟方向。劉禹錫是絕對的超高級別待遇。

    當然了,他們的革新失敗了,被一群太監打倒了。劉禹錫也被貶了,但就是被貶之後,他可謂是踐行了那句“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君”。在詩中暗諷朝廷,甚至是多次被貶也毫不在乎。

    甚至多年後再次被貶,被貶到今貴州遵義,在唐朝時根據記載此地只有五百餘戶,人要稀少,吃飯都費勁,但他也沒有背叛唐順宗。更沒有去討好當時的朝廷大官,要知道劉禹錫只要向他們認個錯勢必會仕途高升,因為劉禹錫家裡還是很有底蘊的。

    可就是如此,劉禹錫還是堅守著自己。知道後來漸漸地開始閒情雅緻,樂於絲竹,陶然與山水之間。更是在被貶途中寫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銘》。

    所以,此人足以稱為國士無雙。既是國士無雙,又是詩詞無雙。

  • 7 # 流水不爭先75

    辛棄疾!“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辛棄疾,何等的大英雄!!! 他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波瀾壯闊。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抗金武裝四處蜂起。其時,祖父辛贊已去世,21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辛棄疾力勸耿京“決策南向”,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

    武藝高強的辛棄疾很受義軍首領耿京器重。1162年,耿京派他帶隊去南宋,朝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在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他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的訊息,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五十名騎兵襲擊數萬人的敵營,將叛徒劫出金營,並號召耿京舊部反正。隨後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至建康斬首。辛棄疾憑藉區區五十騎勇闖五萬金軍大營又全身而退的傳奇故事,使其名重一時,就連南宋最高統治者也大為驚異,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辛棄疾便留在南宋,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希望實現恢復中原的理想,並在後來娶邢臺範邦彥之女為妻。

    成為政壇新星的辛棄疾年僅25歲,時人稱之為“辛侯”!!!

    在詞壇,他的成就已是巔峰,摘取一首任後人評說!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如何?讀罷有沒有國士無雙的感覺?????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千載只存一稼軒!!!

  • 8 # 槐蔭樹下的老曹

    漢元年(前206年)十一月,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

    當時西南地區的交通要道秦嶺棧道,已被劉邦離開關中,前往漢中時燒燬。

    棧道又名“閣道”、“複道”、“棧閣”,是古代在川、陝、甘、滇諸省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而成的一種道路。

    沒有了棧道,在這些地方,別說是運送糧草,就是單兵行進都是不可能的。

    韓信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領軍萬餘人,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敵方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繞道襲擊陳倉,進入關中,迅速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初戰勝利。

    劉邦兵敗彭城之時,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與楚霸王項羽約和。

    劉邦派酈食其說服魏豹不成,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

    魏豹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

    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韓信、張耳統兵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他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駐紮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到山坡上隱蔽起來,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

    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卻只好假意稱是。

    天剛亮,韓信打起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擊鼓進軍井陘口。

    趙軍果然出營迎擊。

    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被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

    趙軍見狀,果然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軍丟下的旗鼓。

    韓信、張耳退入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

    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

    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

    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問他:“兵法上說,佈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誰都不服,然而,現在卻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說:“這就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

    韓信引兵東進擊齊。

    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率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韓,號稱二十萬眾,與韓信軍隔濰水擺開陣勢。

    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

    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

    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

    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

    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

    韓信率軍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

    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繼續攻擊。

    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

    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

    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

    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聽到楚歌后軍心瓦解。

    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

    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

    韓信後來被劉邦拿下,劉邦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

    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劉邦說:“你怎麼樣?”

    韓信回答:“我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劉邦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總結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所謂“國士無雙”,他有一個條件限制,就是,他是士,而不是相,更不是王。

    就是說,他並非全才,卻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獨步凌空,無人能敵。

    除了韓信之外,歷史上漢文帝時的袁盎,也被時人稱為"無雙國士"。

    呂后時期,袁盎是呂祿的家臣。

    漢文帝即位後,其兄袁噲保舉,他便被任為中郎。

    絳侯周勃誅滅呂氏有功,被文帝封為丞相,周勃因此甚為得意。

    文帝對待周勃非常恭敬,群臣朝覲退朝後,經常親自目送他下朝。

    袁盎因此進諫,問文帝:"陛下認為丞相是怎樣的人?"

    文帝回答說:"丞相是匡扶社稷之臣。“

    袁盎說:"丞相只是功臣而已,不能被稱為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應該是與陛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在呂后掌權時,諸呂胡作非為,擅自稱王,劉氏的局勢危急萬分。而當時周勃身為太尉,掌握著兵權卻不能反正。而等到呂后去世,群臣共同討伐諸呂時,周勃掌握兵權,順勢而為而已。因而只能稱作功臣,不能稱作社稷之臣。周勃每每有驕橫欺主之色,而陛下卻謙虛退讓,毫無君臣之禮,臣私下裡認為陛下不應該這樣做。"

    文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議,群臣上朝時,逐漸威嚴起來,周勃慢慢也開始對皇帝產生了敬畏。

    周勃因此怨恨袁盎,不久,遇到了他,就對他說:"我與你的兄長袁噲有交情,今天你這小子卻在朝廷毀謗我。"

    袁盎毫不退讓,並未因此道歉。

    後來,周勃因故被罷相,回到封地,有人上書告他謀反,被召進京城關押在獄中。

    朝中的王公大臣都不敢替他說情,只有袁盎申明周勃無罪。

    周勃出獄後,感念袁盎出力頗多,乃與他結為摯友。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劉長自封國入朝覲見,擅自殺死了闢陽侯審食其。

    袁盎對文帝說:"諸侯王太驕橫霸道必生禍患,可以適當削減他們的封地。"

    文帝不聽,淮南王愈加蠻橫。

    文帝六年(前174年),棘蒲侯柴武的世子意圖謀反,事發被誅,牽連到了淮南王,文帝將其貶到蜀地,以囚車押送。

    袁盎當時任中郎將,便勸諫說:"陛下向來驕縱淮南王,不加以限制,以致釀成如此境地,如今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為人剛直,如果在路上遇到風寒而死在半途中,人們就會認為陛下不能容人,揹負殺弟之名,到時怎麼辦呢?"

    皇上不聽。讓囚車繼續出發。

    囚車行至雍地,淮南王就病死了。

    文帝得知訊息後非常悲傷,為之絕食。

    袁盎入見,寬慰文帝說:"您在任代王時,太后患病,三年裡您盡心服侍,親嘗湯藥,曾參尚且感到為難,而您做了,孝道超過曾參太多了;誅滅諸呂后,您由代國進入兇險難料的京城,即使是孟賁、夏育的勇氣也不及陛下;群臣推薦您做皇帝,陛下推辭了五次,而古時的賢人許由也只推辭了一次,陛下超過許由四次啊。陛下這三件事均高於世人,不須擔心名聲被毀。 況且,陛下貶謫淮南王,本是為了讓他改過自新,是護送官員不慎導致淮南王病死,罪不在陛下啊。"

    文帝聽了袁盎的分析,略感寬慰。問他該怎麼善後呢?

    袁盎隨後建議妥善處置淮南王的子嗣,文帝聽從,便將淮南王的三個兒子都封為王。

    此事過後,袁盎在朝廷中名聲大振。

    宦官趙同(即趙談,司馬遷為避父諱寫作趙同)仗著文帝的寵信,經常在文帝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袁盎憂愁不已。

    袁盎的侄子袁種勸袁盎在朝廷上公開羞辱一下趙同,以防止趙同繼續毀謗。

    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服侍。

    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皇上,我聽說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輿上的人,都是英雄豪傑啊,如今大漢雖然缺乏英雄豪傑,可是陛下現在怎麼和一個太監坐在一起呢?"

    文帝聞言大笑,就立即讓趙同下了車。

    文帝從霸陵上山,打算從西邊的陡坡飛車而下。

    袁盎擔心文帝安危,就策馬緊挨皇帝的馬車,挽住韁繩。

    文帝問道:"怎麼,難道將軍怕了嗎?"

    袁盎答道:"我聽說千金之子,不會坐在屋簷下,百金之子,不會倚在樓臺的欄杆上,就是害怕發生危險;聖明的君主不應該在危機中心存僥倖。今陛下駕著快車,飛馳著奔下峻山,如果馬驚車敗,陛下縱然不愛惜自己,但又怎麼對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文帝聽後,就放棄了飛車下山的打算。

    慎夫人很受文帝寵幸,在內宮常和文帝、竇皇后同席而坐。

    一次,文帝到上林苑遊玩,竇皇后、慎夫人跟從。

    等到就坐的時候,郎署長佈置坐席,袁盎就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肯就坐,文帝也很生氣,就起身回宮了。

    事後,袁盎勸諫文帝:"臣聽說尊卑有別,內宮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已立皇后,慎夫人只不過是個寵妾,妾怎麼能和主同席而坐呢!這是失卻尊卑啊。且陛下寵愛慎夫人,就應該厚加賞賜。如果尊卑不分,名為寵愛,實則害了她,陛下難道不知道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的事嗎?"

    文帝這才高興,並把袁盎的話告訴了慎夫人。

    慎夫人就賜給袁盎金五十斤(當時所說的"金"為銅)。

    袁盎和晁錯素來不和,一方在,另一方就離去,二人從來沒有在一起說過話。

    漢景帝即位後,晁錯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袁盎任吳相時所受吳王劉濞的財物,要論罪處罰,景帝詔令赦免袁盎為平民。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晁錯聽聞訊息,認定袁盎收受劉濞恩惠,必定知道其預謀,就與下屬丞史商議,打算趁機打擊袁盎。

    丞史不同意,晁錯因此猶豫不決。

    袁盎得知訊息後,非常惶恐,連夜求見竇嬰,說明吳王反叛的原因,請求面見景帝當庭對狀。

    竇嬰稟告了景帝,景帝便召見了袁盎。

    袁盎進宮後,發現晁錯在場,就請求景帝屏退旁人。

    晁錯出去後,袁盎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了晁錯並想要恢復原來的封地;只要斬了晁錯,赦免吳楚七國的罪行並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亂了。"

    景帝採納了袁盎的建議,便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吳王打算任命袁盎為領軍將領,袁盎不肯。吳王便派一名都尉,帶領五百人把袁盎圍困在軍中,想殺死他。

    袁盎騎馬逃離了吳地,將出使吳國的情況報告給了景帝。

    叛亂平定後,袁盎被任為楚相。

    景帝想立梁王劉武為儲君,袁盎得知訊息後,就進言勸諫。

    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前去刺殺他。

    袁盎便到棓生那裡去占卜問吉凶。

    回家的時候,在安陵城門外面,被刺客刺殺而死。

    作為一個儒生,袁盎和韓信一樣,也是把自己作為儒生的特長,做到了極致,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

    但是,他上不能保國,下不能安身,並不是一個萬能的人。

    他只是在作為儒生的這一方面,博得了一個好名聲而已。

    所以,歷史上還有哪些人可以稱為“國士無雙”?

    按照這個標準去琢磨吧。

    有人說,譚嗣同是“國士無雙”。

    有人說,梁啟超是“國士無雙”。

    還有人說,現在的某位醫生是“國士無雙”。

    你們認為呢?

  • 9 # 72奈米之外

    “國士”的標準:

    首先,限定在政治軍事人物——相信這是對“國士”的通常理解。

    其次,需要明確地是,士一般指大臣,不是君主。

    而且,士是必須有一定道德操守的,能恪守臣道的,所以大忌是有過度的野心。因此,很多最後篡權篡位的就不能算進去了,比如桓溫,比如趙匡胤。

    “無雙”的標準:

    無雙,即無人可以匹敵。但這樣太難量化,權且把“無雙”的內容細化為,“做到的事情無人可以匹敵”。具體什麼事兒呢?比方說,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幫助主公脫離困境乃至逆襲,或者幫助弱小的主公迅速崛起。這麼一來,很多明君手下的名臣可能就要難免被忽略,因為他們主公能力不錯,以至於無法凸顯他們的能力。

    而且,私以為,能冠得上“無雙”這個稱號的,不能失敗得太難看,一般至少也要做到君臣相得,即使最後敗了,也是在功成身退後才遭不測。

    無雙二字,獨一無二也。

    同時代風雲人物出類拔萃僅此一人。

    好了,有了這三個標準

    A傑出的才能

    B忠誠

    C獨一無二

    明確了這些標準,我們來拍拍腦袋數一數中國歷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人物:

    春秋時期

    1、管仲

    功績:輔佐齊桓公取得春秋第一霸,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奠定齊國幾個世紀的強大國力。而且,齊桓公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英明的君主,這更體現了管仲的能力。

    2、范蠡

    功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後幹翻死對頭吳國成功稱霸,而且傳說歸隱後成為CEO(經商)迎娶白富美(西施)登上人生巔峰,實在是人生贏家羨煞我等diaosi必須入榜。

    【說明:春秋七霸只選兩個,因為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自己本身就非常賢能,以致他們手下的功績並不突出,宋襄公在史書上就是個笑話不提也罷,吳王夫差雖然霸過但最後敗了,連累伍子胥也無法入榜,雖然個人很喜歡伍子胥,但此人無法做到君臣相得也是悲劇】

    戰國時期

    3、樂毅

    功績:輔佐燕國,使小國逆襲,成功幹翻齊國,佔領七十餘城幾乎令其滅國,忒牛了。小時候讀書就覺得樂毅實在太強悍。後來雖中離間計,但能最終脫困且和燕王冰釋前嫌,不枉一代賢才。

    4、藺相如

    功績:不說了,小學課文都背過……一代賢相,和廉頗搭檔使強秦頭疼很多年。這舌頭上的功夫和脖子的硬度,古往今來估計沒幾個文臣可以和他相比的。

    5、信陵君魏無忌

    功績:戰國四君子,人格、功績,當以信陵君為首。兩度糾結猶如烏合之眾的六國軍隊擊敗開了掛的秦軍,也是醉了。

    【戰國牛人很多,所以很難選,這裡可能也不全。說下幾個人被拿掉的原因:

    商鞅:還是有點缺乏政治頭腦,導致國君死後自己馬上遭到舊貴族的反撲而死;

    吳起:戰功卓著,但評價同商鞅;

    荊軻:一介武夫,而且他即使殺了秦始皇燕國也一樣會被滅;

    戰國其他三君子:品行都不如信陵君有魅力,而且感覺信陵君長得比較帥……

    孫臏:齊國在齊威王時期就算沒有孫臏本來也是挺強的,所以孫臏對齊國功績有多大很難講。】

    秦到漢初

    抱歉對於我們強大的秦國我實在想不出啥特牛掰的人物,估計都被國家的制度優勢把光輝埋沒了,比如白起、王翦之類的……

    漢初這段,瞟了下 @Agoni 答得很好啊我不可能超越,偷點懶。

    6、韓信

    功績:改變劉邦命運的牛人,可惜鳥盡弓藏。

    7、周亞夫

    功績:周家是牛人世家啊,在劣勢下使朝廷戰勝叛亂的諸王。

    【張良、蕭何都挺不錯,但和韓信比起來差了那麼點。簡言之韓信是劉邦能夠逆轉爭霸形勢的關鍵。項羽大悲劇一個而且是領袖不算。陳平是大陰謀家,雖然我喜歡腹黑的人,但還是別算進去吧。】

    西漢中期以後

    8、衛青

    功績:衛大將軍擊破匈奴勞苦功高,雖然沒能當上CEO,但也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好漢子~

    【霍去病是個將領和大將軍比起來還差了那麼點,雖然很多人可能感覺霍更diao。張騫?還是算了吧……司馬遷麼~~中國罵政府罵出文採的公知鼻祖啊233333(玩笑)】

    東漢到黃巾起義前

    9、班超

    功績:超級牛人,個人認為中國史書論傳奇程度屬他第一。率領三十六騎降西域三十六國,驅逐匈奴勢力,經營三十餘年。具體過程融入各種心理戰外交戰,威逼、脅迫、感化各種手段拿捏自如。憑一己之力收復西漢末年喪失的大片西域土地,重建西域都護府,政治、軍事水平已臻化境。

    【其他想不出來樂,幫劉秀復興漢室的貌似沒有特別出彩的,關鍵劉秀自己也很優秀,東漢一朝外戚宦官傾軋,豪族興起,也鮮有稱得上國士的。】

    三國到西晉

    這段貌似會很多,但如果按照以上標準,其實選擇也有限……

    首當其衝當然是:

    10、諸葛大妖怪

    功績:魯迅讀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不說笑話,隆中對三分天下,這是非常經典的戰略決策例項。諸葛出山,劉備最終有了落腳點。諸葛某人政治力如何、軍事力如何、選賢任能如何不論,光這個戰略判斷,足以使其名垂青史。

    11、賈詡老妖怪

    功績:幫弱小的張繡兩次逆襲幹翻曹操,實在是太犀利,最後又奇蹟般地安排張繡投靠曹操。而且這個人一點野心沒有,投靠了明主後安安淡淡終老一生,又實在是才智過人,拿得起放得下。

    12、周瑜大帥鍋

    功績:赤壁之戰主要是他打的,和諸葛亮沒太大關係,醬紫……所以夠牛了吧?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人家也迎娶了白富美小喬……

    【三國部分肯定有很多人不服,不過這是我個人清單,大家遷就則個。

    關羽……二爺您去好好守廟就行了,荊州都丟了我就不追究了;

    陸遜……小哥萌萌噠但是和公瑾感覺還是有差距,周瑜是吳國草創期的,陸遜那時吳國根基已固。

    郭嘉……同理,不是郭某不牛掰,實在是主子太開掛,而且死得太早,功績顯不出;

    司馬懿……這哥們兒野心太大了;

    姜維……不提也罷,姜武夫搞政治眼光實在不行。】

    五胡十六國——西晉——南北朝

    這段時間比較亂……不過好在出挑的就一個:

    13、王猛

    功績:出身貧寒,苦讀成才。年輕時一語道破南朝權臣桓溫的小算盤,並拒絕其南下邀請,懂的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後來輔佐前秦君主苻堅統一北方。可惜也是死得早,臨死前提醒苻堅別急著攻晉而要小心鮮卑人,苻堅也沒在意,後來局勢基本按其所言發展,淝水之戰前秦大敗,鮮卑人謀反分裂,前秦帝國崩潰……一代大戰略家的過早凋零失去的也往往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這不得不說是悲劇。

    隋代

    沒想到合適的……

    瓦崗軍李密算個人才,可惜機關算盡,人品也有問題。

    唐代

    我想說: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

    ——不行!不能壞了自己的規矩……

    太宗手下名臣很多但稱得上無雙的實在難講。李家剛崛起的時候綜合國力就一枝獨秀了,而且太宗也很賢明。國士無雙的情況一般在王朝的衰落期比較顯眼些。

    比如中唐安史之亂後就湧現出:

    14、郭子儀

    功績:平定安史之亂之中諸多功勳,比如收復長安。對抗吐蕃戰爭中諸多功勳,比如收復長安【長安你到底失守了多少次……】。他兒子也迎娶了白富美【謎之聲:這是對白富美有執念嗎?】還搞出了“醉打金枝”的曲藝名篇。

    五代十國

    一群亂臣賊子抱歉想不太起來。五代十國時期唯一有點好感的就是吳越國錢氏,一心保境安民,都是好國王。周世宗柴榮也算個好皇帝吧,可惜這些人都不是“士”。

    北宋

    宋代還真是中國積弊的年歲,政治軍事方面沒什麼真正出彩的人物。武將基本全廢了,因為受制於重文輕武的體制,即使有點戰功,也都沒啥好下場。下面列幾個差一口氣就可以國士無雙的:

    范仲淹:先憂後憂的話很熟了吧?此公經營對西夏的邊防卓有成效,後來又推新政,可惜捲入黨爭一年就失敗了,可見政治力不足。

    楊家將:打得挺猛,而且只有老令公楊業是戰死的,其他幾個戰功都沒那麼大,而且各個善終。

    狄青:號稱武曲星下凡,南征立過大功,但後期也是一直被文官陰,沒有發揮的機會。

    寇準:力促宋真宗上前線,簽訂檀淵之盟,可惜人品有點問題,後期黨爭不過別人被貶謫,政治力看起來也不足。

    王安石:這人歷史上譭譽參半,不提也罷。

    李綱:金兵第一次南侵時負責組織守城一戰成名,可惜後來陷入主戰主和的黨派紛爭再無多大作為。

    看宋史的確比較閉氣,即使知道宋朝並不如想象中的弱。

    南宋

    15、岳飛

    功績:雖然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了,但岳飛魅力就是在這裡。能讓老百姓把他的政敵鑄成鐵像在他廟前跪近千年的,也就這一個主了。岳飛功績除了抗金,還有剿殺著名的洞庭湖鐘相-楊麼起義,這一節《劍俠情緣》的玩家都應該曉得。

    【貌似也就岳飛了。南宋晚期,釣魚城擊殺蒙哥大汗雖然是大功一件,但沒聽說湧現了什麼牛人出來……岳飛同期的韓世忠也不錯,但和岳飛比名氣總差了點。文天祥不說了,那是苦情戲……】

    元代

    蒙古人戰力爆表自帶攻擊buff,而且遊牧民族在草原上打仗不用造人口建築實在bug,沒啥好說的……【謎之音:你確定這不是在玩《帝國時代》?】

    明代

    一大波明吹正在襲來……

    其實明史我不熟……都是看《明朝那些事兒》……不要鄙視

    16、徐達

    功績:幫朱某人開了國的還能活下來的這個幸運值你懂的……

    17、鄭和

    功績:下西洋。我去,中國幾千年就這麼個海軍大臣比較牛逼好不好……鄭成功?那是海賊……不,海軍君主!【國姓爺:請叫我海賊王!】

    18、王守仁

    功績:私心覺得是明代第一牛人啊,文人將領而且還是哲學家,這是要有多招女孩子喜歡,真是羨慕~~

    【于謙沒有入選,也是他做人太老實了,即使人品沒得說,但最後君主和自己都慘遭不測,他不得不說要負一定責任。張居正沒有入選,因為私節有虧,貪的太厲害了些。】

    清代

    入關時基本上一堆鐵帽子王在分地皮……多爾袞功勞大但野心也大就skip吧……清前期君強臣弱趨勢很明顯,漢族大臣更是謹小慎微,這種條件下難出什麼“國士”。

    清代最牛還是師徒兩人:

    19、曾國藩

    功績:平定太平天國,促成同光中興第一人。養氣功夫天下第一,善於相面,選撥了一批人才,自身人品修養也為當世所稱道,除了湘軍的戰時紀律問題,各方面都沒得說。

    20、李鴻章

    功績:洋務運動,簽訂N個不平等條約。不要鄙視李大人,在那種誰都不願去籤條約的情況下李大人是非常敢於挑擔子的。沒他去籤這些條約中國如今只會被瓜分得更慘。就是稍微貪了點兒。

    評完了,一共20個,一家淺見,博君一笑。

    管仲

    范蠡

    樂毅

    藺相如

    魏無忌

    韓信

    周亞夫

    衛青

    班超

    諸葛亮

    賈詡

    周瑜

    王猛

    郭子儀

    岳飛

    徐達

    鄭和

    王守仁

    曾國藩

    李鴻章

    以上大致按時間排序。

    個人覺得最強的是班超。

    排下來可以發現唐以後的很少,跟漢族朝廷積弱有關係吧。

    當然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相比較靠人,中國開始更注重用制度來維持統治。

    但可惜科技樹點錯了方向,沒搞出現代化來。——當然這並不可恥,事實上除了西歐這個幸運兒,世界上沒有國家有原生的現代化。

  • 10 # ice17161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

    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劉邦,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薦給蕭何,蕭何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薦給劉邦。劉邦敷衍應付,韓信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劉邦拜他為大將。

    原文節選: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

    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被染上其他顏色要怎麼洗掉?